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十篇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十篇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58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1

abstract:inordertoenoughrealizethemanagementandapplicationofenterpriseinformationresource,thispaperproposesanarchitectureandfunctionof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whichisbasedon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integratedthetechnologyofportalandapiandsoon,hasgoodintegrationabilitywithotherapplicationsinenterprise,whichwouldbeaperfectschemefor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atlast,basedontheplatformofSharepoint2007realizes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systemfunction.

关键词:内容管理;企业内容管理系统;eip;Sharepoint

Keywords:contentmanagement;enterprisecontentmanagementsystem;eip;Sharepoint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59-02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它可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各个企业内部存在各种应用系统,平台各异,无法实现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同时随着信息资源不断增多,并且这些信息资源分散、分类不统一,导致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形成了“信息孤岛”。

虽然企业蕴藏着巨大的信息资源,但是没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去挖掘利用,信息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信息类型越来越多样化,大量半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信息的出现。如何科学管理这些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保证这些信息资源被充分利用,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需要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来支持对异构系统间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和共享。

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eip)是一个基于web应用框架,它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信息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是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部门、员工之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本文提出了基于eip技术平台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构建一个分布式、可扩展、灵活性好的内容管理和平台。让企业中大量分散无序的信息资源,通过这个系统平台,整合成为全面有序、优质的信息资源,进而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

1企业内容管理系统

目前,内容管理是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GartnerGroup认为,内容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内容管理、web内容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内容管理和企业外部网信息共享内容管理;metaGroup认为企业内容管理是技术也是策略,从产品方面讲,企业内容管理是技术、工具以及方法,以实现在企业范围内对内容的捕获、管理、存储、保护、,同时也是策略,负责管理企业或组织内部非法结构化的信息。企业内容管理不仅仅是web内容管理,它要更复杂、更重要,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企业内容管理工具支持企业有序管理并利用非结构化信息;学者merrillLynch则认为,内容管理应侧重于企业员工、企业用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方便地获得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过程,其目的是把非结构化信息到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等,从而使用户可以检索、使用、分析和共享。

总的来说,内容管理以企业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解决各种非结构化信息和半结构化信息的采集、管理、利用和不断膨胀,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等联合起来,通过有效组织,使企业的整个业务、管理、资源等环节协调运转、效率优化,为管理决策和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构建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优质有序的整合型信息和服务,将信息资源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解决信息资源分散性与用户信息需求综合性的矛盾;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实现了信息的增值服务;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2基于eip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

根据目前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结合eip技术的优点,本文提出一个基于eip技术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它满足多数企业的企业内容管理的需求,见图1。

该体系架构以内容管理为核心,通过融合portal技术实现以业务流程管理和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同时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web展现层;内容管理层;数据存储层;系统统一应用程序集成接口。

2.1web展现层用来提供系统与外界用户之间交互的途径,为系统的展现部分,该层将用户与系统的应用逻辑分离开来,可由JSp、aSp网页等实现,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浏览器实现对系统的访问,从而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信息的搜索,获的与自身相关的消息等。

2.2内容管理应用层该层以传统的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并整合先进的个性化定制、工作流技术、单点登录等技术,具体提供完善的内容管理与应用管理层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安全权限管理、流程管理、个性化、内容管理、内容搜索引擎、等,是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主要部分,该层管理通过与web展现层、数据存储层的交互而实现。

2.3数据存储层具体负责数据、信息资源的存储,包括元数据、关系/对象数据库、文件系统等,也可以建立在具体实体数据库上的虚拟数据库或数据仓库,其与内容管理层之间通过统一的数据存储接口进行访问。

2.4系统统一应用程序集成接口该层用于与其他应用系统进行相互协作提供服务,如数据集成调用、应用的集成调用等,在eip平台上提供了统一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如通过webServices,xml,标准的api,web部件等,其他系统可以调用内容管理系统中的相应数据、知识挖掘等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其他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存储的内容管理系统中,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等。

因此,在该系统体系架构下,系统通过eip技术实现用户统一的单点登录,系统的核心功能,如信息资源的管理、挖掘、等由内容管理系统来完成,同时,内容管理系统通过eip提供的统一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集成,将如eRp、exchange等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转移到内容管理系统的相关存储中,为企业的信息基础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

3基于eip平台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功能

在上面B/S模式体系架构下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突破传统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瓶颈,提供灵活方便的搜索机制,完成对动态信息的处理与反馈,实现内容管理的自动化。

在此体系架构基础上逐步形成六大核心功能子系统:①文档管理,包括文档创建和获取、版本控制,安全性验证以及对文档提供存储检索服务;②记录管理,为每一条单独的文档、数据、信息等分配专门的生命周期记录,从它们产生、获取、维护、使用直至最后的删除都将记录下来;③支持企业业务流程和内容传递的工作流,配置工作任务和状态,实现各级人员对内容的审核、信息发送等;④系统与其他应用程序之间的系统集成,可以利用web部件、webService、xml技术实现系统之间、应用程序之间数据集成,实现统一的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⑤个性化与门户功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用户根据每个用户的角色权限,对门户页面或者视图进行自定义,更改每个门户页面上的显示选项,设置web部件中内容的访问群体;⑥协作管理,该体系架构为企业提供了业务系统集成功能,数据存储层中的数据双向地与应用系统交互,确保用户能够在内容管理与业务协作应用过程中便捷地查询、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

