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十篇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十篇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7:50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1

关键词:阅读教材类型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目前对现有教材的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成果还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论提炼,专门对教材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的成果还十分有限。这有限的总结性的成果中,有一部分是就某些教材的特点、某一阶段的教材编写问题或教材编写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的,某些专题性的讨论相当深入,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类型

1.配套型教材的编写现状

配套型系列教材主要提高给长期、全面、体统地学习汉语的学习者。配套型教材是指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由初、中、高三个阶段,听、说、读、写四种教材内容构成的系列教材。

例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发展汉语》。此套教材的编写广泛邀请了国内有关专家就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学术讲座,在广泛收集编写资料后形成了一系列初、中、高纵向联系和不同系列横向协调的系列教材。而其中由罗青松编写的《发展汉语・高级汉语阅读》本教材的教学对象是专为来华学习汉语的长期进修生编写的,是外国学生汉语阅读训练编写的教材,适合汉语高级水平(起点为汉语水平考试四、五级左右)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汉语言专业本科二、三年级的阅读课教材。

还有由周小兵、张世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级汉语阅读教程》也是配套型教材的典范。本教材的适用对象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适合学过《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附件)・词汇等级大纲》中的初级、中级词汇的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达到四、五级。

最后还有由彭志平、赵冬梅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阅读教程》就是典型的配套型系列教材,与它相配套的系列教材还有口语指导、写作指导、语法指导等多种配套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每课课文前设计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答题,作为阅读提示,以便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进入阅读过程。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猜测、预测课文的大概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读。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看一下这些问答题,然而再阅读课文。该书课文选择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文章的体裁有说明文也有记叙文。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不同题材和体裁的短文,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练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练习内容包括: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词语、句子的理解、回答问题等。

2.实用型教材的编写现状

实用型教材主要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交际问题而编写给现学现用者的教材。实用型教材是指在范文选取上采用与学生学习、工作联系较紧密具有规范性和代表性的实用文本,涉及公文书信、商务书信、新闻解说等多种高级应用文体。

例如由王慧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商务汉语金桥――中级阅读》属于典型的尚武汉语教程系列。该教程适用于对外汉语三年级本科留学生,以阅读主,兼顾会话与写作。在编写原则上强调知识性和实用性。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基本上覆盖了商务活动的全过程,订文选自当前的报纸杂志和网络文章,内容富于时代感,收有大量商务新词语。每个单元都配有词汇例释和语法修辞,重点讲解词语的用法以及汉语殊的语法,修辞现象,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汉语水平。配套练习丰富多样,主观题供课堂讨论之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有关商务活动的议论文和选题;客观题的题型则参照HSK考试形式,以满足学生应试要求。

3.应试型教材的编写现状

应试型教材主要针对汉语水平考试者而编写的教材。应试型教材是指辅助各类高级汉语考试设计编写的阅读教材,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使用周期短,内容简单但实用性不强。例如由李禄兴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阶梯快速阅读》,这套教材一共分为5级。其目的是使不同汉语水平的留学生都有材料可读,而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设计上,按照不同阶段应该掌握的词汇量选材和编写课文。教材力求从结构设计、内容选择、习题的编制、课文的长短等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用学习者的眼光来加以衡量和取舍。教材各环节的组织和安排,考虑了它跟以往教材的联系与区别,充分吸收以往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认真考虑所编教材整体或局部的创新之所在,力求增强所编教材的特色和新意。

二、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的存在问题

现有的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中对语体学的理论重视不够,缺乏这样的理论支撑。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从汉语水平等级上划分,包括初级汉语阅读教材、中级汉语阅读教材和高级汉语阅读教材。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对阅读还没有重视起来,教学的重点在语音、基本句型和汉字,学生阅读成段文章很吃力,因此,初级阶段的阅读教材很少。高级阶段,到目前为止都是原著阅读,高级阶段学生该阅读什么样的教材,我们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专门为高级阶段编写的阅读教材也很少,造成了教材语体不连贯的问题。

从阅读的不同目的划分,阅读教材包括培养理解能力的一般的阅读教材、培养阅读速度的快速阅读教材、报刊阅读教材。快速阅读和报刊阅读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对其需要专门研究,快速阅读、报刊阅读和一般阅读教材不能一概而论。在这些教材中,“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够系统、全面,不够深入、广泛,就事论事的多,没有从教学法理论高度,从整体去考察教材的得失。因而教材年年编,年年变,质量提高得不快。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法理论对教材的指导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阅读教学和教材设计进行的研究不少,阅读教学大多是结合某种阅读理论谈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或者某种阅读技能的培养,很少有针对高级阶段的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很少有专门谈到阅读课的教材设计及练习的编排问题。

参考文献:

[1]赵贤州.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报告[C].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2

【关键词】汉语教学;阅读理解;重点;途径

【abstract】the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thisdisciplineparticularity,haddecidedthepureuseteachestheteachingmethodnottobeabletoreceivethegoodteachingeffect,alsocannotarrivetheanticipatedteachinggoal.thus,inthe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process,theteachershouldthecausingstudyoccurenceoftroubleforispassivelyinitiative,positivelyparticipatesintheteachingactivity.

【Keywords】Chineseteaching;Readingunderstood;Key;way

【中图分类号】:H19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16-0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训练阅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即阅读速度和对所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1阅读理解的重点

阅读理解的重点一是阅读技巧的培养,二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阅读技巧包括使用通读、略读、跳读、选读、细读、查阅等阅读方法,运用猜测、替代、对照、缩句等技巧,帮助阅读者快速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通过阅读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能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较为全面地理解词汇,并正确地运用于交际中。

2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途径

在对使用母语学习的学生进行教学时,特别是我国的本科教育,教师多以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而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使用讲授教学方法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每次课分为两个阶段:速读阶段和强化阶段。

2.1速读阶段。此阶段采用计时阅读法,要求学生阅读两遍。根据阅读材料的长短确定阅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毕,并限时回答练习题。

学生在开始阅读时往往会存在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如:低声阅读或唇读;头随目光的移动而左右移动;用笔或手指读每个字等。这些不良阅读习惯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从而减少了理解内容的时间。另外,学生在阅读时每遇到一个生词都要查字(词)典,这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易形成依赖性,也易产生厌烦情绪而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阅读效果。

此阶段应训练学生逐步缩短在每个汉字上的停留时间,加快对汉字的反应速度;努力克服语音中介辩识汉字的习惯,避免声读、唇读、形音默读及查字(词)典,由接受字转而接受词或词组,以达到速读的目的。

