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十篇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十篇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48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引言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性需求的设计。设计本身大部分是针对于人的行业,其服务的主体对象是人。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针对人的各种需求展开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景观设计离不开人,其是最终的设计的本源的回归。

1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概念

1.1景观

景观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涉及各个学科,常被用于地理学、生态学、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各类书籍对“景观”的定义描述也不尽相同。地理学上对景观的定义为“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1]。而生态学上景观被定义为“景观是一个关系系统(多个生态系统)的复合体,这些关系系统共同形成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关作用来构成和维持。”[2]

1.2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落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总和。它是由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的建(构)筑物、道路等构成的空间景象,是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表象。[3]

2“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前提——城市景观设计的环境意向

2.1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的基础,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需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在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建设行为在考虑人的因素时,需要了解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地域生态结构;在功能上维护生态平衡,注意景观生态链的协调有序;注重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的良好关系。

2.2城市环境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需对环境研究提出具体的目标,更好的协调人与景观的关系,达到最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景观结构。

(1)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

景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环境缺一不可的条件,三者是唇齿相依的相互服务的关系,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何谈为人类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景观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立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以及地域特征结合起来,形成适时适地的景观结构。不破坏其原有的地域特色,考虑地形地貌的生态性,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景观设计师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将功能性、实用性运用到服务于人的城市景观设计中。

(3)建立城市景观的新概念

城市景观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城市空间范围内,联系生态的环境因素来作为新的概念。它不再是只满足于、服务于当代人的需要,而是对后代人也具有一定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

3“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

3.1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渴望寻找与自然同呼吸的生活节奏。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或与之相适应,或创造自然形态,均可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当然,作为景观设计师,需汲取前人经验,注重文化资源与地域差异,寻求一种景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

3.2“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景观

景观的实用性紧随以人为本的原则之后。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景观设计;二是功能需要适合于服务对象,满足于场地使用者的需求。

3.3城市景观设计中需体现人文的关怀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繁华的外表,而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景观设施方面。[5]而城市景观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使用者,城市景观设施的方便使用性;二是注重景观的细节问题,做到处处考虑人、方便人的使用因素;三则是关心一些特殊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三类人群对景观设施的要求与其他人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例如景观的乐趣性与方便性。真正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体现出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部分。

4结语

成功的城市景观空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吸引,也就是城市景观的人情味。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能看到与接触到的,才具有其真正的价值;城市空间要为人所设,使人感受到亲切宜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从人的感受与情感出发,将人类的行走、休憩、娱乐等与景观相结合,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妙趣横生、亲切宜人。

参考文献:

[1]Zube,e.H.themesinlandscapeassessmenttheory[J].LandscapeJournal,1984,3(2):104-110

[2]williams.HowtheFamiliarityofaLandscapeaffectsappreciationofit[J].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85,121:63-67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设计导则;基本功能

abstract:Urbandesignguidelinesarethecoreofthepreparationforurbandesignproject,andareanimportantwayforurbandesigntotakepartinthemanagementofurbanconstruction.Strengthenthepreparationworkforurbandesignguidelineswillcontributetotheimplementationofurbandesignanditscontrolinurbanconstruction.thispaperfocusesontheclassificationofurbandesignguidelines,theirbasicfunctionsandtheprinciplesofthepreparationfordesignguidelinestobefollowed.

Keywords:urbandesignp;designguidelines;fundamentalfun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6-02

1引言

随着我国20世纪90年代早期将“城市设计导则”引入部分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其作用已逐渐得到认可,并作为实施城市设计的有效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是,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作用与价值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与作用,并在编制与表达上适应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2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与分类

2.1城市设计导则的定义

“设计导则”一词由designguideline和designguidance翻译而来,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设计指南”、“指导纲要”、“设计指引”。本文将其翻译为“设计导则”,是因为在汉字的解释中“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两字的组合更能反映其本质,体现出城市设计对城市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双重作用。城市设计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从人的行为、心理诸如艺术性、可达性等出发,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工作的深度看,导则可以说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精细化,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地段(如传统商业步行街)和特定要素(夜景、商业招牌等)的设计。导则是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是对未来城市形体环境元素和元素组合方式的文字描述,是为城市设计实施建立的一种技术性控制框架。

2.2城市设计导则的分类

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表达应该有所区别。总体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总体规划级城市设计、分区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从宏观层面把握有关城市发展在城市设计方面的构想,设计原则抽象概括;而详细城市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级城市设计),目的在于为具体项目建设提供直接的管理依据,相应导则也表现为在对城市局部地段进行详细研究后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建议与规定。城市设计导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关系上看:大体分为总则与通则。总则指开发设计项目的设计目标与用途,即一个总体思路,特别是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价值理念和宏观要求;通则是在总则指导下的具体要求,两则的关系类似于文章的主题思想与具体内容①。从设计导则管制的深度上看:大体可分为绩效性导则和规定性导则对城市加以管制。绩效性导则主要采用过程描述的形式,按照作用的方式刻画事物,提生具有希望特征的事物的方法。遵循这一思路,绩效性导则并不限定设计采用的手段,而只提供设计必须达到的特征与效果,并通过“为什么”、“怎样做”的原因与方法鼓励达到设计效果的多种可能途径。对于绩效性导则而言,其限定的最终设计效果而不制约设计方法和过程,为设计者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的禁锢设计思路,相反还能提供设计思路。这就是导则中“导”的含义所在。相对于绩效性导则,规定性导则明细标准的管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师的创作和发挥。这种制约的目的不在于制约建筑师的思路,而在于更多的维护公众的利益,避免少数个体为了私人利益损害大众的利益。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城市环境提供一种有理性的弹性控制。

