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十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十篇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16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互动教学;意义

一、什么是互动教学

所谓的互动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它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于知识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达到高效教学,从而保证让学生能够加强体育锻炼、实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关键,如果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一个“上下级”的关系,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学习、去锻炼的话,学生即使有想法、有问题也不敢提出,这并不利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要想保证互动式教学的效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广播体操的教学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你们就要完全按照我教你们的来做,动作不能有一点点偏差”,学生完全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教学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这样开展教学:“这节课我们学习广播体操,我来给大家做一下示范,大家有什么更好的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咱们来探讨一下怎么能做好”,那么不仅学生会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同时也更愿意就体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探讨出一个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来提升教学的效率。

2.采取多种方式,实现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也是提升体育教学效率、活跃体育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生生互动呢?首先,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的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小型的趣味运动会,引导学生进行“二人三足”“花式踢毽子”“乒乓球对打”的比赛,这种教学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同时又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班级的氛围;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来增强生生互动,学生运动细胞肯定有差别,体育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很长时间,面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生生互动的模式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我们拿立定跳远的教学来进行举例,有的学生可能五分钟已经掌握了动作要领,而有的学生却要花费半小时,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每四五个人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让每个组内学得最快的学生去帮助其他人,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进步,这样的形式既能有效地实现生生互动,同时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加强互动

评价也是体育教学中的互动形式之一,传统的评价模式都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体育成绩的提升没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有的教师只是用“这节课表现很好、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等来评价学生,并不告诉学生究竟是哪里表现好哪里需要改进,导致学生根本不能在评价中进步。因此,教师可以改变评价的形式,首先在评价中要明确指出学生究竟有哪里需要改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毕竟每个班级内都有几十个学生,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可能会有所疏忽,而学生之间对于彼此更了解一些,这种生生评价的形式也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监督改进,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行互动教学的意义

体育教学本来就是老师、学生双方的事情,如果一堂课都是教师在授课而学生只能盲目服从的话,那么不仅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也极其低下,因此面对这种情r教师要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其次,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而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进度,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师生互动;最后,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目前在体育学习上存在的弱项,从而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提升教学的效率,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班级的凝聚力,对于教学效率提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总之,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在中小学各科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课堂的互动,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又该如何实现有效的互动呢?今天我们就这两个问题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做了一下探究,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相信在互动教学模式的开展下,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教学的质量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2

1从课的结构上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的结构,大致包括准备部分(有的把它分为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体育课的结构组成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清楚的(本文介绍的结构从三方面进行),让他们逐渐了解身体生理活动的规律,避免因盲目活动而造成运动损伤。

1.1准备部分的法制教育。

从常规课来看,准备部分的重点是学生肢体中的关节、肌肉活动,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对学生非生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部分有队列队形练习,而队列练习是全体学生相互配合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完成队列练习,但是如何来达到队列队形的最佳效果,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是约定俗成才能达到的,这个“约定俗成”其实就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就是小范围内的“法”,是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备部分中的集合“快静齐”和检查学生着装等,其实也是这种概念,这些都是我们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法制教育渗透点。

1.2基本部分的法制教育。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主要部分,是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人体的心脏,只要心脏出了问题,那么肯定就不会展现出良好的生理状态――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基本部分中,一般都会安排主要技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情绪的内容,是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段,恰恰分组(或自由分组)活动和游戏是我们首选的内容和手段。在发展学生个性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当中,由于小学生自觉性较差,又是在相对自主的情况下完成练习,我们小学体育教师也应该从遵守规章制度和基本品质培养着手,让他们知道,活动的小群体就是一个小家庭,要按一定的秩序开展活动,要尊重他人,顾及整体的练习效果和尊重别人的锻炼机会,长此以往,这个“规”就形成了,达到隐形法制教育的良好效果。比如在跑的接力游戏活动中,由于学生都是按照一定队形进行的,有时学生因为集体荣誉感强烈,在跑动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占了别人的道,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进行交通法规的教育:各行其道。这样既达到了法制教育教育的效果,又能预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收到安全教育的效果。

