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十篇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十篇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00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1

关键词家校合作价值误区价值定位

教育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中小学围绕家校合作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等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受传统知识化教育取向和社会功利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角色定位、合作内容和层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偏颇和误区,影响着家校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对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原因,并探索突破困境的可行性路径和策略。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中小学与家庭之间通过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及平时的通讯联系等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然而,当前家校合作虽然在合作频次上有所增加,合作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校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1.角色定位的偏颇

在家校合作中,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家校顺利合作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受知识水平、经济水平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角色定位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颇之处。从目前家校合作的情况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家校合作的发起、组织以及内容的确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往往居于被动配合的地位,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配合或者执行教师的安排,主动找教师会给教师增加负担,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会给双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根据英国学者埃德温・阿登纳和雪莉・阿登纳的支配群体与哑群体理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属于支配与顺从的关系。支配与顺从的关系在家校合作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抑制了家长创造性地发挥,造成了家校之间的隔阂,弱化了合作的效果。

2.合作内容的窄化

家校合作是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问题,家校合作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家校合作内容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合作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目前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内容主要局限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的谈话、讨论大多只限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通常是学习和纪律问题),而与其他内容无关”。讨论的纪律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学习安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关注学生发展的哪几方面内容”问题进行访谈中,92.5%的教师与96.2%家长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品德和心理两个方面例。这是一种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个性、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畸形化合作。这种畸形化的合作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畸形化发展,使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3.合作层次的肤浅化

家校合作的活动多种多样,有的是基于简单的信息交换与沟通的低层次合作活动,有的是共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合作活动。西方国家的家校合作形式多以家长深入参与校内活动为主,即家长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运作,如到学校从事义务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活动以及参与决策等,主要属于较高层次的合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家校合作活动仍处在了解情况等较低的层次上。这种低层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家校合作的形式看,家校合作主要采用电话联系、访问学校等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家长往往走马观花,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二是从家佼合作的内容看,合作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而对学生知识学习状况的关注又往往局限于作业是否完成和是否正确,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发展情况的关照。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中小学家校合作还主要是一种低层次的、表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相对比较肤浅。

二、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造成中小学家校合作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体上看,实践做法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J识中的错误。其中,价值定位的偏差是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1.学校教育的知识化取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庞大人口的教育需求,整体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仍然处于短缺状态。为了竞争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升学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目标,学校教育也逐渐演化为应试教育。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主要围绕应试来展开,在合作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造成家校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狭隘。这种知识化取向在全国中小学中比较普遍,有调查显示,93.9%的家长和90%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这种对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的过分重视从内容上来说越来越窄,只强调知识本身,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被忽略;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实际应用被束之高阁。这种知识化取向反映在家校合作中就使得家校合作的内容越来越窄,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

2.教师与家长合作价值选择的混乱

21世纪是多元化社会,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多元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反映在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导致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价值的选择方面出现混乱。

一方面,教师为获得某种利益会选择不同的家校合作方式,选择合作方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拥有不同家庭资源的家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功利化的选择。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外考察、参观等活动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教师很可能会利用有这方面资源的家长,利用他们的有利条件来开展活动。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教师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时会借助家长的人际关系、网络资源等途径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家长在与教师合作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功利化的选择。家长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特殊的照顾,而不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和家长都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合作的,合作中存在着的大量非教育、与学生发展无关的东西排挤了合作的空间。这种忽视学生发展的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取向使得家校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教育效果被弱化。

3.家校合作中育人价值的弱化甚至缺失

育人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但是,目前的家校合作多墓芾硌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育,即使是从管理角度进行合作,管理的视角依然偏离了育人功能所强调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多是从对学生的迟到、旷课、是否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上课玩手机等情况进行管理,这种合作更多地考虑如何管理好学生,重视家校合作管理工具的价值,而不是去关注学生在校的心情、学习态度等对学生发展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的内容。这种只抓表面现象而不能改变学生认识、情感等问题的管理合作是很难深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譬如,针对某农村小学优秀生变成差生问题的管理,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只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只是告知家长以后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监督管理,没有和家长一起去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明显发现,家校合作中的育人价值被弱化,而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功能越来越突出。

三、走出家校合作价值误区的对策

家校合作的误区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也比较集中。我们将从理论认识、价值观念以及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来探讨。

1.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

家校合作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深的理性认识或者理论指导,很容易走人误区,进而影响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现有资料中发现,我国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单薄,不深入、不系统,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家校合作研究者要对家校合作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他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出发,对家校合作的概念、性质、范畴、类型、层次、内容以及合作的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家校合作的研究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应用理论研究。研究者可通过总结经验和实践创新两种途径对家校合作的模型、合作的策略以及合作的路径等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建立适合家校合作的典型模式,以此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应用水平。比如,可通过研究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项目来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本的pta项目已成功地实现家长角色的转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将会为我国的家校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理论框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2.加强家校合作主体的教育,优化价值观念

家庭和学校作为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大主体,两者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价值观念落后、思想认识混浊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优化甚至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

每个人都须转变观念,作为家校合作主体的学校也须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学校要加强自主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在具体方式上可通过自学、参加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培训、教师进修、会议交流以及研讨会等形式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作为家校合作另一个主体的家庭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化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引导。学校可通过定期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培训,也可借助家校合作QQ群、博客、家长教育手册等途径进行宣传,也可通过在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给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作为教育观念转化主体的家庭也应加强自我教育。家长应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与学校教育积极合作的主动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促进深度合作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美容化妆品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改课改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纷纷践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做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学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有力举措,是校企优势互补、合作育人,以工学交替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拟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标准以及人才培养手段等四个方面阐述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涉及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校企合作确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敲定过程中,企业参与是尤为必要的。校企双方通常以研讨会的方式商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出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校综合多个企业的建议后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通过进一步的校企沟通,最后确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完成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专业发展首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载体,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学生,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主要途径之一。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得比较多的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方式主要有:职业经理人进课堂、学生依托课程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校企共同开发实训课程、校企共同编写教材等。

校企合作编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标准是校企合作编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标准首先要落实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之初就需要完成的有关课程主要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师上课必须要依据课程标准来执行教学。因此,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编制是为了让课程更能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校企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手段是校企合作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在校内建立仿真性模拟实习基地,购买仿真性模拟实训软件,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邀请合作企业进驻学校,建立“校中厂”模式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工学交替地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训,模拟企业的工作情景,提高岗位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多家校外实训基地,方便学生依托课程参观考察企业及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配套支持不到位高职院校都意识到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都在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而企业也意识到人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双方本着各自的需求结合到一起。学校需要企业支持专业建设,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优秀人才,相互的合作仅仅止于满足各自的需求,对校企合作需要的硬件设施、设备和软件等的相关配套支持出现资金空缺和管理缺位,严重制约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

校企合作只停留于合作就业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就业率,维持高水平的就业率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为此,学校积极寻找合适的企业,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就业就是期中的一条。部分企业也非常重视眼前的利益,亟需学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补充。双方一拍即合,忽视了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和战略意义,忽视了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导致校企合作更多停留于片面的合作就业层面上。

校企合作不能长效持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都没有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学校和企业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协同效应,忽视了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同收获的重要性。校企之间的合作主要依靠学校和企业某些相关人员的关系而没有上升到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层面上,校企之间缺乏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规划,此种校企合作是难于持久的。

