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概念规划十篇乡村旅游概念规划十篇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27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1

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是它的乡村性和生态性。就其乡村性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它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有着积极带动作用,并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其生态性而言,其是现代生态旅游新趋向,在满足现代游客新需求和促进整个旅游业发展方面有积极促进作用。究竟什么是乡村生态旅游,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进行开发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上述内容对我国近十年来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整理,期望为后续研究的延续有所帮助。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乡村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和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以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就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热忱关注。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对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进行了较完善的界定和解释,但由于各个学者研究出发点有差异,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做出一个准确的界定。但各界习惯用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名词来描述其相关内涵。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有很多种,例如中国旅游协会区域开发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文昌教授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田园生态景观、农事活动、农俗文化的深层次开发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具有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环保等多种功能的旅游形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寇明婷博士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大自然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导向,旅游者在享受自然和文化的同时,有着明确的了解和学习自然和文化的目的,并负有保护责任,同时不乏促进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人员给出了乡村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对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何晓芳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区域,以乡村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环境、朴素的乡土文化与人情、娴静的田园风情为基础,用景观生态及生态美原理与方法为游客建立起一个欣赏乡村景观、认知自然、培养与体验生态的旅游环境,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景观美学价值、乡村居住的宜人价值、乡村文化的追忆价值与乡村生态的教育价值,并最终使得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对近年来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尽管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界定,但笔者认为何晓芳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并从规划角度,生态发展角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做了很好的阐述。该表述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界定科学合理,体现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类型和特点

(一)乡村生态旅游类型

现阶段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分析,提出其具有的特点,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1.按照空间区域布局划分陈文君的《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中根据空间地域上的不同,明确地给出了分类方式,其类型主要有景区边缘型、都市郊区型和老少边穷地区型。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在《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也根据空间上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划分。笔者认为其空间划分中也有一定的经济因素和资源的利用上的考虑,该种划分有利于研究者弄清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那些地域更加合适,其对各个具体地方应用这种空间区域开发有积极的指向性作用。

2.按照经济贡献差异划分云南大学的王静博士在《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型》中根据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把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拉动型、农庄经济聚合型、生态经济型、对内联合型。同样的,贺颖华、贺蓓滢在《昆明乡村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探索》中也提到了将乡村生态旅游分为:景区带动型,乡村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综合开发型。他们针对乡村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经济参与者和合作模式给出了不同的分类,但本质上都是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上给予区分的。

3.按照旅游活动类型划分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谢花林在《乡村生态旅游探析》中明确地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大类型,分别是观光型(观光农业园,景观农业),民俗型(民族乡寨,特色村寨)和休闲型。段景春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同样以这种分类方式为要点论述。这种分类方式具有简明和概括的特点,而且从宏观的层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重点突出了休闲型旅游,很多的研究者在进行论述的时候都会应用到该种分类方式。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

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属性是与具体的乡村地区的特性相关的,针对具体的案例分析,不同的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特点都做出了相应的陈述。马勇、舒伯阳在《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一书中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基础性、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等特点;章家恩教授的《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性、融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于一体、地域多样性、动态性、可塑性、高效益、低风险、参与性等特点。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定量的研究,例如林刚和石培基在《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中,根据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界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6个标准:乡村地域为依托、乡村田园风情为吸引、农业生产活动为吸引、民俗文化为吸引、农家生活体验为吸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活动。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整理,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的特性虽然很多,但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特点就是乡村性和生态性。旅游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表现形式上具有民俗性和原真性,旅游活动安排上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且在现实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经济性等一系列特征。

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模式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和近来生态旅游的升温,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热衷,国内各省市相关的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极大推动,特别是在一些乡村资源丰富的省份更是受到了极大重视,学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出现很多研究成果。笔者收集到的关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研究案例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模式

这类文章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研究地的乡村旅游的资源现状以及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根据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和建议。这类文献有游茜的《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胡晓聪的《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万幸的《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湖北省木兰天池官田村为例》、苏珍的《安徽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初探》《诸暨赵家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探讨》、李晓阳的《打造黑龙江省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对策研究》等。该种研究模式是国内学者较为熟悉的研究方式,但由于学者的研究功力不够等多种因素,不少的文章都浮于解释问题式的回答问题,对理论的延续和加深缺乏相关贡献。

(二)应用相关理论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模式

这里面包括张丹的《柳州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李明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探讨———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张禹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胡志毅、张兆干在《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中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并描述了“近S形”的总体发展曲线模型。杨兴柱、陆林、王群等人在《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就很好地应用了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来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8个重要变量。该种模式应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从调查出发,针对具体的案例地进行调研得出相关结论,一般比较有说服力,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模式,很多根据研究成果翻译得出的研究文章都到国外的顶级期刊得到发表,与国际研究范式较为切合。

(三)引用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性分析的研究模式

该种模式把本地区甚至本国的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国外的一些相关开发经验做一个对比性研究,从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经验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得到很多的启示。例如凌强的《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的措施、问题与启示》,和张兵、尹弘的《浅析国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很好的对比性研究。其中,邓冰、吴必虎的《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提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ommunity—basedecotourism,CBet)是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该种模式走在理论研究前沿,对国内旅游研究方向起到带头作用,引导我国广大学者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如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社区增权式旅游等多种旅游研究新方向逐渐得到广大学者的认知和研究。

(四)利用旅游规划理论和开发手段进行分析的研究模式

部分研究者利用相关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和手段提出很多好的开发模式,如董宁、徐颂军等的《广州乡村生态旅游深层次开发模式探讨》中以广东为例,举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理区位优越,可进入性强;旅游产业体系完善;宏观环境良好这几个主要方面。在开发广州乡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者的行为转变,旅游业的相关特性,乡村生态环境以及政府引导、监督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这4个方面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做了探讨,得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条件和相关模式。何晓芳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详尽地给出了详细的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其按照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乡村服务设施的生态设计和相关社区参与的顺序对规划内容进行了分章节的论述。文章通过分析安吉县禹山坞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发展目标,以及功能区分和环境容量测量等,提出了该地方的乡村生态设计、相关旅游产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以及相关规划保障措施。

