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十篇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十篇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04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1

【关键词】乌拉地尔;美托洛尔;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应激反应

临床上,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会对机体产生较强的刺激,导致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引起循环系统的剧烈变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1]。为了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降低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本研究采用乌拉地尔复合美托洛尔对228例全身麻醉患者进行预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0年12月456例全身麻醉中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8例采用常规全麻,其中男116例,女112例;年龄24~66岁,平均36.5岁,平均体重(61±11)kg;观察组22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乌拉地尔复合美托洛尔预防应激反应,其中男117例,女111例;年龄21~67岁,平均34.5岁,平均体重(62±13)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全麻方法

1.2.1对照组全麻方法本组228例患者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阿托品0.5mg、地西泮10mg,麻醉诱导用芬太尼0.003mg/kg、咪唑安定0.3mg/kg、维库溴胺0.13mg/kg,插管后吸入1%异氟醚维持麻醉,机械通气观察至插管后5min。

1.2.2观察组全麻方法本组228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拉地尔10mg复合美托洛尔2mg,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麻醉诱导前基础血压及气管插管后1、3、5min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进行监测。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后1、3、5min,对照组map和HR变化明显,而观察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美托洛尔是一种β1受体阻滞剂,是二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药理作用是限制钙内流,阻断β肾上腺受体,从而减慢心率及传导[2]。乌拉地尔是一种选择性的α1受体阻滞剂,其药理作用是在降低血压的同时[3],通过激活中枢5羟色胺-1a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具有中枢和外周双重降压作用,降低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反馈调节而降血压[4]。本研究临床效果显示,患者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得到有效抑制,使插管时心血管不良反应明显减轻,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插管后1、3、5min基本平稳,控制在诱导前水平,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全身麻醉中气管插管前应用乌拉地尔复合美托洛尔预防应激反应是有效的,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佰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5.

[2]付学明,肖航,熊伟.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在脑膜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6,16:214-215.

[3]王杰萍,杨明,杜雪平.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的降压效应.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735-739.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2

体育教学目的是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整个大纲构建的目标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确定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用以检查和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9.《中学体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目的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95-01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2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2.1提高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2.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69

低分子肝素钙是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其半衰期长,抗栓作用明显,安全性高,在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等心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取得较佳的疗效,但若操作不当,易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不利于机体康复[1]。本院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对83例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其干预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165例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男46例,女37例;年龄38~83岁,平均年龄(57.84±8.51)岁;疾病类型:心肌梗死21例,冠心病心绞痛62例。对照组男47例,女35例;年龄39~84岁,平均年龄(58.15±8.47)岁;疾病类型:心肌梗死22例,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加强临床监护,24h持续监测心电图及动脉血氧压,加强血液生化检查,掌握具体的血气情况及脉搏氧饱和度情况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干预措施如下。

1.2.2.1加强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环境,病房内保持安静、清洁,严格进行各项消毒工作,注意温度的控制,可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高室内温度。必要时必须加以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或防止患者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在皮下注射过程中,需注意注射液体温度的控制,若注射的液体温度过低,则必须进行加温处理,避免液体温度过低对患者胃部造成的不良影响[2]。

1.2.2.2加强健康教育在行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前,需做好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皮下注射方法及其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醒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并做好应对措施[3]。皮下注射过程中,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鼓励与安慰患者,尽可能转移其注意力。注射完毕后,要告知其正确的按压方法,待患者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按压后方可离开。此外,需叮嘱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2.3加强注射后全身观察皮下注射后,要对注射部位进行严密的观察,判断其疼痛程度,观察全身是否存在淤斑或出血症状。同时,要加强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加强血常规检查,准确记录凝血时间,及时倾听患者的主诉。注射后针眼若出现渗血现象,则可进行冰敷,以达到局部止血的效果;若出血面积>2cm×3cm,且疼痛明显,又出现硬结,则必须立即进行对症处理,引导患者少活动,防止磕碰,减少皮下出血[4]。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不良反应观察组皮下出血1例,红肿1例,青紫2例,硬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2%(5/83);对照组皮下出血8例,红肿5例,青紫4例,硬结3例,坏死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83%(22/8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满意74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7.59%(81/83);对照组满意37例,基本满意24例,不满意21例,护理满意度为74.39%(61/8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是心内科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其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及机体康复有着重要性的影响,但由于抗凝药协同作用、注射按压方法不当等因素,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硬结等,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可在皮下注射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

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3个措施,即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全身观察。加强基础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可减少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对皮下注射的认识与了解,能使其时刻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全身观察,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症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对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院在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临床护理中,对83例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对82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02%)低于后者(26.83%),前者护理满意度(97.59%)高于后者(7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着积极性的影响,同时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吴玉芹,王爱珍.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不良反应的影响.光明中医,2013,28(7):1479-1480.

[2]沈雁,李金春.人性化护理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影响.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02-103.

[3]董贵川.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不良反应原因及护理对策.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29(6):683-684.

[4]文庭亮,杨军霞,王莉,等.皮下“十”字分时分区注射法与随意注射法低分子肝素钙不良反应比较.中国药业,2014,23(7):72-73.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5

关键词:青少年;训练方法;研究

这里的“青少年”指的是6-18岁年龄段的在校青少年,并且在接触网球训练的过程中将他们分为四个阶段:启蒙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高水平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训练手法。

一、如何根据青少年的发展制定训练计划

在网球训练中,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进行训练内容的安排,在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下做为教学和训练的出发点,同时也是青少年网球训练的基础。少年时期,身体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无论骨骼,神经,还是是内脏器官,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等,都与成年人不同,此时大肌肉的发展快于小肌肉的发展,骨骼的柔韧性较好,但是不如成年人坚硬,脉搏频率快肺活量小,神经系统的机能表现为大脑皮层兴奋

针对这些特点,网球运动必须从青少年入手,并且应该科学,系统地按计划实行训练。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情绪控制和独立意识能力较差,所以在训练中应该注重这些方面,调动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培养青少年敢于拼搏,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二、分阶段式培训

启蒙阶段中,学生为6―12-岁,在这个阶段中应该多注重与培养对于网球的兴趣和爱好,做到愿意投入到网球训练中,在训练的安排中应该多加入有关网球的体育游戏,带动学员的热情,并在这过程中进行对于网球技术的基础培训。在初期的训练中,不能过多的去注重技巧的难度和高度等方面,

