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十篇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十篇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16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1

【摘要】目的:从早产儿微量喂养对其不成熟消化道功能的护理作用角度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耐受性,使新生儿尽早到达营养满足的足量喂养阶段。方法:选取出生24h内的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结果: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客观上证明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喂养观察护理肠道酶系统临床效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关于早产儿的营养护理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儿科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相关研究表明,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直接关系其远期的成长发育,消化系统功能成熟的早晚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的许多疾病,我们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本科从2006年开始,针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的护理观察进行了详要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缩短静脉营养时间、进一步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同时降低neC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科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10年9月期间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象体质量为>900g28周

1.2方法: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对照组依旧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在早产儿出生72h后实行鼻胃管喂养或口喂养,待其病情相对稳定后实行胃肠道喂养,治疗组采用微量喂养的新方法,在早产儿出生12h内开始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体质量>1500g,2ml,3h,2ml,3h,3ml,4ml;体质量>1000g,

在具体的护理观察过程中,如果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比如说呼吸不协调、发绀、扭头、等压力表现,适当减少喂养量同时给予1适当休息适应时间。

1.3临床观察指征:观察新生儿微量喂养耐情况,对于呕吐(1d大于3次);胃储留(大于上次微量喂养总量的三分之一);腹胀等情况皆为胃肠功能障碍或喂养不耐受现象,一旦上述情况出现并不停止微量喂养,可视胃临床状况暂空奶一次,而后继续坚持微量喂养进行观察。同时对以上新生儿病例情况与住院时间做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对于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与观察的具体统计,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

2结果分析

在对治疗组与对照组喂养结果对照过程中,我们对两组的neC发生例、率;静脉营养时间;到足量喂养时间、早产儿住院天数等指数进行了结果对照分析,如表:

表早产儿微量喂养对照结果

对照结果显示: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3讨论

从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早生儿出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营养问题,客观上早生儿胃肠道功能明显不成素,相比足月儿消化酶活性低、胃肠激素水平低,再加上早产儿尚未正常建立肠道微生态系统,所以合理的喂养方式对于尽早达到其全胃肠道的足量喂养,更好的降低院内感染概率、较好的降低静脉营养时间,降低住院时间尤为必要。微量喂养的方法利用新生儿生物学特点,通过食物刺激尽早的使早产儿胃肠道激素分泌提高,有效的激活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和促进其胃肠功能的健康发育,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从而更快的减少住院天数。

4结论

综上所述,早生儿的微量喂养对于促进早产儿更好的营养适应、更快的建立起健全的消化系统、尽早的获得早期的营养支持尤为必要,是一种适宜的值得推广的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唐小岚,文琼仙.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04).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早产儿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断鼻饲喂养的护理方式,比较两组的喂养情况和耐受情况,包括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达418.4kJ/(kg・d)时间等。结果:研究组患儿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综合护理喂养疗效

efficacyobservationofgravityfeedingcombinedwithnonnutritivesucking,pronepositioningandtouchtherapyandother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forthepreterminfantswithfeeding

FengYuqiong

theFirstmaternityandChildHealthHospitalofHuizhouCity,Guangdong516001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nprematureinfantswithfeeding.methods:70casesofprematureinfantswereselectedfromDecember2011toDecember2013,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study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studygroupusedgravityfeedingcombinedwithnonnutritivesucking,pronepositioningandtouchtherapyandother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fnursingcare,thecontrolgroupusedconventionalintermittentnasogastrictubefeeding,wecomparedthefeedingandtolerancesituationofthetwogroups,includingnasogastrictubeindwellingtime,recoverybirthbodytimeandmasssufficiententeralfeedingupto418.4kJ/(kg・days)time.Results:thenasogastrictubeindwellingtime,recoverybirthbodytimeandmasssufficiententeralfeedingtimeofthestudygroupwith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withsignificantstatistical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

KeywordsComprehensivenursingcare;Feeding;Curativeeffect

早产儿,因其胃肠道发育尚不成熟,喂养中常常产生不耐受情况,从而造成新生儿营养滞后和生长发育滞后[1]。与正常新生儿相比较,早产儿发育迟缓,存在一个追赶的过程[2]。因此,如何通过人为干预以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降低早产低体质量的危害是优生优育的一个重要问题[3]。而对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喂养状况,对该类新生儿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4]。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一组进行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另一组则进行常规间断鼻饲喂养,旨在比较两种干预方式对早产儿喂养的疗效,考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的喂养效果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将本研究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早产儿70例,所有患儿均在出生后6小时以内住院,出生时质量1.2~2.0kg,平均体质量(1.32±0.31)kg;胎龄27~34周,平均胎龄(30.2±0.51)周。所有患儿均采用间断式胃管喂养和静脉营养,出生后的1分钟和5分钟的apgar评分均高于8分,排除了先天性遗传病患者、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者以及没有呼吸支持治疗的患者。70例符合条件的早产儿被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两组新生儿患者的性别、出生体质量、身长、胎龄等基本资料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新生儿均取得其家属同意,并与家属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方法:(1)喂养方法:①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研究组采用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喂养后俯卧位和腹部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措施,并将3种护理措施组成循环护理方案,贯穿于研究组早产儿喂养护理过程中。a.重力喂养:利用奶液自身重力顺着胃管流入胃内的喂养方法。奶量:第1天1~2ml/次,l次/2小时,每天增加2~4ml/次。b.非营养性吸吮:在每次重力喂养之前给予患儿吸吮消毒过的无孔橡皮奶嘴5~10分钟,刺激吸吮,直到能经口足量胃肠喂养热量达418.4kJ/(kg・d)时间为止。c.喂养后俯卧位:即喂养后采取俯卧位,每次喂奶后采用专业的卧垫为患儿抬高头部,角度为15°,持续1小时(所使用卧垫已经获取国家实用的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200820113714.3和ZL200830113331.3)。该类卧垫结构为:能使得早产儿能够在暖箱中舒适安全的保持俯卧,使用前需将适宜温度的水灌入水囊袋,并置于卧垫底部处的双层布套内,随后把卧垫置于预热好的暖箱中,依据患儿身长将头部固定针头放置于卧垫的合适部位,当患儿仰卧时,枕头凹口处朝向床垫内侧,俯卧时候则朝向外侧,以保证患儿的安全。d.腹部触摸:患儿进食后30分钟,由经婴儿抚触培训的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腹部抚触按摩,下一次喂养前,采用掌心抚摸的方式持续5分钟。②对照组: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用注射器经胃管间歇注入喂养配方奶;奶量:第l天1~2ml/次,1次/2小时,每天增加2~4ml/次,直到能经口足量胃肠喂养热量达418.4kJ/(kg・日)时间为止。⑵监测指标:主要包括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达418.4kJ/(kg・d)时间等喂养情况,以及呕吐、腹胀、胃残留和呼吸暂停等不耐受情况。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以p

结果

两组喂养状况比较:研究组患儿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达418.4kJ/(kg・d)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研究组患儿呕吐、腹胀、胃残留和呼吸暂停的喂养不耐受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由于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尚不成熟,胃肠排空缓慢,神经调节功能不健全,胃肠道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患儿在喂养中存在许多困难,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而常规的间断鼻饲(iBG)和持续鼻饲(CnG)等喂养方式还存在争议。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均对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喂养方式进行了研究,但因地域等差异造成没有得到统一的广为认同的结果[5]。为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供应,促进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对于早产低出生体重患儿,临床上常采用间断胃管喂养和肠道外静脉营养喂养。间断胃管喂养是通过注射器将奶液注入胃内,容易造成肠腔壁压力短时间增加,刺激胃黏膜,增加患儿喂养不耐受程度,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而重力喂养是利用奶液的自身重力作用缓慢地连续地输入患儿胃腔,减低患儿胃的负担,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

在本研究中,对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与间断鼻饲喂养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发现,研究组患儿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的体质量时间和足量胃肠喂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重力喂养结合非营养性吸吮、俯卧位及抚触治疗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并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在喂养时的耐受性,减少喂养并发症,缩短胃管滞留时间和静脉营养时间,使患儿尽快地过渡到经口喂养方式从而进一步地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以及操作容易、简单、无创伤,护理效果明显,明显优于传统的间断鼻饲喂养,值得各级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等.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49-52.

