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交通的概念十篇智慧交通的概念十篇

智慧交通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31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1

[关键词]智慧旅游;Caa框架体系;核心技术;价值供给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5—0066—08

1

智慧旅游的起源及发展条件

1.1

智慧旅游的起源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smarterplanet)”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smarterCities)”。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城市的举措。iBm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我国专家对“智慧城市”有自己的解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应运而生。从城市角度,“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的已有成果。因“智慧旅游”是一项侧重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惠民工程,将“智慧旅游”在城市视角下纳入智慧城市有助于明确建设主体并集约资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特性与需求差异,“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体系下的“旅游”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并不仅发生在城市,前者要比后者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1.2智慧旅游的发展条件

智慧旅游概念源于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但其发展的推动力依托以下六个方面:(1)全球信息化浪潮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进程;(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尤其是旅游业被国务院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以来,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引导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3)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具备了促成智慧旅游建设的技术支撑;(4)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促进了旅游者的信息手段应用能力,使智能化的变革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5)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提供了智慧旅游的应用载体;(6)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旅游者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

2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

2.1

智慧旅游概念评述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2

【关键词】教室:智慧教室;智能教室;未来教室;iSmaRt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05-04

引言

教室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代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和我国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学”、“校”。但现代意义上的教室则是在16世纪末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中教室环境日益步入信息时代,其演变发展可以分为多媒体和网络化两个阶段:

多媒体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中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的推广应用。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通过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VCD、DVD、音响等多媒体设备,运用Cai课件(由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组成)进行教学,这彻底摆脱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形式。

网络化阶段建设的重点是教室接入校园网并能便捷地访问互联网。在网络化教室中,教师可以方便地调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点播网络课件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这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在教育领域,具有智慧技术、智慧应用、智慧管理等特征的智慧教室成为新的建设热点。本文结合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前沿技术趋势,阐释了智慧教室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根据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的工程案例,文章介绍了智慧教室的建设思路与集成方案,并对智慧教室建成之后的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以期为智慧教室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提供参考。

一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

2008年11月,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其演讲“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09年1月,在有奥巴马总统参加的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彭明盛阐释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得回应,并表示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2009年8月,时任中国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要建设“感知中国中心”,这之后物联网产业迅速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新兴概念不断涌现。

就智慧教室而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描述,与之相近的概念还有智能教室、未来教室等。黄荣怀等认为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室环境应是一种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景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的新型教室,这种教室被称为智慧教室。陈卫东等认为智能教室,就是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杨宗凯认为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

本文作者认为智慧教室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智慧应用服务的教室空间及其软硬件装备的总和。智慧教室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立足教学活动需求,提供智慧化的应用服务是智慧教室的核心使命,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是智慧教室的终极目标。运用智慧技术,提供智慧服务,实现智慧管理是智慧教室区别于以往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教室的主要特征。

二智慧教室的系统模型

1智慧教室的“SmaRt”概念模型

黄荣怀等认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景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概括为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简写为“S.m.a.R.t”,这五个维度正好体现了智慧教室的特征,可称为“SmaRt”概念模型。

2智慧教室的“iSmaRt”系统模型

“SmaRt”概念模型的侧重点在于呈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特征。为了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建设参考,本文作者从系统组成的角度构建了智慧教室的“iSmaRt”模型。在该模型中智慧教室由基础设施、网络感知(networkSensor)、可视管理(visualmanagement)、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实时记录(real-timeRecording)、泛在技术(ubiquitoustechnology)六大系统组成,将六大系统关键字的首字母提取出来,缩写为“iSmaRt”。

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物理空间、桌椅装置、供配电、通风空调、灯光照明等子系统。布局合理的物理空间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课座椅构成智慧教室的空间环境。安全可靠、健康节能的供配电、通风空调和灯光照明也是必备的设施条件。

网络感知系统包括网络接入、射频识别、人体识别等子系统。网络接入既可以是有线的也可以是无线的。射频识别(RFiD)、人体识别系统(HRS)等传感装置,按约定的协议,把各种设备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识别和感知。

可视管理系统包括中控、能耗、监控等子系统。智慧教室中软硬件装备、运行能耗、教室现场等都可以被实时监控,并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地分析,最终管理员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查看运行状况和进行管理操作。

增强现实系统包括交互演示、视频会议、穿戴设备等子系统。交互演示子系统代表着智慧教室的教学信息呈现能力。视频会议子系统支持异地同步互动教学。借助穿戴设备子系统,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更为便捷。

实时记录系统包括课程录播、电子学档、课堂应答等子系统。课程录播子系统用于记录教学全过程。电子学档子系统为教师教学决策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数据支持。课堂应答子系统支持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深度互动。

泛在技术系统包括云端服务和移动终端等子系统。泛在技术强调信息技术和环境融为一体。智慧教室中的泛在技术既包括处于云端的海量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服务,也包括本地的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智慧教室建设的一个参考模型,“iSmaRt”的六大系统是缺一不可的,但具体到“iSmaRt”模型六大系统所包含的诸多子系统,在智慧教室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则会根据需求和经费的情况有所取舍。

三智慧教室的建设案例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于2012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五道口金融学院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按照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借助清华百年来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金融业界的紧密联系,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

为了给全院师生提供一个技术领先、功能全面、应用便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伊始便启动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视听应用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下面以项目中1间162平方米70席的教室为例,介绍智慧教室的设计原则与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立足教学需求,明确建设目标,总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同时组建高效的设计团队,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系统集成商,实施全程质量管理,严格控制项目风险。在建设方案上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在保证方案实用性的基础上,还应着眼于提升整个教室环境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未来智慧教室的发展趋势。

(2)可靠性与高性能:采用成熟并有较多成功案例的技术装备与解决方案,保证系统的稳定、安全和可靠,同时为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提供高效率、高品质的支持。

(3)完备性与拓展性:充分考虑物理空间和各种技术装备的优化融合,发挥整体系统的最优性能,同时遵循各种标准化体系,充分考虑到未来系统的升级与扩充。

2实施方案

在基础设施方面,根据物理空间的面积和层高,设计成70席的扇形阶梯教室。建声条件按混响时间1.0±0.2秒、隔声系数35dB设计,声学传输特性参照国家相关标准。2人座中央预留2个通用外接电源插口、2个网络接口,可翻盖设计,线路直接从脚架管中引出,其他线路覆盖于地毯之下。照明条件要求讲台与大屏幕工作区域150至4001x可调,学生作业面200至4001x可调。

在感知网络方面,除了桌面上的有线网络接口外,在教室内加装无线路由,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在教室两个门外各安装一组人脸识别系统和RFiD考勤机,对进入教室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对师生进行考勤记录,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在教室内设置两组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实现对室内温湿度和灯光亮度的感知和控制。

在泛在技术方面,学院专门开发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金融教育资源库和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云资源、云服务与学生的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一起组成了一个随时随地、虚实结合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本期项目建设的智慧教室除了基础设施系统、网络感知系统和泛在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可视管理系统的智能控制子系统、增强现实系统的交互演示子系统和视频会议子系统、实时记录系统的课程录播子系统。其中主要设备如表1所列,设备间的拓扑结构如图5所示。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智能化;智慧旅游;信息化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了创新运用,智能手机、个人掌上电脑的普及,促使人们对信息化旅游和个性化旅游的渴求程度在不断提高,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大头旅游业也在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自身发展。在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此后,我国学者在对“智慧”二字进行充分理解后,提出了“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地球”是对“智慧城市”的引导,“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中国的举措。“智慧旅游”是对“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二者在旅游产业与旅游活动的具体运用。

