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十篇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十篇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56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

abstract:thisarticleonhowtofullimplementationoftheeighteenthbigspirit,withthehelpofthetourismindustryoflargespan,withbeautifulcountrysideconstructionasanopportunitytopromoteruraltourismdevelopment,penglaicitytourismindustryupgrade,bigchanges.

Keywords:beautifulruralconstruction;Ruraltourism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如何全面落实十精神,如何借助旅游产业大跨越的东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推动蓬莱乡村旅游大发展,实现我市旅游产业的大升级、大转变,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做好的重要课题。2012年2月蓬莱市委、蓬莱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着力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名片。因此,当前如何全面落实十精神,如何借助旅游产业大跨越的东风,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推动蓬莱乡村旅游大发展,实现我市旅游产业的大升级、大转变,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和做好的重要课题。

一、蓬莱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蓬莱共有575个行政村,自然景观秀美,历史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既有沿海渔村,又有山区村落;既有海鲜、苹果、樱桃、葡萄等地域特产,还有“八仙宴”、“蓬莱小面”、“鲅鱼水饺”、“碗”等传统美食,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蓬莱是山东省鱼家乐产业的发祥地,蓬莱的乡村旅游业自鱼家乐起步,在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中,我们不断破除单纯就既有旅游资源抓旅游的认识,大胆创新,既发展壮大了传统的历史文化游、渔家乐游、民俗文化游,又拓展了新兴的葡萄酒体验游、生态游、乡村特色游等。当前,木兰沟村、马家沟村、和圣生态农林业科技示范园、和易农业生态园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景点活跃开来,并呈现出喜人的发展势头,成为蓬莱休闲旅游产业重要而又独立的特色品牌之一。木兰沟村和马家沟村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有特色的休闲活动还被评为“逍遥游―好客山东最美乡村”。截至2012年,蓬莱市发展渔家乐小院300多户,“农家乐”4200余户,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创造综合效益两亿多元。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全市乡村旅游还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体系单薄、经营规模小,持续时间短,服务水平欠缺,人才队伍短缺等问题,依然是我市大旅游框架下的短板而必须解决。

二、“美丽乡村”建设给我市乡村旅游带来的契机

(一)观念和思路的大转变,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合力

2012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城市旅游”的口号,要求做好七项工作,实现蓬莱旅游产业的“六大转变”,最终实现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通过前段时间的宣传、动员,全市上下解放了思想,达成了较高的发展共识,营造了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各村、各部门积极行动,对建设美丽乡村抱以巨大的热情,这种共识和热情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合力。

(二)环境的大改造,为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年多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软硬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坚持分类指导,加快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功能化改造和景观化提升。二是把村风文明作为提升村居形象的软实力,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工作载体,深入扎实推进,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蓬莱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实现群众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三)资源的大整合为乡村旅游的大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蓬莱市委、市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突出本地特色,邀请了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中国旅游报等单位的专家,统筹全市资源,编制了《蓬莱市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片区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蓬莱美丽乡村”为目标,依托“外土内洋”的民居文化、时尚浪漫的葡萄酒文化、独具特色的乡土饮食文化和低碳宜人的生活环境,打造中西合璧、最具洋味儿的美丽乡村。

三、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促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

(一)科学定位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为乡村旅游打下基础

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美丽乡村的发展定位,关系乡村旅游的品质。在实施中,一是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城乡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全域旅游是蓬莱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战略,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能把建设美丽乡村理解为建设“世外桃源”。事实上,乡村的美,既体现在自然之美,也体现在现代之美。我们要在前几年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基础上,继续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镇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二是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为乡村旅游提供保证

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和确认工作,制定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要真正落实《蓬莱市乡村旅游重点片区规划》的实施,确保我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鼓励各类资本以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支持个人和组织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废弃矿区等开发旅游项目,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

(三)加强引进和培训力度,为乡村旅游提供人才支持

我市可以以特聘方式组建旅游产业发展专家智囊团,加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健全职业培训机制,与旅游高等院校联合,定向输出专业人员在职培训,争取高等院校在我市设立旅游学院和培训基地。建立旅游职业学校与旅游行政部门、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的联席会议和联系点制度,根据旅游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要优化和配强旅游行政管理领导班子,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轮训。

(四)完善营销策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

我市的乡村旅游要想赢得大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营销策略。一是从目标定位上看,我市的乡村旅游离不开蓬莱的大环境,因此营销中依然要强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二是从营销模式看,要更加重视整体营销,实施差异化的目标市场战略。三是在营销手段上,要加强网络营销。四是在营销产品上,要精选品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品牌,例如:木兰沟风情游,葡萄酒体验游,和圣生态游,抹直口渔家乐游等。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2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3

“美丽中国”在党的十报告中第一次被确立为中国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细胞。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在农村,关键还是要看农村。澄迈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各市县中起步早、动作快、标准高、措施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在推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澄迈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将澄迈8年多来国内率先进行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工作,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凝炼和集萃,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有机结合,绘就美丽澄迈新篇章。

1产业造血带动乡村发展

宽阔整洁的街道,现代时尚的小区,郁郁葱葱的绿化……走进澄迈福山镇向阳村,实在看不出这里曾是茅草屋连片,垃圾随地可见,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这几年来福山镇的游客越来越多,给我们村也带来的巨大变化。新房一栋接一栋地盖起来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向阳村村民蔡琼花感慨。

向阳村是一个幸运的村庄。2007年,乘着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春风,在当地政府及农垦的大力支持下,向阳村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并开始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逐渐盖起了小楼房。2010年,澄迈县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东风,抓住承办第十一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契机,在向阳村的前面建设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沾风情镇的光,向阳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与福山咖啡文化风情镇融为一体。2013年,澄迈县开始创建3条“美丽乡村带”,向阳村又幸运地成为该县创建的第一个“美丽乡村”。

得益于福山风情小镇的带动,向阳村有许多农民开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边供游客参观体验,边销售咖啡。还有些农民,以咖啡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销售,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楼房越盖越多。

澄迈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绝不仅仅是建几条村道,种几株花草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产业“造血”,让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条美丽乡村带中的福桥带,以“美丽乡村”旅游带以咖啡文化为主题,在试点村庄重点建设品牌咖啡文化产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围,从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的休闲度假旅游带,并引领和推进福山咖啡文化风情小镇建设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咖啡文化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2农旅结合结出致富之果

随着城市化发展加速,澄迈同样也和其他市县一样,面临乡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问题。农村城镇化发展,劳动力是基础,绝对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经过调研与探索,澄迈县委、县政府认为,以县域内小城镇的发展为城乡连接点,实现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乡村的土地、旅游、农业等资源,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创建家园。