[2]静,杨丽琛.综合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99-101.

[3]郑丹丹,吴曙粤,汪莉,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n].护理学报,2010,17(17):50-53.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3

关键词: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干预进展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改变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是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严重影响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及生长发育。近年来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有了较多新的进展,现将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1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

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不统一,董梅等[1]等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下述情况之一,且无其他并发症,可考虑为喂养不耐受:1)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喂入量的30%,胃内咖啡样物;(2)被禁食>2次;(3)第2周末每次喂入量前次喂养量的1/3)。

2喂养不耐受的干预进展

2.1护理干预

2.1.1喂养

2.1.1.1喂养乳类早产儿喂养首选母乳。但因母乳喂养摄入的营养成份不够早产儿生长所需,有造成胃发育不良等。王晨等[2]研究显示,母乳强化剂含有蛋白质、钙、磷、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混合成分,可弥补母乳的不足。

2.1.1.2开奶时间对一般情况好无并发症的极低体重儿主张生后4小时开奶,有宫内窘迫、窒息的早产儿禁食1~3天后开奶,禁食期间静脉补充能量,以保证热卡的提供。发生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内咖啡色液等)立即停喂[3]。terrin等[4]对喂养时胃残留>40%的早产儿分别采用禁食和微量喂养6~12mL/(kg・d),发现微量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禁食患儿明显缩短,认为早期微量喂养适宜在早产儿中使用。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生后24h内给予较少量的奶水喂养,奶量从0.1~24mL/(kg・d)开始,作用并不是为低体重儿早期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主要是在其出生早期能够有效地接受肠内喂养之前滋养胃肠粘膜,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因此称为启动性喂养[5]。目前多主张早产儿出生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微量肠道喂养[6]。

2.1.1.3喂养的方法杨柳青等[7]通过对VL-Bw进行3种不同喂养方法的观察,发现间歇持续鼻饲喂养,其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最低,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最短。间歇持续输注法是采用输液泵输注,时间可以维持30min~2h,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8]。于颖等[9]研究表明,间歇持续输注法发生胃食管反流、残留、周期性呼吸与呼吸暂停的机率明显低于常规鼻饲。钟世冰等[10]报道,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胃的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过渡至正常喂养时间较对照组短、体重增长更快、住院天数减少。

2.1.2非营养性吸吮有研究证实非营养性吸吮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增加胃肠动力,对新生儿消化道的成熟起正性促进作用[11-12]。高琳[13]报告显示,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能提高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李春华[14]研究表明,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观察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1.3抚触护理有研究[15]表明,腹部抚触能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刺激胃肠道释放胃泌素,促进胃肠蠕动及胃黏膜生长,从而减轻肠胀气及腹胀,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具体方法:餐后30min腹部按摩,以手掌心接触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速度、压力适中,3~4次/d,10~15min/次。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哭闹、面色改变、呕吐时应暂停抚触。

2.1.4护理早产儿由于胃容量小,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和呕吐。有研究[16]表明,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及胃肠功能的适宜。俯卧位时早产儿肺的顺应性及潮气量得到改善,气道阻力明显降低,胸廓运动的不协调性减少,肺泡膨胀,氧合功能增强,气体交换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组织供氧量增加,从而减轻了胃肠黏膜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胃食管反流,降低呕吐发生频率[17]。具体卧位方法:喂奶后置俯卧位,头部抬高倾斜15°,四肢呈蛙状,手可以触摸到脸部,头偏一侧,头部交替偏左或偏右,床单位做成“鸟巢”状,每天俯卧位时间14~16h,在治疗、喂奶、皮肤护理等情况下除外。

2.1.5刺激排便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常伴随排便不畅,排便不畅也是喂养不耐受的表现之一。早期温盐水灌肠可促进排便,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廉伟林[18]报道,刺激排便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尽快的诱导胃肠功能成熟,明显缩短胃肠营养的时间,较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疗效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2.1.6发展性照顾:根据早产低体重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的不同,放置于暖箱内保暖,病房环境幽暗、减少光线刺激,温湿度适宜,治疗护理动作轻柔、集中,减少噪音及疼痛。给予早产低体重儿舒适的,暖箱内置水床,使其有韵律感,周围做成“鸟巢”状,俯卧位时颈部不要过度伸展,以免引起肩内缩、背部后仰。指导家属进行早期干预,向家属传授基本护理方法,促进早产低体重儿健康发育。

2.2药物干预

钟世冰等[19]文献报道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20mL中静滴,经临床观察可以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患儿鼻饲时间缩短,更符合早产儿生理排空,奶量增加快。还有文献[20]报道,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胃管喂服西利,剂量0.2mg/kg,3次/日,于喂奶前30分钟喂入,疗程5~7天,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张云成等[21]报告表明,多潘立酮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增加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在喂奶前30min预防性鼻饲或口服多潘立酮,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多潘立酮联合金双歧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对照组比较,能使早产儿胃潴留、腹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住院天数显著缩短,能较快缓解早产儿临床症状,从而促进早产儿消化系统的发育成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早产儿早期营养需要的问题,提高了早产儿生存质量[22]。黄郁波[23]观察结果显示,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在体质量增长和患儿日入奶量及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消失时间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

2.3联合干预

有文献[24]报道,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能有效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从静脉营养过渡到经口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还有文献[25]显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助于早产儿从静脉营养过渡到胃肠营养,缩短胃管喂养到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王智惠等[26]研究发现,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呕吐、腹胀消失时间缩短,胃潴留量减少,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缩短,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二者联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具有协同作用。王爱珍等[27]研究报道,在早产儿管饲喂养期间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及穴位按摩,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共同刺激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普遍存在的喂养问题,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及早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诱导胃肠功能成熟,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能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使早产儿健康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0.

[2]王晨,华.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是产儿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59~263.

[3]吴育萍,苏绍玉.84例早产儿的监护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22):1532

[4]terrinG,passarielloa,DeSantoG,eta1.Beneficaldfectsofminimalenteralnutritiononfeedingintolerantverylowbfithweightinfants[J].JpediatrGastroenteronutr,2005,40(5):660

[5]许植之.新生儿胃肠外营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70~271.

[6]李卉,冯琪,王颖,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2005,20(2):57~61.

[7]杨柳青,林志斌,赖素贤.三种喂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后的评估[J].首都医药,2009,16(2):30~31.