2011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用10年时间实现我国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出了方向,智慧旅游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北京、南京、镇江、无锡、武汉、苏州等18个城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已有62个省市提出智慧旅游发展计划,其中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规划。[1]2014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业发展主题定为“智慧旅游”,要求各地旅游局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我国不少省市正在如火如荼地构建自身的智慧旅游系统,发展旅游产业。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种定义:一是“新旅游形态论”,;二是“技术应用论”;三是“管理变革论”。笔者认为智慧旅游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借助智能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输和自动感应,培养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智慧旅游”不能等同于“智能旅游”,“智慧旅游”是对“智能旅游”的升级。

二、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一)智慧旅游将开阔我国旅游市场空间,不断满足我国庞大的旅游需求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三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32.6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共计33.89亿人次,这庞大的人数规模带来了2.9万亿元的收入。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2204.6亿元,同比增长29.0%;中国在线旅游ota市场营收规模117.6亿元,同比增长26.2%。[2]这些数据说明了智慧旅游在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的同时将会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智慧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对旅游业的“二次革命”

智慧旅游是新技术浪潮下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应时之举,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是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旅游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服务产业,可以说,旅游的发展就是服务的发展。而智慧旅游将通过政府集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深入挖掘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旅游资源,满足不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以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旅游服务为宗旨。

(三)智慧旅游是旅游城市发展的适合路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旅游城市的直接目的,是进一步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体现。借助发展智慧旅游,可以使城市的旅游条件和环境系统地提升与完善,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等,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善。

三、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议

(一)提高对智慧旅游的认知度

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旅游产业已进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黄金机遇期,发展以高度信息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势在必行。所以要高度重视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确立“智慧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其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之中。同时,注意避免对智慧旅游认知向过度智能化甚至机器化偏移,明确智慧旅游建设并不是忽视人工服务的环节,相反,对人工服务的需求在量和质上都要求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制定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分布实施,逐步推进

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谋,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智慧旅游发展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指导实践,促进智慧旅游的发展。“以游客为中心,满足游客在游前、游中、游后的各种需求”要作为智慧旅游总体规划的核心,智慧旅游建设范围除涵盖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相关旅游产业环节,还应将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安全等城市配套保障体系有机整合。

(三)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加强各部门协作和协调

智慧旅游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还需要统一各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和行动。“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须在整体范围内有效整合和协调规划、建设、旅游、公安、工商等政府部门资源,以及网络、电信、数据处理、电子商务、金融、交通等要素资源和食、住、行、游、购、娱等必备条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政府统一规划、监督和指导,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举全体之力共同实现“智慧旅游”建设目标。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的实现受制于城市各地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城市要完成智慧旅游建设,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景区、景点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深化旅游信息化的程度,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将整个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灯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灾害、游客行为、社区居民、旅游工作人员行迹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将旅游数据中心建成为旅游资源公共云服务平台,通过数据整合和利用各种智能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提供旅游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物联网;体系;子体系;平台;分平台;信息;物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t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05

0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全球带来了信息化浪潮,人类世界智能化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自2008年美国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发展战略以来,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智慧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开始积极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也开始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区已经将智慧城市列为重点课题。

目前国内外有关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还仅限于信息城市、智能城市的范畴,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对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尚没有明确的定论,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和研究焦点目前主要集中在服务和应用方面,对于如何建设智慧城市没有明确的方向,致使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仍是空中楼阁,无法落地。本文通过对智慧城市进行探索和研究,给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信息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等,为智慧城市体系结构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创新思维,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1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事物的抽象描述,表征了事物客观本质的共性。概念模型是一种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并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不是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而是系统地、抽象地描述事物本质共性的模型。

智慧城市的概念模型是对智慧城市的高度抽象,是人们对智慧城市的总体认识,是对智慧城市的整体描述。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信息,各种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智慧城市物联网。根据各种信息存在的不同形式,将智慧城市的信息分为用户、对象、感知、控制、服务、管理六种形式。智慧城市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其组成与大自然的六合宇宙结构是一致的,智慧城市概念模型是由用户合、对象合、感知合、服务合、管理合和控制合组成的六合模型,与物联网的概念模型相吻合,如图1所示。

信息存在于整个智慧城市,浑然一体;信息的始点与终点如两仪中的天与地,用户是天,对象是地;物联网信息的感知、管理、服务、控制是物联网世界信息存在的四种形式,感知与控制对应太阴、太阳,管理与服务对应少阴、少阳;两仪四象对应六合,从而形成智慧城市的六合概念模型,表达了智慧城市中各种物联网信息浑然一体而又相生相克的基本逻辑关系。用户合可包括人、物、人和物,同样对象合也可包括人、物、人和物,是人和物的和谐统一。感知合与控制合是信息存在的形式,感知与控制一阴一阳,相生相克。通过管理合和服务合实现了感知与控制信息在用户、对象间的转化,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

从信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由各种信息相互传递并相互作用,通过信息的流转推动智慧城市各物理环节的启动和运行,实现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因此,信息是整个智慧城市的灵魂,其信息体系结构决定了智慧城市的运行模式和运转方式。

2智慧城市信息体系结构

在智慧城市中,物联网无处不在,包括很多个不同级别的物联网体系,大的物联网体系包括很多个小的物联网体系,小的物联网体系为大的物联网体系的子体系,小的物联网体系里面又包含许多更小的物联网体系,每个小的物联网体系都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的某个功能,小的物联网体系作为大的物联网体系的某个节点或单元,大的物联网体系再作为更大的物联网体系的某个节点或单元,无限个这样的物联网体系环环相扣,互相作用,形成智慧城市这个巨大的、智能化的物联网体系。

智慧城市的信息体系结构是以用户为中心,各种物联网体系周向排布的多层结构,如图2所示。智慧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物联网,其结构如图2中物联网1所示,物联网的信息体系结构为五域结构,信息向用户传递的次序以及各种信息的表现形式有其客观规律,对象域的感知信息依次穿过通信域、管理域、服务域,直到用户域,用户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感知信息下发控制信息,同样依次经过服务域、管理域和通信域,将控制信息传输至对象域,形成闭环的信息体系,完成整个物联网的信息流转。图2中的物联网2,物联网3,……物联网n都是智慧城市下的小的物联网体系,和物联网1一样都具有五域结构,每个小的物联网都是为用户服务的一个物联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下的某种功能,无数个这样的物联网体系相互作用和支撑,组成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城市。从信息体系的角度来讲,所有的物联网体系都是围绕用户为中心服务的,因此,可将智慧城市的信息体系结构抽象理解为许多个物联网体系无限汇集而成的多层结构,所有的物联网体系都遵循物联网的六合五域结构,最高层都是用户,因此多个物联网汇聚而成的智慧城市信息体系的中心是用户,用户的周围按照物联网的五域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服务域、管理域、通信域和对象域,从而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层信息体系结构。

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体系都是五域结构,其每个信息域都与智慧城市信息平台的五个域相对应,每个物联网体系中各信息域的信息都汇集在相应的智慧城市信息域,即对象域信息集中在对象域,通信域信息集中在通信域等。可见,智慧城市的信息域是开放的,而在每个物联网体系中,其五域的信息流转仅限于该物联网体系中,即每个物联网体系的信息是闭环运行的。

