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燃料分析十篇生物燃料分析十篇

生物燃料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40

生物燃料分析篇1

在农业、林业生产过程以及城市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物。如农作物秸秆、稻壳、蔗渣、畜禽粪便等,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树枝、树叶和木材加工的木屑、边角料等,城市中的有机废弃物等。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因分散、堆积密度低等原因给收集、运输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使利用了效率也比较低。由此,人们提出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将这些松散的、没有一定形状的、密度低的农林生物质压缩成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等各种形状的固体燃料。它不仅可以用于家庭提供炊事、取暖,也可以作为工业锅炉和电厂的燃料,替代煤、天然气、燃料油等石化能源,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压缩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并研制了螺旋式挤压成型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发和生产起步较晚,1998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也成功研制了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制造机,同年江苏正昌粮机集团公司开发了内压环模式颗粒成型机,其生产能力为250~300kg/h,生产的颗粒成型燃料可用于家庭或暖房取暖。2000年以后,一些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等从降低生物质成型技术能耗的目的出发,开展了生物质常温成型技术研究,如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研制了一种在常温下生产颗粒燃料的环模式成型机(专利号:200520030243.6,法律状态: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法律状态公告日:2008.05.14),颗粒燃料的生产效率可达到300~500kg/h。

2 专利分析

2.1 生物质成型燃料专利申请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2.1.1 专利申请的整体状况

截至本次检索截止时间2009年10月21日,涉及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生产技术与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共194件。其中国内专利申请184件,占全部申请总量的94.8%,国外来华专利申请10件,占全部申请总量的5.2%。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的专利总体申请量不多,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也较少,一方面说明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对于生物质成型燃料这种技术领域的研究及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够重视,对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国外的研究人员及企业尚未看重中国这个潜在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政府部门对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扶持的力度不够,相应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

2.1.2 专利法律状态总体分析

专利的法律状态主要分为授权、公开和失效三种类型。截至检索截止时间,授权、公开和失效状态的专利分布比较平均,分别为62、67、65件,失效专利达1/3之多,授权专利不到1/3。其中,国外来华授权专利3件,处于公开状态2件,失效5件(未缴年费)。另外,实用新型专利在授权专利中占了绝大部分,发明专利只有8件,所占比例相当低,其中国内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8.1%,占专利申请总量的2.6%,这说明目前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水平还相对比较低。

2.1.3 申请(公开)年度总体趋势分析

从图2-1上看,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至2003年,生物质成型燃料专利技术处于技术引入期,发展缓慢,年申请量总量停留在一个较低水平,低于6件,且增长规律呈现不规则波动状态;第二阶段,进入2004年之后,申请量出现较快速度的增长,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到2007年时,年申请量已达到45件。2008年后申请量呈现降低态势,这与专利申请公开时间滞后有关,2008年部分专利申请还处于未国内公开状态,同时国外来华的国际专利申请也尚未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故越靠近检索截止日的年份,其统计数据受上述公开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因此,为更清晰、准确地显示该领域专利申请的相关趋势,保证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本报告中涉及与年份相关的统计图,其数据均截止至2008年。

2.2 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2.2.1 中国专利申请国内各省市分布情况

从图2-2可以看出,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北京、河北、湖南、江苏、广东、广西分列1至10位。而前5位地区的申请量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较多,这也反映了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领域的研发分布状况,主要是北方采暖地区。同时,这些专利中存在大量的个人申请,也说明了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发展程度及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所占比重来看,前5位地区的申请量占总量的60%,但并没有哪一个地区或省份的申请量明显超出其它地区或省份,呈“散而不专”的态势,这些地区的平均申请量在20件左右,这一方面反应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功不显著,从而专利申请量普遍不足,没有哪一个省份或地区能走在研发的前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各地区均逐渐开始重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研究,从而各个地区均有一定数量的关于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专利申请。

2.2.2 国外来华专利情况分析

在194件与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与设备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为10件,占比5.2%。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日本6件、德国2件、法国和韩国各1件。从数量上看,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日本的来华专利申请较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这与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有关,也与日本看重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有关。从专利类型来看,该领域国外来华专利申请均为发明专利,其中日本、德国、法国的发明pCt申请各1件,这说明该领域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从国外来华专利申请所在的技术领域、申请人类型和法律状态等来看。生产技术方面:德国(个人、pCt授权)、法国(个人、pCt授权)、韩国(企业、公开)各1件,日本6件(企业,授权1件,失效4件);生产设备方面:德国(企业、失效)1件;国外来华专利申请覆盖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和设备领域,且基本为企业申请,但在企业申请中只有日本国际成套设备株式会社的来华专利处于授权状态。尽管如此,仍不容忽视国外来华较高水平的专利技术。

2.3 主要技术领域分析

专利主要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专利ipC分类号进行分析,通过ipC可以直接掌握目前相关技术的分布。ipC分成部、大类、小类、大组和小组等5级结构,涉及与发明专利有关的全部技术领域。

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生产技术及设备涉及a、B、C、F等部,主要集中于B30811(专门适用于细粒或塑料状态的材料成型的压力机)、B3089(专门适用于特殊用途的压力机)、C10L5(固体燃料)大组。更进一步细分,设备技术领域主要分布于B3089/28(用于成型物品成型用的压力机)、B30811/22(挤压机;所用的模具)等小组,其中B30811/22小组主要包括B30811/24(使用螺杆的)、B30811/28(使用带孔的辊或盘)等;生产技术领域主要分布于C10L5/40(基于非矿物来源为主的物质)和C10L5,04(以含碳的矿物质为主所组成的煤砖所用的原料、预处理)等小组,其中基于非矿物来源为主的物质主要为C10L5/44(基于植物物质)和C10L5/46(基于污物、家庭的或城市的垃圾)等。

2.4 专利申请人分析

在检索到的生物质成型燃料中国专利申请中,涉及各类申请人共191人,其中国内申请人181人,占申请人总数的94.8%,人均申请0.98件;国外申请人10人,占申请人总数的5.2%。人均申请量为1件。由此可见,国内申请人较为分散,人均申请量不足1件,呈现参与度过大的局面。

目前在生物质成型燃料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中,国内个人的申请量最大,占到全部中国专利申请总数的57%,国内企业、国内高校、国内科研单位、国外企业、国外个人分别占22%、11%、5%、4%、1%。这表明目前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非职务发明比重过高,其技术含量及市场价值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国外的专利技术尚未充分进入中国市场,因此国内申请人,特别是国内企业应更注重专利自身的实际价值与作用,通过专利制度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占据国内市场,更有利地抵抗国外专利技术的侵入。

2.5 授权发明专利状况分析

在检索到的62件授权专利中,绝大部分是实用新型专利,只有8件是发明专利,其具体信息如表2-1所示。

在这8件授权发明专利中。有5件是国内专利申请,其申请地区分别为黑龙江、北京、辽宁、河南和湖南,申请人类型包括个人和高校,技术领域包括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型设备及生产技术。在国外来华的3件授权发明专利分属德国、法国和日本,其中德国和法国的专利为pCt发明专利,均为个人申请,通过国际申请进入我国,日本的专利为企业来华申请。

2.6 广西生物质成型燃料专利申请状况分析

目前,广西在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领域专利的申请量为5件。占申请总数的2.6%,虽然在全国省市地区排名中位列第10,但相对于前五名地区的二十多件专利申请来说还较低,具体信息如表2-2所示。

从表2-2中可以看出。广西的5件专利申请均为个人申请,只有一件生物质成型设备的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属于使用螺杆的用于细粒或塑性状态材料成型的压力机技术领域,主要特征是在常温下即可挤压成型;而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领域的4件发明专利申请中,3件仍处于为公开状态,1件失效,都属于以非矿物来源为主的物质的技术领域(C10L5/40)。包括基于污物、家庭的或城市的垃圾(C10L5/46)和基于植物物质(C10L5/44)的领域。

3 综合评述

3.1 生物质复合成型燃料专利分析总结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发展初期一直未得到重视,发展缓慢。直到2004年后,该技术才逐渐受到重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深入,目前这项技术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局面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竞争格局也将逐渐形成。其中辽宁、河南、山东、黑龙江、北京等北方主要采暖地区的发展较为突出。同时这也说明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目前主要作为家庭炊事、取暖用燃料。在从事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研究的主体中,企业相对较少,个人居多。且分布都比较分散,行业领军者也尚未形成,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的主要竞争者还不明显。虽然涉及的技术基本覆盖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所有领域,但从专利申请类型及授权情况看,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却少之又少,这些都说明了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水平还较低。在国外来华的专利中,目前只有3件专利处于授权状态,分属德国(个人)、法国(个人)和日本国际成套设备株式会社,均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领域。国内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主要竞争者体现在成型设备领域,如辽宁鑫能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阜新市颗粒饲料机械厂、珠海慧生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