1.3结束部分的法制教育。

小学的每一堂体育课,为了达成一些教学目标和效果,都免不了会使用一些除了正规体育器材之外的自主开发的一次性教具或启发学生自制临时学具,这样势必就会有一些因本次体育课带来的垃圾,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让学生收捡因课产生的和现场存在的垃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对他们逐渐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渗透。

当然,单凭从一堂小学体育课的结构上要对学生这么多法制教育是很困难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绝不是仅此而已,它还有更多的教育功能,要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法制教育,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注重伺机进行“渗透”,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从教学内容选择上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要根据教学水平目标来考虑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体育课中,教材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我们为了达成消防安全的教育目标时,就可以选择25米的返跑为教材,表面看来,该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再加之往返跑的过程是枯燥的,只有不停的跑动才能完成教学的运动目标。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在跑动中如果没有一个目标和竞争的话,教学任务就会很难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怎样才能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呢?我们可以设置游戏进行,不光为学生设定奔跑目标,还可以将奔跑目标设置成一些与消防安全有关的拼图图片,这样就找到了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上课前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进行法制教育宣传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先让学生认识和记住图片上的消防设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拼图接力比赛,同时要求学生在接力活动中,必须遵守活动秩序和规则,以保安全。活动小结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小学生不得参与扑火、严禁谎报火警等火警知识。这样不仅达到了消防安全教育的效果,又达成了学生生理锻炼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为了达成法制教育目标,我们还可以选择球类比赛项目,在球类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很清楚哪些行为可为、哪些行为不可为,如果作为体育教师的裁判员判罚不公正,就会引起学生不满。这种“不满”,实际上就是一种简单的法制意识。在选择这类内容时,体育教师可以先有意制造学生不满情绪,活动小结时再道以真相,然后再进行公正执法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场上受到法制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鉴别能力,达成当堂课的法制教育的目标。

3小学体育渗透法制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3.1浅显性。

这里讲的浅显性,是指教师在体育课上渗透法制教育时,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高深难解的内容应该摒弃。

3.2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教师在体育课上渗透法制教育时,切入点应求自然,不能刻意的去生拉硬扯,否则就会影响体育课本身的重点教育效果。

3.3概况性。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3

关键词:自制;体育器材;小学体育教学;影响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在的孩子跟80年代之前的孩子相比,动手能力远远不如他们,以前的孩子没有钱买玩具,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例如纸船、纸飞机、陀螺和毽子等。而今,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小器材的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形成爱护体育器材的习惯。

二、挖掘学生“玩”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普遍认为玩不是孩子的天性吗?怎么可能会有不会玩的孩子呢?我所说的此“玩”非彼“玩”。不可否认孩子都会玩,但是要玩得健康有意义就不容易了。我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要求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的时候,很多学生被同伴孤立,还有的学生会过来问老师玩什么,造成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自己不会玩或者他们想不出玩的花样。“玩”在学生成长的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孩子发现、理解、思维的过程。在体育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自制体育器材,调动学生玩的兴趣,让学生互相交流制作的方法,挖掘学生“玩”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任何一种体育器材的完成都要经过一番思考,然后出现创意、构思和设计,学生在参与制作体育器材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多思、多问,创造性地制作教具或者把不理想的体育器材改造成更加理想的体育教学用具,只要不是简单的模仿,必然会有所创新。例如学生在利用废弃的报纸、矿泉水瓶和木棍等制作简易的体育器材时会突发奇想在制作好的接力棒、保龄球和沙包上画上图案或者涂上各种颜色,这样的改造,更加适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更有推广价值,其实这也是一种发明创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三、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学生学习观的形成

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制作体育器材时,要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器材制作的合理性、安全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这势必会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同时学生间的竞争、交流合作更加强烈地激发学生去思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该项运动项目的特点,对该运动项目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了解器材和该项运动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观。

四、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儿童是玩的艺术家,生活中接触的任何东西在他们的世界里都可能变成充满童趣的玩具。例如最常见的酒瓶盖、瓦片和石子等都可能变成他们心爱的玩具,玩出各种花样。我们可以把他们这些心爱的玩具引进体育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利用自制的高跷、陀螺、板羽球和保龄球等开展体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学生喜爱的体育器材,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我曾在一堂体育课上利用废旧的排球装满沙子制作的“实心球”来进行低年级学生的投掷能力训练,自认为利用自制的“实心球”来替代真正的实心球学生会对训练感兴趣,但是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装满沙子的软排还是很笨重,他们无法体会到投掷的乐趣,后来我利用学生制作的纸飞机、彩色沙包来进行投掷练习,效果明显的好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度也很高。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学生自制的器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也能得到很好地改善和提高,让学生能真正地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同时更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

