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十篇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十篇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51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任县张庄村;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第一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然而,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事实上,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一起构成了美丽中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建设重城市,轻农村,导致城乡发展不协调,我国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美丽中国仍然任重道远。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邢台市,素有“太行明珠、守敬故里、魅力邢襄”之美誉,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棉海粮仓”之称。全市行政区划面积12486平方公里,下辖21个县,193个乡镇,5174个乡村,总人口7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万人,占71%,耕地面积1052万亩,拥有6个部级粮食生产基地,其中富岗苹果、浆水苹果、绿岭薄皮核桃、今麦郎方便面、千喜鹤冷鲜肉、兴达饲料等知名品牌农产品享誉全国。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本研究以邢台市任县张庄村为对象,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邢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河北省积极响应,不断改善和提升农村面貌和生态环境,2016年省委、省政府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乡村。预计到2020年河北将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片区,涉及全省4256个村。2016年,邢台市有304个村庄被评选为美丽乡村建设省级重点村。其中任县就有包括张庄村在内的19个村。

按照党的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2016年,邢台市集中打造了567个综合绿化工程样板村,推行林、乔、灌、花、菜“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全面开展以绿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使村庄绿化覆盖率平均达到28%。同时5390个村普遍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国、省、县、乡干道6000多公里,总净化面积3亿平方米,困扰农村多年的垃圾围村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八乱”顽疾得到有效遏制。以任县为例,2016年该县在农村保洁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按照“村收集、乡监管、企运转、县处理”四位一体运作模式和“户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车、车入场”的四位一体操作流程,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难、垃圾“围村”等难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县100个村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2016年,全县195个行政村共改造危旧房1322个、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5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3942处、拆除违章建筑1825处、治理空闲宅基617处、利用空闲宅基13万余平方,建设小游园、小广场、小菜园138余处、精品示范村60个。以张庄村为例,这个有着1600余人的村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四道惠民网络:天然气管网、污水处理管网、四通八达的道路硬化网络、改造升级后的电网。如今走进张庄,脚下是硬化的道路,两边是亮化的房屋,无论是仿古建筑白墙青瓦,还是冀南地区传统的民宅,但都形成整齐的排列组合。……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全县最美乡村,正成为张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2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邢台市任县14个村庄的考察,发现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表现突出,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2.1建设资金有待加大落实。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除国家和省里的财政补贴外,主要靠村集体经济。而大部分村镇经济薄弱,公共积累少,很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所需要的较大投入,容易进入“有钱就上,没钱就等,钱多就干,缺钱就停”的怪圈。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虽然去年被选定为河北省美丽乡村重点村,建设所需的资金主要是由省财政直接拨付。但是国家拨付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富民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努力形成“输血促造血”的良性发展机制,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瓶颈,这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2.2产业支撑能力有待增强。

美丽乡村首先应该是富裕乡村,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性。以任县为例,该县区位优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气候条件良好,自古就有“任县南和不求天,耳听渔歌看秧田”的美誉。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导致该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动力,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展。

2.3农村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党的十指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以任县张庄村为例,该村交通便利,东临106国道和京九铁路,西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自然景观独特,特别是紧邻点水湖和邢巨线打造的以紫薇花海、木屋旅游、观光绿道业态为主的“赏花一线”,具有非常好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是由于该村35岁以上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来的老人不懂网络,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到位,使张庄的“美丽”酒藏深巷,不为人知。

3促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认为,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强化美丽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向。

3.1注重政策引导,建立多元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一是要健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以县为平台,按照“三级平台、市为重点”的原则,省市县建立融资平台,用于县级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庄建设;二是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鼓励和引导农民投资捐资、投工投劳、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多种途径,撬动社资本。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以任县为例,该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力实施“光伏+电商”精准扶贫模式,以扶贫资金为依托,推行以企业垫资为支撑的运行体制,与移联网信和河北吉杰太阳能共同成立的吉联永信公司合作,为每个贫困户家庭安装一套2kV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并网发电前两年的全部收益归企业所有,贫困户每年可从企业领取3000元的电子购物券,从第3年起,收益全部归贫困户所有。这样既能整合政府、贫困户、企业多方资源,盘活贫困户、农村村集体屋顶闲置资源,又能帮助贫困户、贫困村建立稳定长久的增收渠道,实现政府、企业、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方共赢。

3.2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美丽乡村的支撑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改变村容村貌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创建美丽与经营美丽相结合,改造提升与产业发展双赢。一方面各村要利用自身的产业、资源、文化和区位等优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心谋划和做大做强富民产业,要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业的产业格局,建设村美民富的燕赵版美丽乡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业发展与现代农业、自然景观、传统风貌、特色民居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高效农业、特色采摘、民俗文化游、古镇名村游等旅游项目,形成“旅游引领百业干、农业围着旅游转”的“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更带来群众幸福感的增强和发展的新动力。

3.3创新农业科技,提高美丽乡村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邢台市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紧培养掌握现代技术,具有绿色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云,打造集网上交易、仓储物流、品牌运营、金融运作、产品展示于一体的涉农电子商务交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村民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点,委托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或网店营业员进行管理,收集、开发本地特色农产品,引导农民在网上买卖商品,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同时,借助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打造更多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4结语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出一条具有邢台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让农村人乐享其中、让城市人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家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地纸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658

[2]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事发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3]杨春娟.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5(12)

[4]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6-01-28

[5]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

[6]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p478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厦门市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10-0017-04

