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十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十篇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22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1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合;实证研究

一、引言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产业链几乎延伸到各个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汽车产业的形态与格局。新能源汽车的产生是面向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现实问题,但目前这个产业的发展仍受到诸多技术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已经有一部分汽车企业制定并实施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并且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汽车企业往往是掌握先进技术或意图掌握先进技术的大型整车企业。

本文总结发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点;然后通过对我国上市车企的数据分析,推断出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纵向整合的特点,实证分析我国实施了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企业的纵向整合效用。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点

1.新的动力来源。从能源类型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较传统汽车具有革命性变化。不再使用汽油、柴油等需要燃烧或者燃烧后产生大量碳化合物的物质作为能源,而是以电力、生物能源作为主要能源。这导致了传统汽车产业两个环节的重大变化,一是增加了储能环节的产业,二是驱动机械产业环节发生了变革。以电能驱动为例,电能的储备和转化对于汽车的使用非常重要,这就对电能的储备装置(如电池)的性能的要求非常高。电池具备需要高密度,大容量,衰减慢、安全性好等特点,目前电池的技术水平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驱动机械由燃油发动机转变为电动机,对节能、高效的电动机需求仍有待满足。

2.新材料的需求。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承载着使用新材料的使命。为实现汽车轻量化、高强度、环保性等目标而研制的新材料将率先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使用。目前主要的在研新材料有有色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合金材料、泡末金属等等。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诸多模块亟需新材料提升其性能,如电池、电动机等。科学界、产业界仍都在苦苦追寻能够提升电池性能的材料。

3.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信息技术一般指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未来汽车的智能化将是大势所趋,同时,在动力系统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未来汽车的新能源化亦将是汽车发展趋势。所以新能源汽车必然带上最深刻的智能化的烙印。虽然自适应巡航系统、导航系统、安全防撞系统等控制系统已经在很多汽车上得到成熟运用,但即便是已有的技术仍与“智能化”目标有很大距离。更何况传感技术、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甚至汽车专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汽车各部件之间的联结组成了汽车的各种内部控制系统。汽车与驾驶者或乘客之间的联结形成了人机交互系统,它与外界信息构成了新的互联网生态圈。三者共同构成了车联网,汽车则成为物联网的终端。汽车将不再是一个单纯机械产品,信息技术将成为汽车本身的一部分。汽车各部件之间、汽车与驾驶者之间、汽车与外界信息之间形成互联互动的网络,所以,电动汽车必然是一个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产品。

4.有别于传统汽车的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充方式随着能源的变化发生变化。电能是目前采用的较为流行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能源补充方式主要是充电或更换电池。所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需要新增的基础设施,需要与其他环节协调发展。同时,长远看还需考虑充电站的布局、路网规划,充电负荷预测,电站选址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状况等多方面问题。电池等关键部件的维修也将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机械工具。另外,目前产业化生产的电池都是废弃后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电池,对这一部分的处理,也将催生很多产业环节。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纵向整合特点实证分析

1.假设提出。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可知,企业纵向整合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在不同行业之间这种关系的表现是有差别的。但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对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上游模块的需求空前的特征。那么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企业与尚未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传统企业在内部资源整合和研发投入方面对企业的绩效影响程度上是否有显著差别,有多大的差别,将会是个有趣的问题。理论上,新能源车企的整合度与绩效关系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其的敏感度应该高于传统车企。而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向上产业整合。

由此提出实证研究假设:

H1a: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内部整合度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1b: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内部整合度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1c: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比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在内部整合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程度更强。

H2a: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2b: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H2c: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比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上程度更强。

结构模型示意图如图1示。(本文以下将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称为新能源汽车企业;未部署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上市车企称为非新能源汽车企业。)

2.变量的选择。

(1)被解释变量。本研究将企业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对于企业绩效的度量有很多种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是会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指标,本文拟采用Roe作为企业绩效的度量指标。

(2)解释变量。

①整合度。整合程度是分析企业整合的实证工具之一。大型企业的整合可能是对很多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并购之后产生的。故部分大企业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产业整体的整合趋势。汽车企业在整合度的实证分析研究方面有价值增值法(VaS)、i/o表法、主辅分类法等方法。考虑到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本文将选用价值增值法作为测量企业整合度的方法。

巴泽尔(2000)最先采用VaS作为产业内部整合度指标,VaS=销售额-采购额/销售额*100%

为了避免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的相关性,对其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表达式为:

净资产=总资产-总负债

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

税后净利润为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平均净收益为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

②研发投入。本文中研发投入将直接选用企业财务报表公布的研发投入作为度量。

(3)控制变量。因为企业规模可能带来规模经济性,所以选用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的度量选用企业总资产。

3.样本选取。本文选取样本企业依据前文的产业链分析,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营涉及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车企。鉴于上市公司市场运作更规范,能较好的反映中国车企的经营状况;而且上市公司是纵向整合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可获取的资料较为准确,可靠性更高,因此本文分别选择了10家中国a股上市车企,其中5家为部署并实施了新能源汽车战略,5家企业尚未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另外,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在我的发展时间,2007年出台有关新能源汽车管理办法,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那么比较早的企业数据可能就不包含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信息。所以选取时间跨度为2006年~2013年8年的数据。

4.数据处理。

(1)本文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和Stata。

(2)表1是根据VaS方法得到的样本企业纵向整合度:

5.模型的建立。

(1)描述统计。(如表2示)

(2)模型建立。根据前文理论分析,构建以下时序横截面模型:

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本文的面板数据应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6.估计结果与分析。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整合度的系数为正,并且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在平均意义上,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整合度每提高1个百分比,资产收益率将提高0.21%;H1a和H1b得到验证;但是交互项的系数并不显著,H1c未能得到支持。本文认为这说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体现出较高的整合度。

虚拟变量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的系数为负,且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在平均意义上,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

虚拟变量对研发投入有调节效应,即是否为新能源型汽车企业在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存在调节影响,具体来说,如果是新能源型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下降16个百分比;对此,本文认为这与汽车行业的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阶段有关,当前新能源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到达成熟,而对该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同时处于先期投入积累阶段,还未到研发结果释放明显经济效益的阶段,因此,这一结果并不否定新技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而是反映了汽车行业系能源技术以及研发投入所处的一个阶段状态。由以上现象可以判断,我国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尚处于起步期。也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产生了更大程度的向上整合

四、结论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呈现出与以往产业链不同的特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重要性尤为凸显,甚至起到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作用。针对新的特点需要制定新的产业整合战略。

较高的企业整合度能够带来良好的企业收益,但当前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到达成熟,而相应的研发投入也同时处于先期投入积累阶段,还未到研发投入释放明显经济效益的阶段,新能源汽车企业尚未体现出较高的整合度。也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期。

所以,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需要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有清晰的认识,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构建产业发展战略。对产业链的向上和整体整合都处于投入期,仍需足够的耐心和大量的投入,力图让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才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社会产生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洋.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纵向整合动因、模式与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9.

[2]陈艳.汽车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9.

[3]胡磊鑫.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J].新经济,2014,(9).

[4]芮明杰.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3).

