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非遗传承方案十篇非遗传承方案十篇

非遗传承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46

非遗传承方案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相关群体。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地方也相继开展了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国家、省、地市、县共四级传承人保护制度基本建立,使传承人保护工作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亮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遗存,一种很容易随时代的迁延而湮没的文化记忆,它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之中的活的内容。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袭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以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非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传承人必须履行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的义务。2011年9月文化部《关于加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对部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征集并妥善保管相关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加强对部级代表性项目的深入调查、研究,有计划地出版相关成果”。

笔者认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保护,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老龄化现象严重。急需政府有关部门对传承人进行立档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老龄化是号称为“人间国宝”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最大杀手,已成为共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它得以延续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如果拥有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渐减少,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断绝的境地。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保护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进而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截止到2009年6月,文化部已经连续公布了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10类,共计1488名。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研究,笔者发现在1488名传承人中六七十岁的占了大多数。部分传承人已到耄耋之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期和衰亡高峰期。很多国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迈体弱,有的身怀绝技但未能传承给后人就已离开人世。如在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川剧六大传承人之一的陈安业和苏剧两大传承人之一的蒋玉芳在评定期间就已于当年元月谢世。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高尔基曾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整体步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通过建立传承人的档案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2.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宗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本质,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载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不能离开人而进行下去,传承人的存在和延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决定性因素。

严格地讲,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关于传承人的规定力度是不够的,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业思维模式的影响,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对传承人的关注远远不如对传承项目本身的关注,因为遗产项目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而对于传承人的关注却需要付出代价。如果这种观念不尽快改变,将会深层次地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档案工作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档案记录和反映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的话,那么传承人的档案则记录和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本质,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由这些人形成的群体传习、演绎和再现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归宿。

3.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建立档案既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及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二是及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保护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等重视,不可厚此薄彼。传承人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传承性,由于传承人受诸如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顺利的履行他们的责任,建立传承人档案对传承人的自身信息、作品信息等进行入档记录,可以辅助传承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文化部于2008年制定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建档与管理需要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民众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价值及作用,以增强他们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意识,从而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各级档案馆除了利用收集到的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为载体的传承人档案向

公众提供基础的档案信息服务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举办展览、参观、培训,让民众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了解和加深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

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有利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

2007年6月9日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总理在中华世纪坛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专题展览的过程中指出“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民族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常扮演着忠实传承历史的史官的角色,他们同时也是民族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历史上,传统农业社会中所使用的风车、水车制作技术、宣纸制作技术、蜡染技术等等,也主要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教授民间的能工巧匠来传承的。在传承科学技术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和传承者。如昆曲艺术、曲艺杂技、民间音乐舞蹈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等,都是通过他们来传承的。这些具有独特审美风格与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样式,为后来的新文学、新艺术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面临灭绝的境地,及时的建立传承人档案可以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其详细、真实的记录使这些伟大的民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还是传承一个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剪纸、年画,一出出戏曲,一件件艺术品时,所能感受到的决不会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或是审美方式,透过这些艺术形式与审美方式,我们同时也会从中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民族精神和这个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实不仅仅是上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就是传统庙会、宗教仪式、传统节庆活动等,也无一不肩负着这样的社会责任,传达着这样的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理念。而这一切,正是通过民间艺人、匠人或是传统仪式主持人来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由此也就获得了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忠诚捍卫者的身份。应该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已经所剩无几的人力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理应受到部级保护。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为有效的保护就是建立传承人档案,利用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详细记录其全部资料,化无形为有形,持续和广泛的传承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结语

传承人以非凡的智慧创造和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他们的传承才能世代相传、永不断流。如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档案已成为一种趋势。如日本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经过专家的严格审议与批准以后,确定“人间国宝”名录。为“人间国宝”建立档案,用文字、图片和音像方式存录其全部档案,文化厅长官负责监督被认定的“人间国宝”,“人间国宝”在传承“绝技”时要进行记录,这些记录要被保存并公开,这些活动是为了使“人间国宝”实现艺术价值。这一制度对于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广,被纳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整体框架之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急迫性与重要性,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在建立传承人档案方面的成功经验,尽快实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的体系,更好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何永斌.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中的几对关系[J],山西档案,2009(3):48.

2.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72.

3.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省略/inc/detail.jsp?in-fo_id=1546

4.佟玉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J],文化学刊,2011(1).

非遗传承方案篇2

[关键词]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所有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整理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流程的首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对象的质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应遵循的原则和应使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1.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

1.1收集原则

1.1.1依法收集的原则

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坚持依法收集原则的根本保障。文化保护立法先行,是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的成功经验,立法保护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根本方法。例如:日本于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产保护法》,明确规定不仅由国家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还着重强调由国家保护无形的文化艺术遗产。这部法律不仅在日本国内发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定性作用,还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分布了一些法律法规,比如:2011年6月1日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2004]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18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39号令)等;省级地方性法规也颁布了一些,比如:2012年12月1日开始执行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0年9月8日开始执行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扶助办法》等。涪陵各档案收集部门应按照各级各类法律法规,依法进行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

1.1.2真实性原则

我们知道,档案在很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起作用的前提是档案本身的真实性,如果收集的档案不真实,那对社会不仅起不了作用,反而会害了社会。因此,真实性原则成为档案收集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保护和传承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确保收集的档案是真实反应和记录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原则成为首先应遵守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收集涪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确保收集的档案的真实性,必须严格按要求去收集。比如书籍类档案的收集,就要到权威的网站上去收集,或者收集有正规刊号的书籍,对于没有正规刊号的书籍就要认真鉴定,自己拿不准的要去咨询相关的专家,而不是看到是书,内容与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就以为是档案了。还有就是现在网络上的资料丰富得很,但里面的资料是真假难辨,所以如果要收集一般网站上的相关资料,一定要认真鉴别才是。

另外,在收集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两种档案时特别注意遵守真实性原则。

一是口述档案的收集: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传播,没有形成固定的文字,这类档案我们就叫它为口述档案。口述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由于口述人记忆力或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口述过程中或记录过程中发生变异或偏差,这就很难保证收集的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因此,在收集这类档案时要认真分析,去伪存真,确保口述档案的真实性。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传播过程中因受到新文化、新思潮、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而产生不同于以前的新档案。因此,我们要尽量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并掌握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生境,这样才能保证所收档案的真实性。

1.1.3全面性原则

我们收集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之所以要遵循全面性原则,是因为只有全面收集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才能真实反映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态,由此才能找到发展、传承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方法。

全面收集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不管是否进入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要是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档案都要全面收集;另一方面是针对每一个项目而言,要全面完整地收集相关的档案资料。

当然,全面性原则还体现在其他各方面。比如载体方面就是,只要与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档案,不管是书籍类、实物类、声像类都应完整收集。全面性原则还体现在,不仅收集与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物质档案,还包括与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非物质档案,比如文化空间等。

1.2收集方法

1.2.1通过相关部门收集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它是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现成的档案,需要深入民间、深入基层,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而成。这种收集工作可以向具有研究、鉴定、调查、记录等专业能力的非遗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等进行。当然也可以通过乡镇文化站落实收集工作,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多存在于农村基层的角角落落,存在于千家万户的口授心传中,倘若不依靠基层组织,收集难度相当大。

