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十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十篇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5:57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1

创意是务虚的过程,在务实操作过程中还要经受考验,还要及时地加以调整和完善,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就广播记者而言,创新就是改革传统的,创造新的,是在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创新思维人人都有,有的人会用善用,有的人不会用不善用。于是,培养创新思维,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并善于运用创新思维,会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1.如何创新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即把思维固定在一种模式上,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发展空间。所以,在思维定势已经形成的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要打破思维定势,就必须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众,只唯实,如果不能打破“唯书、唯上、唯众”的束缚,甚至在这些方面钻牛角尖,那就不可能体现创新思维。所以,广播记者要具备创新思维,首先就要打破思维定势。

其次打破思维惯性。思维惯性,是根据经验和常规、惯例去想当然地顺着某一方向想问题、办事情,从而把自己的思维封闭起来,这无疑会影响自己的创新思维。只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靠着思维惯性来思考问题,就不会有创新思维。因此,广播记者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冲破传统模式和思维惯性的束缚,坚持在工作中拓宽思路、务实创新。

2.广播记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学会思维。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科学思维过程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科学家的思维实践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规律;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学会质疑。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质疑问题产生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

丰富经验。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广播记者的创新能力途径

培养创造性思维,开拓思维创新,很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的武装、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思想科学的结晶,其真理性原则既是理论创新和其他社会创新的直接目的之一。真理性原则要求创新的理论必须是对事物本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揭示,任何事物在现象的背后都存在一种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固有的规律性,这种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基础,只有弄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将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为听众制作优质的广播节目。其次,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除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多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和管理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知识、社会知识等,花精力读些经典著作。文科背景的不妨读些世界名著,理科背景的读些科学家传记或经史经典,总之要力戒浮躁,勇于思考。创新与实践的关系,具体来讲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新闻实践需要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所有创新都需要有坚强的理论支撑,发展改革的理论指导新闻实践创新。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2

abstract:itisanimportantsubjectforhighereducationalworkerstocultivatecollegers'innovativeability.innovativethoughtisthecoreandsoulofinnovativeability.thefoundationofcultivationofinnovativeabilityis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hought.thispaperdescribed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innovativethought,socialneedofinnovativethought,cultivationandtrainingofcolleger'sinnovativethought.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思考

Keywords:collegers;innovativethought;cultivate;conside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96-02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cn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高中教育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且内容复杂,高中教育中经常出现课程紧张、教学枯燥且方法单一等情况。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推行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高中化学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课程内容多为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育特点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表现为知识渐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分析高中化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编排存在明显的渐序性特点。与以前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的教学知识点内容衔接更加紧密,已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改革后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其次,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还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教学中涉及许多化学实验,因此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开放性。

三、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但实际中存在教学方式与学生接收效果相脱节的情况。首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造成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学科具备一定特点,部分教师不能适当安排实验课程,有时天天实验课,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最后,一些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过于刻板,课堂氛围严肃,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复习课堂,有效整合化学知识。但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整合化学知识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将课堂化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或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骤与学生情况脱离。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对于高中生来说,即将面临高考,学习枯燥,压力大,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刚好可以在繁忙中调节学生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同时它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将化学实验课程重点利用,在加强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比如,在学习钠与水化学反应过程中,钠是漂浮在水面上融成闪亮光点,四处游动,产生白色的火花,同时酚酞溶液变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变化,帮助他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小心提示,从趣味性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和思维。

(二)引入生活因素,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知识中的概念就是化学概念,其反映化学事物、化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等本质属性。所有概念都可以分成内涵与外延两部分,前者指的是事物特有属性,后者则是适用的一切范围,两者成反比状态,也就是内涵越广,外延越小。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因素。例如,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新课导入前准备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视频,并思考洗衣服失败的原因,激起学生上课兴趣,通过举例引出分类法。大量举例让学生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师:大家平时洗衣服时是怎么分类的?生:颜色深浅;布料性质;内衣外衣……师:为什么分类结果不一样?生:分类标准有差别。这时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垃圾回收、超市货架等,总结日常生活中分类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点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效整合化学复习题