侯臣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就是澄迈目前正在探索的农旅结合方式之一。以党委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村民入股共建,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委政府、村民、企业多赢。政府美丽乡村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路网、电网、给水、排水管网、水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引进优质社会资金投入旧村改,将旧村庄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设为集商铺、家庭旅馆、茶坊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民居,村民获得财产和经营收益,参与新村经营管理获得工资收益;村集体成立管理公司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澄迈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从咖啡风情小镇开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邻小镇的侯臣村村民摇身一变,成为风情小镇里的保洁员、销售员,甚至是超市老板、农家乐老板。以前的果园菜地也变成可供游客采摘、玩乐的农家田园。

如今,侯臣村规划建设了“美丽乡村”项目,将进一步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业。侯臣村村民蔡亲袖告诉记者,通过引进公司,农民入股的模式进行美丽乡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经超过2万元,部分村民通过搞第三产业(农家乐、饭馆、茶艺馆、特色产品超市等)和现代高效农业(石榴和木瓜种植基地等),年收入轻轻松松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欢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当她住在花了40多万盖起的自家楼房里,在大枣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争相邀请合影时,她感觉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与澄迈县战略合作备忘录暨侯臣村美丽乡村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澄迈县福山镇举行,海南广电与澄迈县强强联手、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将“侯臣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成海南“旅游特区”的一个成功范例。

3绿色低碳创建美丽家园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改善人居环境的战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澄迈县迅速行动,贯彻落实党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以发展“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态和生活为抓手,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该县“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澄迈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杨思涛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澄迈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提出“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到2015年,建成6条美丽乡村带,力争全县99个500人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

美丽源于规划。为了科学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澄迈县提出了“五个结合”工作原则和“五化”标准,“五个结合”即是建设美丽乡村要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文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五化”即是环境净化、闲地绿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布局优化。

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地城镇化,澄迈依据县、镇、村三级规划,综合考虑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文化底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领、打造品牌、连点成带,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例如福桥带中的白堂村、敦茶村,这2个相邻村庄都是以种植香蕉和槟榔为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福山镇政府对2个村庄进行了路面绿化平整、垃圾中转运输、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个村庄焕然一新。村民也不乱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槟榔为图标,各有特色。

而不仅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迈县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洁员、所有镇场配垃圾转运车的基础上,提出了村庄人居环境改造标准,包括布局优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等,采取“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创新性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万元,健全和完善村镇垃圾池、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建设。通过改造建设,村庄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局面,变成了如今道路畅通、房屋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安吉山川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23-0011-04

ResearchontheGlobalScenicConstructionmodeundertheperspectiveofecologicalCivilization

――aCaseStudyofShanchuaninanji

LuYun

(HuzhouUniversity,Huzhou313000,China)

abstract:Globalscenicconstructioncontributestorichthecarrierofbeautifulcountrysidedevelopment,andtoinnovativeeco-economicmanagementmodel.Shanchuaninanji,whichhasbeengiventhetitleofnational4atourismSpot,isoneofthemostbeautifulvillagesofZhejiangprovince.practiceinShanchuanbecomesaclassiccaseofbeautifulcountrysideupgrading.theconstructionmodeofglobalscenicinShanchuancontainstargetpositioningandstrategicplanning,resourcesintegratingandbrandbuilding,environmentmaintenanceanddepthmanagement.thefollowingprinciple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combinationofinheritanceandinnovation,unityofheterogeneityandintegrity,unityofformandconception,coordinationbetweenattractionandbearingcapacity.

Keywords:ecologicalcivilization;Globalscenic;Constructionmode;Shanchuaninanji

从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至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时期,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加速转型升级。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于2015年1月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域化景区建设的经典范本,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为美丽乡村的深度变革提供创新实践思路。

1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是指在县、镇或村的全范围之内以景区标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构建生态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大景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美丽乡村高层次发展阶段的创新举措,其必要性在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需长期探索的实践过程,初期以环境整治、资源保护、乡容改善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态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设转向宜居宜业宜游等多样化功能开发,通过强化经营和整合资源,将分散于各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同时,单个村落各自为政的小规模发展局面不利于乡镇生态资源的整体开发,且乡村风貌的同质化也影响投资效益,导致部分资源浪费。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的经营模式。

美丽l村景区全域化力图打破景区内外的界限,营造处处是风景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一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基础条件有较高要求,只有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才可能完全实现[1]。安吉山川乡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广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区域内涵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从2003年开始,山川乡围绕“生态立乡,旅游强乡”的战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五改一化”和“双百千工程生态村建设”,大力改善乡容乡貌、配备完善服务设施,将高家堂村、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乡拥有91.3%的植被覆盖率,优美生态成为10a山水变迁的缩影,曾获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乡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800万。生态环境的优化、休闲项目的落地、绿色经济的兴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扩大和游客量的递增,都为山川实现景区全域化奠定了基础。

2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

景区开发是依据当地条件,投入适当资金,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加强的过程[2]。山川乡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优势,于2010年提出4a级大景区建设,2012年开启生态之路,落实空间规划、资源挖掘、产品设计、产业推动等,依据时间维度,可将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归纳如下:

2.1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全域化景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在目标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预测景区开发的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对景区要素进行统筹部署,促进资源与市场的匹配。

2.1.1以“浪漫山川”为目标寓意深刻、特征鲜明的形象主题是一个景区的标志,构成规划与经营的核心目标。山川乡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创立“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作为全乡域景区的灵魂。“浪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满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浪漫山川”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人景交融,旨在将美丽乡村打造为情缘的起点,心灵的归宿。因此,景区功能定位是多样化的,除休闲娱乐之外,更为注重人文体验。同时,作为美丽乡村深化改革的举措之一,以“浪漫”旅游产业的经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区开发的重要目标。

2.1.2以“一区两带两组团”为战略随着美丽乡村的升级,山川兴起大批休闲旅游项目,仙龙峡漂流、芙蓉谷景区、老树林度假酒店、品园山庄等精品点已经成为该乡景区创收的增长极,也是人文和谐的中心点。经济学家纳・松巴特提出“生长轴”,认为空间极化不仅只出现在若干点上,也会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3]。山川乡提出“一区两带两组团”的建设模式,其中一区是指山川乡域大景区,两带是指高家堂村和马家农村沿溪一带、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带,两组团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项目群。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布局,借助各个旅游产业精品点的优势带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2.1.3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山川乡景区建设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不以牺牲乡村原生态为代价发展旅游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造。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在道路建设中投资534.5万元、河道整治中投资1000万元、林荫道路建设中投资315万元。其次,重视污染治理。关停多家造纸厂和竹拉丝工厂,搬迁公墓和散坟,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引入美国阿科蔓生态处理技术治理水源污染。生态保护型的景区开发模式使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同步发展,村民通过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依靠绿水青山发财致富。

2.2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是游客产生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视野下全域化景区建设需兼顾效益丰厚与生态良好的统一,围绕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整合、优化乡村景区资源。