1.2.2抓住民俗节日进行收集

一些属于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相关档案的收集需要在特定的民俗节日进行。比如新妙打谷场号子(翻叉歌)在每年收割谷子的时候都要唱,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在每年春节后就开始收割和制作。抓住这些民俗节日,进行采访、摄像、摄影、录音等记录工作,就能收集到该项目原汁原味的完整素材。

1.2.3购买

购买是指通过平等协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所有者手中计价收购所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方式。购买是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方式,可以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流失和损坏。通过购买方式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要有资金资金支持的,只有那些以其他收集方式收集不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才可以老虎使用购买的方式收集。对于所有权属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如“申遗”档案、保护档案等,档案收集部门依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大多数还是从其他单位和个人手中征集而来,针对这些档案一般采用征集的方式进行收集。通过广泛宣传,鼓励档案所有者向档案收集部门捐赠或者交由代为保存,档案工作者也要深入基层主动收集散存于民间的档案。对于不愿意以无偿方式交的所有者,可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

2.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

2.1整理原则

2.1.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整理出来的档案能反映有关内容来龙去脉的发展历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需要做到依“项”整理,以此保证档案的系统性以及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审批和保护的,因此,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整理工作应以项目为单位,确保一项在一起,不同项目的档案不能混淆,同一项目的档案不能分割。当然,也可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单位进行整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

2.1.2分级整理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整理应依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级管理制度,实行分级分层整理原则,即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级别及价值科学划分其文献的级别,以便系统管理和重点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空间的改变、传承人的更替、文化表现形式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整理应当充分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需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留足空间。

2.1.3防止泄密原则

在整理时,还应注意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密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尤其是某些民间传统工艺文献中可能会涉及某些技术秘密性的内容,如独特的技艺流程、工艺配方等,对这部分文献的保管应当谨慎,处理好保密与开放的关系,科学划定密级,以保护文献内容安全,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2.2整理方法

2.2.1分类整理

分类整理方法应该说是档案整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在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整理过程中也是起作用的。只是在对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是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所分出的类型就不一样。比如根据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型进行分类的话,就可分为民间文学档案、民间音乐档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档案、传统技艺档案、传统医药档案和民俗档案等六大类。这六类中的每一种中又包含很多个项目,以每一个项目为单位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民间文学档案就有白鹤梁的传说档案、百花潞酒的来历档案、道隆法师的传说档案、巴人寡妇清名显天下档案、涪州八景档案、陆发翁挥墨涪州档案、翼王石达开的传说档案、蔺市四方八景档案、涪陵榨菜的传说档案、黄庭坚在涪州档案、巴国的故事档案、涪州三仙档案、点易园的传奇档案、诸葛亮兵书铁柜山档案、抗日英雄徐帮道档案、蔺市龙门桥传说档案、巴国的传奇档案、李渡镇的由来档案、朱熹与易经档案、一代帝师周煌的传说档案、黄庭坚与洗墨池档案、神奇的荔枝园档案、在涪州档案等共计23项。其优点在于方便利用,而且随时可以增加新收集来的档案资料。缺点是不利于保存,因为一个项目里有实物、书籍和声像等,保存起来就比较麻烦。如果根据载体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话,又可以分为实物档案、书籍档案、声像档案等。其优点是利于保存,缺点是把各项目分散了,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而且破坏了项目的完整性。这两种分类方法各有优劣,整理者只能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不同的分类整理了。

2.2.2重点项目重点整理

这一整理方法体现了分级整理的原则。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级别及价值进行重点项目重点整理。比如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里就有部级、重庆市级和涪陵区级之分,当然在整理的过程中对部级要进行重点整理,比如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另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仅靠基层文化站撒网状收集还是不行,对于重点项目应组织专业人员下乡重点收集。比如民歌民谣类项目,可由文化馆音乐干部下基层进行录音、记谱、调查;文物古迹类项目,可邀请县文物办专业人员下乡调研;民间舞蹈类项目,由文化馆舞蹈干部收集;历史传说等文学类项目,由图书馆专业人员收集等等。

2.2.3创建丰富的传承人档案

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档案的建立非常重视,文化部已经颁布《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文化部令第45号)强调了传承人的特殊性。法规要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采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全面记录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品,建立有关档案”。冯骥才说:“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头传承的,一半的中华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便是代代相传的传承人。如果传承人没有了,活态的文化便立即中断,剩下的只能是一种纯物质的历史见证了”。由于传承人地位的重要性,创建传承人档案势在必行。因此,在整理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档案,将他的全部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整理出来加以保存。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2]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网。

非遗传承方案篇3

于力北京永安商业公司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档与遗产保护和利用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通过接收征集、

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记录保留下来,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效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和灭绝。另

一方面在建档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编研等方式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努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精髓发

扬广大,以达到传承文化的最终目的。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料既是全面

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保护工作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的

重要记录,又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非常必要的工

具和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建档是一种非常重

要的方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文

件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与遗产保护

和利用的关系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目前,档案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认识有广义和狭

义两种观点。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由记录非物质文化

遗产本身和反映其保护与管理的阶段性和全过程的所有成果及

相关资料组成的信息载体集合。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审批和复查等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倾向于前者。可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档案是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演变过程及其各个阶段文

化的特征,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状况,记录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各项活动,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及典型传承群体自然状况、文化背景、文化活动等

的各种类型记录材料的总和。具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档

案、申报与保护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和传承人档案。

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深入研究,目前学界尚处

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确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定义。本

文分析认为,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管理的含义。广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一种理念,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它是以档案管理的理论为指

导,以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和途径为参考,结合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特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进行的各项管理活动。

狭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

理过程中,将利用各种途径获得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

声像等各种载体进行立档保存的管理过程,一般包括非物质文化

遗产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定、保管、编研、信息化利用

等环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主要包括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

管三项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

通过专门的接收和征集的途径,把分散在民间的自发传承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资料、各组织已收集整理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

案以及其他有关档案,集中到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

业机构进行保持的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工作是

建档的基础,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流程的首要环节,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对象的

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整理分类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

法,将接收征集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科学组合、排列和

编目,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整理分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建档的重要部分,是对接收征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

要延续,同时又是鉴定、保管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前提

和基础。接收征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如不加以整理分类,

则处于杂乱、无序状态,无法保管利用,也不能有效发挥非物质

文化遗产档案的价值。因此,需要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使用科

学、有效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整理分类,使之系统、

有序,为之后的档案保管、服务利用以及档案信息化奠定坚实的

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类型多样、来源广泛、管理者情况

复杂、内容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鉴定有着与一般文书等类档案不同的鉴定原则与方法,我们不

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鉴定方法,而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的特点,按照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效益性以及一般性和特

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展鉴定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管同

样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

科学的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面前难

以永久留存。档案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的保管就是在各个机构现有的模式下,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

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档案材料进行

科学有效的保存和维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促进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作为中国各个民族智慧和才能结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人类关注和重视的珍

