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茶文化的民族特色十篇茶文化的民族特色十篇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29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1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

中图分类号:tS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197-01

一、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一)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二)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三)地域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四)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俄罗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等特点,确实是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留给我们后人无穷的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2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深厚的人文价值与文化内涵,在茶乡旅游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助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提升茶园建筑设计的人文性,提升人们的文化体验,丰富旅游形式,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树立茶乡旅游品牌,为茶乡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乡村旅游为视角,对观光茶园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乡村旅游;休闲观光;茶园建设

作为茶文化的诞生地,中国的茶文化历史厚重,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茶乡,其文化与当地的风土民情紧紧融合一体,极具地方民族特色,近些年来,我国为了扩大旅游内需,开始积极构建茶文化旅游体系,茶乡的茶文化旅游也成为了中国旅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茶乡旅游中,生态观光茶园的建设设计成为了最关键的部分,建筑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风土民情与人文精神,合理科学的设计茶园建设,不仅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加优越的观光体验,还能够树立茶乡品牌形象,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文化。

1乡村旅游中休闲观光茶园建筑设计

地处我国斓沧江畔的石南被誉为我国的绿色生物宝库。石南地区由于常年降水较多,且因其位置特点使其当地的气候非常温润,所以该地区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而正因为地区的优势使其存在众多的自然茶园,且拥有数千年的原始茶树。可以说是茶的发源地,一些有关于茶的历史以及茶艺文化大多都出自该地,从“太华茶”到“滇红”名茶就可以见得,该区域存在着大约数万亩地的茶园,在这些茶当中有很多被誉为全球名茶,是全球比较知名的茶叶品牌,因此被誉为规模大且具有优秀历史文化的“茶之乡”。“茶文化风情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被政府定为重点发展的对象,直至二十世纪初期这个项目才真正实施完成并投入运营,在项目的建设投资金额高达3500万元,在茶园设计师接手该项目初期,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对茶园内部观光建筑的风格进行规划并确立,而且要使融合了茶文化的观光建筑能够体现本地茶文化特色。由于地区的居民是由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所以观光建筑的风格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及审查来制定方案,最终决定以最具代表性的侃族居民建筑特点作为主要的茶园建筑风格,其他少数民族的居民建筑风格最为辅助风格,该茶园经过多年的经营,侃族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并借助现代的先进多媒体技术推出了以植物或动物为内涵且寓意着吉祥的图案,其体现了具有民族气息的传统文化。将吉祥图案应用到茶艺馆当中,可利用茶艺馆内部的所有能显现吉祥图案的物件来体现民族珍贵的财富,这不仅具有传承茶文化的作用,还能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到茶精神的内涵。

2茶元素在茶园建筑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茶文化风情园内部具有很多建筑设施,其中包括:茶艺馆、茶叶加工坊、茶餐厅、民族特产便利店以及配套性的建筑等等。从整体的角度来讲,该茶园建筑将“精致”、“雅致”的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下就茶文化风情园内部独特的建筑风格进行了简略的分析及介绍:

2.1茶文化陈列馆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博大精深,经过代代传承使得茶文化源远流长,让真善美的精神在中国人民的血液中流淌。将色香味形基于一身的茶叶融合于真善美精神当中,可以更好地将两者所具有的特点展现给大家。在中国的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爱好喝茶、品茶、论茶,茶文化自始至终就属于雅俗共赏类型,上至高官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具有饮茶的习惯。在茶文化风情园建设茶文化陈列馆的主要设计理念就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茶叶的历史文化,利用一个独特的空间来承载茶叶历史文化,主要体现在茶文化陈列馆的平面布局之上,按照汉居厅房合围庭院的设计方法来陈列和展示茶文化,使整个展馆的布局呈现出一种循环的状态,让过来观光的游客能够体会到陈列馆的有序和亲切。陈列馆的四周是由各建筑物围合而成的,所形成的陈列馆占地面积约为500m2,并建设了专门用于茶艺表演的展示台。茶文化陈列馆的整体建筑风格不仅囊括了本地自然的地区环境,而且还具有现代的文化气息,这也是茶文化陈列馆的魅力所在。

2.2茶叶加工坊

茶叶的选取和加工过程十分严格,在经过严格筛选茶叶品种之后,摘取完整的茶叶,并经过晒晾、揉捻、烘焙等多道工序,才能让茶叶的口感可以完美的展现出来。经过严格的加工工艺流程的茶叶可以为观光者提供良好的茶水,也可以让茶叶得到更好的传承,观光者在浏览茶叶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茶叶工作人员的艰辛,此时对高品质的茶叶也更有敬佩之情。由于观光者深入了解了茶叶加工厂的加工过程和设计理念,因此对原始建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让具有时代特点的茶叶作坊得到良好的宣传,让茶叶产品更具时代感。茶叶加工坊的设置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观光者前来观光,也能够让茶文化得到更有效的传承,这对于茶文化风情园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建筑设施。

2.3茶艺馆

茶艺馆是良好的展现茶文化和茶道思想的主要场所,因此茶艺馆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展现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艺馆在一定程度上宣讲茶道精神、咏唱茶歌的同时,对茶有更详细的描述。一则茶可以润喉清爽,二则茶可以健身通畅,三则茶可以提神醒脑。因此具有众多优点的茶叶品种更受到当地人的喜欢,也更受到广大观光者的爱戴。喝茶讲究口感和火红,对茶叶的品种和水源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让观光者可以更好地品尝到口感纯正的茶水,需要严格筛选茶叶品种,把质量过关的茶产品在茶艺馆中进行销售。观光车旅游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休息和休闲,因此喝茶可以让观光者得到一个安静和清新的环境。还有为了给观光者提供一个良好的饮茶场所,可以让观光者在浏览茶园中美好景色的同时,可以品尝到一杯香甜可口的茶水。透过茶艺馆的玻璃,观光者可以在室内更好地欣赏茶艺节目和茶艺表演,在品茶的同时领略大自然与建筑物相互统一的美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超脱自然的感觉。

2.4茶餐厅

茶文化风情园在总体上是以人物设计为主要形式,周围设有不同茶文化风格的经典人物,可以让观光者更好地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单一的建筑风格会显得过于单调,因此为了避免观光者产生审美疲劳,需要设立别具一格的茶餐厅,在保证可以与山水良好融合的同时,让茶餐厅更好的展现当地茶文化特色,茶餐厅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以展现优秀传统茶文化为基础的,保证可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内容呈现给广大观光者。由于我国的茶文化涵盖着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茶餐厅可以更好地向观光者提供不同风格的茶文化特色服务,在满足观光者娱乐、休闲、消遣的同时,让观光者在精神上得到享受。

2.5民族休闲小屋与歌舞广场

汉族的主要建筑风格以“栏杆式”为主,更好地体现了当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需要更好的展现具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建筑风格,需要以四壁落地屋为基础,将融入茶文化的建筑理念良好的进行展示。可利用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广场,让广场的进出口以东西南北四面更加开阔,广场中间竖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木质雕像,让具有民族代表意义的茶文化木雕呈现在广场中央。为观光者展示茶艺表演,也可以很好的宣传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历史。我国的茶艺表演有多种形式,将茶艺表演与舞蹈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展现茶艺表演的高超技巧和文化精髓。旅游者在观看茶艺表演的同时,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茶文化,随之就会产生对茶叶产品的购买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了当地茶产品的销售量。茶艺表演与音乐伴奏可以让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广大的观光群众。大型的茶艺表演多数会在少数民族的节日中进行展示,能够更好的表现采茶农民的艰辛以及在采茶过程中的喜悦之情,这需要编排出能够展现出茶农辛苦工作、勤奋劳动精神的茶艺表演。让当地具有辛苦劳作、积极进取精神的人民成为观光者学习的榜样。