3.2 广西生物质成型燃料发展建议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热带作物种植区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8.42%,非粮生物质能源非常丰富,木薯、甘蔗产量非别占全国的70%和63%以上。据此,为广西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并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发展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木薯、甘蔗等具有广西特色的生物质资源,开发具有高燃烧值的工业锅炉、生物质发电等专用的成型燃料及其相应成型设备。目前生物质成型燃料主要作为家庭炊事、取暖用燃料,由于其对燃料的要求较低,所以技术含量也比较低。那么,广西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研发企业应根据木薯秸秆、木薯渣、甘蔗渣等的结构、性质等,从助剂、预处理及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及创新,开发出适合工业锅炉、生物质发电等专用的成型燃料。此外。要根据市场条件、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来优化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原料种类结构、生产规模。例如,目前广西的甘蔗渣除用于锅炉燃烧外,主要用于制浆造纸,那么就要对甘蔗的种植情况及甘蔗渣的利用率进行分析,确定能用于成型燃料的总量。

三、在成型设备方面,由于国内目前已存在较多专利,覆盖的技术领域也比较广,要产生创造性的发明不易。因此,可在充分调研国内主要生产设备的基础上,根据所采用的原料特点,找出该领域的技术空白点或者存在的弊端,进行创造或者改进,特别是要注重节能及流水线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生物燃料分析篇2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cell,mfc)是利用微生物的催化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基本构造与普通燃料电池类似,如图1所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通常选用导电性能较好的石墨、碳布和碳纸等材料,阴极则大多使用载铂碳材料。保持阳极池无氧,阴极池有氧,两池之间的阳离子半透膜使h?+自由通过,氧气不能通过。连接两极的外电路中串联电阻器或其他电子设备[1~3]。

图1微生物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

与传统燃料电池不同的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反应是靠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物(底物)而产生电子和质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阴极,质子通过半透膜渗入阴极池。阴极池中,氧气、质子、电子反应生成水。常用葡萄糖作为底物,反应如下[4]:

阳极反应:c6h12o6+6h2o6co2+24e?-+24h?+

阴极反应:6o2+24e?-+24h?+12h2o

电池反应:c6h12o6+6o26co2+6h2o

2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过程可分解为5个步骤:(1)底物生物氧化:阳极池中,底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氧化,产生电子、质子及代谢产物;(2)产生的电子从微生物细胞传递至阳极表面;(3)电子经外电路传输至阴极;(4)产生的质子穿过半透膜,从阳极池迁移至阴极池,到达阴极表面;(5)阴极池中,电子受体(如氧气等)与迁移来的质子和电子在阴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通常,前2个步骤是限速步骤,即电子的产生与传递效率是影响mfc输出功率的最重要因素[2,5]。

2.1底物生物氧化

2.1.1产电呼吸代谢[5,6]

微生物在无氧的阳极池中会发生产电呼吸代谢,即通过呼吸代谢过程产生电子、质子及代谢产物。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决定电子与质子的流量,它与底物有关,而阳极电势也对它起着决定性作用。

阳极电势较高时,微生物经呼吸链进行代谢,电子和质子通过nadh还原酶、辅酶q及细胞色素进行传递;阳极电势较低,且存在硫酸盐等其他电子受体时,电子会在这些电子受体上累积,而不与阳极反应;当不存在硫酸盐、硝酸盐和其他电子受体时,微生物主要进行发酵,代谢过程也会释放少量电能,同时醋酸等发酵产物可被某些微生物继续代谢,释放电子。

2.1.2阳极微生物

阳极微生物的种类决定阳极的电子传递方式,如表1所示。理论上各种微生物均可用于mfc,但由于细胞壁中的肽键等不良导体的阻碍,大多数微生物产生的电子不能传出体外,因而不具有直接的电化学活性。通常采用添加可溶性氧化还原介体作为电子传递中间体的方法,实现电子由细胞内传递至阳极表面。此类mfc称为间接mfc(或有介体mfc),其工业化应用由于介体大多有毒、易流失、价格较高而受到很大阻碍[2,7]。

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能产生一些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这些物质称为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一些微生物能以产生的h2、h2s等初级代谢产物作为氧化还原介体,例如harbermann等设计出利用desulfovibriodesulfurcan菌种生成的硫化物作为介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该系统不经任何维护连续可运行5年,其电池反应如下[1]:

2+2h2o2co2+8h?++8e?-

代表有机燃料

so?2-4+8h?++8e?-s?2-+4h2o

阳极反应:s?2-+4h2oso?2-4+8h?++8e?-或8/3s?2-+4h2o4/3s2o?2-3+8h?++8e?-

阴极反应:2o2+8h?++8e?-4h2o

有一些微生物(如绿脓杆菌)自身能生成易还原的次级代谢产物,影响电子传递。次级代谢产物指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的,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多种不需介体就可将代谢产生的电子通过细胞膜直接传递到电极表面的微生物——产电微生物。此类微生物以位于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或自身分泌的醌类物质作为电子载体,将电子由细胞内传递至电极上,这种mfc称为直接mfc(或无介体mfc)。

2.2阳极还原[2,8]

阳极还原指电子由微生物细胞内传递至阳极表面,是电池产电的关键步骤,也是制约产电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常见的阳极电子传递方式主要有4种:直接接触传递、纳米导线辅助远距离传递、电子穿梭传递和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传递。前2种属于生物膜机制,后2种属于电子穿梭机制。2种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产电过程。

a直接接触b纳米导线c氧化还原介体?d还原态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

图2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电子传递机制示意图

2.2.1生物膜产电机制

生物膜产电机制指微生物在电极表面聚集形成膜,通过直接接触或纳米导线辅助作用而转移电子。这是一种无介体电子传递机制。

直接接触传递指与阳极表面接触的产电微生物菌体可通过细胞膜外侧的c型细胞色素,将呼吸链中电子的直接传递至电极表面,如图2a所示。该方式只是紧靠电极表面的一单层微生物可传递电子给电极,因此电池性能受限于电极表面这一单层微生物的最大细菌浓度。

近期研究表明,某些细菌的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可导电的纳米级纤毛或菌毛,起到电子导管的作用,依靠这些纳米导线辅助,可进行远距离电子传递。这些表面纤毛的一端与细胞外膜相连,另一端与电极表面直接接触,将细胞外膜上的电子传递至电极表面,实现电子转移,如图2b所示。这些菌毛可使电子传递到离细胞表面更远处,进行较远距离的电子传递,从而可形成较厚的具有产电活性的生物膜,提高电池性能。

2.2.2电子穿梭产电机制

电子穿梭产电机制指微生物利用外加或自身分泌的电子穿梭体(氧化还原介体),将代谢产生的电子转移至电极表面。根据介体的不同,有介体电子传递可分外源介体的有介体电子传递、还原态初级代谢产物原位氧化传递、微生物次级代谢物为介体的电子传递。

生物燃料分析篇3

关键词:喷气燃料;银片腐蚀;硫化物;腐蚀机理

喷气燃料的腐蚀性能对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空军喷气燃料银片腐蚀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直接造成大批油料降质处理,而且影响到部队战备训练及任务的执行,造成飞行安全隐患。喷气燃料银片腐蚀试验是检验喷气燃料质量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试验。本文通过对喷气燃料银片腐蚀物质及银片腐蚀机理的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找到抑制腐蚀的办法,解决喷气燃料银片腐蚀不合格的问题。

1实验

1.1原料、试剂与仪器

喷气燃料银片腐蚀试验采用的原料与试剂包括:喷气燃料、元素硫、硫化氢、硫醇、二硫化物和石油醚(90~120℃,分析纯)、agno3水溶液、氢氧化钠(分析纯)、盐酸(分析纯)、汞、氮气。

pHimodel3507型X光电子能谱仪(XpS)。

2实验方法

银片腐蚀试验采用SH/t0023―90方法测定;石油产品水溶性酸及碱测定方法按GB/t259-88方法测定;硫醇硫按GB/t1792-88方法测定。

3实验分析与结果讨论

3.1硝酸银试验

将腐蚀油样用硝酸银水溶液处理,腐蚀消失,处理过程中有大量棕褐色沉淀生成,硫醇单独存在时和硝酸银反应生成乳白色沉淀,二硫化物单独存在时不和硝酸银反应,和硫醇共有时也是生成乳白色沉淀,结果见表1。

