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国际税收工作总结十篇国际税收工作总结十篇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29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1

一、涉外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我州直共有注册登记涉外企业35户,分别分布在:伊宁市19家、奎屯市9家、霍城县有4家,巩留县有1家,霍尔果斯口岸有2家。较上年增加10户。其中:中外合资企业28家,外商独资企业6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家。涉及到制造业的有20家,商业4家,通讯业4家,农业1家,旅店业2家,房地产1家,文化体育业1家,其他服务业2家。20__年共缴纳地方各税2679万元,比上年增加578万元,增长了28%。涉外地方各税已占到我州税收收入的2%。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行业仍然是通讯业,4家通讯企业缴纳地方各税共计2280万元,比上年增加1330万元,增长了140%。

新增10家企业中,中外合资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2家。共缴纳地方各税47万元。

二、加强涉外税收管理,提高纳税服务。

20__年我州在涉外税收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税源分析工作。州局对做好税源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就做好税源分析工作从八个方面再次进行了明确和要求。各县(市)局按月召开税收分析会,根据税收完成情况、重点税源的发展变化、税收收入特点、经济税收政策等情况,结合税收增长规律、相关经济指标及经济增长趋势,准确预测税收情况,掌握税源变化情况和经济发展对税收的影响,为完成税收收入计划奠定基础。

2、规范涉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对涉外企业有形资产的转让和租赁及无形资产的转让加强征管。严格核实关联企业之间是否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出租和转让房产。

3、按照规定配合有关部门对我州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了联合年检。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及时上报了20__年度涉外税收业务报表。本年度我局未开展税收情报交换、售付汇凭证、反避税等业务。

4、积极做好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基层局对涉外企业财务人员涉外税收政策进行培训,还注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及时讲解。同时针对部分税务管理人员对涉外方面的知识欠缺的情况,加强组织业务学习,有针对性、结合实际工作的学习,使涉外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税务干部管理服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5、进一步加强服务,确保政策落实。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到税收政策公开、优惠规定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将国家现行的涉外税收法律法规向企业做出及时全面的宣传,尤其是直接涉及到某个企业的政策规定要及时通知到该企业。

6、审批手续简化到位。简化办事程序,减少报批环节,突出"事前服务、事后管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在享受地方税收优惠方面的中间环节。在减免税审查过程中,严格按政策规定审批,不越权减免,切实让国家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实实在在服务于纳税人,积极主动地把国家的税收法规和优惠政策贯彻到企业。

7、为进一步规范涉外税征收管理工作,有效的提高管理效率,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重点抓好任务分配、税源管理、户籍管理、工作考核四个环节。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促进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明确税收管理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加强涉外企业税收管理。按照总局精细化工作要求,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制定了工作动态登记制、涉外税工作汇报制等办法加强对涉外税管理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作统一管理台帐,对日常开展的管理工作中要了解、采集和掌握的管理信息资料内容以及各项财务、税收指标等进行具体规定,要求作到下一户,基本情况清楚,应纳税种清楚,涉税辅导到位,税务发票清楚,并及时、准确、真实的登记管理笔记,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涉外地方税收收入增长后劲不足。从今年看我州的涉外企业数量增长较快,但经营业绩不够理想,今年涉外税收增长主要来源于中国移动、联通通讯业,增长了1330万元。而多数企业应纳税额在下降。部分企业处于无收入状态。新增10家企业只增加税款47万元,对我局的涉外地方税收收入贡献不大。

2、目前涉外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除个别几个企业外,财务核算不是十分健全,且规模也较小,针对这种现状应加大对涉外企业财务人员税收知识的培训,提高办税质量和纳税意识,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管理和检查,以查促管,及时纠正涉外

企业涉税过程中的一些违规行为。3、提高涉外税收征管水平。涉外税收政策性、专业性强,情况复杂,要求税务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既要认真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又要切实维护涉外企业的合法权益,目前涉外企业税收管理员对涉外税收业务接触较少、实践较少,对相关业务知识掌握较少,企业财务规范又多,税收管理员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现在虽保持了对涉外企业的相对集中管理,但涉外税收管理人员岗位不稳定,参加过涉外税收培训的人员并没有管理涉外税收,没有学以致用,人尽其才,上级局应加大对涉外税收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力度,提供必备的资料,要求基层局保持工作岗位和人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根据我州涉外税收的工作实际及涉外企业的具体特点,在20__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涉外企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培训和税收业务指导,不断提高涉外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税收政策知识水平。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作,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更好地引进外资,为发展__州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附件:1、涉外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2、涉外企业分行业统计表

3、涉外企业分类型统计表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在华外资;税收流失;流转税;税收收入能力法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2-0080-09

近20年间平均每年有近40%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涌入我国,构成了我国日益壮大的外资经济规模。

从税收流失的角度研究在华外资的税收问题意义重大。只有对外资税收流失规模有了一定的把握,才能够较准确地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国民经济影响,以正确引导外资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外资税收流失的研究,可以从流转税和所得税两个领域进行,考虑到流转税在总税收中的绝对多数份额,本文以外资流转税为研究对象,利用近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基于税收收入能力法对公开经济中在华外资企业的流转税税收流失规模做出较准确的估算,通过对其纳税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揭示其税收流失特征,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相关概念界定和已有研究综述

国内外从税收流失视角研究在华外资的税收流失规模的相关文献较少。税收流失是指根据国际国内的税收法律和政策应该收取而实际未能收取的税收,税收流失一般包括人们在现实中所见的偷税、逃税、避税、漏税、骗税、抗税、欠税、非法减免以及征税人违规导致的税收收入的减少等形式[1]。本文所研究的外资经济的税收流失就是将税收流失的纳税行为主体限定为外资企业,测算对外资企业应收而未能收取的税收收入。

国内外直接估算外资税收流失规模的研究文献较少。已有的税收流失规模测算的文献主要可分为地下经济及公开经济两个层面的税收流失规模估测。公开经济中的税收流失规模研究多采用税收收入能力法、样本推算法和曲线拟合法。样本推算法是用样本来推测总体,但样本的选取及其代表性将直接影响到推测总体特征的准确性,由于外资经济的典型、普遍性样本较难获得,该方法难以对外资流转税流失规模准确测算。曲线拟合法是以税收流失较少年份的税收收入数据来拟合出税收收入的增长变化曲线,以此来测算某一年度的理论税收收入,廖涵曾用该方法对我国的税收流失进行了估测,但外资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正常年份较难选择,且外资经济只是全国经济的一部分,不具有较多可分离数据拟合出反映外资税收收入增长的曲线,因此不适宜本文的测算。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法的研究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政府间关系咨询委员会(aCiR)成员为代表的两条思路,注重实证研究。aCiR在1962年创立了代表性税制法(RtS)用于比较各州间税收收入能力,1967年Lotz和morss将税收努力引入国际间税收能力的比较,发展了imF的“税柄”理论,成为定量研究税收收入能力指数第一人,其后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的扩展。国内关于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研究最早起步于国税总局1994年、1995年举办的税收收入能力估测国际研讨会,杨元伟对稳定的估算体系原则进行了理论分析,之后梁朋等学者做了相应的经验研究应用。该方法的原理与税收收入流失的界定与本文要研究的流转税流失问题最为一致,我国流转税主要税种的标准税基和标准税率的定义也符合该方法的要求,测算更为合理。

外资经济税收流失问题与全国范围的税收流失问题的主要差异是我国外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公开经济领域,相对内资经济来说,外资的地下经济行为比例较低。关于地下经济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众多①,合法的地下经济主要出于逃避税收的目的。1977年,Dunning研究指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及区位优势(L),因此从国际资本投资的动因分析,外资进入我国,尤其是初级阶段不存在以避税为主要目的的直接投资动因,缺乏进行地下经济经营活动的动力。另外,一定程度的外汇管制等因素增加了外资经济在我国经营的风险,对外资进入领域的控制,人民币汇率2005年汇改前的常年恒定,外资经济较高的准入门槛等限制,使得我国地下经济中外资经济的份额较低,因此本文对外资流转税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主要集中在公开经济领域。

二、税收收入能力法对流转税流失

规模的测算(一)外资流转税结构分析

流转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流转额或者数量以及非商品交易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流转税具有征税范围广、税源充分、征收隐蔽、税收管理便利、税收收入稳定等特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来源[2]103。我国各流转税税种的规模及流转税总额占总税收比重变化趋势如下页图1所示,流转税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四大类,近20年四税种收入总额占总税收的比重平均为68.69%,1998年达到最高,为总税收的74.23%,近年经过税制结构的调整优化,所得税比重有所提升,使得流转税份额相对下降,2009年降为总税收的64.76%,但仍占据了总税收贡献的近60%。涉外流转税具有与全国流转税相类似的结构构成和变化趋势,从下页图2中可以看出,近10年外资流转税额平均占到了总涉外税收的7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达到峰值79.93%,随后缓慢回落,2009年依然占总涉外税收的69.75%,因此流转税对全国以及外资经济的税收贡献重大,在研究我国外资税收流失问题时我们应对其重点关注。

①根据Cagan、Guttman、tanzi、Kaufman、Lacko、Schneider、夏南星、赵黎、徐霭婷、王永兴等学者的研究,地下经济是指未向政府申报收入、未被政府统计、逃避政府监督与管理的合法与非法的所有经济活动。

