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十篇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十篇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51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1

1.1工具1.1.1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该问卷由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编制,其条目主要取自原卫生部《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3],共计20个条目,受访者需对1~20题的描述判断其说法的正误,采用判断正确计1分,错误计0分的评分方式,总分范围为0~20分,评分越高,表明对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越高。1.1.2精神病患者家属感知歧视量表采用Link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erceived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scale)[4],该量表属于自评量表,用于测量患者家属、公众等不同群体对精神障碍患者歧视的感知水平,共12个条目,其中有6个反向积分条目。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非常不同意计1分,不同意计2分,同意计3分,非常同意计4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访者感知的贬低歧视体验越强烈,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负面。1.2调查方法在患者亲属探视患者期间,由调查员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作为受访对象。征得受访者知情同意后,由调查员安排其到固定、安静的场所,当场发放问卷,由受访者匿名独立作答,并当场收回;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访者,由调查员向其逐一读出问卷条目后由其独立作答。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时由调查员逐一审核,剔出不合格问卷7份,最终合格问卷253份。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条目正确回答情况和贬低-歧视感知状况进行频数、百分比的描述性统计,问卷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及贬低-歧视感知得分的相关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男性亲属108人(42.7%),女性亲属145人(57.3%);年龄(39±14)岁;受教育年限(9±4)年;未婚76人(30%),已婚124人(49%),离异或丧偶53人(21%);工人46人(18.2%),农林牧渔72人(28.5%),职员85人(33.5%),其他50人(19.8%);居住城市168人(66.4%),农村或城乡结合部85人(33.6%)。探视男性患者176人(69.6%),女性患者77人(70.4%)。病程最长者30年,最短者1年,平均6.7年,病后有暴力行为史169例(66.8%),家族精神病阳性史52例(20.6%)。2.2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精神卫生和心理保健知识平均得分(12.53±3.58)分,在1~17题中,除“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是没有办法预防的”正确回答率较低(仅为28.9%)外,其余条目的正确回答率在53.8%~98.8%之间,而在18~20题中,条目的正确回答率在1.6%~7.9%之间,平均正确率为62.66%。见表1。2.3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贬低-歧视感知状况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贬低-歧视感知体验强烈,条目平均得分为(2.74±0.52)分,分别有81.8%、82.6%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人不会请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看管自己的小孩、大多数年轻女性不愿意和患过精神疾病的人约会,认为大多数人相信完全康复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担任公立学校教师的受访者仅占29.6%,31.2%的受访者认为大多数单位会聘任一个完全康复的精神病患者。2.4影响患者亲属精神卫生知识及贬低-歧视感知得分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分别以精神卫生知识总得分、贬低-歧视感知平均得分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职业、家庭居住地6个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变量赋值见表3),采用逐步回归法(α入=0.05,α出=0.10)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与精神卫生知识总得分及感知歧视体验平均得分相关(p<0.05),受教育程度越高、居住在城市者精神卫生知识总得分及感知歧视体验平均得分越高(表4、5);此外,女性、工人与职员感知歧视体验平均得分较高(表5)。

3讨论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2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情绪识别;神经机制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69-01

1.精神分裂症介绍

1.1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概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普遍的较为严重的精神病症,病情原因尚未有明确的概念,通常起于青壮年,临床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在感知觉、思想、意志行为与人的情感体验以及主观想法上的差异性、不适应性与残缺性,是根据精神活动与实际环境相背离的特点形成的一种重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是指功能性问题,而不是器质性出现的问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智力水平基本与正常人一样,病情通常是缓慢发展的,其中将近一半的患者逐渐进入到慢性期,并发展变成精神衰退。

1.2精神分裂症发病率

调查发现,每年1000人中就会发生2―6起精神分裂症,基本每100人中就会存在一位精神分裂症病人,比我们人均拥有的医生数量更多。精神分裂症的出现基本是在人的青年时期,发病年龄最多的是在20―35岁,约一半的病人在20―30岁发病,高达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80%,还有一些是在年少或是中年以后发生病症。临床分类对发病年龄的早晚具有一定影响,例如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起病年龄较晚,大部分人在30岁以后发病。由此可以知道精神分裂症是及其严重的病症,总体上会降低国民的素质。

1.3精神分裂症的判断标准

精神分裂症还未有详细的概念型特点,只能按照一类病症的描述来判断。按照美国精神病症判断标准与一致的手册分类,撤销了发生病症年龄的标准,症状学标准较为简单,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点情况归纳成五条:幻觉,幻想,言语不正常,例如频繁地出现语言离题或言语的意思不连贯,显著的行为紊乱或是紧张,阴性特征如情感冷漠、言语较少或意志行为减少。

2.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能力研究

2.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特征

情绪知觉指按照人脸表情、语调或身段相互配合中识别情绪信息的能力。面孔情绪识别,指的是根据人们所展示的不一样的面孔情绪线索,在社会中知觉诊断他人的情绪情况并进一步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技能。实验表明,相比正性或中性的表情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对负性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害怕)的认知严重损坏。实验表明,精神分裂症的负性情绪损伤是因为一个认知治疗躲避负性刺激造成信息视觉处理下降或特别掌控负性情绪认知的大脑领域的特殊神经处理。精神分裂症对面部表情知觉的损坏水平又是怎样的性质?科学家对此获得的研究结论与观念是具有异议的,部分专家觉得是负性情绪特异性损坏,有些觉得是面孔信息识别的普遍损坏。更深的探究临床病症和认知能力是不是对情绪损坏具有消极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知觉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的损伤水平是具有明显不同的。科学家研究数据证明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负性情绪处理损伤,然而在辨别正性情绪面孔时却未体现出问题。也就是所说的负性情绪特异性损伤概念。

