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十篇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十篇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03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1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财务软件的不断发展。会计核算、管理手段及会计核算业务,已甩掉了手工操作,而是以机代账,在会计数据处理上初步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已成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必修课。而会计电算化课程也有自己的特点: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必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以达到教学效果;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它将会计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不是会计人员操作使用计算机的问题以及进行复杂会计编程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某一会计软件的使用问题;也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课程,它依照会计操作流程去处理,生成信息;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动态性,教学内容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程度而不断加以调整,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充实、丰富、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实验课教学质量途径

(一)从提高课程教师的业务素质入手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求精通相关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求实验教师还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课前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同时还要紧扣教材,多采用能够有利于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逆向思维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巧融会贯通,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操作流程、教师的讲和学生练的时间要合理安排,充分准备。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其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条:

1.要不断学习进修,多参加相关会计软件公司的培训与进修,及时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更新情况和操作使用方法,接受财务软件公司推出的师资培训,提高实践技能。

2.加强计算机相关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以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技能,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平台,以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3.制定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应积极鼓励会计电算化老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收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问题的案例,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实践中存在的障碍,这样,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组织实践教学,避免学生日后在工作中犯同样的问题,以培养出更多适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合理改革课程设置并更换教材

电算化是一门实训为主的课程,建议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验教学实际情况,自编教材。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已过时,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要求,教材上的案例都不是活生生的企业财务业务原始资料,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写成“文字”的实训教材,学生每次进机房做实验,在长期指导学生实验后,学生逐渐发现这种实验操作“很不真实”。只有在会计手工实验的课堂上,才能接触到凭证、账簿、报表。如在总账“凭证编制”时,学生是根据相关的业务的详细表述来做分录,但是当学生真正去企业后,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原始凭证,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业务内容,而不是做题目,学生进行账务处理,必需联系自己的所学的专业知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训练的学生,当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这种变化。

(三)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减少单纯的记忆操作步骤

电算化这门是是一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实操性课程,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在潜意识里,很容易这把电算化课当作计算机课来学习,学生会参照以往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经验,参照电算化实验教材的“实训指导”部分,按照单纯的记忆操作步骤,往下一步一步的操作,而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实验做完后,可能都会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不能把知识转换为自己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中,这是一门应用性、交叉线很强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记忆操作步骤,只学表面的操作很快就容易忘记,更不谈灵活的使用它。针对以上学习的以及认识的误区,老师在这门课程之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先从理论上和思想内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识,懂得学习这门课不是照着书本在计算机上操作,而是掌握学习的原理,然后根据经济业务灵活的使用它,逐步纠正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多引导他们思考、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自己学会改正它,这样才能掌握这门课程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领会会计电算化思想,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够将所学运用于工作实际。

(四)加强实验室和设备建设,改变实训室布局

1.高职院校由于扩招和财务软件成本投入较高、更新慢,容易造成硬件设备数量难以满足电会实验必要的需求并且较为落后。因此要切实加大投入,增加设备经费的投入,加强实务模拟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的购置与维护,扩大实验室的规模,以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

2.改变实训室布局,有利于实训分组教学、团队合作等教学形式的开展。学校机房电脑一般都是平行多列排布,每台电脑间最多只能与邻近的同学交流,容易造成学习中倾向于单独操作,学生之间缺少小组合作与交流的气氛。复杂的操作系统,加上学生对实训情况和实验内容不够熟悉,实验课有限的操作时间,会让学生把主要精力花费在熟悉系统和实验内容,也有一些不善或不愿交流的学生,就更倾向于自己看实验指导,自己解决遇到的难题,缺少小组交流、沟通,以致学习效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机房空间分布上,学校可尝试将改造成圆桌型或者其他便于学生讨论的布局,方便学生互相讨论和沟通,同时也鼓励学生遇到问题除了勤于思考外也可以相互讨论。

(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拓宽实验教学途径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2

