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基地分析十篇城市设计基地分析十篇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4:34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绿化;设计原则;生态性

一、城市绿地景观的概念和作用分析

1、城市绿地景观的概念。城市景观绿地主要是指以栽植树木花草和配置一定的设置来改善城市的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基本由绿色植物所覆盖的具有较强装饰性和观赏性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景观绿地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和公园、滨水景观绿地、街旁游园绿地和步行商业街绿地。

2城市景观绿地的作用。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提高居民城市生活的质量。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城市景观绿地也是城市景观系统中的一部分,分布性较广。城市景观绿地的增设增加了城市绿地空间,同时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城市景观绿地有助于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城市景观绿地的建设带动了周围的城市土地的开发,增加了城市商业的机会。城市景观绿地规划有助于城市防灾。城市景观绿地点小而多,有助于完善城市的绿地系统,缓解自然灾害。

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

1、城市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很多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很差,往往是达不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景观绿地的层次性不高,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同时也不能为了突出个别城市景观而忽视更加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街头小块绿地等。

2、城市绿地景观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自然美的事物才具有真实的感彩,也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在现代的城市景观绿化规划设计中,人造的景观往往占多数,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很难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情感的触发。

3、城市景观绿地缺乏生态经济效益。景观绿地规划设计要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但是往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破坏后,才认识到景观系统的重要性,这时人们就会希望通过绿化建设来弥补这种自然的缺陷。这种事后补救的办法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场地的生态活力,而且也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同时绿地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流行的“草坪热”,不仅造成事后管理的难度,而且草坪的持续时间短,可能要经常更换,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4、城市景观绿地与历史文脉脱节。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但是在现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为了盲目的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景观被摧毁,传统的文脉、自然的景观给野蛮的手法打乱。这些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宝物在机器的轰鸣下被掩埋。

三、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分析

1、注重历史延续,开创特色未来。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应该体现城市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变化。城市建设大多是在城市原有基础上进行更新改造,历史不能被否定。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要科学的有意识的发掘、利用和保护,使得历代所经营创造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得到延续,同时应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既符合地方特色又具有时代进步感的城市空间。所以在进行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时,注意保存城市的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珍品,使其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景观绿地规划中可以放置一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历史沉淀感的小景来营造场地的历史氛围,可以是一片斑驳的墙面,一块当地的老石或是一棵枯树。

2、体现人文精神,注重视觉感受。城市是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任何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使城市建设与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体现人文精神。人们都希望看到美好的事物,所以景观的视觉和谐也非常重要,所以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必须尽量使城市景观在各个方面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视角下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

3、尊重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存。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该尊重自然资源,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以自然景观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钢筋混凝土营造的硬体空间,使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为人居环境注入生命活力,创造特色环保城市。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形成安全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维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协调统一与变化,开创多元化发展。人类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要求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应该让不同的社会团体收益,各得其所,真正实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但是在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掘城市个性和地方特色,突出城市与其他不同区域的城市的差异个性,而且与周围城市也有所区别。

四、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分析

1、景观绿地植物配置。在植物的配置选择上,要根据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功能来进行选择,例如是观赏性绿地,可以选择一些尽观赏性强的植物,尽量采用自然式的布局,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姿态。同时也要考虑到景色的四季变化,可分区段配置之物。合理搭配植物,在平面上做到植物种植疏密合理,根据植物的树冠大小决定树的间距,在竖向上则做到高低层次、错落有致,也可以结合场地的地形和建筑组成有韵律、有节奏的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在植物的配置上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

2、景观绿地种植设计。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种植形式。例如在游园小路两边一般采用不对称种植,而在主要道路两边则采用规则式种植。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尽量使植物以自然方式生长,充分利用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速生树与慢生树之间的搭配,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在道路两边应充分考虑遮阴效果的制造,同时宜选用树形优美、疏密有致、高低合适的树种。在每一个区段应设置一个突出的季节植物景观,形成景观中心。除了种植成本之外,植物栽种以后的养护费用也应该充分考虑。

3、景观绿地设施设计。城市景观绿地中的设施是为了提供人们休息、娱乐或者装饰照明使用的小型设施,应该遵循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设施的设计和布置。可用自然石块做成凳、桌,又可以在绿地内设置一些地灯、雕塑等,既方便使用,又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但是在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场地的安全性的考虑,如亲水平台、桥、假山,这些地方都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所以应该设置栏杆、障碍等保护人们的安全。城市景观绿地规划设计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一个城市要树立自己独特有魅力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还需要有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做到城市景观绿地规划的自然生态性发展,实现城市绿色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基本要点

【abstract】incityconstruction,thecityplanningistodecidethecityappearanceShimao,urbanpublictransportation,urbanlivinglevelofthekey.therefore,inthemoderncityplanning,cityplanningdepartmentshouldfromtheanalysisofthebasicpointsofcityplanning,cityplanningtoimprovethequalityofthescientificnatureandplanning.

【keywords】cityplanning,basicpoint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水平的提高,城市规划工作应正确面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通过对城市规划基本要点的了解、熟悉与掌握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作者根据我国近年来城市规划发展的状况与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点及其规划设计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1.分析城市规划基本要点的构成

根据城市规划的需求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城市用地、城市空间等因素。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点包括(公共交通、土地空间的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因素)。通过多方面因素调研、分析与论证实现科学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因素与城市环境改善因素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考虑内容。

2.基本要点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分析城市规划的用地功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土地组织功能是规划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是由不同的城市用地组织功能共同组成。城市用地组织功能可以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置与绿化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特殊用地等)。其中,城市用地组织功能中的重要内容(居住、工业、道路和绿化),是构成城市用地功能的基本单元。在城市规划中,应根据城市用地功能的需求以及现代城市人居水平的要求进行各用地基本单元规划。通过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用地功能的划分使城市用地功能更加明确,使城市居住环境得以改善。在城市规划中应根据土地组织功能的需求及其基本特征进行用地规划,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分析城市规划空间形态;城市的空间形态是由城市用地功能、建设设计、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布局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改建、扩建过程中,应利用这一时机调整城市用地功能,以此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促进城市人居水平的优化。根据城市自然环境与用地功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空间形态对城市人居水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通过科学的空间形态因素分析与规划设计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分析城市规划中公共交通的用地;公共交通用地严格意义上属于城市用地功能因素范畴,但是在城市公共交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城市公共交通用地可以单列出来,以此提高对公共交通用地的分析。同时,将公共交通地上地下的空间利用进行充分考虑地上交通用地的利用、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地下空间的利用。从空间利用的分析入手,对城市公共交通用地进行科学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公共交通现状特意改善、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根据城市用地规划进行架设天桥、地下通道的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城市公共交通拥堵现象得以缓解。

4)分析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使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因素,以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前些年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常会为了提高城市面积将周边湿地填平建设成为工业园区。这一现象的后果是城市储水蓄水能力直线下降,造成了城市雨季防汛能力的降低。近年来,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理念,现代城市加强了对

城市周边湿地的恢复。通过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以及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因素的分析与应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5)城市规划中地域性的考虑;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从自身的地域特点分析入手,考虑地域性因素对植被、文化、艺术的影响。通过地域性因素考虑与分析构建具有城市自身特色、特点的城市风格。并在城市规划中将这一风格进行延伸,打造具有地方特点的、城市特色的地域风情,实现城市建设的独特性,促进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

3.分析各项因素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应用

在城市规划研究中,应针对城市规划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以及各项基本要素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针对城市规划需求以及城市合理布局的要求进行发展战略蓝图的设计,实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城市公共交通能力的提高。根据对城市规划基本要点的分析,实现城市规划技术性、艺术性、政策性、综合性、地方性与实践型的最终目的,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4.小结

城市规划基本要素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是实现城市规划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关键。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通过对基本要点的分析以及城市发展战略内容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以此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那、促进城市宜居水平与经济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寿义.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体系建设[m]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3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07-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市基础设施(Urban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使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按照定义,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本文所称基础设施一般仅指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投融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我国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效率,缓解各地区城市建设资金压力,破解城市投融资难题,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主要存在投融资水平不高、投资主体不明确、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从微观上看,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和运营效益不好等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发展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效率的提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制度,是我国在下一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点。

