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十篇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十篇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18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1

首先,DiCom是一个标准,是医学图像和相关信息的国际标准(iSo12052),这一标准定义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的规范。

其次,DiCom也是一种协议,以开放互联的架构和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医学数字图像信息交换和通信的方法。

此外,很多时候DiCom还特指DCm图像。实际上,DiCom协议和DiCom数据都包含在DiCom标准的定义中,只是在应用中为了方便而采用的简称。

与DiCom关联的,还有另外一些名词,相近的缩写在初次接触时很容易混淆,这里集中列出:

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pCi)和行政管理信息(Hai)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平台。HiS是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一般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医院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等。例如,我们常见的门诊收费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图像归档系统、医院检验系统、影像诊断报告与处理系统(如图1)。等

CiS: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CiS范围。

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又称医院检验系统,是HiS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将检验仪器传出的检验数据经过分析,生成检验报告,使用医生通过网络调用和查看患者的检验结果。LiS已经成为现代化医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RiS:放射学信息系统(RadiologyinformationSystem),是基于医院影像科室工作流程的任务执行过程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医学影像学检验工作流程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管理和医学图文信息的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远程医疗。RiS是医院重要的医学影像学信息系统之一,与paCS系统共同构成医学影像学的信息化环境。

paCS:图像归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是以高速计算机设备及海量存储介质为基础,将高速传输网络与医学影像设备相结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所获得的影像、诊断报告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并可实现影像信息本地及远程查询、浏览、打印等功能。paCS与DiCom联系紧密,对医院建立放射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emR:电子病历(electronicmedicalRecord),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CpR)。它以数字化方式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2

电子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深入医学各个领域。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到预防医学,从医疗、科研、教学、医学情报检索到医院的科学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计算机。微处理机、专用机、小型机、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软件成为医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基础医学方面利用计算机联机处理各种医学实验信息、模拟生物和生理系统,对研究生物的微观结构、神经活动、癌细胞的发生机理等,起到促进作用。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采用计算机实现了体检自动化,利用计算机模拟流行性疾病的蔓延及防治研究等。在医院综合管理方面利用医疗信息系统对医学进行综合管理,完善病历存储、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办公信息化等,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下面介绍一些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实际应用。

2.利用计算机处理医学实验信息

数值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较早应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统计分析各种临床及生物医学数据也是数值计算。由于生物医学基础实验和临床诊断都是从人体或生物体上取得信号,这些信号具有信号微弱、干扰大、信噪比低及遵循统计学规律的特点,因而叠加法、直方图、频谱分析等各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较多。在医学领域中,人体的许多生理信号,如心电波、脑电波、脉波、心音、呼吸频率乃至一昼夜间正常人的体温等等都是近似于周期性的,存在着相应的频谱。其中某些参数的频谱分析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掌握了各种生理信息的频谱,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它们,这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上都有实际意义。模拟标准的心电信号在计算机诊断和监护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判别心电异常的依据[1]。

3.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诊断

计算机辅助诊断实际上是把大量的医学资料和医生的丰富经验,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汇总存贮,并随着医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精确、覆盖面广泛、无间断性等特点使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体表标测心电图即采用体表多电极同时记录体表各部位心脏激动造成的电位差,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人进行研究,但最终因工作难度太大而中断。近些年,电子计算机自动采集体表众多部位的各瞬时电位变化,进行分析处理,绘制成等位标测图,它能获得比常规心电图或心电向量图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认识心脏激动的空间电位分布和体表电位分布的关系。在妇产科领域,英国普利茅茨医学院研究生院妇产科keith开发了智能胎心率与宫缩描记图(cardiotocography,CtG)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该系统采用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它基于400多条具有专家水平的产时评估及处理规则,该系统还可像医生分析病情一样,对所做出的处理建议进行解释。由英国16家水平领先的妇产科中心的17位专家对该系统进行了评估,他们对从2400份高位分娩病例中选出的50份病例资料,同时进行人为分析和CtG系统分析,结果CtG系统与17位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1989年德国的Spitzerk等人开发了名为miCRoStRoKe的专家系统用于诊断不同的卒中类型,该系统可以根据临床信息来诊断卒中以及将卒中分类。使用者首先输入患者的既往史、卒中发作的详细信息、伴发症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体征,然后系统总结这些数据项,推理演绎,给出该患者归于不同卒中类型的概率。卒中的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颅内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德国的Hamburg卒中数据库记录的250例患者中miCRoStRoKe系统的诊断正确率为72.8%。该研究者还开发了topSCoUt专家系统用于卒中的定位和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来确定相应的受损血管分布区[2]。

4.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在断层技术中的应用。图象处理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是断层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图象处理技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医生可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精确地将心脏多个断层切面重建影象,密度分辩率高,图象清晰,并可获得三维空间信息。在心脏病诊断中主要用于心腔内肿瘤、心腔内血栓、室壁瘤的形成,夹层动脉瘤、心肌梗塞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情况的随诊观察。在B超图像采集及病历管理方面的应用提高了检查的效率及病人信息管理的准确性。(1)操作方便,以往医生在给病人做检查时必须先将图像冻结,再点击鼠标右键来采集图像。而该系统采用脚踏开关,使医生们随时可以在不占用手的情况下完成图像的保存。同时只要医生将图像冻结,该图像就自动采集到计算机内。(2)友好的人机界面,系统采用智能医学词库,词库内的最常用的词语在词库的最前面,医生们只需利用鼠标双击选中的词语即可输入。不同的医生有自己独立的诊断专家库,使书写报告更为快捷简单,从而避免了操作者在每次完成病历报告时需手工输入大量汉字或进行繁琐的词语调用。(3)数据保存可靠。现有的工作站通常采用传统的暂存技术,一旦遇到死机或意外停电,如果没有保存图像,则所采集的图像会全部丢失。系统应用先进的软件存储技术,将采集的图像即时存储到相对应的病人目录下,使图像数据安全可靠[3]。(4)视频信号隔离技术。通常B超输出信号直接用视频线输送到图像采集卡,因为计算机采用的电源都为开关电源,如果计算机与B超同地,B超的图像易受到干扰,我们采用专用的光电视频信号隔离系统,将计算机与B超隔离,从而保证了B超图像工作站采集图像质量。

5.医疗信息系统

医疗信息系统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所有与医学有关联的信息系统的统称,各类面向医院管理的信息系统都属于医疗信息系统的范畴;从狭义上来说,它仅涉及纯粹的医疗活动,是对相关的临床数据和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应用的信息系统。"医疗数字化"是目前数字化医院的建设重点。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对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及数据交换的能力,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它包含临床诊疗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手术室监护系统,药品管理系统,检验管理系统,医学影响管理系统,病历管理系统,门诊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模块[4]。医院所有的临床作业全部实现了无纸化运行,病人的门诊和住院病历、检查结果等各类信息都完整地保存在医院数据库中;医生们扔掉了纸和笔,不管是开具处方,还是各类检查检验、图像采集、传输,一切都在电脑前进行,在网络中传递;护士们每天测量完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等,都录入电脑,在电脑上自动形成曲线,并按时段图形显示,病人的生命体征一目了然。下面对一些主要的子系统进行简要说明:

(1)电子病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纸张病历进行电子化,而是反映了患者整个的医疗过程,储存了患者全部的医疗信息,包括病史、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和影像资料,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患者一生的全电子病历,这需要全社会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连。

(2)影像信息系统即广义上的paCS系统,与狭义上的paCS系统只负责影像数据的采集、归档和通讯不同,它涵盖了狭义paCS系统和RiS系统的所有内容,并且突破了传统上paCS/RiS仅局限于放射科的范畴,面向医院内的所有影像科室,连接各种成像设备(包括CR、DR、Ct、mRi等放射成像设备,以及超声、内窥镜等非放射成像设备),实现全院范围内的影像检查工作流管理、影像数字采集、数据归档管理、影像诊断报告、信息网络等功能。

(3)检验信息系统(LabinformalionSystem,LiS)以医院检验科的业务数字化为目标,通过连接检验仪器、收集检验数据,实现申请、检验、报告的自动化数字工作流。相比其它医疗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在国内的发展最早,目前国内已有很多医院建设了检验信息系统。大多数能够实现与检验仪器和HiS系统互连,完成基本的数字化工作流程。

(4)监护信息系统根据监护地点的不同,可分为重症监护信息系统、手术监护信息系统、急救监护信息系统和普通监护信息系统,它往往和各类床边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设备连接,收集各类实时监护信息,或利用掌上电脑等一些手段进行体温等监护信息的录入,并通过对所有监护信息的储存、显示、以及对各相应科室的业务数字化,实现病人监护的数字化管理。随着越来越多医院信息系统的开通,医疗环境将更加惬意。

到所有大医院看病不用再带病历,医生开药也不用写处方了。初次门诊时可获得一张含有用户名和密码的智能卡,在数据库中建立起一份个人综合健康档案。再次求医只需持这张卡,通过电脑查询到自己需要的医生,根据电脑的指示到相应诊室看病;在医院做完检查后不需在医院等待结果,通过网络就能得到诊治医生发送的检查结果,以及依据病情及个人经济状况拟定的治疗方案。住院患者对治疗方案、用药情况及药费、手术费、护理费等随时可查。过去那种求医几乎要跑断腿,进了医院门任凭宰斩的烦恼再也不会有了[5]。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3

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处理、存贮、传输和管理的综合系统。

雾里看花,paCS其实不神秘

paCS作为一种影像管理系统,它和其它管理系统的显著不同点是要从影像设备获得影像,还要对影像能进行各种加工和浏览。除了由于影像设备和图像种类的复杂性,给人造成一种神秘感之外,和其它管理系统没什么主要区别。

paCS的产品技术分成两层:设备和影像层、管理层。影像设备和电脑网络的通讯有国际标准DiCom3.0,这是一种基于tCp/ip的通讯协议,很容易实现。即便没有DiCom3.0,也很容易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影像,这对于专业的paCS人员来说并非难事。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如何实现影像等信息的管理。抛开影像的特殊性不谈,paCS就剩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通俗性了,不论多么复杂的管理系统,无非都是对"目录"的管理,包括组的划分和组中用户权限的管理,paCS也不例外。只不过这里的"目录"是不同的管理视角的意思。不同的管理视角中可以包含不同的管理子视角,也可以向上组成更大的管理视角。paCS系统的使用者中每个人都至少站在其中一个视角看待这些信息,而高层管理人员,可能需要通过很多视角查看工作状况。

paCS的软件施工内容就是连接影像设备和建立众多的管理视角。因此paCS软件的好坏也从两个方面考虑:影像设备的兼容性、可变的管理复杂性。

目前成熟的paCS系统基本上是采用Client/Server结构的,如同局域网和inteRnet。在这个网络上,通过权限控制数据是主要的管理方式,而登录的物理位置,对管理来说不重要,因此程序的获取是任意的,能否获得数据要看用户名和密码。当然还有一些关于weB浏览和流量控制、存储控制等辅助技术。

对于医院的高层管理者来说,了解paCS的技术细节是没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管理思想上强化自身。

"影像质量"是灵魂,"借阅方便"是生命

医学影像质量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paCS作为医学影像领域的信息系统之一,毫不例外地应该首先服务于临床医疗。把"死的"胶片保存变成"活的"计算机影像是paCS的当务之急。一些医学影像的保存技术,不能提高影像的保存质量,甚至反而降低了质量,这是违背医学影像保存初衷的,因此,当利用paCS进行医学影像保存时,影像质量是最重要的。随着CR到DR的转变,以及B超等各种设备逐步兼容DiCom,纯数字的保存方法必然会在paCS舞台上大行其道。

如果一个影像保存系统在检索和浏览方面功能很弱,那么购买昂贵的paCS就失去了意义。检索和浏览是paCS的起码功能和任务。评估一套paCS性能的优劣时,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图像质量和借阅方便。一个好的paCS,应该理解为在提高这两个方面性能的同时,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提高兼容性,向"集中""在线"管理发展

集中管理的运行成本比分散的paCS系统要低得多。如果要实现影像信息的永久"在线"管理,"集中"则是必须的。paCS系统的本地存储功能会得到保留,主要用于保存特殊病例和数据交换。医院将多个影像设备一步上马到集中管理的paCS系统,对资金和管理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这主要体现在建立集中管理的paCS系统需要在软件上、硬件设备上进行大量的投资,而在硬件方面,尤其在存储设备方面的投资比较高。在许多医院里还有这种情况,每一件大型的医疗影像设备附带着一套小型的医学影像管理软件,像这种情况下,利用原有的软件,采用单机版的paCS软件将多个影像设备先后分散建立多个paCS,先用少量投资,见到局部的效益,再慢慢将它们联接起来,会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这些小paCS之间,以及新上马的项目之间,能不能痛快地连接成一个网络?这对开发者和使用者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国外有许多商品,一旦损坏了就被直接扔掉,修修补补得不偿失。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paCS是一个哪里也不通的陷阱,它的意义就永远地留在昨天了。paCS的应用,它不在于硬件的性能有多高,也不在于财力有多大,而在于提高软件及设备的兼容性,花更少的钱将医院里的医学影像设备管理起来。

和HiS接口,提供丰富的管理功能

paCS与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之间的关系,正如计算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paCS是医院内部特定意义的信息管理系统,而HiS是医院内部广义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HiS,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HiS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并且会在一定的时间内稳定起来。病人在医院里进行治疗,所有产生的信息由HiS存储,比如费用信息、医嘱信息和检验检查信息,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将这些信息作为管理的依据。如果将paCS与HiS无缝的联接,必然会大大提高信息的可利用性。