构建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出发,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的“源头”既不是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也不是人才培养的内容,而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就是包含就业数量(即就业率)在内的就业质量。衡量就业质量除了就业率以外还有毕业生年薪、半年或一年离职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专业对口率等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持续稳定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优化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而就业质量首先涉及的是区域经济中相关产业的选择。哪一产业更能容纳就业,哪一产业是朝阳产业,哪一产业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哪一产业更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岗位优化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去选择朝阳产业以设置和优化相关专业。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通过校企共赢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已经多年,但如何谋求长效机制却是尚未全面解决的问题。支撑高职院校多年校企合作的动因是“共赢”,但合作企业常常变化。为此,学校在寻求合作企业时,一定要选择那些愿意与学校一同成长、一同发展、一同收获的企业。企业从学校招生开始就参与进来,全程参与生源筛选、教学计划制定、师资选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最终达成学校为企业输送需要的人才,形成共赢局面,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

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育,实现校企合作的“深效”机制目前,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除了缺乏长效机制以外,还存在着即使长期合作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等问题。深度合作不只需要举措,还需要机制才能保障。为此提出建立“深效”机制这一概念,并将建立校企合作的“深效”机制纳入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中。这个“深”其实就是要真正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企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一半,生产性实训达到足够的比例,半年的顶岗实习不是提前毕业”等要求。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共同出资、共同出人”,然后是“共同建设、共同育人”,没有长期共同的利益就不会有长效的合作机制,没有必须担当的共同责任也就不会有未来“深效”的合作机制。

校企“双主体”构建美容化妆品

行业人才培养“三双四跟”模式的实践

截至2010年底,全国约有250万家各类美容美发机构,3500余家化妆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美容美发培训机构。中国美容产业格局和规模已经形成包括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器械、教育培训、专业媒体、专业展会、行业学会和市场营销及产品上游原材料生产商等十大领域的综合服务流通产业。美容化妆品行业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有专家预言:该行业的总体规模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越任何产业而成为社会最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现全国美容从业人员总数约1500万人,其中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占20%~40%,高中、中专学历的占40%~60%,大专以上的不到20%。该行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强技能的管理与服务型人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对接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与美容行业知名企业广东华好投资有限公司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共同组建了华好学院,在国内高职院校首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美容会所管理方向。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身心合一”、“内外兼修”、高素质、强技能且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美容行业管理及服务型人才,并致力于打造校企“双主体”构建“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适应产业升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美容化妆品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在35%以上,在各行业中保持了最高增长率,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却相对低下。为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或能运用美容养生方面的高端技术;或能成为管理美容师、美容店的店长;或能服务于美容养生方面的高端顾客;或能就职于美容化妆品行业中的高端企业。美容会所管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不只是对外在身体的美化,而是要“内外兼修、身心合一”;不只是美化别人,更要从美化自己做起;不只是要管理好自己,还要有能力带好一个团队。这就是本专业与培训机构以及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本专业不只是培养外在的技能,还要培养内在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培养一个熟练的操作者,还要培养能带领操作人员共同发展的管理者。人才培养目标如图1。连锁经营管理(美容会所管理方向)专业培养适应美容化妆品行业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美容、保健、养生、营养及会所管理等相关美容服务知识及技能,具有美容师管理、顾客管理、销售管理、美容化妆品养生项目组合及运用、财务管理等美容会所经营管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确定专业就业岗位及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专业设立初期通过与合作企业华好集团的深入沟通,确立了美容会所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美容会所店长,既掌握美容服务实操技能又具备美容店管理能力的管理服务型人才。通过实地走访广东省美容化妆行业协会、行业相关企业资深精英,开展美容会所人才需求调研,最终确定美容会所管理专业方向的就业岗位及各岗位能力素质要求。(1)美容会所店长。岗位能力素质要求:掌握美容、保健、养生、营养及会所管理等相关美容服务及会所管理知识及技能。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2)美容化妆品企业总部基础管理岗位。具备美容化妆品企业总部基础管理岗位能力,如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一定的物品管理能力、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一定的财务管理能力、一定的物流管理能力等。(3)美容美体师。具备美容业务实操能力及美体业务实操能力,如基本的皮肤诊断与护理及美体保健的能力、中医美容基础的认知能力、亚健康预防与调理的能力、顾客服务能力及产品使用指导能力等。(4)美容会所自主创业。树立现代企业战略思想与理念,掌握创业管理基础知识,能对企业营运的经济业务进行基本的核算,以信息为中心,对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等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与管理;能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不用谋面的各种美容化妆品企业商贸活动。

构建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华好集团共建华好学院的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学校出地、企业出钱共建“校中厂”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派管理层和全职专任教师负责华好学院的建设、运营和学生的共同培育。学校提供该学院学生50%的学费,保障华好学院的日常运营,企业提供所派驻人员的全部薪资及学生奖助学金来支持华好学院的良性运转。美容会所管理专业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美容化妆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强技能”是为了让学生在美容化妆品行业中拥有管理及服务能力的一技之长。本专业构建了“三双四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三双”是指学生、教师和领导这三个主体都有双重含义。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教师有双重角色,既是学校的教师,又是企业的美容师或管理顾问;领导有双重责任,既是企业总裁,又是学院院长。“四跟”是指“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管理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方位地内植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制定、专业教材编写、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的实施与运作等方面深入细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企业是两个不可分割、彼此促进、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可创设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使企业和学校在这个环境中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同作用,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2(1).

[2]黄少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

[3]于强.校企双主体是我国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现代职教校企合作法规体系的构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7).

[4]申晓伟,罗华.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5]李进军,李佳圣.基于校企“双主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6]向智林.基于“双能力”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3

一、健全机构、全员参与

学校在校务公开工作之初,就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副书记、工会主席为副组长,支部委员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代表人员为组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各职能部门代表人员、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分别负责校务公开的具体工作和检查监督。同时,通过教师会向全体教师宣传有关校务公开的文件精神,宣传校务公开的目的、意义,还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使全校教工一致认识到:全面推动校务公开工作是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促进学校行风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全校统一了思想,做到全员参与,为校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建立制度规范动作

在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在学习了《意见》后,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台市第八中学校务公开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职责、分工,制定了有关的制度,确定了校务公开的内容、依据、程序等。具体的制度有:1、校务公开负责制,校行政对校务公开负责,把校务公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校长管理责任范围,具体协调各部门做好工作;2、公开内容审核制,即对公开的内容做到严格的把关,先由学校办公室及时悼念资料,汇总后由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进行审核签字,再行公布,从而保证了公开内容的正确、真实、全面、及时。3、反馈信息登记制,对教师、家长及社会对校务公开工作反馈的意见建议及处理情况做好登记,并将家长、社会对学校领导、对部门、对教师的评议、考核情况做好记录,以便将公开评议工作同校务公开工作结合,与学校的各项考核挂钩,使校务公开真正起到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

建立有关制度后,有效防止了校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提高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动作水平,保证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质量。

三、开辟阵地、形式多样

在校务公开推行后,学校就在学校教学楼前投资设立了校务公开栏,公布有关的教育法规,学校的办学方针、目标,收费标准,学校财务情况阶段性工作等一些重点内容。在楼梯口设立了校务公开校长信箱,在校园网站建立校长信箱等三个固定的阵地保证了重点内容的公开和反馈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利用各种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临时性公开栏目,保证各项内容灵活、快捷地公开。

在形式上也灵活多样:首先将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听取学校工作报告、财务报告,讨论通过学校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履行教代会审议、决议、评议、监督等职权,发挥教代会的优势为校务公开提供组织与制度上的保证。例学校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职工奖惩条例》等均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并于工会组织实施,教代会监督执行。其次是在会议上通报,对学校需要公开和教师要了解的政策、文件等,通过全体老师会议、教工座谈会等有关会议进行公开通报。像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历年的职务晋升、评先中有关政策、条件、要求等都通过教代会向教师传达。三是开设评比栏、工作安排栏和荣誉栏,将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情况,晋升、评先的民意测验结果,师生获奖情况和学校的每周工作安排、有关会议活动等以栏目形式向教师公开。四是根据实际情况用灵活的方式公开,在期初的教师工作安排、聘任,以局面形式向教师公开;涉及到教师工资、福利、奖金等切身利益的问题时,由专人负责当面解释,像学校代扣工会费、医保费、所得税时,均由财务人员作好解释工作;在家长普遍关心的校服、学费等收费中,将物价局的有关批文张榜公布;在工资变动中,针对教师对变动情况不明,工资组成不清的情况,总务处就专门印发工资变动登记表,注明变动时间、依据、金额,让教师心中有数。