2.2.1鼓励乡民参与建设全乡域景区建设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区开发务必要考虑村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山川乡景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使村民成为旅游环境的改造者、景区业态的参与者、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和最终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户村民是景区股东;400多名“50、60”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遍布景区检票、导引、安保、物业、电修等岗位;工匠艺人重返竹编行业,激活景区手工艺品市场;更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现场制作方法。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乡域景区经营变成常态,家家户户为景区建设贡献力量。

2.2.2绿色高端招商选资适度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最大化开发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项目运作实现大景区建设。山川乡经历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按照景区建设需求和生态文明准则有选择地挑选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审查制度,保持山川乡原始风貌。2011年至今,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近10亿元,创建既能体现本乡特色,又能推动山川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如仙龙峡、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轩、老树林等。同时,山川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进的民宿经营理念,将自然生态与时尚家居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加强营销,满足都市白领阶层需求。

2.2.3加速文化品牌传播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与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须经营才能鲜明,必须经历产品营销、精品营销和文化营销后才能稳定[4]。“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的经营依赖于丰富的景区实体,如“五坊六艺”民俗区、“清灵佛禅”感悟区、“山水乡村”生活街区、“安逸隐世”住宿区、“山民生活”体验区;还有多元的活动载体,如按照12个民俗节日推进美丽乡村深度经营,使游客于每个月份都能体验不同节气的乡村风情,在亲子游戏、农事体验、团队协作、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浪漫山川”通过标志设计、网站建设、专题拍摄、新闻报道等综合形式不断扩大知名度。

2.3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全乡域景区建设意味着乡村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组。为此,需依据景区容纳能力和旅客需求变化,维护景区环境、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2.3.1科学调控维持景区环境全域化景区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服务,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区拥挤,但其空间承载力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数超越接待能力,就会降低旅游品质,增加环境负担。为此,山川乡特意邀请省内外旅游业专家进行评估测算,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适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为3000人,景区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控制接待人数。同时,为了维护全域化景区创建成果,山川乡制定了《4a级景区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由乡村干部依据精细化标准进行卫生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全乡域大景区长效管理制度化、保洁队伍职业化、垃圾分类常态化。

2.3.2着力提升生态文化品味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乡村全域化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内涵的挖掘与品味的升华,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传统“三农”旅游资源,新建成或恢复了江南威风锣鼓、大里双龙、竹马灯、鳖鱼灯等一批民间文艺队伍,并融合了当地竹、茶、孝、民族、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处景观都能渗入人的主观意识。同时,山川乡注重乡民原创文化的培育,如“爱在山川・礼待自然”生态家庭演出活动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别样风情,在生动有趣的文化演出中传递生态理念。

2.3.3广泛吸纳内外合作力量全域化景区并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空间,它与外界存在广泛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交换。一方面,在乡村内部需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的合力,山川乡在“政府引导、村级主体、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双赢模式”[5];另一方面,景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不断丰富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山川乡与浙江旅游学院开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和专业研究队伍,共同实施旅游业态人才培养、旅游品牌特色创建、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等多项工程,探讨全乡域景区规划建设与经营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全乡域景区的深入经营。

3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运行需遵循的原则

作为首个乡域部级4a景区,山川乡自2015年至今加强景区项目经营,全长6.1km2的旅游环线即将形成,巴伐利亚风情酒店、宋院南禅精品酒店、零碳度假营等项目相继落实,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山川乡创新实践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样板,全域化景区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3.1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全域化景区建设走精品化路线,景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需充分符合受众需求。乡土特色是全乡域景区高品质要素之一,景区开发要注意就地取材,发挥当地独特景观资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与继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栈道等人文景观,以及威风锣鼓和竹马花灯等民俗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闲时赶往乡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区项目设计还应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步伐,不断创新思路迈向精致化。山川乡轻奢型民宿建筑将乡村的淳朴和城市的现代相融合,做到既亲近山水又彰显现代生活品质。

3.2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美丽乡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区时需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景区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关。全域化并不意味着乡村内每一处都要有景点,而是由几个精品点、几条精品线相互衔接而成的若干景区要素的最优化组合,每一种景区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特性和视觉特征,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景区形象主题。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全域化景区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乡大景区以“浪漫山川”为目标,推出11条精品旅游线路,设置观光区、采摘区、展示区、休闲区等多个模块,各种休闲项目设计均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异质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全乡域景区的浪漫风情。

3.3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乡村景区功能也经历转型升级,从单纯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为文化渗透、寓教于乐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赏山川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之外,更希望返璞归真、重享儿时乐趣、せ厝松真谛。为此,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丰富的旅游活动,使游客在景区内享受审美、休憩、体验学习、情感增进等多项功能。山川乡大景区依靠自然生态优势实现空间视觉美学效果,同时更为强调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的结合,举办系列亲子活动、情侣活动,做到乡村景区“形”与“意”的交融统一,提高旅游景观的文化品质。

3.4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具有吸引力的景观项目虽然给乡村带来了客观的旅游收入,但是仍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景观项目与乡村原始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精选投资项目,合理布局景观要素,将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和村民生活习惯的影响降到最低。随着大景区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势必考验景区接待力和环境承载力,这需要当地政府对旅游经济效益和乡村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理性取舍,运用专业力量科学计算景区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开放运营计划并严格实行,兼顾乡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宴.美丽乡村样板村的兴旅之路[n].湖州日报,2014-11-11.

[2]王军.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研究:模式建构与类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37.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5

关键词: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与对策

1.相关背景与概念界定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致力于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发展不同步、结构不协调一直阻碍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农业设施与条件、农业生产与经营方式、农村人文资源及农村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布局规划,提升农村环境品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能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与特色化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发展。

为促进城乡小康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一体化,2016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确定为《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并指出要用三年时间,在长沙建设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特色村,力争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初步实现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

2.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Swot分析

Swot是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部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条件,长沙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景、困难与模式等都应该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2.1优势分析。

长沙市的周边乡村地处城乡接合部,处于“30分钟城市休闲圈”内,依靠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优势培育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长沙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众多,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部级新区―湘江新区的建设对发展长沙城郊农业示范区和扩展乡村产业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劣势分析。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势必会占用一些农村的集体用地,目前长沙市的城郊乡村在城规上已划入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指标申请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基础设施和景观区的建设需要租赁农民的土地,或引导农民参与产业项目的运营,统一农民的思想较困难。

2.3机会分析。

政府重视乡村建设与农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和支持,相关文件的出台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政策利好;“互联网+”的新思维、新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美丽乡村走向市场提供了契机。

2.4威胁分析。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开展美丽乡村的动因,长沙周边的农村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该地区的美丽乡村新模式,很多地区农村资源丰富,发展模式比较成熟,在撬动市场方面竞争激烈,对后发地区也是个威胁。所以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重复建设、重复发展,只有特色建设、特色发展才能持久。此外,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招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长沙市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城郊休闲农业,且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观光农园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连片开发模式、产业带动模式等。

