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景观工程十篇生态景观工程十篇

生态景观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18

生态景观工程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应用初探

生态完整性的含义是保证和支持生态系统平衡、综合适应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一指标,才可以对某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判断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的合理性。通过景观生态学,可以对一些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定,获得其最真实的能力,有效获取其实际数据。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主要是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进行交叉,我国对这一科学的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进行空间变化上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核心集中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2点。景观主要有3个因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的含义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其它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在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与其他相邻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地方。廊道和模地可以算作是拼块的一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类型,这2种类型的形状、面积和连通程度的特点都具有特殊作用。廊道是2个拼块之间的衔接地带,主要呈现带状,是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主要通道。模块一般指具有景观性的拼块,对拼块的景观性质和动态变化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1]。当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需要从这项工程建筑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其主要判断的指标有: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完成这些内容的评价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成果进行支撑,因此,要想完全进行相关指标的定量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

2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以我国某一水电站为例,在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中,需要调查和分析生态因子,对于植被类型的调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也是评价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使用样方法调查相关地点信息,在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该水电站的环境,主要是模地判别、生产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在进行模地分析的过程中,需要系统计算景观中各拼块和样方数量、面积,计算出各部分之间的密度、频率和景观比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使用优势度值判别法。评价范围内用地的类型主要包括河滩裸地、水域、园地等,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值,在这一评价中使用了世界范围内相同地类平均生产力作为主要的计算依据。经过系统判定,这一水电站工程的评价范围内自体系生产力的水平较高,植被比较丰富,恢复程度较好。评价范围内的模地是林地,可以动态控制生态系统,整个区域内各种植被交替存在,异质性较强,因此,该水电站工程内的生态完整性比较好。这一水电站建成之后,在相关评价区域内,高压稳定性的元素数量没有被大量破坏,生产力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工程实施对其自然体系的稳定性影响较小。这一水电站没有对附近的植被造成严重影响,工程占地的面积和被改变区域的面积总和只占据全部面积的10%,其余面积的植被均没有受到影响。拥有动态控制的组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能力均没有受到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这一项目的实施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变化,对阻抗稳定性影响较小,项目完成后对工程的完整性没有太大影响。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全面体现景观生态学在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中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出其具备的优点。通过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判断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借此衡量相关工程建设的利弊关系,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为我国的发展带来益处。

3结语

只有保证生态完整性,才可以进行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景观生态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中,符合生态完整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应水利工程前后的景观优势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掌握工程建成前后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找到一定的解决措施。但目前这一方式的使用时间较短,还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睿,刘胜祥,崔鸿.景观生态学在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托口水电工程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6(5)

2史学峰,曹露,刘辉,李丽珍.景观生态学法在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某风电场工程为例[J].科技促进发展,2012(5)

3蒋海.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张健民同志商榷[J].林业经济,1996(3)

生态景观工程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植物景观;城市规划

城市生态基础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面对中国未来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城市生态园林景观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植物景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园林景观要素,能使城市景观空间体现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时的变化。景~(1andse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圣经”旧约全书,泛指陆地上的自然风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与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是一种精神的展示。景观规划是将不同植物材料组成一个有机体的过程,是以植物为媒介的外在艺术表达,是在发挥基本功能要求,满足植物生态习性及符合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基础上,合理搭配,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的过程。

景观是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协调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城市绿化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城市绿化是人类精神和理想在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时展,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绿化美化已成为大众追求的新目标。18世纪olmsted调整了英国田园式园林,以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占地8.6km,以种植大型乔术为主,草地只占l,5左右)为代表,开创了在城市中刨造人与自然充分融合的新纪元。这里的水体、阳光、植被、动物都给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而且对城市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后,欧美各城市相继掀起了一场城市环境美化运动,对于改善城市形象。尤其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素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视,各城市都在花大力气改善环境,如在太原就可看到一系列街道、广场、公园、居住区绿化环境的改变。久居都市的人们大都向往自然,希望让城市的阳光、空气、水体、树木都披上自然的色彩。

3城市植物景观的规划

3.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木的设计理念,注重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优先考虑城市整体环境,立足科学,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资源。

(3)保护、恢复和再造城市自然环境,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提高单位绿地面积和城市绿地景观整体的生态效益。增加植物生态多样性。

(5)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3.2利用植物景观体现城市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即地方风格特色。如华盛顿林阴景观大道、纽约中央公园、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莫斯科红场等都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利用园林植物配置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以植物景观展示传统的城市文化,如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以及我国北京的香山红叶(黄栌)、杭州的柳浪闻莺(垂柳)、海口的椰风海韵(椰子),这些植物景观都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树种选择上,首先应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如太原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树种应用方面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应以落叶树种为主。有的树种春花烂漫具有姹紫嫣红的特色,有的树种秋色艳丽,形成层林尽染的风格,季相变化十分明显,在太原汾河公园,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这种变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市花、市树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植物品种。也是比较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的植物。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已上升为当地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太原的国槐蕴含着三晋文化的底蕴、扬州的琼花和香港的紫荆花都是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植物。树龄在百年以上或具有科研、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是历史的见证,是活的文物,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的历史遗产,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应动员全社会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树种。

3.3利用各种手法创造意境美

植物不仅有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多彩、寓意深长的内容美。景观规划是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绿化树种。以发挥它们的绿化功能和观赏特性。

