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类工作总结十篇农业类工作总结十篇

农业类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7:58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1

一、取得的成效

(一)园艺科技入户培养了大量农业复合性人才

2009年2月我市在去年食用菌科技入户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市科技入户工作进行了调整,根据我市蔬菜、食用菌生产发展特点及规模和科技入户年初制定的方案,选定10个乡镇(云阳、吕城、皇塘、陵口、导墅、界牌、珥陵、埤城、司徒、延陵)27个行政村作为示范村(含特色专业村4个),各村选定1名专业技术指导员和15-20名农户作为示范户,指导员专门负责一个村蔬菜、食用菌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每人每年入户次数不少于100次;示范户负责带动周边农户5—10户种菜种菌,项目实施还遴选和发展了云阳天元村、皇塘鹤溪村、访仙竹丽村、陵口城墅村4个作为“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特色村每村选出示范户60-80户,其中天元村、城墅村、竹丽村3个蔬菜种植示范村均选60户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10户以上农户;鹤溪村选择80名菌农作为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5户以上菌农,四个村共发展了示范户256户。通过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全市共培育了27名技术指导员和600个园艺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了6000个农户,经过培训、传递、组织、互动,重点培养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示范户,培养了一批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者、农民经纪人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二)园艺科技入户促进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

科技入户推广应用了许多蔬菜、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今年科技入户推广了新品种10个以上,主要包括金棚一号和朝冠番茄、皇冠夏大白菜、乾隆水芹、草菇V28和V238、平菇海南2号、夏秀990,春秋王水果黄瓜、黑金钢茄子、晶甜3号玉米等园艺作物。推广园艺实用新技术7项,包括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使用技术、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草菇周年无公害生产技术以及平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科技入户后使得蔬菜、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市蔬菜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1871亩,食用菌科技示范户面积315542.6平方米,主推技术落实面积达95%,入户率达到96.7%,其中防虫网防虫技术、多功能棚膜使用技术、种子消毒技术落实1772亩,占示范田面积94.7%,入户率100%,穴盘基质育苗技术应用面积1596.8亩,占示范田面积85.34%,入户率95%。蔬菜、食用菌产量均比去年增长12.5%左右,纯效益提高14.58%。“一村一品”产量同比上年增加11.6%,纯收入增加10.02%,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推动了全市园艺生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提高了园艺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使蔬菜、食用菌新技术应用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农业科技入户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目标

由于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应用到位,农民掌握并运用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了节本增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经过对全市600户示范户的近2000亩蔬菜田与其它菜农相比,增产效果明显,平均亩增产500kg,增幅12.5%,按平均售价1.2元/公斤计算亩增收600元,同时由于应用新技术还可节水、节肥、节药成本100元,合计亩增收700元。

“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中,云阳镇天元村专家组成员赵须来从年前开始引进番茄新品种金棚一号和朝冠番茄,去年11月的越冬茬,他将3个大棚全部种上金棚一号和朝冠,且针对天气情况、周边的环境,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制定了一列的种植方案,并将经验传授给其他农户,由于选种品质优良,并改进了栽培技术,今年番茄上市比往年要早10天,售价高,商品性好,一上市就受到客商青睐,每公斤售价比同类高出0.5-1.0元,平均每亩产值达2.0万元。陵口城墅村,据我们对示范户、辐射户、普通户进行抽样测产,陵口镇种植的大白菜新品种示范户每亩产7000公斤,平均每公斤0.8元,亩产值5600元;辐射户每亩产6000公斤,每公斤0.8元,亩产值4800元;普通农户每亩产4500公斤,每公斤0.8元,亩产值3600元,示范户比普通农户每亩增收1200元。皇塘镇鹤溪村康家自然村,这个不足30户人家的小村庄,通过食用菌科技入户,如今已有20多户人家从事草菇生产。他们建造了319间温室菇房周年生产草菇,年种植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年产草菇650余吨,产值700余万元,净利近200万元。户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示范户康良大、黄培祥两户人家每户的菇房数都超过了40间,年利润近2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草菇“小老板”。访仙竹丽东茆孙自然村的水芹菜,由于科技入户进行新技术推广应用,水芹栽培由原来的一年三茬增加到一年四茬,亩产值增加8000-10000元,示范户孙东苟09年7厘水塘种水芹一年种四茬收入3500元,折合亩收入50000元,净收入在30000元以上,较往年大大提高了产量和效益,这较大调动了当地农民积极性,全村70多户人家推广种植水芹达200多亩。

(四)农业科技入户带动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路,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关键,实施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挂钩结对机制,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户的农业科技入户是现阶段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提高科技成果到户率、推进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有效形式,是农林部门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一是整合了农技推广和培训的资源。过去没有相应经费,一年只能请上级专家来指导一两次,现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安排了专项经费,使我们能请上级专家参与专家组组成,常年参与我市科技入户工作,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经验,培养我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升我区农业技术推广的能力。二是强化了镇级农技推广职能。过去农技推广队伍经费不足,使他们忙于挣钱吃饭,长期以来弱化了推广职能。通过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实施,重点对市、镇技术指导员进行了技术培训,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了蔬菜技术指导队伍。实实在在地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成为农民信赖的科技引路人。技术指导员有推广补贴,示范户有物化补贴,乡镇农技人员说话底气足了,在与示范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难题时有了信心,彻底扭转了以前乡镇农技人员进村少、上门少、到田少的“三少”状况,增强了乡镇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工作作风得到了根本性转变,锻炼了工作能力,提高了业务水平。三是健全了村级农技推广网络,目前我区因区划调整,村级没有配备村级农技人员。我们聘用的技术指导员,他们担当了村级农技员的职责,在农技推广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缺乏村级农技人员带来的技术推广不到底、不到位的问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显著加强。四是增强了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能力。在技术指导员的精心帮助下,到目前为止,多数示范户能结合自己的蔬菜种植实际,学用结合,成功解决新技术推广应用中碰到的新问题,形成了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良性转化通道,示范户的辐射带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我市、镇、村、户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可以说是科技入户造就了现在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建立班子,加强领导

为保证今年园艺科技入户工程的各项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我局进一步调整充实了项目领导小组,首席专家由*市农林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武秀凤同志担任;*市农林局经济作物指导站站长王辉琼、副站长眭辉金同志任副组长;杨龙根、赵须来、姜建新、马一鸣、黄建忠同志为专家组成员。又从我们站及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精选业务骨干人员27人组成专业技术指导员。入选指导员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多年蔬菜、食用菌栽培及管理经历。为实施好蔬菜科技入户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专家组根据省农林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等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园艺生产现状和农户的实际需要,制定了*市2009年园艺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技术指导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主推品种及配套技术。

(二)认真规划,制订方案

根据《江苏省2009年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市蔬菜、食用菌生产具体情况,制定了入户指导工作实施方案,以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食用菌为前提,用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进村入户,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实施好蔬菜科技入户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5月份,市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专题召开了20*年*市科技入户总结表彰暨2009年科技入户工作会议。我局分管领导、专家组成员以及27名技术指导员、优秀示范户等百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20*年我市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所做的各项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充分肯定了科技入户对促进我市园艺生产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并对科技入户优秀指导员、优秀示范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指出了20*年科技入户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部署了2009年科技入户工作重点和任务。会后,专家组对全市27名技术指导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并与27名技术指导员签定了责任状。为使技术指导员及时地为示范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了解生产动态,专家组每月召集27名技术指导员召开一次例会,主要工作是听取技术指导员近期工作汇报,传达上级有关精神,传授新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