4基于eip平台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实现

基于eip平台构筑一个将内容、办公应用和服务功能综合于一体的企业内容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可定制、易管理、为系统内部和外部人员提供协同工作和信息交流共享的协同工作平台,它可以使企业能够部署一个智能企业内容管理门户站点,无缝地连接到用户、组织和内容。通过这个平台,用户能够更好地利用工作流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提高工作的效率;即时访问最新的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信息资源,查找和查找企业的大部分知识财富;它还提供了其他的功能,如企业范围内的搜索功能、个性化内容等。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将人员、信息、系统和业务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共享知识、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以及提高业务流程效率,使信息更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4.1文档管理可以把日常熟悉的桌面产品与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相结合,具有以下功能:①文档:系统可以[签入]和[签出]版本方式存储文件,在文档前,用户可以制定多种版本,用户就可以在系统站点中查找和审阅已的文件。②文档审核:系统允许用户在文档时,自动将文档发给一个或者多个人进行审核,审查者具有审核或者拒绝文档的权限。系统支持两种中文审核流程模式,即平行式和序列式。③文档版本控制:系统自动记录文档的历史,帮助用户追踪文档的变更,并给文档分配不同的版本号,以便以后的审阅。④文档生命周期管理:用户可以通过可选的审批特性创建私有的草稿,对此进行审阅和修改,,可以对其进行删除。

4.2信息的与管理信息数据库的创建,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新闻、通知和产品等;信息内容类别的增加、修改和删除,可以根据需要创建多级条目或类别;根据信息内容的特性设置浏览用户的类别;各种文字、图片等信息、编辑和删除;附加文档(如pdf、word、excel等)的与删除;信息应用,如授权浏览、下载等;集成的搜索引擎系统。

4.3个性化定制提供给用户以个性化的用户入口,让用户可以方便地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如工作任务、需审批的文档等,也可以自己对某个列表自定义不同的视图,添加web部件等,来方便自己的日常工作的需要。

4.4信息搜索搜索中心是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模块,它根据用户的权限,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文件资料进行集中的全文检索,用户可以在搜索中心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4.5定制企业工作流程系统允许企业依据自身需求及组织体系结构,企业可以利用VisualStudio2005开发设计更复杂的工作流,并通过工作流进行文档、业务流程跟踪、管理与控制。系统提供的工作流引擎可适用于复杂的组织体系架构与角色定义,更符合大量的用户需求,让其系统运行顺畅。

4.6应用系统整合eip为企业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了平台,可以把日常熟悉的桌面产品、电子邮件、日历和统一的信息与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相结合;同时通过开发web部件、xml、webServices服务使企业内容管理系统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相互协作,如数据、应用的集成调用等,将来自不同应用系统中的数据集中显示在一个统一的视图中;同时,以将其他系统的信息资源存储到内容管理系统中,实现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等。

5结束语

本文将eip技术引进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增强企业内容管理系统的服务能力,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使企业能够从业务的角度来展示内容,允许企业将系统的信息资源组织成为多种视图,方便信息的共享和查找;同时实现了对企业内部用户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搜索机制,促进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web部件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在展示层、应用层、数据层上的整合,为企业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提供了手段。

参考文献:

[1]徐家俊,贾文玉.企业信息门户eip[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2]从林,杨杨,李晓东等.基于企业服务总线的内容管理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1):255-257.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2

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相关内容

我国上市企业会计信息主要依照企业财务发展状况,对企业经营水平,资金流向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审计监督管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企业价值运行计量标准,分析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状况。

(一)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依照信息的完整合理性,加强企业信息的有效分析和认识,依照企业信息内容,分析有效完善企业披露标准的方法。上市企业的披露内容中包括企业股权信息交易的披露,依照信息说明分析企业上市信息内容。另外,定期披露是对企业年中和年终的总结,世界反应企业资产收购标准,交易水平以及其他财务有关的内容。具体来说,需要对企业上市结构进行披露、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管理披露、对会计信息制度进行披露,完成证券市场的披露、完善法律法规的披露、完善企业内部结构的披露、完善会计审计制度的披露。

(二)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时间

企业依照年报会计总结标准,在可交易的年度内完成信息编纂。通过披露时间确定企业上市证券交易协商标准,通过交易水平确定企业投资量,最长的企业投资时间可以达到30天左右。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方式方法

企业披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报纸类出版物的披露,一种是网络信息的披露。通过出版物报纸类信息的披露,将证券监理会内容进行公开信息处理分析,通过网络信息的披露将深证交易内容、上证交易内容进行网络信息通过,公开中国证券监督上市协会披露的全部内容,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实时性、公正性和准确性。

二、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的现状

今年来随着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突显出各种问题。依照信息登记对企业会计信息登记评估,分析企业披露的财务信息质量准确性,分析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问题,其主要标准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市场信息披露的不够充分

企业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没有经过合理的操作,确定交易内容。各类披露信息不够清晰完整,股权案件不合理,子公司隐瞒母公司的各项事务,长期发展会造成股权分离,应收账款出现大量过多回收的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标准,甚至造成企业生存能力降低,最终造成企业损失严重的显现。可见,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水平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利益,不充分的披露会损害企业的收益标准。

(二)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

在上期企业财务利益资源分配中,需要确定企业的股价,确定披露时间,防止因为披露事件影响股价的标准,造成财务信息受损,降低企业会计资本价值标准。企业价值会计信息相关性同时受到影响。

(三)企业信息披露不真实

企业信息披露内容与直接内容不相符,一些企业通过假账掩饰企业财务状态标准,造成企业经营成果不真实合理。在电视台投放广告费用于企业的宣传是一项企业常用的方法,而在企业会计报表数据信息汇总找不到广告费用支出明细。