3城市设计导则的基本功能

城市设计导则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是一种保障,对整个城市空间也是一种整合;而且在城市设计的实施中,在城市整体和局部地段的改造与建设实践彰显出强大的功能。城市设计导则的本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承上启下

从城市设计的过程而言,设计导则为上一层次规划与设计的目标与原则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奠定基础;并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划拨土地等其他管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照依据。

3.2保持城市特有风格、城市文脉的延续

文脉设计是城市设计中最重要的要素。城市设计重在特色,把握“源”与“流”的关系。城市设计应抓住“源”加以梳理、提炼,保持并发扬,形成特色。设计导则不仅保护城市现存的风貌,还要促使城市新的成长和发展的和谐。例如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其设计导则的建立目的在于确定传统商业街区独特的风貌,并力图确保进行的改造有助于风格的保持。“改善的途径不应当是大拆大改,而是有机更新,即保存完好的,修缮半好半坏的,拆除最坏的加以重建。”②

3.3保证公众的利益

城市设计导则重在以“人”的活动为中心,重在考虑人的行为人对空间的感知,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广大市民而设计。城市设计导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广大市民创建一个宜居的空间环境,而不是让城市设计师自己画着看的,设计导则不仅要研究建筑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更应真正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究竟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环境。例如不解决好市民依法所提出的日照间距问题,即使再好的空间设计理念也难以实现。通过制定设计导则还可以避免少数个体一味的去考虑经济因素,造成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的破坏,从而达到保障公众的利益。

3.4保证改造开发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

“城市规划没有更多的去试图去创建整体性。它只是忙于执行某些法律条文。建筑学也没能这样做,因为建筑学更多的是关注建筑单体本身。因此,城市设计是最应当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把它看作是不同的零碎的建筑单体之间的拼接。城市设计追求的是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一个传统中心商业街的改造开发由许多过程组成――新建筑的建造、建筑方案的投标、开发商的利润追求等等。他们的活动是无序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促使他们行为的各异。目标的多重性,最终使得该商业区的发展建设不是由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导,而是被各种动机不同的大杂烩指导。传统商业街改造后的大部分建筑不像原来的设计,因为大多数项目被分包给几个开发商,导致支离破碎的开发,缺乏设计上的整合。城市设计导则的建立,是从整体入手,着眼于局部要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控制,在一定规模内统一秩序,从而保证其中每一个较小组成要素的合理与完善,并形成城市(或建筑)的总体特征。设计导则的目的不是得出最终的结果,而是保证“在成长中构建环境的相对整体性”。

3.5促进公众参与的推进

城市设计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要求公众参与性的过程,即最终的使用者或其代表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城市设计中所用的理念或者概念,可以通过推论过程,参考一般理论产生,或者由一个诱导性逻辑过程的论据产生。”但是,这些理论听起来和街道上生活的人们非常陌生。城市设计导则将城市设计的理念通过必要的图示、数据和文字进行表述说明,为公众参与提供了一个框架,公众可以此为基点,对设计改造建设进行评论和评估,从而提出自己的设计和改造想法,真正做到公众参与。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坚持的原则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采用整体着眼系统控制的方法,不能孤立地针对设计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及每一个元素作出明细的规定,而是跃出个体层面,将研究对象看成是处于一定联系中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找出影响设计的关键部分加以限制。结合上述讨论的城市设计导则的内容及基本功能,可以认为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是人,是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感受,设计者要从城市中受益人的角度去设计,旨在为城市中受益的人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设计。在导则的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公众的意见,理解公众对环境可能做出的反应,并将这种对公众的理解融入到导则中。

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导则中就要关注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硬件、软件环境的改造,都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还应强调市民参与,引导市民关心城市建设,以此来达到改良街区环境的目的。

4.2坚持弹性制的原则

城市设计中导则的弹性制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导则的控制要素,不同类型的城市设计,在特定内容上是不同的,如在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对建筑的高度、屋顶形式、色彩等有更深入的要求;不同的用地区位,也产生不同内容的设计导则;不同的时间和环境条件,设计导则的编制重点也不同等,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应坚持弹性制的原则,适应不同特定条件下的要求。

4.3坚持动态性的原则

规划设计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分配城乡空间开发权利的政策工具,必须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声音,社会利益格局随时在调整,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应动态的,及时应对,与时俱进。

任何一个城市设计导则都是相对于某一时段和设计目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与层次目标的实现,又会激发出新的矛盾,从而产生新的设计导则。

5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公众参与、政府管理、规划师衔接等多方的努力。作为城市设计由设计语言转译为管理语言的主要成果,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导控作用得以发挥的媒介,它将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美好预期与日常的规划管理联系起来,其作用效果直接影响城市空间的品质。因此,深入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涵义与作用,通过导则的编制有效地将规划师、管理机构、公众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冬晖,金广军.城市设计导则的再认识.城市建筑2009年.