[8]中华医学会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5):352~356.

[9]于新颖,刘红梅,姜红.间歇泵奶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B):138~139.

[10]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11]StummS,BarlowSm,estepm,e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degradesthefinestructureofthenon-nutritivesuckinpreterminfants[J].Jneonatalnurs,2008,14(1):9~16.

[12]pimentaHp,moreirame,RochaaD,etal.effectsofnon-nutritivesuckingandoralstimulationonbreastfeedingratesforpreterm,lowbirthweightinfants:arandomizedclinicaltrial[J].Jpediatr,2008,84(5):423~427.

[13]高琳.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52.

[14]李春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2):35.

[15]周吕主编.胃肠生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1.

[16]李巧芬.早产儿2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a):18~19.

[17]刘莉.26例危重新生儿俯卧位改善低氧血症及胃潴留的观察[J].医师进修杂志,2003,26(1):1.

[18]廉伟林.刺激排便与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44.

[19]钟世冰,陈丽莉,王忠英,等.小剂量红霉素+经胃管泵饲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31(6):793.

[20]刘育红.西利治疗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49.

[21]张云成,李晓艳,安丽花.多潘立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9,29(7):70~71

[22]凌俊.多潘立酮联合金双岐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观察[J].内科,2012,7(5):487.

[23]黄郁波.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65.

[24]陈卓全,陈利标,陈发明,等.多潘立酮配合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34.

[25]张燕,王书华,马秀春,等.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500.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4

临床上将胎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收治的早产低体重儿共9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出生6h内;②出生时体重0.8~2kg,胎龄26~33w,③不经口喂养,进行静脉营养或间断的胃管喂养;④apgar评分1min5分均>7分[1]。排除标准: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或先天性遗传性疾病;②未进行呼吸系统的支持治疗。根据护理方法将患儿均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各45例,两组在患儿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①经口喂养:患儿出生后从小量开始喂养,根据患儿的吸吮能力和消化能力增加奶量,其他热量由静脉营养补给。②静脉营养:出生后第1d起静脉输注10%葡萄糖溶液、6%小儿氨基酸,第2d起加20%脂肪乳溶液。脂肪乳和氨基酸以0.5~1g/kg为起始剂量,每日递增0.5~1g/kg。③喂养不耐受护理:喂养时如果残留奶量少于上次喂养量的25%,则打回残留液,再将奶补至正常给予量。若下次仍有余奶,超过奶量的50%则要暂时停止喂养,如患儿有明显腹胀,必要时进行清洁灌肠。

1.2.2护理组本组在常规组喂养、静脉营养等护理基础上,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四种护理,并将此四种护理干预作为一个护理循环贯穿在早产儿住院治疗的全程中。

1.2.2.1非营养性吸吮将奶嘴煮沸消毒,每次喂养前将奶嘴置入患儿口中,让患儿吸吮5~10min,此目的是促进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和胃肠道的成熟[2]。

1.2.2.2微量泵间断喂养对于可以进食的早产儿,将需要喂养的奶量用微量泵经胃管匀速泵入,时间0.5~1h。

1.2.2.3喂养后俯卧位每次喂养后将新生儿专用的卧垫抬高患儿头部、肩部,俯卧1h。该卧垫是早产儿专用的供早产儿在暖箱内安全、舒适地俯卧或仰卧的专用卧垫,它由凹形小枕(用于固定头部)和U型护圈组成。卧垫是绒布材料,U型护圈填充物是高弹力棉。使用时将卧垫放置在已经预热的暖箱内,根据患儿的身长将凹形小枕和护垫放置在合适位置。早产儿仰卧时,小枕在床垫里侧,俯卧时,小枕在床垫外面。适当调整早产儿体位,让其安全、舒适地仰卧或俯卧在小枕上。

1.2.2.4腹部抚触患儿每次俯卧后,在下次喂养前抚触腹部5min,方法为:用掌心轻柔抚触,力道要柔和、适宜,以肚脐为中心从内到外顺时针方向抚触。用指腹轻柔地揉患儿左侧腹部10次左右,时间以5min为宜。抚触前用婴儿专用润肤油润滑手掌,动作由轻柔开始,慢慢加重力道。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如果患儿有哭闹、肤色变化、肌张力增高、肤色变化时要暂停抚触。

1.3观察指标记录患儿的体重恢复(体重>2kg)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肠道营养达标时间,观察和记录患儿出现呼吸暂停、腹胀、呕吐、胃残留等不良现象及喂养不耐受事件。以表现出以下1项(含)以上症状为喂养不耐受:①多次喂养后呕吐;②腹胀:喂养后24h内患儿腹围增加1.5cm;③胃内有咖啡色样物;④2次以上被禁食;⑤出生2w后喂奶量

1.4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x±s)、%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组别间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5

2005年6月~2007年8月在我科分娩的早产儿共96例,其中双胞胎8例次,三胞胎3例次;孕周28~32周29例次,33~36周67例次;体重1.5~2.0kg38例次,2.1~2.5kg58例次;apgar评分为0~4分9例次,5~7分39例次,8~10分48例次;82例经阴道分娩,剖宫产14例。

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常见问题:①乳母问题:乳母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缺乏经验,有些母亲认为自己提前分娩,不会有乳汁分泌,对乳汁分泌机制缺乏认识。加之担心婴儿过小,不会吸吮,频繁出入温箱容易受凉而放弃母乳喂养。②早产儿问题:早产儿各种生理机能低下,尤其是消化功能不健全,口腔较小,吸吮力较弱,吞咽和呼吸常不协调,致母乳喂养困难。③乳汁分泌不足问题:母亲因提前娩出低体重早产儿而思想焦虑,大部分早产儿需要特殊治疗而限制了母婴密切接触,婴儿吸吮姿势不正确,吸吮时间过短以及母亲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足。

护理对策:①强化母乳喂养宣传教育,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掌握母乳喂养方法。因人而异制订母乳喂养强化教育计划和护理措施,对母亲和家属循序渐进地进行母乳喂养宣教,讲解母婴同室的好处、按需哺乳的必要性,演示正确的喂养姿势。②实行特护母婴同室,尽早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鼓励早吸吮、勤吸吮,早期喂养能预防肠管萎缩,刺激胃肠系统的成熟,促进喂养的耐受[1];对部分尚能吸吮者,尽量经口喂养,不能经口喂养,但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尚好者,可选用饲管法喂养[2];每天要对母亲挤奶≥8次,并且尽早教会母亲挤出的乳汁通过少量多次鼻饲给婴儿,以后只要孩子能耐受,就尽快经口喂养,护士把挤出的奶采用滴管喂养婴儿,并教会母亲。经过耐心细致的护理,婴儿逐渐过渡到自己吸吮母亲的乳汁。扁平或较短的产妇在喂奶前先按摩,刺激泌乳反射并挤出一些乳汁使周围(乳晕)变软,有利于婴儿的含接,将连同乳晕含在口里,在口腔内形成“长”使婴儿能够有效地吸吮。过大的产妇,哺乳前用一手的拇示指揉搓十几次,哺乳时再用拇示指牵拉,使其变细变长,并将放于小嘴旁,刺激其张大嘴含接,以便将、乳晕一起送入婴儿口中,经数次训练,婴儿便会适应,并自如地吸到乳汁。母亲能按需喂哺自己的孩子,顺利实施母乳喂养需要母亲的信心和责任护士的精心护理。③加强乳母心理护理,保持乳汁分泌充足。告知所谓“乳汁不足”、“无奶”等现象均由人为因素造成,婴儿不吸吮,就会停止泌乳,增加泌乳最效的办法就是及时排空。鼓励乳母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多汤汁饮食,以促进乳汁分泌。避免食用抑制乳汁分泌的食物,如韭菜、麦芽、人参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咖啡等;避免食用油炸食物、高脂肪食物等以免破坏良好的喂养效果[3]。我们临床经常使用维生素B6等药物帮助乳母断奶,故乳母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讨论