2.6民族特产便利店

茶文化风情园在进行茶文化宣传时,可利用售卖相应的茶产品来体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建立了民族特产店,通过售卖茶产品让民族特产店成为当地具有特色的一道风景。建筑师为了发扬茶文化的需求,需要将特产店以茶文化为主题来建立相应的格局和风格,也要充分体现茶文化的主要特色。因当地民族特产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可以以普通民用住宅设计风格为基础,运用一定的建筑手法和设计理念,让每一位观光者更好的领略当地风土人情以及茶文化的特色。总之,茶园建筑设计要以提升茶文化旅游特色,为人们营造更好的旅游体验为目的,综合各种茶文化元素开展建筑设计,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

3结束语

本文对茶乡观光生态茶园的建筑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国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在茶园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实现住宿、旅游以及购物、娱乐等功能的整合,重视人文关怀,提升旅游体验。目前茶楼、茶叶产品,茶艺表演广场,民族特产等,都是提升茶园建筑特色的元素,合理的利用这些元素,能够很好的吸引游客目光,使游客对茶园建筑印象深刻。最终达到提升茶乡旅游品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娜.生态观光茶园对产茶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考古,2013(5):244-249.

[2]王苗苗.福建休闲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叶,2015(6):117-119.

[3]王应霞.观光茶园对产茶区旅游发展推动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3):183-184.

[4]李荣林,李薇薇,彭英,周建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3):49-52+55.

[5]吕连琴,刘爱荣.我国乡村旅游高级化的产品设计导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4):69-72.

[6]王彦伟,刘宁,马军山.基于休闲观光的茶园提升改造设计初探———以宁海县桑洲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为例[J].现代园艺,2015(7):27-29.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美术艺术;茶叶包装

茶作为我国享誉世界的殿堂级饮品,是我国向外推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1]。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国茶的喜爱,我国的茶叶在贸易量方面越来越高。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茶叶在包装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意,影响着我国茶叶的向外推广。但是如果将我国少数民族的美术艺术文化融入到茶叶包装之中,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我国的茶叶在国际上进一步打响知名度,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茶叶,中国的茶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美术艺术文化。

1少数民族的美术艺术文化元素

1.1拥有独特审美的民族色彩

色彩的运用,对于发扬我国少数民族的美术艺术文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浓墨重色的色彩,可以更加直观的让人们了解到人内心的情感,从而传达出人们热情奔放、自由烂漫的情怀。从而让人们领略到深厚的中国文化。其中红色作为中国人民最为喜爱的色彩,将红色运用于茶叶的包装上,让消费者感受到红色包装所散发的欢乐气息,就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更加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气息。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1.2寓意深刻的传统图案

少数民族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他们传统图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图案包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积累沉淀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图案带动着少数民族的发展,已经深深流淌在了他们民族人民的血液之中,它们形态各异,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被誉为是少数民族人民心中的守护神[2]。在少数民族人民发展最为困难的时刻,由于传统图案所带来的影响,使得他们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获得新生。因此,传统图案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象征。因此,如果将传统图案印在茶叶的包装上,有利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

2当前茶叶包装出现的问题

2.1包装越来越缺乏实用价值

虽然茶叶作为我国人民的重要饮品,拥有很高的价值。但是茶叶在保存方面,却有着许多问题。茶叶通过采摘之后,就要将其保存完善,必须将其保存在干燥、整洁的环境之中,这样茶叶就不会遭受潮湿、腐烂,以及遭遇虫害等方面的危险。因此从古至今,中国人民想到了许多办法对茶叶进行包装,以防止其出现霉变,失去功能。我国的茶叶包装,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布料包装、木罐包装、陶瓷包装等形式。而且为了体现人们对于茶叶的喜爱,对于茶叶的包装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茶叶在商业上拥有了更高的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茶叶的包装反而越来越轻视,使得茶叶失去了原有的储藏用处,人们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了茶叶的包装上,通过越来越华丽的包装形式,促进了茶叶在制造成本方面进一步抬升。但是茶叶原本的用处就是供人品尝的,就算包装再华丽,如果茶叶的质量依旧没有提升,甚至反而在倒退,就会导致消费者产生心理落差,渐渐对茶叶失去了兴趣,影响茶叶的进一步发展。

2.2趋同性的包装使得消费者对茶叶的发展产生了信任危机

部分中国人向来习惯于跟随着大众的脚步走,这种形式在商业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山寨货,对于正品货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这种趋势也体现在我国的茶叶包装之上,为了提高自己茶叶的销售量,部分商家就通过山寨的形式抄袭他人的包装形式,但是在产品质量方面,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此,这种现象造成了茶叶市场的混乱局面,导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从而对正品茶叶产生了信任危机,致使消费者在茶叶消费的销售量方面越来越低,直接影响了茶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我国的茶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3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茶叶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受到了一定的商品化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多不同国家的茶叶在市场上得以流通,对我国茶叶销售份额有了一定的冲击[3]。因此,我国的茶叶为了能够提高市场份额,打响国际知名度,就不可以故步自封,在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也要做好包装的改良工作,通过将民族文化展现在包装上的形式,促进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

3.1促进构图方式的巧妙运用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通过强烈的民族图案表现出来的。因此,为了能够让消费者在购买茶叶的过程中,感受到茶叶的文化魅力,就需要在茶叶的包装上,做好相应的工作。可以将少数民族的美术艺术通过民族图案的方式展现在茶叶的包装上,从而使得茶叶的包装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更加容易的让消费者感受到。从而让消费者从中体会到浓浓的人情味,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使得消费者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对中国的茶叶更加的喜爱。通过茶叶,可以让消费者在喝茶的过程中,感受到茶的清香,有利于促进自身内心的纯净,在身心方面更加的放松,减轻了压力。这是少数民族图案会给人带来的感受,这一点,正好与茶叶所要给人带来的感受正契合。通过这种形式,对于促进我国茶叶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知名度,有了绝佳的机会。

3.2加强色彩方面的对比形式

色彩在运用的过程中,绝不仅仅是几个颜色之间的拼接和复杂的重叠形式。每种颜色在运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就算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如果搭配得当,也能够产生惊奇的效果,出现任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就像是太极八卦图一样,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是配合出的效果,却有着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对于色彩的理念,深深印刻在少数民族美术艺术之中。少数民族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包含了他们的画作,以及他们的日常服装之中。其中,通过自身民族特色将色彩运用其中,使得人们对于他们的服装造型,有了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深刻的印象表现在茶叶的包装上,有了更深刻的内涵。通过将强烈的色彩对比运用到茶叶的包装上,有利于充分展现茶叶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消费者对于茶叶的包装产生了好奇,进而对茶叶也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突出了茶文化的神秘感,使得消费者对于茶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3.3利用书法展现茶文化的内涵

茶叶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创作者必须拥有很深的创作功底,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避免错误的发生,使得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误解。而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书法,能够让人们在这其中,充分领略到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从而给人带来极其强烈的观赏效果。因此,在设计茶叶包装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美术艺术与书法相结合,可以给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从而推进茶叶文化的发展。同时,如果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茶叶包装的材料,不仅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环保材料上面进行书法方面的创作,不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也能够使得消费者对于中国的茶文化所体现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于促进我国茶叶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结语

茶叶,作为我国从古至今大众所推崇的饮品,在我国人民的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贸易商品那么简单。这也是一种我国向外传播的民族特征,是展现我国风貌的重要手段,有着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为了能够将我国的茶叶文化更加广泛的传播于世界之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包装形式,让世界对中国的茶叶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少数民族美术艺术在茶叶包装上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茶叶的包装工作,以推进我国茶叶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家丽.浅析茶叶包装设计现状——通过对厦门茶叶包装市场的调查分析[J].大众文艺,2012,29(18):50-53.

