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十篇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十篇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56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1

一、要恰当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好动、好奇,不仅难以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而且总是爱为什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师可以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将讲故事环节引入课堂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有关系,而且很多课文本身就是一则故事。这些课文内容的设置是为了让小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学到一些生活常识。在教授这类课文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引进来,或者教师讲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将不只是一味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而是可以自己发言或者与人交流,在无形中就会提高参与积极性,感受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第二,让小学生以作者的角度将课文的故事情节叙述出来。除了让小学生讲故事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还可以让小学生以作者的身份、从作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情节,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如果学生能够将故事情节从作者的角度叙述出来的话,就不仅体现出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也证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积极发言和表述会体会到成就感和乐趣,这在无形中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要优化课后作业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教学方式多样性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也要提升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使得课后作业的趣味性更强,以促使学生积极认真地完成作业。小学生天动好玩,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将小学生的课后作业局限于抄、读、写的范围内,要设计可读、可写、可看、可玩耍的作业类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趣味性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同时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形成良好的培养。而这一切的实现,课后作业是重点,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后作业的趣味性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为了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对课后作业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明确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阶段,教师设置课后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并巩固课堂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趣味性,就要明确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并对课后作业的设计方法进行优化。第二,要更加关注课后作业本身的趣味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设置课后作业时,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有趣味性的内容,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后作业,使学生的课后作业既能够满足趣味性需要,也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起到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总而言之,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积促进作用的,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的趣味性,而且还要重视课后作业的趣味性设计,以便更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多实践,并且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力求用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

作者:郭美瑛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滨河路小学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小学语文;运用

一、设计有效的提问,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重要的环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在设计提问过程中,需要加强问题的针对性以及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巧妙地设计问题,起到引人入胜的提问效果。在提问环节,切记不能采用记者访谈式提问,避免学生对提问产生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趣味性的问题更能够吸引学生去探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合理的情境,提升课堂效率

情境教学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通过有效的情境能够将学生更快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必须加强趣味性考虑,必须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趣味性的情境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中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片、动画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有趣味、形象的教学情境,烘托课堂教学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为课堂语文知识学习提供助力。

三、巧用游戏,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趣味教学法

实施趣味历史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体来说,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本文中,笔者仅从教学情境趣味化和教学过程趣味化方面略抒管见。

一、教学情境的趣味化

环境的作用是巨大的,孟母三迁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创设充满趣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激发学生激情,活跃课堂气氛。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快乐的心态,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思考和创造。

2.创设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上课伊始,面对学生的困态,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训斥和责骂,相反,要给予学生一张理解的笑脸,在师生相视一笑间已经传递了彼此的人文关怀,创造了一种轻松而愉快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不稳定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当学生表现出对抽象的历史语言不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将话题拉入他们的兴趣范畴,引起彼此的共鸣,使师生的教与学再次回归和谐。这样,不仅推动了教学的进程,从而也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注重赏识和激励,让课堂充满人性关怀。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历史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历史课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保护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绝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思维创新。鼓励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就等于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而赏识则会给学生送去快乐,使之产生兴趣,增强干劲。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趣味化

一般来说,一节完整的历史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层面来说,包括:课前设计、导入、提问、课后评价等等。

1.教学设计的趣味化。教学设计趣味化在课堂上体现不明显,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静心准备,为充当课堂“导演”的工作做准备。如刘华老师举例论证说,可以使“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实现趣味化。他在讲授《》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他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2.导入的趣味化。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乐章的“前奏”,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境、切入主题等作用。有位教师在讲授《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时是这样导入的:“我们都知道明朝航海家郑和,他从1405年到1433年长达30年的时间里,率领船队先后航海7次,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一次,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后,突然遇到暴风雨,他们迷失了方向,大家都惊慌失措时,郑和不紧不慢地拿出一样东西看了看,然后吩咐舵手向左前进。请问,郑和看的是什么东西?”在等待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课内容中就有同学们想知道的答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看看郑和究竟拿出了什么!”这样创设悬念,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师生心理上的同步,有利于教师授课时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3.提问的趣味化。前文提到:课堂教学要“精讲解,多提问”,提问也是一门丰富的艺术。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地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是一则案例: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版图渐渐变小。在讲《十九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时,韩建东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鸦片战争前中国版图像一头肥猪,为什么鸦片战争后就变成了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了呢?”这样的提问充满趣味,往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愉快氛围;轻松课堂;巩固课后;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趣味性课堂是教学与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的趣味性课堂对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教与学的捷径,趣味性课堂的设计会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设计趣味性课堂呢?