在学校创建信息化校园中,更是发挥数字校园的优势,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务公开专栏,丰富了校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有固定的阵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教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能了解,使社会对学校工作也能了解,并得到教师、社会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四、突出重点、内容实在

在公开的内容上,坚持把学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公开,公开的内容做到几个结合,即同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改革结合,同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师德建设和行风建设结合,同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结合。首先是学校重大问题及决策的公开,如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学校改革方案和规划,学校的聘任、职务任免,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意见措施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开,如学校收费一向是家长关心的热点,学校对学杂费、外籍生借读费等均予以公开,让家长放心,减少误解。三是教职工关心有问题的公开,如评先的条件、指标,民意测验结果和职务晋升中的述职、成果展示、送审名单等做到公开。四是敏感问题的公开,如学校的财务情况、物资采购情况、经费收支、招待费开支等做到公开。五是师德评议的公开,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民主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开。

公开的内容涉及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但同时也突出重点,做到教师、家长、社会最想知道的均能公开,且内容具体真实。

五、加强管理、不断深化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4

1.概念阐释

共育指的是两方或者两方以上的力量一起合作达到教育目的的相关活动。“家校共育”这个概念相对宽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于它的定义也在产生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定义。

研究家校共育的专家马忠虎指出家校共育是一项非常科学和严密的活动,更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支持的活动。他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者都是中心。其观点主要指出让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找到了平衡点,有助于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周丹指出家校共育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观念层面,还应该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在模式形成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双方都应有合作的意愿和意识,然后进行互动交流,最终形成固定的家校共育模式。黄河清指出家校共育指的是为了促进教育目的的达成,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指导家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而达到青少年快速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目前,就家校共育的定义而言,我国尚未出现明确定义,但就本文研究界定而言,本文认为家校共育指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家庭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合作,平等、科学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学生共性的培养,也不能忽略其个性的发展;既要注重智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人格的煅造,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国内外家校共育发展历程

(1)国外家校共育发展

发达国家家校共育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美、英、法、德、澳、日等发达国家出现与家校共育相关的思想萌芽和个别教育法案,英国洛克和安德鲁·贝尔、兰开斯特牧师、法国卢梭、美国杰弗逊和富兰克林、德国康德都曾提了合作教育思想。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出现了家校共育思想萌芽。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是家校共育研究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第一个民间家校合作组织“女子公立学校联合会”到20世纪全美教师家长协会成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教育机会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平权运动,强调对处境不利的儿童和家庭的教育机会的关注,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1967年英国的《普劳顿报告》提出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要求家庭与学校在孩子学业水平方面应该肩负一样重要的角色,父母是潜在的教育效益的主要来源,学校有义务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家校共育进入成熟阶段。代表性的政策有1994年美国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将家长参与学校法制化,2000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美国还制定了“家校合作国家标准”。同期,英、德、韩亦有相关法案出台。

(2)我国家校共育发展

对于家校共育的研究,我们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中后期广泛开展起来。在1971年朱庆澜先生在他的著作《家庭教育》中曾经提出学堂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确保教育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国家的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教育幼儿是一项繁琐、细致和复杂的系列活动,只依靠学校,或者只依靠家庭,都无法完成,二者之间必须做到密切配合,才能相互统一,实现教育目标。诸如此类的理论还有很多,但不管是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都印证了家校共育的必要性。最早的家校共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较少,只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方面更多的是把关注点放在追求升学率方面,和学生日常表现方面。

二、家校共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现

1.彰显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经久不息的重要纽带,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保护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文化传承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写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源泉。将民族文化传承融入家校共育的发展之中,优先体现的是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学校教育把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保护民族文化要从教育入手,逐步增加文化保护的投入。通过家庭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及家庭的文化传承力度。没有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行动,只有是民族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有信心和动力自觉维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家校结合,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加大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力度更深入了解文化对经济的极大与持久的推动作用,认识到文化也是生产力,是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有力彰显。

2.创新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当前主流的民族文化传承形式。家校共育下的民族文化传承打破了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场域的局限性,丰富和创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民族文化不仅仅是通过学校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进行,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等形式,让家长支持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将民族文化传承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并通过言传身教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传承民俗文化的责任。家长成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角色,家庭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另一重要场域,延伸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场域,将学校与家庭相结合,更有效和更具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传承,更具效率地增进传承的力度和效果,进一步激发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力。

3.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认可度

家校共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民族文化传承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进行,在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家长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家长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社会生活的交流与沟通中,不难涉及与学校共同完成的孩子民族文化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提高社会成员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认知。现下,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不高,对于国外的舶来品却热情有加。这有助于扭转这一现象,进而增强社会群体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三、家校共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凸显

1.家校共育内容中民族文化因子欠缺

家校共育通常产生于某些特殊的时刻,比如学生违反纪律、成绩下滑等等。由于现代人才的评选机制,学校和家长多重视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能力的培养。民族文化绚丽多彩,蕴含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学生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与民族如果抛弃了经过一代又一代先贤们用智慧与生命炼就的文化结晶,就会难以承受这种“历史之轻”,也极易遭受由于“文化贫血”而民族精神孱弱所造成的恶劣后果。家校共育的内容中恰恰忽视了这部分优秀的内容,民族文化内容资源的欠缺和具有筛选民族文化能力的师资限制着家校共育中民族文化因子的显现。

2.家庭情况差异导致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难以落实

家庭情况的差异制约着家校共育的实施效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们在社会生存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任务,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具有教育素养的家长的配合,无论学校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会是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庭环境包括家长自身素质和家长教育孩子时间。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等与其自身素质有较强关联,学生家长来自大江南北,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经历不同人生轨迹,其自身素质也相差甚远。高素质的家长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更高、学习速度更快,辅导孩子能力更强,反之亦然。学生家长也来自各行各业,其工作之余的时间有差异,对于孩子的辅导时间也难以相近。因而,民族文化传承的落实之于家校共育上,与家庭情况的差异有着莫大联系。

3.家校教育水平差异导致民族文化教育内容难以衔接

学校教育采用国家要求的教学方法,针对教育内容采取专业性的集体式班级教育,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理解程度通常高于一般家长,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课后教育,父母的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比较浅,而且教育方法比较业余。民族文化类教育内容多以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的形式进行教学,学校教育中占比少,多以家庭辅导和学生自学为主。由于家校的教育水平差异,在学校教育评估中的文族文化的难度与家长所接受的难易程度不相符,导致民族文化教育内容难以衔接。

四、家校共育于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寻

1.增添民族文化教育内容

民族文化是民族数年积淀的成果,重视民族文化在学生成长中的重大意义。。随着新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成绩已不再是评判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培养知识全、涵养高的全方面高素质人才,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家校共育内容中增添民族文化因子是必要之举,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立足学生家长资源,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达成了家校教育共,是丰富学校民族文化资源储备,增添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推进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家长数量是学生数量的倍数。家长来自四面八方,从事各行各业,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群体,具有专业性强、类型多样的特点。充分开发在民族文化方面具有专业性的家长资源,建立家长资源档案库,让其参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来校宣讲和指导学生学习相关民族文化,兼顾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弥补了民族文化专业性师资不足,。家长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生、新家长,家长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学校依据开发实施方案,每年都会对家长资源进行评估,及时更新与调整家长资源库,把参与热情高、责任心强、具有较高质量的家长资源置于优先位置,是不断更新和增添民族文化内容的有效途径。