3.1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长沙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常年生活在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生趣、充满压抑。许多人想返璞归真,到安静、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与此对应,长沙城郊的许多单纯的农业种植区,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区逐渐转变为具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的农业综合园区,如长沙县的浔龙河、锡福村等。

3.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是以当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民俗文化为载体,突出特色,以农耕文化展示、民间技艺展示、节庆活动展示等为休闲旅游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望城的新康戏乡、浏阳永安的华山屋场就是民俗风情旅游乡村的代表。

3.3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道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农民连片开发美丽乡村,引导农户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特色民俗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需求的服务场所。望城区的千龙湖在连片开发模式上值得借鉴。

3.4产业带动模式。

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是一个区域品牌化的过程,通过美丽乡村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来乡村旅游、体验和消费,从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望城茶亭的武庄花海,游客来参观时需支付100元的门票,而游客在离开时还可以带走价值100元钱的当地特色农产品。这一模式的应用一方面催生了当地餐饮与住宿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种植与深加工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的同时打开了销售渠道。

4.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缺规划,少特色。

大多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很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种些花草、建些栅栏、修些木屋等,再辅以一些采摘园、垂钓池等休闲场所,特色不够鲜明,设施配套不齐,没有形成产业带动作用,没有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市场定位方面,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无法实现游客和农民的多赢局面。

4.2缺管理,少人才。

不少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都会对外进行招商引资,而政策也往往向开发商倾斜,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一系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开发。

由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往往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劳力普遍呈老龄化、女性化特征,缺乏开拓的能力,从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与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等方面的人才短缺问题。

4.3缺科技,少效益。

长沙城郊的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含量普遍不高,农业科普开发明显不够,停留在传统低层次开发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过于集中,造成经营忙闲不均、产业服务链过短、游客停留时间不长、乡村综合效益降低。

4.4失农味,少组织。

不少乡村在开发建设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脱离“农”字,“趣”味不足,失去特色。挖掘和组织农业文化内涵不够,是乡村缺失文化底蕴的根本原因。此外,在建设时盲目跟随的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的内容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也很难达到休闲、娱乐和体验的多重功效。

5.长沙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5.1统筹规划,科学定位。

要根据具体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产业发展的布局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定位。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产村相融示范村”为打造对象,在外部形象上要形成“绿水青山”的现代农村宜居环境,在内部功能上要以“绿水青山”为基础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具体建设的功能铺排上,鉴于长沙城郊同质项目的激烈竞争,要对项目进行差异化的定位。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休闲性、娱乐性、科普性和互动性,通过建设特色园区、特色展示区与长沙市的旅游景区实现连线联网,将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旅游项目结合起来,纳入长沙市的整体旅游系统通盘设计与规划。

5.2挖掘文化,盘活资源。

美丽乡村的内涵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旅游是人们在完成社会劳动后对文化创造、文化欣赏的一种心理诉求与行为方式,所以在构建产村相融示范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文化重塑这个基本脉络,挖掘并盘活文化资源。要收集在吃、住、节日、庆典等方面的特色文化,以特色化、场景化、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梳理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标识物系统打造。

挖掘乡村文化,盘活文化资源要求以生态、和谐为特点,遵循就地取材和就地造景的原则,突出农耕文化与文明,实现生态美、艺术美和功能性的统一。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交流,是人与景观的交流,是人与文化的交流,要增强参与性,增加乡村游乐活动的文化动感,引入新鲜的、互动的、动态的文化因素,赋予更多的新奇性与趣味性。

5.3加强创新,树立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建设和农业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就是把现代农业生产工作搞好。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综合发展高科技农业,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乡村。要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从而拉动整个乡村的新农村建设。创新是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生产,探索出一条利用第一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产业发展是船,品牌树立是帆,美丽乡村建设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特色园区,并践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塑造品牌、辐射市场。在打造品质乡村、美丽乡村、文化乡村、特色乡村的同时要注重宣传与推广,善于挖掘和打造亮点,勤于策划和营造节点,精于传播和传递价值点。

5.4培养人才,激发活力。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地培养年轻农业骨干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拓宽视野,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要设立专项基金用来培养骨干、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等。要通过宣传引导、资金融通、政策优惠等,使本来是农家出身但在农业以外行业就业的优秀人员重返农业,并吸引非农家出身的人加入从事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行列。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知识及技术讲座等,形成热爱创新、关心发展、理解产业、支持建设的良好风气,注重培养一批既懂农业技术又会经营管理更善于搞好销售流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需要。

5.5完善制度,合理分配。

经营美丽乡村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可以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相关农业协会,通过制订章程来规范行业行为,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流程化来完善内部经营机制。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各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协作常态化。要发挥制度的硬性控制和软性引导作用,促进各个业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吸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美丽乡村建设不管是哪类经营模式,对农户的尊重和持续带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公平的分配机制至关重要,应体现在规划、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能把当地农民当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廉价劳动力,而把利益主体倾向于开发企业或个体业主,不能形成“外来者赚大头、当地农民赚零头”的局面。一定要注意农民的利益,切实把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和农民收入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7.

[2]刘海波,李少游.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的集约可持续发展之路[J].生态经济,2013(4):138-141.

[3]彭秋纯.依托城区山水优势发展城郊休闲旅游[J].湖南经济,2011(12):58-59.

[4]刘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6.

[5]兰海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益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15-16.

[6]徐晓莉.休闲农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证: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6.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6

一、重设计,因地制宜出特色。坚持规划先行,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立足村情实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各功能分区、微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

突出人文特色。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充分搜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粮画小镇所在的寿东村,以粮食画为产业,充满艺术气息,定位是创作氛围浓厚的艺术小镇。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00多位大学生,崇文重教的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定位是宁静温馨的书香小镇。

突出产业特色。坚持以产强村、以富促美,通过四种模式,打牢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一是引入产业。寿东村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入海增粮艺这一专门制作粮食画的企业,实现村企合作,形成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挖掘产业。王桃园村对教育现象进行挖掘,形成卖点,使之成为旅游产业的支撑。三是整合产业。杂粮小镇所在的郭辛庄村,在原有种植传统下,整合北方所有杂粮品种,通过与中科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四是做强产业。黄瓜小镇所在的翟庄村,将原有的黄瓜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谋求绿色旅游、技术输出等新的发展方向。

突出旅游特色。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意,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上下功夫,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打造的各个特色小镇,街道干净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满地绿树红花,各具风格、形式多样的农家院、乡土文化展示厅、老电影放映屋、传统小吃作坊等旅游创意点,彰显了乡村特有的恬静优雅之美,吸引众多游客徜徉其中、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突出环境特色。坚持走绿色生态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把美丽乡村的核心卖点落在“美”上,用“美”的环境引导方方面面的建设。走进馆陶已建成的首批美丽乡村,浓郁的乡土风情扑面而来:被弃用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地摆成了一景;石磨、轱辘、碌碡、老井这些传统村落印迹,载满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人们对故乡“美”的记忆。