从表1结果可知,二硫化物不和硝酸银反应,硫醇和硝酸银反应只生成乳白色沉淀,那么油样中的棕褐色沉淀就可能是其它含硫化合物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黑色硫化银沉淀引起。试验发现,当元素硫单独存在时,不与硝酸银反应,但和硫醇共有时则生成黑色沉淀,由此可见,腐蚀油样用硝酸银处理时生成棕褐色沉淀,可能是因为其中含有元素硫和类似元素硫的多硫化物。

3.2酸、碱、水、汞洗试验分析

如果喷气燃料中存在腐蚀性的水溶性酸、碱或有机酸,水洗可除去水溶性酸、碱,酸洗再水洗,可除去水溶性碱,而碱洗再水洗可除去水溶性酸及有机酸[1]。

由表2可知,喷气燃料的腐蚀不是由水溶性酸、碱或有机酸造成的,也不是由酸性含硫化合物造成的。

微量元素硫在油中有良好的溶解性,可用一小滴水银进行检查,如在油样中进入一小滴水银后,在水银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色(ag2S)沉淀,表明油样可能是元素硫引起的腐蚀。

从表3可知,汞滴加入油中,放置一段时间后,汞滴由银白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褐色或黑色。另外,将汞滴加到用石油醚配制的硫醇溶液中,汞滴不变色。可见油样中使汞滴变色的物质不是硫醇,而在5μg/g的元素硫石油醚溶液中加入汞滴,20min后,汞滴就开始变色。油样使汞滴变色的时间一般为30min左右,但有的时间则很长,这可能是因为其中含性质类似于元素硫的多硫化物,从以上分析可知,油样中引起汞滴变黑的物质可能是元素硫和多硫化物。

3.3卤素及氮化物分析

有些卤素及氮化物对银片也可能产生腐蚀,为此分析了喷气燃料中卤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银片腐蚀1级和3级的油样,含卤素质量分数同样小于1×10-6,由此可知引起腐蚀的不是卤素化合物。

由表5可知,喷气燃料在经过碱洗、脱硫醇、白土精制后其氮含量略有变小趋势,即使腐蚀为3级的油样,其含氮质量分数也很小,说明引起腐蚀的物质不是氮化物[2]。

3.4腐蚀产物组成分析

3.4.1腐蚀油样硫化氢定性检查

取若干不同腐蚀级别的银片分别置于锥形瓶中,加氮气保护;再往瓶中迅速滴加稀盐酸,将湿润的醋酸铅试纸置于瓶口,观察试纸变色情况,判断有无硫化氢气体产生。

实验结果表明:湿润醋酸铅试纸均变黑,有硫化氢气体产生。因此,腐蚀产物含有硫元素。

3.4.2XpS能谱分析

用pHimodel3507型X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被腐蚀银片表面元素及其化学态。分析条件mgKa激发源,X光枪分压15KV,功率250w,半球形能量分析器,分析真空度1.0×108。

将被喷气燃料腐蚀的不同级别的银片做XpS能谱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XpS能谱分析证实:银片腐蚀产物含有元素ag、S(主要成分)及o、Cl、pb、C等(氯和铅信号十分微弱)。分析认为:碳系燃料组分因吸附作用而出现在腐蚀银片表面上;空气氧本身会存在于油样和腐蚀银片表面上。不同腐蚀级别油样银片腐蚀产物基本组成一致(硫化银ag2S)。硫化氢和元素硫的石油醚溶液,其银片腐蚀产物所含元素亦是ag、S,并且,元素硫和银以硫化银ag2S存在。

另外,汞滴试验和硝酸银试验结果都表明,如果腐蚀油样中含有元素硫和多硫化物,则喷气燃料的银片腐蚀可能是由它们引起的[3]。由上述的试验结果可以断定造成喷气燃料腐蚀的物质主要是存在于喷气燃料中的微量元素硫,也不排除有其它未明的腐蚀性硫化物。

4喷气燃料银片腐蚀机理研究

对于喷气燃料银片腐蚀试验,按照方法标准规定,试验前必须对燃料进行脱水,试验银片也必须进行严格的磨光处理,特别避免受到不清洁(特别是水分、汗渍等)的污染,其目的是使试验评定结果尽量与实际航空发动机银部件与燃料作用的结果相一致。基于试验方法的这种考虑,喷气燃料与银片之间发生的腐蚀作用是在非水存在下进行,属于化学腐蚀过程。但是喷气燃料在实际储存、运输和使用中,总是为水所饱和,即喷气燃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解水,水会在金属表面凝结,而水的存在使石油产品成为了一种电解质,此时金属与燃料间会发生电化学腐蚀现象。

银片在水环境中发生腐蚀,是一种电化学过程。在水环境中金属趋向于离子化而剩余电子(e-):

agag++e-

H2S和S作为去极化剂脱除银片表面电子,使银片离子化作用增强,直至发生可视的腐蚀现象。

反应式为:H2S+2agag2S+H2(即氢离子过剩)

S+2e-S2-,S2-+2ag+ag2S

硫醇的腐蚀反应,根据Couper[4]机理认为是,硫醇C―S键断裂生成疏硫自由基,疏硫自由基离解生成硫化氢而腐蚀金属。

生成的金属硫化物沉积在金属表面,使被腐蚀的银片含硫量ag2S的不同或金属硫化物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腐蚀级。

5结论

本文通过硝酸银及酸、碱、水、汞洗试验,卤素、氮化物和腐蚀产物组成分析,找出了造成喷气燃料银片腐蚀的原因为硫化腐蚀,而腐蚀性物质主要是存在于喷气燃料中的微量元素硫,其中也不排除其它未明的腐蚀性硫化物。硫醇单独存在时不会引起银片腐蚀,当其与元素硫共存时,能加重元素硫对银片的腐蚀。并结合喷气燃料在实际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的状况分析了银片腐蚀的机理,对研究喷气燃料银片腐蚀物质、弄清喷气燃料银片腐蚀原因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立阳,刘琳,钱建华.喷气燃料银片腐蚀的分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3,16(3):20-24.

[2]佟丽萍,费逸伟,梁国宏等.喷气燃料硫化物的腐蚀性及分析检测技术研究[J].徐州空军学院学报.2007,2:54-56.

生物燃料分析篇4

关键词:锅炉;生物质颗粒

引言

生物质锅炉是锅炉的一个种类,就是以生物质能源做为燃料的锅炉叫生物质锅炉,分为生物质蒸汽锅炉、生物质热水锅炉、生物质热风炉、生物质导热油炉、立式生物质锅炉、卧式生物质锅炉等。锅炉采用最适合生物质燃料燃烧的燃烧设备----往复炉排。锅炉在结构设计上,相对传统锅炉炉膛空间较大,同时布置非常合理的二次风,有利于生物质燃料燃烧时瞬间析出的大量挥发分充分燃烧。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锅炉表面温度低,散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严格按中国国家规范和标准生产,所有受压部件均采用优质锅炉钢材。每台锅炉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包括水压试验、X射线检测和能效测试。设置有人孔、检查门、观火孔等,维护保养十分方便。生物质锅炉的最大特点是:节能、环保且燃料成本低。

1.生物质颗粒锅炉燃烧试验

1.1生物质锅炉

试验中采用的生物质颗粒燃烧器,炉膛面积为1.05m×0.65m,其长宽比为1.6∶1,该锅炉在炉膛上下方各有一组风机,见图1。

图1生物质颗粒锅炉纵向剖面

1.2数值计算模型

由于模型结构比较简单,在几何结构和流场特点简单的区域,使用结构化体网格,而在燃烧很集中的区域,对网格进行生物质颗粒直燃预燃室采用上给料下送风(定义为一次风)布置方式,进料和主配风位于预燃室的一侧,进料斜向插入预燃室,依靠重力和流化风助流进料。配风点包含为自炉排底部进入的风量;流化物料的流化风;预燃室出口烟道冷却周界风;炉侧壁观察孔保护风,出口高温烟气则位于另外一侧。预燃室内壁有保温装置,材料为粘土,厚度为200mm。