1引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靠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产业和农耕体验的休闲农业产业,农村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下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可以成为休闲农业产业的依托,两者都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能够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当下,对于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分析研究,基本上都是将这两者分开研究。到目前为止,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丽乡村的研究成果尚少,但仍然缺乏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研究,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实际分析,尤其是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方面的研究。在休闲农业快速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对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对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及有关地域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结构升级转型提供科学根据与决策参考。

2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机理

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协同关系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内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两个系统作为个体存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两者的协同关系是一种优势的互补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基础,休闲农业保证发展。贝塔朗菲作,对系统观基本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从研究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1+1>2”[1]。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就是两个有机组合整体,两者的协同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2.2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2.2.1环境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工作是处理农村突显的环境问题,其中有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和人文居住环境的改善。绿色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开发休闲农业的核心,它保证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旧乡村改造,对村庄的道路、房屋和公共用地进行换面升级,有助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居住环境健康化。

2.2.2物质方面美丽乡村中对农村道路美化、建筑包装和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能为休闲农业产业提供一个坚实的依靠。乡村自身具有的特色农产品、田园景观与农业本身等资源,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载体。美丽乡村建设将实现产业的融合,使乡村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更加牢固,使之成为休闲农业的助力,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2.2.3文化方面美丽乡村虽然是旧农村改造,但要保留核心的文化内涵,显示乡村的文化魅力。休闲农业正需要这种魅力,提升产业的内涵,让游客体会农耕文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非温饱支配投入增加,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乡村文明得到提升,可为休闲农业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2.3休闲农业开发促进美丽乡村发展

2.3.1经济方面美丽乡村的发展不仅是实现环境美,更重要的是让村民获得收益。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具备了传统农业产业所没有的优势,更加符合市场需求。通过对农村、农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农业的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加以延伸。同时,可推动农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带动附近农民的就业和创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强农村的经济综合实力,促进美丽乡村的永续发展。

2.3.2规划方面休闲农业的开发规划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美丽乡村的乡村改造过程中,遗留的旧建筑与荒地,休闲农业能够科学地对其进行规划与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休闲农业的规划布局增添了农村景观中的创意点,整体上使农村景观更加协调,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对于安全、娱乐和服务等休闲产业方面配套设施建设,使美丽乡村基础系统更加完善。

2.3.3人文方面休闲农业促进乡村村民与游客之间的沟通互动,休闲农业的受众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参与农业休闲娱乐活动的过程中与村民接触交流,有助于提升村民眼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语言表达和待人处事的能力。休闲农业运用乡村文化开展活动,有助于传统农业化的继承与创新。

3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研究区域概况厦门是沿海经济开发特区,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厦门的行政区域划分6大区域,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各区基本概况详见表1)。

3.1.1区位交通发展状况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离不开区位交通条件。公路建设方面,厦门市推动全市一体化发展,完善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大区域基础交通设备建设,逐渐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城市快速道路为核心,经过县乡、镇道路漫延成交通体系网。铁路建设方面,厦门市完成对铁路基本资金投资10.12亿元,健全铁路系统。航空运输方面,共有42家航空公司在厦门机场营运,境内外通航城市达到,总共开通航运线境内168条,境外33条。公共交通方面,增加了21条公共交通汽车线,升级改进了60条问题问题线路。全市共有出租汽车相关公司14家,在线营业的计程车5962辆,包括电召计程车200台,出租车行业更加稳定发展。

3.1.2旅游业发展状况厦门市的旅游业具有强大的游客市场,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跟厦门的旅游市场是息息相关的,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旅馆业等,从而增加相关产业的收入[3]。所以厦门旅游市场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带来充足的机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客源基础。(厦门市旅游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详见表2)

3.1.3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状况厦门市休闲农业从20世o80年代兴起,从“看”到“体验”的转变,使得休闲农业制度化与科学化。当前厦门市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都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根据厦门市统计局2016年厦门特区经济年鉴数据显示,全市共有休闲农业项目130个,其中24家休闲农业产业被评为市级示范点,年接待游客总数达到450万人次,收入金额达到4.5亿元。目前设有9个全国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镇和5个乡村获得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3.2数据来源本文对区域概况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对福建省农业厅、厦门市政府、厦门统计局、厦门市旅游局。福建省农业厅的网站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调查分析

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政府针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厦门市的休闲农业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数量逐渐上升。但是由于投资人与乡村带头人对项目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研究厦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点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厦门市80家休闲农业项目和60个美丽乡村进行调查,涉及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总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有效率为97.78%,根据对问卷数据的整理进行研究。

4.1协同现状分析以问卷对象作为参考数据,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时间的不同,导致93.42%的休闲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协同关系。随着厦门市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实,一批批的乡村开始投入建设,建设重点主要是落在乡村道路、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配备上,并且由于农村发展意识上的缺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87.5%美丽乡村建设村没有发展休闲农业。

4.2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发展水平不一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时间较长。据调查结果显示,89.47%的休闲农产业业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剩余10.63%的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初步完成,所以基础资金成本已经投入,美丽乡村为休闲农业节省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可见,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两者的互助作用的天平倾斜,影响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协同发展。

4.2.2政府引导缺失近年来,厦门政府出台《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建设美丽厦门要“共同缔造”等相关政策,有利于推动休闲农业的开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但是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4]。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在市场资源上趋于相近状态,而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完全依靠市场对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进行资源配置是具有隐患的。厦门市政府机关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开发的政策是分成两个方向进行开展的,缺少两者有机结合的政策。据调查,100%的美丽乡村建设都是有政府主导开发建设,31.58%的休闲农业产业获得政府的资金奖励,两者的安排是独立进行的,显示出政府引导作用的不足之处。