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规划与开发中,很多的学者都结合相关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问题,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文献都是根据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晏磊、詹斌的《关于发展江西乡村生态旅游的若干思考》中结合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分析,明确表示在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旅游产品综合开发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特色不强,开发存在变异迎合性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乡村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类似的,林龙飞、陈辉的《发展乡村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中以缺乏规划、生态项目缺乏、开发无序、缺乏合作和缺乏特色这五个方面总结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此外,李录堂教授专门从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指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目前存在经营者认识不足、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资金投入不足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影响。何晓芳、王莉红则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角度指出了国内在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方法研究》中指出: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乡村景观受损现象严重;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于旅游开发,生态安全隐患明显;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竞争力;乡村旅游开发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贡献有限这些问题。通过文献的整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当今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上缺乏整体规划观念和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上运营管理不善和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上客源细分不明和品牌知名度不高;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同质性产品过多和乡村特色产品优势不明显;相关的制度规定不健全和旅游人才缺乏等。

六、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并有效利用了当地旅游资源,在满足广大消费者回归生态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怎样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结合本地区的区域特色提出合理可行的旅游开发策略和对策,既使得各方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又让旅游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笔者认为,今后的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们要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指导意义,尽早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以便在调查、开发和保护当中更有针对性,这也有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长足进步。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中逐渐形成该领域的科学学科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大农村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利支持。

(二)借鉴国外开发经验

乡村生态旅游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很好应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乡村生态系统设立和社区参与共建等很多方面形成了较多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国外经验借鉴的对比性研究还不是很多,该方面值得进一步加强,让我们可以更好借鉴经验教训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利于我们国家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应用定量研究方法

现阶段的很多文章在对乡村生态旅游的问题研究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很可能只是对一些问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细致地研究。现代乡村生态旅游在规划与开发上需要更多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于真正弄清楚乡村生态旅游中各相关要素的主次要关系和决定程度,以便于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管理决策模型。

(四)使用现代化仪器设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学者们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一些较为先进的测量设备对具体地区的环境承受力以及相关旅游资源概貌进行具体的地理测绘和分析。信息化管理与地理资源测绘方面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学界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化设备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s,thetourismhaddevelopedrapidly.asruraltourismcanimprovetheruralenvironmentandpromotetherapiddevelopmentofruralregionaleconomic,itgetsgreatattention.Howtocarryouttheplanningofruraltourismlandscapetomakefulluseofexistingresourcesandcreatethegreatestbenefitshasbecomeanimportanttask.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practicalresearch,thispaperbasedontherelevantinformationhomeandabroad,summarizedtherelatedconcepts,theruraltourismlandscapeplanningcontent,planningprinciples,problemsandsolutions.

【Keywords】Ruraltourism;Rurallandscape;Ruraltourismlandscape;Rurallandscapeplanning

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工作的紧张、繁忙和巨大的压力,使得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身心疲惫,再加上生活交际面狭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精神情绪烦躁不安,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进行调节,以重新恢复身心的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以陶冶性情,放松心情为目的的新型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在各地纷纷兴起并毫无疑问地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旅游方式之一。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概念、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的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以减少由于旅游开发对乡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基本概念

1.1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村聚落、乡村文化、民俗风情、森林景观和农业生产形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为吸引源,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展开的以领略乡村风光、体验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尝试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1]。

1.2乡村旅游景观

乡村旅游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为载体、能够体现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旅游价值,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的综合性景观[2]。

2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主要决定于乡村景观的属性、特征、规划的目标、要求、任务等,其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意象规划、整体格局规划、乡村聚落规划和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四个方面。

2.1意象规划

何谓乡村景观意象规划呢?它是在景观思想、景观精神和景观灵魂层面上对乡村景观进行的最高境界规划,是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核心,是对乡村景观感知的心理图式进行塑造。

2.2整体格局规划

是指在乡村景观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设计技术系统为支撑,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确定乡村景观的总体特征、格局和发展方向,是对乡村景观环境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着重做好斑块和廊道的规划。

2.3乡村聚落规划

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比较小,而且相对来说较集中,习惯上把这样空间称为乡村聚落。乡村聚落规划可分为村落形态控制和村落景观规划两部分[3]。

2.4乡村遗产保护与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景观遗产正面临着毁灭地威胁,现实需要我们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醒悟感和珍惜感,不能让历史的瑰宝流失,应加强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合理规划。

3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就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将其指导性原则分为以下几种:

3.1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原则

乡村地域广阔,大面积的景观是自然或近乎于自然景观的地域,人类活动干扰程度低,景观结构保存完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场所。美国FrederickLawolmsted认为景观规划不仅要提供一个健康的城市环境,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受保护的乡村环境。此外,了解乡村旅游的特质,才能准确的把握聚落区域在整体中定位,才能在充分发挥其潜能,精心营造出恰如其分的规划项目,延长其旅游地的周期。

3.2尊重适用人群的审美观念、心理需求的原则

作为长期的居住者,乡村旅游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需要是要认真考虑的。当景观环境与居民的行为心理相一致时,便会起到调剂居民的情绪,改变居民的行为的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潜移默化的更新人们的观念。

3.3凸显乡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特色是乡村旅游景观内在品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时,要坚持凸显景观的乡土特色的原则,一方面要在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景观资源,就地取材;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到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开发潜在的景观资源,弘扬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内涵,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从而避免景观雷同现象的发生。

3.4公众参与性原则

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与居民的生活环境、游客的游憩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在前期的调研,中期的规划及后期的建设过程,都要征求居民和游客的意见,确保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合理性。

3.5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工业化、农业生产及乡村旅游开发的负面效应,使乡村资源和环境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若其影响超出资源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善待乡村自然环境,只有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实现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4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的成功案例,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但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注意。