不止一次地听说paCS的发展方向是DiCom,还有远程诊断。这么说很对,因为国内尚有不少paCS厂商没有弄清楚DiCom是怎么回事。如同汽车多拉快跑是其基本功能一样,DiCom兼容和远程通讯能力也是paCS的基本功能。但是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paCS的应用及发展是绝不能抛开HiS而不顾的,主要是HiS已经在医院里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已经为医院的管理产生了效益。

技术人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际标准大有文章可做。不少人以为只要影像设备具有DiCom3.0(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inmedicine医学数字图像通信3.0版)的输出,将其接入paCS系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DiCom中有11个不同的服务级别(ServiceClass),例如打印(printing)、传输(move)、存储(Store)、存档(archiving)等。某一服务级别中又分为使用者(User)和提供者(provider),某一设备可能仅符合DiCom3.0的某一个或几个级别。为了深入了解设备在DiCom方面的性能,在购买设备时就必须要求厂家提供"设备的DiCom一致性说明(ConformanceStatement)",这是将设备接入paCS所需的重要资料。即便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可能遇到不少问题,如在将一台工作站接入paCS系统时,发现尽管它是传输服务级别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但在实际上对一些后处理图像却不能以DiCom方式传送给中心存储服务器。

网络流量很重要。我们知道,paCS是对医学影像进行管理的,而图片传输对于网络的要求是高于普通的文字信息传输。在设计paCS时,网络传输速率应留有充分的余量,但在选择通用计算机部件时可考虑满足需求的下限即可。paCS系统应当根据高峰时间的数据传输量确定网络传输率,而且要留有充分余量,以备今后因影像科室的发展而带来的传输数据量增加,如果因此而不得不进行网络重构,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相反,通用设备的情况就有所不同。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4

关键词:matlab;混合编程;医学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9-4506-03

matlab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运用matlab处理医学图像时,可以加快医学图像处理的效率,大大降低医学图像的处理时间。同时,临床工程师可根据临床医生的诊断要求,在matlab中建立适当的医学图像处理函数,以满足临床医生对于医学图像处理的需求。通过VisualC++,临床工程师可根据其自身需要,编辑相应的源代码,即可方便以后的医学图像(如:特定的器官,血管)处理,同时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底层的硬件、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交换。当将VisualC++与matlab二者相结合,则不仅仅可以提高医学图像的处理的效率,更大大提高了对医院信息系统的管理。通过VisualC++中相应程序语言的使用,调用matlab工具箱中的图像处理函数,对医学图像进行的混合编程处理,达到对医学图像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最终目的[[1]]。

在一般的医学图像采集系统中,关于医学图像的获取,主要采用X胶片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获得数字化医学图像,在本文中对生物医学影像获取方面不进行过多的介绍[[2]]。一般地,将获取的医学图像,应用C语言与matlab程序,对相应的图像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得到较为理想的医学图像数据,进行辅助诊疗(此方法可在picturea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影像后处理站无法正常运行时,代替其正常处理医学图像数据)。首先在应用matlab软件处理医学图像时,我们利用reshape将医学图像生成多维数组,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处理。由于matlab允许用户自行定义函数,这就方便我们建立函数,对医学图像进行处理(如:数字减影)。该文提出通过用matlab自身的mcc与mBuild工具,对源程序(库函数)进行编译处理,即可得到VisualC++的源代码文件即*.cpp和*.hpp文件,此时将生成的源代码文件再应用于应用程序代码中,便可保证将matlab中的mcc和mBuild工具所生成的代码进行重新利用,达到通过VisualC++便可以调用matLaB的库函数和其图形库的目的。调用简单,也可以保证在没有matLaB安装环境的支持下,仍可继续运用。其缺点是所能转化的库函数有限,不能将之广泛的应用。

1系统设计

1.1编程环境设置

操作系统:winDowSXp(Sp3)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5

关键词Ct;paCS;医学图像存档系统;DiCom;HL7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104-0196-03

在医院信息化的进程中,paCS系统一直处于最关键的地位当中,paCS是英文的缩写,这对于影像以及通信系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代表着一个时代,也称为医学影像信息系统[1]。医学Ct(Computedtomography)是医学影像的一个重要工具,医学Ct影像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医学影像是由各种各样的影像设备生成的。医学图像需要在医疗机构内部,及医疗机构之间进行传输,存储并结合病人的身份信息和诊断信息等。paCS在Ct图像的存储与通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便利。

1paCS

在医学界,影像信息比较全面一些,这可以称之为paCS,这跟临床信息系统有着很大关系,跟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系。paCS、RiS的相互结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paCS/RiS跟医学影像、还有数字化图像技术有一些潜在联系,与通信工程是相互结合的。医学图像和paCS有着很大的关系,它在paCS下通信显示的能力有很大的意义,笔者对HiS、RiS的相互连接做了分析:

关于医学影像信息系有很多种说法,尤其是在定义方面却不大相同,在狭义上,它是指对于图像技术管理方面做出具体分析,这些信息包括很多,主要有图像储存,还在通信上的重新建立。临床信息系统是指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的信息管理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是指以放射科的登记、分诊、影像诊断报告以及放射科的各项基本管理和流程等的基于图像对象和放射科医生诊断流程管理的查询,统计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是指覆盖医院所有业务包括医疗和医疗管理及其业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是一类用来处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过程信息的信息系统。

2Ct影像的存储

2.1Ct图像信息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认为所需存储的图像为数字图像。数字医学图像的结构典型有3个层次:像素值层次,文件头层次,和病人信息层次。表1列出了集中图像模态所生成图像的典型大小。

由Ct图像设备所生成的医学图像被作为由像素组成的信息对象来存储。像素在灰度图像中包含灰度等级,在彩色图像中包含RGB(红,绿,蓝)值。灰度级取决于Ct设备的采像程序,RGB值由红,绿,蓝元素组成,每种颜色由一个8bit值(0~255)来表示。512*512*12bit的Ct图像等价于512*512*2=524288B,近视0.5mB。(12bit需要2B存储空间)

2.2医学图像存档系统

paCS在获取方面是由数据获取的,还跟显示、存档有着并列组成的关系。对于数据获取系统的组成,主要是有Ct影像设备组成。一台装有海量存储器看起来量不大,但是却很重要,它是存档系统的组成部分,将Ct图像存档,以支持以后的读取操作。在系统上,它显示多个区域工作方向,允许医生观察和处理Ct图像。由获取系统获得的Ct图像被传送到存档系统的服务器主机,存储到存储设备,或者分发到不同显示工作站。

paCS的一个存档系统由4个主要部分组成:档案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子系统和通信网络。Ct图像通过网络从获取设备传送到档案服务器和显示工作站。一个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和放射科信息系统(RiS)接口的paCS网关使得档案服务器能从HiS和RiS接受信息。