关于如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提高以及科学管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杜玛(evseyDDomar)提出了政府投资双重效果理论,指出政府投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民所得,进而使有效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使社会总产量上升,即投资生产力效果(Capacityeffect)。李嘉荣在分析我国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时援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Sphelps)对我国投资效率的看法,他认为“中国面临着一个最终需要解决的长期问题是过失的投资,中国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率问题”[1]。如果投融资效率不能有效提高,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口只能越来越大。对于效率评价方法,李嘉荣还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宏明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投资效果系数这两个指标说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低效率观点,提出应有序地将政府、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等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主体,以提升投融资效率。潘胜强从城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满奕、李昌友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3]。邹慧宁利用昆明市2004年和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各指标等价划分临界值及各细分指标所附权重,对昆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4]。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要么只是从理论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定性研究,要么未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框架完全纳入考量范围,导致模型拟合出现设置误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将专门研究效率的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a)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研究中,可以从投入产出角度定量地研究我国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为我国各地区缓解资金缺口提供借鉴,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评价方法主要有典型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法(Dea)、典型相关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关联因素多且难以用数学模型反映其关系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但是,其计算结果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不适用于具有较高定量要求的方法。数据包络法从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用一组投入产出的观测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以之进行综合评价。其优点是:适合于具有输入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并且输入输出指标的单位可以不统一[5]。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分析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结构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分别在两组随机变量上利用线性组合来构造成为典型变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变量,在保持变量信息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始随机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通过分析这些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替代对原来两组随机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本文综合利用了三种方法在效率评价上的优点,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我国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典型相关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最后利用Dea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二、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方法(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目标决策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评价具有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

其中,m和s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指标的个数;xij0和yij0表示第j0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j项输出;s+r和s-i分别表示松弛变量;ε表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中取正的无穷小,如ε=10-6。

(二)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现代化程度是由许多指标共同决定的,为了能较全面、科学地反映其现代化本质,同时又避免指标重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因子分析,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选取城市基础设施各子系统指标(见表1)。

表1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系统评价指标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能源动力系统(F1)燃气普及率(%)t1电力消费总量(百亿千瓦时)t2水资源系统(F2)人均水资源(十立方米/人)t3用水普及率(%)t4城市供排水系统(F3)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百万立方米/天)t5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万立方米)t6供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7排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8道路交通系统(F4)城市道路照明灯(万盏)t9实有道路长度(百千米)t10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百千米)t11年末公共交通运营数(百辆)t12邮电通讯系统(F5)邮政营业网点(百处)t13城市电话用户(百万户)t14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t15生态系统(F6)建成区绿地覆盖率(%)t16生活垃圾处理率(%)t17(三)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分别来自2011年和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来自各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建设投入效率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效率分别考虑,用2010年与2009年各个评价指标之差代表2010年新增投资的产出流量,而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则为2010年的各个指标存量。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投入没有确切的统计,本文用建筑,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及水利环境和公用设施管理等行业就业人员的总数来代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总量。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分析

由于Dea对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有严格数量要求,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研究者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综合处理,但是应用这类方法会使信息量损失较多;而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使提取的综合变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且将原始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

(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本文利用SpSS分别对2010年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和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指标(2010年与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之差)进行分析。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是2010的存量指标,而2010年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指标是2010年的净存量指标。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指标分析

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的产出指标,本文提取了两个典型变量(见表2)。这两个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937,其χ2统计量分别为119317和42085,p值为0,表明相关性十分显著。由于原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构建典型相关模型。反映城市维护资金产出指标的第一个典型变量为L1,第二个典型变量为L2。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Dea分析

本文利用emS13软件,分别用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维护资金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以及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来建立基于投入导向BC2-Dea的模型。考虑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分别设置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维护资金模型输入指标为:城市设施维护资金(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维护资金模型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L1;第二典型变量L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入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V1;第二典型变量V2;决策单元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及自治区。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效率分析

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中,资金使用效率主要从整体上考察资金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纯技术效率主要衡量城市维护资金投入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规模效率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因此,规模效率主要用于评价城市维护资金是否处在最优规模水平上。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资金的总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56,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05,规模效率平均值为138。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维护资金配置使用未达到有效状态,资金处在高投入低效率状态下运行,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效率相对较高,海南、浙江和江苏在东部名列前茅;中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处在全国最低位置,山西、河南和安徽等省份均处在“高资金投入,低使用效率”的怪圈内;西部的和青海生产效率都很高,与该地区资源丰富、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以及人均占有高有关。例如,和青海的人均水资源含量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使得其在资金人力投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产出。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城建维护资金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技术特征,东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过剩造成的;中西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表4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测评结果

(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从表5的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总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347,纯技术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938,而规模效率为0351。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省市的市政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导致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投资水平未达到最优规模。为了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用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其中大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过度投资却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来看,福建的总效率高达136,新疆和次之,青海的投资效率最低。山西、辽宁等17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已经达到最高水平,表明资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从整体上看来,只有适度调整市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才能最终促进整体使用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各有差异,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规模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水平较低;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较低。因此,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整合,发挥现有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各主管部门应加强项目信息的沟通,在立项审批、验收等环节上加强把关,防止多头立项和套用项目骗取财政资金。对规定可以重复申报立项的项目,对其资金要加强整合使用,提高项目建设的档次和工程质量,同时完善资金拨付形式和办法,把“拨款制”改成对资金终极使用者的“报账制”;对项目工程要加强管理,整合后可集中委托对工程有严密管理程序的部门管理,这样既解决了资金相对分散的问题,又可防止建设资金被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其次,应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吸收私营部门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产出成本,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目标,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建设服务效率。对于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相关部门应该尽力提高其规模效率,综合考虑全体市民在整体上对城市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城市各大系统的均衡配套,将提升城市硬件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一并纳入城市效率的综合考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嘉荣,王钟.西部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分析[J].探索,2005(6):144-148.

[2]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满奕,李昌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187-189.

[4]邹慧宁.昆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75-76.

[5]冯振环,赵国杰.基于Dea和广义BCG模型的中国区域投资有效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0(12):10-15.

[6]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毛红霞.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D].系统工程,2004(1):55-59.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4

1空间信息技术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1.1空间信息技术

信息和信息技术对当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空间信息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以获取、管理、分析与地理位置相关的空间信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总称。它包括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简称3S技术)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远距离无接触地快速获取地面各种地物的实时信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在任何时刻为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三维位置、三维运动速度和精确的时间等信息。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短周期、视野广阔、信息量丰富及可定时定位观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将空间信息的处理与属性信息完美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了空间检索和分析功能。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数据的采集,而是强调对地球空间数据和信息从采集、处理、量测、分析到管理、存储、显示和的信息流全过程[1]。空间信息技术把整个人类的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有信息获取的客观性、信息定位的准确性、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信息分析的空间性、信息表达的直观性等特点[2]。

3S技术集成已成为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定位系统的组合技术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了准实时或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对地观测的海量波普信息为目标识别及科学规律的探测提供了定性或定量数据;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获取准确、快速定位的现势遥感信息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和在分析决策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位、多元复合分析[3]。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技术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形成快速、高精度的信息处理流程。

在自然、经济、社会中出现更多的是空间数据,空间数据是指与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相联系的数据。数据库是20世纪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范围广泛的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它具有数据量特别大、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结合紧密、数据应用面广等特点。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为依托,社会、资源、环境、经济等多种信息可以组成更庞大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空间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资料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分发、反馈、决策的网络服务体系,它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4]。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空间数据库,但是技术平台的差异导致数据很难实现共享,这在GiS数据库中尤其突出。为了实现GiS数据的共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建立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异构空间数据源的互操作,以达到空间信息共享的目的[5]。