通过对96例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化护理,发现早产儿母乳喂养的主要问题是早产儿自身的因素和乳母的一些心理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应增强责任心,针对产后母乳喂养的问题,多给予正确指导,多给母亲一些良性刺激,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家庭和医务人员的支持系统,让早产儿也能像正常新生儿一样实施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单红梅,等.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87.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6

[关键词]营养;护理;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

[中图分类号]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4)14-133-03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1-2]。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围产期医疗技术和肠外营养技术的发展,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成活率也在逐年上升[3-5]。然而早产儿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全,对营养的吸收以及食物的消化能力弱,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从而出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生活质量[6]。因此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治疗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营养问题[7]。对早产儿进行早期营养干预护理对于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以及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86例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对比分析了营养护理干预和常规治疗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体质量、胎龄、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以及护理的效果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在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并根据患者入院顺序编号1~86号,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入选标准[8]:胎龄少于37周且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无严重的先天心脏病等功能缺陷疾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同意,并由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43例,男

22例,女21例;干预组43例,男26例,女17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治愈标准:无呼吸暂停和已停止吸氧,可以自行进行吃奶且奶量达到标准。在室温的环境中体温在36~37℃之间,体重达到2500g以上且无并发症的发生。好转标准[9]:无呼吸暂停和已停止吸氧。没有并发症但吃奶量以及体重尚未达到满意效果且还需要保温。

1.2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喂养方法且不进行按摩和喂养后抬高等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采取肠道喂养或者胃肠外喂养,喂养每3小时1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并在下一次喂养前进行腹部按摩。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用指腹轻柔地按摩约5min。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前后血糖、白蛋白、血浆总蛋白、体重、血尿素氮、淋巴细胞总数等的变化以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Rt)、鼻胃管留置时间(nt)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tt)等。血糖测定采用美国利舒坦血糖仪,白蛋白测定采用血浆蛋白质测定法,血浆总蛋白测定采用双缩脲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w)、胎龄(Fa)、Rt、nt以及tt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恢复到出生体质所需时间、留置鼻管的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常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试验后的血浆总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糖以及淋巴细胞总数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实验后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因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出生后极容易发生喂养耐受不良等情况[10]。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合理早期喂养是提高其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后6h就可进行糖水喂养,24h即可进行喂乳。对于吞咽能力差的患儿宜适当延长开始喂养时间,先采取静脉补液[11-12]。喂养应该以少量开始,慢慢提高患儿胃肠道适应能力以及消化功能,之后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喂养量。对患儿进行早期的营养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糖水平并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改善胃肠道功能。喂养过程中应注意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搭配问题。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因缺乏有关转化酶,除正常儿所需的9种必需氨基酸外,胱氨酸及络氨酸也是早产儿的必需氨基酸,在喂养时应注意适当添加富含胱氨酸和络氨酸的食品。同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对无机盐、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需求量也比正常出生婴儿高,在对其进行喂养时还需注意添加足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蛋白质等,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喂养耐受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式并进行适当的按摩护理[13]。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生理功能发育不全,免疫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差,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对改善其营养状况、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提高其生存治疗及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明显缩短其恢复到出生体质所需要的时间、留置鼻管的时间以及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所需时间,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促进患儿早日恢复。通过营养护理干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血糖水平、血浆总蛋白及血浆白蛋白均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尿素氮含量减少,说明早期的营养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能力并增强其肾功能。适当的按摩护理可以增强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的蠕动从而改善喂养耐受性及保持每天的排便通畅,提高护理效果。喂养后使用合适的枕头垫高患者胃部,同时患者采用俯卧位。喂养后俯卧位时早产儿头抬高的能促进胃的排空且俯卧时乳汁在胃内停留时间的缩短减少了腹胀。而且俯卧位可减少早产儿的肢体活动从而减少其能量的消耗使消化吸收相对增多。此外,喂养后的俯卧位是改善早产儿肺功能的适宜,不但可减少胃潴留液和腹胀和呕吐发生,还可以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保证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呼吸通畅,从而提高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的耐受性。总之,对早产低体质量儿进行营养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的好转和痊愈,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患者的存活率。

综上所述,对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适当的按摩护理可以促进其消化功能的恢复、提高其喂养耐受性并改善其肺功能。在早产儿出生后应尽快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对于喂养耐受不良的患者可进行肠胃外喂养。适当的营养干预护理可以防止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促使患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雷银香,赵翠香.早产儿营养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3963-3964.

[2]丁晓华,王松,李胜玲,等.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护理中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36-638.

[3]FreitasRG,nogueiraRJ,antonioma,etal.Seleniumdeficiencyandtheeffectsofsupplementationonpreterminfants[J].Revpaulpediatr,2014,32(1):126-135.

[4]李佳梅,潘继红,邹文霞,等.多胞胎早产儿的围生期护理[J].广东医学,2012,33(24):3681-3683.

[5]workingGroupofpediatricsChineseSocietyof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workingGroupofneonatologyChineseSocietyofpediatrics,workingGroupofneonatalSurgeryChineseSocietyofpediatricSurgery.CSpenguidelinesfornutritionsupportinneonates[J].asiapacJClinnutr,2013,22(4):655-663.

[6]阮玲红,曹李丽,周萍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605-1607.

[7]沈晓虹.早产儿营养支持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2009,39(6):35-36.

[8]刘杨.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及相关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X):395-398.

[9]雷银香,赵翠香.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营养关系的探讨及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96-3697.

[10]兰卫华.护理流程重组对早产低体质量儿喂养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620-3621.

[11]龙浪,张彩霞,欧添英.部分胃肠外营养在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应用和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21-23.