[2]吴松涛,郭恩章.论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城市规划2001年.

[3]刘涟涟,边界.对城市设计导则的认识.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

[4]陈振羽,朱子瑜.从项目实践看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城市规划2009年.

[5]高源,王建国.城市设计导则的科学意义.规划师,2000年.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3

关键字:城市景观设计;现状;原则;方法

1.前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或由农村变为城镇都仅是城市化的外在表现。而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则是任何城市都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2.当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

城市景观的定义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心与重视。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和建设的理念也必须适应人性化和向持续性生态转变,真正建立起融物资、文化与生态为一体的科学理念。

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迅速,但由于建造时问的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

1、沿街建筑个性突出。形成了无序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建筑物层出不穷,却造成了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显得相当凌乱。

2、施工现场脏乱,割断了景观的连续性。有的工地采用了低矮的蓝色围墙,这样就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环境脏乱,低矮的蓝色围墙根本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

3、建筑附属物挤杂,加剧了景观的混乱。在城市里广告牌、灯箱广告种类繁多,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设计风格和色彩的表现极为突出,不但加剧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造成了城市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差。

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中国有很多城市都存在着一些设计上的盲点和误区。设计方案普遍存在只满足城市审美的需要,而不从当地气候与自然带分布的实际出发;景观设计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本来已经与自然界背道而驰的环境更加畸形;因此,城市景观设计者应从满足城市景观规划审美需求的设计误区转变为尊重生态功能、可持续性发展需要的设计。

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3.1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与自然协调的原则

城市景观的总体设计要以较好利用本区域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追求景观整体风格的统一。同时,景观总体设计应力求自然和谐,强调可以自由活动的连续空间和动态视觉美感,避免盲目抄袭、照搬;公共设施的尺度需与空间相协调,地面铺装应尽量统一;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使景观、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整体和谐。只有综合考虑,才有可能规划布局出功能合理、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

3.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要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即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协调关系。发展必须以保护自然和环境为基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始终处于平衡或协调状态。自然景观和传统景观均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景观设计中要对自然景观资源和传统景观资源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创造出既有自然特征、历史延续性、又具有现代性的公共环境景观。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原则[4]。

3.1.3“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是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空间是人与人交流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城市景观便失去了其特有的意义。城市景观不仅是向人们展示的,而且是供人使用、让人参与其中的。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并落实在细部设施的设计中,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场所。

3.1.4保护和发展文化景观的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和村镇的改造,许多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景观风格趋同化使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日趋减少。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根本。在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挖掘和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地将其表现在景观设计中,对于体现景观的地方文化特征、增加区域内居民的文化凝聚力和提高景观的旅游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3.2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都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2.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

3.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

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4.结语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位置极其重要,城市规划设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一旦规划方案得以落实并进入建设程序,就很难再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对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和环境保护、规划效果都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

1、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影响

1.1对城市建设有具体计划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是结合城市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实际情况,根据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总体设想和宏伟蓝图来制定和执行的。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提出城市整体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对城市整体建设活动进行有序的编排,确保各项建设活动能够按照原定计划进行。

1.2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稳步进行

城市整体建设工作包括的内容较多,涉及到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治安等诸多方面,而且具体工作的执行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助。而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中将各项工作具体化并且将建设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有效保证了城市整体建设工作的秩序,进而促进整体建设工作的稳步进行。

1.3对城市建设有重要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突出在两方面:一是对城市各项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控;二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整合调控。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调控过程既有近期调控也有中、远期调控。经济实力强的城市,规划调控的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很快实施,可作短期调控:经济实力薄弱的城市,则要考虑对项目用地进行中、远期调控。

2、科学协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基于我国现代化城市整体建设的角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具有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密切联系。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科学的指导性意义。

2.1科学分析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内容,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要考虑物体本身,还要考虑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通常在我国,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经批准后要执行十年以上,在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时一定要有科学认真的态度。

2.2重视城市规划对于建筑设计的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故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

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是一种能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

人们如果直接以城市规划设计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导致环境品质下降。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2.3立足建筑设计,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建筑是基础,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起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将建筑组合形成有机的建筑群体空间,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环境问题。其一,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其二,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感受塑造空间。

2.4健全城市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

重要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设计。在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决策制度,这里的关键是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2.5注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二者关系

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它涉及城市的性质与分工、城市的外观形式、社会发展与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城市各部分的政策、管理和组成以及规模投资等。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正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综合性学科,在实践中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安排具有相对独立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力求与城市历史文脉、周围环境和城市控制性规划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相协调。

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每一个城市都具备自己的特点,有的活泼,有的深刻,有的灵动,有的沉稳,有的城市在大街小巷里就流露出一种历经千百年沉淀的文墨飘逸,有的城市则在亭台楼阁中透露出跨越时代的轻灵律动。因此,建筑作为城市的灵魂必须与城市本身相融合,建筑设计的本身必须服从城市规划,不能影响整个城市的风貌。

3、结语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人居环境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这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要有效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建设的总体是城市规划,建筑构成城市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旋/谭宏利:《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2)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5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建设设计;以人为本