一、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高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乐观。高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薄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基本处于起步水平,甚至有些学生是计算机“文盲”。我们曾对新入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好一些的学生,初级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课程,他们对简单的并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能回答,会一些实际操作,而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根本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叫苦不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将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学生做好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高中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外,还必须懂得如何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学习,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信息化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让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服务于本职工作。

二、在教材运用中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

1、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把握基本操作。从计算机应用技术看,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操作基础”和“使用基础”,因此,在教材中应安排这两方面的内容。从“认识计算机”、“windows基本操作”入手,突破“零起点”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应用”打下基础。

2、在技术教学的同时渗透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内容。在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同时,对于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采用分散、渗透的方法,将枯燥、难懂的基础知识和原理溶解在技术教学中。这样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以操作技术为教学核心,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教学核心是操作技术,通过操作技术的教学,达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的目的。鉴于这样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材中,可以大量采用图示,对操作步骤采用“步骤图示法”,这种连环画式的图示方法,明确的指示操作过程,使教材形象、生动,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样针对任务的具体操作,可以有效地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中要落实学以致用的原则

1、教学评估也要体现学以致用。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平时也要进行考试,但考试的指导思想与手段要体现学以致用。在考试形式上,很多时候是用书面考试。用这种方法虽然作为考试手段来说简单易用,但相对于这门学科有很大的弊端,仅靠书面很难将操作过程写清楚,许多学生会操作但因为表达的问题而失分,造成考试功能一定程度上的失效。在理论考试中多使用选择题形式,过多过滥的选择题让学生死记硬背,只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反感。

从我的教学实践看,考试成绩好并不代表这门课学得好。有些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计算机理论考试对他们有利,表面成绩很好,而实际应用能力很差;有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操作上没有问题。因此理论考试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这说明了用书面理论考试来测试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很大的弊病。因此改计算机的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是十分必要的。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3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基础;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17-02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总理近期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要让互联网成为我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工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高职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掌握好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中职、高职的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在中职和高职教学衔接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1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投入较大,师资和设施设备配置比较齐备,教学效果良好;中职注重学生专业实际动手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重视不够,投入有限;高职生来源的高中学生,因其高中学校更加注重升学,对计算机这门辅修课程更是重视不够,教学起步比较晚,师资、设备投入不足,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则更少。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解决工作中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问题,高职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外,还会授予学生一些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2009年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明确要求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及课时要求如表1[1]。职业模块设置文字录入训练、个人计算机组装、办公室(家庭)网络组建、宣传手册制作、统计报表制作、电子相册制作、DV制作、产品介绍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络空间构建等九个模块,职业模块的教学时数分配由各个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

针对高职阶段,教育部没有教学大纲,由各高职院校自行制定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笔者调研了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大纲,发现教学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如表2:

2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认知差异较大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创设条件让更多的年青年成人成才,掌握一技职能。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来自于城市的学生因为经常接触计算机,计算机能力比较强,能够灵活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因为自身生活因素,计算机接触较少,计算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较差。高职入学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起步存在较大差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过浅显,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计算机不了解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跟得上老师的授课节奏,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计算机课程的难度、广度和深度。

2.2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重复性

中职和高职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观察上面了两个表格,发现中职和高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上有很大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差异性很小,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中职学习过的内容,甚至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上也基本一致,这就浪费了学生大好青春,对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有些学生在中职或高中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且通过了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重复的内容和重复的训练,使得学生产生严重的枯燥心理。

2.3高职的计算机课程补充性与发展性不够

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在中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上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学习到中学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操作,更加为学生步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学的计算机授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在步入高职时对计算机应该有更深一步的学习,但是事实是高职的计算机学习还是十分注重考试要求,大量学校实施以证代考,只要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学生就可以免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大量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注重强化训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确保授课学生能大部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高职在教学中着重地体现出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不能很好地对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课程进行补充和拓展。针对不同类别学生,高职的计算机授课中没有体现教学的差异性,中职和高中升学进来的学生在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选用相同的教材。

