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征信管理的建议十篇征信管理的建议十篇

征信管理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49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1

关键词:征信管理条例;征信;立法;修改;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76-05

“征信”一词并非是个时髦的新词,《左传》中就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是否算数,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当然,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用经济的发展,征信已被赋予了更加详细、深入和全面的内涵。现代意义上的征信,主要是指为信用活动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务,在实践中表现为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调查、保存、整理、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从事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我国征信业及征信机构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为了促进企业债券的顺利发行,人民银行核准认可了全国九家资信评估公司。1997年.人民银行开始建设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进行银行公司类客户的信贷征信。同年,经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填补了我国个人资信调查服务的空白。2003年11月。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统筹信贷征信管理工作。2004年2月,人民银行又启动了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同年4月成立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1日建成并正式运行。2006年11月,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注册成立,并于2008年5月9日正式挂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公私并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私营资信评估公司并存)的征信体系。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末,纳入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统计的征信机构有80家,专职评级人员达到2000余人,如再加上央行统计系统之外,估计全国运行活跃的资信评估机构应该多达300家以上。随着征信业务供需的不断扩大,我国征信市场已初具规模,征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与蒸蒸日上的征信业务相比,’有关征信业的立法与监管却一直处于供给缺失和不足的状态。

2002年3月,由人民银行牵头,共有16个部委参加,成立了建立征信体系专题工作小组,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代表国务院起草征信管理的行政法规,为建立征信制度奠定法律基础。自2002年4月起。专题工作小组对欧美国家相关立法资料进行了认真研究,邀请国内外征信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并赴上海、汕头、深圳对其征信试点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征信管理条例(初稿)》。但由于涉及部门较多,加之利益关系复杂,却迟迟未予正式颁布。2005年,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对于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查询、异议处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完善我国金融征信体系。由此同时,一些经济发达、征信业务较为活跃的地区,也纷纷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例如深圳市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制定了《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和《企业信用征信和评估管理办法》;上海市2003年制定了《个人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004年起草了试行版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标准》。从以上列举的征信体系法治进程来看,除央行层面的部门规章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征信专门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和行业监管严重缺位,不仅造成了征信市场的鱼目混珠,市场秩序混乱,更不利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为此,2009年10月12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条例》)。使我国的征信立法工作从此步人了实质性阶段,必将对未来我国征信市场的规范发展以及维护金融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条例》共分九章,分别从征信机构、征信业务、信用评级、权益保护、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征信业进行规范。既然,《条例》尚属正式颁布前的修改阶段,作为金融与法律领域的研究者有义务对该条例进行必要的研读与分析,为此本文将主要从征信机构、信息主体保护等方面全面分析《条例》的相关条款,针对笔者的几点疑惑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一、征信机构问题

《条例》详细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征信“行业准入”条件,规定了征信机构应当采用法人的组织形式,对其设立、业务范围、业务变更、分立、合并,设立、撤销等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对设立征信机构的条件、申请材料、申请和审批程序、高管的任职条件、征信机构的退出等事项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规定,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征信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考虑征信市场发展和公平竞争的需要。有关征信机构问题,《条例》专辟章节,对2003年央行设立的中国征信中心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说明。《条例》确认了征信中心作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家基础数据库运行维护者的法律地位,相应的明确了金融机构向征信中心提供客户信用信息的法定义务;赋予征信中心自行收集个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证券、期货、保险、外汇等金融信用信息和相关信用信息、依法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开展信息共享权利,并规定其收集个人信用信息时不需要征得信息主体同意。数据库中的信息,也不允许个人删除,从而保证了征信中心充分发挥其公共征信机构的市场角色。央行因其独特的地位,在采集数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先后建成了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为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已成为目前我国征信业,特别是个人信用评价方面最主要的征信机构。《条例》对其法律地位的确定,不仅肯定了其已取得的成就,更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具体条文上看,《条例》对中国征信中心的相关规定和说明。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妥之处,不免产生诸多疑惑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

其一,征信业的监管部门是否也可以设立征信机构?《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国征信中心是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征信机构,负责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如果再根据《条例》第三条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征信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那么,这是否就变相的承认了裁判员具有作为运动员参赛的资格,即人民银行既是征信业的监管部门,又经营着一个庞大的征信机构。自己管自己,自己监督自己,这样的机制是否有效,值得商榷。

其二,同样是征信机构,中国征信中心的设立是否也应该遵守《条例》有关征信机构设立条件的规定?《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国征信中心适用本条例除第二章、第十六条和第四十条第三款外的全部规定,也就是说中国征信中心不受征信机构的设立条件规定的约束。如果同为征信机构,本着公平的原则,中国征信中心本应该按照设立条件考核自己,但从征信中心成立时的情况来看,该机构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相应监管要求。这样就不免让我们产生疑问,为什么作为征信机构之一的中国征信中心就可以不受绦例》有关征信机构设立条件的限制而开展征信业务?这是否为行业的不公平竞争创造了制度上的条件,为行业的垄断打开便利之门?

其三,中国征信机构到底是非盈利性,还是盈利性机构?《条例》第四十二条还规定:中国征信中心是独立的法人,依法对外提供有偿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既然规定中国征信中心可以对外提供有偿服务,但为什么还说他不应该盈利呢?如果这样的假设成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有偿服务收入完全作为成本摊销?那么随着征信业务量的变大,盈利超过了成本(这是迟早会发生的)的话,盈利部分该如何处理?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不以赚钱为目的的象征性收费”,如果这样的理解成立的话,就产生了有偿服务费的定价与价格递减问题,但遗憾的是《条例》中也未予以说明。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进行假设,认为征信中心是非盈利的,那么征信中心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量、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数据质量的驱动力和基础又是什么呢?

其四,《条例》虽然为民营征信机构赋予了同样的法律地位,但其生存空间在哪?《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规定,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中国征信中心报送其客户的信用信息;金融机构将信息主体的信息提供给中国征信中心的,可以不按照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但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向其告知提供情况;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金融机构执行前款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以上的规定,可以顺理成章的理解为:金融机构必须,并且可以在不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的基础上,向中国征信中心提供客户信用信息,如执行不力,还将受到监管部门(中国征信中心)的处罚。信用信息是征信业最重要的资源和商品,

绦例》在赋予中国征信中心必要的资源的同时,却没有为其他征信机构(民营性质的)寻求必要的经营资源,对民营征信如何获得信用资源只字未提。甚至第四十五条还规定:中国征信中心可以依法向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金融机构之外的企事业单位等收集相关信用信息。“企事业单位”本身就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不得不问的是,其他征信机构是否也属于企事业单位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即便其他征信机构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了一些中国征信中心无法获得的信息资料,是否也必须无偿的拱手相让给征信中心?可见,这些民营征信机构根本无任何竞争优势可言。同样,《条例》第十条规定:设立征信机构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人民币,征信机构从事信用报告业务的,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参照目前我国民营征信机构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个规定显然是十分严格的。如果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必定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征信业将面临着一场彻底的洗牌与行业整合,而过高的门槛,是否本质上存在限制民营征信机构发展的嫌疑?

针对《条例》关于征信机构问题的规定,笔者提出了以上四点疑惑,其对央行所属的官方性质的中国征信中心的质疑最多。为此,笔者为中国征信中心设计了两条“出路”。第一种是,赋予中国征信中心真正的、市场化的、独立的企业性质,即将中介服务职能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具体措施是,彻底划清中国征信中心与央行之间的从属关系,将征信中心企业化,但同时不再赋予征信中心获得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绝对权力,明确其盈利目的与有偿服务模式。人民银行既有监督征信市场、民营征信机构的权力,同时也有管理中国征信中心的权力,并且对其有同样的规定与要求。这样做即可以给中国征信中心必要的生存条件,又还原了征信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二种是,彻底取消中国征信中心的有偿服务权,将其变为征信监管部门的一部分。具体措施是,将中国征信中心定位为事业单位而非企业性质的征信机构,其业务范围有别于征信机构,仅从事全国统一个人和企业(甚至可考虑加入政府、其他事业单位等)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不再从事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有偿服务业务。将真正的信用服务归还给市场,这样做既可以完善征信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保证监管的有效性和监管机构的中立、公正和权威性,又能够为征信机构提供完善、科学和可靠的信用资源,以此活跃征信市场,促进征信市场的公平竞争与优胜劣汰。两种方案,孰优孰劣,有待进一步探讨,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二、信息主体保护问题

征信活动对普通信息主体来说一般存在着两难困境的局面,一方面信息主体可以依托已经形成的个人信用信息更加便利的获得其他部门的服务与帮助;而另一方面,又因这些私人信息多半属于个人隐私资料,使得信息主体在征信过程中常选择回避、不积极和担忧的态度。可见,征信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以对信息主体权益的有力保护为基础。从我国征信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十分突出,时常有消费者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被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并对信息主体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条例》参照国外经验,对征信不良记录的保存年限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度提及个人负面信用记录最长保留7年,其中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保存5年,个人犯罪记录保存7年。该规定的提出,是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例如美国对一般的负面信息保留7年,破产的、特别严重和明显恶意的负面信息保留10年,超过保留期限,负面信息会马上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删除。

但是,从具体条文和措辞上看,《条例》虽强调信息主体的保护问题,但其中几项条款还是存在一些漏洞或不妥之处,值得进一步商榷。

其一,缺乏对征信内容,即哪些信息属于征信范围进行明确的说明。征信业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元素就是能够证明信用水平的信息。随着我国征信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更加全面的、涉及更多领域和层次的信用信息可能将被逐步纳入到征信体系中。但是,并不是信息越全、越广,就说明征信体系越健全、征信市场越发达。事实上,目前我国征信系统中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一些地方将电信用户的缴费信息纳入其中,还有些地方将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等个人信息也纳入其中。如果没有一个全国性明确的范围界定,必将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监管套利的情况。例如到其他省份办理电信业务,逃避本地市场监管,破坏市场秩序、引起市场混乱。当然,有人会说,

征信内容是随时间和市场发展不断变化的,属于一个动态的范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即便无法明确征信的内容,也应该明确有权增加征信内容的机构、条件及其程序。遗憾的是,《条例》也没有对这方面内容进行规定和说明。