[5]杜义飞.基于价值创造与分配的产业价值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5.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2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由弱变强,实现了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布局。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

一是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开发和产业化技术方面有待提高;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技术、自动变速箱技术有自主产权的不多;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发展中还面临动力蓄电池、电机控制器、燃料电池发动机等零部件上的技术挑战。

二是市场推广有一定难度。新能源汽车虽然清洁,但面临着产品可靠性、稳定性、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配套设施建设缓慢,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纯电动汽车、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应用中面临着充电、加氢困难的问题。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素分析

(一)“钻石模型”简介

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钻石”理论模型和相应的分析框架。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机会和政府。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钻石”模型为我们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二)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天然资源、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要素通常是人力创造出来的,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技术、科研机构等。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对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很强。同时,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2、需求条件。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原动力,良好的需求条件能够迅速促进产业规模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最终目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强劲的需求有利于加快市场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3、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任何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都离不开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对新能源汽车来说,动力系统的转型将强烈依赖电池技术的突破,因此新型电池技术产业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最重要的支持产业。

4、企业战略、结构及竞争。面对国家同时推进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局面,国内企业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迷失了方向,缺乏清晰的近期、中远期发展规划。波特指出,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激烈有效的竞争可以促进发明创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内部竞争主要体现在国内汽车企业与跨国汽车企业的竞争上。

5、机会。波特指出,机会可以打破原来的竞争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落后国家可以借此获得竞争优势。同时他认为,基础科技的发明创造;传统技术出现断层;外因导致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机);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等都可以给企业带来机会。

6、政府。波特认为,政府对一国某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刺激“钻石”体系的四个关键要素,来影响该国的产业竞争力。

三、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针对制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因素,本文给出如下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方共同参与。政府应重点建设一批企业无法承担的项目,如公用充电站、能源补充站、维修设施、交通配套设施等。天然气总公司和石化企业可以参与兴建一批加气站来服务燃气车辆,电网公司可以在自己的低压电网上建立公用充电站系统。

(二)积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者成熟度

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关键是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应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在技术上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政府应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给予财税支持,出台针对普通消费者的优惠政策,如减免车辆购置费、提供补贴等,来降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同时,要进一步调整燃油税政策,提高传统汽车的持续性支出。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培育崇尚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文化,扩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

(三)加大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整合国内科技和资金资源,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推动关键技术研发。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企业相关权益。在支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鼓励企业到海外注册专利和购买外国专利,增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此外还要加快建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优势。

(四)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阶段性战略重点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借鉴国际经验,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战略重点,采取近期开发与中长期发展并重的策略。近期发展柴油机、汽油直喷、汽车轻量化、混合动力等技术,中长期着眼于高水平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及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汽车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及其所在区域拥有的资源、文化、习俗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同时应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企业战略结构及经营策略。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3

一、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现状。*市汽车工业起步于*世纪*年代初,目前已形成包括重型载货汽车、专用车、客车、电动车、摩托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体系。20*年,全市共有80家汽车生产企业,其中整车生产企业5家(包括重汽子公司),专用车生产企业13家,电动车生产企业1家,摩托车生产企业5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56家。20*年,*市汽车生产企业共有职工5万余人,总资产665亿元,生产汽车10.6万辆、专用车2万辆、摩托车118.1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7.5亿元,利税45.5亿元,利润28.9亿元,增加值83.3亿元,出口创汇7.3亿美元。

*市重型汽车、专用车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优势地位突出。一是重型汽车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目前,重汽集团已形成九大系列1700多个车型,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跃居全国重卡行业之首并进入世界重卡企业前5位。二是专用车具有相对优势。产品品种繁多,主要有自卸车、牵引车、特种车、大中轻型客车及半挂、全挂车、集装箱运输车、城市环卫车、冷藏保温车、罐式车、水泥搅拌车等几十个品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三是部分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市场占有率具有一定的优势。以沃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明水汽车配件和鲁得贝车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汽配企业,已成为国内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国外部分汽车企业的配件供应商。四是汽车产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汽车生产企业50%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11家企业建有国家、省、市技术中心或研究院(所),拥有“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各1个,“山东名牌”8个,“山东驰名商标”2个。重汽集团在部级技术中心基础上,新创建了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中心。

*市汽车工业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和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一是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及整体协调发展。产业布局还比较分散、生产规模小、集中度较低,产业拉动作用发挥不充分。二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型车发展较快,而市场需求潜力大、增长速度快的轿车和客车才刚刚起步;代表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节能型、环保型汽车比重不高;专用车产品工艺、车型存在趋同化,自主开发新产品能力不强。三是零部件配套能力滞后于整车发展。零部件生产企业在配套技术、质量、成本等方面实力不强,普通配件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少,本地配套率偏低,跟不上整车发展需要。

(二)面临的形势。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市汽车行业产品订单减少、经济效益下滑、产品出口增速放缓等问题逐步显现。总体来看,*国汽车工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面对当前形势,*市汽车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整合资源,促进汽车产业由速度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汽车企业为依托,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产品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以国际化、市场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重卡、轿车和摩托车,大力推进零部件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市汽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拓、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2.科学调整原则。提高汽车产业集中度,拉长汽车产业链,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集中力量优先扶持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形成规模优势,推进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3.技术创新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强化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核心技术保护,自主创新研发汽车产品和新能源汽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规划目标。

1.规模总量。到2011年,全市实现重型车和轿车整车年生产能力35万辆,专用车6万辆,摩托车260万辆,汽车零部件150万辆的配套能力。其中,重型汽车15万辆,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在新车中所占比重达到5%。全市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1%以上;出口创汇11亿美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年均增长22%。

2.产业布局。引导汽车产业向东部工业区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东部建成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产业园及孙村片区、临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高新开发区建成吉利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青年汽车生产基地和宝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专用车、摩托车生产向东部集聚,建成轻骑摩托车工业园。各类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产业集中度争取达到70%以上。

3.骨干企业。优先培育重汽、吉利、青年、轻骑、中集、宝雅6家具有较强竞争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2011年,力争重汽、吉利、青年、轻骑、宝雅、中集6家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100亿元、70亿元、60亿元、20亿元和15亿元,形成以重点骨干企业集团为核心,具有产业拉动作用的汽车工业园区及产业链条。4.产品结构。建成国内驱动形式和吨位覆盖齐全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产品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高端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推进高端及小排量轿车生产,重点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注重开发适合农村市场需求的汽车、摩托车产品,加快形成重型车、轿车、新能源汽车、摩托车、专用车多品种同步发展的汽车产业格局。5.技术进步。形成与国际接轨并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工业创新体系,新建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新增2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4个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型车、轿车、专用车、摩托车、电动车自主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三、调整振兴的重点任务

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生产基地,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坚持整车发展与零部件配套并举,着力构建协作配套体系,实现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

(一)重型车。加快发展中高档重型汽车。以重汽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中心的优势,加大科技攻关,提升大功率大吨位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节能环保性和舒适性。积极开发应用重型汽车悬架系统、汽车驱动桥、盘式制动器系统等先进总成技术;做好12万吨锻造能力的提升改造;确保配套引进的汽车水箱、汽车仪表盘生产线的投产运营;扩大具有自主产权的eGR国Ⅲ大功率发动机生产规模,加快国Ⅳ发动机的研制。全面提升重型车的技术水平,提高商用车的节能环保水平,发动机燃油消耗率平均降低15%以上。