(四)加强培训,认真指导

围绕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我们组织专家分类分批对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进行了培训,尤其在蔬菜生产的关键环节集中进行专题培训:一是针对今年6月遭受暴风雨冰雹袭击后对全体技术指导员进行灾后管理技术培训;二是夏季蔬菜播前技术培训及梅雨季节蔬菜田管意见,三是冬前防寒保暖工作布置。全年多次邀请江苏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宋金娣、镇江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高小文等人对技术指导员进行园艺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培训。2009年以镇区集中举办食用菌、蔬菜实用技术培训班23次,发放技术明白纸15套共12000余份,技术资料2000余册,给重点示范户发放100套蔬菜栽培技术光盘。专家组组织现场指导23次,受训示范户达5000人次,培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培育科技示范户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着力点,在实践中积极摸索,不断总结。一是把主推技术与常规技术集成,新技术与实用技术配套组装,在示范户中全面推广,提高了技术应用的综合效应,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如蔬菜穴盘育苗技术与新型设施组装,蔬菜成苗率达98%以上,每亩节支42元;新型设施与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组装,实现了新的突破,年平均亩增收1200余元。二是实行一村一名指导员、两村一名专家制度,通过专家培训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培训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方式,建立了全市多级式立体指导网络。指导员在生产的关键环节对每个示范户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每月入户不低于10次,除了登门服务,指导员还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形式进行及时指导,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即时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是为提高示范带动效果,组织技术指导员、重点示范户进行交流活动,先后观摩了4个“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还组织示范户到太仓等地参观学习。

(五)重点建设,“一村一品”

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向菜农提供适合我市种植的新品种和适宜新技术,专家组经过认真筛选,确定了4个“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和256户示范户。4个特色村中均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育苗、统一定植、统一管理。在特色村共示范推广新技术4个,应用面积为560亩,“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的建立,形成“精、专、新、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为技术指导员,示范户提供了观摩学习的基地,也为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六)强化考核规范管理

在组织实施科技入户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位指导员和示范户工作积极性。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核心在农林局、关键在指导员、重点在示范户。制订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技术指导单位、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三方面积极性是做好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制定了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中技术指导员工作考核意见,指导员的实绩考核分三方面:服务示范户的数量,上门指导服务的数量,示范户的平均实绩,由农林局和专家组在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各阶段进行指导、督促、不定期抽查,对各镇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并与技术指导单位及指导员的经费补贴、年度考核、评选先进挂钩;对不合格的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取消资格,实行淘汰制。在合格的示范户中年终评选先进示范户,给予奖励。

(七)投入资金,保障运作

根据省农林厅发放的科技入户文件精神要求、科技入户的整体方案,有序推进。让有限的物化补助发挥出最佳效应,今年项目资金20万元。其色村8.3万元,包括示范户补贴3.9万元、技术指导员补贴3.6万元、项目监管补贴0.8万元;一般村11.7万元,包括示范户补贴5.1万元、技术指导员补贴5.4万元、项目监管补贴1.2万元。今年我们对物化补贴和技术指导员补贴透明化管理,一方面根据省里文件规定项目和量使用,另一方面逐个征求科技示范户需求意见,按示范户需求分类免费提供优良菌种、农药肥料等实行“物化技术”补贴。今年物化补贴主要以农药化肥为主,积极联系信誉好、价格优的农药供应商购买阿维菌素等杀菌、防虫药剂,并及时将菌种、农药化肥送往每个行政村,截至7月25日所有物资均已发放至农户手中,从而有效调动了示范户的积极性,保证了科技入户工程的顺利进行。

(八)严格奖惩,优胜劣汰

为了更好的实施园艺科技入户项目,切切实实的将品种、技术、信息、设施带给农户,我们按照我局制定的《*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实行专家指导组工作责任制和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每位指导员与所联系的农户签订了入户指导协议,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奖罚严明。各技术指导员根据农时、示范户自身情况,制订了各自详细的、针对性很强的分户指导方案。指导员每次在蔬菜、食用菌生产关键环节入户,对示范户开展面对面的入户技术指导,推广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帮助示范户建立田间档案,同时还要建立科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档案,制定科技指导员入户工作日程和工作日记制度,在工作日记中,重点反映示范户对技术服务意见和建议及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等。我们还采取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半年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按目标责任制要求,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技术指导员年度专业技术考核和职称评审的依据,通过严格考核奖罚兑现,以此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

三、存在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社会反响强烈。但是在科技入户工作中还暴露出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完善:一是个别技术指导员在园艺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掌握不够,不能满足基层示范户、辐射户科技入户要求;二是极个别技术指导员下乡入户次数偏少。三是少部分示范户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热情不高,文化水平偏低,接受和传授新技术的能力差,难以真正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效应。四是少部分示范户对物化补贴认识不到位,光想多拿补贴,不想做事情,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是对成功经验的推广宣传力度不够。

四、对策及建议

从今年我市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思路是正确的,方法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园艺科技入户促进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带动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了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进程。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加大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农业科技入户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新时期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手段,必须继续坚持:

第一,在扩大指导员知识面上求突破。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从种植品种到市场营销到生态建设,都需要科技的支撑,技术指导员深入农户,由于知识面过窄,结构单一,指导难免捉襟见肘,技术指导员技术层面的更新是今后园艺科技入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在提升科技示范户素质和能力上求突破。进一步筛选调整农业科技示范户,全面提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把示范户的“三个能力”转化为具体的目标上,通过科技入户,要求所有的示范户户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并造就一大批服务型的示范户。使示范户形成自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切实提升科技能力和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实实在在地带领群众致富。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农机使用;维护;发展趋势;绿色生产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各类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各种农业生产机械应运而生。我国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以及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区域推广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极大地减轻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负担,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农业机械类型目前共计73种,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6%,农业机械进口量位居世界第1,出口量位居世界第5,农业机械制造量同样位居世界前列。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各种农机均被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农机作为机械的一种,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明显。由于农业机械在田间工作负荷较大,多为大马力机械,因此多使用汽油或柴油,燃烧时产生大量的Co2,在燃烧不充分时则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磷化物及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对农田环境乃至大气环境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威胁。尤其是当使用柴油机工作时,燃烧产生的“碳烟”是一种致癌物质,严重时还可以造成肺气肿、慢性肺病乃至肺癌,对田间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节能减排相关技术运用在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减少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产生的能耗浪费,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通过分析目前农业机械在使用与保养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论述未来我国农业机械节能减排的重要研究与发展重点,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1农机使用与维修节能减排的意义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国策,要求各行业、各层面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建设工作。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需要在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机的使用和维修中注重能源保护和排量控制[1]。

1.1节约农机使用成本,减少能源消耗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农业生产对于农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农机的购置和使用在农业生产总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环境恶劣,因此,大多数农业机械选用柴油机作为农机的动力机构。柴油机动力强,但存在燃烧不完全时污染较大问题,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对农机使用和运维过程中的能耗和排量问题进行控制,能有效节省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浪费。

1.2延长农机使用寿命,保证农机功能效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农机结构的升级,现阶段,随着国家各项环保政策的出台,农机已经朝向节能化发展,但由于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机的不正常操作,导致油料不充分燃烧等,会加快农机的管路、油路、滤芯等的损耗,如不进行及时更换,将导致更大的关联性故障,进而导致农机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出不符合环保设计要求的废气。通过设定合理的农机使用与维修制度,保证农机各项功能正常使用,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也能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保证农机各项功能效果。

1.3推动绿色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可持续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因此,推动绿色农业建设,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将环境保护的任务进行分配,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营造健康、绿色的农业生产环境责任重大。农机的使用和运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农机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排放问题进行管控,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化发展。

2农机运维过程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受我国地形地貌影响,各地区之间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一致。但农机的使用和维修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的问题却普遍存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及对现有农业生产活动的分析,我国农机运维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可以从农机节能设计、农户环保意识和地方政府监管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2.1农机设计功能单一,农机种类与数量多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作物种类不同,需要的耕种环境也不同,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功能单一的问题。相对于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发展体系和集成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我国农机设计功能单一导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能耗大的问题更加突出。相同的土地面积,同样的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农机设备对同一块田地反复作业,才能达到作物生长的需求,因此也导致了与农业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相比,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农机种类多,功能单一,进而导致农业生产能耗大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目前五类农业机械占比(图1)及相对应的排放污染量年总结表(表1)可以看出,不同农业机械功能单一,产生的污染排放较为严重,因此,未来应该减少农业机械种类,发展多元化、多功能的农业机械装备。