2.平衡学生家庭环境差异

家校共育的主要参与者是学校和家庭。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5]10号),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家庭环境是推进民族文化传承效度的重要因素。而组建家长合作小组是平衡各学生家庭环境差异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私下了解各家长的学历情况,辅导时间,并以此为指标将班级学生家长进行分类,通过高学历与低学历搭配,辅导时间多与缺乏时间辅导的家长相搭配,取长补短,协调各家庭环境的差异。有助于家庭对接学校教育内容,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类的教育内容。在现行人才选拔的制度下,成绩和升学率依旧是学校主要重视的一方面,学校主要教受的内容为语数英重要考试学科,而忽略民族文化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内容,而这部分内容的教育任务,多依靠学生自学和家庭教受的方式,家长在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上,就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专业职能部门,还可对家长这一合作主体提供培训、服务和指导。编写相应的家庭教育读本促进家长自我学习,邀请专业进行家长培训增补家长教育知识,全面提升家长的素质,使其更科学规范的指导孩子,更有实效性的进行民族文化学习。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5

【关键词】组织与管理条件与保障实施与操作成果与效益

一、抓实常态化管理工作,为家长学校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1.组织与管理:管理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我校家长学校工作按照家长学校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每学期研究学校工作计划,都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把教师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学期末教师工作考核;家长参与纳入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结合省市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每学期制定出学校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计划落实情况,学校家长委员会也参与到检查中来。

2.条件与保障:家长学校工作既是学校一项常态化工作,也是学校一项课题研究工作,学校一直重视教育科研发展,并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在家长学校发展上,学校一方面保障课题研究经费;另一方面,把学校29个教室作为家长上课的主要阵地,同时,在学校教室紧张的情况下,专门留出一间教室,作为家长学校专用教室,用于教学活动和家长活动;在师资队伍上,29位班主任是主要的家长学校授课教师,主管主任、书记校长为辅,外聘专家为家长提供各类教育援助。学校每学期都要制定出合理、实效的家长学校教学计划,这些计划对家长公开,并征求家长意见。

3.实施与操作:家长学校对师资队伍要求很高,教师要想成为家庭教育专家,成为家庭教育指路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重点学习如何为家长上课、上课技巧和与家长沟通方法等,也积极外派教师出去取经,学习。在教师备课上,以年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年组教师根据本年组学生家长现状和存在的教育问题,备出基本相似的内容(以省编教材为主),然后每位班主任再根据本班现状,加入自己班级的特色教育内容,制定出教师给家长上课内容;除了上课,教师还利用校讯通,定期给家长布置一些小型作业。家长学校授课达到“四有”,即有计划、有课时(每学期两课时)、有时间(开学初、学期末)、有人员(校长、书记、主管主任、班主任、公安司法人员、优秀家长等),同时对授课情况学校有专人检查、记录、考核。

4.成果与效益:现在家长定期来学校上课,已经成了家长关注孩子学习和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家长深刻认识到:只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配合老师、学校工作共同教育孩子,才会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由最初的不怎么愿意来,到现在盼着老师给上课,听课率达到95%以上,体现了我们工作的实效性;家长也越来越愿意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来,学校生源不断增多,也正说明了家长学校开办的成功性。学校也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家长学校工作多次在全区做经验交流。结合学校家长多、地域广的特点,我们开展了《城市中心地区家长学校教学工作实验研究》的课题实验,以此为突破点,力争把我校家长学校工作带入一个新的高度。

二、创新教学工作为家长学校提供不竭的动力

1.教学内容实用化:给家长上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用省编教材,另一方面我们根据与家长交往发现的问题、孩子生活中存在问题,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心里特点,确定各阶段家教培训内容,选定出教学内容,满足家长们需求。这样教学更有实效性、针对性。

2.教学人员层次化:根据学校现状,家长学校上课教师以班主任为主(家长对班主任更信服),书记校长、主任、家长、外请专家为辅,多层次教学人员时教时新,会让家长收获更大。

3.教学形式多样化:①“上课”与家长会相结合。家长学校是家长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故时间不宜占得太多,我们把”上课“与家长会结合起来,每次学校或年级开家长会,总是先安排一点时间讲“家教的专题课”,学生学习困难引导办法,家庭美德与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和训练等,争取家长听得入、记得牢,达到认同与内化的境界。这样家长既在家教的理论上得到提高,又了解到自己子女在校的表现,从而能更主动与班主任交流意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②家教经验大家传,家教经验大家学,不定期组织家长代表举行座谈会。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倾向以及现代社会新鲜事物带来的不良影响等一些热门话题、热点问题组织家长座谈,共同研讨,商量教育的对策,尽量避免错误的教育手段,选择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③把部分家长学校上课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发到全校家长手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全校每位家长都能在最短时间内享受到培训。④每学期给家长布置相应的自学内容,家长上交自学作业。教师给家长判作业,留评语,对家长给予肯定,家长作业孩子给家长拿回去,孩子实际也在监督大人的做事态度,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互相影响。

4.教学对象类别化:第一种形式是全员参与的上课形式,家长听的内容相似;第二种形式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批次给部分家长上课,如“学困生”家长、“学习厌倦学生”家长、“恐惧上学学生”家长、“纪律不好学生”家长等,通过小班型上课,专家辅导帮助,尽可能及时解决不同类型的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个性”问题。经过学习家长们改进了教育子女的方法,在学校和家庭配合下,使这些学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5.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师给家长上课一定要有教学目标,如通过这次上课,让家长知道了解哪些家教常识,要求家长达到什么程度,在孩子身上要有哪些体现,家长要去掉哪些不科学的教育方法等,都是切实可行的;通过一学期上课以后,我们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再定出下一学期总的目标和具体目标,争取使目标切实可行,能见成效。

6.教学效果明显化: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家长和学生。每次上完课,学校都会做一些儿跟踪调查,与教学目标相比较,实际体现的结果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争取使教学效果明显见成效。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6

 

统整(integr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integrare,意指“使其完全、圆满”,或指“透过构成部分或要素的添加与安排,使其成为一种更完整、和谐或统合的存在或实体”。将统整的概念应用到教育上,并不是新鲜的创举,以往中小学课程中的团体活动和生活教育都体现统整的精神。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及办学的方向性,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独特理念引领办学方向,形成各自的教育特色,完成各自的课程统整。

 

南京市艺术小学(南京小红花艺术团)是一所团校合一的全日制公办学校(简称“小红花”),创办于1957年,是全国首创的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少儿艺术学校。下面以该校为例来谈谈艺术教育特色小学的课程统整。

 

一、课程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

 

1.将学校的课程体系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

 

学校的课程体系是整个学校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统整工作,应该纳入整个学校的发展规划。艺术特色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整个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中。“小红花”的办学理念是:“和谐教育,艺术修身,为每一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2.适切地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

 

学校课程要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使这三个层次的课程相互结合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整体,因此艺术特色学校的课程结构设计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小红花”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只是结合进来。

 

3.在课程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局限性

 

其一,人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学生所能开展的学习、所能获得的发展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对这六年有过高的期望。

 

其二,学校教育是有局限性的。学生有大量的发展是通过家庭和社会教育来完成的,不能期望学生的素质发展完全通过学校教育完成。

 

其三,学校教育中课程的作用也是有局限性的。学生通过学校的课程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学校的学习不可能完全课程化,还有许多学习是情境生成的,无法也不需要以课程的形式加以具体规划、设计。

 

因此,“小红花”在课程结构设计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课程的总量加以限定,不能太大;二是对需要以课程形式来设计、规划的学习内容必须严格筛选,将特别重要的学习纳入课程框架,而不是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纳入课程;三是对那些无需纳入正式课程的学习内容,一般只做指导性的规定。

 

二、课程结构设计的宏观框架

 