12-18岁阶段的的学生可以根据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全面的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训练的大致内容包括有关于网球专项所需的身体素质进行分类训练,例如:反应灵敏,速度耐力,整个身体动作的协调性,柔韧等方面。这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青少年的发展,从而网球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三、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性

网球的身体素质练习是提高网球技战术的基础,当柔韧性,协调性,力量素质发展不平衡时,就容易造成损伤。在网球比赛中,要求反应快,启动快,能够调动整个身体肌肉的协调和稳定是赢得比赛的关键,所以就要求运动员要拥有良好的专项素质。在身体素质训练的时候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年龄,水平,体质来避免在进行训练时青少年受到运动损伤,例如:在提高阶段和高水平阶段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练习强度增大,如果有太多的骨关节外展和扭动会增加受运动创伤的几率,这样会缩短青少年整个的运动年龄。

在安排身体素质训练时,也应控制整个训练内容的强度,逐步的提高整个训练的水平,科学的安排全部训练的过程,量的安排应该要小,中,大想结合的去实施。虽然身体素质的训练会给青少年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疲倦感,但身体素质的训练是进行网球技术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训练的内容安排里,应该多添加训练的趣味性和多元化,让青少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

四、精简的讲解示范

在网球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讲解和示范动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青少年思维能力的特点:“注意力容易涣散,思维能力差,但是模仿动作的能力较强”。根据这些特点,教练员在示范动作时应该少做口头描述,多用肢体动作进行示范。并且在示范动作时,应该做到精简,清晰,准确,进行示范动作时站立的方位要使青少年能看清楚动作。示范后,多让青少年做练习,最好能在一面镜子前进行动作的模仿。根据学员初期的模仿动作,教练员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因为一旦有了错误的动作模式形成在后期的学习中是很难改正的,所以要加深学员对基础动作的映像并且能够正确的定型。总而言之,对基础技术动作的定型从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按动作规格去做,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基础,为将来的技战术技术做好准备。

五、培养战术意识

体育竞赛中,技巧性的获胜需要技战术的灵活运用与配合,近几年的网球对抗水平日趋上升,对此,青少年战术意识的培养是适应网球竞赛发展的必要性需求,战术意识的高低将决定运动员的提升空间,它的重要性在网球运动员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显著。战术意识是在掌握好各种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形成的意识反映。战术意识只有同战术行动结合起来才有实际意义

为此在训练中,刚开始的时候在训练中与简单的技术动作进行战术的配合,如底线正反手抽球后上网前进行截击,发球后的准备回球线路等,通过这些手段加深青少年的战术意识。可从易到难的进行战术组合的练习,然后运用到实战中。

六、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训练是整个网球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网球比赛过程中的多样性使运动员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和专业水平,并且能使网球运动员在比赛场上机智果断的解决出现的问题,稳定自己的情绪,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同样,心理状态的训练对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制定心理训练方法应注意:评估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内容安排可分为赛前心理训练和赛后心理训练。可多在比赛中记录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制定训练方法。在青少年心理状态训练中,多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多从实际出发。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球训练方法,应该科学的进行指导与安排,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球运动的培养和技巧的联系。多为培养兴趣为主,从易到难的进行网球技能的学习。整个训练的过程要运用合理的量度与强度,进行因材施教,减少训练过程中的盲目性。(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6

一、学习基本情况

一是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安全化学等化学类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对无机物、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反应类型、合成及制备,对它们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从而能够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危险性;掌握了物质的化学稳定性,一是看物质是否容易分解,二是看与它接触环境中的物质是否发生反应。从宏观热力学的稳定性来看就是看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如果是放热反应,就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动力学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反应的速率,如果一个反应速度过快,就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些知识为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是系统学习了化工单元操作(流体流动、传热、传质)、无机工艺、有机工艺、化学反应工程、聚合物反应工艺等化工类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掌握了化工生产中流体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和性能,能够简单地利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了解了“三酸”、“两碱”、合成氨和甲醇等典型无机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对原料制备、反应过程及产品、典型设备、工艺控制条件和主要危险部位都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乙烯、丙烯、苯乙烯等典型的有机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及其过程的危险性分析,对乙二醇、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生产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化工过程中主要反应器类型、基本原理、主要结构,能够结合相应的工艺过程,对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

三是完成化工机械基础、流体机械与过程装备、压力容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设备失效分析等设备与控制类课程。通过学习对化工设备的材料选择,设备的受力分析、刚度、强度要求、设备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规律、应力疲劳与应变疲劳、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现代抗疲劳设计方法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风险的定义、识别,风险的后果和严重程度,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能够较简洁的从全流程角度分析系统存在的隐患。

四是参加了三次化工企业实习。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到燕山石化炼油厂,湖北宜化合成氨厂、氯碱厂、电石厂,巴陵石化顺丁橡胶厂、己内酰胺厂,兖矿集团国宏化工、国泰化工和鲁南化肥厂,日照港、青岛海晶集团,烟台万华集团等企业进行了生产实习,了解了国内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并对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是听取了十多场专题讲座。学习期间,总局危化司、中石化研究院、化工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危险化学品监管、《指导意见》、安全生产许可、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石化企业安全设计、厂址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使自己对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监管形势、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收获

(一)潜心学习理论、注重实践锻炼、化工专业知识得到强化。一年来,自己系统地学习化学、化工、设备和管理等相关内容,并能利用进厂实习的机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更好的指导工作,通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复,每一次的反复都会得到深化和强化,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化工专业基础。

(二)广泛开展交流、深入进行思考、安全监管经验得到积累。这次培训的34名人员来自22个省、直辖市,既有总局、省直机关的,也有地、市机关的,既有机关处室的,也有一线的执法人员。自己在抓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与兄弟单位的同志广泛开展执法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积攒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全面收集资料、注重归纳分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年的脱产学习,对自己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学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有老师、有专家、有网络、有图书馆,还有全国各地的安全系统的同行,自己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收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资料,认真加以归纳分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安全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一年的学习和到典型企业的实习经历,使自己感到,只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作为政府安监部门就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法规和制度建设着力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题责任。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7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乔姆斯基语言心智大脑