第二遍。此阶段缩短阅读时间,要求学生采用跳读、选读、细读并用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同时采用猜测、替代、对照、缩句等具体方法。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时注意力一般集中在了解文章的大意上,练习时有些题目可能不会做,或对有些题目的选择没有把握。带着这些疑问再次阅读,就会自然地集中注意力,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时正是训练学生跳读、选读等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良机。

2.2强化阶段。配合第一阶段训练的重点词和难点,进行强化训练。此阶段与HSK中的阅读部分、综合部分相衔接,通过反复操练,学生可将新知识吸收消化,以达到熟练掌握运用之目的。

3总结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3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民族的通用语———汉语,对于民族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共同繁荣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民族汉语文的教学质量,加快少数民族汉语文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共同关注。近年来,随着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校民族汉语文教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遇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分析目前汉语阅读教学的几点问题。

一、内蒙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特殊性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构成以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藏族为主,其中蒙古族占优势。一般来讲,母语是他们的本民族语,汉语是第二语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学习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第二语言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虽然母语是本民族语言,但由于成长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所处汉语语境较好,语料充沛,部分学生甚至完全生活在汉语的语境中,因此,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汉语既不似外语生疏,也不如母语流畅,是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第三种状态”。集中表现在:一方面,学生们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没有障碍,能进行一般的日常交流,听力普遍过关;另一方面,要满足大学教育的需求,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亟待提高。从这个角度讲,跟我们通常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正好相反。正是这种可上可下,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导致许多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汉语水平,特别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极端自我判断:或者过于自卑,觉得自己跟周围同学比起来汉语说得不好,有口音,不敢开口,害怕使用汉语交流;或者过于自负,觉得自己说得和汉族学生一样标准,满足于现有的汉语水平,不能认真对待汉语学习。这两种情绪对于高校的汉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学习最困难的是对于语义场的深刻理解。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讲,最困难的是基于文化理解的语言掌握。而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法门便是阅读。文本最能体现一种语言的特征及其变化,最能展示语言不同层次与结构,也是一种语言特有的修辞、隐喻和象征的最直观、最整体的呈现。对文本的阅读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前提,也是学习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必然且重要的过程。此外,语言是活的语言。通过文本阅读,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语感,直观体认汉语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在阅读中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因此,汉语阅读教学是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文阅读现状

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方法不正确。Gardner&Lambert(1972)提出了“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概念。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一方面可以为大学的专业课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没有汉语这个“工具”,大学的学习不能顺利完成;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日后步入社会,熟练地使用汉语,都将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汉语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欣赏性。掌握好汉语,对于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两者兼备,非常强烈。与此相矛盾的是,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方法存在明显的问题。尤其是汉语文阅读的学习,过度依赖课堂,依赖教师,思维定式比较严重,甘当“配角”,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滞后,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现阶段,汉语文阅读教学仍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围绕着老师这个中心来学习。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很难实现阅读的拓展,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很明显,这不但与开放式的大学教学精神相违背,也不符合语言阅读学习的一般规律。在课堂上,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仍主要停留在解字释词、语法教学、段落大意讲解等基础知识上。与学生的互动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扩展性思维,汉语的应用性没有充分发挥。

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民族地区汉语基础教育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同一个班的同学汉语水平悬殊。来自城市的同学整体汉语水平较高,来自偏远牧区的同学由于缺乏汉语的语境,普遍存在表达不流畅的问题。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衍生出统一的教学难度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为教师的教学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对策

(一)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己,明确汉语学习的目标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汉语学习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基础准备之一。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提高汉语水平对他们来说有着最直接的功用。针对学生或妄自菲薄、或盲目自大、或急于求成等不良心态,教师要认真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要与学生零距离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尤其对于汉族老师来说,因为存在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更要多了解学生的需求,体认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的不同。其次,要指导学生正确估价自己的汉语水平。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既有水平,又鼓励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指出进一步完善的方法。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言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坚持。此外,针对部分学生狭隘的民族观和语言观,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汉语观。让学生认识到汉语同世界上的任何语言一样,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好汉语,是打开更广阔世界的一把钥匙。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只有学好汉语,才可能扫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才能满足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对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掌握双语甚至三语也是他们非常独特的优势。

(二)课前准备,整体感知,开展合作学习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缺一不可。为了改变以老师讲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在进入文本之前,要学生先行,教师围绕文本的相关内容,提前布置阅读任务,发动学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地进行延伸性阅读,背景拓展阅读,带着充分的准备和自己的想法走进课堂。为展开课堂讨论打好了基础。合作学习本质上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汉语文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的普遍参与,在平等、轻松的状态中进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大家参与归纳问题,赏析文章,总结收获。少数民族学生活泼好动,勇于表达,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教师中心模式。

(三)以读为主,强调言语感受的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古训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除了大量的阅读,还包括大声的朗读。言语感受一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对于阅读和说话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凭借文字的感知,通过吟诵、推敲、揣摩、触发、鉴赏等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和感知、理解、欣赏的心理过程,从中获得文章的旨趣,接受美感经验。通过朗读,不但可以发现文本当中的词汇、语法问题,更能纠正语音,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投入地朗读。朗读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可长可短,但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语音的停顿,语气、声调的起伏变化自然感受原文的思想和情感。实践证明,文本的朗读和理解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在阅读中加强朗读,可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加强文化的导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文化,就谈不上掌握一门语言,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对其文化的体认。在汉语阅读教学中,能“读懂”文本,却不能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要让他们充分地理解文本,就必须把文化的导入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上来。这就首先要求教师提高个人的民族文化素养,既要提高自己汉文化的知识储备,了解汉民族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也要积累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这样,就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的比较,完成汉文化的导入。通过故事、历史、传统习俗的介绍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然,亲近语言表象下的深层逻辑。此外,通过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差异对比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共鸣,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汉文化的体认。

(五)阅读指导中,注意启迪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透过事物的表象,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在阅读教学中,能够领会文本的终极含义,把握反讽、暗喻,才是读懂文章的深层价值所在。在汉语阅读教学中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本解读时流于平面。这一方面受制于民族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下欠缺相关的训练。为此,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通过有目的的提问,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发掘文本深层次的含义。另一方面,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教师应杜绝僵化单一讲解模式。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方向上的引导,不能给出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储备,转换视角,结合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去进行自由的欣赏和表达,畅所欲言,完成自己的再创作。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反观自己在思维方式、知识掌握和文化体认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