2.2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的神经机制

对情绪识别与社会认识存在重要作用的脑区主要有杏仁核、前岛叶、新纹状体、梭状回、扣带回、海马、背前额皮质区和颞回等。神经成像实验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这些关脑区的组织与功能十分特殊。研究表明,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面对害怕的表情和憎场面的刺激时,杏仁核出现不正常的反应,说明精神分裂症病人面对威胁性的一些情绪,特别是恐惧表情杏仁核反应性降低。精神分裂症病人情绪识别问题也许和有关面部感知较普及的脑区神经环路紊乱相联系。Crux等在对精神分裂症面部情绪知觉的研究中,验证面孔刺激的情绪效价(也就是正性或负性情绪)诊断是否和临近边缘体系刺激降低相关,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在情绪的面部表情知觉过程中边缘体系范围不可以被完全激活,在从许多正性面孔情绪中辨别分离出负性面孔情绪时,观察到双侧海马与左侧杏仁核的激活降低。Streit等人对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完成了一次面孔情绪重认与不清晰的面孔分类的eeG研究,观察到他们知觉面部情绪的成绩明显比正常对照组低,然而在对模糊面孔分类上两者却为出现任何的不同。an等采用eRp技术对精神分裂症的情绪识别程度采取客观理解,通过脑电波指标完成统计记录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在正性情绪的图片下比较,在负性情绪图片下正常被试的p3波幅较大。然而精神分裂症的情况恰恰相反,即p3波幅在负性情绪下比正性情绪较小。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表现为情感冷漠、情感生硬或者不恰当的情感。精神分裂症情绪解决病症主要是对面部情绪、图片、口头信息或者另外信息的处理障碍,目前的研究通常是研究面部识别,极少有对口头信息进行研究,也许该方面的研究能给予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情绪处理障碍更好的机会。

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情绪识别问题,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知觉损坏具有很大的不同,对负性情绪激发的知觉损坏及其严重,也就是说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情绪识别损坏是一种情绪特异性损坏。先前的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社会认知功能问题的因素之一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面孔情绪信息的知觉具有加工障碍,因为面部情绪知觉处理上的损坏而不可以较地认识、判断其他人的情绪,没有和附近的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进而对自己的正常工作与学习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孔祥娟.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1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3

家庭治疗或称家庭心理治疗,是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的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形式。顾名思义,家庭治疗就是不只对病人自身,而且对他(她)的整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进行治疗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对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家庭治疗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麦尔,他于本世纪40~50年现人的心理活动及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家庭教育或家庭影响密切相关,因而对病者所有家庭成员进行治疗来克服精神病人的心理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后来其他学者的实践也证实了调整家庭关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的事实,证实了上述麦尔观点的正确性。因而家庭治疗在欧美获得迅速发展,终于自成体系,形成一个独特的心理治疗学派。1962年创刊的《家庭进程》杂志,是第一家有关家庭治疗的国际性学术刊物。这是家庭治疗在理论和实践上趋于成熟、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自成一家的重要标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从家庭治疗的观点看来,每个人从小就一直受到家庭的巨大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家庭环境即幼年的家庭教育和成年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及整个家庭共同形成的特有的认识情感、行为模式密切相关。换言之,家庭成员问的认识活动、情感反应、行为模式等社会适应方式都彼此互相牵连、互相影响,并且形成每个家庭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家庭的认识、情感、行为等认识环境、适应环境的特有模式。患者的精神症状不但与自身的躯体、遗传、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而且与其家庭内的情感结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将患者的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对象,对所有家庭成员都施加良好的精神影响,从而克服病态的认识、情感、行为模式,纠正共同的心理病态,重建健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模式,对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状和防止复发都有良好的作用。

家庭治疗的对象,包括所有与家庭功能障碍有关的一切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与患者和家庭关系密切的其他社会成员,如有关的亲戚、朋友、同事、医师等。

家庭治疗的要领是:要使受治者都认识到家庭治行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意义,打消一切顾虑,与医师密切配合,并在友善、和谐、融洽心平气和、畅所欲言、互相谅解的良好精神气氛下进行交谈。通过医师的启发诱导,使患者全家都能认识其家庭存在的病态情感结构及对外界环境认识和适应方面的障碍,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彼此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各自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要互相抱怨或诿过于人,共同为维护家庭的根本利益,调整家庭关系,改善家庭功能,恢复家庭内的精神平衡而开诚布公地真诚合作,使家庭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4