图2数值模拟生物质锅炉结构

由于模型结构比较简单,在几何结构和流场特点简单的区域,使用结构化体网格,而在燃烧很集中的区域,对网格进行了部分的密化,应用了分区划分的思想,这也是精简计算的重要手段。

采用三维稳态的形式来建立数值模拟,并用QUiCK格式进行方程的离散,而流场计算采用SimpLeC算法,它可以增加收敛性,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算法,而边界条件直接由速度入口和压力出口可知。其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见表1

表1生物质颗粒的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

1.3生物质锅炉燃烧生物质颗粒试验分析

对生物质锅炉进行了燃烧试验,从试验可知:在100%工况下该锅炉烟道出口处Co2和o2的分别只有302.53mL/m3和23.5mL/m3,而Co为8437mL/m3。

1.4生物质燃烧锅炉炉内流场分析

在烟道口出口处的速度达到最高,流速高达70m/s,在炉排处的速度由于受到炉排的阻挡,流速在10m/s以下。分析原因,一次风射流进入炉膛后,与从进料口处出来的二次风相互作用,使得在烟气出口处的一次风速度进一步提升。

根据实验测得,在100%工况下,一次风所占总风量比例在85%以上。数值模拟结果,在炉膛下方贴炉壁处的速度较大,并且一直延伸到烟气出口处的速度也很大。进料口同时也可看做是二次风喷口,生物质颗粒从进料口斜向下高速射出后,有从烟气出的趋势,并且靠近壁面的速度较小,二次风中心速度较大。与一次风相互作用后,射流速度还会继续增大。

图3俯视流场分布

1.5生物质锅炉炉内温度场分析

从图4可见,炉膛上方燃烧强烈,温度较高,从上向下,温度迅速减小,所以最上方的横截面在燃烧的主要区域内,并且发现最高温度并不是在中心处,而是围绕中心的一个边界。由于烟气出口靠近主燃烧区域,使得高速运行的一部分燃料在还未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就沿着烟气出出。

受一次风射流过大的影响,燃烧区域过于靠上,且在其中心处周围的某边界线上温度达到最高,达2000K左右,靠近烟气出口处温度为1500K左右,与试验测得的烟气出口附近温度1555K非常接近。这也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图4俯视温度分布(单位:K)

竖直截面正面温度分布见图5,从图中可见,上炉膛为燃烧的主要区域,并且燃烧的充满度不好,主燃区域只占炉膛部分的三分之一。在烟气出口处的温度较高,主要是受一次风的影响,导致从二次风射出的气流和颗粒无法再向下运动,而在上炉膛部分发生了回流。同时,使得燃烧区域靠近烟气口,使得烟气出口处温度过高。

图5竖直截面温度分布(单位:K)图6侧面截面温度分布(单位:K)

锅炉的侧面截面温度分布见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上炉膛的涡流部分为主要燃烧区域,这主要是由于从进料入的二次风向下运行遇到高温烟气,烟气把温度传导给了生物质颗粒,使得它达到着火点,生物质颗粒燃烧。

1.6生物质锅炉燃烧分析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在进料口处的颗粒停留时间较长,这也与燃烧的主要发生区域相一致,而越往下颗粒的停留时间越短。颗粒在刚进入炉膛后很快就发生热解,析出挥发分;而在炉膛中部及下方的停留时间较短,迅速到达锅炉底部。这与一次风的大小与位置有关,如果一次风越往下,风量越小,火焰的下冲深度就越大,颗粒的停留时间就越长,这样更有利于内部燃烧的稳定。

2.结语

在炉膛内,炉内温度场略呈菱形,并在出料口下方存在一定的倾斜,在一次风和二次风的作用下,两相流沿烟气出口处射出,使得烟气出口处温度较高,容易结焦,而在炉膛内部的火焰充满度不高,燃烧区域靠上,炉膛上部容易烧坏。

在烟气出口附近,由于靠近主燃烧区域,温度较高,特别是靠近出口上方,温度比炉膛内的部分区域还要高,此时温度达到1555K,数值模拟结果为1500K,与试验测得的最高温度较吻合。

生物质颗粒运行速度迅速衰减的时间只有毫秒的数量级,最终速度与炉内主气流基本一致;在进料口截面上,靠近后墙附近,颗粒运行速度较慢,停留时间是下炉膛部分的一倍。此处的挥发分析出的速度也较快;同时此处也是高温区域,由此表明颗粒停留时间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志华,刘红,郭亮,邢立云.锅炉燃烧调整及优化运行[J].民营科技,2011(08).

生物燃料分析篇5

木质层板吊顶的综合燃烧特性

1.未作任何防火保护处理的木质层板吊顶遇火时,吊顶很快燃烧,并迅速扩展引起轰燃,其热释放速率峰值最高,但燃烧产生的烟气浓度却比较小。

2.木龙骨表面及层板下表面单面涂刷防火涂料的木质层板吊顶遇火时,在高温的作用下,由于变形引起吊顶与墙面以及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变大,火焰及高温烟气从缝隙中进入吊顶的内层并从背面开始传播,使得防火涂层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燃烧试验初期,吊顶表面防火涂层中残留的有机溶剂受热很快挥发燃烧,也增加了一定热释放量。试验结束时,龙骨基本保持完好,层板全被烧掉,燃烧过程中,烟气浓度较高。

3.木龙骨及双面涂刷水基型阻燃处理剂的木质层板吊顶遇火时,热释放速率峰值较小,燃烧速度比较慢,也比较平稳,试验过程中,发烟量较小,试验结束时,龙骨基本保持完好,但层板大部份被烧掉。

4.采用加压浸渍处理的难燃胶合板木质层板吊顶遇火时,热释放速率峰值最小,燃烧速度也比较慢,试验过程中,发烟量很小。试验结束时,龙骨基本保持完全好,除靠近火源的层板被烧掉外,离火源较远的部位层板仍保持完好。

室内软包的综合燃烧特性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根据国内使用的软包材料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四个有代表性的试验方案:①采用普通聚氨酯泡沫塑料和普通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装饰材料;②采用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和阻燃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装饰材料;③采用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隔火衬布和阻燃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装饰材料;④采用阻燃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装饰材料。试验结果表明:

1.采用普通聚氨酯泡沫塑料和普通装饰织物的软包,着火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释放速率,并发生轰燃,燃烧过程中烟浓度很高,整个软包可在两分钟左右全部烧光。

2.采用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隔火衬布和阻燃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若着火后放热速度明显减慢,在较长的时间(约10min)后才达到最大热释放速率,其最大热释放速率特征峰值也比较小,但其放热的过程较长。燃烧过程中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烟浓度,未发生轰燃现象。

3.采用阻燃吸音材料和阻燃装饰织物作为软包,着火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热释放速率,但其最大热释放速率特征峰值较小,未发生轰燃。

以上结果不难看出,采用未经任何防火阻燃处理的聚氨酯泡沫塑料和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装饰材料,一旦失火,将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轰燃,并伴有很高的烟浓度,其有毒气体Co的浓度也较高,因此其火灾危险性很大。采用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隔火衬布和阻燃装饰织物作为软包装饰材料,由于隔火衬布受火后形成隔热保护层,阻止氧气进入并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因此燃烧速度明显减缓,防止了轰燃的发生。

窗帘的综合燃烧特性分析

未经防火阻燃处理的窗帘幕布大多属于易燃性材料,在实际火灾中,窗帘幕布往往容易着火而且火焰传播速度很快,使火焰从一个部位传播到其它部位,大大地加速了火势的发展。为了控制火灾的发生并减缓火势的发展速度,国内对窗帘幕布类织物的阻燃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些研究成果已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但不同窗帘幕布材料在发生火灾时对火灾的控制有多大,阻燃织物及阻燃处理技术对控制火灾的发生和发展是否有效,尚存在很多疑问。为了准确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情况,采用墙角火灾试验方法对窗帘幕布的综合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经过调查分析,根据国内使用的窗帘幕布材料的特点,确定了以下四个有代表性的试验方案:①普通化纤窗帘的综合燃烧特性②阻燃化纤窗帘的综合燃烧特性③普通百页窗帘的综合燃烧特性④阻燃百页窗帘的综合燃烧特性。