②根据《中国商务年鉴2010》相关年份数据统计计算得出。从下页图1中1998―2009年全国流转税占税收总比重情况可具体分析出我国流转税内各税种的构成情况。从全国范围看,增值税占总流转税的比重为58%,营业税为25%,消费税为10.8%,关税为6.2%,对比分析外资企业的流转税构成,增值税项占外资流转税额的70%,营业税只有13%的比重,关税占到了涉外总税收的10%,由于我国的消费税不是普遍征收,在全国及涉外税收中的份额较少。外资流转税结构与全国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领域不平衡。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从近10年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额平均比重来看,外资企业投资于第一产业的比例只有1.2%,高达62%的投资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余的32%投资在第三产业②,因此第二产业广泛征收的增值税成为外资流转税的主要税种。近年来随着服务业对外资的逐步开放,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产业导向政策开始发挥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投资于第一、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但从历史存量角度分析,作为传统产业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外商投资额较多的领域。

比较外资与全国营业税情况,第三产业广泛征收的营业税占据了全国流转税的四分之一,而外资投资于第三产业的存量相对较少使得外资营业税占外资总流转税的份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内外资缴纳关税的情况,由于没有获得外资实际缴纳关税的数据,本文根据关税的征税对象及相关税法规定,将外资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的比重作为权重,推算出对应年份外资缴纳的关税额。外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多,使得外资流转税中关税占据了较高比重全国关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外资及全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来自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对全国以及涉外流转税的总体结构进行分析之后,根据我国内外资经济体特征和相关税法规定,下面分别测算公开经济中全国及外资主要流转税种的税收流失额,并作出比较分析。

(二)增值税流失规模的比较测算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主要依据是1993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是针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在具体征收过程中,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计税和管理办法。2009年全国范围的增值税转型是我国增值税制度的一个重大调整,由原来的生产型转向了消费型,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增值税转型自2004年7月1日起先后在我国东北、中部等试点,200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推行,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同时取消了原生产型增值税时的进口设备免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政策。新一轮增值税改革正在酝酿,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开始增值税扩围试点。。增值税课税对象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仍执行税率分17%、13%两档,小规模纳税人按照简易办法,统一调低为3%征收。增值税目前是我国第一大税种,税收收入近十年平均占到全国税收总额的46%,涉外增值税在涉外税收中同样处于第一位列1994年之前我国外资企业缴纳工商统一税,并不是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在1993年税制结构的新一轮调整规范中,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11月6日国税发[1993]138号《关于涉外税收实施增值税有关征管问题的通知》,从1994年1月1日起外资企业也成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生产加工环节、批发零售环节、进口商品环节以及修理修配劳务四部分,增值税税收收入能力可分为应缴国内增值税以及进口环节应缴进口增值税。由于修理修配劳务的有关增值额数据较难取得,且根据近年《中国税务年鉴》中增值税的分行业分企业类型统计数据计算,在国内增值税实际缴纳额中,全国工业部门和批零部门实际缴纳的税额占总国内增值税的96.6%,外资企业工业部门和批零部门实缴国内增值税占总增值税的比重更是高达96.85%,因此我们结合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构成,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重要性原则,利用分税种税收收入能力法测算外资及全国国内增值税流失时,选用的理论税基为生产加工环节、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额,分别用对应部门的增加值代替2006年许文提出,理论上,部门增加值与增值税实际征收所对应的税基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差别,应根据具体内容调整,但由于缺乏数据且影响不大,通过考虑税基扣除后的调整法定税率来调节。。故本文对增值税流失的测算公式为

增值税理论征收值=国内增值税理论征收值+进口增值税理论征收值本文测算税收流失不考虑出口退税的增值税,从税收收入能力角度主要考证征收额,作为税式支出的出口退税不构成研究的税收流失,实际征收增值税扣除出口退税后的净增值税用来考量真实增值税税负。

(a)

国内增值税理论征收值=工业部门理论征收值+批发零售部门理论征收值

(b)

工业部门理论征收值=工业部门增加值×法定税率

(c)

批发零售部门理论征收值=批发零售部门增加值×法定税率

(d)

进口增值税理论征收值=进口增值税税基×法定税率

(e)

对于工业部门国内增值税理论征收值的测算,全国工业增加值及外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均可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在税率选择时,针对一般纳税人有17%和13%两档税率根据《中国税务年鉴》中工业企业缴纳增值税额的构成计算,近年一般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比重达到了98%,工业企业中小规模纳税人份额已经越来越少,外资经济中统计数据显示一般纳税人的比重接近100%。,低税档主要适用于农产品加工类、供暖供气、图书报刊类及农用等,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低,同时税法中还存在减免税规定,但缺乏直接的免税税基统计数据,对于法定税率的选择,本文在法定税率17%的基础上考虑全国平均税式支出为20%左右,即采用13.6%的税率进行测算。

近年外资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都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外资工业企业在增值税上享有了相比内资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和税基减免,例如外贸企业承接来料加工后委托外资企业加工,或者外商投资企业承接来料加工后委托其他外商投资企业或国内企业加工,可凭“来料加工免征证明”免征委托加工需缴纳的增值税,外资企业占我国出口加工贸易的平均比例高达84.5%,同时对于符合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采购的国内设备,可全额退还国产设备增值税等享受退税的设备范围是指符合《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通知》(国发[1997]37号)中规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投资项目在国内采购的设备。2009年1月1日因增值税转型已经取消该退税政策。,外资企业享有的税式支出比例高于全国水平,本文将外资工业企业国内增值税的税式支出比例定为30%,调整后的外资工业部门测算税率为12%许文在2006年对于工业企业国内增值税的法定税率的确定,采用工业统计中的应交增值税额除以增加值来考虑相关税式支出后的近似真实的法定税率,但根据《2011工业统计报表制度》,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是工业企业实际承担的增值税,并非工业企业应交的国内增值税部分,故根据现有的数据无法获得更好的法定税率的确定方法。。

对于批发零售部门理论征收值的测算,全国批零部门增加值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外资企业批零部门增值额由于没有直接的数据,本文通过可获得的外资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对其总产值进行加权处理,推算出外资企业的批零增加值。对于相关法定税率的选择,本文借鉴了许文的方法,比较工业部门和批零部门的真实增值税税负来推定批零部门考虑税式支出后的法定税率。对2004―2009年全国及外资工业部门、批发零售部门增值税平均实际税负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全国工业部门平均净增值税实际税负为11.68%,高于外资工业部门9.19%的实际税负,反映出了外资享有较多的税式支出。批发零售业增值税的征收,由于较少涉及“抵、免、退”的问题,实际税负普遍高于同年的工业部门,全国批零部门的实际税负为12.94%,高于工业部门1.26个百分点,外资批零业由于具有较高的增值率,其实际税负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我们在测算时,由于全国工业部门增值税使用13.6%的税率,考虑批零业实际税负较工业高,将全国批零业平均法定税率定为15%,外资批零业的测算税率定为15.6%。

关于进口增值税理论征收值税收收入能力法的测算,税法规定征税对象为进口商品,按照组成计税价格和规定的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进口消费税。具体来看,作为理论税基的进口商品要扣除免税部分,根据历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进口商品贸易方式企业性质总值表”分析,其所列的18类贸易方式中,只有一般贸易是确定征收进口增值税的,另外还有加工贸易转内销、减免税设备提前解除监管补税、后续补税等问题,但所占份额相比一般贸易很有限,因此本文测算时选取全国以及外资的一般贸易进口额作为近似的理论关税完税价格,选用17%的普遍税率由于关税完税价格一般由海关审定且会有部分经比对后被调高,进口商品中适用13%优惠税率的商品主要是粮食、食用植物油、饲料、化肥等,总值所占份额较低,根据2009年的海关统计资料计算,该部分只占2%,故本文统一选用17%的税率进行测算。。组成计税价格中全国关税实际缴纳额可以从统计年鉴获得,外资关税部分根据贸易比例推算,全国及外资实际缴纳的进口消费税可以从《中国税务年鉴》获得。

下页表2、表3分别测算了2004―2009年间全国增值税流失额/率及外资经济中增值税流失额/率,从测算结果来看,我国增值税近年的平均流失额约为2423亿元,流失率为10.99%,而同期外资经济中增值税的平均流失额306亿元,流失率为4.53%,平均流失额占全国平均流失额的12.66%。从全国增值税流失率的总体趋势来看,近六年全国增值税的流失率较为稳定,基本在10%上下浮动,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日益完善的增值税征管,多期“金税工程”的开展提高了增值税征管中的信息化、精确化程度,有效降低了增值税流失率。但公开经济中10%的增值税流失率不容忽视,从绝对量来看,平均2423亿的流失额占到了2009年全国税收收入的4.1%。

