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05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德育;有机结合

德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如基本道德品质教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信仰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中学德育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把德育内容转化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科学文化和道德品质都达标的目的。

学校德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和健康的人。但是目前的实际教育中,家庭教育“重智力、轻道德”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父母越是年轻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成分就越少。因此,要呼吁更多家长提高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重视程度,珍视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亲情、感恩教育和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是,如何使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明确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以往的德育教育,总是把家庭教育做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个补充,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从而忽视了家长监督、以身示范的作用,使得德育工作没有有效的展开。针对现在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转变只以学校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制度上和观念上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建设体系。

家庭教育的重心在家长的引导和规范,这就要求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这就要求家长们要高度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会克制和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其次,要注重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现在的教育,多是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感恩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最后,注意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培养学生责任感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让其在关乎前途命运的大事上,自己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无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能从中的得到深刻的体验。真正领悟“责任”二字的分量,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完善体制,制定合理有效的家庭学校二元互动的德育规划

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进行学生德育建设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把家庭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系之内。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或者是开办大型讲座的方式,向家长、教师、学生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此共同携手,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规划。比如在每学期开学时学校都制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德育工作计划,并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内容包括每学期分班召开一两次家长座谈会,通报相关学生的情况,征求家长的意见等。家长也要积极按时的与学校相联系,联系学生的相关情况,掌握学生动态。

三、拓宽渠道,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的合力

从学校方面来说,进行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各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会和学班会、大型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心里咨询等。而学校单方面的进行这些是不够的,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拓宽德育途径,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可以组织家庭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创办家长联系活动,学校要求家长定期举办德育主体的家庭教育等。这样的话,家庭教育不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做的针对性的教育,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群,方便了解家庭德育教育方面的进展和动态,这样才能双管齐下,共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四、有效实施,以对学生德育的正确引导为重心

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要明确把学生做为主体地位来对待。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觉得只有压力,而没有动力,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中由于各个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也不一致,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纵容,而有的家长则是要求过于严格,这样的引导都是不适宜的。

作为德育教育的主力,学校要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家庭德育教育时,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学生向善向上的主动性,而不仅仅只是批评。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积极主动的与学校联系,扩大家庭教育的效用。如家长在发现孩子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之后立即戒了烟,这件事情可以与学校联系,学校可以请这个同学在班上现身说“法”,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戒烟的成果,而且也会对其他几个吸烟的同学起到示范作用。

五、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的实施要求

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相结合,在实施上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第一,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力。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规则,但是平时与家长很少联系,一学期就一两次的家长会,无法谈及与家长的合力。第二,有些家长比较忙,加上受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有些家长热衷于打麻将、,漠视社会的约束,平时很少有时间管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等。

针对上述的情况,需要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地注意效率性,各科教师、团队、学生会等学校德育负责人,要有效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并对各项活动进行记录,并且量化评价,评价结果记录学生的成绩之内。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建立家长清单,对学生和家长的信息追踪记录。通过以上各种努力,尽力的是的学校德育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六、小结

中学德育始终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社会性课堂,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标志,抓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国家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这不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更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支持、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合力,共同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形成健康的思想、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来共同推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从而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动机需求法”:城乡结合地区家长学校办学的基础

由于家长是特殊的教育对象,家长学校对其没有约束力。因此,要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必须研究家长的需要、动机和期望,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各种办学问题。动机需求法即准确把握家长、社区、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家长学校办学更具针对性,学习内容更贴近家长实际,从而提高家长学校对家长的吸引力,并通过动态调整学习形式和内容,使家长学习更有效果。

首先,为每位家长建立“家校活动手册”,手册记录每学年家长对家长学校的要求与期望。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家访、家长信箱等形式及时了解家长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教育孩子的疑惑和困难等。另外,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可以表明办好家长学校的诚意和决心;另一方面,也利于借助社区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服务。此外,城乡结合地区的许多家长忙于谋生、创业,对教育的热情日益消退,对孩子的关心日渐弱化。又加上城乡结合地区家庭结构变异程度较大,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比例较高,这些特殊的家庭往往在教育孩子方面困惑更多。因此,针对城乡结合地区的特点,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立足家长、社区、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探索出科学的、实在的、有效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

二、“前移交友式”:城乡结合地区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创新

“前移交友式”家长学校办学模式是指把家长学校从时空上前移到对口社区、对口经济联社中,分别设立分教点,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学校教师与学生及家长结对交友实行个别帮扶。在实践基础上,学校形成了“送教到村、家校合一”和“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社区”点面结合的办学思路,以“前移送教,外点授课”为主要形式,在提高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和家长整体素质、家庭教育水平,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强大教育合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前移送教,外点授课

