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十篇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十篇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21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近几年来,家庭、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已得到广泛注意,但是高等学校内部的心理支持系统结构如何,高校教师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激应对水平上发挥怎样作用的研究,在国内还很簿弱[13]。大学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4],而高校支持系统无疑是大学生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其特征与大学生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由于高校支持系统的构成、大学生对不同校内支持源的满意程度等影响着高校支持系统心理保健功效的发挥[5],所以有必要对高等学校内部的支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效进行研究。本文对福建省高校大学生进行大样本抽样调查,旨在分析和探讨高校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支持的结构现状、特征及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从福建省福州、厦门、莆田3个城市的4所大学以班级为群体随机抽取1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获得有效样本977例,其中男生348例,女生629例;城市学生527例,农村学生450例;大学生二~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404、532和41名。

1.2方法

1.2.1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6]共包括4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该量表经国内多项研究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定;第3题中的“邻居”改为“同学”;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老师”;删去第5题中的“夫妻”,增加“朋友”和“同学”;把“女儿”改为“辅导员”;“兄弟姐妹”改为“其他教师”;“其他成员”改为“心理咨询老师”。在首次调查3周后,随机抽取10%(99人)的调查对象进行重测,结果10个项目的相关系数在0.70~0.91之间,同时Cronbachα值为0.7620,说明修改后的量表仍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6]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评分标准按1(从无)~5(严重)五级评分。根据全国常规模结果划定SCL-90阳性症状筛查标准为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7]。

1.2.3社会支持提名及其满意度评定请被试者对在校期间给予自己支持的人(社会支持问卷第5题中各类支持源)提名,并对其支持的满意度按照1(很不满意)~5(非常满意)进行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对支持的满意程度越高。

1.2.4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χ2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2.1977名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健康因子的相关分析将所有被试者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与SCL-90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社会支持中除客观支持维度与3个健康因子即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偏执之间以及支持利用度与躯体化之间外,其余各项之间的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健康状况大学生社会支持提名的差异分析依据SCL-90阳性症状划定标准将被试大学生分为症状组和正常组,分别对两组的社会支持源提名百分数作对比分析,两组提名最多的是来自父母亲人,提名最少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正常组各支持源提名百分数全部高于症状组,且两者之间有四项(辅导员、其他教师、学生处、父母亲戚)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不同健康状况大学生社会支持满意度的差异比较对症状组和正常组大学生社会支持满意度比较中,两组都对“父母亲人”的支持满意度最高。而且两组满意度顺位相同,依次下降分别为恋人或朋友、大学同学、辅导员、班级社团、其他教师、学生处、心理咨询人员。两组之间除对心理咨询人员的满意度外,其余支持源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不同健康状况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比较总体上看,症状组和正常组大学生在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主要反映在两者的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见表4。

3讨论

大学时期,是社会关系迅速建立和发展的转型期,形成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支持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在从以父母亲人为主要社会支持源向包括大学同学和老师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发展的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支持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其社交能力有关,还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关[6]。法国社会学家Durklieim就发现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与自杀有关[8]。社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隔离或社会结合的紧密程度低的个体身心健康的水平较低[6]。本次研究对福建省977名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与其健康状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4个维度)与SCL-90的10个健康因子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负相关,结果与有关研究结论相一致[6],即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越低,其SCL-90得分就越高,健康状况越差。

对社会支持的评估除了多维评价的方法外,提名法也常被用来测量社会支持网络[9-11]。从大学生对校园支持源提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在校园内获得支持最多的当属恋人或朋友,其次是大学同学,两者都超过86%,成为仅次于父母亲人(94.8%)的主要支持来源。来自辅导员方面的支持不到五成(46.8%),其他老师34.6%,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更少(17%),尤其从心理咨询人员处得到帮助的人只有11.3%,说明目前大学生主要社会支持来源除了父母亲人之外,就是通过朋辈之间的交往来实现相互支持,这基本符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但不能忽视的是仍有12.8%的大学生存在同伴之间交往与援助的缺失。更要关注的是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不能从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教师和有关部门处得到关心和支持,这里既有学生存在的交往能力不足、主动性缺乏和个性问题,也有教师和校方对学生主动关心不足的问题。从大学生对所提名支持源的总体满意度看,其从高到低的顺位与总体支持源提名百分数顺位一致,说明大学生对支持源的满意程度基本与其所获得支持的量的多少有关。

本研究特别对大学生不同健康状况及其社会支持作对比分析。首先将大学生按SCL-90阳性筛查标准划分为症状组和正常组,得出症状组614人,占总体62.8%;正常组363人,占总体37.2%。由此可见,约有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与症状,此结果大大超出了有关报道的结果[12],值得引起高校的注意。比较还发现症状组与正常组的社会支持源提名百分数之间有4个项目(辅导员、其他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和父母亲人)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充分反映了症状组大学生不善于向教师资源求助的心理弱点。此外,症状组大学生在除了心理咨询教师外其余7个支持源的满意度上明显低于正常组的原因在于其与各类支持源之间,由于未能建立起理想有效的社会关系,使他们主观感受到的关心和支持大打折扣,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不满感和拒绝等态度都可以阻碍他们对社会支持资源的合理与充分利用,从而使他们缺乏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研究提示了大学生朋辈之间的联系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联系,它反映了大学生独立性增强和开始摆脱对父母、老师依赖的心理特征。此时,他们越来越需要获得同伴的接受、认可、尊重、信任。正因如此,他们也就越容易因认识、情绪和个性不良原因所致的相互矛盾和冲突而带来人际交往的困惑、不适、不满或伤害。这点已从症状组对大学同学支持的满意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反映出来。此外,症状组大学生获得恋人或朋友的支持率高于大学同学,这与正常组获得大学同学的支持率高于恋人或朋友正好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症状组大学生存在借恋人或朋友的个别亲密联系来取代或掩盖广泛人际关系不良的心理现象。爱利克・伯奈(e・Berne)认为,大多数人的心理失常,实质上是日常交往行为中交往态度的失常[13]。事实证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交友观、恋爱观、价值观,改善交往态度,增强交往能力,是高校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调查表明,症状组大学生主动向教师求助的行为存在一定困难,使他们中间约有56%的同学未能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高校支持系统的心理保健功效因此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加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支持的力度,使得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支持系统与大学同学、家庭亲人的支持形成“三足鼎立”的合力支持局面,互相弥补、相辅相成,才能形成高校社会支持系统的理想架构,才能最大限度培养出心身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2

关键词农村农村大学生择业社会支持访谈法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职业选择是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做出的重大选择。个体职业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工作绩效。然而有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全是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择业的,择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它不但调节、控制了择业行为的发生,甚至直接影响了个体择业。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农村大学生在广大农村大学生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众所周知农村大学生走出家门目的之一便为出人头地,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农村的环境与过去相比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以及农村大学生父母亲戚朋友等对他们择业的看法,农村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所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种类等也可能会有所改变。由此,本研究将对目前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的社会支持加以分析,以期探索农村大学生在择业时获取的社会支持的种类,为指导农村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其在择业时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认识,从而帮助其找到理想的职业,解决自己、家人、社会的后顾之忧。

1.1择业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self-efficacytheory)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哈克特(Hackett)和贝茨(Betz)最早把自我效能的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并提出了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为了有针对性研究求职者在选择工作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Betz和taylor于1983年把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结合,提出了择业效能感(self-efficacyofcareerdecision)的概念,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并且编制出择业效能量表,之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成为职业自我效能研究里最为活跃的领域。而我国学者郑日昌、张杉杉在2002编制的农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中,包含了社会支持这一维度,表明了社会支持在择业过程中对农村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有重大影响。有研究表明,高校农村大学生对知识、技能准备的不充分,对未来从事职业不能充分胜任,若社会、高校、家庭增加对学生进行职业信息的帮助和指导,并在心理上给予支持,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择业信心。

1.2社会支持

大学生择业阶段是青年群体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是青年心理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反应,并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环境认同等方面产生新的个体分化,农村大学生也是如此。很多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因此,探讨农村大学生在进入职场的转折期的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社会支持针对压力性事件(就业)的,社会支持会降低压力事件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保护个体身心免受压力的破坏,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Raschk(1977)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Kahn&antonuci(1980)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关心和肯定。Cohen和mcKay(1984)指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它作为个体对其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及质量的一种认知评价,是人们适应各种人际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malecite等(2002)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而我国学者程虹娟(2002)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仅是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三是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