从试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普通化纤窗帘还是普通聚丙烯百页窗帘,遇火时均能很快地燃烧。虽然其本身的热释放量不大,且发烟量也很小,但它们的火焰传播速度很快,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把火焰从起火地点传到其它部位,将可能引起其它可燃物燃烧,因而具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性。而经过阻燃处理的化纤窗帘和聚丙烯百页窗帘,遇火时均表现出优良的防火阻燃性能,不仅能有效地阻止火焰的传播和火灾的扩展,同时产生的烟气浓度也很小。因此,对窗帘幕布类材料实施防火阻燃处理,其防火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网管的燃烧特性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铝箔复合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风管与阻燃橡塑泡沫塑料保温风管相比,燃烧的速度相对较慢,热释放速率峰值相对较小,达到最大热释放速率的时间也比较长,毒性烟气的浓度也相对较低。分析其原因之一是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所有外露表面均与铝箔紧密复合,使得聚氨酯泡沫塑料与空气中的氧气不易接触,从而延缓了聚氨酯泡沫塑料的燃烧速度,原因之二可能是该风管采用了阻燃性能更好的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或许两种可能性兼而有之。但该风管材料燃烧产生的烟浓度很大,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同时试验过程中还会发生垮塌,具有很高温度的风管垮塌后极有可能引燃其它可燃材料。因此,这两种风管在火灾中的危险性各有其特点,应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所来确定应当使用哪一种产品。

结束语

生物燃料分析篇6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使用现状参考数据燃烧

[中图分类号]U676.3[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187-1

1生物质资源概述

1.1生物质燃料的概念

生物质的原料主要为玉米等农作物的秸秆、稻草、稻壳、木屑、芦苇、蒿草、树枝、树叶等生物质废弃物。这些农林剩余物经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最后制成颗粒状燃料,可直接作为生物质燃料熄灭,具有熄灭时间长、炉膛温度高、经济实惠等特性,因而能够作为煤炭、自然气、电、油等能源的补充以至是替代能源。

1.2我国能源使用现状

如今我国大力倡导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高新技术开发低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逐步取代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冬季采暖常用的方式就是应用煤炭、燃油供暖。耗能高、污染大,是这些供暖方式是有很大的弊端的。一到冬季,矿物质燃料在供暖中的大量运用,严重地污染着我们身边的空气环境。国内能源专家普遍以为:生物质燃料是很好的清洁性可再生能源,在环保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应该依据实践,以生物质燃料取代煤、油燃料。

据调查,采用生物质燃料的取暖锅炉,1小时耗费生物质颗粒约8kg,依照冬季取暖时节5个月计算,共需求耗费生物质颗粒约124吨,以每吨650元计,需求消费近9000元,相比过去燃煤的破费,每个冬季可俭省1612元,并且无污染,有利于维护环境。此外,当前采用电、油、燃气的供暖及供气企业,由于各类清洁燃料价钱的上涨,迫切需求清洁、经济的替代燃料。因而物质燃料锅炉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2锅炉生物质能技改项目概况

2.1锅炉工况的分析

减少和防止锅炉四管漏泄要从备件的运行操作和检修工艺等最基本方面人手,坚持预防为主,质量第一的方针。组织由锅炉检修、锅炉运行、热工、电气、化学、金属和热力试验人员组成的攻关小组,做好基础工作,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开展长期、经常性的防止受热面漏泄的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工业性试验。根据锅炉生物质料层的高度和布置要求,对燃煤锅炉的前墙水冷壁管进行重新设计制作,增加前锅炉的排表面的距离,增大其空间,对生物质粉料喷口和二次风,增加链条炉排长度并在炉前新设片状生物质小料斗,根据热力计算工况增大省煤器受热面,以适应生物质燃料燃烧特性。

2.2炉内壁温

锅炉内壁温随负荷的变化。从炉内壁温曲线上可以看出,炉内壁温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总体壁温水平偏高。处于水平烟道右侧和入口在三通涡流区中的管壁温水平最高。这是热偏差与水利偏差相叠加的结果,实际运行证明了这一点,该管在管材提高档次前常发生爆管。炉内壁温测点采用金属喷涂法安装热电偶,测量值是正误差,曾做过标定,试验值偏高10℃-15℃。热偏差在通过调节炉膛火焰中心位置以达到调节再热气汽温的目的。燃烧器下摆,炉膛出口烟温下降,各级受热面的壁温也随着下降,对改善对流受热面的运行条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调整好喷嘴角度,由于喷嘴角度检修不当,使火焰冲刷水冷壁及炉墙而结焦。应根据结焦规律和炉膛结构调整喷嘴方位,一般是将火焰尽可能调向炉膛中心中心切圆附近以减少结焦。在此使用优质生物质在锅炉内燃烧,在稳定燃烧区域比较集聚。生物质燃烧得很干净,不留过多灰烬。同时在大量增加燃烧量的情况下,加大鼓引风至最大保证其压力平衡,可以降低其燃烧热度。并且能源节省也很明显。

2.3锅炉燃烧生物质与煤的燃料特性对比及燃烧特点

生物质中硫的含量极低,基本上无硫化物的排放。所以,利用生物质作为替代能源,对改善环境,减少大气中的Co2含量,在“温室效应”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将生物质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便能向社会提供一种各方面都可被接受的可再生能源。下面表2典形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分析表2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特点:

(1)灰分少,燃烧得充分,残余量极少,利于减少锅炉排热损失。

(2)相比与煤炭生物质含量很高,一般超过50%,它的含氧量也多于煤炭,容易燃烧火势旺。然而,碳的含氧量较低,因此它的发热值较相对低,要想达到锅炉的热力,必须加大燃料供给量,同时还要满足完全燃烧的条件。

(3)生物质的硫的含量极低,对环境的保护的相当有益的,污染空气指数小。

从矿物能源资源有限和因大量使用会造成环境状态恶化的战略观点出发,结合我国拥有丰富生物质资源的现实,逐步发展工业锅炉生物质的燃烧技术,对节约常规能源、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将有积极意义。

常规热电联产业配备的燃煤锅炉进行改燃生物质的改造,取得了成功,为我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贡献。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做好榜样,起到了较好的实践示范作用。同时为各企业今后的发展开启先导。

3结语

在发展中国家中,好的锅炉能提高效率减少燃料垃圾的收集的排放,使得生活环境得到提升,新的先进技术替代陈旧的工业市场中的燃烧技术。在生物能源项目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各类市场应用大规模的转换装置的趋势将会持续。增加燃料适应性,降低风险,使得费用最小化,并通过将燃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能锅炉其节能减排的功效较为明显,同时也将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大大提高。采用规模经济对生物质能整体来说非常重要。能源系统的发展是个整体,生物质的使用将日渐成为人们生产运输燃料或生物材料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生物燃料分析篇7

(一)考点解读

1.通过实验探究考查燃烧的条件

例1(兰州)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②④

C.①④D.③④

【解析】根据实验可知,①说明白磷既未达到着火点,又没与氧气接触;②说明白磷没达到着火点;③说明白磷未与氧气接触;④说明白磷既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发生燃烧。因此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②④。

【答案】B

2.通过生活实际考查灭火原理的应用

例2(福州)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具体火灾情境,选择一个恰当的灭火原理及适宜的灭火方法。灭火所依据的原理有:(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嘴吹灭蜡烛,主要是利用空气流动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而熄灭。

【答案】D

3.通过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安全自救常识

例3(广州)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B.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洒在实验桌上的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解析】室内起火,如果迅速打开所有门窗,会使空气流通加快,火势会迅速蔓延,因此不可行,即B不正确。

【答案】B

(二)考点演练

1.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央视新闻报道称,河南某农民因焚烧秸秆导致火势蔓延,烧毁了相邻的20亩小麦。专家称,遇到这种情况可用农机具设置“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起到的作用是()

a.使燃烧物隔绝氧气

B.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C.使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

D.使燃烧物的着火点降低

3.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4.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如果寝室内着火,在逃离火场时,可用湿棉被盖在身上,躬身出去或爬出去。请你根据灭火的原理说明湿棉被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化石燃料和热量

(一)考点解读

1.考查化学反应与热量的关系

例1(株洲)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解析】化学反应一般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发生都放出热量,a不正确;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除燃烧外,还有缓慢氧化,B不正确;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C正确;除了温度要达到外,还需要与氧气接触才能发生燃烧,D不正确。

【答案】C

2.考查化石燃料及应用

例2(大连)下列物质中,属于石油加工产品的是()

a.焦炭B.柴油

C.煤焦油D.天然气

【解析】石油经过分馏可以制得柴油、汽油等产品,因此B正确。

【答案】B

3.考查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例3(肇庆)观察下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So2、no2B.Co2、Co

