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纤纺织行业报告十篇化纤纺织行业报告十篇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12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1

为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我国工业经济与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出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其中对纺织行业的要求包括:推广喷水织机废水处理再循环利用系统、棉纤维素新制浆工艺节水技术、缫丝工业污水净化回用装置、洗毛污水“零”排放多循环处理设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逆流漂洗、冷轧堆染色、湿短蒸工艺、高温高压气流染色、针织平幅水洗,以及数码喷墨印花、转移印花、涂料印染等少用水工艺技术、自动调浆技术和设备等在线监控技术与装备。

2010纺机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举行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绍兴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绍兴县齐贤镇人民政府、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的中国纺机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暨中国纺机名镇品牌建设系列活动开幕式今日在绍兴举行。论坛上,协会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谭建荣,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院长胡旭东,武汉纺织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梅顺齐等专家学者,以纺机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深入探索了中国纺织机械产业转型之路。拥有各类纺机制造及配套企业近400家,纺机产值近60亿元的齐贤镇于2009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名镇”。

另:中纺协审议首批企业信用等级初评结果出台。首批31家企业信用等级有效期为3年,评级有效期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

涤纶长丝产业考量扩能

“2010(青岛)产业用纤维技术与市场创新论坛暨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年会”今日召开,年会对产业用纤维尤其是涤纶工业丝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企业所忧虑的扩产问题,专家表示,现在的情况是低水平产能相对过剩,高水平产能相对不足,涤纶工业丝等产业用纤维,在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高级土工布、特殊装饰用纺织品、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农业用纺织品六大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涤纶工业丝产能的增长是必然的,但一定要走出低水平产能重复建设、常规产品恶性竞争的误区。年会由中国化纤协会主办,中国化纤协会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等承办,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大学山东省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另:“纺织服装行业两化融合论坛”今日在2010青岛国际时装周主会场青岛会展中心举办。

两岸探讨产业用纺织品

由中国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台湾产业纺织协会和西安工程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两岸纺织科技研讨会今日在西安工程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两岸学者就功能纤维及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制与应用,纺织、染整清洁化生产技术,纺织复合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纺织品化学加工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与纺织产品,纺织领域中的计算机模拟及仿真等专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了产业用纺织品新的发展方向,为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去年在世界经济陷入全面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仍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纤维用量达到723.2万吨,同比增长19%,非织造布总产量240.9万吨,增长20%,增长幅度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使用涉及20多个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具有多样性、技术复杂性以及发展中矛盾的特殊性性。

另:中国恒天集团与吉林大学签署“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软课题研究与应用、相互支持与发展开展全面合作。

中国碳纤维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由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承办的“中国碳纤维发展战略研讨会”今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关注环境,开拓市场”主题展开专题讲座,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的《大型客机结构复合材料化的思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棵华的《国产碳纤维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宏的《中国碳纤维产业从幼小走向新兴的路径初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木火的《国内外低成本碳纤维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重要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质量、成本以及技术和产业最新发展态势。此次会议设专题讨论建立“中国碳纤维产业联盟”。原纺织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院士作为会议组委会顾问全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十周年座谈会召开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2

纺织等九大重点行业振兴规划最迟2009年初问世

记者从有关权威人士处获悉,在启动1000万亿投资后,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应对经济形势的重要部署是,加紧制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力争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出台,并以高规格形式。这是自国务院总理2008年11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解决九大行业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届时,多项组合政策出台以促九大重点行业振兴。

据悉,国家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在制定九大行业振兴规划时,有五点基本原则。具体为:一、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先进生产能力的发展。二、严格控制总量,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加快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三、修订产业政策,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四、加快推动兼并重组,引导企业继续发展,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五、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开发重大产品和重大技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个棉花品种增效60亿元

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系列三个抗虫棉品种通过推广转化,到目前共增加直接经济效益60多亿元。记者从省农科院获悉,该项目组在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项目、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开发专项等计划基金资助下,自1995年1月开始至2007年底通过鉴定,历时13年研究完成。选育出的鲁棉研18号属抗逆性突出的稳产型转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种,高抗棉铃虫和枯萎病,抗黄萎病,抗旱、耐盐碱,成为病、虫、旱、碱等灾害性年份或棉区种植的首选品种;鲁棉研20号属早熟性突出的省工易管型转基因单亲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是黄河流域棉区间作套种的首选杂交棉品种;鲁棉研25号属双亲抗虫的高产型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增产潜力大,耐早衰,为高肥水棉田创高产的首选品种。(来源:大众日报)

美国新棉纤维强度创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2008年12月11日,美国新棉加工和检验量接近218万吨,占预期美棉产量的70%以上。从检验结果看,今年的美棉平均纤维强度为29.8克/特克斯,较去年提高0.5克/特克斯,并创历史最高水平。最近十年,美棉纤维强度持续改善,年均提高0.18克/特克斯。(来源:中国棉花交易网)

研发

科学家开发出智能纤维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的智能纤维,朝着智能服装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在2008年12月出版的《纳米快报》(nanoLetters)杂志上,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尼古拉斯・科托夫(nicholasKotov)和江南大学教授胥传来等人报告了制造智能纤维的新方法。与此前的智能纤维制造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为简单、成本也更低。研究人员将普通的棉线放入碳纳米管溶液当中反复浸渍,再使其干燥。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附加的电子设备。如此几次之后,棉纤维就具有了导电性。(来源:财经杂志)

雅戈尔研制出汉麻纤维开发利用技术

被欧美专家认为“人类至今以来发现的最完美纤维”,又称“人类第二层皮肤”――汉麻服饰在雅戈尔集团研制成功。目前,全世界只有3个国家掌握了汉麻纤维开发利用技术。雅戈尔集团已研制生产出袜子、衬衫、西服、裤子、内衣等试销产品。近期,雅格尔将开发160款衬衣的设计和制作,在2009年3月的2009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集中展示。另外,2009年还将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开设4家大型“汉麻生活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向全世界。(来源:杭州日报)

大庆石化腈纶厂抗起球纤维获国家专利

近日,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厂长吴景哲在生产调度会上宣布:“昆仑牌”抗起球腈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据该腈纶厂技术副总工程师马廷连介绍:“目前国内下游纺织用户每年抗起球腈纶的需求量已达到两万吨,我们成功地在6万吨级的生产装置上放大生产了优质的抗起球产品,是国内第一家达到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来源:中国纺织报)

福建研制成功再生竹纤维新型纺织材料国内首创

近日,福建省科技厅主办、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材料的研发”项目300吨/年中试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标志着福建省成功研制出再生竹纤维新型纺织材料。专家认为,该项目为国内首创,自主设计的整套工艺路线和溶解、脱泡、过滤等关键设备均具创新性,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这对于解决我国天然纤维短缺问题,推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源:福建日报)

新一代新型纤维超细纤维Birlamodal成功面市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陵县宝鼎纺织有限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拓思路,加大对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力度,努力打造“差别化纺纱”的品牌。近日,陵县宝鼎纺织有限公司又成功开发了Birlamodal系列纱线。Birlamodal是环保的、可生物降解的纤维,由100%天然优质木浆制成,绿色环保,可持续利用。Birlamodal具有工业纤维的所有优点:均匀度高、品质统一、纯度高、线性密度与纤维长度达到最佳值。在此之前,超细纤维是一个梦想。(来源:中国纺织报)

行业

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受阻

记者近日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获悉,业内权威人士认为当前纺织行业的困难形势主要是因为,此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严重的,波及面广,对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影响。因为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对发展中国家必然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作为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大国,中国的纺织经济受到的冲击巨大。目前,行业中的三分之二企业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资金紧张、产品积压等问题较为严重。(来源:中国纺织报)

天津打造纤维界面处理产业基地

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品成果转化,围绕天津滨海新区百万吨大乙烯项目发展,天津工业大学所属的新技术公司计划在天津市大港区海洋石化园区投资1.2亿元,建成一个研究手段先进,集研发、成果推广、工程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技术水平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工程技术与研发中心,建设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纤维油剂、助剂、催化剂生产线。天津市大港区具备承接现代化工业项目的基础和条件,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南港工业区、中华民营经济园等工业园区,今后都将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引擎。(来源:科技资讯)

振亚纺织一面料被评为“中国流行面料”

2008年12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流行面料”吊牌评审会上传出喜讯,萧山区党山镇杭州振亚纺织公司开发生产的“吸湿快干”板丝呢面料被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评审为“中国流行面料”。该产品是运用高新科技研发的涤纶短纤维,具有较强的吸湿快干功能,是优良的裤料和套装面料。(来源:中国纺织报)

上海纺织行业协会挂牌成立

2008年12月17日,上海纺织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此前上海尚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代表纺织行业的综合性中介组织。全国政协常委蒋以任出席成立仪式。(来源:中国纺织报)

罗马尼亚4万纺织工人面临失业

罗马尼亚媒体报道,罗马尼亚纺织服装制革企业联合会主席马丽亚克拉皮妮女士告知媒体,受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企业贷款困难,外国订单大量减少,出口下降。2007年来料加工产值占纺织业总产值的58%~60%,2008年来料加工产值同比下降10%~20%。今后4年金融危机将对纺织工业有严重影响,2009年将有4万多纺织工人(占整个纺织工业职工人数的15%~20%)面临失业。截至2007年底,罗纺织工业职工34.2万,到2008年7月底还有31.2万人。(来源:商务部)