综上所述,从教学实际的研究角度出发,浅析了自制体育器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4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进行全面提升,还可以为体育课堂教学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并逐步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地贡献。

关键词小学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74-02

合作学习是我国的课程改革所着力强调并且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我国教育课改中的一个亮点所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以课程的教学,作为其人际互动的基础和大前提,并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调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加强,进而以此为基础,为教学的理论研究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新课标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主旨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体精神。要使他们体会到不仅要为了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要他们体验到为集体荣誉而奋斗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尊重他人,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大局为重的集体观和良好的现代竞争意识。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一方面可以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既是技能的培养,也是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门学科,它既有团体项目也有个人竞技,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使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信任、交流、了解的伙伴关系,在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和自己。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

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文化课这一块来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体育组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程序,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竞争与评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这套教学流程是在文化课的课堂学习流程中衍生出来的,既符合学生已经习惯的学习模式,又有体育课教学的自身特点,下面就这五步教学程序做一简要叙述:

1.预热导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热身活动,为新学习活动做铺垫。热身运动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体育课上,除了要把握好时间和运动量,内容的针对性,形式的新颖、有趣、多样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评价。以前学生总是奔着新课而来,对于辅助教学的热身运动不是很重视,热身质量不高,往往会出现新动作不敢做或存在运动安全隐患的现象,自从小组评价以来,热身运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效果明显。

2.目标展示。集中学习讨论动作要领、运动要求、注意事项、师生示范尝试学习。这一环节和传统的教学基本一致,就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和师生的示范把运动的要求、要领、注意事项和评价标准传达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各小组长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组织要求,为下一步的分组自学和合作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原理准备和练习组织准备。

3.合作探究。小组学练,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在明确学习任务和组织要求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是课堂的主体环节。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兵教兵”的帮扶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学习来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在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小组长要设计本组展示的形式,这是小组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时机。

4.展示提升。表演展示,对照评比,纠错补漏,体验成功,这一环节是对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查与反馈。通过组与组之间的“较量”或小组自身的展示来暴露技能的掌握情况,师生共同点评,既要说明失误或错误的原因又要进行量化,当然更多的应当是给予肯定和鼓励,最终评出优胜小组让其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文艺性的形式(出个节目)对后进小组予以“处罚”。

5.小结反思。交流体会,总结经验,放松身心。每节课都应当对学习情况做一总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当然包括体育课的学习内容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同伴之间的关系等,最后做好放松运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地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和活动。

以上这五步,事实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灵活运用,变通处理,不可生搬硬套。

二、合作学习实际运用与注意的事项

1.精心设计,合理组织。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分组,创设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思路。但教师课前必须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合理地组织。要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打破文化课的分组要求,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充分征求个人意见和建议,确定、统计、整理、汇总,找出较为理想的分组方案,并在课前做好体育委员、各小组长的培训工作。另外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运用分组,让学生有广泛的合作、接触、交流机会,多进行交换角色的分组合作,使体育课既讲究效果又追求合理。

2.正确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的“收”就是统一集中的教学;所谓的“放”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合作学习就是要进行“开放式”,“交互式”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分配的时间。这种教学思路并不是“放羊式”教学,信马由缰,而是在师生集中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练、自主解决问题之后的合作,是有目的、有秩序地合作,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言而不死,活而不乱”,“统而有法”,“收的及时,放得灵活”,收放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如:目标展示环节中,教师要集中讲解或归纳动作的重难点,保护与帮助,强调安全问题、组织的分工、身心恢复则要求运用“收”的形式;在合作探究和展示提升环节中则要通过交流、讨论、探究、尝试的自主发挥过程中,则可以用“放”的形式。只要放得开尽量以“放”为主,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练习空间、自主空间、选择空间。

