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制药概念十篇生物制药概念十篇

生物制药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36

生物制药概念篇1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生物制药概念篇2

方法一:剖析概念内涵,确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其实质,更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概念的内涵,深入理解《课标》中的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并由此得到符合学生的教学深度和广度。

例如,在“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画出细胞分裂图(包括前、中、后、末期),每个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染色体变化的坐标曲线。由于学生受空间想象思维的限制和数学知识储备的不足,根本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学起来非常痛苦。对此,在课后研讨过程中,我跟老师们分析:在教学“细胞分裂”这个概念性知识时,《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是“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活动建议是“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通过剖析得出让初中学生掌握的内容有:通过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注意:是有染色体的变化,并不是要搞清楚各时期的染色体数,只要让学生知道是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就行;而以下内容应该不包括在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中:染色体数目、Dna分子数的具体变化(2n―4n―2n),画细胞分裂图,这种分裂方式属于有丝分裂。经过分析、调整教学方案后,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大家都有成就感。

方法二:研究前概念,提高形成科学概念的效率

在学习新概念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它的前概念有哪些,哪些是新概念形成的最大障碍,如何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错误概念。例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提到:如果你每次感冒都用同一种药,药效会降低,每年用同一种农药也会杀不死害虫。所以学生就很容易认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类似的错误前概念还有很多,如:“呼吸作用就是指呼气和吸气”“所有带藻字的都是藻类植物”“酵母菌是细菌”“植物在白天发生光合作用晚上发生呼吸作用”等。不同的前概念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的认知规律不同,教师可以利用前概念的认知规律来思考如何运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例如可以通过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法、演示实验法重新建构概念等。例如,针对“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这一错误前概念,老师们可以通过下列“问题串”用谈话法来解决:1.“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农药使害虫产生了变异”是不是指害虫产生了变异?2.变异是定向的还是不定向的?3.是不是用农药害虫就产生变异,不用农药害虫就不产生变异?4.用了农药后是不是全部害虫都会死亡?5.用了农药后为什么有的害虫不死亡?这些不死的害虫有什么特点?6.每一年用同一种农药,后果会怎样?为什么?以谈话的方式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串后,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因为有农药的环境对害虫长期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的结果)。”

方法三:围绕重要概念,精选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应该运用各种合适的教学策略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还要有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

生物制药概念篇3

1 比较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比较法,就是对照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它是众多科学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使用比较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药理学比较教学法是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和已经学习的药理学知识,对基本概念、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认识它们的不同,从而认识不同药物的特征和规律。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法,可使复杂的知识内容变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易于理解和掌握。

1,1比较法具有简易性、实用性

比较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药理学这门知识点多、涉及范围广的课程,使用比较法教学可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比较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比较法教学可以贯穿药理学教学的每一章节,针对药理学各种概念和药物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比较对象,赋予不同的比较形式,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还可以施以不同的比较方法。

1,3比较法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比较法教学是以两个或多个比较对象为基础,以已知对未知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它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对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2 比较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语言、图片、表格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药物的共性和特殊性,可以使所讲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1应用比较法比较易混淆概念,加强对总论中概念的学习理解

注重知识之间类比、联想的启发性,通过已知类比未知,启发学生联想,这是启发式教学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在药理学总论中,概念较多,学生反映难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在总论教学中应用比较法,将易混淆的概念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如:药动学与药效学、药物与毒物、效能与强度、质反应与量反应、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耐受性与耐药性、习惯性与成瘾性、副作用与毒性、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等,比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不同概念的实质,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2应用对比法,对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法教学

在药理学教学中,对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进行比较可形成鲜明对照,学生易于理解。如将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的作用进行对比。

2,3应用纵向比较法,对跨章药物进行比较法教学

对于不同章节药物的纵向比较,可以把学生从单一思维方式引导到发散思维方式,如,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的比较,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和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对体温影响的比较。

2,4应用横向比较,对同章药物进行比较

每章节精讲1-2个代表性药物,讲深讲透,用同类药物与之比较,再归纳异同点即可。对相同作用药物不同用途的比较及同类药物不同体内过程进行比较,围绕重点、难点讲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苯二氮革类与巴比妥类的区别。

