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十篇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十篇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04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1

由于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缺少器质性病变的原因,导致本病患者常常频繁就医却无法确诊疾病,从而产生很大的身心压力。因此,临床医生在接诊此类患者时,一定要掌握本病必要的诊治知识,尽早确诊,尽快治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概念

植物神经紊乱是一种内脏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包括循环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或失调,从而出现相应症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上并无相应病理改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指由于各种器质性(肿瘤、出血、炎症、变性)及功能性病因,引起自主神经中枢或末梢的障碍,产生局部或全身植物神经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的一组疾病。因此,广义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应为一组综合征,而非独立的疾病单元。

狭义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指临床出现多种多样的非特异性植物神经症状,而未发现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和病理改变,亦无显著的精神系统疾病。本专题所讨论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狭义的概念。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见的病因

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社会因素各种引起精神持久或过度紧张的社会因素,都可能会诱发本病。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纠纷、恋爱挫折、事业失败、人际关系紧张,或持久的脑力、体力劳动,睡眠不足等均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性格因素个人的性格因素也是本病发生的条件之一。如性格比较内向或较孤僻,平时容易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耐受性差,适应环境、应付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则容易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性别因素女性受到中枢神经抑制催乳素分泌的影响,易出现情绪不稳、冲动、焦虑等临床表现。男性多受酒精和烟草的影响,使体内血睾酮水平降低,会诱发抑郁症的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见的临床表现

以植物神经的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遍的全身症状(即一般症状)和器官或系统的症状。临床中最常见的是一般症状,通常以植物神经的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如易感疲倦、反复头晕、部位不定的疼痛,心血管、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皮肤或内脏的烧灼感,肢体的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四肢或全身的震颤、肌肉跳,注意力不集中,近事遗忘等,还可能出现其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多数患者自觉症状繁多、精神负担重,十分烦恼,到处检查求治,但各项临床检查却无证据表明任何器质性疾病的存在。因长期不愈而致情绪紧张、焦虑、免疫功能下降,常可并发其他疾病,严重地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造成一定负担,甚至影响家庭和睦,而这又加重了新的不良社会因素,使疾病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人们的心身健康与正常生活的危害是严重的。

表现为某一系统的突出症状在有些情况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可以某个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功能紊乱为突出症状。最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血管系统头昏、眩晕、晕厥,心慌、心悸、胸部憋闷感、心脏疼痛感、血压波动、直立性低血压等类似心脏病发作症状。

消化系统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胸部或上腹部的烧灼感、大便次数增加、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或尿失禁,阳痿和不能等。

呼吸系统胸闷气短、憋气、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

外分泌腺眼干、无泪或泪液分泌过多,口干、无唾液分泌或唾液分泌过多等。

体温调节皮肤潮红、苍白、青紫,多汗或无汗,怕冷或怕热,皮肤和指甲营养障碍,中枢性低热或高热等。

此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可影响精神活动,常见的精神症状有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睡眠不好,入睡困难,睡眠浅而且多梦、早醒,甚至彻夜不眠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诊断标准

四川军大研究所附属医院中医药专家指出,至少具备下列4组症状中的3组,并且同时符合后3组症状,方可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①衰弱症状:神经疲乏、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能力下降。②兴奋症状:工作学习、用脑均可引起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自己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并且语言增多。③情绪症状:紧张、易激动、烦恼。④心理症状:紧张性疼痛(头痛、腰背或肢体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乏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心悸、多汗)。上述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病情常有波动。休息后减轻,工作学习紧张则加重。如伴有焦虑情绪,往往是短暂的、轻微的,在整个病程中不占主导地位。

排除其他疾病:疲劳综合征、应激综合征、躯体疼痛、药物中毒、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严重程度分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程度可以按照自主评分表,按0~3分分为4级。无症状为o分;患者自觉症状对生活、工作无明显影响为1分;患者自觉症状对生活、工作有一定影响,但尚能坚持为2分;患者自觉症状对生活、工作有明显影响,不能坚持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为3分。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上需要完善哪些检查?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尚无特异性检查,诊断时首先需排除器质性病变。患者常以自觉症状为主,虽然做过各种化验和多次检查,但结果往往都提示正常。上述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常被认为是精神病、脑供血不足、心脏病、胃肠病而进行诊治,但是疗效不明显或无效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而且久治不愈的患者,应该考虑是否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应与可引起全身或某个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器质性疾病相鉴别例如,冠心病所致的胸闷胸痛;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所引起的全身倦怠;慢性胃炎、早期胃癌等所引起的上腹不适;胃溃疡、类风湿关节炎可致副交感神经兴奋亢进而出现相应表现;胆囊炎可致交感神经兴奋亢进而出现相应表现: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2

[关键词]咽异感症;食道疾病;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4)12-216-03

临床上把常见的各种咽部异常感觉都统称为咽异感症。研究认为,咽异感症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咽喉疾病、食道疾病以及器官病变有关[1]。咽异感症常是精神因素诱发的非器质性“癔球”,且可能与患者局部、全身的隐匿性疾病有密切联系,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之一[2]。综合近年来治疗咽异感症的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我院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0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对咽异感症的病因和诱发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现报告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0例因咽部异物感就诊的患者。其中男185例,女155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79岁,平均(47.3±4.5)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就诊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皆无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皆因咽部异物感就诊,多数患者伴有咽喉部位黏着感、烧灼感、紧迫感和蚁行感等不同的自觉症状。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340例患者全部进行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并进行颈部触诊,B超检查。进行纤维喉镜检查,明确因咽喉器官疾病导致的咽异感症。上述检查结束后,所有患者皆进行食道X线钡餐检查[3]。

