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少数民族的特色十篇少数民族的特色十篇

少数民族的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41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地域特色影响

少数民族经济就是指在一个国家中不占主体地位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产活动,我国的少数民族经济就是指非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产活动。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很多制度不够完善,因此,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发展都需要以地域作为支撑,这也就形成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地域特色。

一、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地域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之间经历了融合与分离,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分布格局。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地域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受地域分布影响很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民族之间保持友好交流

我国地域很广,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地区都生活着少数民族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都保持着友好和睦的关系,各个民族通过交流与沟通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并且民族之间的沟通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之间具有共性

民族区域经济的形成需要以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特征以及共同地域为基础,民族之间的这些共同特性是民族区域经济得以形成的基础条件,有利于增强不同民族人民在心理上的接近性。

(三)受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在经济管理与社会活动上划分的基础是行政区域的划分,行政区域不仅仅是地理区域,从本质上说,它体现着经济区域的划分情况。少数民族行政区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当地的地理因素,这表明地域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存在很大关联。

二、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地域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具备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均,不过也不是处于互相隔离状态。在我国县级以上的城市中,单一民族居住现象较少,很多地区都存在多民族居住的情况,不过仍然以当地居民的民族属性为主体。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人群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东北及西南各省以及自治区内。新疆、内蒙古、广西等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几个省(自治区),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特点的形成与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有着很大关联,其经济发展的地域特点如下:

(一)非民族自治地区所占的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

我国有些非民族自治地区所占的少数民族人口非常多,例如海南的三亚就是如此,虽然这些地区不存在民族自治机关,不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并且在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方面仍然保留原有的民族特色,正因为如此,虽然海南省不是民族自治区,但是海南省在开展民族工作实践活动时,仍然被当做民族自治区看待,并且享有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经济优惠政策。严格来说,类似于海南三亚这种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并且享有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非民族自治地区,他们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活动应该属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范畴之内。

(二)边缘色彩较重

虽然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也存在少数民族人口,但是总体上看来,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与邻国接壤的边境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都属于民族自治区域,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这些地区都属于民族区域自治区,他们享有少数民族区域的特别待遇。

三、少数民族经济地域特色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作用。不过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消极作用占据的比例更大。

(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性太大

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最核心观点,正因为这样,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特别的优惠政策。由于在改革开放时期,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就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便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行特别优惠政策,以此来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所需具备的条件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才需要实行民族优惠政策。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民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差异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域条件不利于经济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于西部,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普遍较差,其土地资源大多无法利用,地形崎岖,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原面积非常小。尤其是在技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平原面积更是少之又少。地区大部分都是高原地形,并且气候严寒,一般人很难适应那里的气候。广西主要以山地为主,也不适合经济的发展。云南山谷地区较多,并且海拔差异较大。在广阔的西北地区,沙漠面积过大,尽管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不过对其进行开发需要较高的经济成本与技术水平。内蒙古地区主要依靠畜牧业实现经济的发展,不过近几年来由于开采不当,经常出现过牧超载的情况,草地逐渐呈现退化趋势,土地沙漠化现象更加严重。从少数民族主要的聚集地来看,其经济发展受到了自然条件的影响,并因此受到很多局限,西部地区在光、水等条件上不够协调,缺水严重。在西南地区,虽然水分、热量条件不错,但是光照条件不足,西北地区则刚好与西南地区相反。这些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

在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其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并且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不过少数民族地区资金不够发达,正由于资金的缺乏,并且在技术上没有太大进展,导致第二产业发展比较薄弱。在产业结构上出现了严重失衡的局面,过于注重农业发展,在工业发展上却并没有任何起色,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这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能源材料。

(四)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外交政策影响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境地区,因此,受外交政策影响比较明显,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外交政策在总体方向上基本一致,并且享有共同利益,从这个角度上看,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活动一定要与国家的外交政策相符合,以国家的总体利益为重。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若我国与邻国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关系,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够从中享受到相对宽松的政策利益,从中获得经济的发展,一旦国家之间出现冲突,便会给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

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只是我国一个较小的经济区域,它很难接收来自中东部地区的能量辐射,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国家应该加强对边境少数民族经济的管理职能,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地域特色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西部地区从古至今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目前,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另外,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其产业结构发展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导致少数民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阻碍。由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因此,其经济发展会长期受到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民族经济发展区域特色的形成对经济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很多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利用中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带动西部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并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区域特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有利于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枚房.突出特色创新服务——阳信县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成效显著[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

[2]金玲,许慧,李燕.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J].科技信息,2013,(29).

[3]韩小琳.以法律保护为视角看少数民族经济品牌的发展[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12).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2

关键词:民族社区;中国;城市旅游;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2-0165-06

一、我国城市中的民族社区

自秦朝以后,少数民族在我国各城市中就已经是非常活跃的阶层了。许多穆斯林和外国人曾定居于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汴粱(宋朝首都,今开封)和北京。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城市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低,所以城市民族社区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是近来才得到关注。

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对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社区和城市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民族社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沈林,和佳[1]的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是从西部移向东部,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中少数民族的种类和人口总量持续增加。以深圳市为例,从1964年到1982年,少数民族从11个增加到了12个,从106人增加到了372人。但是从1982年到2000年,少数民族种类增加到了54个,人口增加到了224,688人[2]。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深圳只有很少的穆斯林,但进入新世纪后,穆斯林人口达到了30000人,并建起了一座很大的清真寺[3],深圳市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也有显著的增长。下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各大城市中的数量及其变化的比照表。

我国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式的分布,而这种模式也出现在了城市的内部。沈林等[4]定义了我国东部城市中民族社区的六种形态:(1)历史性民族社区,例如,原本就居住在城市中的穆斯林形成的社区;(2)公共机构附近的少数民族社区,例如少数民族办事处或机关附近的社区;(3)与教育机构相关的少数民族社区,尤其是民族大学附近的民族社区;(4)与少数民族地区驻城市办事处相关的民族社区;(5)在旅游景点工作的少数民族群体;(6)商业性少数民族社区,他们主要是由进入城市经商的群体组成。

从影响少数民族社区的因素看,主要有三个要素影响着中国的城市民族社区:历史性原因、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移民是被严格地控制的,政府的政策决定少数民族融合的程度,因此民族社区往往是聚集在大学和民委周边。在市场经济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样移民到城市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当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时,他们更多地是先找到与自己同族的或者具有相同文化认同的人居住的社区。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能够建立起社会关系网。通过这个网络他们能获得工作的机会、公共服务、住宿或其他便利。他们也非常喜欢这种熟悉的且有安全感的情感归属、食物、音乐、艺术、舞蹈、语言和家庭关系等,新的少数民族社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杨文炯[3]也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城市民族社区变化的重要因素。快速城镇化破坏郊区传统民族社区的例子很多,比如,在贵阳或其他民族社区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地区,由于城市快速的扩张,少数民族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社区。旧城市的更新破坏了传统的少数民族社区。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研究有不少,大部分研究都指出当少数民族移居到城市,由于缺少资本、社会关系和教育,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5],吕盛东[6]进一步指出,外来经商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低于城市常住的少数民族水平,而世居于聚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又低于完全散居者。因此,少数民族社区在城市中的进一步发展和生存成为新的关注点。

