首页范文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十篇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十篇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21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1

从历史上看,公共设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排水系统,古奥林匹克竞技场等都属于当时的公共设施。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城市兴起以后,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如图十六世纪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蚀刻版画所表现出来的景象。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设施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考虑。有的公共设施仅仅考虑了实用和经济,有的只是彰显了对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它们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里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在设计公共设施时,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

公共设施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欧美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因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力量比较强大,在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投资比较大,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但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公共设施的发展比较落后。我国的公共设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虽然古代的神庙、集市,封建社会的城市、庙宇、码头等公共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经济比较落后,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加快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注重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关注城市发展和人的关系。通过兴建广场、步行街、城市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公共设施设计的着眼点在于研究公共空间、城市环境、现代人三者的关系,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公共设施设计与人们的户外活动关系密切,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作用,帮助人们相互间清新自然的交往,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公共设施设计还可以协调城市内各个建筑单体存在的不和谐,使城市空间变得亲切并适宜居住。城市公共设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它们的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艺术性,还能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布局合理、设计周到的系列公共设施能使居民和游客切身体会到来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赋予该城市以与众不同的都市形象和魅力。适宜的公共设施形象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让人们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

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今天,人们对富于人性的设计是迫切需要的。注重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更为人们所称道。那么什么是人性化设计呢?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就是包含着人机工程的设施产品设计,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就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生理因素,建立人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能,保护人的健康。作为公共设施在设计制造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也就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以人性化的最大需求为主。

影响公共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因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一、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自然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例如:济南黑虎泉的公共设施设计,就巧妙的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黑虎泉属于旅游区,现在开发成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道路几乎保留了原来的原貌,电话亭、书报亭等公共设施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体现着泉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垃圾桶的造型设计成天然的树桩形,标志醒目;景观雕塑雄伟壮观,色彩与环境和谐统一,这些设计既巧妙的利用了自然环境,又方便了游客。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二、人文环境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差异,不研究民众心理与人类社会学、就不能在设计出符合人文环境的人性化公共设施。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公共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就是城市景观。总之,公共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三、地域文化因素

文化是历史的传承,蕴涵在历史的发展中,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公共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大都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公共设施和产品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受到文化的熏陶。公共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四、人的因素

公共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2

一、公共设施的互动关系

(一)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公共设施所选主题、材料等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具体分析。第一类公共设施可作为装饰点缀公共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类公共设施更加生动,让环境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富有韵律和情感色彩。第二类公共设施是以反映当地文化特征、民俗风情为目的的,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文脉联系、历史渊源来开展。第三类公共设施是依环境和其他建筑而存在的,凸现艺术品和环境相依存、相融合的关系。

(二)公共设施与人的互动互动性公共设施注重人的参与,使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欣赏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互动性公共设施增添了宣传教育功能,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强调寓教于乐。公共空间里,人们可以接收不同的资讯,互动性公共设施通过反映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使人们在娱乐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二、公共设施互动性表现形式

公共设施互动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通过设计引导和利用人的行为,使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成为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性的拓展。这种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设计,引导或利用人的行为,让市民参与到公共设施使用过程中,让人在使用时的行动、感官、心理反应等发现该产品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趣味、环保等属性,从而喜爱这样的环境。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自身对环境的参与和责任感,而人的积极参与也使公共环境更具生机、活力,使人、产品、环境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一)感官体验公共设施体验设计是以唤起公众的美好回忆与生活体验为设计目标取向。“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按照吸收与参与的程度,这种体验可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通常,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这四个方面的,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点的“甜蜜地带”的体验。也就是说,“最佳组合”是这四个基本类型的有机组合,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实现不同的感官互动效果还需要有“数字艺术”的配合支持。

(二)公众参与设计公共设施一定是开放的、有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公共设施的互动性表现为艺术、艺术家、公众之间相互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及其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艺术家最初的设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作品的互动性。

(三)人性化设计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人们,迫切需要富于人性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3

一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

秉承以上理念,现代公共空间设施设计的整体性能、综合效益、和谐环保等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得到催生。由此凸显出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公共空间组合与分割的布局设想、功能完善和寓意传达等方面的重要性,为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概念的提出予以首肯。

(1)吸烟及非吸烟人群的双向性要求

近年来,欧洲的禁烟运动如火如荼,全球范围内民众对吸烟的危害性觉醒度日益提升。在我国尽管经过多年推动,但公共场所吸烟的状况尚未得到良好控制,围绕公民吸烟而展开的争议颇多,实现百分百无烟环境积极推进的同时,我们需要清醒看到控烟政策、资源与庞大吸烟人群个体诉求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吸烟者的个体需求与环境社会约束双方不可分割却又存在冲突,公共空间内吸烟区公共设施设计的提出及完善呼声强烈。

(2)空间范围规划的环保要求

现代公共空间设施化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在于其理性约束和感性惠顾的统筹以及人与环境可持续的兼顾。正如人所共知的被动吸烟危害生命健康同理,环境面对公共空间吸烟现状的立场诚然是极为被动,面对冷烟雾这一与环保背道而驰的重要推手,公共空间设计也极端渴求吸烟区设施化所提供的清洁过滤性能和绿色清洁保障。对比欧洲公共空间规划布局强调氛围塑造、系统化建设、空间尺度友人性化设计等方面,我国公共空间划分更侧重实用性传承和群体兼容性。吸烟者与非吸烟者需要公共空间的划分与隔离,香烟燃烧所产生的有害冷烟雾亦针对公共空间整体的室内外划分提出特性鲜明的环保要求。

(3)公共空间的场所特性要求

人的主体社会特征是差异性的集中阐释。公共空间承载着不同人及从属关系的流动人群个体,实现优化基准也要遵循其自身固有特点:人口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设施重复使用率高,易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的传播等。特别是吸烟行为的普遍受害性——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皆对健康双向损害,因此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概念即是出于公认的崇尚健康和行为便捷化映射在设施使用人群针对吸烟这一特殊行为的综合需求。

(4)设施的商务效益要求

公共空间设立吸烟区并引入设施化新式经营渠道直至把设施的多重效益展现于使用者,是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中市场营销程序的关键环节。这种多重效益在吸烟区这个设施化载体的具体演绎主要体现于四点商务化收益:1)针对设立部门有偿吸烟的收取费用效益;2)针对吸烟人群控制其吸烟频率时长的督导效益;3)针对非吸烟人群避免被动吸烟损害的健康效益;4)针对环境的和谐可持续无毒烟雾排放的环保效益。此外,吸烟区设施化采用标准化安装模式所带来的后期维护和使用及更换耗材的资源节约、吸烟区安装模式的其他多样性空间引用、设施内部的宣传展示广告合作等多方的经济效益也定会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吸烟区设施化的整体应用价值,摒弃公共设施政府及设立方高投入、低收益的无偿公共概念,重塑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为兼顾经济收益效益、商务扩展效益、社会共享效益、大众督导效益等多重化互通的效益集合体。5)功能形态的教育要求: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形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因此与之核心呼应的外在设计形式更要突出对积极寓意的形态设计追求,吸烟这一争议颇多的诉求往往以灰阶色彩或棱角形态示人以显示社会对吸烟行为的排斥感和限制教育目的。