1.2.2治疗方法经确诊为食道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关治疗。

2结果

例(50.59%)的患者食道X线钡餐检查呈阳性。其中包括食道返流性疾病55例(16.18%),食道癌13例(3.80%),食道炎75例(22.00%),食道憩室29例(8.53%)。说明咽异感症与许多疾病存在密切关联,详情见表2。所有患者经对症给药后,102例(59.30%)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消失,51例(29.65%)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有显著缓解,19例(11.04%)患者咽异感症症状无明显改善。172例明确诊断为食道疾病的咽异感症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详情见表3。

3讨论

咽异感症有以下几个发病的机制[4]:(1)局部的咽喉疾病:复杂的神经分布于咽部,位于咽后壁位置的咽丛有主要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它包含了颈交感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同时第二支三叉神经也参与其中,因此咽喉部具有极为灵敏的感觉,首要的咽异感症的诱发因素为局部咽喉的炎症性和器质性病变。慢性咽炎是一种慢性的咽部黏膜的炎症,其患者大多嗜好辛辣食物和烟酒、由于炎症使鼻部阻塞而长期用口进行呼气或者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多刺激性的气体或者多粉尘等。进行咽部检查可见滤泡增生和慢性充血,在接受咽炎的治疗和工作、饮食环境改变后病情会好转,然而容易反复。(2)周围器官的疾病:包括过敏性的哮喘、鼻中隔偏曲、变应性的鼻炎、鼻息肉、茎突过长、甲状腺的包块和上消化道的病症等周围相关器官疾病,都可能导致非特异性咽部症状的出现,以及咽异感症的综合症群出现[5]。而以上诸多器官疾病中,上消化道的病症应更加被重视,这是由于胚胎在发育的过程中,其原肠头端会形成十二指肠、胃、食管、咽的一部分,因此上述部位具有密切联系的神经分布,其迷走神经和吞咽神经包含的神经纤维可以把胃、食管、咽、软腭、舌的神经冲动导入至大脑,反过来此迷走神经和吞咽神经又可通过其传出纤维来支配以上部位的腺体和平滑肌。所以胃,食管在发生病症或受到刺激时,会反射性的作用于咽部而致使咽异感症的出现[6]。(3)全身性的因素:包括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脂肪的代谢异常、糖代谢的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7]。(4)精神上的因素: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神经衰弱、更年期、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植物神经出现的功能紊乱。人们日渐开始重视将上消化道的疾病看作咽异感症的一个病因,尤其是食道疾病,而且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8]。食道的疾病之所以容易引起咽异感症,与其胚胎发育和解剖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解剖学角度,咽部包含了颈交感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同时第二支三叉神经也参与其中,因此咽喉部具有极为灵敏的感觉?。胃和食管等上消化道都分布有迷走神经,这些器官在出现病变时,会经由迷走神经的反射而导致咽异感症;此外,在刺激到迷走神经之后,会造成环咽肌出现痉挛、食管的蠕动增加或者内脏的运动加强,同样可以导致咽异感症[10]。而在组织和胚胎学的角度看,胚胎在第2个月的开始,其原肠的头端形成了咽部,而上消化道和食道等都是由其分化形成,所以她们的感觉神经是相互通联的[11]。因此上消化道的病变都会造成咽异感症。

本研究结果表明,340例患者中,172例(50.59%)的患者食道疾病检查结果呈阳性。其中包括食道返流性疾病患者55例(16.18%),食道癌13例(3.80%),食道炎75例(22.00%),食道憩室29例(8.53%)也证实了咽异感症和食道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食道疾病会诱发咽异感症。因此,在对咽异感症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的食道疾病给于高度重视[12]。

[参考文献]

[1]零兴勤,何中扬.难治性咽异感症相关病因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6):691-694.

[2]李蜀豫.咽异感症与消化系疾病关系探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4,5(17):32-33.

[3]李智.咽异感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43-44.

[4]蔡林利,李银喜,高启学.咽异感症及其相关伴发疾病被漏诊的19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3,21(4):305-306.

[5]刘慧茹,陈广杰.咽异感症268例病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7,32(1):70-71.

[6]吴有钦.咽异感的临床诊治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9):127.

[7]徐文萍.咽异感症与食道疾病的关系[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2,25(9):364.

[8]罗彪.咽异感症与食管炎,胃炎的关系初探:附30例内窥镜检查结果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6,18(3):350-351.

[9]张学军.表现为咽异感症的反流性食道炎63例临床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37-38.

[10]楼正才,楼放毅,金忠海.咽异感症405例病因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71-275.

[11]董金叶,姜春峰,时光刚.咽异感症病因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10:17.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3

【关键词】疲劳;治疗;康复

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有急性或慢性的疲劳症状,从病理上分析发现它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疾病而且与机体的抑郁、年龄、病情等没有必然的联系。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病理性疲劳是慢性的,一般不能通过休息缓解,造成该病的原因比较复杂,至今还有很多未知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

1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的常见类型

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的病人通常会有一些认知异常或过度感觉身体疲倦的反应,而且时常感到体能不足,在肢体以及心理(而不是认知)方面体现为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恢复、病程的进展和生活质量(QoL),神经系统疾病后的功能缺损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反过来,疲劳又进一步的导致机体肢体运动方面功能缺损。

1.1帕金森病导致的疲劳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通过有关疲劳的持久性的纵向研究发现,帕金森的疲劳症状一般都倾向为慢性的,疲劳、抑郁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关于帕金森的疲劳症状研究表明它在患病人群众中表现为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频发症状。

1.2多发性硬化中的疲劳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疲劳是多发硬化病人最严重的症状之一,会造成一定的运动障碍,能够引发病人不良的心里反应。对于疲劳要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经过调查发现约70%的多发硬化病人具有疲劳症状并且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病人谈到他们自身的疲劳状况是严重的。疲劳经常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或出现在其他症状之前,甚至在休息时频繁出现并且经常不能通过休息缓解,病人通常会有肢体以及认知的障碍。与多发性硬化中的疲劳相关因素或潜在机制尚未研究清楚。