本文作者认为,在市场机制中,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全球化竞争中时,文化资源和文化的多样性能够转变成强有力的象征符号,而且它们的价值能够被人们被觉察和应用。例如目前如火如荼的城市旅游发展,就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城市遗产保护提供了条件。相对而言,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后,其独特的文化资本是其比较优势,城市旅游的发展正需要文化资本,因此城市旅游给与少数民族社区凸现自己,发展特色经济的机会。

二、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和民族社区旅游资源

跟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一样,旅游正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因此,不仅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率先开始了城市旅游,许多其他中型城市甚至小城市也紧跟步伐,以分享这种新经济带来的利益。大型城市把发展城市旅游作为迈向国际化和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手段。旅游也变成了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力量。一些新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由旅游发展促成的,例如三亚、武夷山、张家界、黄山、泰安等等[7]。与此同时,旅游的发展赋予了现代城市空间和地区新的意义。

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策略也经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对基础设施服务进行改进,例如城市环境、交通服务、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服务。接着重点转移到从商业团体,如主题公园和购物广场等商业部门吸取投资,但这些策略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后来,为了城市旅游目的地的一体化发展,公共部门和商业团体的合作逐渐加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文化资本将是一个建立城市独特形象、保持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商业团体已经觉察到利用民族群体发展旅游吸引物和形成独特买点的可能性,并且大力推广这种观念。因此,可以看到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民族社区,一些关于民族社区的政策已经出台,城市中民族文化的要素正发生着变化[8]。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民族社区及其文化将会更多地被运用于城市发展中,通过旅游发展来促进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政策已经出现。

三、案例引介:城市民族旅游的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社区,不管是新的或旧的,都有如下一些吸引城市旅游者的特色:遗产、少数民族商店和餐厅、宗教吸引物、民俗文化等等。这些特色现在被归类为文化资源,且能够很容易地界定和融合到城市旅游的发展中。一些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1:北京穆斯林社区

北京的穆斯林社区牛街是北京最大的穆斯林社区之一。牛街位于北京宣武街内,北京穆斯林社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穆斯林被成吉思汗招募到军队时期。一个穆斯林将军被指派保卫北京,于是穆斯林军队由此定居于北京。1259年,在北京大约有15000名穆斯林,穆斯林庙宇超过30个。这个社区由于拥有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成为旅游吸引物的特性:

1.遗产价值。牛街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元朝,到现在仍有一些保存的建筑。牛街清真寺建于公元996年,三次重建。牛街清真寺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点,它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现在是展现北京历史的一扇窗口。

2.宗教和文化认同的吸引力。牛街在回族穆斯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清真寺是社区的中心,无论外观上的设计还是社区的组织结构都是如此。每年有成百上千的信徒前来拜祭,重大节庆期间人更多,例如中秋节。

3.独特的社区设计和阿拉伯式建筑。牛街社区的建筑都是阿拉伯风格的,特别是大窗户和楼拱非常引人注目。景观本身形成吸引物。

4.浓厚的商业氛围――传统的美食和商店。穆斯林是具有商业传统的民族,且特别擅长于制作各种美食。可口的食物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餐馆吸引着旅游者和北京居民。

5.多样的文化――在社区中,也有其他类型的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蒙古族和其他20个民族。

牛街不仅吸引了一般的北京市民、来北京的旅游者,同时对国内第二大少数民族(回族)或者其他民族的旅游者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市政府已经认识到到这个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在旧城改造中,牛街受到了特殊的政策保护。政府通过实施专门的政策允许该社区的原著居民返回居住并且延续他们先前的文化和社会网络,并希望以此来保持这个社区的原真性。当地规划进一步明确地将这一地方作为穆斯林商业街区来复兴。在这些居住区,很大的空间留作建设餐馆和商店并为当地居民服务,绝大多数的建筑将漆为穆斯林最爱的风格――黄色并镶以绿边。总之,这个规划试图将讲这个社区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并同时保护它的文化遗产[9]。

案例2:成都藏族村――新的藏族社区

成都自古就是的门户,藏族人数众多,包括商人、曾在工作的退休者、宣传办事处中的人员等等。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迁入成都谋求生计和商业机会,形成了新的藏族社区。最有影响力的是靠近“武侯祠”的一个社区。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这里是通往的公路的起点,藏族自治区政府办事处、甘孜藏族办事处和其他39个公共机构都设置在这里。在过渡时期,一个藏族商业社区逐渐发展起来[10]。

社区最初建设,此社区的建筑和街道的装饰与成都的其他社区都没什么区别,并没有什么特色。但这个社区的藏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除了政府机构以外,社区内部主要的构成部分就是藏族商店,藏族餐馆和藏族风格的酒吧。街道上有很多的藏族餐馆,主要经营酸奶、糌粑、酸菜、面块、牛肉面块、酥油茶、奶茶等藏味小吃及牛羊肉,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这里的茶屋也独具特色,例如餐馆经营内容多样:有专供酥油茶的“喜马拉雅藏茶馆”、“康巴酥油茶”、还有些是快餐风格的餐厅,一些纯粹的藏风格餐馆,比如香巴拉藏族餐馆。这些建筑的内在装修风格都是典型的藏风格。很多不同种类的商店出售着藏装,藏族首饰,还有很多商店只卖藏族需要的生产用品。藏族表演也是这里的特色之一,社区中有6个表演大厅,且上座率非常的高。最大的而且是最受欢迎表演厅是“唐古拉之风”,平均上座率高达70%-80%。

虽然政府先前没有任何的计划把这个社区发展成为“小拉萨”,但是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承诺。这将有利于将成都打造成中国顶级的旅游城市,也将进一步推广成都作为门户的形象[11]。

案例3:民族村――商业化了的城市旅游产品

民族村是中国城市中主题公园的一种形式。第一个少数民族村出现在深圳经济特区。这个少数民族村是我国主题公园的第一种形式,最初是试图吸引香港居民前来体验多元的文化。当时深圳民俗村的建设是为了向旅游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为了保证原真性,大多数表演者都是来自他们的故乡,主题公园的雇员都住在他们所属的主题村中。有意思的是内地的游客成为本产品的主要客源市场,为民俗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民族村的经营非常成功,两年之内就收回了所有成本。随后,北京和昆明等都建设了相似的主题公园的民族村。