贵文化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化

保护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

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了猛烈的冲击,部分

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或濒临灭绝。保护工作严峻,如何对非

物质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档案”,是特定集体、个人

在政治、经济、宗教、艺术、教育、文化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传

承后世的各种非物化形式的历史记录,其载体往往是人。作为档

案的一部分,其基本功能是保存和再现文化的真实面貌。但人的

记忆并不能忠实反映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它会因记忆能力欠缺

而丢失、因想象干扰而重塑、因载体生命消失而失传。因此,必

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规避人的记忆失误或生命终结而

造成的损失,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准确性、形象的具体性

和内容的真实性。通过档案构建社会记忆,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

营养,使得后人通过传递文化和后天的学习,借以吸纳和传承优

秀的文化传统,进而创造新的文化。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

要早提,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

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由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是一种非物化的、活态的和无序存放的财富,容易流变

丢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一种独特的档案,其价值

显得非常珍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工作,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直接反映了文化活动项目的基本面貌、传

承情况,也是文化发展、历史发展的间接见证。作为一种珍贵的、

重要的档案文化资源,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不仅有助于完

善现有档案资源,建立特色档案馆藏,更有助于保护与传承非物

质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近几年,全国各地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行列中,正是基于此目的。实践证明,通过笔录、拍照、录音、

录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和挖掘,同时建

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无疑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

有效措施之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有利于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脆弱性导致其非常容易失传,为

保存需要,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以合适的载体将它们

的核心内容整理、记录下来,这样便产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作为档案家族的新成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形成是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并不是保护

工作的终点。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只是一种暂时存在形态,

接下来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研究、开

发和利用,如举办展览、开展编研等,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固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原为活态并

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

而利用恰恰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建档则是利用的前

提和基础。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部门以库藏的档案资源为依据,

通过特定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档案信息给用户,服务社会各项事

业的一类业务活动。它的基本工作内容包括了解和熟悉库藏档案

资源的内容和成分及各类档案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预测和分析

社会对档案资源的需求特点,掌握档案利用需求的发展规律;向

各方面用户介绍和说明库藏中的相关档案资源线索,主动开展档

案咨询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迅速、准确地向档案用户提

供他们所需要的档案文献。

从档案管理不同业务环节和流程之间的关系来看,利用服务

的重要基础是除其之外的包含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定保管环

节的建档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虽然在整个档案

管理过程中位于主导地位,但必须依靠于建档工作,没有建档工

作便不能进行和发展。如果建档工作的接收征集、整理分类和鉴

定保管环节开展得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利用服务就会

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容易陷于衰竭的境地。同样,如果

不根据社会各方面用户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利用服务,而只

是闭门造车,埋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接收征集、整理分类

和鉴定保管环节,那么建档工作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

此,必须通过加强建档工作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利用工作

的开展,确保服务成效;以搞好利用服务工作来促进非物质文化

遗产建档工作的完善,夯实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智为,邓绍兴,刘越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程齐凯,戴旸,周耀林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

[4]王云庆,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

讯,2012(4).

非遗传承方案篇4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

2004年4月,苏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地区,这标志着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也为苏州科学地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难得的机遇。作为部级综合性试点城市,苏州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以致力于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制度。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苏州市被列入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苏州市综合性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在苏州开始实施。2004年10月正式成立了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由市文广局、财政局共同制定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了保护专项资金。建立了由市领导领衔、多部门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实现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统一协调和全面指导。并下发《“文化苏州”行动计划》《苏州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同时也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立了相应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2007年全市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城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同年出台“十一五”文化传承规划,在抓改革、创作的同时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而形成了职能部门重视,社会广泛参与,有计划、有法规、有措施、有专门机构、有专项资金,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循序渐进、依法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2011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更加翔实的法律依据,也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环境。2.建立四级代表作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制度苏州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县区四级保护名录和三级传承人制度。保护名录体系的建立为科学保护、全面保护、分级保护、重点保护提供了基础性框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人及文化技艺的保护,尤其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因此在申报和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还建立了科学的项目传承人认定制度,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和保障。截至2015年8月,苏州有部级名录32项、省级名录79项、市级名录159项、县级名录205项、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9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5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4人。通过对名录体系的建立以及传承人制度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图1—3)。3.建立地方性保护法规经过多年努力,苏州市制定了20余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04年以来先后制定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颁布了备受关注的国内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从而比较完备地构建起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撑和依据。4.创建非物质文化品牌活动和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关于非物质文化的所有相关记录的保存。苏州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各类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丰富,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白茆山歌会、太仓郑和航海节、江南丝竹节、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等,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样本和素材。同时,周庄、锦溪、千灯、同里、木渎、甪直、光福、东山、西山等江南水乡古镇也结合自身特有的物质风貌,举办各类旅游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及游客,打响特色文化品牌,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提供了平台。在大力弘扬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苏州市还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地。先后建成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吴门中医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和昆山昆曲博物馆、顾坚昆曲纪念馆,常熟古琴艺术馆、评弹艺术馆和白茆山歌馆,张家港河阳山歌馆,太仓江南丝竹馆,吴江丝绸馆、芦墟山歌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吴中区的香山古建工坊、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碧螺春茶加工,相城区的御窑金砖、淡水珍珠加工等一批特色馆和保护基地也在筹备和建设中。常熟蒋巷村因地制宜建成的被誉为江南农耕文化缩影的“蒋巷民俗馆”,在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走在前列,起到了表率作用。这些通过评估、认定和考核验收,并向社会开放的保护基地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公益性场所及重要的物质空间(图4、图5)。

二、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困境

1.行政职能与权责管理尚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政府机构努力建立了很多保护机制,但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错综复杂,管理组织存在不足,标准也不统一,造成了档案化保护工作在执行上的混乱。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中,2001年政府将木刻年画社整体搬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又在2006年成立了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造成了管理机构的重叠和交叉。统一执行系统的失效,使得很多保护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造成分工不清、责权不明、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政策的执行和贯彻中,也常因为执行部门和人员执行力的原因,而导致了非遗的档案化保护最终流于形式[4]。

2.未形成市场化的产业机制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然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的成熟产业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物质生活。在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手工技术被大机器生产体系所代替是必然趋势。工业化生产使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在消费市场中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相关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通过“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工业化手工艺品”代替传统手工制品,对非物质文化的技艺传承缺乏远见和耐心,因此造成了产品设计和生产营销与市场的真实需求脱节,也注定其产品停留在缺乏内涵的低端商品层次。此外,缺乏市场化的意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以苏州舞龙灯为例,百花洲龙灯队自注册至今,虽然具备了一些市场经济的要素,但依然保留旧时代手工艺者的“匠人”气息,家族产业观念比较浓厚,距市场化的运作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传承人谨小慎微、小富即安的思想与龙灯队产业化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百花洲龙灯队虽拥有80名左右的队员,但专职队员只有20余名,其余均为“打工者”,是一个比较松散的民间团队,缺乏懂得市场化运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团队规模偏小,与产业化发展差距较大[5]。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运作条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的困境,而档案化保护就更加困难。