(1)困势利导,合理安排空间。巧妙地利用地形特点。如起伏的地形、弯曲的水面等变化及空间的大小等立地条件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欲“扬”则“扬”,欲“抑”则“抑”,以达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具有观赏、组景、分隔空间、装饰、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我们应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划分空间,尊重植物生物学特性。构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环境。形成多样植物的统一合理组合,合理利用空间。空间植物应丰富而不散乱。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3)植物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植物造景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确定骨干树和伴生树,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虚实结合,若隐若现,充分体现自然环境美。

(4)保持植物景观的均衡韵律和优美轮廓。植物应具有优美的林冠、林缘线。植物空间的轮廓,要有平有直,有弯有曲。行道树以整齐为美。而风景林以自然为美。

(5)植物应与周围环境相协涮,使建筑环境与植物景观相得益彰。植物应与其周围的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环境相和谐,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线条以及优美的风姿会给建筑以美感,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无论何种水体,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来丰富其景观。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态、色彩均可增加水体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6)充分利用植物时间和空间的季相感。植物随季节、年龄而异,植物的四季变化与生长发育,使其产生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相感。

3.4应用各类园林植物构建植物景观

用于植物造景的园林植物种类繁多,不同的植物反映着不同的景观(1)彩叶植物。彩叶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且枝叶茂盛,易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而备受人们的欢迎,在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巾大量应用。彩叶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春色和秋色叶植物。常见的春色叶植物有卫矛、臭椿等;常见的秋色叶植物有元宝枫、银杏、鸡爪械、鹅掌楸、黄栌、火炬树、漆树等;常见的常色叶植物有金叶女贞、紫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丛植、基础种植、群植和片植、彩篱或模纹花坛。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大片的黄栌,形成壮观的红色森林景观。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无处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划分空间、林缘线处理、营造主景、隔离树丛、背景树组合、草坪植物色彩与季相的装饰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种类繁多、品种丰富。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饰成模纹图案。在树木下、溪水边、山坡上、岩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态景观效果。

(3)攀缘植物。攀缘植物在园林中主要应用于垂直绿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绿化的立体效果,通过美化光秃的墙面、土坡等提高环境质量。攀缘植物可分为缠绕类、吸附类、卷须类和蔓生类。附着于墙体造景的可用于各种墙面、挡土墙、桥梁、楼房、篱架、栏杆、铁丝网、栅栏、矮墙、花格等垂直侧面的绿化。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络石、凌霄、牵牛、金银花、蔷薇等植物可附着于棚架进行造景。可“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门、园桥相结合。点缀装饰小游园、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营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芦苇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葱、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4结语

植物景观是唯一能使人们感受到生命变化的风景。景观规划应适地适树。近远结合,速慢生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按比例栽植。讲究季相变化。景观规划的共同目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为大众创造出生态、美观、经济、舒适的生存环境,通过经济、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城市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5-142.

[2]南希.植物景观设计[m].卓丽环,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2;81—83.

[3]刘曼.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7,

[4]房义福.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考——以济南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07(特刊):412-414~

[5]席亚娟.植物造景若干问题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7(3):113一l14.

[6]肖随丽,贾黎明.景观林业内涵概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7(特刊):263—266.

[7]阑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6—38.

生态景观工程篇3

关键词:低碳生态技术;园林景观

1低碳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原则

1.1量化原则

所谓量化原则,就是将低碳理念用数据量化,利用数据帮助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达到低碳目的。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按照低碳排放的要求,在充分考虑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之上,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控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保证园林的规划设计能对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生活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1.2持久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规划单位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科学合理的勘察现场,合理利用资源,建设适宜城市发展的园林景观。在园林景观的建设、养护等环节方面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延长景观的使用周期。

1.3材料选择低碳化原则

在园林景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是降低碳排放量的直接方法。低碳化材料的实质就是减少碳成本,即在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各环节的能源消耗和废物量。

1.4施工与维护的低碳化原则

低碳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循环过程,在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之初,设计单位要依据地形进行规划设计,坚持不大量挖掘土方的原则,减少机械使用,减少能耗。

2低碳生态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

2.1利用雨水,节约能源

结合地形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经过一定的设施和药剂处理后,得到符合某种水质指标的水再利用的过程。降落于地表的雨滴本身带有空气中的一些尘埃及大气污染物,再加上一般地区集流面没有适当的卫生防护设施,使得汇集于蓄水设施中的雨水水质较差。利用绿地增加雨水蓄渗措施,如下凹式绿地的形状、下凹深度等和不同材质、不同汇水面和不同的降雨期和降雨量引起的雨水污染状况进行了处理,进入清水贮蓄池贮蓄,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水体造景区域或园林绿地浇灌。

2.2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坏防水层,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2.2.1屋面风力减弱策略

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2.2.2屋面减重设计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低维护,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轻质土壤配比:腐植土50%~70%,蛭石10%~40%,砂土10%~20%。

2.2.3排水层

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还要考虑人的载重,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2.2.4保护层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发芽。如果选用的种植土比较轻,保护层的材料还要有在刮风时防止土壤飞溅,不易燃烧的特性。考虑到景观效果,保护层的外观在质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观要求。

2.2.5屋顶雨水收集

屋顶雨水收集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景观用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宜利用非传统水源,达到标准一般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达到优选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3类: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3种水源中,最节约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据收集后的用途(用量)以及径流系数来决定的。

2.3选择低碳园林材料

低碳材料是指使用周期长,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低、污染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可以循环使用并且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选择低碳园林材料、循环利用低碳材料和研发与生产新型低碳材料是构建园林景观建筑、铺筑园林道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直接方法。比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使用木结构材料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

2.4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所谓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再生并且能不断得到有效补充或可以重复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沼气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中,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最能体现低碳理念。当前,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就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5低碳理念在园林施工与养护环节中的应用

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工程质量不但要好,景观效果也要保持长久。要减少施工过程中机械的使用,这样就能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还不至于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良好的养护管理是长期保持景观效果的最好保证,在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过程中,要注重生态变化的原理,使园林景观中植物的灌溉、修剪和施肥等与生态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比如通过增加乔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以增加植物的多样性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园林是低碳经济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园林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发展低碳技术、建设低碳园林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为此,我们应该将更多低碳技术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中,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园林。

参考文献:

[1]杨彪.生态风景园林施工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J].大江周刊,2011(8).