明朝时,满族在现今的沈阳市强大起来,沈阳也变成了满族的文化中心。现在沈阳市满族居民占有很高的比例。满族居民也试图通过城市旅游来展现他们的文化,在沈阳皇宫外边,建成了一条具有清朝时期风格的街道。另外,在皇太极(清朝第一个皇帝)墓附近建设了一个满族村,展现已经消失了的满族生活方式。与在深圳、北京和昆明的民族村不同的是,前者在展现许多少数民族的现今生活,沈阳的民族村试图去展现满族已经消亡了的民俗。

四、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文化特色

在市场经济下,越稀有越独特的资源,经济价值就可能越高。少数民族城市在参与到市场竞争时,其比较优势在于资源的独特价值,而旅游业正是可以使得这些资源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当这些少数民族城市缺少其他发展措施时,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时,强化和凸显民族特色,将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因此就显得很重要。

城市发展与城市旅游全面整合

在制定大香格里拉地区总体旅游规划时,笔者查阅了该地区关键的城市总体规划。绝大多数小的村镇和小的城市都趋向把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此,这里的城市规划通常整合了城市旅游――它包括了对当地建筑、旅游商业街道和旅游性质的公共设施设计。

主题街区建设

成都市是东邻的一个城市,自古就是藏族和其他地区之间取得联系的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交易城镇。1990s后半期,一个新式的藏族街道建成了并且成为成都市的一个象征。进入21世纪,这个街道变成了成都市一个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与之对比的是,一些老城镇的价值仍然没有被完全的理解,许多商业历史社区都被毁掉了。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凸现。

再地方化的生产

很长时间内,政府和城市规划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城市旅游的巨大潜力,也没有意识到城市性格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少数民族城市失去自身的性格。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少数民族城市加紧建设象征性的少数民族街道,特别是象征性的民族特色旅游商业街道得到大发展。游客能够在这些街道中都找到当地的纪念品、商品,品尝当地美食和观赏表演。例如,主体民族是傣族的景洪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民族特色。随着旅游的开发,特别是在澜湄次区域旅游竞争中,缺失民族特色已经成为其劣势,重新塑造民族城市特色尤为重要,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开始新建傣式购物街道,满足现阶段的游客需求。虽然这个街道的设计并不成功,但是仍然吸引了众多游客,可见民族商业街的吸引力的巨大潜力。相似的发展策略能在中国西部的其他少数民族城市看到。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市场体制中,民族社区和城市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旅游发展在现代城市中凸现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关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城市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时,稀缺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就变得很有价值了,而且还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多重影响。

可以看到,虽然在不同的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凸现不一样,但是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价值已经被当地城市政府和一些企业家觉察到了,并加以利用。我国东部的城市,比如正朝着全球化城市迈进的北京、上海和广州,通过树立多元文化形象表现国际都市的地位。在缺乏经济和人力资源的西部城市,趋向于依靠他们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来推销自己,获得旅游发展的机会。成都、昆明、兰州以及其他城市正在使用这种策略。

与此同时,城市旅游的发展也成为为少数民族与现代城市经济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昆明和贵阳市的发展,杨庭硕[12]指出昆明是旅游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昆明市的主要的经济结构主要由中小型的商业主体构成。主要在小商店和小企业的少数民族移民能够更加容易地生存,更容易实现与现代经济的整合。

虽然城市旅游在帮助旧的少数民族社区复兴、凸现表现出了自己的潜力,但是研究人员也批评它的比较“虚”。在一些案例中,少数民族街区的复兴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争论。当地居民抱怨社区的改造只是对旅游者和少部分的当地居民有益处。保护活动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适合参观和游览的地方,但是在这一背景中的当地居民不得不支付高额的房租和昂贵的商品。在田野调查中也发现历史社区的复兴和再发展增加了地租(rent),加速对原来的居民外迁。范可[13]进一步指出再少数民族化和地点推销(地点标志化)的过程并不会被当地居民所接受,因为这些决策都是由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旅游者和外来投资而做出的。

总之,理解社区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正面或负面影响来评价,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城市中少数民族社区、城市和城市发展有着复杂的关系,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

参考文献:

[1]沈林,和佳,王云新.散少数民族统计与分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06.

[2]靳薇.少数民族移民与城市其他民族居民的互动及调适――以深圳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7.

[3]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会及其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03.

[4]沈林,张继焦,杜宇,金春子.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

[5]poston,?D.L.,Jr.,Shu,J.thedemographic&socioeconomiccompositionofChina’sethnicminorities[J].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1987,13:703-722

[6]吕盛东.中国城市多民族化与城市民族工作[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2).

[7]保继刚,潘兴连,Geoffreywall主编.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徐红罡,田美蓉.城市旅游的增长机制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9]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冯敏.成都市藏族经商流动人口对多元文化城市的贡献――对“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与思考[J].研究,2005(2).

[11]于婷.打造"成都小拉萨"特色街[n].成都商报,2007-03-15.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3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此外还有满、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在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18%,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在全国居第1位,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区有12个民族自治县,包括龙胜各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58个民族自治乡。此外,广西还有97个国家民委组织申报命名挂牌的“中国民族特色村寨”。广西历来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文化、建筑景观、生态环境、民族风情等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西入选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都是人居环境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等特征。在国家大力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正迎来了最好的时机。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分析

首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范围广泛,其中已经开发形成自己独特的旅游产品包括: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其次,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遗产无形的提高了旅游资源的附加值。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传统突显了特色村寨的独有魅力。如果没有这些文化遗产,其旅游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最后,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提升了旅游开发的品牌,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同时还吸引了大批的客商前来投资,为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

(一)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旅游开发的目标是实现对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社区居民的发展。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规划、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从而形成保护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遗产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因地制宜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的种类不同、保护级别不同、特色也有差异,在适宜性开发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时空分布、利益主体异质性、产业特色等方面对相应的指标适当加大权重。

3.整体开发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内整体的旅游资源,文化遗产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文化和居民。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开发形成一个景区或景点,同时在规划范围内合理布局各种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形成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统一和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内外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并且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尚未发现有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的研究。根据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旅游开发现状,初步构建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为了准确确定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通过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指标体系构建以后,以问卷的方式征求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率84%。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一二级指标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表1)。

(四)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u价指标和权重确定后,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采用模糊记分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表2)。

经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是否适宜发展旅游,适合开发何种旅游产品及适合程度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为:

R=∑wiwSi

式中,R为评价因子综合得分;wi为评价因子的权重,Si为指标的得分。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4

关键词:“互联网+”;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问题;路径选择

一、“互联网+”下我国少数民族在发展特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对“互联网+”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地区性等诸多原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不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所以少数民族对于“互联网+”的应用缺乏开放心态,实际生活中对“互联网+”模式与理念的应用缺乏主动性。而且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在认识“互联网+”程度方面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对“互联网+”始终保持观望与怀疑态度,一方面怀疑“互联网+”是否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互联网+”会变成颠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