1.2城市开放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

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建构是在生态概念的思想基础上产生的,是生态规划设计观的表现之一。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大约出现于1887年的英国,之后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和应用。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一定的城市地域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多重功能的存在于城市建筑实体之外的开敞空间体[6]。它包括绿地、河湖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空地、广场、道路及农林地、山地、滩地等空间。它们担负着城市多样的生活、活动、生物的自然消长、隔离避灾、通风导流、表现地景以及限制城市无限蔓延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多重载体。这就意味着城市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体概念、一个载体概念,它具有生态、娱乐、文化、美学等多重目标和功能。开放空间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相一致[7]。

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则是具有一定要素构成、结构形态和功能组合的各类开放空间的集合体[6]。系统的构成要素按照基本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和灰色开放空间系统两大类。绿色开放空间包括绿地、园林和水体,灰色开放空间包括对外交通空间、对内交通空间、广场、未绿化的闲置空地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相互支撑、相互交叉重叠共同构成城市巨系统。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具有实用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景观功能和调控功能等,它是城市地域内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空间前提,是改善城市结构和功能的空间调节器,也是城市建设体现生态思想、促使城市发展进入可持续状态的重要空间载体[7,8]。

1.3建立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并存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与城市建筑空间之间存在耦合互动关系,从而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反映,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研究人们可以对整个城市系统进行明晰的解剖和辨识。同时,城市环境的空间布局是一项刚性很强的战略任务,一旦确立了空间布局的框架并将其落实到用地上,就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其改变[6]。而作为城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内部要素的变化不但会导致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变化,而且会导致整个城市巨系统的变化,而系统变化的程度和结果却正是人们想预知的。以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可以获得确定空间区域的实时空间信息数据、实现对区域空间信息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各种分析、实现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模拟和发展模拟等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后果的预测与模拟。这样,人们就可以借助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预测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方案,从而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这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设计思想、可行性研究与开发流程

2.1设计思想

信息系统设计采用原型法思想。原型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确定部分基本要求,设计一个初步的原型,并用较短时间开发出一个实验性的简易原型,投入试运行;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然后再运行,再修改;如此反复迭代,不断完善原型(本质上称为进化型原型),最终开发成完善的信息系统[9]。

2.2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在进行信息

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任务的提出、初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等[10]。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可行性论证包括4个方面:通过初步调查和对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分析研究,确认信息系统近期和远期应用目标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的投资规模(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和人力资源的投资),编制预算,并估计实施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论证几种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确认技术上的可行性,确定最终方案;编制项目初步实施计划,确认实践上的可行性。

2.3系统开发工作流程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基本上可分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子系统设计及系统评价等3个方面,在对信息系统各项评价结果基本满意的基础上,可对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与优化。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

图1基于原型法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基本流程(略)

Fig.1Stepsof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withprototypemethod

3总体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为全系统确定了整体框架和结构,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如图2。

图2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流程(略)

Fig.2Stepsofgeneraldesign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1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用户需求调查分析是对用户现行业务运行管理系统的现状和用户对系统的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准备阶段。用户需求调查分析要弄清楚包括潜在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对系统的功能、数据内容、应用范围等方面的要求,并详细考察用户原来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和相互关系等。

3.2系统逻辑设计

在用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即确定系统的功能。逻辑模型的基本成分是逻辑结构、子系统划分和子系统功能分析。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等。硬件主要指信息系统运行的设备环境,包括计算机、输出输入设备以及网络;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指计算机操作系统如winDowS系列,UniX,LiniX等。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主要指遥感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CaD,eRDaS,GeowayimageStation,epSCHeCK,aRC\inFo,mapGiS,SupermapGiS等。它们可以实现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存贮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成果生成与输出等功能。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存贮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数据信息、城市的各种相关社会经济信息等。人员包括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图3)包括专题信息子系统和应用信息子系统等2个一级子系统。专题信息子系统主要用于某一专题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并将获得新的信息数据返回城市开放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必要的信息数据库更新与维护。具体而言,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专题子系统包括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和灰色开放空间信息等2个二级子系统。绿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绿地信息、园林信息和水体信息等3个三级子系统;灰色开放空间信息子系统包括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广场信息、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等4个三级子系统。绿地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城市开放空间中与绿地相关的信息数据,它可以实现城市开放空间中绿地的布局分析、规划分析,并可以预测城市绿地布局对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造成的生态后果,从而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乃至城市整体规划中的绿地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园林信息子系统用以处理与园林相关的信息数据,分析园林规划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分析园林布局变更造成的生态影响,为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水体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水体质量及其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根据现实数据预测未来时段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及对开放空间环境质量的可能影响,为城市各种水体的管理提供信息和帮助;对外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用来进行城市实施对外交通时所需城市内部空间的预测与布局分析,并根据现有的信息数据进一步预测布局的可能后果;对内交通空间信息子系统基于分析现实交通线路状况的基础之上,依据现有的信息数据为未来的对内交通线路布局提供参考方案和相关分析;广场信息子系统用以分析开放空间内广场布局的合理性,进一步提供广场的需求信息,并为开放空间的广场布局提供参考方案;未绿化的闲置空地信息子系统基于各种信息数据分析闲置空地的可能用途。应用信息子系统是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向用户提供有关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查询和运算结果,它将专题信息子系统的运算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得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布局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效应,进一步预测其布局改变或者社会经济状况改变对其他因子、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乃至城市巨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以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可以将最终查询结果或运算结果输出成图。借助大量分布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客户端,公众可以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各种信息,了解开放空间内正在进行的某一项建设对城市造成的诸多影响,借此也可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图3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组成(略)

Fig.3thestructureofurbanopenspaceinformationsystem

3.3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具体包括数据库实体设计、标准化设计、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计划、经费预算和组织实施。数据库是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对数据体用非冗余结构定义;在插入、修改和删除冗余数据元素时,数据元素的结构、相互关系和从属性应保持不变;数据独立;保持数据的安全性;系统要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要有利于数据库维护以及经常性的组织和必要的数据库操作辅助程序;要便于用户对数据的独立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要有不断的扩充和更新的能力。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社会经济信息数据主要属于非空间型属性数据,主要包括开放空间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城市开放空间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各类地物的空间分布图等空间型数据及其附属的属性数据等,也包括经过处理的遥感影像数据。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关于数据的质量、内容、条件和其他特性的数据,其在数据的共享中具有重要作用。所有的数据库都可以归结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元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数据的管理模式为GiS管理空间数据、DBmS管理属性数据,并通过关键字段在空间和属性数据间建立关联,这种模式为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单独处理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能发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的优点。

4子系统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是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确定目标的阶段开发计划,对子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指导子系统的开发[10,11]。子系统设计以对用户需求作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分析为基础,子系统设计的内容包括: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4.1子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每个子系统的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软硬件应根据子系统的功能和规模并兼顾到与其他子系统的兼容来购买,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系统软件一般采用winDowS系列或者国产的LiniX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为eRDaS,aRC/inFo系列,CaD及其mapGiS系列软件;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社会经济信息数据、空间信息数据、元数据和其他信息数据等;人员包括子系统开发人员、运行人员、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

4.2系统数据库设计[12]

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源的分析与选择;数据采集方式的确定;数据更新的技术方法;数据采集前的预处理;数据采集技术要求和技术规定;数据编辑处理和拓扑关系建立;属性项的选择、定义和属性文件的建立,与已有关系数据库的连接;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平面坐标的配准、投影参数设置、与国家统一坐标系间的转换;数据接边问题;其他有关问题等。

4.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应具有数据输入、图形或属性信息的查询检索、数据处理与分析、坐标变化和投影转换、图形图表显示或输出以及数据更新等功能,还应针对不同的专题子系统,涉及专题应用和辅助业务管理功能。

4.4系统用户界面设计

用户界面设计应该体现友好、方便、快捷的原则,采用汉化的菜单式用户界面,用户只需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地,在系统维护管理、操作等的用户界面应该具有用于数据库维护与管理的数据输入与修改模块、数据查询模块、图形查询模块、运算结果的输出包括图形打印模块等,而在面向公众的用户查询界面和前者相比减少了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模块,数据的输出模块的功能也相对简单,其他基本相同。