生态景观工程篇4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景观生态

abstract:inthispaperJinShanHehuizhousmallwatershedwaterand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engineeringasanexample,basedontherivercoastcharacteristics,analyzestheproblemsintheriverregulation.Fromthelandscapeecology,theapplicationofinterdisciplinary,takeecologicalwater,thereplacement,theecologicalriverbankandsedimentplantdesignandothermeasurestorestoreandprotectrivercorridor.

Keywords:riverecologicalsystem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ndecologicallandscapeecologicalrestoration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河道中,人们对回归自然、亲水、景观与文化等越来越重视。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程已由单纯对裁弯取直护岸修筑浆砌石挡墙或砼护坡、铺设草皮,发展为应用景观生态、水利学等多学科、以河流生态系统为中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为一体的新型水土保持工程。这里以广东惠州市金山河小流域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例,简述多学科交叉在景观生态规划和水土保持方面的应用。

1项目背景

金山河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以红壤、赤红壤为主,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草覆盖率大于80%;水土流失等级多为轻度流失,为典型的水力侵蚀区,局部存在重力侵蚀,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a,为广东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金山河整治河道总长度为10.09km,其中金山河河道长6.529km,横江沥河道长3.414km。金山河河道坡降0.28%,横江沥河道坡降0.26%,总控制集雨面积20.78km2。,金山河下游河道弯曲狭窄,河床淤积严重,并且污水横流,水质发黑发臭。横江沥位于市中心区,其下游段长1.5km全部为盖板暗渠;上游段为矩形明渠。

2金山河沿岸特征与面临问题

2.1河流生态系统简述

河流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沿河生态廊道是城市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看,城镇地区,把于河岸栖息地有关的、天然游荡河流所需的河道所需的范围划为河流廊道的基本范围。从微观层面看,河流廊道的宽度和剖面形态,应由功能确定[1]。河流廊道的宽度要保证行洪安全和促进廊道内动植物沿海迁徙,剖面结构应包括河槽、河漫滩、河岸以及至少在一侧、具有一定宽度的、连续的河流阶地动植物带。这对行洪、水土保持和提供游憩等具有重要价值。

理想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包括洪泛区、滨水区、过渡区和外部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如工业化、修建渠道等常改变河流廊道的结构和功能,不利于河流廊道水体流动和生物迁移,也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其中,河道边坡是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水土保持、防洪行洪、净化水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2]。对河道边坡进行合理改造是重塑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2.2金山河整治工程面临问题

一直以来,金山河是惠州市中心区洪水的主要下泄通道和市区工业、生活污水的受纳河道。面临问题主要有:

(1)河流基本呈直线,形态单一:河道裁弯取直,使天然河流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被改变。在横断面上,河床断面为矩形断面,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会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而且造成现状河道滨水景观缺乏。

(2)河道护岸硬质化,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河道护岸硬质化现象突出,造成径流减少。河流沿线工业区和商业区排污均为雨污合流管道,集雨面积内的雨水和服务片区内未被截排的污水均由管网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无法生存,致使河道流域自净能力丧失。

(3)河道亲和力差:现状河道基本上为砼或浆砌块石矩形明渠或暗涵的形式,缺乏适用性;河面与河边道路有一定高度差,可亲水性较弱。河边缺乏活动场所和活动平台,人的参与性很弱。

(4)两侧绿地被占用现象严重,水源涵养林林相单一:部分河段植被虽丰富但种类单一,河岸植被群落缺乏。山林植被主要是以桉林、果林为主,林相单一,不利于涵养水源。2.3整治目标

防洪排涝:应用水利工程手段,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岸坡达标加固、阻水建筑物改造;截污治污,漏排口点式截污、上游总口截污、沿河线式截污;

生态修复:内河上游建水库自流、外江上游河口建泵站倒灌,改善水循环,加快水体置换;通过分析河道生境,完善绿地系统,建立特色、安全、稳定的水环境,强化“山与水”、“城与湖”、“景与人”的生态文化意境,结合河道流经路径,合理布局种植设计,营造生境斑块,完善物种多样,使之成为自然之河、生态之河。

景观美化:沿河多景点串联,打造“两河四岸八景”的景观格局,完善运动、演艺、市民休闲等场所空间,为居民提供宜人的滨水活动空间。

3设计对策与景观构成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本案例为改建工程,本案例尝试对河道分段设计,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1)满足生态需水量,兼具防洪排涝功能:通过截排初雨治理面源污染以提高水质保证率,为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安全基础;远期在流域周边实现雨污分流后作为初雨截流系统治理面源污染。