3.体现“练”与“赛”相结合的原则。“有练有赛,先练后赛”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原则。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生的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与学习动机;只是一味地赛,学生的动作技术就达不到标准要求,甚至会产生安全问题。所以,应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要先易后难,先练后赛,有一定的梯度,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精神品质。

4.评价与创新相结合。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上,学生参与体育的心理需求上,学生技能技术掌握的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尤其要关注那些运动水平不高但有进步的学生,心理上有障碍但有效的突破的学生,既要评点每一个学习小组更要评价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全面评价,既评价动作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创新是在体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有的表象借助评议的交流形式,进行各种的创新思维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突出创新,使体育课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小组合作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同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达到较快掌握动作技术的目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为终生发展和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霞.浅议合作教学模式[m].现代教学资讯,2010,(9).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学渗透德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5(b)-0129-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这一番话,指明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内涵,因此,数学教学要围绕这一目标适时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借助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和平、遵纪守法、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勇敢坚强、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等,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例如,在《统计》学习中,通过对奥运会、亚运会等体育比赛中奖牌数的统计,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体育事业的日益强大。通过《约分》一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九章算术》,从而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民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如学习《统计与可能性》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样的内容在教材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从中找到德育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结合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审美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成长。如在教学《有几棵树》中小猴子在公园里栽了8棵树,然后小熊又来栽了6棵树,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学生在一步一步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了小动物们都为绿化环境而栽树,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在学生说出“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所以不让我乱花钱”时,我适时加以激励及教育,“你真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思想教育随时存在,作为教师,要时时注意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要及时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结合训练,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体验1分钟进行口算能力测试时,要求学生先认真审题,然后再动笔写,做完后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

4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6

一、体育游戏教学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要使游戏情节化、故事化更具有其本身趣味性特点,这种设计理念容易让儿童进入情境,纳入角色性游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以青蛙妈妈带领小青蛙们在荷叶上蹦蹦跳跳地嬉戏、玩耍这一情境,使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在游戏中达到了锻炼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使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游戏的趣味性是让他们真正参与的快乐的源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好游戏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锻炼身体、发展个性、开发智力。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启发兴趣、富于娱乐,从而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游戏教学设计要突出针对性

体育游戏符合儿童认知和情感的特点,合乎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儿童精神寄托、情感表达和能力发展的一种游戏。它有歌、有舞、有动、有静,富有竞赛性、生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最易满足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此,体育游戏是强身健体的有效手段,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供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游戏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在一年级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目的应更加明确,因此游戏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体育游戏教学设计中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课的准备部分的游戏设计

课的准备部分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迅速投入到课堂的重要环节,好的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活动各个关节,为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打好基础。教学中的队列队形练习,学生不仅会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好。站队时,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处的位置,并能很迅速站好队。六七岁孩子的空间知觉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我把基本体操也编入了游戏“猜猜谁是带头人”“跟我学”,还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像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从而达到了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

2.基本部分的游戏设计

小学体育教材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这些技术,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地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在这类教材中我多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听数报团”“钻山洞”“拉网捕鱼”“传球触人”“老鹰捉小鸡”“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等,可使学生玩出欢乐、玩出兴趣。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如果毫无变化,孩子也就会很快失去兴趣。我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些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蛇形跑”“螺旋形跑”“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也可以用“接物”“通过障碍”“跳绳跑”“运球”等一些接力的方法来灵活运用,学生就会自发地在教师的引导下高兴地玩耍着、奔跑着,欢笑着,这样他们不但学会了动作技术,而且还真正得到了锻炼。

3.结束部分的游戏设计

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其目的都是一样,都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他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手指”“给球打气”“模仿各种小动物”“高人、矮人”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都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三、体育游戏教学设计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个别学生对游戏兴趣不高,甚至不参与游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角色任务法

在活动中让他们每人担任一定的游戏角色,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集体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期望,得到同伴的喝彩和教师的表扬,从而让他们对该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运球接力”“看谁传得快”等游戏,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我及时给予了表扬,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学生通过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既达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充分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2.新异有趣游戏法