家长学校始终围绕家长培训、家校互动、寓教于乐三大主题,结合各地实际,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家长,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形式,如:面授与函授相结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传统授课与家校活动相结合、家访与送教相结合,充分实现家校合一的整体教育功能。

为了适应城中村特点,使家长学校教学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贴近家长实际,同时解决家长到校难的问题,我们把家长学校办到经济联社(村)里,在各联社(村)设立分教点,挂牌授课,与联社(村)干部合作,定期到村开设讲座,传授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

为取得最大教学效果,每次送教到村前,我们都会做好充分准备。在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总体表现和家长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各经济联社(村)实际情况,授课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主题。由于宣传到位,各社区领导重视,加上就近上课,家长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听课十分认真。随后,同步实行集体家访与个人普访,学校干部、班主任走访个别学生家庭,深入探讨教育对策。除了邀请专家授课,我们还在家长学校不定期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家长、社区居民的欢迎,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另外,学校还常常利用特别的活动日,如艺术节、科技节等,把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前移送到对口的经济联社中,与广大居民、家长共同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极大地增进了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感情。

2.结对交友,个别帮扶

学校开展的与学生及家庭“结对交友”的帮教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分工包干”,每人负责若干学生及其家庭的沟通工作,坚持每周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谈心,密切与帮扶对象的关系,并定期家访,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并提供切实有效地指导与帮助。可以说,“结对交友”是在家长学校个别化教育上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

“结对交友”以共同育人为目标,形成家校联合体在合作的同时增强个别帮扶的效果。家校双方首先在育人方向上要达成共识,从而齐心协力,互相支持,共同解决教育中的各种困难,最终通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因此,“结对交友”虽然是家长学校个别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但也发挥了合作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吸纳资源:城乡结合地区家长学校长效办学的保障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前移交友式”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极大提高了家长的整体素质;二是提升了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三是强化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合力,促进了学校迅猛发展,一举成为了荔湾区的品牌中学。当然,“前移交友式”家长学校办学模式还需要融合更丰富的资源,以确保家长学校的长效运行。

1.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家长学校教育途径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教育思想、方法、手段都要与时俱进。如何长期有效地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并提供家教指导,信息网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如,借助时敏苑家教网络平台,引导家长学习、分享成功家教经验,鼓励他们成为学习型的家长。互动式的网络平台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实现了家校全面的互动沟通,同时也为实现家长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便利。

2.整合社区资源,提升家长学校教育条件

优化家长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善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提升家长学校的教育条件。首先,充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优势。社区里不乏热心的退休干部、教师、老红军、民间艺人、青少年教育专家、心理辅导师等,他们都是家长学校可以吸纳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此外,要挖掘善用社区丰富的物质硬件。目前,相当多的社区都配置了完善的教育、文化设施,如文化站、文体活动室、电影院、活动广场、心理辅导站等,充分利用能发挥它们的教育功能。学校对口经济联社之一――西村,有一个裕安围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学校开展家长学校日常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另一个建有科普长廊的对口经济联社――海中村,学校则定期宣传家教知识,不断优化家长学校的手段与效果。这些硬件设施为家长学校开展日常活动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在融合社区资源提升家长素质的同时也推动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赢。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前言

在当前初中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各类教育模式,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初中教育过分看重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所以,进一步分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也是极为有必要的。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必然性

一般情况下,家庭教育指的是一个家庭内孩子的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家庭教育包括监护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其他教育有着更好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同样是学校教育所缺乏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更强,教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并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等等。另外,家长希望望子成龙,而教师则希望孩子能够成绩优秀,品质高尚,未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可以说,二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虽然二者在内容、形式、方式等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并不影响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沟通和交流。因此,家长应该同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教育任务,使孩子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2.1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教育意识淡溥。有些家长缺乏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意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一切责任全推给学校了,自己管好孩子吃、住等物质保证,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这些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其子女的教育。

有些家长因工作业务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孩子的事委托给爷爷、奶奶等隔代人。这样孩子要啥就给买啥,致使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滋生。