4.1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尚未深人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重游率低。

4.2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旅游地区大都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落后的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

4.3管理不规范

规划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的过程,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的是管理因素。规划初始阶段就与管理紧密相连,建设完成之后应注重各项设施尤其是设施周围的环境整治工作。

4.4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旅游开发后,大量的游客涌入乡村,原来的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日益暴露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迹象。因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是以后景观建设中必须谨慎处理的。

4.5各自规划,恶性竞争

一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并取得不错的成果后,都会引发周围各村的争相效仿,致使同一区域内多村均进行各自为政的、单独的乡村旅游规划。

5解决方案

5.1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使得乡村的青年产生了断档,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不到传承,再加上现代人热衷于外来的文化形式,进而丢失了文化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规划时就必须加大和增强整体保护规划意识,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基因。

5.2避免经济效益主导,过度开发

乡村旅游的迅速升温,过急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使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而且对乡村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从整体大环境考虑,找出自身优点,形成合力,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5.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积极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制定乡村旅游管理法、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使得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实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5.4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作为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主力军,如果对发掘和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不关心,会严重影响到乡村旅游景观的成败。乡村非物质文化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必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鲜活的传承下去,仅靠政府一己之力是得到对乡村文化保护和发扬的应有效果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3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对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abstractinrecentyears,becauseoftheriseofruraltourismandthetourismindustryunprecedentedprosperity,andpeople′senvironmentalawarenessincreasing,peoplebegantoexplorethetourismcarryingcapacity,butveryfewpeoplestudiedspecific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ofruraltourism.basedontheexistinganalysisofthecarryingcapacityoftourismenvironment,theconceptof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ofruraltourismwasproposed.

keywordsruraltourism;environmentalcarryingcapacity;concept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则区域发展较快,反之亦然。www.133229.Com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广泛实施,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各种负效应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潜在威胁。例如: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建设的过度膨胀;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等。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和载体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特定乡村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作一探讨。

1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来的。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lrmi和clema.tisdell对承载力概念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在人类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土地开始退化,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于是提出草原承载力、最大承载畜牧量等相关概念。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于是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土地承载力概念。美国的allan在1949年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段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内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并认为:土地承载力是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前提下,土地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以各种资源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承载力。后来,很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不同方面,对全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因此,了解承载力理论以及其计算方法,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是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某种事物的量,后来人们在研究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时引入了这个概念。在早期的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人们普遍使用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旅游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游客容纳量。此后,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1]。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环境发展对旅游活动有着很强的反作用,环境容量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崔凤军在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其定义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丰富和发展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2-3]。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将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或将环境容量定位于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标。总的来说,相对于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使用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旅游环境承载力更能体现出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环境容量作为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环境发展的主动性;其次,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加强调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

3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3.1研究概况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区域范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的情况下,该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纳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2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4-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意识增强,使旅游成为日常消费活动。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旅游资源特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得到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赵红红、刘振礼和金键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最早的探讨。保继刚和楚义芳等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类:第1类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第2类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旅游承载力的涵义、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估算模型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法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发展为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手段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估算模型。研究的范围也从单纯考虑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承载力发展为权衡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承载力[7-9]。

3.2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更成为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来动态监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仍没有完全统一,其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普遍应用意义。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对2个概念还有所争议,但是从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来看,实际上研究的都是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即研究的侧重点大多放在旅游点区的游客数量方面。二是目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些测算模型大多为静态模型,对游客的特点和景区的类型、分布状况等因素考虑较少,缺乏普遍适用性。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地在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瓶颈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环境承载力的量测中应该体现这些差异性,这在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三是目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是针对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缺乏针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其是缺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旅游地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旅游系统,其中集成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各种功能的旅游点区。各个旅游点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

4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4.1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

4.1.1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特别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更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当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者的水平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影响因子决定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设施承载力、社会心里承载力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上述承载力分量所决定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就具有时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首先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系统,各种旅游景点在规模、质量、区位等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在整个系统内部,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非均匀性和差异性。其次,由于作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的自然环境其生态恢复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间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这样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综上2个方面,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布差异性。

4.1.2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受旅游地空间规模、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乡村居民素质、当地政府政策、乡村环境恶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

乡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不像以前是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旅游只是乡村多种功能中的一种。乡村各种功能之间具有互动性,任何一种功能活动的变化都要影响到其他的功能活动。例如,乡村的农耕活动是为乡村的各种活动提供基础性资料,如果乡村中的农耕活动增多,就会增加对于土地、人员的需求,在土地、人员数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转为旅游的农耕规模和人员数量的水平。

4.1.3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乡村的性质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空间承载力、乡村旅游设施承载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不同性质乡村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起主要决定作用的要素也会不同。例如,对于观光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乡村生态承载力。对于体验式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

4.2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构成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旅游规划通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特点,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以下4个承载分量构成。

4.2.1资源空间承载力(resourcespacebearingcapacity,rsbc)。相对于单个风景旅游区而言,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一般而言,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大小和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都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4.2.2经济设施承载力(economgestablishmentbearingca-pacity,eebc)。经济设施承载力是指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的大小。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住宿和交通运输等设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设施属于乡村基础设施范围,依赖于乡村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住宿设施主要为旅游活动服务,其建设规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设施承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

4.2.3生态环境承载力(zoologyenvironomentbearingca-pacity,zebc)。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不会发生不可接受的破坏条件下所接纳的游客数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例如,土地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固体废弃物承载力等。

4.2.4社会心理承载力(societymentalitybearingcapacity,smbc)。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促进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乡村旅游一方面会将旅游目的地的景色和文化展现在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产生冲击。旅游活动超过一定的强度不仅会造成游客旅游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斥和反感。社会心理承载力主要表现在这种不断交流过程中的游客满意程度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水平2个方面。

4.3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通过总结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构成得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为:反映乡村旅游地当地居民、当地环境、旅游者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所研究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可分为明确需要和潜在需要。明确需要是指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不必明确表达的、大家都知道的需要。潜在需要指那些必须要加以分析、研究、识别才能够确定的需要。三是当地居民的认可度。即当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所持有的观点或承受能力。四是特性是指乡村旅游所特有的性质。五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游客需要、当地居民认可度、当地环境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进行定期评审。六是优良、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受益对象不仅是旅游者,还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员工、社会投资者、当地政府等。

5参考文献

[1]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8.

