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十篇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十篇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8:39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1

[提要]网络走向社会已有11年的历程,对网络的概念进行历史性梳理,揭示出不同概念所折射的历史阶段的特点,抽象网络的本质,即网络对于人类的文化社会意义。由此出发,形成一个理解网络与传播、与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的自身发展方向等等的新框架。笔者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虚拟世界”,而不是“传播介质”。[关键词]网络第四媒体/媒介网络媒体第二媒介时代“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abstract:internethasahistoryofelevenyearssinceitisservedforthecommonpeopleinChina.weshouldstudytheconceptionsdescribingthe“internet”inahistoricview,discover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hrasesreflectedbythoseconceptions,andeventuallyfindthenatureofinternet,andtheinternet’sculturalandsocialmeaningtowardthehumanbeing.thenwecandevelopanewframeworkwhichissuitableforunderstandingtherelationbetweentheinternetandcommunicationorthetraditionalmedia,andthegrowthofitself.myopinionisthatnetworkisactuallythevirtualworld,notthecommunicativemedia.Keyword:network;thefourthmedia;networkmedia;thesecondmediaera;networkasavirtualworld

网络是什么?十多年中有过许多回答。今天重提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幼稚,但是事实并非已经清晰。首先声明,我不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网络的本质,而是追问网络的文化社会意义所在。似乎可以说,本文探索的是网络对于“人”或“人类社会”来说是什么。网络无疑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刻的重要的影响,它向前延伸的每个新进展,都使网络在远离起点的时候越来越需要人们反思它的社会本质。一、网络概念的变迁和网络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人们认识的丰富和深化网络的概念表述,大致按时间的顺序,出现了后面的概念。有的说网络是“第五媒体”,是排在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是“第四媒体”,是排在不包括杂志在内、在新闻传播意义上的传统媒体之后的。有的说网络,只提“网络媒体”,而回避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是什么”的问题。还有的说,网络实际上是“信息平台、虚拟空间和商业平台”。有的说网络开辟了“第二媒介时代”、“第二世界”。而今,更多的人干脆不追问“网络是什么”,而只是用经验和直觉来从传统的框架来观察网络新媒体,如博客、维客、流媒体、网络电视等等。这些概念的变迁真实地表现了我国学者、研究者和业界对网络认识的轨迹。从泛泛地谈网络是什么到具体地谈论网络的形态——“网络媒体”、“新媒介”;从既成的大众传播媒体的框架“内部”来理解网络到从更大框架——与传统社会、传统媒介时代对立的大视角——来理解网络;从具体的媒介形态的递进和演化上升到能够意识到媒介代际的更迭;从试图研究网络的本质到暂时放弃本质等待网络自身发展成熟后解答。这个轨迹明显地体现出人们对网络研究的深入,也从侧面折射着网络自身的成长。二、网络的本质在争议和反复中渐渐显露如今网络已走过童年期,童年期的网络远未成形,甚至看不出轮廓,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暂时的现象近于臆测网络的本质。今天的网络展现出成熟期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网络发展从早期的直线上升到现在的平稳上升,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网络的技术的原创推出,都展现了同样的趋势。网络用户告别了此前的疯狂的增长,而原创性的技术也放缓了研发的脚步了。“三个月一年”的“互联网年”节奏[1]和“光纤定律”[2]已经成为一个沉入历史的辉煌记忆。这些现象都证明这个网络的本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我们知道每个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成熟期,也就是形态和属性基本“定型”的时期,甚至是“类型化”的时期。这就是我们追问网络本质的根据,这是一个网络相对定型可以理解的时期。不懂得历史,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同样,不知道网络在历史上出现的概念和理解,我们也无法直接推断网络的本质,从源流开始梳理,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本质,而且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期的网络研究,懂得它的价值和意义,明了它的缺点和局限。下面对历史的角度对网络的概念进行梳理:(一)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的阶段“网络是什么”的问题最早是用“网络与媒体的关系”的方式提出来的。这是因为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关系到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交往”。人们最渴望理解的是,网络对于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精神交往”——大众媒体有何种影响的问题。研究者首先把网络看成是媒体形态的一种,把网络看成是传统社会中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媒介形态。这种理解很显然无法容纳网络中表现出来的如此之多的异质的、非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属性。把不同的东西混淆到一起,显然是牵强而缺乏说服力的。这个思路无法真正解决网络的定位问题,更无法达到对网络本质的思考。作为“媒体形态的一种”,先后出现了“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的概念。具体考察,从时间序列上说,网络不是“第五媒体”,更不是“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这点已有公认;从承载内容的性质和符号载体上说,网络也不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理解后一点有些复杂,我想从“媒介的特质”和“传播的意义”两个角度来说明。首先从“媒介的特质”的角度考察。我们知道,信息的载体是符号,符号传播是媒介的形式的本质。新闻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他们的最大特质是各自拥有独特的符号系统。报纸主要靠文字;广播主要靠音响;电视靠以影像、声响为主,文字为辅。独特的符号系统,是识别三大传统媒体的基本依据。而网络的符号仍然是文字、声音和影像,只是综合利用,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传播符号。然后,从“传播的意义”的角度做考察。传播的内容是新闻、神话传说还是历史知识也是媒体定位的标志。“三大媒体”都是在“新闻的意义”上谈的。所谓在新闻的意义上,是指他们都以新闻为本位,为重要任务。而网络显然是信息的集散地,它包含了不同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实时聊天、电子邮件等等。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旨趣,从总体上网络传播是“大杂烩”,并没有形成对新闻的重点强调。以上分析看出,把网络从“媒体”或“媒介”的角度,进行传统或习惯意义上的排名归队,无论是“第五媒体”、“第四媒体”或“第四媒介”,都是不妥当的。(二)把网络的讨论分解到“网络具体形态——网络媒体”的讨论的阶段网络与媒体关系探讨的突破,就是把“网络媒体”的概念从宏观抽象的网络的大概念中抽取出来,而从网络的一个形态组成来考察,单兵直入的讨论获得了成果。“网络媒体”的提法,就是在这个认识背景下升温的。2000年后代替“第四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讨论网络时的主要探讨对象。[3]“网络媒体”的界定有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在网络传统新闻网站媒体和商业网站媒体,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征,具有“准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因为庞大的网民规模支持着网页的浏览率。当然“按照传播学的定义,一种媒介使用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1/5,即可被称之为大众媒介”。[4]所以即使目前的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也不能断言它已经成为大众传媒;但是根据互连网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肯定“网络媒体”成为大众传媒是未来的必然。这个阶段的探讨进入了网络的具体形态组成,讨论因为具体化而更为集中,对象的特性也更为清晰,“网络媒体”概念的出现表明人们对网络的认识开始深化。“网络媒体”的概念回答了上面的疑问:网络作为整体不是媒体,但网络的组成部分“网络媒体”是媒体;我们可以暂时搁置是“第几媒体”的争论,至少从“网络媒体”概念中,我们长期感觉到的网络具有的“大众传播”的性质终于落到了实处,而不必忍受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强烈感觉网络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属性和特点,一方面却清楚地察觉到网络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巨大差异。这两个感觉形成了一个在传统认识框架里解决不了的悖论。“网络媒体”概念破解了这个难题。“网络媒体”回应了此前我们关于网络是“第几媒体”,是不是媒体的讨论;同时网络与“网络媒体”的不同,也暗示和提醒了研究“网络是什么”的复杂和困难。(三)“网络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进一步的追问是,“‘网络媒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媒体”?具体化这个追问,我们需要搞清楚“网络媒体”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它与传统媒体有怎样的不同?是本质意义上的不同还是表面的差异?前面搁置的问题再次提出,它与传统的三大媒体是什么关系?网络媒体是一个突然侵入的不速之客,还是一个和睦友好的邻居?是一个熟悉的同类还是一个陌生的异类?从媒介符号来说,传统媒体各有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系统;而网络媒体没有。“网络媒体”的新闻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的符号语言系统,包括文字、声音和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媒体”似乎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异类,而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邻居。“网络媒体”并不具有本质意义的特殊性,更多地是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模仿”和重新组合。从内容上说,无论是网络传统新闻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的新闻传播,都是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延伸”。新闻网站从内容到形式,极大程度地依赖着传统媒体的资源。商业网站在主要意义上也只是传统媒体新闻的重新组合,而非本质意义上的颠覆或反叛。所以,把“网络媒体”理解为传统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展延伸”,是一种合理的逻辑。网络媒体是延伸,而不是创新;是熟悉的再造,而不是陌生的闯入;是文明的变迁,而不是文明的断裂或者重生。