只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品德教育。有些家长非常愿意和老师交流,但其中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孩子能上升名次,买参考书、请家教、参加各种补习班,对孩子成绩稍有变化便给孩子施加压力等。这样家长虽然在学习上和老师交流的比较多,但是这种交流只局限于对孩子智育上,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2.2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有的老师认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偏重抓学习,忽视孩子其他特长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有的同学学习不好常被老师“请家长”对孩子协助教育,有家长对孩子不是训斥就是打一顿了事。有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学习或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家长叫来,向家长“告状”,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训;再有,对学习差或上课有些小毛病的学生不是采取引导或正面教育改正,而是喜欢采用体罚学生的办法来处理。长此以往,这样做法,必将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产生不良后果。它不仅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更阻碍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这些都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方沟通和交流的缺乏,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不配合,容易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影响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

3.1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完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告知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实施效果和问题等,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学校应该及时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在校表现传达给家长,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3.2召开和组织家长会

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与教师进行当面交流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合理召开和组织家长会,确保家长能够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3.3进行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在家情况的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需求,合理安排家访,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随访或者定期访的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促使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活动,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3.4建立班级交流群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QQ群、博客、微信群等交流工具,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优势,通过建立班级交流群的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可以建立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学生的学习状况或者教育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并且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从而优化教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C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强大合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协同配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采取有机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保证初中的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成效,把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责任结合目的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怎样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并能够优势互补,进而使学生能够从这两者中终生受益,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问题。怎样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怎样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作为双重身份(教师兼家长)的我有如下几种看法: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责任”,一定要认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学校是辅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构。

其次,要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时间上存在的差异。

一、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有所不同

教育的总体目的就是能够使孩子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并重点培养其特长。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一个即定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性的、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上,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而针对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个性教育”,如相关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重点性,特点是“个性化”。

二、学校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

由于学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从教育时间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程教育,只能负责学生在校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讲,由于是针对群体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课”的教学方式为主;从教育内容来讲,学校不可能对每个孩子进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课内知识部分;从精力上来讲,学校和老师也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教育;作为教育效果来讲,只要保证大部分学生达到标准,学校就算完成任务。

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校教育成果好坏的重要形式——它既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检验老师的教学能力;既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考核老师教学的效果——如果不考试,就无法检验学生学得好不好、老师教得好不好,因此学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反映本校教学水平的升学率。

家庭教育是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现为:不可选择(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不能以现有的水平高低对孩子进行选择)、必须成功(不能像学校那样计算升学率、成功率)、没有考核指标(没有任何单位对家长的教育效果进行考核)、非系统化(没有时间和计划安排)、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潜移默化(教学形式非正规化)、内外结合(家教与参加培训班相结合)——在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方面,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时还要明确,“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给自己干,不是在给别人干,因此不能提条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职,不要用“没时间、没能力”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小学;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70-01

教育如果仅仅依靠一个方面是不容易开展的,所以,要在培养孩子的同时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长、学校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原则,同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家长学校结合的主要原则

1.1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原则。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是家长。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非常关键的,家长和学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时候,把自己当做教学的主体,安排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其实,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安排,教师和家长强制性的安排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1.2学校的主导性教育原则。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所以,在开展学校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学校的主导性原则,因为,家长、学生都是以学校作为导向实行教育和学习活动,所以,学校要把握好学习教育的关键,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引导家长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同时,学校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学校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提升学校和家庭教育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3合作性原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密切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现代教育的发展要多方面多层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弥补学校教育中行为习惯训练以及家庭教育中的规则训练,给学生营造一致性的教育氛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作开展,是教育推行的良好途径。

1.4整体性原则。学校、家庭教育的开展要调动两方面的积极因素,运用优势互补原则,发挥教育中的整体作用,让教育效果长久的保持下去,所以,教师要和家长经常沟通,有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表现良好,但是,回到家里家庭成员的各种宠爱让孩子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所以,一些良好的品质和行为都没有得到延续。

2.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的策略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模式越来越普遍,所以,孩子被家长当成了掌上明珠,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理性化,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非常必要。

2.1理性的给予孩子关爱。对孩子没有节制的溺爱会让孩子陷于"惟我独尊"的心态中,在孩子心中就要任何事情以他们为中心,这样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家长对于孩子的爱要做到理性、公正,当孩子犯错误以后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出和批评,与此同时,当孩子作对事情以后家长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正确的引导孩子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很多时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模仿家长,家长在家里要给孩子做好表率。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有的孩子在学校仗势欺人,只要自己喜欢就抢夺别人的玩具,教师在深入了解以后知道这孩子的家长有着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孩子在心理上就感觉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加上平时亲朋好友的恭维,让孩子的人生观出现了扭曲,教师了解到这一情况马上和家长联系,没有第一时间批评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正确的引导孩子,告诉孩子父母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付出了别人所没有付出的努力,所以,今天所得到的一起都是勤奋耕耘的结果,只能代表父母的成就,不能代表你的成就,你要想取得成功也要像父母一样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