国家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落户盛泽

2008年12月11日,盛泽镇政府、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和中国绸都网携手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在盛泽正式成立了国家(上海・盛泽)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这不仅是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出沪合办的第一个纺织专利服务机构,也是我国首家跨区域的纺织专利技术展示与交易中心。据悉,该中心正式运行后,通过中国纺织专利交易网向企业专利信息;企业也可以直接向该中心提出新产品要求,委托该中心提供相应专利服务。(来源:新华日报)

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升为部级

近日记者从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获悉,杭州中纺城纺织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已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这标志着该公司市场化运作的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正式升格为纺织产品“部级检测中心”。从此,该检测中心出具的纺织产品检测报告还可获得国际实验室认可组织和亚太地区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的多边互认。据了解,纺织工业(浙江)纺织产品检测中心有80多台(套)试验和检测设备,其中进口先进设备占80%。目前,该检测中心正在进行省级计量认证的有关工作。(来源:萧山日报)

宁夏羊绒纱线出口同比增长1183.2%

据银川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宁夏17种重点大宗商品出口98861万美元,同比增长28.5%,占宁夏外贸出口总额的55.4%。其中,羊绒纱线出口74.4吨,出口额805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183.2%。(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在绍兴启动

12月19日下午,以纺织工业物品编码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核心项目的中国纺织创意产业服务工程正式落户中国轻纺城――绍兴。这项工程将有望实现厂家与商家的“零距离”接触,大大缩短纺织产销流程。应用纺织工业物品编码技术,每块面料将拥有一个17位全数字型的编码,作为其在全球唯一的“身份证”,由无数块面料组成的编码构成的庞大信息库,为采购商快速便捷搜索“定位”,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零距离”。为保证通过信息库找到的产品货真价实,工程实施者还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实行会员制,保障入库产品的品质及其技术信息秘密。目前,投资2000万元的工程已经启动,除了建立相关网站外,还有实物库,检索者通过信息库查找到合适产品后,还可亲身感受实物样品。(来源:中国纺织报)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3

9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在化纤重镇吴江市隆重召开。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瑞士、中国台湾及香港、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以及国内代表600余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化纤产业发展大计。本次会议以“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中国化纤产业‘十二五’规划深度解读”为主题,行业首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针对行业发展进入深入探讨。作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化纤在世界化纤经济的角色和在“十二五”期间发展趋势得到各国代表的强烈关注。

下个五年何处去

就像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一样,全世界化纤业界都在关注中国化纤,中国化纤成为世界目光聚焦所在。下一个五年,中国化纤行业发展速度、规模如何,重点是什么,在世界化纤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承担哪些责任

本次会议对中国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深度解读将打开这些问号。而在会上的化纤行业黄皮书――《2011~2015中国化纤行业发展规划研究》更是详细的分行业分析研究,堪称中国化纤企业“十二五”期间的行动指南。

中国主导地位不变

中国化纤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13%的年均增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消费国。

“十二五”期间,化纤工业规划将发展增速调整为6%左右。对此,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13%到6%看似下降很多,但由于中国化纤产能的基数较大,中国化纤业在世界化纤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目前,全球化纤产量年均增速约为3%,并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中国化纤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13%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化纤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的60%以上。由于基数巨大,中国未来在世界化纤对世界化纤发展增速的影响力度还加加大,中国化纤产业在世界化纤格局地位中日益重要。

与此同时,端小平表示,目前业内已经明确,“十二五”时期量的增长已不是发展的重点。根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对“十一五”的分析总结以及未来纺织业发展和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预计到2015年,中国化纤产量将达到4100万吨,年均增长5.8%,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将达到76%左右。由此可见,“十二五”化纤行业约有1000万吨的增长空间。“这些空间来自于落后产能的退出置换、化纤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加大应用、常规产品差别化功能化后扩大应用等。”端小平说,同时他强调一“用2~3年的时间快速增长透支5年的增长空间是不可取的。”

差距不可忽视

开幕式结束后,端小平作了“‘十二五’新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思路”的报告,指出:从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看,尽管中国化纤业的技术进步十分突出,装备和制造水平日益精良,品种规格日益丰富,产品差别化率逐步提高,纤维及制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行业的发展仍然是以量的增长为主,在产品开发、新产品市场推广等方面与传统化纤生产强国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端小平分析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成长,纺织工业对纤维量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质的要求;二是资本的逐利性;在成本、规模已能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企业显然更乐意将资金用于扩大规模,三是传统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客观上成为国内企业模仿的对象,致使国内企业自身研发的动力不足:四是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以纺织外贸加工需求为主,由下游用户和外商提出对纤维品质和规格种类的要求。在长期被动研发的状态下,企业自身研发的方向感缺失、研发能力不足。

合作愿景强烈

来自日本、韩国、欧洲、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分别作了专题演讲。在他们的报告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化纤产业地位的关注及加强与中国合作互动的愿望。

日本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理事长小川恒弘在对20D9~2014年全球化纤供需进行分析、预测后认为,到2014年全球化纤可能出现巨大供需差距,供给过剩的可能性较大。他认为,面临挑战,亚洲化纤工业应加强信息交换做出准确预测,同时开拓亚洲本地化纤市场。特别是非服用市场。“鉴于中国化纤的重要地位,为了避免预期中2014年出现的巨大供需差距,中国化纤行业负责任的行动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这一点看来,中国‘十二五’计划中所强调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导向正确的方向。”小川恒弘说,“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中日化纤行业有很多共同之处,未来两国化纤行业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韩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李昌郁在演讲中说,韩国化纤行业在其国民经济占比中较过去有很大幅度的下降,中国是韩国化纤业的最重要合作伙伴: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是中国,占出口额的19.8%;韩国最大的进口对象国也是中国,占进口额的54.2%。据李昌郁介绍,韩国化纤业将通关产业链内部及与其它相关产业间的双赢式合作、不断优化新型纤维开发、培育“韩流”拓展国际市场等方式实现发展。在演讲最后,李昌郁表示,韩国的这些发展计划都离不开与中国化纤的合作。

据欧洲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Fredericvsnhoute介绍,金融危机后的欧洲化纤工业于2010年开始复苏,但是目前还没有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化纤总产量仍比危机前低10%,预计今年会有适度增长。亚洲特别是中国是欧洲化纤业重要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占欧盟化纤进口量的16%,欧盟占中国化纤进口量的10%。Fr@d@dcvanhoute认为中国产品的价格对欧盟市场产生一定冲击,他希望中国在中欧化纤合作中能够保持“负责任的态度”,同时他认为从中国化纤“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中国在朝正确方向前进”。

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林锡卿告诉记者,本次台湾组织了30多名代表参加此次会议。“我们对中国大陆的化纤发展规划十分关注,尤其是政府层面的导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林锡卿说。在“产业链与合作”互动论坛上,嘉宾们的发言让林锡卿频频点头,连赞“水平很高”。

“四化”模式促转变

2010年,中国化纤经历了行业发展的高峰,但是这种高速发展并没有让行业沾沾自喜,反而引发种种反思与担陇。这也说明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化。量能上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成就感,如何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质量成为全行业共同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与以往相比,本届大会最特殊的背景就是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历史时刻,世界化纤格

局正处于进一步调整中。”会前,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转型阶段,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需将保持强劲增长,中产阶级将成为国内消费主流,这一群体消费不再追求数量,而是以品质支撑为主,对中高档、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劲。化纤行业必须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中高端纺织品提供重要的原料支撑。

与去年相比,今年行业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从运行数据分析,化纤行业上半年运行情况良好,但下半年形势却令人担忧,尤其是需求难以有效增长。今年4月至今,行业运行各项增速出现逐月减缓趋势。根据目前的基本判断,下半年行业形势比较严峻,今年总体水平很可能不如去年。此外,各地电荒问题加剧,土地供应吃紧,部分地区污染物排放指标已经耗尽……种种现象表明,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从登告诉记者,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企业已经明显感受到市场的严峻氛围。他认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导致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此外棉花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及其引发的效应让企业难以招架。华峰氯纶将加强创新,坚持走“高质”发展的规模化之路。他说,在这样特殊节点和行业背景下,本届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化纤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又要对当前的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对引导企业走正确的转型升级道路、帮助业界把握形势很有意义。

“中国化纤工业将通过‘四化’模式即差异化、规模化、新兴材料化、生物质化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端小平在报告中说。

差异化发展是行业“高附加值”的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大多数企业转型升级选择的方向。端小平指出,“差异化”一是指常规产品优质化,包括纤维差别化、功能化;二是指企业发展差异化,不追求大规模生产,而是走高附加值产品路线。根据规划目标,到2015年,我国化纤差别化率将提高到60%以上。

规模化不是指化纤总量规模继续扩大,而是强调单线产能扩大、单个企业规模壮大。单线产能扩大指:如pta、聚酯聚合、粘胶纤维、锦纶聚合等重大成套装备,继续提升单线规模。而企业规模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50家,超过100亿元的20家,超过500亿元的5家。