[2]段春华.中国传统元素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福建茶叶,2016,10(5):201-202.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4

以恩施土家族茶文化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和阐述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拓展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提出并构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土家族茶文化

1研究背景

恩施自治州现有茶园总面积达到137万亩,占湖北省总面积的28.2%;茶叶总产量8.9万吨,占湖北省总产量的31.7%;茶叶农业产值27.6亿元,占湖北省茶叶总产值的21.0%,茶业综合产值达到96.2亿元。面积、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在全国地市级产茶区中居第五位。全州8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386元,茶叶对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额达到519元。全州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达到68家。其中:州级龙头企业52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9家。在市场营销上,企业直销店108个,加盟店1165个,全州398家茶企开通了电商营销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电商年成交额达到1.5亿元。利川金利、宣恩宣桃、鹤峰鑫农等茶叶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办公司、设立办事处和营销网点,茶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直接出口额达到2190万美元[1],说明恩施自治州的茶叶生产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新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开发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为必然,市场对茶叶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产品的品牌打造和确立成为各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恩施地区所在清江流域是古代巴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巴蜀文化形成的早期核心之地,它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属武陵山区,最高海拔3032米,最低海拔66.8米,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造就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族茶文化。图书馆提供茶文化服务尤为重要。

2恩施土家族茶文化追述

恩施土家人视茶为圣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视为沾污茶神。抓茶叶必须洗手,名曰“净手”,这仍是对神灵的尊重。茶不仅用于待客,在特定情况下,还用于敬奉神灵和留存于宗教仪式中。如今,虽然在土家族地区早已没有往日隆重浩大的祀拜仪式,但是,通过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民族茶文化各个方面古老而纷繁多彩的茶俗,一代又一代地从混沌初开的原始时代传承至今,故使其茶俗中的古老韵味更为原始浓烈一些。恩施地区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周武王时代,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五伐纣时,巴人以茶叶、生漆、蜂蜜等作贡品晋献给周武王。”说明在西周时期土家祖先就开始种植、加工、利用茶叶。据三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说:“荆巴间茶作饼……”。荆是指当今的荆州,巴是指巴州,四川东部,是指当今的鄂西恩施地区。又据西晋人撰写的《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最好”。据查武陵郡所辖七县,从行政区分来看恩施地区当属“武陵郡”所辖。这些资料说明恩施地区的产茶史历史可追述到公元前后。唐朝陆羽《茶经•一之源》载:巴川峡川有二人合抱的茶树。巴川应泛指鄂西的崇山峻岭,现仅存的恩施市五峰山上的联珠塔建于清同治11年(1872),上书对联“巴山万重入蜀境;夷水千廻接楚天”之句。

3图书馆拓展“茶文化”服务功能的意义

恩施自治州是我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优越的产茶条件,悠久的产茶历史,同时还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茶、自然淳朴的古老茶礼、多姿多彩的民间茶俗等独特的茶文化。纵观茶叶的发展史,茶叶的普及与茶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要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就必须研究自己产品的特色文化,对于一个茶叶品牌来说,没有自己的茶文化作底蕴,是打造不出自己的茶叶品牌的。当下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炒得火热,而半数鄂茶来自恩施,采摘茶叶、现场炒茶、品茶、茶艺表演、开发茶饮料等都是茶文化的一种传播,如今在鄂西生态圈内,各大景点打出茶文化牌,茶叶观光园令游客流连忘返,茶文化成为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一大亮点。经过我们的调查,关于土家族茶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前辈做过[2],但对恩施土家族的茶文化做过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甚少。在对全州部分茶叶生产企业的走访中,所有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方面的资料,恩施茶叶要打响品牌,必须挖掘茶文化内涵,发展健康的茶产业,这是提升全州茶叶知名度,打造恩施自治州茶叶品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我们能尽快地出成果为企业服务,也坚定了我们把这个课题做好、做扎实的信心。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集散地,民族地区信息交流中心,是提高西部开发者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也将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有义务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较好的服务设施和稳定精干的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和信息职能,融入社会,参与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对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图书馆拓展“茶文化”服务功能的措施

4.1广泛收集与“茶文化”相关的少数民族地方文献信息

由于恩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其民族文化原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博大深厚,使整个恩施州置身于民俗的海洋,显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同时由于雄奇险峻、高阔博大的自然条件,粗犷淳厚、质朴纯真的土家风土民情,又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了艺术根基和良好的环境土壤。在恩施这块孕育着深厚土家文化的土地上,茶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元素,深受土家先祖的喜爱,先后演绎出了“巴东真香茗”、“雾洞绿茶”、“容美贡茶”、“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等许多历史文化名茶,成为恩施茶叶历史上一颗颗闪烁的明珠,也给恩施茶叶赋予浓厚的传奇色彩。图书馆就需要对能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的资料广泛收集。在收集土家族茶文化资料时,我馆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所有记载有关恩施茶的各地方志和茶专著;二是近代恩施茶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三是有代表性的名茶以及名茶传人;四是与茶有关的故事、歌谣、戏调、谚语、谜语、歇后语等;五是恩施茶叶原始生产状态下的加工工具、饮茶用具等。想方设法深入少数民族生活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民间采访,拓宽收集渠道,获取珍贵的原始材料。如:走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安,恩施玉露非遗传承人杨胜伟。

4.2深入挖掘和整理“茶文化”等地方文献信息

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包含着巨大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分散零散,相当部分的文化采用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流传极广的口头文学,既高雅又通俗,如:“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无人摘”(反映茶的品质及采法),土家人谁都能说唱几句;还有些是通过走访笔记和录制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土家四道茶”,这就要求图书馆有一支精干的队伍对搜集来的原始数据加工整理和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书馆要对收集到的本地区地方志、州志、县志等地方民族文献进行挖掘,如:道光《施南府志》载:“茶、椒俱卫境出”;“茶税银六两七钱五分”;《鹤峰州志》云:“容美产贡茶,茶树遍地生殖,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亦清腴,取井水烹服,驱火除瘴,散气止并解一切杂症,现生产极饶”。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内容,众多神话传说,民族习俗均可在当地的文献中寻得踪述,求得诠释和注解[3]。在此过程中我馆始终把握传承性、民族性、地方性、针对性、实用性基本原则。

4.3实行企业对接,提供“茶文化”技术服务

借旅游景点来推销茶叶,这并不是稀奇事,当年云南打造“七彩云南”模式就很成功,借云南景点叫响普洱茶,普洱茶助推云南旅游。2015—2016年恩施职院图书馆先后和“罗圈岩休闲旅游区”、“润邦茶叶有限公司”、“宣恩伍家台茶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为这些企业量身打造了一套《恩施土家族茶文化展示设计方案》,本方案的主题思想是以恩施土家族茶文化的发展史为主线,对恩施土家族历史名茶的产生、发展、现传承人和近代茶叶人物的的图文追述,以及当地土家族的茶叶生产工具、茶具和与茶相关物品的展览,并通过“土家四道茶表演”来最终展示恩施土家族深厚的茶文化。笔者认为西部生态旅游文化圈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亮点,而茶又是土家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是时展赋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责任。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节日,民族体育活动、民族特色食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从中找到其与图书馆事业的关联度和结合点,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开发文化旅游提供丰富的文献考证依据,同时也为本地茶叶产业和旅游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利润的增长又将引起地方政府和图书馆对地方民族文献的重视和收藏,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地方经济的双赢。

作者:向庆彬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杨长勇.关于茶产业链建设情况的汇报[R].恩施州农业局,2015.

[2]王庆松.土家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5(11);黎星辉,施兆鹏,等.湘西土家茶文化拾零[J].福建茶叶,2001(9):108-110.

[3]刘勇.论出数民族地区图馆馆对地方旅游业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311-313.