二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可行性

(1)高新科技的技术支撑

1)烟气回收技术——控制烟气扩散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首要核心技术是烟气的回收与聚拢。此种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可行性构成是以多门学科交杂为技术依托的:根据空气动力学和流动力学原理形成自抗的风幕,阻止多重抽力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较出色的完成吸烟有害气体的迫使性回收。

2)气体净化技术——环保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设计的真正环保理念是一个可循环性质的综合系统,深入到具体技术层面也必然是承接性良好的技术性扩展,由此对于已经回收的吸烟区有害气体的良性改造即肯定了气体净化多重技术、多种手段的互通式配合,为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可行性提出支持。

3)防火材料技术——安全目的

优秀的公共设施化设计充分考虑到其物质使用功能和精神协调功能的作用,提高其整体的便捷易操作性,更高层次表现为高度专业性的安全保障。在公共空间这样人群密集度高、空气流通率低同时明火接触率频繁的特殊载体中,吸烟区的设施化存在意义以不仅局限于提供场所区分和实用意义上的概念辨别,更要强调安全性保障的设计和生产模式。

4)智能限时技术——限制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的积极目的不仅是保护被动吸烟者免于有害烟气的损害,更要强调的是其设立对吸烟人群的欲望控制,缓解进而减少公共空间吸烟行为的个体行为。“计时吸烟、有偿吸烟”的概念应运而生,相应的智能计时系统技术及程控计费模式为吸烟区功能的完善化提供了无忧的技术性保证。从吸烟区设施化在公共空间的直观功能中迸发全新的功能性设想。

5)网络宣传展示技术——教育目的

吸烟区设施化的主要应用场所为强大的广告宣传商业运作模式提供可能,网络展板技术、动态液晶LeD技术的展示技术将与公共设施领域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一体化结合,为社会公共行为方式的积极教育、吸烟行为的督导限控及社会思维的健康引导发挥更加积极的设计意图。

(2)标准化的安装模式

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设计要以多变的形式适应不同性质的公共集散空间,变换设计的通用性与标准化概念具有综合作用和相关必然性:通用性要求吸烟区设施内产品部件或单元甚至模块能达到可置换性要求;标准化一是追求吸烟区设施系列中为达到互换目的而建立的标准;二是公共设施行业或者国家制定的公共空间设施使用标准,通过这种横纵向或多向变换、相似变换及模块化设计等多重手段,实现公共空间吸烟区设施化的安装模式标准化,完善其轻便简洁、实用耐用、易更换维护和无障碍的多重效益优化。

(3)设施化的人群共享

公共空间中吸烟区的设施设立既是功能意义上的超越,通过施加人性诉求的满足和环境统一的优化,不仅满足了吸烟者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时保障了非吸烟人群被动吸烟的危害;通过无障碍实施因素与吸烟区设计相结合扩大受用人群的多样性和特殊性;通过安装模式的标准化与设施化延伸至国际通用趋势的人群循环受用系统化配置;种种深入层层循环,构建公共空间吸烟区扩大化的适用人群及大众化的收益效果。

三 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的前瞻性探讨

(1)以环保为主导的多元化

公共环保意识的强弱对环境体系的决定性作用不容忽视,亦是对公共空间设施化语义传达的集中体现。凸显环保作为解决公共空间实际问题的吸烟区设施化设计始终遵循原则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兼顾环境、人群、经济的多元化链接模式必将公共空间的吸烟区设施化框架扩大,涉足多产业、多领域、多国界的环保资源化共享。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4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环境的改变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价值观,对公共设施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来说,色彩设计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影响人们对公共设施看法和态度的因素之一。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概述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汽车站、电话亭、指示牌、邮筒、垃圾筒等,如果把城市还原成一个构成体,那么这些公共设施可以看成是点的元素,他的色彩可以做为城市整体色彩的点缀色,是城市色彩环境的点睛之笔,对城市的人文色彩环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是从细微处体现城市色彩设计的别具匠心。城市整体色彩体现了城市的整体环境和主色,整体色彩包括了建筑物色彩、公共设施色彩和自然景观的色彩等,其中点睛的色彩就是公共设施色彩。美学性、区域文化性和协调性是城市色彩设计必须重视和强调的,应该在认真研究色彩的情况下,通过灵活的运用和创新的设计来满足公共设计的色彩要求。优秀的公共设施色彩设计,首先应该满足的就是合理性。确定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美学设计,体现出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二是整体协调性,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都要体现出人性化和情感化的特点;三是区域文化协调性,要保证城市色彩和文化的连续性,不仅需要时间连续还需要空间连续。公共设施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色彩分布规律和色彩发展历史,某种颜色很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例如对色彩相当重视的城市——印度,在印度西部有四座城市可以分别用四种颜色代表。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原则分析

1规划原则

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体现出来,我们应该着重分析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胜利特征,才能真正让城市公共设施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人们休息时坐下,这是一种生理需求,而在休息是人们会有意无意的与其他人隔开,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在设计休息空间中的公共设施时,可以将设施的高度设计得略微不同,又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2整体协调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和其色彩都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的色彩空间与城市公共设施相互影响、共同生存又相互融合,公共设施的定位决定了城市色彩的设计标准,而城市色彩的协调性又影响着公共设施的具体设计。目前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包含卫生系统、交通系统、信息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和活动系统等,每个系统下又包含了多种公共设施,根据不同公共设施的作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色彩,能够体现出公共环境的人性化和情感化,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3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

区域文化对于城市公共色彩设计至关重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色彩是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应该重视区域文化协调性原则,用色彩来宣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和人们的情感,因此城市公共设施色彩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着深刻的思想含义。

4美学性原则

对于不同功能的公共设施,采取不同的色彩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其辨识度,还能确保公共设施的功能性。对于儿童座椅,应该选择比较鲜艳的颜色如红、黄、蓝、橙等,针对儿童的身体特点应该适当降低座椅高度,并且减淡座椅颜色,方便儿童识别,对于城市街边的LeD路灯,应该根据区域不同选择不同的颜色设计,而对于公园或者小区的路灯,应该选择绿色,会让居民眼前一亮,城市中的健身器材,颜色应该选择鲜艳活泼的颜色和红色,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也能给人们带来健身的动力。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的策略