【关键词】神经症;延迟就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89-02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1]。由于疾病常常有头疼、头晕、胸闷、气短、乏力等多种躯体不适,常到综合医院就诊,综合医院门诊神经症检出率达12.28%~12.53%[2]。我们自制问卷对467例住院神经症患者进行调查,探讨当前就医条件下导致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原因。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住我院心身科患者,均符合CCmD-3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共467例。其中男性154例,年龄15~78岁,平均(37.19±12.45)岁;女性313例,年龄17~76岁,平均(35.23±10.53);大专及以上98例,高中112例,初中174例,小学61例,文盲22例;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271例,躯体形式障碍87例,强迫性神经症36例,癔症49例,恐惧症24例。

1.2方法: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付费方式、首诊地点、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顾虑程度、对疾病的认知、就诊的途径及方式、本次住院的原因及方式。

1.2.1评价标准:①就诊时期:早期初发症状到首次到精神科专科就诊3月。②认知水平:好,对神经症有较正确的全面认识;差,认识明显错误;中,介于二者之间。③教育程度:高,大专及以上;低,小学文化及文盲;中,介于二者之间。④医疗负担:轻,能报销40%以上或收入颇丰,能承担诊疗费用;重,经济情况差,承担医疗费用感到十分困难;中,介于二者之间。⑤顾虑程度:轻,不顾虑就诊精神科,能自己配合治疗;重,认为就诊精神科有羞耻感而拒绝治疗;中,介于二者之间。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用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性别神经症患者首诊求医途径及过程见表1。

表1显示:不同性别的患者在初发症状求诊精神科和求助宗教机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初发症状求诊综合科、非医疗机构和搞迷信活动方面,则女性患者多,有显著性差异(p

2.2467例神经症患者就诊途径见表2。

表2显示:神经症患者首次就诊精神科的途径中,由亲友介绍的患者(含由神经症痊愈者介绍),最多占56.1%。

2.3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见表3。

表3显示:影响神经症患者延迟就诊的相关因素中,不同的认知水平、教育程度、医疗负担及对疾病的顾虑程度的患者,其早期就诊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37.33、77.32、9.52、32.57,均p

3讨论

3.1神经症患者就诊延误原因分析。神经症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3],神经症患者罹患后多不首诊于精神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缺乏精神卫生知识,不知何处就诊恰当或将疾病视为躯体问题;二是部分病人怕别人知道自己患了精神病,因此最初多求治于非精神科[4]。本调查结果显示:①多数患者在出现精神症状或躯体症状后,由于认知水平普遍较差,(好者仅占16.9%),常因躯体不适而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或非正规医疗机构,调查中显示首诊于综合医院占48.4%,12.0%的患者则首先就诊于非正规医院,15.4%的患者迷信地认为躯体不适或情绪不稳是鬼神作怪,而求助于宗教迷信。②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好,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比较,早期就诊率高。③自费患者发病后,有较多的经济顾虑,昂贵的医疗费用使他们只有在症状难以忍受才会选择就医,从而导致求医延误。④有些患者认为自己是神经症,是精神病障碍的一种,担心人们对精神障碍的偏见、歧视,怕进精神医院就医,而盲目地四处求医问药,从而延误病情的治疗。⑤有些患者因发病后不知何处求医,经亲友介绍,特别是神经症痊愈者现身说法,患者才知自己也是得了神经症,然后转去精神科就诊。

3.2神经症患者求诊延误的对策。

3.2.1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神经症在人群的患病率约16%~25%,发病都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随着社会发展,竞争机制加剧,生活事件增多,必然导致精神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5]。但由于患者对精神医学常识的缺乏,以及人们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加之神经症有各种躯体或精神症状,大多数患者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首诊选择非精神科,此类病人约占综合医院门诊病人的40~60%[6]。因此,精神医疗机构应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和健康观念的宣传,并注重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可采用多媒体声像,发放宣传册,编写科普书籍或杂志等多种方法,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神经症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认识到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一样,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神经症也是常见病,它又是轻型精神障碍[7]。促使患者及早到精神科专科就诊,得到及时规范地治疗。同时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人们改变健康观念,纠正人们对神经症与精神疾病的偏见与歧视,讲究科学、破除迷信,从而减少神经症病人诊疗的延误。

3.2.2加强住院或门诊病人的健康宣教。本调查显示56.1%的患者经过亲友介绍来精神科专科就诊,特别是由神经症痊愈者现身说法,更能使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曾在多家医院检查没有发现有器质性的躯体疾病,而是得了神经症,才会有多种躯体不适和精神烦恼,神经症痊愈者自己对神经症的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患者的说服力。

3.2.3提高综合医院的医生精神医学知识水平。对综合医院的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综合医院机构,在综合医院与基层各保健单位开设精神卫生服务,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培训,显得十分重要[8]。对综合医院的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知识的培训,使综合医院的医生熟悉神经症的鉴别诊断、治疗,及时介绍神经症患者转到精神科。本调查中显示:48.4%的神经症患者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因此综合医院的医生需要熟悉神经症的鉴别诊断,提高神经症的检出率,减少患者在综合医院不必要的周折,也是减少神经患者就诊曲折的重要环节[9]。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

[2]胡建,许又新.综合医院内科门诊神经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1):2

[3]陈彦芳,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278

[4]郑成畴,姚在瑞,神经症患者就诊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90

[5]马鸿春,崔保刚,神经症患者就医情况调查,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6,340