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整合归纳各知识点,教学中化学教师也应该总结教学内容。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可以分类归纳化学知识点,依据各知识点特点详细划分习题。知识点分类结束后总结教学工作进展,反复推敲。可以通过填空题训练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夯实基础。记忆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全面理解知识点,通过理解训练加强记忆。通过复习题系统整合,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例如:现代汽车安全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气囊作为保障驾驶员安全的重要装置,在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汽车剧烈碰撞后,安全气囊内迅速充满气体保护驾驶员,气囊内化学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a.反应生成标况下n242.0LB.反应中Kno3被氧化的量为0.25molC.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5molD.n原子被氧化的物质的量3.75mol解析:此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电荷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中的n2不是单纯的氧化或还原产物,而是两者的综合。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可以计算出n2体积为44.8L,因此判断a选项错误;参与反应的Kno3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直接判断B选项错误;借助方程式计算出反应中16moln2转移10mol电子,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生成n2为2mol,转移的电子量为1.25mol,C选项正确;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出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4mol,有30mol的氮原子物质的量参与氧化反应,其物质的量为3.75mol。D选项正确。最后判断出此题目为多项选择,正确答案为C、D两项。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塑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推进高中化学教育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习题课高效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1.

[2]赵国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62.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4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

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5

[关键词]尊重思维素质发展创新

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一指示为我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呢?根据近几年的学习、实践、探索,谈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个性差异和具大潜能的群体,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大量科学家的成才表明:“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与人的个性特长有很大的关系,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与研究者的个性品质关系更大”,可以说个性品质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育的内容,教育活动的程序,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创新的方式实施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针对自学中的认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和困惑、疑问,经过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交流和分析讨论,理解掌握知识,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问、培养思维的活跃性

“学”源于“思”,“思”源于“凝”。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及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或设计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讨论,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思考探索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思考问题,解除心中的疑虑,搞清“为什么”,让学生即掌握知识,又使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如讲大气压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烧杯中装满水,然后盖上一块较大的玻璃板,用手按住倒立后问学生,我松手后玻璃板是否脱落?学生有的说脱落,有的说不脱落,展开争论,兴趣盎然,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据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演示,松手后玻璃板没有脱落,学生们感到惊奇,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又进一步发问,玻璃板本身有重力,又受到了水的压力,两力方向都向下而玻璃没有脱落,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玻璃板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作用。”接着又问:“这个力是谁产生的”?学生思考说:玻璃板下面只与大气接触说明这个力是大气产生的”。教师又提问,大气能够产生压力,能否产生压强呢?学生依据所学的压强知识很快就回答,这样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大气压强的认识,还使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重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一题多解是培养、开拓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一些考察知识点较多,知识点联系密切,能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索解答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过程中要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某问题,在掌握一种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该问题还有多种解答方法,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看能想到几种解答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他们认真思考、讨论得到了多种方法;个别同学还标新立异提出了思路清晰、简捷、富有创新的解答方法。据学生的解答,教师及时总结、肯定鼓励,既克服了呆板教条的思维方式,又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求异性得到培养。

四、抓住问题本质,循循诱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中学生年龄小,在认知方面常出现偏差。思维常常只对表面现象,不能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全面分析,只满足于对事物的一知半解,只凭对事物的局部分析,研究就草率地得到结论。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足,教师在讲授某些疑难知识点或解答某些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反复阅读,理解定律的含义或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划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隐含条件(特别是关键条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条件和要求之间的联系,分析条件变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讲解完浮力一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思考。在一个小水池中浮着一条船,船上装有石头若把石头扔到水里,池中的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这一问题学生在思考时常出现片面现象,认为船和石头都没变,石头扔到水中,排开水会使水面上升,船上的石头没有了,船排水少了,水面会下降,据这一升一降就断定水面不变化。我在讲授该问题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先思考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答:条件是船浮在水面上,石头由船上投到水中,问题是水面的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石头扔到水中排开水会使水面怎样?船上升会使水面怎样?据学生的回答又提问:分析最终的水面情况,关键是什么?怎样分析比较?这样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正确的解答。