随着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不同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分类也不同。wellman和wortley(1989)则认为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和陪伴支持。Cutrona和Russell(1990)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逐渐深入,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指来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很多研究表明,他们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家人、朋友、亲戚、同学和恋人这5类成员。我们从主观客观以及利用度三大方面围绕家庭、朋友、学校以及自我来分别建构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强调个体对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来源的理解和领悟。

2方法与程序

2.1被试

在湖北、江西、甘肃、河北等省份的高校分别抽取在校农村大学生12名,其中男生7人,女生5人;大一占16.6%,大二占75%,大三占8.4%;年龄在19~24岁之间。

2.2研究工具和材料

参照1986年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按照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设计访谈提纲,其中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分别从给予帮助者,帮助来源方向,急难情况下的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切入。

2.3研究程序

2.3.1主试素质提升

访谈主试是研究者本人,访谈前熟悉访谈提纲,阅读访谈注意事项,掌握访谈方法与技巧。

2.3.2访谈过程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地点在教学楼自习室、图书馆大厅,两名同学通过QQ聊天进行访谈,一名通过电话访谈。访谈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此访谈是用于学术研究,对被试信息等完全保密,并询问能否录音。最终除qq访谈外,所有访谈内容都进行了录音。

2.3.3转录和编码

将所有访谈录音按原文转录。然后分析转录内容。一级编码:找出被访谈者回答题目的关键词和主要思想,标注关键词提及频数,总结分析中心思想。二级编码:将关键词再次抽象化,合并关键词,总结主要思想。

2.3.4数据分析

通过SpSS对编码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结果

在客观支持中,从二级编码看:朋友最多,其次是家人、老师和同学、亲戚;而同一级编码探究发现,在择业整体过程中,亲戚和靠自己两项频次最高,其次是家人;在急难情况下,朋友最多,其次是老师同学,再次是家长;遇到挫折时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的频次基本相同,其他项远远低于此三项。

在主观支持中,从二级编码看:家人频次最高而且远远高于其他项,朋友其次,再次为老师同学。从一级编码看:在总体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家长最多老师同学其次,与二级编码结果基本相同;做决定时,父母最支持,其次为老师、同学,在这一问题中,大多数被访谈者都提及所有人都会支持他们自己的决定,而他们的决定也大多是自己完成。在得不到支持时,提及频次最好的为失落和证明自己,在访谈过程中,失落和证明自己大多是同时提出,及被访谈者认为当自己得不到支持时会首先感到失落然后会奋起努力证明自己。

在支持利用度维度中,从二级编码看,会主动利用的频次远远高于不会主动利用的频次,父母会给与关心和能够提供意见很少的频次基本相同,被访谈者同时提及他们会择优选择资源,自己做决定,对于他人主动提供的帮助不愿拒绝。从一级编码看,从整体择业过程中,主动利用的频次相对比不习惯利用高,家人、自己决定、朋友的频次基本相同;家人朋友提供的可提供工作的人脉资源的利用度上,大多数被访谈者表示会筛选后选用,少数认为所有资源都可以利用以及自己不太愿意利用更愿意自己奋斗;在遇到困难时,大多数被试会接受他人的关心并且主动需求安慰和帮助,主要来源于父母。

4结论

在客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朋友、老师同学、家长以及自我支持,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主观支持方面,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人、老师同学,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三者支持程度有所改变;在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选择主动利用。

5讨论

5.1研究结论分析

从客观支持整体看,农村大学生几乎没有其他资源,大部分来自于自己和家人、亲戚。而自己获取信息主要从网络、朋友、学校,也还有自己的目标。其中朋友、学校、家人及亲戚是主要支持来源。

由结论可以看出,农村大学生的客观支持主要来自于进入大学后的社会支持网络和家庭本身,而家庭所能够提供的帮助也相对较少,这应当是由于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关系主要在农村,而进入城市后环境较为陌生,没有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需要自己培养,因此社会应当对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从主观支持来看,家长、朋友等社会关系成员基本上都会支持自己的决定,事实上,大部分是自己决定得到老师父母同意。当不被理解支持时,大部分会感觉失落抑郁,但是还是坚持,并反省沟通,争取得到支持。

虽然农村大学生所做的决定一般都会得到亲朋好友的支持,但是能够给其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较少,老师、朋友可以提供一些但更多的是他们自己作出决定,家长主要是在他们作出决定后予以支持。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大学生家长的教育知识水平较低,不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继续做决定,在这方面,老师、学校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在支持利用度上,大多数农村大学生会主动利用资源,同时对资源进行筛选。有的人还会去积极创造资源,这体现了农村大学生积极上进,渴望出人头地的精神,是我们大家值得学习的。而同时也有部分大学生不习惯利用社会资源,甚至有人认为这样是不光彩的,对于这种现象,学校、社会应当予以指引,让他们理解哪些资源是应当利用的哪些才是应当舍弃的,来让农村大学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5.2研究优点与缺陷

本研究通过访谈法对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了分析,被访谈则数量较多,被访谈者分布于陕西、河北、成都、武汉、山西等各大高校,范围较广,年级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采集数据具有代表性。访谈提纲维度选取于中国权威问卷,同样具有代表性。访谈过程均多于二十分钟,能较好的挖掘被访谈者的实际情况。

但同时研究也有一定的缺陷,研究中使用了网络聊天工具和电话访谈,并不全部是当面访谈,可能效果有所不同。编码过程中仅研究者本人进行编码,可能会有因编码者主观认识造成的误差。

5.3研究前景展望

由研究结果可知,农村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在主观、客观支持上所得到的各方面的支持程度有多不同,研究者可以设定情境,深入探究农村大学生得到的各方面社会支持的不同并研究其原因。

此研究仅仅研究了当代农村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但是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其社会支持状况会不会和其它时期有所不同?研究者可以对不同社会状况的社会支持水平进行纵向研究。

此研究过程中有一位被访谈者家庭条件优异,其访谈结果和其它访谈者有较大差异,研究者可以探究同样是农村大学生,家庭状况对其社会支持状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2]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2010.18(10):1248-1250.

[3]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2005.13(3):304-311.

[4]程虹娟,张春,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88-91.

[5]马娟,李义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2008.16(7):745-746.

[6]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4),2012.20(5):77-779.

[7]程虹娟,龚永辉,朱从书.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2003.11(5):351-353.

[8]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2003.25(1):91-92.

[9]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82.

[10]刘春梅,刘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5):9-10.

[11]纪梦楠.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77-479.

[12]刘春梅,李宏英.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4):477-478.

[13]董开莎.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48-1250.

[14]马娟,李义安.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5-746.

[15]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04-306,311.

[16]唐海波,蒲唯丹,姚树桥.领悟社会支持与成人依恋对焦虑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90-291,294.

[17]全宏艳,叶茂林,何资桥,等.领悟社会支持在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98-600.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103-04

党的组织生活是指党员参加所在党支部的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以及党员的民主生活会。①《》第八条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还必须参加党委、党组的民主生活会。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高校基层组织党支部是党领导高校的组织基础,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使命。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阵地,是广大党员加强学习、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提高党性修养,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确保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代社会的变革,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东西方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多元价值观的相互交融,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矛盾,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组织观念、团结协作,其文化特质显现出鲜明的情感性、礼俗性,使群体成员保持牢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着群体的文化心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固有的墨守成规、安贫乐道思想也体现出消极的一面,落后于时代,与现代文化不相融合。中国现代文化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具有现代性与理性特征,强调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开拓精神,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弊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强调自我价值,追求物质利益,主体意识强,主张个人奋斗,缺乏社会责任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党面临的艰巨任务。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使世界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开放、大融合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引起了价值观的冲突。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加强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渗透,西方享乐主义、悲观主义、权力意志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与主张仁爱、忠诚、责任、义务、和谐的道义型价值观产生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冲击。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鲜明的公民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态度。②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各种价值观相互交叉,传统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多元价值共生,有融合也有矛盾,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往往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需要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加以引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在育人理念、内容、体制和形式等各个方面加以创新。

二、理念创新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③高等学校必须面对新的形势,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阵地,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必须进行理念创新。