一、引言

乔姆斯基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要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观点,1968年他出版了《语言与心智》,7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逐步接受了他的这一观点,认为语言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应该从认知视角加以研究。他们认为当前语言研究的一个总趋势是认知研究,即认为语言是心智(认知)的现象。(王寅,2007:8)

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都主张研究人的心智,研究人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策略,都认为可通过研究语言来了解人类的心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的分歧,两者的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也不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尔哲学(主要是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混合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心智主义。而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心理学基础是基于涉身经验的心智主义和建构论。认知语言学反对把语言视为自治的系统,天赋的能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治的系统,它是客观现实、涉身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具有较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在乔姆斯基之前,统治美国语言学界的主要流派是结构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菲尔德(Bloomfield),1993年他出版了代表作《语言论》。这本书是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模式为理论依据的。他认为,语言学理论与心理学无关。乔姆斯基的立场则完全相反,他认为语言学是心理学,最终是生理学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语言学理论必须反映语言的心理、生理特性,也就是“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reality)”。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对语言或语言结构的研究能够揭示人类思想的本质,这种语言研究方法使语言学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生成语言学研究在学科上属于认知心理学,最终属于人类生物学(吴刚,2006:8)。这就从根本上使生成语言学区别于其他任何传统的语言学研究。

二、心智与大脑

心智相对于大脑和身体,主要属于心理学。心智泛指人的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理解、创新等各种心理能力。心智与智能是有区别的,后者是指判断、推理、想象等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专指在新情况下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生成语言学主张对语言和心智的研究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人大脑结构的研究和探索。生成语言学最终是人类生物学的组成部分。这就是为什么乔姆斯基一贯将心智与大脑相提并论的原因。“乔姆斯基认为,对语言、心智的研究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大脑特性的研究,但不等同于对神经网络的研究。乔姆斯基追求的是统一:把对语言、心智的研究认识和对大脑的研究认识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理论原则之下,最终将其纳入自然科学的总体研究之中。”(吴刚,2006:11)

生成语言学注重考察人类语言能力的心智,其主要观点可以简述如下(pullum,1999,转引自石毓智,2008):

1.人们可以自发地判断哪些句子是合乎语法而且有意义的,这种能力的获得始于婴儿。

2.人们对于从来未听过的句子也拥有这样的判断力。

3.人们必然是依赖大脑中存在的规律,而不是靠记忆。

4.生成语法可以理解成一组存在于大脑中规律的模型。

5.使用这种规律的能力是人类心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

三、心智/人脑与普遍语法

过去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语法是第二性的,因为语法是从语言中归纳出来的。在乔姆斯基看来却恰恰相反,语言是一切可能生成的句子组成的无限集合,是举不穷、说不尽的,根本不可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体。语法知识倒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因此,语法是第一性的,语言反倒是第二性的。他认为研究的重点不是语音、语调等语言的物理属性,而应该是人脑的心理状态。

普遍语法假说是乔姆斯基理论系统的基石,乔姆斯基理论后来的各种发展都是建立在普遍语法假说之上的,诸如:“管约论”“原则-参数语法”“最简方案”等,都是从这一假说派生出来的。乔姆斯基主张从语言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心智。集中体现他这种思想的就是其普遍语法(石毓智,2005:2)。普遍语法是人心智的一部分,而人的心智就是人脑的一部分,研究人的心智就是研究人脑。研究普遍语法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理解,也可以达到对人脑的认识。

洛克(JohnLocke)的“白板说(tabularasa)”是传统语言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一个哲学和心理基础。这个“白板说”的主要内容是:心灵的原来状态是一块白板、一个暗室、一个空箱或一张白纸,其中没有任何字样、任何观念,而一个人的知识和观念是由后天经验涂抹在这块白板的心灵(大脑)之上的。从这个理论主张出发,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是白板状的大脑按照“模仿-记忆”或“刺激-反应”的公式对经验中语言材料的贮存和记录。而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则是白板状的大脑经过学习、训练的习惯形成的结果。因而,以语言为描写对象的语法,要么像传统语法那样依靠直觉的心理感觉描写经验中的语言事实,要么像结构主义语法那样不顾人的心理过程,对语言事实作表面的分类和陈列。

乔姆斯基则认为,人脑在经验以前不是白板一块,而是有着一种先天遗传下来的特定的结构或属性,成为人类学会使用语言的内因根据,称作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生下来的初始状态,它是先于语言经验的心智状态。普遍语法其实指的就是人脑遗传规定下来的属性,没有这些属性,人脑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发育成长。普遍语法具有“遗传规定的属性”(宁春岩,2000:F16)。一个人的具体语法知识就是人脑的普遍语法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的最后实现看成是由人的大脑来完成。一切语法规则,一切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运算(mentalcomputation)最终也要表现为相应的人脑的物质机制。在乔姆斯基看来,人生下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接触到任何后天经验之前,就有一个有特定结构的大脑,这个特定的结构对于获得一种语言能力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

四、心智与语言

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注重外在环境对语言的作用,生成语言学却向来注重内在因素的作用,它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思维而不是交际。“语言是心灵的窗口”,透过语言这一窗口,人们可以认识和了解心灵。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我们可以首先通过研究语言这一专门的认知系统的本质特征,进而探索和了解人类整个心智活动的本质和过程。

“语言与心智关系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的语言学研究是从语言开始完全回到语言的结构和规则里去,就语言谈语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要从语言现象开始,既要谈语言,又要从语言谈心智和从心智谈语言。”(徐盛桓、陈兰香,2009:27)“以往的语言研究,特别是后期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关心的是怎样通过某种发现程序对某个具体语言进行切分、等同、分类、组合等一系列的描写、分析。能把一个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构词等等的内在规律描写、分析清楚了,就算完成了研究任务。”(陆俭明,2002:3)

乔姆斯基所关心的不是某个具体语言内在规律的描写和分析,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类语言,特别是人的语言机制,即人脑中的语言能力本身以及语言的习得。乔姆斯基研究语言的目的是要揭开这样一个秘密:一个人的语言机制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人的大脑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心智的功能和组成部分,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对心智的研究,这是生成语法理论的一贯主张。他认为心智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人脑的一部分,与人体其他生理结构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研究语言可以达到对心智的认识,也可以对人脑达到一定的认识。反过来说,对人脑的认识也可以达到对心智和语言的认识。