1完善色彩标识系统

目前我国的城市色彩标识系统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城市标识色是一个整体和宏观的色彩,而城市色彩标识系统能够丰富人们的视觉效果,并且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心理暗示,人们会对城市的街道、建筑和其他设施产生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城市色彩起到了城市名片的作用。设计者应该给城市色彩划分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并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范围内普及色彩设计。

2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

目前城市标识色可以分为两类,即现代标识色和历史标识色,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城市色彩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内涵,因此要做好色彩规划工作,首先要根据不同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确定城市标识色,但是色彩标识系统并不仅仅是确定城市标识色。城市的整体色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城市自然景观、建筑外观和气候条件等,设计师在明确公共设施标识色时应该全面且充分的考虑。

3色彩标识系统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色彩可以分为节点色彩、界面色彩、流动色彩、标识色彩和分区色彩,例如河流、廊道和道路系统属于界面色彩,分区色彩则是根据城市的不同分区来确定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节点色彩,在城市中公共设施实际上是一个个节点,城市标识色与节点色彩密切相关,但是也不应该太过凸显节点色彩,色彩的连续性和辨识度才是最重要的。

结束语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5

面对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共设施的应急能力进行设计分析,总结归纳设计方法,提出具体设计案例。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城市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基础性参考。

关键词:

城市防灾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16-03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生活节奏快,已远非过去可比。近年来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意识,城市中一旦发生灾害便生容易形成连锁反应,灾害本身以及由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城市十分有必要在各层面构建有效的公共安全体系。

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户外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每天面对着城市中的诸多隐患。因此设置一系列安全的,有效的,能够为城市公共安全起到保护、支持作用的公共设施,必将成为城市建设需求中的又一目标。

1我国城市防灾的背景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传统灾害的威胁,人类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应灾能力,来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在城市防灾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举措,同时各相关领域的发展对国家应对灾害的能力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城市已经拥有抗灾减灾的应急意识,建立起了防灾减灾体系、绿地减灾应急系统等,这为城市建立合理健全的防灾型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2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现状

2.1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新思想

随着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思想意识的介入,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正趋于多样化形式发展,一些功能单一、形式简单、造型单调的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被新形势所取代。与此同时,“人文关怀”、“人机交互”、“城市安全”等全新思想理念也正在不断融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科学、高效、便民的设计理念渗透到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的每一个角落(图2-1)。

2.2应对城市防灾方面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不足

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第二个关于城市防灾的五年计划,城市防灾理念正在不断地得到重视并正在变得专业、规范。目前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汶川等城市已经开始结合防灾体系规划设置了系列防灾减灾型的户外公共环境空间(图表2-1),例如城市公共绿地、学校操场或城市防灾公园、防灾避难场所等,并且均有针对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独立篇章,这些都是我国防灾思想逐步深入的成果。

然而针对城市防灾方面我国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仍存在以下不足:

(1)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设施能否被有效利用主要是依靠功能,当前我国的应急服务系统规划主要还是在效仿于日本、美国等研究城市防灾理论较早的国家提出的早先思想。这样就使得这些思想在移用至我国防灾思想中时会造成许多环节脱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缺少完整深入的设置规划,推及到各个地方区域则更是无法切实的应用到实地。

(2)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无法做到定期检测。由于灾害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任何公共设施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因此对于防灾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定期检测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再结合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许多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发生老化、变形等现象,如不及时检查,很难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在应急突发事件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缺乏针对性。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各地的气候不一,如不因地制宜,统一样式的公共设施在应对不同气候环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况,这会使得公共设施的应急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3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

通过上文对城市防灾的大环境及防灾理念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所处角色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设施在城市防灾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提升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防灾水平迫在眉睫。在此针对城市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从以下4方面进行总结。

3.1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

资料显示我国主要的灾害有洪涝、干旱、虫害、地震、啸山等。在城市区域内应主要防护洪涝、地震以及其一旦爆发将会带来的次生灾害,例如火灾、疫情等情况。由于户外空间的场地、环境、物力等实属有限,不可以在场地中随意增添设施,因此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功能配置上要考虑各项灾害的共同特点,总结归纳灾害的共通性,结合防灾避险时人们的首要需求,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简洁的方式解决问题。

3.2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

我国各地气候迥异,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南方地区夏季酷暑难耐,这给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带来极大的考验。我国北方寒地城市平均气温低、气候严酷、广泛降雪,恶劣的天气情况导致人们在室外停留时间大幅缩短,且严寒会使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在设计寒地地区的户外公共设施时要考虑到气候相关因素,在注意防灾减灾功能的同时要兼顾防寒保暖、防滑以及缓解人们生理及心理压力等要素。并且寒地城市冬夏冷热交替明显,许多户外公共服务设施容易产生形变,导致其利用率大幅下降,因此在设置材料和使用形式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冷热的变化。而与之相反的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烈日强烈,在设计考虑时就要想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避暑、降温、遮阴等功能,同时考虑公共设施时间久了是否会产生霉变,另外降雨频繁,公共设施发生潮湿生锈等问题也需要列入考虑范围。总之在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时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的特征,让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具有地区针对性。

3.3结合灾害的不同阶段合理配置

城市公共环境在防灾避险中发挥的作用会因为时间序列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影响。根据时间的序列可以分为“预防阶段”、“灾害发生阶段”、“发生后立即阶段(发灾后一约3小时时间)”、“紧急阶段(约3小时一3天)”以及“应急阶段”和“复旧、重建阶段”。因此在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城市户外公共设施在设计上也应该结合上述的时间序列,将公共设施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功能,同时在设置的位置上也要结合该区域内整体的防灾救灾规划,均匀合理的分配,以满足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3.4灾平结合

具有防灾理念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还应考虑平灾结合的理念,设置时要想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公共设施应作为人们日常休息、娱乐、互动的辅助工具,应急防灾功能只在特殊情况下启动,因此不能因为要满足防灾减灾功能的应急需要而忽略了公共设施平日里的正常服务功能属性。

4防灾视角下的户外环境公共设施的设计实践

4.1方案定位

建设有应急能力的公共设施是城市防灾体系构建中必要的环节,由于公共设施直接贴近使用人群,其使用功能可在紧要关头直接关联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设计合理、高效的具有城市防灾、安全、卫生主题的公共设施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方案为《户外应急救护座椅》设计(图4-1)。公共座椅是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中最常见设施之一,而在人们安全一旦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救援时,由于道路狭窄、曲折等原因转移伤员往往成为急救过程中一大难题。设计依据应对灾害的共通性和平灾结合策略,将城市公园、休闲廊道等户外环境中的公共座椅与临时急救担架功能相结合,让原地救护与救护车等转移措施更好结合,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安全保障与方便。