[12]魏丽,徐鑫芬.23例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4-175.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7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呼吸治疗和管理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低体质量儿(LBw)、极低体质量儿(VLBw)和超低体质量儿(eLBw)的生命得到挽救。决定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住院时间长短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就是喂养问题。母乳是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食品,有许多文献报道用早产儿母亲自己的母乳喂养早产儿的好处,国际上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尤其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争论和困难。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营养

1.1营养代谢的特点VLBwi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大多是在妊娠后期增加的,因此能量储备低,又处于高代谢状态(心,脑、肝等代谢活跃器官占身体比重高);蛋白质合成转化率高;为满足脑的代谢和能量需求,对糖的需要增加;脑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的正常发育使必需的脂肪酸(eFa)的需求也增加;不显性失水增加,经常从尿中排出大量的溶质和水份。而与其高代谢高需求不相适应的却是不成熟的胃肠道功能;胃肠蠕动较慢;肠道消化酶及生长因子合成有限;应急状况较多(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等)。所以,常常产生喂养不耐受,若喂养不当,可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及其愈后[1]。

1.2能量需求在没有外源性能量供给的情况下,按每天每公斤体质量消耗209.20~251.04KJ热量,1kg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只能存活3~4d,而在多种应急情况下,其可存活的时间更短[2]。处于成长期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每天摄取105~130Kcal/kg的热量可支持理想的生长[3]临床研究显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每天摄取1.70~2.25g/kg体质量的蛋白质是不能促进其适当生长的[4]。然而,每天摄取多于6g/kg体质量的蛋白质会引起代谢酸中毒和其他并发症,包括昏迷、腹泻、水肿、斜视和病死率上升[5]。研究显示,在每天摄入110~120Kcal/kg的热量的情况下,摄取2.8~3.1g/kg体质量的蛋白质,就可以保证最接近宫内胎儿体质量增加的体质量增长速率[3]。糖作为能量的重要来源,正常情况下,肝脏葡萄糖的产生与大脑葡萄糖的利用密切相关,VLBwi分解利用糖的速度为6~8mg/(kg.min),VLBwi的血糖调节能力极差,非常容易出现低血糖或高血糖[2],一旦低出生体质量儿状况稳定后,碳水化合物就需要占到总热量的40%~50%[3]。足量、易吸收的脂肪可以提供必需脂肪酸,有助于满足生长所需的高热量,同时辅助其他重要营养成分如钙、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在母乳中,大约50%的热量来源于脂肪酸[3]。专家建议在VLBwi的总热量中需有40%~55%来自脂肪。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重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结构重要的构成成分。国外学者主张早期补充aa、DHa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6]。因此,早产儿生后合理的脂肪摄入十分重要。

1.3营养目标营养目标是VLBwi营养中最基本的问题。目前认为理想营养目标包括[2]:①达到近期生长发育标准(参考胎儿机体构成,接近宫内生长曲线);②预防与喂养有关的疾病(喂养不耐受、neC、病毒感染等);③达到最好的远期效果(促进神经精神发育,减少过敏和特异性疾病的发生率和影响成人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高胆固醇血症等)。

2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特点和优缺点

由于早产儿(尤其是VLBwi)需要“追赶式生长”才能达到宫内生长速度,对热量及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要比足月儿高[7]。为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时,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必须考虑母乳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生长曲线的优点和缺点。

2.1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母乳特点众所周知,根据早产儿母亲产后天数的不同,早产儿母乳与足月儿母乳许多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与足月母乳相比,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母乳比足月母乳蛋白质含量高、乳糖低、脂肪低,矿物质中钠、锌含量高,免疫活性物质高,牛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更丰富[8],但脂肪中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中花生四烯酸(aa)是足月母乳的1.5倍,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足月母乳的2倍[9]。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中链脂肪酸(C8:0~C12:0)水平以及LCpUFa的水平较足月儿母乳为高[10],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中链三酰甘油水平为足月儿母乳的1.5倍[11]。特别是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中肿瘤坏死因子、iga、Siga及溶菌酶等免疫物质较足月母乳含量高[12-13]。

2.2.1母乳的优点母乳主要含有必需的氨基酸、牛磺酸、氨基己酸、胱氨酸及微量元素等,这些对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aa和DHa含量高。aa和DHa构成大脑总磷脂的30%。它们是大脑和视网膜发育所必需的脂肪酸[14],尤其DHa是视网膜感受器的必需物质[8]。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出生时由于胆汁分泌少,胰脂酶系统的发育未成熟,对脂肪消化吸收能力较差。而中链脂肪酸由于碳酸链较短,水溶性较好,在肠内不依赖胆盐的乳化,可直接由门静脉吸收,进入体内后也不需要体内肉碱的携带,可直接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较快提供能量[11]。故母乳较易消化,其中的蛋白质及脂肪较易吸收,而且还能减轻早产儿的肾脏负担[15]。由于母乳含有多种免疫物质等特征,能增强母乳喂养儿对感染的防御能力。研究报道,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母乳喂养在iga水平和抗病能力方面优于配方乳喂养[16]。研究报道,母乳喂养的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在1.5岁时生长发育较快,识别能力明显提高。母乳中的omega-3脂肪酸对视网膜的功能有很大的作用[17]。有人认为,早产儿母亲喂养早产儿时母婴之间的皮肤接触也有利于早产儿识别能力的提高,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这一点,因此早产儿识别能力的提高是否与母乳本身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目前没有发现比早产儿母乳更适合早产儿的营养品[18],因此新生儿营养学和新生儿医学仍强调母乳喂养。

2.2.2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的缺点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缺乏某些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营养素,如蛋白质、热量及极低体质量早产儿骨化有关的钙、磷、维生素等[19]。张教授指出[20],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对其母乳蛋白质并不能完全利用,其母乳中钙磷含量相对不足。尽管母乳中的钙、磷之比较牛乳更适合生理需要,但母乳中磷含量低,易致钙从尿中丢失,因此有研究者建议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喂养同时应补充添加剂[8、21]。

3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添加剂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母乳喂养时需要补充添加剂,有助于早产儿获得最佳的生长速率,因为添加剂中含有磷、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21]。母乳强化剂(humanmilkfortifier,HmF),目前已在日本、德国、美国、英国等广泛使用[20]。HmF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制剂特点:以牛乳为原料的早产儿HmF强化成分主要为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每100ml增加热卡大约14千卡,蛋白质0.7g,碳水化合物27g,极少或无脂肪,钙50~90mg,磷33~45mg。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喂养补充添加剂时有可能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如早产儿对某一营养素发生胃肠不耐受或过敏现象;添加剂有可能会影响早产儿对母乳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影响早产母亲乳汁分泌等。但是母乳添加剂的优点远远大于它的危险性。Kuscher[22]研究发现,母乳添加剂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短期内早产儿的体质量、身高、头围指数明显增加。

4早期微量喂养和非营养性吸吮

4.1早期微量喂养所谓早期微量喂养:即对VLBwi在生后24h内给予持续胃管喂养,奶量从0.1~24ml/(kg•d)开始,速度为1ml/(kg•h)[2]。早期微量喂养的作用并不是为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而是在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出生早期能够有效地接受肠内营养之前滋养胃肠道黏膜,促进胃肠道功能进一步成熟,因此又叫做启动性喂养,滋养性喂养或非营养性喂养[23]。过去认为在VLBwi生后而给予肠道喂养增加neC的发病率。但近年的研究表明,早期微量喂养对VLBwi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与吸入性肺炎、喂养不耐受、neC的发病率无明显相关[2]。研究报道[17],“不论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多大,不给早产儿实施肠内喂养绝对是违反早产儿生理需求的;在任何生长发育阶段,都不能停止早产儿的胃肠喂养”。有文献报道[24],如果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不实施胃肠喂养,其胃肠内缺乏基本的食物供给,其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将会丧失,肠黏膜的绒毛会变短,酶的活性会降低。黄瑛等[25,26]研究发现: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促进早产儿消化道的发育及功能成熟,刺激胃肠激素分泌,尽快达全胃肠喂养,增强免疫,减少感染发生率,见接缩短住院天数。基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考虑,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最佳开始喂养时间。原则上开奶时间越早,促进胃肠成熟的效果越好[23]。同时为极小、病情极重的早产儿实施肠内营养时,需慎重。