[4]郭峰.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茶文化探讨[J].华中人文论丛,2011(2):24-27.

[5]杨胜伟.恩施玉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

[6]张新华.鹤峰茶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24.

[7]王喜梅.图书馆为藏区提供民族地方文献姿源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99-101.

[8]吴英姿.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2(6):16-17.

[9]王月娥.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3(5):30-33.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5

关键词:藏汉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00-01

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一、生存环境所致的文化差异

藏族主要分布在辽阔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县。喜欢喝酥油茶,总体上牧民们以牛、羊肉和奶茶为主要食物,农区藏民的饮食以粮为主,蔬菜为副。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没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饮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过节必备的饮料。习惯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黄绿清淡、酒香甘酸。在,除僧人依教规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几乎都喝青稞酒。藏族人民这种饮茶的习惯,与高原独持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据有关专家研究证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碱、咖啡因、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等物质。藏族人民主要以畜牧为生,食肉为主,茶碱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腻,帮助消化。高原新鲜蔬菜和水果相对平原较为缺乏,人们难于摄足人体所需维生素,大量饮茶,可以适当加以弥补。雪域海拔高,风寒氧缺,常常寒风刮得肌肤绽开,脸面龟裂;缺氧使人头晕、气急、心慌、呕吐,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能起到兴奋大脑,促进肌体新陈代谢,增加血管和心脏的功能,从而提神醒脑,保护肌肤,补充氧气,减轻高山反应。

二、文化习俗所致的文化差异

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1、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2、磕头,磕头也是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都磕头的。磕头可分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3、敬酒茶,逢年过节,到藏族家里做客,主人便应敬酒。请喝青稞酒,是农区的一项习俗。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几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满杯喝干,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主人就不高兴,或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认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女或子女必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是懂得礼遇。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和尊敬祖先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三、藏汉翻译的意义

1、促进民族大融合。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低,这制约着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所在。如果民族地区的经济长期落后,发达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制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在藏汉互译中,由于各种因素是影响,使其在互译过程中存在着相应的文化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只有做到求同存异,两族人民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6

(一)国家的恩惠政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制造企业结构,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特别是要做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民族特点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等。走马在政府的扶持下,各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并且呈现了不同特色的建筑群,如古城村以中心城为发展方向,不断扩大小城镇发展规模;升子村以土家风情园为导向,力争建设成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独树一帜,成效显著;木耳山依靠万亩茶园基地,不断开拓新品种的同时,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建成了以茶叶基地为基础的茶叶生态园,目标是成为全国茶叶生态园的示范基地。

(二)周边旅游城市的发展助推走马生态旅游建设步伐

国家4a级旅游城市张家界,位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脉腹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共分四大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杨家界等。走马生态旅游路线又毗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子山自然风景区,这就为走马向张家界学习借鉴旅游建设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吸收经验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合作,借助外来资金进行共同开发,在发挥走马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规划出真正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地区。走马隶属于恩施,恩施的旅游资源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民间素有“低山称谷、高山围炉”、“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的谚语。民族风情则有吊脚楼文化、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等。由于被崇山峻岭所包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得以较好保存。走马生态旅游规划与恩施旅游资源的开发,称得上是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获得恩施州政府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扶持。

二、走马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人文特色

(1)走马镇位于湖北省鹤峰县西南部,与湖南省桑植县、慈利县接壤,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酷暑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15-17℃,夏季极端气温在30-35℃,冬季极端气温零下5℃左右。走马山区多为原始次生林,植被种类多且复杂,垂直分布明显,特别是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茶园分布十分广泛,保护较好,为生态旅游业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而且无化工企业,污染少,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是一个十分适合游客观光游览的土家民俗风景区。

(2)以武陵山区腹地喀斯特地貌为基础,以当地雄伟的山峦为依托,开发出自然资源丰厚的自然风光旅游线路,如官仓村的“将军崖”、白果乡的“七姊妹峰”、古城寨、江平河国家二级电站自然保护区、升子村土家风情园等旅游路线。并向周边大型部级湖南张家界旅游区、恩施州旅游区开展学习、合作等途径,促使西南武陵山区自然生态旅游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体验武陵山区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一)勤劳朴实的人们开创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1)根据走马镇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结合笔者亲生经历与考证得知,走马镇在近两年来对生态旅游规划有了一定的规划雏形。比如,一方面镇政府在依托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园的生态文化规划,增加了茶叶经济效益附加值。如每年组织一批具有知名度的明星大腕儿来到走马镇举办“走马镇茶叶文化节”,扩大茶叶生产在全国的影响力;邀请国内外茶叶专家前来指导策划,增强产品质量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如走马珠茶、走马翠豪等新产品相继投入到国内外市场;对有机茶园进行区域开发、改进,逐渐形成了红罗沟村全国无公害茶叶园、升子村新产品开发基地、木耳山园区农家乐等产业园区,大大提高了走马镇以茶叶为经济发展的机遇。

(2)开发走马镇的红色旅游线路。据当地人民阐述,走马是以贺龙元帅参加抗日活动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也是旧社会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商道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以“白果乡红军桥”、“所坪乡三十二烈士纪念塔”和“古城第一寨”等红色革命事迹,可以此为契机可以激发游客对当地的游览热情。走马是一个具有汉、土家、苗、藏等名族的地区,各民族人们相互交流、互通婚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走马特色的民族文化地区,在政府扶持和自筹资金的情况下组建了民间文工团,开办了以腰鼓队、摆手舞团、秧歌团、舞狮子团和山歌会等为主的团体,客观上也是走马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象征。对走马生态旅游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走马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方案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成立确实有效地生态建设团队

为了规划成为一个具有走马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是关键,成立一批具有前瞻性的领导专家进行策划、实地考证、引进外资、建设实施和后期管理等这样一整套系统至关重要。

(二)确立生态旅游规划目标

在走马原有生态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大国家提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政策的同时,与时俱进,建设成为具有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族民族文化特点、具有走马特色的生态旅游风景区。

(三)以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以产业反哺茶园生态规划

走马位于西南武陵山腹地,可开发土地多为酸性土,酸性土壤活性铝含量高,茶树具有显著的耐酸铝特性,使得它成为走马酸性土壤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之一。所以茶园的建设将利于走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马是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中就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也说,“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又说,“南山以峡州上”。1867年,鹤峰第一任知州所创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述:“味极清腴,取泉水烹服,驱火除瘴,清心散气,去胀止烦,并解一切杂症”。明清时期,巴茶叶也就是走马一带的茶叶就被称为“茗贡”,远销海外,被英国人称为“皇后茶”。茶叶是走马的主要经济来源,无论追说到古代元、明、清各朝代西南地区的驼队文化,还是当今享誉世界的茶叶生产走廊,都能探寻到走马茶叶文化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改土归流后,走马茶叶在驼队文化中扮演了具足轻重的作用,促使富硒茶销往世界各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让走马人民树立了更加坚定的信心来大量开垦荒地,种植茶树,扩大茶叶生产规模,为茶叶产业成为走马支柱产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在走马几乎有四分之三的土地都是茶叶生产基地,被国家、湖北省茶叶协会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初具规模的有木耳山万亩茶叶生态园、落户在升子村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红罗沟和汪家堡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以及李桥村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等。

针对木耳山万亩茶叶生态园的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山清水秀等特点,开发出“生态园――茶叶生产体验区―茶叶交流区―农家乐”旅游观光路线;升子村结合已经建竣工的土家风情园和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等可以开发出“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龙井茶、珍珠白茶、高档红茶、速溶茶粉等生产车间―土家风情园”旅游观光路线;李桥村的“公司+基地+农户”是一个传统的茶叶生产模式,可以根据游客的喜欢程度,让游客跟着公司人员实地操作、亲自体验茶叶的“采摘―生产―包装”这样一整套操作全过程。通过以上开发出来的三条旅游线路,旅游部门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走马生态旅游七日游的构想。