其二,没有强调征信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的形式与程度。征信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为信息主体服务的,信息主体有义务更有权力参与其中。试想,一个没有信息主体参与的征信市场,何谈能有效的为主体服务?目前,我国征信业仍停留在“单方记录”阶段,只由征信机构单方运作,而缺乏公众的参与。在现实中,不少人被银行或者电信企业、社保机构单方面纳入不良信用记录,公民信贷权利已经造成损害,而当事人对此还浑然不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信息主体的参与形式主要是通过赋予其事前知情、事中异议和事后申辩的权力。在国外如果一个人的不良信用信息在将被列入黑名单之前,一般都会得到2次~3次的提醒,以确认这个信息是否真实,并赋予信息主体一定的异议权以便解释说明。即便是错过了争议期限,不良信息已成事实,信息主体也有权进行申辩,使错误及时得到更正。从这个过程来看,要保证信用信息的准确,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事前的通知义务。《条例》虽然强调了信息主体的知情权和申辩权,但对具体的操作机制没有明确说明。甚至还给征信机构的“不作为”留下了空子。例如,《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中国征信中心报送其客户的信用信息。报送前可以不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但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向其告知提供情况。这样的规定有模棱两可的感觉,“可以不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和“适当的方式”都属混沌之词。特别在现代社会,因人员流动性大,征信机构根本无法保证能以适当的方式与信息主体保持沟通,这些不良信用信息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记录,却无法保证这些不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其三,没有说明当出现错误信用信息时的责任归属及赔偿问题。《条例》虽然规定了错误信息的更正程序,但却没有涉及造成错误后果的责任惩罚与赔偿机制。《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其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受理异议申请,并在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异议信息的核查和处理,书面答复异议申请人。个人提出异议申请,征信机构未按照前款规定办理的,该信息主体有权以书面方式要求该征信机构一次性删除其全部信息。第四十一条规定: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信用信息使用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这些规定虽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公正性,即确认了信息主体拥有异议权,但不仅无法挽回不良信息已经纳入征信系统,已成既定事实之后给信息主体造成的不良后果,更没有说明谁应该对此负责?如何惩罚?如何赔偿?因为《条例》并没有赋予信用主体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所以一句“向监管部门投诉”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其四,没有给不良记录的界定留有灵活的、足够的空间,没有赋予征信机构细致调查的义务。信用信息本身十分复杂,不仅内容千奇百怪,每项内容的原因也是纷乱复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种复杂情况都可能出现,这些情况处理不好,不仅会产生错误的征信信息,更会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害。例如,以信用卡还款信息来看,央行征信系统只显示过去24个月逾期还款记录。在统计上,不论是逾期1天还是1个月,都显示为一次逾期还款不良。这样的操作事实上是无视公平的,因为逾期1天和逾期1个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更何况,央行自身的清算系统也存在着制度上的障碍,例如,目前多数跨行或异地汇款无法做到及时到账,即便消费者在“最后一个安全日”还款,可能也会造成一笔逾期记录。

其五,将部分最重要的信用资料排除在征信范围外。《条例》第三十六条将收人数额、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和纳税数额等信息排除在征信范围外。如果从保护公民隐私权的角度看,这样的规定无可厚非,但征信机构一旦失去这些能够代表征信主体信用情况的最核心的指标,那么征信质量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公民的收入和纳税额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纳税情况,在理论上不应该是保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信息都应该是公开的。如果征信环节不涉及这些信息,那么依托其他资料而形成的信用评级结果至少应该说是不科学的。当然,参照国外经验,部分国家也是将收入状况等信息排除在征信范围之外,而是纳入了欠税情况这样的间接指标,但是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国家有完善的纳税和报税体系。目前我国这些条件均不具备,所以可以适当的考虑纳入收入信息作为替代之选。

针对以上五点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细化《条例》,并明确以下十点内容,以对信用主体做到切实的保护。第一,明确哪个部门有权规定或更改征信内容;第二,明确修改征信内容的条件和程序;第三,明确哪些信息应该被纳入到征信体系;第四,明确哪些信息永远不应该被纳入征信体系;第五,明确哪些信息目前不应该纳入征信体系中,何时应予以吸收;第六,明确征信体系中信用主体的参与形式;第七,明确规定不良记录的事前提醒、通知义务;第八,明确信用主体对评价结果和不良记录提出异议、进行申辩的渠道和程序;第九,明确错误不良记录造成后果的处罚、赔偿机制;第十,明确征信机构对不良记录的尽责调查义务。

三、其他一些规定

《条例》中还有一些规定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依法保障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和从事法人及其他组织征信业务实行区别管理。通读《条例》,笔者发现这个区别对待仅是指:除中国征信中心外,征信机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一般必须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而对法人及其他组织仅要求征信机构在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时则应当取得其同意。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资料、信用信息来源及使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为了保证征信系统的有效运作及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有关个人和企业的区别对待问题应该进一步论证和细化。

《条例》第八条规定,征信机构可以依法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实行自律管理,但却没有明确行业自律组织的具体形式、组织机构及职责权力。由于行业协会较政府而言,更为了解和熟悉本行业的技术情况,对市场的刺激和反应更为敏感,因此,通过信用行业协会建立更具体、更明细的行业运作规范,强化本行业的自律,成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征信管理的措施之一。具体来看,征信行业协会有助于促进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促进征信机构信息采集和处理效率的提高;征信行业协会通过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有助于提高征信行业的人员素质。发达国家的征信业均成立有行业协会,例如在美国,信用管理协会、信用报告协会、美国收账协会等一些民间机构在促进征信市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行业协会的重要性,笔者建议《条例》应该更加详细的阐述征信行业协会,特别应该明确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与职责权力。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2

为贯彻落实税工程二期建设的工作要求和思路,确保税工程二期建设的顺利开展,我局结合税工程一期建设工作,将我局税工程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广实施税一期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

按照税工程上线工作的总体部署,我局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在市局信息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已经上线运行三年,运行情况良好。

(一)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我局现配备pc服务器1台为ibm226,购买于,全局现共配备pc台式计算机86台,笔记本电脑14台。实行计算机实名登记制度,记录台帐,指定使用人为责任人,岗位变动实行机随人走,在有利管理的前提下确保了征管数据安全。各科室设立网络维护员,制定维护员工作制度,加强网络及硬件、软件日常维护,记录维护日志,已实现市、县、所信息互通机制,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处理,目前网络运行平稳正常,局域网内部未发生不安全事故。

(二)应用项目运行情况

我局现安装应用项目有税工程征管业务系统(胖客户、瘦客户),公文处理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稽查管理系统、货运发票系统,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还安装了其他办公软件。对应用软件实行了统一安装,并登记备案,规定除管理员外不允许私自安装任何与工作无关的软件及程序。有效确保了征管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公文处理系统实行阶段备份,确保数据安全;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偶尔有网络延迟现象,造成操作失误;年初对确定的十户企业完成了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的安装;指定专人负责视频会议系统管理及调试,建立了会议记录及问题反馈制度;目前各应用项目都平稳运行。

(三)安全项目运行情况

根据市局要求,我局对所有计算机安装了瑞星防病毒软件及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安装率100%。目前基本运行正常,但存在个别计算机瑞星防病毒软件不能正常升级。桌面防护系统能有效的管理计算机终端,运行正常。

(四)存在问题

1、征管系统软件查询功能不完善。瘦客户升级后即时进度查询不能进行分单位、分税种查询,给会统工作带了不便。建议根据计会和征管报表要求能合理设置查询项目。

2、出现打印机故障发票不能重新打印,需要作废税票,造成税票作废率增高。

3、建议对基层信息化管理人员加强培训,特别是对征管业务系统及其他应用系统的使用操作、日常维护等方面

二、对税一期各系统软件及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整合的建议。

一是建议将货运系统开票归并到征管胖客户系统中,或实行货运开票信息在征管瘦客户系统中信息共享。现阶段货运系统承担货运开票业务,税票信息需要手工录入瘦客户中,不但操作烦琐而且容易出现录入错误,如能将信息共享,将大大提高征管效能。

2、继续扩大征管业务系统的容量,完善查询功能,增加查询设置条件,或者能够自行设置查询条件,同时保证查询系统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计会统模块中可增加设置一段时间内不限于开票日期的税款入库情况查询;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模块中税款入库情况只能分月查,不能累计查询,若需要累计数就需要手工加减。

三、税二期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一期各系统软件的功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精简业务流程,缩短办公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有效整合各单项业务需求,着力整合已开发的业务功能模块,使之简化、优化,符合便捷、高效的要求。统一数据平台,统一硬件规划,打通信息瓶颈,做到业务互通、数据共享;三是积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增加应用软件数量,加快数据仓库建设,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税源管理方法、创新纳税服务手段,强化涉税信息在税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税源管理质量。

四、对税二期建设中需拓延增加的系统软件和功能模块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局应用的各类系统软件有十多种,建议省局能将独立于征管业务系统之外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货物运输系统、重点税源、社保费查询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后台数据库资源共享,使之成为征管业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现大征管格局。同时建议大力推行网上报税系统及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将征管系统能与国库、银行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既能方便纳税人,又能减轻税务人员工作负担。三是可以可以借鉴重点税源直报系统,形成一个数据库内、外网都能使用,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使用都很便捷。

五、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开展信息采集和数据管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推进与国库、银行等部门进行系统联网,共享信息。二是建立与工商、房管、建设、土地、社保等部门的信息流通渠道,加强多部门信息交流。三是结合国地税联合办证等国地税工作要求,能否与国税征管软件实行信息对接,加强同国税的资料共享。

六、在落实总局信息管税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整合应用征管基础信息、税收与经济信息、税种与专业管理信息、第三方涉税信息等涉税信息流,建立税收管理分析平台,强化数据比对和分析,辅助领导分析决策,及时发现征管漏洞,找准强化税源管理的着力方向,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为税收各项任务完成服务。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与征管系统联网的纳税评估系统,积极推进网上纳税评估工作,特别是对低税负户、零申报户、纳税大户、重点税源户的纳税评估工作,强化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系数分析,建立税收分析档案,加强对重点税源户实施预警监控管理和其他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做好税源分析和建帐企业纳税评估工作,提高税收收入分析能力和水平。

八、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快捷、高效的优势,结合实际工作业务情况减化、整合业务流程,合理设置窗口,优化税收服务,加强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提高征管效率。二是通过税收大征管模式,推行网上申报,方便纳税人,也可实行通过网络为纳税人送政策,答疑解惑,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三是充分利用12366、税信通等手段,在纳税期满前对未按时申报、未按时入库的纳税人提供提醒服务,并逐步扩大提醒项目范围,将减免税到期、延期缴纳税款到期、停业到

期、外出经营到期等事项纳入提醒服务范围。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3

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以来,征管水平提高很快,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税收征管新格局,基本适应了税制调整与完善的要求。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基层征管实践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征管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机构设置和内部分工欠合理,对纳税户缺乏有效的动态控管,管理相对薄弱,进而导致征管查链条脱节、计算机依托职能难以完全奏效、税务稽查基本未能实现原定目标。