十六大以来,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时展的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我党以此思想为指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精辟的概括,在工作部署方面,将“和谐”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写入十七大。

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总目标,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思想武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统领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用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减轻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应注重引导学生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与个人的幸福、人生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有效抵挡外来思潮的侵蚀;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鼓舞学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传承优良民族文化,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实现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几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党支部组织生活必须进行理念创新,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育人价值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党性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内容创新

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提高学生党支部生活质量,对于保证党的领导、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党支部建设的情况来看,党支部组织生活普遍存在内容单一,脱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科学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加以创新。

首先,进行理论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七大修正案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对于当代大学生党员来说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党支部应以组织生活的形式,指导学生全面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在内容上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理论深度,符合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开创培养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高校党支部应以组织生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分析、讨论和比较国内外热点问题,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加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对客观事实加以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外情况、东西方社会思潮、多元价值观进行剖析、吸收和扬弃。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提高识别能力,增强抵制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国格和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兴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再次,进行文化教育,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断加强,社会更需要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党支部组织生活在内容上可以打破原有的局限,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相互结合,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获得智能上的发展。高等学校党支部组织生活还要与校园文化教育相结合,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保障。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影响社会大环境,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通过党支部组织生活,对学生加强校园文化教育,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向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党支部组织生活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协调整合功能,推动和谐校园的发展。

最后,进行人文关怀,为学生创建和谐、温馨的心灵家园。学生党支部应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指导与服务。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首先,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规范的程序讨论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转正问题,活跃组织生活的民主性氛围,完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模式,保质保量地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保证学生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还要完善党支部建设,通过组织生活,以民主讨论、公开选举的方式,设立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成立党小组,增强支部的战斗力。其次,学生党支部要关心、服务支部成员。通过组织生活听取学生党员的意见和建议,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加强党群联系,关心学生党员和群众中的特殊群体,尤其关注具有学业问题、经济困难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支部组织生活,要立足于加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并通过学生党员感染普通学生,增强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此外,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还应增加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就业、考研、出国等需要,分门别类地加以指导,加强信息交流,整合各方资源。总之,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应秉承“强化教育、科学管理、人生导航、突出服务”的思路,成为学生心灵的依靠,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四、体制创新

党的组织生活既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党内外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组织生活必须坚持思想性、政治性、原则性和实效性的统一。④保证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而且要有制度保证,必须在体制上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加以规范和创新。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的情况来看,力量还比较薄弱。系部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一名政治辅导员兼任,在党总支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帮困助学、评奖评优、就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与服务等工作,事务繁多,而且又缺乏学科背景和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对组织学生党支部活动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应在管理体制上加以创新,加强支部书记和支委班子建设。规模较大的党支部,不利于支部活动的开展,可以采取分流的措施,分成若干个支部,每个支部选派一名政治作风正派、党性修养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踏实的辅导员或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支部书记;选派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一定感召力的优秀学生党员担任支部委员,各支部再根据规模的大小和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党小组,选派党小组组长。党总支要对学生党支部加强领导和管理,为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提供业务培训,对支部活动进行调研和指导,制定量化考核体系,定期对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进行考核评比,表彰先进支部和先进个人,确保各支部之间、各党小组之间在统一的标准下,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开展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组织生活,离不开扎实的物质基础,必须建立强大的经费支持体系。当前高校党支部活动经费的来源单一,仅靠学院拨付,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有些活动的创意很好,却难以落实。高校党支部应努力开创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改变多年来活动经费由学院包办的局面。要争取社会团体、校友会、社会捐集资等多方面的资源,多方筹措经费,也可以从科研经费中调拨部分来支持党建工作。对活动项目和经费,要进行合理预算、科学管理,推动支部党组织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

另外,还要完善和创新高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运行机制。首先,学生党支部可以与教工党支部联合开展组织生活。党员教师对学生往往能起到群体示范的作用,能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把学生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教工党支部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上党课、就业咨询、个别谈心等方式与学生交流,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与辅导员的工作形成联动,优势互补,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可以通过与本系或外系兄弟支部联合开展组织生活,加强学生支部间的共建与合作。参与兄弟支部的组织生活,学习优秀经验,增进支部间的交流与合作。请兄弟支部的书记、支委或学生党员来本支部座谈或开展竞赛活动,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支部生活的质量。第三,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团组织的交流与协作。第四十九条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党支部活动要与团组织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发现、培养和考察优秀分子,将优秀青年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为发展党员做好前期准备。第四,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学生接受社会锻炼,将实习基地作为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平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一方面开展党的先进思想的传播、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开展认识实习和专业见习,通过产学合作,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形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对学生党员难以产生吸引力,党支部组织生活在形式上也应该顺应形势的变化,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实习等活动,运用网络载体等媒介,进行学习、实践、思考和探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为此,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参观是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观察以补充课堂所学知识的教育组织形式。⑤党支部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到革命遗址、革命老区参加考察活动,接受革命精神教育,学习和传承党的光荣传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利用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向老区人民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老区人民提供法律咨询、帮困帮扶等服务,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支部要组织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将党的宗旨贯穿于一切活动之中。组织党员到“颐养园”为老人送去温暖,到孤儿院为孩子送去关爱,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念、群众观点、辩证唯物观点。⑥党支部要组织党员定期参加认识实习和专业见习,巩固和加深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了保证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党支部对以参观、服务、实习为形式的组织生活,要有明确的计划,制定相关的任务和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党支部书记和支委成员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加强思想指导和业务指导,并做好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概括,对学生党员进行再教育,深化党员的思想认识。

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网络教育交互性、共享性、个性化、自主性的特点,使教育工作变得便捷又有效。

利用网络,可以将支部建在班上、建在社区,使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影响力。依托网络平台,还可以建立网上“党员之家”。学生党员在网上家园可以有选择地学习文件资料,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地在网上进行学习讨论,汇报思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网络载体能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增加党员之间、党员和支部之间的联系、信任和了解。上海大学生的网络互动社区――易班,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高校党支部可以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建立“支部易班”,让网络成为学生党员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成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陈地。用网络载体的形式开展党支部组织生活,能扩大组织覆盖面,更广泛地听取学生党员的心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渗透力。

六、结语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对党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主要阵地。时代在变迁,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组织生活也应与时俱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党支部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党员的成长与成才。

[注释]

①[4]周鸿刚主编:《大学生入党教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4页。

②孙绍荣主编:《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4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5)25-0151-04

thesocietysupportstatusofpatientswithprostatehyperplasiainvestigationanalysisandnursingintervention

CaoYi1SHenKaizhong2HanHuihui2ZHanGpeng1

1.DepartmentofUrology,LiHuiliHospitalofningbomedicalCenter,ningbo315000,China;2.Departmentofnursing,ningboCollegeofHealthSciences,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ocialsupportforpatientswithprostatehyperplasiaandtotakecorrespondingnursingintervention.methodsSelected79casesofprostatehyperplasiaoperatedasaobservationgroup,andselected79casesofhealthymenwithpatientsfamilyrandomlyasacontrolgroup.thesocialsupportofthetwogroupswasinvestigatedbySocialSupportRatingScaleofXiaoShuiyuan.thesocialsupportofthetwogroups,andcorrespondingnursinginterventionweretakenandcompared.ResultsScoresofsubjectivesupport,utilizationrateofsocialsupportandthetotalscoreofsocialsupportintheobservergroupwerealllower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ofthethreeindexeswasstatisticalsignificanceinthetwogroups.(p0.05).thepatientswitholder、matelessanddegreelessreceivedlesssocialsupport.Conclusionthesocialsupportforpatientswithprostatehyperplasiaispoor,shouldpayattentiontoandimprovethesocialsupportofpatientswithprostatehyperplasia.