(1)国标课程。国标课程是最基本的课程,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每个有特色的学校都必须完成。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品生、科学、美术、体育等。

 

(2)拓展课程。拓展课程是在国标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质发展加以强化而形成的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主。“小红花”的拓展课程主要有舞蹈、声乐、器乐、英语口语等,大部分的课程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3)微型课程。微型课程是容量小、学习时间短的课程。“小红花”的微型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对出访国家的系列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消防与安全等。

 

(4)自主探究。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自主探究发展,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条件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学校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艺术特色学校的自主探究可以不以课程加以规定,不规定学习的内容,而是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目标及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加以适当指导。

 

“小红花”上述四类课程的占比如下:国标课程占50%,拓展课程占40%,微型课程占5%,自主探究占5%。

 

三、课程统整的方式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课程结构统整就是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课程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方法进行统整。

 

1.按学科进行课程统整

 

学科之间各自分立、界限模糊,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按学科进行课程统整。

 

学科内统整——将某科内容相关的某几课加以统整,设计为较大的学习单元。“小红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舞蹈中的“民族舞课”融合了藏族舞、蒙古舞、新疆舞等,让学生通过单科统整的学习方式,体会中国民族舞的丰富内涵。

 

学科间统整——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以统一的主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联接不同学科,但仍维持分科教学,采取大单元设计教学的精神,以某一科的单元主题为中心,其余学科则配合教学相同的或相关的主题,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获得联接。如“小红花”的“欣赏课”就属于这一类,它不仅含有舞蹈赏析,也含有音乐成分的分析。

 

科际统整——打破原有学科界限,统整设计学习内容,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在课程设置时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内容统整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小红花”的“舞台实践”课融合了语文、社会、艺术、人文等学习领域,让学生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2.从参与者的角度进行课程统整

 

根据课程设计参与者身份的不同,“小红花”的课程可统整为教师设计、师生共同设计、学生设计三种类型。

 

教师设计的课程,即由学校教师自行设计的统整课程,学生并未参与。“小红花”的声乐基础教程、舞蹈基础教程等即是如此。

 

师生共同设计的课程,学习方案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合作设计出来的。如“小红花”的“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小故事”就是师生共同合作设计出来的。

 

学生自行设计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设计研究的主题,教师仅在旁提供咨询或协助。

 

3.按实施方式进行课程统整

 

从实施方式的角度进行课程统整,有以下三种类型:

 

联科统整——顾名思义,就是在维持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基础上,把数个学科相关的主题结合起来,使学习内容能够相互关联。这种实施方式变动最少,因此最容易实施。如“语文阅读与写作”,是在语文课程下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课程设置。

 

附加统整——为了让学生能将分科所学的知识加以整合,由各科联合起来,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内开展课程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整合所学的各科知识。如,“小红花”根据学校的文化交流任务制定出一些附加课程,让学生对出访国的风土人情、地理位置及气候变化等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交流,出访回来后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进行写作与交流,学校也以板报形式加以宣传。这样的主题学习往往能持续一段时间。

 

综合统整——打破所有学科界限,将课程目标、学科教材内容、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通过主题探索的方式来引导学习。这种统整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教师也必须具备较专精的课程设计能力,因此其实施的难度最高。对艺术类课程就是采取综合统整方式,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艺术资源,大胆实践,开发编制各类艺术校本课程。在课程统整中,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围绕艺术类别,以舞台表演的呈现方式,将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灵活组合,和谐统整。

 

“小红花”将艺术类课程综合统整为7类。

 

舞蹈类:将音乐欣赏、技巧、软度、舞台认识、民族舞蹈等引入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内化积累。

 

声乐类:除完成声乐基础训练外,将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形体、舞台方位、音乐小常识及欣赏统整到整个课程中,使学生得到音乐的享受、性情的陶冶、体能的训练。

 

器乐类:器乐五花八门,各自小课训练,“小红花”将乐理、合奏技巧、打击乐、形体、音乐欣赏等统整进课程,同时教给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形体课:将舞蹈、体育、音乐融为一体,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门独特的课程贯穿于学生的艺术生涯,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也锻炼了他们的体魄。

 

合唱课:将合唱技巧、无伴奏合唱、小合唱、大合唱等都引进合唱课,鼓励学生与别人合作,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时代特征。

 

排练课:不管哪种艺术类型都安排了一定量的排练课,排练课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小红花”原有精品节目的排练,二是新创作节目的排练。新老节目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舞台实践类:“小红花”通过每年的南京市艺术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各类艺术考核、大队部活动等舞台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课程统整的评估

 

在学校课程统整中,“小红花”注重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进行有效评估。评估中坚持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诸方面的综合因素,多方面采集和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特别重视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使终结性评价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在有效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工作的思路和计划。

 

“小红花”每年进行两次艺术考核,既是对学生的艺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也是对教师的艺术教学成果的总结,同时还是对学校整个课程统整效果的检验。

 

五、课程统整的意义

 

课程统整对艺术学校的特色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课程统整,“小红花”培养了一支素质高、专业精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领头羊。

 

其二,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越来越强,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几十年来,“小红花”的学生文化学习成绩一直位于南京市上游,艺术素养及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其三,巩固和发展了学校的特色教育。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统整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红花”通过课程统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使学校的特色教育得以巩固与发展。

 

此外,在课程统整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教师的合作意愿及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的自由组合是形成和谐团队的重要条件。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就是要把不同经验、不同背景、不同资格、不同知识领域的教师组合成一个战斗的堡垒,提升教师的教学优势,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使学校的课程统整获得成功。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7

一、家校合作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和学校是合作中的双主体,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作出指导。家校合作过程体现着家长对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同时,也体现着学校对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相互交流尤为重要,值得重视。

“共同体”一词最初源于德文“gemeinschaft”,原义指共同的生活。共同体是指当一群人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时,就形成了共同体。“共同体”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为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组织中的个体共同参与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愿景、尊重差异性、强调共享、共同发展等特征。其中,共同愿景主要是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共同体。而就尊重差异性而言,共同体主张依靠个性差异的原动力,寻求、探索和建构学习的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就具有共享、共发展的特征。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在共同参与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这一过程,体现了共同体的民主精神和情感态度,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现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1.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首先,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能够强化社会功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趋向性。在这种共同倾向性下,学习者间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取长补短,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随之提高。其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家长和教师间、家长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家长可以向教师、其他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中,家长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给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教师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从而因材施教。而家长的性格、生活环境、经历各具特点,教师可以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从而进行区别对待、针对性管理。再次,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家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家庭和学校二者以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丝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一些不健康文化思想的侵害,甚至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在交流沟通中保持高度一致的教育观念,以形成教育合力。

2.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可行性

首先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终身教育理念提倡教育和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不应受到时空的限制。学校是贯通教师、学生、家长、学习工作的场所,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条件。由于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同伴为师,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学生为师,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习共同体。再次是应试教育诟病的留存。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培养的目标,以系统科学的教材为载体,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下僵化的课程体系,单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思维被同一模型所框定,教师忽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而学习共同体则注重学生异质性,学生、教师、家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应试教育教学中,“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是教学的全部,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如今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校合作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校双方对学习共同体的认识不足

学习共同体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较新的理念,大部分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了解甚少,而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更是陌生。学校和家长还未充分认识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优势,学校教师平时忙于教学,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之中,而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使家校双方忽视了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学校主体性过强,而家长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是家庭和学校双向的活动,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然而,多数教师认为部分家长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欠缺,会给学校教育带来障碍。于是当家长走进校园时,教师们倾向于自我保护,呈现出主导性和领导性的态势。在具体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有些学校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大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使活动内容很难被家长内化为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行动。与此同时,从家庭方面看,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认识到活动过程中自身的责、权、利。除此之外,家长参与自学和共学的程度较低,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坚持己见,或是被动等待。因此,使合作达不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无法找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3.构建家校双方学习共同体的计划性欠缺