2.2农户环保意识弱,农机维修过程污染大

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也是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对于农户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的环境污染可以从农机的不规范操作和农机的维修两方面进行说明。现阶段我国农机的设计均已考虑农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因素,但由于农户对农机的不了解和不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导致农机的异常作业,进而会增大农业污染排放量。其二是农机维修过程中,农户环保意识薄弱,不注重维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如维修后不注意维修现场的清理,废弃的零部件或者废弃的油液等不注重收集并妥善解决。某省在2020年对下属的13个市进行农业机械排气污染年排放量进行总结,得出,全省年排放污染量一氧化碳总量147004t·年-1,碳氢化合物总量51567t·年-1,氮氧化合物总量80466t·年-1,颗粒物(pm)总量24328t·年-1。因此,在全国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势在必行。

2.3规章制度不完善,部门监管不到位

规章制度是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最后一道保障,通常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管,如通过管理农资站,减少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农机产品流入市场,通过现场巡检,对于超标产品进行管控等。但由于基层农机部门在检测仪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匮乏,导致相关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有所遗漏,且只能根据目测等方式对超标产品进行排查,不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出存在环保隐患的农机产品。同时,由于基层相关部门组织结构建设有待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往往缺少监管资源对辖区内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管控,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过程节能减排工作开展的因素之一。

3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

为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工作,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应从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出发,积极采取针对性优化措施,保证各项节能减排技术的充分发挥,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1完善相关技术团队建设

节能减排团队建设是保障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完备的工作团队包括农机产品设计团队、环保农机的推广团队、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监管团队等。其中农机产品设计团队主要负责新型农机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不同地区适合的作物类型,对农机的基本功能进行集成,减少田地的耕作次数,从而达到农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环保农机的推广团队主要负责新型农机及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创新推广方法,保证农机及新型技术的顺利落地。农业生产节能减排的监管控制团队主要负责农业生产过程中超标排放的监管和控制工作,可通过将具体内容进行分工,减少基层农业监管部门的压力,同时保证农业生产节能减排工作的充分落实。

3.2注重节能减排技术实践

注重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实践可从鼓励农户自觉参与农机维修工作和加强农机维修团队专业性两方面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时节,在农闲时组织农户学习新型设备的基本维修技能,减少农户对于专业技术团队的依赖性,进而减少农机的维修成本,同时积极与农户进行沟通,使其充分了解农机节能减排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农机节能减排效果。其次,加强农机维修团队的专业性,为维修人员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其与先进地区的经验分享,不断提高农机维修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水平[2]。

3.3做好节能减排技术汇总

为使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效果得以传承,应做好农机节能减排的技术汇总工作,将工作经验进行汇总,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和发展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将相关技术汇总,总结出经验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另一方面,通过将当地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文档汇总与留存,能给以后的农机使用与维修中运用相关节能减排技术提供参考,同时能加快地区之间的经验分享,减少专业人员的交通成本。

4结语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快农机改造升级,减少农机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对于我国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贤东.浅谈提高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的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23):71+76-77.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3

农业污染源普查是摸清农业污染底数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做好农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此次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农业污染物的区域分布、污染类型、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一)全面摸清我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种类、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去向。

二)建立农业污染源资料档案,完善农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做好农业污染源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摸清农业源污染物排放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掌握农业污染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倡导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普查对象、范围和内容

一)普查对象和范围

普查对象包括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包括水果、花卉、油料、以及棉、茶、中药材等)和蔬菜作物(包括叶菜类、瓜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花菜类)主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调查。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以舍饲、半舍饲规模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开展调查。

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以池塘养殖、网箱养殖为调查对象,针对水产规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展调查。

二)普查内容

1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肥料:包括化肥、有机肥两大类;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有机肥包括商品有机肥、人畜粪便、土杂肥、厩肥、沼肥等。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名称、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调查内容包括农药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农药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时期等。

农膜:本次普查主要针对地膜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地膜厚度、覆盖面积、使用量、回收量等。

桔秆:调查内容包括产生量、直接还田量、露天焚烧量、随意丢弃量、饲料利用量、燃料利用量、堆肥利用量、材料利用量等。

2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畜禽种类、养殖组织模式、存栏量、出栏量、饲养阶段、畜禽体重、采食量、精粗饲料主要成分含量,粪便和污水产生量、清粪方式、利用方式、利用量、排放量,粪便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方式、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运行状况。

3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主要普查水产品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污染物的产生情况。普查内容主要包括:

养殖种类、养殖方式、养殖模式、养殖产量、养殖面积,饵料、肥料、渔药的生产厂家、品牌、剂型、有效成分及其含量、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养殖排水情况。

三)普查污染物种类

种植业:地表径流包括总磷、可溶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毒性高、用量大、难降解的1-2种农药(如毒死蜱、阿特拉津、氟虫腈、克百威、2-4-D-丁醋、涕灭威、百草枯等,各县(区)可根据作物施药的具体情况选择,以下同)地下淋溶包括总氮、硝态氮、铵态氮、1-2种农药;地膜残留量。

畜禽养殖业:污水包括化学需氧量(CoD铵态氮、总磷、总氮、铜、锌、pH等;固体废物包括含水率、总磷、总氮、铜、锌等。

水产养殖业:养殖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铵态氮、硝态氮、铜、锌等。

三、普查技术路线

普查采取产排污系数实地监测与分类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参考各级农业统计资料,测算全市农业源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

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我市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区域布局,综合考虑影响农业源污染物产、排因素的基础上,分区、分类监测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获得各区域主要类型农业源的产、排污系数。其中种植业安排18个产排污系数监测点(每县区2个)畜禽养殖业安排5个监测点。

此基础上,依据各区域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在农业源产、排污负荷中所占的比重,遵循分类抽样原则,明确全市各县(区)农业污染源普查结构、普查规模,全面开展普查工作,核算农业源污染物产、排数量。

四、普查单元

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全面普查。

一)种植业污染源

以农田地块为基本普查单元,对分散农户按1%比例进行抽样普查。

三)畜禽养殖业污染源

依据养殖组织模式的不同,将畜禽养殖业分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三类。

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实现安全、高效,连续均衡生产的养殖场,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过的养殖场。本实施方案中规定规模化养殖场的存栏或出栏规模如下:生猪≥500头(出栏)奶牛≥100头(存栏)肉牛≥200头(出栏)蛋鸡≥20000羽(存栏)肉鸡≥50000羽

畜禽养殖小区是指在适合畜禽养殖的地域内,建立的有一定规模的较为规范、严格管理的畜禽养殖基地,基地内养殖设施完备,技术规程及措施统一,只养一种畜禽,由多个养殖业主进行标准化养殖。

畜禽养殖专业户是指畜禽饲养达到一定数量的养殖户,本实施方案中规定养殖专业户的存栏或出栏规模如下:生猪≥50头(出栏)奶牛≥5头(存栏)肉牛≥1o头(出栏)蛋鸡≥500羽(存栏)肉鸡≥2000羽

考虑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次普查以舍饲、半舍饲的规模养殖畜禽为主,放牧饲养的畜禽不包括在本次普查范围内。

三)水产养殖业污染源

本次普查以养殖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1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为基本普查单元。

规模化养殖场是指养殖水面面积在50亩以上(对于工厂化养殖来说,养殖水体体积在3000立方米以上)并且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水产养殖场。

养殖专业户是指除规模化养殖场以外养殖规模在1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户或养殖单位。

五、普查步骤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安排的通知》国污普办[]2号)要求,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总体时间安排为年6月至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组建机构、落实经费。