[Keywords]Hyperplasiaofprostategland;Socialsupportratingscale;investigation;nursing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在一定社会网络里,运用可利用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对社会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进行无偿帮助与支持行为的总和。近几年来,社会支持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和康复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社会支持作为可被人重复利用的外部资源,其与人体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联系[1]。社会支持水平高,既对健康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又能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有益于健康[2]。相反,社会支持水平低,往往是许多慢性疾病发病的重要诱因[3]。前列腺增生是泌尿科常见的慢性病变,临床上一般以老年患者为主。在中国,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较高。据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2011年调查结果报道,有78%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患有前列腺增生[4]。2014年3~10月选取我院7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对其进行有关社会支持状况的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为寻求更好的护理方法提供有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4年3~10月在我院泌尿科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9例为观察组,年龄56~84岁,平均(69.9±6.7)岁;入组要求:以往和现在无意识障碍和精神疾病,无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无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等认知障碍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4~34分,平均(27.2±3.5)分;生活质量评分(QoL)4~7分,平均(5.7±1.2)分;行尿动力试验结果均为膀胱容量正常,最大尿流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研究工具

1.2.1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分(QoL)问卷调查ipSS评分[5,6]标准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判断前列腺增生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最佳手段,是前列腺患者下尿路症状严重程度的主观反映。ipSS由7个排尿问题6个等级选项共35分组成。生活质量评分(QoL)[5,6]又称为困扰评分,是患者对自己目前排尿症状水平伴随一生的主观感受,其主要关心的是前列腺患者受下尿路症状困扰的程度及是否能够忍受。生活质量评分分为对目前排尿症状感到高兴、满意、大致满意、还可以、不太满意、苦恼、很糟7个等级,评分依次为0~6分。通过此问卷调查筛选出ipSS为重度症状(20~35分)、QoL为4分以上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

1.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肖水源于1986年编制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此量表是用于测量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共有10个条目,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本次调查问卷中最主要的内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总分为十个条目计分之和。此量表总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调查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7]。此量表设计合理,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能较好地反映个体的社会支持状况,从而更好地帮助个体适应社会与环境,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8]。

1.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李惠利医院泌尿科指定护理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后负责。本次调查遵循自愿、自主的原则。发放调查问卷前,护理人员向被调查者讲明开展本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方法及调查的保密性等,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之后,才能发放调查问卷。在调查问卷填写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可使用统一指导性语言,填写问卷时间控制在10min内,并由护理人员统一收回[9]。本次调查前列腺增生患者(观察组)和健康无症状者(对照组)各抽取了79例样本,两组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

1.4护理对策

1.4.1全方位地了解患者现有的社会支持水平对入院治疗的患者,先全面了解其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收入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的数目,特别是配偶情况。还要了解患者一旦遇到困难时“谁”能提供最大的支持[18]。只有深入了解支持者的社会支持状况,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然后,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进行整体护理。若患者出现消极、抑郁、自闭情绪等,更应分析其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

1.4.2不断强化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实际护理工作当中,首先要重视对患者家庭成员的宣教与引导,进而把患者社会支持的源泉充分调动起来,保证社会支持资源的质量。对无配偶的高龄患者,避免谈及配偶情况和一些敏感的话题,消除有害的刺激因素,鼓励患者多与身边的人交往。要特别重视社会支持水平低的弱势群体,应多给予其情感上支持,加强与家属的联络,并联系社区服务机构,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其次,患者的主观支持与对支持利用程度也至关重要。作为医院护理人员,最起码应该理解和尊重患者,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物质支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正确面对疾病。医院也可组织知识讲座、患者联谊会,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使患者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藐视疾病,从而战胜疾病。再次,利用各种机会、渠道,多与患者身边的朋友、同事、伙伴等进行沟通交流,让其从情感上、物质上及实际行动上多支持、关心、安慰、理解患者。总之,要正确引导患者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主动利用现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寻求符合自身需求的、合理的心理发泄方式,更多地选择寻求支持、解决问题等积极正面的应对方式,培养其保持稳定情绪的方法和技巧[19],这样才能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1.4.3护理人员要成为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院期间,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护士除了给予患者物质上的支持外,更应该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与鼓励。在手术之前,患者常常会出现紧张情绪,对手术治疗效果缺乏信心。护士可通过亲切的语言以及详细的书面资料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有关手术方法、预后效果等,使其对手术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手术后,护士着重于系统的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及心理社会需要。例如:保持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如何进行术后活动等。出院之前,护士应做好针对性出院指导,发放相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叮嘱患者定时随访,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1.4.4护理人员要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掌握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留意观察患者患病期间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站在患者角度,多与患者交流,听取意见,多为患者着想,尽心尽力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减少患者的痛苦感受。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并能及时为患者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帮助,缓解其忧虑的情绪,消除紧张、害怕、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2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调查结果

2.1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

见表2。就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及社会支持总分均值方面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列腺增生患者在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方面低于健康人群。

表2两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x±s)

2.2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社会支持状况

见表3。高龄前列腺患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方面低于非高龄患者;无配偶的前列腺患者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方面低于有配偶患者;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在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方面低于文化程度高的患者(p

3讨论

3.1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客观支持状况分析

客观支持主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支援和团体关系、社会网络的存在和参与等,是真实可见的、客观存在的支持。获得良好的客观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本次调查研究中的客观支持主要指患者从家庭内外(如家庭成员、朋友、伙伴、邻居、同事等)及单位、工会、社会团体组织所获得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援[11]。由表2显示,观察组客观支持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患者实际所能获得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支持相对较充裕。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宁波市政府十分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积极鼓励居民参加疾病医疗保险。据调查显示,96%的患者参加了城镇及农村的医疗保险,减轻了经济负担。同时积极调动患者参加前列腺增生联谊会、老人之家、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支持性的社会团体组织,患者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12]。这说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密度及社会的关注程度对提高老年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起着正性作用。但是,也要特别关注高龄患者、无配偶患者,这类患者所获得客观支持相对显著低于非高龄、有配偶的患者。这就意味着社会和家庭更应该在情感上、物质上关心和支持他们。

3.2前列腺增生患者主观支持分析

一般来讲,主观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是指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又称为领悟社会支持[13]。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从各自主观支持得分平均值来看,作为观察组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高龄患者、无配偶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显著低于非高龄、有配偶及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3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状况分析

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存在着差异[17]。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援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的鼓励与帮助打下了基础。有些人有条件可获得支持,却拒绝了别人的帮助。本次调查主要是从患者是否参加社团活动,以及遇到困难时请求帮助的方式与倾诉对象等方面来评价患者的社会支持利用程度。结果显示:在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观察组均值得分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我院的前列腺增生患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特别是高龄、无配偶及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因此,为改善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应充分调动家庭、医院、单位及朋友等给予经济、情感的支持,为其提供所需的保健服务信息,帮助其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经济负担、家庭及社会角色改变、社会适应等问题,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玉敏,宋凤宁.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归因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3):239.

[2]张洪英.住院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调查与相关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33-2335.

[3]石海燕,姚景鹏.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老年冠心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护理学报,2007,14(2):8-10.

[4]黄婉儿,黄舜佩.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并发膀胱痉挛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702.

[5]王高敏.tUVp联合间歇性和持续性雄激素去势对改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总生存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69-870.

[6]袁佳奇,徐涛,张晓威,等.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代谢异常及生活质量的评价[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3,35(1):88-93.

[7]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8]何建东,王化宁,周平,等.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20(1):36-37.

[9]孔屏.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2010,27(6):1067-1069.

[10]肖惠敏,姜小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45-47.

[11]黄丽,罗健.肿瘤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

[12]何皖.老年高血压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西部医学,2009,21(12):2196-2197.

[13]廖苑,伍梅娟,潘雄英,等.肝移植受者手术前后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1-4.

[14]温萌,刘相佟,黄水平.脑卒中患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3,24(1):32-34.

[15]谢锐,潘如萍,梁克,等.食管癌术后患者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3):329-330.

[16]胡秀香,张淑琴.高血压病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4):10-12.

[17]徐雪梅.社会支持与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5):1923-1926.

[18]刘霞.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54-857.