[2]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旅游发展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3]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4]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0-130.

[5]翁钢民,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39-44.

[6]卢松,陆林,徐茗.旅游环境容量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77-83.

[7]曲小溪.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4

关键字:特色旅游产品;陕南地区;乡村旅游

一、陕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来源于市场营销学,并被推广到经济学的分析中。是一种用于检测分析对象运营与环境的工具。swot的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

1、得天独厚的优势

(1)丰富的生态资源。陕南三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药用成分高,是我国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商洛自古就有“商山无闲草,遍地多灵药”之说。丹参、柴胡、桔梗等名贵中药材因质优量大而位居陕西省前列。安康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有桦、珙桐、七叶树等我国稀有和独有树种,蚕茧、茶叶、生漆、桐油等传统大宗林特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顺畅的交通条件。陕南三市与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毗邻,客源资源丰富。商洛有312国道、西南铁路等过境,尤其是西汉高速的贯通,使柞水真正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的“后花园”,汉中`安康两市半天可到。同时,汉中有宝成、阳安、襄渝等铁路过境,公路连接陕、甘、川、鄂,民航航班直达西安。安康有直达西安、武汉等地的航班,阳安、襄渝铁路、西康铁路等使其居于我国铁路交通枢纽地位。

(3)多彩的民俗文化陕南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商洛有花鼓、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汉中有锣鼓草、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例如抢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仍然十分盛行。安康的紫阳民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全国影响很大。

2、不可避免的劣势

(1)狭隘的乡村旅游概念。很多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以及地方政府,误认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活动就是乡村旅游,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既没有真正展现乡村风土人情,同时还在大力扩建“农家乐”规模的过程中对农业土地造成浪费。

(2)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力支持有限。陕南三市所辖28个行政区划里有20个是部级贫困县,三地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对全省经济贡献不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处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上的相对较少。

(3)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乡村旅游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往往是以家庭亲情为纽带,进行小作坊式的交易。其从业者包括当地农民和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历史地理常识、民俗文化、服务礼仪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相当缺乏。经营户之间互相模仿,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品种等大同小异,接待场所简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没有明确标准,娱乐活动单一。虽然价格低廉,但缺乏长久旅游吸引力。没有合理和长远的经营战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开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4)三市之间缺乏合作。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旅游产品,不同程度上的吸引了游客,但由于三市旅游产品在特点上的可替代性,对外地游客来说去其中一个就可以领略陕南风情,因此分散了客流,难以形成大旅游体系,同时对旅游资源及其配套产品来说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陕西省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下发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与扶持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激励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充满竞争的挑战

广西阳朔、山东寿光、四川成都等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陕西的“文物旅游”“红色旅游”先入为主确定了陕西的旅游形象。这些成功的案例对于陕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创建模式和经营运作时,推陈出新,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总体来讲,优势大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存。陕南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模式。

二、加快发展陕南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对策

1、依托科学的概念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关于我国的乡村旅游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刘德谦教授的论述,他从游客需求方面出发,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作出进一步细分。将传统乡村旅游划分为8类: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型,乡村风水或风土型,乡村土特产型,乡村休闲娱乐型,乡村名胜型和乡村红色旅游型。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现代新农村型,乡村农业高新科技型,乡村生态环境型,乡村园林旅游型,乡村康体疗养型和乡村自我发展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3、做精“陕南茶文化游”。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

4、打造“陕南戏剧艺术游”和“陕南民俗文化游”,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

5、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制定乡村旅游规划。陕南三市应以地理距离的远近、城市规模、旅游者需求等为标准,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西安及相毗邻的省市作为一级目标市场,重点营销争取假日型、自驾车型和短途旅游客源。西北和西南各省市作为二级市场,争取体验不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客源。其他省市作为三级市场,做好宣传,扩大知名度。三地政府要协调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等部门的合作,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6、乡村旅游现代企业要完善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01-20

[2]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管理.2006(7).

[3]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管理.2006(6).

[4]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汉中市地方志[m].2006.

[5]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商洛市地方志[m].2006.

[6]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康市地方志[m].2004.

[7]春节期间我市旅游持续升温[n].商洛日报.2007-2-28.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有效措施;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57-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简介:王玉(1991-),女,辽宁开原人,本科,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者在乡村自然环境或人文风情的吸引下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动,其中包含(以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乡村旅游,以及以民俗风俗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旅游,及以康体治疗为主题的康体旅游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乡村旅游景观(山、水、田、林、牧、渔以及旅游地民风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乡村自然农业生态景观为主的观光农业的发展。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国乡村旅游的类型愈加丰富,如农家乐、民俗风情游、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康体旅游等乡村旅游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能越发感受到它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能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的资源有效合理的配置,成为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使一大批的贫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指出到2015年中国乡村旅游业能实现创造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村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能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能大批量吸收剩余劳动力。农民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乡村旅游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相关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当地收入,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维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城市的新的科技、文化理念带到乡村。新科技的运用以及观念的转变大大促进促进乡村的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被城市与乡村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所吸引而离开城市到乡村旅游。乡村自然古朴的生活环境、简单朴素的生活、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乡村中的传统习俗文化,使人们在融入乡村旅游活动中自觉接受传统事物及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提高乡村知名度,增强乡村人民的自豪感。据许多的国外的研究证明,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利于引起当地相关那个关部门重视从而对景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其传承下去。随着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其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从而增强当地居民自豪感。