乔姆斯基在上世纪80年代指出(封宗信,2006:140),每个人都懂自己的母语,这种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与其同胞共享,并在他们的心智中得到体现,最终体现在他们的大脑里,因为心智是依赖大脑物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认知结构和语言能力是通过人脑实现的,所有的语法规则,所有的心理运算都最终体现在与人的心智相对的物质机制上。

乔姆斯基坚持认为,语言机能内在于心智/大脑,对语言的研究是对心智的研究,最终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大脑结构的研究。同时也认为,语言学研究是一切研究中最适宜揭示心智的本质的。首先,语言是唯独人类才具有的唯一的认知机能。其次,语言是理性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又是一种唯独人类才具有的能力。最后,与认知的其他方面相比,人们对语言和语言机能了解得更多。毕竟,两千多年的语法研究已给人们描绘出语言结构的详细图形,远远胜过为弄清视觉、记忆及概念形成等认知机能的性质所做的仅百余年的研究。(newmeyer,1998:33)

五、心智主义认知观——“身心分离”

生成语言学的认识论基础是哲学中的心智主义(mentalism)。根据这一思想,语言是人类所独具的一种种属属性,人之所以会说话是因为人生下来时,人脑就呈现为一种特定的物质状态。这种特定的物质状态和结构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是由遗传基因预先规定好了的。语言是后天经验作用于人脑遗传属性的结果,是先天属性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种心智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生成语言学研究的兴趣不只是语言事实本身,还有人脑的遗传属性,是语言的共性,是关于什么可成为人类可能语言的限制,进而从这些限制中找出人脑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结构致使人具有学会任何一种语言的可能。(韩景泉,2000:4~5)

乔姆斯基持“身心分离”二元论的心智主义认知观,他的这种认知观认为心智和思维独立于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是通过逻辑规则操纵一些抽象的符号,就像计算机操纵抽象的符号一样。二元论认为:心智与身体分离,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独立的本原,不能由一个决定另一个。(王寅,2007:3)

乔姆斯基的语言研究也是心智主义的,即旨在了解人类心智的本质和特征。心智主义的特征被乔姆斯基(1972:103)概括为三个“基本”问题:

(1)语言知识由什么构成?(whatconstitutesknowledge?)

(2)语言知识是如何被习得的?(Howisknowledgeoflanguageacquired?)

(3)语言知识是如何被应用的?(Howisknowledgeputtouse?)

这三个基本问题所关注的分别是语言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运用。其中第二个最为重要,乔姆斯基认为它是生成语法的根本问题。(刘宇红,2006:103)

乔姆斯基持心智主义认知观是因为他一贯主张在自然科学的框架内研究人类大脑的内部运作机制。心智主义的立场是个体心理学的立场,它注重的是研究人的心智/大脑在语言中的作用。它注重人体内部的过程,强调基因可能性的展现。(程工,1999:45)

认知语言学家则持“心寓于身”的认知观,即心智和思维产生于人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得到的经验。认知语言学认为,心智是体验的产物。人的整个概念系统都根植于知觉、身体运动和人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体验。“心寓于身”还有一层意思是概念和概念系统的形成要受人类身体构造的制约,例如人对各种颜色的分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体视网膜的生理构造决定的。

认知语言学特别反对“身心分离”这种认知观,批评这一假说将人降格为计算机这样的机器,没有切身的体验,没有想象力,思维和推理只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心智体验观彻底批判了笛卡尔和乔姆斯基的“心智与身体分离”的二元论,认为心智和推理具有体验性,概念是通过体验获得意义的。

六、语言·心智·大脑研究的意义

人脑这个研究对象同自然科学研究范围中引力、磁场、原子、太阳内核、黑洞、Dna等一样都是直觉、经验和实证所不及的。生成语言学家通过语言研究人脑这个“黑洞”和天文学家研究天体中的那个黑洞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像人们无法完全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认识黑洞一样,人们无法完全用经验或实证方法认识人脑。就像科学家成功地运用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公式认识了黑洞,生成语法学派希望能找到一种形式系统去认识人脑。如同认识黑洞的目的不是为了改造黑洞一样,认识人脑的语言系统目的也不是去改造人脑,其全部的科学价值在于这些科学理论的解释意义。(宁春岩,2000:F16)

语言反映思想,思想怎么遗传?既然思想依赖于大脑物质,当然通过大脑物质遗传。人类大脑的物质结构限制着人类语言。至于怎么限制,凭目前科学对人脑的知识还无法解答。“就目前的理解而言,生物学和大脑科学并没有给已确立的有关语言的理论提供任何基础。”(吴刚,2006:12)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对语言这类认知系统或心智结构的抽象研究就是对大脑的研究,或者说是大脑科学的准备工作,可以为大脑研究提供理论和概念基础。

总之,乔姆斯基是第一个详细地从语言性质去阐明大脑性质的人。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理论是用形式方法逼近对人脑认识的理论过程,是对人类心智的研究,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它可以为大脑科学提供指导和帮助,并为二者的最终统一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Chomsky,n.Languageandmind(enlargededition)[m].newYork: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72.

[2]newmeyer,J.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略述[J].柯飞译.外语与翻译,1998,(4):33~38.

[3]程工.语言共性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韩景泉.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J].外语与翻译,2000,(3):1~8.

[6]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陆俭明.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外国语,2002,(4):1~5.

[8]宁春岩.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教程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石毓智.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9.

[10]石毓智.认知能力与语言学理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1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吴刚.生成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8

关键词:健身气功;内涵;传统哲学;“三调”结合;增进健康

中图分类号:G8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042-04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健身气功的内涵,就是健身气功的内容及其本质。2006年1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令第9号公布《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9号令”)第一章第三条指出:“……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健身气功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对9号令的解读。本研究试图从基础理论、基本内容、主要作用三方面入手,探讨健身气功的基本内涵。

1理论方面:健身气功以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

健身气功理论在9号令中的表述是:“(健身气功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即认为健身气功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中华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故健身气功就必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具体地说,其理论基础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并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