3针对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问题的对策

3.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1.1选用内容全面、难度较大、与时俱进的教材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断的加强对教学教材的改革和更新,教材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桥梁,要不断地加强计算机课程内容实施的层次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随时调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教材中体现出当前计算机发展中新技术和新应用,让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脚步。

3.1.2教学中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职教学要求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指导实践操作,但更多的要进行技术技能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要传授够用的理论知识,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到实训室进行实际操作,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可能的情况下开展师徒教学模式,师傅先示范操作,徒弟观看,之后徒弟做,师傅看,最后师傅点评,徒弟再次操作,通过多次演练来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的技术知识。

3.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取的对策

3.2.1提高教材质量,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中职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操作是起步阶段,是第一次接受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完善,所以中职阶段要选用难度较小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要浅显一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度要小一点,便于学生较好掌握,教材内容也要能够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应用的最基本知识和技术为宜。

3.2.2不断的加强实训设备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中职和高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不被重视,很多学校为了应付检车而粗略的设置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备设施上投入较少,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因此,中职和高职要加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备的投入,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

3.2.3建立科学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紧跟时展的课程,中职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而调整,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内容要及时加入课程内容,过时、老套的知识和技术要淘汰掉。相应的,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上也要进行及时调整,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学习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发展。

4结论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要促进中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协调发展,全方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设置两套相互衔接和完整的课程计划,注意难度、广度、深度的不同,让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中感受明显的差异,教学内容要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为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2009.1.6.

[2]王志强、刘芳芳.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6):59-60.

[3]谷岩,宋文,刘敏华,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52-54.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4

在教学中提倡学以致用,在讲解后,给学生提供全面的上机操作环境,首先,由浅入深地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环境下进行验证,得到感性认识,再进行理论分析,可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随后进一步尝试多种解决方案的操作实验,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验教学,优化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操作能力。强化上机实验是真正学好本课程的关键,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建议理论与实验课时的比例为1∶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

我校会计电算化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按照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编写好的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适合某个具体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上机实验。

目前,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在付电算化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的弊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会计临时性具结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付电算化发展的趋势,做好专业课程设置。在完成基础课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会计电算化的专业课程大体上可作如下考虑:

(一)教学重点

1.会计软件的应用和维护

2.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主干课程设置

1.《会计电算化概论》36课时

2.《会计信息系统》54课时

3.《实用会计软件操作》54课时

4.《数据库技术及应用》36课时

(三)辅助课程设置

1.《会计软件专题》36课时

2.《电子表格(eXCeL)》54课时

3.《网络技术基础》36课时

此外,还应经常性地开设专题讲座,介绍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现状、发展动态及新的规范要求,作为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强、法规性强、更新速度快的学科,因此,课程设置应具有实用性、规范性、动态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二、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教学

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可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机房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方式进行演示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教学功能,可以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及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实时地传送给全体、群组或单个学生。在广播教学时,学生机完全接收教师机的屏幕,并且键盘被自动锁死,此时学生不能自行操作,只有等广播教学活动停止后,将学生机切换回原来状态下方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边学习边实际操作。例如,在开始建立账套时,一般学生对过程都不是太清楚,此时教师可以在操作演示完后停止屏幕广播,让学生立即操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继续进行广播教学。

在广播教学中,可以允许学生电子举手提问。只要学生机一按电子举手按钮,在教师机屏幕上该学生机就会立即显示一个举手的标志,教师看见后即可回答学生的提问,这样教师在不离开座位的情况下就可以解答学生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时地将某个操作很好的学生的屏幕及声音转播到其他学生机上进行演示操作,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感,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既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又符合电脑教学轻松、互动的自身特点。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实施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优越性。它不仅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是一次教学方式的飞跃。