(二)少数民族区域缺乏

“互联网+”基础设施目前我国所推行的“宽带”中国战略呈现地区间非均衡性,主要特点在于西部发展慢、东部发展快,经济落后区域发展比较慢,而经济发达区域发展则比较快,少数民族大多位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慢,数据基础设施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

(三)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和“互联网+”的融合度较低

少数民族“互联网+”辐射范围只在本民族区域内局限,“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新兴商业模式,“互联网+”和特色经济相融合,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成本,因为少数民族缺乏人力、政策以及资金支持,所以在收益不明确的情况下通常拒绝主动创新成本,由此“互联网+”下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就无法拓宽其服务渠道与服务半径,对少数民族进一步扩充特色经济市场空间造成严重阻碍。

二、“互联网+”下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互联网+”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相融合的总体发展规划

首先,应全面制定推动少数民族“互联网+”区域性发展的战略规划,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实现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和“互联网+”在政策、技术以及标准等领域的有效对接,从而推出“互联网+”模式下的特色医药、特色文化以及特色旅游等诸多新兴发展业态。其次,应尽快颁布“互联网+”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相融合的规划纲领,与本区域特色经济相结合,明确融合“互联网+”的少数民族特色人才、政策与资金等落实情况,不断拓宽少数民族区域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少数民族区域外的投入资金,实现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完善“互联网+”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相融合的保障机制

若想保障“互联网+”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相融合,就必须做好数据基础与互联网基础两大设施建设。由于少数民族区域与经济等因素,通常难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互联网+”人才,少数民族“互联网+”领域依旧为人才洼地现状,这就需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定向输送更多“互联网+”优秀人才,加大少数民族区域“互联网+”人才培养力度与资金投入力度,在少数民族区域创建“互联网+”专项基金,确保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民族无差异化。

(三)加快“互联网+”在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由于近些年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很多传统行业逐渐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不断融合创新,民族特色产业和“互联网+”平台相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前互联网+下的应用与服务应该帮助少数民族提高其特色行业的服务功能和信息化,支持少数民族区域进一步开发利用更多高效率与低成本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价值的深入挖掘,实现少数民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5

关键词: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开发;利用

现代社会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文化也飞速交融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有被融合取代的可能。这些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方案,为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和帮助。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是川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地域相对比较封闭,保持了传统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的原真。同时,由于发展空间狭小,传播推广的范围有限,加上当地居民外出务工会受到西方健身方式的影响,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慢慢被现代体育项目取代,传承非常困难,有可能最终走向消亡,不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所以,合理地开发利用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资源,可以有效保护川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原生态的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式的重新整理和开发利用,为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1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由来

四川西部地区与交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方向的横断山脉,包括1个县级市和4个民族自治县,其内有藏族、羌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居住,康巴藏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羌巫文化等在这里交融传承,地理位置非常独特,蕴含深厚的少数民族人文情怀。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红军长征途中的知名河流,都从其区域内纵穿而过,还有贡嘎雪山、巴郎雪山、邛崃山脉等众多非常著名的高山雪域[1]。川西地区居民主要以藏族、羌族和彝族为主,其他民族为辅,相互杂居生活,并保有各自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巫教、道教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活动一般为祭祀祈祷活动、当地节庆日特色竞技体育娱乐活动为主。

1.1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的主要项目

川西地区内高原冰川峡谷等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川西地势相对平坦的农业种植区的居民,开展的体育娱乐项目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体育器材制作简单,居民能广泛参与,主要开展比如抱青稞、赛跑、格吞等适合农区的体育娱乐竞技项目。牧区一般都是高山高原地域,主要以放牧牛羊畜牧为生,牧民非常喜欢赛马、赛牦牛、斗羊、跑马射箭等与动物相关的体育娱乐竞技项目;而川西城镇地区由于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理念的影响,民族特色体育活动极少举办,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少,仅有少部分参与耍坝子、登山、放风筝等休闲娱乐性的体育活动。相较而言,川西广大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还延续开展如扭棍子、羌族跳莎朗、磨秋、毛古斯等颇具少数民族生活和宗教祭祀气息的体育竞技比赛活动[2]。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体育具有非物质性、独特的文化生存空间、人本性等基本特性,除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还具有体育竞技特征,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1)

1.2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点

川西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着这些少数民族居民,少数民族特有民俗习惯、节庆、祭祀仪式形成了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活动,拥有特定的和民俗背景。特定民俗、时间、空间才能促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独一的开展,如凉山彝族的跑罐子、飞石索等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体育休闲活动[3]。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的性格一般比较粗犷淳朴、勇敢善良,由于所处的特定社会地理环境,当地居民喜欢通过民族文化生活来追求全身心健康和抒发内心情感、释放压力。而开展传统特色体育还能促进当地的居民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并能强身健体、增强社会凝聚。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特有地方少数传统特色,应大力的发展和外界推广,吸引来自国内外民众的关注。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多的民众喜爱外出旅游观光,而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高原山区美景如画,可以吸引大量的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游玩。地方政府可以在开发景区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展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推广,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居民的收入。

1.3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

传承和开发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少数民族特点、传统体育历史文化,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川西政府部门为促进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会定期组织当地民众参加省级以上级别的大小型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押加和民族式摔跤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捧,体育部门还会经常组织当地的少数民族运动员长期进行训练和比赛。除了政府极力宣传和发展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文化以外,一些民间旅游企业、组织和宗教系统会尽可能的开发利用当地少数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和宗教祭祀活动。每当各少数民族进行重大节庆日时,如彝族火把节、藏族的转山会等,当地民众一般会自行组织和参与,他们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目的,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牵着自己圈养的赛马,聚集在体育比赛场地。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效地传承了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如每年五月阿坝州曲谷乡西湖寨羌族组织的歌仙节,目前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期间,羌寨所有老幼妇女都会前来进行表演唱歌、跳羌族舞蹈等活动,羌族的母系民俗和羌族歌舞、羊皮鼓舞等传统特色体育文化通过这些体育活动得到了传承[3]。

2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目前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2.1政府行为主动性不足,法制规范力度不够

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动参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社会民间组织等一起协同努力,合理规划、持续良性发展。我国政府除了制定相关完善的政策法规,设计出整体的规划蓝图,还应引导广大的社会民众积极的参与。据调查,我国大部分的政府部门十分重视社会竞技体育的发展,但仅有少部分专门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法规,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地方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的发展无法可依,从而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法规保护,不能有效的深挖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资源的发展潜力,更谈不上自主创新。

2.2部分少数民族群体注重眼前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

由于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特点,其发展会受限于社会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思想观念改变,部分少数民族群体注重眼前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其随着传承者的日益减少面临消亡的窘境。川西地区少数民族居民受外界价值观的影响,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很难承担起传承和维护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命。而一些旅游企业宗教组织没有从深层次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文化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过程中,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用价值,忽略了对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