(四)依托走马著名的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旅游线路

据记载,走马是土家族先民部落繁衍生息之地之一,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容美土司在这一带雄踞一方数百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四军的诞生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西南武陵山区土家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形成了“开放包容、勤劳朴实、执着追求、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走马人文精神,奠定了绿色发展、绿色繁荣的人文基础。

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旅游产品的组合是相辅相成的。以“青山绿水,英雄会师”为主题形象,依托湘鄂边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五里平革命遗址、白果红军桥遗址、所平32烈士纪念碑等不仅有灿烂的革命文化,更有丰富的自然景色和厚重的历史沉淀人文景观。将这些红色文化同生态茶园旅游和土家风情街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将各个行政村的各类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明生态旅游村结合起来,可以做大做强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生态旅游规模,真正使游客能在一年四季体会到走马生态旅游带来的快感。

(五)挖掘当地民间艺人、手工艺品、文化精髓,增加生态旅游业的附加值

走马在西南武陵山区的民族文化底蕴厚重,部分灵韵丰裕的工艺绝活在市场经济面前,仍然充满活力。这不仅是因为民族工艺越来越受到尊重和关注,更重要的是,仍有许多挚爱、追求民间工艺创作的优秀手工艺人。以走马“柳子戏”冠名的戏曲,遍及周边数个省市,但其形式和风格均不同于走马柳子戏。柳子戏又名杨花柳,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据《长乐县治》载“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清代诗人田泰斗竹枝词:“一夜元宵花鼓闹,杨花柳曲四川腔。”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据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三十二转载《湖广通志》记载说: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百种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一千多年前,漫水土家人围着普舍树摆手的情景。撒尔嗬是流行于清江流域悼念亡人时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舞。跳撒尔嗬,又称“跳丧”、“打丧鼓”。土家族跳撒尔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撒尔嗬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至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撒尔嗬的记载更加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在篾器制作上,走马的艺人在竹器上编字织图,他制作的大头巾帽、土王帽上都编有牛头、老虎等动物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通过对民间艺人、手工艺品和文化精髓的挖掘,不仅能使民族文化精髓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还能促进走马生态旅游的横向式发展,增加了生态旅游收入附加值,带动走马生态旅游建设能健康有序地繁荣下去,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六)开展各项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邀请明星代言,做好品牌形象

随着近几年来成功举办了“茶叶文化节”大型文艺晚会和江平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走马的生态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走马应当根据当地的旅游发业发展状况和条件,站在战略高度研究和思考走马生态旅游品牌问题,探寻适合走马生态旅游品牌的发展之路。

(1)编制形象规划,开展形象管理,抓住生态旅游品牌经营。品牌实质就是形象,为了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使之成为走马生态旅游良好的外在感知要素,精心编制形象规划至关重要,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形象管理,吸引游客的关注度,强化游客的心理承受。走马人民好客的精神一支值得外界称赞,同时还应该引进更加规范的服务团队,用专业的团队意识来铸就旅游品牌形象。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7

【关键词】普洱茶;包装设计;艺术特色;茶文化

中国的饮茶历史十分悠久且源远流长。在诸多种类的茶叶中,普洱茶则更为特殊,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保健功能以及独特的醇香味道,尤其是普洱茶属于特有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与现代市场的新型需求,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也在随之不断改变,即普洱茶的包装设计不但要承担起产品的主要载体,而且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深化普洱茶的文化意蕴与内涵。[1]同时,由于茶包装是饮品类产品包装设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所以,随着普洱茶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包装设计所体现出的额外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针对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研究,推于提升普洱茶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支撑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茶产自于美丽而神秘的云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普洱茶的制作工艺跟随着历史朝代一步步发生变化,成千上万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传说,有神农氏开山种茶的故事,有诸葛亮“武侯遗种”的传说,也有茶始祖岩冷的“给牛马,怕得病而死;给金银财宝,怕花光;而给你们茶树,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历史记载。[2]三国、唐代、南宋、元明清对种茶都有着明确且详细的记载。《普洱府志》记载,三国时期,其境内就开始种茶。然而最早将种植普洱茶写入历史文献中者则是唐代曾去过云南南诏的唐吏樊琸,他的《蛮书》也是普洱茶区种茶最可靠最详细的历史记载。在南宋时期,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载明,茶叶的主要地在于各大山脉,也表明了思茅是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的地区。[3]元朝,李京在《云南志略》中称,普洱茶在当时的元代已经成为我国边疆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易的重要商品。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也有着生动具体的记载,在当时普洱茶已经被社会各个阶层接受并消费,普洱茶名扬中华大地。清朝,普洱茶已然进入发展的全盛时期,种植范围之大,产量之高,开始大量出口缅甸、泰国、印度等世界各国。发展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普洱茶多样化发展,这一时期也成为古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之间的分水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段时期,在受到绿茶和红茶高速发展的冲击下,普洱茶曾经处于一定暗淡时期。直至1993年,台湾邓时海在其《普洱茶》中明确提出“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一理念之后,人们将眼光重新移回普洱茶,而其收藏和品饮价值开始得到世人重视。直到今天,普洱茶依然有着极大的反响。[4]普洱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内向外不断扩散,先民们将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勤劳智慧广泛运用于茶叶种植与生产之中,经过长时期的生活生产活动,受到商品交易的大力推动下,在特定的气候、地理和运输条件下,充分利用云南种植普洱茶的独特优势,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最终奠定了普洱茶质优味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地位。

二、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视觉艺术元素分析

(一)图形设计。

图形运用在包装设计上能够起到引领消费需消费需求的重要角色,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定的文化内涵,合理、正确的包装图形,可以有效突破语言和国界的限制,最大程度上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以便于更进一步让消费者了解普洱茶以及它所附带的文化价值,在促进商品销售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5]一是对图形元素的运用表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普洱茶作为云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商品,好的图形元素能够有效帮助人们了解云南,了解普洱茶,也有利于提高普洱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传播云南地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二是好的图形元素能够彰显一定的品牌文化。在当前激烈的普洱茶市场上,是否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是普洱茶销售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在具体的包装设计方面选择企业品牌文化直接作为图像包装的设计,有助于增强品牌意识在消费者心里的比重,同时也是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三是好的图像设计也是对茶文化历史的一种突显。普洱茶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能够流传至今势必具有浓厚的茶文化。而采茶、炒茶、茶俗等都是普洱茶包装设计中图形元素的重要呈现方式。普洱茶一定强调静、和、俭,这一点与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有着共通性的。当前以普洱茶的茶俗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茶马古道文化活动,可以大力普及普洱茶的文化内涵,让消费者不仅能够喝到质优味美的普洱茶,同时也能够深切体会普洱茶本身所具有的浓厚历史文化。[6]

(二)色彩设计。

不同的商品应该具有不同的色彩与之搭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欲望。比如,绿色容易让人联想到蔬菜,褐色让人联想到巧克力等,因此,即使是同类型的产品,也应该有一定程度上的色彩偏重。绿茶比较清爽,红茶香醇的特点,而普洱茶回甘醇香,对其色彩设计方面必须与其本身属性相适宜。根据消费群体和市场定位,普洱茶在色彩上更加偏向于稳重、低调。因此,在包装设计上,应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审美观,稳重又不失民族风情。在进行熟茶包装时,选择更加明快、艳丽的色彩,在包装生茶时可以选择低调、素雅的色彩。在面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普洱茶在包装的色彩方面并没有一味随波逐流,相反地则是在坚持一惯的中国风、民族风,低调、稳重的色彩却使得它独领。[7]