3智慧城市物理体系结构

智慧城市的物理体系结构是组成智慧城市的各种物理实体的集合,智慧城市的物理体系结构图如图3所示。智慧城市物理体系结构是信息体系结构的载体,是智慧城市实现的具体方式,比信息体系更具体,更直观。智慧城市的物理体系结构与信息体系结构类似,是以用户端为中心的五层结构,根据物理实体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不同,将智慧城市物理实体分为传感器、传感网、运营商管理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户端五个物理层,其中传感器部分包括智能传感器和通信模块,传感网部分包括物联网智能网关和公用网络;运营商管理设施即运营商服务器,包括运营商通信服务器、运营商管理服务器和运营商服务服务器;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公共服务网络,用户端包括手机、电脑、自助终端等各种智能终端。

在智慧城市物理体系中,无数个具有五大物理层的物联网物理体系汇聚成多层结构,根据物理实体在物联网物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其自身的结构不同,每个物联网物理体系的实体被划分在相应的物理层。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物联网物理体系可能会相互交叉,每个物联网物理体系中的物理实体可能会同时充当两个以上的物联网物理体系中的节点,同一物理实体在不同的物联网物理体系中,所充当的节点不同,其所属的物理层也不同,因此,同一物理实体,可能会同时对应多个物理层,但对于某一物联网物理体系来讲,其所属的物理层是固定的。

4智慧城市功能体系结构

智慧城市功能体系是智慧城市实现的方式,包括五大功能平台:对象平台、通信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和用户平台,其结构如图4所示。智慧城市功能体系的两边分别对应其信息结构和物理结构,其中信息结构与物联网的信息体系结构相吻合,为五域结构,包括对象域、通信域、管理域、服务域和用户域。对象域是对象信息存在的表现方式,通信域是感知信息通信、控制信息通信存在的表现方式,管理域是感知信息管理、控制信息管理存在的表现方式,服务域是感知信息服务、控制信息服务存在的表现方式,用户域是用户信息存在的表现方式。物理结构是智慧城市五大功能平台实现的物理基础,也包括五个物理层,分别为传感器、传感网、运营商管理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用户端。

智慧城市功能体系五大功能平台的实现是通过信息体系和物理体系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智慧城市功能体系中包含很多个小的物联网单元体系,每个物联网单元体系都包含对象平台、通信平台、管理平台、服务平台和用户平台五个平台,根据智慧城市统一集中管理的理念,所有物联网单元体系的各平台都集中在智慧城市相应的平台进行管理,即所有物联网单元体系的对象平台都属于智慧城市的对象平台,所有物联网单元体系的通信平台都在智慧城市的通信平台,所有物联网单元体系的管理平台都在智慧城市的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所有物联网单元体系的服务平台都在智慧城市的服务平台上,所有物联网单元体系的用户平台都在智慧城市的用户平台上。这样,智慧城市的每个功能平台中都包含很多个不同物联网体系的平台,但平台类型都是一致的,各个平台都属于智慧城市功能平台的分平台,功能平台按照物联网体系的层级不同分为不同的层级。

物联网体系单元只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元,智慧城市功能体系中不仅包含物联网体系单元,还有很多由物联网体系单元相互组合组成的子体系,子体系之间再相互组合组成更高一级的子体系,最终形成如图4所示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体系。例如物联网单元体系1、2、3、4相互组合组成子体系1,物联网单元体系4、5相互组合组成子体系2,物联网单元体系6、7、……、k相互组合组成子体系3,物联网单元体系k、……、n相互组合组成子体系n;子体系1和子体系2组合组成子体系一,子体系2、子体系3和子体系n相互组合组成子体系二;子体系一、子体系二等很多个更高一级的子体系相互组合组成智慧城市体系。事实上,智慧城市的子体系的组合和分级是无穷化的,从物联网单元体系到整个智慧城市体系,中间有无穷个子体系,使得物联网单元体系的功能更加多元化,高级化。换句话说,智慧城市是没有边界的,智慧城市的智慧化程度越高,其分级就越多,组合就越复杂。在智慧城市功能体系中,不管是子体系之间,还是子体系中的物联网单元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例如图4中物联网单元体系2和物联网单元体系3之间相互交叉;子体系1、……、子体系m,子体系c、……、子体系n,子体系一、……、子体系S之间都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智慧城市的功能体系是由其信息体系和物理体系共同组成不同的智慧城市子体系,各个子体系相互交叉、相互组合、共同作用形成的。每个子体系都可实现智慧城市的某个功能,每个大的子体系中包含小的子体系,小的子体系中包含更小的子体系,最小的子体系是物联网体系单元。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智慧城市功能体系包括许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为用户服务的子体系。例如,智慧公用事业服务子体系可分为社会保障子体系、智慧医疗子体系、智慧教育子体系、劳动就业子体系、智慧能源子体系、智慧交通子体系、智慧环保子体系、智慧养老子体系等。智慧能源子体系又分为公用能源智慧服务子体系和家用能源智慧服务子体系。公用能源智慧服务子体系分为公用燃气智慧服务子体系、公共用电智慧服务子体系、公共水务智慧服务子体系、公共供热智慧服务子体系。家用能源智慧服务子体系分为家用燃气智慧服务子体系、家庭用电智慧服务子体系、家庭用水智慧服务子体系和家庭供热智慧服务子体系。

智慧城市中每个子体系都由多个物联网体系单元组成,这与智慧城市的信息体系结构和物理体系结构相吻合,可以说,智慧城市子体系是智慧城市的分支,每个子体系就是一个小规模的智慧城市,拥有智慧城市的完整结构。智慧城市子体系的结构同样包含五大功能平台,分为信息结构和物理结构,具体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在智慧城市子体系中五个信息域与五大功能平台一一对应,但是与物理结构的五大部分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在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与通信平台、通信平台和对象平台之间是相互错位的关系。物理结构中的运营商管理设施中包括运营商服务服务器、运营商管理服务器和运营商通信服务器,都属于运营商管理设施的物理层,而在信息结构中,运营商服务服务器属于服务平台的范畴,运营商通信服务器属于通信平台的范畴。同样的,在物理结构中的传感器部分包括传感器和通信模块,传感器和通信模块一起安装在智能传感器终端,智能传感器终端通过通信模块将感知信息上传,并接受下发的控制信息,而在信息结构中,通信模块属于通信平台的范畴。

5智慧城市的功能平台

5.1对象平台

智慧城市对象平台的功能是实现感知和控制,智慧城市对象平台包含很多个分对象平台,不同的分对象平台根据其所属的智慧城市子体系类型的不同,实现不同类型的感知和控制功能。对象平台的物理实体是智能传感器,包含多个不同类型的智能传感器。由智能传感器感知到感知信息,并执行控制,智能传感器可以自动实现自我控制,也可以根据接收的控制信息实现控制。

对象平台在信息结构中对应对象域,是感知信息的起点和控制信息的终点,感知信息始于对象,经通信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传输至用户,用户将感知信息转换为控制信息后,再经服务平台、管理平台、通信平台传输至对象,对对象实行控制,从而形成闭环的信息结构。一切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象,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和物的组合。

5.2通信平台

智慧城市通信平台的功能是实现对象平台和管理平台之间的相互通信,是整个智慧城市体系信息流转的桥梁。智慧城市的通信平台包括很多个分通信平台,通过通信分平台实现不同的智慧城市子体系的信息流转。