4.2非营养性吸吮所谓非营养性吸吮,是指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早产儿,在采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安慰吸吮(nnS),即每天鼻饲喂奶前15min用无孔刺激患儿吸吮[2]。非营养性吸吮也是近几年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喂养过程中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吸吮可以诱发吞咽运动,进而使胃肠道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文献报道,鼻饲喂养期间,吸吮“橡胶”模型不仅有利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体质量的增加缩短其住院时间,而且没有任何危险,短期内也没有副作用[27,28]。对于实施母乳喂养的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不应该给早产儿吸吮“橡胶”模型,而应该在早产母亲排空后让早产儿吸吮早产儿母亲的,以避免发生“错觉”现象[29]。至于非营养吸吮对早产儿主要发育有无远期影响,文献报道较少。

5喂养的实施方法

5.1开始喂养的时间对于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什么时候开始肠内喂养是有争议的。喂养被延迟是因为患儿常常有呼吸窘迫和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医护人员应当根据下列标准评估患儿对开始喂养的耐受能力:①无明显的腹胀;②腹部没有触痛;③肠鸣音存在;④吸出物没有胆汁样胃内容物;⑤无胃出血的征象;⑥呼吸、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稳定。在具备了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患儿可以早期开始肠内喂养[30]。但是,如果患儿的病情在喂养开始后又变得不稳定,应当停止喂养或仅限小容量喂养。

5.2喂养方法的选择胎龄

胃管喂养可以采用间断的快速输注喂养(intermittentbolusfeedings,即通过重力流入或通过泵注入)和持续输注喂养(continuousinfusion,CiF,即缓慢滴注1h,休息1h或更长时间,然后予下一次喂养)。快速输注喂养是优先选择的喂养方法,因为间断快速输注喂养是比持续喂养更符合生理需要,模拟了正常的喂养模式,允许肠道激素的周期性释放,持续胃管喂养则比较适合于伴有严重呼吸窘迫的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或已经有持续喂养不耐受的患儿应用,其优点是有较高的能量效应和不影响呼吸功能[30]。两种喂养方法都是安全的,当一个婴儿不能耐受一种喂养方法时,应更换另一种方法[31]。

5.3喂养容量的增加速率在极低体质量早产儿中因为快速增加奶量可伴有neC的发生,喂养容量的增加速率令人关注。在一个回顾性的调查中,neC组最大的肠道喂养量发生在出生后(8.1±5.3)d,平均摄入奶量为(124±5.7)ml/kg,非neC组在该天仅为(83.5±6.0)ml/kg,(p

6建立、促进、维持泌乳

母乳是实施母乳喂养的前提条件,充足的泌乳量是极低体质量早产儿母乳喂养的重要保证[32]。许多新生儿病区的医护人员及早产儿母亲经常遇到的难题是:早产儿在喂养初期常常不能直接吸吮,如何建立、维持和促进泌乳非常关键。

6.1刺激泌乳激素的分泌如果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在喂养初期不能直接吸吮,需借助于机械吸乳器尽早给予频繁的、足够长时间的挤奶或抽吸[32],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泌乳。研究报道,住院期间用吸奶器吸奶时应在第1周内逐渐增加吸奶时间,随着泌乳量的增多,逐渐增加吸奶的频率。双侧吸乳器同时抽吸双侧,既可以节省吸乳时间,又促进了泌乳激素的释放,总产乳量较单乳吸器明显增多[33]。

6.2促进的泌乳吸乳前先湿热敷一下,促进循环血流量,2min或3min后,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轻拍打,促进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母亲端详患儿的面容,抓握婴儿身体某一部分,嗅闻婴儿内衣气味等都是促进下乳的好方法[9]。此外,保持充足的休息,足够的营养及心情愉快,避免焦虑,疲劳及心理压力等抑制因素,对促进泌乳有重要作用[34,35]。但是,借手或机械吸奶缺乏婴儿吸吮对的刺激,但不能模仿婴儿舌部的动作,因此根据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的病情应该尽早让极低体质量早产儿吸吮母亲的。

7喂养不耐受及其处理

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母乳胃肠道喂养过程常常要面临的问题是喂养不耐受。一旦出现喂养不耐受会影响胃肠道喂养,延长住院时间,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2000年上海黄瑛[36]收次提出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他们指的是在新生儿经胃肠喂养时出现:①频繁呕吐(≥3次/d);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d);③胃储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董梅[37]报告VLBwi喂养不耐受表现为:①开始喂奶时间延迟;②呕吐;③腹胀;④胃内有咖啡样物;⑤残余奶,胃排空减慢;⑥排便不畅。2002年andreson[38],Jadcherla[39]指出,在目前学者们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喂养不耐受至今仍缺乏统一的定义。

喂养不耐受的处理和治疗在临床仍在不断的探索研究,目前还没有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药物方面有报道应用西利、胃复安、多潘立酮及红霉素等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有心血管、锥体外系等方面症状出现,某些药物已少用。邓氏报道[40]根据胃内残留奶量,调整喂养方案,调整喂奶时间、奶汁浓度、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等,可以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研究报道[41],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应用金双歧和开塞露可避免或减少其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总之,VLBwi的肠道喂养很复杂,喂养方法都个体化,应用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

极低体质量早产儿目前用自己的母乳喂养VLBwi的好处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是,母乳喂养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例如,非营养性吸吮对VLBwL的生长发育有无远期影响,是否能够促进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母乳添加剂中各种营养成份含量的最佳组配等目前仍没有达成共识。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陈百合,谢巾英,廖秀宜.最新儿科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50.

[2]王慧娟.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喂养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56-157.

[3]Committeeonnurtrition,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pediatricnutritionHandbook.4thedition.elkGroveVillage,ill,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1998:305-312.

[4]CurranJS,BarnessLa,BrownDR,etal.Resultsoffeedingaspecialformulatoverylowbirthweightinfants.JpediatrGastroenterolnutr,1982,1(3):327-332.

[5]micheliJL,SchutzY.protein.in:tsangRC,Lucasa,UauyR,etal(eds).nutritionalneedsofthepreterminfant:ScientificBasisandpraticalGuidelines.Baltimore:willianms&wilkins.1993:29-46.

[6]Lewism,noyesJ.Dischargemanagementforchildrenwithcomplexneeds.paediatrnurs,2007,19(4):26-30.

[7]姚笠.早产儿的合理喂养.黑龙江医学,2005,29(6):401.

[8]华.早产儿的营养问题.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246-249.

[9]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早产儿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7,21(5):1317-1318.

[10]LonnerdalB.nutritionalandphysiologicsignificanceofhumanmilkproteins.amJClinnutr,2003,77(6):1537S-1543S.

[11]贲晓明.母乳和配方乳营养成分与功能.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1):2.

[12]崔焱.母乳细胞因子与新生儿免疫.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60-63.

[13]付雯萍.初乳中免疫活性细胞及inF-a的测量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3(3):169-171.

[14]Koletzko.Longchain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LC-pUFaandperinataldevelopment.actapaediatr,2001,90:460-464.

[15]刘瑞霞,许健.早产儿的营养与喂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1999,2(4):261.