三、实施好会计电算化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电算化从内涵上讲,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应该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会计学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从学科上讲,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一)注重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上下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学到一门实用新技术,操作一个新产品只能管几年,以后还会有更新的东西产生,只有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就能管用十年甚至几十年,有了专业理论基础,新技术、新产品一出现就能更快地领会和掌握。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提倡学以致用,在讲解后,给学生提供全面的上机操作环境,首先,由浅入深地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在上机环境下进行验证,得到感性认识,再进行理论分析,可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随后进一步尝试多种解决方案的操作实验,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主持下,再进行优劣分析,实现协同学习。

(三)应用Cai课件,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材研究

1.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应用型”的“本科生”人才为主,即它不主要培养“学术型”的人才或者研究型的“研究生”人才,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要,着重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如今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将不再沿用传统本科教育讲究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而是应在专业建设的指导下,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围绕课程改革,开展相关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因此,要把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念落实到办学的实际过程当中,需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加以潜心研究,进行改革建设。本文将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最为广泛的《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材进行研究与优化,以推动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培养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帮助。

2.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教材的现状和问题

VFp这门课程,是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触的第一门和数据库技术相关的课程,也是他们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所以这门课程的很多专业术语以及操作的方式方法都给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市面上有多种多样的《VFp程序设计》类教材,经研究发现,多数教材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问题:

2.1教材安排凌乱,分散

由于VFp课程本身既包括数据库理论知识,又包括软件开发实践,所以涉及对象比较多,功能应用操作复杂,这就要求这门课程的教材在编写安排上要内容衔接得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而一些教材在整体的组织上编写分散、凌乱,没有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的概念,一些学生尽管学完了这门课程,可对VFp是什么,能做什么用,都还一无所知。

2.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

从各大高校所使用的VFp程序设计教材统计,其内容基本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VFp基本语法、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SQL查询、程序设计基础、查询和视图、表单设计、菜单设计、报表和标签设计、项目和应用程序开发等章节。各个章节在内容安排上大部分都是偏重于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实例以体现设计的要点和细节,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并没有达到学以致用,这严重背离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3教材实验操作没有针对性

有些教材书后的实验不能完整反映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实验单一枯燥,安排操作内容不实用,没有针对性,有的过于简单,这样就使得学生上机内容不饱满,迅速完成某实验内容后就不知所为,大部分时间都被白白浪费掉,所以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教学质量。

2.4教材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多数教材的编写安排中,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对象操作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些教材只是列举一些很简单,很容易实现的方法和问题,而对于需要用心思考,仔细动脑筋操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却涉及很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材的安排当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知识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教材的改革思路及优化办法

哈尔滨剑桥学院针对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使其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理论知识,加深系统开发思想,为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准备。针对现有教材,我们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全面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内容设计上,先安排讲解数据库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针对程序设计理论,讲解VFp的基本语法和函数,再介绍VFp数据库和表的基本操作,在表数据的基础上引入SQL查询,然后讲解查询和视图这两个对象,最后渗透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讲表单、菜单、报表和标签的创建和使用,最后讲项目管理器,使得前边的所有对象都综合在一个大的应用开发里,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发的过程。这样,就使得VFp的整个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成个一个整体,不凌乱,不分散,内容过渡自然,章节衔接得当,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良好进展。

3.2全面侧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老师的指引下,安排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动手去实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更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表单教学环节中,可以安排设计“抽奖器”。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对该任务进行全面分析,需要表单上有什么控件,需要后台数据库表设计什么样的数据,需要怎样编写事件驱动代码,最后经过查看和总结学生的完成情况,由教师演示共同制作外表美观,简单实用又贴近生活的小案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课堂理论的进一步实践。

3.3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

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紧扣最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精选例题,合理安排课后实验以适应等级考试机考难度,对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提供针对性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

4.结束语

通过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理解与研究,《VisualFoxpro程序设计》教材从内容章节到习题实验、上机指导,完全适应国家对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考核的要求,集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于一体,有完整的习题以及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非常益于组织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VisualFoxpro程序设计》在2011年2月面向全国出版发行第一版后,不断引入本校及兄弟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新成果,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丰富教学案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将不断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写更适用于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教材、上机指导书,全面提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搞好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6