三、财务会计审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会计信息企业披露监督管理范围的披露

注册会计依照承办审计信息业务,对审计工作进行咨询处理,按照审计会计业务进行有效分析。注册会计师依照委托信息标准,对会计审阅、鉴定工作进行服务,确定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服务管理中的相关审计工作、验收资本预算工作等。依照企业审计工作标准,确定可验收预算量,依照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

(二)会计公司对企业信息披露时间监督的不足

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审计人员无法依照审计工作计划标准,对其进行独立性工作。制约企业审计的独立性标准。会计事务所依照审计人员的工作标准需求,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能力不足

会计师无法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受到审计管理层的压力,受到审计管理单位的制约。这造成会计师的工作独立性不足,会计师本身的职业素质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长期发展造成会计师的职业素质能力较低,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审计判断。

四、改善我国会计审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完善企业信息会计披露的管理范围

依照我国会计信息标准,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依照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对企业审计制度、经济发展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加强会计信息的经济适用监管作用,保证会计监管时间

加强会计信息职业培养,依照会计信息业务发展水平,依照会计信息职业发展道德品质素质,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考核分析,确定影响审计质量标准的相关因素,树立合理的会计信息审计管理观念,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文化素质,提升审计人员的从业资质水平,为审计人员树立良好的审计道德管理标准。逐步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完善企业会计计时考核管理制度,加强会计事物的职业发展,确保会计审计工作的定期抽查和整体,及时对会计审计信息进行分析和规划,监督会计师依照考核管理制度完成审计工作,确保审计考核制度的监管。

(三)企业自身真实会计审计的披露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有效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内容,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建立合理的会计管理,完善企业成本效益,实现在会计财务制度、审计总结上的真实结算分析,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标准的合理性,实现企业在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快速稳定提升。

(四)组建审计委员会管理制度、完善会计职业素质管理

依照审计标准去顶审计制度的合理性,逐步完善企业独立性和专业性,确保审计制度的合理开展,审计委员不依附于企业的董事会,具有独立的监督管理责任。可以在管理局外对企业进行审计管理监督,保证会计事务的独立性,逐步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管理。

五、结语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组织机构;人员培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其中,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则为常见的措施之一。针对此类现状,笔者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剖析和研究,以盼能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对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综合系统的管理,前期发展过程中此类系统性管理多应用于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由于投资费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类系统管理的应用较少。当前,随着技术的发展,此类信息系统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的竞争现象。最终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随着此类应用系统费用的降低,当前各类企业对于此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较为普遍。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发展中,整体态势良好,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涉及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比如,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培训管理、薪酬体系管理、人才储备管理、系统设置管理。针对此类涉及的内容,下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2.1组织机构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涉及的管理项目较多,管理内容之一即为组织机构的管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以及机构的稳定性,针对整体的从业人员进行了一定的组织机构划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组织机构主要从企业整体到部门进行划分。以此形成完整的框架式体系,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2.2人员培训管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营项目特点等现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整体的从业人员作业程序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针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也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也涉及了人员培训管理模块。

2.3薪酬体系管理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盈利为其主要的经营目的。企业员工在作业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为获取薪酬。当前,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薪酬体系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模块之一。通过薪酬体系管理,能有效管控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内部数据分析进行盈利的评判。

2.4人才储备管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员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招聘为企业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当前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人才储备管理进行人员的招聘管理。以此保障企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机构稳定性。

2.5系统设置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应用中涉及较多的管理模块。应用此类管理模块时又涉及较多的数据删除和录入行为。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了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稳定性,必须设定一定的权限管理问题,因此,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之一为系统设置管理。通过系统设置管理,赋予对应管理员一定的操作权限,从而进行系统信息的维护以及管理。

3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企业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发展中常见的策略方式。此类现状下,关于其实际的应用意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其应用的主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方向为企业发展、组织机构管理、经营决策、人才管理等。

3.1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整地囊括了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管理内容。因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根据信息系统的管理现状制订了一定的发展目标,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了目标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3.2强化企业组织机构管理

组织机构管理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项目,组织机构的稳定即为企业本身的稳定。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系统管理数据针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分析,有效强化了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质量,促进了企业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有效保障了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增强了企业从业人员的归属感。

3.3确保人才梯队的建立

针对内部人才的管理以及人才储备的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此类现状下,通过应用信息系统,有效保障了企业发展中的人才梯队建立。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完善了人才梯队建立中的不足支出,积极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质量,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3.4优化企业经营决策

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类现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有效明确企业的发展现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优化企业经营中的决策,提升企业的对外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实际收益。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性。

4结束语

当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对企业的发展以及实际收益都造成了积极的影响。在此现状下,企业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有效保障企业的人才梯队建立。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落实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龙,李牧远,黄海娟,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6(36).

[2]钟文标.特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J].当代石油石化,2017,25(01).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4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战略框架;成熟度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166-01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都有赖于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等整合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战略作用,提高自身生产率,加强与外界的协同和合作,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这包含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性问题,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研究的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的则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大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决策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对象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模式却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实际上与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iRm理论奠基人霍顿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的“3e”目标――高效、实效和经济,是一致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但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它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有正确的变革导向,即为整个变革过程制定计划,通过变革导向和领导方式、全员参与等变革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通过不同的管理视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企业相关业务的高效运作,这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研发、生产、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决策、制度、技能、绩效等企业目标与组织的管理,企业入口、电子商务、web服务等企业间协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又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五方面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1]。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内容框架