3.人才缺失与技艺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首先需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靠“口传心授”,学习周期长,工序繁复枯燥,技艺的提高非常缓慢,工作环境也都较为艰苦。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获得一定的收益,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更为漫长的时间。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尴尬处境。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但是因为在经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式的文化给养,现代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也缺乏足够的兴趣与热情,由于缺乏了解、缺乏恒心而不愿意从事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关的工作,因此苏州的很多非遗项目现在都面临着后继乏人、人亡艺绝的尴尬境地。目前苏州市市级以上的非遗代表性传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65岁,部级项目代表性的传人更是高达71岁。人员老龄化的现状严重困扰着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的一个载体,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物质文化。之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记录,更多的是从结果、实物上来保护和传承,并未关注后传承人时期的现实境遇。尽管有关机构建立了非遗传承人的名录制度,但如何让传承人真正后继有人,如何弥补人才的断层与缺失,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在缺乏传承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更加需要档案化保护[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措施及策略

1.利用现有保护基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不仅需要制度和传承人,还需要物质空间场所,苏州已经建立了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地场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场所档案化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物质空间场所进行进一步改造提升,建立健全档案场所的建立与使用措施和机制。以昆曲博物馆为例,可将昆曲表演、艺术家工作室,以及相关视频音频、服装台饰等各类物质化的档案信息有机融入到场所内部,不是将其完全保存在档案馆,而是将各类文化要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场所,打造成档案存放的活态物质空间。

2.将文化展示与档案化保护相结合

档案化保护并不是根本目的,而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之一。要通过场所的档案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给世人,将文化展示与档案化保护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有效带动档案化的保护。同时良好的文化展示反过来也能促进档案化保护,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可以在文化的保护、展示和传承之间建立起桥梁,在活态的展示中提升民众对档案化保护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储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理论探析[J].山西档案.2011(2):46-48.

[3]李会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探究——以苏州昆曲保护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金虹.苏州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难点与策略研究——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2.

[5]王靓.苏州市民间组织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非遗传承方案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研究

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平阳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21项、市级62项、县级98项,部级传承人2位、省级28位、市级70位、县级80位,创建了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处,市级非遗传承基地3处。此外,平阳还创建了“和剧”、“温州鼓词”、“平阳南拳”等多个传承基地和多个传承教学基地。但近年来,平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灭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和流失,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档案建立不完整不系统。平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建档,相关的文件、音像资料零星存放,存在着管理不严和流失现象。

(二)缺乏相应规章制度约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管理保护措施不够完善,在遗产保护上虽然以政府为主,但在遗产传承、挖掘和资料的整理上仍然以个人行为居多,一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依靠祖辈口传身教继承的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急需加强。

(三)尚未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十分短缺,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技术保护、人员培养以及档案管理资金和设施难以保证,遗产档案管理松懈甚至流失,严重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科学保护档案有待提高。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一些部门单位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亟待补救。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录,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缩影。不仅是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因此,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不断提高档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档案工作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增强生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全县转型发展大局

加快转型发展、建设温州大都市南部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大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研究工作,必须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大局,把握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在服务转型发展中确定工作方位、发挥独特作用。

(一)发挥档案工作服务文化繁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记录着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档案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要加快推进新一轮档案梳理,努力使档案成为一个地方的文明象征和文化标志。要把“文化强县”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综合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档案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发挥档案工作服务社会民生的作用。人民群众满意始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解决到哪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建立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群众查阅的档案利用体系,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途径和办法,扩大档案开放范围,改善档案查阅条件,努力使档案资源更好地惠及于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网络延伸到社区,促进“档案进家庭”。

(三)发挥档案工作服务建设主旋律的作用。当前,平阳进入大投入、大开发的时代,很重要的是借鉴历史经验、科学治国理政、凝聚民心。文化部门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快转型发展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三、突出重点,强化举措,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

建设与平阳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要求相符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部门肩负的职责。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一)在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上下功夫。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登记备份工作的规范化。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数据准确、真实,不断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确保关键时刻能真正发挥效用。

(二)在档案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找准档案文化的立足点、聚焦点,对县非遗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归纳提炼和深度分析,实现更高层次的开发利用。县非遗中心要充分发挥作用,指导档案建设,通过拍照、摄像、录音等方式为濒临失传的文化现象建立档案,为推进文化强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数字化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有效保护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档案利用网络化服务水平的关键。以建设数字档案室建设为抓手,加快从过去以技术为主导向以服务为主导转变,从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向注重档案内容信息化转变,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资源库、档案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带动档案信息化与档案服务体系深度融合,让大众也乐于参与和分享。

(四)在档案基础工作建设上下功夫。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整理工作。积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演唱的曲目进行录像、录音、记谱工作,并摄制成光盘永久保存。对于实物档案不便于长期永久保存的,将其转换成电子档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口口相传、记录不多或不宜推广的民间技艺,都要一一归档。

四、加强领导,营造环境,为非遗档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单位本着对档案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工作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工作计划,为保护工作提供组织支持和人力支持。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非遗传承方案篇6

引言

文化遗产中有实物性质的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各类文化遗产如果加以保护,是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载体不全、传承者逐渐减少等现象,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延续、历史发展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在新时期,必须要注重加强各种遗产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大机遇,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便捷、快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多的关注,而且通过媒体平台的引导,使得人们能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也能为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渠道,促使人们相互交流与沟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得到拓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集合,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越来越丰富,但由于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过程中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管理理念不明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档案管理理念进行明确,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要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新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理念要进行创新。当前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理念、管理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受到影响。

2.信息化水平不高。传统的档案管理采用人工管理模式,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各种非物质文化?z产档案数据进行处理,档案不规范、档案丢失等问题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事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体系和制度不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重要任务,在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开展工作,但是当前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档案工作中还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使得各种档案资源不够统一,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也出现较多质量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管理开发策略

1.广泛收集,摸清底细,形成名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对各种档案进行收集整理是基础性工作环节,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时候,必须要广泛收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普查的方式,对具有档案价值的实物、文献、音像资料等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摸清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情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形成相关名录,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同时,在普查的过程中还能发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例如一些语言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通过传承者进行文化传承,在民间普查过程中可以找到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述者、传承人、表演者,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开发,挖掘出更多有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普查、收集工作十分复杂,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要长期坚持,在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更不能漫无目的地盲目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历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任务进行设计,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整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工作逐渐深入,再调整方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水平。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综合调查与收集,也可以针对某一类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档案收集,针对某种习俗、某类传人的档案资源进行收集,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收集过程中的常见方式。

2.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2.1建立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保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入,而且数字化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防止文化遗产丢失,则必须要加强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资料的保存,借助信息技术,扩充数据库容量,并且在各个地区加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数据库的完善,对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及时更新,确保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网络的传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避免其因传承人死亡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失传,提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2.2搭建虚拟博物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更是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发挥出文化教育、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应该要加强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展示,借助信息化加护可以构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动漫技术、音视频技术等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文字信息,虚拟博物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示更为生动、形象,而且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外宣传、展演,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加良好的体验。例如当前有的地区已经加强对虚拟博物馆的应用,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人们只需要通过操作电脑就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详尽内容,并且可以配合音频、视频解说,各种影像资料的融合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展示更加详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