【关键词】教学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性教学改革

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己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及计算机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计算机文化是实现信息化的保证。中等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实践技能,又要有专业知识。在中等专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程,其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软硬件技术,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理念、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以及能否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思考。

1.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windowsxp操作系统和microsoftofftce系列办公软件应用为主,包含一些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网络基础的内容。教学方式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师的课堂讲述结合学生上机完成实训练习。www.133229.Com

2.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层次不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当他们进入中专以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软件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没有意思。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这门课程,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就必须从最基础的讲起。学生计算机基础层次的不同给教学带来了难度。

2.2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相辅相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已操作时就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已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一旦题目变换就不会做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思考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日常使用知识和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为学生打造一个应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呢?下面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加以探讨。

3.1注重启发,培养学习兴趣

为了学习而学习是盲目的、枯燥的,且没有很大的成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从学习中感受快乐,正所谓“学,并快乐着”。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给学生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创造性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应讲究方法,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重在点拨。如在讲解例子时,可以选择各种题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讲解,注重告诉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其他的同类型题目让学生自行练习和操作,或共同讨论完成,最后教师再公布答案。再如,在课堂练习中,当发现学生出现操作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点出和纠正,而要通过提示,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发现的喜悦,印象才会最深刻,记忆才会最牢固。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时,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些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此时千万不要对学生大肆批评,令其失去学习兴趣。有效的做法是: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能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其中的内容,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游戏感兴趣,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他们就会很快地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技巧,这也不失为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培养学生兴趣,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2设置任务,提高学习主动性

所谓构造情境,设置悬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比如,在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0教学中,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叫可以先将课程表、教室安排表、表格式个人简历等样本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本次课的学习任务,带着目的去学习。反过来,教师以生动活泼、简洁明了、极具吸引力的“简单”任务布置作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调整教材顺序,开创实践性教学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以前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计算机的硬件基础知识、数制转换等,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硬件部分理论性强、专业术语多,且晦涩难懂,往往在几个星期的理论课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计算机到底能做什么,更谈不上有什么学习兴趣。鉴于此,在教学计划上,可灵活安排,先导入实例进行教学,再讲解理论,而不必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如在讲授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运用”时,可选取一个实用或典刑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开头,先行教学。又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资表”入手,通过讲解“工资表”的功能、应用方法,并上机操作运行,以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开好头、起好步。至于枯燥的理论,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适时穿插进行。

4.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深入的思考,我校采取以下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1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课堂授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充分注重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硬件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以前那种“粉笔+黑板”的旧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很不适合。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要完完全全表达操作过程是极其困难的,学生也不能完全明自和理解。配置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进行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问题。这是种新型的、直.观的、可视化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学示范”功能,亲自操作示范,边示范边详细讲解,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听得明自,才能真正理解。此外,还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电子举手、辅导答疑、语音对话、监控管理等功能,实现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处于共振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2实验教学内容灵活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的思路。“精讲”是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是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实验课往往由理论课老师完成教学,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指导书上比较详细的步骤对文档、表格、演示文稿进行排版、编辑等简单、基础性的操作,大多数情况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任务即可。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在上机时,老师应该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既要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要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因此,我校打破传统观念,采用与以往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首先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情况、专业分布,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接下来在实验过程中,将具体操作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学生完成实验指导书的作业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操作,也是操作重点所在;其二是由辅导教师另外设置难度较大的附加题任务,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从而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这样不但照顾到了层次不同的学生,保护了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做到了因材施教。

4.3组织技能竞赛

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校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举行“贺卡设计竞赛”,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5.结束语

21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层面宽广,对其教学法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教师要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为我国中专教育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7