2,5应用综合比较,做好综合复习

复习课是锻炼和提高比较能力的大好机会,将整本药理学课程的内容分为纵类和横行,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联系、比较、判断,既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同时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提高其比较、概括、归纳、分析等能力的目的。

3 药理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法的意义

3,1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与遗忘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强化记忆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再现能力。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比较法教学,有意识地把一系列相关的旧知识和新知识对比起来讲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创造机会使新旧知识在各种对比中以各种角色相互对比,达到提一个问题就可以记起一连串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通过多次对比,使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3,2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利用图表等形式来进行概念、药物的比较法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简单、明了,易于掌握。教学中也可以借用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来比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如讲授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回旋酶作用,达到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形象地把Dna分子比喻作麻花:讲授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时,可以将细菌细胞比作一个蚕茧,采用剥茧抽丝的方式,一步步讲解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生物制药概念篇4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25-01

生物药剂学是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l]。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使用由梁文权教授主编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与药物动力学合为一门课程,其教学过程涉及《药剂学》《药效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教材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枯燥乏味且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如何讲好《生物药剂学》这门课程[2],笔者总结了自己和同事们的教学经验,体会如下。

1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分为概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几个部分。概述部分着重介绍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生物药剂学在药剂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发展。药物的吸收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2],内容包括口服药物的吸收和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这一部分教学中,除重点阐明的相关基本概念外,对口服药物细胞膜转运机制及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部分在口服药物吸收内容的基础上从给药途径的角度以各论的方式分别阐述,此部分对内容应进行精选,精讲了几种最常用的给药方式的吸收,如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的吸收等。药物分布的内容同样是从基本概念入手详细阐述组织分部与药效、化学结构以及药物在体内蓄积的关系,了解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分布的情况,简要阐述影响药物分布的种种因素,此部分的内容从逻辑和层次上与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非常相似,只需简单介绍即可。药物的代谢内容相对较少,重点比较突出,首先是参与代谢的酶的种类及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其次,代谢反应的类型只需从总体上把握即可。再次重温了前面的内容。药物的排泄重点讲药物的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中肾脏排泄的机制是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研究方法为学生自学内容。通过对以上课程内容的精选,既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显现出各个章节间的相辅相成,让学生感觉内容丰富而不杂乱,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授课方式

本院的《生物药剂学》课程采用ppt课件教学。该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理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图画,总体上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堂课的“写擦”中解放出来;以往的授课方式完全采用老师边讲边写板书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老师和学生心理上的疲倦,由于教学过于死板,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学时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保证每一节课有足够的信息量,在课堂上须争分夺秒,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电脑扫描、数码相机拍摄等手段制作ppt图片进行授课,文字、图形、色彩甚至动画融为一体,教学效果大为改观。为此,我们把生物药剂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除了上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之外,教师主观上的教学风格和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尤为重要。这里所讲的教师主观上的教学风格主要指教师个人的言语风格以及与学生间的互动情况,如有的人讲课热情澎湃,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而有的人可能讲课如一湖春水不起波澜。虽然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足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样必不可少。有笔者认为课堂提问是中小学生式的讲课方法,显得幼稚,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大学课堂也可采用问答的方式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关键性或者概念性问题仍行之有效,这是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的过程中可强化和加深学生对概念或疑难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记忆。需强调的是教师的提问需在轻松、愉悦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毫无思想包袱,无论对错,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对容易错或易模糊的概念性和疑难性问题,课堂上的问答方式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式很多,不仅限于此。例如,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例,可让学生自己调研文献,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或者进行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上台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的与学生沟通,掌握和了解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我们采取如下几种方法:一是建立联络人制度,每班选派一名代表(一般为学习委员),作为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者,负责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二是向学生发放不记名征求意见表,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对老师授课内容及授课方法的意见或要求;三是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四是通过各种通讯方式沟通,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意见及时反馈给老师。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增加了师生间的沟通渠道,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

4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相关。本院的生物药剂学课程是药学、药物制剂等专业毕业班的重要专业课,针对毕业班学生普遍面临考研择业等现实问题,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面对多门专业课同时开课从心理上存在浮躁情绪,上课不如低年级时踏实,学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这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对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约束,而且可有效改善部分学生学习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改变传统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考核方式,建立更重视过程的成绩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外,把每次问答或课堂作业及考勤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纳入综合成绩评价体系,期末考试成绩并不占有很大比重。笔者认为在生物药剂学这门课程中,进行上述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良,有利于药剂学等专业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概念篇5