4.2方案设计

(1)形体与功能

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将受用人群定位为在户外场地中发生突发状况需要马上平躺或转移的人群,因此在设计上需要分别满足发病者和救援者两方面的需求,符合相关规范和方便救援成为两大主旨;其次还要考虑由于座椅设置于公共环境中,一旦具有担架功能的部分被移走,那么剩余的部分也一定要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即剩余部分仍还能让人就坐,并且考虑使用部分的不完整性而带来的缺失感可以让担架用完尽快归还(图4-2)。最后就是在整体风格的把控上体现现代户外公共设施的时尚简约特点,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外观的流线美。

(2)使用方式

使用方式可以根据椅背上设置的示意图来操作(图4-3)。首先分别抠动担架和座椅结合部分的凹槽,将两者分离;其次沿轴展开担架,这时即可将需要急救者抬至担架表面平躺,使用者抬动担架侧面的抠手可将病人转移;最后不要忘记将使用后的担架归还原位。

(3)色彩

颜色方面主要考虑到人们的易识别性。由于黄色是最易让人眼识别的颜色,与白色搭配更使得座椅可以在环境中凸显,因此主体色调采用黄白两色。并且需要考虑能够让使用者迅速准确的将担架与座椅分离,因此在两部分的设置上使用两种颜色将其区分。

(4)材质

担架部分材质主要采用pVC发泡板,其特点主要为防腐、防潮、防霉、不吸水,稳定性好且相对轻便,在人们搬移时比较方便,且作为公共设施,耐久度也要相对较好。椅身剩余部分材质为金属喷漆材质,实用性较好。

4.3方案评价

方案通过将具有应急救护措施的担架和户外公共设施中最普遍的公共座椅相结合,可以达到户外应急防护的目的。这种双向功能的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在城市防灾环境下的伤员转移,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发生突发状况的人提供帮助。且由于一般设置公共座椅的位置多为城市中的步行休闲区域,多数车辆很难到达,运用这种形式的担架可以方便的将伤者进行转移,已达到和救护车辆的很好对接。不过方案只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在结合实地区位时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进行材质、使用方式等局部修改。

结论

提升城市应急状况能力是赋予户外公共设施的特殊性质,由于公共设施的自身属性使其具有与人互动、与周围环境相结合的特点,公共设施所处的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生产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考虑环境安全因素,以城市防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将城市公共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切实的制订出适宜城市建设的公共安全型公共设施设计参考。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城市公共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可以通过设置系统的防灾型公共设施得到提升。

(2)结合城市防灾视角,文章梳理了目前我国公共设施亟待改善的问题。

(3)鉴于我国户外环境公共设施在防灾能力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理论、实践经验,提出4项设计策略,应对城市灾害的共通性,把握不同区域的气候特殊性,了解防灾各阶段的需求属性,把握灾平结合原则,打造真正和户外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防灾能力的城市户外环境公共设施设计方案。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

一.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

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包括有入口、道路、各种场地、植物花卉和休憩设施等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及特征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残疾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购物、教学、文化娱乐、游憩、社交活动等需要,居住区内必须设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其内容、项目设置必须综合考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内容: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居住区作为居住单位,其效能发挥有赖于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它相对于城市级的公建配套具有规模小、项目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服务范围和对象相对固定等特点。另外,公建服务设施是确保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不仅应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更需要为人们创造舒适、安静、优美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和社医管理,满足人们交通、购物、健身、休闲、娱乐以及日益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就成为美化人居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空间数量不足

随着经济建设节节升高,城市高楼密集,公共空间被“挤”得所剩无几。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少,用地不足,原有的公共空间被吞食、占用,失去公共性;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共空间被视为建筑的附属项目。

(二)公共空间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层次感:城市居住区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形式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可识别性和个性。2)尺度不当:居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的尺度不当,由于设计者对于人的行为和活动需要考虑不足,公共空间往往尺度过大或过小。3)细节设计缺乏人性考虑:公共场所的营造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不能尽善尽美。许多小区内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水景周边护栏设置不够标准,小区入口和小区外道路有高差等现象处处可见。4)营造设计上存在欧式化、模仿风、草坪热、大树进城等现象。

(三)公共空间管理不当

(1)安全隐患:安全设施不到位.

管理问题:

据了解,一些小区的物业公司利用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所得收入归物业公司所有。

小区内车行道路上划泊车位线,占去了道路近二分之一宽。

许多小区的水景和园林小品景观得不到有效的维护。

四.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一个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是否为大多数使用者所肯定,即公共空间的生存依赖于使用者“人”的感受。如果失去了人性化,无论它被设计得多么豪华漂亮也只能是像雕塑一样供人观赏而无使用价值,因此,在塑造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时,设计师应把人作为空间主体,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影响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二)合理规划公共空间的布局

避免重复、重叠的建设,某些居住区存在公共空间规划位置不合理的现象,开发商为了多出朝向好、视野好、综合环境好的位置作为住宅开发,在规划设计时很可能将公共空间项目安排在用地条件不好的位置,致使空间位置不合理,交通不方便,不便于人们的休闲。

(三)提高现有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不让公共开放空间仅仅成为景观,能够有效利用起来,尤其例如网球场、露天泳池这样比较特殊的公共场地,避免闲置。

(四)加强小区内公共空间的管理,保证休憩、纳凉等场地的卫生整洁,禁止在区间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上停放车辆。

五.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与营造

(一)空间布置的层次性

公共空间一定要针对不同人群而设计,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要求在于对于老人的活动,儿童的活动以及弱势群体的活动均有合适考虑。在室外活动场地要有足够的座椅等设施,有适当的遮荫和休息处;儿童游戏场的位置应考虑周围车辆和行人,选址应尽量在领域性较强的公共空间中。

(二)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因素

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1)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服务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2)人文环境因素

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服务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服务设施就是城市景观。总之,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3)地域文化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4)人的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三)人性化公共空间的细节设计

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小中见大,在有限的空间里,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分割和设施来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将公共空间做得丰富和赏心悦目。

(1)道路场地

人车分流的方式被证明有效的避免了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车道上排斥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生活气息。居住区营造充满人的趣味的公共空间,其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扩展出形态各异的院落空间,同时结合绿化铺底划分空间,提供人的尺度等作为满足多种功能的居住性公共空间,由此道路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居住区内的公共空间也变成了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

(2)休憩设施

要创造良好的公共休憩环境,是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坐”的物质条件。设计时应多利用“边缘效应”,尽量利用阴角空间、袋状椅,使休憩空间的活力和生气在居住区内得以蔓延。其次要能够提供交往空间,要有尺度亲密和设计舒适的座椅为人们提供方便交往的空间。