(四)把网络看成是“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阶段这个阶段,人们看到了网络的不同功能取向和复杂的性质。正像“网络媒体”概念的提出一样,“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同样表达了人们分门别类研究的努力。既然整体的认识很难达到,我们不如分别表述这个复杂的对象。“网络媒体”概念是对网络组成形态的个别研究,而“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的提法则是对网络功能的总体上的分类研究,前者是微观的,后者是宏观的。这些认识终于深化和丰富了人们对网络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机械地为网络做一个定义。同时,“信息平台、商业平台和虚拟空间”这个表述的意义还在于,超越了“媒体”的说法。这个提法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网络的社会本质,为未来更准确地理解网络提供了一个台阶。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分类的视角,如果网络什么都是,那么也什么都不是。我们仍然需要一个更本质的概括。(五)网络就是虚拟世界具体的、分类的角度看问题解决了许多基础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来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映照,那么“网络媒体”的母体网络呢?网络的对照物是什么呢?找到网络的对照物和联系,我们似乎也就可以找到“网络是什么”的答案。这个思路接近马克思探究“人是什么”或“人的本质是什么”的思路,马克思如此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5]经由关系、联系来解释本质,是一个合理的路径。由此知道,“网络是什么”,当然也可以从网络与对照物和网络的全部联系中,认识网络的位置、特点和作用,那么“网络是什么”的问题也就得到一条清晰的出路。“网络是什么”的长期争论展现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复杂表现为网络上形态众多,作用和影响各异;其多变性表现为网络上原创技术出现周期很短,网络组成部分新成员不断增加,新功能不断开发,原有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研究思路就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我们长期从“网络和媒体”的角度来试图认识网络的本质。结果证明不成功。我们在探讨“网络是不是媒体,是第几媒体”的时候,长期纠缠不清,认识混乱。我们把“网络是不是媒体”这个问题抛开,跳出这个狭隘的怪圈,直接讨论网络对于人意味着什么?用信息流的观点来看待网络可能更能接近网络的本质。信息总是从一地流向另一地,信息的复杂流动,也可称为精神交往,成为信息时代的非常重要的内容。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是一个推动信息流动的计划。所以,如果把信息比喻为乘客;那么网络上的形态组成,如“网络媒体”、电子公告等就是在道路上奔跑的汽车;网络就是道路。三者的关系就是“乘客、汽车和道路”的关系。同样,我们观察另一个系统,信息依然是乘客;各种形态的传统媒体是在道路奔跑的汽车,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现实世界可比喻为道路。那么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道路奔跑着形态不同的汽车,汽车里坐着乘客。这个比喻的意义在于,把网络和现实世界看作是同等的存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对存在,互相作用和影响。那么,网络能够承担这样大的比喻么?网络有资格成长为足以与现实相对而存在的“第二世界”么?从历史上看,李普曼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的概念,[6]这些概念都传达出这样的含义:在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时代里,大众传播媒体营造的信息空间,已经构成了一个区别于现实环境的“第二环境”,也即“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尽管当时这个环境还没有足够完整、真实和独立。而在今天,这个“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在网络的催生下已经相当成熟,甚至形成了夏学銮使用的“网络社会”[7],开辟了马克·波斯特提出的“第二媒介时代”[8],发展出一个张允若提出的“第二世界”。[9]那么我们将面对着刘建明提出的“双重存在”的“社会”(即领土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和超级信息和观念全球化的社会)。[10]我们深知,网络在传播技术方面的优势远胜传统大众媒体,它对“信息环境”、“拟态环境”的构成起到更为巨大的作用。社会演变的信息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这两个趋势就决定了未来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对立而存在。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联结和影响。如果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那么此前的“道路和汽车”的比喻,可以置换为比喻为“大地和房子”的比喻。那么显然存在着两种“大地和房子”,现实大地上建造着现实中的传统媒体形态;虚拟大地上建造着虚拟中的网络媒体形态。在本质上,虚拟大地不是“上帝之城”,只是现实大地的一个变形的折射;同样在本质上,网络媒体形态不是“创新”的产物,而是传统媒体形态在虚拟大地上的折射,也是延伸。这个比喻超过了传播的意义,而是建造了一个“精神交往”的世界。如果说,传播毕竟强调的是信息的流动和疏离个体的连接;那么“世界”的概念显然要大得多,它包含了驻留和传播,固守和变迁,稳定的秩序与流动的革命或者改良等等。最后笔者的观点水到渠成,“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超过了“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更充分而且有说服力地解决目前网络理论解释中遭遇到的困惑和纠缠,也是我们对网络本质认识发展的新阶段。[参考书目]:[1]方兴东:《“网络社会化”新时代的来临》,参见陈卫星主编:《网络新闻和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闵大洪:《网络传播研究亟待加强》,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3]闵大洪:《网络媒体定义与中国网络媒体生态环境》,参见邓炘炘李兴国主编:《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4]杜骏飞:《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第1版,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年8月[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10]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2

[摘要]旅游纪念品是旅游六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带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出发,结合大庆旅游纪念品营销案例,对纪念品的新媒体营销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大庆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63-03

1引言

旅游业作为快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展。在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纪念品的销售收入一般要占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50%左右,而我国目前仅为20%左右,旅游购物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虽然设计开发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旅游纪念品,经济效益也有了一定提高,但距离新产品所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有一定距离,这主要是由于在旅游营销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景区和目的地的营销,忽视旅游纪念品营销所致。

 

而现今日益强大的数字技术革命正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新的媒体形式——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电纸(子)书、网络电视对传统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导的媒介形式提出了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行业都不能无视新媒体的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方式需要跟随这一潮流进行变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研究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纪念品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

 

2旅游产品、旅游商品与旅游纪念品的概念区分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或其他相关概念都还未达成共识,甚至没有完全统一的名称。各种概念之间界限模糊,本文在对旅游纪念品营销研究时,有必要界定旅游纪念品的定义,理顺旅游产品与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揭示旅游纪念品的本质特征。

 

旅游商品研究的早期,有许多学者把旅游商品等同于旅游产品,认为旅游商品包含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一切的有形和无形服务;之后有广义的对旅游商品的理解,认为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实物用品;而另外一种狭义的解释则是把旅游商品仅仅限定为旅游纪念品。

 

可以理解的是,对旅游商品不同的理解是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而做出的,虽然不同的理解从其自身研究的角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样也有他们的缺陷。把旅游商品等同于旅游产品使得旅游商品内涵过于宽泛,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难以区分旅游商品与普通商品及旅游产品;将旅游商品理解为旅游纪念品,理解过于狭隘,说明不了旅游商品对旅游经济的真实贡献,对于如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也是不利的。而需要看到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购买的商品不仅仅只有纪念一个目的,还有比如体验、享受等其他目的。另外,价格的吸引也会成为旅游者购买商品的动机,如在旅游目的地购买免税商品。三者从概念上区别如下表所示:

 

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概念辨析

旅游产品[]指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涵盖了旅游者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和劳务,包括了无形产品和服务及旅游线路

[bhdg4]旅游商品[]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出于非商业性目的而购买的实物性商品,它不包含旅游活动所必需的生活用品

[bhd]旅游纪念品[]即在旅游整个活动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具有纪念价值的旅游商品

本文中认为旅游纪念品,是指旅游者为了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怀念或者准备带回去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而在旅行游览过程中购买的富有纪念意义的劳动产品。

3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3.1新媒体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旧的媒介形式而言的。旧媒体,亦称传统媒体,一般指的是报纸、杂志、广播、户外广告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体功能不断拓展,媒体内容也不断丰富,在技术与媒体的相互交融发展中,媒体形式不断建设、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成熟。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更多指的是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宽带无线、有线、卫星网络等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传播数字化文字、声音、图像信息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sforallbyall)。”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熊澄宇教授将新媒体定义为:“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将新媒体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综合上述关于新媒体的定义,本文中所认为的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四大媒体(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言的新兴的传媒手段和方式,并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媒体特征。相对于传统营销,新媒体营销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有:搜索引擎营销、网站植入广告营销、网络社区营销、无线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博客(微博)营销及病毒式营销这几种。

 

3.2新媒体的特点

一般认为,在现代技术水平和条件下,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即互联网媒体、现代移动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基于因特网(internet)传播新闻和信息的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网络媒体拥有无与伦比的时效性、互动性及资源的优势。手机媒体是一种以手机为载体传播信息的媒介。手机媒体的受众资源丰富,根据工信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推算,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四亿户。而在中国2.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已达7305万人。这样庞大的用户群为新媒体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综合以上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将新媒体的总体特征总结如下:

 