五、巧设问题引导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既有积极意义,有时也有消极影响”。要消除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实现知识的正潜移,教学中教师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灵活分析、讨论,让学生分析、认识事物的形态,抓住问题的本质,克服学生不顾问题时机、条件、不加分析生搬硬套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按一个模式分析问题,不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不足,灵活、简捷、全面的解决问题。如:学完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后,为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当圆柱形容器中的水冷却时,容器底所受的压强有何变化”?(不计容器本身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依据条件分析得到,当温度降低时,水冷却体积变小,高度变小,密度变大,利用公式p=ρgh无法判断压强的变化,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我提出你们换个角度思考?学生们经讨论思考想到了容器中水的质量不变,所受的重力不变,对底部的压力不变,由公式p=F/S可知,底部所受的压强不变。

六、依据物理现象让学生讨论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大量的科学发现表明,认知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首要一步。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用直觉思维,想象出某些假说,提出猜测性的结论,然后以逻辑思维为主去推理,得到定律、法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据知识的特点,巧设疑问或设计某些物理现象,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背景,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讨论、想象、思考,提出想到的问题,设计出某种方案,提出独特的见解及简易解答问题的方法等,甚至产生灵感,把某些从前不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思维处于开放状态,想象力得到培养。例如:复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黑箱”,箱面上有“魔索”两个大字,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教师演示当右边的玩具小白兔拉着线前进的时候,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左侧的玩具小狗被拉着前进的速度和距离要比小白兔大得多。此时无需发问,学生就会立即投入积极的思考中。箱内究竟有什么‘玩艺儿’,是杠杆,是滑轮,是轮轴……有趣的现象焕起了学生一连串的猜测和想象,接着教师问学生:“箱内的设计如何,线是如何联接的?”学生们依据所学知识认真思考讨论,提出了多种设计联接方法,思维的开放性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七、鼓励质疑、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6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7

论文摘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作者结合高中化学数十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和体会,探讨了高中化学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对于突破应试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前言 

 

多年来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教学的目标都是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基本知识技能被认为是课程的重点。而出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只是进行知识的输灌,而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不求为什么。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美国的高中生比起来,中国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很扎实的,甚至美国的老师都自叹不如,但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我国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去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因而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一个民族只有有了创新精神才是有希望的。 

 

一、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当前高中化学教育的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课堂社会丰富性缺乏、真实性缺乏。表现为课堂教学活动少、交往单一。教学背景常套、静态、虚假,多数时候远离化学实验,远离真实化学实际。创造性缺失,表现为重视双基知识教学,教学思维形式单一。强烈地暗示模仿和放弃新意的寻求和异议的表达,创造性因得不到接触创造的机会而萎缩。③有效性缺失。人的发展是综合的,应试的高分不能算作化学教育的有效性,选拔考试、淘汰教育使分层、分化不正常操作,终于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为化学教育的“失败者”。 

 

二、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1 要更新更新观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改革提了很多年但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课堂上授课的主要形式主要还是教师备课讲授、学生听课记录,教师按大纲要求一丝不苟的讲,而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被动填鸭的方法学习。无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快速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有帮助的,也的确能在考试上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学生的思维被禁锢,阻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高分低能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历年的高考状元却鲜有人做出重大成果,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却多是成绩并不绝对突出而有特长的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主动的学习。 

 