4.2.3利益分配困难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可利用的资源有: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政府资源。在动力机制中,“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适合开发休闲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在这种模式中,涉及了3个利益分配主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80.36%的村民的意向是参与休闲农业的经营,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就至关重要,需要为两者搭建好沟通的桥梁,达到利益分配的平衡。

4.2.4发展意识不足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抓住市场机遇,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具有有效性、决定性和执行性。相比之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规划要考虑到村民意见因素,在这过程中,可能影响发展的速度,阻碍建设的进行。81.58%的休闲农业产业担心村民意识影响到产业发展,村民的发展意识目前来看相对欠缺,具有保守和传统的特征,可能导致错过市场机遇。

5厦门市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对策

5.1以协同为主旨,提高两者发展的协同水平首先,以休闲农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为主旨,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联动作用,解除两者相互限制的问题。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加强两者合作与协同发展,统一管理产业区域内的资源、市场、文化、技术和人才,为强化两者的产业交流与合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其次,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将相关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建立美丽乡村与休闲农业产业链。再者,将美丽乡村的资源与休闲农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搭配与创新项目,创造具有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特色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共同制定可持续性的生产标准、服务制度、营销手段等。依靠这样的基础核心,建设规模大、服务佳的产业模式,发挥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综合性优势,通过驱动因素的协同,实现整体产业的功能与核心竞争力的加强。

5.2以政策为导向,注重对政策的引导和落实政府政策支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休闲农业开发建立基础条件。休闲农业发展前期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基础设施,减少相关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政府要增加针对两者结合的政策进行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作用。在政府针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提出措施和奖励时,产业主和带头人也需要对实时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与机会,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参与政策的实施。在政策的施行阶段,针对相关政府工作,做到完成时间短、完成质量高的工作水平,与相关部门协调关系,针对部门功能提出需求,双方进行工作对接,思想交流互动,使政府的政策得到有序开展和实际的成果。

5.3以合作社为支点,促进利益分配的平衡建立合作社,成为产业业主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在两者协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5]。合作社由产业业主代表和农民代表组成,合作社采用透明式经营,保证双方利益合理分配。合作社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的保留、升级、改造等方式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特有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特色品牌。在产业引进方面,合作社应具有合理的管理模式,产业跟据实际情况,合理与科学的规划而引入,减少发展过程中产业混乱,恶性竞争的问题。企业投资由合作社审核接收,安排人员管理和经营。创建一条线的管理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收费乱象,利益分配问题。

5.4以人为核心,加强宣传和提升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在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才队伍的带动、管理和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驱动力。因为参与休闲农业产业的农民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一是注重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两者协同发展意识的宣传,依靠对当地熟悉了解的优势,更快投入工作和解决问题。二要引入相关职业的专业人才和高校人才,强化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学科科学性,完善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三是创新激励奖惩机制,调动在职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改善在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引导在职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提高专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总之,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要稳步推进,保证人才队伍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参考文献

[1]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4-35.

[2]杜学峰.上海发展休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04):20-23.

[3]钱厉芳.现代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探究[J].金融经济,2011,(06):14-15.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一、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

首先,农业是属于自然再生产跟经济再生产的交织产业,整个劳动过程是属于人与自然的一种物质交换。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资源等都属于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要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村的竞争力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强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农民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跟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借助群众的力量、信任和支持推动历史前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党的执政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对于那些片面追求政绩或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要坚决抵制,将绿色GDp的推行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

(三)生态文明理念是基恩这美丽乡村的核心

生态文明理念可以创造农村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的应用能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态伦理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进而形成爱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里的新风尚。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提升农民素质: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构建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始终坚持以环境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为前提,以自然的发展规律的准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手段。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转变农民生产:灌输农民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让他们自觉遵守实用节约和适度消费的准则,自觉追求绿色消费,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运用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

(四)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保障

农村环境被破坏不单单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农民的生产增收和农民的生活水准,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增加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没有健康就难以改善民生,就更别说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了。所以,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所有工作的始终,将重点工作放在解决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问题上。呼吁所有农民共同参与到妥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中,创建一个良好的乡村环境,确保农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农民生活和生产质量,真正发挥生态文明理念的保障作用。

二、如何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

(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奠定美丽乡村建设基础

首先,将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化,同时引进市场经济制度,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念,将泉州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农村生态资源的经济化。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推进农村经济生态化。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化改造,打造出经济化、生态化、合理化的农村生态产业,并且积极倡导清洁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使有限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和最小化的环境污染率,真正实现泉州区域经济的生态化。

其次,落实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生态经济的重要支柱,能有效解决农村资源短缺、资金困难等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价格。此外,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的,这对农村生态环境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坚实的平台。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还能有效维护农业跟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稳定,促进农民的经济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城乡规划,改进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首先,以品牌理念为基础制定城乡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必然要有生态的主题,具备打造生态品牌的意识。以往农村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集山川、河水、田地、住宅为一体,具备着充满自然气息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在规划和设计美丽乡村的时候,要尊重已有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还原农村的本来面貌,实现有山有水的生态、美丽乡村的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主要就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从研究思路到具体实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生态型;整治技术;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76-02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加快,其更侧重村落、产业、景观及文化的多元融合,倡导生态宜居,借助生态型整治技术实现宜居农村的打造。其在规划实施中统筹乡村生活、休闲娱乐及文化氛围,力求走乡村精品建设之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实现了乡村土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通过合理调整村庄用地规划,实现其功能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乡村美丽形象的塑造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基于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也不断深入。