1.3脑卒中的疲劳症状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有证据表明脑卒中后疲劳在没有脑卒中后抑郁的情况下可以单独的发生,在一些病人中常伴发并使疲劳加重。脑卒中疲劳分为脑卒中前疲劳和脑卒中后疲劳两种类型。脑卒中后疲劳可以相对于脑卒中前疲劳独立存在,研究发现脑卒中疲劳主要发生在脑干,在皮质下也有发生。对于基底动脉梗死的范围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特别敏感,而相对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范围就相对不敏感,根据这一点可以初步判断出疲劳的模式与脑干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还有研究发现脑卒中前疲劳的病理学基础与网状激活系统中的神经网络中断相关。

1.4脑外伤中的疲劳脑外伤是指突然的头部加速运动,与猛击头部一样可引起脑组织损伤;头部快速撞击不能移动的硬物或突然减速运动也是常见的脑外伤原因。研究发现大量的脑外伤病人有疲劳症状但是根据调查结果也能发现疲劳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轻微脑外伤病人脑损伤2周后会表现有疲劳症状,其中有84%的稍严重的脑损伤病人发现损伤后6周后表现出疲劳。研究表明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判定为疲劳是最严重的症状或是最严重的症状之一。与脑卒中病人一样,脑损伤的病人在脑损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出现疲劳症状。大量的样本调查分析发现三分之一的轻度疲劳病人在损伤后6个月表现出严重的疲劳症状与脑损伤的程度无关,有一半多的病人脑损伤病人2-5年后仍然存在疲劳问题。

2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

2.1药物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我们应该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疾病早期病情较轻,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尚无明显影响时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或患者要求尽早控制症状时即应开始症状性治疗。康复治疗师应每天询问病人并对病人的疲劳的体验和其特点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判定出疲劳发生的模式和触发机制,及时的与临床医师沟通日常活动模式以及减少或消除药物疗法产生疲劳的副作用。

2.2提高病人睡眠质量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可以使人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合理的睡眠对于疲劳病人而言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建议病人按康复治疗师安排的日程表进行合理规律的小睡和一定时段的适量休息。如果病人经常出现睡眠过度、不眠症或睡眠异常呼吸需要通过多导睡眠描记法评定和治疗,或夜间适当的给予催眠药治疗。

2.3合理的运动人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身体的结构会随着你的运动而变化,因此加强了自身的体质,当机体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后应该适度的运动从而减轻疲劳症状。当出现由于过度休息和感觉缺失而导致的运动减少或不活动都会加剧病人的疲劳症状。通过适度的有氧训练对脑卒中疲劳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康复治疗师需要评定病人的体能、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从而保证休息和运动之间实现适当的平衡。

2.4心理治疗对于疲劳病人大多发病原因跟心理状态有关,我们可以采用催眠、引导意象或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少应激、缓解疲劳。另外,可以教病人放松,当全身放松时能够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通过降低精神的不安和肌肉紧张的程度可阻断疼痛反应。例如指导病人进行缓慢腹式深呼吸或者闭目、深而慢的呼吸动作,都可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体育锻炼、放松操、沐浴等从而达到减少疲劳的目的。

3结语

对于多种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应该给与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但是都可以通过药物、饮食、提高睡眠质量、适当有氧运动、健康教育等手段来调整和改善机体的生理情况,从而为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4

关键词:颈心综合症;颈椎病;心血管疾病

颈心综合症是颈椎病引发以胸部症状及心电图变化为主要心血管系统疾病表现的综合症。该疾病应属于颈椎病的范畴,是由于颈椎创伤或退行性病变等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表现。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别是在颈部无任何疾病表现,或颈椎病压迫脊神经、脊髓、椎动脉等的症状还没有显现情况下,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心血管系统疾病。随着临床及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颈心综合症的病例越来越多。现将2005年~2013年7月在卫生院收治17例颈心综合症患者的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男9例,女8例,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为51.2岁,病程近3个月~13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胸前区疼痛、胸闷不适、心慌气短、左上肢酸麻等冠心病表现症状就诊,伴有头晕头痛8例,面部多汗者6例,颈项僵硬者2例,耳鸣眼花者2例。所有患者3大常规,体温、血压、呼吸均正常。血糖、血脂、电解质检查正常,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发生,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有不同程度降低者15例,t波地平或倒置者11例,室性早搏者5例,房性早搏者3例。颈椎X线正侧位片及Ct片显示生理曲度变直者15例,反凸者1例,第5~7颈椎旋转移位者11例,前后移位者3例,寰枢椎旋转移位和前后移位者各1例,颈椎椎体骨质增生者2例。

2典型病例

患者33岁,女性,按摩师。因发作性胸闷、气短10年为主诉在县级医院就诊入院,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既往不吸烟不饮酒,血压、血糖、电解质检查均正常,心电图示St段降低,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正常,给以降低心肌耗氧、扩冠、抗血小板等治疗,效果不佳,后入地级市三甲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近2年来又以胸闷气短及双上肢麻木入院,结合患者经常低头工作特点及既往病史,做颈椎X线检查,显示生理曲度变直,第5颈椎反凸,后做Ct检查进一步显示第4~5颈椎之间椎间盘轻度膨出,诊断为颈椎病,颈心综合症,颈椎间盘突出。按颈椎病进行综合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3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以中老年多见,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颈椎失稳、进行性骨赘形成,压迫和刺激邻近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临床上按其压迫和刺激的邻近组织可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五型[1]。如果在颈椎病的表现中,患者除有典型的颈椎病的表现外,还伴有胸闷气短、胸前区疼痛等心血管疾病的表现,此即为颈心综合症[2]。在本组病例中患者表现具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通过X线或Ct检查确诊为颈心综合症。

