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设计美学原则十篇设计美学原则十篇

设计美学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4:32

设计美学原则篇1

【关键词】戏曲;舞美;设计;美学;原则;写意;简约;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34-01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故黑格尔把美学称作‘艺术哲学’。”[1](p2311)可以说,美学是艺术学的哲学化升华。而从美学视角与高度来研究戏曲舞美设计,无疑有助于整个戏曲舞美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其中,又以戏曲舞美设计的美学原则为核心与关键,因为这些美学原则,乃是戏曲舞美美学的准绳与法则。

具体来说,戏曲舞美设计的美学原则,主要有以下三项,我们分别进行探讨。

一、写意性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韵律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2](p653)为戏曲表演服务的戏曲舞美,必须与表演的写意性同步,同样以写意性为其设计的美学原则之一。

其实,写意性与写实性,是中西美学的主要区别之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3](p330)

戏曲舞美设计的写意性,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具体体现:

其一是虚拟化。即以虚代实,例如以布城代城,以云片代云、以车旗代车、以鞭代马、以桨代船。最典型的是“一桌二椅”的多功能运用:既可代大厅、前厅、客厅,又可代内室、书房,还可以代城楼、山坡、船只、卧床等等。

其二是夸张化。即夸大生活原形,例如地主家的窗户设计成大铜钱形状。

其三是图案化。即某种规范化、固定化的图样,例如京剧的“脸谱”就是图案化,不同的人物脸谱有着不同的色彩、纹饰与造型。

其四是装饰化。即在布景、服装、道具上加上附属的元素,使其美观,例如盔缨、剑穗等。

总而言之,戏曲舞美设计的写意性,是戏曲舞美设计的重要美学原则之一。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京剧《成败萧何》中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布景设计,就采用写意化的手法,大屏幕上夜空中的一轮圆月忽明忽暗,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二、简约性

简约性与写意性密切相关,或者说,简约性是写意性的有效手段与必然选择。本来,所谓“写意”,最早源于中国绘画,原指放纵一类的画法,即以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并表达作者的意向,与“工笔”相对,所以“写意”在中国画中又称“粗笔”。原来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之中,指以简约之法表现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写意的核心特征就是简约,即以少胜多、以一总万。用于戏曲舞美设计上,就是一景多用、一物多用、一服多用。例如一个马鞭,武将可以用,文官也可以用,甚至女性人物也可以用。而且通过色彩的变化,又可以代表不同颜色的马。

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评剧《钟离剑》复排复演的布景设计,就十分简约;大屏幕上以蓝色为底,分别打出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场景。整个舞台有时垂下几条巨型剑形的布条,既具象征意味,又极为简约。

三、情感性

著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称中国戏曲为“剧诗”,一语道出了中国戏曲抒情性的本体美学特征。为了表现整个中国戏曲的抒情性美学特征,戏曲舞美设计也必须以情感性为其重要的美学原则之一。

所谓“情感性”,指的是所有戏曲舞美的各个元素(包括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音响、效果等),都必须具有丰富的“含情量”,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以营造出情景交融、主客统一、人物一体的艺术“意境”来。

“意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具有似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也就是说,意境凸显了主客体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

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现代京剧《骆驼祥子》中北京歪邪欲倒的旧城墙的布景设计,就表达了人物预感到旧社会必将倒塌的思想情感,营造出精彩绝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设计美学原则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素描;意象造型;中小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243-02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杂交而生的产物。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构主义在关于人与客观世界的的关系问题上给出了经典的阐述,它认为世界所赋予个体的意义完全由个人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人的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他对客体的认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主要内容是:

1.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往接受的。知识是由思考的主体积极建构的。个体认知的作用就是适应的方式,即在词汇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其目的是适应或生存力。认知服务于主观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服务于一个客观的本体论实在的认识。建构主义坚持认为人们定义的所有的知识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思维的主体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他的知识。所以,建构主义学习主张一种基于个体能动性的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主体充分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把握、分析、组合,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客观世界的奥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提倡走同化和顺应的学习路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只是学习的基础。

3.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脱离情境的教学必然是枯燥无味,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主张互动性的知识构建方式。语言是知识的文化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基本形式,对各个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表征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才能获得合理性。知识是在学习者进行的为他人所知的建构活动中获取的。而这种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于语言和对话。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之中。认为语言的功能并不体现在其真理定向性中,而是体现在过程的关系之中。即我们使用语言并不是用其作为一种反映世界或表达自我的手段,而是作为我们“在一场游戏中的行动”。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过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1.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是运用各种方法促成认知主体发生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和和教学任务应该是真实的。