2.3开发利用度低,体制创新不够

经调查,很多负责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旅游企业负责人,不能完整的认识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仅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的优势,把登山、骑马、表演、定向越野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主打开发项目,反而忽略了如锅庄、押加、赛马等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使游客慕名而来、扫兴而归。企业缺乏大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思想理念,没有从多样性共同发展的角度深挖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潜力,缺少文化、旅游、民生的创新发展机制。

3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对策

3.1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行政职能便利,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川西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其行政职能便利,根据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制定相对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促进川西少数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深入的发掘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潜力,鼓励和保护相关的科研立项成果,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提升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现状,并参与其中。同时,地方政府还应想办法解决当地一些贫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生活问题,了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通过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请到学校,把宝贵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心,鼓励青少年成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使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体育文化发展后继有人,从而持续性的向前发展。转变经营模式,不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利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丰富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新评估整合,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其中,相互接触了解和融合,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独特体育文化特色资源。

3.2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度

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丰富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中挑选一些游客参与度高、竞技性和趣味性强的项目进行适当的修改,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把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和现代竞技体育相互结合,打破少数民族传统界限,促进全民共同健身娱乐。采用保护性手段,转变功能,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重点包装宣传,并大力推广,树立川有的特色品牌,进一步促进川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发展。

3.3加强学校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宣传和推广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项目,可以先从学校教育入手,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尝试把一些竞技性、趣味性强的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项目,统一编入学校的日常体育课程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同时,也向学生普及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学生也会把自己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带入家庭和日常休闲生活,并介绍给朋友和家人,有利于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项目的传播和延续。

4结束语

伴随全民健身运动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应创新发展川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鼓励更多参与者共同参与,把霸王鞭、秧歌等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编创新,更加简单易学、旋律优美,把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趣味性完美结合,观赏性更强,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川西地区的民众参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添民族特色和自豪感,吸引更多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众共同参与,使我国社会更加的和谐繁荣。

参考文献

[1]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26(8):66

[2]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32(4):24.

[3]周文秀,孙冲等.峨边彝族自治县农村彝族与汉族家庭结构对比[J].川北医学院,2010,5(25):467-469.

[4]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20-22.

[5]董亮.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四川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34.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民族特色;表现方式;建议

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有着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民族情感,在我国音乐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很多经典的民歌在经过各族人民的传唱之后更是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所以对少数民族的民歌进行一定数量上的了解和练习,能够深刻地体会我国音乐文化具有的多元特征,对于歌手驾驭不同风格民族音乐作品并拓宽自身演唱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在演唱中有何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不仅对于歌手,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何重要性

(一)对于普通群众的重要性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着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反映到音乐中也就有了各种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歌曲。民歌可以说是最具有民族性的一种音乐艺术,同时可能说是最具有群众性的一种音乐艺术。普通群众在听歌时多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共鸣,而包含着民族特色和民族情感的民歌恰恰就具有这种能力。民歌既能满足普通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普通群众了解各个民族自身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唤起普通群众的民族情感,对于民族团结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二)对于专业歌手的重要性少数民族的民歌可以说反映了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是其社会发展历史利用音乐而成的记录,既蕴含了丰富知识,也有着多学科意义。不同的民族,其民歌的思想主题和演唱方式等有着其自身的特色,例如蒙古族的民族就具有宛转悠扬的特点;藏族的民歌具有嘹亮高亢的特点;维吾尔族的民族具有伊斯兰教的特色;傣族的民族具有佛教的特色。学习这些不同特色的民歌,有利于专业歌手掌握更多的音乐文化知识和音乐演唱技巧,同时也有利于其拓宽自身演唱领域,可以对专业歌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对于音乐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改变使得传统的民歌面临着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因此保护少数民族的民歌成了一个当务之急。只有有效引导民众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歌,让人们体会到民歌中包含的感情,明白民歌的重要性,就有利于民族的传承与弘扬。这对于保持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各种音乐艺术相互借鉴、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民族特色有何重要性

(一)对于表达歌曲思想主题的重要性不论什么歌曲,都有着其自身的一个主题。就像现代流行歌曲多是表达爱情一样,少数民族的民歌多是歌颂生活或者劳动,当然也有对情感的表达。但是由于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传统与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各个民族对待同一个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观念,也就表现出了不同特点。所以,只有准确地对民族特色进行把握,才能准确、顺利地对歌曲思想主题进行表达。就像祝酒歌,藏族多是在亲朋聚会或举办婚宴上才唱,演唱时多伴有舞蹈,歌词比较固定,一般都是表达祝福,而且演唱时基本不离开酒;而苗族多是在喜事的宴席上才唱,往往是宾主对唱的形式,而且歌词多是现编的赞美之词,演唱时基本都不会提到酒。所以,少数民族的民歌只有充分表现其民族特色,才能展现出歌曲表要表达的意思。

(二)对于表现歌曲艺术风格的重要性所谓艺术风格,指得是民歌在其调式和旋律等方面所展现的艺术特色、气派、风貌和格调。少数民族的民歌艺术风格一般都和自身的民族特色紧密地联系于一起,所以想要展现好歌曲的艺术风格,就必然要对歌曲的民族特色进行把握。不同民族,其民歌的音调、节奏、题材、衬词和唱法都不同。就如蒙古族的民歌一般都是长调和短调这两类,长调民歌的旋律悠扬,而短调民歌的旋律欢快,而且一般都会使用颤音的唱法,有着浓厚草原气息,这些就是蒙古族民歌的艺术风格,只有把握了这些蒙古族的民族特色,才能充分表现出蒙古族的民歌艺术风格。

(三)对于增强歌曲感染力的重要性增强感染力是任何歌手在进行演唱时都需要做的事情,不论其唱的是什么类型的歌曲。而增强歌曲感染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舞台背景、歌手着装的特色或者歌手利用肢体动作等都能增强歌曲感染力。而对于少数民族的民歌来说,增强其感染力的有效措施就是突出其民族的特色。比如藏族民歌的曲调多是宛转悠扬和嘹亮高亢的,这种悠扬和高亢会使人感受到藏族人民犹如雪山一般纯洁的心灵。所以,民歌作品只有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其民族特色,才能增强歌曲感染力。

三、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者表现民族特色有何方式

(一)通过各自民族的语言来表现民族的声乐艺术和语言艺术一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民族的民歌艺术就更是这样了,在民歌的演唱中,语言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民歌和语言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各个民族的民歌在演唱时一般都是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而各个民族的语言在用词、发音和音调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也就是为何民歌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演唱时能够充分表达其韵味,而改成汉语演唱时就会显得怪异了。比如壮族和傣族的民歌,由于语言因素而带着明显鼻音,可以说这鼻音就是其民歌展现民族特色的一个重要方式,如果鼻音改变了,那么也会失去其民族特色。另外来说,因为语言的不同,将民族语言转换成汉语时,文字上可能会多一些,那么就会改变民歌原来的节拍结构,最终影响其旋律。所以,民歌演唱者想要充分展现其民族特色,那么就必然要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来进行演唱。