一、目前基层征管工作中的问题

(一)管理被动,基础不实

目前的征管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由管户变为管事,往往因更多地强调为纳税人服务和加强稽查而忽略了对纳税户的日常管理,税务机关有些承诺服务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以牺牲管理为代价的,放弃了必要的检查、执法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征收人员与纳税户之间的直接接触大大减少,税源监控管理乏力,基本上处于被动受理的状态,只是坐在办税服务厅依据纳税人申报的资料进行审核征税,企业申报什么就受理什么、申报多少就受理多少,基本上收的是“自来税”。管事与管户脱节,导致基础资料不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对纳税人申报的基本资料是否完整和准确没有进行核实,也无法进行核实,税收基础工作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审核评税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对纳税人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很少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难以发现纳税人申报中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人员不掌握纳税企业的实情,在征管过程中不能随时发现问题,税务机关不能掌握收入主动权,对纳税人的控管难以到位,从而导致漏征漏管户增多,出现较多的零申报、失踪户、漏管户,助长了偷逃税的蔓延。

(二)分工过细,协作不够,衔接不畅

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分权制衡,有利于提高效能,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在目前情况下,单独就某一项业务来看,工作效率也确有提高。但由于目前三大系列职能分工还没有完全理顺,存在协作不够、衔接不畅的问题。税收管理的职能分解到征管查不同的机构,机构间职责范围难以划分清楚,有些工作交叉重叠,有些又相互脱节,征收环节与管理环节职责既独立又交叉,职责界定划分有一定困难,征管查3个环节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弱,信息传递不畅。管理环节的信息不是进行加工分析后及时、准确传递到征收环节,而是原封不动地将所受理的资料反馈给征收环节;征收环节也未及时准确传递到稽查环节,相互衔接不够。征、管、查分离的原意是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稽查,实践中却变成征管与稽查相互脱节,征收环节录入的基础数据、资料不完整,不足以作为稽查选案的依据;而稽查查出的问题,责令调整账面留抵税款,往往也由于与征管脱节而导致征、管、查3个环节均未对调账事项进行督促检查,造成税收流失。

现行机构设置和内部岗责分工与改革前相比,内部制约有所强化,但由于分工过细,效能也有所降低。办事程序增多,一方面使纳税企业办税需到几个窗口,另一方面也使税务机关工作量增大,每个分局都觉得很忙。与分工过细相联系,征收与管理主要忙于事务性工作,未能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征收与管理的事务性工作虽越来越规范,但由于缺乏“管户”的要素,规范却不实用,工作量增加较多。征收与管理的不少工作流于形式,责任不明,征管不到位,存在漏征漏管问题。一般纳税人年检工作量大,多的地方每月年检达400来户,且集中在中下旬,工作不可能深入,由于年审不严格,这项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发票购销工作量太大,纳税人在办税相对集中的时间购买发票有时需排队等候;税务机关在发票验旧售新时只是审查是否用完、开具是否规范、是否单页填写等表面错误,至于房地产企业和建筑公司收取的售房款、工程款是否全部入帐并均已开具的发票则未审核,未能整体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因而也就不可能发现虚开、代开等问题。

(三)计算机的依托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现行征管模式依托计算机进行税收管理,而计算机的运用是以信息准确、全面为基础的,涉税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按理应该成为整个征管活动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一体化建设步子的加快,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综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应用水平还不够高,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传输仍有相当比例是纸质传输,造成征管各环节信息不畅。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目前采用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的资料在手工输入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计算机内的信息既有录入员手工输入的错误,也有企业申报不实的错误,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二是与工商、银行、海关、财政、统计等部门还没有实现网络连接和信息共享,涉税信息的采集不充分、不及时,体现不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三是计算机的应用,对税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专业人才、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许多先进设备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运用。甚至对现有的程序,也不能做到真正用好管好。计算机巨大潜能由于使用者的限制无法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重点稽查和日常检查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现行征管模式强调重点稽查、以查促管,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征收和管理受理的资料可信程度低。目前征收、管理都实行窗口式服务,对企业动态资料掌握不及时,对企业静态资料了解不全面,对纳税户底数掌握不清,稽查选案软件虽然设置了销售额、税负率、连续数月税负畸低等许多参数,但由于基础资料失真、不全,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案查案,稽查选案缺乏准确性,主要采用人工选

案方法,稽查能否有的放矢查到点子上,基本上取决于稽查人员的个人经验和素质。二是稽查脱离了征收与管理系列,将大量的精力用于应付专案检查,上半年忙着检查汇算,下半年忙专项稽查,此外还要受理大量的举报案件和应付外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货运发票的协查,无法进行日常稽查和针对重点税源企业开展稽查,通过稽查来促进企业正常申报在目前没有做到。三是稽查人员没有实行分类管理、划片稽查、专业稽查,对不同的行业没有实行稽查人员相对固定化、专业化。稽查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不熟悉,对企业的成本消耗定额不了解,只能对一些不很复杂的行业实行稽查。管理环节的检查也是浮在面上,仅就票面、账面进行审核,而事实上近年来真正的问题主要出在设置“帐外帐”,收入不入帐,费用成本不真实上,需要审查资金有无支付、需要盘点库存货物是否实际存在。五是对已查清的问题,在审理环节,随意取舍,仅对部分问题进行处罚;个别单位存在对偷税不罚、少加或不加滞纳金和以费代税的现象。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企业冒着没有被稽查出问题的风险,久而久之势必会助长纳税人的偷逃税心理。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新征管模式效用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势必造成税收征管与稽查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查管工作严重脱节以及资源浪费,致使基层税务机关无法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继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查管互动机制加以解决,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新征管机制的运行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征管改革整体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建立加强稽查与征管部门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深化基层税收征管改革的思考

(一)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做到信息共享

1、全面提高税收征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逐步规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一是实行征收流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重点把握税源的信息监控,对所有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规范化设计和登录,以满足征收管理和稽查系统联网接口的需要。同时在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征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加快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充分运用网络实时传输的优势,加强对经济税源的监控、预测,提高信息数据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二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使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要求覆盖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并可以实现征收、管理、稽查三个专业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的要求。

2、加强信息交换,充分发挥共享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基本信息共享。税收管理部门应将户籍管理资料以汇总报表的形式向稽查部门通报;稽查部门应将案件结案情况向管理部门反馈。同时,征管、稽查双方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向对方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正确处理纳税人主动申报与加强税务稽查的关系,提高税务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纳税人自觉主动、在集中地点申报是征管改革的最大成效,对于理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关系,方便纳税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征纳关系有重要意义,是税收征管改革的基础,这一做法要坚持。但如果缺少通过有效的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所形成的核实机制,受经济利益驱动,纳税人自己申报的资料很难做到准确。正确处理日常检查和重点稽查的关系,要求重视日常检查。过去的征管模式偏重于税收稽查而忽视日常税收管理,强化税源控管工作后,要防止放松稽查的倾向。在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基础的模式下,以查促管是保证纳税人如实申报的重要手段,税务稽查始终都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税务稽查主要忙于专项检查,日常稽查没有真正发挥以查促管作用,未结合征管的基础资料进行选案稽查,而且检查多浮在面上,稽查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可能出现的逃税漏洞不清楚,稽查效果不佳。在征收、管理环节加强对税源的控管后,征管基础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提高为稽查准确选案创造了条件,稽查的重点应转到日常稽查上来。为了更好地发挥税务稽查以查促管的作用,应加大重点税源的稽查力度,对一般纳税企业应根据管理和征管环节有关信息资料进行选案稽查,外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协查可由负责税源动态控管的部门承担。为了提高稽查的质量,有必要对税务稽查分工实行相对专业化,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长期负责某一行业或地段的纳税企业,使税务稽查人员成为某一类纳税企业的查账行家,全面了解纳税人的深层次问题,掌握足够、准确、及时的信息。使税务稽查有的放矢,避免稽查的盲目性。

三、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建立科学的查管互动体系

(一)理顺管理与稽查之间的职能,细化工作职责。

1、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所管辖区内的纳税业户税收征收管理及发票管理、开展日常监督检查、开展纳税评估、清理以前年度欠税、做好纳税辅导及服务等工作;稽查部门主要负责查处上级交办的案件、群众举报案件、税源管理部门移送案件及稽查部门按照计划选案程序产生确定的税务稽查案件(主要检查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纳税情况)。

2、要明确税源管理部门与稽查部门在检查期间的配合问题。稽查部门在检查期间,可以到税源管理部门查阅纳税人的户籍资料。税源管理部门可对纳税人当年纳税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辅导纳税人进行自查。不得对稽查部门正在查处的纳税人进行税务检查。稽查部门在下达稽查结论前,应向税源管理部门了解纳税人欠税及缓缴税款情况,防止重复结论现象的发生。

3、要明确在税款入库方面的要求。税源管理部门不得对稽查部门正在检查、尚未结论的税款进行催交。稽查结论应补缴的税款及滞纳金、罚款应由稽查部门负责组织入库。

(二)建立召开查管互动例会制度。

征管科、稽查部门、税源管理部门每年定期轮流组织上季税收征管稽查经验交流会,总结、分析前期开展税源管理、税务稽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管理建议。会议内容包括:1、税源管理部门:总结、分析日常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偷、逃、骗、抗税行为的新苗头、新动向及新的作案手段进行收集汇总,形成《改进税务稽查工作建议书》供稽查部门参考。2、稽查部门:对查结的稽查

案件,要逐件向管理部门反馈情况,分户填写《稽查情况反馈报告》,并按季提出《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税源管理部门案源移交机制

1、案源移交范围:税源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管理职能,加强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及时发现、纠正税收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在整个税收征管中的基础性作用。有下列情况的,必须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⑴涉嫌偷、逃、骗、抗税的;

⑵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对需要立案查处的有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纳税人:

⑶虚开发票和其他重大发票违章嫌疑的:

⑷其他需要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

2、案源移交程序:税源管理部门填制《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报征管科后,经主管局长批准,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移交稽查对象必须有明确的线索,应在《税务案件移送>:请记住我站域名/

3、案源移交方式及时限:《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等有关资料采取纸质移交的方式传递,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电子文档形式传递。征管科对税源管理部门上报的《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等资料进行审核,对符合移交条件的自接到之日起三日内报主管局长审批后移交稽查部门。

(四)建立稽查部门对管理部门移交案源的查处和反馈机制

1、移交案源的稽查时限和反馈时限:稽查部门对管理部门移交的案源,自接到《税务案件移送稽查建议书》或《纳税评估选案建议书》45日内查处完毕,重大复杂的案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结案的,经区局局长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最长时间不得超过60天。

2、稽查建议程序:《稽查情况反馈报告》由稽查局局长签字后转税源管理部门。《稽查情况反馈报告》、《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采取纸质方式传递,待条件成熟后可采取电子文档形式传递。稽查局按季对税源管理部门提出分行业《改进税收管理措施建议书》,并报征管税备案。