一、营造轻松愉快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可以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心,可以增进师生的感情,也吸引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的开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课堂,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在课堂的开始老师可以与学生想贴切的生活实例。如:看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例以及学习中一些有趣的学习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讲述并且在讲述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的一些理解。

这种教学的开端不仅使教与学增加了趣味性,同时通过老师对生活中的种种阐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时,自己能独立去面对。同时这种教学方法的开端使教学、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这种愉快的氛围还能在教学中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我喜欢早晨,每天的早晨我都会起来跑步,跑步能让我在一天的生活中让我每时每刻都保持活力、使我精神饱满。同时通过跑步我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在早晨我能看到早起劳作的人们,每当我看到他们的背影时,我都会看见他们在走向田间那种愉快心情,那种充满了盼望丰收的希望的背影,那种希望的背影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在早晨我会看到赶集的劳作者,他们挑着刚从田间收起来的蔬菜,上面还有晶莹的露珠散发着早晨的气息,他们的背影让我们感觉到了人们对他们的热爱与尊敬。生活中这种背影有许多,只是被我们所遗忘罢了。

在教学的开端我描绘了这些场景,让我们对生活有了许多新感受,同时也教会学生们许多做人与生活的道理。它不仅让课堂的开始变得勃勃生机,也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与教学的热情。同时,场景也没有脱离教学的主题,使教学变得手到擒来、更加容易。

同时这个场景也已经从侧面表现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个好的情景的设计能增进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降低教学的难度。因此,对趣味性课堂的设计一个轻松愉快氛围是教学的重点。

二、充实的内容,轻松的课堂

一个轻松愉快氛围是趣味课堂的重点,那么一个“充实而轻松的课间”就是课堂关键了,成功的课堂不可能是“虎头蛇尾”。一堂课的开始即便运用再好的典故,它也不能代替后面的教学知识点。因此,设计趣味性课堂的关键是一个“充实而轻松的课间”。

在正式开始讲课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灵活的讲解知识点,如当我们遇到乏味难懂的古诗时,我们应该灵活的运用课堂。让课堂“活”起来,在没有实施新课标改革时古诗的讲解,大部分工作者还停留在“读、背、解释文意”的阶段,使教学枯燥无味。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实现趣味性课堂笔者提出联想法。在这方面教学时,我们应该学会联想,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

三、善于总结,加深知识

总结对学生与教师来说是一堂课的根本所在,课堂内容的巩固能让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巩固知识点的能力。在课堂的最后,总结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能给教师很多发挥想象的空间,这为设计趣味课堂提供了条件。为了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设计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课后收集如诗句的谜语。这对生来说是一种积累,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爱上语文课的学习。

结束语

趣味性课堂的设计是灵活多变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活学活用,让课堂“活”起来。趣味性课堂的设计对于未来信息知识复杂的社会来说是一种学习与教学的捷径,也是未来教学的教流,所以,设计趣味性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5

趣味田径运动是由德国田联和国际田联所提出的,在这一运动形式提出之后,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田径运动的主要内容的制定上,其实根据世界范围内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与普遍心理来进行的,从而将田径锻炼者的兴趣唤起通过游戏运用的趣味性来引起,并积极的参与进来[1]。从功能上来说,趣味田径具有健身、培养、教育等功能,其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在外国,趣味田径通过推广展现出来的竞争价值、趣味价值以及锻炼价值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但在中国却不是这个情况,趣味田径在中国流行的比较早对于田径运动的普及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1趣味田径的概念与由来

趣味田径是由2005年推出的“国际田联少儿趣味田径项目”(iaaFkidsathletics)而来的,举办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当前少年儿童和学校教学的发展需要,按照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将田径运动的基本要求与走、投、跑、跳的基本形式融合在一起,并掺杂一些运动因素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形式[2]。这种运动形式保存了田径运动项目上的基本要求,注入了一些更适合儿童的、新的运动方式,加入一些实际教学的经验总结,并且包含了器械与教学理念,国际田联将这些内容统称为趣味田径。