[6]张文秀,护理精神病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1989,385

[7]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85

[8]徐英.惊恐障碍6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天津护理,2005,2,17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5

输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不少危重病人通过输血治疗挽救了生命。当病人出现大出血、溶血、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凝血异常等病症时往往需采取输血治疗。但是,由于精神病人在认知、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上给精神病人输血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各方面安全工作,包括对患者的身份识别、安全管理、病情观察等方面都要采取特别的措施,以确保病人的输血安全。

1临床资料

案例一,患者男性,25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因自伤严重失血而入院。入院后除了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决定为患者输血。在与家属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为患者输3U的全血。由于病人体质虚弱,输血前没有对病人进行保护性预防意外措施,当输到第三袋血时病人的病情发作,将输血管扯断,使输血不能继续进行。

案例二,患者女性,35岁,因胡言乱语、精神错乱三天入院。精神检查患者有思维紊乱、语言不清,不能对自己的病情进行表述,查体发现患者四肢均有多处的皮肤擦伤、背部及臀部可见皮下淤血,入院后的第二天患者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至75/40mmHg。作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疑有内部脏器出血的可能,在准备为患者作腹腔探查术的同时为其紧急输注红细胞2U。输血前严格核实与患者输血有关的各项资料,输血过程中实行专人监护和各项安全管理,最终顺利完成了输血,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至90/50mmHg,无输血不良反应,为探查术做好了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2安全隐患

2.1病人身份识别方面大多数的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在医务人员呼叫患者姓名时有可能出现其本人不应答而是其他患者应答的情况;安排某精神病人所住的床位,有时也并非就是该病人住的,精神病人的床位常常出现人与床对不上号的情况。因此仅凭按照正常内外科常规查对姓名床号的方式来核对精神病人的姓名和床号,很容易发生患者身份识别错误。

2.2病人治疗配合方面因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和影响,绝大多数患者自知能力障碍,不认为自己有病,因此对治疗常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和行为。为此精神科临床治疗上有时需要采取保护性预防意外的办法来保证病人治疗的顺利进行。

2.3输血反应的观察由于精神病人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对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或不良反应不能正确感知和判断,因此不能及时正确地反映病情,容易失去最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和及时处理的机会。

3预防措施

3.1严格核对患者身份据报道,导致输血时产生致死性急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几乎半数是由于输注了与患者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引起,这常常是由于患者身份或标本确认方面出现了差错,所以患者身份识别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1]。对于精神病患者输血前的身份识别,则更需严谨认真,除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外,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患者的相貌特征。医务人员如果不熟悉病人的相貌特征,就很容易发生差错事故。

3.2双人双重核对在抽取配血标本和输血前,应由2名工作人员携病历到患者床前,首先采用反问式询问患者床号、姓名、年龄等,然后核对患者手腕带的信息是否与病历信息相符、核对医嘱内容。另外,输血前要通知家属及时到病房签署输血同意书,并要求家属全程参与患者的身份核对工作,确保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无误。

3.3严格进行血液的“三查十对”输血前双人核对血液,严格做到“三查十对”和查血液外观。“三查”是指查血液有效期,查输血装置是否完整,查血液质量;“十对”是指对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姓名及编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核对采血日期、有效期。核对完毕签全名。

3.4保护性预防措施精神病患者与普通患者不同,精神病人由于认知、情感、思维、感知觉、自知力等方面的障碍,同时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常出现不合作、拒绝接受治疗的行为。特别是一些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情感和行为受幻觉或妄想的影响,有时候看到鲜红的血液颜色可能会诱发患者本人或同房间的其他病人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如:恐惧、愤怒、冲动、自伤、伤人、毁物等异常行为。因此输血前一定要注意做好病人的保护性预防意外措施,将病人安置在单人房间与其他精神病患者隔开,同时适当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对严重自杀的病人,要设专人全程看护,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5心理疏导精神病患者输血治疗能否顺利、安全进行,不但需要病人的合作更需要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因此必须分别给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3.5.1对于病人工作人员要以亲切热情、温和耐心的态度和语言去接触病人。对不合作的病人要耐心解释劝说,讲明输血的目的和方法;对易冲动的病人,要注意安抚、稳定病人的情绪,尽量将病人的高亢情绪和激惹态度降到最低程度;对严重自杀的病人,要注意了解病人的内心体验,鼓励病人多与医生、护士交流,讲出内心感受。与病人交谈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镇静,争取别人的信任,以消除病人轻生的念头,争取积极配合治疗[2]。

3.5.2对于家属由于社会的歧视和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与偏见使得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当精神病人伴发严重的躯体疾病需要输血治疗时,部分病人家属都会有这样的疑虑:输血安全吗?输血是必须的吗?费用花多少等等。医务人员应主动地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的病情和输血的必要性及其措施等情况,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安抚。同时详细介绍有关输血费用、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应对措施,请家属配合医生护士做好对患者病情的观察。

3.7输血的观察输血开始时宜缓慢,10~15min后若无不适可适当加快速度,但应以40~60滴/min为宜。遇大出血严重休克的病人而且无心肺疾患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下可适当调快输血速度。输血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语言表达、动作、尿液颜色、生命体征等。如患者出现表情痛苦、烦躁或精神较输血前更差等情况时,有可能是病情加重或是输血不良反应的表现。因此工作人员要特别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在语言、表情、动作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警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4体会