(二)轿车与客车。加快发展轿车,不断提高轿车自主创新和技术含量,提升机电一体化水平。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子技术、车载电子装置及汽车电子元器件。加快高端轿车和1.6L排气量以下经济型轿车的开发生产。坚持走合资合作的道路,加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力度。加快吉利、青年轿车整车及配套项目建设,形成轿车规模化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大中型豪华客车,开发生产混合动力、超级电容及天然气客车。积极开发智能底盘系统,提升底盘匹配技术,提高汽车安全性、环保性和舒适性。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三)专用车。鼓励专用车企业联合、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产品结构向“专、精、特、新”转变,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快专用车企业技术改造,推广专用车轻量化技术,提升机、电、气、液一体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专用车行业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新跨越。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宽和完善产品系列。重点发展高等级公路运输车辆,提高集装箱运输车、厢式冷藏运输车、公路维护车的产品规模;开发具有高附加值、满足不同需求的城市环卫车、市政作业车、机场和油田用车、医疗卫生用车、军用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用途广泛的改装车产业。重点支持中集车辆、重汽专用车、鲁泉机械、普天通信、萨博特种汽车等企业的改造提升。

(四)摩托车。以高可靠性、低排放、低油耗为目标,研究开发新型发动机,生产满足绿色环保要求的摩托车。扩大出口,大力发展宽领域多系列规模化的摩托车产品,实现摩托车产业的振兴。重点支持兵装集团整合现有资源,建成*轻骑摩托车工业园。

(五)发动机及零部件。围绕整车配套,搞好发动机的升级换代。加快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功率发动机,使重汽成为国内外重型汽车发动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发挥重型汽车技术领先优势,支持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国重汽”eGR欧iii发动机扩大规模和国iV发动机的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吉利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骨干企业建设,并形成与轿车同步的关键零部件网络。鼓励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的同步发展,提高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强化行业协作,增强龙头企业对上下游和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按照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提高汽车零部件系统化配套、模块化供货能力,提高零部件行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标准,提高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汽车电子产品,推动零部件产品结构优化和实现快速升级。

重点支持电动车再生发电、电子制动、双轮毂电机驱动及电子差速等技术的研发突破,支持研发汽车发动机系统emS、电子随动灯光系统及LeD车灯系统、轮胎监测系统、电子稳定系统eSp等系统和总成。

(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抓住*市列入国家确定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之一的有利时机,鼓励具备条件的轿车、客车企业引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突破关键技术,争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使之成为带动*市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增长点。

加快培育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宝雅新能源汽车在出口加工区建立生产中心,形成年产5万辆外销电动汽车的规模;在高新区建成集研发、生产、配套一体的新能源汽车园区,形成年产10万辆、配套能力15万辆的规模。积极推动宝雅公司已开发拥有的小型化新能源、环保、低速电动汽车尽快打开国内市场。

四、政策措施

(一)强化政策导向。切实落实国家新税法规定的增值税转型、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措施,做好财政专项资金和扶持资金的使用。认真执行国家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推动实施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二手车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调整汽车产品品种结构,在发展重型汽车同时注重扶持其它产品的发展。以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为主攻方向,大力扶持重型汽车、轿车、新能源汽车、摩托车、专用车发展壮大,优化提升产品结构。鼓励重汽集团进行区域化重组,争取新组建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严格执行国家公告管理制度,实行生产一致性管理。加大对汽车行业生产经营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产品合格证发放管理制度,坚决取缔不合法生产行为,维护车辆生产经营秩序。

(二)优化布局结构。加快重点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进园区发展创造条件。加大园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项目。重点引进先进汽车生产技术和具有节能、环保型的汽车项目、零部件及零部件总成生产企业和技术,不断提高汽车的整体生产水平。以中国重汽、吉利汽车为龙头,形成重型车、轿车、专用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产品为骨干的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整车带动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等行业同步发展,并向周边城市延伸,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建成从整车设计、生产、零部件配套及销售一体化的汽车产业体系。

(三)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列入省、市汽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的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加大财税信贷支持力度,加强银企沟通,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和项目在信贷资金和担保上给予重点支持。强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从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人才技术、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多方面提供支持,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四)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支持企业建设部级、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资金占销售额的比重,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所得税前抵扣力度,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对重大科研成果、国内首创技术给予奖励。支持重点企业突破瓶颈及关键技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汽车及配件技术开发水平,建立较强的新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体系。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积极开拓汽车消费市场。支持举办各种汽车展销会,活跃汽车消费市场,引导理性科学消费。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力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比例逐年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在性能、配置和价格满足需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列入政府目录的自主创新汽车产品。充分利用在国内外已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完善汽车品牌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4

北京西杰优盛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技术+市场是当前合作的主流。合作上,多数是具有一定实力的整车厂或者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他们通过与外资企业、上下游企业合作,整合自身产业链,扩大市场。

整体来看,目前新能源企业合作的模式分为以下五类情况。

1.收购中小型整车厂获取电动汽车生产资质

特点:收购方为外资企业或没有生产资质的中国企业,收购对象多为中国的中小型整车厂,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电动汽车生产资质。

案例:美国电动车企业Zap拟收购中国永源汽车。2010年7月8日,美国电动车企业Zap称计划收购浙江永源汽车有限公司多数股权,Zap称将以2900万美元现金,收购永源汽车的51%股权,两者将成立合资企业。永源集团将取得3150万股Zap股份,Zap则取得合资企业电动车的独家国际经销权,以及汽油动力车的非独家经销权。

2.强强联手进入电动汽车领域

特点:合作主体多为掌握核心技术的整车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或单位合作,形成资金、技术、市场方面的互补,从而进入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领域。

案例:曙光股份、常州麦科卡电动车和长江龙城科技合资组建电动汽车公司,南方电网、中信国安盟固利、北汽福田与中山市政府合作建立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中信国安盟固利投资150亿元,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单体电池、系统集成项目,形成年产20亿安时锂离子电池的能力。北汽福田投资12亿元建设新能源车及其零部件生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1万辆新能源商用车和2万辆环卫、邮政运输等专用车的产能。广东省发改委将大力支持中山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示范推广应用,开发新能源汽车市场。南方电网将在省内积极推进新能源车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探索新能源汽车商业运营模式。

此次项目开创了一个由政府推动,整车厂、核心零部件、电力公司共同参与的“强强联合”局面,这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相信此类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3.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合作整合价值链

特点:整车厂与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企业合作进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生产,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案例:2010年8月份,奇瑞汽车与明基友达集团签署协议,合资成立的达尼特材料科技(芜湖)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50%,合作研发、生产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的隔离膜材料。目前已经开建工厂,预计2012年可以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产品将服务于整个动力电池领域,客户包括奇瑞汽车及其他电池厂客户。

当前,整车厂为了实现对核心零部件技术的掌握,完善自身产业链,往往会通过收购零部件企业或零部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4.整车企业与整车企业合作优势互补

特点:多为外资汽车巨头与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外方提供先进技术,通过联合研发、生产开拓中国市场。

案例:2011年3月1日比亚迪股份日前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签署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有:设立一家新技术合资公司,为中国市场设计、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电动车、电力传动系统、车用动力电池和电动车的相关零部件。双方将在中国共同设计一个技术中心,共同开发、设计和测试电动汽车。这意味着,比亚迪将向戴姆勒开放其部分电池和电动车技术,这在比亚迪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此外,双方将为共同开发的电动车开创一个新品牌,该品牌将由两家公司共同注册及拥有,不同于戴勒姆旗下的品牌也不同于比亚迪品牌。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的衰退和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会更加关注中国的汽车市场。而与国内的大型整车厂合作,通过联合研发和生产来开拓中国市场成了主要途径。

5.电动汽车企业与下游企业合作开拓市场

特点:通过对下游的整合,实现对市场销售环节的控制。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5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纯电动燃气混合动力空气动力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66-01