3.2.1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新媒体蕴涵海量信息,信息量极大丰富,达到以往任何媒体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网络时代没有秘密。任何社会事件都可能引发网络关注,任何话题都可能引起热议与感慨,任何问题都可以放到网上征询来自世界各地的答案。与优点相伴的,新媒体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把关人”的角色,信息主体大量膨胀,也导致冗余信息大量存在。

3.2.2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普罗大众只作为信息接收者而被动存在。无论是观众还是读者,都无法通过这些媒介直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大众媒体与受众之间基本上都是单向传播。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多元的,传统的传播主体和受众现在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并且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每个个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手机平台消息,成为信息源。同时受众也可以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改变。

 

3.2.3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网络传播是一种双方向的

传播模式,传输者与接受者可以实现互动,受众能够随时反馈意见与建议,能够提各种定制要求,而传输者可以及时改变与调整传输内容。博客、播客等全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者,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注的信息。

 

3.2.4传播受众的个性化

网络媒体包括手机媒体的传播,都是一种真正个性化的传播。给十个人每人一部连着互联网的电脑,几分钟之后去看,每个人关注的内容都会有所区别。在资讯极大丰富的条件下,每个人的个性都得以彰显。事实上在新媒体的传播内容设计中,大多都蕴涵了受众的个性需要。

 

4以大庆旅游纪念品为例分析旅游纪念品新媒体营销策略

目前,大庆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主要包括石油工业类、民俗风情类、自然风光类、创意类旅游纪念品等4大类,已委托专业设计人员针对大庆本土的地域特色专门设计百余件纪念品,在旅游纪念品种类、数量和质量上远超过一般旅游城市。但就其销售现状来看,大庆目前有近40家旅游商品销售网点,主要以实体店零售为主,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个别景点和商场,尤其在百湖艺术群落呈现集群状态,各区县零星分布。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亟须建立一套纪念品营销策略,将大庆优质的旅游纪念品推广和宣传出去。

 

4.1搜索引擎营销

通过与搜索引擎网站的合作,大面积扩大大庆旅游纪念品营销的范围,迅速扩散宣传效果。通过搜索引擎进行传播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百度、谷歌搜索引擎冠名,即在这些搜索引擎的主页,出现大庆旅游纪念品和大庆旅游官方网站等的链接。第二种方法是购买搜索关键词,即人们在搜索“大庆”、“石油”、“磕头机”等关键词时,在搜索结果中出现“大庆旅游纪念品”的引导语句。第三种方法是在游客关注的信息中加上大庆旅游纪念品的标识。

 

4.2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一种低成本拓展和主动管理目标客户的全新营销方式,已经成为很多旅游机构关注的领域,旅游城市如杭州、旅游景区如九寨沟、旅游企业如艺龙等都前仆后继开通微博平台。据观察,许多旅游城市或景区在微博中的内容以当时当地美景图片欣赏为主,而旅行社在微博中的内容更新几乎都是当月行程的最新报价。极富煽动性的话语,每月不定期推出的优惠活动,让足不出户的网友快速知道旅游资讯,节省了大笔的平面媒体宣传费用。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旅游管理部门或者旅游企业所开设的旅游纪念品微博,一个专业的旅游纪念品微博的开通,为其营销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费用,而且凭借网络这一平台,营销效果可以呈现级数增长。

 

根据对众多旅游微博分析发现:直接新产品或公布旅游动态,用户的转发率和评论率都不高。而通过发起互动话题,或回答用户疑难问题的形式,获得的传播和互动效果却比较好。由此,旅游纪念品在开展微博营销时,需注意微博内容切忌全部都是纪念品推荐广告,可以适度增加一些体现公益形象或娱乐元素的内容,以降低用户对微博营销的反感度;在进行旅游纪念品促销活动推荐时,可多尝试通过发起话题或回答用户疑问的形式,以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避免形成一种单向交流。

 

4.3网络视频营销

众所周知,较之于影视传播,网络视频在传播方面有诸多的优势,比如实时性、海量信息、生动性、亲和性、参与互动性、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地植入广告,或在视频网站进行创意广告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

 

旅游纪念品的网络视频可以将纪念品宣传片、专题介绍片(即百余种纪念品从设计雏形到最终成品的一系列过程)、微电影等,投放在优酷网、土豆网等知名视频网站。当然也可以在旅游门户网站上(即大庆旅游网)上进行宣传播放,提高视频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当然也可以充分调动网友的积极性,获得网友的创意,开展“纪念品创意视频”征集活动,吸引更多的网友来了解大庆旅游纪念品。

 

4.4电子商务营销

开辟网络销售平台和电视购物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推广,完善营销体系,扩大商品品牌知晓度。目前大庆旅游网已经开辟相应的旅游纪念品网上商城,通过这一网上商城,实现旅游纪念品的在线购买,为旅游者解决了因为纪念品体积或者重量而放弃购买的困扰。除此之外,还可以依靠国内知名的一些购物网站,如淘宝、京东商城、1号店、团购网等,运用电子商务模式对旅游纪念品进行有效展示和网络销售。

 

4.5移动式营销

移动式传播是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对旅游者而言,移动终端主要表现为移动手机和平板电脑两种设备。现代社会,尤其是智能手机、3g网络和无线热点的运用,大大增加了人们用移动终端上网的概率。

 

当然这种移动式营销是将旅游纪念品与旅游目的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营销。一是通过对旅游者发送大庆旅游实时短信或者旅游手机报,旅游广告进行营销。对刚进入大庆市的旅游者,发送大庆旅游简介(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标志、历史人文、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内容),让外来旅游者对大庆有一个概括了解;对于在游玩中的旅游者,发送交通状况、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商店地址等信息,宣传旅游纪念品的营销网点。二是wap手机门户系统,即手机浏览互联网。通过这套门户系统,将大庆旅游新闻、目的地指南、旅游美景、酒店推介、出游交通、旅游地图、特色旅游线路、特色旅游纪念品等,从互联网延伸至手机用户,以此来扩大受众面。

5结论

web2.0技术的兴起以及新媒体的出现,为产品营销提供了更多种可能,使得定制化营销也真正成为可能。在当今的旅游市场,旅游购物正凸显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新媒体对旅游纪念品展开营销也逐渐变成一个值得研究的客体。当然不管利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进行营销,旅游纪念品不可能脱离旅游目的地单独进行,这是由于地域性是旅游纪念品的本质属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与创造研究的初步研究框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3).

[2]马东升.论“新型旅游者”[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3]陈霁.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4]郭炜华.新媒体基本物质及发展趋势[n].中华新闻报,2006-3-15.

[5]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界,2007(4):31-33.

[6]明高静,章勇刚.基于emica模型的旅游目的地因特网营销评价[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3):49-53.

[7]郭莎莎,韦铭,肖江南.web2.0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对旅游业的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8(1):37-41.

[8]冯琼兰.对网络时代旅游营销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7):172-174.

[9]杜小慧,周玲强,段建平.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与营销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7):49-52

.

(上接p56)

[6]刘刚,焦建云.我国资源环境特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宏观经济管理,2006.

[7]盛学良,董雅文.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环境导报,2001.

[8]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

[9]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道路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3

[关键词]执网能力;网络问政;高效能服务型政府;政府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31—04

一、执网能力的定义和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媒体也被看做继立法、行政、司法之后的第4种权力,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力量,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舆论在社会变革和夺取政权中的巨大作用,他曾经指出大凡需要变革现实的任何阶级、集团或政党,都必须占用和运用舆论工具这一斗争武器。在当前我国互联网络政治生态环境中,党和政府的执网能力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概念,它与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问政、网络民主和网络民意诉求等一些新的概念、新事物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带来了网民规模日益增长、网络媒体日益壮大、网络民意汹涌澎湃、网络问政渐入人心等一系列新变化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环境出现了新的情况。在诸多新的情况出现后,必然会要求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重新审视执政理念和相关政策,作出相应动作,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不仅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还要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引领新的潮流,从源头上避免网络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要加强和改善对执网环境的引导与管理,进而搭建制度化网络问政平台,推进高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程。人们将互联网引发的一系列新情况对党加强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概括为“执网能力”。鉴于此,有人认为执网能力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在互联网上的具体展现,核心是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能力和引导社会舆情的能力,进而提高党和政府在执政过程中的效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党的执政能力与互联网运用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尤其是指出了执网能力的核心,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概念而言,不免会有泛泛而谈之嫌,缺乏对“执网能力”的内涵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