计划是家校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保证,是构建活动开展的指南。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一套整体的计划,没有具体的活动步骤。很多学校在活动开展前没有专门对学习共同体内容做细致的准备,对结果的预测也只是想当然,整个合作构建活动经常缺少完备的流程安排。即使部分有计划的也多是与实际不符,缺乏实践意义。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强,收到的效果差。因此,合作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学习共同体的实施体系。

4.缺乏相关教育部门的整体统筹,学校学习方式单一、学习内容偏狭

学习共同体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学校感觉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可以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保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奋斗目标,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工作就会有成效。同时,大部分家庭还是以孩子学习为主,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多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目前家校共学的形式多以网络和传统的学习媒介为主,这使得家校双方难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和要求,而缺乏在实践中、社会中和自然中的共同学习。除此之外,学习内容多是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美学、体育、人际交往等等领域的学习。因此,学习方式的单一和学习内容的偏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四、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措施

1.掌握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其相关理论。首先,终身学习理论和学习型社会理论。终身学习思想是以强调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者个体的参与意识,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内部变化,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进行系统的选择、计划和实施。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具有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全员性,强调学习对象的整体性,而学习共同体正是注重全员性,把成员看作一个学习的整体。同时,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开放性和主体性,强调全面发展,并注重学习的自觉性,这些都与学习共同体提倡的理念相吻合。因此,只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才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其次,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传递知识给学生,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建立学习共同体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把学习共同体看作是实现建构主义理念的实践与创新。

2.更新传统学习观念

学习观念是对学习者关于学习观的总称,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价值、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方面所持的观念。观念对学习行为具有先导性和决定性。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要改变应试教育影响,形成新的学习观念,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应该做到观念先行。首先,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明白学校毕业并不代表着学习的终结,而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要加强自主学习观念的养成。其次,转变依赖型学习观,形成主动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从事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学习。再次,建立创新型学习观。改变过去学习中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除此之外,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只有“会学”的人才能实现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

3.系统地、有序地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发挥教育部门统筹和组织的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学校,每学期开始和期末都会召开一次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会议,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学校应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纳入正式的议程,成立学习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计划,并将计划的内容和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同时,规定学校和家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家长要发挥主动性和主体性,积极推动计划的落实,发现计划有不当之处或出现阻碍,应大胆地提出合理意见,以切实推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同时,学习共同体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主题,尚处在起步阶段。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职能部门必须协调和统筹规划制定计划、落实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统筹协调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制定相关促进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和法规,制定督导评估内容和业绩考核办法,使其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动力。

4.增强教师和家长的个人综合素养

教师和家长是保证双方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尊重、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与家长和睦相处。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如人际洞察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时候,除了进行教学、教法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外,可适当增加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而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共同体的成效。因此,为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学校应通过宣传、咨询、讲座、交流等方式,激发家长关心教育的热情,向家长宣传各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予以指导,以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家长、教师和学生间交流沟通

在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中,家长与教师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家长和教师是双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否则难以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同时,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关系,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应是平等的。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并注重平等交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以获得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它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在促进学习共同体健康和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学校应创新和丰富学习方式,拓宽学习内容。要建立起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它有利于促进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在学习共同体中,它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宽泛的内容,以更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各成员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并要求每一个成员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学习。同时,在学习共同体中,还应关注所有成员参与的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应用合作学习的技巧和小组学习的多种途径来培养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合作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乃林.面向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3][美]乔治·雅各布斯.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林立,马容,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安富海.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36-02

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我国各级职业教育学校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不同程度地实施校企合作,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把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提出是对于职业教育本质认识不断深化和职业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社会要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支撑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具备较高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学生,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指明了道路,我国一批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的探索成果也证实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的有效性和必然性。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职业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把育人和用人相贯通,职业教育的本质得以全面体现。

我国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不同广度和深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为全面开展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仍存在国家政策缺失、企业参与乏力、学校理念陈旧、合作内容空泛、内部管理不相适应诸多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才能广泛实施,才能完成历史赋予职业教育的重任。

2校企合作的内容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核心

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准确地讲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育人模式,这一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给出明确的定义。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内容中,工学结合是本质和目标,校企合作是条件,顶岗实习是形式和载体。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本质和育人目标无处实现;不能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只是个空壳,就失去意义。顶岗实习只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和载体,所以顶岗实习必须全面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满足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只能是简单地为企业提供劳务,也就失去其作为教育环节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并无固化的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目前世界上存在两大类校企合作模式:第一类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典型代表有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制;还有一类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典型的代表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等。由于我国学校办学主体大多为政府,因而现实中社区、行业、企业办学的参与度不高,所以我国实施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更为现实,大部分校企合作的范例都属于此模式,它也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最主要的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归类为9个或8个,在名称上有“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三对准、四贯通式”“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参与、多形式推进式”等。虽然在理论观念上,对于职业教育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的理念已经达成共识,并且积极探索和追寻校企的紧密合作,但是在实践观念和实践行动上,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开发。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主要是实现工学结合这一目标,从机制上实现,从内容上实现,从方法上实现。

3国家政策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保障

国家必须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就为今后企业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职业教育,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开辟了广阔前景。

国家应制定鼓励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从法律和国家政策层面规定企业担负职业培训的义务,使企业必须参与职业教育的育人过程;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激励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参与育人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形式到内容,程度由浅到深。

国家应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强制企业参与职业岗前教育,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源不断萎缩和企业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实现免费教育,也应该成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企业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抓紧制订和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教育理念的改变是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施的根本

教育理念的发展推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形成,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也要求学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围绕怎么培养现代社会要求的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必须的选择。对校企合作要整体推进,从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

实施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改变。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实训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方法等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推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结合当地和学校自身的状况,逐步地、分层次地在不同深度的合作下实践、推进、提高。

5“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基础

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只有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教师,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校企合作的骨干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这给建设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只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育人方式上的沟通,才能将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企业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教学满足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以及学生主体、行动导向,项目课程、任务载体,做学合一、情境学习,工学交替、完整体验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学校要积极组织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积极参加部级和省级的中职教师培训,使教师定期提高和交流。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通过政府向企业购买实践岗位、购买培训成果、给予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帮助教师获得企业经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6机制的创新是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关键

校企合作必须选择好的企业,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实施的先决条件和关键。以行业分,企业必须和学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合作的内容;以规模分,应是具有中等规模以上的企业,否则难以适应成规模人数的实践教学;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工学交替实施难,教学成本过高。

校企合作必须创新机制平衡校企利益,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学校在考虑校企合作时不能单是考虑企业帮助学校的育人解决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什么样的服务。学校立足为企业服务,在企业培训员工时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部,在企业招收新职工时做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在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革时做企业的合作者。当校企成为共同的成长的合作伙伴时,校企合作育人就变成双方自觉的行为。

校企合作还必须使企业得到现实的利益。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除了得到国家的政策倾斜和税收减免以外,学校还应支付企业在合作育人中发生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9

在期待宏观政策条件逐渐成熟的同时,作为区域的教研组织通过开展行动研究,针对自然、真实、动态的家校合作的情境,以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首要目标,尝试构建了以问题为取向,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为方法的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项目突出家校合作的可执行和共收益的特点,家校合作的课程、机制、措施、实施途径的方法呈现。家校合作项目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上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

研究实践的结果表明,项目的运行为全区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作为下一阶段研究的方向,项目的深入开发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层次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特殊性和生长性,问题解决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资源呈现的多样性、层次性、系统性,以及制度、机制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

[关键词]合作家校合作项目家校合作项目

一、前言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多个法律和文件都表现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并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