1组建机构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而且时间短,任务重,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完成。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37号)关于“农业部门、环保部门负责农业源普查”精神,农业部下达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45号)要求“农业源普查工作由各地农业部门牵头,畜禽、水产部门参加,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共同完成。为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省、地(市、州)县(市、区)要成立农业工作组。要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环保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抓紧成立,并负责本地区浓业源普查的组织与实施”市已调整成立了由市农牧局副局长任组长的陇南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农业组”农业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站,具体负责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各县(区)也要由农牧部门牵头,会同环保部门抓紧成立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落实经费。根据国务院《通知》中有关“全国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要求和精神,普查工作前期启动费需由市、县(区)财政近期内解决,年普查专项经费需列入市、县(区)年度财政预算,分期分批拨付。

2技术准备

1制定普查方案。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依据《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规定》制定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各县(区)也要根据市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总体方案,并结合本地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情况制定本县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2开展农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监测。市农业污染源普查办公室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和甘肃省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农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分别组织开展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监测,提交普查所需技术参数和产排污系数。

3选聘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数据录入员

市级普查员已经确定,各县区普查机构要根据当地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需要,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要求,抽调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同志任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数据录入员,承担农业污染源普查任务。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数据录入员选聘工作完成后,各县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应将获得工作证件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名单报上一级农业污染源普查机构备案。

1数量的确定

普查员:每乡镇6一8人。

普查指导员:每20-30名普查员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

数据录入员:按照每人每日录入60张表格计算(合计2460=1440张)确定县区数据录入员的数量。

数据审核员:每5个数据录入员配一名数据审核员。

2资格的确定

普查员:普查员从各乡镇选聘,条件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能工整、清楚地填写表格;比较了解本地情况;对农业知识有一定的解;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一般可以从每个乡镇主管农业环保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中进行选聘、抽调。

普查指导员:普查指导员的选聘资格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较高的环保业务知识;责任心强,能够对工作细致、认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参与市级培训和通过市级考试。从县、乡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中进行选聘和抽调。

数据录入员、审核员:数据录入员、审核员可向社会公开招聘,对计算机操作熟练;工作能够吃苦耐劳;并通过市、县培训,达到考试要求者。

所有人员需持证上岗。

4普查培训

对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组织分级培训,使其能正确地开展普查工作和上报数据。培训内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各类普查表格和指标的解释、填报规定和要求,普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数据库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市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农业组负责对县(区)污染源普查机构农业组负责人及普查指导员的培训。各县(区)污染源普查机构农业组负责对本县(区)普查员的培训。培训工作按照3个阶段进行:

l封闭授课。每个县(区)对选聘的人员进行为期2一3天的封闭式集中培训,由接受过省、市级培训的普查指导员按照国家规定的教材进行讲解。

2模拟普查和录入。授完课后,由培训人员现场模拟填写普查表格,并且由数据录入员和审核员在电脑上实际操作,把问题基本解决在课堂上。

3考试。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数据录入员、审核员分别组织一次考试,考核良好者予以通过培训,否则进行二次培训并进行补试。

通过精心的培训和严格的考试使参加全市污染源普查的人员真正达到要求,确保普查工作的准确性。

二)全面普查阶段

1清查。清查由县(区)普查办农业组组织本县普查员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要求进行。结合统计、农业、畜牧水产等部门的资料,对本县(区)污染源单位的规模、数量进行实地清查。县(区)清查工作一般按照3个阶段进行:

1初查。由乡镇按年报表、统计资料进行初报。

2复查。为提高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准确性,采取二次清查的方法,由普查员逐村逐户复核,以确保清查结果不重复、不遗漏,再按复核结果确定抽样比例和普查对象。

3补查。确定清查名录后,再采取抽样或网式调查落实。

2入户普查。组织全市各县(区)按照清查确定的抽样比例和普查对象进行入户填报普查表。市上组成抽查小组,不定期、不定点地对各县(区)普查工作进行抽查,以保证普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普查表格全部收回后,县、市逐级进行复核,对于不符合的表格,退回各个乡镇重新普查,合格的表格进入数据录入阶段。

3数据录入。严格按照国家普查办数据处理工作细则要求,对收集的普查表进行初审、编码、整理、组织录入以及数据编辑、审核等数据处理工作。数据录入按照国家要求分为3步进行,严格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1初录。把普查表格的录入任务落实到各个录入员。

2复录。由数据复录员对每个表格按照软件的批量复录进行复录。

3审核。通过软件的数据审核保证各项指标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4数据汇总上报。月底前县(区)负责所辖乡(镇)普查数据的汇总上报,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农业组负责将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汇总,报省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总结阶段

1各级普查机构农业组进行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开展自下而上的验收和评比。

2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组对全市农业污染源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建立全市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形成总体报告,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数据上报与公布。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八大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5.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 县域经济;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河南省县域经济单位共有108个,包括20个县级市和88个县。全省国土总面积为16.7万平方公里,县域面积为1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0.7%。县域人口为8122万,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5%左右。从gdp来看,全省108个县市的gdp占全省的68%左右。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河南省有108个县市,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县市进行分类,便于更好的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人均投资、工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七项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利用欧氏距离公式:euclid=■

k表示每个样本有k个变量;x■表示第一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y■表示第二个样本在第i个变量上的取值。

1.结果

第一类:11个县市。包括义马市、巩义市、长葛市、沁阳市、堰师市、新密市、新安县、新郑市、荣阳市、林州市。

第二类:27个县市。包括桐柏县、获嘉县、陕县、辉县市、淇县、孟州市、宝丰县、西峡县、舞钢市、中牟县、灵宝市、汝州市、临颖县、伊川县、新野县、许昌县、禹州市、修武县、混池县、新乡县、长垣县、光山县、永城市等。

第三类:70个县市。包括沈丘县、确山县、清丰县、宁陵县、上蔡县、夏邑县、浚县、台前县、扶沟县、淮阳县、罗山县、鲁山县、商水县、拓城县、范县、祀县、唯县、高县、泌阳县、滑具、息县、民权县、汝南县、卢氏县、原阳县、固始县、商城县、封丘县、宜阳县、叶县、洛宁县、汝阳县、虞城县、平舆县、正阳县、淮阳县、新蔡县、淮滨县、太康县、郸城县、开封县、尉氏县、通许县、唐河县、鹿邑县、兰考县、遂平县、安阳县、孟津县、项城市、西华县、内黄县、南乐县等。

2.聚类结果分析

第一类县工业强县,强调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比较靠前,这11个县的综合位次均在河南省前二十名。这11个县市的总人口761.55万,占全省县域总人口的9.4%,人均gdp为13224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3倍,是第二类1.6倍、第三类县市的3.2倍;人均财政收入378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4倍,是第二类县市的1.8、第三类县市的3.3倍;人均存款余额6425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2倍和2.7倍。人均投资水平3966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2.7倍。一、二、三次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为7.4%、60%、27.4%。

第二类县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资源丰富,比如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县伊川县、桐柏县、禹州市、汝州市、灵宝市、永城市、辉县市、绳池县等;此外,第二类县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农产品加工有较好基础的资源型县和农业大县,较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等。第二类县县域总人口1664.19万人,占河南省省县域总人口的20.6%。各类经济指标高于第三类县市,且高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而低于第一类县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存款余额、人均投资水平是第一类县市的62%、56%、58%、51%。第二类县域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19.2:54.6:26.2。

第三类县是集中河南省的边缘地带,多数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这一类。第三类县市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占得比重比较大,且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中处于较弱的位置。主要分布在豫南的信阳、南阳、驻马店;豫北的安阳(除林州)、濮阳;豫东的开封、商丘(除永城外);豫西的三门峡、洛阳等所辖的部分县市。该类县总人口占全省县域的70%,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投资水平、人均储蓄额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该类县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3.4:39.2:27.4。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模式