(五)要利用互动机制,加强整改,提高管理效率

1、税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对待稽查部门提出的征管建议,对分户《稽查情况反馈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应即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落实。对分行业《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所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要在一个月内进行整改、落实,并在接到建议书一个季度内向征管科报送《税收管理单位情况反馈报告》(见附件三)。

2、对于稽查部门分行业提出的《改进税收征管措施建议书》,税源管理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安排行业评估或要求纳税人自查,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4

会议简报范文一地税简报

(20xx)第12期总第131期

市处所税务局 20xx年五月十八日

抓改革深化促征管质量(题目:交待事件,揭示中央。)

5月10日至11日,全市地税系统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暨单项税收管理办法经验交流会议在x召开,会议先容交流了分局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的经验和各地单项税收管理方法,实地学习考核了分局改革结果,探讨研究了进一步深化全市农村税收征管改革,加强农村分局征管基础建设的详细工作措施。加入会议的有市局领导,各县(市)局、市直各分局局长及征管科长,省局征管处处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市局局长作了总结讲话,副局长作了会议主题讲演。(导语:文字简洁,事实明白(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省局处长充足确定了地税体系征管工作成就:一是征管改革步调坚实;二是征管基本工作踊跃自动;三是个体税收管理周密标准;四是一般发票管理基础坚固。他特殊强调,当前加强税收征管,要害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收,就是要坚持以组织收入为核心,尽力实现好收入任务。二是改,就是要保持改革方向,彻底转换征管模式,完善内部工作规程,加强税源户籍管理,真正实现由管户向管事的改变。三是管,就是要强化日常管理,梗塞税收破绽,进步征管品质。四是查,就是要施展稽察作用,打击涉税犯法,推动依法治税。

会议系统总结了分局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的经验,以为经验有5大特点:一是有高度灵敏的改革意识,二是有切实可行的征管模式,三是有健全规范的运行机制,四是有扼要严厉的考核措施,五是有坚持不懈的求实风格。其综合功效表示为4个统一:局容局貌与干部精神面孔的统一,干部个人素质与步队整体素质的统征管改革单项效果与全局工作综合后果的统一,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资文化建设的统一。经验有3点宝贵之处:贵在坚持,贵在平时,贵在翻新。

会议对当前全市农村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模式转换、系列划分及岗位职责落实、税务行政执法、单项税收控管和责任制挂钩考核等五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客观剖析,指出推进农村税收征管改革的症结在于深化意识,统一思惟,整体联动,掌握机会,狠抓落实:一要考察摸底,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分斗类排队,兼顾部署,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二要加强领导,把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作为今年的一件大事来抓;三要整体推进,重视三个结合,即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同发展征管基础规范管理达标定级运动相结合,同实行税务行政执法两制相联合,同研讨制订单项税收管理措施相结合;四要严格考核,重要是抓好改革过程的阶段考核、改革内容落实情形的考核跟工作义务制考核,确保深化改革的各名目标顺利实现

(主体:观点赫然、档次清楚、逻辑性强、连接严密)

市局局长在会议总结讲话中请求以推广教训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全市农村税收征管改革,侧重做到四点:一是同一思维,构成改造共鸣。要解决好精力状况问题、改革思路问题、治理意识问题。二是增强引导,明白改革目的。各级地税局要把深化农村税收征管改革摆上主要议事日程,从一把手到班子成员都要器重、支撑乡村税收征管改革,切实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指挥、和谐,保障改革井井有条,一直深化。到年底,全市所有农村分局的征管模式都必需参照分局的模式,全面转换到位。三是完美办法,增进改革落实。安排要周到,考察要从严,典范要推广,重点要凸起。四是搞好调和,营造改革协力。要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步,举动一致,合力攻坚,造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势,保证改革政令畅通,改革义务落实。

(结尾:扼要小结或弥补阐明。)

(版尾:应分辨注明报(上级机关)、送(同级或不相附属机关)、发(下级机关)单位及印发份数。

报:省局领导及有关处(室)、市委、市政府

送:市局领导、市直有关单位

发:各县市地税局、市直各分局,本局各科室

会议简报范文二根据江都市人大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组织市人大代表活动的通知》相关要求,我镇人大组织全镇人大代表于20xx年12月27日下午在镇政府四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文件中的主要部署和要求,并着重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报告》)进行初审,与会代表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肯定《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代表一直认为,《报告》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目标宏伟,重点突出,数字详实,总结工作客观实在;《报告》对今后五年提出的工作目标比较符合江都市的实际,把兴办工业摆到了突出位置,以工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对数据定位很准确;《报告》纵观全局,既实又新又细,分析问题比较精辟透彻,深入浅出;部署工作具体详细,便于落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与会代表也在肯定《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各自所在的不同岗位和领域,分别谈了很多切实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这些意见和建议总结如下:

一、建议增加处理城市建设与民生工程两者关系方面的内容

相关方面的代表认为,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大,今冬明春的拆迁量也会相应加大。在这一点上,民生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报告》中,应体现出协调二者关系方面的内容,政府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住房安置问题,尽量做到先安置,后拆迁。

二、建议增加不仅要重视发展速度,更要重视发展质效方面的内容

一些代表认为,我市城市建设的速度有些超出常规,与现实社会的可承受度不相吻合。在城市发展上,不能一味强调上速度、上规模,更要在发展的质态上下功夫,不应只注重短期效益,更要看重长期效益。比如在土地的出让上,政府应该将土地用作真正的工业开发,因为只有工业效益上去了才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政府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收支持。

三、建议增加发展村级经济方面的内容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效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报告》在这方面体现的还不够。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村和部门在发展村级经济时会遇上很多阻力,这些阻力来源于某些权力部门的干涉,动辄被审查或叫停,更有甚者被追究经济、政治责任。这些情况与中央发展三农、服务三农的精神不吻合。

四、建议增加涉及三农方面的内容

自20xx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关于三农方面的一号文件,可见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何等的重视。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下辖的县级人民政府,在《报告》中应该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在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根据江都实际,有所建树。

五、建议增加关注本土企业方面的内容

一些企业主要负责人代表认为,政府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更要关注本土企业的发展。作为江都土生土长的企业和江都本地企业家,本土企业更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也更可信、更可靠、更熟悉家乡情况,更容易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政府应在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本土企业更多的优惠,让它们不流失、扎下根、能发展、上水平。

六、建议增加教育事业适应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内容

教育领域的代表认为,随着滨江新城的兴起,北城区中小学即将动工,但师资水平仍然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滨江新城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其中包括高端住宅区和商务设施,相应的幼儿园、中小学可容纳的学生数量却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南城区的幼儿园、中小学现状也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建议政府应优先发展教育,与城市化水平向适应,早日解决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七、建议增加解决乡镇医务人员相关待遇方面的内容

卫生领域的代表认为,现有的乡镇医生待遇和乡镇医疗机构设备、医疗水平不能满足基层群众就医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原有乡镇医生的医疗保险、退休养老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基层医务人员待遇低,造成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青黄不接,加之原有的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不能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八、建议增加社区相关问题方面的内容

社区方面的代表认为,应加大对老城区、老小区和无物管小区改造的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满足越来越多的离退休职工和拆迁安置人员的业余文化需要;落实城区育龄妇女的生育保险政策;重新商讨责任属地化,权力部门化的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减轻社区压力和负担;落实社区工作人员的五险一金相关待遇等。

九、建议删除阿波罗花卉市场等方面的内容

有代表认为,在阿波罗花卉市场、万亩花木园建设上,以往所公布的数字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报告》中涉及这方面内容,可能会给代表们造成不实的感觉,建议删除这部分内容。

十、建议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加大对代表提议的重视程度

有代表认为,在以往的人代会上提的建议很多都是所答非所问。本应该是政府答复的却让一些职能部门来答复,本应该是职能部门答复的却代之以人情答复,这样就造成了一些议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比如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抚恤金的发放问题,就一直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目前做法也与中央相关文件要求不符。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代表提议的重视程度,提议的答复部门应该对口,保证每项议案都能真正落实到位。

会议简报范文三20XX年X月X日上午,为进一步推进xx区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小结上半年工作,做好下半年工作安排,针对有在建项目和重点项目的成员单位,在x寺镇成功召开了xx区社会综合治税半年工作会议。

出席该会议的有以下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导及信息员,xx区国税局、xx区地税局、xx区财政局、xx区各镇办、xx区交通局、xx区城管局、xx区水利局、xx区国土分局、xx区住建局、xx区城投公司、xx高坪工业园区及xx区社会综合治税办公室。

会上xx区地税局副局长袁刚、xx区社会综合治税办公室负责人张少模先后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首先对20xx年度上半年的工作作出了汇报:20xx年元至六月共采集信息x条,其中国地税交换信息x条,办证信息x条,涉税信息x条,其他信息x条。元至六月通过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协助税务机关征收税款x万元。其中,国税征收x万元,地税征收x万元,纳入重点税源跟踪管理x个项目。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5

1、隐私权

金融机构在向征信机构提供信息和使用信息及征信机构采集、加工、保存、对外提供信息都应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下进行。金融消费者有根据其个人意愿决定不对外公开某些信息(法律规定必须公开的除外)的权利,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处理、加工和对外提供时,要充分尊重和满足金融消费者对个人隐私信息保密的要求。同时,金融消费者能够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自由支配个人信息,包括自主使用个人信息或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个人信息。

2、异议权

金融消费者有权要求信息管理者保证其持有的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对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及时的信息有权要求信息管理者在合理的期间内进行更正或删除,否则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异议权主要存在于信用信息处理和信用报告查询环节。

3、救济权

救济权是征信领域消费者一种重要权利。当金融消费者在其个人信息受到非法收集、利用、传播、公开时,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这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也是征信立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大方面。通过赋予金融消费者救济权,可以达到借助个人信息数据主体对信息数据管理者信息公开和征信服务进行监督的目的。

二、我国征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个人征信系统上线运行以来,已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并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11年底,个人征信系统已采集全国80525.3万人、26152万个信贷账户的信息,开通查询用户达到19.8万个,年累计查询次数达24146.4万次,本人信用报告累计查询217万次,同比增长超过70%。在个人征信系统快速发展的同时,围绕征信过程中信息主体权益保护,作为征信主管部门的人民银行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信用信息的安全与合法使用。先后颁布了《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用户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异议处理规程》等相关规章制度,促进了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二是稳步提升征信数据质量,为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打好基础。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努力推动和征信系统各接入机构的积极配合下,通过采取升级接口程序、加强数据报送监控、认真开展征信数据质量监测和量化评分工作等手段,征信系统数据质量稳步提升,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奠定基础。

三是积极处理征信异议和投诉,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为切实维护信息主体权益,促进征信业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采取了多项工作措施,包括加强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和业务交流;细化了异议处理职责;异议处理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等。目前,异议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2011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异议回复和解决天数缩短至8天以内,异议回复率达到100%,解决率达到99.5%。虽然近年来个人征信系统取得长足发展,人民银行及相关部门围绕征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征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不健全