从纵向上修复河流蜿蜒性,利用生态水库从上游补水、设立泵站抽水向支流以下河道补水。水库为以生态补水为目的,汛期下蓄水同时适当应用洪水调度使用河道行洪,枯水期补水。

(2)河道疏浚及底泥置换:鉴于原有河道底质已遭受严重污染,除了清淤外,应对部分河道底质进行无污染置换,本次设计拟对金山河局部河道作底泥置换。底泥置换时应用生态混凝土,其缝隙还能为水中动物提供营造洞穴的条件,改善水中动物的生存环境,净化水质,同时避免河道硬底化。施工期在河道中设置施工围堰,并对岸坡进行铺草皮绿化,此外还应设置临时截排水、沉砂措施、临时覆盖等水保措施。

(3)生态河岸:在护岸设计时,设计形式多样,高低错落的亲水平台,建立配套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减少采用路面及地面硬化、浆砌石挡墙、钢筋混凝土挡墙、钻孔灌注桩以及砼护坡工程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尽量采用植物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

人工自然型河岸:金山河上游段已有居民区,左岸保留现状,挡墙立面做景观化处理。右岸在常水位高程处布置宽约2.8m的人行步道,人行步道以下分别为生态混凝土挡墙和素混凝土挡墙,再向右作1:2放坡后采取草皮护坡,并对布置景观节点。

自然型河岸:种植植被,左岸现状挡墙仅作景观化处理,左、右岸在常水位以上1米高程处布置宽约2.4m的人行步道,人行步道以下分别为生态混凝土挡墙,生态混凝土砌块箱体内在填充碎石,常水位以下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常水位以上种植湿生植物;人行道以上再向右侧做1:2放坡后采取草皮护坡和小灌木,恢复河流缓冲带。

(3)滨水植物带建设与恢复:选用植物使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选用岭南乡土树种形成复层的生态绿廊,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共同构建金山河崭新面貌。并对河岸栏杆进行设计改造,护坡增加生态石笼垂直绿化。

乔木选用了小叶榄仁、秋枫、黄槐、凤凰木、红花羊蹄甲、尖叶杜英等,灌木选用了黄金香柳、美丽针葵、金边万年麻、洋金凤、狗牙花、红花夹竹桃等,地被选择了大叶龙船花、栀子花、蜘蛛兰、鸭脚木等,水生、湿生植物选用菖蒲、芦苇、千屈菜等。

植物措施的实施,可以增加河道旁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面,同时乔灌草的结合,可以多层次的拦截降雨、降低雨水的击溅侵蚀、分散水流的冲刷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城市河流是城市风景线的重要组合部分,重建河流生态系统是河道整治的分析和解决的基本思路[3]。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生态补水、生态护坡的方法代替传统水土保持中的硬化措施,利用植物措施修复河流缓冲带,保证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有助于河流景观系统的恢复与保持。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等,“反规划”途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4~25.

[2]李海东,林杰,张金池等,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边坡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19-123.

生态景观工程篇5

【关键词】:罗源县;森林生态景观;建设现状

【前言】: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以营造自然和谐的城区周边景观效果和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的,充分肯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致力于打造空间错落有致、季相变化丰富、色彩层次分明的森林生态景观。形成“一环、一带、多块”的森林生态景观格局。一环:即围绕罗源县中心城区一重山一面坡绿化形成的森林生态景观;一带:即沿104国道森林生态景观带;多块:即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可造林地块,通过景观提升、林相改造等措施形成多块森林景观斑块。

1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工程概况

此工程绿化面积约为478亩,具体分三个地块进行绿化,第一地块位于大同镇罗坊村,绿化面积约46亩,拟补植套种观叶、观花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无患子、黄山栾树大苗(胸径5-6m),42株/亩,无患子:黄山栾树=7:3;使林分常绿:落叶近7:3,初步达到提升森林生态景观的效果。第二地块位于大同镇罗坊村绿化面积约118亩,现状为2012年新种植马尾松纯林,树高0.8m,150株/亩;拟补植套种观叶、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设计无患子、枫香大苗(胸径3-4m),80株/亩,无患子:枫香=6:4。使林分常绿:落叶约7:3,初步达到提升森林生态景观的效果。第三地块位于大同镇罗坊村,绿化面积约314亩,现状为郁闭度0.5以下马尾松中幼林林分,90株/亩;拟补植套种观叶、观花有明显主干的景观乔木树种,设计无患子、枫香、黄山栾树大苗(胸径5-6m),42株/亩,无患子:枫香:黄山栾树=5:3:2。使林分常绿:落叶=7:3。工程施工投资额约为人民币261.89万元。

2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现状

此提升工程已经初见成效,分布在凤山镇、白塔乡、罗源国有林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具体实施:其一,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对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的地块进行分类设计,分类指导,形成花繁林茂的符合景观林带和森林生态群落;其二,坚持适地适树要求,根据当地土壤与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水肥光热条件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造林,并适当选用少量外来树种,在合理规划的前提条件下保证发挥出生态景观提升的功能,最大限度上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其三,景观协调原则。主要体现树种多样化、结构层次化、色彩化的森林生态景观;其四,突出生态惠民。各地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与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惠民战略有效的结合起来,将生态景观所带来的产业、旅游以及文化等进行有机结合,增加农民预期收益。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也正是以上述原则为核心,积极构建与打造系统的结构体系。但不可否认,在生态景观提升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问题一:苗木规格存在不达标的问题。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涉及到多个乡镇,并且工程都属于外包的方式,存在部分地区苗木质量差,规格达不到标准的状况。