好奇是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好奇心,常常想亲自体验,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是在学习了。所以,我在上课时,多采用新异有趣的教学方法,并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来引导他们保持对活动的兴趣,如“投篮比准”“跳跃争先”“捕鱼”等。遵从学生好玩的天性,教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参加集体活动的方式,在克服自身和自然障碍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承受外来冲击和打击的锻炼,并产生积极地情感,通过遵守游戏规则和服从裁判来逐渐了解群体活动的各种规则,学会了自己克服困难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3.团队协作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给予一定难度的活动,如“单脚跳接力”“攻守堡垒”等游戏,对取胜的小组给予表扬,以后又多次分组,打乱学生的组合,使多数学生都有取胜的机会。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集体团结气氛的感染,在同伴的鼓励和影响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不言而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会对活动产生了兴趣,体现出了较强的责任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尤其在低中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更为明显。所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适当地、巧妙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蒋至兰.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游戏[J].体育科学研究,2003,15(11):15-19.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7

一、和谐互动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在现实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原本是有兴趣的。但迫于文化课学习繁重的压力,以及体育锻炼的手段与教法单一泛味,过于成人化、竞技化的招法,呆板而缺乏活力的课堂运作机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而不爱上体育课。而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促使和谐互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 

例如,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这个动作时,教师采取了和谐互动共同参与的问问、议议、答答、练练、比比的互动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着去做示范,而是先提示,让学生观察面对的是什么器械?如何跳过?以前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等等。然后,让各个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去练习,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自行学练。教师审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学习,看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等等。最后,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如安全意识、认知程度、团结协作、创新动作等方面)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奔放,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极好。 

二、和谐互动的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有肢体的参与,也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想练结合。学生对体育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包括发展思维、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课的核心是进行身体练习,但身体练习,也要有思维的参与。对于学习任何一项运动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指挥枢纽是人的大脑。学习与掌握的程度,既受学习时间、练习次数、学习兴趣、运动表象的影响,同时也受思维的影响。而和谐互动的课堂无疑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妙方。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方法,展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注入催化妙方促使互动,让学生的展开思维去感知、去质疑、探疑、解疑,去理性思考,这是有效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在学习“障碍跑”主题教学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你们平时走在乡村的小道上遇到过什么障碍?”同学们会马上回言:“有水沟、大坑、山洞、树木等等。”教师又直言发问:“你们会怎样通过这些障碍呢?”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答:“遇到水沟就跨或跳过去,遇到山洞就钻或绕过去。”……“好,请同学们利用垫子、标杆自己设置各种障碍,并自选合适的方式通过障碍。”同学们立刻忙碌起来,开动脑筋,去质疑、探疑、解疑,自己设置起了各种形式的障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的障碍设计别具特色,既快又新颖。老师别具一格的问题情景创设,深深地激发学生全力以赴,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 

三、和谐互动的课堂能有效地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 

由于体育课本身的特殊性,它是学校各门功课中危险系数最大的,这为体育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教师对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以避免或减少给学生造成的身体伤害。尤其是激烈的游戏比赛组织要严密,讲解要明确,示范要规范,加强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安全地进行活动才能夺取“双丰收”,才会有幸福感。比如游戏“开火车”、“蜈蚣行”、“牵手跑”等集体项目,教师应讲明游戏规则——以中途无同学脱手、无同学摔倒,安全抵达终点为胜利的先决条件,以此督促学生小心“开车”,增强同学间的合作和责任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游戏活动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对活动中出现的摔倒现象教师要及时正面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违规必然造成危险,安全重于一切的道理。最后通过教师表扬性的总结,深切体会安全活动给自己和同伴带来的快乐情感,共同品尝胜利的果实。这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来的安全意识,必定对学生在课余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其它活动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也因此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现代教学思想,使学生养成小心行事的良好习惯,让安全的理念植根于一生中,融入于和谐社会中。 

和谐的教学课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探究的心理,激活学生思维,使情、景、人在生活之中融为一体。教师应怀有光荣的使命感,从[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进行和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平凡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尊重个体差异,并敢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学生增强安全的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遵守规则,自理自律,奋发向上,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锻炼,实现教学的多维目标,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传递者。 

参考文献: 

[1]倪爱健.浅谈和谐互动的体育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2):86-86.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8

一、研究目的

体育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体育课的考试是为完成体育教学目的而服务,以具体检查每个学生对某项体育教材的掌握程度和表现能力为特征的。