前言

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发展起来,我国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逐渐增大,城市建筑规划与建设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而城市正是以合理利用空间和资源服务于人民、福于人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总和。所以,所有的规划和设计都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城市建筑的基本特点

城市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建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2)建成环境与空间的肌理;(3)建筑讲究自然通风、采光,创造大众共享的开放空间;(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5)空间发展的研究与城市规划学相结合。

一个好的优秀的建筑不仅是建筑设计要有一定特色、对于水平高也有着要求,同时其环境绿化设计也要有特色,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协调,其中环境提供信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的各种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储存和操作,重视过去实践经验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最重要特征。

二、城市建筑规划和建设设计的总体目标

城市建筑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建筑群体分布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而做出的综合部署和整体安排。而建设设计则是针对个体,对每个具体的建筑建设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需要。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是从宏观角度出发一个是从微观角度出发,都旨在对城市进行有效的规划和部署,以使整个城市得到更好地发展。而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建设和未来的城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使整个城市迅速且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使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建筑规划与建设设计的关系

城市建筑规划结合了城市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土地和空间的合理利用等诸多因素,是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从这方面来说,建设设计应该服从城市建筑规划,以具体落实和体现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理念。建筑建设作为一个城市的基本构成因素,反映了城市的设计理念和发展方向。建设设计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对建筑的设计,也包含了道路交通,市政建设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文景观等诸多因素。对每一项建设的设计都应该符合城市建筑规划的大方向,协调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使城市和社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建设设计和城市建筑规划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点和面的关系,我们既要关注细节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整体的效果,使整个城市的发展和谐有序。

好的优秀的建筑就如同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我们对建筑建设的设计一定要考虑的整个城市的特点和它固有的文化背景,力求使建筑建设的设计和整个的城市环境有机融合而不显得突兀。从这方面来讲,当我们对一个建筑建设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如何符合人的使用需求,我们要把设计的眼光放大、放远。要从一个细节的设计考虑到整个建筑的设计,再考虑到是否与周围环境的设计相融合,再考虑到是否与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相符合。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符合这座城市的设计,才能体现和落实城市建筑的规划,以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对城市建筑的规划和建筑建设设计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优秀设计的认识标准也有所提升。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这时对城市建筑规划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就大幅提升,带来了我国城市建设建筑创作的繁荣时期。然而,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就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未来规划不协调。也就是说,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方面的经验不足导致了对城市的规划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而由此也产生了许多诸如道路交通、建筑布局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往的建筑设计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建筑本身,设计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而忽视了城市的人文背景和周围环境,常常使设计出来的建筑与整个城市的文化格格不入,只追求建筑本身的“新、奇、特”。而现在,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升,我们也开始意识到真正优秀的建筑建设设计是应该符合这座城市长久以来所积淀下的厚重的人文内涵。如何体现和更好的发扬这种人文内涵,是现在建筑建设设计和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特点而做出符合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建筑规划,在这个建筑规划的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建筑建设的设计,把注意力从关注建筑本身的特点转移到人文和环境上来,使周围环境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如果说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那么市政道路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就是线和面的关系。道路交通作为连接整个城市的媒介,它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设计也是城市建筑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政道路的建设设计对整个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汽车已经不再成为一件奢侈品,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能够负担一辆甚至更多的汽车,这样一来我们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能够保障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基本的经济活动,合理并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道路设计正是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设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对市政道路建设的设计更应该服从城市建筑规划,将道路和建筑物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我们对交通道路的设计不能仅满足于现状或只解决眼下的问题,应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看到交通发展的趋势,为今后将会增加的交通压力想好决绝的办法,在整个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市政道路。

城市建筑规划对建设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只是控制建筑物本身和周围道路的设计,也对建筑建设周围的配套设施有着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般包括“对用地性质和用地范围的控制,对于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的控制,以及对交通入库的方位规定等”。只有对这些细节的设计做到规范才能使整个建设设计符合城市建筑规划本身。

四。正确处理城市建筑规划与建设设计的关系

随着城市建筑规划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于规划和设计的认识日益深刻,正确的处理城市建筑规划与建设设计的关系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城市建筑规划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其涉及的内容日趋综合,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我们不但要考虑到如何使我们的建设设计符合我们对城市建筑规划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城市原本具有的历史性和完成性。力求做到自然、人文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从以人为本的设计核心出发,使城市建筑规划和建设设计相辅相成,建设出更完美、舒适且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创作性方法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其三,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控规则往往是城市各子系统的分述罗列,而且偏重于各项子系统的分别研究。因此,关系整合与要素分离是二者间又一显在区别。

其四,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而控规则注重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其主要运作媒界是技术指标和工程问题,理性逻辑是其主要属性。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1)。

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性是由其自身的目的性质决定的。设计即是把各种要素组织进入较大的连贯的整体以达到原先预期的意图。在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下,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是市民生活的舞台,是历时态的延续,又是共时态的交溶,以人为本的场所论是城市设计理想和实践中的本质精髓。对于一个具体城市区段来说,城市设计的目的是要鼓励各种人群活动的合理交织、运动有序、生态和谐,并能给人以愉悦的整体审美感受。城市设计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清规戒律和模式范本,也不是某种先验公式的推演计算,每一个成果都是对特定城市或城市区段的独特解答。设计师在情感、智慧和经验的投入中完成理想与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各种思维方式的全面启动和复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顿悟相交织,而形象则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城市设计注重小组合作(Cocreativity),鼓励吸纳相关学科学者、开发商、政府官员及公众代表共同参与,并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公众参与和认同。