现有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适配性较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对消费者各项权利予以了界定和保护,但其诸多条款难以适用于金融领域,甚至连金融消费者概念也并未在该法律中涉及;《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消费者进行了保护,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规范金融机构的运行秩序,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目标并不明确,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也鲜有条款直接涉及,或只作原则规定,操作性不强;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做出了相对具体的规定,但是这些规章或文件法律层级较低,且大多是向金融机构下发的,并不为社会公众所广泛知晓。《征信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人民银行监管征信业的权利和义务,也对商业银行作为征信信息的主要报送者和使用者的相关责任作了规定,但是《征信业管理条例》仍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予以完善,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2、信用信息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据质量不高是造成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就目前征信系统采集的信贷信息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金融机构本身存在数据质量问题。目前,个人征信系统主要通过金融机构采集信息主体的个人信息,只有金融机构准确、完整、及时地向征信机构报送个人信用信息,才能确保个人信用报告的真实有效性,然而,金融机构部分信用信息质量存在问题,如信用主体的信息出现错误、遗漏或报送数据不及时,导致信用报告不能真实客观反映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从而使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二是征信系统信贷数据不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已成为个人融资的重要渠道,目前,人民银行也在认真研究和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以使征信系统信用信息更为完整,从而全面反映个人信用,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当前阶段,仍然面临着因信息不完整而不能完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尴尬,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三是由于技术性原因导致数据错误。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及征信机构对借用或冒用他人身份产生的记录尚无有效手段进行科学识别与分析;另一方面是接口程序升级时,与征信系统衔接出现问题而导致数据批量错误等。

3、部分基层机构对征信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存在违规行为

接入征信系统的总部机构普遍能够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和人民银行的规章要求,制定比较完善的征信管理内控制度,但在一些基层机构执行不到位。如对征信系统反馈回来的错误信息不及时纠改,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不经信息主体授权,一次授权多次查询,设置查询“公共用户”,用户口令密码管理不严格,变更用户不报备,检查制度不落实等,对金融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

4、征信系统信息防错纠错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个人征信仍停留在“单方记录”阶段,即只由征信机构单方形成,尤其是个人信用报告中的负面信息,很多都是个人无意甚至银行(或征信机构)出错而造成的,金融消费者个人难以及时发现并提出异议,《征信业管理条例》虽然规定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有告知义务,但并不要求告知到消费者,且告知的及时性和效果难以保证,影响个人经济活动,甚至导致金融消费者遭受损失。二是在个人征信信息仍然按月报送更新的情况下,异议处理环节多,程序复杂、耗时长,且修改权限集中于征信中心总部,不利于错误信息及时改正。三是投诉受理机制不健全。目前,银行与信用信息主体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对于投诉受理的内容、范围、处理流程、方式尚无明确的规定,银行应对信用信息主体的投诉流于形式。四是缺少便利的救济渠道。当金融消费者对异议处理结果不满意,或者认为信息报送部门或运用部门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金融消费者缺乏成本较低,又比较有效的行政救济渠道,金融机构本身没有比较规范的投诉管理部门,信息主体要么被动的放弃维权,要么诉诸法律,其救济成本大大提高。

5、使用信用报告存在偏面性。信用报告是对信息主体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综合反映。偿债能力主要通过信息主体经营收入情况、管理水平、负债总额反映,偿还意愿主要通过历史信用记录反映。实践中,商业银行不将偿还意愿和偿债能力综合考虑,而只是以客户逾期的次数和时间作为信贷审查的决定条件,尤其是对逾期原因不进行认真的分析,如对贷款逾期和欠信用卡年费、贷款逾期1天和30天均同样对待,只要违约次数达到标准就“一刀切”地拒绝与其交易,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信息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容易形成社会公众与征信系统的对立。

三、政策建议

1、建立健全征信法律法规体系,使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法可依。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完善配套保护措施。建议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予以专门立法。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经验,尽快制定我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金融消费者权利和义务,为加大对“金融消费者”这一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在《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和使用规则,明确监管主体的权力与职责、征信活动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科学设置金融消费者权益受侵害后的救济渠道与适用程序,切实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各项权益的保护。二是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法规建设,加强政策可操作性。如应加快制定出台《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暂行规定》,加大对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禁止个人金融信息被用于法律规定的其他目的;在新出台金融法律法规或修订《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时,在法律条文中进一步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概念和范围,确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可操作性。

2、加强数据质量建设,夯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基础。一是商业银行应从重视征信数据,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制度和业务规程。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征信业务人员尤其是基层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减少录入性错误和操作失误,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人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数据质量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二是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数据的核对和检查工作,充分发挥两端数据核对和数据质量量化考评在保证数据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要求数据错误机构对其发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形成整改报告,必要时进行专项核查,加大处罚力度,以减少数据错误发生率。三是应尽快研究制定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接入征信系统方案,充实完善个人信息内容,确保系统内容能全面综合反映个人信用状况。

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征信违法违规行为。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征信业管理机关,要运用现场、非现场检查手段监督相关机构在征信活动中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制度情况,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在目前征信系统建设与应用仍处初期阶段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将行政执法检查与日常数据核查、异议处理监测、调查研究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加以解决,防止产生大的法律风险隐患。

4、建立完善的防错纠错制度。一是严格执行不良信息报送事先告知制度,并要求商业银行尽最大努力告知到消费者,以便错误信息在事前能够得以纠正,同时发挥征信系统对信息主体信用行为的警示作用。二是实现异议处理权限下放,提高异议处理工作效率。可以将部分异议处理权限下放,尤其是对异议涉及机构在分中心辖内的情况,可由分中心处理,跨分中心的异议由征信中心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处理层次,缩短处理流程,从而提高异议处理效率。

5、规范信用报告解读与应用,合理评判消费者信用状况。建议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出台解读与使用信用报告的工作指引,引导信用报告使用者制定合理的政策,用好信用报告。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场景应用征信

对于互联网金融,应用场景化就是互联网金融与生活应用场景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将线下投资及消费行为拉到线上,利用互联网便捷、快速的优势,给消费者提供流畅的金融服务体验。基于个人征信服务,各大互联网金融机构上线了越来越多的信贷类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在应用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从征信视角,探讨互联网金融应用场景化背景下,征信系统互联网金融接入机构在征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接入机构征信服务场景应用现状

(一)应用模式

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服务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传统金融机构借力互联网技术拓展基础金融业务,如江苏银行个人税e融、卡易贷、享e融,邮储银行的白领贷等网贷;二是以电商购物平台为应用场景的消费信贷产品,如蚂蚁金服的“花呗”、京东金融的“京东白条”、微众银行在微信钱包上线的“微粒贷”等;三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推出的借贷项目,如陆金所、人人贷、开鑫贷等。

(二)模式分析

模式一是线下业务的线上迁移和拓展,借助央行征信系统风险可控性强。模式二是在网购场景中依托消费金融大数据为满足信用评分的用户提供消费借贷金融服务。模式三是网贷平台采用线下征信或借助网络金融征信系统等第三方数据以信用中介身份提供借贷信息服务。后两种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典型业务形式,市场前景广阔,但风险较难掌控。三种应用模式本质均是信贷消费金融,难点和关键是风控。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商业征信、民间征信、大数据征信均未发展成熟,征信服务需求机构无法获取高质量信用报告用于风险管理和控制。央行征信中心数据仍是最权威、最全面的,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获得征信牌照后积极申请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三)接入现状

截至2016年底,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7家消费金融公司,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新型网络银行以及10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都已成功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为用户提供基于场景应用的征信借贷业务。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逐渐改变,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主体能力差异,使公众在享受快捷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担心自身的信息安全。近日,“微粒贷”偷查个人信用报告事件,引发了业界对互联网金融接入机构征信服务监管问题的关注。

二、互联网金融接入机构征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流程设计风险提示不充分

互联网金融借贷产品不同于一般金融产品,流程设计上不能仅考虑互联网服务简洁和便捷,而忽略流程设计本身的合规性。以“微粒贷”事件为例,申请人点击“查看额度”即视为申请开通。这种三步并两步的做法,看似快捷高效,但涉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等各类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如果用户因为好奇或不慎点击“查看额度”,而后台默认“申请开通”,显然涉嫌使用“引人误解”的介绍诱导或诱使用户开通网络贷款业务。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释义》及金融业的行规,涉及到金钱交易和个人隐私时,用户应该能获得“一眼就能看得到”的风险提示和说明。因此“微粒贷”获取征信电子授权具有形式合法性,但操作流程上存在风险提示不充分的问题。

(二)接入机构管理薄弱无完备处置机制

为保护信息主体权益,征信中心加强接入机构监管,如实施接口改造、定点监测、信息安全检查及风险评估等工作,必要时自启熔断机制,确保系统合规使用。但随着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创新和征信数据需求的加大,尤其是征信应用场景多样化,机构接入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对监管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对诸如买卖信用报告获取私利、征信电子授权不规范、数据质量差、异议处理不及时等违规和风险事件,目前仅是以通报或罚款的方式加以惩罚,缺乏更严格的惩戒性处罚。

(三)接入机构异议处理机制不健全

按照《征信管理条例》(以下称《条例》)规定,信息主体本人认为信用报告中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商业银行提出异议。在“微粒贷”网页界面上,没有设置能够引起用户足够注意的征信异议、投诉和处理的功能提示,虽然有在线客服的功能,但服务定位不明确,回复不及时,导致异议处理形同虚设。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和媒体发文表达对微众银行查询信用报告行为的质疑,而不是申请异议处理,反映出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在异议受理、核查、数据纠错、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等征信异议处理机制方面亟待完善。

(四)循环贷征信上报规则易引起误解

循环贷是一次授信,可多次使用相同贷款额度,具有随借随还、重复使用的优点,可以被认为是无实体介质的信用卡。但目前,循环贷征信数据上报模式遵循的是普通贷款的规则,该种上报接口没有“授信额度”字段,只能用“发放额度”代替“授信额度”,用“余额”表示实际“使用额度”。因此,当微粒贷用户授信额度为5万元借款1万元时,会体现出发放5万及余额1万的信息。此外,循环贷结清状态栏显示为“0”,不是普通贷款结清状态下的“还清贷款”。这种上报方式容易引起误解,受信息主体辨识能力差异限制,部分人会认为负债金额被夸大,特别是在被银行拒贷或者拒办信用卡的情况下易引发争议。

(五)授信接入机构征信宣传不到位

目前,社会公众对信用报告如何查、为何查、怎样用等基础知识并不明确,而是普遍认为只有商业银行才能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忽略了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授信接入机构同样可以查询。由于金融市场混业、交叉经营的快速发展,受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主体能力差异,普通民众不能直接识别哪些在线产品是借贷性质的。目前已知的“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和“借呗”以及微信钱包的“微粒贷”等都是借贷类产品,在申请使用时要查个人信用报告,出现逾期时也会被记录征信系统反映在个人信用报告上。此事件反映出征信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互联网授信机构接入征信系统的宣传和征信知识普及教育。