外资经济的增值税流失率有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由于外资享有了更多的增值税“免、抵、退”政策,较低的实际税负使其2004年、2005年及以前年度增值税避税行为较少,2006年开始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加速了外资经济涌入中国,许多早年注册经营的外资企业也逐步中国化,他们经历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形势的高涨,工业增加值有了较快的增加,但作为企业对于税收成本有着一定的控制,实际纳税的涨幅低于增加值的增幅,使得测算反映出税收流失率有所增加。2009年流失率的回落主要受到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出口经济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其增加值仅略有增加,应缴税额增幅下降。总体来说外资经济增值税流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因其平均税负较轻,避税动机不强。上页表1中的计算显示外资近年的实际增值税税负只有9.19%,低于全国11.68%两个多点,其较好的风控意识使得外资在公开经济中缴纳增值税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方式。另外海关进口增值税做到了源头扣缴,外资较高的进口增值税份额拉低了其平均流失率。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外资较低的增值税流失率并非只是简单意义的合法纳税,外资测算年度享有的较多税式支出正处于调整周期中,政府让渡的这部分税收属于广义的税收流失。如果按照全国平均13.6%的工业增值税率测算,外资的增值税流失额平均为776亿元,近六年的流失率将提高到11.85%,占全国测算平均增值税流失额的32%。

(三)营业税税收流失规模的比较测算

营业税征税范围是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作为税基征收的重要流转税。针对不同的应税项目,营业税则设定了不同税率,现行税法中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适用3%的税率,金融保险业(2003年前适用8%税率)、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适用5%的税率,娱乐业适用20%的税率。营业税中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针对外资企业基本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除对个别鼓励项目例如外资企业获得的软件使用费免税外,基本与内资企业享受相同待遇。

根据我国营业税分行业税基的可得性及税额比重,本文对主要营业税来源进行测算,将营业税征税对象分为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综合服务业六部分测算。对于第二产业中建筑业营业税理论应纳税额的测算,标准税基为建筑业营业额,由于总产值与营业额的近似可替代性,全国营业税税基,我们直接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建筑业总产值代替,外资经济中建筑业营业税税基也可以直接利用统计年鉴中的外资建筑业总产值,将其分别乘以对应3%税率计算出理论营业税税额。

随着外资服务业的逐步开放以及近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调整,外商投资额中服务业所占份额逐步提高,部分省区已经出现了服务业的投资比重超过制造业的现象。随着外资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外资面临的营业税额也与日俱增。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测算,由于缺乏总产值的数据,本文借鉴梁季的方法,利用总产出与增加值的关系(总产出=增加值/增值率),通过2007年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中对应的增值率,计算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全国总产值。对该行业外资总产值,本文利用历年外资投资分行业统计数据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投资额占全社会该行业投资额的比重进行推算。最后分别乘以标准税率3%得到全国及外资的应纳税额。住宿和餐饮业的理论税基是其总营业额,全国以及外资企业的相关数据均可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获得,标准税率为5%,同样不考虑相关的税收优惠《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从2006年开始出版,统计数据从2005年开始,部分缺失2004年数据通过趋势法推算。。

关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收入能力的测算,较容易获得是金融业增加值,本文采用类似处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方法,借助投入产出直接消耗系数表中金融业增值率进行推算,尽可能做到准确性。由于金融保险业的理论税基与其资产总额密切相关,本文通过《中国金融年鉴》中对应年份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推算外资的金融总产值。金融业从2004年开始统一使用5%的标准税率,外资可享受的减免税基比重不高,测算时不予考虑。

房地产业营业税理论值的估算,标准税基近似为房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可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分别获得全国以及外资的营业收入,故可以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其应纳税额。除了上述行业,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不但成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在改变着外资经济结构中的相对比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综合服务业营业额占据了一定的经济份额,对于这些新兴综合服务业理论税基的确定,本文利用金融业类似的方法,通过统计年鉴中的增加值除以对应的平均增值率得到。外资新兴综合服务业税基的推算,通过对应年份外商投资该领域的投资额占该领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比重计算,最后通用5%的法定税率得到相应的应纳营业税额。

通过全国及外资六大营业税征税部门的分别测算,加总后与《中国税务年鉴》中全国以及外资实际缴纳的营业税额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全国以及外资的营业税流失状况如下页表4、表5所示。从全国营业税流失测算结果分析,营业税年平均流失额达到了3000亿以上,平均流失率为34%,流失率基本稳定,外资年营业税流失额为134亿,2009年流失额达到了283亿,平均流失率为13.8%,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外资经济较快增长的营业税流失率与其加速增长的服务业份额紧密相关。服务业由于具有资产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经营成果难于监控等特点,使得营业税的逃税率较高。具体分析我国外资企业缴纳营业税的行业构成结构,从税基比重来看,建筑业中外资比重较轻,近年平均只占到1.2%,建筑业内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具有一定的税收流失率。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总体来说经营相对规范,但内资集中的公路运输、仓储行业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且不易监管,属于流失率较高的领域。同时一定的行业壁垒及相关限制,使得外资在该领域的份额较低,但近年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政策的改革,逐步吸引着外资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该领域。从住宿和餐饮业的营业额比重来看,外资份额较高,维持在26%左右,由于外资主要投资在住宿和餐饮行业的高端市场,相比内资经济的流失率较低。金融保险业中外资总资产只占到全国的4%左右,该行业的特点决定其税收流失规模较小。房地产业集中了一定比例的外资企业,近年外资房地产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行业15%,该行业避税、税收筹划行为相对较多,属于流失率较高的行业。外资对我国服务业的投资伴随着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从投资比重看,占据了该领域近12%的份额,且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该领域的营业税征管较为复杂,综合流失率较高。

经过上文的测算与对比,对在华外资的营业税流失现状有了一定的掌握,虽然外资服务业总体营业税流失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伴随外资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外资营业税流失率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年流失额接近外资增值税的流失额。

营业税相比增值税存在不易征管的问题,其重复征税等问题也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重视。我国目前进行中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2012年1月1日起,上海开始试点营业税改革,逐步将营业税并入增值税领域。方案明确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金融保险业和生活业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希望消除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进一步完善优化税制结构。对于增值税扩围的影响,已有学者对扩围的具体财政收入影响进行了分析,胡怡建通过投入产出法对扩围后的财政收入进行了测算,进行了增减税的阀值比较。如果考虑流转税的流失问题,本文的测算结果同样支持增值税扩围。比较本文测算的全国及外资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平均流失率不难发现,由于目前增值税相对较低的流失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将能够降低总的流转税流失水平,增加财政收入。

(四)消费税、关税税收流失的讨论

消费税占我国外资流转税的平均比重为6%,远远低于增值税和营业税合计80%的比重,且我国消费税的非特定征收性、价内税的特征使得外资消费税的流失额并不严重,同时外资消费税征税对象的相关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不对其做具体的测算。

对于外资关税流失的问题,随着海关征收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以及海关稽查、完税价格的认定等征管手段的增强,使得公开经济中关税的流失问题较轻,凡是正常入关、出关的应税物品基本都是完税的,流失问题主要体现在地下经济的走私行为中。且关税的税率较为繁杂多变,近年来我国关税税则的不断调整,使得我国的进出口关税平均税率一直在下降,较难用统一的标准税率进行测算,因此本文不测算关税的流失。

三、结论

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外资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在华外资经济完成了“幼稚期”到“成熟期”的转变,外资经济也具有了新的定位和历史使命。外资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贡献相应的财政收入,以往并不被专注的外资税收收入问题逐渐出现在专家学者的讨论中。

本文在税收收入能力理论体系下,分税种测算了公开经济中我国外资企业的流转税流失规模,并与全国同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重点测算了占外资流转税80%份额的增值税及营业税的流失情况,增值税的相关测算结果显示近年我国外资企业的年均增值税流失额为307亿,平均流失率为4.53%,低于全国同期11%的流失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纳税遵从度,但随着外资经济总量的提高,流失的绝对额不容忽视。对于营业税流失规模的测算,外资企业的平均流失额为134亿元,流失率为13.8%,低于全国同期34%的流失率,通过对外资营业税纳税行业的具体分析,得出由于外资服务业比重的提高和营业税较高的流失率特征使得外资近年的营业税流失率呈现上升趋势的结论,结合当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从减少税收流失的角度支持了该税改政策。

本文对外资流转税税收流失的测算尽力做到可获数据范围的准确性,测算的结果较符合经济现状。同时要注意到外资增值税流失规模的测算是在考虑外资享有较多税收优惠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按照与内资企业同等税则的规定,外资的增值税平均流失额将达到776亿,流失率将提高到11.85%,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应提高对外资税收流失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强外资的流转税流失管理。

税收因素虽然不是外资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不可否认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顺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调整结构的大局,可以充分利用好手中的税收调控工具,有效引导外资经济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外资的税收收入问题,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为经济增长发挥更大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绍华.税收流失的测算分析与治理对策探讨[J].财贸经济,2002(4):39-44.

[2]胡怡建.税收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aComparativeStudyoftheturnovertaxevasionSizebetween

ForeigneconomyinChinaandthenationalaverage

―BasedontaxCapacitymethod

maoChenglian1,HouJingwen2

(1.Schoolofinternationaltradeandeconomics,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Businessandeconomics,Beijing100083;

2.theSchoolofpubliceconomics&administration,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100042,China)

abstract:theturnovertax,whichmakesup75%ofallforeignrelatedtaxes,isstudiedtoshowtheforeignandoveralltaxevasionsizeofturnovertaxintheperiod2004-2009.byestimatingtaxcapacity.theresultsshowthattheoveralllossofforeignturnovertaxissmallerthanthenationalaverage,andthetaxevasioninthevalueaddedtaxislessthanthebusinesstax.Butwiththeexpansionofforeigneconomicscale,theabsoluteamountoflosscannotbeoverlooked.itissuggestedthatweshouldattachimportancetothecontributionofforeignrevenue,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turnovertaxonforeigncapital.