从病例中观察到的临床表现,结合X线或Ct检查,是由于颈椎骨赘或颈椎椎间盘等组织病变刺激或者是颈椎的旋转、移位等压迫交感神经所引起的。颈部的交感神经主要为位于颈椎横突前方、椎体两侧的交感干的颈段,交感干由交感神经节及节间支组成的串珠状结构。颈段交感干一般每侧有3~4个交感神经节,多者可达6个,分别称颈上、颈中、颈下神经节。颈上神经节呈梭形,最大,位于第1~3颈椎横突前方;颈中神经节最小,可缺如,多者达3个,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方;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横突根部的前方,椎动脉起始处的后方,可与第1胸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颈部交感神经节主要接受来自脊髓胸1~6节段中间外侧核发出的节前纤维。由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去向有4种:①经灰交通支走行于8对颈神经至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及竖毛肌等;②至邻近的动脉,伴随动脉的分支至头颈的血管、腺体、竖毛肌及瞳孔开大肌;③发出咽支进入咽壁;④颈部3对交感神经节分别发出颈上、颈中、颈下心神经,形成心丛至心脏。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具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机体代谢加强、能量消耗加快的表现[3]。颈椎病发生时,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骨赘、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椎的移位、旋转等可刺激走行于颈段交感干内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或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使交感神经在刺激的作用下功能兴奋或抑制,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可表现出血压上升或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等,患者可表现出如胸前区疼痛、胸闷不适、心慌气短、左上肢酸麻等,同时也可以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面部多汗等表现[2]。

颈椎病的表现复杂多样。颈心综合症的表现既具有心血管疾病的症状,又具有颈椎病的表现,但颈椎病的表现可以不典型。若患者只有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在诊断上容易误诊;若患者颈椎病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并存,表现上也更复杂[4-8]。本组病例中的典型病例开始发病时即是以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入院而误诊,治疗未见好转,后辗转几家医院就诊,直至患者出现颈椎病典型表现才确诊,按颈椎病治疗方案处理患者病情好转。因此,颈心综合症的诊断更需谨慎小心。

参考文献:

[1]潘之清.实用脊椎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1l-915

[2]张卫斌,罗陆一,栾杰男.颈心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1440-1442.

[3]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0-437.

[4]李国田.35例颈心综合症误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08,21(9):1678-1679.

[5]筱云.中老年人颈心综合症[J].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0,7:27-27.

[6]陈长晶,杨艳丽.颈心综合征误诊为冠心病14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9,(22):184-184.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5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精神障碍是临床常见疾病,它不仅表现神经症状,而且尚有严重的精神紊乱表现[1],从而提示精神症状与神经症状之间的关联问题,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7例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综合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就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筛查样本: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两年间107例病毒性脑炎的住院患者中,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Ⅲ的诊断标准[2],有67例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并按发病年龄、前驱期、起病形式、首发症状、各种类型的精神表现、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疗效、预后进行统计、分类。

2结果

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67例患者中,男23例,女44例;年龄在6~61岁之间。脑电图异常者为55例,占82%。疾病与年龄的关系:6~20岁21例,占31%,21岁~40岁,29例,占43%,40岁以上者17例,占26%。其他结果如下:

表1前驱症状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4262腹泻710腮腺炎23计5175表2起病形式

起病形式例数%急起病5278亚急起病1218慢性起病34表3首发症状

首发症状例数%精神症状3147意识障碍1928抽搐710头痛812言语障碍23表4精神紊乱种类

种类例次%运动-精神异常5848类妄想状态1714谵妄状态54.1意识混浊1411.7不协调兴奋、抑制75.8幻觉1815健忘状态86.6记忆障碍97.5言语紊乱21.6计125次100表5神经系统体征

神经系统体征例数%巴彬斯基一侧阳性1827巴彬斯基双侧阳性812掌颌反射阳性812克氏征阳性58肌能力增强11152.1治疗全部应用抗病毒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根据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其顺序为奋乃静片4~28mg/d,氯丙嗪片50~200mg/d,维思通片1~2mg/d,氟哌啶醇注射5~10mg/d。

2.2临床分型根据本组资料将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分为三型:

2.2.1精神紊乱型(31例,占47%)以精神障碍为核心及首发症状[3]。其特点为:①急性起病。②多种精神症状。③存在病理反射。④脑电图有改变。⑤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明显。⑥愈后较好。

2.2.2意识混浊或谵妄状态型(19例,占28%)特点为:①急性起病。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③脑电图有改变。④病程较长。⑤以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

2.2.3抽搐发作型(7例,占10%)其特点:①抽搐发作,意识丧失。②同时存在多种病理反射。③这一型容易留下后遗症(人格改变)。预后:除2例死亡外,均达好转程度。

3结论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是神经科、精神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的疾病,是两科交叉性疾病,又因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涉及多种精神及神经功能紊乱,因此我们应全面掌握其临床特征。据我们对67例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有如下特点:

3.1认识前驱期症状,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前提,根据本组资料有感染史者51例,占7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者42例,占61%;腹泻7例,占10%;腮腺炎2例,占3%,这与国内报导35%~60%的资料相符合。

3.2起病形式,是诊断器质性精神病的重要条件,本组资料看到,急性起病52例,占78%,亚急性起病12例,占18%,慢性起病3例,占4%。这与文献报导相一致。

3.3精神障碍见于病毒性脑炎病程中的各个时期,尤其是疾病的早期更为明显,特别是首发症状以精神障碍为首发者,要和功能性疾病相鉴别。据文献报导精神障碍的出现率约为80%,本组资料为47%,低于文献报导数据。精神障碍表现形式各种各样,运动精神异常为48%,类妄想状态14%,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为5.8%,幻觉状态15%,据日本秋元报告运动-精神异常为70%~90%,表情呆板为82%~88%。