图1图像存档系统配置

档案服务器的任务比较多,相对于计算机来说任务也比较多,是一个多任务计算机。带有高容量主存(Ram)、双CpU或多CpU和高速网络接口,及图像处理软件,用以控制Ct图像的存档、读取和分发。

主要功能:

1)接受Ct图像;

2)将Ct图像存储到存储系统;

3)将图像路由到显示工作站;

4)更新数据库表;

5)处理显示工作站的检索、读取请求。

存储子系统支持两级图像存储:用于即时存取的短期存储,用于长期存档的长期存储。

2.3数据库存储Ct图像

paCS跟HiS、LiS在医学信息方面不相同的一点就是:有大量的数据储存,如果我们能够对paCS数据合理设计的话,那么数据存储也会更加完善,这对建设paCS也有很大帮助。在像素级层次,512*512*12bit的Ct图像为512k,近视0.5mB。合理的文件头层次和病人信息层次设计成为关键。

数据以DiComt图像的形式存储作为数据库存储和开发的对象。DiCom图像是指数字医疗设备的图像按DiCom标准组织得到的文件[3]。DiCom图像至少包含一个文件头和一个图像数据集合,合理地设计文件头层次和内容,为以后的数据库编程带来方便,也是医院工作人员对Ct图像以及病人信息进行查询,显示,诊断的实际要求。

2.4光盘存储影像[4]

数字化影像技术,采用大容量存储管理方式和存储介质实现海量数据存储,一个很实际的存储方式是利用关盘进行Ct数字影像的存储。存储的数据以DiCom文件的形式存储包括基本Ct影像数据,病人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光盘一共两张,一张为原始盘,一张为备份盘,相关数据可以很方便地在pC机上调阅,或编程查询,显示。

3影像的传输

3.1DiCom图像通信标准

Ct属于高档医疗设备,经历了从非螺旋到螺旋,从体部成像到血管等局部器官成像,从低速旋转到高速旋转,从双排到8排、64排直至320排等重大发展[5],Ct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的归一化是一个重大课题。

DiCom标准,是有一些组织决定的,这个组织主要是由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以及美国放射学学院组成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目的是为多种图像设备提供连通性和互操作性,统一各种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传输标准,以便于个别系统之间图像通信和交换。在此基础上,Ct图像文件采用初级图像分割,JpeG有损图像压缩被采用[6]。

3.2信息对象

DiCom中定义医学图像为信息对象,或数据集。一个系统或应用将一幅图像传输到另一个系统或应用时发生一次图像通信。在一次Ct图像传输中,Ct图像作为信息对象被传输到一个paCS数据获取计算机,当然这些信息对象同样被存档和显示。

3.3对服务类分析

服务类是将信息对象与作用在其上的命令联系在一起,并说明命令元素的要求及作用在信息对象上的结果。服务类可以简单理解为DiCom提供的命令或应用程序的内部调用函数。一个paCS应用在DiCom中成为应用实体(aes)。

3.4Ct图像C-StoReDimSe

一个从paCS数据获取计算机向档案服务器传送Ct图像的服务。

1)数据获取计算机向一个档案服务器一个aSSoCiation请求;

2)档案服务器准许连接;

3)数据获取计算机调用C-StoRe服务,并请求在档案服务器存储一个Ct图像;

4)档案服务器接收请求;

5)数据获取计算机传送图像到档案服务器;

6)档案服务器存储Ct图像在存储设备中,并通知操作成功;

7)一个解除连接的请求;

8)连接解除。

4档案服务器软件

Ct图像从数据获取计算机被传送到档案服务器。档案服务器有专用的应用软件控制图像的存档读取和分发。档案服务器专用软件采用C/S编程,对各数据获取计算机,显示计算机以及诊断终端计算机提供服务器的功能,并对接收到的Ct图像在专用存储设备中进行存档。档案服务器主要任务包括图像接受,图像路由,图像堆栈,图像存档,数据库更新,图像读取,和图像预区。

5HiS/RiS接口

paCS对Ct图像的成功操作离不开与HiS/RiS的接口。paCS与HiS/RiS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医院各科室的信息交互,基本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急救,科研,教学水平[7]。HiS,RiS,paCS是不同的医院健康护理系统,这些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通信网络和tCp/ip协议,在C/S的基础上进行。HL7是一个工业标准数据接口,paCS利用HL7界面从HiS或RiS中获得消息或事件。

在临床环境下,paCS调取Ct图像的速度可能跟不上临床诊断的需要,通过与HiS/RiS的接口预先获知病人的治疗阶段状态,可以对历史数据预取出,并分发到目的显示站,完成病人检查。专用的预取表存储疾病分类,Ct医生,主治医生,Ct图像的数量和年限等参数数据,决定着那些Ct图像通过paCS应用被读取。

Ct图像通过paCS应用读取后,在终端设备需要进行图像重建。图像重建有解析法[8]和代数法[9]。医用Ct中所采用的算法绝大多数属于解析法中的滤波反投影(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算法。[10]Sidky等[11]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化受约束全变分(totalVariation,tV)的Ct重建算法,旋转一圈只需采样25个即可取得与128个样点的滤波反投影(FilteredBackprojection,FBp)算法基本一致的重建效果。

Ct图像通过paCS读取后,需要进行Ct图像的重建。Ct图像的重建由各种各样的算法,是图像处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整个Ct处理过程中的难点。[12]

6Ct图像标准化

自从20世纪末期,有美国人发病了一些关于临床诊断方法,比如Ct,这是一种成像技术,这种技术发展的很快。刚开始在医学临床上,只用了单层的Ct,后来在95年,有位学者研究出了双层的Ct,1998年Ge推出了4层Ct,在此之后的近十年间Ct探测器的层数迅速增加,8层、16层、64层、128层、256层的Ct不断涌现[14],广泛用于医学,工业,安全检查等领域,Ct图像的格式出现不归一。

Ct图像按照DiCom格式被存档到存储介质。一个DiCom文件由一个超信息文件头和一个图像信息对象组成。信息头包含病人姓名,图像尺寸等信息,这些DiCom文件存档。当读出时,仅仅从文件中提取封装的图像信息对象。

对于paCS系统两个层次的标准化是必须的。第一层标准是在paCS中的多发送站设备,涉及处理信息访问和系统之间通信的数据和图像标准。第二层的标准化为了医学需求和数据的使用。

7结论

自从Ct发展到现在,Ct的发展速度已经非常快了,这算是到了第六代了,当前Ct开发和研究比以往更加活跃。由于Ct(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影像在医院诊断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Ct图像的存档,通信和显示在医院信息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图像信息模型,在最大限度保留Ct图像原始信息的前提下,文件头加入病人姓名,图像历史,等数据,分层规范化地归一Ct图像数据。DiCom为医学数字图像和通信标准,通过paCS系统对Ct图像进行存档和管理,并利用其与HiS/RiS的接口进行与HiS/RiS的信息交互,HL7工业数据接口被提及。本文的撰写对Ct影像在paCS系统下的通信和存档,包括Ct图像的文件化标准,及在paCS下系统工作原理以及与HiS/RiS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做了论述,在医院信息化的条件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述谦,周国宏编著,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354-356.