5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评价是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功能和效益评定,基本做法是将系统的运行和预期目标进行比较,评价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1,13]:系统效率评价、系统可靠性评价、系统的可扩展性评价、系统的可移植性评价、系统效益评价等5个方面,信息系统评价可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效率评价

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初期的评价主要为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可以实现,是否可以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所提供数据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想;然后根据信息系统设计方案中系统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体系进行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效率的评价。

5.2可靠性评价

可靠性评价主要考察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系统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是否妥善保存以及系统是否具备后备开发体系等,并要进一步评价系统运行期间出现事故的可能概率、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的自我恢复状况、系统事故恢复后继续运行的稳定性等。此外,还要评价信息系统出现事故后对运算结果的处理状况,特别是对数据库文件的处理结果。

5.3可扩展性评价

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基于原型法的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是基于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思路进行的。首先开发出一个功能简单的信息系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完善系统的功能。在已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之上增加其他的功能模块时,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或者不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是对城市开放空间新型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5.4可移植性评价

可移植性是包括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在内的所有信息系统是否具有开放应用价值的关键指标。可移植性要求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不仅能在本机上运行,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型号的机器上稳定运行。要实现此功能就要求系统的设计必须基于国家标准规范或通行的标准进行,以保证软硬件、数据的匹配和共享,这也是不同城市的开放空间信息系统之间实现连接、数据共享的重要保证。

5.5效益评价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5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述

近几十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问题频发。十以来,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包括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等。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我们的发展又不能停滞,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借助政策和其他手段来综合整治环境问题是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二十年,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城市设计领域中,它通过跨专业综合的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从而使之得到解决。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是美国建筑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首先提出的,“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中,景观是城市发展中规划与设计的手段,同时,通过景观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一个完整的GiS系统必须具备输入、存贮、操作和分析、表达和输出四大功。近些年来,GiS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

2.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城市规划管理

基于GiS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信息,如各项现状地形数据、宗地、权属、用地许可、各项规划指标、规划成果图等输入数据库,然后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三维GiS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数据系统,将城市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根据管理内容进行分类,便于信息的管理与查询,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规划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等提供更为便捷、理性的技术服务手段。

2.2空间分析

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利用空间分析建立地理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快速的得出各种有用的网络拓扑分析和空间信息,准确的完成复杂的地理空间分析,如地形分析,用地适用性评价等,更直观的得到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同时,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隐患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如建立缓冲区、邻域分析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应用,以便通过结果对城市规划设计做出决策,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这使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简便。

3.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詹姆士・科纳(JamesCorner)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詹姆士・科纳把当代城市的研究分为5个主题,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过程和形态(formofprocess)、技术(technique)和生态学(ecology),概括了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1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纳入城市的基础设施中,使其在城市中发挥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将其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部分去看待,在此同时它还承担了城市的改造、美化、更新和重塑自然、提升生态品质等职责。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规划多将植物作为媒介,应用大量的适宜生长的植物来调节规划范围内的环境气候,在丰富设计了景观之余再引入其他的景观植物,使一个区域和一个开放空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内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它体现了生态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生态学思想

景观都市主义着重强调的是以景观为中心的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学与以往所说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生态学是与环境、甚至是与环境万物始终联系在一起,也指城市如同生态环境一样应该与自然界中的万物联系到一起,与景观联系到一起,相互依存互相流动。城市不应当只停留在一个建筑或者某一时间点上,应该是具有吸收、相互转化和交换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一样是生态的有机体。

4.运用GiS技术的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4.1在GiS技术中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原因

将景观都市主义中的要素选择应用到GiS技术中,可以避免过去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因素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基础要素提供整合到GiS技术中,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充分的利用,用以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可以在生态适应性评价中加入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分析得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适用性评价。

4.2GiS技术和景观都市主义融合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从灰色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是指相互“联接”的绿道、公园绿地系统、自然或者农田保护区、再生土地等维持自然生命流通过程必须具备的绿色场所。应用GiS技术对现有地理数据进行详细的整合分析和处理,确定出需要保护的生态要素,进行分类,通过地图叠合分析确定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景观区域,同时综合其他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等进行加权计算和地图叠合确定出结果的可行性。

4.3二者的融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当今城市规划工作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景观都市主义寻求的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促进城市的保护、更新和再生,通过与GiS技术的融合更快速、更科学的主动实现城市规划的“景观生态”(图1)。利用景观植物涵养水分,减少洪涝灾害,保护城市地下水,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丰富城市空间,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在GiS数据库中存储,变为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供查询、分析,用于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更多的综合手段才能变的更科学、更合理,还需要实施者和用户的协调合作,在长期的努力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发展。

图1.中国上海古北黄金城道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6

关键词:城市信息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差异分析对策建议

城市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城市首先具备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市场,成为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主战场。然而,在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我国区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占区域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其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将阻碍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发现和寻找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比较各城市信息化差异的程度,将对我们下一步制定区域化战略以推动整个区域的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差异。因为地级城市是各省经济最活跃最基础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和信息辐射能力,是我国各省区实现信息化突破发展致胜战略的重点地区。地级城市的发展可以加速带动周边城镇和落后地区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省级区域经济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区域信息化差异产生原因分析

经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城市经济效益、城市社会主体素质和城市信息化基础以及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导致区域信息化差异的主要因素。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城市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城市经济发展实力的影响

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的城市,能够在进一步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设法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方面得益于这些城市,具备了可继续发展信息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具有经济实力的城市,其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居民信息需求不断高涨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居民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不仅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地促进了城市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越快,市场竞争越激烈。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主体的企业,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将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是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社会主体素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主体受教育时间越长,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对信息的需求就越强。而影响城市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城市的教育水平。长期以来,在一个省级区域内,各个城市在教育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例如教育资源、教育经费均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社会主体素质还表现在人才的匮乏。人才匮乏是困扰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特别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这种状况尤为明显。难以留住现有人才以及难以引进人才成为制约落后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信息化发展的双刃剑。

社会主体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息化意识明显增强,这不但与现有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有关,而且也与是否注重对社会公众进行相应的素质培养以提高公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相关。因此,加强各级政府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也必将逐步推动社会主体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使居民工作和生活日益离不开信息化服务,因而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反过来又促使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协调与规划,虽然大多数建设工作可以交由企业完成,但如果从一开始由于利益问题而产生重复建设和多头投资,不但对于城市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和不能有效利用,而且也会对今后城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碍,形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信息孤岛现象等。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反映城市信息化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化的焦点就逐步转移到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城市管理、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便利等方面。信息化提供的知识、技术、机会将直接影响并大大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导致中小城市信息化差异问题的根源,本文从几个主要要素出发,选择一些要素指标,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判断不同城市信息化发展受各要素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差异程度,以便能够从中找到真正的影响原因,为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各省新增了不少地级城市,但有些地级城市的统计体系仍然沿用的是农村统计体系,很多在城市统计指标体系中已有的指标却在这些城市的统计年鉴中难以找到,这就为定量分析研究省级区域内的各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以广东省21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考虑了影响城市信息化的主要要素以及统计指标的可采集性,选择了人均GDpX1(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元/人)、人均工业企业利润X3(元/人)等三项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总实力水平和效益水平;选择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数/万人)反映信息化主体素质;选择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台/百户),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部/百人)反映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选择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数/万户),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元/人)指标反映城市信息化应用情况。

从许多参考文献的测算结果可以了解到,在全国省级信息化发展评价中,广东属于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区域。但认真分析广东21个地级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后发现,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在珠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中心城市以及其它经济较落后的城市之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参差不齐,不同类别区域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具有典型意义,以此为例的分析结果可为我们提供解决省级地区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决策参考。

通过查阅广东省各城市2003年统计年鉴、《2003广东统计年鉴》、《2003中国城市统计年以及网上相关统计资料,并经过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各项指标值,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各项指标最大值的分布情况来看,深圳市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人均工业企业利润X3,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部数X6,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的部数X7,人均电信业务总量X9等五项指标中均名列全省第一;广州市在人均GDpX1,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X4两项指标中名列全省第一;东莞市在每百户拥有计算机的台数X5指标中名列第一;中山市在每万户互联网用户数X8指标中名列第一。