智慧城市通信平台在信息结构中对应通信域,其物理结构包括四部分的内容,分别为传感器的通信模块、物联网智能网关、公共网络和运营商的通信服务器。公共网络主要是指移动公用网络、internet等。物联网智能网关不同于现在普通的网关,而是具有智能管理功能的物联网智能网关。传感器上的通信模块将感知信息发送至物联网智能网关,物联网智能网关通过公用网络将感知信息传输至运营商管理平台中的运营商通信服务器。

5.3管理平台

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对智慧城市体系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共享、存储、分类、标识解析等,实现管理功能,为服务系统提供支撑服务,是整个智慧城市体系的综合管理平台。智慧城市的管理平台包括很多个分管理平台,不同的分管理平台根据其所属的智慧城市子体系类型的不同,实现不同类型的管理功能。如智慧能源子体系管理平台实现的是对能源计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的综合管理功能,智慧医疗子体系管理平台实现的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患者信息的有序管理等综合管理功能。

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在信息结构中对应管理域,包括感知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在物理结构中对应运营商管理服务器及与服务器相连的各种设施,是信息结构中的感知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的载体。运营商管理服务器可以是提供同一种服务的很多个运营商的服务器,很多个提供不同服务的运营商的服务器,也可以是提供某一种具体服务的某一个具体的运营商的服务器。

5.4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服务平台是向用户提供服务,实现服务功能的平台,其服务内容包括公共服务和运营商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主导的,为智慧城市体系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及数据处理服务,如信息资源、市场资源、法规监管、公共数据等,运营商服务是由运营商提供的信息融合、信息存储等服务。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包括很多个分服务平台,如智慧能源服务平台、智慧交通服务平台、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等,这些分平台分别属于不同的智慧城市子体系。

服务平台在信息结构中对应服务域,包括感知信息服务系统、控制信息服务系统、公共感知信息服务系统、公共控制信息服务系统,在物理结构中对应两部分内容,一是公共服务网络,二是运营商管理设施中的运营商服务服务器。运营商服务服务器通过公共服务网络接入用户端,无论是运营商服务服务器向用户传递感知信息,还是用户向运营商服务服务器下发控制信息,都需要经过公共服务网络,这有利于整个智慧城市体系的信息安全保障。运营商服务服务器可以是提供同一种服务的很多个运营商服务服务器,很多个提供不同服务的运营商服务服务器,也可以是提供某一种具体服务的某一个具体的运营商服务服务器。运营商服务服务器是信息结构中的感知信息服务系统和控制信息服务系统的载体,公共服务网络是信息结构中的公共感知信息服务系统和公共控制信息服务系统的载体,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交换,市场资源交换,法规监管,运行维护,公共数据的融合,公共数据的存储,公共数据的处理,公共数据的接入,标识管理服务,地理信息服务,服务管理,用户服务管理等。

5.5用户平台

智慧城市用户平台的功能是实现用户享受智慧城市体系服务的平台,用户平台在信息结构中对应用户域,在物理结构中对应用户端。用户利用各种用户端,通过人机交互,实现自身需求的输出并享受整个智慧城市体系的服务。智慧城市的用户平台包括很多个分用户平台,各个智慧城市子体系的用户平台都集中在智慧城市的用户平台上,如智慧能源子体系的用户平台、智慧交通子体系的用户平台、智慧医疗子体系的用户平台等。

用户平台的用户,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体用户,也可以是用户群体,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企业用户,也可以是政府用户,只要是智慧城市体系服务的对象,就是用户。在信息结构中,用户泛指所有接受智慧城市体系服务的主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在物理结构中,用户是指具体的用户,可以是享受同一种服务的很多个用户,很多个享受不同服务的用户,享受很多种不同服务的某一个用户,也可以是享受某一种服务的某一个具体的用户。

智慧城市体系是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通过物理载体体现出功能,由功能平台相互协作,最终实现为用户服务的体系。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中的用户、对象、通信、管理、服务都是概念范畴,在具体的智慧城市的各种功能体系中,用户、对象、通信、管理、服务是每个子体系的节点,在实际应用中,智慧城市子体系节点可以互相转化,同一实体在不同的智慧城市子体系中所归属的节点范畴可能不同,因此,智慧城市的各种子体系是相互包含、相互穿插、相互作用的,其物理体系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其信息都是按一定的经络运行,都有固定的运行轨迹,信息体系是统一的多层五域结构。

6结语

本文对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是由许多物联网组成的创新理论,给出了智慧城市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以及智慧城市的功能体系结构,详细分析了智慧城市功能体系结构中信息体系和物理体系的关系。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必将为我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开辟一条新思路,并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导,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提供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5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衡量城镇化的标准就是农转非,即农民大规模地转入城市。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首次超过50%,但是从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城镇面积的扩张明显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让人担忧。

正如《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执行主编马建阳所言,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虽撑起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但可能会拖垮中国的未来。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问题,如果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将会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激化社会矛盾。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还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日益清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推动、从粗放到集约,城镇化的发展也将契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和经济措施。其中,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为2013年智慧城市的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国内已有近400个城市或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上进行了投资和战略布局;更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在2012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已超2万亿元,如此漂亮的数据无疑为2013年的市场提前注入了强心剂。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及实践,智慧城市这一全新的概念逐渐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但城市的智慧化一定是建立在产业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城市服务智慧化等基础之上的,如果仅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智慧城市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未来数年,城镇化的发展无论是涉及教育、医疗、民生领域,还是在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智慧城市都将是最好的应用平台。

2012年,《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走访了全国各地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经过与各领域专家的交流,以及与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的城市及地区,经济理念、信息化理念都比较先进,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比中西部更具有较强的城市基础和经济优势,形成了一批真正落地的智慧城市项目,且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2012年11月刊总第15期的《专题策划》栏目中,对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及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进行采访,并从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化发展纪实、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建设智慧浦东的思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向读者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此外,2012年12月14日,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还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领导及专家300余人,就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产业链、设计方案、标准体系等进行全面的经验交流及分享。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6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因缺少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将其作为城市的“名片”或“标签”,过大的投入,无法续接的规划,使其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以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为例,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电子城市等到智慧城市建设,对许多地方来说,只是换了一个标签,弄了个新概念而已。即便不理解“智慧城市”的内涵,这块试点的牌子却都在竭力争取,大手笔、大投入,跨越式地嫁接物联网、云计算中心……反而忽略了其在城市建设中的真正目的。以至于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狂欢,而对于很多老百姓而言,反倒显得陌生。

其实,无论是智慧城市、物联城市还是数字城市,这些概念到了老百姓口中只会成为一件真实而又具体的事——那就是,怎么样生活得更好?“智慧城市”本应是突破当前城市发展瓶颈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城市管理智能、公共服务普惠、政府效能提升,最终目的是推动城市和地区发展。

这就不得不提到智慧城市建设阶段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城市的智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并无统一的建设模式和标准。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的同时会带来很多机遇比如有利于城市稳定、城市治安、城市交通管理,解决城市污染、能源、服务等问题。智慧城市更加的需要城市摆脱固有的发展模式,抓住本地发展的特色和机遇,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建设路径,真正实现“一城一策”的发展战略,差异化崛起,真正提升本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和驱动力。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7

“智慧城市”并非一场豪赌

若时间倒退几年,大部分企业恐怕将“智慧城市”定义为一场豪赌,虽然谁都知道赢面较大,但都迟迟不肯下赌注。说其赢面较大,是因为我国必然要应对和解决城镇化引发的连锁反应,而不肯下注的原因则在于,一切终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首先,有必要为“智慧城市”做出一个定义。不得不承认,它经常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那么该如何对它界定?