[3]蒋宏晖,王翰虎,陈梅.DiCom格式Ct图像的数据库存储技术[J].计算机应用,2003,7:106-109.

[4]许玉林,崔英英,侯建新.Ct图像局域paCS的建立与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5:22-23.

[5]童双立.多层螺旋Ct的新进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14(4):50-53.

[6]袁静,王新国.paCS系统影像存储技术现状与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08,2:41-44.

[7]李相国.专科医院paCS系统建立和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3):43-44.

[8]HermanGt.imagereconstructionfromprojections:thefundamentalsofcomputerizedtomography[m].newYouk:academicpress,1980.

[9]CensorY.Finiteseries-expansionreconstructionmethods[J].procieee,1983,71(3):409-419.

[10]胡君杰,马晨欣,闫镔.Ct图像重建中滤波函数的优化[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1:85-92.

[11]SidkyeY,panXC.imagereconstructionincircular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byconstrained,total-variationminimization[J].physicsinmedicineandBiology,2008,53:4777-4807.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6

关键词:影响学;诊断;发展前景;影像技术

一、前言

在医学诊断中,影像学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作为诊断的依据,影像学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伦琴发现X线开始,到人们历史上的第一张X线片,从Ct、mRi、介入放射学等技术的新兴,到影像学技术、影像学诊断的普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是一个快速而逐步科学的过程。当前,医学影像学技术在诊断中的运用,已经开始了影像学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技术不断革新,在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更是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是整体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未来,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作用将会更加普及,技术也会更加先进,对医学的贡献将会更大。

二、医学影像学的含义

在广泛意义上,医学影像学是指通过X线的成像,电脑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正子扫描,脑电图,脑磁图,眼球追踪,穿颅磁波刺激等现代成像技术,来检查人体无法用非手术手段检查的部位的过程。医学影像学也称医学成像,又因,之前的胶卷使用的是感光材料卤化银化学感光物来成像的,所以其又称为卤化银成像。

三、影像学的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影像的发展,在临床检查中,X线的透视检查已经逐步减少或被取代,X线摄影检查,被推广开来,其中的DR检查运用的最为广泛。传统的X线造影检查也被多排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取代。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首先是X线的脊髓照影技术被mRi技术取代,其次是X线在消化道造影、经静脉肾盂造影等,被多排的螺旋Ct、mRi结合光学内镜成像技术所替代,另外,DSa的诊断价值逐渐开发出来,取代了Ct血管成像和mR的血管成像技术。目前,Ct已经成为了临床急诊和确诊的重要依据,mRi也因其无创性、无辐射性、成像参数多、承载信息量大等特性,成为了临床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超声及其设备也因其价格低、无创伤等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在了影响学筛选检查中。此外,DSaet成为了介入治疗的工具。从影响学的发展来看,将来,分子成像将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之一。

四、影像学的诊断作用

影像学诊断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了临床上的各个方面,一般来说,影像学的诊断作用为:检出病灶、病变点定位、肿瘤良恶性鉴别、术前分期评估、介入诊断及治疗、随访观察等,涉及骨科检查与诊断、胸腔检查与诊断、消化道检查与诊断、泌尿系统检查与诊断、妇产疾病检查与诊断等。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透视、放射线片、Ct、mRi、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目前影像学诊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价值。

(一)反应局部循环的状况

Ct技术和mRi的灌注成像以及mRi的扩散成像等,均可以反应出人体结构的血流量、血容量、循环时间,甚至可以细微到水分子在细胞内的扩散运动等,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在临床上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更详细、更细微的诊断信息,临床主要用于脑、心肌等一些实质性脏器的诊断。

(二)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级改变情况

影响学技术中的mR张良成像技术在诊断时可以显示出脑白质的纤维束走形情况和改变情况,mR张良成像技术其实属于扩散成像技术的延伸,更加有利于人们准确的诊断疾病。

(三)脑皮质功能定位

mR功能性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脑皮质功能定位。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此项技术已经从简单的脑区功能识别发展到了神经学、生理学等领域。可用于喉癌术后与发音功能相关的脑区变化观察,有利于发音功能的恢复。可用于某些疾病康复患者脑皮层反应的观察与训练等。

(四)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Ct、mRi成像技术在心肌检查中的运用可以显示出某支冠状动脉闭塞后相应心肌供血情况和活性,及观察治疗后的康复情况,指导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五)检查组织变化,鉴别疾病

影像学磁共振波普可以检测组织的化学成分在磁共振波普上的波形,以此来诊断疾病的类型与组织变化。如,前列腺疾病增生与癌变的诊断、脑肿瘤的诊断与术后复发性诊断等。

五、影像学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影像学的不断发展,目前集诊断与治疗一体的影响学技术和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成熟中,未来疾病的诊断将会更加快捷与准确,治疗效果也会大幅度提升。此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奖更加直观与明确,手术范围的确定与病灶切术范围将会更加准确与直接。

在影像学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影像学的图像处理技术也会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技术,服务器软件也将取代工作站,实现多点化同时处理,提高图像自动处理技术水平。此外,影响学图像的传输也将更加便捷、清晰、准确,甚至医生可以在家里或是度假图中处理诊断图像,完成诊断报告等。

分子成像将会是未来影像学发展的热点,针对多组织、器官特异性的对比剂将会问世,通过特定基因表达、对比增强效果将会更佳,诊断特异性也会更强,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未来影像学的作用将不单单局限于诊断与治疗,甚至会广泛涉及到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人体健康管理等领域。科学在发展,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分子技术、基因工程等更加细微与高端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应用范围也会更加广泛,其前景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参考文献:

[1]唐农轩.矫形外科应用影像诊断学基础[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2]林曰增,张雪林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第22卷第1期

[3]李果珍.临床体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4]张雪林,陈贵孝.脊柱和脊髓Ct诊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7

【关键词】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肺叶间裂;临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andanalyzeclinicalconditionofshowinginterlobarfissureby16-slicespiralCtthin-layerandpost-processingimages.methodsatotalof51patientswithinterlobarfissurereceivedCtexamination,withoutanyabnormalcondition.additional16-slicespiralCtthin-layerwasappliedforfurtherestablishment.ResultsShowrateby2.50mmlayerwasmuchbetterthanthatof3.75mmlayer,while1.25mmlayerhadobviouslybettershowratethan2.50mmlayer.theirdifferencesall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16-slicespiralCtthin-layer;post-processingimages;interlobarfissure;Clinicalresearch

近年来,我国肺癌患者越来越多,患病率逐年上升,肺叶间裂是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肺癌的重要标准。传统的常规Ct对于肺叶间裂的检查显示情况一般,患者一旦患有肺癌,出现病变的情况下,行传统常规Ct检查肺叶间裂情况难以显示。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手段被应用于肺叶间裂的检查显示中,效果良好,能够有效保证检查的准确率[1]。本次实验选取51例患者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但是检查结果显示没有任何异样。51例患者中女21例,男30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44.5±12.5)岁。对于本次实验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晓同意,并且予以支持。