二、重建设,因势利导巧投入。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方式上,精准投入、科学引导,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探索了市场化融资运作模式,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财政资金撬动。政府主要通过投入引导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让村庄具有市场运作的条件和可能,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仅占7%),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各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有效化解了资金瓶颈难题。

村级自筹促动。集体经济壮大有能力的村,率先拿出积蓄,投入村“两室”建设,扩修村内道路、建设文化广场。翟庄村是“中国黄瓜之乡”,依托黄瓜产业年均集体收入1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村史馆、黄瓜大学、县委旧址等,有力支持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

民资涌入牵动。注重村企共建,通过先行企业示范带动,让众多企业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主动加入进来。金隅集团为粮画小镇寿东村捐资100万元作为村发展基金;海增粮艺有限公司除在村内建设粮画加工厂外,还投资20万元修建道路1公里。黄瓜小镇翟庄村,由中国黄瓜研究所、河北工程大学参与共建。杂粮小镇郭辛庄村,由中国农科院参与共建。花木小镇所在的李沿村,由冀南花卉公司参与出资建设。民资的大量涌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动力、增添了活力。

三、重效果,因陋就简锁乡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扔掉老物件,没有拆掉老房子,而是把这些有历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作进一步包装提升,留住了美好,锁住了乡愁。

传统现代相融合。在保护传统方面,修复保护了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房子、老水井、古树等,保留村庄记忆符号,抢救性搜集了农村中的石磨、石滚等各种老农具、老物件,最大程度保留了村庄的原汁原味,留住了乡愁和记忆。同时,在改造中积极融入更多现代时尚文化元素,让新旧文化在农村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教育小镇王桃园有音乐厅,粮画小镇寿东村有咖啡屋,让村民和游客在田园式的农村中享受城市般的品质。

面子里子相协调。在提升面子方面,推进改厕、改厨、通路、通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基础功能;对村庄主街道、胡同、闲散宅基、房前屋后进行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在强化里子方面,利用村民学校、荣誉室、广播站以及村歌、村规民约等载体,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厚道、公道、正派、勤奋、开放等品质的美丽村民。

生态生活相统一。垃圾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过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恶劣环境,既有助于保护生态,又能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提升幸福指数。环境也改变了人,广大村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也渐渐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纷纷种植花草、绿植,装点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形成了保护生态与方便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重协同,因人成事聚合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外在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协同协力、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上下协同。县委常委直接分包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并从县直各单位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到创建村任第一书记,组建特色小镇建设团队,实现资源下沉、工作下沉、干部下沉,把工作做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坎里。打造的15个特色小镇全部选派了第一书记,全心投入,示范带动,贡献智慧和力量。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7

【关键词】杭州古村落;文化空间保护;社区发展;模式;途径

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民俗学者、社会学者等关注的热点。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日益加剧,愈来愈多的古村落日渐成为空巢村、老人村,也有村落因开发旅游业需要,将原住民从古村落中迁出,出现古民居博物馆化、商业化的状况。从遵循活态保护的视角看,这些无疑是对古建筑的毁坏。作为农村社区,古村落如何依靠自身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社会、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的合理传承,是当下古村落社区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又急需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新叶村概况

新叶古村位于杭州建德市南部大慈岩镇,为叶氏聚居村。新叶村山清水秀,马头墙,粉墙黛瓦,是典型的皖南建筑风格和江南风韵。新叶村现在还保存了180余栋古民居,街巷整洁,古色古香,被誉为“中国露天建筑博物馆”、“中国东南农耕文化活化石”。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评为“杭州十大美丽样本”。

新叶村建有抟云塔、文昌阁、土地祠。抟云塔始建于明代,是村子的风水宝塔,因为有祈求文运之功能,也被村民称为文风塔,后同治年间又在塔脚下修建文昌阁,同为祈求文运之所。后来,在文昌阁北面修有土地祠,为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场所。这三个文化空间的组合,反映出农业社会时期民众“耕读传家”的朴素生活理念。

新叶村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叶三月三”、“新叶昆曲”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同时,有三项列入杭州市级名录,八项列入建德县级非遗名录。邻近的李村、上吴方等古村落,因地缘相近、文化习俗相近,共同组成以新叶村为主的古村聚落,拓展了古村落的文化空间和保护区域。

当地政府采取走市场化的古村落保护策略:立足村落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带动市场,以消费促进保护,走开发与保护并举之路,并于2010年开放旅游。但新叶古村由于旅游景点少,宣传不到位,且自身缺乏特色,旅游开发并不成功。直至某电视台在村子里取景做了一档亲子类娱乐节目后,新叶古村旅游才有所改观。节目带来了旅游标签,让新叶村声名鹊起,但对游客而言,古村有没有内容可看?值不值得一游?能不能引起游客的共鸣感?都是摆在新叶开发旅游面前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农村社区与古村落的发展模式

社区(community),社会学家对其解释众多,但在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上,还是保持一致:即要有一定数量的人、一定的地理空间(包括地域,设施等)、拥有共同的文化或组织,就是生活在共同地域的人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是与现代城市社区区分而言,指生活在农村,具有村落认同感、归属感的人群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有明显的乡土情结和乡土意识。

新叶村,既是传统的农村社区,又是古村落。它拥有冯骥才先生所说的大量遗存,也符合刘沛林先生对古村落的界定:“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

农村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背景,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的发展。而城镇化之路,就要谈到近几年该领域的新概念―“美丽乡村”建设,更要结合村落实际状况、文化环境,避免千村一面,拆旧建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

2013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制定的美丽乡村创建总体目标指出,要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1]2014年2月,农业部了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主要有新城建设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和现代农业型模式等。[2]给现代农村社区创建美丽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范式。

在浙江的村落保护过程中,形成了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3]:一是安吉模式(生态+文化),即立足于当地的生态环境资源,打造美丽乡村和靠山吃山的旅游产业,利用并做强当地的民俗文化反哺美丽乡村建设;二是永嘉模式(古村落保护+生态旅游),因永嘉境内层峦叠嶂分布了众多的古村落,利用当地先天的自然条件,保护好这些古建筑村落,发展旅游;三是龙溪模式(公共艺术+创意农业),用公共艺术的方式,通过栽花田、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式,让乡村更美丽,让农业有创意,让农民更富裕。四是萧山模式(乡村节庆+民宿产业),通过打造当地的各种节日,带动节日经济发展。

而在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上,也总结发展了多种保护模式。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博物馆式,就地供人参观。其二,化散为整的保护,把优秀的建筑集中起来保护,如山西王家大院。其三,划为历史街区,对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保护,如苏州平江府路。其四,建立新村,原有的古村不拆,就近建一个新村,以供村民现代化的居住和生活,温州永嘉苍坡村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其五,原生态式保护,强调保护原有的生活样态。其六,搞旅游开发,综合运用村落文化资源吸引游客。