2008年,首先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iBm公司,对此给出的定义颇受各方认同:绿色便捷的智慧城市设计、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健康和安全的智慧城市医疗网络、建筑物的架构和建造原则,以及利用雨水替代处理水的方法、提高智慧城市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数字化创新城市引发战略投资,吸引业界高科技领域的尖端企业入驻。可以说,以上这些方面,涵盖了智慧城市的核心。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热潮,已有25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截止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全国193个试点城市,预计2015年底将有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参与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对于地方政府已经耳熟能详,而对于很多老百姓可能还有些陌生。城镇化进程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集聚、资源不均衡、公共安全监管难度加大等,城市的承载和管理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智慧城市是突破当前城市发展瓶颈的一种新理念和模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城市管理智能、公共服务普惠、政府效能提升,最终目的是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比如:电子病历的普及,将使得市民免去了纸质病历丢失和携带的麻烦,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互动教室等都使得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智能交通服务使得市民出行更为便捷等等。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带来共赢

资本市场总是易变的,但同时也是最敏感的。当智慧城市在我国兴起之际,资本市场便给予最迅速的响应。

据了解,继此前国开行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后,2013年4月又有两家商业银行表示将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相关投资已有望超过4400亿元。根据目前的投资水平估算,“十二五”期间,全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规模将会达到2万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仅智慧城市这一主题投资将高达2008年金融海啸时国家投资额的一半。毫无疑问,这将是2013年市场中最大的主题投资机会。

从一个概念,到拉动国家经济的强大动力,智慧城市已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期待,也成为许多公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噱头。

iBm的研究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其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等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再联系到上述iBm公司对智能城市定义的五大方面,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有着多种要素的侧重,有些着力于技术应用,有些关键于网络建设,有些专注于产品研发,有些则专注于精密的生产制造。如此多的业务单元,全球范围内尚没有一家公司全部涉猎,大部分公司只精通某项或者某几项业务,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市场竞争将是多元碰撞、实时更新,带来共赢的。

虽然各地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已陆续展开,但对如何建设,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比如,建筑物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3,预计这个数字在未来几年还将大幅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物的供暖效率仅为工业化国家的1/3,然,究竟以何手段实现建筑物节能呢?再比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预计2013年中国的汽车销量将超过2000万辆,2015年将突破3000万辆大关。然而,汽车尾气排放量不断上升,阻碍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的进程。尽管政府出台了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的政策,但由于缺乏便捷的充电系统,消费者的认可度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电动汽车价格高、充电时间长、电池寿命短、缺乏新技术的普及,都阻碍了消费者选用它们的需求。可以说,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问题,正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核心要点。

因此,在实施可靠的智能城市计划的过程中,更需要发挥所有主要利益相关群体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发挥牵头作用;投资者、服务提供商、基础设施和自动化技术提供商,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提供商或企业,要主动贡献自身的行业经验和先进技术知识;终端用户,也应该得到知识普及,以便更好地了解建设智能城市的益处。

这是一个令各方均期待与兴奋的新领域,夹杂了对当前环境的不满,更饱含对未来的期许。当我们在探路时,既需要不断向前的执着,又需要破釜沉舟时的决心,在此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东西。

“智慧狮城”的智慧之钥

素有“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在城市美丽的容颜下,蕴有一颗智慧的大脑。高速且低价的宽带接入、便捷的在线公共服务、井井有条的城市管理……新加坡信息化进程始终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

在部署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新加坡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是资讯通信技术如何作为跨领域的通用基础设施,第二是各个行业领域融合互动的需求,第三如何运用数据分析,更好的理解我们所在的城市。

自20世纪80年展至今,新加坡已经了六个资讯通信发展规划,如今的“智慧国2015规划”,是于2006年6月份的智慧城市发展蓝图。超高速、智能化可信赖的信息基础通讯设施,发展具有竞争力的通讯产业,培养资讯通讯人才资源,以及促进其他相关领域,通过这四方面的战略部署,新加坡将被建设成为全球化智慧都市。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新一代超高速1G宽带网在全国的覆盖,让你在新加坡,无论不管是在车站和其他的固定建筑,还是在等绿灯的间隙,都能便捷高速的使用网络。作为有线网络补充,新加坡每平方公里建有十个公共网络热点,访问速度高达2兆,免费使用期延长到2017年的3月,在此基础上,政府计划进一步升级带宽,提升用户的体验。

除了硬件设备,政府也积极重视有利于行业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如定期的审阅频谱、技术创新和标准三方面现行的政策法规,作出及时调整。按照新的规定,新住宅应预先接入光纤终端,开发商和业主,为部署基础设施预留空间,提高现有和新开发移动项目覆盖率,将汇集终端用户,提升其移动设备和宽带使用的理念。目前新加坡两大运营商在全国4G覆盖率已经达到95%。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网络建设

一、背景

在这个高科技横行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类改善生活带来了更大希望和更多期待。在建设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将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结合,把这门精炼的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就能够帮助城市人们在最大化环保、高效的条件下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智慧城市的概念分析

智慧城市是指在云计算、物联网、决策分析优化等技术的支撑下,结合全新的维基、社交网络、综合集成发等工具和方法进行综合设计,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城市的建设中,可以是城市交通、城市商业、城市通信,也可以是对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设。这种智慧型技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更环保、更智能、更高效、更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是对全球环境保护的相应,也是对人性化理念设计的运用,能够帮助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人类生存生产对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

三、由智慧城市概念在国内外的实践进行经验总结

1.网络的建设。在网络的建设这一方面首先要从较先执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韩国仁川进行分析,当地政府针对城市中保健医疗和人才教育、商业贸易、政府服务四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但在开展这些项目建设之前已经先在韩国全国境内进行无线传感网络的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建设,实现社会网络服务提升。

2.政府和社会服务项目建设。政府和社会的服务项目研究也可以拿韩国当例子。韩国政府要进行政策推行时只需要以VoD形式进行传播,或者可以在iptV上播放各类社会服务信息如招聘信息、交通情况、家政服务信息等。这些服务技术在韩国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可供学习的重要项目。

3.教育和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许多智慧城市建设中都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进行教育和人才培养智慧型建设时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由国家教育部门建立一个统一平台,这个平台要提供给全国所有地区的学校进行资源上传和下载,让智慧真正走进每个地区。

4.保健和卫生医疗项目建设。在日本东京,医院为每位病人建立电子病历,无论病人去哪个医院就医时都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登陆后找到病人从出生以来的身体状况,出现过何种疾病、进行多少次就医等,大到手术、小到一次感冒看病,实现全程电子记录。并且在进行病房查房和临床治疗时,医生和忽视可以用笔记本电脑和pDa进行记录,这就是对无线网络的很好运用。