综上所述,执网能力是指党和政府在其职责或权责范围内依法掌控、管理、疏导和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以及提高服务型政府效能建设的能力,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一概念涵盖了执网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揭示了党的执网能力的本质所在。具体而言,党的执网能力是利用互联网发展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的能力以及建设高效能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推动政府效能建设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二、执网能力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执网能力是一个崭新概念,它是党的执政能力在互联网上的作用,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政治生态环境的不断扩大,党和政府的执网能力建设势必会成为一个新课题。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执网能力概念是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适应互联网广泛普及和发展而提出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执网能力作为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恰好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重叠,人们对于自由和权利的维护、争取意识比以往更加强烈;人们追求真相、真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也开始萌发。由此,人们被积压已久的对于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精神的“普世价值”的渴望,借此之际在互联网的虚拟社会上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若没有互联网,人们的公民意识也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提升,并以其他方式和渠道表现出来,但不会那么淋漓尽致。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时代对于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昭示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有待加强与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4

关键词: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特质

网络媒体作为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媒体形式,以网站为基础,包括了视觉设计、支撑技术、社会化联系以及网络媒体公司本体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理念与技术创新、社会化交互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外在表现之一,网络媒体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也有着自身特点,这与其内在特质密不可分。

1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举例

网络媒体设计以网页设计为基础,包括了网站策划、网络动画、电子杂志、移动应用以及相关程序开发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设计属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范畴,具有设计与技术的双重属性。网络媒体设计在版式、用户交互、视觉符号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成为数字媒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网络媒体的平面设计风格是同种类印刷品的延续,比如公司网站的设计风格首先要遵从公司Vi手册指定的标志、色彩、辅助图形使用规范,和公司宣传印刷品一样,要使用一些象征性的图片,以表达企业文化与特质。另一方面,由于传播媒介和显示设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油墨转化为像素的同时,网络媒体依赖于超链接手段的超媒体阅读方式较之印刷品的线形阅读流程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视觉设计风格。比如网络媒体设计一般强调主菜单导航和分级页面构建,因此首页设计风格一般呈现集合性、模块性;二级、三级页面则逐步向具体内容展示靠拢。

Facebook简约的蓝白风格也已成为社会化媒体网站的色彩标准。除了视觉形式,Facebook围绕用户的菜单设置也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精髓:注册与登录模块、用户的信息、用户的圈子、用户关注的内容等等,网络与人的关系在这套菜单设置中可窥一斑。Facebook还针对公司团体设定了相应的公共主页,与私人用户形成“信息传播主体与粉丝”的一对多关系,完成了用户的二次聚合。公司主页包括公司识别信息、主题图片、相关介绍等基本内容。除此之外,针对每个公司的不同情况,精选出特殊模块单独放置在页面底部,形成专题,比如粉丝数量(likes)、重要事件等等。较之官方网站,用户在这样的页面中更能直观的感受到公司文化的影响以及与自身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公司形象更为鲜活。总的来说,Facebook打造的社会化媒体信息模式较之官网内容的繁密和搜索引擎的简洁有着别样的意义,形式和内容在此有着完美的统一。

twitter界面设计师维克托・洛伦克(VitorLourenco)为该网站设定了简洁而不失艺术细节的视觉风格,打破了以“纯色背景、拒绝装饰”为代表的高访问量网站的设计法则。对于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型博客而言,在发帖文字数量受限的同时,于视觉变化上却获得了一定的释放。网站背景中的平面插画以及类型各异的小鸟标志让这类网站距离用户更为贴近,在时下流行的微博型网站中几乎都可以找到这种轻松的设计风格。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平面设计风格也蔓延开来,在不同终端形成了各自稳定、延续的视觉特征。一般来说,移动媒体的界面设计更加简洁,适合手指操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在固有网页链接内容的基础上整合页面,精简模块,都做指引性信息,过多的具体内容交给深层链接或者外站链接。有些app应用甚至颠覆了传统网络媒体的内容展示形式,比如一款名为idaily的ioS应用,一改满是超链接的“大而全”形式,转向每天只推出一幅精彩照片与配图故事,其吸引力不降反升,这与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选择有关。当信息数量到达一定的限度,少而精的获取信息反而是明智之举,毕竟作为当今社会的读者来说,其自身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可以真正关注一件事情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视觉风格,典型公司具备的卓越行业洞察力也将成为网站设计的内容与结构策划的参考标准。

软件公司adobe在官方网站中较早提出了“解决方案(Solution)”的概念,在单纯的产品列表之外优化定义了公司产品的行业属性。“面向需求、给出解决方案”是adobe网站架构不断更新的指导思想。在最新改版的网站中,adobe将数字媒体与桌面出版行业划分为商业需求(businessneed)和行业(industry)两大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了数字分析(Digitalanalytics)、媒体间广播(Broadcast)、数字出版(Digitalpublishing)、教育(education)等多个门类,引入了云营销概念(adobemarketingcloud)概念。在这份解决方案列表中,adobe公司将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多样终端统一对待,体现产品的无缝连接特性。在当前的富媒体时代,廓清媒体本质、整合媒体资源与优化媒体感受成了每个创意与设计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典型公司给出的答案将极具价值。

总的来说,以twitter、Facebook、adobe为代表的典型it与互联网公司所体现出的视觉形式与行业分析是同行设计的重要参照,代表了网络媒体主流设计方向和默认标准。

除了网页设计类型,网络媒体公司及其所代表的数字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性的潮流,其影响力不可避免的要波及到更多的设计层面。以标志设计为例,在LogoLounge网站的《2012年标志设计趋势报告》中,符号集群(iconClusters)、透明叠加(transparentLinks)、虚实结合(SelectiveFocus)等类别都具有典型的数字媒体特征,体现在电子屏幕化的色彩表现(半透明、纯色和渐变色)、像素化图形、线条以及抽象概念表达等多个方面。

2网络媒体内在特质分析

通过案例研究,网络媒体平面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即便抛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其平面设计风格的特征依然清晰可辨。可以说,包括网络媒体公司与领导者的典型特质在内的诸多因素对其设计风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网络媒体个体往往有着统治性的绝对影响力,也可以称之为典型影响力。典型网络媒体公司简单的名称往往承载着深厚的科技、社会与人文内涵。如搜索网站谷歌(Google),其名称早已上升为代表搜索行为的动词。再以社会化媒体网站Facebook为例,短短几个字母让用户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是谁打造了这个社会化网站帝国,也很少了解哪些技术支撑起这个网站。Facebook不只代表着公司的名称,也不仅仅是是社会化媒体的“帅旗”,更是揭示了网络的互联本质――人的互联。社会化媒体业界有一句流行语:“Facebook就像一条大河,我们只要做里面的大鱼就可以了。”除非新技术驱动的时代到来,否则面对这些独一无二的名称,网络媒体行业中其他人能做的不再是超越,而是承认与追随,模仿者中可以分得一杯羹的也寥寥无几,这与很多传统行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it与网络媒体公司的领导者的创新人格魅力是行业绝对影响力的重要支撑。比如,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SteveJobs,1955-2011)即便在被公司解雇的时期也没有停止探索,重新创立neXt电脑公司,研发积累了多项新技术,为重返苹果并成功带领公司转型奠定了基础。苹果产品研发一度贯穿着“what’snotacomputer(不是电脑的电脑)”的理念,这也成了一种近似于偏执的创新口号。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Gates)早在1995年就早已预言了数项科技发展趋势,比如智能手机、屏幕触控技术、云计算等等,即便很多技术没有在微软公司实现,但领导者的洞察力和创新力让人赞叹,这也是微软帝国的精神基石。和网站名称一样,各大网络媒体公司的创始人或领导者的名称也带有极强的典型性,如同在it业界塑造出来的一幅幅带有浓厚个人主义色彩的英雄形象。在adobe公司的创始人约翰・沃诺克(Johnwarnock)退休的时候,乔布斯曾说过:“他是我愿与之打交道的创新者。他走以后,留下的只是一群西装革履的家伙,adobe公司也变成了垃圾。”言辞虽偏激,却体现了网络媒体这个行业领导者魅力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在众多创新类别中,技术创新是网络媒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种面向技术金字塔尖的淘汰模式使得典型网络媒体大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一时流行之选。Facebook的F8开发者大会所代表的开放性平台就是例证。该平台汇聚了数以万计的公司与个人参与到程序开发,这种人才汇聚成就了Facebook在技术层面保持着“典型性”,代表了公司站立在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

最后,用户也是造就网络媒体典型影响力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有着强烈的“圈地”属性,即吸引并留住用户,增强用户粘度。一旦吸引了绝对优势数量的用户,其他后继的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减弱。法国调研公司Semiocast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社交与微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的全球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大关,其中,活跃用户也有1.7亿之多。成立短短六年的时间,twitter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拜网站用户的高粘度所赐。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当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偶像都在使用twitter的时候,也就没有理由投奔别家了。