传统哲学理论在健身气功中以整体观应用最具代表性。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二是认为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前者又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称。健身气功·六字诀的整体观体现得较为完整,它以六个字对应人体的五(六)脏,并通过其所属经络的联络作用,与人体的六腑、形体、关窍乃至情志等几乎全身所有的部分关联,故可广泛应用于人体的不同状态。以嘘字诀为例,嘘应对五脏中的肝,由于肝与胆、目、筋、怒有关,因此,常练嘘字诀除了能调养肝脏外,还能利胆、明目、强筋、制怒……古人说的“肝若嘘时目睁睛”,从操作要点入手阐述了其中的理论基础。由于天人相应,五脏与自然界也有密切的联系,仍以肝为例,它与四(五)季中的春、五气中的风、五味中的酸、五方中的东相关,故有“春嘘明目木扶肝”之说,即春季练嘘字诀有明目的作用。其他五字同理。“顺天避邪”是天人相应观指导下的一大养生法则,意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一切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地避开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身气功·五禽戏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该功法是一种典型的仿生类动功,它以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使人获得强身健体的效果。人与禽兽都是大自然的一员,禽兽的各种动作都是在适应自然界的各种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有选择性地模仿它们的动作,就能起到较为理想的健身效果,用华佗的话来说它的作用是“除疾,兼利蹄足”(《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的学生吴普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别传》),印证了它的实际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在健身气功中的应用,最为典型的是健身气功·八段锦。仅在该功法的名称上已经充分体现,由七字构成的功法名称中含了动作要领与基本作用两个部分,其中包含了藏象学说、气机学说及七情致病说等。试将其第一、二、三、五节做一简要分析。第一节两手托天理三焦,以“三焦”代指全身。所用的中医理论“显而易见”“一目了然”。三焦是中医术语,在这里指人体的三个部位,并以此代指人体全身。由于此节功法锻炼时,随着十指交叉、两手托天,胸廓得以上提、脊柱之椎骨得到调整,因此它对全身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故它既是一节单独的功法,更是整套功法的“前奏”。第二节左右开弓似射雕的理论就有点“深藏不露”。首先这节古称“左肝右肺似射雕”。“左肝右肺”之说源于五行学说,在“五行系统”中,肝为木位于左、肺属金位于右,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另外,两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克的正常关系和相侮(反克)的病态现象,故肝木与肺金之间如能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就健康;反之就要得病。本节功法的左右拉弓射雕样的锻炼,其目的就在于调理肝肺两脏,以期保持平衡。第三节调理脾胃须单举和第五节摇头摆尾去心火中的理论,都要“仔细揣摩”才能理解。从字面看,“须单举”“摇头摆尾”是两节的动作要领,“调理脾胃”“去心火”是它们的作用概要。中医的藏象学说深藏其中。第三节作用于人体的脾胃,藏象学说认为,脾为脏,主气之升;胃为腑,主气之降。同时,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的正常与否,关系到全身气机的升降。“须单举”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暗含一只手上举,另外一只手下按。结合呼吸、意念的活动,上举之手,助脾气上升;下按之手助胃气下降,两者共同起到助脾升胃降、调整气机活动的作用。第五节“摇头摆尾”的运动是以腰部为中心展开的,而“腰为肾之府”,“摇头摆尾”运动时,使“住在”腰部的肾得到了反复的“按摩”,并因此起到了强肾的作用。藏象理论认为,心属火位居于上,肾属水位居于下;正常情况下肾与心的关系,就是水与火的关系,心火下降以温肾,肾水上济以养心,如此心肾协调;反之则为病态。

由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健身气功的基本内涵之一,因此,检验一种方法是不是健身气功,首先可以从理论入手,看它是否以科学的传统哲学理论作指导,如果不是,那么,不管它叫什么,都不可能是健身气功。如,尽管冠以“功”,但因其理论为歪理邪说,故其本质是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1];瑜伽(这里特指目前在我国流行的瑜伽),尽管在形式、效果上与健身气功有点相似,但因其基本理论不是中国传统哲学,所以它也不能被称为健身气功。

2内容方面:健身气功以“三调”结合为基本内容

9号令将健身气功的运动形式概括为“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形体活动”气功习称为“调身”或“调形”,指的是练功所用的姿势和动作;“呼吸吐纳”称为“调息”或“调气”;“心理调节”称为“调心”或“调神”。三者常被合称为“三调”,是气功的基本内容。锻炼时要使三者融合在一起,实现所谓“三调合一”。

和其他各个气功流派一样,“三调”齐全、有机结合是健身气功的基本内容。调身(即形体活动)包括练功姿势和动作。其中前者主要用于静功(如十二段锦),古有坐、立、行、卧(古称四威仪)四种,现在主要采用坐、立两种;后者常用于动功,其动作可谓丰富多彩,举不胜举,健身气功中的动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仿生类(如五禽戏)、体操类(如八段锦)、舞蹈类(如大舞、马王堆导引法)、持械类(如太极养生杖)、生活类(如易筋经)等。调身的意义是:正确的形体运动有利于内气的运行;它的主要作用在于锻炼人的形体,能强健筋骨、强健体魄;其总体要求是准确活泼、循序渐进、尽力而为。和医学气功等其他气功流派不同的是,健身气功是以武术运动为“模板”的[2],故其对“形体活动”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

调息,主要是指呼吸的调整。分为练吸为主、练呼为主和发音呼吸(如六字诀)几大类。锻炼时又有自然呼吸、混合呼吸、腹式呼吸等的不同类型。一般主张的腹式呼吸,练功有素者,可以用逆腹式呼吸。对于练功时呼吸的总要求是深、长、细、匀,且都要与形体动作相配合,并逐步与调心相配合(所谓“意气相依”、“意气相随”)。调息的作用古人有言谓:“吸新吐故以炼脏。”现代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论述:气功的调息,主要是通过强调呼或吸,来调整自主神经的功能,从而影响它们所支配的脏器的功能。如呼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并出现心跳减慢、血压降低等一系列相关的生理反应;吸气则正好与此相反[3]。此外,发音呼吸(多为呼气发音,如健身气功·六字诀的6个字、健身气功·易筋经中三盘落地势的“嗨”)还另有激荡相关脏腑经络的特殊作用。