三、监管建议

(一)强化风险提示,确保授权合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先进的科技应该有先进的监管措施作支撑。首先,应制定互联网征信电子授权的操作规范。指导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操作流程时,应能够体现自愿授权的意思表示,不能为了追求更高的贷款用户转化率而故意弱化风险提示。其次,尽快制订出台征信电子授权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对现有人脸识别、网银识别、数字证书验证、银行卡验证、私密性问题验证等技术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征信电子授权业务中的技术种类及执行标准,进一步明确信息交叉验证的基本条件。

(二)加强机构管理,引入准退机制

建议实行接入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制度,对接入机构进行差异化、针对性的管理。分类评级监管指标应涉及合规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性、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若接入机构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数据异常的,应及时对信息提供者实施再审查程序,调整机构分类评级等级并采取相应措施直至退出征信系统。例如,对于处于较低等级的接入机构,可暂停查询权限,限期整改并上报整改报告,并启动再审查程序,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接入机构。

(三)贯通异议通道,落实异议处置机制

《条例》赋予信息主体享有提出异议的权利,当信息主体发现信息存在异议,且可确定异议信息的提供者时,可直接向该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申请。各互联网接入机构作为个人信用信息的第一手接触者,对真实情况最为熟悉,理应担负起异议处理的责任。首先,应按照《条例》规定制定异议处理的内控制度,有章可循,才能管理有序。其次,提升客服功能,拓宽沟通渠道。针对互联网企业的特性,应提升客户服务功能,做到及时回复,增加异议处理的效率。再次,可参照提供不良信息告知义务的规定,强制执行短信提醒的功能,告知用户如对征信存有疑问,可以拨打客服电话或者联系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等提示性语句等。

(四)规范循环贷的征信上报规则,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一是规范循环贷的数据上报接口程序。循环贷本质类似信用卡,所以征信数据上传时应遵循信用卡的上报规则,即在信用报告上反映为“授信额度”和“已用额度”,结清状态栏显示为“已结清”,利于消除误解。二是完善危机公关及应急处理机制。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快的特性,互联网金融接入机构要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和引导机制,针对不良舆论事件,可在公司官网做出声明或邀请记者及时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对征信行为的不良导向。

(五)推动互联网征信宣教,提升全民信用水平

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尤其是对互联网信贷、p2p网贷等创新方式,充分揭示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风险,为促进金融消费者以合法、合理、有效的途径维护权益做好相关教育、培训工作。建议征信中心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各分支中心的查询网点设置宣传栏,动态提醒信息主体知悉,同时利用好征信宣传周(月)及“6.14宣传日”等日常宣传活动。此外,征信中心也应做好网络舆论引导,针对突发的典型案例,及时官方政策解x,借助电台媒体、网络微信大V的传播力量,积极引导舆论,及时传播正确的观点,切实提升全民的信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欣彦.个人信用报告涉及的信息主体权利保护问题探究[J].征信,2011,(1).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7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业务量快速增加。从调查的数据看,从2008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30.2%。从经办机构看,逐渐从单一机构经办转到各金融机构都普遍开办了此项业务。

(二)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人数逐年增加。随着征信宣传力度的加大,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三)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结果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最初银行人用于审核个人贷款申请,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审核个人作为担保、贷后管理;扩大到进行投资人合作、发生业务往来、就职应聘等领域。

(四)受理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量增长不明显,各县不均衡。从调查看,多数县近年没有受理个人信用报告的异议,只有部分县异议申请,但不符合受理的较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理查询渠道单一。按照征信管理制度,目前只有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可以进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但商业银行只能提供银行标准版的个人信用报告,内容只能反映与本行业务相关的交易信息,内容不完整,且部分商业银行仅向有贷款意向或业务关系的个人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对普通居民的申请则不予受理。

(二)查询流程存在漏洞。根据个人信用报告查询业务操作规程,他人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需提供委托人授权查询委托书、委托人和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并留存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备查。由于人提供的授权委托书仅要求委托人和人双方签字,签字和授权书的真实性无法确认,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三)异议处理流程复杂、时效性差。按照异议处理相关规定,基层央行征信管理部门受理异议处理申请后,应立即转交征信服务中心,征信服务中心收到后转至相应的商业银行协查,商业银行经过查询核实回复给征信服务中心,再返回到当地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然后通知申请人,环节较多;加之部分商业银行的异议信息纠错工作集中在总行,个人征信异议处理子系统的权限未下放到基层行,造成异议处理时间过长,部分无法在规定的15个工作日内办结。

(四)个人信用报告负面信息解读、信用评价无统一标准。目前,个人信用报告中出现负面信息时,各银行业机构对其进行评价时尚无统一的标准。对于同一份个人信用报告,由于各行解读不一样,造成客户申请贷款时,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均不一样,使个人征信系统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五)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内控机制不健全。对查询流程、个人隐私保护和个人信用报告解读等内容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

(六)人民银行缺乏对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工作的依法监管依据。目前,《征信管理条例》尚未出台,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或中介机构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情况进行监督的依据只有《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用报告本人查询规程》等,法律效力层次较低,难以对商业银行或中介机构进行相应检查监督和处罚。

三、对策与建议

(一)尽快出台个人征信管理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操作规程。加快个人征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步伐,通过立法对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主体、查询对象、使用范围、个人隐私保护等内容加以规范,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授权查询委托书的真实性做出限制性规定,如通过采用公证等方式。

(二)加强数据质量监管,提高个人信用信息质量。进一步完善银行业机构上报数据质量标准,增加上报数据的自动校验功能,特别要加强地方性银行业机构信贷业务系统建设,按照人民银行数据接口规范修改完善数据报送接口程序,提高数据报送质量;加大对数据报送质量的管理、监督,督促银行业机构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数据,特别要杜绝已结清的贷款在数据库中仍有余额等事件的发生,避免因数据报送不及时而给查询人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三)积极增加查询方式。一是开通网上查询和手机短信查询业务。二是在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置个人征信信息自助查询终端。

(四)提高异议信息处理效率。下放异议信息修改权限,改变过去统一由征信中心对错误数据进行修改的模式,由征信中心授权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异议信息进行修改上报,以减少异议处理环节,提高异议处理效率;完善个人异议信息处理流程,对因银行业机构错误造成的异议信息,实行简化程序,由其直接将正确信息和错误说明上传征信中心处理,以提高纠改效率。

(五)严格规范个人信用报告格式。一是完善个人信用报告内容;二是完善个人信用报告格式。在个人信用报告上增加央行标志,避免和其他征信机构信用报告相混淆,影响央行征信报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增加个人信用报告种类。

(六)出台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指引,规范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推进我国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和评分模型的建立;尽快出台个人信用报告解读指引,对个人信用报告负面记录的解读进行规范,以增加个人信用报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8

再接再厉著新篇

——xx市xX局学习xx局长

在全市xXXX工作会议上讲话情况汇报

近日,xx市xX局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学习x啟x局长在全市xXXX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XXX局长在xx全市xXXX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在学习中,我局局长xX首先传达了xx局长在全市xXXX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总结了全系统在组织收入、提高征管水平、信息化建设和税收宣传等九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

其次,我局认真学习了会议提出了今年xx全市xX工作的总体要求,并就会议提出了实现“四个明显提高”的基本目标结合我局实际作了深入的讨论。

同时,我局着重学习贯彻x啟x局长就今年xX工作作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xX工作,认清形势,狠抓落实,确保完成今年的地方税收收入任务等九点指示。

学习中,大家认为xx的讲话总结很全面,很贴近实际,并对2005年的xX各项工作作了详细具体的布置,我们要以xx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团结拼搏,努力工作,争取完成好今年的各项任务。

二、深入贯彻xx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部署2005年我局各项工作

大家认为,2005年,我局要以xx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实际,科学考量,统筹规划,部署好今年xX的各项工作。大家广泛深入讨论后,逐步形成了我局2005年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做到两个加强,实现三大提高”,即继续坚持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加强队伍建设和稽查工作,实现征管水平、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围绕组织税收收入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组织收入是我们税务机关的中心工作,我们xX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工作开展,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必须坚持这个中心工作不动摇。目前,虽然区局和政府方面的任务尚未正式下达,但从xx市经济工作会议了解到,今年xx全市财政收入确定在12%以上。从当前形势看,制约、影响地方税收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要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将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政策性减收估计将达1000万元,经过多年大力清缴欠税,“清欠”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新办企业划归国税部门管理等。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利条件: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我市“百个项目”建设将继续进行,这些都有利于我们组织地方税收收入。总的来说,困难是有的,但我们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并配以合理、有力的措施,我们就能完满完成今年的税收任务。

(二)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三是要以党的先进性教育为重点,强化“两权”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确保队伍不出问题的前提下,争取今年树立一两个党风廉政方面的典型。

(三)加强稽查工作,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要加大涉税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某些管理基础薄弱、税收秩序比较混乱的区域,集中力量开展税收专项整治。继续与国税、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加强案例分析和专项检查总结,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办法,以查促管。加大清缴欠税力度,建立健全欠税档案,认真执行欠税公告制度。

(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去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征管基础工作,并已得到xx市局的肯定,但今年我们要在巩固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上做文章。一是要强化税源管理,加大对重点税源、重点行业、主体税种的监管力度。完善重点税源台帐,加大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征管力度,重点抓好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切实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二是继续完善征管流程,进一步完善征管查三分离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各分局要继续实行征收组、资料管理组和税务管理(检查)组三分离的管理模式,按照征收组负责税款征收、发票管理及税务前台受理等;资料管理组负责资料收集、审核、录入、归档和档案管理;税务管理(检查)组在片区内既管户又管事,负责清理漏征漏管户及有关纳税资料收集、欠税催缴、法律文书送达、日常检查和交叉检查的原则进行分工负责,明确各类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责任到人,管理到户,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优化。同时健全征管资料档案管理,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落实税务登记管理办法,清理漏征漏管户。三是要完善考评机制。扩大考核范围,从目前仅对各职能股室和基层征收单位的集体考核拓宽到对个人的具体考核。新的岗责考核体系着重解决职责不清、奖罚不明等问题,以“定岗定责”为中心,具体考核到每一个干部职工。同时要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增强岗位目标考评办法的刚性,严格按制度进行考评,奖优罚劣。四是加强小税种的征收管理。征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征收单位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的征管业务指导,有针对性地制订小税种的管理办法,加强与交警、征稽等部门协作。五是要改进纳税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纳税咨询辅导,实行公开办税,加强集中征收后的纳税服务工作,定期到边远乡镇开展领购发票、政策咨询和办理涉税事宜。