[19]鲁谨.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B):72-74.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5

以685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孤独感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二者关系间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⑴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孤独感变量之间两两相关且均达到显著水平;⑵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⑶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孤独感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占据优势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4017205

一、引言

幸福感理论自被提出以后,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由于幸福感是内在的心理感受,在心理学上通常用主观幸福感作为研究幸福感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指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情感所作的总体性的评估与心理体验,划分为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1-5]。对于确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方法认为,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情境变量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但这种方法受到的争议较大,原因在于它对主观幸福感的变异解释率还不足20%。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从个体遗传特性的角度考察主观幸福感,大量的纵向研究结果表明,个体主观幸福感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的变异一半以上来自个体的遗传特性。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人格成为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变量[6]。从现有的研究发现,人格维度和人格因素都可以很好地解释主观幸福感的变异,如外向性和神经质、宜人性和责任性、自我和谐、自尊、心理控制源、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等。

作为人格变量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孤独感概念被用来应用于个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等研究中。孤独感概念由JenydeJong-Giered在Lttitiaannepeplau和Danielperlnen对孤独特征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孤独感

是指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并伴有令人无法忍耐的精神空落和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2-3][7-8]。吴捷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情绪孤独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显著相关[9]。张志涛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孤独感越低,其生活就越满意,感受到的幸福水平就越高,并且从回归分析的结果看,孤独感是多个预测变量中首个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10],其余的相关研究均报告了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对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目前国内外能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有关社会支持对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主流,并且把社会支持看作是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但从社会支持自身看,社会支持只是作为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不再局限因素影响的研究,开始把研究兴趣转向揭示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支持通过某些中介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并且认为外在环境、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将成为以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重点[11]。实际上,属于内部因素的变量很多。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发现,其中自我和谐、自尊、心理控制源、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等内部因素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关系之间起完全中介或部分中介作用[6][11-14]。但对于孤独感这一内部因素,它是否也会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类似的调节或平衡作用?如果起作用,具体作用又是如何发生的,发挥怎样的调解或平衡作用?这是以往的研究所没有关注和重视的。也许以往的研究者认为个体处于孤独状态,本身就不会感受到幸福,孤独与幸福是相对立的,客观上讲,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也没有真正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待问题[3]。有时孤独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个体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与提升。在个体对孤独的体验中,个体充分认识到自我存在的客观性、与他者的差异性和自我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性,从这个角度看,个体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反而能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因此,本研究设想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某种调解或平衡作用。事实是否如此,通过本研究对此设想作一检验。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安徽省4所大学选取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00份,在对所有问卷质量进行审核前提下,共获取有效问卷685份,有效率为97.9%。其中男生378人,女生307人。

(二)研究假设

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中介效应。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Russell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三个量表。其中《社会支持量表》由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分量表组成,依据本研究的实际对本量表进行修订,修订后的a系数为0.893-0.927,一个月后重测的问卷信度为0.912。《大学生孤独感问卷》由20个项目组成,本研究测量中的a系数为0.89。《主观幸福感问卷》改编自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13],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组成,其a系数分别为0.789、0.771和0.815。

(四)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在每个施测学校心理学教师的协助下由笔者在每个施测班级发放问卷,并要求学生按问卷指导语上的要求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和amoS7.0环境下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检验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并进一步检验大学生孤独感是否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首先要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本次研究采用积差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见表1。

积差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各维度与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的消极情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的另外两个维度: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的消极情感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两两相关显著,这一结果预示着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可能存在中介效应。

(二)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孤独感是否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对这三种变量进行一系列含三个回归方程的回归分析。为了确定中介变量的调节作用,须证明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在第一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社会支持必须影响中介变量孤独感;其次,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社会支持必须影响因变量主观幸福感各因子;最后,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社会支持和中介变量孤独感必须影响因变量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如果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说明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作为中介变量起到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在回归方程1中,社会支持显著地影响了中介变量孤独感,解释了孤独感变异的19.2%(F(1,683)=162.702,p

从上述回归方程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孤独感变量出现时,社会支持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贡献率由17.3%下降到0.9%,标准回归系数由0.416下降到0.369;对积极情感的预测贡献率由18.1%下降到3.6%,标准回归系数由0.425下降到0.332;对消极情感的预测贡献率由20.4%下降到0.1%,标准回归系数由-0.437下降到-0.403。因此,尽管在回归方程3中,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因子仍有显著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中下降的预测贡献率则是由孤独感这一中介变量所引起的,从而验证了孤独感是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因子影响的中介因素。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而不是完全中介效应,说明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确实起到调节作用,但其调节作用只是部分作用而非完全作用。

为了进一步检验和验证孤独感这一变量起着中介效应的结论,本研究采用amoS7.0分析技术,分别以社会支持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孤独感为中介变量进行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检验(表2、表3和表4)。

由表2、表3和表4可知,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孤独感影响的直接效果分别为-0.508、-0.439,孤独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效果为0.163,社会支持通过孤独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间接效果为-0.072(-0.439*0.163),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总效果为-0.580(-0.508+-0.072)。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直接效果(-0.508)小于社会支持通过孤独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间接效果(-0.072),表明孤独感这个中介变量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影响力,并起到间接作用效果[3]。

四、讨论

本研究中介模型理论采用温忠麟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这一中介模型假设认为,有一个中介变量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发挥着作用[15]。同时,基于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独立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共同负荷于总幸福感这一高阶因子这一事实进行本次研究[11]。

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其他变量后,只有社会支持一个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贡献率相当高,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因子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7.3%、18.1%和20.4%,这说明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众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孤独感这一变量加入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贡献率和标准回归系数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进一步验证了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效应,且是不完全中介效应。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可以看出,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中起到一种消极的、负向的和抑制的效应作用。从回归方程的数据变化中可以看出,当孤独感变量出现时,社会支持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贡献率由17.3%下降到0.9%,对积极情感的预测贡献率由18.1%下降到3.6%,对消极情感的预测贡献率由20.4%下降到0.1%。由此看见,在孤独感这一人格特质变量加入二者关系时,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三个指标的预测贡献率下降的幅度较大,可以说呈直线下降趋势。尽管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依然显著,但随着孤独感变量的加入,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贡献值不再占据优势,而是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最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贡献率极小。这意味着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为孤独感的加入而呈现较大幅度的减弱,最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小。整个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显著,但受孤独感这一中介因素的影响较大。这验证了一个观点――幸福感是内在的心理感受,较多地受个体内部心理因素或人格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来说,社会支持相对是外因,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决定其幸福感,只能影响其幸福感的高低。而孤独感这一人格特质相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来说,孤独感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到作用,本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五、结论与建议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⑴大学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孤独感变量之间两两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⑵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⑶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中,孤独感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且占据优势作用。

依据上述研究结论,首先,针对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作用这一事实,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尽可能多渠道、多途径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家政策、学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上,应进一步拓宽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范围,引入社会力量,构建国家政策、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支持服务体系。在高校的日常事务管理和举办、开展服务大学生的活动中,不能只片面地强调和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不能简单地认为解决了大学生物质上的匮乏问题就能使其安心学习和生活,就能使其幸福感水平提高,还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大学生快速迅捷地获取社会支持的技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和领悟感受能力。其次,针对大学生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且占据绝对优势这一研究结果。一方面,从学校教育、管理、咨询和服务大学生层面,不仅给予大学生充分的社会支持,更应注重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消解与抑制作用,对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独孤感要加大重视的力度,在教育和管理上不能一味强调心理积极方面,还要看到心理消极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孤独这一心理特质的影响。积极培养大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自身存在的孤独,学会控制和调节消极情绪和孤独的技巧,降低其消极情绪和孤独感水平。使其在消极状态下能用积极的心态和表达方式缓解自身的消极情绪和孤独感,并且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活动,以此扩展自己的生活圈和交友圈,充分利用外在的支持缓解内在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的层面,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学会辨证地认识和对待孤独。既要认识到孤独对其自身心理健康的危害,更要认识到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是自己比别人在某方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种存在状态,就像“曲高和寡”、“阳春白雪”的境界那样,只不过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幸福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高的生命感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他人、社会和未来,使自身趋向成熟和完善[3]。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D].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99-99.

[2]陈抗.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0.

[3]陈抗.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阜阳师范学报,2012(5):140-144.

[4]王晓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7.

[5]张宁.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4.

[6]杨晓峰,许思安,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83-89.

[7]李传银,王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1):35-44.

[8]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4.

[9]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984-986.

[10]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80-1083.

[11]严标宾,郑雪,张兴贵.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自我控制及抑郁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1,34(2):471-475.

[12]李志勇,吴明证.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我和谐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46-348.