1.工业推动型

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膨胀总量、集中布局、产业升级”的发展思路,继续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领跑。义马、栾川、巩义、新安等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借助工业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实现工业化,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实力,如巩义、新郑、偃师、新安、伊川、沁阳、永城、禹州、辉县等,大部

分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一层次,基本属于工业强县,经济发展水平均比较高,各类指标排名均比较靠前。特别是地处豫西的新安县,从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因为兴起一个企业集团,带动了一个县的工业崛起,发展成今日的工业强县。

2.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非公有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各县域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各色各样的非公有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突出县域特色,以此实现县域经济的突破。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相当好,基本上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二层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例如,长葛在河南县域经济排名中排第九位,是河南省非公有经济推动型的典型代表。具有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机配件生产加工基地,此外还有黄河旋风、众品食品、森源电器、奔马机械等知名品牌。

3.产业集聚型

产业集聚模式特别适合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县域,突出地方经济特色,集中布局产业,如长垣、偃师、长葛、林州、濮阳、虞城等县市,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发展各类特色的产业集群。例如,长垣县在“零资源”上逐步发展,从“点状经济”发展到“块状经济”,形成了起重机械等为主产业集群。产业聚集效果非常明显,现已建成年产26万台起重机、165万台起重机配件生产能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偃师市跨产业聚集和工业强县两大类型,有力的突出的产业聚集的“块状经济”。

4.劳动经济型

处在河南省的边缘地区以及贫困山区的一些县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一般分布在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三次产业和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县域相比均比较薄弱,但是这些县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比如固始、新县、柘城、淮阳等。例如,固始地少人多,属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县。为了改变贫困命运的固始人远走他乡,因此成为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县,成为河南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很多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现在固始的房地产业、服务业、医疗卫生业等均由这部分人支撑。

这个模式比较适用于农业大县,潢川、淇县、鄢陵、尉氏、汤阴、延津、正阳等县市,这些县市基本都位于聚类分析的第三个层次,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各项指标都落后于一、二两个层次。这些农业大县要发展,最终还要靠农业产业化。一方面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农业规模化和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例如,尉氏县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有74个,资产总值达到18.9亿元,带动26.8万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此外花卉县鄢陵县全县花卉面积达52.4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园林企业612家,花木产业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畜牧业发展迅猛,品种结构优化,逐渐形成规模养殖。

6.开放带动型

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形成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动格局。许昌2003-2007年,出口创汇总额达7.1亿美元,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在全省县市中连年保持领先地位。以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发制品,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量的90%以上,2006年出口总额达14483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达16903万美元。目前许昌县产品出口市场已拓展到英国、法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东盟和非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策

1.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

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县域经济实力就相对来说比较强,比如东部沿海的浙江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长葛、郸城、遂平、渑池等县域在民营经济做的比较好,但远远不够,河南省要放宽准入政策,要积极引导扶持。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优惠政策,创造公平环境,为民营经济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的转变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城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支持。县域应充分利用财政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加强县城对周边城乡的辐射带动作用。部分县市或城镇,可结合自身的条件,建立工业园区,引导企业城镇集中,把产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努力形成集聚效应。

3.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出

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县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并做大把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例如“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培育了花卉、畜牧、棉花、瓜菜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格局。此外,还要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低效问题,这就要求对农产品从简单加工到深度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4.积极开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是一大重要贡献。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情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变人口优势为经济优势,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广泛收集用工信息,按照农民文化、技能等实际情况,开展了服装、针织等专业培训,用规模化方式组织农民工输出,实施劳务输出产业化经营,这样为河南经济总水平提高贡献力量。位于河南豫南的信阳各县市,在河南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如新县,全县36万人中,农村人口28万,靠劳务经济富起来的就占了四分之一。新县近年来,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新县劳务输出就7万人。先后有1000多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新县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 考 文 献]

[1]段丽娜.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介翔.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探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亚阁.河南省县域经济分类和发展战略研究[c].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杨荫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论——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与思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09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6

按照行政区域的划分设置农村党支部,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性,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村级党支部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长期以来,近湖镇村级党支部的设置,基本上与行政村的设置相一致,有多少个村,就设置多少个村党支部,这种做法所起到的历史性作用有目共睹。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村级经济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种植业结构,正向农、副、工、贸多产业发展,不少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工业村、副业村、三产村,使得传统的按行政村设置党支部的做法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一是与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日常教育不相协调。当前农村党员个性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除年龄文化水平上的差距外,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农民党员,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单一按行政村设置党支部,在实施对党员的教育时,采取的几乎都是"一刀切"的教育内容和"一锅煮"的教育方式,对党员的吸引力不强,无法满足农村党员合理的个性化要求。二是与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不相一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村级经济呈现多业化发展态势,村级党支部领导村级经济发展的范围、领域不断扩大,既要有面上的共,又要有特色化的个性引导,并且这种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推进,迫切要求党组织设置与其相同步,依靠专业党支部组织资源的发掘,大力推进村级特色产业的加速化发展。三是与农村税改后合村合心的要求不相配套。农村税改中,行政村设置数量较此前锐减,两村合并、三村合并的现象十分普遍,就近湖镇而言,由税改前的35个村减少到目前的14个村。并村以后,虽然在行政区域上是一个村,但由于长期村际界限,使得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我这个村"、"你哪个村"的人为隔阂,这在强村与弱村的合并中尤为明显。如果仍按原来的行政村就近设置党支部,党员群众的思想难以得到交流,也就难以达到合村合心的目的。四是与村干部大量精减后的工作实际不相合拍。并村合组后,近湖镇的村组干部由以前548人减少到85人,但农村工作任务并未减少,工作目标更高,工作难度更大,必须依托广大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才能缓解职数减少与工作量加大的这一矛盾。

面对村级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近湖镇党委一班人冲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实践,在村级灵活设置党总支(党委),并在党总支(党委)内部积极推行以"四改"为内容的按专业设置党支部的新模式,使村级党组织建设更加贴紧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贴紧农村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实际。

1、改革村级党组织设置方式,由过去按农村党员居住地域就近设置党支部转变为在村级设置党总支(党委)和按村级经济产业构架特点设置隶属党支部。税费改革后,近湖镇村有党员最少61人,最多201人,由于党员人数和地域的扩大等因素,使得党员难管理、难活动、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比较突出,近湖镇针对实际情况,在村级灵活设置党总支(党委),现有的14个村,设置党委2个,党总支12个。为最大化地激发党员的活力,他们在村级党总支(党委)内部,按照行业或专业设置党支部。近湖镇按专业设置农村党支部一般分三种类型:一是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建立企业类党支部。近些年来,近湖镇的工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工业总产值已连续10年占三业总产值的80%以上,目前全镇14个村中,年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企业有近20个,其中符合单独建立党支部条件的企业有6个。对这部分达到较大规模又符合建支条件的企业,成立专门的党支部,全镇村一级中,现在已成立了6个企业党支部。二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建立产业类党支部。现在的裕丰村是由原裕丰村和高马村两村合并建立的,这两个村的100多户农民办起了家庭小工厂,常年生产液压件产品。镇党委根据裕丰村有13名党员从事家庭液压件产品生产的实际,就批准成立了裕丰村液压件党支部。诸如此种类型的党支部如镇北村运输党支部、蔡徐村兔业党支部、唐东村渔业党支部、东冯村苗木党支部、太平村建筑党支部等。三是以党群共富联合体为载体建立协会类党支部。目前,近湖镇共建有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联合体530个,这些经济联合体多以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庭院型养殖为主,在此基础上,还成立了8个群众性的行业协会。如胜利村的新绿源农牧业协会,着重传授猪、牛、羊饲养技术,初步形成了牧草种植、庭院繁养、肉品加工的一条龙产业化链条,以此为载体成立了新绿源农牧业(协会)党支部,其中8名党员都是技术能手。目前,近湖镇14个行政村中,共设置了2个村党委、12个村党总支,并分别设立8个工业(企业)类党支部,14个农业(副业)类专业党支部,11个三产类专业党支部,2个建筑类专业党支部和1个蔬菜种植业类专业党支部。