(3)活动场地

小区内的活动场地主要分为儿童活动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一般活动场地。其中儿童活动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场地要安全、游乐设施必备、视线合理、尺度适宜以及具备供父母休息的设施。而老年人的活动场地则有不同需求,应符合安全、多样,易交往和易识别等特点。

(4)地面铺装

人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均基于地面上,因而地界面是空间中与人们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界面,其构成材料的质地、硬度、平整度、色调、尺度、外貌、高差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空间信息。水池边,花池边挡、土墙等提供边界和领域,以丰富休憩空间的形态。

(5)植物配置

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树木是整个空间的特征或是将其从空间划分出来的手段。巧妙地围绕树木、草坪布置休憩、娱乐、活动等设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植物配置应考虑其植物选种、配置形状、管理维护等多方因素。植物配置的形状和人的心理有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曾卓.长沙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全设计;公共设施;人性化

全设计是无障碍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机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的最高发展,随着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周围的公共设施,并对公共设施的易用性、安全性、应用群体的广泛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城市生活的质量,改善了城市生活的品质,甚至可以说全设计下的城市公共设施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前进。

“以健全的人为中心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同样“以残疾人为中心的社会也是不健全的。”全设计的产生正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们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使一些能力欠缺的人能够和我们一样独立、自尊、公平的参与到城市生活中来。

1全设计

1.1全设计的提出

马克・哈里森1936年生于纽约,他是“全设计”的奠基人。他在11岁的时候因为事故造成自己的脑部受重伤,在恢复期他要重新锻炼自己的一系列功能,比如行走、说话等等。康复之后,这段经历给他很大的启发,决心通过工业产品设计来体现为所有人的设计,也就是全设计。当时设计界已经意识到设计的目的是为普通民众使用的,但是“普通民众”却没有包括老人、儿童和残疾人,它指的仅仅是生理健康的使用对象。哈里森结合自身的经历对设计的目的做了改进,它指出:“设计是为所有能力的人”,这其中包括:能力衰弱的老年人、能力不组的儿童以及能力缺乏的残疾人,这是一个设计思想上的突破,在这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设计理念被称为“全设计”

1.2全设计的内涵与应用概况

全设计是无障碍设计、可接触到的设计、协助型设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是从协助残疾人的设计中演变来的,然而“全设计”又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的设计,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帮助每一个人,将产品的使用方式以最简洁、迅速的方式传达给所有的使用者。它一方面关注了社会中的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方便和安全,也关注到公共设施的总体安全设计。这是一个设计概念上、思想上、实践上很重大的进步。

目前发达国家针对全设计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标准已经做了明确规定,它是由各个国家、地区提出并通过立法形成的设计标准规范,这些法规是为了保护残疾人的公平权益而形成的。例如在美国立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人行通道都必须有供残障人士轮椅进出通过的斜坡,马路的红绿灯部分有声音提示,公共室内的设施也越来越多的按照全设计的标准设计。

2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城市公共设施包括路灯、街椅、垃圾箱、公共汽车站、商亭、电话亭、标志牌、广告牌、马路护栏等等。它是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以其特殊的功能性分布在城市的大分类、作用和街小巷,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它在实现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体现着市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公共设施是生活方式的产物,同时也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作为“道具”能否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是衡量其设计成功是否的标志。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公共设施扮演着维持城市生命、吸引人们加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角色。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冷漠,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能有效的改善市民的生活方式,增加市民的交往热情,改善人和人的关系。

我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步比较晚,设计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城市公共设施很少考虑到市民使用的广泛性,不同的人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充分考虑各个年龄层次、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关注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其次,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缺乏总体安全设计的思考,例如:前不久一电影院发生火灾,很多孩子都被烧死,据报道,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后果是因为门是朝里开的,所以孩子越是挤,门就越打不开,最后都在那里遇难。美国所有公共场所的门都是朝外开的,而且开门的把手不是旋扭型的,全部都是宽宽的长把手,不用手,一推就开,之所以这样设计正是因为他们注重公共设施设计的总体安全性,并且根据美国的公共设施设计法规,所有的公共场所的门必须是朝外开的,而且把手必须是推开的长条型把手。

3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注入全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领域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领域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无论是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是设计开发的深度、广度都与国际前沿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它作为一门完善城市功能、造福于市民的设计门类在其设计理念或指导思想上应该积极导入更为人性化的全设计的观念。

1)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实现的前提

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体现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著名设计理论家巴巴内可(Vpapanek)早在1983年出版的《为人类设计》一书中曾指出:“大多数的设计是为住在先进国家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而制作的,设计师们无视残疾人、贫困人、弱智者、幼儿、老年人、肥胖者和发展中国家人的存在。”?4?这一观点批判性的指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对象应该包括能力有缺陷的人。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把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放在比公共设施本身更重要的地位,并在构思阶段把使用者作为重要参数来考虑。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出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提高效率,也是展现当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是人类社会向深层次文明发展的保障

与其他很多学科一样,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次提升的。当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使用者就会对城市公共设施产生更高的要求――包括除实用性以外的精神层次上的要求。在知识经济主宰的今天,设计更加趋向于非物质性,强调产品的精神需求是它的特征之一。公共设施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必须深入考虑使用者的精神需求。先前的无障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虽然出发点是关怀照顾特殊人群,但是这种思想下意识的把人群根据功能(残疾与否、残疾程度、残疾程度)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根据不同的设计准则和要求设计出对应的专用产品或辅助装置,而这样的专用设施在为他们克服特殊生理障碍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平等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心理障碍,从而使生活在城市里的部分能力欠缺者严重缺乏被尊重的意识和安全感。因此,在如今的公共设施设计中注入全设计,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类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走向深层次文明的保障。

3)是个性与共性协调发展的要求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个性与共性共存,个性反映矛盾的特殊性,而共性则反映矛盾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结合的产物,只是各个因素所占比例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差别,?6?对于设计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而言,他同样是个性与共性的一个统一体,好的设计不是刻意标榜的设计,而是可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亲密无间的结合在一起的。优秀的公共设施设计应该在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以及部分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结合大众的实际需要,把设计中的个性化差异融入到共性的设计中去。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专门为弱势群体进行设计,因为实践表明这类的设计产品使用率是普遍比较低的而且成本也比较高,相反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健全的人都能使用的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率却很高。

4将“全设计”应用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意义

全设计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强调在环境设施安全、舒适的基础上考虑到弱势群体在使用时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并为他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到城市生活提供了便利。

以全设计为依托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突出强调产品设计外形和功能的密切关系。能让使用者一目了然的知道它的功能是什么以及该如何使用,比如公共厕所水龙头的把手,要让各种不同的人开关方便、容易掌握,一眼就知道应该怎么使用。如何使城市公共设施与特殊群体以及普通群体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认知反馈信息,使产品不仅容易使用,而且能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别是特殊群体的需求。