2.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把“理解的认知过程”和有用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非常重视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的创设,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通过“合作”和“会话”化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的智慧。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外显行为的改变;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建构是多元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应该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学习是为了保持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三、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中心。意象造型介于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臆造、写实与抽象之间,具有最为开阔的自由表现空间。因此,探索和研究意象造型在素描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对于挖掘学生的综合艺术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意向造型的素描教学中我们将有关人物、景物、动物在各个场景下的状态排列出来,并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然后教师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作回答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造型写不写实,准不准确,去规范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激情,而应该释放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客观物象,将生动、鲜活作为绘画的基本要求。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进而感动他人。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创作和生活,发掘和表现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照一定的规则,大家轮流发言,而后是评比、总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学生们开动脑筋把自己融入具体角色环境中去。

2.设计情境。建构主义薛系设计原则指出情感(与乐趣和恐惧的交往)以及个人的认同对学习内容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合作学习、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同错误的交往、自我控制和使自我经验服务于学习等要求都超越了理性。素描中情感是意象造型的内在驱动力,夸张和变形是意象造型的语言和特点。夸张是一个度的概念,任何一件写实的绘画作品都不免要进行形象夸张的艺术处理。常人一般面对于夸张程度较大的艺术形象才能意识到其夸张,意象造型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夸张。但夸张的形象仍不会失其原始形象的本来面貌,而变形则意味着质的变化,是在原始形象基础上作根本的改变使其彻底成为另一种形象。意象造型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它放弃纯客观地再现,主要是画家的情感和审美心理需要所致。它不仅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更是画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关切和体验的表现,同时也是画者审美情趣,形式美演绎能力,画面整体把握能力的体现。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前给学生设定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画家的素描资料,比如:席勒、梵高、毕加索等。课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评价。

3.协作学习。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素描要培养的基础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力。素描要在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培养学生。因此素描教学不仅是对素描材料的认识和技巧知识的应用,还包括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对素描提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方式和内容。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艺术能力的指向也趋向多元。笔者课前先把学生5~6个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课下合作分工去完成课前布置的搜集信息的任务,课堂上分配的任务也要求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通过交流和协商达成最佳方案。在方案完成向全体同学陈述时,与其他组成员之间的问答以及竞争都是一种协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协作学习使得自己的思路拓宽,并且锻炼了个体的协商以及会话的能力。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说明知识建构是一个人先前经验、认知结构和具体真实情境相互整合的结果,因此,每个人掌握的知识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我们是通过理解这个世界,而建构我们自己的真实世界、或经验系统、或认知结构。这些才是知识或知识建构的真正内涵。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贯彻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和开展各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并带有挑战性的任务型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均.素描教学中的意象造型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5,(2).

[2][英]马克斯・H.布瓦索.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7.

设计美学原则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形式法则;设计

1.园林景观中形式法则的定义

形式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营造美的环境塑造景物外形,逐步发现一些形式中有关美的规律。在设计中,运用人的直观感受为审美尺度,将审美活动作为审美核心的精神生产。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采用一种依据中国画所独有的构图特征以及将人类的渴望与自然相结合的美好愿景作为设计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理想模式。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简单的形式美地表达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形式上的美作为一种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以整个社会能够接受的普遍且具有的意识形态与审美标准加以整合的结果,是若干具有实现可能的形式美要素归纳成的一种人们最理想的情感对应物。

2.多样与统一原则

多样与统一原则,即统一和变化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世界上,任何一门造型艺术,包括景观设计,都是由若干不同的部分所组成的,而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只有把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才可以从各部分的差异,找出统一和变化;并且从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和影响,看出它们之间的协调和秩序感。因此,人们一定要把握各个元素之间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只有掌握了多样统一的原则,景观设计才能在形式上和思想上达到真正的和谐。

为了保持园林景观设计的视觉美,我们需要在设计中时刻把握材料、质感、色彩和肌理的相互统一,但也要顾及多样性。

3.对比与调和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平面布局中,任何园林景观构成元素之间都存在区别,构图时要充分把握不同设计元素的特点,尽量缩小差异,使之协调,并随着程度的不同,各自的特点就会更为显著。在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构图中,景点有主有次。在对比主景与配景的过程中、配景以自身的调和手法烘托和陪衬主景,进而统一画面。在连续的构图中,主景必须有一个主基调;连续的配景也要有统一的基调。尤其在植物种植中,基调贯穿全园,才能达到主景突出的效果。单独意义上点的特征,是代表重心的意思;而同一视域或空间范围内存在2个点则会形成对景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借景和框景等造景的处理手法。一般在作为主要的树种比如行道树的选择时,可以以某种树种作为基准,将各区用树阵的方式统一起来,同时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利用不同色彩和树形的树种及灌木进行不同形式的造景,此时,可选择不同基调的树种以保持统一性,加入其他树种作为点睛,这样才能使全园既统一又具有变化。