2.2科学的育人方式。一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沿用自己父母管教自己的方法,有时候还会借鉴其他家长的管教方式,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所以相同的教育方式会抹杀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孩子的整体学习状况,要去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2.3校方和家长的相互配合。校方在开展教育的时候要和家长相互配合,以"风雨同舟"为主题开展系列性的讲座,在教学的时候要邀请专家和学者为家长讲授教育方法,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管理过于粗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所以学校教学要帮助家长掌握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有时候家长感觉自己每天和孩子说教孩子好像基本上都不停,起不到任何教育学习的效果。通过专家讲座学生了解到很多的问题要想解决就要依靠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很重要。

结语:家长和学校教育结合的意义重大,所以在开展教育教学的时候要做到群策群力,学校要积极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整体发展状态,提升家长的素质和科学教育方法,在两方面配合中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6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部分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校也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等举措,但是创新创业课程设定单一、学分比重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有的高职院校作为选修课程,并非所有二级学院必须开课,有的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部分院校则是赋予该课程的学分较低,学生学习兴趣弱化,教师教学重视度和积极性有待强化。以上问题归结起来,实为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在整个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高校学生这一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颇为重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亟待强化。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性较弱

现有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不具备企业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2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课性质致使高职院校对于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弱化。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而现有从事创业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校内教师,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己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3创业实践经历、企业战略管理经验都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所需具备的经历,实战经验更有助于其对学生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弱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单一的创新创业课程,而专业教育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则比较弱化,第一,专业课程教师任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比例不高;第二,学生的创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事实上,不仅高职院校,我国一些地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4

二、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唯有从根本上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校、学生、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才能从课程开设、学分设定、资金支持等等方面去强化,以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后,具体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举措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首先,丰富教师队伍,广纳贤才,投入资金聘请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课教师。其次,强化已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例如聘请知名创新创业领域专家指导教师入校开讲座,现场授课等。再者,强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外培训与实践锻炼。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低与创新创业实践关联性极大,保障已有教师的定期外出实践锻炼或培训有利于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三)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特教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结合途径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正如家教名言中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改变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拓宽思路,争取得到社会组织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这几年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如何作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特教学校接收的青少年年龄集中在12—18岁,他们在机构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

3、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当前干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统一的诸多因素

1、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发展,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长根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有的只顾赚钱做生意,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经常在子女面前谈论金钱万能、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肆意在家酗酒、,破坏孩子的学习环境;还有的家长交友不慎,使孩子也身受其害。

2、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首先,人们对社会教育不够重视,对它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孩子还小,不会与社会扯上关系,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其次,有些社会活动的意义没有体现时代特点,激发不起学生的认识。目前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个别领域歪风邪气还在不同程度地盛行,、、拉关系、走后门以及利用工作之便损公肥私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冲淡了正确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社会效应机构数量少,活动内容以及方式还不能适应青少年的需要。有的以营利为目的,更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三、探索“三结合”教育的新思路

1、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不论是正常上课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是“三结合”教育的主阵地,目的性强,有计划,系统性强是学校教育的特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是“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一环。进一步扎实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从提高素质的角度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开发一系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多门类,各具特色的校外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爱好的研究性学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长,并将其落到实处。

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特殊教育机构还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各单位,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从而让社会更好的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如增加特殊教育网上的家长论坛版块,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借助新闻媒体对机构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建立校园宣传组每月向有关媒体投稿。

3、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长素质就成了当务之急,以机构为单位创办家长学校则是培训家长,提高家长家教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有效载体,对家长的培训可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1)现代家庭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家长学校应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他们认识到“读书无用论”只是少数人的浮浅、片面的认识,用尊重的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爱严结合。

(2)国内外先进育儿经验。开放的社会,多元化的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信息来源,家长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向家长介绍国内外先进的育儿经验,并指导家长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和利用。

(3)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效。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教育,环保教育,交通法规教育等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如学校开展的法律知识讲座可改变为模拟庭审,邀请法院工作人员现场指导,通过模拟庭审,让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知法,懂法,遵法,守法”。又如消防知识讲座可以改为“消防知识竞赛”,邀请消防人员担任评委,组织学生进行消防知识竞赛。以此种种形式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增强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素质。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8