5全设计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研究

1)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其实质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融入到设计领域中去。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下,设计师需要在设计的开发阶段就能够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有依据的评估,比较不同方案与预期的距离,以及不同方案给不同的使用者所带来的便利和不足。全设计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综合考虑环境、材料、工艺、造型、使用环境、使用者心理等各种因素,以环境亲和性、使用合理性、使用者心理的满足为开发重点。在公共设施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设计是一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的环境资源属性与使用周期性为核心的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针对全设计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这一核心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可被解读为:在设计变成最终产品之前,设计者应该全面深入体验其想法和创意,并对设计外观、易用性进行充分的改进与优化,从而实现使用群体和使用周期的最大化。

2)全设计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功能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全设计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能够以最有效的符号语言把产品的使用方传达给使用者,产品应具备简单性和直觉性的特点。

安全性原则。保障使用者在尽可能的少用力的情况下达到使用目的。,前文中提到的美国公共场所门把手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把手比较长,稍微用力就可以推开,从而大大提高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安全性。

平等使用的原则。公共设施的设计是给所有的人用的,如果某些人使用不方便就违反了平等使用的原则。例如,目前公共场所提供的塑料杯,不但没有把手,而且材料又很轻薄,装了水之后拿在手里软软的,成人使用起来都不方便更何况是老年人和儿童,这样就不符合公众对公共使用的工具的要求,因此在杯子的材料上、结构上都应做相应改善和调整。

弹性使用的原则。所谓弹性使用正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有效性应用,它不仅仅注重目前的使用状态,更强调产品的使用周期性和实用性。

总结

全设计并不是完美、万能的设计,但是它清楚的表达出了一种理念:通过新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实用性最大化,并把“信息之美”以最清晰、独创的方式表现出来。???全设计的意义是它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态度来审视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将伤残、老弱等这些人一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生理、体能变化都纳入设计考虑范围,从而使设计更加人性化、大众化。

参考文献

[1]李煜.以人性为主的全民设计[J]2008

[2]王受之.理论文摘[C]2008

[3]冯志.从“精微”到“广大”:公共设施设计对象的延伸[J]2008,9

[4]刘静.李理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思想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

[5]侯伟.刘晓斌知识经济社会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5

[6]侯建华马洁赵巧香浅谈工业设计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J]艺术审美批判2009

[7]方方.基于通用设计的产品形态之语意可识性研究[J]包装工程2009

[8]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肖佳慧(1986-),女,山东临沂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产品造型等

thenecessityofLeadingUniversalDesignintoUrbanpublicFacilities

(XUshi-hu,Xiaojia-hui)

(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0)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对策分析

abstract:pickto:publicinfrastructureisthebasisofcityconstruction,publicinfrastructurecompletewithdevelopmentoncitycommunityconstructiontohavetheprofoundinfluence,tofullyreflectthecityconstructionandlong-termdevelopmentconstructionconcept.ScienceCitypublicinfrastructurelayoutplanningbasedoncityresidentstoprovideconvenientlife,supportthecity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optimization,forthecityconstructi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toprovideprotection.

Keywords:cityconstruction;theplanningofthepublicinfrastructure;countermeasureanalysis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建设构成格局。通过公共基础设施设计的优先实施,将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性、安全性、功能性等多方面要求,提供必要保障。当期,城市建设中亟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出发,探讨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化的效用。政府要提高对城市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增强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有效性,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当前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现状

目前,从国内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现状来看,划分为以下几类:(1)原有旧城改造基础上的城市建设规划。这类型的城市建设规划主要是以该旧城现有的发展为依据,预测城市建设规模、结构,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新布局,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其特点是规划的制定完全是立足于旧城改造现有的发展情况,缺乏灵活性;(2)迁建城市建设规划。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行规划,从而不会面临第一个类型旧城改造规划中面临的现有条件的制约。如三峡库区移民的新城市建设,往往以方便居住和支持产业发展为导向进行布局,在科学利用现有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方便群众,支持城市经济发展。但这种类型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国家实施重大项目的附属物;(3)重点城市建设规划。这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且有着具有特色的产业或旅游资源。

2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完整。当前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方面还是存在不完整的现象,规划功能性问题常见于当前大部分城市地区和社区,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对居民生产生活的整体规划所致。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参差不齐。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显滞后,这使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混乱,施工技术水平低下,建筑质量低劣,落后的城市建设和安全现状、极不协调。城市建设规划基本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多是简单模仿,自筹自建,功能单一,从事城市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其施工前的盲目性和随愈性大,导致建设、功能和质量低下,隐患较多。

(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可持续设计。当前城市建设广泛存在环境保护问题。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建设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宜居的自然环境的城市建设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造成城市建设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影响着城市环境及农林、园林的环境,使得城市建设的发展持续性发展大大降低。

3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资金管理体制

一是要调整建设资金管理格局,形成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这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二是把目前把城市建设多种资金合并成一个基金,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管理机构,由这一基金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的投入、管理和审计实施统一管理。不是以行业管理的方式按条条分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而是集中各行业的资金到一个基金管理机构;三是以市为单位按城市建设项目拨发下去。申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必须要有项目;四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申请项目时必须按一定资金比例根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协调发展;五是在给各个市在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上留下弹性,明确要求各市符合公共基础设施基金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市情,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

(二)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就是要建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的民间组织,保证群众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全体参与;第二,把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职能下移,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本身就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进行公共服务,这正是各级政府与基层组织转变行政职能之后的主体工作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城市建设最基层的组织发动起来,作为最直接的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工作者,建立最广泛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队伍,担负起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和维护管理工作。

(三)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的相关配套法律,用于规范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科学建设和规范施工,减少不必要浪费。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规划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办法,注重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资源、注重培养基础设施的经济因素、注重土地节约、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实现建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周小萍,胡业翠等.土地资源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9

一、近年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和谐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的物质载体,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活水准、村容村貌、文明程度的改善与提高。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认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既能达到农村的“村容整洁”,又能促进“乡风文明”。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巩固和扩大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公共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相协调,从而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筹发展。

(一)江苏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所取得的进展

2014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已累计建成116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公共图书馆113个,博物馆292个,美术馆17个。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效果显著,全省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建成村文化活动室15557个、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4935个。同时,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明显增加。省财政自2012年以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送电影、送戏、送科普书籍、送展览活动等,农家书屋图书更新较快,鼓励广大农村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概述以上情况分析,江苏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可谓是大发展、大繁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小组认为,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具体可行的总体规划,坚持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发展有效的态度总揽全局,规划要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长远性,要加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设力度,推进我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二)太仓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所取得的进展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太仓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长期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关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舆论氛围明显改善,为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维护提供了根本性保障。2015年太仓市出台了《构建公共法治文化建设体系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建成了富有太仓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设体系,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塑造了优秀公共文化的品牌形象。为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太仓市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路径,大力开发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市场,深入开展农村公共文化创建活动,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广泛组织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为太仓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截止2014年底,太仓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公共图书总藏量93.4万册,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次,建成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入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