定量分析结果

通过sps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选择类别距离≤3.5个单位,得到这21个城市聚类谱系图如图1所示。

根据谱系图1可以把广东省21个城市分为三类,如表2所示。

利用spss计算得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1.67%,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2.29%,累计贡献率为83.97%,于是,选择前两个主成分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如下:

Y1=0.944x1+0.949x2+0.930x3+0.197x4+0.895x5+0.828x6+0.872x7+0.856x8+0.879x9(1)

Y2=-0.151x5-0.0065x6-0.198x7-0.215x8-0.067x9+0.088x1-0.233x2+0.073x3+0.960x4(2)

综合评价函数为:

Y=ω1Y1+ω2Y2(3)

其中,ω1为85.36%,Y的权重ω2为14.63%。

可以看出,主成分Y1综合反映了指标χ1、χ2、χ3、χ4、χ5、χ6、χ7、χ8、χ9的信息,结合这些指标的具体含义可知,主成分Y1综合表示的是城市经济发展实力与经济效益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主成分Y2主要代表的是原始指标χ4表示的信息,即信息化人才的情况。所以,主成分Y2综合反映城市信息化的主体素质水平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利用公式(1)、(2)和(3),可以计算得到广东省21个城市的主成分Y1、Y2以及综合评价分Y的值以及依据综合得分值Y进行排序的名次,结果见表3。

其中,凡得分值为负值的,表明该城市在主因子Y1、Y2或Y上得分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以下。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肇庆、惠州综合得分Y值大于0,而这8个城市均位于珠三角地区,其他13个城市的综合得分Y值都小于0,表示它们的信息化综合评价得分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由此可见,对于广东省来说,只有在珠三角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也居于全省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较高的水平之上,而超过一半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很落后,这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珠三角地区有着极紧密的联系。

结果分析

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在对广东21个城市中信息化发展的聚类分析中位于第一、二类的城市,其在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Y值也最高,两种计算结果相呼应,互相予以了验证。如Y得分排名靠前的深圳、广州等城市也是聚类结果中最前面的两类城市。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更能具体和明确地反映各城市信息化的差异情况。因此,综合比较分析后,可将广东21个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其综合得分Y≥1,由高至低得分排序为深圳、广州、东莞;第二级为信息化发展中等的城市,其综合得分0

地级城市间信息化发展差异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可见,隶属三个级别的各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信息化人才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经济发展实力与经济效益分析看

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其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如:深圳,广州,东莞),其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较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较高,带动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这些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排序在前列。经济实力差的城市(如:阳江,汕尾),由于其自身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无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企业经济效益上均大幅落后。此外,对于地处偏远山区的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相对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难度大,相同的投资所带来的回报率却不高。因此,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制约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非常重要和决定性的因素。

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来看

第一级别的城市(如:深圳),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应用水平较高,在计算机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处于第三级别的城市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发展缓慢和地理位置偏远,受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其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也相对比较落后,因此,这些城市在个人电脑,电话,互联网等多项指标方面处于绝对的落后局面,形成了信息化发展的鸿沟。

从信息化人才水平看

以广州为例,作为广东经济文化中心,广州高校林立,每年可以培养大量的信息化人才,加上广州整个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比较好,每年也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到广州就业,因此,广州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人才的培养优势,并且在引进和吸引人才留下来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相比较来看,很多中小城市,不但在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引进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居于劣势,这不得不引起高度警觉。如何建立良好的人才生成机制,在加大引进和吸引人才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对本地人才进行培养或联合培养的有效政策可能才是这些中小城市为解决长期困扰其发展的人才因素的有效对策。虽然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还可以利用政策优势去吸引外来的人才,那么随着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和政策的改变,这种优势必然逐渐消失(例如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的崛起,珠三角人才开始流失)。如果城市不注重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人才,那么其信息化发展将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可能。因此,本文认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在信息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人才水平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应用质量的高低,所以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比较各城市主成分Y1与Y2的得分值,可以发现在广东21个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除广州市Y1得分1.37,Y2得分2.53,表示其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以及信息化人才发展比较协调外,其它珠三角地区城市两个主成分得分值差异很大。例如,东莞、珠海等城市,它们主成分Y1得分和Y2得分差距大于1.5,深圳市的差距甚至超过3,这说明这些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实力与效益、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应用水平和信息化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继续,将会演变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尽早实施有效的人才战略,可以帮助这些城市尽早着手解决发展瓶颈的问题,实现均衡发展。

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找出各个城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处于的层次结构,利用主成分分析,既避开了由于中小城市统计指标体系的限制使我们选择指标不全面将给我们的定量分析造成的影响,又避免了以往在评价城市信息化发展时各指标权重人为设置(或定性分析得到)的随意性,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地反映各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主流水平。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统计数据的采集困难对指标体系的选取有所制约造成了一些不足。以信息化人才指标为例,选取的“万人大专以上在校生”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信息化人才未来的发展潜力。在选取反映信息化人才指标时,我们也考虑应加上“每万人拥有的科技人才”,该指标反映各城市当前人才状况,但由于很多中小城市并未设立该项统计指标,数据难以采集而放弃。

解决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对策思考

加快经济发展

搞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仍然是今后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主要工作内容。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是决定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不仅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是推动中小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脱离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追求信息化建设进度是不可取的做法,信息化建设更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因为信息化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投入和市场推动,只有当中小城市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有能力搞好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建设

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目标应定位在以信息化提高城市经济建设效益,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管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应盲目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因为任何缺乏应用基础和市场基础的设施建设,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给地区经济建设雪上加霜。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得益于经济发展而逐步发展,反过来也将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信息化能够全面增强中小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开发了中小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信息化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如在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较快的城市深圳、广州以及很多珠三角城市,信息产业早已成为这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并一直积极推动着这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

教育水平落后和建设人才匮乏仍然是广大中小城市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提高中小城市的教育水平,重视中小城市的人才培养是完成区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一方面,省级区域政府应加强对中小城市教育投入,帮助他们普及初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地方政府也应采取积极主动的人才战略,采取多种发展措施,建立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在本地高等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对城市现有人才进行的再培养以及定向培养,在大力引进外地人才的同时,还应主动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

区域内外协同发展

解决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可以依靠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辐射作用,首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局域辐射地区,然后向周边地区渗透。

区域内地级城市信息化发展应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即中心城市信息化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广东为例,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广州、深圳所处的大都市圈的影响作用,加快都市圈内各个城市的信息交换和信息集成,辐射都市圈内各个城市信息化建设先行一步,然后再带动都市圈周边地区的经济与信息化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

信息化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基本协调一致。即信息化的发展应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信息化若超前于经济发展,信息化则因难以获得经济支撑无法可持续良好发展,反之,信息化发展之后,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到使经济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协调并进,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信息中心.1999-2001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评与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4,(3).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马春庭.掌握和精通spss10.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7

【关键词】视觉符号;旅游城市;品牌设计

1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背景分析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建立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域性研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受众调查分析等方面。

1.1地域性分析

地域性研究是城市旅游品牌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城市的文脉的把握,对地方历史文化的“阅读”和提炼,精炼地总结该地的基本风格,包括文化特质和自然特性,为未来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提供本土特征基础。地域性分析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民俗文化特征的分析。

1.2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旅游业提供给旅游者的功能利益是到异地体验不同于其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是旅游者感知旅游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品牌形象建立还要挖掘现有旅游资源特色,在资源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定位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这样才对旅游者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特别是对于新开发的旅游目的地,更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挖掘其特色,整合强势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例如,临安是中国生态示范市之一,森林覆盖率为74.1%,旅游资源以生态旅游资源为特色,临安就在此基础上突出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形象。

1.3旅游受众调查分析

旅游受众调查分析包括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旅游者感知分析。旅游开发必须牢牢把握住旅游市场动向,旅游市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旅游市场总的态势和对城市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这对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定位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市场调查内容一般包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职业,以及旅游偏好、出游时间等。在河南强势文化旅游的背景下,焦作市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打造“焦作山水"旅游品牌形象,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被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