随着中小学对家校合作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家校合作工作的广泛开展,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纵观西方学校家校合作,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是其关键和前提。

因此,本课题聚焦家校合作双向、多元、互动、共赢的目标,试图在准确把握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家校合作的特殊性和存在的问题,联合有关学校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经过设计的家校合作的项目,以寻求适合学校发展、家长需求的家校合作的行动策略,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

关键词解释:

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群体或组织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方式。

家校合作:是指对儿童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儿童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项目: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家校合作项目:是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可执行和共收益的形式和方法,是可以成为共享的实施资源。

(二)研究目标

1.了解宝山区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找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学校发展的需求,在各项因素影响下表现出的特点和问题。

2.根据学校家校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梳理能满足家庭教育需求的理论资源、教材资源以及一线教师的经验资源,探索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途径和方法。

3.探索学校、家长热衷的家校合作的内容、形式,提炼出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三)研究内容

1.目前学校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具体做法及利弊分析。

2.探索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新型的家校合作的项目。

3.探索满足学校需求的家校合作项目的途径、方法。

(四)研究方法

1.试图用数字来说明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研究。

在研究的初期,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用数据来说明目前学校家校合作的现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编制设计家校合作开展情况校长调查问卷,并于2013年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成了《宝山区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分析》,从中具体分析目前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2.试图形成区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指导策略――行动研究。

从家校合作工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都是集中在教师专业能力上、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家长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原则,选择了10所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实践研究的方法,设计符合我区地域特点的家校合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形式,构建家校合作的新模式――项目引领、组团推进。

二、研究过程:

(一)调研梳理,确立研究方案,构建家校合作子项目

我们对全区113所中小学校长进行了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调查,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在家校合作的做法中都提到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家长委员会的组设、家长资源的利用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为了使项目研究既能针对我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实问题,又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我们通过调研分析和梳理,抓住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问题,将已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成功做法进行总结,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提升现有的做法,构建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确立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由10所中小学担任子项目领衔学校,10位教师承担设计子项目的行动研究方案、子项目的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明确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引领。

(二)骨干先行,组建项目团队,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

地域大、学生来源复杂、学校层次不同是我区的实际情况,为了让更多的学校有效实施家校合作的工作,我们将同类问题学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学校组成子项目团队,有项目领衔人带领自己的子项目团队开展行动研究,践行家校合作项目的研究――组团推进。

我们通过领衔人带教,以滚雪球的方式,通过教、培、研一体的教研训练,同伴互助的活动、专题研修的形式,互培和自培相结合,带教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尽快成长。老师将习得的理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体验游戏――提炼感悟――寻求合适的方法,在不断“思索――实践――反思――修整――再实践”的过程中,将家庭教育指导的理念和技能传递给学校的老师、家长,从而践行家校合作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内容和方法。项目领衔人在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研同时,和教师、家长一起成长、一起欢乐,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少了许多的焦虑和烦恼。并从中领略家校合作的魅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真诚、积极、良性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补充的教育合作动力和效果,有效促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研究。

(三)挖掘提炼,深化研究内容,丰富家校合作子项目

家校合作要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我们构建了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家校合作项目的行动研究。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通过撰写学校经验案例,编写经验案例集,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我们还启动了“我的生活我做主――家校合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的服务窗口――家校合作工作体制建设的实践研究”,“高速公路直通车――家校合作体制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让我们快乐同行――网络无缝对接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丰富家校合作项目的内容,使得家校合作工作充满灵动的气息和丰富的智慧挑战,从而真正改善学校家校合作的被动局面。

三、研究成果

(一)4个子项目的实践研究为区域中小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和运作,“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4个子项目,提炼出一套可行的,基层学校可操作的家校合作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学校提供行动指南和工作方法。

1.我们走在大路上――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和实践研究的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专业知识方面,分享了一批对骨干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员非常有用的书目,其中更梳理了一批老师们觉得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必看并需要经常拿出来读一读的看家书。

在专业能力方面,尤其是不同教师群体的专业能力培训上形成了丰富的资源。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者团队建设”,根据80后青年教师个性特点,制定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组织的途径,构建使指导团队能够有效、有序运行的章程。

如: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章程

第一章总则

团队名称:最炫80风

团队口号:给我们存在的理由让我们共同改变对教育的追逐与梦想

团队目标:在学习中提升80后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能力,在工作中灵活运用家庭教育的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家教指导操作经验,在活动中掌握现场家教指导的贯彻能力,有效提高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使家教指导扎实有效。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一条组织机构

80后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由团队负责人与青年教师组成,根据项目建立项目组,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培训需要聘请指导老师。

第二条各部门及职责

团队负责人:统筹计划团队发展的方向,组织协调计划和各项活动,带领、凝聚团队发展,成长。

指导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学习、实践、研究、开发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组长:以较强的责任心带领组员共同学习、实践,智慧高效地协调好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完成任务。

第三章例会制度

第一条每月召开一次例会,例会不在于多,在于精、实。每次会议落实主题与负责小组,小组负责人轮流担当。要求主题从问题中来,内容准备理论加实际,要求精简、高效。

第二条半年召开一次总结会议,制定下一阶段的指导和学习内容。年末召开总结会议,总结一年来的成绩,制定下一年度的目标。

第四章团队精神与纪律

团队精神:合理团队共同成长

团队纪律:

(1)必须有时间观念,开会准时。有事与当次会议负责人请假。

(2)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吸取他人的意见,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勇于实践的锐气。

(3)团队成员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服从活动安排,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围绕承担的任务目标保质、按时地完成任务。

――泗东小学周静

再如:“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建设”,就是根据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惑,设计《做“五有”好家长,伴孩子快乐成长》家庭教育指导课教材,编写教案,设计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包括从关注孩子需求出发的《面对孩子“心理断乳期”,我们准备好了吗?》、《取得进步如何奖励?》;从倾听孩子心声出发的《把握对孩子说话的技巧》、《家长会后如何做》;从展现教育智慧角度出发的《检查作业的技巧》、《如何给孩子试卷或作业本签名》;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快乐角度出发的《合理的放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加油站》、《关注孩子的朋友》;从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出发的《吃出健康,吃出聪明》等内容。

2.我们携手同努力――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实践研究

作为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不仅从最基础的人员配上有了新的突破,不再是教师指向而是家长自愿申报;家长会员会的组织上也有了新的尝试,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组织而是有话语权的家长、教师代表的组织;尤其是家长委员会的功能上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是被动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而是主动承担学校的活动,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更是实施者。

如:宝山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家长职能部门就是由家长宣讲部、家长活动策划部、家长活动执行部、家长活动宣传部、家校沟通部、家庭教育研究部、校本教材人力资源开发部这样七个部门组成,并通过七步骤来具体实施家委会的功能。

在家委会作用辐射上,通过家长心里成长工作坊,以团体辅导的形式,体验分享的活动,实施家长为会员的培训,再让家长将培训后习得的方法、感悟对班级家长进行二度培训,服务家长、辐射家长。家委会成员也有最初的拷贝不走样到自主研发的亲子活动,再到学校的主题活动,层层深入,不断辐射。

如:“亲子沟通”这一话题给家委会的培训。

心理老师:我们进行的是游戏叫做:我说你撕,大家听清楚了,我说你撕,中间不允许问问题。对折再对折,右上角撕掉两厘米的三角形,再旋转90度,把左下角撕掉。现在大家举起纸头相互看看,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老师您明明了同一个命令,为什么我们的呈现的结果是如此的不同呀?

心理老师:是的!大家都发现问题了,那么我们进行第二次我说你撕,这一次,大家可以问问题,我还做示范,做了游戏您有何感受?