4.韵律与节奏原则

除以上的美学原则以外,韵律与节奏是用来表达美学思想的规律性原则。韵律与节奏一般是用来强调节奏起伏的变化规律,把韵律美抽象化,然后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可以概括成:均等的韵律、交替的韵律、渐变的韵律、交错的韵律和旋转的韵律。其中,均等的韵律是等距离反复出现的具有连续性的韵律特征。如等距的行道树、等宽的栏杆、等高的台阶等。而交替的韵律和均等的韵律有所区别,主要是交替2字,并没有强调物种的单一性,可以利用2种以上的植物进行交替排列,这样更具动态感和变化。其他的韵律表现形式基本类似,只是在表达对象的侧重点上有一些差异。

5.其他原则

设计美学原则篇4

关键词:设计七个原则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有关《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中“设计的一般原则”的学习,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介绍了设计的七个原则,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造的核心内容。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设计创造热情的关键内容。要设计一个好的产品或方案,除了要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过程外,还要遵循设计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些原则往往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成为指导设计过程和进行设计评价的基本原则。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教参建议2课时,但由于每周只有一节课,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不连贯,不紧凑,比较分散,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学。

在上节课教学任务完成后,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书包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思考如何创新改进,如何使书包更加美观、实用,等等。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原理并已进行“书包的设计”的基础上编排的,内容包括七大原则:(1)创新原则;(2)实用原则;(3)经济原则;(4)美观原则;(5)道德原则;(6)技术规范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

本节课如果仅从理论上讲述设计的各个原则及其之间的关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就会显得十分枯燥,为了达到好的效果,教学思路如下。

1.根据前一节课学生的书包设计作品,有功能、形状、色彩上的变化,也有设计上的不足进行分析,以学生参与思考分析为课堂教学主线,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和教具、翔实的技术资料辅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理解设计的七个原则的目的。

2.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促进对设计原则的理解。

3.教师展示学生自制的创新台灯作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引入设计的原则,鼓励学生在学好方法的基础上大胆探讨和进行技术产品的创新。

教学时首先请四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对他们的设计作品进行介绍,引导或提问学生注意观察书包的功能、形状、色彩、材料等的不同,讨论书包的设计方案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改进。学生说出有色彩、造型、容量、性能、所用布料、受力、安全等方面的不同。教师点评引入创新原则和实用原则,指出创新是设计的核心。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从原理、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和突破,实现创新的目标。对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人机关系),强调设计的实用价值:设计的产品为实现其目的而具有的基本功能。

案例分析:“电饭锅”的实用性(具有物理、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

视频展示上一届学生所做的台灯的图片,学生对外观进行评价,每人喜好各有不同,分析产品的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装饰图案等。通过活动可以看到学生设计的台灯外观的美是从台灯造型、大小比例、使用的材料、色彩的搭配、装饰图案等设计组合来表达的,引入美观原则。

讨论:学生谈谈对美观原则的认识。

案例讨论:①电风扇②台灯③电视机④手表等外观的设计。分析产品的造型、大小比例、使用材料、装饰图案等。

总结要点:美观的产品在可满足人们求美心理的同时也能增加产品的销量。产品的美观原则是多元化的,它受到消费者、功能、技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台灯都是用废弃材料做的,成本不超10元,引入经济原则: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益。产品设计必须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合理使用优质价廉、能优化产品品质的原材料,并在明确目标市场、控制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产品设计。

案例分析:卷纸的运输、木桶与塑料桶的生产

拿出实物台灯,学生观察其共同点,从灯头、插头、电压的特点,引出技术规范原则:是有关开发生产技术的知识、领域、方法和规定的总和。既有强制性的标准,又有推荐使用的技术规范。

案例讨论:

①手机号码的规定

②电视频率信号的规定

③道路交通标志的规范

教师展示发泡餐具和一次性纸制餐具,提问:为什么发泡餐具会被取缔?因为污染环境,不符合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产品的设计应始终坚持为人服务的宗旨,既要满足当展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人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学生讨论:①一次性筷子的使用?摇②月饼的包装

【视频】播放三聚氰胺毒奶事件。说明产品的设计不能只将产品考虑为一个孤立的物的实体,还必须考虑它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必须遵循道德原则。

学生活动:联系身边事评说不道德的设计和产品。

如:大量抽取地下水、草屋下的“五粮液”、“爆炸电视”“爆炸手机”等。毒瓜子、毒大米、毒豆芽、黑心汤圆、毒火腿、用工业染料染黄的腐竹、死鸡做成的扒鸡、黑心棉、假酒、假烟……

设计美学原则篇5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景观设计;应用

一、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设计美学原则篇6

1形态美的基本特征

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时,我们一定要使得其能够满足形态美的几个基本特征,这样才能将形态美很好的进行体现。形态美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首先,形态美要具有独创性。独创性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活动所产生的一种新的个性化形态,独创性对于形态美价值的衡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形态美要具有完整性。如果物体存在着缺陷,那么其美感肯定会受到影响。形态美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要保证其完整性,这样才不会使得残缺对其美造成破坏;再次,要使得形态美具有统一性。统一性也是形态美的一个特征,必须要保证矛盾相关要素的统一性;最后,要使得形态美具有性。性也就是要使得形态美能够很好的使得人心得到触动。