(六)合理使用电教媒体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4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0-0-02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识字教材,该典籍不仅包含汉语学习的知识,同时包括丰富的人文、自然百科知识。初级学生从《三字经》中学习语言的同时接收人文通识教育。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一国语言中的俚语、俗语及成语典故皆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痕迹,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归根到底就是学习一国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外学子赶赴中国留学,为的是借助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机会实地接触中国文化。因而,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结合,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将对国外学生的汉语学习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将中国传统典籍引入汉语教学课堂,将给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同时直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作为中国传统典籍的代表,《三字经》包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它是否能为汉语教学所用,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促进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作用,《三字经》适合留学生认知特点与否?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以梧州学院短期留学生为分析对象,把《三字经》这部中国传统典籍引入汉语阅读课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分析《三字经》作为教材的教与学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探讨对外汉语汉语阅读课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引入新教学途径的可能性。

一、梧州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概况

梧州学院自2006年开始与越南顺化外国语大学、泰国川登喜皇家学院签订交流协定,双方互相派遣一年制短期交换生。在梧州学院的留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留学生皆为本科学历,在来华交流前已有一至两年的汉语学习经验,仅能掌握普通会话。到中国学习后,整个留学生群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发生变化。以越南留学生为例,来梧学习的越南留学生由于基础较好,发音、阅读与写作技能掌握较好,学习一个学期后已可以进入高级汉语学习阶段。以泰国留学生为例,来梧泰国留学生具备一定初级汉语基础,来梧交流后,学生群体中拉开差距,好的学生可以进入中级汉语学习阶段,技能掌握欠佳的学生只能继续停留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

综上所述,这些留学生群体大致都具备这样的特点:(1)他们在掌握一定基础的汉语知识以后来华,逗留学习时间短,多集中为一年,多以深入提高汉语水平,实地了解中国社会环境为目的。(2)这些学生掌握一定口语交流技能与阅读技能,对中级汉语水平理解有困难。(3)刚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多只掌握基本口语,能拼读简单拼音,篇章阅读能力和语感有待提高。

针对国外交流生的基本情况,梧州学院以速成和提高汉语水平为目的,为留学生开设从汉语听、说、读、写到中国国情等一系列汉语提高与知识普及类课程。以汉语阅读课为例,现阶段梧州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手段多运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目的以简单的语言学习为主。从现行对外汉语教材可选择情况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卷帙浩繁,“就品种而言,对外汉语教材的品种仍十分单调,不能很好地满足多方面的学习汉语的需要。数以百计的教材大都是初级教材和口语教材,中高级教材十分缺乏;为成人特别是大学生编写的教材很多,而为非真正零起点者(faulsebeginners),也就是为有一定家庭汉语环境的海外华裔子女、甚至其第一语言就是汉语的新移民子女编写的教材则更少;通用教材多,针对不同母语并在科学的语言对比基础上编写的教材以及专用教材还才刚刚出现。”[4](332)挑选汉语教材所把握的难度非常关键,由于汉语教师在接触学生前,并不知晓学生真实汉语水平,导致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出现教材难度与学生认知水平不切合的状态,更多的是出现教材难度低于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情况,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二、《三字经》作为教学材料在汉语教学中应用的可预见优势

作为我国传统的汉语启蒙教材,《三字经》流传久远,并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我国当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如将《三字经》引入汉语阅读课作为阅读材料,它有其以下可预见性的优势。

1.有利于在汉语教学中传播汉文化

“语言与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1】(115)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同时应灌输相应的文化知识。汉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留学生顺利阅读汉语文本,掌握一定汉语阅读能力。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则达不到全面的教学目的。

汉语教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就必须联系教学媒介,能够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二者合一的教学媒介莫过于中国传统典籍。将中国传统典籍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或教导国外留学生阅读中国传统典籍,则会起到一个集汉字、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多重作用。考虑国外留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初级汉语学习中适合引进《三字经》这样的典籍进入课堂。首先,《三字经》不仅为中国传统的儿童语言启蒙读物,而且还可作为外国人士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历史上,国外人士了解中国就须经《三字经》而入门,“一七二七年(清雍正五年),订立《恰克图界约》后,沙俄政府派来北京的‘学艺俄罗斯孩童’(实为成年人),在俄罗斯馆进行初步汉学训练时,都是将《三字经》作为课本来识汉字的,”【2】(66)甚至欧美传教士在向中国人传教时能够考虑到结合中国人的认知特点,采用《三字经》的编写方式,编写基督教的启蒙读物,“1822年麦都思在爪哇噶罗巴(即Batavia)传教,他在此地居住期间,写出了第一部中文基督教《三字经》。全文仿照中国传统《三字经》格式,三字一句,分为上帝、伊甸园及原罪、耶稣降世、基本的传教方法与宗教仪式、大审判、劝信等六部分,奠定了后世中文基督教的主旨与写作形式、内容基础,后世有些文本虽字句变化较大,但内容都仅仅围绕这六个部分。”【3】(52)

其次,《三字经》作为汉语启蒙课本,即包含汉语、汉字学习的内容,也包括伦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知识。国外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能透过它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教育思想,如“孝于亲,所当执,”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中也能了解中国古代先贤名人早年事迹,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样国外交换生在短短的一年交流学习当中,即使达不到全面深知中国的社会人情的情况下,通过学习、阅读《三字经》能够很好地吸收、体会和认知中国历史文化,达到速成程度,并且能在从《三字经》的学习当中激起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结束在华学习期后,回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学习继续深入。

2.《三字经》走入汉语课堂适合留学生认知特点――以泰国留学生为例

以泰国留学生为例,初次来华外国交流生具备一定汉语基础,对于汉语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比较浅,对于汉字、拼音的认知运用尚不能灵活自如,相当于我国小学生语言水平,但在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水平上是处于成年人水平,学习能力强。再者,由于东南亚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华人社会,在来华学习留学生中有华裔身份或多少接受过华语教育,他们对《三字经》不会产生太大的文化鸿沟。如何利用在华学习期限短的条件下快速地提升汉语水平,就可以考虑发掘《三字经》的教学作用。首先,《三字经》的成书特点是以三字为一段,六字成一句,每句简短而注重韵律。每句没有过于复杂的语法系统,便于诵读,便于记忆,既保留一定可提升的难度,又不至于难以阅读。外国学习者也能从阅读中学习各种形态的汉字。《三字经》的阅读难度与学习难度恰好适合来华学习时间短的国外交流生。

其次,按照第二语言教学法之一的阅读法要求,“掌握阅读技能最为实用,为学习者所需要,相对其他技能来说也比较容易,是最有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学习者也因有成就感而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和信心。”【4】(245)这种起源于英国,专门从培养外语学习者阅读技能从而提高语言学习能力的方法,其严格使用母语及翻译的宗旨与中国传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三字经》的教与学则是以这种专门从学生的阅读功底中进行突破的教学理论为基础。

三、《三字经》引进汉语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求详细讲解《三字经》中的中国文化常识