1、引言

据2016《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原油和成品油贸易增长了300万桶/日,成为了1993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其中机动车对燃油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导致能源危机的重要原因,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能源,如氢气,电池,压缩空气等作为动力来源,具有新的结构,新的技术,综合常规汽车动力和驱动方面优势的新型汽车。当前新能源汽车主要有纯电动汽车、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空气动力汽车。

2、新能源汽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2.1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仅依靠蓄电池电能驱动电动机,最终驱动汽车运行的新型汽车。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包括车身技术、底盘技术、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其中电池技术是当前制约纯电动气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上主流的电池有铅酸电池、锂电池和镍氢电池。铅酸电池1956年商品化,是一种电极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2、3]。铅酸电池自放电率低,寿命长,安全性好,可靠性高,但含重金属,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能量密度低,笨重限制其进一步发展。1990推出的镍氢电池,是由氢离子和金属镍合成,它是早期的镍镉电池的替代产品,相对于其铅酸电池环保性能较好,充电时间短,但是电压较低[4]。锂电池商品化时间最晚,相对于其他两类,具有明显优势,环保性、能量密度、充电时间、寿命都有大大提升[5]。

2.2燃气汽车

燃气汽车是最早被开发并使用的新型汽车,靠较清洁的燃气代替以往的燃料来驱动汽车运行的新型汽车。

燃气汽车主要分为液化石油气汽车和天然气汽车两种。对于普通的燃料汽车而言,二者均提高了发动机的寿命,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天然气汽车的续航能力较差,甚至不如一些普通的燃料汽车,发展燃气汽车的发动机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燃气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进气过程减少空气充气量,进而使发动机动力性能下降是目前燃气汽车需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尽管缸内液化石油气直接喷射技术、压缩天然气缸内直喷技术等技术可以提高充气效率,但对发动机的结构、控制方式和尾气排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使实现难度有所增加[6、7]。如何更加有效的增加燃气发动机的动力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2.3混合动力汽车

所谓混合动力汽车就是将电动机与辅助动力单元组合在一辆汽车上做驱动力,辅助动力单元实际上是一台小型燃料发电机活动里发电机组。混合动力汽车是结合了普通燃料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一种过渡性汽车,它继承了纯电动汽车的高效率和低排放的优点,又具有石油燃料的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的长处,显著改善了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增加了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8]。

混合动力汽车在动力输出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控制策略,完成两种能量供应的切换,实现不同能量源特性互补,从而改善和提高汽车系统的性能。因此控制策略成为混合动力汽车最为关键性的技术。混合动力汽车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三大类。目前,串联式有恒温式控制模式,功率跟踪式控制模式;并联式有以车速为主要参数的控制策略,以功率为主要参数的控制策略等[9];混联式有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模式,瞬时优化模式等。

2.4气动汽车

气动汽车是由高压空气驱动气动马达行驶的汽车。与普通汽车相比,以空气作为动力的气动汽车有着十分显著的优点。气动汽车能量传递快捷,能源清洁且来源广泛,汽车造价较低,维修费用较低,是未来替代其他汽车的不二之选。正是因此,各国都纷纷开始了对气动汽车这一领域的研究。

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工作时,储气瓶中的高压压缩空气经减压后,通过热交换器吸热,再进入作用缸推动负载运动,通过调节进入作用缸的气体压力和流量以调整发动机的动力特性[10]。气动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取决于进气量、进气压力和温度,合适的配气机构和进气量的控制是技术难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回收高压转低压能量损失部分和提高压缩空气所携带的压力转换为发动机的机械能的效率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3.新能源汽车综合能力对比分析

经过各国长时间的研究,新能源汽车有了很大的发展,四种新能源汽车除气动汽车以外逐渐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技术相对成熟,最为普及。但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复杂技术成本相对其他汽车较高,气动汽车技术还需完善仍处于研发阶段。纯电动汽车和气动汽车尾气排放零污染,燃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有一定的尾气排放污染但他们的续航能力要强于前两种。

4.结论

迄今为止,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处于试运行阶段,各种汽车类型仍存在发展的瓶颈问题。纯电动汽车所用的电池综合能力较差,气动汽车能量转化率和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有待解决,燃气汽车发动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两种能源相互交替的控制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随着研究的进展,燃气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将占据大部分市场,气动汽车与纯电动汽车也逐渐的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定的的比例。

随着各相关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会突破发动机,电池,控制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向着2016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研讨会上提出的“轻量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必将占据汽车市场。

参考文献

[1]刘鹏,孟宪臣.浅谈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6):79-79.

[2]张彦琴.铅酸蓄电池技术的发展[J].汽车电器,2004(10):1-3.

[3]彭金春,陈全世,韩曾晋.电动汽车铅酸电池充放电过程建模[J].汽车技术,1997(06):5-8.

[4]唐有根.镍氢电池[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于仲安,简俊鹏,何方.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组均衡系统研究与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4,48(03):64-67.

[6]李西秦,刘冰.国内外燃气汽车发动机研究动向[J].车用发动机,2008(S1):8-11.

[7]邵千钧.电控LpG发动机及其缸内直接喷射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

[8]李卫民.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与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6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经验总结

 

一、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二、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1.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世界各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2.金融危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龙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获得市场[1]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术变革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除了常规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

(二)发展特点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发展趋势,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了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代用燃料,已成为新型动力系统汽车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市场,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种资助和示范验证正在进行,真正进入市场将还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代用燃料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替代能源,成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战略比较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发展趋势,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战略定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车用能源发展战略,克林顿时期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混合动力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布什时期追求零排放和对石油的零依赖,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后期还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质燃料;近期奥巴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施了总额48亿美金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计划,其中40亿美金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龙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应用等途径,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能够降低20%。重视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开发,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万千升发展趋势,计划在五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近期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0年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能够达到1350万辆。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将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早期以生物质燃料和天然气为主,在本世纪初期提出到2020年实现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质燃料、CnG以及氢燃料,但近期对于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欧洲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国家规划非常细致、系统,从基础研发做起,分阶段从研发产业化、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统筹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国的电动汽车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四)产业政策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形成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产业初创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支持措施;税收、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相结合;注重加强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引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培育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点重在两个方面:大力支持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2009年1月,韩国颁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2009年9月,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龙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在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其核心是挑选2~3个城市作为仅适用电动汽车的纯绿色城市,重点推动普及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充电网络,保证电动汽车能在路边充电站及时充电;对放弃污染较高旧车、购买清洁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每车2000英镑的补贴。

(五)发展趋势分析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用动力电池负责储存并为电动机提供电能发展趋势,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镍氢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用动力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在短期内仍将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性、低自放电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环保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较好,一旦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选择。

在车用驱动电机领域,永磁无刷电动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性能较好,适合成为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已经在混合动力轿车上进行较多应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艺影响和限制较大,而且控制系统复杂,造价很高;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兼具直流、交流两类调速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维护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转速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发展趋势,如果其技术瓶颈(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结构复杂性较大等)得到突破,将更适合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

电子控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领域,包括动力牵引系统控制、车辆行驶姿态控制、车身控制和信息传送。随着集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明显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三、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总结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发展规划制定。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根据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

2.基础研究资助。美国、日本、欧盟等地政府组织科研大攻关,协调全境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汽车和燃料厂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直接补贴龙源期刊。

3.财税政策激励。各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消费环节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从经济上激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措施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以及直接补贴,许多欧盟国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针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征收燃油税,欧盟实施高税率燃油税激励消费者选用节能环保的先进柴油车。

4.技术法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等普遍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促使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新能源汽车。各国和地区的法规主要有:美国的CaFe标准和tier标准、日本燃料经济性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欧洲自愿协议和欧盟尾气排放标准。

5.交通管理奖罚。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体现,给予新能源汽车交通优先和停车免费等奖励,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采用惩罚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观察[J].决策,2010,(10).