2点、线、面、体和形态美的关系

点、线、面、体是构成形态美的四个基本要素,所有形态美都是由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首先,点是视觉艺术中最简单的形态,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灵活感和弱小感。点具有向心性,这样就使得点可以成为空间造型的中心或者重心。比如,人民大会堂顶端的设计就是由一颗五角星向外散发出无数小点,这样将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很好的进行了展现;线在艺术设计中具有细长锐利的表现性,设计师用不同的线条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线条类型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冲击,设计师在进行利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利用;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感,这使得面在形态美中更具有感情韵味,不同规则的面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冲击;体是由材料、工艺和美学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的,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组合体,它要比二维空间载体丰富。在形态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运用,从而使得其作用充分的发挥。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

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对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而言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了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才能做好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然而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时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室内空间形态设计的创新。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首先,要遵循实用原则,如果为了创新而使得形态的基本使用功能受到了影响,那么这样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时必须要把实用性的原则放在首位;其次,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遵循经济性原则非常重要。只有遵循经济性原则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设计能够得到支撑,从而使得室内空间形态设计更好的发展;最后,要遵循美观原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美观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在进行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时要遵循美观原则。

结语

设计美学原则篇7

前言

我国国土广袤,幅员辽阔,拥有极其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些宝贵的风景资源虽历经战争或人为的劫难,却大多幸存至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国内各地的风景资源日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如何开发好、规划好、利用好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是一项必须审慎并应富于远见地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己向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提出了日渐高标准的美学需求,从而,美学理论向规划、建筑领域的渗透己成为必然。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学科的交叉异质性势将奠定它本身对各相邻学科的边缘效应与开放程度。

风景名胜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不啻是美的抉择与决策者,美学的理论与实践则理应高踞于规划设计的指导地位。

1“存真”的美学原则

历代的史学家推崇“史贵存真”的主张。故尊奉“宁断头、不改简”的董狐为史家的最高楷模;文学评论家亦以诗、词中“情真”、“意真”、“景真”的作品奉为上乘。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尚境界说,直接指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二者皆以真为贵。情发乎人心,景托乎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建设的蓝图是规划设计人员赋意写景的创作,而这种创作远非捉笔于纸上的诗词创作可比拟一一它是对自然和环境的再创造。一旦“落笔”即己永久定型。不言而喻:身为风景、名胜、园林的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比诗人、词人更为深湛的美学素养和造诣。

关于“存真”的美学原则简述如下:

l)完整地维护并保障开发后的名胜、园林之景观与其所处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传统氛围的一致协调;

2)有效地维护并保持名胜区域的植物覆盖面积与动物衍生范围,井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3)维护、修葺名胜区域中的遗留至今的历代建筑、文物、碑刻等,并有选择地充实以近代人文景观;抢救濒临残损、破蚀的历史遗物而绝不是更替以与名胜风貌迥然不同的其它设施;

4)为游人提供的休憩、娱乐、生活、购物等设施应充分利用景区原有的空间,增设的服务点应置于景点之外,进行避绕规划设计而绝不允许直接与主要景点冲突甚至侵入。

对景区特色的定性评价,多归结于三类景观,即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综合景观。造园设景、开发景区乃是规划设计师艺术构思的物质体现。风景资源的规划、开发、设计,重在立意。存真地造景立意,则景观意境俱出;违反前述的任何一条存真的美学原则,则势将破坏甚至毁灭景观资源。

规划设计者按其立意对风景资源实施物质性布局,是为“寓意于影”。在这里,“景”为载体,“意”为效用;游人观景,是为“因景生情”,此时,“景”为源信息,“情”为反馈信息的感受,是其感官功能在脑中的信息化处理反映,是规划设计者所立之“意”通过“景”这一物质化载体与游客之“情”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的综合效应。二者协同、交互、渗透的过程,是为“情意”的交融。应该承认:“情”作为人类对客观物质环境的抽象化反映和意识化概括,就其深层的本质而论,无论雅、俗,皆有其共性。故“情”“意”谐和,名胜园林堪称杰作;“情”“意”相背,则造园设景即为败笔。诸多事实表明:高明的规划设计师所立之意,往往因为在共性方面占有相当的比例而成功。

这里有如何评估、判别风景资源的主导特色的重要问题;其次,针对多功能、多景类、多设施的景区特色,如何评价定性以在不同层次上确定其主导特色,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是必须对之按多目标、多层次、多级组合所构造的“景区主导特色系统解析树图”方法。逐个、逐级地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定性评价结论,以之作为判定依据。具体方法在我们的风景资源调查课上有专门的学习。