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1.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2.分析与整合要解决一个现实具体的城市设计问题,首先必须进行客观有效的环境分析。分析包括前后两个不同时段,其一是指设计前期的现状调查分析;其二是指创作过程中对设计方案及成果的解剖分析。现状分析是要达成对现存环境的全面认识,它包括基地、人口、建筑设计质量、交通、使用职能、民俗习惯、行为规律、自然条件、景观资源、经济投资计划等等资料。一般而言,职能分析和空间形态分析是两个重点内容:职能分析主要考察各项用地的使用状况与交通系统的联系以及这种状况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空间形态分析则涉及基地分析、图底分析、视觉序列分析、认识意象分析、类型学分析和空间注记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

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直感与逻辑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对城市环境的研究和创造的结合,因此必然表现出理性和感性共容互动的思维方式。研究过程首先是要素分析和理性判断,设计者运用逻辑方法对设计所及的各项要素之间各种因果、并列、互动、权重、矛盾等关系作用判断,设计目标的建立亦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但是,仅仅运用逻辑的方法无法得出具体生动的城市设计成果。城市设计是对理想城市生活情景的描绘,形态的建立最终必须依赖设计者对环境敏锐的整体感悟能力和直感创造能力,因此说形象思维是城市设计者的主要思维线索。设计者可以在经验积累中选择运用各种有效的空间形态类型,如以网格构成的,以开敞空间为中心的,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或是以明确轴线构成的等等原型结构,而当代城市形态所包容的广泛且深刻的复杂性为传统城市形态所无法迄及,它往往表现为一种复杂的三维立体网络的叠合结构,它可以涵括上述诸种空间结构原型,但其复杂程度和综合能力则远胜于它们。可以说这是对当代及未来城市设计者的空间组织和塑形能力提出的一项严重挑战。因此,城市设计者必须具备以往任何时代都要更为娴熟的空间驾驭技巧以及在这种复杂的空间结构体系中整合城市职能秩序的能力。

4.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

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图形实质上是对城市环境建设目标和政策的形象化三维表达,是一种明确的、可操作的形态描述方式,它使得设计地段内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清晰可见,它给下一个层次的设计(如建筑设计)提出了由外向内的限定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文本即城市设计成果中一系列以文字描述为主的研究报告。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项目由来、研究程序、现状分析报告、设计依据、发展定位描述、目标描述、设计方案总体说明、各子项系统分析报告、实施可行性研究、建设程序计划、设计准则等。设立专项研究报告是现代城市设计重视理性论证的表现。

设计准则和图形文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配套使用。所谓设计准则是对城市设计客体要素的深入设计提出综合且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其具体内容包括对设计对象整体和局部的形态、位置、尺寸和指标等提出制约性的条例,对各可变因素的弹性设计提出相应的振幅范围。设计准则的制定是城市设计区别于规划和建设设计,也区别于传统形体空间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其意义在于为城市设计注入了时间维度,它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间环境层次的转换提供了清晰的梯级承续关系,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互动。设计准则的制订使得城市设计由理想导向现实的行为,它是城市的设计与管理以及建设之间的桥梁,是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协调有章可寻的媒界基础。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 释]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联系探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种对于一定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合理利用以及空间使用等能源与资源的使用进行协调调度的活动,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以及独立的工作设计理论,是一门专业性质较强的工作,其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城市的长足进步。由于其工作内容涉及到整个城市的资源与空间使用,关系着整个城市的资源调度以及经济方向,所以其设计规划的结果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命脉。建筑设计就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建筑的条件以及设计为目的,在自身的建筑要求以及可使用的技术范围之内解决空间的使用,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以及审美享受。由于其工程的浩大性以及耗时性,在开始施工之前就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解决,提高建筑设计指导的科学性。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着眼于整个城市的布局与调整,建筑设计致力于建筑物的形体与美感,二者的工作对象都涉及到了城市的建筑与空间的利用与布局,二者又因为在处理原则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难免相互之间存在分歧,二者之间既目标一致又相互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城市规划指引着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首先是国家经济发展意志的体现,是政府在宏观的角度对于整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做出的规划与调整,决定着一座城市的风格、功能以及其可用的资源总量,其战略性决定高度,决定了其对于与城市发展建设相关的行业与工作的统领以及指导地位,决定了环保以及设计等工作基本的方向与原则,为那些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工作划定了基本的界限。

城市规划考虑的不仅仅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关注的是城市整体的规划效果,考虑的是设计规划对于城市功能以及城市发展方向的影响,确定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其实现的手段以及途径。城市规划虽然也包括了对于单体建筑的研究与规划,但是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单体建筑在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网络建设以及相应的经济带动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地位,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力求做到的是城市整体功能的实现,所以其决定的是建筑的性质、范围以及覆盖率等因素。