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切体会到体育考试课的教学组织非常重要。体育考试教学组织合理、有效,则教师课堂的教学顺利,学生学习和复习的效果能充分体现,学生考试的水平能得到提高。反之,则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的复习效果差,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笔者认为针对如何提高体育考试课的教学有效性,可以从场地的布置、评价方式的制订、对教材的挖掘延伸等方面入手。以下就此谈谈几点浅显的认识和看法。

二、小学体育考试课教学组织的现状分析

2012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四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随着课改的深入,这些教学新理念为广大体育教师所理解接纳,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显现。

然而,这些可喜的变化并不能掩盖现行体育考试课中存在的不足。体育阶段考试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一个阶段以来学习成果的检测。现行的体育考试评价基本采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即教师对照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测试和打分,是一种事后评价和终极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步骤简单易操作,但只重结果,没有体现学生复习过程付出的努力,导致部分学生丧失自信心,进而对体育考试产生恐惧心理,失去前进的欲望和目标。笔者曾经对所任教的年段学生进行调查,在受访的120名学生中,近80名学生喜欢上体育考试课,约占受访人数的67%。喜欢的原因在于体育考试课能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但仍有近40名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考试课,约占受访人数的33%。这部分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上体育考试课,是因为他们认为体育考试课相对平时的体育教授课,考试形式单一,显得枯燥,没有趣味;少部分学生担心自己的成绩不理想,遭受嘲笑。从这次调查访谈中不难看出:在体育考试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没有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可。

回过头来看笔者身边的小学体育考试课,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部分学生参加测试,其余还没轮到测试的学生整堂课静坐观看;一种是部分学生参加测试,其余还没轮到测试的学生则自由活动。第一种体育考试课堂组织形式简单,教师完成考试的时间短,课堂纪律有保证,学生不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但过于单一的形式,使那些还没参加测试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时间对考试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和提高。第二种体育考试课堂组织形式,能给那些还没参加测试的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但由于教师精力有限,这些还没参加测试的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地根据教师的考试要求进行锻炼,而是随意地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活动,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不管哪一种现行的体育考试教学组织形式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使体育考试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得不到落实。

三、实施小学体育考试课有效教学的对策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小学体育考试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落实。

1.精心布置场地,有效组织教学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考试前,教师要先进行场地勘察,做好两手准备。除了考试的场地外,还应认真安排好另一部分未参加考试或已经考过学生的活动场地,这样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而不是两个球或几条跳绳就把他们随意打发了,任凭学生随意玩耍,放任自由没有限制。这样特别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不利于体育考试前的复习。

进行二年级立定跳远的考核时,笔者在考试场地旁边准备一块模拟的考场,让另一部分未参加考核或已经考核过的同学进行练习。这块模拟考场是这样安排的:先画好一块方型跳棋路线图,分成四个小组,由四个小组长带领组员,分别占领方型场地的四个角落,场地的中间部分以各个城市的名字命名,如从厦门要到上海分别要经过福州、宁波、杭州等城市,城市间的距离有远有近。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活动,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来完成,每次一个人跳,每到一座城市整个小组成员一起迁入。四个小组按顺序轮流进行游戏,以先到达正前方小组出发的城市为胜方,分别评出一、二、三、四名。游戏完成一次后,可在组长带领下互换场地继续进行。小组长了解落实游戏活动情况后,向教师汇报。教师根据组长的汇报,留下部分时间,对游戏活动进行小结及评价。

通过精心的场地布置,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练习的次数和认真投入的程度都得到了提升,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技能,在游戏中更好地为考试做好准备,体育考试课堂的有效组织也得到了落实。

2.制订合理的评价方式,有效组织教学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应切实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进步程度。既改变以往的考试、测验给学生造成的压力,又要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使评价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根据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应该制订积极、有效、合理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面发展。