总的来说,典型网络媒体现象、公司、领导者、技术与用户驱动等一系列特征共同参与造就了这个行业独特的设计风格。

3助力网络媒体设计理论研究

当前,以数字媒体概论为代表的数字媒体设计理论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相对而言,网络媒体设计概论研究还未有成熟的理论成果。既然网络媒体有着极强的样本概括特征,可以从典型性特征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典型公司的创建背景、理念主张、领导者影响力、产品特性等等,积累出网络媒体理论研究的基本素材,为相关设计理论的创立提供有益的借鉴。比如,在数字媒体专业的特定课程教学中,可以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以一种行业的代表性公司为主进行介绍,拓展到领导者、产品、关联公司以及相关设计风格等层次,找出设计与行业共性的关系,在数字媒体概论的大框架下细分出网络媒体的相关理论点。

总的来说,除了技术与设计之外,在网络媒体行业影响设计师与用户的软性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将之成为“软精神力”。网络媒体行业绝对影响力,或者说是网络媒体行业的“典型性”作为软精神力的一种对其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一新兴的媒体与设计领域,需要界定和探索的方面还有很多。假以时日,将会有更多特征被发现乃至充分利用,推动数字媒体设计行业整体向前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沃尔特・艾萨克森(美).史蒂夫・乔布斯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5

这是一个以“电”的方式构造的系统,这个媒介的内容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一方面,它要求保持自古以来就有的新闻的可靠性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富有生机的、灵活多变的而且能在瞬间传遍全球的新闻。

这个新媒介潜在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但现在还很少有人有机会来研究它带来的可能性以及危机,在自由论坛(FReeDom-FoRum)下属的“媒介研究中心”出版的(《媒介研究杂志》上,新闻业的未来曾经是一个话题,来自不同媒介的学者们与从业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编辑们说: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如果要用一个趋势来概括所有媒介的未来的话,这个趋势便是各种媒介与计算机及互联网的交互作用。

按照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划分,网络媒介属于热媒介。受众不仅有选择权,还有知情权,可以参与、反馈甚至扮演传播者的角色,网络受众和媒体是一种互动关系。具有更大的自主性,是实际的信息用户。在这一众多的受众群体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差异,每种类型的人们都有独特的信念、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导致在具体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选择,理解和记忆。网络作为一个多层面的大众新媒介,必须在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同时,考虑不同受众的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从大众传播演化为小众传播或者分众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可分为消极的受众阶段、积极的受众阶段、用户阶段,我国的受众可以说处与第二和第三阶段,也就是说,我国的受众目前对于媒介已经由过去的“有啥吃啥、给啥吃啥”转变为自己拿着菜单点菜了,能独立于媒介产品之外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对于自己选择和批评的权利能较好地利用。这些权利的行使,势必对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网络媒体也应该转变观念,对待受众不能像过去的“消极的受众”阶段一样。而是要进入“用户”阶段,二者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概念上,内涵的变化才是根本的,相互重叠又相互延伸。

解读之一:“用户”概念探讨

在大众传播学兴起以前。人们对于受传者的称谓一般都是“读者”。但是之后,“受众”的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受众”: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告别了早期的“皮下注射理论”的研究之后,传播学学者们都认识到了受众的主动性,在传播学领域,主动传播者的概念迅速上升到了突出地位。后来网络媒体的出现,受传者的称谓更多了――“用户”、“网民”等。其次,用户与媒介的关系,相区别与传统媒介,是互动关系,网络用户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户,有很好的反馈机制与较多的选择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媒体的受众的流失与否完全取决于媒体自身产品的好坏,能否生产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商品”。

解读之二:分众化趋势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6

【关键词】新闻标签;网络热点;影响辨析

一、网络“新闻标签”概念及其特点

网络“新闻标签”的是指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传播工具,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标签化的制作传播,用来概括核心内容、表达个人立场的概念、短语或短小表述。

网络社会下,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更多的事件得以通过便捷的方式来传播,新闻的数量越来越大,在激烈的竞争中,媒体想通过新闻狂轰乱炸并不那么明智。因为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那些不是重要的信息,或者自己不关心的信息。因此给出直接的简短的信息概要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新闻标签刚好符合这一特点。新闻标签的形象生动,浓缩概括,幽默讽刺,草根通俗刚好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能在短时间内通过新闻标签的议题设置,告诉人们想什么。

二、网络热点事件中“新闻标签”的正面作用

(一)凸显热点事件,聚焦受众注意

“面对铺天盖地的庞大信息,那些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快餐消费的受众很少会对每一大段大段冗长的文字进行仔细阅读,而要使每一热点新闻事件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崭露头角和引起关注,简洁、精辟、耀眼的标签制作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标签具有巨大的能量,既能含蓄地提取新闻事件又能大胆地赚取网民好奇心,这是一种近似猎奇而又非常高明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广大的网友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根据形势情况,更改立场,进行道德评断,进行舆论谴责,将事件迅速上升为热点焦点事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习惯利用“新闻标签”接受新闻热点的方式。

(二)疏导公众舆论情绪,引导社会价值取向

网络“新闻标签”在网络中不仅具有具有突出热点新闻事件,聚焦受众的外在关注以外的作用,并且对于疏导舆论情绪,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网络“新闻标签”是网络媒体将事件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原有意思上的更加具体的表达,可以充分让受众接受了解并参与其中,为公众适合而公开得进行感情宣泄与思想表达提供了比较宽泛的价值空间。无论是专业的传统媒体还是普通的网络媒体,都经过了把关人对于信息的把关,本身就蕴含着把关人的价值取向。“新闻标签”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体现了议程设置对于新闻事件传播的巨大作用,能迅速吸引引导舆论。

(三)揭示社会更内部问题,有力的推进网络监督,参政议政

网络新闻大多是针对当前的热点事件,网络传播的速度优势和搜集资料的速度让网络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有吸引力。在事件还没清楚的时候,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视频,音频等第一现场的资料传递出来,供网民参与讨论。网络媒体利用网络进一步挖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将长久的热点事件整理成线,揭示事件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网络“新闻标签’在引导人们参政议政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网络“新闻标签”是对热点事件高度的凝练,新闻传播者在把关的同时,承担着揭示社会内部矛盾问题,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网络“新标签”会让人们更好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网络热点事件“新闻标签”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传播中“新闻标签”现象会改变新闻的事实

网络“新闻标签”的标签并不是对新闻事件完整的概括,它只是针对事件的某一方面侧重报道,因此会存在表达信息不完整或者瞎编乱造的可能性。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接受信息基本都是“标题党”,不求甚解。

(二)网络“新闻标签”形成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

大众传播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已经被打上了传播者的烙印。“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的报道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和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在“新闻标签”创造出来的时候,新闻传播者就将此标签刻上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在长期以往的接受信息中,受众对于某一标签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印象。

(三)网络“新闻标签”的“三俗”化和公信力低

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是与社会风险并存的,大众媒介在一方面具有提供消息、传播观点、引导舆论、提供教育和娱乐大众的功能,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在制造好处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制造“坏处”,反作用于媒介的健康发展。网络媒介通过海啸式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人们无暇深度阅读,只能进行浅阅读,而新闻标签这种直接了当的信心传播方式,恰好符合现在社会新闻传播的方式。

四、网络热点事件“新闻标签”负面影响应对策略

(一)提高受众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网络媒体所营造的网络环境有时并不是真实的现实环境,是传者进行新闻选择之后所营造的网络环境。因此受众在浏览新闻时,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除了要能对虚假新闻进行辨别还要自觉地抵制色情暴力等“新闻标签”。

(二)提高新闻标签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新闻标签”要与新闻基本要素相符。新闻的基本价值表现在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但在与此同时,要注重新闻的第一性――真实性的基本要求。网络热点事件中“新闻标签”往往在重要性、及时性上比较成功,但是“新闻标签”为了更好的聚焦受众,往往在真实性上的追求就比较低,新闻信息不准确时常有,甚至有完全的假消息。因此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标签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制作。

(三)加强对网络和媒体规范

网络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迫于经济利益的压力,不得不向“新闻标签”这个方向着手,利用热点事件中的“新闻标签”里提高自身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网络传播的相关责任法规,使得网络传播得以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违法、违规使用“新闻标签”的媒介和个人予以严厉打击。只有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才能真正使网络传播秩序的以正常运行,文化市场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7