(二)通过特殊行腔的技法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民歌一般都是利用调式、音乐旋律和特殊的演唱技法来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因此,民歌演唱者想要充分表现出其民族特色,就需要通过特殊的演唱技法和音乐旋律来实现。例如,在演唱蒙古族的民歌时,由于蒙古族的民歌或多或少都带有长调的味道,所以就需要特别注意蒙古族长调在发声方面的技法;而在演唱藏族的民歌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喉部发出装饰音的技法,藏族民歌必然不能忽视喉头力量,必须有喉音色彩。总而言之,利用行腔技法来表现民歌民族特色,其方法是多样的,但主要是从运用调式、结构、特性变化音和节奏节拍等方面来把握歌曲具有的民族特点,并且在演唱时将这种特点展现出来,以表现民族特色。

(三)通过伴奏乐器来表现我国少数民族都具有其传统的乐器,而且特点鲜明、种类繁多。比如藏族的甲玲、钦、苏那和柄鼓;蒙古族的雅托噶、马头琴、四弦琴和琵琶;苗族的芦笙和唢呐等,而且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存在着边弹边唱的表演形式。这些传统乐器不论是从外观还是从音质上都具有其民族自身的民族特征。所以,将少数民族传统的乐器作为民歌的伴奏乐器,不仅能够极大地增强歌曲感染力,而且也能充分表现民族特色。

(四)通过服饰艺术来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一大特色就是其服装的绚丽多彩和五光十色,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标识,服饰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和其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反映其民族生活环境、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和劳动特点等。所以,在进行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时,身着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对于民族特色有着最直观最有力的表现。当然,服饰色彩和华丽程度等都应当与歌曲的内容相一致,从而在歌曲思想主题的表达方面起到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对普通群众、专业歌手,甚至对我国音乐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对于表达歌曲自身的思想主题、艺术风格以及增强歌曲感染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歌手应当从演唱艺术的各个方面去把握,从而在演唱时充分表现出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马宇飞.我国民歌演唱艺术的多元化与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6,01.

[2]刘兰.民歌演唱与教学之我见[J].江西教育科研,2014,06.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7

1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充分意识和挖掘其周边少数民族艺术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在中国美学学科建构中的缺失,不仅使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得不到美学的关注与阐释,也使中国美学缺少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学应有的鲜明的内在丰富性、本土智慧和特质。”[1]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做出积极响应,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1)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文化传承。渝东南地区聚集了众多少数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浓郁的民族艺术。这些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艺术内涵,接受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加强其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文化情感,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和胸怀,提升精神层次和境界。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功能,高校对少数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寻找和发掘其内在活力,使其焕发出更多、更新的美学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保护和平衡大有裨益。

(2)丰富教育资源,探索教学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缺失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对高校艺术教育而言,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少数民族艺术高校,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符合艺术教育多元化的要求。学校是弘扬民族艺术的主阵地,教师就是这一阵地的引领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融入教学中,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结构,同时通过少数民族艺术教学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体现高校艺术教育的民族性、思想性、情感性、教育性。

(3)形成学校特色,增强办学活力。民族艺术要获得发展,必须以当地高校为依托,将地方高校作为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地方高校要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应肩负起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保护与研究的重责。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在充分尊重艺术教育的共性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挖掘教育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优势,深入发掘各少数民族的艺术资源文化和审美价值,无疑会成为民族地区院校艺术教育系统中一支建构性力量,同时也使得这些院校比其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更有特色和活力。

2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教育规律。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照搬普通艺术教育的做法,其必须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同时又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殊规律,必须弄清楚它究竟能满足怎样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定位并以此探寻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博大精深、包罗庞杂少数民族艺术,应广泛收集,适当筛选,积极创新,以保证选用的少数民族艺术内容适合学生学习。

(2)定位区域特色。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艺术教育资源,还要考虑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从而形成既有主导,又多元共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民族特色的艺术教学活动中,有效结合富有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师生构建学习、表现的舞台,从而丰富学校民族文化生活,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体现学校民族特色教育,进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使民族地区的高校艺术教育走出新路子,做出新亮点。

(3)立足学生本位。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民族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立足学生本位。目前,对于民族艺术资源的利用,有些高校尚满足于举办节日庆典、展示民族装饰,华丽背后,潜伏着问题,丰富的民族艺术没有真正走入教育,走入教师和学生的心灵。要想加强学生对民族艺术的正确认识,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拓展、创新具有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的民族特色艺术教学方式,展示少数民族艺术独有的魅力,传达少数民族文化精髓。

3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内容与形式

渝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仅以音乐舞蹈为例:土家族歌曲种类有摆手歌、哭嫁歌、山歌、挖土锣鼓以及劳动号子;器乐种类有打溜子、咚咚喹、牛角、土号与吹木叶等;舞蹈种类有摆手舞、铜铃舞、茅古斯围猎舞、跳丧舞、八幅罗裙舞、西兰卡普舞、梅嫦舞、跳马舞、团鸡舞和合飞舞等。苗族歌曲种类有苗歌;器乐类有唢呐与打击乐等;舞蹈种类有鼓舞、跳香舞、芦笙舞、调年舞、采桑织锦舞、摘茶子舞、打鸡舞、盾牌舞和苗傩舞等。[2]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艺术源都可作为高校艺术课程的内容,我们必须在浩繁的资源库里撷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加以转化改进,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实现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1)开设特色艺术课程。在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当地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内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少数民族艺术特色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2)组建学生艺术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摇篮,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有艺术专业特长学生牵头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民乐队、绘画协会、调研小组等。通过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演出和民风调研活动,将当代艺术形式和现存的少数民族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8