3.乡村旅游对环境的积极意义。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景区建设对景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促进景区建设的发展。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为景区的长期发展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促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愈发认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其景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他们自觉爱护环境。

4.乡村旅游对当地人及游客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对出生并成长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是对一种固有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的突破,有助他们对乡村的了解与心灵的放松;对于从农村迁徙到城市里来的城市居民来说,是对自己曾经十分熟悉的农村生活的一种温馨的回忆;而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通过接触和观察到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感知城市文明以及它与农村文明的异同,从而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乡村的文明。

三、乡村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在乡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不深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特色。中国各地的乡村旅游主体上以传统的观光和休闲为主体,还未走上集观光、考察、学习、参与、休闲、娱乐、康体为一体的综合方向发展的轨道。在中国大多数地方的乡村旅游还单纯地停留在观光农业表层上,并没有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民俗及传统文化精华,将其转化为地方旅游发展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旅游产品过于雷同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2.将乡村旅游简单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掩盖其内容的丰富性,导致乡村旅游类型过于单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仍处于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题的发展阶阶段上,尚未走上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的轨道上,导致乡村旅游的各个旅游要素未能组合成多种类型、多样丰富乡村旅游形式,造成乡村旅游的类型单一,缺乏吸引力。

3.盲目开发缺乏规划,导致开发和运营中出现多种问题。很多乡村旅游景区在开发前由于资金的缺乏,而不寻求相关专家的理论技术的支持,在开发中缺乏规划,盲目效仿开发只顾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导致日后景区经济效益差,并且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使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乡村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混乱。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发展不成熟阶段。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缺少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相应的绩效培训系统,因此在实际的运营操作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差和素质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问题导致客人的满意度和回头率差。促使中国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中国乡村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

1.促进人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深化开发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将其发展成集观光、学习、参与、休闲、康体等多功能于一体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挖掘乡村旅游传统及民俗的内涵,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促进大家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解,将乡村旅游转变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印刻在每个认的脑海中,激发人们的旅游欲望,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2.做好乡村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前,应寻求相关专家人才,在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制定具体可行的景区开发规划,然后尊重旅游规划的共性,充分寻找、挖掘当地乡村旅游特色、放大其个性,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市场需求,整合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各个要素,将其梳理形成带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胜地。通过主题特色来引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卖点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地,有效避开与其他乡村旅游地同质化竞争,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重将景区的生态、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相协调,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又好又快的发展,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乡村品牌。

3.加大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经济的支持。国家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实施长期的经济政策支持,研究证明在没有国家经济政策支持下的乡村旅游一般效益不太好,因此旅游的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乡村旅游开发除了需要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乡村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4.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寻求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加强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及其相应的食宿、娱乐设施的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游乐环境,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从而使游客量增加,促进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如与交通部门的合作,开辟属于本景区的旅游专线,为游客打开通往景区大门的路。加强与规划建设部门的合作,为其合理的开发规划,促进景区合理健康发展。

5.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及素质提升的培训。乡村旅游发展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重要作用,扮演关键角色,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好、做活就得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安排农民定期接受培训,听相关技能的讲座,并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以促进其服务技能的提升。还应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从事旅游业的能力,努力开拓乡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更大的效益。对于管理层来说,应高新聘请相关领域的人才获得精英,制定相关的规章条例,促进乡村景区的规范化经营。

参考文献:

[1]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3).

[2]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03,(24).

[3]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01,(1).

[4]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1992,(3).

[5]王新伟,吴秉泽.美了农村,富了农民[J].贵州旅游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饶悌亮.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三元区旅游局,2007,(3).

[7]舒象连.中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2).

[8]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1).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6

1安图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近年来,安图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主景打牌、多点开花,山上引人、山下留人”的发展战略,以打造长白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主攻方向,主动承接和补充长白山主景区相对缺失的乡村旅游度假功能,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基础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安图县已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和全省唯一一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安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90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属于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属于发育成长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至现在属于成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受长白山旅游景区带动,附近一些村民从生计考虑,在长白山旅游线路边缘,开办餐馆、民间住宿。部分具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利用自己的承包土地种植游客喜欢的农产品,出售给过往游客。境内一些旅游资源明显地域,从经济利益考虑,由集体或个人进行简单包装,对外进行经营。

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随着长白山旅游热的升温以及境内起步较早的企业或个人开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引发了市场效应,掀起了以业内单位团体为主、外来企业及个人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高潮,随着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出现了全社会办旅游、全民办旅游的热潮。由于受时代、理念、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市场比较混乱,竞争很激烈,许多经营主体被淘汰出局。这一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对旅游开发给予了相应的指导与支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图县旅游局全面介入常规的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目前):这一时期,长白山旅游经济区已全面开发实施,安图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把发展旅游经济提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全力扶持发展县域旅游业。以长白山及县域经典旅游名胜为龙头,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现状

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优化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乡村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乡村游憩系统。突出当地乡村生活模式,塑造享受乡村慢节奏生活理念,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民居客栈、乡村养老社区等新产品业态。重点打造明长路乡村度假带,开发一批参与性强、地方特色浓郁、服务设施配套、卫生环境良好的山地农家乐、林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特色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采摘乐园、花卉苗圃基地以及特色旅游村镇等系列旅游产品。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依据用地单位申请的实际情况,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现已使用的建设用地是通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的土地。供应的建设用地多数为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

3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

安图县旅游用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同步衔接,存在互相冲突,调整规划难度较大的现象;地类较为复杂,特别是有些还涉及搬迁,导致土地征用难度增加;个别企业缺少融资手段,资金投入不足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管理问题主要是,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和村庄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中各方面的制约,导致了农家乐的用地指标得不到解决,因此用地审批和用地管理存在困难,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

4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的措施

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还处在较低水平,与省内外一些同类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相差较远,仍未摆脱旅游资源大县却是旅游产业弱县的现实。为推动安图县旅游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提出如下乡村旅游用地对策:

坚持实行规划红线控制原则。根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梳理,按照各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划定范围,用规划红线进行控制,预留旅游项目用地。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7

关键词:概念规划;村庄;发展空间;详细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也有称“战略规划”、“战略性空间规划”以及“空间战略规划研究”。最早的实践以“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为代表。

2概念规划及其发展态势

概念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规划,它强调的是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化、指导和协调发展与建设。“概念规划”有别于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它更加强调对城市发展问题的诊断,发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经营的建议等,以作为城市法定总体规划制定或修编的前期准备。这种新型规划较法定规划更少形式和内容上的约束,赋予规划师更加自由发挥的空间。

3规划愿景

安吉县鹤鹿溪、六庄村地区及其周边是安吉县内一片非常完整的黄浦江源头区域的近郊农耕区,其间风景优美、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非常适合农耕文化系列的旅游开发。该区块既可以填补安吉平原地区旅游开发欠缺的空白,又可以优化提升安吉旅游产业。

如何解决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蔓延的问题,保护及有效利用农田,并在保护乡村地区的基础上,如何优化发展,使该地区成为安吉旅游新的增长点以及平原地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4安吉美丽乡村―鹤鹿溪、六庄村空间发展概念规划与村庄详细设计

4.1基地现状

本规划区处在安吉县县城西部边缘,距县城递铺镇约8公里,距孝丰镇约4.5公里,规划用地面积为8.25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环山,中间为黄浦江源头的南溪、西溪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区内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皆较为丰富,鹤鹿溪是一条具有观光、休闲、游览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鹤鹿溪漂流项目在经营;鹤鹿溪村周围分布着诸乐三、胡宗南旧居。

4.2规划目标

建设富有特色的集高新农业开发、农耕文化展示、旅游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等功能的安吉县平原农村地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落。

4.3规划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理念

规划强调生态保护、农田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农村文化延续等现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2)“珠落玉盘”状田园村落布局理念

现状六庄村的村落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无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规划依托这种散落形态形成“珠落玉盘”状的村落布局,每个村落形成8―10户左右的小型聚落,每个聚落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村落周边为自家种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样散步在大片的农田中间,形成宛如画卷的田园村落布局。

3)农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单元村落设计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历来文人墨客欣赏、描述的对象,是田园美景的点睛之处,规划认为单个村落的形态、内容、环境、建筑等均应围绕农耕文化展开,塑造农村特有的世代相传的文化特征和古朴的农村地域风貌。

4)“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组织理念

规划对现有的田埂、机耕路等进行梳理,形成“阡陌”状的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道路采用小断面、高密度的形式,强化田园风格,强调低速慢行,营造宜人尺度。

4.4总体规划(见图1)

4.4.1功能分区

规划将本区划分为三大职能区域,五个功能分区。三大职能区域分别为生产、旅游、生活职能;五个功能分区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各个功能分区功能为:

a区――黄浦江源漂流及滨水景观区:水上运动项目及优美的自然水岸风光展示,为主要旅游项目之一。

B区――鹤鹿溪村村庄建设分区:黄浦江源漂流景区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之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未来鹤鹿溪、六庄及其自然村农居拆迁安置地。

C区――村南基本农田保护区:该区用地全为基本农田,规划确定为保护区块。

D区――六庄村农耕文化展示区:刘庄村及其周边区块规划确定为展示平原地区农耕文化以及安吉美丽乡村的旅游开发区块。

e区――县道以南果蔬种植区:该分区主要以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主,未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果蔬基地,不仅解决安吉县城自身的农产品供应,还尽可能做到出口,创造经济效益。

图1总体形态示意

4.4.2开发控制要求

本规划区域是有别于城市建设区、风景旅游区、纯生态保护区的特殊区域,结合旅游、生态、生活三大职能,借用生态区敏感等级划分理念,将本区划分为三级:一级敏感区为绝对保护区,是生态环境极好,本无建设的区域,如南溪滨水区、基本农田区、果蔬种植区等,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0%。二级敏感区为相对保护区,即原来有一定量的建设用地,但是其相对于整个区块来说建设量的比重较小,仍以生态环境为主体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界定与控制较模糊和困难,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无依据性,规划从现状建设用地量和生态敏感次级控制区的经验规定将建设用地指标确定为15%。三级敏感区为村庄建设区,该区域为生态环境最薄弱的地区,现状建设了大量的农民住宅,规划利用这一特征,将其划为建设区。通过现状实测已建建设用地比重和农户户数数据,规划建设用地比例确定为40%。

4.5鹤鹿溪、浦前“特色小镇”

鹤鹿溪、浦前村是本区人口规模最大的村落,达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个郊区小镇的规模,但村内公共配套设施发展不全,没有正规的农贸市场,商业设施仅为小杂货铺,医疗设施不全等等,配套设施及村级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规划立足本区旅游业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意在将鹤鹿溪、浦前村规划成为堪比欧洲、美洲风情小镇的“特色小镇”,其主要特色为:

古朴、典雅的胡宗南、诸氏故居;

充满生活气息的鹤鹿溪古溪;

独特的民居建设方式;

优美的鹤鹿溪景观带和充满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闲和村民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医疗、体育、娱乐、教育等。

4.6村落农耕文化展示区

针对农耕文化展示区,采用示范点详细设计的方法,选择了三个较有特色、有一定规模、乡村气息较为浓厚的村落,即六庄村、南庄村和十庄村。(见图2)

图2农耕村落示范点指标与控制

5结语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综合体,特别是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急剧演替的过程中,规划面临着新的现实要求和变革压力。概念规划走向微观化的尝试过程可能预示着理性规划,这需要众多规划界人士、更多的规划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魏清泉,吴超.概念规划的特点、原则和方法[J].规划师,2003,8(19):20-24.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8