调心,在健身气功中主要表现为身心的松弛与安静,意念的集中与应用。通常除要求练功者安静心神、集中思想外,还常用意守一定的对象(即思想集中在一处,或想象一个特定的事)等手段。在健身气功中可用的调心方法很多,如:①良性意念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与练功场景有关的使人心情愉快的场景,如练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鹿戏时,可以想象小鹿在广阔的田野中愉快地奔跑、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等。②意守内景法,即把思想集中在体内的某一特定的部位(通常是穴位、脏腑、经络),如多数功法预备式中的意守丹田即为此意;练健身气功·八段锦的调理脾胃须单举时,可以将意念分在两手,想象内气随手上升、下降,中焦气机顺畅。这种方法常用“以一念代万念”来形容。③意守外景法,就是把思想集中在体外的某一特定的“景”上,如练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倒拽九牛尾势时,可以意想在倒拉牛尾,由于我们前面没有真正的“牛”,所以这是一种“凭空想象”(存想)。存想有时会产生如成语“望梅止渴”样的效果。④意守信号法,“信号”在健身气功中主要体现为音乐,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健身气功某一功法的音乐响起时,即使听不清其中的口令词,也会马上进入这个功法需要的练功状态,有时伴奏音乐还会帮助练功者回想起每个一时遗忘的动作,其因是练功者的思想已经全神贯注于这个音乐上了,音乐与人的动作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样联系。此外,习练健身气功·六字诀时,为了确保发音的正确性,有人会将思想集中在所发的字音上,这实际上也是意守信号的一种。

诚然,仅有三调对于气功而言还远远不够,进一步的要求是9号令所说的三者之间的“相结合”。这种“结合”,《童蒙止观》称之为“合用”,如曰:“……调身……调息……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又说:“此三事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乘越,和融不二。”当代有医学气功专家据此直接提出了“三调融一”“三调合一”的概念,并认为可将三调中的任何一调操作之极致从而引出三调合一的境界[4]。这种境界的要求与方法,在《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中也有散在描述,如健身气功·五禽戏中的“力求蕴含‘五禽’神韵,形神兼备,意气相随,内外合一”,“意、气、形合一”[5],都是这个意思。三调融一的状态(或者称为境界)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我们常将它称为气功功能态(简称气功态),气功的种种作用均由此而出。没有进入三调合一的气功态的人,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练功效应的。

所以,三调齐全是界定健身气功的第二条标准,而三调是否融一则是界定练功者是否达到气功态的标准。因此,呼吸操、广播体操等,尽管都有不错的健身效果,但因其只有三调之一,故不能称之为健身气功;只有形体锻炼者,因其没有达到三调融一的状态,故不可能出现健身气功应有的作用,我们甚至不能把一个只懂得形体操作的人,划为练功者的行列。

3作用方面:健身气功以增进健康为主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1989年又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已有的资料来分析,健身气功对于健康的这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它的作用概括为健身、健心、健美三大作用,和、补、通三大机理。

3.1三大主要作用——健身、健心、健美

所谓“健身”,这里专指健康躯体,也就是强壮形体。健身气功以动功为多,对于形体而言,运动就是最好的“补药”。研究表明,坚持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功法能够使反应速度、肌肉力量、躯体柔韧性、平衡协调能力等素质指标得到显著提高,还能增加骨密度[6];坚持习练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十二段锦、马王堆导引术、大舞五种健身气功功法使习练者的上肢肌肉力量以及人体柔韧性、灵敏性、平衡协调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获得明显提高果。[7]

所谓“健心”,指的不是心脏而是心理,所以“健心”也即“健脑”。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我们预防和征服疾病的能力;反之亦反。健身气功的健心作用可能源于两个方面:功法本身和练功活动。功法本身的作用体现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三调融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调节作用;二是练功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使练功者的心理得到调整,因为人的健康是心情愉快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于老年人尤其是这样。练功活动对心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练功的群体性,即这种集体活动,使人与人之间加强了交往和沟通,这对缓解情绪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练习健身气功有增进心理健康和增加幸福感等的作用。

这里的所谓“美”主要是指健康美。肌肉更强壮、骨骼更强硬、脊柱更挺拔、脸色更红润……这些健康美的标志,在健身气功练习者中均可体现。如不少老年人的腰腿活动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他们在练两手攀足固肾腰时,开始时往往两手无法“攀足”,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手逐渐能够勉强碰到足了,再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勉强,而是能够相对轻松地攀足、甚至触地了,说明腰部灵活了。与此相似的还有头颈、手臂等的灵活性变大了。研究还发现,坚持习练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等五种功法,能明显降低习练者的机体体脂含量,减轻体重,有助于塑造人体健康、匀称、优美的体型。[7]

3.2三大主要机理——和、补、通

3.2.1和。有平衡、和谐之意。“和为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健身气功中的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谐形神。形与神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如果神的功能不健全,那么其形体就成了成语“行尸走肉”;反之,形体没有了,神明也不能独立存在。故形与神的协调统一,是人体健康的先决条件,“形与神俱,而得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与现代人的健康观不谋而合。二是调和七情。中医学中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实际泛指人的各种情绪。剧烈的或长期不良的情绪变化,就会严重地危害人体的健康,从而成为一种致病因素。不良的情绪既可使无疾病者患病,也可使已病者的病情加重,还可使处于相当稳定的病情复发。群体性的健身气功练功活动规范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之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练功体会交流、思想交流及生活工作等的交流),加大了练功者的生活圈、增多了交流的内容,有助于帮助人们去除不良的情绪刺激。气功锻炼中的“三调合一”的操作过程,可以起到转移人的注意力,以帮助人们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得到“解脱”。另外,体质的增强也可改善人的不良情绪,有助于人们打破“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的恶性循环。

3.2.2补。就是指健身气功对人体的补益、强壮作用,也就是它补养人体精气神的作用。古人认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大重要物质,也是人体各部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外在表现。人体的气有五大功能,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化生作用和固摄作用。精与神也是如此,对人体而言,它们各有各的作用。以下三个现象就是“补”的具体体现:一是许多人练功后感冒少了,即使偶患感冒后,症状也常较以往轻,病程也比较短。这是气的防御作用增强之故,在实验研究中表现为练功者免疫功能的某些指标(如nK细胞活性等)的提高。二是练功者在练功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共同现象,最常见的如食欲增强、大便正常、体力旺盛等,这是气的推动作用、化生作用增强之故;实验研究中心肺功能与骨密度等改变的结果,从传统理论上讲也是“补”的结果。三是一定时间的锻炼后老年人的智能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心算速度加快、记忆广度提高、多项智力指标改善等,这是健脑益智的具体体现。