传统田径,指的是以现代奥林匹克项目为代表的田径运动。我国当前田径教学中的近代田径项目在内容上包括训练化的教学手段和竞技化的器械。

2趣味田径在田径教学中的可行性

2.1趣味田径对场地的要求条件低,有专门化的器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田径对场地的要求是非常低的,没有传统田径那样高的要求,无论是空场地、草地或是沥青地,只要面积达到60m×30m,并且平坦,都可以开展趣味田径运动,使得在活动举行或是课程开展的过程对场地的要求大大的减少。另外,趣味田径有专门化的器材(表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趣味田径教学理念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教师是趣味田径运动课程开展的执行者,也是实施教学过程的直接管理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实施三级课程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产生的作用就会更加明显[3]。

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同趣味田径的教学理念几乎是相同的,在教学一线上的广大教师对趣味田径的教学理念都持认可态度,这为趣味田径在我国田径教学中顺利的开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极大地肯定了趣味田径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3趣味田径能够塑造学生的心理特性

在设计趣味田径的最初阶段,就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性,为缓解学生因器械重量过重、项目难度太大造成的心理负担,因而设计了不同的器械情况、改变器械重量以及降低项目难度。从而使学生在运动中有着轻松的身体状态与心情,进而更快、更好地进行趣味田径的体验、学习与训练,把运动的快感带给学生,使其充分享受到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感受通过参加趣味田径运动而产生的自豪感与成就感。通过运动来塑造好的心理特性,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参加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出来。

2.4趣味田径有着与新课程标准教学几乎相同的教学理念

当前,体育专业课程标准的新的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认真并长期坚持,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促进作用;教育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起来;重视每个学生需求的不同与个体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将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发出来,学习与成功的乐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有意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其自我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趣味田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的特点设计的,就是为了田径运动能够将学生的运动兴趣吸引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际田联田径项目设计的初衷与上述这些是不谋而合的。

2.5趣味田径具有较强的普及性

与传统的田径运动相比,趣味田径的开展与普及是非常容易的。在项目设置上趣味田径运动虽然小,但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了充分考虑,完美地解决了场地不足等现实问题,在学校中非常便于推广,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非常有利,也能够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3趣味田径在田径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3.1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趣味田径在运动单元的设置上大多是采用组合的形式,通过设置不同的运动形式,从而使其适合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运动形式、项目设置中,始终将学生锻炼难度的层面设置为“跳一跳就够得到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对未知难度的好奇性和极高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身体素质的提升是在参与符合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运动形式中进行的[4]。

3.2适合学生心理发展

在比赛形式的设置上,趣味田径项目充分的体现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性和竞技性良好地组合形式。其计分方式采用的是团体总成绩式,比赛形式一般采用的是男女混合组队的团队形式,不同的运动项目多个团队共同参与。在比赛中,整个团队的成绩是由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就的,而不是仅仅以某个人成绩的好坏而定胜负,教练员应时时教导学生不必在运动时过于担忧自己的成绩,以导致发挥失常,并且,公布成绩时,应使大家看到成绩是由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这样无论团体成绩的好坏,都能使学生们找到团队的归属感。

3.3促成学生心理特性的建造

对一个人能力激发的最好方式是体育锻炼,在现如今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促成学生增强自身的体质了,在这个社会全员健身的社会大环境下,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趣味田径正是实现这一思想的最适合的运动。趣味田径能够在各式各样的训练方法与形式组合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并且还能使学生锻炼与培养身体的爆发力、灵敏度以及速度。而且,在趣味田径中对器械设备的设计也是非常具有人性化的,其是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而设置的,较低的项目难度和器械重量使得学生在项目完成后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与自豪感产生,这对于青少年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6

一、设计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引导学生兴趣

相关科研调查表明,学生上课听讲的有效时间往往只是前二十分钟,过了二十分钟后通常会出现溜号现象。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教学工作的时候要重点安排课堂导入,一节课的开始就是课堂导入,选择新颖的导入形式可以最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开展高效课堂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为了简化自身的教学工作,通常都是以复习课的形式开始讲课,学生对这种形式没有期待和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出现溜号和不听讲现象。随着生本理念的推广,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因此,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加入趣味元素可以使学生有更大的兴趣来参与课堂。例如,讲《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可以提问:“同学们,假设你们在花园里玩耍,一个小朋友掉进了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大家都特别着急,特别担心是不是?我们要怎样救出那个小朋友呢?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最聪明最善良的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学生将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也就快速地融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这种用设定问题的方式导入课堂,使得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互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一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做游戏、观看短片等形式导入新课,结合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让原本没有生机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