Keywords:foreigninvestmentinChina;taxevasion;turnovertax;taxcapacity

收稿日期:2011-12-28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行业税负;纯收入税负率;行业经济发展;对策

一、文献综述

税收负担是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承受的一种经济负担。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它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税负历来都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它不但影响着微观经济主体的实际收入水平,还反映了政府对社会财力的集中程度,进而影响着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能力。因此对税负水平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五篇中提出税收的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则,认为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有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瓦格纳的税收原则提出了政府征税应该在保证收入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减轻税负水平,且税负的承担应该是公平的。埃奇沃思模型认为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税制结构,应使每个人收入的边际效用相同。应当对富人课以重税,因为富人损失的边际效用比穷人的小。

近十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呈现了超常增长的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也就是否应该减税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安体富代表的学院派在《当前中国税收政策研究》、《税收负担与深化税制改革》、《税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等文中指出:这几年税收的快速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价格,经济结构变动,经济效益变动,政策因素,制度性因素,管理和虚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税费总负担较重,一些主体税种设置不规范,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进行适度的减税。不少学者与其意见相左。王文汇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税负水平的制度分析与优化设计》一文中指出中国目前的税负水平是适当的,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没有高速增长的税收收入,国家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财政规模和宏观调控能力,也就无法保证庞大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以及消除地区贫富差距、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转移支付等等,抑制“税负偏高论”对组织税收收入的不利影响。贾康在其《深化我国税制改革,应选择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一文中指出:我国尚不存在大规模减税的空间,主要原因是本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已经不乐观,减税将会使财政赤字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因此应该对我国的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虽然各位学者在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模型、变量以及侧重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对于我国宏观税负的现状,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即倾向于基于税制优化的结构性减税,而非全面的减税。在宏观上,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在微观上,税收负担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税后利润,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不同行业的情况不同,国家政策倾斜不一,税收负担也各不相同,由此,各行业的税收负担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会有所不同。通过研究行业税负与行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更好的结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方向,以税收倾斜对行业经济增加助力,推动政策的实施和产业转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

二、纯收入税负率

在税收负担的计算指标中,宏观税收负担指标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税收负担的轻重程度,而微观税收负担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状况。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间接税存在转嫁性,一般微观税负指标是以纳税人为依据,采取实际缴纳的税收总额进行税负衡量,纳税人实际负担了多少间接税很难量化,衡量存在困难;二是即便对于直接税而言,由于纳税人的利润或收入与纳税依据存在差异,也对税收负担产生影响;三是由于非货币收入的存在和其在纳税人间的差异性,也可能使微观税负指标失真。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实际税率etR(effectivetax-rate)是常用的税负衡量指标,它用所得税费用除税前会计利润得到,在税收政策和税法制定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所得税负担高低,税收优惠,税率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税后利润。Siegfried(1974)最早进行行业平均etR的研究,mcgee(1982)的研究指出,最低etR的企业有很高的负债,且多集中于资本密集度高和涉及自然资源的行业。国际上常用的税负指标etR符合发达国家以直接税为主要税收来源的现实,但是结合我国国情,作为一个以间接税为主体的国家是不适用etR指标的,更为科学的应该是“纯收入税负率”指标。在我国,所谓的“纯收入”是指税法计算出的税后利润加上所得税、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期间费用中涉及的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府行政收费等,即企业税后利润和政府所得之和。以政府所得除纯收入得到的就是纯收入税负率。计算公式如下:企业纯收入税负率=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收总额/(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收总额+企业利润总额)×100%。

对于有盈利的企业而言,其缴纳的税收都可以看做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有所得税是来自利润的。而对于亏损的企业,如果其总税收额大于亏损额,也就是利润总额为负,但其绝对值小于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种总额,可以看做是部分税收挤占了利润,也就是利润的全部承担了税收,还有一部分税收转化成了企业的成本,此时企业的纯收入税负率超过了100%。而如果总税收额小于亏损额,也就是利润总额为负,其绝对值大于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种总额,说明全部税收转化成了企业的成本,此时可以认为企业的纯收入税负率是无穷大的,但是由于不存在纯收入,也就没有研究此类企业纯收入税负率的意义了。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纯收入税负率也不是企业的实际税负,因为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中包含了可以转嫁的间接税,不过纯收入税负率应该是目前最接近实际税负的一种指标了。这个指标更为科学也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用这一指标研究我国不同行业税收负担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有着借鉴作用。

三、不同行业的税负现状与问题

在分析我国行业的税负状况之前,需要先了解三大产业的税负水平。产业结构是影响产业税负的重要原因。结合《中国税务年鉴》,近些年我国三大产业的税收弹性系数、产业税负和税收协调系数,我们得到结论。从GDp结构看,税收主要来源于国民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主体税种的税基与GDp中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对应,二、三产业的增速、比重对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影响较大。从税负态势上,1998年以来三次产业的税负均呈上升势头,产业税负的持续上升,无疑对行业、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增量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高出第三产业,但在增长速度上,第二产业趋缓,第三产业加快,体现出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1998年以来,第一产业税负较轻,协调系数也很低,体现了国家对第一产业的轻税政策,第二产业税收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1.77,即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1.77倍,说明第二产业的税收贡献持续高于经济贡献,且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较稳定,第三产业税负偏高,税收增势迅猛。因而行业税负研究的重点应放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行业里,使之更具有实际意义。

一般而言,宏观税负提高了,企业的微观税负也会提高。《中国税务报》曾报道,2004年全部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1.5%,而工业企业的增值税增长21.3%、所得税约增长3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4.2%,重工业增长18.2%,轻工业增长14.7%。不仅大幅超出可比价增长率,也明显高于现价增长率。近些年多数行业的流转税税负呈上升趋势,其中明显偏高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金融保险业等;偏低的行业有采掘业、建筑业、其他服务业等。从指标核算上看,纯收入税负率应以行业平均利润率和生产税作为基本参照,并结合行业结构调整方向、增加值的要素构成等进行综合分析。有的行业税负高且重是正常的,如卷烟和酿酒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高,而食品制造业、电力、煤气和水供应等行业的税负应适当减负,即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行业税负调整。

综上分析,税收与产业、行业经济的增长关系总体是协调的,虽然也有价格、征管等因素影响,但产业结构变动是决定性的,部分行业之间的税负不平衡也是客观的。因此税收政策要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对优势产业行业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推动相关产业行业产品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配合宏观调控,整顿过热行业的税收秩序,使之朝着与产业结构协调的方向调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减税的空间并不大,必要性也并不十分迫切,但是于2008年以来出现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的实体经济持续下行,确实将减税推到了万众瞩目的前台。即便如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为应对经济危机而适度减税是可以的,但不能过度减税,更不能演变为全面减税。中国目前税收负担的根本问题在于税负不公。突出表现在税制的结构性不公,区域税负不公,产业税负不公等方面,就行业税负问题,应在促进行业税负效率方面寻求对策,结合纯收入税负率进行有增有减的行业税收结构调整,从而促进行业经济发展。这对于丰富税收改革决策的依据,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会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实施行业结构性减税政策还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第一,相关行业结构性减税应与另一些行业的结构性增税相结合;第二,结构性减税应与行业大幅度减费相配合;第三,结构性减税应与加大行业信贷供给相结合;第四,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行业结构性减税应与加大民生投入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3

[2]岳树民等.优化税制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9~306

[3]郭健.我国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4)

[4]伍红.优化我国宏观税负结构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7(12)

[5]孙玉栋.税收竞争、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政策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

[6]安体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9(1)

[7]彭高旺等.我国税收负担:现状与优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2)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关税税率;调整;国际贸易;影响

   引言

   关税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税种,是为了满足国家经济与政治需要而确定的对进出口货物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制定合理的政策对进出口税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维护国家贸易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关税调整已经成为很多国家进行对外贸易调节的工具,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

   1我国关税调整的原则

   我国在关税调整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①继续履行加入世贸之后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②根据我国相关贸易协定与国务院有关精神来确定协定税率与特惠税率。③依据我国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基本趋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部分进出口税率做出调整。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税收政策与相关进出口管理措施,以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开展,对税则税目做出了合理调整。

   2关税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2.1能够改变国际贸易条件

   进口关税税率的调整对国际贸易条件发挥着重要影响,除非进口国需求完全没有弹性或者出口国供给有着充足的弹性,不然关税的税收转嫁就会发生。因出口国关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进口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且出口国越大,其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就会越明显。对于大国而言,征收关税会降低国内进口商在别的国家购买商品的价格,如出口价不变,进口价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内贸易条件的改善。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参与国际贸易的身份都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只能被动接受由国际贸易市场所决定的交易价格。然而,关税是价格的重要组成要素,如果对出口商品征收关税,会降低该行业的利润水平,从而严重影响贸易条件。因此,就现阶段的关税征管工作而言,各个国家仅对一些限制出口的产品征收关税。