中华美学,渊源流长,煌煌巨著,汗牛充栋。但只需留意检索,反映于历代诗、词、曲、文、赋、杂剧以及各类文学批评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观点与方法,则比比皆是。如: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十六字写景,使叛将陈伯之因景生情而弃魏归梁。寄意于文字的写景尚且如此令人动情,真实具体的景观必将能激发游人共鸣之情的效果则可想而知。

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的美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是风景园林规划工作者不可不读的必修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规划设计者的知识素养;积极地汲取各国文化艺术知识,同样也是提高、丰富规划设计人员美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无论景观的主导特色如何,它们给予人类以美的感受皆由人的主观思维所反馈的客观感受均表现出极大程度的共性。不言而喻,“存真”之“真”,即是反映、概括其共性特色的抽象结果。是风景资源规划、开发与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美学原则。

2求实的美学原则

“存真”的美学原则来自对景观内涵的本质分析与判断,系指对景观给予定性化的认识。由这一认识指导下的规划设计。则应当贯彻“求实”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求实”往往关系着“存真”分析,起着事关成败的关键性作用。景观自身所固有的共性特色即人们对其提供的境界之感觉作为它的主体,是景观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可因求实的设计而深化、而提高;反之。失误的设计往往导致景观资源内涵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变质。景观设计配景“求实"的美学原则指:

l)设计的配景应力求体现景观所在地域的环境特色与生态特征;

2)设计的配景应符合景观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一风情习俗;

3)设计的配景应能最佳地烘托、映衬景观的主导特色;

4)设计的配景应同时具备为游人提供相应服务的设施功能;

成功的配景设计往往融设施于配景中,既能发挥其设施功能,同时还能转化为景区中的点缀或景点;

重视人文艺术对景观的渲染是我国造园设景的传统手法,诸如楹联、刻石、题咏等人文作品。往往能启迪游人的暇思,烘托景点的氛围,深化景点的意境。

概而言之,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求实”化,是“存真”美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存真”美学原则指导下的“求实”的规划设计。便是实现“自然”的美学原则的充分必要条件。

3自然的美学原则

自然美,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学层次。自然界中,没有不美的山、川、树、草、花、鸟、兽、鱼、虫。因此,风景资源的自然美,理应视为规划设计者所追求的至上境界。

这里所说的“自然”,宜作广义的理解。可诠释为:和谐、完善、协调、充实之意

“自然”的美学原则系指:

l)风景资源的地域风貌、功能、气氛所综合的主导特色。从规划设计中己获得了最大权重的体现;

2)景区配景的规划设计在其布局、形式、选材、建造艺术及技巧等方面,皆从属于景观的主导特色并与之有机地融汇而并无意境上的冲突;

3)景区服务性设施功能与衬景功能合而为一,并有进而转化为景点的可能;

4)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井存,且能共同为景区的生态平衡提供有利条件;

5)规划设计或开发后的景区气氛与景区主导特色统一和谐、相辅相成;

设计美学原则篇8

1构成设计

构成设计,是运用点、线、面、空间及其简单的几何图形要素,在二维、三维空间中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构成规律,并构成十分丰富的画面。主要以通过黑白的或色彩的形体对比、交错、重叠、相加、相减、递增、递减、排列组合、物理量、心理量、尺度等手法组成特殊的艺术形态,创造性地表现出某些抽象的形态概念。用抽象思维的方式,从形式美的规律中探索空间形态创新,追求更高阶段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悟H。

构成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培养学生造型及空间能力的基础课之一,对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空间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从教学上看,构成设计国内开设于大部分艺术院校,并把它们当做主要基础课或者核心课程,带有浓郁的艺术特色。笔者所在工科背景的院校下,构成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的融合衔接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上,如果采用艺术院校教师编纂的教材,其专业的课程训练则偏向艺术性,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严重脱节,不能让学生明晰开设此课的内涵和真正意义,学生会对专业课程提出质疑,失去学习兴趣,甚至把它当做其它课对待,进而感到迷茫。教学作业成果上,作品出现大杂烩,看似形式多样,实则偏离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主旨思想,孤立了与园林的专业联系。如何对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构成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得构成设计能够真正服务于风景园林专业,是我们一直努力探寻的重要目标。

针对这种教学症状,笔者所在的风景园林教研室对构成设计课程作了全面剖析。一致认为,首先,低年级学生对平面、立体空间意识模糊,对平面与空间之间的概念转化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构成设计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导致创造性能力弱;其次,单纯地从二维平面形态训练、三维形态空间、结构表达等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变换的设计能力不足;最后,平面形态训练课程与空间形态训练课程之间,融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训练较为弱,更多地偏向艺术性。