Keywords:practice;oS;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16-02

0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程,将学生在一、二年级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并予以提升,帮助学生完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结构进行系统、完整、深入的思考。该课程在教育部历次教学改革和教学计划调整中都不断得到加强。

任何一门课程,要对其有比较深刻的内涵理解的前提是对其内容的精确提炼,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以章节形式进行的罗列和叠加。笔者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一些教学方法方面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看法,特提出以供大家商榷。

1操作系统课程的精髓教学框架

对本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所提炼并加以有机整合而形成的精髓教学框架:

1.1系统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当前技术发展潮流追踪许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讲解操作系统课程时,往往局限于介绍具体方法和技术细节,忽略对技术发展历史和当前技术潮流的诠释。既不能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又无法对专业历史有深入的了解。本门课程争取使用3-4学时的时间详细讲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著名人物、分类体系和技术发展趋势。这样的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使命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1.2作系统基本设计原理与核心技术方法的分析讲解本门课程注重对基础专业理论的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原理。对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基本的设计原理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操作系统的各种基本设计原理中包含了大量的算法设计与技术实现优化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剖析算法设计思想和优化方法的差别,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而不是僵化的向学生灌输思想。

1.3真实操作系统案例的组成结构与实现特色剖析对比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体系严密,各种技术方法错综复杂。要注重选用真实操作系统作为学习的案例。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1.4操作系统原理与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关联《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内容和知识的结合。要专门讲解“操作系统硬件基础知识”以融合《计算机原理》课程知识;重点分析“应用程序编译链接过程”以融合《编译原理》课程知识;在“进程同步互斥、i/o设备同步阻塞-异步传输”的内容中有机融合《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关联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多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贯通,有效的促进了专业理论体系的完善。

2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的系列化分类,在选用优秀计算机经典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强调教学方式的科学与合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2.1定位于专业基础必修课,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计算机领域各相关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建立扎实完整的软件基础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原理》是讲述计算机硬件资源管理、应用程序运行控制、人机交互接口实现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加强对《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计划、建立完整实践环境、主动追踪技术发展潮流,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2面向应用、软件等各专业学生授课,实现“承上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方向主干课。在教学计划中,本门课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对低年级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与提升,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2.3原理、实践、现实应用相结合,为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操作系统原理》是综合了基础理论讲授、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最新技术发展潮流追踪等多项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建设存在教学工作量大、上机实践环节重要、学生学习任务重等特点,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存在原理讲授与上机实践脱节、课堂学习与现实应用剥离的情况,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为此,在《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建设中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内外经典操作系统教材,努力搭建多种操作系统平台的上机实践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督导力度,加强对技术发展潮流的追踪。

2.4“启发式、关联式”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对基础性的操作系统原理进行讲解时,要注重讲授与讨论的结合,教案的内容组织并不完全遵循各类教材的内容安排,在讲解顺序、思路整理方面均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和指导。在详细讲解各类原理之前,安排小规模“课堂讨论”分析猜测设计思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能力;在讲解原理的过程中,不断的问“为什么”,提高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在原理讲解完成后,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展望,指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方式。

为激发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对讨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小额加分”的激励,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观点。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28-001

0.引言

作为一名现代的中职学生来讲,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才行。而作为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日常的教学中深入的研究教学内容,与时展同步,摒弃之前不好的教学方式,创造新的教学方式,以便于来帮助学生加强自身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无论如何也躲不掉的一门学科,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中就非常明确的提出了要增强学生的计算运用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处理生活以及工作的能力,从而以此来提升中职学校学生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可是,现如今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生学习兴趣偏低

大家都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类学生相对来说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习能力差,积极性不高,甚至对自己自抛自弃,根本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中学生们不愿意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觉得太过于枯燥,利用上机的时间在计算机上面玩游戏,聊天等等,以至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被拉低。

1.2计算机课本重理论轻实践

中职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而轻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在微机房上课的时间有限,大多时候都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可是理论知识又太过于枯燥,导致很多学生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来学习。加上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内容编配不合理的原因,很多的中职学生还只是知道怎样用计算机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等。不要说编程,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操作就完全不会了。