二、使用趣味教学方法,让课堂丰富多样

每个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但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将趣味教学不仅应用于课堂导入部分,也要融入全部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解分析课文、提问问题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工作,这种方式使学生不能发挥自身的个性,不能展示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学生得不到个体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从多角度、多思维层面来设计教学工作和教学内容,多加入趣味元素,让语文课堂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

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心智不成熟,更加偏爱做游戏,喜欢玩耍,教师应当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开展教学内容的时候多融入游戏环节。“游戏”可以说是对低年级学生教学的最佳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做游戏来集中注意力,能够更加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与此同时,“游戏”也能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全面协调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游戏的形式要简单易懂,并且要与所学课程紧密相连,一节课的游戏环节要符合这节课的课程安排,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将游戏环节合理安排。比如,在进行低年级语文音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编歌诀”环节,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形式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这样学生就不用死记硬背,枯燥学习了。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特殊性,而小学语文作为整个学习体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更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活动等,立足于教材内容,善于组织趣味性教学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更主动地学习和认识新的事物,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一、增强教学导入环节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增添导入环节的趣味元素,改变传统简单问候互动的导入方式,从而激发教学活力,为之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西游记》大家都看过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呢?这时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调动,也会踊跃发言。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孙悟空”这个角色,因为他有七十二变、有筋斗云等。这时教师可再顺势引入: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有“美猴王”的美誉,之前住在花果山,但是听说这只猴子现在很贪吃,平日里闲着竟然种起果树来。此时,学生会比较好奇,并产生发问的兴趣:猴子会种果树吗?种了什么呢?这样学生会带着疑问与兴趣更积极互动地阅读课文,参与教学。

教师以这样的趣味教学方式导入,将猴子和美猴王孙悟空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进而奠定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从而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精彩的教材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汉语拼音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枯燥乏味的语言字符,所以不易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韵母“aoe”的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帮助其记忆字母的形状。如:小女孩在练嗓子“aaa”,圆圆的小脸扎着可爱的小辫子,张大嘴巴aaa……

这样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增添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与掌握了字母的相关知识。

三、善于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趣味性

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情感资源,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教学。

比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讲一个故事,如:黄盖献计,并将其改编成为一个情景剧,鼓励学生选择角色并表演;在《三袋麦子》的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贪吃的小猪、活泼好动的小猴与勤俭节约的小牛,鼓励其大胆想象,表演拿到麦子后的行为,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时期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且表现欲强烈的特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帮助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四、设计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与心理水平有限,对抽象的事物不易产生兴趣,比较喜欢形象事物。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定量的趣味性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其乐在其中,并不断提高其语文能力。

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绘画的方式,在练习本上涂鸦,画出蓝天、白云等课文中的景物,从而更好地进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进而有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如:学习《草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依据自己对草原的理解,利用画笔还原课文情境,展现大草原风景的趣味活动。学生发挥想象力:草原像地毯、羊群像白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依据独特体会画出美丽的草原景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乐在其中,会产生学习与参与的兴趣,进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趣味性元素的注入,以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让学生乐在其中、沉醉其中,在愉悦、欢快的氛围中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构建真正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8

关键字:网站建设专业;专业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趣味计算机英语教学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1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中专生的基础课(尤其是英语和数学)能力比较差,由于英语这门学科本身是语言学科,需要记忆很多单词和词组,再加上常年来的英语教学未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导致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能力较差。

计算机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很多先进的知识都是从国外传过来的,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网站建设和计算机软件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的尤其高,他们在编写程序代码时,用到的全部都是英语[2]。

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的特征"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3]。它要求学生在3-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基于以上存在的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和我们学生专业英语知识能力差之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专业英语教学法--“趣味计算机英语”教学法。利用一些“游戏”,例如:“拼字游戏”,“拍单词”,“谐音记忆法”等方法来讲解每一个单词,突出趣味性,宗旨首先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趣味计算机英语”教学法

下面我将利用一节成熟的“趣味计算机英语”的课程来讲解具体的教学方法。

1.导入环节:展示制作好的部分页面,来让学生们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单词做成页面的效果。

三课堂效果

经过了一节课的“趣味计算机英语”的教学模式,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下,孩子们的整体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很多同学在第一环节“字母组合猜单词”阶段都纷纷拿出笔来组合单词,虽然有些并不知道组合出来是什么意思,这时老师对单词进行讲解,将英语课融入进“游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孩子们都不愿意落后于别的小组,纷纷举手发言。