进行四年级的跳绳考核时,另一部分未参加考试的同学由老师在准备阶段布置好任务:“挑战自我”游戏练习。由自评再到小组评价,小组评价的得分可以作为教师最后的考核加分。老师将平时每位同学测试成绩交由各小组的小组长,小组长先将成绩告诉给自己本小组的成员,让本组学生进行自由练习。然后计时让小组成员进行超越自我的挑战,分为四个等级:不合格、合格、良和优秀。在“挑战自我”计时练习中,每位同学有两次机会,如能使自己的挑战成绩超越平时测试成绩的,由本小组的成员对“挑战自我”的同学进行评定,分别给予四分、三分、两分、一分的不同等级加分。加分情况由组长在游戏练习过后向教师进行汇报,最后教师将加分的成绩直接算入期末考核跳绳的总成绩内。笔者班上的王同学性格特别好胜,要面子,但由于肥胖和协调性不好,平时练习时总是对自己没信心,灰心丧气的。虽然通过老师的鼓励和自身的努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离及格还差一点,通过“挑战自我”游戏练习的模拟加分,基本上也能刚好达到及格线。那天的正式考试,他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合格的次数,连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一考完他就跑来告诉笔者:“老师,我本来认为,我还是需要加分制度才能达到合格线。但是我这两天回家后,从心里告诉自己就差一点了,再刻苦点,手脚配合再协调些,一定要战胜自己,不需要靠加分也能及格。事实证明我做到了。我能行,老师‘givemefive’。”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自信的神情,我心里欣慰极了。

“挑战自我”这项游戏练习不单单可以运用在跳绳考试中,同样也可以运用在其他体育教材的考试评价中。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发挥那些平时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作用,他们在完成自己“挑战自我”的目标练习后,还可以自行选择帮助那些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练习,使之得到提高。一旦这些基础差的学生成绩有了进步,教师也应对帮助他们的这部分基础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这样才不会使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出现扰乱课堂的现象发生。

教师制定这样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学习的快乐,树立信心,增强练习、尝试的勇气。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厚,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从而提高复习阶段学习的有效性。

3.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创新点,有效组织教学

要保证体育考试的有效组织教学,就必须精选有效的复习内容。教师在每次体育考试之前,应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心理特征和各方面的潜能等,并由此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抓准教学的创新点,改变原本机械重复的体育考试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体育考试课产生浓厚兴趣。

进行五年级期末考核的篮球绕杆运球时,笔者在考试场地旁边准备一块模拟的考场,让其余未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练习。如让小组长将组员排成陕纷荻樱一路学生原地当桩,另一路学生进行折返运球练习。几组交替练习完成后,再由小组长将两组同学组织好,进行篮球接龙比赛。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了练习的次数,使学生更加熟练和掌握好行进间运球绕杆的技术。还有两人一组的互绕基本功运球、“小警察”指挥运球方向、绕杆后上步投篮等一些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篮球的课程在考核运球的基础上得以延伸,充满趣味性。当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并精心设计后,会发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对体育课更喜爱了。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考试教学组织过程中,通过精心布置场地、制订合理的评价方式、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创新点这些手段,除了能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助于提高体育考试课堂效率,使学生自觉、有序地参加锻炼,人人都在运动中,保证了体育考试课堂质量和教学的有效组织。当然,有效的体育考试教学组织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反思。笔者将为此努力追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健.新课程下的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7(7).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53-01

体育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课外教学的特点让学生从紧张的课内学习中解放出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然而,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状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指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锤炼意志

意志是在行动中形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在多次的实践活动中磨练出来的,离开了意志行动,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要从日常体育活动的点滴做起。教师要组织好各项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意志行动,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取得直接的经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的意义,要善于把具体活动与学习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其次,设立的每一项具体目标要恰当,如果目标超出学生的能力和客观条件的许可,会挫伤意志,使学生丧失信心;目标过于容易,不经过意志努力就能达到,也起不到锻炼意志的作用。只有那些经过自己意志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得以实现的任务,对意志的锻炼作用才最大。最后,在完成活动并实现了预定目标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让学生分析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意志品质的实际表现,以取得直接的经验,这对意志品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2.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主宰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权威过多包揽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就是圣旨,学生必须服从。学生只能做一名听话的孩子,按照教师的话规规矩矩的学习,在被动的学习中,泯灭了儿童的天性,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了一种任务,不能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体育课好像走过场,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广大体育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互相合作、彼此影响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以学定教,达到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个性、兴趣、认知规律等,围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来培养出全面素质发展的学生。