1.2方法采用飞利浦FLeX32型号的16层螺旋Ct机。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将Ct机设备的螺距规格为0.938∶1,进床速度18.73mm/r,对于肺叶间裂的检查需要Ct机旋转0.8s,旋转过程中的管电流220ma以及管电压120kV[2]。医护人员嘱咐患者在进行扫描之前深吸一口气,并且屏气。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头侧先进行检查,随即是身体,一直到患者的足侧。医护人员对患者扫描操作结束后,需要根据扫描的显示结果建立相应连续影像,主要建立:层厚1.25、2.50、3.75mm[3]。

1.3图像分析

1.3.1线样影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的线样密度较高,并且宽度

1.3.2带状影患者接受检查后,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出现宽度>2mm的高密度影,并且其形状发生一定改变,呈欠尖锐的情况。

1.3.3乏血管区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肺部没有出现血管纹理影像,并且其带状密度较低。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对51例患者予以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2.50mm层厚的显出率为78.43%,高于3.75mm层厚的显出率4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58,p

3讨论

肺叶间裂的检查主要依靠Ct机完成,但是传统的Ct机检查显出率不高,检查数据存在偏差,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临床治疗效果都会造成较大影响。肺叶间裂最明显的一项表现就是患者的肺部出现斜裂的情况,但是传统的检查手段对于斜裂检查都呈现为透明带,影像不明显。近年来,16层螺旋Ct薄层后处理影像被广泛应用于肺叶间裂的检查中,在检查的过程中斜裂情况由传统的透明带转变为线样影或带状影,更便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的判断[4],一旦患者肺部出现病变,能够通过Ct影像的检查及时显示出来,医护人员根据检查显出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临床效果。

本次实验选取51例患者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检查,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不同层厚的影像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线样影的检查结果中,2.50mm层厚的显出率为78.43%,高于3.75mm层厚的显出率4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4458,p

综上所述,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对于肺叶间裂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检查的显出率,保证检查数据的准确性,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薛贞龙,李一鸣,李澄,等.16层螺旋Ct薄层及后处理影像显示肺叶间裂.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7):539-542.

[2]黄民强.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与常规胸片肺部体检对病变检出率的对比研究.河北医学,2014(11):1838-1840.

[3]赵宏宇,郝利国.64层螺旋Ct薄层重建在老年肺局限磨玻璃密度影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47-4048.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75-02

远程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服务形式,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与远程医疗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则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笔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1 远程医疗的定义

远程医疗是telemedicine的中译名,它是一个狭义上的概念,一般是指采用现代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从而完成对远地对象的检测、监护、诊断、教育、信息传递和管理等。简单地说,远程医疗就是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在异地之间进行医学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以进行医疗服务的一种医疗活动。

2 信息技术与远程医疗的关系

广义上讲,信息技术是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各种与信息处理有关的技术。由于远程医疗涉及到许多医学信息,比如图像(images)、影像(Video)、声音(audio)、波形(Graphics)、文本(text)、生理参数(physiologi-calData)和辅助信息的异地之间的采集、传输与处理,现代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迅猛发展为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以说,远程医疗是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的一种表现。

3 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在远程医疗活动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主要有医学信息的获取与加工、传输和存储三方面。下面分别从这几方面就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3.1医学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远程医疗需要获取的信息主要有:诊所或医院的实时监控数据、患者病历、医生诊断等资料;通过影像检查设备采集的影像信息;实施实时体格检查采集到的音频、视频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直接由医疗检测设备而来,如:患者的体温、血压、X光片、Ct片、B超等。它们的采集与加工是远程医疗中一个基础性的、不可缺少而又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精确度和完整度直接影响到远程医疗的质量。因此,如何对医学信息进行预处理,以及如何使现有的医疗设备与通讯手段方便、快捷、安全地接口都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非实时的医学信息可以采用包括滤波、压缩、编码打包、精确扫描等手段来处理。而对需要实时采集及传输的医疗影像等数据来说,可以在医疗设备直接获取。DiCom3.0(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标准便为这种技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过医疗设备的DiCom接口来实现对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医学图像按照统一的数字化方式进行采集、加工与交换。

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paCS悄然兴起。paCS(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全称为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它主要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paCS采用的便是DiCom3.0协议。相信在未来的远程医疗中,医学影像资料的采集与交换,完全可以借助paCS,直接从数字化的医疗设备上采集信息,实时地、高品质地捕获各种动态或静态图像。

3.2医学信息的传输

在远程医疗中,医生的诊断质量来源于传输的医学信息质量,因此,医学信息的传输一定要保证它的不失真、稳定和安全。

医学信息通常是一些数据、文字、视频、音频和影像等。数据和文字的数据量相对比较小,对通信网的要求不高;但视频、音频和影像资料数据量很大,对通信网的带宽和传输速率有较高要求。

通信网可用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有线网络有拨号上网、iSnD、aDSL、amt等;无线网络可用卫星通信。就其传输速率而言,拨号上网、由双绞线组成的局域网等其传输速度不超过10mb/s,可有效传输对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文字、数据及静态图像。光纤网、atm等,传输速率在100mb/s以上,可有效传输数据量较大的动态图像。基于卫星宽带网络视讯系统为主的远程医疗系统,虽然从技术上能满足远程传输和处理医学信息的要求,但费用昂贵,难于推广和使用。

目前来说,很多远程医疗系统采用的是电信部门提供的非专用程控线路,虽然费用低、使用方便,但连接不稳定,高峰期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易丢失或失真,严重影响着远程医疗的质量。并且这是个完全开放性的网络,如何避免病毒的侵害、非法数据的传输与存储、非法截取数据以及数据的丢失等,是远程医疗应用中应该注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必须保证医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3.3医学信息的存储与归档

远程医疗还包括资源信息存储与归档的问题。由于医学信息如影像资料等一般容量都很大,因此需要具有库类海量的存储设备及相关系统,如磁带库、光盘库等。其主要介质有:硬磁盘、moD(magneticopticDisk)、CD/DVD和DLt(DigitalLineartape)等。

存储介质及设备的选择涉及的因素主要有速度、可靠性和价格。需均衡3者因素最后作出选择。硬磁盘可采用磁盘阵列RaiD,它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及读/写率,除RaiD0外都具有容错功能,有较高的安全保障,可作为短期存储的基本选择,但价格比较昂贵。CD/DVD相对便宜,其数据存储可靠性比较高,并且采用统一的规范标准,兼容性好;缺点是单个容量不大,存储起来比较繁琐。DLt较之以往的非数字磁带类其可靠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其平均访问时间较慢,会对系统响应速度造成一定影响,可考虑用于对速度要求不高的长期存储。moD(磁光盘)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系统兼容性不足,但可以重复使用。