关键词:嫩江流域;旅游纪念品;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缺失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影响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繁荣与旅游业的不断进步,促使当今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驱使着人对领略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的身心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作为旅游业的附属品--旅游纪念品也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步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并且在地方民俗文化传播及推动与加速旅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旅游纪念品的含义是产品本身有地方民俗特殊性并且拥有代表该地区独特记忆、有纪念意义的商品。这也是旅游纪念品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商品的不同之处,旅游纪念品不仅承载着旅游者对这一时期的记忆,而且它的存在可以映射出旅游地本身的民俗风情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极具独特性的商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代表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甚至是历史背景,它被看作是旅游地的缩影。就目前在国内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市场中举例,云南省在拥有地域、民俗特殊性的开发上做的相对完善,从行业规划到政府指导甚至是服务质量都在国内堪称一流,也是因此才有“七彩云南”这个品牌,而且对于这个品牌而言还有相当高的信誉度,让游客可以放心的购买这里的旅游纪念品并往往给予很高的评价并且直接推动了云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看中国的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还是有混乱的一面。在中国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基地”大多是私营性质的,而且大半是个体的小工厂以及个人来进行制作以及进行销售。在这种情况制作生产出的形形的旅游纪念品,贴上制作好的地域标签发往国内多处的风景区或旅游景点进行贩卖。也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以至于索然不同旅游地以及旅游景区虽然持有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但旅游纪念品却从样式及其品种近乎雷同的情况发生。而且由于有这样的“生产基地”而导致旅游纪念品的无法得到质量的保证。无论是在旅游纪念品的制作生产,或者地方的经营方法以及管理都缺少行业规范。具有地方特色及民俗文化的旅游纪念品具有推动地方经济的作用,作为商品进行售卖的旅游纪念品,它的存在会影响到地方旅游经济的收入,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虽然其行业在某些中国的旅游城市得到了重视,随之伴随着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是相对的,在其他的一些国内城市,旅游业相对来说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得到较为系统的发展,其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类型也没有得到开发,所以这样的缺欠就体现在了旅游纪念品这一地域、民俗文化色彩浓重的特殊属性的商品上。从而造成了在“生产基地”制作生产的旅游纪念品取而代之,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在少数的城市有着近乎全国属性的旅游纪念品,而且其造型设计与功能作用在本质上基本趋于雷同。在相当一部分的旅游景点见到相同或相似的纪念品,像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随之而来也会影响地方对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旅游”的含义通常是作为地域性概念体现的,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制作,理所当然应该从地域特色的角度出发。然而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旅游纪念品市场真正缺少的正是这种具有地域特征的开发与设计。在通过调研了解后,可以看出在国内的诸多旅游城市、风景区、旅游景点,仍旧存在着许多由私人或个体经营的“生产基地”所制造的雷同或相似的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毫无新意可言。就像在沿海城市的旅游景点,在很多地方随地摆放着瓷器,儿童玩具甚至西安的兵马俑也位列其中。然而在内陆的旅游景区内,贝壳项链、手链、珍珠制品、玉石珠宝、钟表首饰随处可见。这样便使游客在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时候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买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而像这样的情况的发生,致使游客对旅游纪念品提不起兴趣,这样恶性循环,游客对旅游纪念品逐渐失去购欲望,迫使旅游纪念品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在创作与开发拥有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的旅游纪念品中,嫩江流域拥有鲜明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民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其中重中之重的一部分,他们在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将嫩江流域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进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中,使其更加有底蕴、更具地方特色、更能吸引游客,从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并推动地方经济这样就促使本文的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中的影响分析

1、少数民族文化在政策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

在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及文化所开发的旅游业仍属于新兴阶段,而且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针对这一部分的法规与政策日趋完善,也正是这一状况使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得到大力的支持。在这些法规与政策的支持下,使各地区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的地区生态、民族文化、人文资源以及独特的手工艺技法。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使开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得到更全面的完善及支持。在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可以融合进更多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及底蕴的旅游商品,少数民族的独特手工艺技法也可以更全民的融合进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使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道路更顺畅,使生产出的旅游商品更加独特,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及韵味,变成独一无二的旅游商品,而且对于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可以起到推进作用,在旅游纪念品中融入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更快速的进入大众视野,从而振兴民族工业。而在针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中我国对其经济政策方面也有优惠政策支持,使其在发展中得到资金的注入,更快更完善的发展起来。针对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资金注入在旅游业快速蓬勃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就嫩江流域一大民族特色“克东满绣”来说,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就为其创办了锦绣手工艺品厂,从而可见在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扶持下,研发与设计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就可以从更多方面入手,更深入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宣传地方文化,此为在研发与设计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政策优势。

2、少数民族文化在内涵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

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现如今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惯及发展历史,在民族发展中很多地区都留有当时在民族所在地发生的故事传说等,有着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性。就嫩江流域而言少数民族就占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口比例,也有很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源,如萨满文化、站人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在今天并不能使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如果在旅游业方面加以推广,将其理念注入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却能使得其更充实与饱满。而民族手工艺方面,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在嫩江流域的很多地方都有着浓重的少数民族风情及手工艺制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蓝印花布,现如今存在世界上年数久远的蓝印花布也仅存在一些满族的年长者手中近乎绝技。还有典型的满族住宅“三铺炕”,大布染蓝靛等手工艺技。在嫩江流域的两个独有的民族鄂伦春的桦树皮手工艺技及赫哲族人的鱼皮画等都是在现在很难看到及发展的民族独有的手工艺技法。而恰恰是这些独有的手工艺技法如果融入到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设计与研发中,可以使得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方面独树一帜,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也可以在售卖的同时宣传这些手工艺技法。嫩江流域有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存在,在设计与研发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中将其与文化资源相融合使设计本身更加饱满并富有文化内涵,不但在推广嫩江流域的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也可以带动地方及民族的经济发展,很多地域文化的渐渐消失是一种损失,将其带到旅游业并设计到旅游纪念品中去对两者的发展都有很大助力,在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技艺都很难传承,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快速传播的途径,设计与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使其变成设计与研发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中的不可或缺的优势之一。

3、少数民族文化在资源上对嫩江流域流域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影响

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旅游资源被开发,而嫩江流域很多少数民族至今仍有着天然的手工业材料,嫩江流域地处较为偏僻,很多资源没有被开发与污染生产多重绿色优质农作物,嫩江养育的这方水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被誉为绿色食品之乡,而在嫩江流域更是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最基础的自然环境保持着少数民族的原始生态,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没有过度开发与污染的嫩江流域中有很多独特的材质都是绿色、天然、低碳、可降解、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些自然资源在研发与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这些材料上的资源使得在研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中也可以充分体现地区特点,并且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传播少数民族手工艺技法。例如嫩江流域独有的鄂伦春民族的人们有特有的用桦树皮来制作生活中的很多用品,桦皮船、桦皮桶、桦皮盒等,在这些独特的制品上还有不同的样式的雕刻图案和颜色;赫哲族人民也有着独特的鱼皮手工艺技法,独特的鱼皮为材质在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时是别具一格的材料,鱼皮用来作画,做衣服鞋子在赫哲族人眼里都很平常,但作为嫩江流域特有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手工艺技法运用到旅游业作为推广,不仅使旅游纪念品独具风格,更在此同时宣传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技法。经过调研研究发现鱼皮画在市场上被很多人所喜爱,但价格不一,上到几万十几万下到几元十几元都可以买到,从而可见鱼皮并不是很难获得的材质,同样桦树皮也如此,这些绿色天然、可再生降解并低碳的材质对于研究与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了材料绿色环保的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也是在设计与研发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综上所述,其三点影响在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中都可以得以体现,政策上的支持使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更加顺畅,而具有历史底蕴和少数民族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则作为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助力使其更加富有内涵,最为关键的材质及手工艺技法也可以为研发与设计嫩江流域特色旅游纪念品提供优质绿色、可再生的自然物质资源。