这节课分别讲解了关于HtmL语言中的表格table和列表ul和ol的相关单词,最后用两道大题来进行测试课堂学习成果。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中职计算机网站建设专业教学存在的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存在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趣味计算机英语”教学法,课堂上突出“趣味”一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争”的游戏方式,利用一些“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本节课已经在超过三个班实验过,通过实验效果,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了他们编写代码的信心,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伟.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究[J].教育评论,2001(4).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普通话多媒体教学;趣味性输入;现状;建议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的教学模式。从近年的发展来看,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普通话培训中已逐步普及。高校是普通话培训的一大重镇,而相对于非师范院校,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培训整体而言基数大、任务重、难度大,遇到的问题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此笔者选取了长沙市三所师范院校: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作为调研的对象。普通话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多媒体教学自身的优势,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相结合,利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示语言材料,充分调动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比单凭听觉或视觉在理解、记忆和储存语言材料方面效果更好。”[1]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普通话老师可以运用形式更加多样的输入方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趣味性输入便是其中一种。普通话教学的趣味性输入,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味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旨在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快乐中学习,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它被很多普通话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暴露出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分析。

一、趣味性输入在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添加了趣味性输入,有语音训练游戏类、音频类、视频类等。由于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许多教师偏爱选用视频,如中外经典影片片段、配音演员朗诵、语言类大赛、辩论赛视频欣赏等等。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本身有一定的枯燥性。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曾说:学习语言就是实践,再实践,其他方法是没用的。这是立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来的观点,但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语言学习必须靠练。但学习者重复、单调地进行大量操练极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运用趣味性输入,很明显旨在使普通话课摆脱单调枯燥感,变得更生动有趣。但是,在教学中添加了趣味性输入是否就意味着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呢?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非易事。当下,普通话教学趣味性输入的突出问题有三:

(一)趣味性输入的必要性未得到确定

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故而,普通话的教学侧重的是朗读和说话时语音、语汇、语法的正确无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愈发容易偏重于对语言材料的准确性、规范性的考量,而输入的语料本身有没有趣味并未得到太多关注。但这样的教学极易落入“以教为中心”的窠臼,忽略了对学习方的关照,难逃“填鸭式”教学之嫌。现在,趣味性输入在普通话教学中到底是不可或缺还是可有可无,没有达成一个共识。趣味性输入的境况较为尴尬:有些老师认为这些趣味性语料的输入并非必须,并未在教学中设置;有些老师认同趣味性输入对教学起了积极的调剂作用,但这些语料从形式到内容上确实有很多并未涵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点”,为不影响教学进度,趣味性输入尤其视频类,多被安排在了课间而非正规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由此可见,趣味性输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被视为调剂品、边角料。但与其边缘化的位置不对等的是,学生对其表现出高度热情。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在课间播放的视频——CCtV3的《挑战主持人》节目片段,学生反响热烈,不断要求老师播放,甚至要求拷贝。可见趣味性输入的潜能,值得被更好的挖掘。

(二)对“趣味性”的理解存在偏差

至今,趣味性都未被纳入到普通话教材的编写原则中去,教材里虽会提供大量语料,但趣味性语料却非常稀少。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输入,基本上都是教师自主搜集和添加的。可从调研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对“趣味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趣味性”的定位不准确。大体来说存在以下几种误区:一是单纯的将教师个人觉得有趣味的素材作为趣味性语料。比如一些曲艺节目、中外电影配音、名作名篇朗诵视频欣赏等,虽然教师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品鉴语言艺术之美,但学生却反应平平。二是有些趣味性语料偏幼稚。把儿童语言课程中有趣的东西简单搬到成人课堂中,内容过于“稚化”。如将讲幼儿童话故事放置进课堂,想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活泼。三是盲目幽默化。刻意地说笑话、幽默故事等,而学生却未必都能欣赏这种幽默。这几种输入都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语料的“趣味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趣味性”没有准确定位,没有契合学生需求,它将很难触发学生的兴奋点,甚至可能让学生觉得进入到无聊的垃圾时间。