(三)文字元素。

文字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有效传达商品信息。普洱茶在具体的包装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字体适合性原则,在设计商品本身属性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字体外型中的“意、音、形”完美融合为一体,既能够保证文字信息让人一目了然,又可以充分传达商品信息。而要想让普洱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则需要在进行文字设计时更多地添加其所要向消费者表达的情感和真实意图,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其他茶叶区别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将文字与茶叶外型、茶壶、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设计图样相互结合,文字在表达商品信息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在进行具体的装饰性文字方面,不要太过于注重字体形式,更多的是应该将情感与文字相互融合。

三、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品牌创意分析

品牌是一种文化,一种极具个性的文化,这种个性文化可以在诸多媒介中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消费者频繁接触的包装设计方面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可以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更是商品所蕴含的文化竞争,创造具有品牌个性和品牌内涵的品牌文化是企业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空间以及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与关键。[8]当前,市场销售的普洱茶品牌数不胜数,在诸多包装中,消费者很难区别其中的差异性。而随着普洱茶市场空间的逐渐扩大,不能紧跟市场的发展步伐,有效应对激烈的竞争等,这一系列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普洱茶的销售与市场的拓展。而品牌作为现代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重要印记与符号代表,同样也是普洱茶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也是消费者识别普洱茶的关键所在。[9]普洱茶作为云南地区独具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商品是其他地域、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独特资源,在中国茶文化中也是别具一格。因此,在对普洱茶进行包装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充分体现普洱茶蕴含的文化意境与艺术特色,树立其品牌形象,增加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概念、形象与意识。普洱包装设计的品牌创意路径具体可以结合云南省本地的雕刻、绘画、建筑、生活器具和服饰等各个方面的文化艺术元素,将能体现普洱茶品牌包装主题特点或者与普洱茶包装相关联的图形、图案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借用与参考,进而设计出具有强烈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包装设计,增强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艺术特色与魅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10]在目前复杂混乱的普洱茶品牌市场中,通过普洱茶的外在形象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或者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是当前普洱茶产业迫切需要关注的事情,也是云南普洱茶是否能在国内外的茶叶市场竞争中取得重要地位的关键所在。普洱茶是云南的一个主要支撑产业,因此,其包装设计的风格与艺术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具有当地区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的设计元素,以及贯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普洱茶包装产业和使用恰到好处的现代特色的包装设计材料等,也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就目前而言,云南普洱茶的包装设计艺术特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其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在多姿多彩的云南普洱茶文化与云南区域特色环境下,设计者需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和创造出能够更好体现云南民族特色的包装设计。通过对云南普洱茶各个细节的独创设计,提升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的艺术魅力,赢得国内外的青睐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张程,刘蓉华.云南普洱茶包装设计的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4,6:60

[2]刘新元.普洱茶品牌包装设计中视觉元素的研究[J].艺术百家•通俗歌曲,2014,9:184

[3]陈琳炜.普洱茶包装设计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

[4]黄葛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装演设计中的基础性[J].包装工程,2005,26:18~19

[5]韩东晨.爆炸功能装演中的色彩设计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13

[6]白杨.地域文化特征在普洱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纳姐茗茶”包装设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3

[7]王伟.创造品牌形象的茶包装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8~19

[8]余梦雯.关于韩国包装设计中表现出的设计趋势的探索研究———以茶饮料标签插图为中心[J].商业文化,2011,9:12~13

[9]邱志涛,刘义晴.地域产品包装设计中的绿色智慧研究———以将乐擂茶包装设计项目为例[J].包装学报,2010,5:12~14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8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茶艺;美学;欣赏

茶艺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具体包括品茗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协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云南少数民族的茶艺融传统茶道和现代风韵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具有很强的美学理念。

一、少数民族的婚俗与茶

茶在婚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我国许多地区都流行“三茶六礼”的婚俗。所谓“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和合茶;而“六礼”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在云南,“阿茶”(小伙子)上门说媳妇,茶叶是必不可少的“四色礼”之一,“下茶礼”中也必须要有茶叶。而婚礼中的迎亲茶则是最有特色的,新娘被接回来以后,在主婚人的引导下,新郎、新娘与送亲的亲朋好友进入堂屋坐下,这时新郎家便要献上三道茶,第一道是苦茶,也就是有名的“竹筒雷响茶”;第二道是糖茶,主要是加了核桃片、芝麻、红糖等的甜茶;第三道则是竹叶水茶,这道茶就是用当地特有的香竹叶泡制的。新郎新娘喝过茶以后,就意味着今后要相互扶持、艰苦奋斗、以苦为荣,先苦后甜,同时也寄寓着亲朋好友对新人甜蜜生活的祝福。

二、云南的祭“茶祖”仪式

云南的各少数民族都崇拜自然,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茶是有灵魂的。他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早上一盅,一天威风;下午一盅,干活轻松”。各民族为了感恩茶树,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都会祭拜“茶祖”。

举行祭“茶祖”仪式这一天,不管家里有多忙,各家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去祭拜“茶祖”,家家都必须要带一点米和肉。祭“茶祖”仪式一般从早上就要开始,天一亮,人们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鼓号手在队伍的最前面,祭师手里拿着点燃的香,其他人则跟在祭师的后面,队伍在祭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向“茶祖”走去。“茶祖”又叫茶树王,是茶山上一棵枝叶茂盛、挺拔、苍劲、古老的大茶树,是祖辈们一代代传下来的。

三、各民族独特的茶艺美

(一)傣族等“吃茶”的习俗

傣族还有一种吃茶的风俗。在民间,傣族喝的茶多数都是自己制作的大叶茶,招待客人时喜欢把茶泡在一个大器皿中,待茶泡开了再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过三四泡,茶味变淡后,将茶叶捞出,沾上大青果(俗名:嘎哩罗)喃咪吃,茶叶余留的淡淡苦涩与大青果汁的回甜溶在一起,让你回味无穷。

基诺族有一种奇特的吃茶风俗。在新茶季节,他们把鲜嫩的茶叶采来,用手揉捻将茶叶汁拧在碗里,然后放上作料及盐巴辣椒,再用拧出的茶汁来凉拌,不放酸、原汁原味地食用,既开胃,又下饭。现在,基诺老人及中年人还保留着这种吃茶的习惯。

(二)云南穆斯林的茶文化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相较而言,其饮茶的方式、习惯及其风味的独特,尤以滇东北穆斯林为最。在滇东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穆斯林家庭,大都喜饮炕茶。即先烧一壶开水置于火塘边烘着,再将一土陶制小茶罐放到火上烧烤,待茶罐烤至发烫,放入茶叶,边炕边抖动茶罐,使茶叶不至焦糊。等到茶叶渐渐发黄,茶罐冒出缕缕清香,再注入沸水,顿时泡沫扑出罐口。去掉泡沫稍待沉淀,即可将茶水倾入小瓷盅内饮用。是时,满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这种炕制的茶水呈褐色,浓如刚榨出的菜油,味极苦酽。初饮不惯只觉苦得挂齿,涩得吐舌;但苦涩之后,却渐觉微甜,溢香满口,回味无穷。一般初饮者,只需斟二、三滴茶水,适当加兑些开水,方能下咽。虽掺兑过开水,茶味依然浓郁,清香回甜,饮之足可润喉止渴。