[2]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3]张进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国际比较[J].环境保护,2010,(18).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7

[关键词]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冲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4-0149-03

汽车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可以说,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汽车产业还会明显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无可非议地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汽车产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以其极高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汽车业关注的焦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0年1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2010年又是中国汽车产业无限风光的一年,产销双超1800万辆的成绩,不仅使其稳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位子,还打破美国1700多万辆的最高产销纪录,成为汽车工业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然而,应清醒地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备受国人关注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创建能力十分薄弱,以致我国虽然跻身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远不能称作世界汽车强国。在汽车技术进步方面,中国汽车产业的初衷目的是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之路,但至今并没有实现预期的设想,始终停留在“引进模仿再引进”的低层次发展过程中。如何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等问题,再度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研发投入不足,且投资过于分散

从研发投入看,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缺乏与生产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分不开的。我国汽车产业R&D经费无论是总量还是其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都很低,其中2003-2007年间我国汽车产业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为1.59%,不足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汽车工业同期该比值3.32%的一半,仅相当于世界各主要汽车企业的1/3。全球知名咨询管理公司奥纬咨询的《汽车创新展望2015》研究报告指出,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10年公布的《全球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排名》,对世界主要汽车生产企业2009年研发投入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分析,大众、通用、本田等2009年研发投入比重均在5%以上;丰田、福特、标致2009年研发投入比重均在4%至5%之间。而中国入围的三家企业中,比亚迪研发费用占比最高,为2.9%,东风次之,达到了2.3%,而上海汽车仅为1%。如果从研发费用的绝对数来看,中国汽车企业的研发费用与这些国外公司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即使如此,有限的资金也没有集中使用,进行重点项目攻关,而是分散于各企业众多的中小型项目上。因此,研发投入费用不足影响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阻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创新人才缺乏

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低下,除了资金上的原因,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缺乏创新人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领头人和总设计师的企业家阶层远没有形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骨干力量的科技人员数量偏少。以中国一汽为例,其技术开发人员约为2600人,仅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2.6%。而日本丰田公司的职工总数与一汽相似,但技术开发人员近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8%。二是企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才流失严重。

(三)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我国目前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科技研发投资体制助长了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问题上“等、靠、要”的思想,创新资源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技术资金来源的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企业对汽车技术创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技术开发能力的建设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需要,似乎认为实现产业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扩大规模,增加产量。

(四)没有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的关系

与擅长引进和创新的日本、韩国相比,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问题在于:把技术引进的目的看作是提高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引进国外技术时,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重技术装备引进,轻软件技术引进:重资本控股。轻技术开发权。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制约我国汽车产业的产品更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二、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坚持引进技术入门,走自主开发为本,联合开发为辅之路

首先,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充分重视利用国内科技力量做好对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工作,逐步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其次,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鼓励企业通过购买技术许可、专利或合作开发方式,获得新技术。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要限制硬件设备的引进,使企业逐步由购买硬件为主转变到购买软件或合作开发为主,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最后,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载货汽车、微型车开发方向,中国已有相当的技术实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应坚持“以我为主”,不断提高开发新产品的水平;在轿车和高档客车的开发方向,通过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在合资合作中学习开发,为最终形成自主开发奠定基础。

(二)大力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含研发能力建设,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组织机构等多个方面。根据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重点应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着力实施人才战略。

1.大力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研发方面的投入有了较大提高。如东风公司2008年新产品研发费用占公司销售额的比例已从过去的不足1%提高到3%左右。第一汽车集团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超过了10亿,上汽集团“九五”期间开发总投入高达20亿元。但同国外汽车公司相比,我们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后起的国家发展汽车产业,单纯依靠自由竞争会使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汽车产

业发展的经验,在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国家应大力支持大集团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甚至可将纳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开发项目给予各方面金融政策支持;对大集团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给予特别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自主开发的积极性。

2.实施人才战略。我国汽车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是以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胸怀和战略眼光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为重点,通过对企业内部人才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对外人力资源的引进,建设一支适应新型产业化与人世竞争要求的结构合理、专业配套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在企业内部,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收入分配制度不仅理论上要有突破,而且措施上要有所创新,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二是对掌握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人才可通过职工持股、技术人股以及期股和期权等股权激励的办法吸引和留住;三是吸引高层次留学回归人才进入汽车企业工作,让他们以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等参与分配,共享合作委托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

(三)建立策略性技术联盟,实施国家汽车重大技术创新计划

1.建立策略性技术联盟,整合外部资源。策略性技术联盟是指企业间通过在R&D领域、技术创新领域,甚至在生产与营销领域里密切的技术合作,组织起来一起攻关,联合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构筑排他性技术壁垒,共同占有并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联合形式。目前世界各大汽车企业结成技术联盟进行研究开发的形式不断出现,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世界汽车产业企业正在利用技术联盟突破企业有形的界限,实现外部资源整合、优化。为了充分利用有效的汽车技术研究开发资源,降低和分散研究开发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应借鉴国外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经验,着力实施技术联盟,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与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联盟。中国汽车制造企业要坚定不移地与国际跨国汽车公司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扩大对外合作,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合作,利用跨国汽车公司急于进人中国汽车市场的机会,与其建立技术联盟,将合作的重点由近年来的引进产品技术和生产设备转向联合产品和开发技术。这是缩短与国际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差距的捷径,也能确保国内汽车技术开发工作紧跟国际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2)实施国内技术联盟。要改变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技术研发的分散重复投入、各自为政的局面。国内企业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尽快结成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开展联合攻关研究,从而培植国内汽车技术自主开发体系。(3)坚持自主开发与联合开发并举。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当前在注重联合研究的同时,必须坚持以自主研究开发为主。(4)选择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施技术联盟,要将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基础技术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制造技术研究方面。随着近几年汽车技术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短期内实施联合攻关,应选择电子应用技术、关键材料应用、车身设计等作为突破口,以增加汽车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2.实施国家汽车重大技术创新计划,攻克关键技术。汽车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产业,汽车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在此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国际上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组织了汽车产业国家创新系统计划,对一些共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我国汽车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的主导产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实现汽车技术跨越式发展。根据美日欧国家经验,中国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如果不实施国家计划,将是一个战略性的缺憾。因为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单枪匹马拼搏希望不大,只有像“两弹一星”的模式,实施国家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工程,由政府直接领导组织“官、产、学、研”大联合,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围绕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调动全国的科技力量和有效资源,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力争用5至10年时间抢占新一轮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抓住新一轮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四)发展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21世纪的世界汽车市场竞争的焦点在很大程度将体现在掌握具有原创性的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技术。中国在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技术的研发方面,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按照汽车行业的有关专家分析,差距不过3~5年,在商业化、产业化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在21世纪世界汽车市场竞争中,研究和开发新型能源清洁汽车,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技术跨越的突破口。