多媒体教学其实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处理,将教学需要的相关文字信息,图像,视频等有机结合,在课堂上通过计算机展示出来,已达到教学的目的。

1.1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高校物理本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课程,在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结合后,使得教学内容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出来,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声音,图像,视频展示出来,这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而且现在的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创新的科学知识的更新的的速度也很快,教师可以积极的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自己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多方面学习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教师也节约出来更多时间,可以重点讲解难点重点,方便学生的掌握。

1.2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上搜寻相关素材,可以提高备课效率,例如在讲解物体的相对运动时,在课堂上,老师只能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或者板书说明,但是即使这样很多同学还是不太理解,会浪费时间。

1.3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很多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是因为物理概念本身难以用语言去描述,即使教师用板书来描述,也难以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但是由于物理概念其实都是一步一步推算出来的,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物理概念的推算步骤演示出来,使概念通俗易懂,而且动态的多媒体演示比教师用粉笔画出来的板书吸引人,学生会对内容记忆深刻,可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

2.1有针对性的制作教学课件。

一份制作精致,特色鲜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必须要满足几个要求。首先,需要突出表现教学目的,在制作中,课件内容必须要紧紧围绕新课标教学要求,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当然要针对课程特点,表现出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拓展式教学。其次,在课件中可以让具体的文字概念更加简洁,加入图表,图片,也可以插入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到知识,深入了解到物理过程,在视频中可以加入相关实验,让学生深刻掌握要点。最后,需要教师注意的就是,课件的制作需要美观大方,具有艺术性,在课堂展示的时候,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看课件,而是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制作时,也是需要注重美观的,文字,表格等内容的编排上需要规范,整体页面整齐,色彩要鲜明,做到赏心悦目。

2.2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过程。

多媒体技术是好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使它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几个运用措施,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最大的优势。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它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教师和学生才是主体,不能纯粹依靠多媒体就实现教学任务,课堂上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启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其次,在授课时,需要根据高校物理的课程特点,基于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结合,要多管齐下,两者优势互补。

高校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不断探索总结,实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是比较长远的,需要老师们积极探索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2.3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尤其在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实时将教学内容更新拓展,而通过网络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先进的物理知识,也可以在网络中查到自己学习不到位的知识,网络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最前沿的研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缺陷

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很多优势,但是还是要分具体的情况,其实多媒体教学也是有缺陷的。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讲话,学生只是在听的过程,这样的话,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教师就类似于放映师,不再与同学交流,便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物理课堂上,大部分概念公式是需要推导得出,老师如果只是根据课件来放映一遍,有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思路,从而掉队,这就需要老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教师一边讲,一边推导,学生可以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边听,一边记,可以帮助学生更专注的听课,提高教学效率。

4.总结

总的来讲,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但是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丰富起来,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不能忘记师生之间的交流,要将两者结合,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8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媒体;体育

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新兴行业,加快传播行业向现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书、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业态,发展手机网站、手机电视、ip电视、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电影等新兴的传播载体。”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更新,政府方面的鼓励和促进,我国的新媒体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2010年出版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曾指出:2008年以来我国网络新闻使用率始终在80%左右。2009年12月网络新闻使用率超过80%,网络新闻用户数量已达3亿。2009年,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实力不断增强,网络论坛社区继续引导网络舆论,博客趋于理性成熟,微博日渐成为潮流,即时通讯成为颠覆社会交往方式的,潜传播平台,iptV与数字电视快速发展,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报和手机电视备受关注。

在新媒体逐步普及的情况下,人民利用手机及网络途径获取体育信息,或者网络视频等形式观看赛事直播等,由于新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时,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这也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面对新媒体对体育信息传播的介入,传统电视媒体也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以达到有效地互补。对于传统体育媒体开说,虽然在研究和实际操作中都有一定的规模,也开始对新媒体,即体育网络媒体也在探究性建设,但如何使两者有效地互补发展,如何使二者能够取得良好地传播效果,及成熟的运用对策和影响分析都没有完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资源的运用,也阻碍了体育传播的有效性。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类别

1、新媒体概念

新媒体是和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对于新媒体的定义,主要是体现在“新”,在《新华字典》中,对“新”的解释为:刚出现的或刚经历到的,跟“旧”或“老”相对;性质上改变的更好。但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可以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旧相对而言。譬如,与报纸相比,广播是新媒体;与广播相比,电视是新媒体;与电视相比,网络是新媒体;与网络相比,移动媒体又是新媒体。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相对关系。在一定时间内,新媒体也是相对稳定的。

现在学术界对于新媒体还没有一致的定义。部分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基于数字化的多媒体传播平台,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产生的媒体形态,可以包括网络媒体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从传统的信息符号的角度来看待媒体,新媒体的应当看作是在无线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上发生的变革,形成的新的媒体形态,例如博客、微博、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等网络媒体。同时,可以把新媒体看做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整个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通过通信网络、互联网等途径,运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

通过综合分析,结合电视媒体作为标本,可以看出新媒体是在电视媒体成熟期后,逐步发展的以网络媒体和移动传播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即时通讯等媒体形式。可以看出,新媒体是媒体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未来媒体传播的主要发展趋势。

2、新媒体的类别

新媒体根据基于技术的种类,可以分为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二者相融合的新媒体。

网络媒体,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媒体形式,源于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相对,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通过超文本、超媒体、交互性的检索形式,使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信息更加丰富、复制传播性强等特点。可以把音频、视频。文字融合到一体,这种网络媒体的形式有:博客、网络社区、电子杂志、网络视频等。

移动媒体,是基于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的媒体形式,通过无线网络通讯技术开发,运用到个人移动数据处理终端的电信增值服务,也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品。现阶段,最普及的移动媒体终端是手机。手机由于便携方便,成为人们必备的工具之一,不仅可以用来即时通信,还能传递文本信息,发送音频、视频、彩信等,具有拍照、摄像、上网等多种功能。随着手机实名制的实施,可以更方便的分析受众的分析,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受众的年龄阶段、消费水平、兴趣爱好等细化的数据,这是其他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现在,移动媒体主要有手机信息、手机电视和报刊等。

二、我国体育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体育传播现状

1、体育电视媒体概念

对于体育电视媒体的概念,要结合电视媒体的定义来分析,即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电视媒体为传播载体,以体育相关信息为传播内容,以体育爱好者为受众的大众传播媒介。目前,电视媒体具有现场感、时效性、传播快等特点,成为体育信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现阶段的体育电视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是综合性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我国体育电视媒体的现状

(1)中央电视台一支独大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央电视台发挥各种优势,成立独立的体育频道,在我国体育电视媒体中具有绝对地位。央视体育不仅具有转播各顶级赛事的资源,还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国际体育赛事竞标权的电视媒体。通过这些优质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也高度的集中发挥,打造了很多致命的品牌栏目,例如《豪门盛宴》、《天下足球》等。

但随着部分地方电台的发力,央视也是优势与挑战并存,例如广东电视台在07年买下英超联赛的独家转播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争夺了央视的优质资源,使央视体育频道的垄断地位遭到挑战,部分地方体育电视媒体还进行合作,共享体育资源,突破各种限制,分割这央视体育的市场占有率。

(2)地方电视台实力参差不齐

虽然央视体育呈现一支独大的局面,但部分地方体育电视媒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它们通过联合购买优质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在某项运动项目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吸引了很多优质的受众。与央视体育相比,地方体育电视媒体所要的手续更加简化,节目的限制更小,更容易打造多样化和开放性。其他地方电视台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通过转播央视体育及其他体育节目进行艰难运转。

三、新媒体的体育传播现状

1、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主要途径是网站的宣传,包括门户网站、各机构组织的官网、传统体育媒体网络版、专业体育网站、体育电子杂志、体育博客及微博等各种形式。以下简单介绍三种主要形式:

(1)门户网站

我国现在有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几大门户网站,这些门户网站凭借强大资金和人员技术支持,成为体育网络传媒的中坚力量,这些门户网站不仅建立体育数据库,还对赛事进行网上直播,这些门户网站,为了获得更及时和准确的体育消息,积极签约体育相关人士和记者等,并通过网络媒体迅速快播,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逐渐成为体育传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2)专业性体育网站

专业性的体育网站是一种对某项项目进行专业化报道和讨论的网站,不仅详细的介绍项目的新闻、运动员及资料等,还有受众的讨论区等,结合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立体化的为受众提供最全面和权威的体育信息。