一、我国乡村规划中的具体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虽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乡村规划依然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纵观我国当前乡村规划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大方面。其一乡村产业类型单一,以农业为主,部分偏僻农村受自然环境的客观限制,农耕水平较低,村民收入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其二农村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们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与增收,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使得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人居环境亟待提升。其三基础设施虽然已经形成框架,但缺乏系统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展缓慢。基于这些既存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出路。在改善乡村环境的同时解决农村增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背后也理应是生态型社会的建构。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

1.“美丽乡村”规划思路。“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规划思路的明确。我们应当看到乡村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对经济的急切追求,加上不断扩大的人口基础,农民群体基于自身素质较为淡薄的环境保护意识,综合作用下,农村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乡村”规划思路与总体部署,以期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让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通过现场勘察、座谈沟通、问卷调查、重点分析等了解乡村规划的现状及既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以增收及生态改善为目标,以小规模渐进式积极推进乡村整治。坚持低成本投入、低资源消耗,让乡村更加生态宜居,让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而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更应该做好乡村亮点与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的挖掘,让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美丽乡村”规划的典型案例:案例:河南省延津县段家庄。乡村规划亮点:以刘震云故乡及其作品为美丽乡村规划突破口,通过对当地区位条件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还原老延津的生活场景,通过挖掘当地的传统民风民俗,以期为建设亮点带动当地农房、公共设施、环境绿化、道路系统及产业发展的多维度整治,互相调和,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提升当地农民的生活品质。

案例:衢州市后溪镇。乡村规划亮点:后溪镇目前的支柱产业是中草药种植业和旅游产业。中草药种植已在全村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是本村旅游产业的一个主要旅游亮点。发展中草药种植是当地农民致富的可靠保证,也是退耕还林是惠农政策之一。通过全面统筹、合理布局中草药的种类、种植面积、销售渠道等实现当地“美丽乡村”的建设。

3.“美丽乡村”整治内容。农房整治及改造。根据不同农房建设类型制定对应整治方案。对于主体结构安全,存在小范围安全威胁的房屋进行修缮。平房可以考虑改双坡屋顶或者改变现状楼房檐口形式。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统一农房风格,白墙、灰瓦。对于立面色调与主色调不统一的建筑,通过立面粉刷,实现立面色彩的统一。对于立面窗户,可以考虑统一更换为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木质窗户。集中改造农村厕所,实现粪便污水、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符合国家农村卫生改造标准,避免蚊虫滋生及病毒繁衍,确保农村卫生干净整洁。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涵盖公共服务中心、村委会、文化室、超市、老年活动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切实为村民提供基础卫生及文化服务,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基于村民住宅分布不同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村内主干道路的硬化。村庄迎宾大道增加辅道建设,路面宽度为6米,村庄道路面线型进行修正与控制,路面宽度控制在10米以内,农房退让现状道路1.5米。已有水泥路面进行保留,路面设置减速板。对乡村泥土路进行改造,铺设青石板,提升“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

基础设施整治。基础设施整治重点是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及水渠的维修治理。其中垃圾收集处理方面,主要针对村内各种垃圾,确保垃圾收集处理村庄的全覆盖,可以考虑包干制,每家每户分别负责收集自家垃圾,由村庄统一负责收集,通过对垃圾分类处理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达标。配置基础的垃圾箱及清扫三轮车、手推车等,根据村落人数多少聘请保洁人员进行定期地卫生清理及日常维护。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建立完整的污水处理推进方案,专人专职负责,对排水沟进行密闭及防渗处理,污雨水进行生态化处理,积极做好对污水处理园的改造。在水渠治理方面,进行河道清淤,清除河道垃圾,改造河道断面,切实保证其基本的排水能力。此外加强对水渠的日常管理,尽量减少对山体、石土方的开挖,保护天然地表层,注意水渠中的截水截流,防止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必要的天然灾害。

4.“美丽乡村”规划实施政治保障。“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必须以政治保障为前提,而政治保障与民主紧密相连,每一个分项工程必须有村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民主任牵头,为主要负责人,全身心关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质量与进度两手抓。在进行村庄整改的过程把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民主决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施工制度,管理制度,施工进程透明化,让村民实时了解生活环境的变化,从而赢得民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肯定与支持。由村民代表推选村里责任心强,公正的村民组成一个监督小组,监督美丽乡村建设分项工程中的工程质量进行跟踪调查。为了村、民一心,在施工过程涉及政策处理农户逐户走访,妥善处理好相关村民的政策,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此外村委还要担起主要的经济i集的工作,如实在不够可号召村民集体出钱出力,多方面吸纳建设资金,奠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经济基础。

5.“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除了追求宜居环境的打造外,也应该关注乡村的产业发展,引导乡村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对各类服务设施的完善,实现旅游观光、体验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致富之路。在经济规划产业发展方面,其一可以走生态农业观光之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中心,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及可参与性,组织乡村体验与科普教育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其二可以尝试农家乐模式。引进旅游公司,对乡村进行整体包装与开发,以此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农村为载体,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吸引游客,打造观赏、娱乐、体验及知识教育为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的维护与村民的安居乐业。

三、结束语

“美丽乡村”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寻找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规划时代要求下的必然选择。随着生态发展理念的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也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美丽乡村”建设理念指导下,从农村建设规划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体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因地制宜,保障居民安全,打造生态宜居自然乡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技术上坚持与经济适用,绿色生态与乡村特色的挖掘结合起来,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相结合,走具有乡村自然特色、生态亮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5