“对同一事物,往往因主体思维方式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3】(125)《三字经》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而交换生对于中国文化知识与传统的认识则是完全陌生。教学实践证明,如接触到中国的孝悌文化,中国的传统教育思维和中国人的世界观等知识,交换生就会感到十分陌生,若交换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将会为对汉语学习和文化学习打下基础。这需要汉语教师在教授此类知识时应对学生全方位详细讲解,多运用文化比较法对学生解释此类知识,为使学生能高效率的吸收文化知识,应立足于比较交换生所在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共同现象,从相同性中引导学习。

2.《三字经》的教与学应结合多种教学方式

首先,在讲授《三字经》中的文化知识时,仅凭传统的口头讲授法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直接建构直观的知识进行理解。如讲授“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一节,既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孟子是谁,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机杼”是何物。传统的讲授法很难使学生一下子明白这两个知识点,也就很难推进文本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在投影仪中打出孟子的画像,并向学生介绍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介绍“机杼”时,也可利用图像向学生解释中国古代纺织机械与纺织流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头脑中很容易地对两个知识点建立直观的印象,进而较为容易地推进文本的阅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应随便否定传统教学法的作用,应在新的教学环境中重新考虑其作用。在进行《三字经》教学时,背诵法是一个不可忽视方法,虽然有着枯燥性和缺乏创新性的缺点,但它在强化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和培养语感,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语阅读课教学中,必须重新引入与发挥背诵法的作用,将新兴教学方法与背诵法完美结合,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起鞭策学生学习的作用。

3.传统典籍的传播应适合现代社会

尽管《三字经》教学有着很大的可预见性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们可以对《三字经》教授给留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作一些相应的修改,首先,古人与今人的认知范围不尽相同,如今天我们中国人熟悉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典故,黄香温席和燕山义教就不是人人皆知了。作为汉语教师必须先通读《三字经》,明确《三字经》中的内容。其次,时代的变迁使得很多传统丧失,这要求教学者在介绍《三字经》内容时就必须联系中国当前社会实际,阐释清楚中国哪些传统保留下来,哪些传统未能保留及留存的原因。第三,《三字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特点,体现在于同一汉字作为代词多变,这对留学生认知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而在教习《三字经》时的教学难点不在于复杂结构汉字的学习,而在于同字异义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需结合现代汉语特点对于一字多义进行讲解,对《三字经》的学习有助于突破一字多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高汉语水平。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5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汉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78-01

汉语是世界五大语言之一,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小学中开展汉语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掌握汉语、学习汉字蔚然成风,双语教学在少数民族中大力地开展,排除一切困难与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民族学生来说,汉语虽然不属于本族语言,但是学好汉语言是他们将来学习掌握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之基础,是接收知识信息的前提,是交流、表达的主要交际工具。在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汉语教学主要是从听、说、读、写方面进行,着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汉语表达能力。那么具体教学中应如何做呢?现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几点:

一、培养说的习惯,使学生敢说、会说

现行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使用普通话来进行思想交流,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感受。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掌握说话技巧,并能够坚持不断的练习,从而掌握汉语的口语表达技巧。对于民族学生在训练说的时候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树立学生说的勇气,为其营造说的环境,让学生身处于汉语表达的情境中,从而敢说、会说。

1、消除心理障碍,鼓励民族学生敢说。

民族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往往表现出紧张、害怕的不良心理,即使是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也会出现卡壳或是结结巴巴,不能进行顺畅的说练。因此,汉语教师应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的训练,以消除学生畏难、紧张的心理。在课堂上应尽量多训练贴近实际生活的说话内容,从学拼音、学词语、学句型到文章,不论是发音发对或发错,内容说错或说对,语句通顺或不通顺,都要让学生多说、多练。课外更加要多说、多练、多写。久而而久之,就会调动学生开口讲话的积极性与说话的兴趣,使学生有了说的勇气与自信,逐渐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说的习惯。

2、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指导民族学生会说。

在双语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语言环境,让学生亲身处于语言环境中,感受汉语的魅力。同时,教师不但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还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仿说和续说。可利用课文关键词语,教学生以自己观察所得素材作仿说练习。还可以围绕课文主题引导学生自由选角色,边演边说。也可以抓住课文省略部分让学生补充说或课文结尾处留下想象和回味的部分让学生模仿内容续编故事,这样既提供了说话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且,每周课堂教学中安排固定的汉语演讲课、口述课文课、汉语讨论课等活动。课余时间可安排第二课堂活动课,如“一对一”说汉语联宜活动、汉语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会等活动更加促进民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读的习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在双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说、会说,还应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来感受汉语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民族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特别是汉语知识和文化尝试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还能在阅读锻炼中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方法,促进智力的发展。阅读是一种从口头语言状态提高到高级的书面语言的言语活动。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好汉语的基础,在汉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读书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好的文章,可以是散文、可以是古诗,鼓励学生去阅读,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同时在汉语文课堂上不妨大胆地试一下,分析课文每段内容时在老师富有激情的引导下让学生边读边体味的同时把好的词句背下来,不断地积累丰富的语言精华;还要让民族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看报、读杂志、听广播的习惯,它对汉语口语表达和写作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可组织学生在班上进行阅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阅读理解是进行阅读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老师在训练民族学生的阅读理解时,不要做硬性的导读设计,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力和理解力的情况,让学生自己主动感知阅读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由学生自由地从多个角度思考、理解和体验所阅读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文章的情韵、思考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社会背景,感悟作品的生命力,品味语言的精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三、培养写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6

关键词:汉语文教学效率拓宽

一、需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求汉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汉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通过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积极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使汉语文教学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汉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写了有关太阳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的。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转变教学知识结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汉语文这门学科也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把和汉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使我们的学生借助于汉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汉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汉语文课堂中学到汉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汉语文训练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滋暗长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极开展“体验?实践”活动,给学生的汉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田野拾稻穗。那金黄的稻浪犹如一张宽阔的地毯,辛勤劳动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割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拾的稻穗多,谁拾的稻穗少,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拾的,谁的多,谁的少,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层出不穷。

四、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汉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汉语文材料,在大量的汉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汉语文的规律。”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百万字以上。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汉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给足读书的时间,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强化汉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汉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良好,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所以,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引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当下,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我们通过让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的过程。

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7

一、当前小学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得快,忘得快

课堂上,虽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气氛活跃,学生能读准字音,能想出许多好的方法来记忆字形,一节课下来,看似教学效果很好,但是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来检测,我们会发现学生依然存在遗忘率较高,同音字、形近字混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对学过的汉字没有进行很好地复习巩固。