2、改变党员编组方法,由过去组织划定转变为个人志愿和组织安排相结合。各村党总支(党委)首先要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本村村情和每个党员的从业岗位,研究确定本村拟设党支部的专业种类,并对党员进行公布;然后让党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参加哪种专业类型的党支部的志愿;村党总支(党委)将党员的志愿汇总后,在尽可能尊重党员意愿的基础上,统一将党员编到各专业党支部之中。为保持各类专业党支部人数基本均衡,村党总支(党委)在尽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要对一些党员的志愿进行必要的调整。

3、改进党支部职责,由过去统一职责转变为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职责。一方面,该镇党委根据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的有关规定,要求各个党支部认真履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等五项职责,并加以适当的具体化;另一方面,根据各类专业党支部的特点,突出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的内容,分别制订个性职责,同时将其纳入对各专业党支部目标考核管理之中。例如镇党委要求产业类专业党支部在履行共性职责的同时,要帮助村党总支(党委)制定本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向有关农户及时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价格行情、客户资料;加强业内农户专业技术交流,提高种(养、加)水平;支持帮助具有较强实力的农户创办加工型企业,延伸产业链;等等。

4、改善党员教育内容,由过去一律化转变为普遍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村党总支(党委)在抓好党员普遍教育的同时,要求各类专业党支部根据各自的职责,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学习,丰富党员活动内容,增强党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保证党员活动质量和效果,提高党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如果认为设置农村专业党支部是一项颇具新意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生命力不仅仅表现在农村专业党支部设置的形式上,更在于建立一种适应这种专业党支部特点的运作机制,依靠机制的力量促使专业党支部的内部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对此,近湖镇党委采取了四项措施,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各类专业党支部的运作机制。

首先,选好带头人,建设一支过硬的专业党支部书记队伍。对于各专业党支部书记的产生,原则上实行"双层兼职"配备,即由村党总支(党委)委员兼任各专业党支部书记,由各专业党支部委员兼任各党小组长,使村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能够"一竿子插到底",又不增加干部职数。在各专业党支部书记及委员产生的过程上,充分发扬民主,采取个人自荐、党内外群众联名举荐、村党总支(党委)组织推荐等手段产生候选人,实行村民代表投信任票、全体党员投选举票的"双票制"方式选举产生。各专业党支部书记就任时,都要发表就任演说,作出岗位承诺,签订认标上岗责任书。镇党委还根据专业党支部的不同类型,提出各类专业党支部书记的个性化素质要求,对其工作职责作出相应规定,就如何开展日常工作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镇北村三产党支部书记陆士干经过培训后,思想更加解放,经营头脑更加灵活,带领一帮党员群众先后办起了招商场、运输队和10多家浴室、饭店及旅馆,还与外商合资建成盐城市第一家温泉游泳馆,全村去年三产营业额达2.5亿元。

其次,开展竞赛活动,造浓争先创优的氛围。按照农村工作需要设置专业党支部后,同类专业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实绩大小具有更加明显的可比性,为相互间开展"擂台赛"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此,近湖镇党委在全镇组织了"先进专业党支部创评"活动,提出各类专业党支部竞赛标准,通过竞赛活动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争当先进的效果。如对副业类的专业党支部,镇党委明确要求其围绕"四个一"开展竞赛,即建成一个副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一门专业生产技术,引进一个致富项目,办好一个农民技术学校(辅导班)。目前,全镇4个副业类的专业党支部共建有副业科技示范基地8个,通过推广实用副业生产技术,有效地促进了群众种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再次,经常组织交流学习,促进各专业党支部取长补短。建立了专业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有计划地按照专业党支部的类型召开支部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指导工作。近湖镇党委还先后两次召开各类专业党支部建设成果汇报交流会,推广先进专业党支部的成功经验,促进互教互学。高桥村副业党支部组织本村靠近县城的党员农户到镇北村蔬菜党支部参观学习后,全村30多户群众自发搞起蔬菜种植。

第四,加大检查力度,完善激励措施。对每个专业党支部均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建立专门的台帐,对其工作目标完成进度、党员参加活动与发挥作用情况认真记载,作为考核评比的依据。镇党委还把各专业党支部的运行质量列入对各村党总支(党委)工作考核之中,定期组织专项检查,每年还召开一次先进专业党支部书记事迹报告会,对优秀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项表彰,在调整村党总支(党委)书记时,优先考虑优秀专业党支部书记作为候选人,还推荐他们参加村主任的选举,目前28名村党总支(党委)书记和村主任中,就有6名此前曾经担任专业党支部书记。

一分耕耘,一分回报。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寻求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就一定能使党建工作结出新的丰硕果实。近湖镇党委设置农村专业党支部的做法尽管实施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拓展了党员教育内容,增强了对党员日常教育的吸引力。各专业党支部在加强对党员政治理论教育及政策法规教育的同时,紧密结合各自的个性职责,加强对党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提高了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本领。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得到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专业党支部党员参活率比以前平均提高11个百分点,因事未能参加活动的党员,几乎都能主动补课,农村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度和对党员的满意度也比以前明显提升。

二是促进并村后村与村之间磨合,有利于合村合心。原花园村与原唐东村合并后,因原唐东村经济基础好,而原花园村经济薄弱,造成双方干群尤其是原唐东村的群众不够理解,普遍存有一些错误认识。这些思想障碍不清除,就难以保证两村合并的平稳过渡,影响社会稳定。为了纠正广大干群认识上的"误区",新建立的唐东村党总支将原两个村党员重新按党员从业分布特点,建立专业支部,分别建立了工业支部、农业支部和三产支部。各支部通过召开会议、座谈讨论、下发宣传材料,广泛宣传撤组并村的目的和意义,讲清合并的好处和优势,尤其两村党员干部在一起谈心、交流,增加了感情与友谊。从而使他们纠正了认识上的"误区",真正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农村税费改革上来,迅速在全村形成了积极支持、自觉参与、主动配合撤组并村工作的良好局面,顺利渡过了两村合并的思想磨合。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问题;对策;陕西渭南

1概况

1.1自然环境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km,东西宽149.7km,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辖1区(临渭区)、2市(韩城、华阴)、8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196个乡镇(办事处),3236个行政村,农业劳动力240万人;国土总面积1.3万km2,耕地面积47.73万hm2;总人口5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7万人,水浇地28.40万hm2,农民人均耕地0.11hm2。

渭南市农业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适宜农、林、牧发展。种植业尤以小麦、玉米、豆类、棉花、油菜、花生、苹果、酥梨、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渭南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粮食年产量占全省的1/5,水果产量占全省的1/4,棉花产量占全省的3/4,素有“陕西粮仓”和“陕西棉库”之称,是陕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www.133229.Com

1.2种植业现状

渭南市农业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其中,南部灌区采用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和棉花、油料单作模式。渭北旱原区采用渭北一年一熟冬小麦耕作模式,渭北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模式和渭北小麦豆类及玉米两年三熟耕作模式。

2种植业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渭南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投入品不断增加,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低,以及生产方式不合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全市耕地和园地(以下简称农田)总面积611067hm2。全市耕地总面积477743.47hm2,其中旱地477177.53hm2、水田625.94hm2,保护地16075.53hm2;全省园地总面积133323.53hm2,其中果园100126.93hm2,桑园20.00hm2、其他园地33176.60hm2。按照地形坡度分类:平地面积(坡度≤5°)481662.47hm2;坡地面积129404.53hm2,其中缓坡地(坡度5~15°)87692.47hm2、陡坡地(坡度>5°)41712.07hm2。坡地按照种植方向的不同分类,其中顺坡种植31596.60hm2、横坡种植34501.13hm2。