3.4意识障碍是病毒脑炎的常见症状,发生率达90%,它发生在病毒性脑炎的各个时期,有明显的波动性,因而有时难以判断。本组资料中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者占28%,出现意识障碍者占82%。

3.5神经系统体征:巴林斯基阳性,26例,占39%;原始反射8例,占12%;肌张力增强11例,占15%。据秋元的资料,原始反射出现率15%~68%,肌张力增强69%~85%,巴彬斯基阳性率3~16%,踝阵挛15~50%。

3.6脑电改变脑电异常者所占比例为82%,与国内报道较为一致。

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是介于神经科和精神科的边缘性疾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即有神经科体征,又有精神异常表现[4,5]。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症状鉴别,掌握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避免脑器质性疾病诊断扩大化,完整认识全面掌握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疾病的各个时期表现及特征,非常必要,提高临床的确诊率,减少误诊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第3版,1995:p440.

[2]CCmD-Ⅲ.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3]精神病学丛书.第2卷:p28.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6

精神障碍的表现 如果患了失眠症和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发病的初期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中多梦,惊恐噩梦或早醒,或彻夜不眠,白天疲倦困乏,心悸胸闷,头昏头痛,精神不振.胃纳不下,持续在1周以上、1个月以内者,称之为患了失眠症。

病情发展,有的表现为坐卧不安,惊恐易怒,急躁心悸,多愁善感,胡思乱想,称之为患了焦虑症。有的表现为情绪十分低落,常常卧床不起,对生活毫无兴趣,厌世厌生,频频想死,持续疲劳,精力不能集中,出现健忘、消瘦、减退,称之为患了抑郁症。也有的表现为莫名其妙的欣快、歌舞不停,或烦躁易怒,东奔西跑,胡言乱语等,称之为患了躁狂症。还有的表现为精神高度兴奋,打人毁物、多疑、谩骂挑衅、衣冠不整、出现幻听幻视,迫害妄想,钟情妄想,牵连妄想,语无伦次……称之为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兴奋状态;有的与此相反,表现为喃喃自语,孤僻寡言,喜静躲人,自哭自笑,耍鬼脸,偏执,行为离奇……称之为患了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以上陈述的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统统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如何治疗精神障碍 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性疾病是有办法治愈的,患者及家属千万不要丧失对治疗的信心。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本人、家属、单位、医生共同联手,采取系统的整体治疗措施,失眠症和精神病是能够治愈的。

对病人来讲,一旦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失眠,应该及早找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的专家进行明确诊断,让专家分清楚你所患的属于哪一类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并结合你的全身状况制订一个病因学、心理学和药物学的治疗方案,且持之以恒。千万不要乱投医、乱服药,以免因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而延误治疗时机。更不要乱服催眠药,特别是安定类药。这样做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对以后用其他药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7

1.永兴县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3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症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于治疗3~10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结论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http://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c)-0128-02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将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保障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5.23±2.31)岁,脑血管疾病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标准诊断为脑血管疾病;②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可知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精神障碍;③患者于本次发病前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④患者无昏迷、休克等情况发生;⑤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及严重的感染类疾病;⑥患者无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资料及患者病历、询问当事医护人员等,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临床表现①智能障碍。患者早期出现记忆障碍,但判断力及自知力正常,起病急,且病情呈现出阶段性退化特点,后期患者可发生感觉障碍或思维障碍,出现妄想、强制性哭笑、情感迟钝以及情感爆发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甚至演变为全面性痴呆;②神经症样综合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多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等;③人格改变。易怒、幼稚、易冲动等;④遗忘综合征。错构、近事遗忘、记忆困难、虚构等;⑤精神病性症状。僵木、妄想、幻视、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等。

1.2.4治疗措施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确诊病情,对其发生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根据患者精神障碍具体表现给予对应治疗药物:若患者出现幻视、妄想,则应选用利培酮、奋乃静等药物治疗,但剂量不应过多;若患者表现为抑郁应给予氟西汀治疗;兴奋躁动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或使用异丙嗪联合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所有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均结合使用心理干预措施,如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等[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类型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研究表明[4],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常出现各类精神障碍,即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causedbybrainvasculardiseases),患者可表现为智能障碍、神经症样综合征等多种类型,且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任何时期。有研究显示[5],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具有复杂性及多变性,且常被家属及医务人员忽略,因此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发生机理: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其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性甚至坏死等情况,脑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若患者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则将加重脑细胞损伤情况。此外,患者家庭、社会压力及自身心理、遗传等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其出现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6]。

有研究显示[7],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较大,且患者脑部病灶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密切相关,即病灶与额叶越接近,则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越高,以左侧额叶与左侧基底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其原因可能为患者过度担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或对临床治疗缺乏信心,担心致死或预后发生致残等情况,以及家庭及社会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中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提示临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尽量降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若其发生相关精神障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其精神障碍情况,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由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理可知,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出现缺血、缺氧等病变,因此提示临床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王焰山[8]等人研究显示,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达到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属于“郁证”范畴,与人体中肝、心、脾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心虚胆怯、肝郁气滞、气血阴阳失调等。因此对脑血管病所致神经障碍患者应用疏肝解郁活血药物可达到显著疗效。中药材首乌、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行血,山萸肉及菟丝子补肾,茯苓、川朴、苍术化湿健脾,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养阴,熟地滋阴养血,川芎、赤芍行血中之气、逐瘀行血,陈皮、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诸药联用,可达到疏肝解郁、养血活血、理气逐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理气解郁药物可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症状,且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对机体新陈代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覃加许[9]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http://

参考文献]

[1]范汉同.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5.

[2]赵新苗,胡拴萍.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35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6-1537.