我市1997年开始创办家长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14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家长学校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广大家长通过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实现了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掌握了科学的教子方法,有效地配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家校结合,共同谱写了我市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一、创新办学体制,发挥“教育局、学校、关工委”三方面的主动作用

家长学校是普及和推广现代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重要载体。我市在家长学校办学过程中,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不断探索,积极实践,敢于创新,有力地推进了家长学校的科学发展。

1997年,我市教育局关工委的几位老同志开始创办家长学校,并提出“20万工程”的办学目标(当时全市在校中小学生约20万人,“20万工程”是指组织20万孩子的家长参加家教培训)。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才“大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关工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关工委积极支持他们的行动。为了探索和积累经验,我们首先挑选城区学校二十七小和农村学校丰南中学作为办学试点,经过五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关工委的积极性,办好家长学校”的基本办学经验。10月,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在我市召开琼北片家长学校工作现场会,介绍了我市创办家长学校工作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然而,在后来推广试点经验的过程中却遇到不少问题。许多学校领导对办家长学校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行动缓慢甚至消极对待,以致当时全市家长学校的办学率和家长的入学率均达不到40%。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创办家长学校只有“两个积极性”是不够的,关键是还要有学校的积极性。因为学校是家长学校的办学主体,它具备师资、场所、设备等独有的优势,可为家长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提供诸多重要保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四有”的新一代,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更有利于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旬,我们在原来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校主办、关工委主动配合的“三主”办学体制,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工委三位一体,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这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统一领导,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能够充分调动学校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老同志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关工委三方联动的积极性。

怎样调动和发挥学校办家长学校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党委分别举办了学习班,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发[]8号文),明确“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在学习中,当时的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郭仁忠强调“办好家长学校是校长的份内事,不重视家长学校的校长是不合格的、不明智的校长,没有家长素质的提高,没有家长的主动配合,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只是一句空话”。校长们通过办班学习,参观市27小、丰南中学等两所试点学校,达成了共识,增强了信心。从此,我市家长学校步入办学的“快车道”。截至底,全市公办学校100%挂牌成立了家长学校,做到l00%开设家长培训课,家长学校办学率从原来的不足40%提高到100%,家长入学率从原来的36%提高到85%以上,巩固率从原来的60%提高到95%。

为了进一步普及家长学校,更好地向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各级关工委和教育、妇联等部门紧密配合,大力推进中小学家长学校的建设,积极创建了白沙坊社区家长学校、长流镇美德村家长学校及新民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等特色家长学校。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创办各级各类家长学校406所,据近3年统计,全市共举办家长学校培训课4300多场(其中1200多场、和各1500多场,这原因是由上“大课”改为上“小课”),每年参加培训的家长约50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85%以上。家长学校总体做到了“九有”,即有牌子、有机构、有教室、有教师、有教材、有经费、有工作计划、有检查考核、有总结表彰,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市被全国妇联、教育部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育厅评为“海南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1月被教育部关工委列为“全国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这是全省唯一的一个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

“三主”办学体制的确立,不仅保障了家长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今,家长学校的社会知晓率达95%以上。前的海口,“家长学校”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现在家长学校在海口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家长学校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支持,为家长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

有了好体制,还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与之相适应,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科学指导和规范管理。14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在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家长学校各项活动的有效进行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市委、市政府对办好家长学校十分重视,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提出的家庭教育目标,我市将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出台了《海口市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及实施办法》,并以此作为各职能部门年终考核目标及一把手政绩的重要依据。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妇联、市文明办等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不断加大对家长学校的宣传和管理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海口晚报》、海口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1000多次报道了家长学校活动情况,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市关工委主任李金云在关工委主任会上,多次提出要把家长学校作为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抓手,要抓出成绩、抓成品牌。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韩美表示:“对家长学校工作要做到:要师资给师资、要场地给场地、要时间给时间、要经费给经费”。