精神病人与正常人不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精神病人的认知、情感、思维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因此在为精神病人进行输血这一特殊治疗时,对于患者的身份识别、安全防范、病情观察、病人管理等方面都必须要比为正常的内外科病人严格慎重得多。同时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随时密切注意患者的安全监护,注意从患者的表现中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苗头,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精神病人的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6

【摘要】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病毒感染而出现明显精神症状的急或亚急性疾病,由于受累神经所在脑功能区或分布系统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就出现了相应神经系统的病理体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及精神障碍的表现,精神症状可见于病程的各个时期。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易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疾病及其他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病。加强对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的治疗,能保障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的临床康复,减轻后遗症。下面为此报道了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护理

一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季节以冬季为多。秋季次之,符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国内报道,约2/3病毒性脑炎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上的精神障碍,且精神症状见于病程各期,易与精神分裂症混淆,误诊率高达45%。病毒性脑炎所引起的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认知功能障碍、注意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内容改变、心境和人格改变,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不同的是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部分患者早期意识障碍轻往往不容易引起重视,加上突出的精神症状掩盖了病毒性脑炎其他症状,且很多精神科医生不重视神经系统查体。其在病期的各个时期可出现,甚至构成本病的主要临床,神经系统症状往往隐蔽或不表现。以青壮年多见,全身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均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大部分有感染史,精神症状多样而复杂,多为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常伴有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但精神症状无论是兴奋或抑制,均无自伤、自杀企图和行为。赵宏宇等对病毒性脑炎101例临床分析中发现有精神障碍者25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其发生发展有特殊性。就诊时最常见的躯体表现是发热。神经系统检查少数患者可能完全正常,但大多数患者有精神系统阳性体征,但不恒定、易变化,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患者甚至在发病后1~2周或2周后才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视损害部位不同差异很大。我们认为,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分类大体分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型,精神运动抑制型及兼有二者的未分型三种类型。所导致的冲动及伤往往不可预料,极易造成患者本人或其他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它与没伴有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相比具有其特殊性。

二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

当前确诊主要通过病毒学和免疫学的检查,但是目前病毒类型尚难通过敏感及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而确定,故其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Ct或脑mRi检查。病毒侵犯脑组织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额叶损害可引起幻嗅、情感障碍、智能损害;额、叶损害可引起癫痫;枕叶损害可引起幻视;中央旁小叶损害可引起大小便失禁等。另外,确诊病毒性脑炎时,还应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炎、细胞病毒性脑炎和其他虫媒介导的病毒性脑炎相鉴别,以便治疗时有的放,不延误治疗时机。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诊断应结合如下方面进行:意识障碍。据文献报道,病毒性脑炎占90%,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发生在病毒性脑炎的各个时期,有明显波动性,因而有时难以判断,但它随着疾病的加重而加重、减轻而好转,是平行关系;而功能性疾病,是周围和自我意识障碍,错乱和朦胧状态,当病情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精神症状和起病形式。据资料记载,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出现率为81%。功能性疾病也可急性起病,因此容易混淆,此时应做脑电图检查,部分患者不合作,为了控制精神症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出现多汗、尿床、肌张力增高等症状,此时难以区别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在此阶段,要更加仔细检查每一症状。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赵焱等报道28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和脑脊液均有异常改变,脑电图在疾病早期平均1周即出现改变,在弥漫活动背景上周期性8波及局灶高波幅尖波、棘波放电。多数不对称,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有出血、坏死。头部Ct示“马蹄形”局灶性低密度区,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病毒分离或抗原检测,为早期诊断提供条件。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蛋白增高。

三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治疗与护理

在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治疗方面,如治疗恰当,一般2-3周症状好转,如果第一次治疗不彻底,可有潜在病毒存留,适宜时再度复发,后遗症状、精神症状以人格和智能障碍为主。岑伟提出此现象结合用安定类或苯巴比妥,不用抗精神病药能控制症状,是否可以作为脑部炎症性病变所致精神障碍与功能性精神病的区别点,值得探讨。本组病例的神经系统体征大多在精神症状之后出现,且不一定恒定存在,体征的部位及性质亦改变,有的病例在整个病程中始终都以精神症状为主,不见有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体征,但部分病例还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多汗、意识障碍、抽搐、尿失禁、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强,其中发热、意识障碍最常见,因此,提醒临床医生遇有不明原因突发精神障碍而伴有上述表现者,不要轻易下功能性精神病的诊断。同时对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意识状态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护理记录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当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时,应考虑其精神症状的精神病理学因素。在生活护理方面,与功能性精神障碍也是有区别的,其护理难度明显增大。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往往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其行为往往无目的性,易跌倒、会无目的的损坏病房设施。如果被保护性因素约束,患者不识时,往往不能或不表达,容易发生压疮,易继发肺部感染。因此,我们要保证患者饮食摄入量,按病情制定饮食计划,给于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营养物质的供给,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毛细血管渗透压,保持体液平衡。精神症状较轻者设专人照顾,耐心协助饮食:激励家属供给病人爱吃的食物,使病人随时能吃到着急想吃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喂食;意识障碍或严重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饮食。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要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统详细认真体格检查,尽早反复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等辅助检查,及时有效抗病毒性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是减少误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林庆,王艺,叶落梅,等.脑电图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12):713-714.