家长:做了游戏,我觉得我们经常使用单向的沟通方式,结果听者总是见仁见智,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通常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家长:看来呀,平时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双向的沟通,而是一味的命令,甚至不许孩子表达,这样的沟通效果不会好。

家长:是呀!我觉得在与孩子沟通时,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学会俯下身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观点,这样的双向亲子沟通会更加有效。

家长:当然,有时候,即使使用了双向沟通之后,不理解现象依然存在,这时候,我想,就要像刚才老师一样手把手地做示范,家长的示范作用真的很重要!难怪有人说,身教重于言教!

心理老师:大家讲得真好!今天虽然是我给大家培训,但主角不是我,而是就是大家,育子理念来自于大家对于游戏的感悟。

家长:对呀!各位!给家长做讲座我不在行,但是这样的培训形式我可以尝试!问题从家长中来,答案也从家长中来!

家长:好呀!我们先理理思路,备备课,试着回到各自的班级给全体家长们做二次培训!

大场镇小学蔡素文

在制度建设上,制定了《家长委员会条例》、《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家长委员会工作流程》、《家长职能部门工作事项》、《家长委员会规范礼仪》、《家长委员会评优条例》、《家长委员会章程》等相关的制度和章程。

3.我们同唱一首歌――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作为家长资源在家校合作中的建设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在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家长志愿者仅仅是部分家长为学校服务的想法,倡导家长志愿者是面向全体的家长,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让他们成为教育的主动参与者。确立服务理念,把服务建立在对家长的指导上,建立在教育资源的给予上,建立在服务的后勤保障和人文关怀上。再方法上,开设了“家长工作室”,学校除了提供场所,还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资源上,发挥家长职业所覆盖的网络资源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服务,为学生提供接触和丰富教育的物质资源。请家长来学校上课,从家庭、学校最平凡、最需要、最有话可说的“环保”、“礼仪”、“劳动”、“生活”开始。在亲子课程设置上,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的线性的灌输方式,采用家校共建家教课程的方式,构筑家校教育合作的立交桥和双通道。

如:泗塘新村小学的“帮帮亲子家庭劳动课程”,课程目标――培养责任感、和谐亲子关系、促进家校合作;课程内容――口布折花、豆贴画、立纸浮雕、编织网袋、剪纸等;亲子劳动含义――以孩子为主体,父母为主导,家庭为单位而进行的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共同劳动行为。“帮帮”的含义――通过学校对家庭的帮助,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助,来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帮亲子劳动家教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实现家校合作、指导家长提升育儿水平的一个良好桥梁。

再如:通河新村第三小学的亲子探究课程,就是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本身就是一大教育资源,又要引导家庭成员多方支持子女的探究活动,奉献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种资源,为子女乃至学生的教育服务。

备注说明:探究课根据家长特长和需求分为两部分:课内探究和校外实践。

通河新村第三小学陈荣

4.走出传统谋发展――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

作为现展需求的家校合作新趋势的实践研究项目团队,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探索实践新型家访,网络新媒体技术运用,变革“家长会”等。在家访的变革上,尝试进行游学式,组团式,社区家访等,将传统单一的家访转变为多维、多点互动、多向辐射、多方得益的家访,实现关系转变;将传统的只谈学习的家访转变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家访,实现内容转变;将传统的一对一的物理空间家访转变为拓展到每一个人的心灵空间的家访,实现空间转变。

如:宝林路第三小学的“游学式”家访,就是根据一个个主题,开展的家访,如好习惯的伴我成长;在本地与外地同学的家里,了解年俗,品尝特产――“我和伙伴互拜年”;在租借的“螺蛳壳”里,看看书桌,理理书包――“寻访学习小天地”;在一个个榜样的家里,学做家务,矫正陋习――“自理我也能行”;个性访谈,家长互助――“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你”;快乐出游,资源分享――“都市生活幸福之旅”;家访不仅仅在家里,在摊位边,小店里,去公园,博物馆,家长工作场所,相聚社区,公共绿地,麦当劳,肯德基,聊聊教育,做做游戏――“为了梦想,为了奇迹”等。

在新媒体技术运用上,不仅利用新媒体,建立各类信息群,还利用新媒体开设网络论坛、开设云课堂、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新媒体的便捷,实现了家校合作的“无缝”对接;新媒体的广泛,实现了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共融;新媒体的主动,实现了双向“指导者”的共享;新媒体的有效,实现了学校和家庭平等和互助。

如:大场中心小学的网络少年宫“云”课堂:

课堂中,学生将不用纸笔,而是用ipad、电脑进行学习,学习内容都在电子“课本”中灵活呈现。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老师们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指导;家长们随时随地的了解教育资讯,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生态内循环的庞大系统。“云”课堂为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创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有效激发了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实现共享课堂的学习。

(二)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家校合作的质量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质量。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家校合作的掌控能力,家长辐射的影响力,以及个别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其中研究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学校开始尝试用研究的方法了解家庭教育的需要和困惑,设计符合家长需要的家校合作活动,尝试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一年多下来,有1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一等奖,1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一等奖;3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二等奖,3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二等奖;有5项课题获得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三等奖,6项课题获得“长三角”家庭教育指导论文评奖三等奖;并还有多项课题在心理和德育等条线课题上立项并获奖。

(三)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有效地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源于教师、家长的成长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学校家校合作逐渐从任务驱动开始向问题驱动转变,从原来被动地接受任务,到现在主动地寻找问题,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激发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一年多来,各中小学根据学校的特点,积极申报区级和市级的条线课题,在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负责的课题研究中就有9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在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的课题研究中有18所学校申报了相关的课题,还有3所学校申报了德尚的课题。总体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中,项目和项目领衔人在引领团队践行项目实践中都充满着工作热情,对自己也有了主动成长的需求,学校也有了发展的更大需求,因此,项目和项目领衔人都是成长得最快的,项目学校也是收获最大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满足了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家长也是受益的。应该说,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多赢的。

(四)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品牌经营提供了方向

在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区域各个中小学寻找到了自己学校家校合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学校在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上找到了方向。学校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着力于“确解家长之意,切返家长之需”。针对家校合作的多元需要和发展差异,通过一年多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我们编制了《让家校互动“动”起来――教育转型背景下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家庭教育指导丛书。

为了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我们教研,交流、研讨、互助活动、分层沙龙,将家校合作的操作方法、操作流程传递给区域各个中小学学校,让更多的学校行动起来,去努力探索适合现代教育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主动的、积极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打造各自的家校合作的品牌经营项目。

四、思考与展望

(一)结论:

课题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运行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问题为取向的研究方向在实践中满足了学校解决工作难题的需求、家长教育孩子的难题需求;以项目引领、组团推进的方式作为实践的切入口,满足了学校开展工作和发展的需求。

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内容上即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构建,又从家校双向共赢的角度构建,运用项目、组团的资源给学校提供家校合作的实施途径和有效方法是可行的、有实效的。

(二)思考:

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家校合作要从家庭教育指导理念和发展转变,注重发展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推进家校合作的建设;家校合作要从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促进家校融合,构建以服务为主的家校合作模式;家校合作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合作参与型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社会参与,形成“多元、双向、互动、共赢”的格局,打造智慧的家校合作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活动的家校合作新局面。

(三)展望:

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了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我们除了要深化第一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外,还将启动第二轮的家校合作项目的实践研究,并且加大项目开发的力度,组团的力度,推进的力度。在家校合作项目的实施研究上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实施和研究的步骤,着重于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让家校合作真正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多个方面;其次,要大胆尝试和开发家校合作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确保家校合作课程的系统化开发,形成区域家校合作项目的课程品牌;第三,健全和完善家长委员会以及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工作机构、体制和制度,激活家长,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家校合作的及时性、双向性和实效性,让更多学校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学校办学改革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正视家校合作的独特价值,不断深化,不断前进。

课题组成员:周静陈琦王靖吴文清蔡素文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篇10

一、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职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职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职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职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职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职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职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

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