为了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办学指导和规范管理,我们成立了海口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编印《家长学校工作手册》,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我市中小学家长学校的意见》,该文件对家长学校的办学宗旨、组织机构、办学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又陆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家长学校管理的意见》、《关于家长学校教学工作管理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市和四个区教育局认真做到“四个列入”,即将家长学校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列入本部门活动经费预算(市教育局每年按计划下拨家长学校办公经费5万元)。为了激励在职教师给家长学校授课,将在职教师参加家长学校师资培训授课的课时纳入教师工作总量,纳入业绩奖励工资计算。每学期开学伊始,市教育局领导在全市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上,都反复强调要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并定期组织检查督促,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例如,琼山区教育局历任局长不仅亲自担任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还亲自带队到基层检查家长学校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及措施落到实处。7年来,该区按照“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创新、一年一个成果”的目标,通过召开家长学校工作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或研讨汇报会、或总结表彰会等形式,有力推动了家长学校的不断发展,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给予高度评价,她批示说:“琼山区教育局所办家长学校很好,充分发挥老同志们的积极性,认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拥护,我感谢你们。希望继续努力,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学制、材、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规章制度。每期家长培训班结束,经考核合格,指导中心学校给家长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为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我市每三年召开一次家长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或表彰会。

三、抓好三个中心环节,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整体素质是否得到切实的提高,是家长学校办学成败的关键。为实现家长家庭教育理念转变、提升家长科学教子能力和水平,我们十分注重抓好家长学校的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和授课方法方式这三个中心环节。

首先,狠抓师资培训。,我们组织10多名家庭教育理论水平较高和教学经验较丰富的离退休老教育工作者,成立了家长学校讲师团。他们当中有老教育局长,老教授、老校长和老特级教师。来,讲师团有针对性地对各中小学的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先后举办了31期师资培训班,培训家长学校讲师约1600人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以班主任和优秀教师为主体的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其次,编写家长学校实用教材。为了解决我市家长学校没有材问题,,讲师团结合授课需要和家长素质现状,用一年多时间,组织编写了《怎样教育好孩子》,其中包括“怎样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等25个专题,内容丰富,针对性、科学性、可读性较强,颇受家长的欢迎。,我们又结合使用由省关工委、省教育厅关工委编写的《家庭教育讲稿选编》,我市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后,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家庭教育》,并配合使用以上两本本土教材。再次,注重授课方法方式的研究和改进。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有了师资和教材,授课的方法方式又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家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最初几年,家长学校的授课方式基本是上“大课”,由专家作讲座。经多年实践和摸索,我们体会到最佳的授课方式是“大课”与“小课”相结合,并以上“小课”为主,即把以往以班为单位的家长会进行改革创新,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把每学期的家长会与家长学校培训课结合起来的“小课”。这种“小课”由班主任来讲,倡导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由于贴近生活,容易解决小范围内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颇受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家长出勤率一般都达到90%以上。此外,还适当邀请专家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即上“大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给家长解决共性的疑难问题。在抓好“大课”与“小课”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意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如琼山区教育局关工委组建“家长学校优秀学员巡回报告团”到各中小学作巡回报告,介绍和推广他们成功的家教经验,很受家长欢迎。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家庭教育咨询中心,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家校通,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和网址,为家长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如孩子离家出走、早恋、厌学、迷恋网吧等。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每年接受家长咨询200至300人次,被广大家长誉为家庭教育的“及时雨”。

14年来,我们紧紧把握好三个中心环节,使家长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提升了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通过办家长学校,使广大家长学员树立了正确的教子理念,掌握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例如,白龙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某的父亲原来十分溺爱孩子,有一次因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严格批评而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跑到学校里来大骂老师。在参加家长培训课后,他的教子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还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并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学会科学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从此孩子进步很快,小学毕业时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又如,秀英区长流镇堂善村有一位姓郑的家长,因女儿有早恋倾向,便动辄拳打脚踢,女儿忍受不了父亲的粗暴行为,离家出走。他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后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主动向女儿认了错,与孩子平等对话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女儿从早恋的“泥潭”中走出来,勤奋读书,高中毕业考取了大学。

二是使校风教风学风有了明显好转,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琼山一小原是一所较好的学校,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使该校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提高,成为我市一所优质学校。,该校共有830人参加小学毕业测试,其中164人分别取得了4a的好成绩,37人被海南实验中学(即海南中学初中部)录取,全校德育考核优良率和体育达标率均达到了90%以上,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越。又如,地处郊区的长流中学在创办家长学校之前,学生斗殴事件屡屡发生,初三中考成绩全市倒数第一,高中只有6名学生,是我市一所较落后的弱校。,该校把办好家长学校作为改变学校落后面貌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自以来,该校初三中考成绩年年攀升,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省普通中学的前茅,被省教育厅评为高中课改样榜学校,并先后被有关部门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9