(三)云南德昂族茶文化

全民信仰小成佛教的德昂族根据教规戒酒,这就使得茶水成为德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进入德昂人家的竹楼,客屋正中是火塘,火塘周边即是主人待客的地方。有客来访主人便吹燃塘火,将盛满山泉水的壶置于三角架上,又取出拳头般大的陶罐,放进去一把茶叶,随后置于火炭上灸烤。烤到室内弥漫起茶叶的清香时,用鼎沸的山泉水冲入陶罐。主人再取出与客人同数的牛眼瓷盅,放平,提起陶罐往每个瓷盅里倾进茶叶。不管客人是多是少,有经验的主人总是会让小陶罐里的茶汁平均分配的。倒好茶汁,主人再往每个瓷盅里掺进沸水,然后一手托盅底,一手扶盅沿,奉给客人。客人须双手接过,不可单手接茶盅,以示对主人礼貌待客的敬意。你可不要小觑了那牛眼般大的瓷盅,也就一口的茶量,碰碰舌尖,苦如黄莲,随后是回甜,这便是云南大叶茶的特点。一盅茶下肚之后,你自然不敢再喝,却能让你体验到“醉茶”的滋味,一夜头脑清醒到天明。

云南各民族独特的茶文化,以它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独特而多样的形式,富有着丰厚的内涵,在中国茶文化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风姿。

参考文献:

[1]、易昌泰:《文化:茶叶经济竞争的新战场》,《中国茶文化专号》,1991年第4期。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9

布朗族妇女嚼槟榔的习惯,是因为布朗族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

关于布朗族的食俗习惯:

布朗族的饮食别具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要,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西双版纳的布朗人还喜食生肉。

布朗人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上少许的草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钟,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都被染成黑色。

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布朗族人喜欢食鼠,无论田鼠、家鼠、竹鼠均为所食佳肴。将捕获的鼠烧光毛,去皮和内脏,洗干净后煮食。布朗山有一种黑蚁,每窝有一只蚁王,能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姑娘们采下春茶后,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茶”。她们还能制作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筒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烤,去掉它的水气,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就制成了竹筒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这种茶喝起来香味极浓,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礼佳品。

布朗人喜吃酸茶,将茶叶按酸菜制法制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后咽下,能帮助消化。

茶文化的民族特色篇10

2007年8月,法国和意大利科学家完成了葡萄的全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作为中国茶文化代表的茶与作为中药材第一品牌的人参,至今未见有大规模的合作研究计划。我们很担心在不远的将来,英国人或日本人在世界上率先发表茶的全基因组学列。

科学研究水平是支撑茶产业发展的硬实力,茶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决定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性。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茶文化的科学内涵、茶学研究的思路和方向,加快和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在茶领域的应用,为茶文化、茶科学以及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茶文化和茶学之间存在着很多内在科学规律,茶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尤其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使茶学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一门学科。本篇文章是自己学习、研究茶的一些心得。本文通过这些思考与茶学前辈和文化茶人共同交流,以期完善中国茶学知识,为中国茶文化和茶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用的科学数据。

1、关于中国茶的分类思考

茶学是一门传统而又崭新的学科,因为很多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我国很多南方产茶省的大学都设置了茶学专业,已经培养了大批的从事茶学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人才和专业队伍。但总体上看,各研究独成体系,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大合作攻关。因此,在茶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以及应用新技术开发茶机械化生产上,其研究和产品开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上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病毒等分类有统一的规则。中国茶学要真正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公认的学科,还要做大量的工作。根据不同茶类的工艺可以将中国茶简单分成三大类,即不发酵茶(non-fermentattea,nFt)、单发酵茶(singlefermenttea,SFt)和双发酵茶(doublefermentattea,DFt);根据茶发酵程度不同对目前已形成的茶进行再分类,如10-20%、20-30%、30-50%、50-80%发酵程度分别归纳;根据每个发酵程度的茶类中的品种、成分差异进行再分类,依此类推,形成既有中国茶文化特色又与国际相关学科相对应的茶学体系。传统的分类如6大茶类基本上是根据茶汤的颜色来分类,或以传说命名。这种分类有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及道理,但很难与现代科学的分类相对应。如不发酵茶以绿茶作为代表,由于在其制作过程中高温的快速杀青(烘青、炒青等)作用,使其茶叶内的生物酶(多酚氧化酶等)快速失去活性,使茶多酚由于生物酶参与的氧化作用停止,茶多酚转变成茶黄素后不再继续氧化成茶红素、茶褐素,汤色呈黄绿色。单发酵茶在制作过程中杀青温度适宜(一般不超过80oC),时间短暂,因此保持了茶叶中大部分生物酶的活性,在一定温度和保湿条件下,茶多酚等物质在茶多酚氧化酶等生物酶作用下发生酶促化学反应,使茶多酚等物质由茶多酚转变成茶红素及少量的茶褐素,使茶汤变为红色,此为红茶。在这个发酵过程中,由于时间短(8-10小时),温度低(室温,25oC左右),基本没有微生物参与,因此定义为生物酶参与和主导的发酵,即单发酵茶。普洱茶熟茶或生茶存放后发酵实质是由茶叶生物酶和微生物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茶类,因此定义为双发酵茶。另外值得探讨的是黑茶与普洱茶的关系,以及普洱茶是否属于黑茶这个传统茶的分类定义。从制作工艺上讲,普洱茶尤其是普洱茶熟茶,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55°C-60°C左右,时间长,一般在45天至60天,有的甚至更长。而四川雅安以及湖南的黑茶工艺特点是温度高(70°C左右)、时间短(1-2天翻堆)、翻堆次数多(6-8次)。黑茶在渥堆前,有一个步骤是高温蒸汽蒸茶,这一操作使微生物被杀死,茶叶内生物酶失去活性,其发酵过程基本上是高温前的部分酶反应、空气中的氧化反应和部分微生物参与的反应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黑茶更接近于高温条件下发酵的红茶,应该定义为单发酵茶。

从以上三大类茶工艺的不同可以清楚的看出,其生理功能和功效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从国际上茶学专家发现了茶多酚后,人们把茶中茶多酚的多少为基础定义茶功效的强弱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应该说茶的基础功效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茶多酚、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其中茶红素和茶褐素是以化学键的形式与多糖结合的一类大分子)、茶多糖、咖啡碱、茶氨酸以及有益金属离子和维生素等。当然,在三类茶中,由于工艺不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成分。也正是由于发酵工艺的不同,导致了茶的功效差异。国外学者对比了绿茶和红茶对合成胆固醇蛋白酶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红茶提取物对合成胆固醇蛋白酶的抑制效果是绿茶的6倍,而绿茶抑制速度快但抑制程度低。

茶文化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学术价值,其三个明显的属性如生活属性、地域属性和民族属性,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和进化起来的。

2、从茶的功效性上悟茶文化的生命之“道”

饮茶从神农尝百草的特殊药用价值演化、发展到今天的茶文化,已经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这种生活习惯的形成,并作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发扬光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茶的生理属性,即茶对生命健康有益。或者说人作为高等动物对一种食物的进化选择。

人们饭后喝茶首先是感觉舒服,尤其喝发酵的茶如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等,其次才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就是饭后喝发酵茶有利于促进消化。文化是一种习惯特殊的、固定化的表现形式,或是说具有规律可循的艺术形式。茶文化说到底是适应了人的生存需要,即“喝茶舒服”是生命体征变好、代谢调整平衡的一种表现。