2从外显层面谈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2.1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原理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主要就是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视觉编码与解码过程。在视觉编码过程中,设计师作为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感知的主体之一(主体包含旅游者、当地居民和设计师),同时作为信息的传送者,根据自己感知到的,又需要向旅游者传递的旅游地原始信息进行编码,转化为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加以有创意的表现。视觉解码即接收者(即旅游者)对视觉符号载体――图形、色彩、文字及其组合等因素进行感知,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把视觉符号还原为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把各种认识进行整体加工形成特定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从而完成信息的传达沟通过程。

2.2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

用最鲜明、最醒目同时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城市旅游的地域性特色,作为旅游城市宣传的视觉识别符号,是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最核心的功能。从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构建的实用性需要来看,笔者并不主张将整套ViS的全部项目都一次性设计到位,导致不实用且随时间推延刷新形象时造成设计失效,因此,本文选择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设计研究对象。

(1)城市旅游品牌标志

城市旅游品牌标志设计是通过简约的图形或文字传达富含多种内涵的信息的象征符号,起到识别及传达城市旅游品牌理念的作用。在设计中应充分重视视觉语言表现的地方特色,在城市旅游品牌理念和定位的指导下,提炼出具有深层次地域性特征的造型元素和色彩元素并进行组合,才能形成显著的竞争差异。设计时还需充分考虑受众的视觉感受和对图形信息的解读,生动鲜明而富有轻松愉悦感。

例如上海旅游标志,运用飘逸的笔触效果体现旅游轻松愉悦的气氛。右侧的图案呈现出上海市花白玉兰婀娜多姿、朝气蓬勃的迷人仪态,同时犹如一只展翅高飞的和平鸽,寓意着上海把和平友谊传达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周围一圈的图案中,火红的太阳寓意上海对旅游投入的无限热忱,就如同热情的阳光拥抱每一位远方的朋友,红日旁绿色及蓝色的光晕揭示上海注重旅游环境的一面,四色光辉象征上海都市旅游的多姿多彩。

(2)城市旅游品牌标准字

城市旅游品牌的标准字是在品牌名称的基础上为加强名称的视觉效果而进行的字体设计。标准字是根据城市旅游的名称、旅游资源特色等要素而精心设计的,对字问距、笔画的配置、线条的结构与精细度等多方面都要做周密、严谨、细致的设计。城市旅游品牌的标准字在设计时应注意个性化、识别性、艺术效果等方面。

标准中文字体设计,可采古人和名人书法题字等,也可使用现代印刷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适合旅游者阅读识别的前提下。尽量使用本地域和本民族的文字。事实上,与客源地不同的文字符号可以反映旅游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凸现出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去过云南丽江的游客,一定会记得东巴的象形文

字,给人以典型的民族文化感受。

(3)城市旅游品牌标准色彩

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的标准色彩是传递城市旅游品牌信息最容易被感知的视觉语言。由于人们对不同颜色会有不同的脖受.旅游城市可以通过标准色的应用,给旅游者以不同的知觉刺激与心理反映,以此来展现旅游城市的特色,并且引发旅游者的某种联想,强化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的印象。如西班牙旅游标志,根据西班牙的旅游业打出“阳光普照西班牙”的口号,采用红、黑、黄三色强烈对比,集中地表现出西班牙旅游产品的主要特点――充裕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军.旅游品牌形象标志设计探讨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3):235,238.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8

关键词:城市管理趋势;城市管理规划;城市管理规划背景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57

一、我国城市管理趋势分析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政府管理和人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和载体。

城市管理以城市市政、市容提升等为工作目标,通过目标设定、行为规范、法制约束和日常监督等,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意志和导向。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得我国面临的公共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多变。在我国各地城市管理过程中,创新了一些好的模式和实践,正在改变和服务着人们工作居住的城市。但是,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问题和缺陷,城市管理的理念、机制等也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环节,有待改进和提升。

从城市管理的趋势看,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首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建设和保护人类居民点环境。1989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引导和鼓励各国建立宜居环境优美的城市。1996年,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适宜居住的人类社区概念,明确指出了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是指空间、社会、环境的特点与质量。宜居城市观念得到了国际共识。

2001年巴黎提出将城市生活质量作为巴黎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境。2003年《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要求城市规划能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2004年《伦敦规划》将“宜人城市”作为核心内容,即宜人、繁荣、公平、可达、绿色,宜居城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管理者竞相追逐的目标。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国际公园协会主办的“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评比,提出了“世界宜居城市”评选的11条基本准则:①必须拥有设计良好、有国际长程航班的国际机场;②低犯罪率;③国家提供优质的教育;④高素质的保健医疗服务;⑤气候宜人;⑥通讯系统良好;⑦社会容忍度高,能容忍同性恋、不同种族,并让妇女平等就业;⑧凌晨1时仍能买到酒;⑨公共交通收费合理且服务佳;⑩当地媒体及国际报刊的有无、多寡及其素质;城市规划可让市民接触到大自然,并尽量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2008年全球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共评出自15个国家的27个城市,代表了世界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

我国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从2004年开始,随后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开始关注宜居城市建设。自2004年北京市总体规划出现“宜居城市”概念以来,我国在内涵、标准和建设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有研究认为,宜居城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然条件,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二是人文条件,即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居民有归属感的城市。

笔者认为,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产程融合是全球城市管理的高级目标。

从全球城市管理,包括市政市容管理来看,正在向人文管理、科技管理、民主法制管理等方向演变。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的基本需求,初步判断,我国市政市容管理将逐步由粗放、零散、割裂的管制与罚款,向精细、综合、多方参与的城市治理转变,进而向系统、智慧、协同、动态、更高层次的城市管理方向转变。

未来的城市管理,不仅是管理,不仅是“管控”与“处罚”,更应该是基于“现代”理念的“发展”与“融合”,包括:规划、运营、管理、服务、融合等基本要素与核心功能。

鉴于此,“十三五”城市管理规划,可以重点体现“城市”“管理”“发展”“融合”等基因和运作机制,以推动我国城市管理的实质性改革与实践创新。

二、我国地方城市规划框架设计

基于全球城市管理的趋势判断,研究设计地方城市规划的框架体系。

(一)规划技术路线图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规划技术路线包括:技术路线: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解释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如为什么选择特定指标、为什么选择基本指标等。一般采用定性情景分析等方法。

二是针对每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该目标值应采取的手段。以定量分析趋势为主。

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与管理,一般包括:前期调研、规划委托、规划调研、原有规划评估、规划编制、征求意见、规划修订、规划论证、规划审批、规划颁布、规划评估、修订废止等步骤和技术路线。

(二)技术路线图

地方政府区“十三五”城市管理规划,可以采取如下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具体如下所示。

(三)城市管理规划步骤

一般来说,城市管理规划的编制步骤是:一是,与委托单位签订委托编制合同;二是,针对规划的核心要求和专业性,组建规划编制课题组;三是,制订具体的规划编制计划,交流与确认调研提纲和访谈计划;四是,组织安排调研与访谈;五是,开展规划研究和报告编写。并且,一般遵循如下的规划编制“五步法”。

城市管理规划报告的编制说明:各种规划报告编写与规范有不同的各自特点、具体要求和侧重点各有差异。

(1)各种规划报告编写必须符合规定范式,如环境影响规划报告的编排结构符合《建设项目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颁布)的要求,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提要》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2)基础数据可靠。基础数据是评价的基础,基础数据不能有错误,需要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核实。

(3)预测数据及评价标准的选择合理。各类规划报告指标预测和规划定位要符合国家政策、产业趋势和法律法规等。

(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规划报告必须对研究对象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对重要问题必须做出明确的、预判性的系统回答。

(5)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综合性、结论性的图表放到报告书的正文中,对有参考价值的图放到报告书中,减少篇幅。图1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技术路线

图2城市管理规划编制“五步法”

(四)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解释

一是,前期调研:制订规划编制工作计划,进行前期调研,确立重点项目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规划立项提供基本的依据。