1.3计算机教材的知识点多而不精

翻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课本就会发现,里面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多了,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多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不好的一面就是知识点太多,而课本篇幅有限,就没办法使得知识点更加全面,导致出现了学而不精的情况发生。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基本上是固定的,在计算机操作方面只需要使用到一两样就可以了,不需要应用到过多的知识点。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2.1合理的划分教学模块

要想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划分教学模块,只有将教学模块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才可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定下一个基调。(1)系统操作模块。系统操作模块主要讲的就是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利用这部分的知识来指导学生正确的应用计算机的每一个构件。比如计算机的键盘与鼠标等等,与此同时,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要非常熟练的掌握文字的输入法等。(2)处理文字模块。文字处理模块的作用主要就是培养学生们掌握文档的能力,对于学生们的文档排版进行练习,还有表格的设计、图文混排练习等,从而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处理文档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可以独自完成各类文档的处理工作。(3)处理数据模块。处理数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能够进行录入数据的练习,引导中职学校的学生们掌握处理数据的方式,以及打印工作表等。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将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简单的处理一些日常的数据和图表。(4)文稿演示模块。文稿演示模块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中职学校的学生们能够掌握播放幻灯片的操作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到了工作岗位,参加会议时可以自己制作ppt并会播放ppt等文稿演示的能力。(5)网络模块。网络模块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能够掌握应用和浏览网页,并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电子邮件等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

2.2实施个性化综合考核

所有课程的学习最终都要通过考核来评估教学的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然也要进行考核。考核中教师要根据每一个教学模块的不同要求,来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评估。而教师在制定考核的内容时,要充分的与教材的内容想结合、与现代的计算机趋势这样的大环境相结合,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考核内容才是科学合理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找出学生们之间的不同点与偏好,然后在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如此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更加的全面,从而更好的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对于那些在学校学习时表现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下的学生,教师在制作考核题目时,应该多设立几道关于应用的题目,以此来检验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针对那些学习非常的积极,成绩也很好的学生,在制定考核内容时,教师应该多设立几道开放性的题目来扩散学生的思维。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众多会计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走向会计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它是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替代人工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不同于其他会计课程的全新的课程,侧重于动手实操技能的培养,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技能培训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会计电算化教材内容主要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账务处理系统应用基础、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编制、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等知识点,除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一章讲述理论知识之外,其他章节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着重于实践技能培养。因为在课堂上讲授有关电算化的概念、定义等理论知识,给人以抽象、纸上谈兵的空泛感,学生难以接受,而教学活动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通过上机操作,获得“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学生才能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实践中领会的知识,又能反作用于实际,从而运用它们更好地解决会计电算化上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财务软件系统基础设置中讲到建立账套及需要定义的业务参数,账套、启用日期、编码方案、数据精度,会计数据的备份及恢复等知识,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通过上机实验,可以直接感受到业务参数的含义及其对整个账务处理所起的作用,会计数据的备份及恢复的过程及作用,等等,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下一次的实验操作更为熟练、灵活。