3.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体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健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类文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认知,用现代化管理意识对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模式进行规范,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产生的档案资源越来越多,为了促进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形式进行规范,统一档案的格式,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类档案进行分类利用。第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要与其他的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学教育价值等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能真正发挥作用,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积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

非遗传承方案篇7

千百年来,黔东南苗侗各族人民以歌舞传承文化,以服饰记载历史,以芦笙渲染生命,以木鼓张扬豪情,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貌的历史遗存巧妙地融合成绚丽多姿、神秘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圈,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苗侗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近年来,黔东南州重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档案部门也积极开展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

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各种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和多维性。依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规定,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随着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而应运而生,可以说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什么经验,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去探索,寻求一条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之路,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黔东南在贵州省公布的9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占了40处,为全省的44%,居全省第一;部级名录全省40处,黔东南就有19处,占全省的48%,居全国第三。黔东南有这么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那么也就说明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也非常丰富。近两年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或者说是还处在为申报项目而制作基础性材料阶段,还谈不上进行归档,许多材料还散存在民间,或者个人,或者一些部门,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档案门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具有永久保存的载体。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文化资源。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是维系国家的统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护和提供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刻不容缓,加强黔东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更是势在必行。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严格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建立四级档案的分级管理规定。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省、区、市建立了自己的省、市、县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也应形成分级管理体系,这是有效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措施。因此,一定要严格执行分级管理规定,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分级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县一级的档案管理工作上。

2.以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契机,认真做好“非遗”档案的收集和征集。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世代流传,大部分没有形成正式的记载,有些已经濒于失传和灭绝。为了挽救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全国人大在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保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管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防止损毁、流散、丢失”。档案部门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发掘、征集和收集工作。

3.按照专门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专门化管理。对各种“非遗”项目档案的整理,要按照专门档案构成一般要求进行分类管理,妥善保存原始草稿、原生态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件等资料。结合实际,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归档时间,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健全归档制度,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列为重要档案之一,作为珍贵档案对待,尤其是对于实物档案和一些特殊材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要存放在特藏室,采取特殊技术方法进行保护和保管。

4.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提供利用工作。收集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目的是研究和提供利用,使之为弘扬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在研究利用中,要征得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使公众理解与认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对繁荣民族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档案部门应和文化、民族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和提供利用开拓广阔的前景。

5.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保护。要针对各种档案材料,因材保护和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演唱的曲目进行录像、录音、记谱工作,并摄制成DVD光盘永久保存。进行记录和整理,建立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实物等多方面的档案资料库。为妥善保存和管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生活状况、艺术成就等情况建立档案。对于实物档案不便于长期永久保存的,转换成电子档案,并定期检查和复制。

非遗传承方案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优化管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多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经过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的艺术传统、传统的表演艺术、各种民间活动、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手工,例如手工器具、实物以及相关的手工制品。从形式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形式,例如表演艺术、传统技能等,一类是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动态的文化,它重点强调的是人类传统的技艺与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活态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类型

1.实物类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类档案即在文化活动中形成的文化成果,作为一种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成果,在文化活动中主要是起到了媒介性的辅助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如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中需要使用的面具、器皿以及装饰,舞蹈活动中使用的道具,传统的黑陶工艺制作出的器皿,针灸使用的银针类型,这些都属于实物类档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实物类档案也具有文物性质,组要重点保护。

2.文献类档案。文献类档案主要是通过文字形式就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以及关于传承者的基本情况,这些文字材料、文献记录、报纸期刊都是文献类档案,材料涉及的种类较多,除此之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也属于文献类档案。

3.申遗相关档案。档案馆的申遗相关档案即某一非物质文化申请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的材料。这类档案主要包括在为申遗而准备的材料以及在申报过程中不断补充的文献,基本用途是介绍文化的基本情况,在申报过程中的宣传、新闻材料,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献和材料。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

(一)妥善的材料整理。优化档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进行妥善的材料整理工作,并积极进行申遗相关工作。特别是要详细记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登记工作,其他的文献类档案要按照类别以及时间整理,这样在查找的过程中才能更加便捷,可以在档案馆中随时提取。

(二)积极参与遗产保护。档案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离不开积极参与相关的保护工作,活动记录材料是档案的最终要来源,因此档案馆也要积极参与各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及时建档,既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录入,收集材料要齐全,包括媒体报道以及相关的书籍,各种信息对于完善档案材料都至关重要。其次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档案,这样保证遗产可以时代传承、发扬光大,同时继承人也能提供更多宝贵的原始资料。

(三)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档案馆的档案管理工作,要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对于我国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系统的材料收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整理不仅内容繁杂,而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如果没有专业基础,是很难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管理。因此,档案的管理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将处于零散状态的材料分门别类,同时还要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材料,保证档案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

(四)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我国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散落在民间,想要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并逐步推行数字化管理,进行数据库的对接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各个地方的档案馆要各尽其责,将各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仔细地收集、整理、存储,并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一些没有详细记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寻找到遗产继承人,通过录音录像、口述表演的形式来建立档案,对于比较重要的内容要妥善保存,定期整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

(五)拓宽档案收集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内容繁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一些所有权的归属比较复杂,因此档案馆的管理部门要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针对不同情况,适当拓宽档案的收集途径,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有效的档案收集管理工作。对于所有权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遵守相关的档案法规,将各种相关的实物资料、文字文献都收集进档案馆,对于集体所有以及个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档案馆要积极鼓励民间所有者向档案馆捐赠或者寄存。同时,档案馆也要做好收买的准备,设立专门的基金,专门收购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并将一些珍贵文物征收进档案馆。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当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每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数量都在增加,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档案材料需要得到更加妥善的管理,从档案文献的整理、积极参与遗产保护、设立专门的档案收集小组、建立档案的分级管理制度、拓宽档案的收集途径,从各个方面综合完善管理,繁荣我国的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陈祖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主体研究――以妈祖信俗档案管理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1,01(18).

[2]王旭东.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云南大学,2013,06(01).

[3]陈竹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0,05(01).