二是,进行规划立项:结合地方政府区、市政市容委的职能定位和实际要求,在不同发展阶段,履行特定的审批程序,确立相应的规划编制任务,进行规划编制机构和人员的筛选与确定,进行规划立项。

三是,组织编制团队:按照规划工作的需要,确立编制思路和组织研究团队,制订工作计划,进行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委托外部专业机构编制。

四是,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规划委托单位的要求,制订调研和资料收集计划,列出时间表,系统收集有关社会、经济、市政市容等方面的资料,访谈行业专家和部委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等。

五是,评估原有规划:对国家战略、北京市、地方政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管理规划、市政市容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供热供电规划、管网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地方政府区“十二五”期间的市政市容相关规划进行评估,确定未来可能的规划定位与跨规衔接。

六是,编制规划初稿:这是规划工作的核心。组织调研和行业研究,开展典型案例分析,进行规划报告撰写,开展重要观点交流与修订,形成规划初稿。

七是,规划紧密衔接: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市市政市容规划、北京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规划与本规划的紧密衔接,确定地方政府区城市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点等。

八是,适当征求意见:将编制的规划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包括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等,采取一定的交流与论证模式,组织专家交流、讨论,吸收各类专家和利益相关方等的反馈意见,予以修改、完善和优化。

九是,组织规划修改:根据各方的意见和信息反馈,对初稿进行必要的优化、修改和适度调整。

十是,规划论证:进行专家论证,提出修改意见,监督规划修改和定稿。

十一是,规划报送审批: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规划草案,经市政市容委组织审核,上报本级政府审核。

十二是,对外规划:由授权的职能部门批准、。

十三是,开展规划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评估,将评估结果报有关部门。

十四是,规划修订与废止:经中期评估或其他原因需要对原有规划进行修订和废止时,规划编制单位应提出规划修订和废止方案,按规划的程序报批。

三、城市管理规划背景分析

研究和分析城市管理现状与改革环境,是确立未来城市管理大部制改革思路和规划目标,进而确定规划重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基础,本文重点研究和分析各地方的城市管理现状、城市管理外部环境等情况与规划框架体系。

城市管理规划报告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思路如下。

(一)规划背景分析的基本内容

规划背景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的政策环境与产业背景等。包括:全球形势和政策、国家和各地区政策和城市环境等。

其中,分析研究全球政策与形势,可以重点跟踪分析全球城市管理特点和模式,以及未来可能趋势。初步研究发现,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实现产程融合是城市管理的高级目标。初步分析发现,全球城市管理呈现以人为本、科技管理、民主法制管理等特征,日本实行市长、议会制模式,英国实行议会委员制模式,加拿大实行经理制,韩国实行市行政长制。

研究新加坡的城市管理,一般有五个特征。①规划、建设与管理分离:各部门分别承担相应职责;②城市管理法制化:严格执法、监控网络;③重视宣传教育:加大宣传;④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⑤官员以身作则: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政治违规行为,新加坡总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主要有:①管理理念先进: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制保障。②城市管理体系科学。职责明确,职责通过法律固定,授权设立;成立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拟定政策、综合协调。考评制度严格,考评项目体系化,指标评分标准具体。自治程度高,公众监督,将城市化为5个社区,设立社区理事会。③法制环境健全。制定了操作性强,执行标准明确,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国家和北京政策、法律的研究,主要分析环保法、垃圾处理、城市环境、餐余处理、广告管理、热点供应、管网建设等。

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分析,主要描述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如:生态、环保、绿色、宜居、安全、交通便利等。

关于居民和技术变化的支撑分析,主要研究和确定居民和技术的影响:生态化、便利化、信息化、人性化等。

2经济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实施的经济环境、城市定位、适应性分析等。

3规划编制依据分析

规划背景的编制依据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各类政府规划、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供热规划、城市电力规划、城市管网规划、城市垃圾处理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编制的基本依据和主要信息来源。

(二)规划背景分析的框架思路

在规划编制之前,首先要确定规划协议和团队,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进行规划的沟通和交流,按照特定规划编制的要求和专业领域,组建规划编制团队;与规划委托单位协商,确立调研计划和时间安排,组织项目调研项目组,按照既定的调研计划和规划编制程序,有计划地开始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家政策、市场布局、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类规划文本、地域性文件、年度报告、经济数据、统计报表等。组织行业访谈、政府座谈与交流、抽调部分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开展居民与社区走访,以及发放问卷、网上调研等方式,进行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开发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现状等研究与分析。

1研究全球城市管理实践和趋势

基本分析思路是,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海外城市管理的趋势。人文管理、科技管理、民主法治、严字当头等。如: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趋势,可以发现,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实现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是城市管理与管理的高级目标。

图3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系统生态示意

由上图可知,地方政府区要做好城市管理,构建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需要科学处理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关系,统筹规划,有序布局,通过一系列的重点工程和城市管理、运营工作,实现预期的较高管理目标。

(1)研究我国城市管理政策与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我国各地市政、市容等有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城市公厕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游乐园管理规定》《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城市道路照明实施管理规定》《城市车辆清洗管理规定》《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北京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北京市临时占用道路管理办法》等。

其他方面的政策文件,参照此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

2研究我国和各地城市管理趋势

一般分析思路:分析我国各地城市管理、市政市容管理的经验、趋势和案例等。如:国家发改委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美丽乡村等,为地方政府区现代城市管理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方向。

3研究我国和特定省市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基本分析思路:重点研究国家战略、北京市经济定位和城市总体定位等。如: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确定的经济社会定位和规划目标,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将随着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定位调整而修订、调整。将会凸现地方政府区的核心经济和社会定位,以生态、低碳、宜居、产城融合等作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市容建设等的优先方向,这将给地方政府市政市容管理与改革提出新的课题与挑战。

4研究企业居民对城市管理的需求

一般分析思路是,研究企业、机关、居民对城市管理的需求和建议等。如:从地方政府区居民和办公机构的一般诉求看,消除雾霾,实现生态环境和城市产业的和谐是其重要的理想目标和期望。还可以研究城市核心功能和城市基本需求等。

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区构建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功能。

一是,调节功能。包括生态系统的气体调节、水调节、生物化学调节以及物质循环调节。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些调节功能还能为居民和机关、企业等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净化空气、提供饮用水、适宜的土壤环境和生物控制服务等。

二是,栖息功能。为动植物和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保存生物和基因及其进化过程贡献力量。

三是,生产功能。即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自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然后将能量、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转化为糖类,这些糖类又被次级生产者所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生物物质。这些多样化的糖类又提供可供人类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食品、原材料、能源资源、基因物质等。

四是,信息功能。信息是现实世界的符号表示,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的机会,信息功能只有通过人类活动才能实现。

研究技术变化对城市管理的支撑。一般分析思路是,研究信息技术和科技研发对于城市管理的应用和促进等。如:互联网技术对于地方政府区建立指挥地方政府提供了信息系统应用可行性。国家大力推动的大数据计划和经济及协同发展为地方政府区实现产业调整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产业优化的方向和技术支撑。

(三)城市管理的发展基础分析

该部分的研究分析,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产业、企业、市场、社会生活、市政市容现状等,分析研究对象的模式与机制,对比标杆单位等,分析经验、问题和缺陷,分析变革的机遇、优势与挑战等。

1分析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现状和未来五年规划

一般分析思路:对地方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如:对地方政府“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位进行解读,研究确定城市管理与发展的依据和基本思路。如:某城市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不全;多头管理;管理执行中协调困难;等等。

2分析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现状

如,分析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现状,如下。落实北京市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部署,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建立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管控机制,启动国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加强拆违督办调度,形成拆违控违的联动机制和强大声势。落实《地方政府区治污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全区水系连通及水资源循环利用、雨水排除等专项规划。结合第二阶段中小河道治理,启动城北水网建设。加大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实施京哈高速周边环境达标提升工程。完成八通轻轨沿线、芙蓉路市级达标大街和北苑、中仓区域2平方千米环境提升整治,完成36批脏乱点治理。