2.热得快,冷得快

教学中,教师想了很多点子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讲故事、做游戏、编字谜等,这些花样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同样的环节:先教拼音,再逐个分析字形,最后布置抄写生字等练习。课课如此、字字如此,机械重复的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识字的兴趣,产生厌烦的情绪。

3.学一套,用一套

教学中发现,虽然教师反复强调书写规范*带领学生学习每个生字的笔顺,对那些笔顺容易出错的字,一遍又一遍地书空、描红,但是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是小和尚念经,写笔顺时按教师的要求一笔也不错。而自己写字时,就跟着感觉走。只要字形不错,怎么方便就怎么写,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书写上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也影响了书写的美观。

4.学得多,不够用

识字的目的是为阅读和写作提供工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虽然一年级的识字量较大,但仍然满足不了课外阅读的需要。阅读的书籍受到很大限制,除了注音读物,其他的读物都不能轻松阅读。加上一年级学生不会查字典,即使有个别孩子提前学会了查字典,但速度慢,也会因此觉得查字典很繁琐,不愿意主动使用字典来辅助课外阅读。这些都不利于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

5.难度大,效率低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我校意识到将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进行整合,一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虽然语文教师兼教低年级的计算机课,但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的整合。我们教给学生“智能aBc”的汉字输入方法,受方言的影响,拼音学得不好的孩子,遇到前后鼻音,边音鼻音,平翘舌音的汉字时总要经过多次查找更正才能正确输入汉字,大大影响了打字速度。而且,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偏少,遇到不认识的字,没有办法输入。学习中常常遇到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

二、“汉文华”汉字输入法与识字教学整合的时机

针对学生的问题,我们利用“汉文华”输入汉字,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巩固率和自主学习汉字等方面的能力,是我校进行识字教学改革的一项举措。“多向整合”指的是将“汉文华”在识字教学中的多方面优势整合到日常识字教学中来,实现传统的识字教学法和计算机辅助汉字的巩固性练习和拓展性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提高识字效率的目的。

在两年多的实验中,实验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探索验证,提炼出“汉文华”汉字输入与识字教学相整合6步曲,准确把握汉文华汉字输入法与识字教学相整合的切入时机。

1.学汉语拼音时,认识键盘

随着汉语拼音教学进度、分批认识键盘上的大写字母,找一找,记一记,练一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为以后学习汉字输入打好基础。

2.学简单字时,渗透笔画代码

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随着识字学习基本笔画。当教材中出现新笔画时,如:学习“十”时认识横和竖,可以通过“横”的拼音“hSng”,“竖”的拼音“shn”并把第一个字母颜色变红,建立起“横”与“h”,“竖”与“s”的联系。

3.学独体字时,关注首尾笔画

学习独体字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首笔和尾笔,为以后输入独体字做准备。

4.学合体字时,关注偏旁代码

教学中我们随着识字学习常用偏旁。当教材中出现新偏旁时,如:学习“你”认识偏旁单立人,可以通过“人”的拼音“ren”,并把第一个字母颜色变红,建立起“单立人”与“r”的联系。

5.在传统记字方法中,融入“汉文华”记字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时鼓励学生使用“汉文华”口诀记字法和“汉文华”密码记字法,将记忆字形和“汉文华”汉字输入方法相联系。如;双耳音,陪陪陪。或者spp陪伴的“陪”;skp陪伴的“陪”。“汉文华”输入采用两分法,正好符合很多汉字构字规律。两者巧妙结合,互相促进。

6.辨别同音字和阅读教学时,尝试查询功能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词汇量比较少,学习中很容易遇见同音字混淆的现象。教师鼓励学生经常请教“查询”教师,正确区分同音字。在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都可以通过“查询”功能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积累。

三、“汉文华”汉字输入法与识字教学整合的方法

识字教学与“汉文华”汉字输入相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将“汉文华”汉字输入方法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一种汉字输入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方法、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识字效率,从而达到低年段学生提前读写能力的目的。在两年多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1.情境激趣法

教学中,我们将“汉文华”输入方法融进童话故事之中,引领学生在童趣世界中学习汉字输入方法,巩固所学汉字。如我们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进行趣味性学习: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笔画国。在这个国家里,笔画国的国王管理着组成汉字的每个笔画和部件。为了能够把汉字输入电脑,笔画国国王为每个笔画和部件都设定了一个代码,并且规定了一些输入规则。有了这些代码和输入规则,人们就可以巧妙地将汉字输入电脑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回避“字元”和“码元”这两个枯燥的术语,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部件都是“笔画国”的臣民,“笔画国国王”为他们每个人都设定了一个代码。每节识字课融进“聪明课堂”的教学环节,新授“汉文华”输入方法,学生始终在童话的世界中畅游,童话的情境激发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宽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心情愉快,乐于思考,敢于探索。

2.“汉文华”记字法

识字教学中,我们在传统记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汉文华”口诀记字法和“汉文华”密码记字法,鼓励学生多途径记忆字形,如:在学习生字“陪”的时候,学生可以用传统的换偏旁记字方法,给已经学过的汉字“培”“部”“倍”“菩”

换偏旁记住生字“陪”。也可以选择“汉文华”口诀记字法,或者用“汉文华”密码记字法。“汉文华”两种记字方法,简单高效,有助于字形的记忆。学生十分喜爱,课堂讨论记字方法的时候总是抢着使用“汉文华”方法汇报。

3.“汉文华”导学法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查字典的能力也比较欠缺,查阅的速度慢,嫌麻烦。在阅读中遇到生字,要么问个不停,要么圆囵吞枣。这样的课外阅读效率不高,收获不大。在阅读中扩大识字量的效果不明显。“汉文华导学”功能为学生自主识字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学生借助它,可以轻松地查找生字的读音和意思。“汉文华导学”中的组词、造句更让学生受益匪浅。

(1)“汉文华导学”,有效区分同音字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扩词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运用。可是。在低年级口头扩词的练习中同音字混淆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了字音,但不能将字音与字形挂钩,更不能准确理解字的意思。教学中,我们尝试用“汉文华导学”来辅导学生扩词,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作”扩词时,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带有“作”的词语。学生说出了“作业”“工作”“作文”这几个词语后便出现了同音字混淆的现象,有的说出了“做事”“做梦”等词语。教师通过板书后告诉学生“做”和“作”是同音词,在运用时要注意区分,正确使用。“作”还可以组哪些词呢?我们可以请教“汉文华导学”。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来,屏幕上跳出那么多新鲜的词语:振作、写作、作曲、劳作、一鼓作气、装模作样……“利用“汉文华导学”学生很方便地就能查找到生字的意思和有关词语,激发起对这一学习助手浓厚的兴趣。