茶文化能够发展兴盛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生理属性,即茶调节人体综合代谢异常的生理功能。吃茶、饮茶、品茶本质上是一种日常的饮食行为。很多动物吃草后口渴要喝水,这是因为草含大量的纤维素,在胃内和肠内吸水膨胀,因此动物需要大量喝水,消化纤维性食物。人类祖先以果实等纤维素多的食物为主,至少祖先的食谱是杂食性的。人类进化、演化、发展到今天,从现代饮食结构来看属于“饮食进化不完全”的高等动物,即现代人以吃肉类等高蛋白、高能量(高糖饮料或高糖食物)的食物为主。但人类本可以通过“繁重”的体力劳动消耗这些能量,社会进步的结果却是坐车多、走路少,机器作业代替人类劳动,越是吃的营养高的人运动越少。这样身体就出现了能量代谢不平衡问题,高血脂、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现代疾病就逐渐“普及”;高营养成分也有机会让肿瘤细胞多吸收营养,长的更快,导致现代人出现了过去不常见的癌症等各种怪病。喝茶解决了一个人类缺少膳食纤维的大问题,即大量增加了人体内需要的食物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茶多糖以及发酵茶形成的茶红素、茶褐素就是天然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他们不被胃、肠道吸收,却能够与多余的脂肪酸、胆固醇等结合,抑制机体的吸收,在肠内被微生物发酵分解排除体外;同时这些发酵形成的物质又能与机体的蛋白酶发生作用,促进对人体有利的酶解反应,以及发酵茶中有效成分相互协同作用,起到了双向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代人“吃饱了撑着”(能量过剩)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养成了饭后喝发酵茶如普洱茶、红茶、乌龙茶的习惯?以普洱茶熟茶为例,由于微生物、生物酶发酵作用,使其茶色素尤其是茶红素、茶褐素大量增加,对胃等刺激作用较大的茶多酚副作用大大降低;大分子物质转化成小分子物质,对人体刺激性更小,并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普洱茶中的茶多酚的分子量较小,氧化后形成的茶红素、茶褐素绝大部分与茶多糖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表面活性剂性质的新成分,结合脂肪酸、胆固醇的能力更强,从而抑制或减少了人体的吸收。茶多酚氧化后形成的这些新的特性增加了降血脂、降胆固醇的活性,从而使发酵茶的产物更适于调整能量代谢,有利于消化。由微生物参与的普洱茶熟茶发酵反应,是一个很有效的微生物代谢和茶叶细胞组织相互适应的生命代谢反应过程。在这种植物与微生物的生命代谢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以及产生的代谢产物都适于微生物的生存。而这个代谢过程在绿茶中没有发生,换句话说就是绿茶工艺的产物只适应于茶叶本身,或者说只适应于植物代谢本身。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对人无害的微生物,微生物参与的代谢可以理解成为植物与人机体适应的“前代谢”,形成的物质可称为人体需要的“半成品”,即人体稍加加工就能被容易吸收,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对胃刺激小的重要原因。因此,这种“前代谢”完成了茶叶有效成分适应人体需要的主要成分的积累,发酵茶也就更适合于调节人体代谢的异常。

绿茶由于茶多酚未充分氧化,因此其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等功效显著;由于不同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饮食结构差异较大,其适宜喝的茶也就相应不同。如地区过去的食物一直是以牛羊肉为主,缺乏蔬菜,因此,喝发酵的普洱茶等黑茶能够解油腻,这成为了与他们生活相适应的茶类,茶更具有适应于生理需要的功能和功效。生存好是生活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3、从茶的区域属性中悟茶文化的地理之“道”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承传统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经历了辉煌也走过了风雨。中国盛产名茶,六大茶类中都有让人赞不绝口的名茶,龙井、铁观音、祁门红茶、普洱茶等。这些名茶都有明显的地域性或叫地理属性,品茶、饮茶、用茶,长期的进化、演化和发展使品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茶文化的发生、演化、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交通、生存以及饮食习惯的需要和适应,形成了地域性的茶文化。不同地区饮茶的方式、方法以及内涵以地区的某些特征或传说形式固定下来,形成地理位置和气候相近的区域茶名品,如浙江的龙井、福建的乌龙、云南的普洱,以及安徽的信阳毛尖等,其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自成体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区域性茶文化。

中国的名茶很多,以乌龙茶为例,有100多种。名茶的名字基本上是根据地域、名山、传说等命名的,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根据不同地区命名,有明显的地域标志。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等。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制作工艺的差异以及不可复制性,使区域性名茶得以彰显个性和特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边茶和普洱茶。虽然这两种茶不是在、内蒙等地生产,但他们都成为与两个地区紧密相连的区域茶文化,是形成茶马古道上的唯一产品。四川的雅安是边茶等黑茶茶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的普洱、版纳、临沧是普洱茶的发源地。这两种茶的产地是唯一向藏民族和内蒙提供发酵茶的地区,成为藏民族和蒙古族直接相关的茶产地,也是中国目前形成的唯一只喝发酵茶、基本不喝绿茶的特殊地区。这与他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有“宁肯一日无饭,不可一顿无茶”之说。由此可以看出,双发酵名茶――普洱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少数民族特征。

4、从茶的风俗习惯上悟茶文化的民族之“道”

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其饮食习惯差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改变了很多,但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和灵魂却没有大的改变。藏族、蒙古族喝酥油茶、奶茶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改变,时代的变迁改变的只是盛装饮品的器皿;喝奶茶、酥油茶的习惯这就是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茶文化的民族共性,即茶文化的民族性。实际上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规则,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一种选择。

以藏民族为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甘肃等高原地区,而青藏高原是藏族的集中生活地。一千多年以来,茶和盐、青稞炒面、牛羊肉成为藏族的四大主食。然而,作为富有情调和雅趣的汉民族的茶文化在青藏高原上呈现了另一番奇异的文化形态,饮茶、品茶与藏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情感心理融为一体,经过长期的生活演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茶文化。因此,从藏民族的茶文化形态我们可以感悟藏民族的民族性。从藏民族的四大主食来看,其营养成分基本满足了人体生理需要的养分。发酵茶解油腻、促消化,防止了高蛋白引起的能量代谢不平衡;青稞炒面补充了由于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奶和牛羊肉提供了生命代谢所需的能量和氨基酸。

酥油茶及相关的茶文化是藏民族茶文化最普遍的文化形态。在茶传入之前,藏民族也适应了很多牛羊肉与植物的匹配饮食,但为什么茶传入后能够迅速与其生活、民族、宗教结合起来,甚至成为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这是因为茶已经成为藏民族生命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民族进化、演化和世代繁荣的神圣物质。

蒙古族饮茶始于成吉思汗时代,经过漫长的演化,现在的奶茶文化已成为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之一。奶茶即先煮茶后趁热加奶,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可以使发酵茶的有效成分与奶中的营养成分充分结合相互作用,利于人体的吸收和消化,同时还可以补充人体缺乏的微量元素。我们曾经用试验验证了另一个现象,即在37°C条件下使茶提取物与水中的油脂混合,两者溶解性很好;在室温情况下,两者结合效果不好,与水溶液基本相同。这些现象说明了喝热奶茶的科学道理所在。因此,奶茶如同蒙古族人的生命,一日可无食但不可无茶!由此我们可以从奶茶文化中感受到一些蒙古族的民族性。

从云南少数民族的茶文化感悟茶文化的民族性。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这里生长着数千年的野生古茶树。这里不仅保存了许多原生态茶树,还保存了很多原生态的饮茶方式方法。茶文化讲究“和”,云南少数民族的纯朴、善良、宽厚、包容正是茶文化之精髓所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乐观、知足心态,又恰恰是茶文化讲究的“放”的体现。人之所以有很多烦恼是因为七情六欲“放”不下,而云南少数民族幸福指数很高,这与云南是世界茶的发源地至今还传承着原生态的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喜欢喝咖啡、可乐(含咖啡因)的民族喜欢冒险、冲动,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很多殖民地。

说起茶文化的民族属性,使人不得不想起法国的红酒文化以及西方的咖啡文化。当然不能说喝茶有文化,喝红酒、咖啡就没文化。这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性格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西方喝咖啡,这与他们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工作强度大,寻求刺激、冒险、崇尚个性化性格有关。中国人讲究和谐、中庸、崇尚雅致,因此,修身养性、精行简德成为茶文化的精髓,因为茶中有咖啡碱以及咖啡碱的拮抗物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它可以让人安神、舒张血压。

5、从“茶禅一味”悟茶的“功”、“效”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