(3)机构组织官网

各体育机构组织都会有自己的下属网站,这些网站主要是官方消息,并提供相关体育项目的各种资料,信息十分准确和权威,但内容相对比较古板。

2、手机传播

现阶段,由于手机的普及性,手机传播体育的功能也原来越强,通过制定手机体育短信并与其他传媒形式互动,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体育信息服务。与过去相比,我国的体育短信定制服务都发生了质的转变,形式的多样化,使用户体验到更为优质的体育信息。随着手机电视的发展,这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将更加直观和便携,对于体育传播将更为有利。

3、数字电视传播

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的普及率还不够高,体育电视节目主要有几个比较强势的体育频道,是传统电视传播的新技术融入的产物,由于需要付费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受众接受体育信息的需求。

四、新媒体下体育电视媒体的困惑

1、自身问题

首先是体育赛事资源的高度集中,由于国家部门的相关支持,中央电视台成为各种优质体育资源的垄断者,这种政策性的垄断阻碍了地方体育电视传媒的长久发展,也使体育电视传媒市场无法健康发展,虽然,有些地区电视台依靠相关资源和成熟的市场运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绝大部门的体育频道都处于濒临关门状态。

其次是体育节目重复率高,内容单调。对于体育电视传媒,我国的体育电视节目的重点仍是赛事直播,国外多于国内,大球多于其他。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特色体育项目,及群众性体育项目,不利于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

2、自身劣势

电视传播的实质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着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决定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尤其是体育电视媒体。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传统的体育传播产生了很大的观念冲突,这一点很难在近阶段发生改变。

其次是,节目接收新技术更新迟缓,逐步导致受众接收新媒体的趋势变强。由于新媒体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及时性,所以受众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体育信息,观看体育运动视频等,这也是体育电视传播所不可比拟的。

五、体育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发展途径及趋势

由于体育电视媒体有着很强的政策支持,新媒体很难掌握体育新闻传播的主导权,而新媒体自身又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多样化功能,二者的互补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是我国体育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取药,通过各渠道的相互融合,在互补中共进,共同推进我国体育传播水平的不断提高。

由于新形势的发展,国家也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鼓励,一方面加大数字化转化力度,另一方面就是新媒体的深化开发。充分利用高科技,对传统媒体进行改造升级。国家推出的三网融合技术不断成熟,也为电视传媒和新媒体融合解决了技术难题。面对良好地传媒市场前景,和受众收拾习惯的逐步改变,二者的互补发展显得尤为的重要。

1、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新媒体对于信息资源有着十分显著地优势,可以随时更新体育运动的最新消息和数据,有着海量的体育信息资源和新闻源,有着高效的传播效率,对于体育电视媒体来说,可以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得时效性强、创意十足的内容,为节目的制作提供素材。而新媒体可以借助体育电视媒体的转播权,建立体育信息来源,从而提高体育信息运用的最好效果。

2、体育传播的互动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9

【关键字】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影响

一、概念界定

1、新媒体

郭庆光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物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等。”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也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他说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由此看来新媒体无非是指所有新的技术为传播活动提供的新平台。由于新媒体是与时间有关的相对概念,现阶段的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和手机。但是流行于20世纪代的电视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也是巨大的,并且至今仍深深介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此将其纳入研究范畴。

2、青少年

本文的“青少年”概念既指年龄特性,又指心理特性。在新媒体逐渐占领市场的情境下,孩子在较小的年龄就可以频繁的接触新媒体,青少年社会化有提前的趋势。我国法律规定18岁为成人年龄,就此两点笔者认为将青少年的起止年龄界定为10岁-18岁是比较符合现阶段青少年思想和心理特性的。

另外,本文多次提到“童年”一词,与青少年的青春期多有重叠,如无特殊说明,童年是指人在未成年以前的成长阶段。

3、社会化

从社会学角度讲,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美国学者阿恩特认为青少年的社会化分为狭义的社会化和广义的社会化。狭义的社会化鼓励其文化的所有成员坚持一种被限定了标准化了的信念和行为;而广义的社会化鼓励其成员在社会和心理发展上的广义差异性,更注重标准下的个性。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广义社会化方面。各种各样的媒体着纷繁复杂的内容,青少年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研究述评

近年来,学界就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做过不少研究,主要运用批判的方法,站在青少年作为施化者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对其社会化的消极作用。下面选取《童年的消逝》、《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三个文本进行分析。

1、童年的消逝――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童年的消逝》一书共分两部分,上篇讲童年的发明,下篇讲童年的消逝。上篇有个重要的问题,童年到底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围绕这个问题,作者进行了系统阐述。“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所以印刷时明了童年的概念。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随着书籍和报纸出现,人类知识分门别类、由浅入深、井然有序了,识字和阅读变成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一点点普及开来,学习阅读的过程为儿童和成人拉开了一条分界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羞耻的观念也逐步建立。于是尼尔・波兹曼说“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都是中世纪儿童不存在的原因所在。”

下篇揭示本书的主题,即电视文化使童年消逝,因为电视文化破坏了童年生态,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尼尔・波兹曼总结说电子媒介不能保留任何秘密,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在电视面前,儿童的羞耻观念被冲淡,作为儿童天性的好奇心被损害。

尼尔・波兹曼崇尚印刷文化,在他看来印刷文化是产生童年概念的主要原因,而印刷文化被电视文化取代的过程也是童年消逝的过程。印刷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识字文化是理性的、抽象的、完整的,在这种媒介下的人也是理性的,善于思考的,而电视文化摧毁了这种思考力,把人推向娱乐至死的深渊。

2、恶劣的社会化环境――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福建师范大学陈志写的《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比较全面的论述了网络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网络大大改变了青少年传统的社会化环境,使其变得复杂、恶劣、艰难和难以控制。这种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网络作为工具的特性给社会化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设置了障碍。网络的大容量、快速度造成信息泛滥,降低青少年的学习效率;网络所表征的工具理性抑制年轻一代价值理性的发展,削弱他们的人文精神。第二,网络作为媒体的特性给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培养、文化传承、价值观的统一和成人楷模学习造成了干扰。很多“青少年不宜”的信息也被呈现于青少年面前,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却很少被提及,这正是媒体的“新闻洞”现象。第三,网络作为虚拟世界的特性使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社会互动、人格形成、角色认同出现困难。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无规范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薄弱的懵懂青少年陷于其间,不能自拔,以至于他们与现实世界的人们交流越来越少,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3、鲜花与毒草并存――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作者张丽首先对上海城市和郊区中学50名14-16岁的学生做了抽样调查,得出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使用手机对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关系。使用手机的优势显而易见,便于与家人朋友联系,增进交流,减少青少年孤独感,还能获得一些有用的资讯,如天气预报、社会新闻等等。当然弊端也很显见,造成青少年攀比心理,增加家庭负担;手机辐射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过于依赖手机或者游戏,影响学业;手机上的不良短信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危害极大。

三、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思考

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新媒体使青少年社会化提前的看法。我们身边突然出现了很多小大人,他们比同龄时的我们更加成熟、老练、见多识广,同时,他们生理上性早熟的现象也让人十分担忧。但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可能被忽略了,那就是很多孩子出现社会化延后倾向。青少年沉迷于游戏、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越来越不适应,变得不谙世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实,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革新,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青少年社会化也有诸多正面作用。

从电视、网络和手机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来说,可以为青少年提供社会化过程所必需的资讯与信息。青少年除了要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满足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需求,比如说人际交往的需求,自我满足的需求,受到尊重的需求等等,他们每日都从媒体上获得大量的资讯与信息,以此作为成长的养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触媒体,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新媒体提供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健康的娱乐节目以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影像丰富着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启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

新媒体促使青少年社会化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性质预示一种新的社会化手段的创立。青少年基于“使用与满足”的心理,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条件等来选择媒体,媒体潜移默化地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得当,这种社会化途径更加人性化,更有益于青少年身心成长。但是这种社会化过程不可能是单独起作用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的监督和指导。

新媒体引发“反向社会化”。在新媒体情境下,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即“反向社会化”。现代社会,年轻一代比年老一代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明显快于年老一代,年老一代施行教化的权力逐渐丧失,新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向其父辈施加影响的机遇和条件。

结语

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它并不必然的导致善恶,对新媒体横加指责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是于事无补的。问题的发生是内外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教育工作者、媒介和整个社会是否真的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呢?人们真的足够关心自己的孩子吗?除了要求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又为他们纯真、快乐的童年做过什么呢?自我反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考怎样利用新媒体强大的工具属性,为青少年社会化铺就一条平坦的道路。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3

②【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6

③陈志,《网络与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3)

④张丽,《青少年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n].《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⑤[美]J.J.阿恩特著,纪秋发译:《青少年使用媒体实现自我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7(2)