1.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弱势群体,效果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上的援助不能让弱势群体彻底走出生存困境,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上的处境,则是弱势群体救助的一条根本性、发展性和提升性的途径。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弱势群体本身的教育和培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又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三个主要教育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家庭教育根基牢、起点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顺利、正常开展。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身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在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不是正规的教育,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究竟对子女实施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家庭教育,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等,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很大的自。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由于其家长文化素养偏低、教育能力偏低、教育思想落后,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并使其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弱势群体的复制与变异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指出:各家庭的弱势与强势的不同由家庭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位置以各种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志,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符号资源),这种位置又决定了各家庭中家长的习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家庭与外部的交流中的习惯决定了家长们的感知、思考、判断及行为的方式,即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的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成为子女成长中来自家庭影响的各项因素。在子女对生活方式的习得过程中,这种习惯得以在他们身上内化,而这种继承的习惯又将决定他们今后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2]这是一个位置———习惯———生活方式的循环。这种循环让我们悲观地看到代与代之间的文化复制和阶层复制。但这是将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人在实践中生成的策略都排除在外的分析。布迪厄理论的生命活力就在于他发现在这个客观的结构所规定的轨迹上,有许多的力量可以使行动者在实践中摆脱这种循环的约束,从而达成个人位置的变动,“即以扩展的形式再生产出了空间自身”。[3]在我国,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很有可能在教育再生产中成长为新的弱势群体。但我们也看到通过家庭自身的合适的策略调整和外界的适度干预可以实现个人和家庭位置的变动,达到良性提升的目的,从而帮助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获得公平发展自身潜力的机会。

3.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教养问题的增多,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社会阶层的排挤,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心理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主流群体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没有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致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育观念和方法错误。

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而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片面、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家长身心素质偏低。

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家长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良影响,心理素质普遍偏低,自控制能力较差,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看见孩子犯错误,不是耐心地讲道理,而是发脾气,打骂是常事。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3.3家庭关系不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是家庭教育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压抑气氛,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心灵失衡。父母之间的争吵会让孩子产生恐慌的心理,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严重的会形成的扭曲心理。

3.4教养方式不科学。

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3.4.1娇宠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有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二遍苦”,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娇宠表面上看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正常人生体验,影响了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养成。

3.4.2专制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希望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改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一旦孩子未达到其要求,心理得不到平衡,轻则训斥,重则拳脚相加。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扭曲,无形中形成残暴的性格。

3.4.3放任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形成扭曲的心理,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4.4狼性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阶层的排挤。他们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狼”性。这种教育类型是在社会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而衍生出来的教育方式,这种一味地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甚至性格扭曲,从而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1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分析。

4.1.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现实问题,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在上述三者的合作中,家庭教育是最不容易落实的。就弱势群体而言,许多家庭缺乏子女成长的良好环境,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

4.1.2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客观要求。

保护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是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作为学校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也必须给予适当的支持。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应给予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趋向一致,增强教育效果。

4.2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他们教育目的明确,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学校和家庭关系密切,有共同的希望,有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有统一的认识。同时,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也使教师和学校在家长的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相比于其他的机构,家长对学校更加信赖。因此,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仅可行,而且是社会支持的最佳切入点。

5.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存在的问题

5.1学校对支持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校长和教师对学校支持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水平,是影响学校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学校虽然能够认识到家庭、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还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意识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仍有这样的观念:学校教育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与家庭关系不大。②学校本身缺乏全面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上还不够努力,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合作热情。

5.2家校双方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学校对家庭教育支持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采取双向的沟通方式,并且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同时采取平等的态度,那么这种支持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学校只是单方面地传达命令,不顾家长的感受和反馈,导致沟通渠道不畅,则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会成功。

5.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作用

学生在家校之间所起的沟通作用,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一个因素。如果孩子将学校近况、学校的环境、自身的学习状况、学校的管理和学校所具备的家校沟通渠道等情况告诉家长,就会使家长对学校和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为家校合作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样,如果学生向学校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以及家庭中可用的教育资源,等等,就可为学校了解家庭、与家庭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会积极地为学校和家庭传递信息,甚至还出现了想方设法隐瞒某些信息,阻碍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现象。

5.4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

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主要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的个人特征决定。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没有自信心,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愿参与学校的活动,怕丢面子,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因而不利于家校之间的合作。此外,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长在言语、体态、衣着、行为举止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教师对家长的看法,从而影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6.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途径