版权所有

(五)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我局信息化水平。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征管数据录入率,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高应用系统运行质量,强化信息数据管理,提高信息应用水平。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六)继续推进基层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建设水平。我们要在去年加大基层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基层建设工作。今年要在抓好基层硬件建设的同时,着重加强基层征收单位的班子建设,解决向心力不强、队伍涣散等问题,实现基层单位的集体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明显提高。

新的一年,我们要深入贯彻x啟x局长在全市xXXX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扎扎实实抓管理,兢兢业业谋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9

关键词:诚信;征税;制度

作者简介:戴伟(1973-),男,四川内江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与公共

管理的研究。付燕(1978-),女,贵州贵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中图分类号:F014.4;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009-04 收稿日期:2010-02-18

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作为征税人,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的具体实施者,根据征税人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使职权,可将征税人行为划分为:诚信征税和非诚信征税。我们认为:诚信征税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是指征税人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税收征管体制的约束下,在法定授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行使税收征收、管理和检查权,做到依法征税。二是指社会对征税人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要求征税人廉洁奉公,勤奋工作,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不贪赃枉法,不。第一层含义主要体现的是政策和法律等正式约束下的诚信,一旦失信就要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第二层含义主要体现的是伦理道德非正式约束下的诚信,主要依靠征税人的自律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一、征税行为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在现实中,征税行为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税务人员贪污受贿、违法乱纪,导致国家税收流失;税务人员滥用税收优惠政策,擅自减免税;税款征税过于随意;退税政策执行不到位;执法程序不公正;地方政府干预税收等等。

现实中,非诚信征税行为还不止于此,具体类型见下表:

二、非诚信征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般而言,对“制度”解释大致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另一解释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这说明了制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习惯,它常常是指有组织的、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系列和体系(朱琴芬,2006)。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制度下,其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的制度所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的约束。制度安排能够对人形成约束和激励。从而影响人的选择行动。

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制度的涵义。诺斯(1995)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流行为的框架;这个框架通过提供激励来约束这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的行为特征。

二是制度的构成,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由正式规则(成文法、普通法、规章)、非正式规则(习俗、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以及两者的执行特征组成,从约束力来看,非正式规则的约束力是一种软约束,而正式规则对人们的约束具有强制性。从可移植性来看,一些正式制度尤其是具有国际惯例性质的正式制度可以通过学习、借鉴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但非正式制度由于内在于传统和历史积淀之中,其可移植性不高。我们将与税收相关的税收文化、习惯、观念等归入非正式规则,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办法等归人正式规则。

三是制度的实施机制。制度的实施是制度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制度的实施在多数情况下由第三方来进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第三方的实施主体一般都是国家。因此,在新制度学派看来,衡量一个国家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以外,更主要看这个国家制度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坏(朱琴芬,2006)。历史上“人治”为主的国家,不是没有制订法律,而是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制度配套的实施机制。

三、建立健全税收制度――实施正式规则约束

(一)建立科学的税收绩效目标

由于公共部门的绩效测量存在固有的困难(因为它试图详细说明模糊的问题),一些以经验为基础的测量方法,由于把注意力放在可量化的事情上,会使所做的事情发生扭曲。税收绩效目标体系中的“收人中心论”由于其错误的激励导向,已经成为导致税收执法不规范的根源。因此,修正和优化税收绩效目标,消除收入英雄论调,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治征税不诚信的重要途径。

解决当前税收绩效目标错位的问题,首先要把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和征税人依法征税作为税收绩效优化的目标,明确税收绩效目标在于实现依法治税,而不应把完成税收任务作为考核税收质量的唯一指标。作为配套措施,应改进税收计划的编制方法,建立各地税收能力评估制度,科学地确定各地的税收能力,把对税收工作的考核重点放在是否依法实施税收征管,是否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和是否有效地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方面。

其次,完善征税人的绩效考核体系,逐步以税收征管质量综合考评取代现行的税收收入指标考核。一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税收绩效考核机制,从对税收计划指标考核为主体转移到对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考核,引入征管、稽查等一列系质量指针,运用征管质量标准来考核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从机制上源头上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引入更多的非涉税考核内容,如纳税人满意度、政府部门满意度等,使得对征税人的绩效考核更为全面和客观,促使征税人规范执法,诚信征税。

(二)优化税收制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谓税制优化就是通过改革使现行税制逐步逼近于最优税制,而最优税制可被视为在信息和行政管理能力的约束条件下,能产生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税制(王雍君,1995)。

好的税制必须是可行的税制,而税制的可行性又受到可获信息和税收管理能力的制约,二者构成税制优化的基本约束。由于信息和管理能力的限制,税收制度不能过于复杂。从税收征管角度看,税基的性质,税种的数量,税率的个数和形式,纳税人的分类等等,都是直接造成税制复杂的原因。制度本身包含的区别对待特征越少,管理方面也就越具有可行性,所受到的信息可获性方面的限制程度越低,越易于监督,反之则越难。因此从总体上讲,税制的设计应力求简化、具体和严密。其次,应尽量减少税收优惠政策。政策性扭曲是由不适当的政策干预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能抵消税制中某些不利影响,但也导致纳税人为获取尽早退税或提高税收减免的幅度对征税人进行游说和寻租;同时也为征税人利用权力设租提供了条件。加大了税收监控的难度。因此,应适时清理不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的数量尽量控制在较小范围。停止使用

这种不规范、透明度低,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不相适应的减免优惠形式。

(三)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在市场经济下,健全的法律体系既是诚实守信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实守信的确立提供了基本保障。税收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法律保障。当前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建设相对薄弱,税收法律级次不高。法律少、法规多、规章更多。这种以行政立法为主导的税收立法体制,由于缺乏多方的民主博弈,易于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税法的权威性,增加了执法的随意性。因此,在完善税收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把以行政立法为主导的立法体制改为以人大立法为主导的人大立法体制,同时提高税法的立法位阶,建立一个以宪法保障为基准,以实体税法为主干,以各单行税法的具体实施条例为枝干的税收法律体系,为依法诚信征税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这包括充实宪法中关于税收方面的条款、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弥补所缺少的诸如纳税人权利保护法、税务违章处罚法、税务执法权限保障法、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法、发票管理法等税收配套法规等等。

(四)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建立一套监督制度来保证权力的不被滥用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征税人手中拥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对征税人的信用监督,就是要对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全过程进行监控,确保税收征管权力运行到哪里,对权力的制约和监控就延伸到哪里。这些监督包括:

1.加强政府审计监督,通过政府审计监督来及时发现和纠正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有着积极的作用。

2.加强检察监督。检察监督权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在行使上、效果上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加强检察监督,在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的涉税检察部门,专门负责涉税刑事案件的审查与,加大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力度,有利于维护税收法律秩序。这也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中重点建议的监督机制。

3.加强内部监督。一是强化各业务部门和执法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二是针对税收执法工作中容易发生渎职侵权、违规违法行为的重点环节,加强执法监督和内部监察。三是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依法确定执法主体资格、明确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考核执法质量、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执法监督机制。

4.完善社会监督制度。社会监督虽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但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国家机关及其有关监督机关、司法机关的关注,从而导致强制性法律后果。建立和完善税收执法的社会监督制度,一是建立纳税人监督制度,由纳税人对征税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并予以公布。二是建立行业监督制度,规范和强化社会审计、认证、评估等行业协会对征税人执法水平的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防止、减少“扭曲”、腐败等行为,维护税务机关作为政府公共部门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度。

四、优化税收征管体系―完善制度实施机制

税收征收管理是税务机关依据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纳税人应纳税额征收入库的一种行政活动,是征收、监督、管理、检查、处罚、复议诉讼等各个环节全过程的总称。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税收征管属于实施机制的范畴(刘大平,2005)。税收征管体系作为一种实施机制,目的是保证税收制度能有效运行。

(一)优化税收征管流程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具有提供公正的功能。制度提供的公正包括实质公正和形式公正。实质公正是指制度本身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公正的,即内容公正;形式公正是指制度所规定的处理纠纷的程序是合理的,即程序公正(朱琴芬,2006)。

税收征管是以流程为导向的执法过程,征税人履行执法程序的过程也就是行使执法权力的过程,从这层意义上说,税收征管体系的优化也就是税收征管流程的优化。优化征管流程,一是实施税务程序控制。利用流程控制的方法,使税务执法达到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达到用程序约束权力,用程序的公正保证权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二是实施税收征管业务重组。通过业务重组,打破部门、层级之间税收征管的程序“壁垒”,简化环节,优化组合,寻求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和最优的方案,建立起信息流畅、目标清晰,责任明确的征管流程。当前,税务部门纷纷推行的CtaiS系统(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就是运用计算机管理实施程序控制,优化税收征管流程的一个有益实践。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

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降低了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大大削弱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了手段和载体。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建设一个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诚信征税的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金税工程的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税收执法信息考核软件等在税务部门的广泛运用。利用现有信息化系统的信息资源,依托计算机网络实现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有利于减弱或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监督方式由“人管人”向“机器管人”、“制度管人”转变,有效约束征税人行为。一是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消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执法权力间的相互制约和监控;二是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消除征税人与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接受政府监督;三是在业务网、协作网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政务公开网,消除纳税人与征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五、建立税收诚信文化―实施非正式规则约束

非正式规则,对于良好经济运行来说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制度的演变往往是从边际变化开始,通过非正式约束的演变,逐渐达到某个发生质变的“度”,然后对正式的规则变化产生。边际的演变就是对习惯的演化,文化作为一个主角在演变中发生作用(汪丁丁,2004)。因此,在加强正式规则约束,建立完善制度实施机制的同时,不能忽略非正式规则约束。

(一)树立诚信征税观

所谓征税观念,就是税务人员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主观映象。它所反映的内容是税收征管活动。它的主体是指导组织税收征管的各级税务机关和直接从事税收征管的税务人员。征税观念是税务人员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税收征管活动,在头脑中经过加工而逐渐形成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人的活动起着直接支配作用(朱观烈,1994)。在近年来的税收征管改革,一些新的征管方法和措施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到旧征税观念的干扰。转变以“收入论”为中心的旧征税观念,树立以依法征税,公平课税,公开办税为内容的诚信征税观,是保证各项税收政策得以落实,保持税收可持续协调增长的需要。

(二)加强税收诚信文化建设

在诺斯看来,随着时间的不断累积,从过去继承而来、决定现在并影响未来的规则、标准、信仰的累积结构就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在税收经济活动中体现为税收文化。