2.1肥料使用情况

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和养分失衡。全市年施用肥料309974.56t,其中施用磷肥(折纯p2o5)122318.84t,占肥料施用量的39.46%;氮肥(折纯n)187655.72t,占肥料施用量的60.54%。以全市耕地、园地总面积611067.00hm2计算,肥料平均施用量达507.27kg/hm2。其中p2o5施用量为200.17kg/hm2,氮肥施用量为307.10kg/hm2。

肥料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2种途径流失。由于磷肥容易被土壤、植物吸附,被淋溶到地下的比例很小。因此,磷肥的流失只考虑地表径流,地下淋溶造成的流失忽略不计。全市氮磷肥料流失总量9720t,占肥料施用总量的3.14%。其中p2o5流失484.81t、占p2o5施用量的0.40%;氮肥流失9235.19t,占氮肥施用量的4.92%。氨氮流失413.59t,占肥料施用总量的0.13%。

地表径流中共流失肥料2875.85t,其中总磷流失484.81t,占p2o5施用量的0.40%;总氮流失共2193.39t,占氮肥施用量的1.17%;氨氮流失197.65t,占肥料施用量的0.06%。地下淋溶中共流失肥料6844.15t,总氮流失6627.58t,占氮肥施用量的3.53%。氨氮流失量216.57t,占肥料施用量的0.07%。通过地表径流流失的总磷中有44.8%流入洛河流域,51.4%流入渭河流域,3.8%流入黄河流域;流失总氮2193.39t,有46.8%流入洛河流域,48.8%流入渭河流域。4.4%流入黄河流域;通过地下淋溶流失的总氮中有49.2%流入洛河流域,46.9%流入渭河流域,3.9%流入黄河流域。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渭南市施肥结构以氮、磷施用量最大,肥料施用量偏高。从肥料流失数据来看,肥料的流失给地表水和地下水质带来一定负效应。不合理施肥和过量施肥最大的危害是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有效氮磷含量偏高,微量元素失衡,施肥效益下降,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2]。

2.2农药使用情况

农药使用不当,会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渭南市各类农药年使用量1573420kg,其中毒死蜱63357.05kg、阿特拉津11010.91kg、2,4-d丁酯30890.14kg、丁草胺施用量88967.49kg、乙草胺112458.31kg、涕灭威14742.99kg、氟虫腈1796.43kg、克百威60224.87kg、吡虫啉72622.58kg、其他有机磷188629.89kg、其他有机氯类5473.01kg、其他菊酯类131531.96kg、其他甲酸酯类60073.11kg、其他类用量731641.43kg。总流失量35.80kg,其中毒死蜱流失0.16kg、2,4-d丁酯流失0.11kg、乙草胺流失35.53kg。

农药主要通过作物生长被吸收,自然降解后流失率微乎其微。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带来的危害一是农产品农残超标,对农产品安全生产造成危胁;二是农药在降解过程中对大气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3]。

2.3秸秆利用情况

渭南市农作物每年共产生秸秆430.55万t。在使用中,丢弃8.90万t,占2.1%;田间焚烧10.05万t,占2.3%;还田262.85万t,占61.0%;堆肥4.95万t,占1.2%;作饲料56.11万t、占13.0%;作燃料70.53万t,占16.4%;作原料12.19万t,占2.8%;其他用途4.97万t,占1.2%。

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被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8.96万t(占总量的4.4%)秸秆没有被利用,而是被丢弃或田间焚烧。如何利用这部分秸秆资源,从而减少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值得研究。

2.4地膜使用情况

渭南市共使用农用薄膜4380.50t,其中使用较多的是大荔县1525.24t、蒲城县705.96t、合阳县529.42t,分别占全市使用量的34.8%、16.1%、12.1%。全市残留农用薄膜885.4t,其中残留较多的是大荔县380.88t、临渭区117.5t、蒲城县92.78t,分别占全市的43.0%、13.3%、10.5%。残留量占施用量的比例值全市平均为20.2%,比例较高的是富平县42.1%、华阴市29.8%、临渭区28.2%。 铺设地膜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措施,对改变作物生长区域小气候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地膜的残留积累也越来越明显,全市农田耕作层共残留地膜885.4t,残留量大的主要集中在大荔县、华阴市、蒲城县。

3存在的问题

3.1认识不到位

一是部分基层领导依然存在“重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4]。二是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一方面,一味追求产量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科学地应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已建好的环保设施管理不善,垃圾、粪便乱堆乱放等陋习乃不同程度地存在。

3.2政策不配套

政策导向不明确,响应政策导向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难大。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结构简单,附加值低,单位产值污染量较大。二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3.3投入不足

一方面,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环保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道路、厕所、垃圾清运、给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农业面原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另外,缺乏技术和设施资金投入,以致无法顺利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重点项目的科研、攻关、落实、治理等方面工作。

3.4监管不力

对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投入监管不力,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如2010年6月底用渭河水对临渭区5个乡镇和蒲城县的2个乡镇进行玉米灌溉,引起大面积污染事件,使该区域玉米等作物大面积减产。这次污染事件是由于水利、环保等部门责任不明,对灌溉水质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的。

4对策

4.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一是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充分认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领导。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面源污染危害的认识,树立“无公害农业,精品农业”的观念,同时要通过法规技术讲座的形式,提高和扩大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认知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4.2建立机构,完善机制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研究、指导和监管。一是要建立分工明确、高效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农、林、水、环保等部门,要落实牵头部门和人员,明确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编制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权责明确的机制,对农业面源污染工作进行统一监管。二是建立垂直管理的基层农业环保监察机制,市、县、乡镇各级要设立机构,建立工作制度,配置环境污染监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监管。

4.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基金[5]。二是建立市本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制度和标准。三是指导县、镇基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基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四是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科研攻关的投入。

4.4建管并重,加强监管

环保部门要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生态功能要求和环境污染状况,划定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使用重点控制区。在重点控制区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因农药、化肥等带来的面源污染。在污灌区内建立严格的水质动态监测机制,避免污染事故发生。

4.5合理规化,综合治污

一是在各级政府的农业发展规划中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加强面源污染危害和原因的宣传,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与参与意识;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促进农业环境治理工程的建设。二是发挥农技推广部门作用,推动渭南市农业科学施肥、施药进程,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6-7],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不同区域主要作物的施肥区划,采用平衡施肥、深施和水肥综合管理措施。②建立专家咨询系统指导施肥。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及作物需肥规律,建立平衡施肥专家系统,进而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采取有机、无机、微肥相结合,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方式,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做到化肥中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的平衡配套施用,以提高各类元素肥料的综合利用率,发挥最大增产潜力,在农业生产中实现低投入、高产出。③科学施用。大力提倡化肥深施,提高施肥效果,改变化肥施用方式,如改磷、钾肥撒施为穴施、条施,集中施用,减少磷、钾在土壤中的固定及随水流失量。④采用免耕和其他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水土流失。⑤在农作物收获期严禁焚烧秸秆。

5参考文献

[1]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3):4-7,48.

[2]肖正权,汤安莉.梁平县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0(5):15-17.

[3]赵丽莉,钟崇林,李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186-188.

[4]韩红煊.余姚市种植业面源污染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323-325.