2 更新思维方式,以发散思维进行授课,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解决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的思考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提高思考效率。但“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99%。可在处理剩下1%需要创新的问题时,思维定势就无能为力了。因而在鼓励学生发散的思考问题。如在讲授物质的密度时,可以这样问学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使一袋空气比一袋水重?通过混合黄色和蓝色颜料可以得到绿色颜料,那么你认为它是黄色和蓝色颜料的混合物还是一个绿色颜料的纯净物呢?这们开放的放式的形式提问让学生尽可能找答案或找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则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化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告诉学生是什么,也不是把书本知识教授完就可以了,而是要培养学的学习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4 开展课外化学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化学实践 

在美国的高中一般会有企业赞助的一些项目鼓励高中生参与其中,国内虽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可以让学生在课余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老师可以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等进行参观、访问、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可以项目的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积极的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思维具有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突破常规,探索因果、引发追问,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表面上看起来会受到质疑,毕竟和中国的应试教育环境并协调,但长远来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事实上在课堂上引导鼓励学生就行创新思考不仅仅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jane snell copes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2006,83(23):1479-1483 

[2](美)菲利普(phillips j s)等著。化学:概念与应用 

王祖浩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姚新平: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j]..中国民族教育,2007.(4).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8

首先,教师应借助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采用启发、探索和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并注意创设激发学生创新和实践热情的教学情境,爱护和引导学生各种大胆的质疑、假设和尝试,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如:采用讨论法,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

再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

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运用,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再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学习内容应由教师把握,而一些具体的学习环节则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练习、去创新。

第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如在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等练习中,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在完成课的目标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求新求异的欲望,在自创动作的练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再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教师让学生体验动作练习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9

关键词:创新素描线条表情思维空间造型能力

自20世纪初,我国将西方的素描教学引入学校的教育,写实风格的素描教学模式从那时开始被沿用至今。但是,长期单纯技法的传授却使素描教学陷入了“重技巧,轻理论”的狭窄空间,静物、石膏体、模特成为基础课教师授课的套路,逐渐形成的惰性教学使基础课教师不再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和启发学生想象、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充斥着素描教学领域,造成艺术创作与基本功相互脱节。而艺术创作的重要价值就是其独特性及创造性,最反对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表面模仿。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不陷于对自然物象简单、机械的模仿,被动、消极的抄摹,怎样才能在素描课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独特的造型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素描课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很多素描教师都在做着不同的尝试,笔者在进行素描课教学时也作了一些创新试验和理论探讨,概述如下:

线条的情绪化语言在画面中的体现

线条──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它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画面中蕴含的各种丰富含义,粗犷的、细腻的、急速的、缓慢的,不同的线条都会传递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它所展现的语言是词汇无法表达的。笔者在上课前让学生做了这么一个试验,在纸上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喜悦、悲伤、愤怒、孤独等不同的情绪,结果发现同学们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直线、曲线、弧线,快速的线条、缓慢的线条、轻的、重的、平滑的、粗糙的、虚的、实的……每一个同学的不同情绪都通过线条的视觉语言,真实地浮现在纸上。在这些线条中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又存在着许多的共性。例如,在表现愤怒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很黑、很重而且有些参差不齐的线条;在表现喜悦时所使用的线条却很轻,有点弧度,而且带着向上的趋势;在表现宁静和平和时,线条一般都是平行或轻微卷曲的。通过这个试验,同学们惊喜地发现了线条的各种隐含的丰富语言,以及人类感情的共性特征。接下来又让他们带着某一种情绪进行素描训练,运用不同于平常的线条进行绘画,崭新的画面便出现了,同学们兴奋异常,他们找到了用绘画表现思维的符号。素描不再是简单的描摹,不再使思维容易陷入懒惰的状态。他们积极地思考每一种线条的含义,情绪饱满地组织着画面,他们的思维空间被打开了。这种状态对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非常有利,尤其是对于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为他们以后的专业设计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视觉表现语言。