5.能源的环保有效利用项目建设。在英国伦敦,贝丁顿生态社区的“零化石能源建设”项目就取得了巨大成效,笔者认为这是实施项目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贝丁顿生态社区将太阳能、生物能和风能等进行高效利用,在小区的用电、供热等方面进行节能节源,又运用了低碳环保的合理设计如天然采光、智能供热等,在一年的实践中发现所消耗的电能仅为普通小区的55%,热能仅为普通小区的19%。取得的成就证明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6.城市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改善项目建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道路的智能照明工程建设就为城市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当地政府对道路照明灯进行改造,使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控制,减少因为不同灯具的外形和功能而受到照明影响,并且还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住宅中,大大降低了人们生活的成本,成功运行了节能模式。荷兰通过一个节能智慧化技术的成功运行将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系统安装到用户家中,成功节省了15%的能源消耗,成功减少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总结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以人为本和低碳环保理念的城市建设渗透。作为能够造福人类社会的一项技术,人们应当研究技术、善用技术,在经济最优化的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将这项技术真正运用到生活中,为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詹洪祥.经营城市要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为起点[J].大庆社会科学.2004(01)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9

1什么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及内涵

有作者认为,所谓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就是“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这是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的一种个人的看法。因为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定义,图书馆学术界也是有着多种观点。既然智慧是对事物迅速判断、灵活解决的能力与素质等,智慧来源于信息、知识与情报,人们之所以爱智慧,是因为智慧贵在有创新的能力。什么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笔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人对读者工作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自主选择,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读者服务的一种或多种新理念、新能力与新服务方式,对此我们的学术界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与论述。那么如何来认识与理解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一个概念和内容,笔者对图书馆学术界关于“图书馆智慧”的多种观点看法经过综合与概括,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涵。

1.1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一种技术与智能在图书馆领域里的应用,其表现形式是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并以此来布局图书馆的服务网络,使情报、知识与信息在图书馆无处不在,来为读者提供图书馆智慧服务,因此被称作是智慧图书馆。简而言之,智慧图书馆或者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世界性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技术与智能的浓缩,是一种建立在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智能基础上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图书馆学术界关于“智慧图书馆”,即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主要研宄成果,如:“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1)互联的图书馆,具体细分为全面感知的图书馆、立体互联的图书馆、共享协同的图书馆;(2)高效的图书馆,具体细分为节能低碳的图书馆、灵敏便捷的图书馆、整合集群的图书馆;(3)便利的图书馆,具体细分为无线泛在的图书馆、就近一体的图书馆、个性互动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文章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提出智慧图书馆是继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更高级阶段。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以智慧化设备为手段,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为用户提供智慧化服务。最后,文章构建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再如:“智慧图书馆是物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智慧图书馆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了智慧图书馆概念及特点,论述了物联网环境下图书馆RFiD的应用现状,并对智慧图书馆的前景作了展望。”

1.2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最近几年来,图书馆学术界对各类知识服务的研宄较为重视,研宄成果也比较醒目。知识组织、知识交流与知识管理等知识服务的诸多相关研宄,成为图书馆学术界的多个重要学术命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与,在图书馆学术界的刊物上发文和著述较多。有学者做过相关的分析与统计,国内图书情报界自2009年就开始了对本学科知识服务的诸多研宄。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概念内涵、特征流程、社会基础、内在要求、市场需求、技术支撑、服务模式、知识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与研宄。形成了以任俊为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导入型’、以姜永常为代表的“比较扬弃型”、以张晓林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竞争型”、以蒋永福为代表的“知识管理型”等观点体系因此,受图书馆知识和图书馆知识服务研宄的影响,图书馆学术界逐渐出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命题,笔者认为这是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体现。主要有两种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主张。

1.21认为图书馆学是“智慧之学”

如傅荣贤老师在文章中全面论述的:“作为人类心智的产物,文献信息不仅记录着'知识’而且还记录着'智慧。图书馆学研宄对象'知识说’努力构建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与操作技术,既使人类心性中的德性智慧曰益被理智知识所取代,也强化了图书馆学的工具理性,从而遮蔽了其价值理性,并放弃了图书馆学的终极关怀和更高担当。图书馆学研宄对象应该以'智慧’为关键词,图书馆学应该从知识之学走向智慧之学。再如熊伟老师的通往智慧的普通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升智慧水平是人类用户求索知识的核心价值目标,应该以'智慧’为当代和未来图书馆学的'学科面向’。在明确定义'智慧’概念和把握协同用户培育'智慧’路径的基础上,原则上能够建立面向与通往智慧的普通图书馆学科体系。应深刻转变思维方式,探索建立'客观知识本体’研宄范式,重点突破'客观知识关联说’和'全信息微计算技术’等关键难题,积极组织跨学科合作攻关团队,加快该理论体系建立步伐,把图书馆学真正推向成熟阶段。很显然,按照这两位老师的理解图书馆智慧是学科性的,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知识性的,尤其是学科体系的知识创新性的。书馆要“转知成慧”。

如黄幼菲老师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主张:“知识自由是人类智慧生成的源泉与保障。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是'转知成慧’。公共智慧服务是图书馆实现知识自由的根本选择和高级路径。图书馆作为用户知识需求的嵌入者、客观知识的关联者、用户知识过程的协同者和服务方式上的启发者,这一核心定位决定了图书馆必须尽快实现从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变,切实帮助用户搭建起求索知识并通往智慧的'天梯’。[111”这样看来,图书馆仅有知识服务是不够的,要由知识服务转到智慧服务上来,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其实就是图书馆的一种高级的知识服务,具有知识的原创性。

1.3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

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际上就是图书馆人的服务读者、快乐奉献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的体现。历来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都应该是一种有智慧的图书馆服务,在图书馆人的学术研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服务观念、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图书馆的智慧,用于读者服务工作中,就是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图书馆人首先要在自己的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领域,拥有正确的智慧认识并完善自己智慧体系与结构,然后才能更好的去为读者进行相应的智慧服务。因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不单单在图书馆的技术与智能和图书馆的知识原创体系的世界中体现,还在图书馆人的理念性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的人文世界中体现。因此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就在图书馆的曰常服务工作中体现就在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言谈举止里体现,就在图书馆员感应图书馆的心灵世界中体现。图书馆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宄成果也不少,如:“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环境双重作用下,智慧服务理念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最佳职业理念。智慧服务理念强调知识管理和信息增值,它可改变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推进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进程。本文在提高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阐述'智慧服务’这一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并从智慧服务的内涵、所体现的社会意义、应该具备的科学管理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智慧服务’,提出了'用知识和智慧创造价值’这一观点。1121;再如:“图书馆工作者要做好服务工作,需把智慧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服务智慧包含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其生成途径是多方面的,诸如建立积极的职业情感、实践积累、科研推动、学习提升等。113]”等等。

2对图书馆智慧服务3种内涵的分析

2.1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是图书馆的-种技术智慧

对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宄,即对智慧图书馆的研宄,应该说在图书馆智慧研宄领域中是比较多的,覆盖面要比较广一些,影响也比较大一些。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分类上讲,这应该是一种技术智慧。从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历史上看,图书馆每一次比较大的比较明显的进步,一般是从技术上进行改进的。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虽然技术理性没有在中国形成范式特征的技术流派和理论体系,但是每到图书馆的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时刻,图书馆人根深蒂固的技术理性思维传统和浓厚的“技术情结”,就会特别的明显。尤其是在当代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也大为改善,图书馆人的“技术情结”扑面而来,因此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学术研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均呈现较为浓厚的“技术情结”。而当下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宄也呈现这样浓厚的“技术情结”,就不难理解,一般来说,这是技术领先图书馆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和反应。