非遗传承方案篇9

必答题第一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4、第三条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5、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6、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进行。

必答题第二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第二十三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2、第十八条国务院建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

3、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4、第十七条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现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立即予以记录并收集有关实物,或者采取其他抢救性保存措施;对需要传承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传承。

5、第十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荐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推荐时应当提交传承情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6、第二十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7、第三十四条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8、第三十五条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

判断题第一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是一回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2、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传统的;二、表现的形式必须是传统的;三、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传统的。只要符合以上三条,无论有多少其他小的改动,都可以说该项目保持了“原汁原味”。(√)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文化联系,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没有必要去考虑如何保护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事项。(×)

4、当代科技发展太快,传统技术已经严重落伍。所以,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没有什么科学价值可言。(×)

5、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有传承人,有的没有传承人。(√)

6、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各级政府只是这些遗产的“大管家”,而不是它的真正“主人”。政府的工作应该是动员当地民众保护好自己所传承的遗产,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与帮助。而不是通过举办传统庙会等方式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7、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学术机构来培养是最好的途径。(√)

8、传承人对正在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改造,但文学家、艺术家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素材,去创作新的剧目或其他新的艺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能繁荣当代新文艺。(×)

判断题第二组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传承人日益年轻化是件好事,说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已经解决了后继乏人的问题。(×)

2、我们应该提倡各地传承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政府可以把苏绣、蜀绣、湘绣、顾绣、粤绣等各种绣法的传承人组织到一起,让她们彼此学习,相互借鉴,这样大家的进步就会更快些。(√)

3、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一天是要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简单,最稳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统统放进博物馆,而不要做无谓的活态保护。博物馆式保护,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的保护模式。(×)

4、当代传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与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传媒确实是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罪魁祸首。(×)

5、传统节日类遗产几乎都是从传统仪式发展过来的。所以,原汁原味的传统节日都会有规模宏大的仪式。这也是鉴别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还原汁原味,是否还有资格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标准。一个传统节日如果只剩下“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6、一旦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怎么改编、改造——哪怕是放弃了传统内容、传统技法、传统原料,都不会影响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更不会将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

7、保护传统村落的重点是,保护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街道、桥梁,至于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歌舞、传统仪式活动,并不在传统村落保护之列。(×)

8、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公布了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抢答题(共40题,每轮二十题)

本组答题为抢答题,这一轮共有20题。在主持人念完题目并宣布开始时,参赛队开始抢答,由第一位抢到的队答题,每题10分;如出现抢答(即主持人还没宣布“开始”就按报答器),则抢答的队被扣10分;如果抢答后回答不正确,也同样扣10分。

1、都老是壮语对村寨头人的尊称。流传于融安各壮族聚居区。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隋唐时代都老有崇高威望,还拥有号令部众的铜鼓。请问:“都老”又称着什么?答案:布老、寨老滚人

2、在我县长安镇大袍村苗族聚居区,有一个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组织的带头人具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历来都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他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生活中自然形成。他既是芦笙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寨中最活跃的人。请问,在苗族的文化中,这个带头人叫做什么?答案:芦笙头

3、我县的长安镇曾为广西四大名镇之一,河西的骑楼街也名声在外。据2011年统计,有近百年历史的河西骑楼街建筑总面积达到了23300平方米,请问:河西骑楼街总户数有多少户?答案:246

4、宗法制度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一旦家族人丁兴旺,经济宽裕,就要因袭旧制建立祠堂,祭奠祖宗,激励子孙。村寨中较为兴旺发达的家族一般都建有祠堂。请问,我县目前保留较为完好、规模较为宽大恢弘的大良镇西村屯陈氏宗祠建于什么年代?答案:清乾隆嘉庆年间

5、融安县雅瑶乡有一个行政村叫冠带村,该村的名字是以一位明朝的总兵因得朝廷赏识,被封为英王,皇帝赐他顶戴(王冠)和玉带。后因被诬告他招兵反叛而被朝廷派兵清剿,在官军围困数月后自刎。后人为纪念他,把他出身地儿时生活的村庄命名为“冠带”(以皇帝赐予的王冠和玉带命名),请问,这名将领的名字中什么?答案:韦纲

6、长安大袍苗村流行着一种苗族传统生产习俗,开耕时间在农历一月初。开耕时,由寨佬荷锄,点燃包有家禽粪便的火把,出村后摘一把茅草(取单数),到田间向东方锄几锄,插上茅草焚烧,春耕开始。在举行这个仪式的同时,还要呤唱什么歌?答案:开耕歌

7、融安北部农村稻田的耕作,犁田和耙田各进行3次,然后播种或插秧。在水稻秋收后即犁田,使土壤在太阳暴晒下充分风化,泥土通过冬天的泡、沤,达到消灭病虫害、清除杂草种子和疏松泥土的目的。这种耕作方式又叫什么?答案:三犁三耙

8、打背工是一种民间劳动协作方式。流行于融安各民族居住的农村。春耕夏种,秋收农忙,建房造屋,婚丧喜庆,同族和同村人互相自愿义务帮工,获得帮助者随时自觉“还工”,但不要求按对方帮工所付劳力对等,可多可少,互不计较。需要帮工人家,预先做好计划,需要帮做什么工或多少人,提前上门告知。壮、苗、瑶各民族至今仍流行。请问这种方式又叫什么?答案:“滚揉制”。

9、浮石镇东江村和六寮村以烧石灰出名。在烧石灰这一过程中有很多讲究,首先是开山取石头时,由村上有威望的老者,拿一生公鸡拜山,求山神保佑,而且装窑时女人不能近场,由村上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装窑。装好窑后,杀猪敬山神,之后青壮年劳动力聚餐喝酒,多时十几桌。请问:要由几名六十岁以上的老汉装窑?答案:六名

10、融安县长安镇太平村竹编帽子历史悠久,据说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用金竹编织帽子,名曰“太平帽“。太平帽是金竹破成的篾子织好底层,然后把竹叶铺匀,再编织面层,最后把帽边撩紧便大功告成。太平帽样式美观,结实耐用。太平帽是祖传工艺,全村男女老少均会编织。太平帽分为两种:请说出这二种帽子的名称?答案:弯头帽和尖顶小叶帽。

11、土地神是神界地位最低的小官,但为人守土,乐善好施。所以,在农村传统社会中却是个极有权威的神灵,民间有:“入村要拜土地”,“进山先问伯公”的民谚。在桥板壮族地区,土地神生日这天不能下地干活(动土),惊动“土地神公”。请问:请问,这一天被称为什么节?答案:“土王节”

12、对野猪、山羊等较大的猎物实行围猎,小型猎物由个人狩猎。围猎时,猎手分工明确:有经验的、枪法好的猎手先去“把堂”即估计猎物可能藏身沟槽及逃跑时必经的路上把守,然后有“觅蹄”(脚印)经验的猎人带猎狗按猎物的脚印去跟踪猎物,一些没有猎枪的小伙子跟着觅蹄人后面,这些没有枪的小伙子又称着什么?答案:“猎脚人”

13、壮族地区大户人家多建院落。院落四周修建围墙或以房屋墙体作为围墙,形成封闭的具有良好防御功能的建筑组合。入口处,建有大门,门框比普通的门高大,门板比普通大门厚重,两边有用青石加工成的门枕石,门楼上方建有双斜坡瓦顶,檐下形成一条遮阳避雨廊道。这种入口处的建筑叫什么?答案:门楼

14、晒楼是瑶族传统建筑。流行于板榄镇东岭、麻江瑶族聚居区。建在干栏房前或屋后,供晾晒衣物或纳凉之用。一般是从住房一面外墙平伸出去,靠几根圆木支撑,再铺上木板或者竹片,围上栏杆;一层,两层,甚至三层,远远望去,吊斗似的,高高挂在吊脚楼上,悬于半空中。多呈长方形,也有做成椭圆形的。这种建筑又叫什么?答案:虚楼、踩楼。