本小组对太仓市七个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情况进行了大体的了解:

城厢镇以突出“阵地建设、惠民主题、机制健全、队伍建设”为中心抓好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因地制宜、多元联动、积极推进文艺活动中心和村、社区文化室建设、公益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力度。目前,村级(六个村和两个涉农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已全面达标,并逐步向城镇社区延伸和拓展。

沙溪镇文化站是服务当地农民的综合性公共机构,现拥有文化活动面积3200m2(镇图书分馆600m2、舞蹈排练厅500m2、多功能活动厅550m2、多媒体活动室300m2)。近年来,以镇、村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推进舞蹈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达100多项,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璜泾镇现有镇文体中心1个,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17个,公益性文化设施总面积达12459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约0.25平方米。目前,全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正加快完善,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相继建成,行政村文化设施达标率达95%以上,基本形成了镇、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二级全覆盖,村级“农家书屋”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据统计,全镇每年面向基层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活动100多场次,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浏河镇积极挖掘民间文化,发展城镇特色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村、社区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打响特色公共文化品牌形象,努力将民间文化深深植根于农村沃土之中,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浮桥镇围绕“区镇一体”的发展理念,强调“和谐富民”的发展目标,完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优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双凤镇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建设,配建相应的文化设施,完善各项配套服务工作,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新态势。陆渡镇区域规划文化娱乐总用地7.8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0.43%,人均文化娱乐用地0.71平方米,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对文化站现状配套设施、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展览馆、影视厅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必要的更新完善。

概述以上情况并结合实际调研分析,小组认为政策法规的刚性规定使太仓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及建设相关措施的落实有据可依,同时也保障了建设的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太仓市应加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和文化管理机制,制订创建规划,坚持创建标准,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迅猛发展。城厢镇、沙溪镇、浮桥镇、璜泾镇等一批村(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的相继建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构建了有效的活动平台,也为全市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建设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小组认为,太仓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政府指导性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但实际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文化建设规范管理的缺失情况较为严重,没有将其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干部考核内容,即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创建工作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职能。这不仅表明了太仓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而且需要积极营造和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舆论氛围,科学制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有力推动加快其建设步伐,从而赢得更多的政策舆论支持。

二、太仓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本小组于2014年暑假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分别选择了城乡一体化的城厢镇东林村、典型中国农村的浮桥镇牌楼村和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浏河镇新闸村这三个代表性农村进行调研分析,对当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况进行深入了解。就当下而言,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就,成绩可圈可点,但太仓与其他乡镇、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比,还是存在着不少差距。

(一)公共文化建设场所和设施设备较为单一

从调研情况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较为单一,这种单一既表现为场所形式的单一,也表现为设施设备的单一,不能实际满足活跃村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部分农村文体活动场所的单一活动形式(、麻将)较多,而形式多样、氛围浓厚的活动场所形式明显偏少。据江苏统计局2014年记载,我省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28个,但具体到农村文化站的艺术表演活动,却往往因为设施设备的不完善而放弃。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村民表示更喜欢自娱自乐的文艺表演活动,地方政府虽有“送戏下乡”的广泛宣传展示活动,且大力弘扬传承“娄东文化”,但文化站、文化室的配套设施单一、不完备且损坏较大,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调查显示,354位被调查者中有234位认为本村公共文化活动一般,有66位认为缺乏,占比例分别为66.10%和18.64%,可见在大多数村民心目中,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较少且单一。农民的休闲时间大多是看电视、上网,占49.15%。相比较而言,村民的闲余时间多靠一些单一的、氛围不够浓厚的文化活动形式打发,其中以看电视、打牌最为普遍和典型,至于文艺表演则因设施设备条件而往往选择不参与或偶尔凑个热闹。如此一来,不仅使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少了一部分生力军和享受者,也使其建设力度少了一些动力,妨碍了公共文化设施的持续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合理的一定数量的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融洽邻里关系,培养农民对所在农村的认同感等等,因而不可忽视。

(二)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管理机制仍显滞后

近年来,随着乡镇公共文化机构健全和文化管理机制改革,乡镇文化站和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步伐也随之加快。但从政策法规看,我国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制度,这使得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供给仍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对于如何建设实施没有一系列全面可行的操作方案。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属于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组成要素,又有属于私人物品的组成要素。因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和繁荣不仅仅取决于政府收入的保证,也跟村民是否愿意花钱进行文化消费密切相关。

农村文体活动中心是基层重要的文化活动阵地,但村民普遍反映锻炼健身器材损坏较为严重,大家都不愿意花自己的钱进行维修,最终只能将其丢弃在一旁。调查显示,354位被调查者中有97位村民对本村文化设施的及时维修与更新表示不满意,有73位表示很不满意,占比例分别为27.40%和20.62%,可见在大多数村民心目中,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维修与更新是不满意的,但从整体而言,村民们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总体评价还是“较满意”,占37.85%。详见表1。

表1您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否满意(单位:%)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大多数村民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持满意的态度,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中就更应该重视公众的文化需要与文化消费。而我们小组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政府的文化服务供给的行动较少,这就造成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缺乏政策及资金支持,农民不得不自筹资金。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有限,那么就更应把已有的设施管理好、利用好。

(三)公共文化建设事业投资模式存在不足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没有得到政府足够重视,没有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供给行为缺乏长远规划。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根基,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否则,其建设寸步难行。但实际上,农村文化事业投资在地方政府的工作中长期趋于边缘化,很难体现政府绩效,不受政府重视。太仓市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着较大差距,绩效考评常常局限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建设方面。

太仓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事业明显地存在着“资金饥渴”、投入不足的现象,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远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横向比远低于卫生教育事业投入,其农村文化站、文化室建设活动单一、设施设备不齐全等问题几乎都是由此衍生。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资体制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及其文化产业投入明显地存在轻文化倾向,即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种类单一。由于政府干部考核制度明显地重经济绩效而轻文化产业的偏向,以及领导干部的决策失误偏差等,致使从地方政府到社会参与始终难以将公共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工作,造成政府供给与农民需求相脱节。

2.在有限的政府文化事业投入中,又明显地存在着政府财政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幅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偏向,导致不同行政村、行政镇之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的不平衡。

3.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集资过程中,存在着过于依赖当局政府投入而轻视市场筹集的倾向。对于基层自治组织来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可支配资金中拿出足够的钱用于农村设施建设。此外,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可以经由市场手段筹集资金。就目前而言,太仓市很少朝这方面努力。实际上,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出资同时可以为其安排适当的广告等方式为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事业筹集资金,完全可以取得彼此受益、多方共赢的效果,因而是可行和可取的。