[16]王功僚,黄云峰,黄承伟,等.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母乳喂养对iga水平和感染状况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4):416-417.

[17]Uauy-DagachR,menap.partitipacionnutricionalacidsgrasosomega-3duranteelperiodperi-natal.Clinpperinatol,1995,1:149-68.

[18]王淑敏.加强母乳喂养管理提高母乳喂养质量.职业与健康,2001,4(7):117.

[19]BishopnJ,DahlenburgSL,FewtrellmS,etal.earlydietofpreterminfantsandbonemineralizationatfiveyears.actapaediatr,1996,85:230-236.

[20]张巍,赵时敏,黄醒华.母乳添加剂在早产儿的应用.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187.

[21]SchanlerrichardJ.Humanmilksupplementationforpreterminfants.actapaediatricaSupplement,2005,94(449):64-67.

[22]Kuschel.proteinsupplementationofhumanmilkforpromotinggrowthinpreterminfants.peadiatrics,2006,1.

[23]丁国芳.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1):5-6.

[24]徐景蓁,丁国芳.为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而努力.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3,6(6):323-324.

[25]黄瑛,邵肖梅,曾纪骅.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道动力的影响.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3):13.

[26]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2(15):716-718.

[27]田鸾英,王云,陈实.极低出生体重儿“鼓励性”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2(10):88.

[28]赵桂荣,林风玲,郭淑春.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作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0):13-15.

[29]吴箐,金飞.剖腹产新生儿错觉的临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3,18(7):627.

[30]邵肖梅.危重新生儿肠内营养支持技术.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1):8-9.

[31]evansRa,thureenp.eralyfeedingstrategiesinpretermcriticallyillneonates.neonatalnetw,2001,20(7):7-18.

[32]姚秋璇,任景慧,林琳华,等.提高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7.

[33]neifertmR,SeacatJm.bracticalaspectsofbreastfeedingthepreterminfant.perinatneonatol,1998,12:24-30.

[34]朱平则,廖颖芳,赵香枝,等.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干预研究.护理研究,2004,18(6a):983.

[35]Jones,Dimmock,Spencer.aandomizedcontrolledtrialtocomparemethodsofmilkexpressionafterpretermdelivery.archivesofDiseaseinChildhoodFetal&neonataledition,2001,85(2):91-95.

[36]黄瑛,邵肖梅,曾纪骅,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进胃肠动力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696.

[37]董梅,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0.

[38]adersonDm.nutritionalassessmentandtherapeuticforthepreterminfant.Clinicinperinatol,2002,29(2):313-326.

[39]JadcheralRm.KliemanRm,Studiesoffeedingintoleranceinverylowbirthweightinfant:Definitionandsignificance.pediatrics,2002,109(3):516-517.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8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母婴皮肤接触;早期

新生儿在分娩后会有体温降低的现象出现,并且对于母乳的喂养也会有不成功现象的出现,因此这个时候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曾有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新生儿进行早期母婴皮肤的接触能够有效防止新生儿出现低体温的现象,同时可以提高首次进行母乳喂养的成功率,然而对于母婴皮肤的接触应控制在较为合理的时间内[1]。本文通过对母婴进行早期皮肤接触对于新生儿的体温以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促进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可以科学合理的在临床得以推广和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孕妇中随机抽取92例,孕妇均产下单胎儿。将产妇以及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类。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9.6岁,其中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产妇有61例。约有82%的产妇曾经参加过过于母乳喂养活动的训练,并且是非常支持用母乳进行喂养的。产妇的平均产次为1.4次,平均孕次为1.9次。将两组中产妇一般资料里所有的指标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中,85%的新生儿没有出现宫内窘迫的现象,73%的新生儿在出生之前没有出现胎膜早破的现象。新生儿的平均胎龄是278.6天,平均体重是3371.6克,平均体温为35.4℃。将所有新生儿的体征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于对照组中新生儿的护理对新生儿实行常规性的护理。在其出生之后对呼吸道进行清理工作,断脐带并进行消毒和包扎。把新生儿放于辐射台,温度为28℃—30℃,使用温水轻轻洗掉新生儿身上的血迹,并且用婴儿的润肤油擦掉胎脂,为新生儿注入维生素k1[2],并且按脚印,测量体重与身高,最后用婴儿的毯子将婴儿包裹好,将其放于婴儿车里。

1.2.2对观察组中的新生儿进行护理对于观察组的新生儿,则除了常规护理之外,还要增加一些干预性的措施,这些措施要在产妇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产妇分娩之前要帮助产妇将内衣脱掉,在分娩之后产妇要以较为舒适轻松的仰卧姿势将上衣解开。而新生儿经常规护理之后要,以俯卧的姿势放于产妇敞开的胸前,将室内的温度调成28℃左右。将新生儿的头放于产妇的中间,脸则偏向于一侧。新生儿的后背要覆盖着婴儿的毯子,与此同时,引导着产妇使用一只手将婴儿的臀部托住,另一只手则要放在婴儿的后背上以保护其安全。产妇与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的时间大约要持续一小时。在进行接触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产妇同新生儿进行一定的交流,包括对婴儿轻声的说话,呼唤新生儿的名字,抚摸以及亲吻新生儿的头部。后背等等。

1.3疗效标准

1.3.1对新生儿的体温进行观察对两组新生儿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的腋窝体温进行测量和记录。

1.3.2对新生儿进行喂养的情况进行观察对新生儿首次进行母乳喂养的具体状况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为护士或者产妇将新生儿包起来进行喂奶的时候新生儿的状态怎么样;第二个为新生儿接触到产房的时候具体表现怎么样;第三个是新生儿对于母乳进行吮吸的情况;第四个为新生儿对进行含接的具体姿势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估时,每一项的最高分数为三分,最低分数为零分,总分若是大于八分则表示母乳进行喂养的情况为成功。

1.3.3对婴儿开始进行母乳喂养的时间以及整个吮吸持续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的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结果

由表3得知,观察组中首次进行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是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中的55.00%,两组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由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对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增加母婴早期皮肤接触的环节可以有效的提升新生儿的体温,优化母乳喂养的情况,提升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9

【关键词】早期母乳喂养心理护理

一、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因有些乳母在分娩时体力过度消耗未得到恢复、乳母不经常哺喂、哺喂的技巧掌握不熟练等原因造成泌乳晚或奶量少,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母亲往往会出现烦闷、焦燥的心情,怀疑自己没有产生足够奶水的能力,去承担哺育婴儿的任务,从而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医护人员应该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多给母亲鼓励和支持。尽早耐心的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早期母乳喂养的问题如何解决、正常泌乳需要几天时间、所谓的“空”并不是一点乳汁也没有。详细了解母乳喂养中的不合理现象,帮组母亲寻找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消除乳母的疑虑,紧张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告诉母亲随着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及自己体力的恢复,乳量会逐渐增加,且足够喂哺婴儿。让母亲知道,促进乳汁分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增加对的刺激,而且乳量的多少与其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乳母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定喂养的信心,同时得到家人的帮助支持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及乳母家人应该多给母亲一些良性刺激,帮助她们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家庭、亲朋邻里和医护人员的支持系统,鼓励支持乳母树立信心,坚持按需哺乳及夜间哺乳,正确的掌握哺喂技巧并做好护理,合理的营养及休息,不要给婴儿过早的添加辅食,对个别确定泌乳晚的母亲,可建议采用一次性的哺乳补充装置,这样既可满足婴儿的需要,又不减少对的吸吮次数,帮助母亲度过短暂乳量过少危机,解除乳母的紧张心理,一旦乳量稍增多即可拆除装置。因此,只要按上述要点坚持哺乳,乳汁一定会随着婴儿月份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二、在对待某些特殊婴儿的母乳喂养问题,医护人员应更加关心体贴母亲,因特殊婴儿的母亲心理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母乳喂养过程中会遇到比正常婴儿更多的困难,医护人员及家庭应给母亲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鼓励母亲充满信心,让母亲与婴儿频繁地接触,及时解决母乳喂养所遇到的问题,使母亲认识到唯有她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孩子的需要,才足以使她的孩子健康成长,并征得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充分支持。医护人员应该经常与母亲交谈,不断的鼓励,耐心的指导,不断的鼓励使母亲主动积极地进行母乳喂养。