三、结论

本文通过整理归纳嫩江流域传统文化和嫩江流域传统文化元素,调研分析内嫩江流域旅游纪念品销售市场现状,分析游客对嫩江流域民族旅游纪念品的消费需求诉求点和消费心理,结合产品设计的具体方法和现代设计理论,探索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应用于嫩江流域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方法。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在现今大力弘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凸显出来,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民族特色凝聚着历史积淀的文化魅力,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闪耀的艺术瑰宝。如若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与运用,那必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创造出惊人的艺术价值。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高效平台,在不断的探新摸索过程中己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模式,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一个地方的民族特色文化经济,带动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邢瑜骐张建平单位:齐齐哈尔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燕.文化性与旅游纪念品设计[J].大众文艺,2009,(6).

[2]宇.《从文化结构反思中华文化特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7-19.

[3]邢义杰.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5).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9

一、双重学术背景和学术渊源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与民族学、民族音乐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领域关系。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是伴随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人类学所属民族学、民俗学的兴起而于稍后的30-40年代间开始萌芽,并且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界的关注下,在50-70年代之间开始创建民族音乐研究,因此,笔者将20世纪70年代称为音乐“创建期”,最终总结并归纳出音乐学术成果。具体内容表现在:

(一)音乐学术的萌芽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新文化的推动下,中国兴起了人类学和民族理论研究等,在蔡元培的组织下,对全国各地民族学展开了考察和研究,标志着民族学的正式确立,兴起了对民族音乐以及民族乐器的研究等,这一时期也标志着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开始萌芽。之后费孝通等人展开了对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形式研究,了解该民族的传统音乐生活、音乐类型描述以及乐器专项研究等内容。在研究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学科的特色,并且在音乐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意义。笔者将当今民族音乐学和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最终归结为艺术学领域,将其视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起。

(二)基于民族音乐理论发展少数民族音乐

20世纪50年代,和平世界到来,相关民族政策落实,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环境,并以民族音乐形态描述和音乐类型调查为重心逐步展开研究。基于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一方面,从认识上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轻视和偏见,初步树立了各民族音乐文化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发掘更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发展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来体现少数民族生活,根据音乐类型和音乐形态上的不同特色,显示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中包含的音乐再创造价值和理论再研究的及时,同时揭示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和理论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有着更大的积极作用。

二、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

20世纪50、60年代,历史上出现了人类学分支学科民族学调查,带动了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调查和研究,首次展开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音乐体系研究,拓展对少数民族音乐及其社会历史的调查,了解地方艺术特色,首次获得诸多相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资料,在这些音乐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记录、筛选、分析和整理,最终总结了16篇关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概述以及音乐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以壮族民歌为代表,描述和分析了壮族民族音乐“种属志”的性质,从而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根据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理论及方法论,对其考察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创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创建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各民族中,主要以山歌、劳动号子、水歌、渔歌、儿歌以及风俗歌等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常见的单声部有独唱、对唱以及二声部的重唱和多声部民歌等,广泛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中。以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使得广西享有“歌海”之称。在创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广西地区内共有12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壮族音乐中基本的形式是民歌,并且还伴有丰富的歌舞音乐、民间乐器以及宗教音乐等。例如在歌舞中,捞虾舞、扁担舞、采茶舞等,富有深层民族意义,体现着民族和社会生活形态。广西少数民族在音乐创建中,从学术研究以及音乐基本形态中,根据人们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以及民间艺术活动等,最终构建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民间音乐,使得这些音乐在创建和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身鲜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格特点。另外,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根据歌谣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等。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长歌、短歌,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单声部、二声部以及多声部等。除此之外,壮族的嘹歌、排歌、欢歌、侗族的大歌等,都能代表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为后期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基础。

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创建的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历史传统文化特色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中,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结晶,以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形式,促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不断进步,为后来的音乐创建提供了现实性意义。具体表现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闻名中外,具有传播意义。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侗族花炮节以及京族唱哈节等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歌节盛会。因此,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创建和发展,有助于全国各地少数民族艺术交流、相互借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发扬各民族音乐特色。另外,随着20世纪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不断研究和创建,基于地方特色音乐的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改革和进步,鼓励文化单位、教育事业相互促进,促进资产、人才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继续创建和发展作了充分地准备,有利于开辟更多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提升民族音乐魅力。

四、总结

少数民族的特色篇10

【关键词】民族服饰;民族题材油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1-01

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种多民族文化里积聚着上千年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和原始的艺术符号,他们将这些封存完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以原生态的呈现在眼前时,给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契机。民族服饰是民族题材中体现其文化和风格的重要核心。一方面,民族服饰不仅表现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体现着许多少数民族生活的特色。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不同而缤纷多彩,彼此影响和传播,从配色到图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不仅为油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色彩灵感,同时也为油画更具民族特色,为油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注重将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和具有民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元素或文化符号建构到现代绘画创作的形式中,并力图将两者融合起来,即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正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民族服饰在民族性油画中体现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民族服饰在样式,色彩,体现的文化来表达,从而丰富作者的画面,体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向。

一、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几种艺术元素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造型款式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款式各不相同,样式也是各具特色、纷繁复杂。少数民族服饰与整个民族文化一样既具有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融合性和变革性等特征。少数民族服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是生态文化学的观点。

(二)装饰性的色彩表现

在油画中表现民族服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装饰性色彩,色彩是民族服装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民族服装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热、轻重、强弱、刚柔等色彩情调。既可表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稳感、兴奋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应,也可表达纯洁、神圣、热情、吉祥、喜气、神秘、高贵、优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装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

(三)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

少数民族服饰中保存有大量的纹样图案,如果说彤制和色彩是外在的民族风貌的直接体现,那么纹样图案就是内在文化心理的直接显现了。据专家研究,“服饰纹样图案均来源于生活,人们将动植物纹样,几何图形,经过抽象,写实规范等几个艺术阶段的处理,应用在服装的装饰上服装的图案色彩经营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民族服装图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转变成为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

二、少数民族服饰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油画中表现少数民族服饰,是完成从少数民族服饰直观的审美形式到绘画视觉艺术审美形式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是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油画中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将民族服饰巾的优秀成分转化并结合当代审美的文化元素,而创造出的作品更能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并可大力弘扬油画肖像画的现代精神。实际上,两者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服饰造型上的整体性、服装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所体现的形式美、服饰上色彩的选择配置和比例位胃而积,以及对比的关系等等,这些与绘画的诸多因素是相通的。油画应该合理地汲取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形式语言,进而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吸收借鉴到油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