转贴于

打破常规的造型构图带来的挑战

传统的素描教学方法是摆好实物写生,这就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因此,笔者采用摆放石膏头像或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重新移位和组合,灵活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艺术情趣。例如在进行石膏头像写生时,有些学生把头像分解拆散,分别放大或缩小,再进行组合,从而给人一种新的视觉观赏经验。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造型创新能力和新颖的观念。传统的写实造型要求学生以再现的手法表现写生对象,学生在直觉的作用下,所画出来的素描与客观物象完全一样。这种过于狭窄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造型创新能力及思维空间。而在素描训练时注重对学生的观念培养,进行打破常规的造型构图训练,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它不再是要求以写实为主,而是要求学生从观念入手感觉客观物象。由于不同的立意和设定的观念不同,每一个学生将会产生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感受自然物象的角度;由于观念的不同,客观物象在每一位学生的眼中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同样一组静物或人物,不同的学生所完成的素描作业也是各不相同的。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画家都是创新造型的高手,如毕加索的作品《来自变戏法者》的人体素描,就确实像变戏法似的将我们熟悉的人体演绎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变体造型。所以假如没有观念的转换,自然物象在每一个人的眼中都将是一个样子。通过这种打破常规的造型训练,使不同的观念介入到了每一个同学的思维中,画了许多年的“大卫”、“海盗”在学生们的形象思维中活跃了起来,从而变幻出了多样的形象。

不同绘画工具带来的视觉冲击

在传统的素描训练中,铅笔是常用的绘画工具。从对素描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把素描理解为对物象的单色描绘,既然是单色描绘,那能不能使用铅笔以外的绘画工具呢?笔者让学生做了一些尝试,他们分别使用了钢笔、圆珠笔、彩色铅笔、油画棒、色粉等不同的工具,按照素描的绘画原理进行描绘。结果是让人欣喜的,使用铅笔以外的工具进行素描绘画,画面充满了很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结合前面进行的情绪素描训练,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学生们通过这种尝试也熟悉了解了各种绘画工具的表现效果,丰富了他们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有些学生还进行了其他延伸性的尝试,如:用大头针在泡沫板上按照素描关系对静物进行高度概括提炼后进行不同疏密的排列就会产生点绘的效果,用蜡烛点燃后在玻璃上进行烟熏则会产生水墨画的效果。这样的尝试乍看起来好像违背了常规素描的绘画方法,但作为一种延伸性的训练内容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能让他们养成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绘画学习中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方法,而是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笔者在素描教学中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将学生思维的训练渗透到认识、观察和表现的每一个环节中,使他们在素描时处于“思”与“学”朴素交融的良好状态之中,从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篇1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增强,对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给学生数学化思维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置需要学生做出逻辑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过程,营造引起思维矛盾冲突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化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融入学习过程中。

1.激发兴趣,使学生爱思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断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思。“乐学”是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享受到数学成功的快乐是善于主动构建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引导参与,使学生勤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经历思维过程中勤于思考。而在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动力操作,因为操作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操作前,必须动脑想一想,才能动手做一做。操作是手和脑并用的活动,创设合适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认识活动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二、打开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可以唤醒学生好奇心的开放性问题,要充分鼓励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大胆猜想与想象,要将数学结论还原为学生自己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过程。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想”,要让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地“想”。

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它可以激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保存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诚心,巧妙地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创新。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时,可通过创新情境,以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玩游戏等引入。

2.改进优化教学方法

多年的应试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不自觉地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会运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同时,教师的这种创新精神又将感染学生,促其创新意识的养成。

要使学生创新,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更新观念,充分挖掘教材,教法的创新才有可能。对学生应用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训练,做到全方位平衡发展。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思维提供漫游的空间,进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新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3.勇于开放学习环境

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能够愉快地进行探索研究,积极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产生联想、想象,进而产生创新意识。氛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就十分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图画。正是这些生动的画面、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成为我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烦琐的数学题改造一下变成一道趣味数学题,让同学们在宽松的气氛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