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是社会指导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6.1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在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针对目前的“家长会”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建议:①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召开家长会。②确定有针对性的会议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③选出学生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孩子所表现的问题应具有代表性。④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帮改”方案,然后实施这个方案,并将实施结果带入下一次“家长会”。

6.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以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好教学内容。讲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从弱势群体家长的实际出发,讲课内容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讲课内容要有时代特点,随时吸取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把那些崭新的学术理论思想教给家长。②教学方式多样化。家长学校除了由专家、教授、教师、医生等教授理论知识以外,还可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教育子女的做法和体会。听家长自己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会感到更亲切,有利于真正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

6.3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将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师访”有机结合,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老师在家访时,要注意讲究技巧,特别是注意与家长热情、诚恳地合作,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委婉、善意地向家长指出学生在校的不足;耐心、虚心地听取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增强其教育责任感;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充当家长的参谋,给家长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从家长角度来说,不应坐而待访,应主动出访,即“校访”和“师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了解得最清楚。家长掌握的这些情况,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依据,还应主动提供给学校老师,让老师掌握这些情况,配合家长教育好学生。

6.4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可谓层出不穷,何况目前弱势群体家长素质可谓问题多多。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和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家长有师可求,在学校中建立家教咨询机构,进行电话或书信咨询服务,有利于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将面向家长的“全体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优化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家庭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要将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既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同时以个别辅导面向个体,突出针对性。分类辅导必须坚持:同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自愿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性与启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6.6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十分关键。目前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知识的培训着手:①有关社会发展与家庭关系的知识。②有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知识。③有关亲子关系的知识。④有关家校联系途径的知识,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家校合作制度构建的校内环境得到优化。

家校结合教育的重要性篇10

一、提高认识,增强家校合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阶段”和“关键时期”。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对老百姓来说,是关系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大事。教育青少年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结合,尤其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与结合,因为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缺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青少年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二、夯实学校德育,促进学生规范的自觉养成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良好的内部建设是实现“三结合”教育的基础,是构建开放式育人校园的前提。一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保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设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校内设立“校长信箱”。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学校交流的表彰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搞好校园布局、绿化、美化,让学生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名人画像、制作校训班训标牌等,提高建筑设施的文化品位,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建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悦。三是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报告书》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坚持综合、全面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成长册》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成长册》是一本记录中学阶段成长足迹的文本,其中涉及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八个方面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了科学的指导。学校每学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学校评等方式,给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等级评定。真正让《成长册》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

三、开辟多种渠道,创建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校和家庭,教师和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类最重要的环境和人物,因此,重视家校合作一直被学校列入教育的重要方面。

1.办好家长学校

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整体工作,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学灵活地选择内容。如新生入学时的“进入高中,学习与成材”、“赏识您的孩子”专题;学生进入毕业阶段的“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专题;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与家长缺乏感情交流,“代沟”现象突出的问题,进行“蹲下去与您的孩子谈心”、“您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专题,适时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成功家长、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开展家长间的交流、探讨。不断推动家校互动、家校协同教育,促进家庭和学校从不同的空间和角度共同教育孩子,达成默契,一起实现育人目标。

2.定期召开家长会

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年级为组织单位,以宣讲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作为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体现针对性,切实帮助家长和学校一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创新家长会形式,如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家长会和讲座式家长会,以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和特长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让家长在听、看、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3.设立家长开放日

亲自参与教学过程,了解新的教学模式,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是家长把握孩子成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每学期,我校都以年级为单位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全面开放教学课堂。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促进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互相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互相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有助于家长对子女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感知,从而促进家教同学校教育的配合,促进家长、教师协作互动,共同育人。

4.开办网上家长学校,拓宽家校联系的新方式

学校与电信部门联系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平台,组建了由德育处总负责,教技室技术支持保障,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日常数据管理的网上家长学校管理网络,使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不仅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德育教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平台。

四、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合力育人的功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学校要利用社会教育优势,把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1.挖掘教育资源,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重视和利用社会资源,把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我们先后与驻地部队、敬老院、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商建立了军训基地、敬老爱幼基地、科技艺术训练基地。同时学校注意社会人力资源的挖掘,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在一些重点联系的单位中和“五老”中聘请校外辅导员,充实了学校的教育力量,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2.利用教育资源,搭建实践舞台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参观新村、访问老干部、社区调查等活动。学生们在参观新村时对其优美的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赞叹不已,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在访问老干部时了解到新村的奋斗史和发展史,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实践证明,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生命的共同体,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是彼此互生互利、共享共荣的。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融为一体,不断发展三结合教育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