1.加强领导,整合力量,联合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在我国发展新型能源清洁汽车,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因为研发这种新型汽车是原创性项目。因此,国家应加强领导,整合力量,攻克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核心技术难关。(1)政府应把新型能源清洁汽车共性的核心技术列为“国家工程”,设立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集中国内相关的科研院所和汽车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力量,组成攻关小组,联合攻关,尽早取得实质性成果,突破有关的技术瓶颈。(2)骨干重点汽车企业在积极参加国家的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在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着力做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车的总体设计、整车技术匹配、相关制造技术的开发工作。各重点企业应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以免重复工作。(3)在攻克新型能源清洁汽车共性的核心技术时,中央政府应给予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应的支持。这也是国际上的流行做法,美国政府已计划投资17亿美元用于该国氢能源(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性技术开发,日本及欧洲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的计划和做法。

2.对各类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研发生产和使用应给予优惠。新型能源清洁汽车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使用虽然能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好处,但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与传统的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汽车相比,在价格及基础设施使用便利方面,会有缺陷和不足,有一个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解决这一问题,仅靠汽车企业是无法做到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如国家应给予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生产企业享有高新技术产业所有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在制定新的汽车消费政策时,可对各类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消费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世界上有些国家就有此类的规定。美国有关政府机构表示,将拨款30亿美元为购买新型清洁能源汽车的用户提供优惠。法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购买电动汽车的支持,比如减少购买电动汽车的赋税,购买电动汽车将得每辆3000欧元的政府补助。总之,发展新型能源清洁汽车,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为此营造一个有利于这种新型汽车发展的环境,从而真正实现中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广筑,玉争.把握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方略的“时差”[J].上海汽车,2007,(6):1-2.

[2]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汽车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

[3]李歆月.2006年中国汽车:在世界舞台找寻新定位[J].2006,(2):47-49.

[4]兰永霞.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J].汽车前沿观察,2009,(4):68-70.

[5]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6-9.

[6]彭华涛,信继欣.世界汽车企业研发体系发展趋势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9,(2):2-8.

[7]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16-19.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8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维修;新技术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节能和环保是时代的主题,社会各行业都在朝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而汽车行业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支柱行业,同时汽车交通工具也是造成社会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在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传统石化能源汽车发展受到限值,尤其是汽车的尾气问题更是广受关注。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理念被提出和发展,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大量投入社会,以氢气能和电能为主要动力的汽车进入到社会,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新型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后,相关汽车专家更应该注重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的研究,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良好应用推广。

1新能源汽车以及维修技术发展现状

1.1新能源汽车现状

新能源汽车就是指利用新型能源作为动力的汽车。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纯新动力能源汽车以及混合动力能源汽车等不同的种类,常见的使用推广较为广泛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区别于常规的化石能源汽车,不采用化石能源作为动力,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防止化石能源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在当前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新能源汽车的长效发展。早在2012年,深圳坪山区获批部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目前近300家新能源企业扎堆坪山,形成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坪山”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这是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研究的重视性表现,同时也代表了我国国产新能源汽车正在步入正轨。而在2020年,国家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代表着我国将向新能源汽车强国进军,我国由于发展比较晚,在传统汽车工艺上已经落后,所以在我国的发展背景和基础上,非常重视这次机会,以新能源汽车为新机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工艺。

1.2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现状探讨

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故障问题,如电气故障问题、变速器故障问题以及发动机故障问题等,而新能源汽车与常规汽车的应用特点不同,并且使用效果也不同,所以在二者进行相互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能源汽车工艺进行分析管控,要求在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艺研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新维修工艺进行分析,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特点和结构特点使用不同的维修技术。但是,新能源汽车也是初步投入运营,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维修技术问题,以下是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现状进行分析。①故障种类多,比较复杂,给维修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新能源汽车投入运营后,国家为了研究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效率,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通过对246590辆纯电动车接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新能源汽车研究过程中,有将近80000辆电动汽车进入到监控平台接收监测。而通过维修监测发现,车辆的故障种类比较多,DC-DC部分的故障率最高,比例高达38.2%,其中状态报警占20.0%,温度报警占18.2%。另外,还包括单体电池欠压报警故障、SoC过高故障、绝缘报警故障等内容。表1为新能源汽车故障的占比分析。②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非常重视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应用。开始针对汽车检测技术以及汽车维修技术进行发展管控,通过汽车工艺的良好应用分析,完成对新能源汽车的综合应用管控,确保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加合理,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已经开始了相关维修技术的攻克。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已经能够解决电动汽车的发电机故障、变速器故障等常见的故障问题。同时,在进行故障研究过程中,也建立了很多成熟的故障检测技术,包括电池不充电的故障检测技术等,通过新型检测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效果。综上所述,我国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艺以及检测工艺进行发展。

2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和维修方法研究

新能源汽车应用过程中,针对汽车维修工艺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以下是对新能源汽车常见故障进行分析研究,确保其研究更加有效,也能够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故障维修效果。

2.1常见故障和排除

2.1.1单体电池故障和排除电动汽车的单体电池故障。电力汽车是现代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种类,利用电能作为主要动力进行汽车驱动,能够提升汽车工艺的应用效果。在实际的汽车动力分析过程中,更应该做好汽车制造工艺的应用研究,确保汽车制造工艺应用更加合理。在电动汽车电梯电池故障分析中,常见单体电池故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电池出现充电故障。电池出现不能为动力电池充电故障,警告灯闪亮的状态;并且在连接充电枪之后充电机上指示灯都不亮,仪表上充电指示灯不亮。都是常见的单体电池故障,在发生故障后应该检查车辆与充电桩两端枪是否反接;检查充电枪车端CC与pe是否有680/220Ω电阻等情况,通过有效的检查,可以实现对单体电池故障的判断。而在实际的故障排除过程中,针对动力电池充电故障进行解决。在进行解决过程中,主要判断是电池端故障所引起,所以进行故障解决过程中,可以采用更换电池的方法进行故障维修。另外,测量输入电压是否在175V~265V之间,检查充电桩与充电枪的连接是否正常,充电线是否过细,若直径小于2.7mm2,更换充电桩及满足条件的电线。②报警灯故障分析。在进行报警灯故障分析过程中,常见的故障表现为仪表中间红色的故障灯点亮,同时车辆无法行驶;当车辆上电时候,无论如何调节出风大小或切换各出风模式,均无制冷或制热效果,导致车内空气无法有效进行降温或升温。故障灯区域出现绝缘故障指示灯,车辆ReaDY灯不点亮,车辆无法行驶。报警灯故障也会引起车辆运行效果较差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故障解决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报警灯故障进行实际的分析,确保报警灯故障的维修更加有效,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故障的维修效果。实际的故障维修中,应该采用针对性方法完成故障的合理解决。①针对红色故障点点亮故障进行排除。要求做好报警灯线路排查如果出现线路问题立即进行更换线路维修,同时在故障解决过程中,也可以信号端的检测,检测信号端是否出现异常情况,确保故障维修效果。②针对驱动电机故障进行解决。红色报警灯故障也有可能是由于驱动电机系统绝缘故障分析,提升故障的维修效果。在故障报警灯出现故障之后,需要立即检查是那个系统出现了故障问题。如,根据报警系统的数据参数检查故障,使用万用表设备进行故障检查。如果出现线路故障问题,立即完成线路的更换。如果出现设备故障,立即进行深入检查。如,空调系统故障引发警报灯故障,需要排查具体的故障位置。包括鼓风机保险丝熔断,或者继电器损坏,以及调速旋钮控制元件线路方面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并针对行动完成故障维修。2.1.2控制系统故障分析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过程中,控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能源汽车的良好运行。如果控制系统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新能源汽车工艺受到影响。①在控制系统应用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绝缘电阻故障。控制系统内部出现绝缘电子故障,容易造成整个汽车内部电路电流故障,同时也会造成电磁影响大的问题。在进行绝缘故障解决过程中,主要是针对驱动电路其的绝缘电阻进行更换,通过更换新零件的方法完成对故障的有效解决。②控制系统发生故障也包括绕组故障等问题。转子绕组故障会导致电机驱动系统出现驱动异常状态,从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电子控制系统发挥控制功能。转子绕组故障很有可能是转换器出现损坏等问题。在其故障解决过程中要对换向器进行更换,同时转子绕组也需要更换。另外,用卧式车床进行加工处理后,还可继续使用。换向片与线圈引起虚接的,视情况可对虚接的故障点进行冲洗铆接或焊接。如无法找到故障点的,只能对换向器进行更换,同时转子绕组也需要更换[1]。