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篇10

从“反常”看本质

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兴起,超女与超男、山寨文化、人肉搜索、百度竞价门等在传统的传播意识下无法合理解读的“反常”事件不断出现,动摇了一些传统的传播理念和根基。人们无法在旧的知识框架下解读这些现象,便产生一种焦虑和危机感。这种焦虑和危机在传统媒体、广告营销业、传播新闻等大众传播领域蔓延,这种“反常”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传统媒体的广告被分流到新媒体中来,同时许多传统媒体也开始向网络形式转变。2008年12月,美国年收益第二、总发行量第三的报业集团,创立至今已161年的美国芝加哥的论坛公司(tribuneCo.),因为不堪忍受广告严重下滑与网络媒体的冲击,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网络普及以来首家申请破产的美国主要报业集团,还有一些重要的传统媒体开始全面转向网络形式。与此同时,网络视频的大量出现,也开始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冲击。

人们开始思考这种“反常”,凤凰卫视新媒体Ceo刘爽先生认为:“新媒体形式上是一种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也就是说,新媒体是一种体验的革命,人的生存方式与话语权的革命。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观点认为,对当前的新媒体的审视应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这涉及传统媒体的思维范式问题,若想正确地解读当前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困惑,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才能发现新规则、新规律。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同科学共同体密切联系的历史,科学作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的复杂过程,其发展规律的内在性是同这个过程的主体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库恩看来,科学作为科学共同体活动的结果,它表现为科学“范式”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更迭。库恩所指的“范式”就是思维方式,他认为“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因此,接受新范式,常常需要重新定义相应的科学”。

库恩在论述“范式”时所提到的科学共同体,用在当下可理解为传播业的共同体,新闻业的共同体,营销业的共同体,网络业的共同体等。在网络化社会到来之前,这些共同体是互不相干的,但是高速推进的全面网络化社会使这些共同体出现了无数的交集,对于每个共同体原有的“范式”造成强烈的冲击,一个行业大融合的景观出现了,这种交流和碰撞必然会重新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看问题的视角。

“反常”带来的“危机”是思维“范式”变革的前奏

库恩认为:“一种反常虽然没有明显的基本重要性,但它所禁的应用却具有特殊的实践重要性。”2008年,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剧、山寨街、山寨报纸、山寨新闻、山寨搜索引擎等陆续登场,2009年新春之际,网络上出现的“山寨春晚”把山寨文化推向高潮,主流的中央电视台对“山寨春晚”的态度是不参与、不排斥,把它作为一个新事物进行对策研究,作为传统媒体的龙头,央视也需要新思维来看待网络上的春晚了。库恩说:“有时,一个反常能使人们对范式中清晰而基本的概括明显地产生疑问,所有危机都始于范式变得模糊,随之而使常规研究的规则松弛。”

几年前,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了电影《无极》,娱乐了大众,这种低成本的快速传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宣传方式,以“草根”为代表的个性化时代全面渗透着社会生活,“超级女声”的出现,把互动传播发挥到极致,完美地演绎了传播从“被动”到“主动”再到“互动”的转变过程。所有这些不得不使人们以全新眼光和视角来看待这些不断出现的“反常”。许多专业人士已经开始认识到以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能解决“反常”所带来的问题的,正像库恩所说的那样:“当一种反常现象达到看来是常规科学的另一个难题的地步时,就开始转化为危机和非常科学。于是这种反常现象本身就这样被同行们更为普遍地认识了。这一领域的越来越多的杰出人物对它越来越注意。”

库恩认为:“从一个处于危机的范式,转变到一个常规科学的新传统能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新范式,远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即远不是一个可以经由对旧范式的个性或扩展所能达到的过程。事实上,它是这一领域按新原理的一种重建,是一种变革这一领域的某些最基本的理论推广,以及它的许多规范方法和应用的重建。在过渡时期,会有一大批问题,既能由老范式解决,也能由新范式解决,这些问题之间决不会完全重叠。但是解决的方式也会有决定性的差别。当转变完成时,我们的视野、方法和目标都将变革。”

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转变。以广告传播为例,传统的整合传播信念是在追求广告效果的媒体投资回报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向”的和“盲目”的,同时广告效果是不能与销售直接挂钩的,而在网络时代,“分众”、“定向”的精准传播成为可能,以“互动”为核心的体验经济大行其道,数据库营销成为21世纪的主流营销方式,量化管理和评估成为重要手段。

除确立新的世界观之外,科学范式兴起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等,以构成科学范式的核心。网络传播平台刚一兴起,以技术为背景的网络传播共同体就用一整套完全不同于传统广告的术语和手段来重新定义网络营销和网络传播,点击率、关键词、注意力、流量、定向、转换率等新的术语仍在不断地从网络上喷发出来,并显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近年出现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网站联盟等新广告方式变革着媒体投放的区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仍无法确定其最终形态将是什么样,但其中所孕育的新思维、新思想的火花不断闪现,库恩说:“大部分新范式的早期形态都是粗糙的。等到其美学上的吸引力得以全部展现时,科学共同体的大部分人早已为其他方式所说服。然而,美学上考虑的重要性有时却是决定性的。”新“范式”一定是美的!

冲突是思想的牛虻

2008年的“3・15”,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垃圾短信”,修正了人们对无线营销和无线广告的理解。2008年12月,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专门就“人肉搜索”进行了探讨。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利用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网络平台,来获取信息的一种技术,所满足的是知情权,但这种知情权经常会和个人的隐私权发生冲突。该节目就一些社会热点现象提出了问题,“搜索”面前是否人人平等?公众人物的个人空间该如何界定?官员频遭网站曝光,是该立案彻查还是自正清白,网络监督与现行制度又该如何衔接?

与此同时,2008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一个月内4次探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中存在的问题,百度和谷歌相继遭到中央电视台的曝光,主题是围绕虚假医药广告为代表的虚假信息,央视在节目中点名搜索引擎: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甚至诈骗陷阱充斥搜索结果,使网民防不胜防。由此把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推到了风口浪尖。

无论是传统的报纸广告还是电视广告,都是“严格”将广告和内容相区别,百度“危机”就是因为百度“混淆”了“广告”和常规信息,客观上误导了公众。搜索引擎的系列问题,表面上是搜索引擎运营商对搜索引擎技术无限制的滥用和企业道德责任的缺失,其实质是规范搜索引擎运营法律“依据”的缺失。到目前为止,网络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和性质仍处在探讨和实践阶段,由于没有在本质上定义网络是大众媒体,网络就不需要为它的“公信力”负责,所以用以传统媒体广告为基础的广告法无法约束它的使用;反过来,如果定义了网络是大众媒体,由于它与传统的媒体有着本质的不同,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环境重新规范它的使用规则,显然传统的广告管理思维是用不上的了。传统广告管理的思维“范式”必须变革,从这点上说,百度既有错又没错,百度变革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搜索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百度一家有能力完全规范和控制的,行业的思维“范式”需要重新塑造。李彦宏表示:“百度作为行业领导者,有能力去做得比别人更好。所以百度经过这次做了一个净化,无论对百度,还是对中国互联网,都是成长中必须遇到与解决的事情。百度从来没有忘记为人类提供最便捷信息获取方式这一使命。“冲突是思想的牛虻,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真理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更容易出现。”

2007年10月8日,以“权威无线新闻,主流第五媒体”为理念,我国首家以独立品牌运作、具有独立新闻采访资质,通过手机新闻信息的新型移动媒体,江西手机台开通运营。江西手机台一开通就旗帜鲜明地定位为主流移动网络新闻媒体,江西手机台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拥有独立的记者编辑和新闻采编队伍。江西手机台这一全新的事物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拓展了人们对手机新媒体的认识思维,拓展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方向。

技术进步和信息化带来的网络社会是变革的基础,当前中国互联网广告形式五花八门,正在使用的广告尺寸多达17万种!“媒介的破碎化”显而易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媒体的发达程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的媒体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里,一方面,媒体自身在不断升级,竞争越发激烈;另一方面,各种传播类型和营销方式不断出现。而在整个环境里,互联网是影响整个传播媒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他因素也很重要,但是目前传播媒体的变化最根本的影响来自于互联网,而且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并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种革命。”

无论是“超级女声”的现象,山寨文化的冲击,人肉搜索的探讨,百度危机的困惑,手机台的出现,网络媒体的主流地位争辩等,这些社会的、经济的、行业的“反常”现象,说明我们当前处在“反常和危机”时期,这是一个重塑我们思维方式方法的时期,是“范式”正在转移的时期,是“传统”正在被打破的时期,是“破坏性创造”的时期,是“革命”将要发生的前夜。

科学革命是扬弃不是全盘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