对于医学信息的存储来说,最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在paCS中,与存储相关的就有硬件、数据库、应用界面等。硬件就是如RaiD等存储设备;数据库将为每个paCS检索点创建一条相应的记录,以检索到原始数据。而存储管理软件是硬件设备和数据库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该层面的软件主要任务是在大型存储设备上构建虚拟的文件系统,让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可以在该层面上直接运行,而无需考虑底层硬件设备的配置与控制。好的存储系统选择对医学信息的存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4 信息技术在远程医疗应用中的展望

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实现,将改变现有的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得到医生的帮助和救护,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事故突发地,更需要这种系统的支持。在不远的将来,无线遥测将成为医院中的标准设施,远程医疗设备简单得像手机或笔记本电脑那样,加上台式视频设备,它就可以同时提供双向视频、双向声频、重要生理参数、心脏和其他数据至医疗中心。由于数据传输速率高,它可以同时传输许多类型的医疗信息,这些对于远程医疗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9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磁共振扩散成像;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5)28-0087-0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症状重,若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机能产生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因此,如何提高该病诊断率是临床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1]。磁共振扩散成像方法所显示的影像学信息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很大帮助,因此应将该方法广泛应用到临床早期诊断中。回顾我院2014年1~8月60例行磁共振扩散成像辅助检查患者的检查情况,整理并分析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且需行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辅助检查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头痛、四肢麻木、肌张力下降、偏瘫、构音不清和小脑共济失调等,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昏迷。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3~70岁,平均(45.3±8.6)岁。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四组:发病时间在一昼夜内的患者,0~4h为第一组(10例);4~8h为第二组(17例);8~12h为第三组(20例);12~24h为第四组(13例)。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18.17~28.42)kg/m2,平均(23.54±7.16)kg/m2。发病时间均在24h以内。

1.2入组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患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体力及精力充沛,意识清晰可配合检查者;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入组观察者。排除标准:除此病外,还患有其他重大疾病者;精力不足或体力不足,意识不清、昏迷等无法正常配合治疗者;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入组观察者。

1.3仪器与方法

采用我院Siemensavanto1.5t超导磁共振,采用常规mR及Dwi成像对头部表面进行扫描检查。应用Set1wi(tR/te500ms)、F1FLaiR(tR/t1/te6500ms/1100ms/115ms)行冠状位、轴位及矢状位扫描方式。其中间距3mm、层厚6mm。Dwi成像应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技术(SS-epi),FoV24cm×24cm,矩阵128cm×128cm,扩散敏感系数b=1000s/mm2。

采用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对60例患者的73处病灶进行扫描,扫描结果经由临床工作多年,资历、经验深厚的影像诊断师进行会诊,结合影像随访资料,最终得出各项指标。在观察mRi成像时,主要观察病灶位置,病灶大小、形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验中的四组患者的常规mRi、Dwi指数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有意义的组间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病灶形态及信号特点

各病灶形态均不规则,样式多,且病灶体积不等,多在0.7cm×0.6cm到10.0cm×8.0cm。位于基底节区域内的病灶共有41处,包括21处单侧受累、11处右侧受累及9处左侧受累,比重为56.2%(41/113);13处脑干受累,比重为17.8%(13/73);11处半卵圆中心受累,比重为15.1%(11/73);8处小脑受累,比重为11.0%(8/73)。

低信号病灶是t1wi成像中主要的表现,Dwi与t2wi都呈高信号,FLaiR为等高信号改变,aDC值明显降低。举例:李XX,男,年龄47岁,呛咳,四肢无力,发病12h。t1wi显示等信号桥脑病变(图1);t2wi显示稍高信号改变(图2);FLaiR显示等高信号病变(图3);Dwi显示(b=1000s/mm2)突出高信号病变(图4);aDC值减低(图5)。

2.2各组间mRi信号与Dwi信号对比

一组患者17处病灶Dwi信号为高信号,同时aDC值降低较为明显。对比常规mRi表现的等信号,得出结论,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3,p=0.013)。二组患者中,33处病灶Dwi序列和aDC值与一组相同,均表现为前者明显高信号,后者降低;但常规mRi序列中,两组患者t2wi可见有10处高信号,与之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183,p=0.005)。三组患者与前两组相同,26处病灶aDC值降低,同时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三组患者的常规mRi信号t2wi与FLaiR为等高信号,t1wi为等低信号,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4,p=0.006)。四组患者的25处病灶Dwi与常规mRi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3,p=0.172)。见表1。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依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血栓形成性脑血管病和栓塞性脑血管病两大类[2]。临床上将局部脑缺血24h以内并可以自行完全缓解者称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症状持续24h以上而经过一定时间消失者称可逆性缺血性脑损害(reversibleischemicneurologicdeficit,RinD),缺血症状持续24h以上且症状不消失者称为局限性脑梗塞(focalcerebralinfarction,FCi)或脑梗塞。随着影像诊断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已经发现临床分型并不一定对应不同的脑缺血病变过程[3]。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医学影像学技术也在高速发展,其在诊断、预防、探查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来说,能否及时进行治疗,恢复其正常功能,与其早期的影像学诊断密不可分。通过本文所述,Dwi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为及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4]。

3.1Dwi成像原理

众所周知,分子在不停地做不规则运动,我们称之为布朗运动,这种运动也就是扩散。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正是应用了分子的这种特性,将水分子的状态变化清晰呈现。核磁成像与mRi成像特点在早期就已经有很明显的差别,其对组织内水的扩散更为敏感,成像更为准确[5]。其原理为,施加一强烈磁场给水分子,由于受到磁场的作用,水分子中的氢质子会产生一个与寻常mRi不同的共振频率,导致相位消失,t2图像上的信号强度逐渐衰减。相反,在扩散运动变弱的区域内,由于扩散运动的衰减,导致无信号的衰减,反而呈现高信号[6]。其本质是加入短DSG相位与短去相位,使之重聚,从而将敏感度增强。DSG技术的应用是Dwi的关键,其原因在于若想将信号改变呈现,就必须加入一定强度的DSG才能完成。如今,快速成像技术是mR的主要扩散成像方法,其中回波平面技术成像最快[7]。