[13]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6

关键词:“90后”新生适应性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随着高校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人际关系适应困难,家庭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等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象逐年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的重视。而“90后”新生,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良好的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和习惯,在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新的学习方式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大学新生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及人生目标的调整,会出现人生目标日渐迷失,生活学习毫无目的性,产生消极情绪,无法完成学业。因此,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尤显重要。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做好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切实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性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新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新生完成角色转换、思想稳定、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分类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Cohen&mckay(1984)提出了一个定义:社会支持是一种良性的人际交往,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支持同时也是指人们通过与其他人交往所建立的某种联系,这种关系能够降低心理压力,使抑郁情绪得到放松,并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学新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熟悉和了解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来自社会的支持,如国家、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等;来自学校的支持,如辅导员、班主任、舍友、同学和朋友等;来自家庭的支持,如父母和兄弟、姐妹等。社会支持类型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还可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陪伴支持等。

二、根据“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点,构建立体式社会支持系统

“90后”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1)“以自我为中心”,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缺少为他人着想,去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能力,从而导致在入校后人际关系紧张,感到迷茫和不适应,甚至逐渐产生失落感;(2)伴随着网络长大,对网络依赖十分严重,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他们在心理上不断依赖和探寻,逐渐脱离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对待现实,对一切感到迷茫,从而心理上开始逐渐异变,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精神健康;(3)心理承受力不强,作为家长,独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受到挫折,一旦遇到微小的困难就不知所措,无法承担压力。

根据“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建立起以家庭、班主任、学院党团组织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90后”大学新生在入学后迅速融入大学生活中。

三、社会支持系统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有积极作用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阶段。大学新生在入校后,由于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个别同学往往会出现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在心理危机爆发前,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个体行为,因此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帮助大学新生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大学新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一个可行性手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使新生体验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关怀,负面情绪得到宣泄,从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从社会支持的分类上来看,家庭亲友的支持,能够给予孩子经济支持从而满足其所必要的物质需求,平时的关怀爱护,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开导,起到稳定不良情绪和情感宣泄的作用,从而排除隐患;学校的支持,主要包括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四、三维立体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层次构建

以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出发点,使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全方位地得到关注和发展,将社会支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建,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来源和类型的不同及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又能串联的层次,分别为基础核心层、立体层的二级社会支持体系。

1.基础核心层的构建。基础核心层作为与大学新生最为密切的一个层次,将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班级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建。

大学新生入校后,尚未与周围人群建立熟悉的人际关系,虽然远离家庭,但是对“父母”的联系依旧十分强烈。新生入校后遇到困难往往第一时间联系父母,父母也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开导,起到稳定不良情绪和情感宣泄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社会支持来源的定位上,主要把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支持系统放在首位;以班级同学、宿舍室友、朋友老乡为其次的关系层。新生入学后,第一时间建立的关系层往往也是平时接触最多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中,往往以同学、室友关系最为密切,而他们所面临的困惑也相仿,因此彼此之间交流也最多,对一些困难也会相互帮助。这部分人群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新生入校后的适应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关系层主要包括班级班主任、辅导员等对班级管理有直接联系的老师。新生入校后,除了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之外。特别在学习上往往也面临比较大的困惑,因此在构建新生社会支持系统体系中,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意的事情及必须完成的事情都很明确,可以给新生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指引新生逐步融入到大学校园中。同时,新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人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是家长或者周围的同学朋友无法解决的事情。此时如果联系班主任、辅导员,往往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因此,作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核心层,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2.立体层的构建。构建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除了构建基础核心层外,立体层也尤为重要。作为基础核心层中的要素,在影响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过程中,一般而言是相互独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构建立体层,有效地衔接基础核心层的多要素,将社会支持系统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提高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

立体层主要以学院党团组织为纽带,将相关行政部门如学生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务处、宣传部等要素有效的串联起来,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融入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中去。以共青团工作为基础的立体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90后”内在的需求变化,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能力,开展学生群体组织活动,尤其是在新生刚入校后,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对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一个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参加校园活动缓解了刚入校后的无助感和空虚感,可以使大学生在集体中产生归属感,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防止失落情绪的产生。另外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入学教育时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如开展党校团校培训,培养90后新生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联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咨询讲座,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联系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认识教育,明确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今后就业情况等;联系教务处、学生处开展学生学籍规定、学生日常管理规定的知识普及,等等。立体层将学校的职能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刚入校后面临的一系列困惑。

立体式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各个要素为90后新生提供社会支持外,各要素互相之间也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基础核心层的成员通过学院党团组织形成结合点,互相提供支持;基础核心层各要素也能积极有效地配合立体层,加强与新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支持的有效性,增强新生的适应性。另外,“90后”也在立体式社会支持体系中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在高校中对周围资源的利用度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自己的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09.

[2]俞亚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11).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党性教育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心理疏导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心理问题加以疏通和引导,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内容,特别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缺失现状

在近期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海事与港航学院组织的39名预备党员的调查问卷中(以下涉及调查问卷的均指此),“你认为目前我院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选“非常有效”的有9名,占全部预备党员的23%;选“有些效果”的28名,占72%;选“没有效果”的有2名,占5%。这些数字说明了基层党组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仍然有不少不足之处,需要加强和完善。

1.实施“单边政策”,忽视“双边关系”

当前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中,由于正式党员工作忙碌等原因,基层党组织较多的是实施“单边政策”,过分突出党支部和正式党员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呆板执行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程序,忽视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忽视了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忽视了与他们的思想交流,使本来可以亲密的“双边关系”成为党支部硬梆梆的“独角戏”,导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积极性严重挫伤,有时甚至产生强烈的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在调查问卷中,“近一年来,党支部教工正式党员主动找你沟通和谈心的有”,选“5次以上”的有4人,选“3~4次”的有13人,选“1~2次”的有16人,“没有”的有6人,可见“单边政策”实施的普遍性。

2.缺乏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关怀

入党积极分子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需要,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垂头丧气,有的因为不能理解党支部的一些做法出现了困惑,有的因为党务工作做不好而愁眉苦脸,有的因为没有被列为发展对象而愤愤不平。这些情况需要区别对待,循循善诱,加以解决。而在实际中,基层党组织往往只从自身工作容易开展出发,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避而不谈,缺乏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关怀。在调查问卷中,“目前我院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最主要的弊端是”,选“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和“其他”三个选项的只有15人,而选“党组织与入党积极分子互动交流不够”的却有24人之多,占62%,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3.党性教育方法僵化,流行说教灌输

基层党组织更多的是从发展学生党员的规章制度出发,从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出发,从学生党员的党性和义务出发,强调塑造共性,强调统一管理,强调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以学生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要,疏导他们的现实心理。另外,虽然党性教育的政治性决定了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灌输党的方针政策,必须灌输中共党史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但不等于说就要采取“我讲你听”的方式,不等于说就要执行“我令你行”的行为模式,不等于说就要将生龙活虎的学生变成呆板的储存器。在调查问卷中,“你认为,理想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者应该是你的”,只有11人选了应该选的“培养联系人”,18人选了“班主任、辅导员或老师”,10人选“朋友”,没有人选“其他”。这个结果与我们培养联系人教育方法僵化,流行说教灌输有巨大的关系,说明了入党积极分子大多数还是觉得“班主任、辅导员或老师”才是可亲的。

4.入党积极分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

在入党竞争加剧等日益严峻的今天,入党积极分子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入党的期许、竞争的压力、情感的孤独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身边同学逐渐入党,自己产生“相对失落感”的时候,当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障碍的时候,就会对信仰产生动摇。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一些学生党员在各类考试中作弊,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表达了“入了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观点。在调查问卷中,“入党过程中有心理问题,你会主动去找心理咨询室或者支部党员老师吗?”22人选“会主动去”,10人选“不会主动去”,7人选“想去,不敢去”,总之,“不去”的竟然占44%,可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频繁了。

二、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义

1.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党性教育本质的内在需求

党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对党具有正确认识、形成良好实践行为和健全人格意识的党员。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同样应达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对党形成深厚感情,本身学会做人、铸造健康完美人格的目的,才符合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

2.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中共党员发挥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中共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有强烈的党性观念,体现在尊重相互之间的应有权益,体现在相互之间的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内和谐。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党员的主体意识,即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参与、奋斗的自主意识。而主体意识能否得到长久维持,又取决于党员的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就是在做尊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主体地位和保障自己民主权利的工作,是中共党员发挥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3.人文素质和心理健康是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自身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的体现,而且是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进步。要实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就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三、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增加党性教育的人文关怀成分

首先,要确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过程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引导他们主动参加党支部组织的活动,给他们以主动平等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自我锻炼、发展和完善,慢慢成熟,逐渐符合党员标准。如在党课学习中开展社会热点等问题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利用课余和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义务劳动和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促使他们在不断锻炼之中成长,形成党性认识和自觉实践的能力。