15、五色饭是我县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五色糯米饭、花色饭、花色饭、乌色饭。流行于壮、侗、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制作,作为扫墓,赶歌圩食用或馈赠亲友礼品。五色饭色彩缤纷,清香可口,至今各地民间仍保持这一传统风俗。那么,五色饭中的五色指哪五种颜色?答案:红、黄、蓝、紫4色,加上糯米本身的白色

16、糯米糍粑是流行于融安各地的民族特色食品。即将糯米浸泡、淘洗后,放入蒸桶内烧火蒸熟,然后将糯米饭倒入石臼里,用木杵反复舂捣。待将糯饭舂成糕状后,将一小团糍粑,先在手上捏成圆形,然后摆放在饭桌上,糍粑即慢慢硬结定形。请问:做糯米糍粑一般都在什么时间?答案:清明节和春节时

17、艾粑粑是一种传统风味食品。流行于我县各地农村。清明节前后,摘取山野的黄花菜的嫩花芽或苦艾的嫩芽,用清水洗净后搓揉,再与糯米搓揉成团,包上加糖的花生芝麻馅,用铁锅煎成饼状,煎熟或蒸熟。今仍时兴流行。请问:艾粑粑通常在什么时候才制作?答案:清明前后

18、长安镇流行吃一种食品叫滑滑粉,它也是一种民族传统食品,它滑嫩而带韧性,美味可口。今仍时兴流行。那么,这种食品还有二种其他的叫法,这二种叫法是什么?答案:卷筒粉、肠粉

19、融安北部山区素有歌海之称,逢节有歌,逢喜事有对歌。谁家讨媳妇、嫁女、招郎上门、弄满月酒、进新房等都有对歌活动。外村的亲友来走亲戚,做东的这个村的歌手们都主动去与客人或外村来玩的对唱山歌,先是请歌师,后是唱客气歌,接着就是盘歌,盘歌的内容很多,有时事政治、名人轶事,自然知识,情歌对唱。有的连唱三天三夜不罢休。这种对唱的方式也叫什么?答案:“坐堂歌”

20、在腊月下旬杀年猪时,将蒸好的糯米饭,在糯米饭里放上适量的盐、五香粉、胡辣粉拌匀,然后将生猪血与糯米饭拌匀后灌进猪大肠里,灌好猪大肠后放锅里蒸熟,然后放炕上熏烤,吃时洗净蒸热切成片状。我们当地称这种食品叫什么?答案:“郎棒”

21、“草鞋”是用糯稻谷的草芯编织而成,至今在该地区仍有少数农家妇女织草鞋穿上干农活。草鞋有粗细之分。一般“粗草鞋”是上山下地穿用,“细草鞋”是赶圩走寨时穿用。其中,“粗草”有两种:一种是用三根草芯为一股,编织成鞋;一种是用三根草芯为一股缠上布条编织成鞋。请问:粗细草鞋制作在板榄、大将、雅瑶、大坡等乡镇有多少年历史?答案:500

22、唱龙歌是自清代咸丰年间,从湖南传入。每当春节至元宵节,融安县的板榄、大将雅瑶、大坡等乡镇均有舞龙习俗。扎龙材料可以用纸或草,那么纸扎的和草扎的龙分别叫什么龙?答案:纸扎的的叫明龙,草扎的叫黄龙

23、在百年彩调历史中,从融安走出了一批优秀彩调人才。1955年广西彩调团成立,长安业余彩调团杨爱民、傅锦华等人先后被调到团里工作,成为团里的业务骨干,1960年,她们参与演出并由傅锦华主演的彩调剧《刘三姐》进京演出。四进中南海怀仁堂,得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和赞赏。请问,进京演出的时间是1960年的几月?答案:6月到10月

24、彩调《龙女与汉鹏》进京成功演出,促进了融安彩调的兴盛,村村有文艺队,到处演彩调。请回答:2008年,长安镇、大将镇被文化部评为什么之乡?答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5、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那一种步法应用最广。答案:矮桩

26、杨爱民是我区有名的艺人,原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集编、导、演于一身,在彩调史论的研究上亦颇有建树,在彩调剧界享有较高的声望。被称为“彩调王”、“彩调博士”、“当代彩调专家或权威”,彩调剧《刘三姐》莫进财扮演者。请问:杨爱民是哪里的人?答案:融安县长安镇人

27、原广西彩调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傅锦华是第一代刘三姐之首、彩调代表性传承人。电影《刘三姐》主唱,她清澈的歌声被誉为天籁。她编排的彩调旦角舞蹈及身段作为教学训练范式,一直沿用至今。请问:她创作的身段共有多少套?答案:十三套

28、广西文场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文场广西文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2008年11月,长安文场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请问:文场又叫什么?答案:“文玩子”、“小曲”

29、长安文场后继人蒋耀芳在老艺人曾贵春的传教下,创作了“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等经典文场唱段,请问:该作品是根据现代京剧哪一个作品改编的?答案:《红灯记》

30、长安芙蓉酥,是一道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它色泽金黄、香酥可口,选料讲究,油而不腻,列为长安镇宴席上传统四大名菜之一,请问:所谓的四大名菜是指哪四道菜?答案:扣肉、元蹄、芙蓉酥、白切鸡

31、长安芙蓉酥什么时候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答案:2011年6月

32、1978年,融安县人民政府将龙舟赛纳入政府举办,当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龙舟赛,来自融安、融水两县共33艘龙舟参赛。1984年9月举行第三届龙舟赛,首次打破了无女子赛龙舟的惯例,请问,本届龙舟赛共有几支龙舟队参赛?答案:6支

33、经过百年打造,融安县龙舟赛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并被人民网举办的第三届节庆创新论坛评为2012年最佳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节庆品牌。请回答:融安龙舟赛哪一年于年获柳州市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案:2013

34、融安龙舟龙舟制作在2013年列入柳州市第四批非遗名录,请问:作为第三代龙舟制作工匠的代表人是什么人?答案:沈观佑

35、在苗族同胞聚住的村寨,每到农历正月就会举行苗族同胞的民俗节日——“芒蒿”节。“芒蒿”,是苗族语,意为“野人”。野人是苗族人民崇拜的动物,它象征着强壮和力量。我请问,我县什么地方举行“芒蒿”节?答案:长安镇大袍屯

36、请问:哪个乡镇的“三月三”会期为融安县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大型民族传统节日。答案:板榄镇

37、彩调艺人胡秀珍专习唱功老生角色,唱功超群,天赋喉嗓,字正腔圆,越唱越明,表情动人,恰似艺苑中的一枚“金针”,为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艺名,这个艺名是什么?答案:“指南针”

38、长安文场是以曾贵春为首的长安文场等老艺人,对长安文场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传承,给后人留下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自治区文化厅哪一年授予长安镇为“文场之乡”,2004年

39、秦兆祥,艺名“乡巴画匠”,融安县沙子乡三睦村石岩屯人。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读过私塾,十四岁随师学艺。请问,他于哪一年获得获得广西首批“民间高级工艺师”称号,答案:2006年

40、《融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集》。从2006年至2009年底,历时三年,共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少条?答案:1000余条