3.2.3通。有通达、通顺、通畅的意思。为使人体保持健康,需要多个方面的“通”,如呼吸的通顺,二便的通畅,经络的通达,气血的流通,关节活动的自如等等,其中尤以通畅经络、活络关节对人体健康最为有益。人体的经络,纵横交叉分布于全身,有运行气血、联络上下内外、平衡阴阳等多种作用,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微循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功,古称导引。气功的“三调”实际上就是三种导引——形体导引、吐纳导引、意念导引,其综合结果就是使经络保持通畅,气血运行自如。有研究表明,坚持较长时间的气功锻炼后,血黏度会明显降低,毛细血管的形态、开放数等微循环指标会明显改善,心功能也会明显增强,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使微循环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对保证人体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意义重大。健身气功是以“动”见长的功法,其对于人体的脊柱及全身几乎所有的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它通过多种方式,如伸展、收缩、旋转、牵拉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和灵活性,从而有利于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如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等的预防和康复,起到健身与健美的双重作用。

总之,增进人体健康,是创编健身气功的根本目的,也是其基本内涵之一。如果没有健身作用,就不能名之。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健身气功健身作用的宣传,一定要实事求是,既要有一说一,不随意夸大,又要防止个别人的恶意贬低。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是一种传统哲学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身心锻炼方法;炼功时通过形体活动(调身)、呼吸吐纳(调息)、心理调节(调息)的结合直至融一,达到增进人体身心健康的目的;故传统文化相关理论的指导,内容上三调的齐备,操作中三调的融一,以及增进健康的目的与作用,是健身气功的几大基本内涵;也是衡量是否为健身气功的“标尺”。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荒诞的邪说险恶的用心——论“”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n].人民日报,1999-08-18(1).

[2]黄健,陈昌乐.健身气功的历史渊源初探[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3):125-129.

[3]张镜如,苏清芬,林雅谷,等.呼吸机能与植物性神经机能之关系[J].上医学报,1958(4):257-263.

[4]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1.

[5]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健身气功·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5,15.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9

关键词:中考化学复习方法复习建议

一、引言

化学作为中考必考的一门学科,在中考成绩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考出好成绩,在中考的综合成绩中多争取几分,是老师、学生、家长所期盼和关注的话题。中考化学复习方法在于做好三个阶段: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专题复习,热点突破;查缺补漏,回归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调整好心态。

二、中考化学的复习方法

(一)全面复习,打好基础。

在初三化学总复习时,先让学生跟紧老师复习的进度,全面复习初中化学的所有课程。跟着老师的进度复习是成功的基础,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成功的关键。了解化学的考试指南,了解考试内容及考点,掌握各考点的考试难度及要掌握哪个学习层次。此阶段的化学复习,重点在于课本,要把课本全面通读一遍,熟悉全部化学知识。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努力做到细、透,把书本越读越薄。同时,还要重视鼓励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构建好知识点架构,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串连成一条化学主线,便于日后再次复习。如归纳化学中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溶液酸碱性、饱和溶液和溶解度及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等。如此既有利于学生将生硬的化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又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各化学知识点,打好基础。

(二)专题复习,热点突破。

在全面复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分析考试中化学的重点、考点和热点,进行专题复习、热点突破的训练。在专题上多采用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思考,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说,主动做,引导学生找到专题系列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专题复习主要有重要气体的制取与检验、除杂与净化、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酸碱盐的鉴别、溶液计算、化学式的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专题训练时,要对常错题进行特别训练,争取将每个专题都训练过关,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查缺补漏,回归基础。

在全面复习、专题训练的基础上,最后一阶段是针对中考化学进行模拟训练,主要是以历年真题试卷和模拟试卷为主,让学生了解中考化学考试,提前切身体验,熟悉中考化学考试的氛围,了解考试范围、题型、难易程度,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对中考化学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适应中考化学考试,做好应试准备。

模拟考试后,及时引导学生查缺补漏,找出自己的考试盲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将错题收集整理,然后回归基础知识,温故而知新,再通过专题训练,直到掌握盲点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将盲点、易错点逐一击破,从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拓展题提高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考出理想的成绩,并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知识能力。

三、建议

(一)摆正心态,不怕重复。

中考化学大部分是对化学基础知识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生记住大量的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式及化学物质用途、鉴别等。但是单纯地靠记忆记住这些零散的基础知识也没法取得很理想的成绩,因为化学考试中很少对化学原理、概念等进行考核,反而更多的是关于生活、生产、实验的实际应用。而且单纯记忆很容易混乱、张冠李戴,也容易遗忘。要牢牢记住这些基础知识就要重复复习、重复练习,不要烦躁。复习中,要摆正心态,以平静、清醒的状态复习,在重复中熟练,重复中提高,将基础与应用有机结合,从而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点。

(二)作息规律,劳逸结合。

学习久了自然会精神疲劳、心情郁结,所以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在一天的复习中安排一段时间比如十五分钟或者半小时,完全放松心情,暂时不考虑中考复习,在这段时间内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比如跳绳、跑步、画画等,让自己的心情彻底放松,让神经不再紧绷,尽可能地做到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三)以纵观全局的思维复习知识。

中考复习,前期要跟紧老师的复习进度,才能全面复习各知识点和面。在后期的自我复习中,要以纵观全局的思维,把握细节,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自我复习。也就是说,能摆脱原有化学知识体系的束缚,在不受任何系统架构的影响下,从纵观化学目录的角度进行全面观察,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化学知识架构,体现自我特色,如自身的难点、盲点、易错点、重点等。这样不仅能全面了解自身掌握化学的程度,在化学复习中也能有侧重点地进行有效复习。

四、结语

学生在中考复习时,是很费脑力和体力的。但是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故颇受到老师、学生、家长等的重视和关心。为了让学生轻松复习,在中考化学中取得好成绩,中考顺利过关就要引导学生做好复习三阶段:全面复习,打好基础;专题复习,热点突破;查缺补漏,回归基础。另外,还要让学生摆正心态,不怕重复,攻克难点、重点、盲点、易错点,从而提高学习和应用能力。要保持充沛的脑力和充实的体力,就要作息规律,按时吃饭休息,劳逸结合,提高身体素质。要放松心态,摆脱固定的思维方式,以纵观全局的思维进行自我复习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洪梅.中考化学复习浅析[J].西部大开发,2012(9):143.