问题二:生态景观与林带的连通效果较差。在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的过程中要去有效解决租地问题,在规划范围内存在没有造林和造林不达标的现象,严重影响生态景观的质量。

问题三:工程建设质量不高。存在部分工程树种选择、种植标准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有些地方更是存在排水不良、水位较高的问题,虽然满足生态景观要求,但并不利于树木成活和生长。

问题四:抚育与监管不到位。抚育过程是生态景观得以发挥生态效应的关键要素,需要做好监管与优化工作,满足造林成效。

3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对策

针对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的要求与目标,需要满足建设标准与建设要求,真正展现出生态景观提升对于本地区文化、产业以及生态发展所带来的效益。针对生态景观提升建设方面存在的相应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3.1选用规格壮苗

在规格壮苗的选择层面,需要依据相应的要求规范去合理选择。无立木地块壮苗选择标准为:①种植有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胸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大苗,每亩种植株数≥80株,且均匀分布;②种植无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地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苗,每亩种植株数≥80株,且均匀分布;郁闭度0.5以下以及择伐改造地块的壮苗选择标准为:①补植套种有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胸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大苗,且均匀分布;②补植套种无明显主干景观乔木树种:采用地径≥3厘米、苗高≥2米、冠幅≥50厘米、三级分叉、枝干健壮、形态优美的绿化大苗,且均匀分布;③上述补植套种按80株/亩进行折算补助面积,但折算后面积不得超过造林地块面积。

3.2落实目标责任

依据选用规格壮苗的基本要求,做好综合性把关。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与领导挂钩的督导制度,加强工程建设检查督导工作,了解工程进度,有效的破解工程难题,为罗源县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提升提供可行性条件。

3.3依托科技支撑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根本是保证原有的生态景观能够发挥出应有作用,在原有的生态景观基础之上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科技培训,为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奠定基础。运用科学的种植方法,能最大限度确保造林质量与任务的双双落实,为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4强化抚育监管

对森林生态景观的抚育与监管提出较高要求。基于此,应落实抚育监管责任制,确保各项有关于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的内容能够符合相应标准。依托抚育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以此强化抚育质量。而在监管用妫则需要从管护措施、管护人员以及管护经费等层面着手,满足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建设目标。

结论:总而言之,罗源县中心城区环城一重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但在整个工程进程中,要求工程参与主体协调多方工作,避免一些小问题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景观的影响。

生态景观工程篇6

关键词:土地整理景观生态学效应规划

土地整理工作是系统化且复杂的工程,其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因素,当下国内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扩大耕地面积变换成以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为基本前提的现代化景观生态型土地整理工作。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土地整理思路上的应用

1景观生态学

所谓景观生态学指宏观生态学研究工作中的全新的领域。1939年a・C・troll第一次应用该理念,景观具体指同一区域不同的地域单位内自然生物的结合体,景观生态学就是针对同一区域内具体单元空间中不同生物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该种关系不是单一性的,而是水平关系和垂直关系共存。该概念中将景观划分为具有相似的形式居于整体中不断反复发生的,包含系列化的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构建的异质性区域。具体的单元内景观被当做是根据不同生态系统和景观构建的镶嵌体,基于此特点各个景观有着明显的差异,所有的景观包含一定的共性,景观基本有基质、廊道、斑块这几个部分构成。景观生态学包含四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分别是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变化、空间异质性的管理、空间异质性对于非生物及生物过程产生的影响,空间异质性景观相互的交换以及作用。所以景观生态学中包含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空间的理论。

景观生态规划综合性较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依据多种理论内容知识为基础,根据生态原理,依据规划的尺度针对相应资源合理的调整分配,经过景观格局对生态影响的深入研究,依据生态分析,和综合评估的条件下,拟定最合理科学的景观资源优化方法。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整和完善景观内部的构造以及生态过程,维护生命的健康,提升自然生态协调的经济体现,合理调整资源开发、环境质量、经济生产能力、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增加其运营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维持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景观生态设计是控制在小区域内新建景观机构。景观生态是运用合理的结构空间安排确保整体的生态运行。合理的将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结合,构成了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2生态型土地整理及规划

景观生态土地整理是一种长远性的,客观性的动态环节,必须以将长久性生态平衡控制和自然景观维护作为目标,包含具体的生态景观及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手段和方法。维持土地资源的长久性持续生产,实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进步一致的经济效益。景观生态学中所包含的多样性、空间格局、尺度、异质性、边缘、连接度、镶嵌度、均匀度、丰富度在实际的土地规划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其概括的景观功能作为土地整理中的重要目的之一。

景观整理规划将土地整理和景观生态合理的融合到一起,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实际的需要标准,开展设计工作,维持生物的多元化,提高土地资源使用的效率,同时提升耕地的质量,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维护生态自然环境为基本的规划方向。景观生态学为土地整理中资源的科学应用,准确规划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工作,提供了解决实际需要的办法,应用该体系中的分析手段和空间格局构造进行整理将保证设计工作的高效科学性。

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1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效应研究

土地整理可能导致外在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等都发生明显的改变,工作中基本通过景观格局的转换体现出生态效应。博伯杰等研究将景观格局数量的划分归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使用在模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景观模拟模型、使用在景观整体分析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型、使用与景观组分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景观指数方法。其研究得出的指数数据资料可以准确的反应出该整理区域的总体变化趋势,其余两种手段还没有进行大量的使用。在使用该手段过程中必须注意,部分指数相关性非常的明显,进行指数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检验工作,最大化的减少由于指数显著导致的结果准确性降低,部分的数据体现出的结果是相反的,实际考虑整体土地的条件,合理的分析原因,增加研究的可靠性。