其次,要转变党性教育的方式,要从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双向交流要投入情感,“春风化雨润无声”,关心入党积极分子最贴心的问题,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感觉,促进他们在认知上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再次,党性教育要增加人文关怀的内容。党性教育必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关心学生的切心利益和热点问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除了布置好常规教育如党章和党校的学习之外,还必须和学生入党的实际发展历程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学生的响应。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党支部会议对自己的评价、班级学生和教师对自己的看法、政审是否通过、是否被列为发展对象等。必须抓住这些环节,有针对性开展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

2.完善党员发展相关制度中的人文关怀内容

首先,完善培养联系人制度人文关怀的内容。除了坚持以往培养联系人定期在支部会议上,汇报积极分子的情况包括优点和缺点之外,更要注重在会后把支部的意见反馈给积极分子,督促积极分子改正缺点,表达党支部的关怀。如果正式党员的人手不足,可以让预备党员辅助,这样预备党员也可以锻炼成长,在和谐中实现共同进步。

其次,完善中间人制度。由每个班级的一位学生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充当培养联系人与入党积极分子的中间人,及时反映入党积极分子的情况给培养联系人。对于学生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来说,能被党支部重用就是最大的快乐。中间人把意见反映给培养联系人,可以采取面对面谈心、网上交流、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使党支部及时了解和解决入党积极分子的需求,及时发现和纠正党支部自身存在的不足,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3.完善长效的联系群众机制,确保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完善长效的联系群众机制,可以增强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关心和监督,党支部同积极分子可以得到真诚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完善党支部同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之间的直接沟通机制,使党支部和积极分子直接接受监督和评议,这是党支部提升权威、实现科学决策的关键。建立直接沟通机制,方式多种多样。党支部可以定期邀请班委、团支部成员和普通学生代表共同参加参与民主生活学习会和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学生党员、积极分子、普通学生之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经常谈心、评议,将意见反馈给党支部。单独谈心、书面意见和电子意见必须相结合,才能避免集体谈心的形式化、赞美化,真正达到了解和提高的目的。

4.加强基层党组织正式党员的培训,切实实施心理疏导

首先,要加强学生党员工作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培训。必须有计划地召开心理工作汇报会,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构建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8

关键词:军校;女性学员;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038-02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支持这个概念引用于精神病学文献,学者逐渐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支持系统是构成人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军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军校军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军队里最特殊、最重要、最复杂的一部分,它既有地方社会支持系统的普遍特点,又具有军队社会支持系统的特殊之处。其复杂性在于它既包含着主观的社会支持,又包含客观的社会支持;既包括现实的社会支持,又包括虚拟的社会;既具有地方社会支持的整体特征,又具有军队支持系统自身特色。同时,部队内部的社会支持系统、地方社会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虚拟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对军校学员起到相互作用,其复杂性不言而喻。随着部队的发展,军队女性军人数量增加,但对女性军人身心健康的研究不多,时常对女性军人身心健康照顾不够,军校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是青年军人生理和心理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军校女学员管理严,生活单一,学习训练辛苦,加之一些特殊的生理问题,在这一时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军校女性学员更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支持。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三个年级122名女性学员进行了测试。样本分布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socialsupportratescale,SSRS)对抽样学员进行调查。测试结束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了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女性学员在SSRS与女性军人常模、全国常模比较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女性学员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总分和主观支持分低于军人常模。与全国女性常模比较,所有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女性常模。

(二)不同年级间女性学员SSRS各因子分比较见表3

从年级间的比较来看,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女性学员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事后分析的多重比较结果见表4。

事后多重比较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女生比低年级的女生能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而低年级的女生所获得的心理情感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高于高年级女生,从社会支持整体状况分析来看,低年级女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优于高年级的女生。

(三)独生子女学员与非独生子女学员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性检验见表5

独生子女学员与非独生子女学员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上的比较,非独生子女学员在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员(p

三、讨论

(一)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女性学员社会支持基本状况

本调查研究发现,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女性学员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各因子低于军人常模,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女性学员在军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社会支持水平不高,但高于全国女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样本的因素,由于女性学员数量少,尽管采用分层抽样,受试对象分布区域虽然广泛,但仍未能完全有良好的代表性;二是生活环境因素,由于军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致使女性学员难以与外界社会交流沟通。虽然当代社会男女在社会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性逐渐消失,但部队的特殊性、等级性、服从性使得男女军人在服役期间在心理上仍有较大差距,这也影响了女性学员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如男性社会系统完善,因此造成女性学员在心理上容易感到孤独。女性学员在社会支持状况优于全国常模,这又说明部队和军校这样的小系统有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这也和部队开始注重军人心理健康和军校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密不可分。

(二)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女性学员社会支持年级特点

从年级间的比较来看,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女性学员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上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高年级的女生比低年级的女生能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即高年级的女生更倾向于获得实际的社会帮助,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面对面的交心等。低年级的女生所获得的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高于高年级女生,即低年级的女生更需要心理情感上的支持和社会及部队对她们的尊重和认可,在人与人之间交往中,更注重互助[4]。从社会支持整体状况来看,低年级女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优于高年级的女生,这与学业压力、生活环境改变、新朋友的交往有关。随着军校学习生活的开始,女性学员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学习和训练中,生活方式随着改变,加之在军旅生涯中重新建立的人际交往系统均对个人社会支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三)公安消防部队高等专科学校独生子女学员与非独生子女学员社会支持特点

非独生子女学员在社会支持的整体特征上优于独生子女,显著的突出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有学者认为,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对人的发展更有意义[5]。主观支持反映的是个体在社会中是否受到尊重、是否受到理解的主观感受和满意程度。本研究中,非独生子女的女性学员客观支持在减少,但独立性与自我意识的增强,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扩大,在心理上并未感觉到支持的减少。

四、建议

一是了解女性身心特点,实施适合军校女性发展的教学策略。军校女性学员通过接受具有军校特色的女性教育,培养现代女性意识,适合部队发展。这样,女性学员才能在消防行业中发挥自己特点,安心于消防,奉献于消防。

二是构建和谐的军校校园文化。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学员在同伴交往中相互形成的,军校应构建适合于年轻军人交流和沟通的校园文化平台,让学员在枯燥乏味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定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3.

[2]李敏.资源视角: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2010,3(153):102-105.

[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军人群体中的信效度和常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9-312.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9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社会支持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流动空前频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逐渐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移”转变,流动人口家庭化是农民工流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有研究表明,约四分之一的流动人口是举家迁移的,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流动儿童。关于流动儿童的界定,学术界的标准并不统一,我们给流动儿童下的操作性定义是6~17周岁,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学习生活的儿童少年。但以往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往往只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人格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的探讨,而对流动儿童自身存在的个体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尚缺乏实证研究。

Block在1950年提出了ego-resiliency(自我心理弹性)这一术语,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逆境时,有助于其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以及个体外部因素是保护性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弹性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而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个体内外部的保护性因素的提高。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非常重要的外部保护性因素,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社区。在本研究中给心理弹性下的操作性定义是个体社会生活当中对待社会关系的一种心理反应体系,主要包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抗挫折力、社会情绪成熟度三个维度。为了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及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一个初步的检验,本文在对三个维度内容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这一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为单位,对成都地区几所学校的初一和初二的学生随机取样。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90%。被试年龄分布在12~16岁,其中流动儿童95名,城市儿童130名;男生99名,女生126名;初一115名,初二110名。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选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是由肖水源于1993年编制。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个体在本量表中得分越高,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在本研究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是0.71。

2.2.2心理弹性量表

心理弹性量表采用1996年Block&Kreman编制的自我心理弹性量表(eR89)。该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记分,得分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自我心理弹性量表的信度是0.82。

2.3研究程序

将两个量表编排于同一份问卷上,问卷前附有指导语。以学生班级为单位,由专业人员充当主试发放问卷,测试前略加解释,当场回收问卷。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差异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独立样本t检验

注:*p

由表1可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客观支持和社会支持总分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主观支持上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城市儿童的得分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心理弹性和支持利用度上的差异不显著。

3.2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总体来说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水平最高。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