2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索

将构成美学原理法则进行生动化、具体化,做到原理运用与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真正衔接。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主要来自自然美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同的时期审美标准总体上呈现不断的变化,唯独审美标准的形式美法则也随之变化。构成设计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将平面构成设计与园林设计中的道路铺装图案,铺装材质颜色,材质质感的选择、空间中的景观小品构筑物等结合起来,运用形式美法则,通过比例、对比、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手法,进行各种形式的组合,将平面与空间进行转换,在空间中形成颇具特色的构成设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探索构成设计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构成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进行了探索研究。

2.1构成设计的形式与空间的感知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内容较为广泛,课堂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把对构成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低年级阶段,把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讲授简单的构成原理,通过基本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元素,实践上做些简单的二维平面、三维空间形态组合设计,理解构成形式的发生、构成形式的组合、二维形式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空间创造、使用的能力等,推动构思的形成、概念的展开,最终推动设计深人pl。高年级阶段,将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设计中,按照构成形式与空间转换侧重点不同,实际课程设计中,运用构成原理对形体进行组合变换,以立体的形式融人空间设计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理解从低到高的“构成形式与认知”、“构成形式与空间环境转换”、“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因此基础构成设计应作为教学环节中的组成部分,循序渐进,予以强化,而非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据构成设计的形式与对空间的感知侧重点不同,将平面形态运用到空间环境中,以此强化构成形式与空间的形态概念环节有:

2.1.1将构成形式作为认知的重点,并对空间认知的概念有所分离。如:教学过程中运用基本的点、线、面等要素进程构成设计;对具象物体的原型抽象提炼;运用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优美的形体构成和模型。

    

     2.1.2基拙构成形式与空间感知并重。将平面形式与空间进行转换;以人的尺度比例对空间进行感知;各种广场尺度、滨水廊道、街道等室内外空间。例如:某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设计(30mx50m广场室外空间),要求选定城市街边广场绿地这一特定空间环境间的人,从空群使用、比例尺度等角度感知空间,构思提炼出平面设计概念或原型;在此给定的范围内,完成一个由平面构成组合向空间构成的转换,设计中反映出构成的组合方法、构思理念、构成概念的衍生,也要体现出该空间构成的主题。

2.2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的融合

空间是由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双重属性组成。实体空间的存在由物体的材料、结构支撑等物质性建构因素组成,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等进行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以往教学过程中把平面构成的二维概念的生成与表达放在首位,但对三维的空间建构设计的内容及技术性要素涉及较少,致使好的创意缺少立体的表现形式。强化空间构成与建构等方面的融合,挖掘不同材料的组配在空间构成中所表现不同的直观感受,直观地面对空间建构方面的物质性问题,理解感知和把握构成中的形体分形、形体组合、组合变换、形态置换、空间搭建等具体的实践。

2.3针对性地细化构成设计课程

构成课程的细化,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构成设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所谓细化就是使风景园林专业构成设计这门基础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对本专业方向发展进行有序的教学。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固定式、无法更改的审美原理的教学实践过程m。在此美学原理不变的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依据其专业特点,在进行方案构思上,运用美学知识与平面构成的形式在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营造构建空间,也可以将线型构成、面型构成放在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中进行审美组合,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3构成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中的教学实践

根据构成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背景,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教学列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试点,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在以下方面:

     

      3.1讲解构成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分析构成设计美学理论及形式美法则产生的原因,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剖析由古到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社会背景、存在意义等,深人探究构成设计形式美法则的产生与意义,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形式美法则并在以后的设计中综合运用。

3.2美学原理与专业课程实践嫁接

把构成设计的美学原理与课程实践教学嫁接,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中尝试开放性的思维训练,按照形式美法则和审美原则构建多种模型组合,让学生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在营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在所构建的空间,这种构成设计训练方式是在二维平面中向三维空间转换有序性、有组织的、反复进行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创造,让参与者中的学生完成课程的审美体验。

3.3探寻数字技术下构成设计的发展新趋势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构成设计教学方面带来了新的设计变革pl。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它带来的是思维、推导、建构等全新的改变,构成设计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虚拟建构的特征。这一全新的构成设计数字建构方式体现出更多的非物质性,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三维虚拟模拟,能够将二维的形态通过计算机建模实现三维形态,使人们对构成形态空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能使构成设计在空间生成、转换与可塑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4构成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将构成设计课程体系中的形式美法则和美学原理进行概念上分类梳理,让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多样统一、比例、节奏韵律和调和对比等内容更加清楚易懂。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计上,美学原理,找到与园林设计专业特点相符合的切人点,更好地与园林设计专业方向结合,起到了较好的综合运用效果。

4.1教学思路明晰

在教材的选择上,选用与风景园林基础教学专业性很系统的教材,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完善的、清晰的教学思路。