加强税收诚信文化建设,首先应认真分析和把握我国诚信文化、税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吸收现代西方税收文化的科学精神和先进成果,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税思想、税收理念、职业道德、法律制度、行为方法,形成一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税收文化体系。要将税收诚信文化建设与税收征管体制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税收文化激励、导向等功能,激发和调动征税人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税收征管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六、建立激励惩罚机制―约束征税人微观行为

建立激励惩罚机制,是委托人事前通过一套制度安排,使人在做出行为选择时,不仅需要参考私人信息,而且需要参考激励惩罚机制所发出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使人不会因隐瞒私人信息或显示虚假信息而获利,这样人就没有必要采取欺骗行动,最终使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目标最大限度的一致,从而保证委托人的利益。建立征税激励惩罚机制,就是让征税人的非诚信行为不但无利可图,而且将很不值得,那么“理性的”征税人就自然地会倾向于守信,一种能够给非诚信行为提供相应惩罚的制度,同样就是为诚信行为提供激励的制度。因此,建立征税激励惩罚机制可以对征税人的守信与失信行为选择提供有力的约束。

(一)建立征税人执法规范

首先,是在税收法律中明确征税人在税收执法活动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明确各级政府不能随意干预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对税收征管手段、措施和操作规程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保证征税人执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应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制定用以规范征税人执法活动的税收执法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包括:税收征管日常工作规范,税务行政强制操作规范,纳税担保操作规范,税务机关行使代位权、撤销权操作规范等,使征税人的执法活动在既定允许的规范内进行,规范和约束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保证执法公平、公正。

(二)建立征税人执法信用评议制度

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人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但相应的征税信用管理制度还没有建立,对征税信用管理的滞后,使得征税失信牟利的违约成本很小。因此,在建立完善税收诚信体系的进程中,在加强纳税人信用管理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征税人执法信用评议机制,通过信用评议对应奖惩,驱动征税人为追求长远利益而重视守信,避免不讲信用的短期行为,提高征税人的“征税遵从度”。

建立征税人执法信用评议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税务机关执法信用评议制度。将税收执法情况、公开办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税人满意度等列为评议内容,对有失信行为的税务机关进行责任追究和领导问责。二是建立税务人员执法信用评议制度。以税务人员执法资格、执法能级认证和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为基础,建立税务人员执法信用考核评议档案,记录税务人员的执法信用情况。对执法信用等级好的人员,给予评优、晋升等方面的优先权,对因过失或者故意造成税收执法过错行为的责任人给予经济惩戒和行政处罚。

征信管理的建议篇10

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强化执行力

强化执行力是确保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的关键。执行力是管理的核心环节,只有强有力的执行,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执行力是创新的动力,只有执行才有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执行力已成为当前影响征管质量效率的关键问题,有章不循,有规不行,有文不办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较为突出,提高执行力应当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必须强化执行力,才能保证会议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重点是认真学习领会好崇明局长的主题报告,也就是要以分类构建征管格局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要用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的进程和成果检验各单位的执行力。

分类构建征管格局必须强调规范、统一。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试点已取得成功,方向已经明确,必须按照省局的统一规范要求全面实施,大力推进。但是,当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理解不准确。有部分单位和领导把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简单理解为就是规范机构名称或“洗脸工程”,有的把分类构建格局认为仅是撤并机构,有的单位虽然上报了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方案,也只是一个机构设置方案。二是一些地方行动不够积极。省局在[20**]04号通知要求:各市、州局应在省局分类构建税收征管工作格局的规划设计框架内,实事求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经省局批准后执行。个别条件不具备的,可暂缓实施。但仍有部分单位还没有认真研究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问题,有的还在观望等待,有的有畏难情绪。

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因地制宜”和“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是要在省局的总体架构下去细化,去充实,去完善,去发展,而不是自行其事,各搞一套;“积极稳妥”是要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推行,但在方法和措施上要“稳妥”。而不能表面赞同,实际上按兵不动。绝不能以“因地制宜”、“积极稳妥”作为不执行上级规定的借口、推卸责任的理由。

为此,希望各单位一定准确把握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内容和要求,坚定信心,加快进程,全面实施。还没有实施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单位,要组织人力,抓紧时间搞好调查研究,制定上报实施方案。已经实施了分类构建征管格局的单位要按照规范、精细、科学的要求,在建立高效协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在巩固、完善上下功夫,并创造更多的经验,为其他全面实施分类构建征管格局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一定要按照崇明局长的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此项工作。

省局在上半年已出台了一些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的措施和办法,各单位也要富有创造性认真贯彻执行。如省局关于印发《规范办税服务厅“一站式”服务的意见(试行)》和《明确日常检查与税务稽查业务边界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川国税发〔20**〕39号),省局关于印发《**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标准(试行)》的通知(川国税发〔20**〕55号)。各单位要结合全面实施分类构建征管工作格局,进一步贯彻执行。今后,省局到各地调查研究,首先要检查省局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贯彻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是执行力的体现,只有创新才能把会议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崇明局长在主题报告中提出要树立创新理念,必须旗帜鲜明地鼓励基层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税收征管工作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创新是现代税收征管的特征,也是现代税收征管的动力和活力。第二届全省国税系统优秀创新项目评选和这次大会交流和经验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现代税收征管必须与时俱进,只有与时俱进,税收征管才具有活力,才能跃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税收征管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就是要遵循和把握税征管工作的内在规律,建立与客观经济形态相适应征管制度、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基层是创新的源泉,许多好的征管办法措施都来自基层,来自征管一线,省局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责是对基层创新的指导、总结与推广。当前基层的征管工作承担的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很多,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去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新要真抓实干,关键在于推进观念、管理、手段、制度的创新。就是要破除自满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思想,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就是要以追求科学、效率的管理为目的,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手段、规范的工作秩序、严格的监督体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去推进税收征管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实现提高征管质量效率的目标。

三、贯彻会议精神需要提醒注意的几个问题

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任务是繁重的,崇明局长归结的六项工作任务,每一项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崇明局长主题报告和讲话中确定工作任务,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一项一项的抓落实,抓出成效。下面,我强调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高度重视个体零散税收征管的一些敏感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突破城区税收和重点税源管理方面作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这次会议,也提交了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办法,也介绍了一些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经验。在此,我结合省局赴各地调研和情况,提醒大家一定重视个体零散税收征管中的一些敏感问题。

1、认真做好起征点调整后的税收征管。对不达起征管业户的管理要体现国家调整起征点政策的目的,让经营规模小的个体工商户真正得到实惠。现在的矛盾焦点是对不达起征点的业户的确定和申报管理上。省局重申两点:第一,对实行定期定额管理的个体工商户,要按照“双定管理”的规定程序对不起征点业户进行确认;第二,本着法制、效率的原则,对不达起征点的“双定”业户实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的办法。

2、确保涉农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省局下发了《**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工作的通知》,希望各级国税机关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加强领导,从思想认识、方案措施、政策执行、配合协作等方面狠抓落实,确保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确保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3、正确把握个体业户建帐的重点。个体工商业户建账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地方引起了强烈反响。要正确、全面、准确地理解新征管法和实施细则对建账工作的规定。在现阶段或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定期定额管理仍然是个体税收征管的一个主要方式。当前,个体建账工作要抓经营大户,抓重点行业,同时要做好宣传辅导工作。如果简单地把不达起征点的个体“双定”业户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纳入个体建账范畴,或者由税务机构代为建账,必然增加纳税人的负担,其结果与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初衷相悖,必然引起纳税人的不满。这一点务必高度重视。

(二)严格执行委托的管理规定

委托是当前税收征管的热点问题,这也成为近年来监察、检察、审计查处的重点。为认真贯彻执行新征管法及实施细则,规范委托行为,加强委托管理,省局在去年下发了《**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委托税款管理的通知》(川国税发〔2005〕151号),提出了严格委托审批权限,严格控制委托范围,严格受托单位条件审核,切实加强委托工作的管理等要求,尤其是从严限定了委托“单位和人员”、“零星分散税收”、“异地缴纳税收”的范围。有的单位以对限定有不同理解为由,不执行省局的规定,对委托中存在的问题不认可、不纠正、不查处。希望各单位要从已经发生和问题中吸取教训,从严、从紧规范委托工作。我在此强调,执行上级机关的政策性规定,不允许讨价还价。

(三)积极推行纳税人电子档案“一户式”管理

目前,全省国税共有9个单位实现了电子纳税档案的“一户式”。其中6个应用总局综合征管系统(原CtaiS)和3个使用省推征管软件的市、州局。使用总局综合征管软件的单位主要是从总局网站下载有关补丁,于5月21日全部顺利完成“一户式”管理。为解决适用省推征管软件单位的“一户式”管理,省局针对省推征管软件的主要功能缺陷,本着“因地制宜,事实求是”的原则和“规范、统一、精简、效率”的要求,选择在遂宁、广安、广元三个单位进行适用省推征管软件的“一户式”管理系统试点。经过试点的共同努力,在税务监控系统现有功能基础上,通过开发新增查询功能模块,实现了“一户式”管理。试点运行情况良好,在全省推广应用的条件已经成熟,省局将于会后在全省适用省推征管软件的单位全面推广应用,希望各单位要做好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清理和准备,加快纳税电子档案“一户式”管理的步伐。

(四)加速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

总局把加强和规范“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作为今年征管工作的重点。各地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实施方式各异,整体进展不理想。

**市在7月1日,开通了12366税收服务热线。该系统可以提供涉税咨询,包括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办税程序、税收热点问题及其他涉税咨询,接受涉税投诉和举报,收集意见建议。该系统采取了人工服务与电脑值班相结合的方式,正常工作时间为人工服务,休息时间转为电脑值班,确保该热线24小时为纳税人服务。目前,该局服务热线设置了5条人工坐席专线,专门组织12366服务人员接听纳税人来电,及时为纳税人答疑解惑,记录纳税人投诉举报事项。对不能即时作答的,接听人员会请纳税人留下联系电话,并明确告知电话回复时限。

**市局立足现有条件,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该热线采取在电信租用12366语音系统平台,实行由**市局按市话计费的方式,纳税人免费拨打热线电话,12366热线提供人工服务和自动接收两种方式,系统平台不设立人工坐席,人工服务方式由语音平台自动循环转移到市局政策法规处、征收管理处统一受理或处理,对能当场答复的在线答复,对不能在线答复的,纳税人只需留下电话号码,由经手人找相关部门或人员答复后及时予以电话回复。

**的做法投资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其他市州局可以借鉴。省局要求,各市州局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年底要基本到位。

(五)积极推进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

这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全省国税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起步良好。泸州、广元等地在今年四月的税收宣传月活动中向获得a级纳税信用等级的企业颁发了由省国税、地税共同监制的等级证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地方纳税人向省局要求当地国税机关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为此,省局要求各地要严格按照总局的《试行办法》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积极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工作。国税局、地税局要联合进行评定管理工作。总局将适时组成督查组赴各地了解和检查工作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