一、主要帮扶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供销社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在年初工作分工中,明确一名乡镇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副科级领导分管美丽乡村建设驻点帮扶工作,配齐配强帮扶人员,成立了县供销社美丽乡村建设驻点帮扶工作组,组长由县供销社主任(下半年由主任)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供销社副主任科员同志担任,工作人员由、等组成,积极参与帮扶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和扶贫攻坚帮扶同步研究、同步落实、同步帮扶。

(二)深入村组抓帮扶。

驻点帮扶工作组经常性到村组进行调查和帮扶,了解帮扶村点的实际情况,认真听取村两委干部、村理事会成员和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乡茶香特色小组建设定位,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深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村点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积极落实帮扶资金。

在县供销社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自有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帮扶。全部用于村美丽乡村建设村点雨污分流和沿江公园打造等工程。

二、驻点帮扶工作成效

村袁家组是乡圩镇所在地,人口密集,是全乡的经济中心。一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村两委干部、理事会的辛勤努力和县供销社的驻点帮扶下,袁家组村集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下水道建设,实施“雨污分流”,避免河水受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实施道路“白改黑”工程,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打造沿江游步道和休闲广场,方便全乡群众休闲娱乐。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时间和人员进行陈年垃圾整治活动,聘用贫困户为村组保洁员,建立长效管护队伍,实施常态化保洁,圩镇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点成为2020年全县三看点,和巷口村乐活源、芮元村、灵华山白茶基地一起由点及面,成为乡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存在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乡村规划

1背景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存在不均衡性,因此,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两个概念,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乡村建设本身存在复杂性,加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提出了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从而使乡村规划难度增加;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模式的应运而生,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但在推广与规划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引发了思考。

2传统的村庄规划问题

2.1传统的村庄规划设计不科学

现在大多数乡村规划建设生搬硬套地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将村庄规划成“住宅集中布置、形态、村庄道路布局整齐规整、并配有宽敞的广场及公园”的城市模式,将乡村规划建设成现代小城市,忽略乡村原本具有的形态特征。有时为了过分强调村庄规划布局,不惜推山填湖,破坏原有的生态地貌。生态、和谐乡村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首要原则,而那种过分强调布局形态的规划方案,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相违背,规划者仅仅只是从自身设计角度出发,没能够将乡村现状融入到规划设计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很难有效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2.2风格特色缺乏统一

在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乡村整体建设缺乏统一风貌。首先,在周期长的乡村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村长或者书记换届调任,对乡村建设的专业角度解读不同,导致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风貌。其次,当地居民根据自主意愿来建设房屋,这就导致凌乱的建筑风格,失去了村庄特有的传统风格。长期的村庄建设活动,需要全体村民自觉把控村庄文化精髓,保持传统建筑特色,在满足房屋的实用性条件下,实现村貌统一的韵律美感。

2.3产业和文化特色不鲜明

目前,多数村庄通过亮化、彩化等方式来改变乡村旧貌,村庄整体生活生产的局面未能得到全新的改善,整体村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诠释,此种速效的村庄规划设计的持续性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规划设计前期,没能考虑建设有乡村特色的产业,在传统乡村规划设计周期性长的情况下,仅仅依赖政府财政支持,很难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其次,规划设计时未能结合村庄的传统文化,致使村庄的文化特色消失,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传统的文化元素。

3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议

3.1根据现状地貌,整体布局设计

在村庄的整体空间布局规划中,除了参照乡村原本的地形地貌,还应充分考虑村庄现状的居住分布。充分把村庄特有的山川河流、绿化植被以及农作物等元素融入到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打破原有整齐划一的布局模式,从而规划设计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的布局方式。目前,多数乡村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特征进行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有的根据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出生态村,有的根据自身悠久的历史古镇从而规划设计出历史古村,因此,只有充分地融入自身具有的优势,才能规划设计出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光。例如长乐市江田镇南阳村在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身具备特有的元素,同时结合山水以及独特的山川河流元素,进而规划出具备自身特色的美丽乡村。

3.2利用地理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条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具有周期长的特征,它既要实现生态上的完善,还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完善的产业链条提供资金的支持。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从表象上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互制约,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时,需结合乡村的本土地理特征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乡村品牌,实现乡村的知名度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城郊村凭借靠近城镇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从而为城镇提供生活便利,其道路、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均按照城镇标准来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城镇的对接。

3.3统筹配套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与城镇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给水、排水、采暖、燃气等市政管道的敷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前要先做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因为配套设施建设需求资金较大,一般乡村无法独立完成建设要求,因此要求乡村与城市之间、相邻乡村之间应统筹考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如江田镇邦上村在配套规划时,对接上位规划,对村庄市政配套规划整体考虑。

4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要想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套完整的、适合乡村发展以及具有乡村特色的规划方案。它需要从美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方面学科着手,既做到不破坏乡村的自然肌理,又要满足乡村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融入文化内涵及乡村特色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美丽乡村实施建设做好铺垫,才有可能规划建设出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刘建.美丽乡村要表里如一[J].西部大开发,2014(11):1.

[2]谢汉能.探究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1.