   2.2贸易大国关税税率的增减程度与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呈反比关系

   一般情况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贸易大国的关税税率的增减程度与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呈反比关系。当贸易大国提高关税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就会降低。反之,当降低关税税率时,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就会加快。关税平均税率的下降与国际贸易量的急剧上升是过去半个多世纪内的一个全球趋势。

   2.3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与部分国家、地区的商品流向发生变化

   从大的贸易格局来看,随着减免税政策的不断调整,减免税进口商品的贸易量逐渐下降,而一般应税货物的进口量获得了相应增长,形成了一种新的贸易格局。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机电、化工、金属、运输以及纸制品等商品的进口税收占到了税收总额的绝大部分,虽然机电产品仍居榜首,但其原来的绝对优势地位已明显下降,而化工商品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化工产品的关税降幅大于总体关税的平均降幅。同时,在进口商品的总贸易量中,低税率商品的进口波动较大,这说明随着关税税制结构与税率的调整,进口商品的贸易结构正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关税结构调整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促进了贸易结构的高度化。依据关税结构对产业结构内在机理所产生的影响,关税结构的变动将会使产业结构向有效保护率高的产业倾斜。

   2.4将会影响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

   通过上调关税,抑制出口,增加国内市场供给,能够起到抑制价格的作用。以我国的化肥商品出口为例,如果某个特定时期化肥出口量增加幅度过大,会影响到国内市场的供求,从而引发化肥价格的波动。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5

一、新税法在征管上的改进

(一)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资格。新税法将原内资企业所得税以独立经济核算三个条件来确定纳税人改为以法人来确定纳税人,原内资企业所得税条例虽对纳税人规定了“在银行开设结算账户;独立建立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独立计算盈亏”三个条件,但由于缺少有限责任或自负盈亏的实质性条款,背离了法人作为基本纳税单位的原则。上述三个条件给予了税收征管人员从企业财务核算、银行账户设立的角度识别企业是否具备所得税纳税人资格的义务。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对以上三个标准争议较大,征管难度较大。新税法充分考虑和借鉴国际惯例,以法人作为基本纳税单位,遵循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规范标准,也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制度。

(二)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范围。法人所得税制下的纳税人认定的关键是把握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标准。新税法采用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的双重标准来判定居民、非居民企业。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一国居民企业来源于境内、外所得,均在本国负有纳税义务,称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只就来源于本国境内所得缴纳所得税,称有限纳税义务。

新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包括两种:1、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企业,这点比较好理解,依据了注册地管理标准;2、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企业。对实际管理机构的判定,oeCD税收协定范本将其表述为:企业业务所必需的主要管理和商业决策的实际作出机构。实施条例充分借鉴了此做法,规定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账务、财产等实施实质性全面管理和控制的机构。”

非居民企业包括两种类型:1、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2、中国境内虽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其中,对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即适用源泉扣缴征收办法,征收预提所得税。

可见,在所得税纳税义务上,新税法充分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对居民、非居民企业标准、纳税义务做了详尽规定,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国税收权益。

(三)关于汇总、合并纳税方面。汇总纳税是相对于总、分机构而言的。一般来说,分支机构不具法人资格,但按老办法规定,只要符合独立核算的三个标准,就分别纳税。在实践中,有些总分机构经批准也汇总纳税,两种税收待遇,加重了税务机关征收成本和纳税人遵从成本。新税法实行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此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应该自动汇总计算纳税,但汇总纳税容易引发地区间税源转移问题,新税法对此只作了原则规定,具体办法将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制定,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合并纳税是就母、子公司而言的。区别于总、分机构,母子公司都为法人单位,按法人所得税制要求理应分别计算纳税。但为了鼓励企业增强竞争力、发挥规模优势,部分国家允许符合条件的母子公司合并纳税,也考虑到合并纳税不符合法人所得税制方向,加剧税源转移问题,新税法予以严格控制,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企业间不得合并纳税。

二、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一)征纳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税收征管的普遍和核心问题,相对于增值税征收管理,企业所得税在这方面更为明显。在增值税管理上,交税工程建设和专用发票、税控装置和技术等手段使得以票控税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偷、逃税成本较高。而企业所得税基于税种本身管理的较大难度,涉及企业财务核算的方方面面和生产、经营全过程,税务机关缺乏较为有效的征管手段。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隐瞒纳税情况,纳税人纳税能力的信息是私有信息,作为政府代表的税务机关难以获得。

(二)征管范围划分不尽合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收入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国税发[2002]8号)第二条第一款:“自2002年1月1日起,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由于对新办企业认定标准有争议,国家税务总局陆续出台了几个关于明确征管范围的文件。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机关,两者在管理范围认定上各持所见,“误管户”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向国地税申报,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征管对象划分不按企业性质、类别,而是按工商注册登记时间,这就意味着相同性质、类型的企业,归属不同的税务机关管理,客观上为税收不平等创造了条件。

(三)监控措施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2、作为税源管理重要手段的纳税评估,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严密的具体操作办法,获取纳税评估指标信息主要限于“一线窗口”的申报资料,已制定的评估标准暂时只对5个税种制定了特定分析指标和使用方法;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往往是评估人员基于自身经验孤立地运用评估指标得出结论,表现出目前纳税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3、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地税、工商、统计、房管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建立。第三方信息获取和利用严重不足,数据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

(四)管理队伍有待加强。突出表现在工作量激增与管理力量不足两者间的矛盾。就笔者所在单位情况来说,2005年企业所得税户数有168户,2006年217户,2007年达272户,而企业所得税管理人员基本维持在10人左右,况且都是兼职,要承担催报催缴、涉税调查、纳税评估、临时性工作等多项任务。

所得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要想全面提高征管效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素质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加强,专职所得税管理员队伍缺乏。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思路

1、核实税基是基础,包含户籍管理和税源监控两个方面。建立与工商部门的登记信息共享互馈,与地税部门联合税务登记制度,将管户和管事结合起来,杜绝侵蚀税基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税款流失。

2、建立纳税人自核自缴的汇算清缴制度,明确纳税人责任,税务机关不再包办,实行纳税人自行汇缴与税务机关纳税审查相结合,提高汇算清缴工作的质量。

3、加快推进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创新纳税评估模型,建立省、市、县三级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所得税和流转税联评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4、推行属地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增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按企业执行财务制度类别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提高效能。

关于国、地税征管范围划分问题,建议按企业流转税的征收机关确定所得税的征管权限。

(二)建立税收经济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建立起上述四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形成一个以税收经济分析指导企业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企业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税务稽查保证企业纳税评估有效实施,企业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反馈结果促进税源监控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征管中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以实现税源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加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为保证税务部门及时、准确地获取第三方信息,许多国家在法律上设定了第三方义务。如,在所有oeCD国家中,雇主都必须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说明其支付雇员工薪的金额,多数oeCD国家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向特定纳税人所做利息支付的信息,在所得税申报处理上,美、日等发达国家不仅要求纳税人提供自身的应税申报情况,对交易对方的情况、交易金额也要一并申报,通过数据交叉比对就容易发现偷漏税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征管经验,我国也应该制定法律在申报环节规定纳税人对交易第三方提供信息的义务,这也是解决征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手段。

充分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加强现有税收征管软件一体化建设,实现税收数据标准化,提高数据共享度,应本着“职责分开、联合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改革现有的征管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共享的作用,加强税务部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构建电子化税收征管大格局,如正在试点的财税库银联网工作。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6

全年一次性奖金,即通常所说的年终奖,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的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先将员工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然后进行计算。如果在发放一次性奖金的当月,员工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数,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数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方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一个纳税年度里,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方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同时,员工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它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从国税发[2005]9号文件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年终奖与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以及其他各种奖金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三者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所得,从2011年9月1日起,适用工资、薪金所得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就是利用现有税法规定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优惠计税办法等政策,结合单位的具体发放情况,选择有利的计税办法,从而达到降低实际税负,在不增加单位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员工收益的最大化。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既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又可为员工增加实际收入,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为单位带来长远的利益。从国家、单位、个人来说都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二、现行税法规定的评析

一般情况下,员工取得的年终奖不同,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同;奖金低,应纳税低,实际得到的税后收入低;奖金高,应纳税高,实际得到的税后收入高。但在目前的超额累进税率计税办法下,却存在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即在各档税率的临界点处,奖金少量增加,税负却大量增加;而且奖金越高,随着税率的提高,税负增加的越多;从而出现奖金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的现象。

针对这一不合理现象,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思考。有的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少计算了11个速算扣除数,建议国家修改年终奖计税政策或另行下发补充规定,将年终奖的速算扣除数由1个改为12个。有的学者建议将工资薪金所得计税办法改为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方式,年度终了合计全年工资薪金收入,再按12个月平均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多退少补,以消除税收不公平。

另一些学者结合实际操作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发放办法。有的提出月薪应均衡发放,不宜发放季度奖和半年奖;在发放年终奖的时候应避开税收,并给出了适用修改前个人所得税法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的税收。

笔者根据2011年9月1日起施行的工资、薪金所得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出现行税法下年终奖的为:

18001—19283.33;54001—60187.50;108001—114600;420001—447500;660001—706538.46;960001—1120000