现代乡村旅游是当今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它的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就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农业旅游等。在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前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人才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农民。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呆在农村,他们更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村中从事此项事业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不仅如此,从事乡村旅游业的非专业人才还给乡村旅游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影响着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比如,在为游客讲解当地的某一风景名胜时,由于导游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而就会出现无法为游客讲解的尴尬局面。三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发展后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人才,后续力量也得不到补充,因而其发展后劲不足。

(二)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够科学。营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项目的发展。基于这一点,营销策略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值得被重视。然而,从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在营销策略上还有待改进。营销策略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只是以短期收益为建设目的。在这种短视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项目的建设自然就出现了粗造滥制的情况,在质量上没有保证,同时也没有将乡村的特色发挥出来。第二,乡村旅游对市场的定位不够科学。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任何经济发展体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而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营销策略上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设,造成旅游项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最终旅游项目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思路没有打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然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到人文资源如民俗活动等也是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因素。

(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是最终实现经济目的的载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归入市场机制中,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普遍不具备市场意识。一是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市场属于经济学的概念,他们能够对市场加以浅层次的理解,但是却无法深入理解农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业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因而在经营中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可以发挥指路灯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某一项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然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三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建设缺乏品牌观。品牌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越大。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品牌几乎没有关注,长期的发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旅游项目,真正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出现。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一)文化营销概述。文化营销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这种需求就促使文化营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营销方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价值引导等,达成了销售产品的目的。可以说,这种营销方式满足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在第三产业逐渐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认同与应用,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营销作为观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为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找到更多的路径。

(二)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道路比较狭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很容易出现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为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增添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业来说,乡村文化是最佳的选择。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定位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异质性,使它能够与同行的其他旅游项目区分开来,而且还能使旅游项目具有当地的特色,从而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为此,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内容,比如将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作为旅游项目的建设主题,也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施等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推广。

2.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为扩大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手段。乡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规模的形态存在,就是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传。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产品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包装。好的产品如果得到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如此。对此,乡村旅游可以选择与民俗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介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宣传与推荐,使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项目。

四、结语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9

关键词:旅游+;乡村养老;旅游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老龄化发展趋势的承德市养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151150)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乡村养老旅游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旅游和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而乡村养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乡村游和养老游二者的结合,它不同于普通的乡村旅游活动,主要旅游目的不是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而是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选择到更加适合于老年人养老的自然风光秀美,环境、气候宜人的乡村旅游地进行异地养老,在疗养、养老的同时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风俗风景。因此,本文认为乡村养老旅游是指老年人出于健康、疗养的目的而发生到异地乡村进行旅行、暂居和游览活动的总和。

二、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目前,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新变化,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拥有养老床位577.8万张”。从数据能够看出同,我国老龄人口总量相比,社会养老机构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年轻人赡养压力增大,家庭养老功能将不断弱化,社会养老模式必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发展乡村养老旅游,可以进一步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无疑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二)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心理及健康方面的需求。老年游客与其他游客群体不同,旅游动机大多不是求新求异,而是怀旧、求美和寻求疗养健康,特别是很多老年人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对乡村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国内很多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养生,而且老年人在户外亲近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养花、种菜等适当的体力劳动健康体魄,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单纯娱乐更有意义,发展乡村养老旅游可以满足老年人追求自然、安逸、健康的心理需求。

(三)有利于实现旅游扶贫,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收入。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发展乡村养老旅游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国家旅游局李金早指出,未来国家旅游局将继续推动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挥乡村旅游的扶贫作用,计划每年通过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带动全国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就业岗位180个。

三、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养老旅游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薄弱。乡村养老旅游不是一两天的旅游活动,需要长期疗养,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养老度假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配套设施和保障体系并不完善。要建设乡村养老旅游地,政府应引导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与专业的养老机构合作,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建立适合老年疗养居住的公寓、社区或养老机构,配备专业服务人员,逐步形成完整的乡村养老旅游产业体系。同时完善购物、健身、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使老年人能够在乡村旅游地颐养天年。

(二)乡村旅游地医疗体系。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乡村在医疗卫生方面较为薄弱,要建设养老型乡村旅游地,需要政府引导,充实乡村医疗力量,建立乡村旅游地医疗点,应以公共医疗单位为主体,同时鼓励民间医疗机构加入,形成较为完善的乡村医疗体系,解决老年人在乡村旅游地养老的看病问题。此外,还应尽快解决异地医疗保险报销问题,为在乡村旅游的老年人提供就近疗养和医治的条件。

(三)专业的养老旅游人才缺口还很大。乡村养老旅游服务不同于普通旅游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在拥有旅游服务能力的同时,具备专业的护理能力,能够为老年游客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超过1,350万,但是可以直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多,大多数都缺乏专业的老年人护理知识,加上旅游行业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大等因素的困扰,旅游服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员工队伍不稳定,专业服务人员的不足很难保障乡村养老旅游的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乡村养老旅游的服务质量,政府应牵头或者引导行业组织制定养老旅游服务专业人才中长期规划,逐步确定各地养老服务人员薪酬标准,提高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社会保险待遇,努力改善工作条件。重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制定政策鼓励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旅游服务行业。只有让养老旅游服务人才有一定职业规划和从业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养老旅游服务行业。

四、乡村养老旅游业发展模式探索

(一)乡村养老旅游小区。发展乡村养老旅游,政府可以给予相关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房地产企业与有实力的社会养老机构、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乡村养老旅游小区、老年养老公寓。选址应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适合于疗养的乡村旅游地,小区或公寓整体建筑风格应古朴典雅,室内布置与一般家庭居室大体相同。但养老小区或公寓的设计与硬件配置应该更加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楼梯电梯更注重人性化,应设置安全抓杆,小区内道路、楼层通道便于轮椅通行,房间内的设备设施取用更加方便,房间应设有呼救报警设备,小区、公寓内设医疗保健、休息娱乐、文化学习和自助劳动等场所,老年人还可以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各种便捷的生活服务,如送餐、护理等服务。

(二)乡村养老院。乡村养老院是在乡村旅游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旅游的另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的宾馆式房间,房间类型可以按照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分为自理、半自理、医护型三种不同类型,房间规格类似于宾馆的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等房间,各房间配套设施完整,老年人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消费能力自主选择。乡村养老院内配备医疗、保健、康乐、文化设施,由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医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住“养”、“学”、“乐”等综合服务。

(三)乡村宅院养老。2013年底,全国农家乐总数已超过150万家,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每年都有一些城市的老年人前往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的乡村度假疗养,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农家乐、乡村旅游地农户可以把自有住宅出租或出售给来疗养旅游的城市老年人,供他们短期或长期居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早.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n].中国旅游报,2015.8.21.