新型纤维材料是国际研究开发与竞争的热点。在新兴材料中,无论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或前沿新材料中“纤维形态”都已经成为产品或中间体主要存在形态。许坤元指出,“十二五”期间,化纤业应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民需市场需求,加快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生产技术及产业链应用开发。

石油、棉花等资源的日益短缺,对找到替代性纤维提出了迫切要求。“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发展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聚乳酸纤维形成年产5万吨产业化规模;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形成年产3万吨规:生化法ptt聚合及纤维形成年产15万吨规模,其余生物质纤维如:多类蛋白纤维、再生多糖纤维等及其原料实现产业化技术突破,形成产业化产能。

创新驱动新发展

创新驱动一直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六十年的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每个领域、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创新驱动”的轨迹,几乎每一项重大技术装备的成功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摆脱“短缺经济”,持续提升竞争力,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提供了有力的原料保证。

“‘十二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更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才能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秘书长郑俊林说。

本次会议颁布的《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研究》(行业黄皮书)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其中对创新驱动浓墨重彩,分量很重,目标明确,任务到位。在行业五大发展目标中,明确了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能力明显提升两大技术创新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的七大任务中,重点强调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就有四项,分别是:大力促进常规产品优质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努力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有力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加快提高重点技术与装备自主化和工程化水平。

本届会议紧扣“创新驱动”的主题,会议设置的几个分论坛都重点突出了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高科技纤维与先进复合材料”、“高仿真及其织物”、“工业丝与产业用纺织品”等论坛都与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密切相关。同时,每一个分论坛几乎都涉及到了化纤下游产业和技术的内容,目的就是要切实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作研发和市场推广,打造一种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为缓解天然纤维的不足,进一步研发新型仿真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推进纺织新一代高仿真、超仿真织物面料系列产品创新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纺织化纤共同推进的又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高仿真纤维及其织物”论坛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在作完“面料流行趋势分析及预测”报告后,被多家企业代表包围,可见业界对高仿真纤维开发热情以火,对进一步市场化充满渴望。

到2015年化纤应用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比例将达到29%,新增约450万吨,产业用纺织品无疑成为化纤增长的亮点。对此,端小平指出开发产业用化纤一方面要实现常规品种的功能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快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解决企业产品无法创造更高效益的问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报告中说,高技术纤维的产业化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十二五”期间将着重配套发展产业用专用化纤原料。基于下游需求开发碳纤维、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等高技术纤维,在稳定纤维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制品的耐热、耐腐蚀、抗氧化功能。推动亲水、高吸水、抗菌、强吸附、阻燃、异细度、高弹、低缩等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的开发与生产,满足卫生用纺织品、复合材料纺织品等特定制品需求。

低碳循环染绿色

9月2日下午,作为本届会议的重要内容,中国化纤循环经济联盟正式成立。

绿色低碳是“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竞争力的基础。本次国际化纤会议,专门邀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业界知名专家等深度解读“十二五”规划绿色低碳等内容,还专门安排了一个“再生纤维与循环经济”的专场论坛,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与代表共同研讨化纤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目前行业内一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近几年新增的涤纶超细旦纤维项目的纺丝生产中已广泛使用环吹风冷却装置,其用风量

仅为侧吹风装置的30%,节能效果显著;新型的纺丝热媒循环供热系统可节能15%。活性炭吸附粘胶纤维生产废气技术,初次吸附率在85%-89%,纺丝生产中的CS2、H2S废气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5%、99.5%,已在行业内广泛推广使用。

化纤工业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到2015年,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的回收利用规模将达到700万吨。回收瓶片在高端产品上的应用,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的开发利用都是未来5年化纤行业循环利用的重点。此外,行业的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海东青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粘伟成在报告中详细介绍再生涤纶短纤在非织造材料领域的应用情况。在分析发展趋势时,他认为:针对非织造材料的不同使用领域,持续研发差别化和功能化再生涤纶短纤,使非织造材料的风格和功能多样化,市场应用效果更佳,应用领域更广;非织造材料专用再生涤纶生产企业要形成从瓶片回收利用、短纤生产、非织造材料加工的产业链,突出产业优势,再生涤纶生产企业要建设成集规模化、自动化、绿色循环经济等特点于一身的现代标准企业,树立行业标杆;作为绿色循环经济的再生涤纶企业,要不断深化绿色环保理念,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引领市场绿色环保消费理念。

热门视点

本次大会举办的“产业链合作创新”互动论坛,特别邀请了知名专家、国家有关部委及纺织工业协会相关领导、企业家代表一起作为嘉宾,与参会代表围绕着当前化纤行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合作等热点问题,以及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进行了互动交流。本刊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部分嘉宾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贺燕丽(国家发展和改莲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目前我国化纤总量已经很大,下一步应谨慎控制发展速度,以防严重过剩局面出现。化纤工业应在产业用纺织、生物质纤维等方面多动动脑筋,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今后国家产业政策会对此增强关注。国内产业转移要注重有序,“走出去”时机已经到来,企业应大胆走出去,生产别老放在国内。

王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赞品工业司副司长):“十二五”期间,化纤发展应重点关注:产业转移与升级相结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走;装备国产化,过去量的扩张得益于设备国产化,今后质的提升同样不是靠买来的,而是靠自主创新。

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为化纤大国,应在生物质纤维领域应有所突破,承担起生物质纤维大量替代石化的重任。

姚穆(中国工程院院士):过去一年来,棉花由于游资进入被动暴涨暴跌,从长期趋势来看,棉花供应将越来越紧张。原因在于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到2050年,将到达“全部耕地种粮无法满足人类需求”的地步。这给化纤带来重大机遇,应大力发展仿棉、高仿棉、超仿棉等技术。

郑檀艺(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名誉会长):规模化是中国化纤发展的主要特征,只是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是发展不是无限的,如何发展值得行业深思。“四化”模式是转变的方向。规模化是中国化纤业的看家本领,不能放弃,只是新时期下,我们强调“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而不是单纯量能的扩大。

杨世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创新是开发的起点,产品的市场应用必须是一个集成化创新。只有通过纤维、织造、染整再到成衣这样一条龙的合作,纤维才能成为走上市场的商品。针织业乐于跟化纤企业提供点对点的合作服务。

杨兆华(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化纤开发新产品需要得到家纺业这样终端需求的反馈,家纺的新品开发更需要化纤行业的进步。产业链之间共同合作开发新品,共拓市场是大势所趋。家纺尤其需要化纤在功能性上不断突破,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链接

中国化纤循环经济联盟绿色宣言

资源的约束,环境承载的压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必须解决的课题。对此中国化纤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深感尤为迫切。当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并对各类废弃物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对其开发利用(物理法/化学法等),从而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再生化纤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再生化纤产业决心以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产品差别化水平和附加值为方向,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行业资源,拓展应用领域,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再创中国再生产业新优势,实现循环、低碳、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产业和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

吴江:化纤重镇纺织之都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选择连续两次在吴江召开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与吴江“化纤重镇、纺织之都”的地位分不开。吴江产业链各环节长期以来均衡发展,市场及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完善,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并得到推广应用。而当地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构建乐居吴江”的发展目标也与本次会议的主题十分契合。

目前,吴江市直接从事化纤纺织业的生产企业超过8000家。2010年,全市化纤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吴江纺织化纤行业将年均保持12%以上的增速,至2015年产值达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保持1/3左右。同时要实现“双千亿”目标――到2012年实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1000亿元,市场网上交易额1000亿元,到2015年交易额则要达到1500亿元。此外,吴江规划到2015年将实现纺织化纤行业产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50%,万元增加值水耗年均下降5%的目标。

本次会议议题确定为“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和谐发展”,这既是中国化纤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化纤再生行业的行动目标。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4

中国质量报邀你参加“职业打假人大讨论”

日前,中国质量报关于深圳市场监管局公开支持职业打假人的报道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该如何界定职业打假人?“职业”和“打假”孰重孰轻?职业打假人能不能算作是消费者?这些问题不仅是监管部门需要研究探讨,也是普通消费者所关心的。为此,该报开展“职业打假人大讨论”,欢迎大家将自己对于职业打假和职业打假人的看法、建议,发至指定信箱。只要观点、建议有理、有据、有建设性,就有机会和专家、学者的观点一起出现在“职业打假人大讨论”专栏中。(来源:中国质量报)

碳纤维行业发展指导意见即将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关于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制定完成,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应用市场初具规模。业内人士认为,相关措施有助于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碳纤维行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针对这些现象,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应用市场初具规模。为实现这一目标,主管部门将采取建立准入标准、鼓励兼并重组等多项政策措施。(来源:中国证券报)

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座谈会在京举行

3月22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座谈会在国家质检总局举行。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国务院近期印发的《规划》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各部门及企业要齐心协力地抓好《规划》的落实,共同促进我国计量事业的新发展。座谈会上,来自20多个政府部门的参会代表和部分企业代表纷纷对《规划》的出台实施表示祝贺,同时就如何贯彻落实《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

据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负责人介绍,《规划》共提出了27项重要任务和措施,有的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有的需要其他部门牵头,因此,完成这些任务是各部门的共同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源:中国质量报)