(三)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不够合理

由于对“趣味性”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了有些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显现出一定的盲目和随意性,直接影响输入效果。这类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通常有两个明显的短板:一是缺乏可操练性,参与性不强。虽然教师选取了诸多趣味性语言素材,但对于素材的运用却过于简单化,如笑话、小品、朗诵、电影片段等等,常只考虑了教学方的单向输出,却鲜有后续的、学生可参与的课堂活动设计,于是这些语料仅是被“过了一遍”。二是缺乏针对性。普通话课实际上是口语的实践性课程,着重提高的是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的规范程度。有些教师将教学目的着重放在德育美育的层面,如通过一些“赏析”提高道德品质、审美情操等,这就会有主次矛盾不分之嫌。还未纯熟掌握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情况下,学生会因为这种语料缺乏针对性而不去精力。

二、改进建议

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出相应改进:

(一)认识趣味性输入的必要性

对于趣味性输入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应该有准确的认识。趣味性输入究竟是无关紧要,还是必不可少?笔者认为,普通话课堂教学中趣味性输入应有它的一席之地。趣味性应该是普通话教学语料输出的辅助原则,它虽没有准确性、规范性这种核心原则那么重要,但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从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有西方学者如语言教育学家斯特恩(H.H.Stern)就认为情感因素的作用甚至比认知因素还要重要。他说:学习,特别是语言学习是一次情感经历,而语言学习过程所诱发的情感,对于语言学习者的成功或失败起着关键作用。[2]“情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语言学习中的情感主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方面。其中最核心的情感因素是学习者的兴趣、动机、焦虑与抑制。多数学生走入普通话课堂并非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种内部动机,而往往是由外部的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具体来说是为了躲避惩罚或获得奖赏,例如师范生会害怕普通话水平达不到某个级别而影响毕业。而抑制、焦虑对学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抑制是个体的一种防御外部伤害、保护自我的心理屏障。婴儿一生下来并没有自我意识,但随年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从青年时期开始,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害怕自我暴露太多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采用抑制的方法保护自我。”[3]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难免犯错甚至当众出洋相,这会令他们难堪、自尊心受伤害,抑制就被进一步强化,形成抑制的屏障。“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我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4]当学生因担心考试成绩而不安、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满、急于求成而不得时,焦虑度增高。一般认为焦虑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呈负关系,过多的焦虑造成思想上很大的负担和压力。过高的抑制和焦虑心理显然不利于普通话学习,它们会消耗掉学习者大量精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并在此过程中让他们在情感上对输入采取开放、接受的态度,降低心理屏障。要达到这种效果,趣味性输入无疑是极好的选择,趣味性输入的互动不单能让学生获得愉悦感,还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这对学生无疑是有益的。

(二)给“趣味性”以正确定位

如果所谓的趣味性输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真正营造出愉快的学习氛围,那显然这种输入既不有趣也不有效。我们的教学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从教学对象的角度去考量“趣味性”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教师需考虑学生对“趣味”语料的接受,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单纯以个人喜好为标准选取语料。像经典电影配音片段欣赏,这种材料本身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学生能感受到其艺术感染力,但因为大多数学习者都明确自己上培训课的目标在于“过关”而不在于达到这种“艺术”高度,故而这种输入与学生当下需求有差距,对其表现出兴趣的学生就少。另一方面,趣味性语料要契合教学对象的心理年龄、照顾他们的心理状态。语料的内容不幼稚、不盲目幽默,契合成人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抓住。在调研中笔者看到的一个较为成功的、“趣味性”定位准确的教学案例,是用《挑战主持人》节目视频选段做输出材料,其中关于普通话过级、普通话与方言、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几期恰与学生正面临的语言学习问题直接相关,由于感同身受学生一下子就被激起了兴趣并有了强烈共鸣。再加上里面的语言表达机智风趣,是大学生欣赏的风格,在欢笑中内心的焦虑还能得到一定程度舒缓,观看热情自然极高。

(三)确定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原则

普通话课堂上的语言输入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学生的识记任务较为繁重,在有限且宝贵的课堂时间内,让趣味性输入尽可能多的成为有效输入是我们的目标。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要做到科学合理需要注重三点原则规范:第一,实用性。实用就是能帮助解决学生当前的现实困难以提高成绩。他们的困难也许是语言点方面的,也许是心理方面的。举个例子,绕口令“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红凤凰,花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这是声母f、h的对比练习,对于湘方言区f、h不分的学生而言很难判断出这段话里哪些字读唇齿轻擦音,哪些字是舌面后轻擦音。但因为这是一段趣味性输入,难点字融入到朗朗上口的语料中,极容易被学生识记,且即学即用。而且趣味性输入可使学生处于愉快、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识记的潜能会被极大发挥。第二,可参与性。这是指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不单需要考虑语料输入,还需让学生有语言输出,也就是需要有语言操练的设计。比如说,很多学生普通话表达与思维不同步,一到连贯表达阶段就卡壳。可以用趣味性输入引出话题、引发表达欲,设计操练环节让学生做连贯的语言表达的训练,在语流中纠正语音。第三是针对性。作为一门针对于成年人的口语技能课,教学重心应放在普通话口语技能的掌握上,趣味性输入的教学设计不能无的放矢,教学设计第一位考虑的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当前,趣味性输入在普通话多媒体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有诸多优点,但暴露出的问题亦不容忽视。笔者分析其不足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推普工作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52,223.