C.So2、Co2D.no2、Co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形成酸雨的气体。根据所给图示,可知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So2、no2。

【答案】a

(二)考点演练

1.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B.石油

C.天然气D.二氧化碳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B.太阳能

C.石油D.煤

3.造成酸雨的元凶是()

a.大量使用乙醇汽油作燃料

B.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任意排放

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

D.大量植树造林

4.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5.下列化学反应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蜡烛燃烧

生物燃料分析篇8

关键词: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实践;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23-02

世界能源主要来源于矿物质燃料的燃烧,而矿物质燃料的燃烧又是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碳(Co2)及细颗粒物(pm2.5)等各种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1]“燃烧与污染控制”是在“燃烧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燃烧污染物控制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一门较新的学科。该课程既研究矿物质燃料的燃烧过程及化学能的转化,又研究燃烧导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专门学科。

尽管近几年来“燃烧与污染控制”这门课程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高校在教学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与“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传统主干课相比,该课程的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理论难度大、知识点多且零散、对数学要求高等。[2]

为此,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及解决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燃烧与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的制订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一、课程内容及特点

1.课程内容

“燃烧与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燃料的着火理论、火焰的传播与稳定理论及湍流燃烧理论模型等基础理论;液体燃料、固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及其经典的模型;Sox、nox等污染物的形成及分解机理以及主要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在污染物控制部分,由于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愈加重视,新的污染物控制要求、控制内容及相应的新的污染物控制理论及技术不断涌现,如pm2.5的产生机理及控制理论、控制技术,Co2的捕集与处理技术等。

通过相关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燃烧及燃烧污染物生成的基本原理,了解掌握最新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2.课程特点

“燃烧与污染控制”课程燃烧学部分涉及到传热、传质、传动量及化学反应,也就是俗称的“三传一反”,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科交叉性强。[3]因此,一方面,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学习又促进了学生对上述课程知识点的理解。

相比较而言,燃烧部分理论性更强,是一门典型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总结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燃烧过程的复杂性,截至目前,燃烧科学的研究仍然以实验研究为主。先进诊断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燃烧实验获取的数据更加可靠、准确。[4]20世纪以来,着火模型、火焰传播理论、反应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等的建立使燃烧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随着大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燃烧过程已经成为现实。[5]这些都促进了燃烧学的发展。但这些理论模型大多以偏微分方程的形式出现,导致仅学过常微分方程的本科生很难理解。这要求授课的老师探索找到适合本科生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污染物控制部分主要研究燃烧导致的大气污染物的产生机理、燃烧中及燃烧后控制大气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的主要技术手段。事实上,C、n、S元素既是常见燃料的组分,参与燃烧反应过程,同时其反应生成物Co2、nox、Sox又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因此,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与燃烧学部分的学习紧密联系。污染物控制除了从机理上分析研究污染物生产及控制外,更注重实践环节,即污染物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及方法的介绍。由于我国近年来愈发重视大气污染物控制,新的污染物控制内容、新的污染物控制理论及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老师不断追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教学方法

1.教材的选择

“燃烧与污染控制”这门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如何上好这门课,选择好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选择好的教材才能根据教材合理制订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进而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前市面上发行的教材一般都侧重于“燃烧学”部分,“燃烧污染物控制”部分往往不作为重点,只是捎带介绍。这些教材主要有国外教材的国内翻译版和国内教材两类,这两类教材各有特点。[6]将“燃烧学”“燃烧污染物控制”作为重点的教材只有由浙江大学岑可法院士领衔编写的《燃烧与污染控制》。笔者认为,合适的教材应该能够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相适应,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材的内容要全且新,尤其是污染物控制部分,应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前的理论发展水平及技术发展现状。教材内容应当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燃烧物理基础、液体及固体燃料的燃烧、各种主要燃烧染污物的形成机理及控制方法等。由于是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应当内容简单易懂,表述深入浅出,实例丰富直观,结构逻辑清晰,能有效衔接理论分析与工程实例。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不感到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目前国内出版的《燃烧与污染控制》教材要么理论性太强,要么涵盖内容不全面,要么针对性太强,总之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2.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教学的核心。[7]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目标性、实效性、科学性、启发性。对于“燃烧与污染控制”教学内容的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该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反应动力学基础、着火理论、火焰传播与稳定理论、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的燃烧和燃烧污染物控制等部分,但在各部分内容的讲解上要有重点。“燃烧学”部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是该部分的理论基础,可合二为一,讲解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质量作用定律、活化分子碰撞理论及链锁反应理论等。其中,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链锁反应理论应作重点讲解。关于着火理论,授课重点放在闭口系统着火理论模型的建立和结果分析上,并分析燃烧放热量和散热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确定着火温度与初始温度、物理化学因素和散热强度的关系。对于火焰传播与稳定理论,授课的重点在火焰传播概念、泽利多维奇理论、气体的动力燃烧与扩散燃烧及火焰稳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讲解,并介绍防止火焰吹脱和回火的措施,以及来流速度、火焰传播速度与圆锥型气体火焰高度的关系。对于液体燃料及固体燃料的燃烧,液体燃料的雾化、蒸发模型及扩散燃烧,碳的燃烧化学反应及碳粒的燃烧速度作为授课重点。“燃烧污染物控制”部分的重点放在燃烧过程中Sox、nox的生成机理,燃烧过程中Sox、nox的脱除以及燃烧后脱硫脱硝技术,并介绍pm2.5的生成与脱除技术的最新进展,Co2的收集控制技术。介绍理论模型时,应更注重理论模型物理意义的解释。

(2)理论与实践结合。“燃烧与污染控制”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模型较为抽象,不易掌握。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工程或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如“燃烧学”部分,在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必须将理论与具体工程案例或燃烧相关生活案例相结合,以具体案例作为切入点,将复杂抽象的理论概念穿插到生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讲解。要开设必要的实验课,如本生灯测火焰传播速度、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预混火焰浓度测量、联合脱硫脱硝实验及烟气分析仪测定烟气成分等。对于热能动力专业的本科生,笔者结合锅炉的设计案例,利用燃烧学理论解读炉膛结构设计、燃烧器布置、风量确定、炉膛点火这些具体方案设计背后的理论依据,从而强化对燃烧理论的理解。结合家用燃气灶台,讲解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原理。安排学生参观热电厂的脱硫脱硝及除尘装置等污染物控制设备,现场分析各种技术设备的设计原理,强化学生对污染物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的认识,使书本理论与实践统一。

3.教学方法的设计

(1)采用启发式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就“燃烧与污染控制”课程的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活跃、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理解掌握燃烧与污染控制相关的知识点,并能使用相关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引导性、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否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的有机结合。现在,各种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进入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传统板书教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就“燃烧与污染控制”而言,燃烧过程和污染物控制设备可以被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有效地理解相关理论概念。[8]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时,老师讲课的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加,学生的思维跟不上。[9]板书比较灵活,对于复杂理论模型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鞭辟入里地进行推导,融会贯通。但是,板书速度慢、效率低。因此,在“燃烧与污染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多种考核手段的结合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的学习。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案例分析、阶段考试等都可以作为考核手段。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考核手段都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的认识为出发点。

三、结论

综上所述,“燃烧与污染控制”涉及传热、传质、传动量及化学反应,融合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高等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点面集合,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该课程新的知识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曹玉春,吴金星,焦森林.热能动力专业“燃烧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0,(4):69-71.

[2]齐黎明.动画制作在“燃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82-83.

[3]裴蓓,辛耀华,路长.谈“燃烧学”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09,(5):57-58.

[4]岑可法,姚强,骆仲泱,等.燃烧理论与污染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严传俊,范玮.燃烧学[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王保文,王为术,高传昌.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燃烧学”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100-102.