[5]周早弘,张敏新.农业面源污染的外部经济性及其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86-88,92.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8

一、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1.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目前,全区入库(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9495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人口42.5万人的4.6%。其中,①人才从业结构:在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库26类从业类型的结构状况中,种植能手比例最大,占总量的29.4%;其次是复合型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养殖能手,分别占总量的14.2%、13.5%、13.4%;肥料配方师、能工巧匠、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最少,共计4人。②人才年龄结构:41~50岁的最多,占总量的40.6%;其次是51~60岁,占总量的28%;61岁及以上占总量的8.1%;31~40岁占总量的16%;30岁及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3%。③人才性别结构:男性占总量的77.6%,是女性的3.5倍。

2.农村实用人才层次

从农村实用人才级别分析,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区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20.9%;镇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5.8%。从实用人才文化层次分析,小学文化程度或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量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总量的51.4%;其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总量的19.2%、6.6%;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2%。

3.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渠道

从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方式统计分析,通过代际或师承成才的占总量的6%,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才的占总量的24.6%,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才的占总量的14.7%,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成才的占总量的69%。从实用人才技术职称统计分析,具有农民职称占总量的9.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总量的7.3%。

二、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着老化、弱化、退化的“三化”现象。一是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二是文化程度弱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层次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人才总量的72%;三是性别结构不均,女性人才比例小,只占人才总量的22%;四是镇街人才数量不平衡,有的镇街人才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超过12%,有的镇街人才比例还不到3%。

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一是技能经验不稳定。据统计,通过代际或师承、自学等其他自然成长途径成才的农村实用人才多达1.4万人,占总量的75%,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总量的28%,大学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技能经验不够稳定。二是技能提升渠道受限。由于农村实用人才人员分散、种类繁多,培训课程的设置一时难以达到所有实用人才的需要,专门培训多停留在对种养等专业的培训上,使农村实用人才在涉及产业发展前景问题上站不高、看不远。三是涉足产业不稳定。受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产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所处领域不能有较持久的发展,如某农村实用人才在养殖业打拼了几年,见形势不佳或技术更新不够,便选择放弃或转行,因而其就业和涉足产业都具有不稳定性。

3.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积极性不高。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表彰、奖励也没有形成制度,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更不够完善,缺乏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资金、荣誉等激励措施,致使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极少,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创办经济实体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待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难以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的平台。同时,部分实用人才小农意识重,不愿把自己的“绝活”外传,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积极性不高,没有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少数,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管理经费不足,镇、村两级均没有单列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费,使很多调查和培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科技经费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申报科技试验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费难度很大,阻碍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均经费仅15.4元,这部分经费要办好高质量、高科技、高水准的培训班,如履薄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重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与其他人才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待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形成和健全区、镇(街)、村三级网络管理模式,由区委组织部门牵头,区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党委(党工委)、村级党组织具体抓落实,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二要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氛围。不仅要重视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怀有传统技术、祖传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更新观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创设使农村实用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奋发进取的“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发挥技术专长,卓有成效地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有序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制度化,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部门责任制,成立工作小组,启动农村实用人才选育方案,对所属农村实用人才有较为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主动组织、服务和培养,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考核评估体系和“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

2.逐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管理

一要完善选拔标准,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优化。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选拔范围、基本条件、选拔认定程序等选拔标准进行选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选拔认定的规范管理,完善余杭区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标准,真正选拔出一批政治素质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具有一定的技术专长或产业规模,创业创新意愿强烈,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实用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全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技能提升。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根据实用人才类别、文化技能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如开展各类“行业状元”大比武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开展培训活动;根据实际需要,经常性地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巡回辅导;组织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考察;通过实训基地结对帮扶、以师带徒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实用人才的知识、技术、经验传授给周围群众。

三要健全激励制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定期表彰制度,每年对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群众共同致富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评定制度,并且要评有所用;对年满30年的种养殖行家给予适当养老金补助;对那些年纪轻、素质较高、业绩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除纳入“三培养”工程外,还应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业协会负责人,更好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带动力、辐射力。

3.全面引导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集聚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有序发展。政府要注意考虑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在土地流转、资金筹措、证件办理、技术攻关、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优先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在职称评定、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生活待遇、事业平台、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激励和保障政策。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持续发展。首先要确保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的落实,区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奖励、技术和信息支持等;区级各部门在申报、审批、考核项目等过程中,对农村实用人才项目和农村实用人才主持的项目要优先安排;逐步建立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社会多方投资、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投资体系。

三要强化典型引导,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激情发展。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典型事例,如技术能人沈要刚、经营能人李生龙、农民致富带头人郑宏广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专门召开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他们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发展文明乡风中的巨大作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荣誉感,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者加入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来,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更需要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加大培育力度,打造真正具有余杭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真正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分层次;经济组织

2004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持起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5年,浙江省人大率先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浙江省各地都开始成立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通过,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笔者通过分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等不同角度,对分层次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发展。在美国,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农产品加工总量的80%,由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等生产资料占农产品生产资料的44%,由合作社提供的贷款占农产品生产贷款的40%。在法国,由合作社收购的农产品中,牛奶和谷物分别占生产总量的50%以上和71%。法国食品出口中,通过合作社出口的谷物占出口谷物的45%、鲜果占80%、肉类占35%、家禽占40%。在日本,市场销售农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农协提供。其中米面占95%、水果占80%、家禽占80%、畜产品占51%、由农协提供的生产资料中肥料为92%、饲料为40%、农机为47%、农药为70%。虽然各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背景和途径各不相同。但依据其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专业合作社

此类合作社的显著特点是专业性非常强。通常以某种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小麦合作社,或销售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合作社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其本身就是经济实体,为了形成规模优势保障合作社利益,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或合作逐步增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社体系。

(二)综合性合作社

此类合作社的显著特点是综合性非常强,通常根据社员的需要为社员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主要有农业经营指导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信用服务等等。

(三)跨区域合作社

此类合作社的显著特点是跨区域合作与联合,以共同销售为主。通常合作社是以发展销售合作社为基础,继而扩大到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领域。

从总体来看,当前世界各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既体现了各国不同历史背景条件下不同的农业发展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模式差异,同时也体现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经济结构层次化趋势下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层次化特点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市场化层次上,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使得农业生产按照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使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农产品种类更为丰富。同时市场层次发展的不均衡也带来了农产品在市场供应上相对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的新问题。其次,随着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使得市场的层次化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的以分散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是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所在,由于无法获得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农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过高。

在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和调度层次上,由于主要是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体,传统的农村经济仍停留在半自给自足的状态,使得分散农户难以成为农业经济的投资主体,加之在资本市场上,农业多元投资体系以及完整的市场财政调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的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在农业生产的基础建设层次上,虽然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不断加大力度,但是由于在总体经济发展上形成的巨大区域差距以及历史原因,仍然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在地域环境下存在巨大的层次差异。其次,传统的农业科研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需求,加上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对农业科技的吸收、转换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科学技术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总体水平无法大幅提高,从而存在较大的层次差距。

由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运行规则不健全,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确立,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使得诸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农业经济在发展层次上的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等层次差异问题。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户难以参与到整个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领域。阻碍了农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而限制了各种其它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形成了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鸿沟。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历史原因、地域原因、政策原因等形成的农业经济层次特点,加上分散农户小规模的生产与经营的制约,现阶段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出现在农户的分散以及非法人状态的经济属性上。

三、分层次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类工作总结篇1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指出“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深加工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坐标,不断拓展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就一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回良玉副总理在吉林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绩与经验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进入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截至止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261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141.7%。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推进的新机制。可以讲,通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攻方向。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种植业5.2万个,带动种植面积近7亿亩;畜牧业3.3万个,牲畜养殖量6.7亿多头,禽类养殖量近70亿只;水产业8397个,养殖水面5000多万亩。农业产业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沿海地区形成了优势水产品、园艺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形成了粮棉油等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带,西部地区形成了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龙头企业对优势产业带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壮大了主导产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最快、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已成为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2004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二)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2004年,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比2000年增加2493万户,增长41.8%,平均每户从中增收1202元,比2000年增加302元。从各地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龙头组织与农户签订定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市场风险。2004年,全国订单合同成交额达2523亿元。二是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在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联结方式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方式占79.9%,比2000年增加3.5个百分点。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能直接进入龙头企业务工,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2004年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从业人数3333.2万人,比2000年增长11.6%,其中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362.6万人,占总数的40.9%。

(三)有力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合,带领农民开拓市场。2004年,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为43.6%,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辐射带动农户4000多万户。二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交易平台,直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2004年,专业市场所占比重为9.3%,实现农产品交易额8662亿元。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中介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目前,中介组织所占比重为36.4%,组织数量比2000年增长87.1%。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