(二)城市规划参考着建筑设计

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主要景观与组成,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时代审美以及建筑技术的载体,是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是城市的标志与名片,对城市的形象以及风格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同时对周边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其在地区以及城市中的作用与地位为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参考,为拆迁改造以及相应的新建工作提供了现实的制约条件以及不可改变的客观条件,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筑设计包含了对于建筑色彩、形状以及占地空间等具象因素的设计以及研究,是设计师的设计表达,也是城市风格的奠基因素,无论是建筑的空间组合特点还是建筑的景观特点都是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的要素。所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专门的评审队伍,对城市的建筑设计进行统一的评审,为城市的大环境建设与规划提供参考,使得建筑设计能够与周边的大环境相互适应。

(三)建筑设计影响着城市规划

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提升了群众的审美水平,所以现代建筑在具有了居住以及商用等功能的同时,也要尽力去满足使用者的审美要求,实现使用者对于住宅的个性化要求,但是个性的追求以及意愿的表达,要遵循城市规划的基本旋律以及根本原则,服从城市规划设定的方向以及基本的建筑要求,才能够实现使用者的个性理想。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幢建筑的单一构想或是简单设计,还涉及到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以及与整个城市规划的协调,这是合格的建筑设计师们应该掌握的基本设计原则。只有与城市理念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筑才能够真正的为城市增色,实现自设难度价值,在大环境中突出自己的审美。

建筑设计未来适应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大环境的气氛与特点,调整自身的风格与体积,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呼应以及相得益彰,同时也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质量衡量标准以及利益的落脚点放在使用者的感受上,才会真正的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相互融合,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城市规划决定着建筑设计的风格与空间,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提供着参考与意见,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品位以及树立城市的标志。

(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建议,建筑设计也不能违背城市规划的方向,所以二者需要在相互协调的条件下谋求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进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建筑设计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单体建筑是环境的产物,只有适应了大环境的建筑设计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审美,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够体现出其在虚实变化、色彩处理以及对于环境流线的影响作用,体现出其对于环境肌理的塑造作用,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享受。城市规划本能够忽视建筑设计的风格与特点,凭空孤立的进行设计,但是好的设计方案都需要对本身与建筑设计的相适应性进行评估与测评,审查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的环境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能够使得建筑设计的理念凸显,是否存在为了单一的提高规划设计的新颖性以及独一性而破坏了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破坏了使用者的居住享受。

(二)立足环境,科学环保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主要目标便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即便城市用地十分紧张,也要为环保与城市的绿化事业预留出相当的面积,保证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建筑设计的主要衡量标准便是与周边环境的适宜性,所以建筑设计以将对自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为目的与原则,做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呼应,使得人为的建筑改善了大环境的审美效果,提升了居住感受。所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环保目标以及科学设计的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及统一性,在对二者关系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调整,使得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居住的舒适度还是与大环境的适应性,从大处到小面都能够符合环保的标准,使得城市规划无论从绿化的面积还是从资源的使用,从整体到局部都能够保证科学节能,从而在实现了二者协调共进的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绿化,保护了城市的环境。

(三)继承发展,树立形象

城市规划设计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以及功能定位的确定;建筑设计是凝聚时代智慧,体现时代风格的思想结晶,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都要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要对城市的文脉以及文明的特征进行继承与发扬,形成城市自己的形象特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住宅的商业化进程加快,使得建筑设计日益趋同,城市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少,千城一面的设计抹杀的不仅是城市的特色,更是对城市文化传承的威胁,所以,现代的城市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应该更多的向自身寻求灵感与资源,立足于自身对文化积淀以及历史文脉,进行设计与发展,形成城市特色,立足于城市之林。

四、协调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建筑物实体的产生打下基础,建筑物实体的出现则是为了达到规划预期的功能,因此可以看出建筑设计应当成为城市规划的载体。从工作内容上说,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都包含了对布局的设计,并且都是采用相似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分析,利用色彩渲染来进行建筑物体型设计。这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建筑设计的目的,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其次从环境因素上说,城市功能的体现极大程度上会受到建筑技术、人文观念等因素影响,例如:建筑物的施工地点除了要对周边的交通环境、配套条件进行考虑,还要对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文化进行考察,保证作品能够满足业主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不违背当地地域文化特点,体现时代特征的条件,表现民族的风俗和区域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因此建筑设计理当成为城市规划的基础。

(二)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的要求

建筑物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建筑在城市中占据主体地理位置并且能够体现城市文化,因此有人将建筑物称为城市的象征,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的安排,综合考虑城市整体的平衡和空间资源,以定性、定量的方式来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三)重视城市规划同建筑设计的统一

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作为构建一个美好城市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在整个过程中的技术运用以及理论分析等方面都有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在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城市规划的能力。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对城市规划进行小范围的调整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另外,还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由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在设计规划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掌握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对于提高建筑设计能力和城市规划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

城市规划致力于城市功能与方向的确定,重点在于对城市资源的调度与规划,协调的是空间的使用以及资源的耗费;建筑设计致力于建筑形体以及审美的表现,重点在于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处理的是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二者是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影响城市形象与风格的主要因素,建筑设计为城市规划提供建议,城市规划决定着建筑设计的界限,只有二者相互协调、和谐共进才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特色,提升我国的城市设计水平,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璐颖.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8