有的学者提出单位应根据不同的年收入,设计最佳的月工资与年终奖发放金额,并给出了现行税法下应纳税所得额最佳分配明细表(见表1)。

笔者认为上述种种说法虽然理论上合理,但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值得怀疑。首先,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年终奖可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来计税并且用除以12后的金额确定适用税率,本身就可理解为一个优惠的办法,如果再要求将年终奖的速算扣除数由1个改为12个,不免显得有点得寸进尺,不顾国家的税收经济来源。第二,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信息资源还不能达到联网共享,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由所在单位代扣代缴,在员工存在流动性的情况下,“按年计算,分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的实际操作比较有难度,谁能够取得年收入数据、谁来按年计算、谁来年终汇算清缴都是实际操作难题。第三,单位避开年终奖税收,可以在保证了员工税后收入的同时节约单位奖金的开支,但对员工个人来说,避开了就相当于该得到的一部分奖金没有得到,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既保证员工能得到应得奖金,同时又不会出现多得反而少拿的办法。第四,一些学者给出了年收入确定的情况下,最佳的月工资和年终奖分配办法,但是却忽略了大多数单位的实际情况(除实行年薪制的单位外),年终奖是单位根据全年经济效益对员工发放的奖金,全年经济效益只有在年终财务决算完成后才能确定,年收入到底是多少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计性,因此也就无法提前最佳分配。

三、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筹划操作办法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筹划中比较可行的操作办法是,利用年终奖金总额与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以及其他各种奖金之间的关联和共性,将年终奖金总额与发放当月工资相结合,在不改变奖金应发总额和当月工资应发额的情况下,将年终奖金总额拆分为“按一次性奖金计税的部分”和“合并到当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税的当月奖金”,选择有利的所得项目,使得个人所得税总额就低不就高,从而达到为员工节税的目的。下面结合实际数据通过eXCeL表格来演示具体操作办法。员工当月工资、年终奖金总额基础数据见表2:

1.计算不筹划应纳税总额

根据国税发[2005]9号文件的规定,如果在发放一次性奖金的当月,员工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数,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员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数的差额”后的余额,经上述计算后,得出年终应纳税奖金(列F)以及年终奖金应纳税(列G),并得出不经筹划的应纳税总额1(列H),见表3。

2.拆分年终奖金总额

为了方便拆分,先给出年终奖适用的七级累进税率表,见表4。

根据年终奖金总额所属含税级距区间,将区间上限确定为年终奖(列i),余下部分拆分出来作为其他奖金(列J)合并到当月工资中计税,级数1的区间上限确定为0。在excel中,拆分过程编制公式1可实现(以员工2的数据为例,由于本文中举例年终奖金总额没有超过108000的,所以公式只编到108000,实际应用只可参照增加)。

公式1:

年终奖(i2)=iF(F2>18000,iF(F2>54000,iF(F2>108000,108000,54000),18000),0)

拆分后的结果见表5。

3.判断拆分是否有必要

因为年终奖是按除以12确定适用税率,所以拆分出来的金额有可能比较大,导致合并到工资后反而适用到更高档的税率。所以还要具体比较拆分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取其较小的一个。拆分前后个人所得税总额比较情况见表6。

4.确定发放方式

根据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通过以上比较,选择最有利的发放方式,是个人所得税总额就低不就高,从而降低实际税负。筹划后年终奖金总额发放表见表7。

从表7中可以看出,经过筹划后的应纳税总额3总是为应纳税总额1和应纳税总额2中的较小者,经过筹划,总共为员工节省个人所得税31697.35元,平均每人节省1981.08元。如果单位员工较多的话,最终节省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将会更加可观。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反避税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外资企业40多万家,世界500强公司中约490家在我国投资,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达到1600余家。跨国公司通过避税的方式,造成我国的税收的大量流失,进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流失,税法的权威性遭受挑战。而我国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的法律规定却很不完善,反跨国公司避税的工作相当薄弱。因而研究反避税的问题变得必要和急迫,完善本国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立法,进一步加强反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跨国公司跨国避税的主要方式

1、公司居所的避免

公司居所的避免,即通过避免成为高税国的居民来达到避税的目的。跨国纳税人一般是针对各国对法人居民判定标准的不同,通过虚假迁出高税负国家达到公司居所的避免。公司居所的避免对跨国公司而言,其重要核心就是消除使其母国或行为发生国成为主要控制和管理地点的所有实际象征,即实现公司居所的“虚无化”。

2、利用转让定价避税

转让定价往往通过从高税国向低税国或避税地,以较低的内部转让定价销售商品和分配费用,或者从低税国或避税地,向高税国以较高的内部转让定价销售商品和分配费用,使国际关联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减轻。

3、避税地

其基本运作过程是:首先在国际避税地建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商业、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收或低税收,达到减少税负目的。

4、利用税收征管漏洞避税。

有些外国企业的代表处采取虚假的方法掩盖其是常设机构的事实,逃避我国税收;一些外国承包商将工程,假借第三者名义分订合同,以减少营业税;一些外国公司将应纳营业税的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转化为股息的形式等,从而逃避我国的营业税。

5、税收协定滥用

所谓滥用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一个第三国居民,利用其他两个国家之间签订的国际税收协定,获取本不应得到的税收利益。

6、资本弱化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是跨国公司通过调整外国子公司股权与债权的比例,使子公司的公司资本中债务资本的比例非正常地高于权益资本的比例,结果增加子公司的财务费支出,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逃避企业所得税。

7、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关联交易,人为抬高成本、做低利润

近年来,跨国公司交易内部化趋势明显,避税手段越来越复杂隐蔽,呈现出企业税收贡献与资源占用不匹配、职能定位与利润收益不匹配、中国企业贡献与获得回报不匹配等现象。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就要千方百计地使企业的税负最小化。

二、我国反跨国避税立法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国家税务机关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特别纳税调整内部工作规程(试行)》和《特别纳税调整重大案件会审工作规程(试行)》。截至2013年4月底,我国对外共达成或签署双边预约定价安排29例,转让定价相应调整31例。国家税务总局还对外了《中国预约定价安排年度报告(2011)》。但我国税法立法中有关反避税的很多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对主要避税行为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国际合作还有待加强。

三、我国防止关联企业跨国避税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上要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为反避税提供法律依据。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反避税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一是在《税收基本法》中体现反避税的意图;二是单独制定反避税法律,对避税的概念、反避税措施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形成一套完整、操作性强的税收专门法规。

2、创新反避税方法,有效监控跨国公司利润水平,防止国家税收流失

跨国公司利用国家间税制差异转移利润,不同程度地侵蚀了国家税基。为了对跨国公司的利润水平进行有效监控,税务部门应着手建立企业综合指标体系,分国家、分行业、分地区、分年度监控跨国公司利润水平。通过关联申报审核、同期资料管理和跟踪管理等手段,及时发现避税嫌疑企业,促使企业改变定价或税收筹划模式,主动提高利润水平。同时,税务机关还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仔细分析行业的经营特点、成本控制、盈利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理念和量化方法。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避免“双重征税”,又要消除“双重不征税”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既要避免‘双重征税’,又要努力消除‘双重不征税’。税务机关将继续深化反避税行业调查,着力加大行业联查和集团跨区域联查力度,压缩避税空间,提高纳税水平,同时加强反避税信息基础建设。同时,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税收领域的影响力,参与国际税收规则的制定和全球税制改革进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对话和交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经济利益。

4、税务当局与金融、工商、海关、驻外机构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涉外税收管理的立体协护税体系。通过相关业务衔接,可加强对涉外税收的综合治理,借助各部门优势,堵塞税收漏洞。

6、是要加强对反跨国避税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切实提高涉外税务征管队伍的整体素质。

反跨国避税工作复杂繁琐,要做好这项工作,人的问题依然是关键。因此,要经常注意总结、借鉴国内外反关联企业跨国避税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涉外税收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要在反避税工作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和惩处措施,促使其积极从事反关联企业跨国避税的查处工作

7、进一步拓展反避税领域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8

企业“走出去”需要关注哪些税收问题?

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企业要做绿地投资,有的是海外并购,还有的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或者在海外构建融资平台,组织架构上有的采用总分模式,有的采用母子模式等,不同的类型在税务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有“三板斧”的功课是一定要做的:一是要弄清楚东道国的税收政策和征管情况,二是要弄明白我们国内涉及境外投资经营的税收规定,三是要看我国与对方签订的税收协定。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建制度、设机构、配人才,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现代化的跨国企业。

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可以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吗?

可以开具。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具〈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有关事项的公告》,中国居民企业的境内、外分支机构应当通过其总机构申请开具证明,即由总机构向主管其所得税的县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提出申请。申请资料包括:《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申请表;与拟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收入有关的合同、协议、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支付凭证等证明资料;总分机构的登记注册情况等。

境外取得的收入,如已经在境外交税了,还需要在境内申报吗?

需要。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采用了属人加属地的原则,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居民企业应就其全球所得对我国负有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对我国负有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因此,取得境外所得的居民企业和取得与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境外所得的非居民企业,都需要向我国申报纳税。同时,为了解决上述境外所得在境内、外双重征税的问题,企业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境外所得税收抵免。

企业发生境外亏损怎么在税前弥补?