2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

土地整理工作不仅仅是包括简单的土地合并、调整和改善,还需要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念,制作成方向性的土地利用状态,反应出实际的生态保护状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后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工作,建立成流畅性的生态网络系统。针对划分好的整体区域,不同区域要进行不同角度的设计工作,部分的研究学者根据功能分区的方向将整理区规划成水网功能区域、农田系统功能区域、人居住系统功能区;部分的研究人员依据景观的方向将整体区域划分为生态边界、堰塘景观、农田沟渠景观、道路景观、田块景观、和农村居民点;依据环境理论性的方向可以划分为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国内的土地整理工作已经逐渐的往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方向过度,尽可能的将景观工程设计融入到工作设计当中,对应的农田景观工程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国际先进的水平相比我国的设计工作仍处在低级的水平,科学工作者们仍旧需要不断的努力。

3土地整理区景观生态评价

土地整理过程中采用生物途径方法来进行合理的规划,确定具体的利用方式,结构和覆被情况,这是采用人为的因素对于农田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一定程度上对于地表的结构也造成了影响,进一步让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能量流动过程、物资循环过程都产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对于区域内的景观环境必然造成深刻的改变。将景观生态的决策和评价体系运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发展趋势

当下可以采用的景观效应研究手法仍然不够完善,很多的外界因素会产生影响,多数条件下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决策分析出整理区的格局变化,反应出区域性的景观效应。如今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经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原理充分的使用到不同的行业当中,将该种先进的理论方法合理的应用到土地整理规划工作中,这是科学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生态效应研究工作的重点部分。

土地整理对生态效应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该环节的实施不仅是改变了景观的格局,还改变了景观的功能;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发现,未来的景观生态学应用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整理区景观分局动态的研究分析;

整理区景观的格局以及生态过程耦合作用的研究;

整理区景观生态效应的评价手段适应性、评价指标的应用、建立对应的体系、评价标准的确定;

景观生态评价对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分析;

国外景观生态学新技术手段在整理区的应用分析工作。

总而言之,经过科学的调查分析发现将景观生态学科学合理的应用到土地整理和规划工作当中不仅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产生了重要的良性影响,该理论的应用为行业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罗明.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阐述[J].资源科学.2013

生态景观工程篇7

关键词:景观;园林工程;作用;规划

1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

1.1景观能增加园林工程的趣味性和魅力性

在园林的建造中单单依靠树木、草坪、鲜花等是远远达不到魅力园林的标准,在自然景色之外同时也需要人工所创造的的景色,例如,各种造型的亭子、长廊、假山等等,只有充分将自然景色和人工创造的景色融合在一起,才能规划和建造出美丽的园林。

1.2园林中的美丽景观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品味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对忙碌的生活和压力巨大的工作,对于休闲放松愈加渴望,因此,很多人都选择到园林公园等地方欣赏园林风光,这就对园林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园林景观就园林风景塑造的重要元素,打造优秀的园林景观能提升园林的景色质量,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

2园林工程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原则

2.1点、线、面相结合

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对于景观的设计具有很大的作用。有的景观是一个个的点组成,然后由这些点汇成一条条的线,最后形成一个平面。

2.2树立用植物造景的观念,讲究色彩、层次

用植物来造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我国对于园林的设计就利用大量的植物,例如,《红楼梦》中描述的潇湘馆的景观,就重点描述了窗前的翠竹。

2.3疏密有致,注意生态效益

景观的设计要注意疏密度,过于疏或者过于密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过于疏会显得景观不够紧凑,而过密则会使的植物生长不够顺利,并且给人一种繁琐的感觉。生态效益是一项越来越重要的提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态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在景观的设计的时候也需要以生态效益作为根本。

3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规划

3.1注重功能与形式统一

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规划应当注意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在进行绿地、建筑物、公共设施等的建设过程中要把功能和形式的统一放在首位。例如,绿地的设置不仅仅是要发挥出它的功能,还要使它和园林中其它景观设置配合好,不能为了提高园林中的空气质量就大量增加绿地面积,从而使其它建筑的建造不伦不类,这样就破坏了园林的整体美感,使游客不能欣赏到最佳的园林风光,同时这样也就不能实现绿地的作用。众所周知,垃圾桶是园林公共设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垃圾桶的建设不完善就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在建设垃圾桶的时候要注意将它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切不可以为了美感而使的垃圾桶设置不合理,影响游客的消遣娱乐。

3.2注重生态效益,形成园林绿地布局结构域特色

生态效益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名词,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的号召,还是人们的日常意识,都对园林的生态效益提出了要求,良好的生态效益不仅能够使园林周边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而且能够为国家的生态发展做出贡献。众所周知,生态效益就是说在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各种物种的作用,从而使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能够对人类的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发挥有益的作用,从而产生有益的效果,生态效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作用。通过对园林进行生态建设,形成园林绿地特色分布,可以使园林中的各种资源处于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的平衡状态,从而促进园林周边居民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3合理配置各类景观植物

我国人们的休闲意识比较的落后,但是随着最近这些年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加大,人们在工作之余寻找休闲娱乐放松的场所是最经常做的事情。而园林就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因此,打造尚品和高质量的园林就十分重要,合理配置各种景观植物,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会使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合理配置各种景观植物,可以选择品种、颜色、形状等具有特点的植物,根据它们的特点将它们合理的搭配在一起,从而形成美丽的景观。