1)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

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工作涉及到问题给出参考框架,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战略性管理、需求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过程管理、运行维护过程管理、业务运作管理和支持性管理等内容。其中,战略性管理是从战略一致性和信息化变革的高度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视图;需求管理是从业务运作的需求出发,采用相应的管理机制获取和规范业务需求,对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对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制约业务效能提高的瓶颈环节进行分析;规划过程管理要完成对业务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则要使信息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维护过程管理则是要保持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信息系统可靠运行;业务运作管理涉及到的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支持性管理则是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标准。

2)基础部分与战略规划。

基础部分指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信息化进行明确定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工作,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战略规划主要涉及到企业业务战略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以及战略一致性模型与战略一致性匹配方法等内容,通过有计划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蓝图,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工作确立指导原则和控制框架。

3)管理控制与相关技术。

管理控制部分涉及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信息化成果评价等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信息项目选择、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实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增值,以及it服务管理等内容;信息化成果评价主要包括信息主管设置、信息化项目岗位设置、信息化考核和评价办法,以及信息化工作进展评价体系等内容。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使能技术,这是为信息系统构建、运行、管理提供的支持性技术,主要包括集成平台技术、建模技术等,此外还涉及到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技术等基础技术[2]。

3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根据美国管理系统协会设计的企业集成成熟度模型,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设置为五个级别,即无管理、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和战略一致性管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战略一致性管理,该级别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高级别,在此阶段,企业成功的建立了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以及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使信息化战略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业务与it技术全面融合,借助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能够为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导[3]。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管理既是一个发展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层次问题,信息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从战略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结合国内外相关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和成熟度模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玉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3(7):1290-1296.

[2]刘珍珍.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包锐.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12(6):70-74.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5

关键词: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相容理论映射模型

eRp(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由不同功能模块组成的软件包,它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最新成就,是旨在对企业的多种资源进行计划和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统一的操作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化工程以科技部、机械部和电子部主导的两条路线发展。信息化工程投资上百亿,但是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4Cp(CaD/Capp/Cae/Cam/pDm)为代表的软件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反应良好,而以eRp为代表的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效果不佳,真正达到预期目标的不足10%。分析原因[1],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4Cp软件系统面向技术,涉及人的因素较少,实施可控,容易成功;eRp等软件系统面向管理,涉及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假设、实施环境、企业文化等因素,实施复杂,成功率低。(2)因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自然经济时期过长,现代企业管理累积时间短、管理基础薄弱,大量管理系统软件与我国企业管理均不相容的,它们普遍基于欧美企业的管理模式、理念与实践,集西方企业管理经验于一体,往往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差别很大。(3)在目前信息化工程项目中,企业管理系统与先进的信息系统不相容,很难成功对接,缺乏有效测度手段,不易准确掌握相容差距,未能进行企业管理改善。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在我国信息化工程中,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是否能够相容。例如在eRp实施中,it和用户环境是否能够互相适应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2],企业流程与信息系统的相容度是系统选型的重要标准。[3]信息化工程项目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照搬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方法,提高项目成功率以及判断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相容度亟需进行相关理论的创新和方法的改进。

1、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现状

parker和Benson在1989年就已经论证了企业战略和it战略之间需要实现相容[4],Henderson和Venkatraman认为无法实现信息技术投资的价值部分原因在于企业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之间缺乏相容性。[5]pninaSoffer和BoazGolany等人提出了一种使eRp系统性能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方法,即opm(object-processmethodology)过程方法[6],并围绕企业需求与eRp不相容问题,明确了使用opm法建立eRp系统模型的步骤。[7]

1.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管理系统与软件系统相容理论的研究较少。霍艳芳对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与eRp管理系统的差距进行了研究[8],黄嫚丽和蓝海林提出选用eRp应该与企业经营和公司战略相容。[9]吴恒亮提出企业在选择软件时应当以管理层为主,将企业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软件系统进行很好地相容,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系统。[10]宋立夫提出的企业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相容原理及方法研究。[11]上述国内外学者指出了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相容对项目成功的意义,但对相容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操作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相容理论体系。

2、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相容理论

在企业信息化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架构、内容、功能、实施步骤和运行保障机制均由管理系统直接决定,并要求从形式和结构上适应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各项目相容程度称作“相容理论”。

2.1相容内涵

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相容理论大致可从战略相容、功能模型相容、实施过程相容、接口相容与技术提升等几方面入手讨论。

(1)战略相容。信息系统在建立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企业战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根据相应信息确定信息系统建立的内容、项目及战略步骤,制订符合企业战略的信息化战略规划,使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在战略上保持一致。

(2)功能模型相容。信息系统各项目功能的设置是信息系统运行过程逻辑的抽象,决定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相容的重要因素,功能模型相容反映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BpR和eRp功能调整过程。

(3)实施过程相容。eRp应用的复杂性要求eRp项目实施依靠规范科学的方法、步骤和手段,在分别对eRp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进行配置和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集成,这是系统相容理论在实施领域的延伸。

(4)接口相容。信息系统是“辅助系统”,不能完全代替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必须具备较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同时在信息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也要求数据接口设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系统集成的效果。

(5)技术提升。通过对it技术的提升,更新信息系统的功能,使企业的某些管理项目与电子政务接轨,提高管理系统的工作平台,使信息系统能更好地为企业的各种管理系统服务。

2.2相容原则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6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管理;转型

大数据背景下对财务管理信息的获取,财务管理的方法、管理的内容带来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大数据不但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思维、资源,同时,使企业重新审视未来的挑战。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极为发达,企业可采用信息技术对行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为准确、有利的信息。最终成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提升企业价值,促使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大数据增加了财务信息的获取渠道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确保企业获取准确财务信息的基础,其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来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财务信息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这样所得出的财务信息数据更为准确,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下增加了企业获取财务数据的渠道,相应的便提升了企业获取财务信息的效率。[1]