[7]吴化钿.教育学教程[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生物燃料分析篇9

关键词:喷气燃料;硫化物;腐蚀性

1.引论

喷气燃料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及含有微量金属的有机化合物,它们的数量很少,一般只有1~4%(重)以下,但对喷气燃料的质量和性质影响极为突出,特别是含硫化合物对银片有着很强的腐蚀作用。喷气燃料中的硫化物种类很多,据美国ap48号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50℃~250℃石油馏分来说,硫化合物共有52个单体的硫化物,主要包括硫醇类、硫醚类、噻吩类、苯并噻吩类等,另外还有元素硫、硫化氢、二硫化物及多硫化物等(合格喷气燃料中不允许含有S、H2S),由于硫化物对喷气燃料的使用和储存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喷气燃料中硫化物腐蚀性的基础上,研究评价了硫化物的分析检测方法,并对喷气燃料银片腐蚀物质进行了试验研究。

2.喷气燃料中硫化物的腐蚀性

喷气燃料中元素硫、硫化氢和硫醇类能直接腐蚀金属,属于活性硫化物,必须将其从油品中除去。硫醚、环硫醚、二硫化物和噻吩等硫化物本身不直接腐蚀金属,属于非活性硫化物,但是一部分非活性硫化物受热后的分解产物有腐蚀性。各种液体燃料中都含有少量的硫化物,它们无论在液体状态或燃烧后呈气体状态都能给许多金属带来严重腐蚀。

有关喷气燃料中硫化物的腐蚀危害报道有:tomlinson等对元素硫引起烃油腐蚀进行了研究,认为若溶解在烃油中的元素硫产生的腐蚀速度受扩散控制,则其腐蚀较小;若元素硫与金属表面相接触,则会产生较强的腐蚀。在较高温度时,元素硫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硫化氢和硫酸而产生强烈的腐蚀性。硫可以转化为硫化氢,硫化氢具有更强的腐蚀性,tripathi等报道油品中含有1ppm的硫化氢即可以引起金属的腐蚀。油品中微量的硫醇,其腐蚀性与本身的结构有关,在低温时,一般对金属没有腐蚀作用,但在温度较高时(大于100℃),其腐蚀性明显增强。Couper等提出了硫醇腐蚀机理:硫醇通过π键和金属作用而被吸附金属表面上,而后在外界条件(如加热)的影响下,较弱的C—S键发生断裂形成硫基自由基,再进一步反应生成硫化氢而产生腐蚀作用。有关多硫化物的形成及其研究很早就有报道,在碱的作用下,元素硫极易与烷基二硫化物加合形成多硫化物,多硫化物的性质与元素硫基本相似,也能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

3.喷气燃料中硫化物的分析检测技术研究

3.1总硫的分析测定

总硫的测定,可用Q/SH03708043即催化氧化微库仑法进行测定。氧化微库仑法的基本原理是:试样在惰性气流(氮气)下,在石英裂解管内热分解,然后与氧气在900℃下燃烧。试样中的硫化物转化为So2,并由载气带入滴定池,与滴定池中的i3-发生如下反应:

So2+i3-+H2oSo3+3i-+2H+

反应使滴定池内的i3-浓度降低,测量参考电极对指示出i3-的变化,并将信号输送到微库仑放大器。放大器输出相应电压,加到电解电极对上,在阳极发生如下反应:

3i-i3-+2e

产生的i3-补充被So2消耗的i3-,直至滴定池中的i3-恢复到初始浓度为止。测定补充i3-所需的电量,根据法拉第电解定律即可求出试样中的硫含量。

3.2硫醇硫的分析测定

喷气燃料硫醇硫定性试验法,即博士试验法SH/t0174。该方法是根据亚铅酸钠与硫醇反应,生成铅的有机硫化物,再与元素硫反应生成黑色硫化铅,以定性地检查油样中是否含有硫醇。试验主要反应是:

博士溶液制备(CH3Coo)2pb+2naoHna2pbo2+2CH3CooH

博士溶液与硫醇作用na2pbo2+2RSH(RS)2pb+2naoH

硫醇铅以溶解状态存在于油样中,并因硫醇分子量不同而呈现黄色或棕色。若加入少量硫磺粉末,便有黑色硫化铅析出

(RS)2pb+SRSSR+pbS

因此,当油样中含有硫醇性硫时,生成的硫化铅沉淀将使博士液与油样界面硫磺粉颜色变深。若硫磺粉颜色不变,则判断油样无硫醇性硫。

采用GB1792-88标准分析方法(硝酸银电位滴定法)进行硫醇硫定量测定。电位测定方法系将油样溶解在乙酸钠的异丙醇溶剂中,用硝酸银的异丙醇标准溶液进行电位滴定,用玻璃参比电极和银-硫化银指示电极之间的电位突跃指示滴定终点。

3.3元素硫的分析研究

3.3.1元素硫定性检测方法

采用汞滴法以判断有无元素硫存在,其原理在于:液态金属汞与元素硫反应,生成黑色硫化汞,硫化汞附着在光亮汞滴上使之变色。若油样中不含元素硫,加入汞滴不会变色;反之,若含有元素硫,加入汞滴后,在一定时间内,汞滴会变色。据此,可判断油样有无元素硫存在。

3.3.2元素硫定量测定方法

元素硫定量测定通常采用极谱法,但用极谱法直接测定元素硫干扰多,结果不可靠。而含硫化合物系统分析法(Uop法),采用汞处理油样,取汞处理前后总硫含量之差为元素硫含量,极不精确,远远达不到准确测定元素硫的要求。采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间接测量燃料中的元素硫的方法,灵敏度高,最低检测浓度为1.6×10-3μg/ml,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取25ml油样,加入适量纯净汞,充分反应后离心弃去油液;往沉淀和剩余汞中加过量饱和浓na2S溶液,待反应完毕(汞滴再次显示光亮白色),过滤回收汞,将滤液用同样饱和浓na2S溶液定溶至25ml;再取一定量的这种溶液用新配制王水处理后测定汞的含量,即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汞。其原理在于:

Hg+S=HgS

HgS+S2-=[HgS2]2-

3[HgS2]2-+12H++12Cl-+3no3-=3[HgCl4]2-+3no+6H2o+6S

[HgCl4]2-+Sn2++2Cl-=Hg+[SnCl6]2-

转化生成元素汞后,用载气将汞蒸汽带入原子吸收仪的光路,测定其吸收值。因为汞蒸汽对波长253.7nm的紫外光具有最大吸收;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吸收值与汞蒸气浓度成正比。

据此,可以测定汞的含量,并相应计算出处理油样中元素硫的含量。方法流程如下所示:

注:Hg与HgS不反应,Hg2S不存在。Hg2++Hg=Hg22+因硫化物的存在而不能进行。

3.4硫化氢、二硫和多硫化物的分析研究

对喷气燃料中的硫化氢,主要采用醋酸铅试纸定性判断其有无,也可用亚铅酸钠检测。

硫化氢的测定可采用电位滴定法(aStmD3223—92),二硫化物的含量测定用改进的Zn—Hac还原法,用总硫减去已知硫化物的含量可得知噻吩类硫等残余硫的含量。

参照类型硫Uop法和洪布尔法分析流程,测定二硫化物步骤简述如下:取250ml油样,加适量汞脱硫;取此脱硫液200ml,加入足量铅酸钠溶液,充分反反应后过滤、水洗,除去硫醇;往除去硫醇的试油中加入冰醋酸50ml、锌粉10g(比例1g/5ml酸),于60℃水浴中搅拌反应15分钟,使二硫化物转化为硫醇。然后,用电位滴定法测量新生成硫醇硫并计算得二硫化物硫含量。方法流程如下所示:

注:硫醚、噻吩等不参与上述反应。

4.结论

本文分析了喷气燃料中硫化物的腐蚀危害,研究评价了喷气燃料中硫化物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总硫的分析测定、硫醇硫的分析测定、硫醚硫的分析测定、元素硫的分析测定、硫化氢、二硫和多硫化物的分析测定,这些方法的借鉴和建立,有助于分析油品中硫化物的存在形态,对弄清油料的腐蚀变质原因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芳.《喷气燃料银片腐蚀微波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徐州空军学院硕士论文.2004(2).

[2]Jin,J.;wen,Z.;etal.“studyontheeffectofsulphurcompoundinfuel”;mun.,2000,30,829.

[3]mennoVanDongen.;Fieldstrengthsanddissipatedpowersinmicrowave-excitedhigh-pressuresulphurdischarges;31(1998)3095-3101.

[4]梁文杰.石油化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43.

[5]金桂红、林国美、夏光.喷气燃料中硫化物对银片腐蚀的量化表征.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胡泽祥、杨官汉、王立光等.喷气燃料中元素硫的定量测定.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1期.

[7]胡泽祥、杨官汉.《喷气燃料银片腐蚀机理及变质喷气燃料再生处理研究》.后勤工程学院硕士论文.1999(1).

[8]孙健.石油化工产品中硫及其化合物的测定法选择[C].1003-5095(2002)05-0027-04.

[9]李铁臻、杨官汉、许世海.油品中硫化物的分析现状和发展趋势.军用油料.2002年04期.