(2)“汉文华导学”,在阅读中识字

学生在阅读时,无论是进行教材内容的预习,还是学习内容的拓展,生字都是一个主要障碍。此时,“汉文华”系统中“从字查音”功能就能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了。学生只要先选中生字,再点击“查询”就不仅能知道生字的读音,还能知道这个生字的部首、几画、“汉文华”编码、该字的释义、组词、近义词、用该字组成的成语以及造句,内容相当丰富。大部分时候,“汉文华”的这项功能就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对于“生字”,可以说学生也进行了初次地全面学习。使用“汉文华”的“从字查音”能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并且保持了阅读的连贯性,也可避免学生不查找工具书囫囵吞枣的现象。

“从字查音”功能还可以用到读课外资料的时候。特别是对低年段学生而言,课外资料中的生字往往比教材中的更多。通过这一功能的帮助,阅读速度提高了,在相同的时间里阅读量也增加了。不仅如此,还能让学生提前认识很多生字,虽然不用去写这些生字,但学生已经知道了它的读音甚至字义、造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也将记得特别牢。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8

摘要:模因论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文章以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对传统教学法的态度、教师课堂用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级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对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模因论对外汉语教学启示

一、模因论简介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meme)最早见于查理德·道金斯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他类比生物学中的“gene”,用“meme”来表示文化基因,他认为文化是进化来的,“模因”是文化选择的单位。继道金斯之后,Blackmore、Heylighen等许多学者积极地论述阐明了模因的含义和规律。并且,近些年模因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国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年把“meme”翻译成“模因”并对语言模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1](p157)

模因是指文化传播和模仿单位。道金斯认为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和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进化依赖于复制和创新,同样也依赖于选择”[2](p70)。某些模因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更真实地被人们记住,更易于被传递给别人,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

就语言模因而言,它在其复制、传播过程中,有一些有较强的生命力,得以生存成为强势模因,而有一些则昙花一现既而被人们遗忘,成为弱势模因。语言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使用频率,即语用功能。那些实用性强,具有生命力,在交际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词语往往会得到广泛应用,被不断的复制和传播。反之,那些陈旧的,跟不上时代变迁的模因就会逐渐消失。

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同化。成功的模因应该能“传染”它的宿主,并进入它宿主的记忆里。在进入宿主记忆中之前,宿主首先应该发现(主动或被动)理解和认可这一被呈现的模因。

第二,记忆。“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1](p166)。也就是说,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留一段时间,否则称不上模因。模因在记忆中停留的时间越久,它通过感染宿主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会越大。记忆保留的长短跟某个信息的重要性、实用性、重复频率等有关。

第三,表达。保留在记忆中的模因被提取出来,转化为宿主能感知的有形体,这一过程称为“表达”。表达的方式很多,诸如语言、文字、图片、举止等。

第四,传播。模因只有被复制并得以传播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是“死的模因”,模因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载体或媒介。常用的载体有语言、书本、照片、工艺品等。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以汉语为载体,以推广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形式之一。根据前文我们知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语言教学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何自然指出“模因论对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3],所以,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可以从模因论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传统的教学法不应丢弃

第一,模仿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看似简单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环。模因论的核心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是模仿,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所以语言的传播要靠模仿。也就是说,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汉语的字、音都有其特点,初学者必须要先模仿汉语的语音语调和汉字的书写形式才能为语言表达积累原材料。

第二,背诵作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手段,随着一些诸如分析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的兴起而被忽视甚至被贬低。但根据模因论的观点,背诵不但不应该被抛弃,反而应该大力提倡。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周期特征,模因在宿主身上停留的越久,就越有可能与宿主融为一体。就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通过背诵的方式把语言材料输入到自己的大脑,再通过反复背诵使语言材料内化在学生的大脑中成为语言模因。在对外汉语教学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背诵一些句式、对话或者短篇。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内的英语教学不同,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学习目的差距较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孩子,有的以考试为目的,有的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青少年的理解能力不及成年人,但记忆能力强,成年人则相反。基于此,我们就需要因材施教,而不能要求全部学生都像未成年人一样大段背诵。

(二)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选择的启示

第一,模因复制和传播过程的选择性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教材中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教材选择方面,我们要选择权威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因为,年代较久的教材往往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里面的内容比较陈旧,不适用,没有时尚性,学生不爱学也记不住。其次,对于已选定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而不是“尽信书”,对于那些已经不合时宜的称谓、词语要改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比如,有些学校的教材见面打招呼的对话还是类似“a:你好吗?B:我很好,你呢?a:我也很好”这样的“三段式”。其实,这种“你好吗”的问候方式在日常交际中是不常用的,除非是出现在长时间不见或探望病人的情境中。而学生是不了解这些的,那么教师就要适当地改动一下,变成学生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形式。还有的教材中入门汉字个别很难,不仅笔画多,意思也难懂,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酌情删掉或者放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去。

第二,语言、模因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教学。模因是文化的进化单位,语言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载体,三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模因中的文化因素指我们无论操本族语还是外语,都带有我们受到陶冶的汉文化烙印。”[1]汉语就蕴含了一些汉文化的特征,比如,成语或歇后语就有文化典故,不懂就难以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该把语言中继承的文化信息也传授给学生,否则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了教授中国文化以外,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学生的外国文化。“模因的成功取决于三个独立的因素:模因本身的内容、模因适应其他模因的方式,以及外界环境。”[2]模因在一定条件下,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强势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传播。对于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跟学习者本国的文化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学习者本国的文化并且在教授中国文化的时候加以对比,那么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在跟哈萨克斯坦的学生讲中国的农历时,可以对比哈国的历法讲解(哈历每个月都有专称)。

(三)模因论对对外汉语教师课堂用语的启示

身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模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信息、观念、物质实体或行为等都有可能被模仿而成为模因。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关注的焦点,更得注意自己的言谈、穿着、处理事情的方式等,尤其身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是教师队伍,还是中国,是中国文化。对于教师的教姿教态、穿着、处世方式等在此不再赘述,就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使用方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用语力求简洁实用。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尤其是初级班的学生),教师如果大段大段地讲话,学生不但听不懂,而且会对汉语产生反感。所以,教师要用学生最易懂的语言,用最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第二,课上课下都要跟学生讲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通用语,是各个方言区基本上都能听得懂的语言,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实用的语言。而有些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甚至干脆用方言词汇跟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口方言味儿浓重的汉语。所以,身为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发音严格要求。

第三,教师所用词语、句子尽量与课上内容相关。模因是在不断的复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课上所学内容在教师的不断重复中会无形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再经过学生的记忆、表达使之成为语言模因。