2、大数据降低了财务数据错误率

企业财务管理受外界各类因素的影响,财务数据出现错误、丢失的情况概率较高,@势必对财务管理带来不利影响。财务数据的价值并未被充分的发挥出来,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对企业的利润获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则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对财务数据进行整合,有效降低财务数据错误率,对企业财务管理结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3、大数据提高了财务数据分析的效率

以往由于外在信息管理技术不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多重视财务核算内容,即看管好财务货币资金、做好账务核算、准确的完成税款缴付等工作。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以后,财务人员可以利用信息管理技术对相应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此数据分析为依据,高效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二、大数据背景下面临的主要财务管理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到来后,原有的财务管理方法、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财务管理面临着以下问题。

1、财务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含量不够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的方法信息技术含量较低,多数财务工作需要由专业财务人员来完成。该情况的存在极大的影响到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例如,在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中时,财务人员采用手工记账的方法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在进行相应销售数据的统计编制时,需要通过手工翻阅凭证来完成编制,这无形中便影响到了财务工作效率。而在信息化财务电算化系统下,财务数据完善后,便可从系统中直接调阅报表和凭证,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不仅如此,由于财务管理方法较为单一,相应的便影响到了财务信息的获取。此时,财务人员获取到的财务信息层次较低,也无法对财务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而随着企业的经营发展,这种单一的、落后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2]

2、财务管理人员数据应用能力不足

大数据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原有的一些财务数据分析难题,可通过大数据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是由于财务人员自身综合运用大数据能力不足,无法有效的来对财务大数据进行整合、归纳和分析,进而得出合理的、科学的、准确的财务管理数据。这将严重的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同时,随着信息化数据大量的被应用到财务管理中,很多财务人员,在操作上出现了操作不熟练、运用不清楚等情况。还有一些财务人员,虽然经过培训,但是由于接受能力、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依然无法熟练的操作财务软件。财务管理人员数据综合应用能力不足是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财务管理内容不适应大数据要求

一直以来做好财务核算工作便做好了财务管理的理念扎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脑海。原财务管理内容的重心放在了数据的核算、税务报表、财务报表、税款的缴纳等项目工作上。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外界复杂的市场环境、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外在变化,企业不得不加大对财务数据的关注。企业经营决策需要财务部门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决策性数据依据,从而提升企业项目投资、发展规划的准确度,有效的规避、降低因投资而带来的风险。而当前的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模式无法达到企业的这一要求,无法有效的利用大数据资源来对企业未来经营变化进行科学的、具有洞察力的预测。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重心不适应大数据要求,不利于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化的发展。

三、大数据背景下做好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几点建议

企业应针对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制定有效措施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完善和改进。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更充分有利的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健康的、稳定的、快速的发展。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7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依据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相关国际标准,弄清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同时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采取相应措施。

目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对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不仅评价企业的经济绩效,还评价其环境绩效。随着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拓展和完善,国外企业为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也在不断完善其对外披露的环境报告的内容。因环境成本是环境报告的重要内容,笔者对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进行阐述,并探讨国外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方式与内容,期望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和完善有所裨益。

一、环境成本的内容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1998年2月在第15次会计文件《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罚款、罚金、赔偿等将视为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不属于这一环境成本的定义范围,但应予以披露。这一定义以明确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开支列为成本核算对象,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内容。iSaR建议环境成本披露的内容包括:(1)成本项目,企业应将确认为环境成本的项目类别加以披露。(2)会计政策,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应予以披露。(3)其他内容,对于报表中确认的环境成本的性质应予以披露,如对环境损害的说明、要求企业对这些损害作出补救的法律和规章的说明、对据以计提准备的现有法律和技术可能发生变化的说明。

微观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环境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其次,环境费用的发生是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的。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伴随着环保活动的进行而发生的,表现出间断性特点。同时,自然资源的耗减与生态资源的降级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会计核算上具有持续性。因此,微观企业环境成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消耗的环境资产价值。第二,过度消耗环境资产或环境污染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损失。第三,其他环境相关支出。就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要求而言,环境成本一般分为以下几类: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生态资源降级成本;资源维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

二、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

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运用较早,特别是一些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使得环境成本在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方面都趋于成熟并逐步规范化。

关于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最早的国际标准是英国1992年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实施和维护提出了明确要求;1997年英国的“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务实”,对企业的环境成本报告标准做出了指导性的规范。欧盟1993年的“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由外部独立机构验证和颁证,emaS规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是企业的义务。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系列标准目前是较为完整并获得公认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国际标准,它包含6个方面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计;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环境标志Ⅱ型和Ⅲ型产品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和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分析做出相关的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报告。1992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3年iSaR印发《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的环境资料情况。1998年iSaR《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就环境成本的定义与信息披露做出相关规定。丹麦于1995年制定了环境信息披露的法规——《绿色账户法案》,要求大约1000家企业年度环境成本报告;瑞典和荷兰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挪威对商法进行了修改,规定企业在年报中负有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责任;德国准则协会(Din)于1997年提出了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指导思想,作为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准则;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于1992年起实施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表彰制度。日本环境省2003年的《环境报告书指导方针》已经成为日本大公司环境成本会计和有关计算指标、环境信息的指南。