[3]王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7

据该村支部书记范远刚介绍:“目前,陈庄村已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改建农家乐20余户,新修景观道路5.2公里,种植景观绿化树近万棵,新建卫生厕所达170个,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带动我们户均增收2万余元。”

淮源镇陈庄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来巨变,是桐柏老区大力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桐柏县荣获“省级生态县”称号,淮源镇陈庄村、月河镇徐寨村、程湾镇石头庄村跻身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围绕规划引领做文章,构建美丽新乡村

桐柏浅山丘陵较多,人口居住分散。该县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分布、产业优势、农民需求等诸多要素,做好规划大文章,突出“三个坚持”:一坚持“五规”联动、统筹规划。制定规划时,坚持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五规合一”,对村庄进行科学分类,确定需要整体搬迁、撤并集中和保留提升的村庄,明确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具体做到“四个结合”: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小集镇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三是坚持先行试点、分步实施。在全面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每年确定20%的行政村作为达标村,10%的行政村作为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稳步有序推进,到2018年使80%以上的村达到达标村标准,40%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同时以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搬迁移民等项目为支撑,规划建设17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乡村。

桐柏县为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按照“突出重点、试点先行、次第展开、逐步提升”的原则,从治理农村环境“脏乱差”入手,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活动,着力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垃圾哪里去”的问题。2013年以来,他们深入组织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对沿国道、省道、县乡道等交通干线两侧、旅游景区周边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行政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对边远乡村进行延伸治理。二是着力解决“污水怎么流”的问题。突出治理污水横流,实施公路沿线、沟渠河道、坑塘周边整治工程。三是着力解决“环境怎么变”的问题。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我们着力适时开展“绿化、硬化、亮化”,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首先把村庄绿化作为首要工程,在乡村干道两旁集中栽植风景树,引导农民开展庭院绿化美化,房前屋后栽植花草。新建花坛326个,栽植景观树20万余棵,栽植绿化苗木300万余株。其次普遍绘制文化墙、文化长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桐柏美丽乡村“三字经”、文明思想道德教育等,努力营造移风易俗文化氛围。其三整合有关项目,支持硬化、亮化工程。全县新修硬化村庄、社区道路160公里,铺设彩砖60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312盏。

围绕机制创新做文章,建设活力全面增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建,七分管”,资金保障是根本,长效管理是关键。我县从建章立制入手,逐步建立了各项常态化管理机制,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使农村环境管理迈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群众积极参与的正常化轨道。一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我们在学习借鉴浙江桐庐等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了“上级争取一点、财政补助一点、整合安排一点、群众投入一点、企业帮扶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多元投入方法。二是探索专兼职保洁机制。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物业化管理制度,以建立政府购买农村保洁服务为主,建立分级负责、全民监督、携手共建的保洁机制。分村采取群众推选、村组聘用、群众自愿等形式,一部分专职,一部分兼职,建立专兼结合的保洁队伍。保洁员工资由群众商定,月工资600-800元不等,确保待遇落实,有人干事。目前,全县各乡镇均推行了政府购买农村保洁服务模式,与社会保洁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同,覆盖面达到60%以上。三是规范日常运作机制。积极推行垃圾“户分类、组收集、村中转、镇处理”四级联动模式,近城郊区乡镇送往县垃圾处理厂,边远乡镇集中送往当地垃圾填埋场处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建立群众自我管理机制,开展“星级卫生户”评选和卫生村组创建活动,对保洁质量高者悬挂清洁星级标识。完善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按照“县查乡、乡查村、村查户”的三级联查模式,实行“周检查、月通报、季讲评”的办法,加大督查力度,形成长效机制。四是用活宣传机制。群众参与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充分利用传统的电视、广播、网络、村级文化墙等宣传舆论阵地及工具,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弘扬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切实加强农村群众环境卫生、生态环保意识培养,开展宣传“桐柏美丽乡村三字经”、“小手拉大手”群众性互评互促、“清洁之家、美丽之家、文明之家”评选和环境卫生“三亮三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广大群众能够主动参与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中。

围绕落实见效做文章,良好形象全面树立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8

一、基本情况

谷庄村位于大义镇西南部,254省道东侧,距巨野县城约10公里。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我镇因地制宜,加强谋划,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改厕规范升级、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治理和“美丽庭院”建设,以谷庄村为试点,着力打造“村庄院落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的美丽宜居乡村。2020年7月16日,全县“美丽庭院”现场观摩会在谷庄村召开,走进村庄,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能感受到诗一般的美丽,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干部带头推动,群众主动参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一直坚持村干部作为创建美丽乡村的带头人,坚持村干部包片包街制度,村干部带领党员、保洁员在清理地表垃圾、治理沟渠污水、进行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建设。并一次次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指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群众的思想发生转变,逐渐由“要我做”逐渐改变为“我要做”,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上面喊破嗓子,不如底下甩开膀子”。道路硬化时,村民主动承担自家门前路面的硬化建设,增加了建设进度,节约了建设成本,达到了现在“干群齐动手,村庄焕新颜”的美好局面。

二是培养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一花引来百花开。”打造美丽乡村样板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好看”,而是为了工作中“好学”,如果靠政府“砸钱”搞千孔一面,只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感。谷庄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村里热爱种植花草果木的农户作为先进典型,重点培养,以示范的成功效果拉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主动创建“美丽庭院”,提高建设美丽乡村的进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王宗梅,喜爱种植各种花草,了解情况后,村支部专门为王宗梅申请了花草种植培训,并提供多种花草供其种植,王宗梅小院的美丽风景吸引了邻居的注意,周边邻居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技术。在村干部的指引下,她将嫁接的花草赠送给周边邻居,并指引邻居进行花草选种。示范引领之下,“美丽庭院”建设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村内迅速扩散。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实效。“清扫清洁坚持做,亮丽环境真不错”,环境的保持,离不开长久的坚持。谷庄村先后建立了《干部包片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季度考评制度》,用制度规范群众持之以恒的保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干部负责村主要道路的环境卫生,村民负责自家屋前屋后卫生,每季度对村民进行考核,考核前十名奖励稀有花草一盆,后十名取消“美丽庭院示范户”资格,并进行全村通报。良好的制度确保了谷庄村美丽乡村的长效,创造出了现在“草儿绿,花儿香,环境优美人健康”的美好局面。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风文明有待提高。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文明乡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村庄还普遍存在垃圾乱倒、柴草乱堆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存在不正当地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问题,造成了农村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由于农民法治意识不强,封建迷信活动、人情风依旧,一些与社会文明相悖的习俗依然在蔓延。