3.教学方法多样化

3.1竞赛教学。竞赛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赛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竞争条件下进行学习与提高。如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运用小组来带动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练习之后通过小组竞赛,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在练习50米时,有的小学生没有动力,或者不遵守规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举行进行分组接力比赛,在集体荣誉面前,很多小学生的不良习惯能得到很好地改正,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集体主义的观念。

3.2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知识、练习到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如针对中长跑教材内容的学习与练习,我们可以采用大网拉鱼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内容,通过这个拉鱼的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奔跑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尽管学生的运动量比平时的大,尽管他们跑得很累,可是他们却能坚持住。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一定要给学生讲清要做什么游戏,具体的游戏动作、规则等,教师讲解和示范对学生的游戏兴趣很重要。

4.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气氛是教学过程中的隐性因素,是师生相互作用而发展起来的,是影响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和谐的教学氛围保证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师生之间配合默契,教学活动开展顺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反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有压抑感。而造就和谐的课堂气氛,有赖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和调节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气氛的创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4.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会对教师有信任感,喜欢教师而愿意上其所教的课程,师生之间沟通顺畅,没有隔阂。相反,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冷淡,疏远,这种教学活动只存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学习感觉被动,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友好相处,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不要一味地说教和严厉批评,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大家共同参与和探讨,给予学生学习上的鼓励,让学生心情愉悦的参与体育活动。

4.2巧妙运用教学语言,语言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主要途径。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教师语言具有魅力就能营造活泼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声音洪亮,声调抑扬顿挫,引起学生的听讲注意力。如果教师无精打采地说课,学生也提不起精神;教师要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相信他们的潜力。当教师对小学生一次成功的表演、一次满意的练习乃至一点积极的响应和进取的苗头及时给予激情的肯定、鼓励,都会引起更加积极的反响。

参考文献

[1]方爱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运用[J].民营科技,2012,(12).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篇10

一、专业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的心目中,体育老师应该口令洪亮,动作示范标准到位,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器材。这也的确是一名合格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其中,运动能力是一名体育教师的根本素质之一。如何将这些专业素质带入课堂中,让它们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实很简单,以“蹲踞式”起跑为例,简单的一个“起跑”,只要教师示范的动作协调、流畅,就会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就会引来学生羡慕的目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去模仿教师的动作,并且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和教师一样的标准、优美。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整个课堂上,学生就会一直处于听得认真、练得刻苦的状态中。所以,教师要很好地运用自身的素质条件,加强体育锻炼,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展示出一名体育教师最佳的精神风貌,同时对学生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二、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段。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因此,我就把“游戏”作为日常课堂中的一种活动形式。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设计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游戏。例如,在讲授“投实心球”时,我就把整堂课设置为“实心球大战”。在场地的中央,规定的区域内,让学生投实心球,最后以打到物体数量的多少决定最后的胜负。整节课上,没有一个孩子偷懒,大家都在研究怎样运用老师讲的方式,把实心球投得又远又准。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师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既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让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体育n中竞赛形式的游戏也是常用的体育游戏之一,竞赛形式的游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在“玩”中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奋进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锻炼。

三、教学方法要创新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上一直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看―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上课方式往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好多孩子趁老师指导别的学生的间隙,就可以偷懒、懈怠。体育课已不再是学生期待的“好课”了,反而成为学生应付的差事。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不到体育的快乐,享受不到体育特有的激情,感受不到体育的魅力。有的只是单调、乏味、枯燥的传统体育技能教学,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很难再迎合现代学生的口味。因此,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那么,如何创设既有趣又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情境呢?

根据自己的课堂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境。

1.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语言是课堂的灵魂。在描述情境时一定要运用孩子们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描述。设计的场景要符合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设计整个游戏场景中的人物,并用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提出具体的任务要求。

2.运用图画显示创设情境

在游戏过程中,多借助于图画、实物等来描绘情境。生活的画面才能更好地把孩子们带入游戏情节中去。图画和实物的出现,很好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只有注意力集中,孩子们才能听到你所提出的要求。这点对于室外的体育课来说非常重要。

3.运用歌谣口诀创设情境

动作的要领通常是孩子们掌握动作的关键之处。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记住动作要领,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把动作的要领编成孩子们日常能够运用的口诀、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切实达到了学生在快乐中锻炼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掌握先进前沿的教学技能,积极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