三、国际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目前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在财务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可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会计披露逐渐进入以财务报告形式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财务报告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构成必要的补充。其他财务报告包括辅助资料和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主要向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但不完全满足会计确认标准的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财务预测报告、简化年度报告等。由于财务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和企业经营行为的复杂性,国际会计委员会(iaC)在其国际会计准则第一号《财务报表列报》第91条第3款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必须提供不在财务报表内列报,但对于公允地反映报表内容确是必要的附加信息;第94条规定: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内容包括或有、承诺和其他财务方面的披露以及非财务方面的披露。这些规定皆为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法律基础。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财务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是对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的必要补充,而环境成本披露对于企业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影响是随着企业外部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披露的形式和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做法。因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它一直被西方诸多企业运用。

(二)以环境会计报表形式披露

这种披露方式主要在欧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使用,目前西方许多国家规定了企业必须披露的环境指标体系,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丹麦的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企业在上交年度财务报告时必须附有一份环境会计报告,以监督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环境会计报告披露的主要信息包括企业对能源、水资源、其他原材料的耗用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向大气、水、土地等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企业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为此很多企业编制环境会计报表详细披露企业在会计年度内的环境管理成果和现状。以日本neC公司的年度环境报告中的环境会计报表披露为例,环境成本披露项目分为6类:

1、生产环境成本。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成本、资源有效利用控制成本、资源再循环使用成本(如污水处理再使用成本、其他资源的再处理使用成本等)、污染控制成本(如污染防止费用、依法缴纳的费用、化学物质控制管理费用等)。

2、环境管理费用。包括以预防污染为目的的所有技术措施费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费用、从事环境管理的人工费用、iSo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环境审计费用、各项环境培训教育费等。

3、科技研发费用。主要指对工艺的技术改造使环境影响减少的支出,包括科研投入、环保产品的设计费用等。

4、社会公共费用。为社会环保公共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如社会环保捐助和信息的费用等。

5、环境损害费用。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环境效用降低的价值损失应由本企业承担的费用。

6、其他有关费用。主要包括超标排污缴纳的排污费和其他环境税、环境罚款支出;环保专门机构的经费;环境问题诉讼和赔偿支出;临时性或突发性环保支出;因污染事故造成的停工损失。

此外,环境会计报表还应披露会计年度内环境保护项目和设备投资额以及占总投资额的比例。

(三)以环境成本报告形式披露

bsp;这种方式是企业编制单独的环境成本报告披露本年度的环境成本信息。通常,环境成本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政策和目标。包括企业关注环保法律法规、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环保导向的产品设计和流程设计思想等内容。

2、环保方法与成本。披露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采取的方法和支出的成本。

3、产品管理与设计。披露企业产品的环保设计理念和成果,包括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供应链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4、环境管理与参与。包括贯彻落实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情况;污染排放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环境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遵守环保法律的情况、相关人员参与环保的情况;企业为改善社区的环保状况所做的贡献、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在环境问题上的沟通情况等内容。

企业通过此种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主要表明企业的环境策略在其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如戴尔电脑公司提出的3R环境成本管理战略,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就是依据这种方式披露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

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环境成本披露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会计信息披露发展动因是会计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的披露也是因为外部会计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必然产生的结果。

第二,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原有披露方式上的改进,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若完全脱离原有的财务会计披露标准也是不现实的。

第三,会计披露的范围应该避免范围和内容的无限扩大和披露的低效率,因此,环境成本披露方式应受到披露成本的约束和信息使用者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和时间的约束。

四、改进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建议

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规范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会计准则及相应操作规范方面的规定,造成的后果是国内企业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几乎处于空白和混乱的状态。为使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笔者对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出以下建议。

(一)逐步完善与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有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求企业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7条和第31条指出,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8条提出,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注重公司的环境责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颁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环境信息;中国证监会1997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一号<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的“关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的通知”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等环境信息的披露做出规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相关法规相比,我国的法规要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时机上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鉴于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完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立法工作并注重法律法规的实务操作性,促进更多企业自愿披露环境成本会计信息。待时机成熟时,我国也应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对必须披露环境成本信息的企业以及披露内容做出相关规定,借以规范企业对环境成本信息的披露。与2006年财政部相继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一样,我国可以考虑制订环境会计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企业披露行为有法可依,并为环境成本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

(二)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西方企业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企业在报表附注中仅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与环境绩效,因报告内容涉及大量的环境经济专业术语,晦涩难懂,令一般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建议我国企业在披露环境成本信息时,应注重运用货币性指标披露环境成本信息,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直观地了解。具体披露内容包括:

1、环境成本现实发生数额。在本会计年度内,发生的环境成本的合计数及其分类,包括环境污染罚款数额、购买环保设备的金额等。

2、环境成本潜在发生额。根据专业人员的估计,企业因环境污染可能承担的潜在损失。

3、环境成本变动情况。与上年度相比,环境成本的变化额和变化率,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环境成本的财务影响有更完整地了解。

4、环境控制效率。主要指环境成本/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企业每减少单位的环境污染物的成本。

5、环境行为效率。主要指环境利润/污染排放物的减少数,该指标衡量减少环境污染排放带来的实质性利润。

6、经济生态效率。主要指销售额/环境改善影响量化数,该指标整体衡量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环境改善。

(三)单独编制环境报告披露环境成本信息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8

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和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客户信息的收集与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信用决策的制定、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等内容。下面就优化客户资源、降低企业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信用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客户资源