[2]张维伟,徐慧文.脑电图对单纯孢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3):175-176.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7

1、强化精神科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受人歧视,在社会和家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加之疾病折磨,患者精神痛苦,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常可导致自杀或伤人。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以科学态度、恰当方法、美好语言对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是很有必要的。

1.1掌握患者的病情与沟通是精神科心理护理的必要条件。由于精神病是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其本身也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态体验是正确的,很少向工作人员吐露内心体验,造成沟通困难,故了解病情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就这要求护士掌握患者疾病原因,主要症状,病情程度,发展过程及治疗经过等。

1.2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精神科心理护理的主要方式。语言沟通中诚恳的态度肯定的语气可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以利于心理护理更好的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加强同患者感情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言语和非言语的。①言语交流是通过语词如说和写为媒介的,言语交流能精确有效的传达真实的信息,言语交流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影响。护士要成功地与患者交流,必须认识交流的局限性。②非语言交流包括除讲和写的其他一切方式,它运用了人的五个感官。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在言语交流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非语言交流就更为重要。护士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麻利的操作的动作,会使患者感到善意。

2、精神科开展心理护理的有效方法

2.1护士认真掌握精神病患者疾病的不同特点。某些重性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常拒绝住院和治疗。此时要耐心劝解患者暂住下来做系统检查,向患者讲解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使患者能接受治疗要求,安心住院。患有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常纠缠工作人员,诉说内心忧伤和躯体不适,对自身疾病焦虑不安。要向患者宣传疾病知识,解除思想负担,可根据患者病情及文化程度,就主要矛盾个别交谈。语气要肯定,观点要明确,使患者有一定收获,争取再次谈话时达到预期目的,以使患者得到安慰,增进信心,缓解忧伤情绪。

2.2护士详细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要病史。对不同身份、职务的患者应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要尊重患者,为患者解除痛苦。对暴露出的各种心理矛盾,应给予足够重视,不得歧视。要综合分析,善始善终给予解决。护理人员的行为是无声的治疗。生硬或冷淡的护理态度,不仅使相关患者产生厌烦感,对周围患者心理也是一种恶性刺激,护理道德的败坏绝不会取得心理治疗的成功。

2.3关心新入院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新入院患者心理反映最集中的问题是对病院的一切都陌生,显示出惊恐、焦虑、猜疑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况,也有的患者因为受病态支配否认有病,不愿住院而终日吵闹,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应用恰当的说话技巧去解决患者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护士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向他们介绍病室情形,住院制度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按照病情安置到合适的病室,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以求互相帮助,护士应经常收集患者需求,对患者提出的要求能办到的必然要力争办到,不能办到的应向患者解释清楚。使他们在院时能获得医院的温暖而安心住院。

2.4加强病态行为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精神科不同于其他的综合科室,精神科的患者都是受到病症支配的精神病类患者,所以应按照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对有冲动、攻击、破坏行为的患者在他们情绪稳定时给予劝解,同时要向患者宣讲住院制度,必要时向他们讲解精神患者也要按照有无责任能力部分或完全责任能力给予赔偿经济损失。这样在很大水平上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控能力,从而减少冲动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对于拒食患者首先分析拒食的原因,按照分析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护士必然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2.5强化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自知力恢复的患者往往都对病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此时往往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把未来可能受到的挫折等考虑甚少;另一种则把未来人生看得相当复杂,他们担忧病情再次复发,怕回家后不能适应社会,怕同事亲友另眼看待,甚至感觉往后难以见人,而出现消极悲观情绪,发生自杀念头。前者护士应向患者指出任何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曲折,教他们有战胜困难信念及心理准备。对于后者护士应向他们做好精神卫生保健预防常识宣传,帮助他们找出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担心病情再次复发的恐惧心理,教会他们如何去看待和处置好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并帮助制定好家庭休养计划,努力培养他们健康人的心理。

2.6注重出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出院前患者的心理活动复杂,应使用针对性强的个体化心理护理。例如,对未来过度自信、很少考虑不利因素的患者,应指出将会面临的困难,使其能及早考虑应对措施;对于把前途看得十分渺茫、担心出院后不能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被人讥笑、不能胜任以前的工作、失去以前的社会地位、得不到同事和朋友信任、害怕疾病复发、甚至极度悲观企图自杀的患者,应帮助其消除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心理,制订合理的休养计划,同时结合集体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信心,逐步回归社会和家庭;做好社区和工作单位有关人员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请他们接纳患者,协助进行维持治疗,使患者在社会和家庭支持下,增强信心,达到预防复发,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精神疾病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精神疾病是相对于心理健康而言的,要了解精神疾病,我们需要对心理健康常识有所认识。

所谓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而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它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

如上所述,心理功能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理都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但是如果心理状态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又不及时疏通或治疗的话,往往会产生各种精神疾病,甚至引发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如若我们掌握一些精神异常的识别方法,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往往会防微杜渐,事半功倍。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些鉴别精神异常情况的方法:

(1)异常性:行为、言语、思维等明显异于常人。

(2)出现一些幻觉:幻听(如听到别人骂自己,其实则无)、幻视(如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人或其他影像)、幻触(感到其皮肤粘膜有虫爬、通电、火灼、手抓等异常感觉)等。

(3)性格短时间内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如从特别内向变得特别外向等。

(4)自知力:自知力降低,如别人都认为他生病了,他却认为自己没病等。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精神疾病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我校某班曾经有个女同学,独生女,父母对她特别宠爱,几乎从未责骂过,可能受其母亲影响,自小就特别内向、敏感,平时不爱讲话。进入大学后,有个男生一直追求她,后来两人建立了恋爱关系,但是好景不长,不知什么原因该男生先对其提出了分手。后来,便发现该女生最初沉默不语,总是偷偷暗自流泪。可是后来突然像是变了个人似的,逢人便说男人怎样怎样坏,自己如何如何受欺负;有时看到个男生就叫就以为是自己前男友,叫着其名字,说着各种莫名其妙、毫无逻辑可言的话语。除此之外,该女生变得异常敏感,总是觉得对面宿舍的男生偷看自己洗澡,可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宿舍卫生间的窗户都是磨砂的,根本看不到;而且她还称半夜三更时听到有人在窗户外边骂她。

【案例分析】由以上案例可知:

(1)该生言语、思维出现异常,如对着其他男生叫前男友的名字,并且言语混乱,无思维逻辑性。

(2)这个女生可能出现了幻觉(如认为有人偷看她洗澡、半夜听到别人骂她等)。

(3)性格短时间内发生一定变化,如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变得絮絮叨叨,逢人便讲。

根据这些症状,依据精神病的鉴别标准,经初步分析得出该生可能出现了一定的精神问题。出现精神问题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先天遗传,比如有精神病家族史;也可能是家庭或个人生活中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如失恋、亲人突然离逝、破产、过重的压力、受到重大惊吓等)而心理差承受不起所导致;脑部等发生了一些器质性病变,功能出现紊乱等。而该案例中此女生出现精神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失恋,其男友对其提出分手,无法承受此事所导致。

【案例升华】高校中每年可能都会出现个别类似或其他精神问题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有时他们一旦失去意识的控制便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于个体本身会出现自残、自杀等甚至对于他人进行一定的人身攻击等。

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经常接触学生的辅导员来说,做到防患于未然很有必要。精神疾病的发病多出现在每年的春季,因此在这个季节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动态。

一旦发现类似精神异常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先密切观察、调查并作出初步的判断,同时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免出现自伤或伤他现象(如安排相关看护人员等)。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9

有一种疾病是最可怕的,它比癌症都要可怕,因为癌症损害的仅仅是我们生命中肉体层面的部分或全部,而这种疾病损害的是我们生命的最高层――精神。这种病就是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类型的严重的精神障碍。一个人得了癌症之后,他还可以通过与疾病做斗争来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而当一个人患上严重的精神或心理疾病之后,他则会远离真善美,他生命的意义就会全部或部分丧失。

我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0多年来一直在认真探究精神与心理疾病形成的复杂机制,尽管这类疾病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病因已被逐步揭示,但随着我经验的增多,体会的增多,有一条规律在我脑海中也逐渐地清晰起来,那就是“不能忠于真相是一切心理障碍与心灵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人越远离真相就越远离健康”。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到精神病院去接触了那些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之后,自然就会认同我的观点。在精神障碍当中,最为严重的障碍类型当属精神分裂症障碍,患有这类障碍的人,一个最为突出的症状就是否定自己有病,并极力拒抗治疗,他们大都是被强制接受治疗的。我在10年前曾见过一位我熟悉的精神科大夫为一个精神分裂症障碍患者治疗精神病,那位大夫用凶狠的目光盯着病人,并对他大吼,要病人服从治疗。我当时对那位精神科大夫的态度大为不满也大为不解。我问他为什么不能对病人友好一点,民主一点。那位大夫笑着对我说,如果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我就可以完全理解他对病人态度的合理性。10年来,我就一直没有忘记这位精神科大夫的话,我一直在体味着他的话的具体含义。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没有病识感,他们坚决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并因此拒绝医生对他们提供治疗,对于这种人,医生采用强硬的态度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行为。而实际上,不仅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忠于真相的能力,在我们常见的人群当中,有太多太多的人都缺乏忠于真相的能力,或没有忠于真相的意识,他们已经习惯于以假面目来面对事实。不能忠于真相的人往往有一个错误认识,即“将事实讲出来或全盘接受事实,会使他们失去安全感”。由于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或掩饰事实,岂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更加不安全。远离事实会使人产生虚空感,就像植物离开泥土一样,离开事实只能使人失去生命的活力。