三、在生后的前几天,婴儿吃的少,所以少量的初乳完全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医护人员应该让母亲了解这些情况,乳母不必因初乳少儿担心婴儿饥饿。告诉母亲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新生儿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但是必须坚持频繁有效地吸吮,吸吮的次数越多,奶量会逐渐增加,这样,新生的体重会很快恢复。恢复的时间差异很大,根据临床观察,足月儿平均需10天,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需14-21天,体重下降不超过15%。此外,让母亲了解如何鉴别新生儿黄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紧张。

四、让母亲了解早期频繁吸吮,既有助于下奶,又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让婴儿吃到营养及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婴儿免疫力增强,并能促进胎粪排出,减轻黄疸。

五、让母亲知道烦躁、焦虑的心情会阻碍泌乳反射,影响乳汁的分泌,泌乳晚。愉快的心情,舒适的环境,全身肌肉松弛有益于乳汁的分泌。让母亲知道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拥抱和抚摸婴儿,通过目光和皮肤的接触,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早下奶,并能使婴儿的情绪安定,母亲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超级秘书网

早产儿的护理与喂养篇10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经鼻十二指肠喂养经鼻胃喂养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64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存活率逐年提高,出生后早期喂养方式的选择备受关注。合理喂养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促进健康发育、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早产儿因吸吮能力差,难以摄入足够的奶量,而全胃肠外营养价格比较贵,在经济落后的中国西部地区更是难以推广,因此鼻饲是早产儿喂养的一种主要手段。目前,国内普遍采用鼻胃管喂养,对鼻十二指肠喂养尚有争议。笔者对54例早产儿分两组分别实施了经鼻十二指肠母乳喂养和经鼻胃母乳喂养,并对喂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细致观察。现将其结果总结于后,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8年3月收治早产儿58例,其中低出生体重儿(LBw)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1例;双胞胎2对;男婴31例,女婴27例。患儿中27例有面色紫绀、呼吸急促、不安等临床表现,8例伴有胎粪吸入,7例重度肺炎。58例患儿不同程度地存在吸吮功能不良或缺失。孕周20~34周,平均34周;体重930~2630g,平均1980.4g;住院时间2~18天,平均10天。因病情危重转诊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

患儿入住后,首先进行密切监护,重视保暖,防治感染,及时治疗并发症。排除感染和并发症后,对继续留院治疗的54例患儿在实施静脉营养和哺乳训练的基础上分两组进行母乳喂养方式观察,其中经鼻十二指肠母乳喂养病例31例,经鼻胃母乳喂养23例,患儿出院时全部恢复主动吮吸母乳功能。

喂养方法:鼻饲前器械要充分消毒并洗净手,之后取胃管经鼻孔轻轻插入十二指肠或胃,当证实胃管在十二指肠或胃内后,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所需的新鲜母乳缓慢匀速注入,切勿用力,每次鼻饲前后用少量开水冲洗胃管,每次鼻饲均要更换注射器,每次喂养前要抽除胃中残余奶量,若胃中残余奶量大于上次喂奶量的25%,要考虑减少喂奶量或喂奶次数,每日用2.5%碳酸氢钠擦洗口腔2次,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口腔黏膜损伤。喂奶间隔时间及喂奶总量应根据体重安排,体重1000g以下者,1小时喂1次;1001~1500g者,1.5小时喂1次;1501~2000g者,2小时喂1次;2000g以上者,3小时喂1次,每日早晨8∶00喂养前称体重1次,最初10天每日喂奶总量按下式:每日喂奶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体重×100-1[2]。鼻饲后,应先取右侧卧位,待1~2小时后可改为左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每次喂奶和变换后应观察2~3分,若出现呼吸困难或面色青紫时,立即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或呕吐物,并供给氧气治疗,以防止吸入气管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或造成窒息。鼻饲母乳期间要加强监测,仔细观察记录大便次数、性质、颜色及数量,了解大便变化过程,及时、正确留取大便标本送检;同时密切观察腹胀情况,当腹围增加1.5cm时应减量或停喂1次,当有呕吐、腹胀、胃残留量增加、便血或大便潜血现象发生时,可能有感染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应停止喂养,并进行相应治疗。

结果

54例早产儿实施不同方式母乳喂养,结果表明经鼻十二指肠母乳喂养患儿住院期间体重增加较快,体重增长速率达到62.5g/日,较经鼻胃母乳喂养的体重增长速率加快12.8g/日;且住院时间较短,为9.2天,较经鼻胃母乳喂养方式缩短1.1天。见表1。

另据喂养过程观察,鼻胃喂养极易引起返流、残留物误吸,还可诱发呼吸暂停等;经鼻十二指肠喂养的均无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可有效减少胃膨胀及其不良反应,降低呕吐物吸入的可能性,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体格发育。可见,早产儿经鼻十二指肠母乳喂养显著优于经鼻胃母乳喂养,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讨论

对于胃肠道功能不耐受的早产儿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微量鼻十二指肠母乳喂养,可使胃肠激素和胃肠动力发生变化,从而对胃肠道功能及代谢的发展提供一种刺激,以加速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和正常菌群的建立,使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虽然其营养极微,但加速向全胃肠营养的转变,尽早形成代谢的独立性,促进患儿的正常发育,而且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体重增加也较快,同时避免了静脉营养的高昂费用,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在情况许可下尽早对早产儿开始肠道母乳喂养,尽量推迟奶粉喂养,对于肠道喂养热量不能满足需要的患儿积极给予部分静脉营养,可以扬长避短,既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又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能量的供应,使早产儿的早期营养得到保证,为日后的生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院收住的1例体重930g的超低体重早产儿由于无力承担静脉营养之费用,而过早和单纯进行奶粉喂养致全结肠坏死死亡。

护理人员每天应定时测定患儿体重并标于体重生长曲线中,如发现体重下降或不增加,及时分析是否营养供给不当或有并发症[3]。早产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要求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每一个早产儿的喂养方法都应个体化,喂养的基本原则是以出生体重为基础,应尽早喂养,从少量开始,不要操之过急,避免疲劳[4]。通过加强喂养环节管理、注重喂养期间异常情况处理及患儿发育支持护理,可明显提高早产儿的喂养成功率,减低死亡率,改进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6.

2薛辛东.极低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小儿急救医学,2002,9(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