按照现行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同一笔亏损重复弥补或须进行繁复的还原弥补、还原抵免的现象。因此,按照分国不分项的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要求,企业境外项目发生的亏损只能由该国其他项目盈利或以后年度盈利弥补。同时,根据《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规定,企业在同一纳税年度的境内外所得加总为正数的,其境外分支机构发生的亏损,由于上述结转弥补的限制而发生的未予弥补的部分(非实际亏损额),今后在该分支机构可以无限期结转弥补。另外,如果企业当期境内外所得盈利额与亏损额加总后和为负数,则以境外分支机构的亏损额超过企业盈利额部分的实际亏损额,按企业所得税法5年期限进行亏损弥补,未超过企业盈利额部分的非实际亏损额仍可无限期向后结转弥补。

境外注册居民企业从境内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是免税的吗?

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自被认定为居民企业的年度起,从中国境内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以前年度,限于2008年1月1日以后,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同样属于免税收入。

出口企业申报出口退税后,税务机关多久可以办结出口退税手续?

2016年修订的《出口退(免)税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将出口企业分为四个类别,纳税遵从度高、信誉好的一类企业享受“先退后审”,税务机关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税手续;二类和三类企业分别在10个工作日和15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税手续;纳税遵从度低、信誉差的四类企业要先经过严格审核才能办理退税,20个工作日内办结出口退税手续。

企业的境外所得只有从与我国签有税收协定的国家取得才能享受税收抵免吗?

不是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可以抵免的境外所得税并不限于在已与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缴纳的所得税。因此,境外投资企业在还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缴纳的法人税或所得税,仍然可以按照有关国内法规定在计算中国应纳税额中抵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涉及饶让抵免的时候,必须在税收协定中有明确的规定才可以适用。

可以享受饶让抵免的境外收入在申报时怎么计算享受的饶让抵免税额?

根据《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号)规定,税收饶让抵免的计算按照饶让类型的不同有两种情况,一是税收协定规定定率饶让抵免的,饶让抵免税额为按该定率计算的应纳境外所得税额超过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额的数额;二是税收协定规定列举一国税收优惠额给予饶让抵免的,饶让抵免税额为按协定国家和地区税收法律规定税率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超过实际缴纳税额的数额,即实际税收优惠额。

境外开展的工程项目在增值税方面可享受什么样的税收优惠?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有三类与工程有关的服务适用免征增值税政策:一是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建筑服务;二是工程项目在境外的工程监理服务;三是工程、矿产资源在境外的工程勘察勘探服务。企业在境外从事上述工程类服务,可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

境内企业开展的跨境业务怎么才能享受增值税零税率政策?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规定,境内单位和个人向境外单位提供的完全在境外消费的10类服务,可以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其中包括研发服务、设计服务、软件服务、信息系统服务、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转让技术等。企业开展的跨境业务,如果符合上述规定,可以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文件还同时规定,境内的单位和个人销售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服务或无形资产的,可以放弃适用增值税零税率,选择免税或按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后,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境内企业能用境外盈利弥补境内亏损吗?若盈利来自不同国家,有弥补顺序要求吗?

根据《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的规定,企业可以使用同期境外盈利弥补境内亏损,对于境外盈利分别来自多个国家的,弥补境内亏损时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弥补境内亏损的境外所得来源国家和地区顺序。

在进行境外所得抵免时,“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的境外分支机构”是怎么界定的?

根据相关规定,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是指根据企业设立地法律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或者按照税收协定规定不认定为对方国家(地区)的税收居民。企业居民身份的判定,一般以内法为准。如果一个企业同时被中国和其他国家认定为居民(即双重居民),应按中国与该国之间税收协定(或安排)的规定执行。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的境外分支机构特别包括企业在境外设立的分公司、代表处、办事处、联络处,以及在境外提供劳务、被劳务发生地国家(地区)认定为负有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的营业机构和场所等。

对外业务没有中文合同是否会影响企业享受增值税免税?

企业能够提供符合规定的中文翻译件就不会对享受增值税免税造成影响。企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跨境应税行为免税备案手续时,如果提交备案的跨境销售服务或无形资产合同原件为外文的,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跨境应税行为增值税免税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29号)规定,应提供中文翻译件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另外,主管税务机关对提交的境外证明材料有明显疑义的,可以要求纳税人提供境外公证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税负;痛苦指数;税制改革

前段时间,“中国的税负到底重不重”成为媒体热议、百姓关注的话题。这起因于在美国福布斯杂志新近出炉的2006“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中国排名全球第三,税负痛苦指数是152,是亚洲经济体中税务最重的国家,第一是法国,税负痛苦指数166.8。

中国的税负真有那么重吗?对此,官方和民间的态度是不同的。

2007年国税总局计统司公布我国2006年宏观税负是18.2%。国家税务总局的算法,是按照税收占gdp比重得出的宏观税负,如2006年我国的gdp是20万亿左右,财政收入近四万亿,得出当年18.2%税负的结论。国税总局在其网站上指出:“不论是以不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口径,还是以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口径来进行衡量,我国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作为纳税人,企业和个人都认为目前承担的税负偏重。部分私企主甚至认为自己交的税超过了60%。我们先来看企业要交什么税: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也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所得税种,还有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烟叶税印花税车船税等使用式税种,共计21种。

除了预算内的税负,企业还承担着预算外税负。我国预算外收入占预算内收入的70%~80%,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2005年政府财政收入接近3.2万亿元,如果加上1.3万亿元的预算外收费、土地出让金5000亿元、社保8000亿元等预算外收入,我们真实的税负已经达到31%至32%。”企业还要承担一些如污水处理费之类的隐性税收,过去我国税和费的比例高达1:1。经过多年治理,我国的收费已经下降了不少,税和费比例减为1:0.6,但不管政府是将之归于税还是归于费,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构成其负担。

在税负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会如此大的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

名义税负,就是现行税制所规定的、理论上应当达到的税负水平。实际税负,则是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能够实现的、实际达到的税负水平。

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是根据公司税率、个人所得税率、富人税率、销售税率/增值税率,以及雇主和雇员的社会保障贡献等计算而得,以最高税率相加,得出总税率。但所采取的税率都是名义税率,而不是实际税率。这种算法没有考虑税基比重和税制结构,在很大的问题,如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45%,《福布斯》就直接取45加总,在实际生活中,达到最高税率的,只是极少部分人;又如将只占我国税收收入比重7%左右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与占税收收入近半的增值税的法定税率直接加总,再如我国的消费税是特种消费税,欧美是普遍的消费税,我国没有财富税,西方国家没有增值税,所以这个指数的排名是不够客观真实的。同时由于各种优惠及政策减免,中国的实际税率远远低于名义税率。随着税务部门加强征管和税收实际征收率的稳步提升,不仅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之间的差距已经在一步步拉近。

纳税人以名义税负来判定税负水平的高,政府部门则以宏观税负来说明税负水平的低。目前世界上像中国这样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距离甚远、以至于在税负水平问题判断上出现如此之大反差的情形也很少见。公众对税负高低的热议,反映出纳税人意识的增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对“中国的税负”这个问题,既要全面考虑中国国情,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得出较真实的结论。

实际上无论是税率还是税负指数都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税负水平,如同其他经济指数一样,税率、税负指数在相对比例变动的时候,真实的绝对水平往往被忽略。

影响税负水平的既有包括征收管理水平、纳税人的守法程度等在内的税制因素,也有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与企业和居民的分配体制,财政政策的收支状况等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企业效益提高,收入增加,税收水平自然也会上升。

事实上,中国税务收入增速已是连续10数年高于gdp增速。1994年以来中国税收的年增长率在12%左右,高于gdp年9.7%的增长率。以最近几年的数据为例:2003年我国gdp增长8.5%,税收收入增长了20.3%;2004年全国税收收入增长又创新高,达到25.7%,而gdp增幅为9.5%,税收增幅相当于gdp增幅的2.5倍。2006年全国未扣减出口退税的税收收入高达37636亿元,较上年增长21.9%,而gdp增长率是9.9%,虽然看起来税收收入只占gdp18.2%的比重,不是太高,但如果算上预算外收入,整个税费之和实际已经占到gdp的30%~35%。这一数字反映了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明显偏重。

货币基金组织(imf)一直跟踪研究23个工业国家和14个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问题,其研究方法也是使用税收收入与gdp的比重。研究表明,这些国家的整体税负在2000年之前处于上升态势,2000年之后出现了由上升转为稳定的趋势。从这一指标看,目前中国的税负水平发展中国家相比已属偏高,但略低于发达国家。但从趋势上看,中国的整体税负水平持续上升,美日等发达国家宏观税负持续下降,如果中国税收继续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增长的话,也许再过几年,中国的税负水平将会达到美国德国的水平。

结论与国税总局的数据是基本符合相符的,有必要适当控制税收的增长速度,否则中国的税负水平很快将高于发达国家。

造成目前税负水平偏重的原因和现行税制有相当大的关系。

现行税制1994年确立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方式,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我国现阶段的税制结构就是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制定的,主要体现在:(1)流转税占主导地位;(2)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个人所得税法并存;(3)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为流转税及所得税的必要辅助税种;(4)税务征管实行分级财政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几大税种都发现一些跟不上形势的问题。