[3]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1058.

[4]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87-89.

[5]安慧,杜伟国,郭万红.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08-709.

[6]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87-89.

[7]陈骧.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5):133-134.

[8]王焰山,陈秀英,蒋汝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53例临床观察[J].成宁医学院学报,2011,15(3):134-136.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8

脊髓病患包括的范畴

1.脊髓炎:指各种感染或者变态反应所引起的脊髓炎症,由放射性损害、中毒、血管病、代谢病、营养障碍各种变性所引起的脊髓损害称为脊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障碍(截瘫)、感觉障碍(一切感觉痛觉消失)、膀胱直肠括约肌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病人大小便障碍或尿潴留)。

2.脊髓和炎髓空洞症:脊髓空洞症亦称脊髓空洞积水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脊髓变性病,以脊髓内空洞形成与胶纸增生为病理特征;肉眼观脊髓较正常膨隆,切面可见有空洞,含黄色浆液,镜检空洞边缘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组织变性。脊髓内有单个或多个空洞形成,常位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多先损害一侧后角,以后病灶逐渐扩大,破坏前角、椎体束、后束等临近组织;还可向上、下蔓延,波及延髓或腰髓。临床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肌肉萎缩性瘫痪和神经营养障碍等症。

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的病变压迫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而引起脊髓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病因有:①肿痛;②先天性疾病;③外伤,如脊柱骨折脱位、椎间盘突出、椎营狭窄、外伤性血肿等;④炎症,如脊柱结核、椎管内结核病;⑤其他,如囊肿、脊椎骨质增生肥大。

肿瘤是脊髓压迫症最常见的原因,病情进展缓慢,逐渐出现瘫痪。神经根痛常为髓外肿瘤最早症状,表现为刺痛、火灼或刀割样疼痛,可随病期和病变水平不同而出现单侧下肢不完全性瘫、截瘫或四肢瘫,后期脊髓损害完全则表现屈曲性截瘫。急性脊髓损伤(如外伤、脊髓炎等)所有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疼温觉消失等。

4.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脱髓鞘病变为特点,遗传易感个体和环境因素作用发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硬化可累及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症状。同一患者的症状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主要症状为:强直状态(肌痉挛)、视物障碍、思维和记忆障碍、疲乏、疼痛排尿和排便障碍、精神异常等症。

5.运动神经元疾病:为一组选择性地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的进行性、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椎体束征而感觉完全正常,少数家庭病例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①进行性延髓麻痹,多在中年后起病,病人常出现咽喉肌麻痹,声音嘶哑,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唾液外流,进食或饮水时常因食物或汤水浸入气管而发生呛咳,或汤水由鼻孔逆流而出。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呼吸困难,检查可发现软腭不能上提,咽反应消失,一侧或两侧舌肌萎缩,舌面有明显皱褶,质地变软,并有舌肌萎缩颤动。②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此型最多见,多见于40岁以上,上肢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而腱反射在早期常保存。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行走不灵活,呈剪刀样步态,腱反射亢进,也可出现延髓症状,病程自一年至十年以上不等。③进行性脊萎缩症。多在30岁左右起病,起病隐袭患者出现一侧或两侧手肌无力,大小鱼际肌萎缩。脊萎缩可向上蔓延至前臂,可有明显的肌束颤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此型病程进展慢。

6.脊柱、脊髓损伤(截瘫):脊柱脊髓损伤常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预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

脊髓性疾病的治疗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9

抑郁症和焦虑症是神经症中发病较高的两种心理障碍,而老年人又是神经症的高发人群,并且在患慢性躯体疾病的情况下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进一步提高[1]。由于目前医护人员往往重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问题,而忽视了心里健康问题。我们于2004年8月至2006年1月对内科住院326例≥74岁离休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尤其对抑郁症及焦虑症进行筛查、统计分析,探讨离休老人抑郁症及焦虑症的相关因素,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使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男229例,女97例,年龄74~89岁,平均(78.2±0.8)岁。脑血栓106例,冠心病78例,高血压64例,糖尿病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例,肿瘤7例,其他27例。排除病情危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且既往无精神障碍个人史及家族史;因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躯体疾病以近期主要疾病为主。

1.2调查工具采用国际国内通常使用的心理评定量表SCL-90、SDS、SaS,首先使用SCL-90评定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综合水平,再用SDS、SaS评定抑郁、焦虑程度。

1.3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326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占调查人数98.15%,调查全部在我科进行,全部量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护人员共同完成。调查人员向患者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并详细讲解问卷指导语及难理解的词句,由患者独立或医护人员协助填写。然后由两名评定者按照标准通用量表分别独立评分,取平均值,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1.4评定标准SCL-90、SDS、SaS按照中国人常模结果进行评分比较及分析。

2结果

2.1离休老人心理健康状况从表1可见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其他等5项因子阳性率较高,说明被调查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2SDS、SaS被调查者评分结果比国内常模SDS、SaS标准分高,有明显差异(p

2.3从表3可见内科疾病患者焦虑75例(23.44%),抑郁68例(21.25%),两者总发病率为44.69%。各种内科疾病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3.1本调查显示,离休老人内科疾病患者中44.69%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发现干预,会出现难以预测的不良后果。用SCL-90评定离休患者心理健康综合水平时,抑郁、焦虑阳性为21.25%、23.44%。这于magni等报道老年住院抑郁的发病率为42%的研究结果接近。

3.2老年离休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心理上常出现不适应职业生涯的结束、生活节奏放慢、经济收入减少等,巨大的落差会产生失落感,情绪低落。抑郁常导致精神痛苦,从而导致社会和躯体活动减少、失眠、厌食和功能不良[2]。

3.3负性生活事件在神经症的发病上起了明显的触发作用。在本调查中内科疾病68%的抑郁症及焦虑症患者是由慢性内科疾病触发的,并且病情越重,预后不好的疾病合并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病率也越高。本组患者中恶性肿瘤、脑血栓、冠心病占发病的前3位。

3.4在躯体疾病的基础上合并抑郁症或焦虑症,会加重患者的病痛,导致患者不良的自我料理和对疾病的处理不当及对治疗的依从性下降,从而使内科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3]。因此对内科疾病合并抑郁症及焦虑症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必须给予抗抑郁及焦虑治疗,给予口服左洛复并辅以安慰解释、康复指导、亲情关怀等心理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周天星,张小平,江渝琦,等.上海市社区神经症的流性病学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32.