监督·服务

荆门纤检局实施名牌战略,助推企业发展

湖北省荆门市纤维检验局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取得较好效果。2009年以来,该局对全市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不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强化服务与指导。让企业重视质量,明白“质量兴厂,名牌兴企”的经营理念,加大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使企业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在全市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中,沙洋县彭岭棉花有限公司树立名企观念、强化企业管理、实行优质服务脱颖而出,于2012年度获得了湖北名牌产品的称号,这是荆门市目前唯一一家获得该称号的企业。(来源:荆门市纤检局)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业纤检工作会议在库尔勒召开

3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业纤检工作会议在巴州库尔勒市隆重召开。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李岩局长作了题为《团结奋进实干创新努力推动新疆纤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2012年全区纤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科学分析了新疆纤检工作面临的形势,全面安排了2013年新疆纤检系统工作任务,明确提出2013年全区纤检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中纤局和自治区质监局更加扎实有效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的总体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实干创新、服务跨越转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服务质量振兴为目标,以强化“三大职能”(质量监督、执法打假、检验检测)为抓手,改进措施、强化服务、实干创新,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推动新疆纤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做出新贡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纤检局)

山东枣庄市纤检站积极参与“进校园、办实事”活动

3月15日上午,枣庄市质监局在第十六中学开设现场咨询服务点,组织开展了“3·15”“进校园、办实事”活动,枣庄市纤检站组织优秀检验人员全程参与,为咨询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活动中,技术人员发放了“校服质量小知识”、“学生用絮用纤维制品质量消费警示”等宣传材料,并结合携带的布料样品,现场向学生和老师们讲解了纺织品“看、查、闻”等质量鉴别技巧以及安全使用方法。此次活动中市纤检站共发放宣传材料150余份,接受咨询60余人次。(来源:枣庄市纤检站)

重庆市纤检局开展“质监服务千家万户”主题调研活动

2月下旬以来,重庆市纤维检验局领导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先后深入重庆达兴儿童用品有限公司、重庆市新旺族服饰有限公司、重庆文君工贸有限公司、重庆梦之诗服饰有限公司、重庆市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感谢重庆市纤维检验局多年来服务企业所做的工作,希望今后继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来源:重庆市纤检局)

江苏省纤检局“3·15”集中销毁“黑心棉”

江苏省纤检局积极开展“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集中组织销毁近年来查办的6起案件所没收的劣质絮用纤维制品、棉被、棉衣等“黑心棉”共2100件,货值7万余元。对能够回收利用的,委托一再加工纤维生产企业进行开松处理,打成包给纺纱厂纺纱;不能回收利用的,收集后联系垃圾厂进行焚烧。江苏省纤检局领导面对电视镜头详细讲解了如何辨别“黑心棉”的简便方法,给广大消费者以警示,防止上当受骗。(来源:江苏省纤检局)

纤维·研发

山东一纺织企业推出无缝“天衣”

去年以来,山东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创新工艺设计生产出一种“无缝线衬衫”,并获2012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红星奖”。所谓的“无缝线衬衫”是用专用设备,优选适合纯棉面料的环保高分子热熔粘合材料,用“焊接”技术代替缝纫,变革了用机针、缝纫线缝合衣片的传统,使制衣工序由原来的70余道减为20余道。业内人士认为,此技术的产生是衬衫生产史上的一次变革,是对原有生产模式的颠覆,其设备成本的减少和工艺操作性的提高将对衬衫生产带来贡献。(来源:新华网)

天津石化成功开发两款化纤新品

日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化工部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研制的多功能精纺仿毛和复合功能聚酯短纤两新产品通过中国石化技术鉴定,产品获得客户一致好评。此次,天津石化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针对改性聚酯与ptt共混纺丝制备仿毛纤维过程具有可加工性的特点,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设计,生产出与羊毛性能相当,强伸性、弹性、立体卷曲性优良的精纺仿毛纤维。同时,还采用分子结构设计和有机、无机改性剂协同作用的方法,解决了功能性粉体分散难的问题,实现了聚合反应速率、分子量、纤维超分子结构与形态结构可控,生产出具有吸湿、排湿、抗静电、抗紫外线、抗起球复合功能的聚酯纤维及其织物。(来源:中国化工报)

浙江省农科院两对蚕桑新品种通过审定

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桑蚕新品种“浙凤一号”和“华菁×平72”在第45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上通过审定。“浙凤一号”是以降低蚕种生产成本为目标的浙江省首个中丝量单交新品种,原名“雌29×卵36”,于2007年育成,2008—2012年完成新品种实验室、农村试验。该品种具有发育整齐、茧形大、茧丝质优的特点,蚕种生产成本较常规品种可降低20%以上。“华菁×平72”是浙江省首个多丝量雄蚕品种,于2008年育成,2009—2012年完成新品种实验室、农村试验。该品种具有发育整齐、体形大、茧型匀整、茧丝质优的特点。(来源:农村信息报)

法最新设计海洋翼展服能在水下自如“飞行”

海洋翼展服能在水下自如“飞行”,它看上去有点儿像空中跳伞滑翔衣,但令人吃惊的是,它能像魔鬼鱼一样在水下“飞行”。基于特殊的连接手臂和腿部之间的蹼状翼展,这款“海洋翼展服”能够让人们像魔鬼鱼一样在水下滑行。

这是法国设计师吉拉姆·比纳德和阿奎·鲁恩公司合作设计的,他们将这种水下滑行服概念称为“水下人类飞行体验”。比纳德说:“滑翔衣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它能够让人类最古老的梦想成真——在空中自由飞行,这款最新设计揭示空中和水下环境具有一定的类似性,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密度。”(来源:北京日报)

鲁企2.3亿澳元成功收购澳大利亚棉业巨头

近日,山东如意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库比棉场(CubbieStation)完成股权交割,这标志着两年的筹划运作正式宣告成功。库比棉场位于昆士兰州东南部,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此次收购共斥资2.3亿澳元(约15亿元人民币),由如意集团与澳大利亚伦普利公司共同发起,如意集团拥有收购主导权。收购成功后,如意集团不仅获得稳定的、高品质的棉花来源,还将在澳大利亚棉花生产和出口定价上赢得主动。(来源:大众日报)

哈尔滨市延寿县荣获振兴亚麻产业特殊贡献奖

日前,在深圳举行的2013年中国麻纺行业年会上,哈尔滨延寿县荣获“振兴亚麻产业特殊贡献奖”。这是继去年该县荣获“中国亚麻纺织历史名城”称号之后,再次获得的一项最高殊荣。近年来,延寿亚麻纺织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规模效益和集群优势。据悉,全县亚麻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8户,亚麻布和亚麻纱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000万码和3万锭,产品远销美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来源:黑龙江日报)

纤检·建设

四川省纤检局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

3月12日,四川纤检局联合成都市工商局开展了“实验室开放日”活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消费者代表、媒体工作者共40多人走进该局实验室,体验服装、皮鞋质量检验过程,了解产品检验程序和流程。活动中,代表们对实验室的测试演示、仪器设备、检验项目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详细询问了解实验室建设、先进仪器设备作用、技术人员配置、产品检验检测等情况,并对价廉质劣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了更多的了解。(来源:四川省纤检局)

榆林市投资21亿元建设羊毛羊绒产业集群基地

近日,由一家民企投资建设的“榆林羊毛、羊绒产业集群基地”项目正式启动,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榆林的纺织新城。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榆林市规划重振纺织工业,依托晋陕内蒙古接壤地区羊毛绒资源优势和榆林交通区位优势,在横山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占地3000亩的国内最大的“羊毛防寒服基地”、西北最大的“羊毛羊绒产业集群基地”,同时建成超大型羊毛绒服装产品专业集散市场“中国榆林羊毛服装城”。据悉,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1.51亿元。(来源:西安晚报)

国内首家化纤长丝面料产业园落户泗阳

日前,中国首家化纤长丝面料产业园在江苏泗阳举行开工仪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徐文英,泗阳县委书记李荣锦共同为中国泗阳化纤长丝面料产业园揭牌。据了解,开工建设的中国泗阳化纤长丝面料产业园,位于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内,占地约2500亩,目前已成功吸引奥立比亚纺织、欧亚神龙纺织机械、骏龙纺织科技、丝贝尔纺织科技等4家企业入驻,总投资10.7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对提升泗阳化纤产业层级、壮大产业规模、做长产业链条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来源:中国纺织报)

福建省纤检局参加纺织品中游离水解甲醛含量的测定

日前,由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CnaS能力验证提供者)组织实施的“纺织品中游离水解甲醛含量的测定能力验证计划”(pt0012-2012-t07)结果,福建省纤检局和晋江实验室检测值均与标准值高度吻合,均获得“满意”结果。目前,国家已将纺织品中游离和水解的甲醛含量列入强制性检测项目,对纺织品中甲醛的含量进行明确限定,并要求检测不合格的纺织品禁止上市销售。(来源:福建省纤检局)

广州市纤检院荣获2012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行业推动贡献奖”

3月8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三届第三次理事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协会机构设置、副秘书长人选、财务收入状况、协会专职人员收入分配管理办法等,并增选了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广州市纤检院院长吴淑焕被增选为协会副会长。会上还对2012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广州市纤检院荣获2012年度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行业推动贡献奖”。(来源: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