2.2不同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解决要点

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种类包括多种制造工艺,而不同种类的制造工艺在进行维修过程中,应该把握不同的汽车工艺应用要点,确保其工艺的应用更加积极合理。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故障解决过程中,要求按照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标准进行故障处理分析,确保故障处理应用更加合理有效,也能够提升故障处理效果。以下是针对不同的新能源汽车故障解决要点进行总结:2.2.1油电混动力车故障维修要点油电混动力汽车也是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在实际的汽车装置应用过程中,其主要故障处理要点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车辆无法正常动故障。油电混车辆无法正常启动是比较常见的故障,在其故障的分析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线路点火检查和油路检查,观察油路是否出现堵塞状况。如果,出现油路堵塞立即进行疏通处理,同时也可以完成对油路的更换。②起动机故障分析。起动机故障主要是由于电瓶接头未接紧、接头氧化腐蚀等问题引起。所以,在进行故障维修中,可以采取更换接头的方法进行维修。③电瓶也会出现不能充电的问题。该问题在进行维修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上述文章中2.1单体电池故障的排除方法进行有效处理。2.2.2电动汽车故障维修技术当前,在进行汽车维修工艺研究中,发现电动汽车的主要故障问题就是电池的故障处理问题。在电动汽车应用中,电池的使用频率增加、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过度充电或者过度放电等问题出现质损现象,从而影响到电池的工作状态。通过上述分析,电动汽车的主要维修要点在于电池维修,做好电池的维修和保养。如,在实施的电动汽车应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充电时间进行控制,充电时间不应该太长,以免充电过多,造成蓄电池状态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电池的实际应用[2]。

3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正在发展阶段,所以在维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新能源维修工艺实施。以下是对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艺进行总结分析,确保新能源维修技术应用更加合理,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新能源维修技术应用效果。①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艺实施过程维修方法相对落后,导致实际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与维修技术效果下降,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如,在上述维修过程中,大部分都是根据汽车原理进行维修,维修方法以观察,基本测试为主要的维修手段,维修精度不能够得到保证,也影响到具体的维修效果。另外,维修不够全面,在上述维修工作展开过程中,都是针对单一的维修模块进行系统维修,增加了维修时间。②当前新能源汽车故障维修过程中,还存在有维修设备落后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与普通汽车的结构有所不同,所以其维修中需要应用新式维修设备。但是,在实际的新能源汽车故障维修过程中,其应用的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影响到汽车维修效果。③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过程中,缺乏维修新人才,传统的汽车维修人才对于现代新能源汽车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并且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也与传统汽车维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现代新能源汽车维修中,急需新型的了解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术人员[3]。

4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策略

4.1建立标准维修技术体系

现代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技术工艺刚刚发展,所以技术体系相对落后,同时很多技术内容也比较重要,在实际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应用过程中,应该做好对新维修技术的合理应用。如,上述总结的部分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方法,可以将其中可行性较高的维修方法列入到系统的维修技术体系当中,供维修人员学习,让维修人员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方法要点,确保新能源汽车维修更加有效。同时,维修技术的总结应用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新理念进行把控,要求维修过程中也应该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防止维修过程中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4]。

4.2应用维修和检测设备

新能源汽车的内部结构与传统汽车制造工艺有所不同,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维修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新故障检测设备以及新维修工艺进行良好的应用总结,确保工艺应用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维修技术效果。如,现代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实施中可以选择新式的维修检测设备。电动机驱动设备检测仪器的应用是现代新能源汽车检测应用的重要系统。电动机驱动设备测试系统,可自动产生状态评估报告,指示存在的设备缺陷、运行时间预测、推荐的维修行动、和故障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等信息。这个仪器能够监测多种尺寸和功率等级的三相电动机和发电机,以及被驱动的机器,当设备开始劣化时提供清晰明确的指示。工具箱利用三个电流传感器和三个电压传感器,使系统安装和操作简单[5]。

4.3完成新维修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作展开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能源维修人才培养。现代高等院校应该做好人才培养责任,汽车专业应该增加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维修相关专家,为现代社会培养新一代汽车维修人才[6]。新能源汽修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建立良好的汽车维修培训课程,通过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良好统计,实现对新能源人才培训的体系的良好建立,确保人才培养更加高效。同时高校应该加紧对新能源课程的优化,更多的从新能源培训角度入手,完成对维修人才的有效建立,确保人才良好培养。其次,汽车维修企业也应该做好相应的转变,在进行维修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建立企业内部的培训制度,针对维修新老员工进行具体的岗前培训,针对新能源汽车特点进行培训,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维修方向进行综合培训,通过新能源的良好培训,确保汽车维修工作展开更加合理,也能够最大程度上提升培训效果[7]。

5结束语

本文笔者针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文章最后从维修技术体系落实、维修设备创新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总结了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艺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前社会新能源汽车维修工艺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朴振华.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探讨[J].湖北农机化,2020(1):1.

[2]徐奇.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1(9):2.

[3]李国彬.新能源汽车的故障问题与维修技术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19(09):149-150.

[4]叶伟胜.新能源汽车的故障问题与维修关键技术探讨[J].汽车世界,2020(5):2.

[5]高凯.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关键技术探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001):117-118.

[6]李娜娜.探讨新能源时代下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的改革[J].2021(2019-35):64.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9

2013年全国范围内长时间的雾霾,以及特斯拉纯电动车在全球的声名鹊起,使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发展纯电动车产品又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也表示,2014年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业界认识已趋于统一。根据规划,到2015年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电动车的推广量将达到33万辆,是2013年全国销量的20倍。

市场爆发元年

2月的最后一天,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组织内部会议,分析了今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最后定调:“2014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元年,未来几年这种态势会持续,201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拐点应该会呈现出来。”

事实上,早在2008年,因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这两部重要法规、政策的实施,就开启了“新能源汽车元年”。但是,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虽有不错表现,但是依然被售价偏高、充电不便等诸多问题所困扰,销量惨淡,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油车又一次冲上了销量的新高峰。

作为新能源汽车来说,主要分为两类:纯电动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而王传福在比亚迪内部会议上抛出的“拐点论”,实质上特指私人购买市场,而这要靠混合动力车。

在全球范围内,混合动力技术正在被更广泛的市场接受。据丰田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底,混合动力车的全球累计销量已经突破600万辆,并逐年呈加速趋势,2012年全球销量增幅高达93.8%。

令国内很多汽车专家比较忧虑的是,在目前最利于私人购买的混合动力汽车领域,除了比亚迪,中国几乎没有其他力量可以与日、美新能源汽车企业抗衡。

面对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企业极有可能出现“以一敌多“局面,而导致中国在这一轮汽车技术革新中“踩空”节奏的很重要原因是,2009年前后“跳过混合动力技术,发展纯电动车,实现弯道超车”的想法,让绝大部分车企选择了纯电动汽车路线。但因为技术与现实市场脱节,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车企对于纯电动技术的研发并没有想象中迫切。国家政策引导过于单一,是混合动力技术出现空心化的最大因素。