生物燃料分析篇10

[关键词]生物质电厂;燃料;皇竹草;组织模式

[作者简介]刘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热能与动力,广东广州,510663

[中图分类号]S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3)06-0019-0003

生物质发电主要利用在农林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发电燃料,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产业。根据2005年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被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是国家大力推动的能源产业。同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生物质发电也被列为能源领域中重点开发利用的技术,并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日益枯竭,生物质发电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未来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从目前国内已建成的生物质电厂运行情况来看,多数电厂在燃料的收集、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均存在难题。特别是50mw的大型机组,燃料组织环节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电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燃料组织模式:种植皇竹草作为原料。通过对这种新型燃料组织模式的探讨,笔者希望能为以后的生物质电厂燃料系统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传统的燃料组织模式

生物质电厂的燃料一般采用在农林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等。这些燃料具有密度小、热值低、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且具有季节性。一个容量为2×50mw的生物质电厂每年所需燃料量大约为60×104t,燃料收集半径大约为30~60km,根据各地资源分布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

目前最常见的燃料组织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a)从农户处收集燃料;b)在厂外收储站对收集到的燃料进行切碎、打包等再处理;c)将处理好的燃料运输至场内储料场储存。

而为了降低电厂的初始投资及管理难度,减少电厂的人员,并兼顾燃料供应安全性,降低风险,大多数电厂的燃料组织都是采用电厂自主组织完成和由当地的农户或经纪人组织完成相结合的方式,只是在各自完成的比例上有所差异。

二、燃料组织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一)燃料收集困难

首先,农林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在农林作物未收获的时段,将会产生燃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其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所有权分属千家万户,在收集过程中电厂要与收集半径内的多个农户个体或经纪人打交道,工作量非常大。再次,电厂作为需方,缺乏对供方的约束力,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农户单方面涨价或突然停止提供燃料的情况。最后,农户对燃料的收集主要是以人力为主,效率低下,导致其积极性不高。上述因素都会导致燃料收集困难。

(二)燃料运输成本高

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少有机械化集中生产,人均耕地面积少,导致燃料分布零散,运输工作量大,成本高。无论是电厂挨家挨户去收取,还是由农户各自送货上门,运输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到燃料成本上。即使设置厂外收储站,也只能使运输成本高的问题有所缓解,而无法得到根本改观。

(三)燃料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生物质电厂普遍采用炉排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对燃料含水率的设计值一般在20~30%。但农户均采用自然风干的办法对燃料进行处理,最终含水率一般在30%以上。有时由于风干时间不够长,含水率甚至会远超30%。同时,在燃料收集过程中,由于不可能做到每户每次都详细检测,农户往燃料中掺水掺石块的事情时有发生。

含水率过高会导致燃料在储存时易发酵、自燃,从而产生安全隐患,而且在进入炉膛燃烧时会增加锅炉排烟损失,使锅炉效率下降。往燃料中掺石块则可能会损坏解包机、给料机等上料设备。

(四)燃料供应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生物质燃料具有密度小、体积大的特点,因此储存设施占地大,储量却很少。而出于成本控制方面考虑,储存设施的容积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在燃料的组织过程中,存在诸多经常遇到且难以回避的困难。例如,燃料供应的季节性影响、燃料收购的价格上涨、电厂与农户之间产生纠纷、恶劣的气候因素影响等。当这些因素的影响超过厂内和厂外储存设施的缓冲承受能力时,电厂将不可避免地遭遇“无米下锅”的尴尬情景。

据笔者了解,国内的生物质电厂曾出现过多例因燃料供应紧张,燃料收购价格在短时内大幅上涨的事件,甚至还曾有电厂因为缺少燃料而被迫停机。

三、新型燃料组织模式

为了电厂长期安全稳定运行,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国内某生物质电厂工程正在尝试采用一种新型的燃料组织模式。该电厂主要采用在电厂周边50km范围内种植的皇竹草作为燃料,同时也可以收集该半径内的各类农林业废弃物作为燃料。

电厂规模为2×50mw机组,年利用小时按6000h计,年消耗燃料量折合成含水率10%的皇竹草约为48×104t。

(一)皇竹草的特性

皇竹草是我国从南美洲哥伦比亚引进的高产量优质牧草,其植株高大,根系发达,为多年生植物,主要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适宜种值于各种类型的土壤,并具有很强的耐酸性和抗干旱能力。皇竹草性状介于荻苇与高粱之间,其外形和生长形态类似甘蔗,但中空,节间较脆嫩,属于软质秸秆。

皇竹草最适宜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而且对气温条件的适应性较强,在靠近北方的地区也可以种植,但是温度较低会抑制其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皇竹草生长周期短,收获期长,春季栽植后2~3个月即可收割,每年可收割4~6次,栽植一次可连续收割6~7年,每亩每年可产鲜草达25t。

皇竹草鲜草含水量为75%左右,除去水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占固体物料总重量的80%以上。除此之外,还含有蛋白质、脂类、灰分、果胶、低分子的碳水化合物等。对含水率10%的皇竹草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含水率基础上,其热值低于树枝、锯末的热值,而与水稻、玉米秸秆等大多数生物质的热值相当。

(二)种植模式及规模

该电厂所在地区为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有大量山坡地可用来种植皇竹草。项目公司计划利用山坡荒地共约15×104亩,由当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项目公司负责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并回购收获的皇竹草作为电厂的燃料。

依靠种植,这些荒地年产皇竹草鲜草最高可达375×104t,折合含水率10%的干草约为105×104t,作为电厂的主要燃料。同时在周边地区收集当地的农林废弃物,每年约26×104t,可作为补充,满足电厂需要。

(三)燃料组织模式

该电厂的燃料组织模式策划为:项目公司+政府+燃料公司+经纪人+农户。首先,项目公司和当地政府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当地农户的种植予以科学引导。然后,由项目公司组建燃料公司,同时发动并培育一批当地的经纪人,并在每一个种植乡镇为电厂配套建设燃料收储站(约20个)。

农户种植皇竹草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己承包土地种植,将收获的产品卖给燃料公司;另一种则由经纪人承包土地,农户受其雇佣进行种植。

皇竹草收获后,就地进行晾晒,然后由农户自行送至电厂或厂外收储站,或者由燃料公司或经纪人上门收取。收集到燃料后,合格的直接入库储存,需要再处理的则经过切碎、脱水等处理之后再入库储存。

电厂设置20个厂外收储站和1个厂内储料场,共可满足2台机组65天的燃料量。

(四)优点及缺点

这种新型的燃料组织模式有自己独特的优点:a)农户或经纪人可以承包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种植,燃料的分布变得比较集中,收集工作比较容易;b)燃料产地集中,使运输工作量和成本大大降低;c)电厂收购燃料需面对的对象较少,可以建立起规模较大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可以在收购时进行抽检,都有助于保证燃料的质量;d)皇竹草的种植有当地政府和项目公司组织和引导,有利于维持燃料市场的稳定、有序。皇竹草的生长受季节的影响要比其它农作物小得多,通过合理调配收割时间,燃料供应可以做到全年无间断。这些都是电厂燃料供应安全性的有力保障。

以上是新型燃料组织模式的优点,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模式也有一些缺点:a)皇竹草的种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同时农户的利益也需要担保,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而且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难度较大;b)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较适合在南方地区进行。因为皇竹草虽然对气温条件的适应性较强,但是越靠近北方其产量越低,该模式的经济性越差;c)该模式尚未经过工程实际检验,拟采用该模式的生物质电厂尚处于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通过的阶段,在以后的项目实施阶段是否会遇到新的困难尚未可知。

四、结语

因为篇幅的关系,本文仅在技术层面对新型燃料组织模式和传统燃料组织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未再在经济性方面进行探讨。

本文提出的这种新型的生物质电厂燃料组织模式从技术上来说完全可行,而且可以明显改善甚至解决一些在传统的燃料组织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但是它也有自己不可忽视的缺点,希望能有后来者继续这个课题,找到能够改善的办法。

[参考文献]

[1]GB50762-2012,秸秆发电厂设计规范[S].

[2]徐晓云.生物质电厂燃料运输、贮存及输送系统的设计研究[J].电力技术,2010,19(6).

[3]文科.大型生物质电厂燃料收储运系统工程应用分析[J].广西电力,2011,34(6).

[4]陆涛.生物质电站收储运系统在农垦环境下的应用[J].可再生能源,20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