4.2让学生认识到构成设计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学习指导的重要性

通过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有机地与园林设计专业内容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所学的构成基础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就会有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5结语

设计美学原则篇9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视觉社会,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平面设计广告。在平面设计中如何把握图像符号的设计,即是一个商业话题也是一个学术话题。基于此,笔者根据多年设计的经验,从平面设计与图像符号的关系开始谈起,最终总结出图像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四点表现原则。

平面设计与图像符号的关系

图像符号是平面设计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创意符号化、视觉化,是图像符号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图像符号设计过程中学习如何将视觉元素按照设计者的想象来合理调配、转换、组合,并且经过后期的抽象思维美化加工,进而形成一种特定的表现方式,是学习图像符号设计的关键。图像符号作为平面设计中表达内涵的重要载体,如果缺乏游刃有余的运用,将无法表达清楚一个完整平面设计作品的艺术效果及设计内涵,此图像符号也不能被称为一个好的设计。图像符号的设计效果不但体现了设计的目的性及技术性,而且还体现了人类心理的感知接受能力,因此设计者不仅需要培养缜密的设计思维,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设计美感。

图像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国的潘诺夫斯基曾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中提到:“平面设计可以解释为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上,通过符号、图像、文字等方式传递信息的活动”。由此可见,图像符号在平面设计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虽然具备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构成因素,但是图像及符号是重中之重。文字信息可能会因为阅读者的文化水平或者是语言的差异而不能被正确识别和理解,但是图像符号可以避免这种情况,让任何人都能通过视觉直接认知图像符号所表达的内涵。另外,根据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消费者在看到某个平面设计广告时,更多的是先看图片,然后再看文字。只有图片符号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才能让消费者进一步去解读广告中的文字内容。图像符号以其易于识别和记忆的特性,逐渐被理解为一种世界通用的大众化“语言”,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图像符号设计都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像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原则

图像符号设计可以使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所需传达的信息更加直接,所需要表达的内涵更加准确。图像符号的多元化表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平面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也给设计师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和独辟蹊径的创意表达方式。图像符号设计中呈现出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累积或形态上的叠加,而是需要遵循以下表现原则的。

1.目的性原则

每个平面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上进行构思设计的。平面设计作品并不像艺术展示品那样仅供观赏,而是需要给读取它的人传达某种内涵或是某种文化,这就要求平面设计作品必须具备非常明确的设计目的,所有的设计构思都必须为此目的服务。目的性原则也可以称为主题原则,图像符号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根据主题原则来开展设计活动。图像符号设计作品表现极强的目的性,才能把设计的主题准确地传达给受众。

2.注目性原则

任何一个平面设计作品,首先需要得到的效果就是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也即是满足注目性原则。只有吸引受众的眼球,才能让受众产生进一步了解作品所传递的信息的欲望。前文中已经从消费者心理学的角度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在看到某个平面设计广告时,更多的是先看图片,然后再看文字。图像符号的设计,需要在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叠加组合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谨慎构思,才能促使受众愿意驻足去进一步阅读广告的内容。图像符号设计效果是否能吸引人,注目性原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共鸣原则

如果一个作品在注目性原则上做得很好,是否代表它就是成功的作品。其实不然,吸引人眼球的图像符号设计效果可以是高雅健康的,也可以是低俗暴力的。在图像符号设计中,不能单纯为追逐注目性原则而展开设计。让受众注目只是第一步,注目后深入了解设计内涵进而思考并产生共鸣,作品才算是能触碰受众内心的作品,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共鸣原则需要设计者了解受众心理学,能够运用社会流行的情感素材,能够把握顺应大众的情感表达方式。图像符号设计作为设计师与受众之间搭建的一座精神沟通的桥梁,必须符合共鸣原则。

4.美感原则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容易让人接受的。紧密围绕主体,能够受注目,能够让受众产生共鸣的作品,最终也需要上升到能够让受众产生美的享受的层次。美是设计中永恒不变的原则,图像符号因其自身多元化表达方式的特性,极大地丰富了设计者的创意想象空间,经设计师创作后像万紫千红的花朵那般千姿百态,绽放种种美丽。

结语

图像符号已经成为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直接、有效的信息表达方式之一,平面设计中图像符号的表现原则,让图像符号设计能更准确表现设计主题,能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意发挥空间,也能给受众带来更多美的感受及深刻的记忆。

设计美学原则篇10

关键词:中国画;室内设计;文化;传承

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中国画必须从基础也就是构图开始,构图是中国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也是艺术家对自己主题思想的表达、形成个性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构图不仅是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形式来揭示内容.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归的今天,室内空间艺术如何借鉴中国画构图法则,如何继承和拓展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是每个中国室内设计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1中国画构图艺术分析

1.1构图含义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将构图称为“章法”或者“经营位置”[1].在绘画中,画家需要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将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组织与布局,把各个物象组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