农村社区融入现代化建设,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背景,可以依靠自身丰富的资源,打造自身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古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多是走旅游开发之路,无论是苏州的周庄,还是丽江、大理。杭州新叶村也正在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并举的发展之路。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8

关键词: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55-03

一、前言

互联网兴起,4G时代来临,微信平台集结众多功能优势,成为开放有效的营销新媒介。微信营销已经进入智慧旅游领域,是旅游行业营销新方向。

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独具竞争力的一h。承德市宽城县西岔沟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满族第一村,力求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然而,乡村旅游营销消耗成本高与市场收益低这一矛盾,成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借助微信平台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是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的有效举措,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二、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信营销优势分析

1、平台规模巨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7.1亿,手机网民达6.56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78.7%。腾讯官方公布,截至2016年2月,微信平台月活跃用户6.5亿,汇集公众账号超1000万,城市服务已上线16省78城市,微信支付接入超2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

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交流枢纽,使各行业服务与产品直达用户,带动各领域产业升级。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便捷的功能决定了旅游行业微信营销的广阔前景。

2、智能移动端高效便捷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

3、微信营销定位精准

微信最新版本的管理系统中可添加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等功能,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微信不存在距离限制,用户免费注册后,就可形成“朋友圈”,商家通过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4、真实有效的集群

微信用户注册信息真实有效,且主动搜索和添加账号,信息投放更有效。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32%。无论用户整体使用频率还是时长,微信平台都有强大的用户粘性。

(二)完整的o2o运营模式

2014年9月以后的版本中,支付功能使微信成为线上付款线下消费的交易平台。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手机客户端快速完成支付流程,并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可以说微信支付促成了微信平台o2o模式的完整性,实现了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进行完整消费的全过程。也促使微信平台的交易规模日趋增长,以此为基础的营销活动应运而生。

三、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一)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现状

西岔沟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毗邻承秦出海公路,占据京承秦金三角旅游线重要位置。这里是典型的满族村,满族村民占约81%,村内有正宗满族镶黄旗后裔,保留了满族传统习俗。2014年6月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成员之一,是承德市唯一进入名录的村寨。村庄背靠鸭嘴山,自然条件优越,还有“花果乡村”的美誉。

目前,西岔沟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欠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以上,导致当地美丽乡村旅游缺乏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力偏弱。

(二)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1.品牌推广现状

西岔沟村没有市场精准定位和有效营销策略。在承德市范围内,该地旅游广告很少见,宣传覆盖范围有限,缺乏有力的品牌形象,对外知名度较低。

2.互联网营销现状

西岔沟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涉及新媒体,延续传统的乡村旅游道路,集中在果品采摘和农家餐饮上,与游客的互动体现不明显,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实地调研,目前该村没有官方微信或微博账号。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关联性,缺乏与产业的对接、与消费者的对接。

3.微信营销现状

基于对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可判定旅游行业的微信营销时代来临。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仅限于开通微信账号,没有进行运营和营销活动策划。没有将o2o模式应用到智慧旅游体系当中。

四、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策略

(一)微信平台线上营销

1.明确品牌形象

通过西岔沟微信平台进行品牌塑造,打造良好口碑,并建设美丽乡村微网站,进一步提高品牌认知度。

结合旅游市场多元化现状,以微信营销为主,整合新媒体和其他广告形式进行推广。针对高端客源市场,可直接或支持相关组织摄影、户外活动等等,并渗入到二三级客源市场的高端消费群,达到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双重效果,以获得稳定客源和经济效益。面对需求量大的青年市场,要注重微信营销搭配旅游网站、户外网站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

2.开发智慧旅游

在微信平台充分展示智慧旅游功能,用户在移动端接收旅游地准确资讯。信息和服务推送包括实景地图、交通指引、汽车导航、活动排队等。

同时,提供景区语音导览、影音简介、游览导引、注意事项等智能服务。使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快速直接的感知旅游地信息。

3.打造电商平台

在西岔沟微信号中设置在线预订和在线购物等模块,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完成线上商业交易,再促使用户到景区进行游览完成线下消费。即微信号等价于票据,方便快捷地完成了西岔沟乡村游的电子商务能力转换。可定期发起团购优惠、秒杀促销等活动,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转化。

4.享受线上体验

利用3D演示系统,用户体验乡村全景观游览。包括村内景点、农家生活、天气提醒、社交空间等。用户通过微信平台与景区发生联系和互动,提高旅游乐趣,提升品牌认知度。

5.实时内容营销

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将资讯传递给每一个粉丝,在和转发信息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门话题,制定有深度的图文内容进行推送。

成熟的内容营销可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将旅游观感、体验进行图文分享,使西岔沟美丽乡村的资讯和服务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从而真正实现新媒体的内容运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

利用微信提醒的即时性特点,使用户第一时间分享景区讯息,增加西岔沟旅游营销的曝光率和到达率。

6.在线节事活动

将西岔沟村的地方风俗和满族民间习俗等众多要素进行有效组织与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发起在线主题活动。微信平台配合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来推广西岔沟旅游形象,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7.精准定位服务

通过通讯网络或GpS定位获取微信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即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LBS系统,快速收集信息,建立游客档案,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微信账号结合LBS向“附近的人”推送信息。以此降低营销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

8.二维码的应用

将微信公众账号生成二维码,结合传统广告形式,推广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账号,广泛吸收粉丝。

(二)旅游景区线下营销

1.充分利用大数据

完善微信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依靠精准的分析,合理管理粉丝,提升游客转化率。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偏好设置,以此为基础建立会员制度。

提供会员优惠和Vip服务,结合景区会员验证功能,完善游客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2.丰富社区微活动

线下举办颁金节、赏花节、摄影节、冬储节等具有塑造和传播西岔沟旅游形象的节事活动。在社区微活动中,发起抽奖、投票、爱心捐赠等营销环节。不仅实现对粉丝的二次营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效益转换。

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微信平台宣传海报。⑵教ㄐ畔、相关功能、优惠活动等传播给游客,以全媒体整合来提升营销效果。

(三)o2o互动营销模式

西岔沟村微信官网设置节事活动专题、大型全景导览、游客服务中心等页面。获取用户偏好的同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

1.活动体验互动

西岔沟村微信平台中设置互动版块,进行线上活动和线下作品征集。使用户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旅游的乐趣。

初始阶段,线上发起“中国满族文化第一村?西岔沟”旅游地标徽设计大赛,通过征集粉丝作品并转发、点赞、投票等甄选环节,赢取奖励。收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进行线下作品展示和竞拍活动。

2.页面游戏互动

利用H5技术,制作“赏花节识百花”等一系列页面游戏,在西岔沟微信平台中。用户参与游戏的同时,(下转第101页)(上接第56页)可以通过页面图文影音等欣赏旅游地景观,刺激消费。

3.服务交流互动

利用西岔沟村微信平台文字和语音回复功能,借助智能技术,方便用户即时获取信息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便捷服务,也实现旅游地客户关系管理,增加游客再消费。

4.用户话题分享

有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最常见的分享形式是图片,其次是文字信息和位置信息。西岔沟微信平台设立分享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分享景区信息和游览体验,实现有效的营销效果。

五、结论

综上,微信系统不断升级,其作为营销渠道的发展前景广阔。此次依据互联网+美丽乡村的发展趋势,尝试以微信营销应用具体化的思维和角度,结合西岔沟旅游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挖掘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在市场中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静.社会化媒介语境下旅游企业微博与微信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2]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3―49.