41、打油茶是民族传统饮食。流行于东北部地区农村。把锅烧热,放入茶油,将茶叶煸炒,注入适量开水煮出茶味,调好味,经滤瓢隔离茶渣,用小碗分盛,放入阴米(即蒸熟晒干后的糯米饭)、油炸花生、炒猪肝、小肠、麻雀蛋等,咸甜自便。特点:颜色浑黄,浊而不沉,既有浓茶的香味,又有阴米、花生的香脆和猪肝、小肠的美味。打油茶待客,请问:客人一般喝几碗,以示对主人的尊重。答案:3碗

42、抢花炮是传统游艺项目。抢花炮一般在各个庙宇每年一次的祭祀活动期间举行,同时还有舞狮、拳术表演等活动。请问:抢花炮这一项目流行于我县的什么地区?答案:板榄雅瑶等乡镇

43、盘古是传说中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和繁衍人类的创世始祖。盘古庙是壮族民间宗教庙宇,源于原始末期的始祖崇拜。壮族及其先民聚居的地区多有修建。我县境内有盘古文化遗存。请问:我县境内有多少座盘古庙留存?答案:17座,

44、融安民间信佛、道历史久,信者众。清末民初,长安方圆一公里左右,人口不过五千,有五家做法事的专业道馆,他们分别是杨道馆、张道馆、林道馆、秦道馆和什么道馆?答案:李道馆

45、文场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音乐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其中大调有:越调(又称月调)、丝弦(又称思贤)、南词、滩簧四个。越调适于表现喜悦轻快、舒畅的情调,也能表达悲哀、焦急的心情;请回答,丝弦所表达的是什么?答案:丝弦宜于表现叹息、惆怅的情

46、我县老艺人蒋耀芳等人创作文场剧《墓地琴音》、《迷彩情结》和《桔乡情》曾参加地区专业剧团文艺汇演,他们曾获得什么奖?答案:获音乐创作二等奖

47、相传有一年长安镇方圆十里数日无雨,水利不济。农民为了祈雨灌田,就以制作滤粉的木滤瓢祈敬社王,借制作滤粉时米桨从有眼的木滤瓢连绵不断流下的样子以祈老天降雨之吉兆。说来也巧,不日老天便数日连降大雨,灌溉了久旱的农田,成就当年五谷丰登。请回答,这个传说源于什么朝代?答案:清乾隆年间

48、在融安县北部的板榄、大将镇农家,都用竹筒将一二条活的昆虫放进竹筒里用生桐油浸泡,浸泡数月后便可做药,人生了无名肿毒,如疔疮、被跌打皮下淤血,就用这种昆虫浸泡的桐油涂在上面,肿痛就可以消失。请问,这种昆虫是什么?答案:蜈蚣

49、岑有培,芙蓉酥制作传承人。经营大三元酒家,以制作融安传统名菜为主,注册“岑师傅金牌”芙蓉酥。请问他是第几代传承人?答案:第七代

50、杨步云,国家一级演员,长安镇人,原广西彩调团团长,他曾获得了文化部的什么奖?答案:文华表演奖

第二轮比赛必答题目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第三十三条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2、第二十六条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3、第三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4、第三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5、第三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6、第四十条违反本法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7、第二十五条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8、第五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轮比赛判断题

本组答题每一个参赛队的必答题,每一个队从八道题中选择一题进行回答,如回答正确,加10分,答题不正确不得分也不扣分。

1、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与审批是同一时间。(×)

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正式公布前必须进行公示。(√)

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普及(×)

4、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保护。(√)

5、文化部非遗主管部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的审议是复议阶段(√)

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规定的非遗保护的“三项制度”分别是“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度”、“传承与和传播制度”和调查制度。(√)

非遗传承方案篇10

今年2月26日,我委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议案后,即将条例草案印发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2月28日、3月1日分别召开专家学者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2月底至3月上旬,我委会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赴杭州和湖州等地进行调研,召开了由当地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对条例草案的修改意见。3月16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情况报告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如“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享誉海内外。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如何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保护意识淡薄,工作不平衡。不少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未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有的甚至在未实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二是资源流失加快,传承后继乏人。近年来,有些团体和个人受利益的驱使,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转让出卖,以谋取私利。不少境外人员也以各种名义到我省各地,搜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造成民族民间文化珍品流失境外。同时,部分传承人的生存状况较差,特别是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年逾古稀,后继乏人,使得这些独门绝技随着老人的离去而失传灭绝。面对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的冲击,民族民间艺术的消亡速度正在加快。三是立法滞后,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由于缺少相关的制度规范,我省不少地方的保护工作仅仅停留于文化行政系统的部门行为,尚未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保护措施得不到很好落实。大部分市县保护和管理力量较为薄弱,经费投入较少,一些地方连整理抢救等基础性保护工作都难以开展。因此,亟需通过立法,明确政府职责和保护措施,以进一步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宁夏、江苏等省区已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极大推动了当地的保护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了本届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广东、安徽等10多个省区也将相继制定地方性法规。我们认为,及时制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于加快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保护和利用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省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较好地总结了多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上是可行的,建议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时,条例草案在有些方面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修改,主要是:

一、关于保护范围。条例草案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并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在调研中,有的专家和地方提出,草案第二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第一项和第六项的表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办公厅文件([2005]18号)的提法不一致,表述不够规范合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应再作斟酌。为进一步突出保护重点,明确保护范围,建议将该条第一项、第六项分别修改为“口头传统,包括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和“与上述表现形式相互依存的实物资料和场所;”。

二、关于保护职责和保护经费。条例草案第二章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有的地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明确政府职责,强调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各级政府更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建议将草案第九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第十条第一款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对“专项资金”的用途可适当扩大范围。

三、关于名录和继承。建立名录体系和确定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核心制度。条例草案第三章专门对此作了规定。有的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多依靠口授身传,应积极鼓励传承人和传承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活动,以进一步建立以人为核心、科学有效的传承人制度,这也是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不同之处。因此,建议在草案第三章中增加一条作为第二十一条“对传承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另外,该章第十五条关于确认传承人或者传承单位资格的规定不够严谨,表述不够准确,建议作适当修改。

四、关于特别保护措施。条例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和命名民间艺术之多。在调研中,有的部门和地方提出,在生态保护区内除了要保护好群众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外,还需要保护好与传承活动相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这些都需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行政部门的积极支持配合。因此,建议将草案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初审,经省文化行政部门会同省建设行政部门、省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后,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同时,建议在该条中增加命名民间艺术之乡的相关条件和程序,以增强条例的可操作性。

五、关于法律责任。条例草案第三十条规定,“侵占国家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资料和实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部门依法予以追回,并作出处理。”在调研中,有的部门提出,非法占有国家财物的行为种类很多,根据治安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才由公安机关作出相关行政处罚。建议对该条作适当修改。草案第三十八条规定对擅自从事工程建设活动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破坏的行为,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作出相应处罚。有的部门提出,根据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此类行为不应只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处罚,应根据违法行为的不同性质,由有关行政部门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另外,该条款与第四章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内容不对应,建议对该条作适当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