增值税:中国多年来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使得外购原材料较少的基础产业的税负重于外购材料较多、扣除率高的一般加工性工业和商业。这既加重了企业负担,又不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也抑制了投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内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进而不利于贯彻国家的产业结构政策;不少商业企业甚至出现了零申报或负申报。

营业税:增值税、营业税并行以及对应税行为按收入全额征税导致税制复杂,重复征税,既不利于征管也不利于国家大力发展服务性行业的政策,同时,新的符合营业税调节范围的服务和行为却没有列入征收对象。有关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例如对娱乐服务业中的高消费应提高税率,而金融保险业的税率则应适当调整,因为随着国外金融机构大举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过高的税率对国际间资本流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消费税:消费税的有些条款已经过时,不能体现原来的立法意图和调节功能,如部分化妆品和护肤护发品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和日用消费品,不应再征消费税,而如进口洋酒、夜总会、保龄球场、高尔夫球场、高级皮毛、高档古玩等等应纳入征收范围。同时为了体现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应当调整纳税环节,改价内税为价外税。

所得税:我国的“税负痛苦指数”虽高居全球第三,对外资的吸引力却丝毫不减少。因为在我国,内外资企业在税收待遇上特别是在企业所得税上是有差别的,内资法人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企业所得税率为33%,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率为15%和24%.而且对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项目,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免征、减征地方所得税。外资企业税率因此优惠泛滥,所有的外资企业都有相应的优惠税率,内外资企业的优惠条件不同,优惠内容与目标不同,减免期限不同。这种内外两套企业所得税的税制虽然对吸引外资起到很大作用,却严重伤害了内资企业,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抑制国内投资。

在地区间、行业间的税负也不平衡。有关统计显示,地区间税负差距在扩大,东部地区GDp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税收负担却相对较低。在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第一产业税负上升;第二产业税负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税负下降明显。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税负上升,而商品流通行业和加工工业税负是下降的。

税收征管不力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税法随意性大,人情税、关系税广泛存在。法律漏洞问题严重,立法程序难以保证,影响了税负的公正性。1994年,我国税收的实际征收率只有50%多一点。2003年提高到70%以上。10年间的实际征收率提升了20%。这么大的增长空间说明了税款大量流失于征管环节。

因此说,目前我国现行的税收调控的广度与力度都还不够。民众的“税负感”非常沉重。税收没能充分发挥作为宏观调控杠杆之一的调控指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税收是公民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也即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获得的报酬,本质上是政府的一种收入。税收最重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供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教育、医疗等等),以改进全社会的整体福利,二是防止全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亚当斯密指出公平是税收的首要原则,税负应该与收入成正比。纳税人税收负担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者之间应当是均衡和等价的,讲究的是责权利对等,公众不能只要求福利而不纳税,政府也不能只收税而不管公共福利。

我国税负过重,增大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但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税收了多少,更为根本性的问题还在于:税收是干什么的?应该怎么用?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其使用应用于“公共目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反观世界上的高税负国家同时也是高福利国家,而我国则多半用于行政经费和项目投资。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官”。全国政协委员任玉岭称我国行政管理费用25年增长87倍,大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高达37960亿的国家实际支出中,只有21.33%用于公民最需要的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教育、医疗卫生四类项目。

福布斯曾为税负痛苦指数作出说明:“虽然税负痛苦指数及总体税负的排名通常相互吻合,但只有同时观察这两项指标,才能发现一个重要的矛盾——虽然决定痛苦指数的边际税率总体走向趋低,然而自1980年以来,只有8个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降低了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这说明税收转移正在出现,令起初光明的前景变得黯淡。总体税负表明,政府支出预计将增加,其中包括了公共赤字,还包括国家部门采用各种非税手段消耗掉的资源。”

福布斯的各项指数虽然不够真实,但总有它作为参照系的理由,它所编制的税负指数更大的警示意义在于督促政府加快税制改革,降低税负水平。大家都认为目前承担的税负偏重的理由主要有: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并不完善,纳税人并未享受到高福利;中国税收增长速度连续10多年高于gdp增长速度;中国还存在大量非税收费。

目前来看,实行以减税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时,但政府担心减税会影响财政安排,特别在当前经济过热时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税改时机一再推迟。

1994年税制改革是对部分税种进行的改革调整,当时税法尚未完全统一,税制不够规范和完善,还存在诸多不足,在社会经济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简化税制,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提高效率”是当前世界税制改革的总趋势,建立一套与国际税制相符合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国企业盈利能力加强,税收持续增长,全面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变得极其紧迫,每次大调整都让我们距离法制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税制更近一步。

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制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方案和措施,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体系。”

税制改革的主要一点是调低税率标准。2006年12月19日,全国人大通过法令,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两法合并”草案将企业所得税税率定在25%,体现了几个统一:对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税率,统一并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这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实施新税法后,内资企业的税负将减轻,外资企业由于过渡期措施的安排和继续保留的优惠政策存在,税负不会明显增加。

据测算,“两税合并”后,内资企业每年将少缴税1400多亿元。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从33%降到25%甚至20%,那么企业的实际税负将有望降到20%甚至更低。

税制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完善税收结构。例如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此项改革2004年在东北行业开始试行,但未在全国加以推广。

国际税收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贸易国际税收优化策略

现代经济学中对“国际税收”的定义为,它是几个贸易国家按照自己的政治制度,对跨国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财产征收的税务,其本质上是一种税收分配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国际税收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同时也成为了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

一、掌握税收内涵是基础

从大的范围说,国际税收本质上还是税收的范畴,这种税收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由于国际税收形成的经济活动情况特殊,其与我国常规的税收行为又存在着较多的差异。掌握国际税收的内涵是提高优化国际税收的基础条件,可以为税收工作提供依据。

1.税收分支。若以经济学理论为划分依据,国际税收并非是新的经济名字,其也是税收的分支形式。但与国家税收的区别在于,国内税收是在政治管辖范围内向纳税人征得税务;国际税收则是对纳税人跨国获得的财产征收的税务,最大特点就是纳税人性质不一样。

2.要素齐全。国内纳税的要素包括了:纳税人、纳税金额、纳税对象等,国际税收的各项要素都有。纳税人为跨国经营的企业或个体;纳税金额根据企业或个人的所得财产而定;纳税对象则是跨国经营得到的财产。尽管国际税收是小的分支,但其都具备了国内税收的各要素。

3.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不是国内税收中的企业或个人、国家两者之间的分配,而是国家、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因此,每个国家都不在对方的政治管辖范围内,所征得的税收金额必须要通过双方国家的谈判、商讨等过程,最终以协议的方式规定好的税额征收。

4.财政增收。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新“税种”,国际税收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同样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增加,许多发达国家都将与中国建立贸易合作关系,国际税收额将迅速增长。相信几十年后,国际税收将成为财政的重要来源。

二、创建新型模式是保证

国际税收不仅当前增长趋势明显,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作用更为显著。当我国对外贸易达到一定水平后,国际税收将会为中国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国家需从长远利益考虑,创造新型的模式来调整国际税收工作,保证国际贸易畅通运行。在创建新的税收模式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平等互利。在我国对外合作中提出了“平等互利”原则,主张合作两国都能获得理想的经济利益。在制定国际税收制度时,我国需和贸易国展开深入沟通,就税收的相关问题全面协商,在税收金额、优惠政策等方面达成一致,创建友好贸易局面。

2.确定目标。国际税收工作的开展应该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从税收中得到理想的经济利益是对外贸易的根本目标。我国的进口、出口贸易都必须对税收有所考虑,根据进出口总额来征收或缴纳税额。只有立足于实际情况才能让我国的国际税收“有利可途”。

3.掌握权力。政治权力是我国自始至终都要坚定的立场。在与其它国家交谈中,对在我国管辖内部进行经济活动的国家,应当在活动、纳税过程中掌握主动权,维护本国政治权利的独立性、自主性、统一性。如:坚决抵制其它国家干涉我国内政,不得干涉税收政策的制定。

4.科学指导。财务部门需对税收工作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大家熟悉这种新税收形式。指导税收工作时,财政领导需结合国内、国外经济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国际税收形成的时代背景,为国际税收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而税务工作者需严格执行国家的指示。

三、优化财务管理是手段

国际税收部门在对外税收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可以对征收到的税务金额详细记录,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以调整。优化财务管理是国际税收环节的主要手段,能为国际税收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1.引进网络技术。税收部门可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国际税收采取自动化处理方法。如:税收额大小的计算等,自动化税务核算、征收可以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防止税收出现误差。

2.建立正确意识。把国际税收作为我国财政的重点收入,让税收人员体会到财务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自己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让每比税收都能够及时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依据。

3.市场信息调查。国家财务部门可安排调查员到市场上,以及世界各国开展贸易调查,掌握各国的贸易信息。收集其他国家的资料能为我国国际税收政策提供真实的市场资料。

4.强化队伍能力。整体办事效率的提高才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才能优化国际税收工作效率。我国需加大对税收部门的投资,为税收工作者提供必要的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全球化发展,国际税收成为了新的税收种类。国际税收虽是国家税收的一个分支,但两者在有些要素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优化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应该掌握国际税收的内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国际税收计划,为我国财政赢得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江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税收问题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9,20(10):16-18

[2]许民伟:国家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新税收策略[J].商业研究,2009,13(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