乡村旅游概念规划篇10

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1855年的法国,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已有相当规模,系统完善。国际乡村旅游现已形成以下八种类型1)观光旅游型2)参与体验型3)文化娱乐型4)回归自然型5)品尝购物型6)学习教育型7)疗养健身型8)回归自然型。乡村旅游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充足的发展经验和研究成果。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乡村旅游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可以有效的实现社会资源和财富在城乡中的分配,以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城乡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单一化多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消费欲望越来越高,1999年,国家推出“生态旅游年”,鼓励全国各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而这两年中,我国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的效果显著,国家在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这意味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一片光明。清代皇家猎苑,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御道口风景区,坝上草原独特风光以及纯朴农家小院,独具特色的满蒙文化成为围场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2003年起,围场县依托本地资源,结合当地发展特色,选择景区所在村或者生态环境明显良好的村庄,创新性的提出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建设的目标。自此,围场县乡村旅游开始起步。在前些年生态旅游的发展后,又以乡村旅游相结合,共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在围场县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些试点已经逐步起步。御道口乡,哈里哈乡率先发展,乡村旅游农户就发展到40户,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营业收入达7.5万元。到2005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发展迅速。发展到106户,直接从业人员达300人,年接待游客达7万之多,农户总营业收入有139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户带组,以组带村,以村带乡”的发展模式。[3]2006年,棋盘山又被确立为河北省首批确立的30处乡村旅游发展示范村之一。[3]随着各村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乡纷纷成立专业旅游协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本地的旅游发展,完善规章制度,渐渐使各地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加强宣传推销,全村共同力保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6年,组织各乡镇及部分农户参加了廊坊“北方十省市旅游交易会”,举办了“木兰围场乡村旅游宣传推介会”,共与80余家旅行社进行了联系与沟通。还组织哈里哈、棋盘山、龙头山、山湾子、御道口等乡镇参加了在承德举办的由60多家旅行社、100多人参加的乡村旅游宣传推介会,进一步宣传了围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客源。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围场县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得到了政府和当地村民的高度认可,全县共同致力于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截至2014年,全县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亿元。政府站在当地的发展角度和国家高度,科学规划,明确产业方向。完成了《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全县7个重点乡镇的旅游产业概念性规划,聘请瑞典史威克公司编制《木兰围场可持续发展概念性区域空间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将红松洼、小滦河流域、城郊、敖包山、东庙宫融合成当地的五大旅游板块共同发展,打造木兰围场精品特色景区。此外,近两年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配套的服务装备,重点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承德御道口皇家至尊旅游文化度假区、总投资23亿元的大峡谷自然生态公园、总投资20亿元的御道庄园等亿元以上高端休闲旅游项目9个,总投资200.8亿元。同时,全面改造升级景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加快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健全旅游服务功能。目前,全县37个乡镇,乡村旅游农户达到300余户,乡村旅游年收入过千万元。[4]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使第三产业成为领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给当地带来了生态和利益的双丰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化参与到服务业中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解决了就业的社会问题,大批闲置的地产房产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由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也浮现出一些问题。

1.形式单一,定位模糊围场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单一,内容单一,不能突出本地的乡土特色,未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和体验性消费,重复消费的机率很大,直接导致流失客户群的现象出现。在发展之初,本村或者农户并为给自己的发展提出明确定位,使农户对自身资源和当地发展情况认识不足,存在无序发展情况。此外,当地的宣传方式也较为单一,单一的凭借媒体广告,尚未建立属于本地的旅游信息网,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帮助。

2.缺乏特色。作为清代皇家猎苑,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同时,人文历史是当地的很大文化特色。满蒙文化特色的存在是很大的旅游吸引点,但这一点并未被合理利用。在发展过程中,多数都未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只是一味提供食宿,虽然政府部门积极进行推动,但由于当地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系统并不是很完善,经验不足,导致现在吸引游客的项目单一,对民族,民俗文化挖掘较少,没有形成鲜明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特色。

3.村民文化素质较低经营理念落后。旅游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就是当地小农经济的思想严重束缚了旅游业的发展。大多数农户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并未发展过程中科学的进行定位,对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懂保护,忽略了重视自然和环境的重要性。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形式以农家院为主,比较单一,院内工作人员多为亲友帮工,服务体系不完善,经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较低,从而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目前,在多数的农户经营中,工作人员以老年人和无业的妇女为主,两类人文化素质较低,服务能力有限,且在当地的竞争中,文化素质偏低的情况直接导致价格竞争激烈,与游客的关系紧张,恶性竞争的方式正在影响着当地旅游业的长期发展。

小农经济下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散,并未形成模化经营的模式。整个县城需要联合起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围绕“皇家民俗生态三大主题,规模化经营,打造属于木兰围场的品牌效应,形成“吃,住,行,购,娱”的完整产业链条。对价格,卫生等进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保证围场县乡村旅游的消费质量。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和服务平台,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宣传,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宣传,采取多样式的广告宣传。同时因地制宜,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积极利用皇家猎苑的历史传统和满蒙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自豪感,结合围场本地特色,可发展出观光型,体验性,民俗文化型等多种消费体验方式,吸引游客,打造出不同于其他乡村的独特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