二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目前除了政府部门在投入外,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多形式、多元化的共建机制没有形成。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需要产业来带动和支撑的。目前我省农村普遍都存在着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和发育程度低,知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弱,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三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合力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各部门大多是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开展工作,没有形成合力。这样就导致对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要求不一,而且相关部门缺乏有效沟通配合。省市层面上全面统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四、意见建议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营造美丽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广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涌现出的新典型,努力凝聚助推农村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9

关键词: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a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这一新目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那么“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的追求境界和终极目标是什么?为农村圆城市梦,让城市向往农村应该是其最佳的答案。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没有的农村也要有。只有创新和开拓,才可能圆了“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梦。

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当前,慈溪市正在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是“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也是加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强动力,致力打造“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建设“农村版”,努力凝聚全市上下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互促联动发展的新共识、新智慧、新力量。

“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进行时,各种规划有机衔接,不同层次全覆盖。我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市南部沿山精品线(区块)专项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的详细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荣获浙江省第二届“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评选一等奖的《慈溪市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通过现状分析与案例借鉴,规划明确了沿山线的总体发展定位与阶段性发展目标。南部沿山精品线定位为慈溪市生活生态带、宁波市精品休闲旅游带、宁波市美丽乡村示范基地、慈溪市青瓷文化体验基地。近期,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为契机,以沿山线百姓受惠为基础,服务于慈溪本地城乡居民,重点做好沿线特色村的培育和一般村的整治,建设沿山线为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的示范精品线,并为慈溪人提供理想的休闲健身之处。远期,通过资源的整合联动,提升发展,将沿山线打造成为宁波市级精品休闲旅游带,集中展现慈溪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幸福的市民生活。

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双重引导下,该规划提出“特色培育、区域联动、重点突破”的总体策略,构筑起“一带三区多点”的总体结构。可实施操作的抓手角度提出四个方面的分策略。具体如下:

(1)“策略一”:特色培育、建设美丽乡村。

从自身资源和优势出发,考虑区域发展导向,提出“一村一品、一段一景”的发展策略,全力彰显各村、各景点、沿线各分段的特色与魅力。对7个特色村,明确各村的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对18个一般村,以村庄环境景观整治为主,按照一村一景要求提出改造意向。

(2)“策略二”:区域联动、提升品牌价值。

提出“大绿道”概念,合理组织沿山线一带的机动车、自行车、登山步道、休闲步道等针对不同出行方式的交通环境及沿线景观,构建南部沿山精品绿道;一方面,依托已有的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上林湖风景区的优势资源,抱团发展;另一方面,立足区域自身优势和资源区块抱团,提高整体竞争力。

建设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体验区,将其基本功能定位为:遗址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文化创意实验区、城市经济增长区。其功能板块――“两园一区”,即越窑遗址主题公园、栲栳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利用自然山水古镇,打造白洋湖―杜湖唯美爱情主题园。深入挖掘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习等静态利用和节庆活动、影响媒体等动态利用相结合的多元方式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策略三”:沿线整治,塑造秀美风光。

明确沿山线的面域景观主题分段,从西向东分为梅林花溪段、上林青瓷段、古镇山水段、田野村陌段、青山碧湖段5个主题分段。通过建立通则式改造模式指引,简明清晰地明确各段的整治内容与方式。同时,筛选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的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强化游客对地域的辨识度。

(4)“策略四”:建立支撑,完善区域配套。

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沿山线发展的重要支撑,规划予以重点考虑,统筹安排。规划结合倡隆村、鸣鹤古镇、达蓬山度假区建设三个旅游服务中心;结合村庄建设若干个旅游服务店。

二、幸福家园建设实践分析

慈溪市“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组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行动、人居条件改善行动、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统筹谋划“经济、人居、生态、文化”一盘棋,坚持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庄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要求加快推进。

(1)帮助农民实现劳动致富,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利用南部沿山线上的农家乐、七塘公路上的海鲜馆等五大区域旅游品牌,以及中横线上的各种家庭合作农场产业品牌,共同构造成一道“百里果廊、花海菜田、滩涂海鲜、梅岭野趣、福地仙山”的壮丽景观,大力建设现代型、城郊型和生态休闲型农业、服务业相互融合的新局面。

(2)有效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节约集约土地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推动了农村城市化建设,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最近几年,已经建设完成一批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尤其以附海镇最为突出,还建设完成宗汉街道六个村的联建农民公寓,在新建和改建相结合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周巷镇万安庄村、周邵村,龙山镇徐福村、施公山村为代表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周巷镇三江口村为代表、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理的移地搬迁型农民公寓。

(3)实施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经济观。依据建设“绿色慈溪”的总体要求,建设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同时进行,重点建设与局部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方面,大力推进“森林慈溪”建设,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100个市级以上的森林村庄、200个森林单位、森林家庭要求达到2000个以上、市级以上森林村镇8个。再有,大力开展清理废旧塑料行动,严格污水治理活动,对垃圾进行科学处理,同时改造农村厕所,计划到2015年,要建设完成6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管道,对43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达到治理目标,力争全市农村新建集聚区生活污水实现全部处理。