(四)模因论对对外汉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启示——以中级阅读课为例

第一,教师应把阅读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以中级汉语阅读课为例,它的教学目标是扩大词汇量、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的衔接、语段和篇章结构等,而不是把所有文章的每个字词和句子都弄清楚。所以,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就至关重要。阅读方式一般分为细读、通读、略读和查读。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即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种阅读方法。比如,对于一些表格和票据形式的阅读,我们一般用查读的方法找出需要的信息即可,而不用细读和通读,那样会很浪费时间。

第二,教师应反复纠正学习者不好的阅读习惯。有些学习者在读文章的时候习惯指读和出声读,这样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和效果,如果不及时纠正,它会在学习者的意识中变成强势模因。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他们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教师应通过句式教学和构词法教学提高学习者猜测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猜测文章大意是阅读的重要技能之一,初级阶段我们主要教授字义的猜测,中级阶段在猜测字义的同时我们更注重词义和句意的猜测。

跟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和偏旁基本上就能猜出一个字的意思,所以在字义猜测中我们主要采用偏旁识记的方法。而在教授词汇意义时,我们应该把汉语的构词方法教给学习者,比如,学了“货架”之后,我们可以列出“鞋架、衣架、书架”等一系列的词,告诉学生这种形式的词属于偏正式,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其他的偏正式的词语。汉语中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和固定用法,我们需要把这些句式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把”字句的时候,我们要把“把”所表示的“把受事者提到动词之前,表强调”的意思告诉学习者,并据一些例子让学习者猜测意思(阅读课跟精读课不同,没有必要细讲其用法)。

第四,教师应适当地把文章结构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在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需要了解一些关于篇章结构的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比如,记叙文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有“总——分,总——分——总,分——总,流水式”这几种结构形式。在遇到相关的结构形式时,我们要仔细分析总结,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强化其在学习者大脑中的模因地位。

模因论使我们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坚持模仿和背诵等传统教学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何自然(主编):《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李冬梅,谢朝群译,凯特·迪斯汀:《自私的模因》,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年版。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9

一、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是指为了促进古代汉语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针对文言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按照知识体系布局和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思考所开展的一系列操作性训练活动。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通过传授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规律,引导学生解决文言阅读障碍的工具课,在教学中安排实践环节是本课程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领悟、理解知识规律

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满堂灌现象,教师为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专业知识,上课常常是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讲授教学法有其优长,但是过多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接受度。文言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距离,阅读障碍比较多;语言学的规律比较理性化,知识体系复杂庞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光凭知识讲授,学生往往听得似懂非懂,不能够完全领悟、消化、吸收知识,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古汉语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安排实践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讲完古今字、繁简字、通假字、异体字这些字际关系之后,教师应当堂列出一些字例让学生辨析,检验学生对四类字际关系特点的掌握情况。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并调整教学计划,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和盲点。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有些知识,教师可不将结果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典型语例去体悟规律。比如,安排学生将文言文《夸父逐日》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别统计文言与白话文段中的单音词数量,学生就自然能得出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的结论。经历了实践环节,他们对古今汉语词汇在音节上差别的体会比教师直接讲授更加深刻。

(二)实践环节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古代汉语教学需要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所难以胜任的,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实现。笔者所在大学2012年学生评价课程教学,最不满意的一项就是实践技能培养不足。学生要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呼声很高,古汉语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在沿用的教材比较重视古代汉语知识体系的完备,即使近年新出版的若干古汉语教材多在知识丰富化或者文选材料拓展下功夫,而在如何将常识和文选紧密联系起来的问题上关注不够。其结果势必造成教学中知识与运用脱节,学生难以将通论知识运用到阅读实际中去,这就需要实践环节来弥补。例如,在学完汉字的性质、字形发展演变、形体结构相关知识后,应该让学生思考一下学这些知识究竟对文言文阅读有何帮助,通过实践体悟“据形索义”方法在探求词的本义方面的独特价值。有些专业知识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有所收获的,例如,教师把工具书的概况特点介绍给学生,只有学生在课外借助查字词典排除阅读障碍,所授知识的实际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三)实践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现在古汉语课堂上教师往往扮演独角戏,自己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却觉得沉闷枯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单一刻板的教学手段难以让学生在情绪上保持兴奋度,积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人的认知效果,增加实践环节将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语法知识向来比较枯燥,笔者开学初布置的实践课题中,“语气词特点及作用”这个专题没有学生愿意选。课前笔者准备了不加标点的《孟子》选段,在课堂上让学生跟着笔者念两遍,学生诵读完后都会心的笑了,因为他们都领悟到语气词在文言语句中的起收及传情的重要作用了。大学生精力旺盛,有较强的表现欲望,通过适度竞争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讲完修辞知识后,安排三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文言经典篇章的语言美,阐释前贤在文句磨练上的苦心孤诣,并有同学提问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实践中有心得,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汉语。相反如果缺乏实践环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去思考,收获不大,学习积极性自然比较低。

二、古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形式

在文科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开展实践性教学是理工科的专长。其实,这种观念是把实践与试验简单等同起来,过于狭隘地限定了实践教学的外延。虽然人文学科着重研究人的精神世界,需要领悟,较难量化。但任何科学的知识经验都离不开事实的验证,并在实践中推动发展。只要是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规律向技能转化的训练性活动都应视作实践环节,笔者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多种实践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增加问答法、讨论法的使用频率

多用阅读中的问题导入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古注之前,引《国语·晋语五》:“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向学生设疑:“贼”作何义解?然后给出韦昭注:“贼,杀也”,以此说明古注对解决阅读障碍是有帮助的,学生注意力会立即集中到学习中来。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开展讨论。例如,讲完“象形”“指事”“会意”的定义后,举出若干古文字字形,让学生分析其结构类型,讨论三种构形模式的区别,再去重温许慎对此“三书”的阐释。在讨论中,学生辨明了是非,深化了认识。

(二)将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实践

在每学期开始,教师安排好实践环节的课题并向学生公示。课题类型丰富多样,有温习精读的文选,归纳阅读难点及解决方法;有专门探讨某常识,比如汉字结构、词义引申等,在实际阅读中如何运用;有课外延伸阅读,例如以思想内容为专题,像“孔子论仁”“孔子论学”等,联缀起《论语》中相关文段,讲解并发掘孔子的思想内涵。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课题,由三五人组成小组开展研讨。课题设置与教学程序进度一致,学生在课下完成实践课题,然后以一定形式向同学展示,再整理加工,最终形成研究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布置适量作业

其内容可以是预习或检查、复习巩固知识,更多的则是就文言阅读中某个难题的研究性提问。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庄公窹生”中“窹”是个通假字,向学生发问如何发现这个通假字,梳理老师上课分析的思路,去思考《汲黯》中“所卤获”的文字现象,说明通假字的本质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举出平时在阅读文言经典原著时所遇到的若干通假字例。这些启发性的问题会促进学生思考,形成方法论。