邢台市纤维检验所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近日,邢台市纤维检验所收到了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这标志着该所自去年11月份通过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之后,正式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本次认可的范围覆盖了纤维、服装、纺织品等三大类75项,出具的检验数据将实现国际互认,这标志着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来源:邢台市纤检所)

河南省纤检局召开全省纤检工作暨行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2月27日,河南省纤检局召开全省纤检工作暨行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河南省质监局刘永春副局长、郑文超副巡视员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局科技处袁宏民处长、认证处毛选处长、监察室李冰主任出席会议。全省17个市质监局分管纤检工作的副局长、纤检所长,及省纤检局班子成员、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纤检局孟宪忠局长首先作了2013年全省纤检工作暨行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2012年全省纤检工作,并对2013年全省纤检工作和行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一条方针,突出五个重点,完成五大任务,狠抓八项工作,即“1558”。重点要在八个方面实现新发展新提升,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省质监局郑文超副巡视员和刘永春副局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来源:河南省纤检局)

伊犁州纤检所开展“3·15”小记者打假“卫士”质量咨询服务活动

3月8日下午,由伊犁州纤检所纺织品室与伊犁晚报社校园管理部共同组织开展了“3·15”小记者打假“卫士”共行动质量咨询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小记者们(各在校学生)走进质监,了解纤检工作,同时学习识别优劣产品的简单方法。通过互动的形式,让“3·15”宣传贴近百姓生活,增强青少年维权意识及商品质监知识。在现场,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们展示了在执法行动中收缴的“黑心棉”棉胎,宣传“黑心棉”及“毒校服”的危害,并就实物展示现场向小记者们讲解了识别“黑心棉”的方法。(来源:伊犁州纤检所)

中纤局工会举行迎“三八”主题座谈会等庆祝活动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5

【关键词】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成衣贸易

在全球经济化下,国内纺织产业面临低成本纺织国家冲击,朝向高附加价值及差异化纺织品发展,不过国内业者如何能在竞争激烈仍可持续经营及维持全球竞争力,除投入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外,亦应掌握纺织产业未来之发展趋势,本研究文将针对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纺织纤维消费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探讨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发展趋势

依据印度technopak公司分析报告,2010年全球纺织及成衣贸易已从2008-2009年经济萧条后开始恢复正常,至2020年纺织及成衣贸易额将会达到10,000亿美元,较2010年6,500亿美元,增长1,550亿元(约23.6%),其中成衣成长速度较纺织为快。然而纺织及成衣贸易额未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减少国内制造生产,增加运用外在资源,所以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移至亚洲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及巴基斯坦等。

就上述分析,成衣未来增长的趋势较纺织增长的速度为快,就全球成衣市场规模来看,至2015年美国仍为全球最大成衣市场(如表1),其中国将为美国纺织及成衣之最主要进口国,并且占美国进口比率呈现成长,至2015年将达约40%。另从表1来看,至2015年时中国的成衣市场将超过全球成衣第二大德国及第三大英国,而印度将会超过法国、意大利及日本等国,然而该二国目前为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及成衣的主要供货商,而至2015年将亦会成全球成衣主要消费国,所以未来全球纺织及成衣的生产基地将同时兼具有消费市场的角色。

二、全球纺织纤维消费发展

依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CottonadvisoryCommittee;简称iCaC)的报告,全球未来纺织纤维消费量将随着全球收入增加与人口成长而呈现增长趋势,以及人口稠密的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如大陆及印度等国家。全球人口数及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于2030年将较2020年分别增长约8%及39%,其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及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亦随之增长约30%及20%,由此看来纺织产业未来20年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商机。

上述分析已知全球纺织纤维消费量系将呈现成长趋势,而现就纤维类别来看,合成纤维需求未来仍占最大量,其次为棉花及纤维素纤维,而羊毛预将不再增长,如下表2。另外,iCaC也指出零售纺织纤维消费量于2020年在发达国家预估将达到39百万吨,占全球消费量45%,其仍以美国为最主要纺织纤维消费的国家,每年以3.5%增长,该国至2020年时的消费量预估可达19百万吨;西欧国家则每年以1.9%增长,2020年预估达11百万吨,以及日本预估每年消费量以1.2%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纺织纤维消费预估每年以3.2%增长,至2020年预估为49百万吨,其以亚洲国家增长最为快速,尤其是中国、印度及泰国等以每年4%增长并且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每年增长率3.2%。

再有,pCi-FiBeRS也针对各区域或国家的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北美地区域将于2020年时每人平均纺织纤维消费量仍为最高,而我国、土耳其、印度等国以及东欧为增长较多。

三、全球纺织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分析并依据technopak公司出版的“Globaltextile&apparelindustry:Vision2015”,全球纺织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下:

1.全球纺织品及成衣基地将合而为一

就全球纺织贸易及纤维消费量来看,发展中经济国家(如:我国及印度)未来仍为纺织及成衣的主要生产基地,且出口亦呈现稳定发展;另外这些国家国内对成衣需求有明显增长趋势,所以未来纺织及成衣的生产与消费基地将再次合而为一。

2.资源缺乏为新技术开发的驱动

未来纺织及成衣的需求将会随着人口增长而随之增加,而纺织产业需运用大量自然资源在纤维生产、织物制程及整理等方面,但全球未来将资源更加缺乏,尤其是石油、水及可耕种土地等,所以纺织产业将面临被迫找寻新技术的解决方法,如:开发新纤维、制造及整理上使用少量水的制程及机器及产品生命周期较长的技术等等。

3.纺织专业人才从购买国转向供应国

纺织品及成衣业最开始发展于工业国家,如:美国、欧盟及日本,因此这些国家在纺织技术、制程、设计及产品开发等方面领先于纺织新兴国家,然而由上述分析来看,未来纺织及成衣的主要制造基地将持续从发达国家移转至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及印度等等,而这些国家对于专业技能人才将有很强的需求,因此纺织人才将渐渐由工业化国家移转至这些发展中国家,但属于前瞻技术开发将仍留于发展中国家进行。

四、结论

通过本研究论文分析后,可知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发展潜力和商机,而非所谓“夕阳产业”,虽然如此,但对我国纺织产业来说将会面临严重的挑战,因为国内纺织产业目前在全球纺织产业的位置应处于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之间,因此我国未来必须比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及日本)及其他发达国家(如:韩国)研发应更具创新纺织技术外,同时必须思考如何能比发展中纺织新兴国家(如印度)提供给予客户更具价值的产品及服务。再有,未来发展中国家将成为纺织纤维消费的主要国家,我国纺织产业企业也应思考未来如何进入这些国家纺织及成衣市场,以维持我国纺织产业全球竞争力并使企业能够可持续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杰.纺织业国际市场结构及我国纺织业竞争策略选择[J].中国市场,2010,19.

[2]侯海燕.高吸水性纤维与其功能性[J].中国纤检,2010,13.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6

2015年9月7日―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盛泽镇人民政府和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共同承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盛泽2015)在江苏盛泽隆重召开。

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环保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环科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各专业协会,以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协会高层领导、知名企业、研究院校、上下游产业链、咨询公司和贸易商等近6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以“创新驱动,融合共进――‘新常态’下化纤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为主题,聚焦“新常态”下全球化纤业谋求变革和调整的新战略及谋求全球纺织化纤业融合共进的新举措,着重梳理中国纺织化纤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果,解读“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要点,深入探讨未来中长期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与合作模式,以及化纤及其上下游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发展趋势等行业热点。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端小平会长主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许坤元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许坤元表示,本次会议“创新驱动,融合共进”的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化纤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也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也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时代各国产业间实现高效分工协作的融合。中国化纤行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市场研究,更加重视上下游产业链、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向国际市场,共同推动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中国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梁一波致欢迎辞。他指出,盛泽的纺织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历数轮技术改造与装备更新,纺丝、织造、印染等主要装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连续两年突破千亿,连续9年蝉联国内纺织品专业市场交易额第一位。盛泽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

目前,纺织化纤行业正面临“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综合成本上升,行业整体压力较大,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出路。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指出,建设“一带一路”,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发展。“一带一路”是一个国际区域合作的倡议,很多国家能坐在一起共商、共建和共享。建设“一带一路”,要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人员的互联互通,采用p2p的模式,并将自由贸易协定这个大自贸区的网络和自由贸易园区这个小的自贸区的网络结合起来,未来“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将成为全世界新的增长点。

本次会议召开的时间节点正值中国“十二五”收官和筹谋“十三五”蓝图之年,也是全球化纤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勇副会长在发展论坛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工业已经先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工业将利用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互联网+”时代和国际化发展的新优势;将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品牌实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不断完善人才体系;积极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行动中,实现纺织强国建设目标。

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了46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俞建勇院士表示,以资源可再生、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发展经济模式,是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发展绿色加工技术,实现加工过程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发展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以废旧纺织品、边角料等为原料,采用物理及化学的方法,寻求产品的再生循环利用,构建纺织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方法与体系,实现纺织品从原材料、加工、应用到废弃全过程绿色化。科技引领下的绿色制造必将成为我国纺织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化纤行业依靠拼规模、产量、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端小平会长表示,在未来发展中,化纤企业之间的竞争将逐渐发展为资源、渠道、品牌、标准等软实力的竞争,企业必须更加紧密地结合市场发展态势,主动把握技术、品牌、生态等核心要素,有针对性地化解内在结构性矛盾,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提出了中国化纤在“十三五”的四大重点工程:纤维新材料重点工程、绿色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和品牌培育工程。