特斯拉引领市场

而说到国内的纯电动汽车市场,则不得不提起最近经常被人挂在嘴边的“特斯拉”。在特斯拉之前,没有一辆电动车能在中国取得如此风光的成就。

2009年,国家有关部门就针对新能源汽车制定和推出过相关的政策支持,当时也有不少企业叫嚣着要在纯电动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是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自主车企除了比亚迪这类原本在电池领域就拥有技术优势的车企推出了纯电动产品之外,多数企业的新能源战略并不清晰明确,大多数上马的依旧只是过渡阶段的如混合动力的产品,纯电动车这类新能源车在国内的发展基本处于“只闻其声”的尴尬境地。

2013年年初,特斯拉宣布进军中国市场时,就吸引了众多目光。远在北京芳草地购物中心的特斯拉展厅,崭新的modelS每天都会迎来大批的参观者,这些人既有国内的竞争者,也有对特斯拉概念热衷的“粉丝”。

一位去年8月就预订了4辆modelS的买主告诉《张江新经济》,入手特斯拉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喜欢它的简约、创新、突破,时尚环保,卓越的性能等等,当然对于国内一些“土豪们”来说,相较于过百万的豪车价格,特斯拉的内饰可能或许过于简单了。“一下买4台,其实也有投资的心态,我认为这是一辆好车,肯定会有人能够接受加价转让的结果。”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特斯拉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颠覆了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规则。人们看到:纯电动车的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可以如此优异;车企则发现:原来新能源汽车也是可以赚大钱的。

报告显示,特斯拉目前是排名第五的最被认知的汽车品牌,排在特斯拉前面的依次是丰田、福特、本田和通用。如果特斯拉建设国内充电网络,以及在中国设立生产厂的计划逐步得到实施,其在美国、欧洲运行的盈利模式完全是可以复制的。

适当放开准入条件

当然,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要想在国内实现快速增长,面临着几大问题亟待解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电站”的建设。

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组组长欧阳明高在两会提案中指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买进行了补贴,但是对充电站建设没有补贴,导致新能源汽车销售端和使用端发展不平衡,建议对充电站建设进行补贴。

此外,充电站建设缺少竞争,过去几年大部分由电网来建。“如果垄断了,充电桩的价格就高了,不利于大规模建设。“这是充电站建设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除了纯电动车自身技术问题困扰,充电技术以及充电设备的扩展也是阻碍电动新能源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充电难消费者就想要更长的续航里程,单车承载的电池就多,也就意味着整车的价格高,消费者不买账,恶性循环。”欧阳明高表示,即便充电站达到一定数量,纯电动车家庭化推广还受续航里程和购买价格等因素制约,特斯拉和宝马i3都不是新能源汽车家庭化的主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大的问题是政策障碍。中国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准入门槛非常高,资源集中在几大国企和十多年前获得资质的一些民企手中。这种政策导致的现实矛盾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从技术到运营模式的整体性创新,但探索者只有传统汽燃油车生产经验的车企。

thebiggerproblemofnewenergycarsispolicybarrier.theentranceleveltoChineseautomobilemarketisquitehigh,fortheresourcesaremostlycontrolledbystate-ownedenterprises.inresult,arealisticcontradictionliesinthetechnicalandoperationalinnovationdemandedbynewenergycardevelopmentandthepioneerspossessingnothingbutexperiencesintraditionalcarindustry.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篇10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一,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为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升级,2012年政府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对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完成了产业化起步阶段的任务,基本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示范作用影响巨大。进入“十三五”建设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成本过高、基础配套设施尚未完善、核心技术受限、政策漏洞等问题,我们仍肩负重任,在“十三五”期间不断改良技术、改善现状,推动市场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成功转化。

1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政策

1.1财政补贴

2015年重庆市出台《重庆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市级财政补贴实施细则(暂行)》。每辆新能源汽车获得16万元的补贴,共计1000辆,其他新能源汽车按照国家补贴标准1∶1给予补贴,共计2000辆。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较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非法手段获取大量补贴,市面一度出现“骗补现象”。以重庆力帆为例,其申报2015年度新能源补贴中,有1353辆车电池芯数量小于公告数量,1328辆电池单体生产企业与《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一致。2017年2月工信部在官网上公布了因骗补而对7家车企的行政处罚书,7家车企因骗补上“黑榜”,其中重庆有2家。

1.2个人购车优惠

就个人而言,凡购买属于我市新能源汽车优惠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不仅能享受国家的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而且能优先获得货车通行证,相关部门将依据载货汽车限行管理规定,对应用在物流运输等行业的新能源车辆优先核发相应货车通行证。这项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吸引从事快递运输及邮政的相关人员前来购买新能源汽车。

1.3企业购车优惠

对企业而言,我市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均可享受两大优惠政策――减免增值税和减征企业所得税。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企业提供技术转让、开发、咨询及相关服务的,免征增值税;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据重庆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全市范围内的应用总量达到3025辆,包括客车1208辆、物流车1063辆、乘用车754辆。其中,公交车的“快速充电,定线运输”模式成为重庆首创,并被推广应用到全国近20余座城市,新能源公交车销量占全国1/3,位居榜首。2016年6月,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重庆)有限公司与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携手成立重庆两江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重庆地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现在,重庆两江新区已经达到了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平台的基本目标,主要由纯电动、混合动力以及燃料电池三大部分构成,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并且拥有了评价和测试新能源汽车的能力。这对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尽管如此,即便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结合新能源汽车市场与消费者的未来供需,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1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需要建立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截至2016年12月底,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完成充电终端项目立项269个,充电终端共4088个,其中已经建成终端1336个。在投用的充电终端中,都使用了特来电首创的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该系统具有“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模块结构、主动防护、柔性充电”等特点,放在世界充电技术中,也处于领先水平。

2.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尚不成熟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尚未形成,核心零部件还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新围绕新能源概念的相关产业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重庆市依托强大的传统汽车产能,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但还存在产品整体档次偏低、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不强的问题。

2.3研发投入全国领先,但国际水平落后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尽管在全国领先,但相比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以动力电池为例,中、日、韩三国的供应量在全球占90%以上。但我国的动力电池供应量仅仅占三国总量的20%不到,问题根源在于产业分散,研发投入不够集中。

3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创造良好投融资环境

立足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发挥重庆市汽车工业城市的优势,制定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借助政策优势拉拢各类汽车企业和投资商进驻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生产、销售等环节。

3.2迅速建立行业标准和技术战略平台

政府应成立专门负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部门,不断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以及改进工作,重点保护以研发技术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并且需要在整车制造和零件制造方面制定严格标准,成立专项组根据此标进行检验,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3.3加快形成新能源汽产业链

成立专业化的汽车工业设计产业园,对本市独立自主研发的零部件企业投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鼓励企业尽量采购本地汽车的零部件产品,以便促进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培育和改善重庆市本土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和商业模式

调查收费不合理现象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取消不必要的购买审批手续,简化购买流程;联合财政局出台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吸引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规范整车和零部件销售市场秩序,打击为牟取非法收益而造成的骗补现象,最大限度地保护新能源汽车产品和知识产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布局的新形势下,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实现产业质与量的相对平衡,在推进传统汽车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效推进全市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

[1]向丹.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3):119-1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