3.2Dwi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应用

目前在超急性期脑缺血的诊断上,Dwi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国内外的研究多数表明,其可在脑组织发生细胞内水肿的同时,准确发现病灶,其敏感性、准确性均处于较高水平[8]。在缺血区内,水分子弥散会有显著下降,因此会产生一个高信号在Dwi上,且弥散值与时间成正比关系[9]。研究中一组、二组患者病灶均为高信号改变,与此结论相吻合。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10]水分子弥散是由于细胞毒性水肿而受到限制所产生。细胞外间隙会随细胞水肿程度的增加而减小,atp代谢功能也随之紊乱,一系列病理性的变化由此产生。同时会导致血供不足,产生毛细血管灌注下降和病变位置温度的变化,aDC下降。而Dwi信号与其关系密切,成反比例关系。可测量Dwi影像的各项物理参数,计算得出aDC值。大量临床经验表明,由急性脑缺血导致的组织损伤程度与aDC值下降程度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现代影像诊断学认为不可逆梗死灶对应aDC明显衰弱范围,可逆性损伤对应aDC小幅度衰弱范围[11]。动物实验得出[12],在缺血时间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一些受累的脑组织aDC值出现持续减低、一次性减低或波动等不同模式,同时认为,动态观察脑缺血后Dwi的变化对分析损伤有利,指出aDC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在发病3h之内,及时对病灶进行溶栓处理,可将aDC值恢复时间缩短到2d之内。研究表明[13],细胞内血肿程度与aDC值的变动有关,而血管源性脑水肿aDC值没有任何影响,通过此项特点,可以对不同的水肿类型进行鉴别。目前的医疗手段中,Dwi是诊断急性脑梗死最为有效的办法,其特异性为93%~98%,敏感性为92%~100%。但由于各种原因如t2成分和扩散的各相异性,对肿瘤等Dwi信号异常的疾病,应结合aDC图鉴、t1、t2加权等方法进行疾病的鉴别、确诊[14]。

由于缺血时间不断增加,血管源性水肿会因进一步加重的原因而出现。其多发于脑梗死急性期,轻微的占位现象及低信号病灶为t1wi的主要表现,高信号为t2wi的表现,等高信号为Flair的表现;与此同时,aDC值均降低,Dwi均为高信号[15]。本文中,二组、三组患者信号随着时间在t1wi序列上渐变为低信号,在FLaiR与t2wi序列上渐变为高信号。

3.3常规mRi序列和Dwi结合

病变可以根据Dwi和t2wi结合检测进行分期,分为慢性、急性和亚急性三个时期,并且均表现等信号或高信号于t2加权像上。但aDC值则有所不同,根据此点,通过结合Dwi和t2wi鉴别病灶时期更有说服力[16]。

综上所述,运用mRi的Dwi扫描技术,可在发病6h之内精准发现病灶并显示其位置,将病灶进行分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汪有锦,姚群立,滕皋军.7.0t磁共振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的缺血半暗带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7(90):1773-1775.

[2]侯晶晶,王春雪,张宁,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发抑郁障碍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8(31):267-268.

[3]何洁,卢洁,许英路,等.核素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8(2):281-283.

[4]孙占用.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结构及功能影像学与认知的关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

[5]史晓红,连建敏,窦社伟,等.Dwi和pwi在脑梗死中的联合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7(15):19-22.

[6]陈耿.文拉法辛对急性脑梗塞后运动功能恢复作用的横向及纵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2.

[7]王宝军,李美琳,王建利,等.弥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意义[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7(5):265-268.

[8]滇宰荣.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脑功能重塑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9]赵俊平.Dwi与mRa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3,11(3):228-229.

[10]陈涓.一站式Ctp-Cta与磁共振aSL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11]雷立存,杜亚强,何丽,等.深部脑白质缺血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R扩散张量成像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0):737-740.

[12]侯波,有慧,王含,等.多系统萎缩弥散张量成像的基于体素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5):363-367.

[13]陈松,梁治平,徐武华,等.轻微脑缺血并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磁共振灌注成像应用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3):2110-2113.

[14]郭会映,孙芳,张宗,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4):309-315.

[15]徐群,陈生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痴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0,10(1):301-306.

医学影像管理的定义篇10

关键词:DSa;低剂量;冠状动脉;照影

   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正不断地增加,而冠状动脉造影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也是如经皮腔内动脉成形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础与前提[1-2]。随着临床上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介入医师及患者的辐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正常体型患者共100例,探讨DSa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照影中的运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正常体型患者共100例,体重指数为18.6~24.1g/m2,男75例,女25例,年龄32~80岁,平均(59.7±6.1)岁。排除标准:因外周血管太纡曲、复杂、狭窄及冠状动脉异位开口等因素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DSa系统,其中低剂量组采集模式为透视15fps/s,剂量模式Low,电影采集15fps/s,剂量模式Low;常规组采集模式为透视15fps/s,剂量模式normal,电影采集15fps/s,剂量模式normal。全部患者均使用自动控制曝光,视野为16cm×16cm。

   全部患者冠状动脉照影均采用股动脉或桡动脉进路Seldinger术Judkins法进行左右造影,常规摄取7个体位序列。其中左冠状动脉5个体位,包括右肝位(右前斜30°和足倾25°)、浅头位(右前斜15°和头倾15°)、左肩位(左前倾45°和头倾30°)、蜘蛛位(左前斜45°加足倾30°)、正头位(头倾30°);右冠状动脉2个体位,包括右前斜45°与左前斜45°。在每个体位注射4~6ml的对比剂(350mgi/ml)。采集图像后传到aDw4.3工作站上进行综合评估。

   由一名具副高以上职称的心内科医师及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根据DSa图像质量评价标准,同时结合心脏介入特征,共同评价两组患者的造影图像。评价内容包括对血管图像清晰度、>3级血管的显示情况、噪声情况和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等。其中>3级血管可清楚显示、血管边锐利、无显著噪声,能够完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则为3分;>3级血管显示一般、血管边欠锐利、无或有轻度噪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则为2分;不能显示>3级血管、血管边模糊、有显著噪声,勉强或不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则为1分。每例7个序列共21分。

   应用DSa机自身配置的剂量检测系统,在自动控制曝光的条件下,在线显示累积剂量值及剂量面积乘积值。

1.3 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11.0处理所有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累积剂量值、剂量面积乘积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低剂量组患者的累积剂量值、剂量面积乘积值均明显少于常规组。

表1 两组患者放射剂量比较()

组别

例数

体重指数(kg/m2)

累积剂量值(mGy)

剂量面积乘积值(cGy·cm2)

低剂量组

50

22.18±1.61

210.5±58.7①

1930.2±585.2①

常规组

50

22.38±1.20

388.6±141.5

2950.8±1058.3

注:与常规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辐射剂量与对人体的危害呈正相关的关系,因在术中患者无法进行有效防护,按照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在一定防护设备情况下控制辐射剂量的最有效方法为降低X线的曝光量。图像噪声是影像图像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尤其当观察影像的细节和低对比度影像时特为显著。然而从X线的防护角度来看,则需减少曝光量,加大量子的噪声,而降低了图像的质量。故在进行介入手术时,应在追求高质量医学影像下实时导引来确保更佳行介入术情况下,还要尽量合理地减轻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辐射剂量[3]。在国际防辐射委员会介入诊断与治疗中患者辐射剂量的相关规定显示,生成图像的剂量应尽量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的累积剂量值、剂量面积乘积值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综上所述,低剂量DSa采集的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组相等,可显著地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刘晓晗.浅谈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因素[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