全身反应法的心理学基础篇10

可以说,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理念、基本条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与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还有一定距离。为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化的社会提供优秀的师资,以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两个核心问题:一个久久困扰师范教育的问题即如何解决面向基础教育的问题;一个久久困扰基础教育的问题即如何解决师资水平低的问题。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育变革对于师范大学来说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首先,地方师范大学应重新审视自身在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师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着力提升自身在地方教师教育变革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地方师范大学要以提升地方基础教育质量和优化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为首要职责,借鉴国内其他重点师范院校的先进经验,立足地方教育实际和特色,整合全校优质资源,打造融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为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再次,为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地方师范大学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加强与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合作,加强与各类办学实体的沟通,以谋求更大的发展。这是地方师范大学应有的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实施教师教育变革的基本途径。地方师范大学应立足于地方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师教育变革。

一、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师教育体系

1.构建缘由。地方师范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师范生规模较大的高等师院范校,主要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采用“传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模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各专业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研究的积极性,坚持教师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相互统一以及特色化与多学科的相互协调,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科学学院的学术引领作用,还可以发挥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行政管理作用,促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平衡。

2.结构与功能。在“传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体制模式中,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学校层面教师教育行政事务。其职能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规划、指导、监督、管理、评价等;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研究以及基础教育服务的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和评价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代表学校行使教师教育方面的对外联络、协调、合作的职能。教育科学学院主要承担全校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任务,负责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开设及其资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指导和引领全校教师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各专业学院主要负责相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技能等学科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研究、教育见习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推广应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研究成果等。

3.体制特点。如果按国外综合性大学的做法,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等职能全部集中于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机构,则变革难度大,这在目前的地方师范院校还无法推行。本模式的特点是,在学校层面上设置一个总协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统一协调全校教师教育工作,避免利益争执,有利于统筹配置全校资源,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同时,教育科学学院对全校教师教育的学术引领责任和作用在此得以明确,而各专业学院培养学科教师人才的传统得以保留,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学院教师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达到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二、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基础教育师资的有效途径,一般包括师资梯队、实验设备、科研基地三部分内容。许多地方师范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川师范大学推行以“宽学科口径,厚专业基础,高综合素质,强职业技能”为原则的“2+2”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入学后,先不分师范和非师范以及专业和方向,而是按照二级学科门类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注重文理渗透;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学生在二级学科门类下重新选择专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校根据学生意愿,按照师范与非师范以及各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置专业方向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分流培养。云南师范大学在“2+2”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还尝试推行5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专业(教师教育专业)、两个学位(即学科专业学位和教育学学位),设置双学位班。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师范大学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在各系各专业接受专业教育,最后一年则在教育学院进行职业技能培养与训练。

目前,地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学制年限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分离,不同阶段的培养重心不同,以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突显出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和职业性。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地方师范大学应在坚持教师教育一体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条件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等,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地方师范大学可采取如下多元人才培养措施。一是推行双学位,非师范专业学生可以辅修教育学或心理学学士学位课程,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二是面向全校非师范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并参加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三是尝试“2+2”模式的改革实验。“2+2”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前两年,淡化专业与专业方向之间的界限,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学生选择专业和方向,在后两年,学校根据学生意愿,按照师范、非师范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四是探索“4+2”、“4+3”的教师培养模式,为本地区培养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无论采取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处理好学历教育与资格教育、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好学分学时比例,培养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还需有具体的培养方案及相应的配套体系,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不能一味地只在分阶段年限上做文章,否则,最终可能会使改革流于形式。

三、立足地方现实,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1.课程体系架构。针对地方师范大学所在地农村人口较多、文化多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及教师发展的需求,可以通过更新课程体系,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能力、良好的教师素养,突出的从教技能。为此,可以构建符合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交叉—渗透—复合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复合型课程系列”是对“课程结构”中四大系列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如“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中,前者注重文理交叉渗透,后者根据一级学科设置多学科课程模块,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学科专业课程+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中,压缩必修学分和课堂教学学时,增加选修学分和课外实践学时。“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能力拓展课程”精选教师教育类必修课,根据不同专业教师的培养特色,设置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且有助于能力拓展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与教学置换”则通过不同阶段的内容安排,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其中,顶岗实习与教学置换不仅是一种实践课程内容,更是一种强化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教学手段或方式。为了培养适应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的师资队伍,地方师范大学还可建设特色课程,如农村科技类、职业技能类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类等。为了培养学生广博的文化知识基础,地方师范大学还可以建设一些复合型课程,如设置文理渗透课程,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等。

2.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是地方师范大学在改革创新进程中不能舍弃的彰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旨归,而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当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目前,师范大学必修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法,多年来一直因空泛和脱离教育实际而不受欢迎,必须进行改革,增强其实效性和反思性。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考虑,可初步建构为五个模块,如表1所示。

3.课程形式。就课程的实施形式而言,教师教育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坚持“必修课要精,选修课要广”的基本原则,可分为学士学位课程模块和教育硕士课程模块,前者在保证教育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注重教师技能和教学实践环节,注重反思探究和实践活动,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智慧,培养其实践能力;后者则应突出课程模块的理论性和研究性。课程组织形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即从原来的阶段式改为并行式组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交互作用。例如,“青少年心理学”课程,除提供理论文献让学生阅读外,更要让学生及早进入教学实践现场,如针对一个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以检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或其他发展理论,并通过阅读和访谈资料,共同讨论,完成研究报告。

四、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基础教育,因此,教师教育变革必须放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进行,以增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的互动性。教师教育尤其是课程变革要想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目前,地方师范大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相对落后,因此,除了师范大学自身的努力,国家也应给予重点支持并在评估体系中加大引导力度。

1.理论知识教学。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师范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可试行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强化活动设计,倡导多元评价。教学中,要减少背诵、记忆的内容和模式,采取多元的技巧和策略,并运用阅读、讨论、观察、田野研究、书写日记、自传、完成专案等方式,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和个体经验加以关注与反思,在对生活的关注与对实践的研究中促进自己个性的形成和专业的发展。由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地接受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与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对话和碰撞,从而生成、建构或转变观念的结果。因此,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毕竟,“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如杜威所说的“睿智的人”,即机智的、消息灵通的人,这种人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理论知识与个体直接经验有机结合,师范生才有可能实现“转识成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外在的公共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