1.2构图法则

构图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艺术的传达.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构图形式,比如:取舍、虚实、浓淡、空白、题款印章等.本文主要以取舍、空白、题款印章3种构图法则进行介绍分析.(1)取舍.当我们对一个场景或物象进行创作时,如何使画面即简洁明快又能充分地表现主题思想,这是构图的重中之重.取舍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作者的绘画风格以及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做具体分析.比如朱耷的《画眉图》中除了主体鸟之外没有任何衬托物象,即强化了鸟的孤独与倔强,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无需加任何衬托就将作者的主观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取舍的意义;(2)空白.在画面上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之一,写意画不刻意追求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致力于主观情愫的表达,根据作者的主观性对所要表现的场景做取舍安排,这样就会出现留白.但是这里的留白并不是无,而是一种“藏境”,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形象性原则,根据画中的物象我们可以知道空白代表的是哪一种事物,如徐渭的《五月莲花图》,这里的空白只能被联想到水这属于形象性原则.另一种是非形象性原则,这里的留白不代表任何事物,只起衬托的作用,或是一种对形式美的追求[2].如《孤禽图》主要是为了突出物象而已,这属于留白的非形象性原则.留白是构图的重要法则,它的大小、位置都关系到画面的韵律美和形式美;(3)题款印章.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题款印章并不是在画完成后去调节画面,而是在构图时就将其考虑在内并且留好位置的,画面上的题款印章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题款印章既可以点明主题又可以丰富画面,孔衍拭曾经说过“画上题款,各有空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把题款印章直接与画面形成一个整体,所以题款的位置、多少、印章的大小、颜色等都会对画面的形式美产生影响.题款印章给绘画的构图法则带来很多灵活性,形式美也更富有变化,虚实相应,于是就构成一幅更完整、更具有民族特色的画[3].

2构图法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美学应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研究中国画构图法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应用,而且也是探讨二维绘画艺术如何向三维空间艺术转换的过程、探讨纯艺术形式如何向实用艺术转换的过程,同时更是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以及对传统的继承.

2.1取舍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取舍法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空白有些相似,而只是在程度上有区别.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取什么、舍什么,要根据空间及风格的不同来决定.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并不是越多越繁杂才会显得豪华,从最早的维多利亚风格、巴洛克、洛可可再到极简主义风格,这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其实取舍在室内环境中一是涉及到布局,二是涉及到装饰上,以居住空间为例在室内布局上要合理组织空间,达到疏密有致,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人性化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更重视居住者的个性,根据居住者行为习惯来进行设计.无论是在装饰样式,还是装饰材料的选择上都应该以舒适、个性、环保为原则懂得取舍分清主次,使空间达到和谐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的使用价值.根据功能的不同恰当运用取舍法则会使空间设计更具有合理性与实用性.

2.2空白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中国画里的空白法则对我们现在的室内空间设计有很多启发,空白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同样有形象性原则与非形象性的原则.首先说一下空白形象性原则的运用:如“十八纸”.十八纸座椅可以根据人数的多少来拉伸或缩小,不用时还可做成平板状进行储藏,它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变换摸样,这些都赋予空间更多的想象力;其次,空白非形象性原则的运用无论在商业空间还是在住宅中,我们总要使用一些“无”来衬托“有”,这就是绘画空白的非形象性原则,比如画展中,往往在一面较大的白墙上只陈列一幅小的作品,其原因很简单,在这面墙上除了这幅画之外的其他地方都只是在衬托这幅画.所以,无论是在室内空间布局还是在室内装饰上,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合理运用留白法则会使空间设计更具有美学意义.

2.3题款印章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题款印章是中国画特有的构图法则,它在书画中的应用给室内空间设计带来了诸多启发,尤其是室内空间设计与导向设计的关系,其实两者都属于设计学的范畴,并且密不可分.但是,目前我国室内空间设计与导向设计是分离的状态,并且经常会出现一些风格不搭、位置偏倚的问题.源于题款印章的灵感,在室内空间设计进程中应该将导向设计考虑在内,并且确定好位置,导向的材质颜色甚至字体都应该根据室内风格甚至导向所在墙上的造型为依据,这样既能统一风格,位置也能醒目.例如萨里山图书馆标识系统的设计,内部的导向在室内墙面上做内凹雕刻,刻意的将导向面板斜嵌在墙里,使墙面错落起伏,凹凸有致,不仅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而且使室内环境与导向标志更加和谐,斜嵌的方式也会使导向系统更加醒目.将题款印章法则运用在室内空间设计与导向设计中,这不仅是室内空间设计的成功更是导向设计的成功.

3结语

综上,中国画构图法则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与借鉴.将中国画构图法则与室内空间设计联系在一起,不仅是对传统的学习与考证,而且也是对中国室内空间设计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娇熔.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与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1-2.

[2]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