(4)进行文化培育引领活动,按照建设“人文慈溪”、“和谐慈溪”的要求,在保证物质富裕的基础上,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安排,要求自2013年开始,利用五年的时间,全省区域内的自然村全部建设完成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谋在深处,创新思路,干在实处,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增强农民群众源自内心的幸福感和文化自信感。

三、结语

从慈溪市的建设实践来看,做好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总体规划,而且需要详细部署,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农村,保留传统民风民俗,搞活农村市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还需注重农民利益的保护与保障问题,做好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建设,真正实现系农村建设的全面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街镇政府;主导作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美丽乡村建设最好的阐述。綦江区《关于加强全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拉开了綦江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主体意识比较淡薄,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街镇政府是政府体系中的最基层组织,与老百姓是最直接的联系,亟需切实发挥好主导作用,而在实践中又不尽如人意,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放弃主导作用的失位问题,或越俎代庖的越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亟需引起重视、亟待解决。

一、街镇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的将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对立起来,错误的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不划算、工作业绩不彰显,产生了讲话时重要,干起来不要的懈怠思想和消极作为;有的把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仅看作是阶段性任务,来时一阵风,去时无影踪,缺乏长期性、持续性的坚持;有的由街镇的一个部门,如建管办牵头,村(社区)具体实施,而没有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到规划设计、用地审批、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众多事权的综合性工作。由于缺乏有力的牵头抓总,形成了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观望等待等延误现象。

(二)规划设计不科学。

一是可执行性不强。长期以来,农村建房仍然延续了沿路、沿河发展的传统,出现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规划先行了,但由于人才制约,以及缺乏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规划设计做得较为仓促粗糙,可执行性不是很强。

二是认同程度不够。一些规划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忽视农村特点、民众意愿、经济实力等问题,难以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执行起来难度较大。

三是刚性约束不力。农村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建设现象较为普遍,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街镇监管力量不足,执法力度不够,影响了规划的约束力;一些街镇满足于向上级显示规划成果,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规划的权威性。

(三)舆论引导不入心。

资金问题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一个大的瓶颈和难题。一些街镇还是习惯于依赖上级政府的专项投资和项目支持,对社会上充裕的流动资金视而不见,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造成资金上的很大缺口。一些农民错误的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主导,是政府要的事,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美丽乡村建设信心不足,热情不高。“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进展。

二、进一步发挥街镇政府主导作用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一是加强认识。街镇政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开发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抓手,是拉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载体。街镇领导要做到思想上重视,业务上了解,情况上掌握。

二是立足长远。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要树立长期持久的建设思想。

三是实现联动。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村建办牵头实施、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试点建设办公室,形成强大合力。牵头部门对于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要主动、保质、按时完成;对于非自己所承担的工作,要主动去帮助解决其遇到的困难。相关责任单位,要从部门优势和实际出发,主动工作,坚决克服观望思想和推诿扯皮现象。

四是明晰责任。发挥好街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求政府包揽一切。为此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做好的,尽量让市场去做,市场作用做不到的,政府要去弥补市场的不足;二是要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农民自身的责任,农民能做好的事,政府就不要去参与干涉,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二)统筹规划,彰显特色

一是因地制宜。规划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特点,适当照顾当地的风俗习惯,充分吸纳涉及民众的意愿,大力挖掘村(社区)的历史内涵,尽量保留原有的风格特色。要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要凸显出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文化等文化内涵,将农村建设得更象农村、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需要做到三不过分:一是不过分追求城市化。不能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以避免“农村景观城市化”给农村庭院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二是不过分追求统一性。要立足于村(社区)实际,广泛征求和吸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意见,使规划更贴近实际、切合民意。三是不过分追求高标准。在坚持农村基础设施短期内高标准,长期内不落后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政府财力和农民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在把握好核心标准基础上,适当放宽,以避免美丽乡村建设走样成为农民负担。对于那些农业产业化发展好、农民总体富裕程度高、且旧村改造意愿强烈的村庄,应鼓励其在高水平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拆旧建新进行整体改造;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村庄,就不要搞“劳民工程”和“形象工程”,要把立足点放在环境整治和局部改造上。

二是规划实施。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中规划的权威性。除特殊条件外,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标准、每一处细节都要落到实处,坚决杜绝规划是一套,实施是一套的打折扣现象;对于项目的实施进度,工程的建设质量要跟踪到位,坚决杜绝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建设质量的豆腐渣工程。对于那些违规违章的建设,各街(镇)要主动配合区级行政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及时予以处理,以确保规划建设的有力推进和有效实施。

三是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搞一哄而上,要在示范点建设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进。

(三)思想引导,合力建设

一是主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建设主体但不一定是投资主体,需要街镇政府主导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街镇政府要克服“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思想,在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项目配套资金足额投入的基础上,主动作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及时捕捉商机潜力,有力推介风貌特色、合理整合当地资源等进行招商引资,或鼓励支持本土化成功人士回村投资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激励引导。美丽乡村会因人而更美,美丽乡村建设会因为农民的主动参与而顺利推进。街镇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克服农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思想,产生自己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者和受益者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政府配套资金的投入要在农民自觉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基础上再及时跟进。以此实现农民意识的三个转变”:变“要”为“我要干”;变“我要干”为“争着干”;变“推着干”为“领着干”。

参考文献:

[1]邱云生.王晓红.新农村建设: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J]农村经济,2007(2)

[2]柯_璐.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研究[D].安徽大学,2012.

[3]张芳芳.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3.

[4]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