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高层领导、全球知名制造商及咨询机构的精彩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全球化纤发展的前沿信息。

日本化纤协会董事长上田英志分析了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均纤维消费数量的提升将变得极小;但与之相应的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开始提高,这导致纤维消费单价的提升。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化纤企业将产品变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技术纺织品”将极为重要。美国化纤协会理事长paul.t.o′Day介绍了美国页岩气能源革命提供给石油基纤维产品更低成本的原料。值得关注的是,欧洲化纤联盟理事长FredericVanHoute提出,欧盟对不可持续产品会征收关税或给予制裁,长远来看,基于质量和创新的贸易会带来更多的利润,而不是低价策略。创新引领、产品的差异化、生产的柔性化、效率、可持续性、全球合作等关乎欧洲化纤行业的未来。欧瑞康集团副总裁andrewissenberg给出了境外投资成功的因素是基于金融、了解当地的法律和当地文化的融合、市场认可的强势品牌和工艺流程中的专有技术以及准入技术等。pCL纤维高级经理DavidHart分析了全球纺织品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保健、保暖、防护、身体塑形、运动监控等是重点开发方向。

为期两天的大会设有发展论坛和8场专题论坛近70篇的精彩报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呈现了全球化纤业界在各个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发展论坛从宏观入手,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十三五”规划思路、“中国制造2025”、欧美化纤发展趋势、境外投资环境分析、全球纤维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与供求预测等问题展开探讨交流;专题论坛则分为“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时尚跨界・纤维概念分享”“先进的维纶技术”“价值再塑・功能性纤维与应用”“绿色纤维与发展”“化纤智造与产业服务”“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几大主题,交流全球纤维行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纤维品种的技术发展、应用创新、市场拓展和价值挖掘,深入探讨纤维营销推广新概念、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与化纤行业的内在关联,并特约有关专家开展“中国化纤行业对外投资专题论坛”,从投资环境、实践经验和政策支持等多角度对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和介绍。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7

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分开办公。

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正式确认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9年

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见小百货市场。

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7月31日,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同意纺织工业部、劳动总局联合提出的《关于拟在纺织企业中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报告》,批示要求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推广。

1980年

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3月14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财贸小组《关于成立丝绸公司的意见》,同意成立全国性丝绸公司,把茧、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1981年

2月24日,国家经委召开生产办公会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981年轻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经委负责人指出:今年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完成今年的工业生产计划主要靠轻纺产品的增长,要求轻纺工业增产更多回笼货币多、换汇率高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7月28日,国务院批转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当前农副产品收购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对棉花继续实行统购统销;棉花、土纱、土布一律不准上市;任何部门不能以纱和布换购棉花;对农民自留棉,供销社要积极做好换购工作;棉花超购加价和奖售的办法继续执行,地方留成的比例不变;各地应按照国家计划完成调拨任务。

1982年

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12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纺织工业部分提出:棉纺工业,1985年生产纱359万吨,比1980年增长22.8%;布153亿米,比1980年增长18.3%亿米。五年内增加棉纱能力470万锭,主要是依靠老厂进行扩建改造,同时结合布局的调整,在产棉区适当进行新建。毛麻工业,1985年全国生产呢绒1.8亿米,比1980年增长78%,五年内新增毛纺能力47万锭;在蒙古、新疆等羊毛产地和使用进口毛多的上海、北京、天津地区新建扩建毛条生产能力3万吨,五年内增加麻纺能力9万锭。丝绸工业,发挥丝绸生产的传统技艺,增加特色产品,做到产品多样化。1985年丝的产量近3万吨,比1980年增长23%,丝织品10亿米,比1980年增长32%。化纤工业,1985年生产化纤78万吨,五年内新增化纤生产能力38万吨,到1985年,化纤原料可以基本立足国内。

1983年

2月2日,纺织工业部财务司转发财政部《关于棉纱减税和改进纺织品征税办法的通知》。通知规定:棉纱税率由18支以下7%,19~29支11%,30支以上18%,改为18支以下4%,19~28支7%,29~59支10%,60支以上13%。同时改进纱、布、印染布分段征税的办法。

2月16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纺织部的管理体制为行政改革提供了经验。纺织部管理体制是:一抓计划指导;二抓生产手段;三抓技术政策;四抓全行业的定额管理。

4月14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1983年纯棉布和涤纶混纺布产量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纺织品调价后,市场销售发生了较大变化,涤纶混纺布销售量上升,纯棉布销售量有所下降。为此,国务院决定对1983年布的产品结构作适当调整,增加涤纶混纺布产量6亿米,相应减少纯棉布产量6亿米。

6月,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2210孔大型涤纶短纤维纺丝机在无锡第二合纤厂投料试车成功。

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我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及其1981年年底延长议定书的申请。延长议定书是1981年年底签定的,将有效期延长至1986年。

1984年

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第二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纺织工业部所属院校又有4所高校的6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位点,它们是: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管理工程专业;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专业、针织专业;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北京化纤学院化纤专业。至此,纺织工业部属院校共有4所高校、17个硕士学位专业授位点和华东纺织工学院3个博士学位专业授位点。

3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苎麻纺织品减征工商税。

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

发展完整体系》的综述文章指出,全国棉布的人均年消费量从1952年的5米多增加到现在的10米多,而且这种增长是在人口增加近1倍的情况下实现的。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7月27日,新华社报道,历史悠久的我国纺织工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获得了一连串的“世界第一”:1983年,棉布产量达148.8亿米;棉纱产量达327万吨;棉布出口量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生丝出口量占全世界90%;真丝绸出口量占到全世界50%。

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9月2了,纺织工业部物资局改为中国纺织原材料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

10月7日,北京服装协会成立。

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12月7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制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全部由国内生产的一条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总厂投料试生产,一等品率达到85%。

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1985年

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正式复刊。

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3月22日,纺织工业部征得国家物价局同意,决定暂时对化纤浆粕和粘胶短纤维试行最高限价,从4月1日起执行。

4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我国维纶年产量16万吨,居世界前列。

7月26日,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印发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关于工业部门开展选购棉花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工厂选购棉花应在计划指导下进行;为了减少环节,节省开支,棉纺织厂较集中的地区,应组织起来,统一向棉产区棉花经营部门选购,纺织厂少的地区,工厂可直接到棉产区棉花经营部门选购;对商品棉,如果棉农自行销售不了,仍由商业部门收起来,工业部门不要直接向棉花生产者购进棉花,工厂不要再用纱、布换购棉农手中的棉花。

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社,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1986年

1月4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决定在1984年棉纺织品实行按质论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纺织品按质论价的范围,对针棉织品也实行优质优价,花色差价。

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对纺织服装工业的要求是:化纤工业:1990年生产化纤145万吨,比1985年增加50万吨。5年内增加化纤生产能力87万吨。棉纺工业:1990年生产纱2150万件,布162亿米。5年内新增气流纺42万头,新型布机13000台,改造棉纺设备250万锭。毛麻工业:重点发展混纺织品,粗毛纺织品。丝绸工业:着重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加工深度。针织工业:积极生产纯棉和棉混纺针织品,努力提高针织产品在整个纺织品中的比重。服装工业:1990年产量达到28亿件,比1985年增长65%。

5月30日,纺织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会议邀请于光远、吴明瑜、苏星、季崇威、陈锦华等领导和学者,就原料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消费和生产的预测,以及体制改革、横向联合、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7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所属的19个纺织厂、所,全部下放到各省市。

8月16日,纺织工业部决定成立中国纺织化纤工程公司。

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土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12月31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精神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定,中国丝绸公司工业生产已经划归纺织工业部进行统一行业管理。纺织工业部部长

和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王明俊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

1987年

1月18日,中国第一条从德国莱芬豪舍引进的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在广东从化正式投产。

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第八次年会上,公布了全国十佳优秀企业。石家庄市第二棉纺织厂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这是全国纺织企业在本届年会上唯一获“金马奖”的企业。

9月20日,纺织工业部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土办全国服装鞋帽时新产品展销会。参加展销的单位有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上百家公司、上千家企业,展销产品达475万件,16人类产品,共1万多个时新品种,价值1亿元左右。、乔石、田纪云、宋健、薄一波、陈锡联、段君毅、彭冲、王任重、周谷成、张劲夫、康克清、钱昌照、吕正操、郝建秀等领导同志参观了展销会。

1988年

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同时,3个部级检测中心通过国家检验。至此,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2月21日,国家物价局、经贸部联合发出《关于整顿蚕茧收购价格的通知》,规定接干壳量收购的桑蚕茧基准价(干壳量7克),整顿后的收购牌价每50公斤为175元(提价25%)。

3月,商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棉花、棉短绒计划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棉花、棉短绒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商品,凡国家加价和奖售收购的棉花,全部由国家掌握,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各级供销社为棉花、棉短绒计划编制单位。用棉企业要向当地供销社提报需棉计划,商业部编制棉花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及分省(区、市)计划,提请国家计委审查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下达。