(四)指导学生阅读文言的经典原著

在绪论部分讲明,课堂所授教材的少量文言篇章是为了培养阅读习惯,总结阅读方法,但仅靠这点阅读是不能明显提高能力的,这并不是学习的终点。给学生介绍经史子集各部的基本要籍,布置通读原著的任务,通常上学期是《左传》或《史记》,下学期是《四书》,期末考试会向这些典籍的文段倾斜。另外鼓励尝试用文言文写读后感,其目的是让学生转换角色,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古人如何遣词造句,灵活掌握文言的实词、虚词及句法特点。

三、古代汉语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原则

增强实践环节是古代汉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何科学、合理地在古汉语教学中实施,需要不断摸索。为了实现教改的初衷,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实行实践教学要注意以下原则。

(一)实践教学并非是对讲授教学法的完全否定

古汉语知识容量大,文言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复杂多变,许多知识规律要依靠教师梳理和讲解。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不同环节,讲授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讲授教学的延伸,两者应当相互促进,贯穿教学始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理解的难易和学生的状况合理安排它们所占的分量。对于那些学生刚接触、较陌生的知识和原理,比如音韵、宏观的知识体系、重点与难点,讲授法可以多一些。对于那些学生有一定基础,比较了解的知识,可以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语法教学可让学生自己梳理体系与对比异同,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语法现象背后的规律及应用。

(二)实践教学要以提升能力为旨归,不能流于形式

以往古汉语课堂教学也会布置一些作业,往往是简单机械习题测试,这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作用,但是教学的宗旨并不是要把学生练成作业的机器,会考试的专家。我们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前人积累的经验、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将规律内化为思路,举一反三,最终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实践课题强调复习不是重复,课题的设计要富有启发性,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鼓励他们将所学方法向课外拓展。不能简单地认为课堂上安排学生上讲台作讲演这种活动形式就是贯彻了实践教学,其实,实践教学的重心是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有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环节的重点应当根据教学对象不同作适当调整

多种专业学生修习古代汉语课程,虽然总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但由于各专业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和方向并不一致,所以相应地实践环节也要做适当地调整。例如,面对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古汉语知识,还要突出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实践训练;面对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要强化形近汉字、义近词汇的辨析和方法的训练,因为这些是外国留学生容易出现偏误的语言知识点;面对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重视词汇和修辞的实践,培养他们用语言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的能力;面对历史专业的学生,要强调文字溯源、古注运用等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更能胜任未来的工作。

实践教学规律的探讨任重而道远,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事业的未来,每一位古代汉语教师应当意识到实践教学的价值,并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形式和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2]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谷家扬,刘为民.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法篇10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有效性

面对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国外文化软侵蚀的形势,青少年的语文教育引起人们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更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初中语文教材改革也在酝酿中,改革后将更重视学生的语文教育,考试内容和方向都更倾斜于语文知识的考察。语文素养积累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日复一日的沉淀,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语文中渗透语文谈谈自己的做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1对语文阅读技巧的重视不足。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初中学校对语文阅读技巧教学重视不够,教师用于语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时间仅限于课堂上,学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带着教师的指令完成阅读。例如,老师发出快速度、泛读、精读的指令,然后让学生练习,但是并未告诉学生实际如何操作,因此学生只是靠自身的知识积累完成阅读,无法真正掌握阅读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学校要重视解题技巧的传授,如做语文阅读理解时,教师会讲授选项排除法、关键词法等提高正确率,而对于阅读技巧很少涉及。

1.2缺乏灵活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些教师受到课堂时间和学生应试成绩的限制,缺乏灵活的阅读指导策略,多利用课堂做语文阅读理解或者讲解课文的时间进行阅读指导,但是由于时间较短、阅读对象不够生动或者阅读目的性较强,因此阅读指导较死板和枯燥,没有延伸和发散讲解。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语文阅读指导,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3过于追求精读而忽视泛读。

一些教师讲解课文时通常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这种精读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含义,提高阅读理解正确率,但经常忽视培养要求读得快、只需理解和掌握书中主要内容的泛读技巧。而课下由于作业较多,没有足够时间留给学生泛读练习,因此大部分学生缺乏语文泛读技巧。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2.1重视阅读技巧的传授。

阅读技巧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内化为学生日常阅读的自觉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种阅读技巧:(1)“略读”: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标题和首尾句,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意图和文章思路,做题时需要学生先阅读、理解文章,然后才能做题,因此略读是做题的第一步。另外,略读对于培养预感,提高阅读效率,增大阅读量等都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增强阅读兴趣。(2)“跳读”:目的是获得特定信息,包括时间、地点、数值等。跳读时要带着特定目的阅读,找到所需信息或者关键词,然后对这部分内容仔细阅读即可。(3)“细读”:通篇逐句阅读,尤其一些关键词和信息要仔细琢磨,遇到生词则需要推测意思,然后通过查阅词典掌握。

2.2加强泛读指导。

泛读可以快速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了解我国生活方式、社会风尚、文化历史、自然风光等。课堂外,精心编选一些同步匹配的、趣味性极强的、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增加阅读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在这种有趣的、千变万化的、易读的文章中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如一些语文著作:《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文化苦旅》、《明朝那些事儿》等。这样,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收集,大大丰富学生的语文背景知识,为顺利渗透语文知识做了保证。

2.3丰富阅读指导策略,提高阅读兴趣。

课堂内,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有限的课文进行汉语思维培养,同时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汉语思维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有着密切联系,掌握了汉语思维就可以通过文字体会背后的文化内涵。我国传统修辞手法注重起承转合、首尾呼应,语言讲究美感和韵律。例如,苏轼《前赤壁赋》一文运用了大量工整的对偶句,突出展现了汉民族均衡对称的思维方式,表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由他们协作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合作、进步的阶段,不同于自己学习的单调性,多人协作的方式可以加强交流和探讨,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如用图片讲故事,或讨论话题,或提出问题等以引起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兴趣。

2.4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教师要和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可以利用校内网站、学习论坛等网络资源和同行、学生等交流,不仅为自己充电,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也可以将一些课件放在班级群组中,让学生下载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在为学生答疑的过程中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句话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那就是阅读是一个人“立身”的前提。初中语文课承担着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责任,其中读是前提和根本,“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由量变达到质变,仅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畅游在书籍的海洋之中,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一味追求高分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享受语文的乐趣,让学生自然融入语文学习中。当然,初中语文教育中汉语的渗透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完善,依靠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一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语文渗透。

参考文献:

[1]王葱琼.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汉语语文途径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5:03(0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