[2]Stern,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377-387.

文学的趣味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趣味;教学设计;矛盾;互逆;游戏

一、产生矛盾,争辩之中明数理

“真正的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惑或怀疑。”矛盾冲突的产生能够绽放思维之花[1],通过矛盾的处理更进一步明白数学的道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些“矛盾点”,抓住学生的“趣味点”,把握课堂的“重难点”,让学生思而不倦,兴趣盎然。

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容积与容积单位》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容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小纸杯60ml,大纸杯480ml),问:这两个杯子哪个体积大?(大杯)。追问:大杯的体积大约是小杯的多少倍?(学生猜得5~10倍之间)。教师装m了矿泉水,请学生a先到台前,要求用平常喝水的速度把一杯水喝完,并计时。再问:用了3秒多一些,大家想想,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把这一整大杯全部喝下,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想而知,大杯在不到1分钟的情况下喝完,学生开始疑惑了,在进一步的假设和交流中,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利用学生已有的体积与容积模糊的体验,制造矛盾点,产生思维的火花,明其数理,思考自然就深刻了。

利用教具或情景文字,产生一些与已有认知矛盾的现象,通过探究,可以一针见血地体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让课堂富有开放性、操作性、合作性、趣味性。[2]

二、逆的应用,环节创新丰数感

构成数学之美,导致数学之灵活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互逆”现象,在此“互逆”思想在学习方法与技能、知识拓展与运用上,甚至在教学的设计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意运用些“逆”的思维,创意可以源源不断,灵活多变。

笔者在《方程与方程的意义》一课的结尾运用逆的思想设计,给出方程让学生编创故事情境,丰富其数感,让其感觉生活处处有方程。同样的,在上计算课时也可以这样设计,难以想象学生从一个乘法算式中编辑出总价与单价、数量的关系,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最后很自然地进一步得出“这其实就是倍数问题”的绪论,比起“给情境―分析―列式―总结―变式”这个传统的过程会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过程对学生而言,是多么开心的创作,多么有趣的体验。而“逆”的使用也可以比较几个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趣味游戏,寓教于乐做数学

趣味游戏是设计一定规则把知识融入其中运行,短小精悍,简单易行。趣主要体现在“猜”(各有所思,推理分析)“竞”(你追我赶,富有成就),“异”(情况丰富,结果难测)“达”(严谨达标,互相监督)四个方面。

如在执教五年级“质数和合数”时,许多学生容易把“质数和合数”混淆,在课末让学生玩“质数牌”(将2~47的自然数制作成96张牌,其中15个质数各4张,另外“2”增加5张,则质数有65张,合数31张),游戏规则:①6人玩,3人为一组,一组出合数一张,另一组则出两张质数,使得两张的质数和或差等于合数。②组员可以交流合作,但不能看对方的牌,走错要罚加一张质数。③相互轮流出牌,若对方没有对应的质数,或走错,可以继续出合数牌。手上合数的牌先走完的人获胜。这样利用打牌的模式,让大家共同监督,在玩中学,还可以灵活地掌控自己的“好牌”,更深一层理解质数以及其与合数之间的关系。

笔者和几位教师收集或改编的如上游戏共有百余,在实践中再进一步得到改进。把数学趣味活动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也体现了当今“做数学”的教育观点。[3]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动持续地学习;学生有了知识的体验,就有教育的可能和空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趣味体现在数学规律中,学生更会乐于发现,把趣体现在数学本质中,学生更能乐于探究,把趣味体现在学生天性上,学生更加乐在其中。学生在充分体现其主体性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之美,其乐亦无穷。

参考文献:

[1]余淑娥.认知冲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9).

[2]林碧珍.新课程标准例释(小学数学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