[3]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09).

[4]薛虹.网络时代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0-178.

[5]钟栎娜.网络公关――信息时代旅游营销的新策略[J].旅游学刊,2012,(09).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9

一、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围绕“12925”主要目标,以“六改六建”为主要内容,制定了“四新”推广方案,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以七家镇茅荆坝乡和新杖子乡两个典型片区为例,七家镇茅荆坝乡作为承德市隆华县热河皇家温泉美丽乡村片区,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单式、复式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使其成为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承德市新杖子通过“一村一策”的实施,有效依托果品产业、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交通区位、特色文化等独特优势,打造出以“京郊花果山、祈福养生地”为主题特色项目,确定了“一心一带四板块”的布局,打造出4a级“京郊花果小镇”。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两个典型片区的深入分析可见一斑,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一直在路上,面对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升级、资源开发、政策保障等问题成为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新的研究课题。

二、a业支撑瓶颈分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

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赖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解决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不能仅靠政府补贴和企业反哺,必须构建乡村财源基础,而财源基础的根本在产业;另一方面,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成果,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为美丽乡村建设争取民意支持,农民的支持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持久深入的内在动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缺少产业联动

产业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与提升阶段均应高度重视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规划阶段应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设实施中应该注重特色产业的培养,在产业提升阶段更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联动,充分发挥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承德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目前,承德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但是,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能解决目前乡村产业建设的问题,承德市能争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绑的项目和资金也不是很多。面对财政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承德市美丽乡村建设中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产业支撑对策及建议

(一)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以优化结构为主,挖潜提升种植业。切实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其次,明确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以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建设,并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再次,以创新机制为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一二三产业联动

坚持以农为本的发展战略,跨二进三,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围绕承德市生态牧场、有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绿色林果、淡水养殖等各个特色产区进行深入开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联动。同时,深入挖掘各县区地域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费的民族性、生态性和专业性,并通过不断挖掘与传承,打造体现承德文化特色的书画村、满族文化村、生态屋、野生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

(三)强化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

政府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与引导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对全市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整体的部署与安排,并能够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与指导。其次,政府应该尽快出台乡村产业培育与发展专项计划,成立乡村产业培育专项基金,制定相应的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乡村。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各区域产业培育与发展方面的考核力度,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及奖惩措施,努力调动基层领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支撑作用

旅游业作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在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中拥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作用。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使其发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优势,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消费是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消费活动,这些在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形式多种多样,能够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使其发挥“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作用。

(五)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

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篇10

“五一”小长假,仁怀市长岗镇蔺家坪、尖茶溪新推出的千亩黄金梨园、奇石公@、中华蜂秘境养殖体验基地、古银杏群、古盐道等10多个乡村小景点,几乎处处游人爆满。山地跑马场、射靶场、智慧儿童游乐园、露天游泳池以及草莓、蓝莓、杨梅、树莓采摘园,山地自行车赛道、垂钓中心、足球场等更是人山人海。

“从没见过有这么多客人同时出现在我们长岗镇!”久居贵阳的长岗人陈小平回乡探亲,被游客爆棚的场面惊得目瞪口呆。

贵州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是黔北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4月24日,该市举办了第三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颗曾“以酒为媒”打造全域旅游的黔北明珠,如今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新模式,让农村变景区,让贫困农户真正脱贫致富。

早在去年,仁怀市就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酒”文化旅游上下足功夫,以“工农旅融合,产城景互动”,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四游”的旅游体系,开启全域旅游。黔北明珠贵州仁怀市号称“中国酒都”,是黔北连绵起伏的巍峨群山中,镶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曾经,长岗镇蔺田村因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村容村貌差、产业发展受限等是出名的贫困村,如今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现代农庄、康养基地、音乐喷泉、垂钓体验等接待设施和景观,构建了一幅美丽画卷。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探索“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帮助当地困难群众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苍龙街道水塘村和高大坪镇银水村更是一道美丽风景线,这里满目青翠、溪水潺潺,过去破旧的农居变成了颇具风格的农庄和康养中心,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打造城市农业公园,发展花卉和果园,全村除身体残疾和丧失劳动力的村民外,如今已全部脱贫。

仁怀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突出“乡”的特色、“村”的记忆、“旅”的便捷、“游”的情趣、“产”的功效、“业”的布局,着力改善基础条件、丰富业态布局、打造特色品牌、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

这几年,全市乡村旅游亮点纷呈。今年1―3月旅游接待279万人次,同比增长52%,旅游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56%。去年,该市接待游客607.77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实现旅游总收入77.65亿元,同比增长45.2%。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仁怀市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重要机遇,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潜力,通过发展旅游,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乡村旅游环境,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

2015年,苍龙街道充分发挥水塘村位于城郊的区位优势和“三山两水一坝”的自然特色,引进浙江苗夫集团和三森农业公司分别建成“草木年华”景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水人家”农家乐、“六和苑”民俗、“红酒坊”等乡村业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发展花卉和果园面积500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精品民宿1家、特色农家乐7家、农家餐馆5家、农家超市3家,实现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

“仁怀农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本地的景区景点太少,每到周末的时候,亲戚朋友聚会就只能喝酒打牌,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仁怀的景区景点多了起来,环境好了起来,交通也很方便,空闲时间都会带上家人,约上几个朋友到周边农村去玩耍,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市民徐晓斌对《小康》记者说道。

坛厂八卦园的打造,形成了农村社区化、乡村景观化、城郊公园化、农业现代化、决策民主化、管理精细化、住宿星级化、餐饮特色化的新型乡村旅游新模式。自去年清明小长假开园迎客以来,每到周末或假期,本地游客、外地游客甚至国外的游客将景区“挤得满满当当”,拥有数百个车位的停车场内经常出现“一位难求”的景象。八卦园开园迎客一年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去年的“十一”黄金周更吸引了5.5万人次前来游览,枇杷村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跃升至12000元。2016年底,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300万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该景区以“配套设施打基础、文化产业提品位、乡村旅游创效益”为思路,着眼高标准、高品位,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精心编制枇杷村“一轴两园多景”和鲁班镇隆堡村“一园一湖三道五区”发展规划。

家住八卦园景区的何健对记者说:“两年前这里道路泥泞,居住环境差,通过一年的打造,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每家都有栋小洋楼、花园,公共配套设施齐全。”