虽然图书馆技术上的改进对图书馆的发展来说很重要但还是不要过分夸大图书馆技术的重要性,因为它再怎么重要,技术上再怎么智慧,也只是图书馆智能性方面的智慧,只是技术上的单方面的智慧而己,其实就是技术与技术理性在当代图书馆信息化环境中的翻版与延续。“因为,技术理性再发达也只能是经验的、表层的、器物的层次,无法使图书馆学上升到本质的抽象的认识阶段。尽管技术先于理论、经验概括先于本质抽象是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毕竟图书馆学不能永远停留在经验的、表层的、技术的阶段。任何停留在技术的、实践的、应用的经验和技术层次的学科都不能算是成熟学科甚至作为科学的名义而自立。而且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即图书馆的技术智慧只是处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表层,只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来为读者提供图书馆的服务而己。因此,它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为读者提供服务时它才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从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即技术智慧上构建的智慧图书馆,虽然它提供的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内外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尽管它很重要,但也只是技术智慧上的重要,因为它只是从属于图书馆人,只是服务于图书馆人,只是图书馆人的技术智慧而己。

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即图书馆的技术智慧,是当代信息化技术的发达在图书馆智慧体系中的技术性的应用,其实质就是图书馆的一种技术理性,技术文明、技术科学与技术范式的一次或者多次的大发展,属于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范畴。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这样的一种图书馆的技术智慧,应用到当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中,对当代图书馆的发展具有更新与推动作用。图书馆技术上的改进与发达历来与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当代信息化的环境下,图书馆受到的技术冲击力较大,必须在技术上适应时代的变化,否则它就无法竞争无法生存下去。因此智能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对图书馆在当代信息化数字化的存在与发展来说的确很重要。

22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是图书馆的学问智慧

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各种观点和主张,图书馆的学术界历来都有许多质疑的意见,例如王均林、岑少起二位老 师认为把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来提倡和实践“非常不切实际”。因为在目前中国各方面发展还不怎么均衡的图书馆,不可能以有限的人力、信息资源、技术设备应付众多用户知识服务的需求,除非它能举国家之力,聚集整个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并形成一个知识互补的团体才能做到.笔者赞同这个看法,因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的主张不管有多么美好,图书馆也只是面向社会面向读者的一个服务性的机构,以提供借还书和初步的参考咨询服务为主,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与储存地,是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与输出文明之地,再进一步的说,图书馆是面向全体公民,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图书馆只是收集图书资料、蕴含知识的一种具有政府行为的社会机构,如果说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与知识有什么密切的关系的话,那也只是有关知识组织、知识集合与知识交流、知识管理的一处场所和图书馆学术争鸣性的主张而己。它不可能也不会是靠图书馆学的专家学者和图书馆员来进行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再创的地方,即使在这方面有什么积极的作为和所谓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成果,那也是有限度的。

而且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也不是万能的,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学科馆员的价值和意义仍然是为课题为读者提供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服务性工作,而不是参与什么学科知识的原创或者创新过程。因为图书馆员毕竟是图书馆员,他们不是什么权威的专家学者,更是很难具备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知识的思考、组织与再创的能力。因此正像一位作者所说:“图书馆员相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永远不要试图'越俎代庖,更不能试图代替服务对象去思考”,因此“不可轻言'知识服务17”笔者同样赞同这个观点。图书馆员只是图书馆员,他们肩负的是图书馆服务性的使命与职责,具体地说,他们是为读者的知识需求服务,是为读者智慧需求服务,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向读者传播知识传递智慧,说到底,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知识与图书馆智慧的服务者,而不是图书馆知识与图书馆智慧的创造者。

既然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都举步维艰,那么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基于知识服务基础之上的原创性的智慧服务就更是难以为继了。因为,这超出了图书馆的能力定位,超出了图书馆员的能力范畴。图书馆是人类各种知识的荟萃之地,图书馆员的职责和使命是服务者,不是知识专家,不是知识生产者和创造者,这一点必须明确,他们对此也只是服务,提供方便与帮助而己。因此我们的图书馆学术界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知识服务要“慎提”,对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智慧服务更要“慎提'如果我们把基于图书馆知识基础之上的图书馆智慧,看作是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又一种概念和内涵,那么知识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就是图书馆的一种学问智慧,而基于学科创造与更新基础之上的这个学问智慧,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无论对图书馆还是图书馆员来说,这个学问智慧,也许最终是一种渴望不可及、不切实际的状态。

23理念性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质上是图书馆的-种人文智慧

国内有学者曾指出:强调人文传统是图书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点;图书馆学是一门研宄人的学问,它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1181。图书馆员与读者,才是最值得研宄的人文学问。而作为价值理念和职业精神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就是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人文层面上对图书馆智慧现象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因而具有图书馆价值观念的动能,具有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力量。而图书馆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的主体主要在作为图书馆主体的图书馆员那里。“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永恒主题。信息时代要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改变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被动服务、自我封闭的服务观念,通过智慧服务,真正体会到'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乐趣和意义。”所以,图书馆的智慧服务,主要来源于图书馆员的人文智慧,与图书馆员的知识储备、能力素质的应用,尤其是图书馆员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的弘扬密切相关。因此,要提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价值理念与职业精神,因为这才是作为主体的图书馆员最能发挥作用与影响的智慧体系。

当前图书馆知识丰盈,资源丰富,数据库发达,图书馆员技术操作熟练,但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乃至图书馆员的智慧似乎处于短缺状态。我们的图书馆大楼越盖越高,设施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书刊资料越来越多,但图书馆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把更多的读者吸引而来,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把图书馆更多的潜在读者变为当前读者,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把图书馆的智慧知识与智慧魅力传播开去与推广出去。“图书馆智慧服务指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一种平等、开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状态,追求达到尊重读者、关注个性、崇尚科学、追求人生幸福的服务境界。在智慧服务模式中,馆员、资源和读者是三大支撑因素,三者平衡、良好互动才能使服务模式顺利实施,达到和谐。总之就是图书馆没有通过人文智慧服务,树立起自己的智慧形象,形成自己的智慧吸引力。但智慧和图书馆智慧汇集而成的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场空。它并不全是技术智慧服务,也不全是学问智慧服务,更多的它就是图书馆员的人文智慧服务。它既有抽象、概括又有具体、生动;既有高度、本质又有低度,现象;既有理论、动能又有实践、力量为图书馆员所熟悉,为图书馆员所掌握,为图书馆员所运用,通过自己的人文智慧型服务把图书馆的智慧内涵与魅力传递给万千读者。