通过企业的信用管理,对比筛选合作的客户。对“信用”较差的客户降低赊款金额或中止合作,对“信用”较好的客户提升赊款金额,加深合作,从而促进企业的销售。存优去劣,优化客户资源,实现强强合作,将履约能力好,守信用的客户,作为持久合作的伙伴。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通过企业的信用管理,能使客户拖欠账款的情况逐渐消失,使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的发挥和有序的流动,促进资金的良性循环。另外,通过企业事先的资信调查,可预防金融欺诈,避免企业资金和货物落入一些皮包公司,使企业上当受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有利地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有利于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通过企业的信用管理,在选择客户合作的时候,企业应进行必要的信息收集,通过对客户的资信调查,确定较优的客户,从合作开始就有利地降低了应收账款催收的风险,保障企业的债权。在合作过程中财务部门对客户的跟踪管理,往来票据的审核,对合同履约情况做出评估,紧密关注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保证信用期满时及时收回账款。对逾期应收账款进行控制与处理,包括委托专业追账公司实施追账、诉诸法律,保证企业应收账款的安全回收。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有利于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

二、当前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意识淡薄

过去企业经营者拘泥于收入-成本=利润的管理模式中,一方面想方设法增加销售,另一方面尽力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力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经营中没有注意到信用管理问题,客户信用缺失,导致企业坏账发生的概率加大,增加收账成本,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利润下降。有的企业自身与供应商合作中,不能自觉的具备信用意识,遵守合约,及时支付到期款项,也就获得不了合作方更大的授信度。为企业财务运作造成有限的资金空间,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企业财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空泛

信用管理作为一个新的内容,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是陌生的。企业财务部门侧重于客户核对往来,催讨应收账款,财务人员甚至连总包合同都没看到过,更谈不上给客户建立信息档案。在企业的合作前期没有做必要的资信调查,没有确认客户的授信度.跟客户的合作过程中,也没有依据客户的履约情况对客户的信用情况做出评估总结.这就造成了出现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不能迅速采取预防措施。

(三)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危及企业正常正经营

有些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信用管理问题,而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扩张市场,如何引进科技更新产品,或者如何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向客户提交更好的产品。

企业销售部门为了扩大销售,无节制的给予客户更多的赊销。企业在付出“信用”的时候,对方未能兑现“承诺”。着力体现在应收账款上,居高不下,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财务成本增加,甚至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有的企业还出现了,客户拖欠账款多年无人跟踪催讨,或者诉诸法律实现自己的债权,最终导致坏账的发生,危及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破产。企业只顾提升销售业绩,而忽视信用风险,使销售业绩与风险控制没有协调一致,最终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三、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信用管理知识学习,增强信用意识

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应自觉学习信用管理知识,接受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关注国家和社会公共机关的信用信息平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搜索积累与企业相关的信用信息,为企业的经营业务与财务管理所用,充实企业信用资料档案。

财务管理工作者应积极参与企业信用决策、项目立项的否决、供应商的选择、项目经理的任职条件,大胆提出财务信用方案,为企业的健康运行把握方向。将财务部门搜集整理,归纳的信用信息交付决策部门共享。

(二)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信用档案

企业财务部门应将信用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完善信用管理制度,给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客户、供应商、项目经理建立信用档案。

1.建立客户档案。针对客户,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内容包括客户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档案的管理和分类、信用分级、应收账款的监控等。在与客户初次接触以前,可以对客户以前的运营情况、销售情况、社会口碑等做出调查。判断是否符合合作的意向。合作过程中,可以将客户对产品销售、宣传的配合、应收账款的履约情况进行记录存档。项目合作结束后,可以对客户的合作情况,做一个评分。对于优秀者可以相关部门,继续保持联络,争取新的合作机会。

2.建立供应商档案。针对供应商,虽然是提供服务方,同样可以建立诚信档案。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劳务服务做出记录,例如质量是否可靠,数量是否守信,发票等财务资料能否及时交付,能否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对于诚信守约者,可以推荐给内部其他项目继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的目的。

3.建立项目经理档案。针对项目经理,作为重要的内部员工,可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包括与公司签约的《内部承包协议》是否能很好地履行;管理项目开发生产过程中,有否给企业带来外债或风险;项目经营管理能力是否称职;项目经理领用的备用金是否及时归还;财务部安排的工作,项目部是否能配合。财务部可以对项目经理做个记录,给个评价。财务部门还可以就项目经理本人的修养、专业技术、学历等做出存档。为企业选拔、任用人才提供决策依据。

(三)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重要内容,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在控制应收账款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的销售量.完善的信用管理要求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用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包括确定应收账款最高限额、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的管理、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坏账管理。

确定应收账款的最高限额,要考虑客户占用资金成本最低,要考虑企业的自身实力水平,要考虑企业的市场销售额.通过信用期内应收账款的管理,防患于未然,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就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应收账款的及时收回.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通过催收和追讨方式来完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损失。坏账管理要求财务部门根据坏账风险的大小,合理估计损失,计提坏账准备金。

四、结语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9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内容;管理模式

随着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逐渐的实施了网络化以及计算机化的相关管理模式,因此在我国的企业中,实施管理过程中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会导致我国企业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较大的依赖性。为了较好的实现企业可以使用网络化以及计算机化的管理,就需要在企业中对于信息系统实施较为完善的管理。在常规的情况之下,企业在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企业中的信息中心等一些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这些不同使用简单的操作以及一些零碎的系统维护等工作,帮助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运转,并保证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这种管理的形式能够对于一些较为简单以及规模较小的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但随着目前我国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形式也无法较好的进行。文章探讨了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内容及模式。

1企业信息系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

在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首先需要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体系结构进行关注。目前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了企业的工作站、服务器、计算机、数据库、软件、系统以及公司内网等,而在实际的使用企业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操作管理人员和机房中的所有设备在广义上也能够作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内容。因此在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于这些内容在进行管理的。目前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而言,在管理框架方面,主要是一种层次形态的金字塔的相关结构。在最底层主要是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实施管理的一个部分主要是面向于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人员的,同时也需要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相应的操作以及畏惧。而金字塔的中间层,主要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的性能管理的一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中,往往能够帮助企业可以较好的满足日常业务方面的需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规定的人员使用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相关工作。在这个金字塔的上层,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服务水平以及协议方面的管理,最终就是为了企业提供一种服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在实施管理得到过程中,对于企业的业务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于企业的服务水平以及协议管理层进行重视。