4结论

通过对景观在园林工程中的作用,以及园林工程在规划景观时需要秉持的原则,从而提出了景观在园林工程建造中的规划建议,以期促使园林工程中的景观规划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景观工程篇8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化;景观设计;技术

1、中国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与景观问题

根据有效数字显示,中国在最近十年内对于土地的整治效果显著,耕地面积增加大于建设所占地面积。人们施行对土地的整治工作,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重要的外界干扰因素,给生态和景观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伴随着认为整治工作的开展,众多行为对于生态系y而言是不可逆的。

人们开展土地整治工作过程中,在景观设计和土地生态两个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人工整治之后,一定区域内的经营模式在经营的规模和生产的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而伴随经营模式的变更,该区域内的景观类型呈现单一化、格局重复化的发展趋势,多物种栖息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对于生物的繁殖链造成阻断,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人为整治过程中对于土壤结构的破坏,有效数字显示,黄土高原区土地整理压实土壤物理性状的分析表明,与一般农田相比,整理区土壤容重平均增高1.34倍、紧实度平均增高484倍。

总而言之,在对土地进行人为整治的过程中,存在重视发展数量和规模,轻视质量以及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整治技术上,存在技术单一、深度不够,不能形成综合性的集成与优化技术体系,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2、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内涵

随着目前环保问题的“国际化”发展,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态稳定、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将对土地的整治作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景观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地的整治与生态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这种生态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一,进行土地生态化整治工作,主要针对对整治区域内的土体造成的密实度过高、土壤养分贫瘠、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等问题,采用现代的生物恢复机理与技术,具体有:筛选、培育整治区域内的植物种类与微生物群体,并对其生存空间进行适当的搭配,促使其土壤的结构逐渐的恢复,其养分达到协调发展范围内,目前,国际上针对这种整治手段,努力的发展生物间的有机组合与空间上的相互协调,实现综合集成体系的形成。

第二,进行土地的生态化整治工作中,存在整治后景观类型单一化、格局重复化的问题导致景观生态系统出现衰退的现象,针对这种问题,对土地的生态化整治过程中,侧重整治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施工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于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防治破坏生态平衡,出现生态系统紊乱的现象,并对出现衰退现象的区域采取生态恢复措施。

第三,在进行土地整治过程中,会出现大面积土壤、植被覆盖率偏低、水土流失的现象,施行土地的生态化整治,要注重对植被物种多样性发展,控制水土流失,形成完整的植被生态系统的循环,主要包括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态型施工管控技术、利用生物有机体和坡面岩土工程相结合的坡面立体生态恢复技术以及地表凋落物和林下植被保护技术。

3、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关键技术

3.1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地表植被及土壤动物与微生物区系恢复与重构技术

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有针对性的研究其本土植被系统、土壤动物以及微生物循环系统的特征,运用物种培养技术,恢复其原有生态系统,并且将原有的本土生物种群尽量的利用起来,加之筛选而出的强生存能力物种的引入,尽快的完成对土壤地力的提高,构建整治区地表和地下空间生态系统的循环,并建立合理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对其后期发展进行实时的跟踪调研,保证其持续性发展。

3.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技术

跳出局域生态循环系统的层面,对整治区域实行大方面上的治理措施,比如:农田防护、梯田设计、道路绿化、沟渠绿化、边坡绿化等等,结合地区土质、水文特征,施行不同的治理方案。

3.3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的景观设计技术

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对景观结构与格局的生态影响,研究景观要素配置与地貌重塑的景观设计技术及其藕合性,分析各类景观设计技术的景观生态效应,建立土地整治区景观设计技术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4、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的应用建议

目前,国内进行的土地生态化整治工作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之间的融合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全国各地区不同的地质、地貌以及水文状况,缺少比较模式化的整治方案,在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方面有以下几条建议:

4.1研究建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推荐指导模式;

4.2修订和完善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区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4.3优化土地整治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技术实施监测评价制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的生态化整治对于目前国内面的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整治科学合理,对环境问题有很好的缓解效果,同时,景观设计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适当的融入其中,增强其整治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持续循环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土地整治区域内完美的景观设计的融入,还能够增添整治区域的景观观赏价值,间接的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总而言之,土地整治要注重生态因素,景观设计也要注重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在维持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土地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谷晓坤.土地整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孟会生,王静,郭建奎,等.黄土区土地整理压实土壤物理性状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49-552.

[3]李林峰,举,刘黎明,等.土地整理项目对乡村景观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信丰县大塘埠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3):234-237.

生态景观工程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工程;生态理念;应用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对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提升。因此,人们对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1城市园林工程中应用生态理念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脚步不断加快,汽车数量逐渐增多,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城市的整体空气质量。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过程中应用生态理念,能够充分唤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促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进而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如果城市空气质量能够获得改善,就会起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社会稳定良好发展的作用。

1.2有助于优化城市容貌

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引用生态理念,能够让更多的植物应用在城市园林中,而且城市园林绿化面积也正在不断增加,这对于城市的环境美化具有很大作用。

2城市园林工程中对生态理念的应用研究

2.1维护生态和谐,保护生态系统

在传统的思想理念背景下,城市的园林设计不仅需要具备整洁、美观的特点,还应该符合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城市园林建设对生态理念的应用应重视自然环境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协调性。总之,城市的园林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还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平衡理念。认真分析当前城市的环境状况,然后结合当地城市的现状和人文特色等,利用生态理念全面分析环境质量的目标和生态目标以及人们的生活目标等。优先选择乡土植物,根据周围环境的地形、水质以及土壤等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同时,也可以选择移栽的形式引进适合当地的园林植物,有效提升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质量。