智慧交通的概念篇10

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班级视觉17-1

学号201705002368

姓名杨腾渊

指导教师范颖

职称讲师

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

杨腾渊

学号

201705002368

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拟定论文

(设计)题目

智慧养老型app服务结构与界面设计

论文(设计)来源

自选

论文(设计)类型

B-应用研究

指导

教师

范颖

1.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截止到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总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人口已经突破一千六百万,意味着我们身边每一百个人里面就有大概11位老年人。其中2019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2018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为最大增长额。来自云南省人口老龄办的数据显示:我省于2005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570.1万,占总人口的11.59%;预计到2020年,全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607万,占总人口的12.4%;其中约有3.6%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2%的老年人需要适度照护。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昆明市的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等特点。昆明市人口老龄化十分突出,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严峻。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它们的健康和生活问题将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近年来很多地区已经开展老年人的死因监测工作,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死亡率为2567/10万,占全人群死亡比例为82.07%。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身理和心理伤害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老年人死亡比例较大,其死亡谱决定了全人群的死亡谱,老年人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是非常迫切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老龄产业信息数字化的发展。而要怎么做来充分满足国内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国交互设计领域未来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当今市场下的智慧养老型app仍存在较多问题。目前市场主要服务与老人的app主要有交友类、健康科普类、医疗类三种类型。交友类如“养老平台”“幸福行”,依托于强大的社交网络媒体,使老年人群体能够进行线上交友并发表动态,分享生活。健康科普类如“养老管家”“老年云课堂”,搜集各方健康相关信息置于平台供老人浏览,为老人提供外界信息,并力求做到信息准确。医疗类app如“黄金急救”“天使救援”,整合当地医院信息,使大众能够就近急救,不过要老年人和年轻人使用一样的功能软件,困难度会大大提高。使以上几类app都有服务于老人,却都是带着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来进行设计的。首先是色彩方面,老年人的视觉感官已经衰弱,需要强烈而具有刺激性的颜色才能使老年人看清app界面,当下养老型app基本都采用弱色来颜色填充,虽然做到了颜色和谐,却让使用app的老年人看不清楚。其次是字体大小,老年人的视力是不如中青年人的,进行app设计时需要用大号甚至特大号字体来进行填充,可当下的养老型app与常规app字体大小相同,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满足感。接着是图形,养老型app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老年人思维缓慢,应当还原图形本真,使图形一目了然,而当下养老型app的图形结合当下时尚元素,使老年人不能理解,必须进行文字辅助才能明白其意。最后是版式方面,当下养老型app版式设计与常规app无异,其连接点和换页功能不能很好地服务与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对信息产品几乎处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末端,只有极少的设计者们会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将老年人群体作为产品受众群体之一,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实际需求,帮助老年人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这也是设计师在当前时代下的重要责任。

1-2研究意义:

本文是基于老年人群体而研究的移动应用程序,本程序的主要对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基于老年用户的信息需求摸索出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app的各种问题,然后结合界面交互,设计出一款服务于老年人的老龄产业的智慧养老型app,做到:

(1)安全化:能让老人进行线上问诊,能使老人在危难之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呼救,使老人就近治疗。

(2)智能化:提高老年人app使用率,使老年人们享受科技生活中的乐趣;完善智慧养老型app功能,革新传统养老模式,更好地将老年人与信息社会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信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自主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自救,赋予智慧养老型app新的价值使其更加具有较强的的冲击性与吸引力,为老年人量身打造高适用性的智能产品。

(3)全面化:提供社交、科普、急救等功能,更好的让老年人在生活中通过智能手机来满足自身各类需要,从而丰富老年生活,改善老年生活状态,培养老年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2.文献综述

2-1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智慧养老型app的相关应用型研究不足国内关于智慧养老型app的界面和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科普和社交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主要对老年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欲望两个方向为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对于老年人的急救需求没有涉及和说明。朱媛、段慧敏(2019)提出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层次需求模型,并在现有智能手机上与老年人强相关的应用app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设计策略;经研究得出基于“老有所养”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凸显专业性、基于“老有所乐”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更多元化、基于“老有所为”需求的智能手机应用app应深挖价值的与老年人智能时代三层次需求模型相对应设计策略;根据老年人三层次需求模型深入分析老年人需求,能够为开发与设计出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智能手机应用app提供建议。李邵静(2018)指出,中国老龄化人口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看病就医拿药比例普遍高于年轻人群,由于医院路途遥远,老年人看病问题成了社会急需解决与关注的首要任务。在互联网模式下医疗类app的设计与开发为老年人看病难找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老年人自身特点,老年类就医app在界面设计上应做到简单明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记忆。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做到从老人需求出发,操作简单,一键解决就医过程。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研究方案设计调研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设计应用技术路线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设计定位概念提出概念确立设计流程图设计图效果图

4.研究内容与论文提纲

4-1研究内容:

(1)设计调研

①通过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归纳总结出本文所需的理论支撑(2008年,原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2012年,《“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国卫家庭发〔2017〕12号),表明我国健康老龄化规划正式实施);

②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有效提取老年人的想法,并通过问卷数据的总结分析,可以更好地针对老年人需求进行研究;

③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的老年app界面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当下老年app设计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前景,结合自身使用体验以及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同行水准,总结出可行性强的设计方案。

(2)设计分析

S(优势):国家鼓励银发产业发展,拥有市场前景;app界面结构针对老年人群体进行专门设计。

w(劣势):知名度难以打响,研发的产品及服务同市场上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同质化严重,需寻求突破口。

o(机会):产品使用者对其他智慧养老型app已经使用疲劳,需要新的产品刺激活力;大多数养老型app的设计都没有从老年群体的立场出发,是以设计师主观情感为主的产品设计。

t(威胁):替代品多,市场竞争大。

(3)概念设计

设计定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昆明市区、智慧养老

概念提出与确立

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

地区性意义指的是局限性的在某个特定范围中某种事物的存在对这个范围的意义。智慧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基于研究内容,为了使老年群体的老年生活更加地安全化、智能化、全面化,根据老年人群体的娱乐社交需求与当地医院的协同性、急救的便捷性选择了“地区性智慧养老型app”这个概念。

(4)设计应用

主要通过电脑辅助如“ai、pS”等设计工具和“墨刀”等交互设计工具来完成整个设计。过程主要为:首先查找相关的素材及资料并提取有用的材料进行考察并对比现有的智慧养老型app进行方案草图的绘制,完成草图并征询老师意见,进行方案草图的确定与修改;收集市场信息,分类整理完善,再进行设计方案的深入与修改,完善app产品功能,最终完成app设计制作,完成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

4-2论文提纲:

一、绪论

(一)设计背景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思路

二、调研与分析

(一)发现问题

(二)调研分析

(三)分析结果

三、概念设计

(一)设计定位

(二)概念提出

(三)概念确立

四、设计应用

(一)设计流程

(二)设计图

(三)效果图

五、结语

5.论文进度安排

(1)设计调研阶段(2020年9月1日-11月30日)

(2)设计分析阶段(2020年12月1日-12月31日)

(3)概念设计阶段(2021年1月1日-1月15日)

(4)设计应用阶段(2021年1月16日-4月15日)

(5)答辩准备阶段(2021年4月16日-5月10日)

6.参考文献

[1]关爽,刘会衡.基于android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01):52-54.

[2]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3]何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老年广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为例[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7):40-42.

[4]JHonYCHoonYeonGnG,陈思璇,谭清美.信息化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研究——基于智能手机使用情况与感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58-64.

[5]张阁,于琦,贺培风.我国移动医疗app核心功能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7,4(26):21-25,3.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121(3):30-37.

[7]邓诺,卢建华,周业勤.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4):1805-1807.

[8]张琼,韦焘,刘敏,等.昆明市城区居民对养老模式和服务认知及需求调查分析[J].民康医学,2017,14:76-79.

[9]刘小路,丁虹月,韦鑫珠.基于老年人认知需求模型的资讯app界面设计研究[J].设计,2018(01):26-27.

[10]张玲.基于老年人使用的手机创新性研究[J].设计,2018(14):128-12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日期:

学院意见

学院领导签名:日期:

学院盖章

论文(设计)来源:教师课题、社会实践、自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