3分析地方政府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如,北京市地方政府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地方政府公交运营组织体系不科学,注重线路的增长,不注重结构的调整,导致公交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地方政府新城与中心城联系的道路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对照郭金龙书记提出的“发展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生态好起来”的工作目标,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城市管理、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还需在顶层设计和措施方法上加强统筹,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分析地方城市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般分析思路是,研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政策、区位、机制、人才、环境等基本条件。

5分析地方政府“十三五”城市管理机遇和挑战

一般分析思路是,分析主要机遇,可能挑战,为下一步规划定位提供支撑等。

通过上述城市管理规划框架设计和城市管理现状分析,为下一步的具体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改革重点、规划保障等奠定了决策基础,进而为形成特定城市管理规划报告提供了翔实和系统的规划方向与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

[2]杨洁经营城市中政府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5(1)

[3]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杨全山,任立兵城市经营管理及其基础理论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5]谢汉忠珠海市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分析[J].长春:吉林大学,2010

[6]李雪苑西方国家城市管理的特点和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0(7)

[7]仇保兴智慧地进行城市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8]吴岩竣“加强城市治理管理,塑造国际化精品城市”[J].聚焦城市管理,2015(6)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9

关键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速查表;规划设计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有效推进广东省佛山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国家、省、相关部委等相关出台的有关海绵城市文件,佛山市在《佛山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统筹安排了佛山市编制完善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相关工作。编制内容涵盖建筑与小区项目、水务项目、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绿地与公园项目的单项技术指引共计四项。《佛山市海绵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作为其中的一项,将用于指导佛山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有关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维护管理、绩效评价及审批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指引》的主要内容

《指引》规定了佛山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规划指引、设计要点、施工与监理要求、维护管理要点、绩效评价办法、海绵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审批管理办法等内容。

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速查法研究

2.1规划设计目标选择

交通基础设施类项目海绵城市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通过分析对比,佛山市把径流总量控制作为最重要的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表征。因此,佛山市交通基础设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表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一一对应,即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通过对佛山市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得到佛山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见表1及图1).根据佛山市海绵城市导则确定的佛山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进行分解,通过分析佛山市现状及规划的市政道路的断面尺寸,整理出佛山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9种断面尺寸,并针对新建或是改扩建项目确定不同的径流总量控制率,见表2。

2.2速查法的提出

目前通用的对交通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目标的可达性采用水力模型或容积法进行验证,但是这两种验证方法均需要大量的基础资料数据并需要通过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获取,而一般的规划设计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并不完全掌握这些本地资料及熟练运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对于下阶段项目的设计和验收确认是否满足规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无法进行确定,因此,本《指引》在考虑缺乏相关基础资料的情况下,首次提出佛山市域范围内的市政道路(包括兼顾市政道路功能的公路)可根据项目实际建设情况,通过速查表,速查得到各种类型市政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值,设计单位、管理部门通过图2所示流程,对照相应的佛山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目标要求,进而得知各类市政道路项目海绵城市目标的是否可达。管理部门通过审核,认为目标可达,方可允许进行下阶段施工,否则应出具意见并要求设计单位修改设计方案,直至海绵目标可达为止。

2.3速查法建立

速查法的建立需要先对相关设计参数进行统一规定,来确保后期的数据一致,当后续进行速查表使用时,其相关设计参数应满足表3~4的要求。1)分析道路长度、道路总宽度、绿地宽度、人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度、人行道透水利弊、下凹深度等因素在不同参数情况下对道路雨水径流控制率的影响。2)搜集佛山市典型道路断面约138种,通过对道路宽度、道路路幅数、绿化带的宽度等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将原有的138种道路断面进行汇总整理归类为88种断面。3)建立水文模型进行分析:分别对88种断面按照道路总宽度、接纳客水的绿地比例两个因素运用美国环保署开源软件epa-Swmm进行模型模拟,共进行176种模拟分析。图3列举了111~130m宽道路的分区断面图。①接纳客水的绿地:指与机动车道、辅道相邻的,可接纳解冻车道、辅道雨水径流的道路红线内绿地;②受控机动车道:指雨水径流能进入相邻绿地进行控制的机动车道和辅道;③接纳客水的绿地比率:指接纳客水的绿地面积通相应受控机动车道面积之比。图3110~130m宽道路分区断面图4)回归分析:将176种模拟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设计参数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相关系数(R2),确定相关性最大的回归方程。5)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接纳客水的绿地比率之间采用对数回归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在0.8574~0.9963(如表5所示)。6)计算以上9种断面在不同接纳客水的绿地比率和绿地分别下沉10cm和下沉15cm时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图3和表6列举了111~130m断面情况下的计算结果。

3结论

城市设计基地分析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数据层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GiS主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包括两类: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处理和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以及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属性数据是指描述空间目标的社会或自然属性的数据。目前GiS技术多应用于与地理空间问题有关的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

2.城市规划特点

城市规划是—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除了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地形、水系、植被等),还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如路网、境界、市政建设、建筑物等)。城市数据信息具有如下的特点:①数据量大。城市信息涉及城市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来源广,数量庞大。既有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也有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②分析性强。城市信息处理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性工作,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的分析,而且需要定量、定位和动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③突出的现势性。城市信息更新的速度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断加快,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城市信息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对信息的处理具有实时性。

3.GiS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从城市规划数据信息特点来看,城市信息与GiS处理的数据信息是相一致的,同时由于GiS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建模等功能,它处理的对象主要是附有地理坐标的空间数据,其核心在于它的数据综合、地理模型和空间分析能力。GiS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可以通过地理编码驱动技术解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问题。因此它不但能够处理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图、正射影像、卫星图片、地下管线、勘测数据等),城市规划图形信息(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产生的成果图等)等。还能够处理城市规划属性数据包括建设用地面积、性质、政策法规、审批周期等。它能够很好地克服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单纯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基础上进行设计,避免封闭的、静态的规划模式,可以实现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3.1GiS技术可以应用在总体规划中分析自然条件。做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计算规划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绿化率、人口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指标。按照常规方法,需要在CaD软件中用手工方法量取图形的面积.手工计算数量。这种方法效率低、费时间、错误率高,直接影响规划设计的质量。GiS技术将这种局面彻底改观。它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持,在建库时分层处理。也就是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层。这样可以对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规划设计人员的体力劳动。

3.2其次在GiS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各种正射影像图和航空照片、卫星照片,以及各种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声频信息、统计数据等社会信息。GiS中的各种数据主要以“层”来分别存贮和组织,根据使用方便来组成“层”或者根据数据代表的专题性质来组成“层”。按“层”组织的数据,有利于信息查询检索和分析叠加。通过各种资料数据信息的分层叠加,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种客观实际信息,以及对各模型模拟产生的预测数据一目了然,规划设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取各种分层信息叠合成各种所需综合信息,为自己的设计服务。例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就可以以地形数据为底层,叠合航空照片以及人文历史、房产数据、城建档案等资料,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快速地做好文物保护、道路交通、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快速预算出拆迁费用,做好拆迁安置方案、用地规划等。

3.3利用GiS实施城市三维可视化。在平面上设计和绘制规划图纸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能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真实、直观、富于真实感的场景;2、不利于规划方案的展示;3、设计方案可能存在着不易发现的设计缺陷,隐藏着规划风险;4、设计过程周期长,效率低、资金高;5、由于规划设计专业性强,非专业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可能出现障碍,最终可能影响项目的实施。

3.4利用三维GiS技术.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交互地观察不同方案在城市环境中的效果,可以从任意角度、方向,沿任意路线对不同方案加以比较,从而为从空间角度评价建筑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手段,而这些是以往的平面图和建筑缩微模型所难以实现的。同时,还可以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到一起。规划管理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查询虚拟城市中建筑物的相关信息,结合对建筑物的空间分析,对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和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以及较为详实的数据资料,应用GiS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自动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易于更新、修改等优点,还可以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管理。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态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为城市编制出一个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是摆在每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并有效地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充分有效地实现动态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将是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努力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乔相飞周宏伟.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12)

[2]柳玲艾及熙.GiS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