2.2使用生态物料

在生态理念的背景下,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能够将具有较强生态特性的资源和物料有效应用在城市的园林工程建设中,有利于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对环境的保护,能够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契合。首先,应增加土壤中的有用物质。绿色植物的养护和栽培需要其土壤中含有比较多能够适合植物良好生长的营养元素。因此,城市园林建设应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在土壤中增添一些比较有营养的成分,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其次,应正确使用可再生材料和资源。在城市的园林工程建设中,需要应用比较多的构建材料,在当前生态理念背景下,选择对环境友好,能够可循环利用的生态资源和材料,有效运用能够再生的材料和资源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规划和布置,在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有效节约使用资源和物料,减少能源消耗。

2.3构建生态化植被设计方案

在设计城市园林工程过程中,应选择种类比较多的植被,并且能够根据此做出不同的建设方案。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选择不同的园林布景,提高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艺术性,以有效维持城市生态园林所具有的人文性、生态性以及艺术性,加强城市园林景观为人们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充分结合不同的植物生长特点,合理地搭配设计。例如,水生植物就需要根据其城市的园林水质环境进行景观布置,但如果是喜干植物就需要将其种植在远离水源的地方。同时,在选择不同植物物种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园林的艺术表现、环境质量以及生态效益等因素。充分重视植物本身生长的特点,利用城市园林环境的实际情况,有效实现对城市生态园林的设计和规划。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理念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园林建设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形象,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城市园林工程景观建设中应用生态理念,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和谐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锡象.绿色生态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以漳州北江滨路及沿江景观工程规划方案设计为例[J].中国林业,2015(10)

2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低冲击开发”理念运用策略研究———以开江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2016(2)

生态景观工程篇10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

1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与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绿化规划建设在小城镇范围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公共绿地少,发展空间有限,大多数城镇附近的森林生态绿化还处于原始阶段,色调单一,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绝大部分城镇绿化规划后,能够形成以风景区专用林、河道水源林、道路景观林为主的具有生态性质的公益林。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城镇绿色网络体系不健全,景观绿化布局不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过于集中。小城镇的生态绿色景观质量亟待提高,常见的生态景观林,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少之又少,景观单调,效果不佳。森林片生态功能结构简单,防灾减灾能力差。

2生态绿化景观规划的技术布局

一是以整体为主进行规划。从整体上衡量生态绿化景观建设可以改造生态林颜色单调、生态效能低下的现象,进一步提高森林成长质量和覆盖率,形成树种多、效益好、可供多样选择的生态景观林。二是以道路为线进行规划。以小城镇的交通干道、村间小道农田、水系林网的绿化建设为出发点。小城镇交通干道进行绿化时要充分结合道路的发挥作用、道路规格要求、景观构成以及其它设施之间的关系。对村与村之间道路绿化,应结合附近环境,就近利用原有的林木,对有碍绿化的枯草和杂灌进行必要的清理,在道旁隙地处种植可供观赏的花灌木、草本花卉等,以提高观赏效果。三是以镇、村为点进行规划。对小城镇的主体,集镇、各个行政村的绿化,在满足绿色景观功能的同时,还可以营造、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景观林。

3保障规划实施的对策措施

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大项目工程,因此,在工程实施前必须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以保障绿化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是从实际出发,提高绿化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在群众中开展全民绿化教育,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城镇绿化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是防治污染、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加强小城镇群众的绿化生态意识,关键是提高各级城镇领导的绿化生态意识,通过行政手段将城镇绿地发展任务逐层逐级分解,并将其列入到各级领导任期内的主要业绩考核目标,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绿色生态施工中,要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整体和谐、植物多样、季相鲜明、层次丰富”的设计规范理念,大力开展绿山、绿河、绿村、绿路的绿色生态建设,形成绿生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绿化景观。

二是突出重点,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要对小城镇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提高绿化景观观赏效果。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乡镇的重点区域、重点村屯进行重点绿化。在小城镇内的公园或者乡村公园进行绿色生态景观规划时,应聘请园林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并在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的基础上,实施专业工程造林活动,以提高植树造林质量,加快绿化步伐。通过将有限资金投入到重点区域的绿化景观规划建设,可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小城镇整体的生态绿化景观建设稳步前进。

三是确保绿色生态用地。对绿地用地的提供是开展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为保证绿化用地的稳定性,在开展绿化活动前,必须协调好相关林业、土地使用部门,做好法定程序审批。

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资体系,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即政府资金投入。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类绿化工程的配套资金,用于小城镇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并且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加大绿色投资。

4结语

总之,同国外比较,我国的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研究有限。目前,大部分的城镇生态绿化思路和做法多是套取传统的大城市绿化景观规划建设思路,不能较好的结合本地小城镇的资源优势,不具备本地特色的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所以,在小城镇的生态绿化景观规划中,应在分析本地的资源潜力的基础上,较好发挥具有小城镇特色的生态绿化工程,在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小城镇生态绿化景观规划中力求将景观设施和小城镇区域的森林生态建设、村庄绿化改造、本地绿色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态和景观优势旅游产业,发挥地方的历史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形成可持续的现代林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J].城市规划汇刊,2000(6)

2于志熙著.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