不能忠于真相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其最常见的表现也是最危险的表现就是学成内向的样子,回避外部世界,将自我的真实面目隐藏起来。我为什么说这样的做法最为危险呢?因为隐藏真我会使假我不断扩大,最后导致假我彻底压过真我,假我彻底迷惑了真我。假我迷惑真我之后,人往往会将错误的我当成正确的我,人的价值体系和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会出现混乱。可怕的是,当这些人的价值体系和分析辨别能力出现问题之后,他们往往没有觉识能力,往往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失去了向错误告别的机会。为回避问题而学会了回避外部世界不仅会使人失去真正的自我,同时也会使人失去真实的外在世界。真实可信的自我是感受真实可爱的世界的基础。不能忠于真相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拒绝一切批评,甚至是拒绝一切建议。拒绝批评与拒绝建议的动机是惧怕有“第三只眼睛”看到他们的问题。我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称为“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不长在你的脸上,而是长在别人的脸上,他往往会更准确清晰地反映你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拒绝它呢!拒绝“第三只眼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拒绝更高的智慧,因为只有比你心智水平更高的人才能看到你身上存在的问题,而你的问题常常会蒙骗你的眼睛。

对精神病学的认识与感受篇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5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精神科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护理要求精神科护士除了要掌握精神病学和一般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心理、社会、美学及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平日的护理工作中,在遇到病人激动、紧张或抑郁情绪时,护士需要镇定,对病人给予安抚,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本身要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大多数精神科护士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制约着护士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1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失去内省力的精神病患者,目前大多数精神病医院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密集的不锈钢窗网,紧锁的病房大门,密闭而狭小的空间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压抑感。还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知识普及有限,大多数的人会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不给予肯定和认同,有时甚至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有些刚入职的新护士都不敢将自己的职业明确向亲人和朋友告知,害怕自己及家人也遭受他人的非议。这样在很大限度上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还有就是精神障碍病人受症状支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病人日常生活护理成为了精神科护士临床护理中一项重要内容,久而久之很容易让护士产生一种无用感。甚至灰心丧气,弃业改行。

1.2无形压力产生

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常常发生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应急事件。如工作人员言行稍不慎,即被涉及妄想怀疑对象,遭受病人打骂;又如经常会因为对急性期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时遭遇病人反抗而被伤;又如精神科封闭的住院环境,令患者对自由非常渴望,稍有安抚不到位,病人就会萌生出逃念头,护士会时刻担心工作中不经意的疏忽引发病人出走并因此造成一些严重后果;又如有些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还常发生一些诸如自缢、自伤等事件。这些应急事件的发生,成为了护士工作中无形的压力。还有,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缺编,护理工作量大、琐碎,职称晋升机会少,工作的满意感低,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这些不争的事实也成为了护士无形的压力。

1.3轮流工作制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角色冲突

“三班倒”的护理工作制度,扰乱了护士正常的生活规律。无论白天黑夜的工作都要精心细致,精神高度紧张。此外绝大多数护士是女性,她们下班回到家还要担负妻子、女儿、母亲的社会角色,令自己身心疲惫。久而久之,焦虑失眠接踵而来并形成恶性循环。

1.4人际关系的复杂造成心理压抑

职业竞争带来的同事间的冷漠、猜疑,导致工作中合作性、协调性的不一致。与医、护、患之间的矛盾均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导致抑郁,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容易使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障碍更加严重。

2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2.1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

首先对自己的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精神科一样可以体现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既然选择了在精神科工作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要为自己是精神科的一员感到自豪。树立起了这种信念,才会获得心理自我平衡,内心不再漂浮不定。只有这样,心情才会愉悦,才能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

2.2创造良好职业形象

我们要尊重关爱病人及家属。不嘲讽、打骂病人;待人接物有礼貌,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我们很专业、有素养。我们自强、自信、自尊。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甚至可以在与周围人闲谈中向人们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我们的职业有个正确的认识。对逐步消除社会对我们的偏见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通过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沟通,使他们理解、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减少因言行不慎、缺乏表达技巧、服务态度不够热情、解决问题缺乏耐心而引发患者及其家属不满引起的护患纠纷。

2.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平时我们要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了解各疾病的临床特点,对各类精神科应急事件的发生应有充分的预知,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我们在工作中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注意病人的一言一行,哪怕是细微的动作也不放过,未雨绸缪。还要多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内心真实想法,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再就是工作中注意技巧与方法,可以多参加一些诸如脱身术等暴力防范讲座,以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处事不惊,遇事不乱,减少紧张、焦虑的产生。

2.4学会自我减压

要懂得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找家人及朋友倾诉,找同事聊天,畅所欲言,放松自己,把自己从烦闷中解脱出来。此外工作之余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写毛笔字、画画、唱歌、弹琴、打球、爬山等等,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心理状态,还可以增加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渗透到病人的康复中来。既放松了自己又使病人获益,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

2.5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要学会宽容他人,不要斤斤计较,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的热情。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首先遇事不急躁,具备同理心,常作换位思考。其次理性看待同事之间的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确的处理好了家庭与工作、上下级、医护间、医患间的关系,矛盾也就少了,心理困扰也减轻了,心情自然就好了。护士有了宽容的胸怀,才能在受到患者无故攻击时做到真正的理解患者,而在内心又不会产生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另一方面,护士可以应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需要,减少或避免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心理情绪而引发的不良行为。

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压力,荣辱不惊,才会解脱自己,保持快乐。每天努力工作,不断积累能量充实自己。一味地抱怨无济于事,只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坏,身心俱疲。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的确太大,我们更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因拥有而沾沾自喜,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怀。我们更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