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篇10

【关键词】能指;身体;隐喻;换喻

1、癔症与心身疾病文献研究

1.1【精神分析词典】Hystériei

以临床表现的多态性为特点的神经症。

enCYCL.恐惧症,有时被称为焦虑性癔症应与转换性癔症区分开。后者很典型地以其使医学失效的情绪危机的强度及躯体效果的多样性而形成不同。现代的精神分析着重于由言语产生并容纳正如癔症专有的行为准则的结构布局的精神系统的癔症结构。

1.2【多伦多词典】psychosomatiqueii

(部分或全部地)与心理原因相联系的身体疾病或症状。对F.多伦多而言,早期的心身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以身体为介质的语言。

在多伦多的思想中,健康与疾病均是心身的、精神―身体的,直到语言的获得。身体与心理之间建立了联系,置于语言之中,与情感相连。身体成为了语言,它产生症状,表达着主体未能用词语言说的内容。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情感十分的普及,它可对生理产生作用,削减器质的土壤并在幼芽之中引起更小的抵抗。F.多伦多相信并认为,母亲在场的失活之处更加容易地被病菌所侵袭。与守护的成年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会干扰他心理和身体的生长。

心身问题是什么呢?是一种在身体上的并不是由于器质性原因所引起的功能性的伤害。F.多伦多将对婴儿安全的伤害置于这类疾病、机能障碍的因素的首要行列。心身问题是一种焦虑的语言,一种来自于失衡情境的语言。很常见地,心身症状带来了一种由于至关重要关系的连续体的断裂所引起的痛苦。因而身体勉勉强强地制止了焦虑。、因而在父母分居、离异的情况中,当孩子重新见到父亲时则会呕吐;并非是因为他不爱他的父亲,F.多伦多理解到,而是因为应当让他准备好土壤;也就是说反转与母亲相联系的胃中的内容,为了为接受爸爸而做好准备。否则,在他的胃肠中,这两种的混合存在着不协调、不相称的危险。

1.3【精神分析词典】psychosomatiqueiii

即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病理现象,当它们的发作和演化可理解为活生生的躯体对于危急的符号性情境的反应,但却没有被主体的无意识如此地对待,这将其与癔症转换的症状相区分开,而后者,则是由无意识造成的。

enCYL.对于精神分析家而言,“心身的”在于在疾病的决定论中去考虑基于享乐及无意识的欲望方面的主体的处境。实际上,作为掌握科学的人,医生所无法捕获的,并不是心理方面,而是心理所享用的身体。不可复位的断裂从科学的身体(医学上所认识的)通过到无意识的身体(对于仅仅是为了主体的享乐的知晓)。

2、癔症及心身疾病躯体症状的讨论

2.1身体是语言

癔症和心身疾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反应的是心理与身体的关系,身体成为了心理表达内容的语言。在这样的关系中,心理与身体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体,不同于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所强调的二元论的观点:心理与身体处在不同的位置上,而心理处在比身体更高的位置。在这一统一体的关系中,存在着心理对身体的作用,它通过身体发出声音;同时身体也作用于心理。

在癔症和心身疾病各自的章节中,我们谈论的是心理如何各自通过替代和滑动的过程,体现在身体上。在这里,将更着重于对身体的讨论。癔症和心身疾病同样关系着身体,而又有所不同,癔症更多地是登录在符号的身体之中,而心身疾病则登录在符号的身体之外,在想象的与实在的身体之间。

身体是语言,它是心理向外部世界言说的语言,同时,也是向心理言说着身体自身的语言。当我们说语言对于身体的影响的时候,更是在说身体在言说。拉康指出:“通过自己的身体,主体发表着如此的话语:真实的话语,他同样也不知道的作为能指而发表的话语。他所表达的总是都比他想要表达的要多,总是比他不知所说的要多。”iv

这是一个接受能指又在表达能指的身体。心理的能指通过身体来言说,同样,身体的能指作用于心理。在很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躯体症状中身体向心理的言说:

(1)癌症患者中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患者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由于过度的恐惧在惊吓致死。

(2)高强度的压力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中,很常见地,这种紧张感会反映在皮肤系统上,导致荨麻疹等皮肤的问题。在这样的躯体症状的情况中,身体的疾病又将信息返回给身体,可能会造成紧张感的增强或形成了附加的恐惧感和失望。

在上面的例子中,症状并不只是症状,它不是心理与躯体之间关系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身体向心理作用的起点。在患病之后,心理要去面对新的情况,一个患病的身体,或是不完整的身体。身体的改变强加给了心理新的内容要去处理,有时是强加一种失去,类似于的情境。从而,一种所建立的限制就不止来自于外部,同样是可以来自于身体自身。

具体到精神的紊乱和器官的紊乱的情况中。意识的、无意识的内容通过象的形式将内容传递给器官,可以产生器官的问题。反过来,躯体症状可以将疾病的信息和内容,同样通过象的形式,由器官的感觉象传递回精神部分。当然,在躯体的情况传递回精神部分而造成心理反映的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对来自于躯体症状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这样的加工之下,如若心理无法正常地处理来自于身体的危急的信息,那么则会更进一步地加重精神的紊乱。因而,当说起心理与身体的关系时,并不只是在讨论心理单向地作用于被动的身体,从而由症状来言说心理的过程,同时也包含着身体的症状向心理传达信息从而影响精神现象的内容。