4讨论与分析

4.1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差异性检验分析

对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社会支持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城市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到城市生活,必然会导致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心理弹性出现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大多都在城市生活了两年左右,他们已基本上适应了这种变化。在本研究中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也没有显著差异,而已有研究显示支持利用度对心理弹性具有最高预测力,所以这也是心理弹性的差异不显著的一个原因。社会支持对身处流动困境的儿童具有保护性作用,而流动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城市儿童,这提示家庭、学校、社区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丰富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同时流动儿童自身也要努力为自己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支持利用度,并努力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身心理弹性,成为具有自我成长能力的群体。

4.2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相关关系分析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有显著的相关,如亲密的家庭关系被看成是儿童面临困境时有良好适应的关键因素,邻居的支持能促进儿童的良好适应,教师和同伴的支持对儿童对抗逆境具有保护性作用。本研究中关于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近似。这一结果也更进一步证实了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弹性的重要外部保护性因素。因此,提高心理弹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个人品质、家庭支持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这三种资源之间的最佳匹配。

5研究结论

(1)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社会支持上呈差异显著,流动儿童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水平最高,但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法[J].心理科学,2007,30(6)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篇10

[关键词]灾后儿童心理适应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13-03

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反应。儿童作为创伤后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灾后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适应状况,引起了大量学者如张本、王学义对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以及扶长青对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了灾区儿童的消极方面(辛自强等,1996[1];严春香等,2007[2];陈彩琦等,2009[3]),比如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等,研究者忽略了积极、正向的因素,比如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对生活压力和挫折压力的“反弹能力”。[4]研究将以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的受灾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对灾区儿童心理适应状况的实地调查和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灾后儿童的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系统,根据灾后儿童心理适应情况,分析影响灾后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因素,借鉴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灾后儿童心理适应对策,使灾区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河西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整班选取被试,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86.15%。其中,10岁~12岁的儿童有186人,男生94人,女生92人,平均年龄为11.20+0.818岁;13岁~15岁的儿童有36人,男生14人,女生22人,平均年龄为13.86+0.833岁;16岁~17岁的儿童有2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为16.50+0.707岁。

(二)工具

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是在心理韧性概念的过程模型下采用本土化思路编制形成的。量表共27题,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前者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后者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初测(n=283)内部一致性为0.85,复测(n=420)为0.83。[5]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含1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七级计分法。通过因素分析将pSSS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和全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

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量表主要为自评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aSLeC量表将27个项目概括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6个因子。采用0-6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各事件评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24到0.57,平均为0.45。aSLeC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6]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方差分析

1.青少年生活事件性别差异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灾区儿童男生和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2.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心理韧性的差异比较(见表2)。

在本研究228名被试中,青少年社会支持总分在50分以上的有173人,占75.9%,属于拥有正常的社会支持;32~50之间有53人,占23.2%,这些青少年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但不是很严重;32以下的有2人,占0.9%,这两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为考察不同社会支持这一变量对被试心理韧性的影响,将被试分为社会支持严重、较严重和正常三个组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三组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的灾区儿童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相关分析

1.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0.184,p=0.005

2.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积极认知、目标专注的相关分析(见表4)。

此外,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因子、目标专注与青少年社会支持之间也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且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目标专注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10,0.211;其他人的支持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8,p

(三)灾后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灾区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以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家庭支持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R2=0.03,说明家庭支持因子可以解释社会韧性的3%,p

然后进一步把生活事件压力的各个因子和社会支持的各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两个因子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家庭支持和学习压力。结果见下表。

模型一是只有家庭支持作为自变量的结果,模型二是学习压力和家庭支持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的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模型一的R2=0.03,R2=0.02,模型二的R2=0.05,R2=0.04,标准化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回归方程也是显著的,这说明家庭支持和学习压力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换句话说,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背后的家人支持,另一个是事件经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对于培养个体心理韧性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论

(一)灾后儿童差异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富于攻击性,这也是性格上差异最为常见的证据。一项对日本、印度、菲律宾、墨西哥、新英格兰和肯尼亚等6种文化中7~11岁男女儿童的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背景中都能看到这种差异。[7]本研究发现,灾后不同性别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上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不存在差异。在受惩罚因子上和前人研究一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压力不同,而且压力应对的方式也有不同。由于男性的这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带来更多的惩罚导致惩罚因子上的差异,所以,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时要给予不同的关注。

在社会支持上不同得分的儿童,经过t检验,其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研究显示个体的社会支持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因子对心身症状的作用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应特别注意改善青少年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评价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所以家长及其他对儿童重要的人必须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其他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二)灾后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成就目标定向则是成就动机的要素之一,同样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此外,儿童的自我概念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儿童的自我概念还会影响其目标定向,而目标定向对于个体的成就水平又有制约作用。国内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以不同的途径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9]本研究中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往的研究结论。结论是一致的,社会支持程度低能够使这些儿童表现出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心理韧性程度低。

(三)灾后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韧性,家庭支持的影响程度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其他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影响不显著。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主要来源,且父母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儿童在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求助父母。以往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考察了流浪儿童、贫困儿童、多动症儿童、残疾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受欺负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10]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降低青少年的压力感,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11]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压力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一个影响因素。学习压力作为一种生活事件,影响着儿童的心理韧性。国内也有研究表明,[12]经常参加学校活动的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从不参加活动的中学生。学校的各种活动别是学习经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它要求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往和联系。而人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独感,忘记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从而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经历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而适当的学习压力可以使儿童能够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生活。

四、建议

(一)在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时提出的建议

研究发现,灾后不同性别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的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灾区的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面临更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导致较多的攻击行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男生顽皮、好动等自身的性格特点,老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学习压力和惩罚,而更多的压力和惩罚又反过来强化了已有的性格,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男生健康适应能力更差。[13]因此,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给男生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在对男生进行惩罚时,惩罚措施也不应该太过严厉,造成男女生之间差别显著。在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针对男女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帮助其健康成长。

(二)家庭对儿童关注提出的建议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韧性,其中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主要来源。然后,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因子与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之间的相关却不显著。这就提示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要更多关注与儿童的沟通,多倾听他们、了解他们。[14]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其次,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应对挫折的办法,避免孩子孤立无援的恐慌心态,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家庭支持的支持力,减少儿童在学习上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提高儿童的心理韧性。

(三)对灾后学校及社会提出的建议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心理韧性的两个因子积极认知与目标专注具有高相关。andrews的研究曾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15]学校作为儿童发展的主要媒介和环境,面对地震灾害给灾区儿童带来的诸多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也应针对个体的差异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对学生相比于灾害发生前应要更积极地关注、真诚对待,要正确引导儿童面对灾难,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复课,回到学校和集体;经常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爱,在积极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引导其积极乐观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从宏观层面对政府提出的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应在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的整体机制上有所推进,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在各地建立应急管理机制。[16]首先,在政府执行向灾后教育倾斜政策的前提下,应加大在灾后教育软件投入的比例。调查所在的河西小学是茂县灾后重建的首批项目,而所有的学校都是重建项目中优先建设。在对河西小学的同学调查时发现,新的学校、新的教学环境对孩子们的乐观积极心理起了很大的激发作用。除现有的保障硬件支持外,政府应更多地保障软件的支持,如灾后儿童的心理培训,灾后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等等。其次,可以在各地设立专门的心理救助部门,并对心理辅导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把心理干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马君雪,耿柳娜.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41-46.

[2]严春香,周宇.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165-170.

[3]陈彩琦,李艳,田卫卫,陈融,张庆.汶川地震灾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americanpsychologyassociationHelpCenter.theroadtore-silience.whatisresilience?省略/featuredtopics/feature.php?id=6&ch=2,2004/12/30.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131-133.

[7]whitingB,edwardCp.across-culturalanalysisofsexdifferencesinthebehaviorofchildrenagedtherethrougheleven.J8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74,91:171-188.

[8]胡军生,滕兰芳,王登峰.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心理卫生.2007,21(9):650-653.

[9]路海东.聚焦中国儿童学习压力:困境与出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郭玲玲,吕寿伟.家庭支持与初入学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7(14).

[11]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17(6):748-752.

[12]刘一霞.烟台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13]张硕,薛倩.小学高年级生活事件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1):33-37.

[14]andrewsG.Lifeeventstress,socialsupport,copingstyle,andriskofpsy-chologicalimpairment.JnervmentDis,1978,166:307-316.

[15]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17(6):74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