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在北京成立。

6月23日,我国纺织机械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北京宏大纺织机械制造(集团)公司在北京成立。

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1989年

3月15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了1989~1990年秋冬服装流行趋势会。

11月22日,纺织工业部庆祝建部40周年。

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1990年

1月21日,总理视察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听取了公司领导的汇报,并对完成企业承包、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和仪化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1月25日,总书记复信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印染厂全厂职工。信中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今天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同样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总书记希望中国的工人阶级在维护安定团结,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团结和带动其他劳动群众,为胜利完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3月8日,纺织工业部批准成立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负责全国丝绸工业行业管理。

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国务院致电祝贺。

12月15日,纺织工业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七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国纺织品市场繁荣丰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创汇支柱产品。

1991年

9月1日至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

9月20日至2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在苏州举行。

12月10日,中国服装协会在京成立。国务院总理、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雷洁琼分别为协会题词。李总理的题词是:“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鞋帽服装行业的发展。”

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每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1992年

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3月12日,国家税务局发出通知,1992年对单色织行业、毛纺织行业中部分产品,继续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土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又一新的尝试。

1993年

5月1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京举行。本次博览会规模空前,23个省市300多家企业,以及法、意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出。世界时装设计大师――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应邀在博览会上举行专场时装表演。博览会期间举行了第二届“兄弟杯”世界青年设计师大赛,并首次在国际服装博览会上服装流行趋势。

6月8日,在京举行。

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6月21日,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在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后的第一次行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朱基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在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讨论了中国纺织总会的性质、职能及今后的工作思路等。

8月3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中国纺织总会机构组建方案的通知。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中国纺织总会机关设办公厅、规划发展部、经济贸易部、科技发展部、经济调节部、人事劳动部、国际

合作、技术装备部、教育部、机关党委等十个部门。

1994年

2月5日,新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主要奠基人钱之光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2月2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94]13号)。

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搞好纺织工业生产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发[94]57号的要求,向各地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纺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纺锭上作的具体要求。

12月,截至12月底,我国全年服装出口世界第一。

1995年

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棉花工作快报》上批示:关于推动沿海将部分棉纱和坯布生产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到新疆设厂问题,希望纺织总会今年能作为大事来抓,并连续抓若干年。

9月25~27日,中国纺织大学“211工程”通过部门预审。2010年中国纺织大学将建成国先进、国际著名的大学。

11月30日,保定第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58岁。

12月,我国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列世界第一。

1996年

1月,祖国大陆纺织服装界首次跨过海峡,中国历代服饰展演团赴台访问演出。

8月,国务院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1997年重点支持行业。加大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力度,在5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破产纺织企业131户,兼并280户,组建集团105家,资产重组规模达387亿元,分流人员近20万人。

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1997年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朱副总理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未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吴邦国副总理也

为纺织工业扭亏解困召开了多次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3月,国务院发出[97]10号文件,国家在1997年度《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工作》中安排300亿元可核销呆坏账规模。有关部门在下达预分配规模时特别提出:试点城市内纺织行业的企业,符合条件的要优先纳入计划,同时还专门安排3亿元用于非试点城市中纺织企业因减免利息所需的呆坏帐准备金,两项合计共9了亿元。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12月26日,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由国家经贸委和纺织总会联合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会并讲话,12个省市主管领导参加。会上正式宣布了国务院为支持纺织行业解围出台的5项政策。

1998年

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信纺锭。

2月5日,劳动部,中国纺织总会联合发文,对纺织突破口任务给予特殊政策,文中规定:三年内对有压锭任务的纺纱和织布工种中,工龄满20年以上、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技能单一,再就业确实困难的下岗职工,实行提前退休。所需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承担。

4月16日,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7月31日,国家纺织工业局召开了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宣布局机关人员分流完成,机构改革就位,新机构开始运行。

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告成立。

11月初,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1999年

1月1日,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农机、纺织原料及制品、钟表、鞋、陶瓷、钢材及其制品、水泥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有机化工原料、无机化工原料、涂料、颜料、橡胶制品、玩具及运动用品、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2月1日,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开始是施行。第一批有10个行业,共114个项目,涉及纺织行业的有棉纺、毛纺、缫丝等设备和产品。

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局面;已经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2000年

1月,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向新闻界宣布,中央确定的纺织行业全国改革脱困三大目标,于1999年底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4月,国有纺织企业共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1万人,提前八个月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三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的任务。

12月,据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外贸总出口的20.9%,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品出口160.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服装出口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3%。纺织品服装是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2000年实现顺差381.9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贸易顺差的158.5%。

2001年

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

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3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00]40号文件精神,坚决制止纺织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巩固突破口成果,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对禁止棉纺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通知》规定,继续加强对棉纺细纱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棉纺生产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对气流纺纱机的管理纳入棉纺总量控制范围。《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进口管理,严格控制棉纺细纱机进口。

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l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家宝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8月25日,“wto和中国纺织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陈清泰、日本帝人株式会社社长安居祥策、台湾纺拓会秘书长刘瑞图、美籍华人李学海、安徽华茂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华冠雄、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丰以及中国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等,共同就“wto和中国纺织企业”这一土题登坛演讲。

9月,国家经贸委纺织工业“十五”规划,确定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科技是动力。《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大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使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全面实现产业升级。

10月21日,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领导人身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对襟中式立领休闲服合影留念,中式服装尽显华夏丰韵,受到世人瞩目。

2002年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在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李盛霖,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俊九等陪同下,来到天津纺织集团天一有限公司,亲切慰问广大职工。

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10月1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在京开幕。这届展会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技术交流容之丰富和参观人数之众,创下历史记录。展会展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参展商超过800家,其中国外厂商达430家,首次超过国内厂商;展会期间,组织学术交流31场,参加人数达2263人次;4天半时间,参观人数多达12万人;洽谈成交的国贸易额超过3亿元,对外贸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

10月22日,外经贸部宣布对原产于韩国的涤纶短纤维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自2002年10月22日起对该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10月29日,外经贸部2002年第32号公告,公布了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自2002年10月29日起对该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这是反倾销是我国运用wto规则,针对给中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的调查商品采取的措施,此举对保护和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

2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原油价格暴涨,引起化纤行业连动效应,化纤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聚酯主要原料pta、eG累计涨幅逾60%、45%,与此同时,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涨幅也达40%、25%。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战争迅速波及我国化纤行业,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导致我国化纤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给下游的纺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4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流行病疫情SaiLS在全国蔓延,由此而带来的恐慌甚至大于疫恃本身的危险。使纺织品外销出口受阻,由于出口在我国纺织业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外

销市场的趋缓严重影响着纺织工业的健康运行。同时也造成内需不旺,产品销售不畅,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纷纷停工。纺织电子商务以其独有的特点,使它在“非典”期间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

9月28日,中国棉花协会在京成立。中国棉花协会是由棉农及棉农合作组织,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仓储企业,棉纺织企业和棉花研究机构等涉棉企业和组织自愿组成的、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接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9月份以来,新棉上市不但没有缓解市场供需压力,棉价反倒从9月未的14100元/吨涨到18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1400多元,比去年同期高了5000元左右。由于棉花价格居高不下,棉纺企业无力承受,致使国内棉纺企业面临减停产威胁,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已经有众多企业开始大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转而加大对化纤原料的使用。

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并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界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10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

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乳罩、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理由是中国这几种纺织品对关出口激增,影响了关国本土纺织工人的利益。从之前的印度对我国丝绸设限,到秘鲁对纺织品反倾销,引发了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04年

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翠、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3月17日,由长沙拜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的被称为“纺织基因革命”的生态拟真热能技术,日前首次应用于新型家居用品中。业界人士认为,生态拟真热能技术的出现,在中国纺织行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功能化生态纺织产业。而这项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将为中国家纺行业创造至少五十亿元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纺织行业完成传统产业的价值转换。

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5月24日,第八十三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地召开。

6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刊物上刊登了通告,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涤纶长纤维服装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内地纺织厂家估计近1000家,主要集中在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涉案金额达5.8亿美元。

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对现行的普惠制进行改,并将在下一个普惠制年度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优惠。取消普惠制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欧盟的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现行普惠制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欧盟新的普惠制年度将由2005年7月1日开始。

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将在明年1月1日取消对包括中国在的11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建立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监控体系。

11月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受理了美有关纺织行业组织提出的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输美化纤裤、棉制针织衫、化纤制针织衫、男式梭织衬衫和内衣等五种纺织品的设限申请。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方的这一做法。

2005年

1月,世界纺织品服装配额将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将为中国相关行业出口带来一些机遇,但同中国出口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贸易摩擦的种类和数量都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和欧盟、美国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欧盟对我国第35类反倾销案曙光初现,22家应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3月28日,第二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京举行。杜钰洲指出,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首先意味着自由贸易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回归,全球纺织工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又预示着纺织领域国际分工进一步在全球范业将围绕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和维护纺织品国际贸易新秩序。

3月,去山东调研,并考察了南山集团。指出,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高度重视并着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11月28日,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励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颁布了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获奖项目,共85项。表彰了28名热爱纺织标准化事业,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纺织标准化优秀工作者。49家企业被认定为“纺织科技型企业”。

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人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人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2006年