2.2借用――发生:器质性病变

在精神器官解剖学的讨论中认为,癔症的躯体症状中并无器官的问题,精神的过度抑制发生在内中道,未导致器官的病变。在拉康那里,他从欲望的角度去理解癔症,认为癔症式的欲望是不满足欲望的欲望,抑制自己欲望的欲望。通过外中道的欲望抑制自己内中道的欲望,是对内中道内源我兴奋一极的抑制,从而使内源我的一部分丧失工作功能。因而他把癔症中症状的问题去掉,认为不满足自己欲望的欲望就是癔症。在对癔症瘫痪的内眼、内手、内耳、内嘴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到癔症中外中道与内中道上的一致的抑制。

对于心身疾病,是心理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实际的器官损害,是心理在经历过度兴奋、过度抑制的精神紊乱后,造成了器质性的病变,通过身体作为直接的心理感受的表达的语言。在这里就认为,心身疾病对于它的躯体症状来说具有一种发生的作用,是它直接造成了器官的损害。

2.3象形――形声

对比癔症和心身疾病,可以大致归纳出这样的关系:

(1)癔症多由多发性的躯体局部的创伤表现,而一个症状可由另一症状所代替,以症状群来表达;心身疾病多对应于典型的或是固定的器质性损害,其形式可类比于《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2)对这两种疾病的描述都是存在着器质性和功能性的障碍,但癔症多表现为功能性的障碍,如口不能言;心身疾病多表现为器质性的病变,如阑尾炎,但也表现为功能性的问题,如胃痉挛。

(3)癔症来源于压抑,是对无意识中欲望的压抑,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去试图帮助患者消除症状,这样是无效的,应该帮助他去讲话,当被压抑的欲望得以通过言语来表达时,症状才能缓解;心身疾病是以躯体为直接语言的对心理的紊乱的表达,在多伦多的看法中,它很多时候来自于焦虑。尤其是对的焦虑。

……

精神分析将人的身体看成是象形文字式的,身体直接反映着心理的运作。在《精神分析词典》的癔症讨论的部分中,弗洛伊德表示:“这一神经症(癔症)提出的问题在于生理的身体与遵从语言秩序的‘冲动的复现’,即一个能指,相遇而产生的问题,症状因此是被其创造者所忽略的信息,而在其隐喻的价值中得以理解,并以象形文字的形式登陆在由于干扰而形成的患病的身体上。”从整体上,可以将身体看作是一种象形,而从部分上,也可以将癔症的症状看做是一种象形的形式。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将心身疾病用我们熟悉的另一种造字的方式来描述吗,这里则提出这样的设想,如果说癔症是象形的,那么可以说心身疾病是形声的吗?

心身疾病可以是一种形声字的形式。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它的形旁,一是它的声旁。在最初造字的随意性之后,当成为一个字后,它的形和它的声是紧密相连的。“形”代表了心身疾病的精神中的紊乱,“声”是心理通过身体的言说。不论是更换了形或是声,它都不再是之前的那个字。如比喻的“喻”字,更换它的形旁,它可以变成“渝”,更换它的声旁它可以变成“吼”,不论是“喻”还是“吼”,它都不再是之前的“喻”。形和声被固定下来的结合,表现了心身疾病的心理内容和躯体症状之间紧密的联系。形和声的共同的存在,才组成了心身疾病整体的意义。

2.4替代――滑动

从癔症和心身疾病的对比中,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一种图示的区分:

第一个图示表示的是癔症的由心理转换为躯体症状的主要形式,这里也许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癔症的种类,而主要是以由创伤引起的转换性癔症为主。突出无意识的位置,是由于在文献的研究中强调的,“心身疾病没有被主体的无意识如此地对待(生存的躯体对危急的符号情境的反应),这将其与癔症转换的症状相区分开,而后者,则是由无意识造成的。”v在这样的过程中,创伤凸显了无意识中的冲突,它不能由言语和躯体表达、也不能通过联想来发泄。被压抑的欲望或是不被容忍的观念继续在无意识中运作。通过一种替代的形式,用躯体的症状来表示,但并未造成了器官的损害,也可能是借助以前器官的问题来展现。在此处就要进行一种区分,在对癔症症状的治疗中,首先要区分躯体的症状到底是由癔症引起的,还是只是正常的器质性问题。在确定了癔症引起的症状之后,就要去解析症状的原因,症状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癔症常以症状群的形式表现,因而进行区分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在一种“突然冒出”的替代的关系中,躯体症状并不是完全被动地由心理决定,在癔症中,躯体的症状也是作为独立的符号而存在,可以持续下去,并将信息反映给心理,对无意识进行影响。

第二、第三个图示表示的是心身疾病的形式。第二个图示是与第一个图示的对应。在心身疾病中往往存在可以察觉得到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常是在情景的作用下,心理反应主要以一种滑动的形式产生了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的病变。第三个图示是由心理反应到器质性损害这一过程的细化。

本文将躯体的症状视为能指,通过能指运行的形式,将癔症和心身疾病与隐喻和换喻进行类比,突出其替代和滑动的过程的区别。在阐述身体成为心理的言说的同时,强调身体的症状或是状态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也从造字的方式的角度,试图阐明这两种症状与象形字和形声字之间的关系。

注释:

i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177

iiDictionnaireraisonnédel'oeuvredeF.Dolto,michelHLedoux,287

iii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352

iv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67

v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352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癔症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4.

[2]霍大同.精神分析笔记(第七卷第二期)[Z].2005

[3]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Larousse-Borda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