二、加强示范性教学

如前所述,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示范性的演示操作。教师演示要按实践操作规程正确规范地完成演示任务,不应有半点失误,这样学生在现场看老师表演印象较为深刻、记忆牢固,教学效果才明显。示范教学可采取以下方法:教师示范,学生同时操作,方便学生观察模仿,形成相应的技能;或者教师示范完成某一实验内容之后,再由学生操作,此时,教师应当慢速操作,并且操作内容不宜过多,让学生有足够的缓冲时间来记忆实验步骤和方法。针对技校生基础比较薄弱,注意力不够集中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实际,对某些不易掌握的实验内容要反复示范,如总账系统的期末处理,会计报表公式单元录入等,以强化教学刺激,提高教学效益。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操是一个连续性、系统性的操作过程,前后操作内容相互衔接,如果前一阶段的操作失误,就会使后一阶段的操作无法进行。学生上机操作时不仅要准确无误,而且要在系统提示无法操作的时候,分析查找屏幕提示的含义及原因,排除障碍,使实验顺利地完成。但是,有相当一部份的同学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一遇到问题或者忘记了操作步骤就等老师来解决,例如:在建立账套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账套号不唯一”的提示,说明录入的账套代码已经存在,根据账套代码不能重复,输入的代码不得与已存账套代码重复的原理,同学们自行录入系统中不存在的代码即可解决。再如:系统提示“制单日期不能超前于系统启用日期”,说明在填制凭证中,制单的日期应晚于该账套的启用日期,所以应检查系统的启用日期、制单日期,以及它们的时间顺序,从而纠正失误,解决问题。一些同学没有开动脑筋,没有自觉地分析原因,思维的惰性造成的技能技巧不熟练,使得教学进展迟缓。著名教育家劳厄曾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运用于会计领域的课程,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是必要的。在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一章中,软件系统平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的数据库,硬件的工作方式,财务软件的配置等计算机理论知识,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真正含义、发展历程及其意义。同样,在上机实操过程中,会遇到诸如“总账系统已经在运行”的提示,却无法使用总账系统的情况等计算机运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目前从事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自然难以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所以学校应组织教师深造学习,培养既精通会计理论,熟悉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维护会计软件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综上所述,实践性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的特色,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加学生上机操作课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操作入门教程篇10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⒈根据计算机课程在培养方案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来设计它们的教学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极其迅速,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应有其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

例如:离散数学的基本内容比较稳定,但如果仅从纯数学角度提出这些概念就显得很抽象,而且它的四大部分内容(数理逻辑、关系、代数系统、图论)相对独立,因此这门课的内容既“离散”又难学。后续课程也较少直接应用它们,学生对这门课的目的不是很明确。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不仅强调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逻辑和证明,对于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极为重要,而且强调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我们将离散数学课定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的结合,大量引入数据结构等计算机科学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抽象数学概念也是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等作为其后续课程。

⒉操作系统是系统软件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强调从用户和系统设计者的不同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运行机制、界面和结构。在教学中不但强调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既熟悉操作系统的结构,又能编写操作系统的模块。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一些新内容,如:用户接口与操作系统、安全问题、多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⒊对一门课程,除了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在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教学规章制度、实验室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才有可能把一门课程建设好。

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存在以下基本情况:

⒈由于扩招学生太多,再加上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学院/系还担负着其他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责任,机房建设以及计算机购置赶不上学生的急剧增多,因此教学资源紧缺。

⒉普遍存在“重理论、重课本;轻实践、轻动脑”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并且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即使重理论也很难将理论讲深入,同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不多,在实践机会较少的情况下,走出校门后对工作和社会会有较长的适应期。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较多表现为: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接受能力可能会使他们学了某一门专业课后仍然一知半解,就算考试成绩不错也不一定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应用能力和素质。

⒊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是计算机科学非基础学科,有其应用和研发的一面,并且这一方面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教学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对的是高校计算机各专业的大学生,积累一定实践经验与打好理论基础对他们今后踏入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理论和实践必须结合并且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抓好,不应该出现做毕业设计时才将实践落实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非中小学计算机操作教学,也不同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更不同于社会上的各种培训式应用训练。理论教学在此过程中属于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不可贪图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而忽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充分结合专业理论的教学与对学生应用能力、编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⒋全面推行“三结合”教学法。教学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实例演示相结合;教学手段上应推行理论课与相关程序设计语言课相结合(如:数据库系统概论可以与visualfoxpro/powerbuilder合并教授);教学过程应将当前知识点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有这样的意识:各门专业理论课之间的联系和相通性对今后深入学习非常重要,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是一个整体系统,有关计算机的各门专业课均在此基础上相互制约又融会贯通,各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讲授对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体把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