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基于数值模拟的网带炉工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全自动电脑调浆系统”、“一锭多丝技术研究”等4个纺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月27日,第三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球纺织品贸易向一体化回归但又出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复杂局面下召开的,因此“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成为论坛的土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商务部部长等领导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和演讲。

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界嘉宾和代表共400余人出席论坛。

6月2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联合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和重点,对纺织工业主要规模和结构目标进行了预测,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在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_

9月22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杜钰洲当选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陈树津、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孙瑞哲、徐文英当选为副会长,杨纪朝当选为秘书长。

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

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2007年

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月23日,第四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的“科学技术、品牌与国际合作”这一主题,在行业形成广泛共识。

6月12日,在第22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上,中欧双方就启动完善1985年《中欧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谈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纺织品协议、钢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达成了12项共识,将如期取消配额限制,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将采取双重许可监控体系,有效期为一年。

7月1日起,我国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10月17日,在“2007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在会上树立了4个节能环保先进典型,推出了第一批35项先进实用的环保技术,通过先进典型引路和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的节能减排工作。

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2008年

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2月,面对我国19个省区市的大雪、冰冻灾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起赈灾倡议,号召全行业积极抗击雪灾,要求各级纺织服装协会和行业管理办公室要积极组织企业和职工迅速投入到抗击灾害的斗争中去,保障生产和市场供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职工排忧解难,参与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减灾、赈灾”的活动,为克服暴雪袭击所造成的困难和灾害做出积极贡献。

3月,为了解当前行业的状况,摸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行业、对企业有多大的影响,从而分析今后发展的趋势,给政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6组,分赴产业集群地区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以及河北等地进行调研。

4月2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社会责任高层论坛暨社会责任指南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会上了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11个行业协会联合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8

117项轻工纺织包装行业标准进入公示期

2012年10月15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了117项轻工、纺织、包装行业标准报批公示。

根据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单位已完成《羽绒羽毛被》、《羽绒羽毛床垫》、《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刺绣机》、《服装机械自动铺布机》、《转杯纺粘胶纤维本色纱》、《精梳毛麻织品》、《色纺桑蚕筒装绢丝》、《膜级聚己内酰胺切片》、《锦纶短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醇超短纤维》、《家用纺织品超细纤维毯》、《棉纺环锭细纱机牵伸下罗拉》等117项轻工、纺织、包装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在以上标准批准之前,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特予以公示,截止日期为10月30日。

 

一批新标准新政策开始执行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2年第13号公告,批准了352项国家标准。纺织相关标准有5项,分别为:(gb/t28486—2012)防霉剂中富马酸二甲酯含量的测定、(gb/t28488—2012)机制地毯用毛纺纱线、(gb/t28490—2012)纽扣分类及术语、(gb/t28491—2012)纽扣通用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天然贝壳类、(gb/t28492—2012)纽扣通用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铜质类。

 

工信部2012年第20号公告、批准464项行业标准,其中纺织行业相关标准如:毛织物尺寸变化的测定及温和式家庭洗涤法(fz/t20010—2012)等47项,主要集中在化纤、毛毯、毛织物以及纺机等方面。

 

此次标准的修订一方面解决了标准老化问题,另一方面满足了当前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体现技术进步的原则,保持标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纺织品服用涂层织物》标准2012年12月起实施

gb/t28464—2012《纺织品服用涂层织物》标准将从201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本标准的填补了国内关于服用涂层织物相关标准的空白。

据介绍,由于涂层织物既能保持织物本身的特点,又能改变织物的外观和风格,大幅度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标准的指导与约束,严重影响了涂层织物质量的评定,从而容易引发争端。

 

该标准规定了服用涂层织物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储运和标志等技术内容,对服用涂层织物的性能主要包括舒适性能、表面性能、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涂层所赋予织物的特殊性能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对推动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棉纺织印染6项行业标准通过审定

2012年11月27日—29日,在山东淄博召开了2012年棉纺织印染标准年会暨《本色坯布生产用电计算方法》、《纺织浆料的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检测方法》、《色纺纱线检验规则》、《再生涤纶与棉混纺色纺纱》、《聚苯硫醚纤维(中长型)本色纱线》、《聚苯硫醚纤维(中长型)本色布》等6项行业标准审稿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叶戬春、淄博市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蔡志刚出席了会议。

 

本次制定的6项标准是根据发改委和工信部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要求进行的。其中《本色坯布生产用电计算方法》的制定,适应了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规范和统一了企业生产用电与节电工作。《聚苯硫醚纤维(中长型)本色纱线》、《聚苯硫醚纤维(中长型)本色布》作为使用新型纤维开发的产品,在烟道除尘、化学品过滤、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中普遍使用,因此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色纺纱线检验规则》、《再生涤纶与棉混纺色纺纱》是对色纺纱线标准体系的补充。再生纤维产品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再生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上,而作为再生纤维中比例较大的再生涤纶,其使用量更是与日俱增,产品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产业重要的产品大类,并很好地体现了环保、循环的特点。这两项标准的制定,可以丰富纱线标准体系,推动纱线产品朝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纺织浆料的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检测方法》是测定纺织上浆用浆料的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方法标准,能够准确地评价浆料的环保性能。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9

绿色环保政策支持

国家发改委:现有民用废旧服装回收模式、技术等都存在一些问题,联盟应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政策,继续创新民用废旧服装回收模式、技术等培育一批技术典范企业,建立科学的回收体系,举全社会之力促进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中国纤维检验局:提出了建立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标准及如何让废旧纺织品能够安全、高值化利用等问题,向大会做了“疏堵结合、物尽其用,提高再加工纤维规范的有效性”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在加工纤维的基本情况和目前的主要工作,要求废旧纺织品回收要重点抓好原料监管、安全生产和安全使用三个环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主任兼废旧纺织品联盟名誉理事长杨东辉对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指出环保、质量达标的废旧纺织品可以利用在建材、填充物、隔音材料、石油等众多领域,是解决未来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记者获悉,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于2008年8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1年底国家发改委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围绕着这一发展方向,《中国纺织工业“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纺织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发展目标。

技术成熟前景广阔

据介绍,我国纺织品消耗量正以12%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我国废旧纺织品累计产生量将超过1亿吨,其中化纤类7000万吨,天然纤维类3000万吨,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记者在会议中了解到,现在我国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利用不到10%,相对年产近3000万吨废旧纺织品来说,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利用废旧纺织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据介绍,的废旧服装处理综合利用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民用废旧服装回收模式及利用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去年,上海市曾就废旧服装回收利用进行试点,在全市500多个小区放置了520个回收箱,回收旧衣物292吨,受到居民欢迎。回收后的旧服装,经过分类处理,加以利用或重新做成纤维,实现了良性循环。如果废旧纺织品回收产业形成,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会议中介绍了中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苍南)试点基地的创建情况,目前全县该行业从业人员已达到10万人以上,各类机器近两万台,相关企业近两千家,2012年产值达150亿元。并在实际生产中与东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重点攻关了废旧纺织品自动分拣技术、杂物检测技术、适度切割技术等,分两期共投入科研资金两千万元。

除此之外,各专家学者也发言论证了当前技术力量已具备了回收废旧纺织品的能力,北京服装学院材料学院院长赵国樑还为与会人员详细讲解了聚酯纺织品回收的关键技术、再利用步骤、前期工作以及后续研发和预期成果。可以看出,学界对废旧纺织品回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正视困难积极解决

记者在会场得知,虽然废旧纺织品回收的前景广阔。但不可否认,产业发展还有诸多阻力。

从事废旧纺织品回收的企业普遍存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等特点,也存在无序竞争等现象;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回收企业各自为战;没有骨干企业参与,目前尚没有一家大型的龙头企业从事大规模、高值化、资源化的再生利用。

具体难点是原材料收集、加工无污染化和市场附加值。需要确保充足的原材料,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保证再生纺织品的无害化,同时设法促进市场需求。只有这样,废旧纺织品回收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会上专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国家还应当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扶持。废旧纺织品回收作为新兴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链,但对个人而言,纺织品回收需要采购设备、引进人才,会占用大量资金。因此,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扶持,多数企业和个人对废旧纺织品回收的积极性并不高。

化纤纺织行业报告篇10

本届年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与纺织产业发展”为主题,特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和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等3位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宏观视角,分别剖析了“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新政”、“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以及“构筑纺织业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在进行“2013—2014纺织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时指出,2013年我国纺织工业实现了“稳中有增”的局面,2014年整个行业形势仍将以“稳”为主,但“稳中有变”。高勇表示,目前行业已进入持续的“低增长发展阶段”,原料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此外内需市场也存在一定的变数,对于服装、家纺类消费品来说,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亟待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进行“纺织‘十二五’后期与‘十三五’前景展望”时强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摸清规律、分析需求,依托规模和效益并举、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纺织工业的发展。孙瑞哲认为,面对“难中有进,调整加剧,责任倒逼,谋变避险”的行业发展现状,未来我国纺织工业应继续围绕科技、品牌、人才和可持续发展,以4个方面作为抓手,即以材料和智能化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品牌、时尚为导向力构建整个行业的消费力,以环境责任倒逼驱动行业的责任力建设,以社会青睐为目标的凝聚力建设,稳步推进纺织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