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差异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其实现的时程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另外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之间,城市规划是宏观的调控,而建筑学注重单体设计,具体一些,城市设计就是把城市作为单体而以。现在从事规划的,大部分要和政府打交道,所以它政策性强。建筑就好一些,主观色彩浓些。它可以从事广告设计,可到事务所工作。面广一些。

建筑是组成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所以处理好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对城市的形象和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相对独立的学科

城市规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系,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问组合形式,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历史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

城市规划是一项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性、专业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建筑设计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3.科学对待城市规划的龙头地位

城市规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空间地域的规划,其总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或土地利用)提供空间结构。这种规划也称“实体环境规划”。但在研究对象上,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综合发展的需要与人们对生活的要求,它涉及城市的外观形式、性质与分工、产业发展与布局、社会发展与设施、规模投资及城市各部分的组成、管理、政策等。而空间应该是更为基础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是从一个侧面研究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整个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城市规划是通过对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4.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相辅相承互为条件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发展出来的,学科上仍属城市规划范畴,它是用建筑学的理论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的边缘学科。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问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5.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问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科]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4]张建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5]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问绿化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9

(一)景观设计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对于我国绿色城市来说,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基础性设施,在景观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绿色城市的景观设计中,道路景观植物主要是以片植或者群植的方式,借助不同种类的树种,设计出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景观。北方很多城市可以选择柳树、杨树作为基调,在不同的路段选择常绿乔木作为主背景,并搭配合适数量的开花小乔木或者灌木,借此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植物景观。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要注意树种间的相似性,比如,在颜色和形态上要统一,并在线条、比例以及质感上求变化,这样不仅可以显示出设计本身的多样性,而且有体现出绿色城市自然生态的核心主题。同时,在设计技巧上切忌过分造作,在空间上注意层次有序,色调轻快,突出道路景观的整体感觉,与周围建筑及公路保持画面完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绿带的设计中,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本身人文文化,加入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设计理念,使得植物的景观主线与人文相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反应当地文化的小型广场或长廊,增加绿色城市道路景观的艺术性,这也在很大程度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准。

(二)景观设计在广场上的应用

城市的开放空间是主要的景观设计部分,也是城市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近些年,我国很多城市注重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以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城市广场以平面形和空间型两种形式为主,对广场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形成不同感官的活动空间,来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绿植在广场的设计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可以使广场空间更加层次分明,保持空间的尺度感,并衬托出周围建筑的面貌和体量特征。一方面,在城市广场的边界和广场道路的周围种植绿植,可利用乔灌木和花坛,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保持整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在广场特定的空间,如以运动、游戏、休闲为主题的动态空间里,可用不同树种进行空间的限定。同时,对广场的绿化配置设计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则,由于不同气候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同,使得城市间存在不同的气候和文化差异。因此,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比如,在气候干燥的北方城市,广场空间应用大片的草坪为主,树木则选用四季常青的松柏;而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城市,广场空间可以用冠幅较宽的植物,起到遮荫的效果。在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还可以运用水为载体,设计诸如喷泉、水池等人工造景,不仅在视觉上与植物、建筑保持空间关联,同时又起到划分空间、活跃景观设计理念的作用。

(三)景观设计在景观小品上的应用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也对整个景观设计起到点睛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景观小品除了雕塑、汀步等传统形式外,绿色雕塑也成为构建绿色城市的又一设计亮点。这不仅是景观设计行业的全新概念,也为居民创造舒适、新奇的绿化景观提供了新的方向。绿色雕塑也就是植物造型设计,通过不同的植物材料进行定向的修剪、定植、栽培等工艺,融于其他的景观设计因素中,创造出各种色彩美和几何美,这种绿色雕塑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成为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一般会把植物造型的自然面貌展现出来,并与城市生态特点相结合,以突出其个性,同时要注重整体的景观布局,突出小品的神韵和气势。比如,在南方杭州这样的绿色城市中,在城市道路、公园里可以添置一些动物形象或人物形象的绿色造型,这不仅为单调的景物增添了生机活力,而且会烘托出整个景观设计的真实效果。再如,把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的垃圾箱换成不同造型的绿色雕塑垃圾桶,使城市各处皆为绿色,这也更为环保和生态。

(四)景观设计在色彩上的应用

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绿色城市尤为注意色彩的选择,要围绕景观环境的季节和时间变化进行设计和运用,并把形、明暗、质感、远近的视觉因素综合化,使其具有美的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色彩不单单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使它富有变化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的审美需要,可以利用色彩的塑造力使周围建筑、小品等成为景观的聚焦标识。比如,在城市广场或公园门口处摆设一些组合图案的植物花卉造型,利用色彩的强烈视觉感受可以突出重点,并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和鲜活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节日的色彩设计上,鲜艳的色彩设计可以衬托出节日的强烈气氛。但是要注意无论色彩在景观设计的构成中多么重要,都要与景观周围的环境互相协调。同时,在色彩运用上要与景观大环境的色调保持一致,在色调的平衡和层次的处理上,要以大面积的范围来考虑,在大部分的景观设计中,如城市中央公园、道路都是以绿色为基调,而景观设计中的其他元素,如建筑、水体、景观小品等出现的色彩则是作为点缀色出现的。在景观设计的色彩设计过程中,如果发现色彩比较单一或者对比较强时,可以添加其他颜色进行中和平衡,使色彩趋向柔和。因此,不管是以绿色为主色调,还是以其他颜色作为背景,在城市景观色彩的设计上都要满足色彩学的基本原理,并合理运用色彩在景观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来创造和谐、美好的城市景观色彩。