2企业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模式研究

2.1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实施可用性管理

对于可用性而言,主要指的是在企业中的多种信息资源进行相应的管理。通过这种形式,就能够较好的在各种环境之下,得到相应的信息应用方面的服务。同时也需要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性能、配置。变更以及出现的问题等情况实施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情况,对于能够得到的信息资源,实施一种全面的管理也是一种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的宏观要求。

2.2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管理

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设计的方面较多,主要是涉及到了设备、人员、资产的相关管理情况,尤其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多种数据资产实施的管理。对于其偶也的数据资产而言,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信息系统中存储的程序、合同以及文件等。这些信息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而言极为重要,若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无意识或是下意识的破坏,极有可能会出现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的后果,对于企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甚至极有可能由于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出现倒闭的严重后果。

2.3对于企业信息系统进行运行方面的管理

对于运行管理而言,主要指的就是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日常业务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针对这些管理而言,主要是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实施相应的监控,并需要对于企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营信息进行一定的收集,并对于一些基础的信息实施整理以及管理,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的实际的系统操作过程的增加以及难度的不断提升,因此需要注意到减少重复操作的形式,并尽可能的让维护人员将日常工作过程中的误操作率尽可能的降低。

2.4对于企业信息系统进行问题方面的管理

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问题管理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管理流程。在此过程中,在对于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实际维护的过程中,故障的出现率在20%左右,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于依靠知识库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解决,但仅仅依靠知识库的形式也无法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在实际的进行问题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于企业信息系统的问题理论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的知识不断的进行了解,帮助企业信息系统的问题管理能够较好进行。而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更好的帮助企业的经营状况。

3结语

我国企业目前在实际的进行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发展较为完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需要注意到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在实际的实施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模式。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我国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应该阿赫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武芳,严丽芳.通过战略合作管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企业信息系统外包及其aSp模式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2,16(02):72-74.

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管治;管治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全球internet的电子商务应运而生。1997年11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电子商务会议上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并界定了电子商务的研究对象就是电子商务活动[1]。那么,如何对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管理、如何构建电子商务管理体系,一直是电子商务理论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现状来探讨和研究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1我国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观察和理解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新的视角。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1997年!1998年以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1999年!2000年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从2001年开始进入以企业应用为主体的第三阶段。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大致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认识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概括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旨在认清电子商务组织管理的内涵和规范要求。第三部分是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从宏观上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从微观上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集成人、财、物、信息、时间、环境等要素系统,构建电子商务的完整管理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只是解决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有与无的问题,但缺乏系统性。

2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应从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电子商务管理的内容、电子商务管理的方法三大方面来构建。即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应包括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篇、电子商务管理内容篇和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篇。

2.1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研究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主要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职能、构成与定义来探讨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认清电子商务组织管理的内涵和规范要求。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篇应包括如下内容。

(1)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管理的构成、电子商务活动组织、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范围与任务、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电子商务管理的职能等内容。

(2)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体制。在电子商务管理组织的基础上,分析电子商务组织管理体制与传统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的联系与区别,确立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以及与管理机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关系、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意义、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优化标准;电子商务的趋势变革、电子商务组织结构的设计思想、电子商务组织结构模式与组织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电子商务的人事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生产与物流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营销管理制度等内容。

(3)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组织规则。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系统结构,来研究其活动组织要素及其组织设计原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活动系统结构、电子商务系统模型、电子商务系统与社会电子商务系统的连接工具、电子商务系统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外部的运营与连接、电子商务系统分散网络化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运营方案等内容。

(4)电子商务运作流程。电子商务运作流程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程序规范。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来探讨各环节中的运行平台、操作技巧,实现运行管理的科学规范要求。电子商务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流网络平台、知识流网络平台、资金流网络平台、物流网络平台、契约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外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内模式、企业流程重组含义及其内容等内容。

2.2电子商务管理内容研究电子商务管理内容是电子商务管理研究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与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组织有关的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环境、客户等要素系统组成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资源管理等内容[2]。电子商务管理的内容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

(2)电子商务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无形资产管理、电子商务运营资本含义与特征、企业资本运营原则与方式、企业资本运营案例分析等内容。

(3)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索、利用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系统、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等内容。

(4)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企业物流运作内容与原则、企业物流运作理念与目标、企业物流运作的主要方法等内容。

(5)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mRp系统的资金流管理、eRp系统的资金管理等内容。

2.3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研究电子商务管理方法是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因此,我们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来探讨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方法,从资源管理角度来认识和运用eRp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来认识和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来认识和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整体评价电子商务活动成效,以达到深化电子商务活动组织管理的目的。电子商务管理的方法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eRp系统方法。eRp是一种科学管理思想的计算机实现,它强调对产品研发与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产品采购、市场营销、销售、库存(投入品、半成品、成品)、财务和人事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的管理[3]。eRp系统方法主要包括eRp系统方法的形成与发展、eRp的模块结构、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eRp的功能与局限等内容。

(2)供应链管理(SCm)方法。供应链管理(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4]。对公司内和公司间的商品、信息、资金的流动进行协调和集成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SCm)方法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组成、供应链的特点与功用、供应链管理(SCm)含义、供应链管理(SCm)层次、供应链管理(SCm)原则、供应链管理(SCm)步骤与技术支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