三、太仓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太仓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上述诸多问题的确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些问题在苏南其他地区也是比较普遍存在着,只不过是问题数量多少与程度深浅不同罢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涉及主体、制度、资源三个因素,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群众等多方面的努力。就此,我们小组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推进包括太仓在内的苏南地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策支持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政策以维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改革发展,制定符合苏南地区实际配套政策。要将文化项目的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各地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大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调查显示,村民们认为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只有形式,无精神意义即形式主义(22.03%)和活动内容较为单一(12.99%)。详见表2。

表2您认为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多选)

要进一步加大财务资金投入,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同步稳定增长;同时提高文化主管部门财政投入的增长比例,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确保每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提高文化支出占财务支出的比例。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管理机制,以“便利性、公益性、基准性、均等性”为原则,兼之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的改造步伐。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体活动。从小组收集到的农民需求信息来看,当前特别要增加的是对农村户外健身设施和文体活动室设施的建设投入。户外健身设施主要指广场舞台、锻炼场地的建设。同时,也需要资助广场舞阿姨一些必要的服装和小型乐器。调查显示,354位被调查者中有148位认为最需要的文化基础设施是户外健身场地,其次是文体活动室建设,占23.73%。可见在大多数村民心目中,更喜欢浓郁的农村文化氛围及其热烈的室外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详见表3。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太仓有着丰富多彩的小城镇文化,沙溪、璜泾、城厢、双凤等镇均有镇域范围内独特的文化。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着灿烂悠久的娄东文化。各镇各村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以文化设施建设为基础,虽视财力和群众兴趣爱好等因素具体状况而行,但政府应该积极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扎实推进娄东文化基础设施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娄东文化的教育普及作用,巩固和扩大“娄东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表3您认为最需要的文化基础设施

(三)继续深化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

发挥规划的带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充实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供给,理顺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之间相互合作的体系关系。组织享受财税优惠政策的转企改制企业名单,巩固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成果,推动已转制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要求、体现公共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文化管理模式。

公共设施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公园;公共设施;景观

1公共设施在公园中的重要性

公共设施是指城市、社区等公共空间的基本服务设备,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与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环境设计产品,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构成要素。公共设施是给予公众市民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是体现现代城市人文关怀的基本“标尺”,是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2公共设施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好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安全。要求就是在公共设施中的建筑中圆角化为钝角,避免尖锐利角出现在公共设施中。例如作为设置与公共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从而进行修改调整,特别是儿童,因为儿童天生爱玩耍嬉戏,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是以儿童的身高作为一个尺度,低于此高度的公共设施必须考虑到其材料、结构、工艺和形态的安全性。这就是公共设施必须考虑的安全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在通常情况下,公共休息区内,或是在公共座椅旁边设置垃圾桶,而垃圾桶的数量应该是和座椅的数量是相对的。垃圾桶太多会造成浪费,太少会造成行人随地乱扔。再比如说健身设施周围应设置相对的照明设施,起到人群使用的作用。因缺乏引导性、安全性和交互性,在晚上的使用率就比较低。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匹配的关系,而这种匹配的关系就是系统性原则。

易用性原则:易用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东西好用,它能明确公共设施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原则性问题,例如一个公交车站牌,既要让人们清楚明确的看到是公交站,又要把各路公交路线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出来他们应该乘坐哪路公交到达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这就是公共设施设计中的易用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公共设施所设计的不管是造型还是实用方面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跟其他设计有所不同,有更先进的地方。例如人的个性化,与大众化的东西不同,但功能大致一样。还有就是应该考虑这所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对同样的设施提供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使它更好的与环境场所融合。

审美性原则:公共设施设计的审美性是不可小视的,毕竟,一个公园的公共设施齐全美观了,它就会更加好看漂亮,这样不仅可以使使用者增加实用的频率,还能使使用者更加的爱护和珍惜,增强使用者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参与性。文明的公共环境同样也应该是美的公共环境

公平性原则:公共设施强调参与均等和使用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它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家都是公平平等的使用。公平性原则在设计中被表现为普通设计原则和广泛设计原则,在我国则较多表现为无障碍设计。对儿童、行为障碍者、老年人、和女性人群有特殊的关照。

合理性原则:主要表现分为功能舒适度和材料合理。功能舒适度是指公共设施单体在满足自身的基本功能的同时,不宜诱使使用者赋予其他功能。材料合理主要是指公共设施的造价应与民众的普片收入形成正比,优先考虑实用那些价格低廉、加工比较简单但又耐久实用的材料,避免通过堆积昂贵材料的办法取得炫耀性的视觉效果。这两个方面就总的体现了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合理性原则。

环保性原则: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母亲地球在一天一天的衰老,保护我们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以环保也称为每个人心中的理念。在设计中,倡导“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三个原则就是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它所要求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设施结构、生产工艺、设施的实用和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

3公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和趋势

多元化和专业化: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在公园对公共设施设计的需求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为公共设施设计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同时新产品的发明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公共设施的开发。公共设施设计已从传统意义单一的几种产品向多品种、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每一次的科技技术进步都给世界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设计领域更是如此,公共设施设计也是伴随着一场一场的变革而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更加进一步的向智能化迈进,并且技术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以前不可能实现的变成了现实。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带动了自助系统的兴起。

人性化:以人为本是工业化设计的出发点,也是不管为人提供设计的出发点。都要考虑以人为本。而人性化的设计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与实用安全、功能明确和方便。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提供有效的服务,省时、省力的设计,将是今后公共设施设计发展方向之一,使用者不但可以有效的使用,同时在设计上避免使用者粗心或者是错误操作而受到伤害。

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工业化是工业设计产生和存在发展的必然条件,现代公共设施设计的工业构件标准化与模块化趋势主要是从三个方面:降低成本考虑;生态环保考虑;时代性考虑。

艺术化和景观化:现代公共设施设计不单单只是孤立单一化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融入环境的整体设计之中,越来越重视单一产品设计后的规划与组合,每一件产品设计也不仅限于一种形态与色彩,而是形成一个系列。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公共设施设计不管是在城市中或者是在公园建设中都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一面。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也在不断走向完善,向着多元化、专业化、人性化、环保化、艺术化、景观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公园更加的美丽,使使用者使用的更加舒适安全。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舒适的设备。能使人们放松心情去享受、去感受。它是最贴近社会,方便群众,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参与进来,使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广大人们群众的乐园,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也是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与民,惠及于民,真正实现民有民管民享民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都伟.公共设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

[2]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知识产权出版社.

[3]李明,胡迅.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规划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薛文凯.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