二、绿色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纵观当今城市景观设计,都与绿色密切相联,城市建筑、广场、道路等,都离不开绿色城市这一主题,为了满足这一目标,景观设计师随即需要展开新的反思和创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景观设计要求整体上的表现完整,它反应出城市本身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认知,如果在未来没有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即便建筑形式多样化,城市规划布局严密,也很难展现出绿色城市这一主要主旨,也很难产生感彩上的城市魅力。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便是生态景观设计,要树立符合现代绿色城市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要不断改善城市功能和形象,逐渐走上生态建设的道路。再以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为基础的条件下,使景观设计同城市建设达到美化城市和促进经济的目的,真正实现绿色城市生态化趋势。还要立足于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寻求一个规划长远的目标,应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和材料,加以工艺程序,不断降低城市规划的成本浪费,提高景观规划的功能性和高效性,以节能、环保、绿化为口号,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们把现代城市的设计理念同城市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多层次地对城市景观建设出谋划策,发挥景观设计对城市的推动作用。此外,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在景观设计上要遵循科学性的持续发展战略,使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合理配置植物,适地适树,努力形成绿色城市个性化的景观特色,达到绿色城市理想的景观绿化、审美需求的效果。

三、结语

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篇10

关键词:城市夜景;灯光;照明设计;景观

伴随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灯光照明设计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高质量的夜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间景观具有相同的作用,均可美化城市环境。

1符合人的心理感受与生理需求

在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夜景是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夜景灯光所具备的色温与冷暖光源的不同,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通常采用的白炽灯与水银灯的颜色分别为偏红、偏黄,以上光的颜色能够用色温充分表示。在灯光色系和人的具体心理感受方面,黄色、桔黄色等色温较低的光能,可以使人们感觉一定程度的安逸与沉静;白色灯光等色温度较高的光,可以使人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与庄重感[1]。在城市照明灯光色系表达方面,暖色系的光源照明设计通常会使人感到一定程度的温暖与舒适感;冷色系光源照明设计能使人感到一定程度的沉静与凉爽。

2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有效结合

功能性在城市灯光照明景观设计中表现为,符合人们在具体生活中出行以及购物等视线的功能需要,艺术性主要是指各个城市均有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在城市内部散发着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在城市灯光照明方面,不仅应该符合城市夜景的照明,还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艺术文化。夜景灯光照明设计利用艺术性的方式,将功能与艺术性密切联系,符合人们的视觉享受以及精神陶冶。

例如,西湖景区的夜景灯光照明设计,有效结合艺术性与功能性。在西湖两岸的夜景灯光照明设计方面,不仅符合人们的出行与游玩视野,还将西湖夜景灯光予以艺术设计,展现了别具一格的古老江南水乡的艺术景色,为人们带来了剧烈的视觉与精神震撼。在西湖两岸的建筑、小桥等方面,针对场景配合相应的灯光系统,用灯光照明重点点缀一些景观节点系统,突出视觉效果,使景观产生自然的艺术美,防止景观眩光的出现。

3以本土的历史人文特点为主

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重要根基与灵魂,各个城市均有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历史人文环境是城市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气质的城市才会更加迷人。在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方面,需要满足自身的历史人文环境。现代城市中的照明模式基本类似,不具有城市本身的气质与魅力[2]。导致绝大多数城市夜景照明效果新意不足,城市本身的特色严重不足,会失去本土原有的色彩与文化身份的传承。

城市发展灯光照明设计以前,应充分了解此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本土文化,随后按照它的自身特点深入认识、发展以及创新。在灯光照明设计方面,需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选择本土的设计语言,对城市动人的故事加以叙述。充分把握城市整体照明形象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提炼与创新历史文化元素,有效融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元素与夜景照明设计,根据各个元素类型的灯光效果予以充分展示。使人们在城市灯光景观环境中,产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例如,上海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其灯光照明设计充分体现出“魔都”的繁华、时尚、活力。上海夜景街头的灯红酒绿以及丰富多彩的城市灯光照明系统,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上海夜景的灯光照明设计构建了魅力十足、绚丽多彩与妩媚的灯光照明体系。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景观设计师应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使命,针对灯光照明资源的浪费问题,通过场地的基址进行合理的照明。在日后的城市灯光照明设计中,尽量选择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清洁能源。运用高效、环保以及节能的灯光照明,创设一种安全且舒适的夜晚景观环境。在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灯光照明设计应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夜景照明设计需要最大程度地远离生物栖息地以及聚集的湿地,确保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环境。

5总结

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规划中,应充分重视城市灯光夜景照明,必须做到符合人的心理感受与生理需求,有效结合功能性与艺术性,以本土的历史人文特点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城市品质与魅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