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走农旅一体化发展新路。仁怀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发美丽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休闲游、自然景观娱乐游,探索出一条以旅助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的新路子,一个个“村民依恋、市民向往、游客痴迷”的乡村旅游景点将促进全域旅游持续井喷。

事实上,仁怀乡村旅游基础,是经历“三部曲”之后的呈现。

首先是水、电、路等初级基础设施建设。仁怀市2013年10月启动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到2015年底全市174个行政村(居)就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运”,基本实现县、乡道路上等级,村、组、寨道路全硬化,全面完成县、乡道路超龄油路改造任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畅通、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建成通村油(水泥)路52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180公里以上的县、乡道路超龄油路改造任务;建成原“撤并建”行政村通村油(水泥)路1026公里,新建通组公路2271公里,完成村寨路面硬化491公里。通组公路采取“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建设方式,大大激活了民间力量,使通组路建设突飞猛进。

接下来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打造。仁怀市坚持“336”升级工程“全景域”的理念,实行整村推进和面上示范带动相结合,重点打造3个遵义市级精品升级示范村,着力实施3个市级升级示范点,抓好6条示范带升级改造,涉及19个乡镇(街道)48个村14000户,参与群众65300多人。仅2014年一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完成房屋风貌改造上万户,完成投资数亿元。

第三步是集中打造旅游景点,就是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打造。仁怀市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凝聚内驱力助推乡村旅游,并在每一届推出几个乡村旅游亮点。实践证明,仁怀市以旅发大会夯实旅游基础的做法成效极为明显。

长岗镇蔺田村,地处仁怀市和播州区交界处,交通不便,缺水严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5人。蔺田村是仁怀市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的村寨之一,该市还有多个村寨,正在走旅游脱贫之路。该市仓龙街道办水塘村,处在水库旁边,虽有良好的生态,却有600余村民,生活十分贫困。2015年,当地政府决定,在水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引进专业化公司,在该村投资3亿元,经过一年努力建成葡萄园、草莓园以及花卉苗木园,共计带动519人脱贫。

“依托山地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仁怀市有关人士说,旅游加扶贫模式,不仅能带动百姓脱贫致富,还能吸引更多游客来欣赏贵州山水。

城乡美景带动产业兴旺

今年以来,仁怀市下大力打造出苍龙社区草木年华旅游观光项目、高大坪镇金山银水景区以及长岗镇景区。草木年华旅游观光项目是以花卉树木种植、园艺观光为主的农旅一体化项目。景区呈现出“四季都有花看,四季都闻花香”的景象。项目建设带动了所处村寨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天水人家”农家乐、“六和苑”民俗、“红酒坊”等乡村业态,打造“城市农业公园”。

高大坪镇银水村阡陌纵横、花如金山、水漾银波、环境优美,毗邻茅台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四在农家・最美乡村”升级版为载体,立足特色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现代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稻香米基地,打造摄影家采风活动基地、婚庆摄影基地、休闲垂钓基地等,瞄准机场休闲旅游市场,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旅游,实使村民1387户实现致富。

当地政府在“绿”上做文章,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的兴盛也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变化。住洋楼、开轿车、逛淘宝,这些以前在农村很稀奇的事现如今已变得再平常不过。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仁怀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逐步加深了对生态与经济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民从林业上得到的收益逐年增多,激发出更高的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林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走进长岗镇,核桃树、桃树、梨树、李树、杨梅树、黄金梨、红豆杉次第有序地布局在漫山遍野。长岗镇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既绿了荒山,美了村庄,也富了百姓。

喜头镇云乐新村从首届旅发大会开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至今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项目所涉农副产品户均增收1000元,农家乐餐旅馆年均收入约15万元,户均增收约5万元以上。2016年,五马镇实现旅游收入3亿多元,截至目前,乡村旅游带动10000多名群众增收8000多万元。

18年前,因为贫穷,长岗镇蔺田村村民杨远帮外出打工,通过努力奋斗,终在建材和餐饮业立足,并创立起自己的公司。18年后,家乡的巨变吸引他回乡投资“反哺故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5年,杨远帮发起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党员+农户”、“致富能手+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流转土地1800余亩,带领当地农民种植黄金梨1200亩、杨梅400亩、花椒50亩、精品水稻100亩等,带动125名村民就业,带动29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苍龙街道水塘村,由仁怀三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的经果林项目,让荒山换绿装,让村庄换靓装,让百姓笑开颜。盛产期优质果产量达240万斤,盛产期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

几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仁怀市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乡居民休憩度假的主要内容,对整合和挖掘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涵、满足游客多层面需求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仁怀市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效应,建成五马东升农场、坛厂神采八卦园、苍龙草木年华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工农旅融合的示范园区,初步形成“园区+基地+农户”乡镇全覆盖格局。

“发展旅游产业,是仁怀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有效路径,也是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告诉记者,随着全域旅游的升级打造,逐渐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酒+旅游”全域旅游大戏开唱

在仁怀市酒都广场,有这样一座建筑,占地面积5351.36平方米,长42米、宽22米、高47米,净容积20767立方米,远远看去是一巨型四羊方尊。兴于酒、成于酒、名于酒。2016年,一场“酒+旅游”的全域旅游大蛟诰贫即蟮乩开帷幕。

仁怀市以筹备全省十一届旅发大会为统揽,全面推进景区开发建设,配套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布局,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旅游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快速推动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全域旅游取得硕果。

城有城景,镇有镇貌,村有村愁,这是远来之客对仁怀的赞誉之词。走进茅台镇,入口牌坊、南坳立交、茅台酒厂新大门、白酒一条街、1915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灰色飞檐和砖墙、深色雕花门窗、青石板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祭酒台上,世代传承的酒道礼仪庄重肃穆;酒文化城中,千年光阴凝结于酒的智慧让人感慨;茅台酒厂内,神秘的生产工艺让人着迷……

中国的酒都,世界的茅台,这是仁怀旅游发出的响亮口号,茅台旅游日渐聚集全球目光。

“茅台工业旅游和文化旅游如自然天成一般,这让茅台旅游不只在贵州,在整个中国都具有不可复制性。”来自香港的游客李小飞说,“国酒探秘之旅的吸引力,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景区。”

据统计,5年来,仁怀市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达18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3%,其中将近七成游客旅游目的地是茅台古镇。

以优质资源做旅游,仁怀乡村旅游道路越走越宽广。

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铮说,今后,仁怀市将坚持规划先行,着力提升基础,加快乡村旅游开发步伐,着力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交通便捷、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努力扩大客源市场,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让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仁怀市结合地域、酒文化、特色产业等特点,融合产业结构调整、乡村休闲旅游、人文历史、生态环境、酒都特色、小康六项行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形成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百里长廊亮丽风景线。

绿色是仁怀的城市底色。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一城四片”的城市区域和“一心两带三区”产城一体架构。城市建成区达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获得提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在即,城市特质形象魅力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