【摘要】从国际国内角度探讨了药学服务的概念及药学服务的内涵等药学服务理论,介绍了南京鼓楼医院自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卫生部对试点工作的要求,以药学服务的相关理论指导医院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实践,着重对临床药师工作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药学服务的理论及其在医院抗凝管理专业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对临床药师制的实施问题进行了讨论。

临床药师工作是近十余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它是药师密切联系临床,用药学专业知识服务临床,提高临床药疗质量的一项新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我院被列为卫生部临床药师制试点单位,分别在抗感染专业、呼吸病专业、内分泌专业、抗凝管理、临床营养5个专业进行试点。自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卫生部对试点工作的要求,以药学服务的相关理论指导我院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实践,并着重对临床药师工作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药学服务的理论及其在我院抗凝管理专业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待致力于临床药师制建设的专家学者的评论与建议。

1药学服务的理论

1.1药学服务的概念药学服务的概念是1987年由美国学者Hepler博士首先提出的。Hepler认为药学服务的核心思想是药师通过对病人用药结果的负责,改善病人的治疗愈后,最终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1]1991年,美国卫生系统药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Heathsystempharmacists,aSHp)把药学服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明确指出药学服务是医院药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aSHp对药学服务的定义原文为“themissionofthepharmacististoprovidepharmaceuticalcare.pharmaceuticalcareisthedirect,responsibleprovisionofmedication-relatedcareforthepurposeofachievingdefiniteoutcomesthatimproveapatient'squalityoflife”;。中文大意是:“药师的任务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治疗相关的服务,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2]。1993年,这一观点得到了国际药学会议正式肯定,并明确指出:“药师必须履行药学服务的义务与职责,药师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直接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技术含量应越来越高。”;

生物制药概念篇6

文/李红珠

患有癫痫的苏先生一直服用天津某药厂生产的苯妥英钠,病情稳定。一次他到药店买药时,这个牌子的没有了,就买了店员推荐的其他品牌的同种药,服用后,癫痫却发作了,这让他觉得奇怪。其实,若长期服某种药,体质也不好,随意换品牌,药效差异更易体现出来。

不同品牌药,“生物利用度”不一样。衡量口服药物被人体利用的指标是“生物利用度”,即服药后有多少能被人体利用。由于各厂家制剂工艺水平不同,生物利用度也有所差异,一般上下浮动20%,某些品牌间可能相差一倍。

几类药随意更换有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若一直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又突然更换其他品牌的药品,如果是从生物利用度高者换成低者,药效可能不够;从生物利用率低的变为高的,降压作用可能增强,如体质较敏感,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也会增大。癫痫病人服用的卡马西平,帕金森病人服用的左旋多巴等,如果随意更换品牌,都有一定风险。

服药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等也影响生物利用度。老年人、肝病患者或曾进行过胃肠手术的人药物代谢不同于正常人,如果碰到类似于苏先生的情况,最好先不购买;如果实在买不到相同品牌,最好先咨询医生。

肠道毒素纯属杜撰

文/琳琳

今年38岁的沈女士遇上便秘难题,在网购时发现号称能“排宿便”的清肠茶还能排出“肠道毒素”,改善身材、美容养颜,于是购买服用了3个月后,不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后来到医院进行电子内镜检查发现大肠已经变黑,沈女士十分吃惊。

专家表示,“宿便”、“肠道毒素”这些乍听起来十分“可怕”的说法并非医学概念,而是炒作。绝大部分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而得到改善。

“宿便”说法不科学,“肠道毒素”是伪概念。在某搜索引擎输入“排毒”,某百科网站会出现“宿便”和“肠道毒素”的概念,称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宿便是人体肠道毒素根源。“上述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专家指出:“肠道是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器官,不是‘最大的排毒器官’。”

专家介绍,食物中绝大部分营养成分在空肠和回肠被吸收。结肠主要吸收水分,结肠内的细菌对食物残渣中的膳食纤维进行分解,结肠每天有短时的剧烈运动(阵性活动),把积聚成形的食物残渣推动到直肠。“但直肠平时是空的,并不积存大便。不少广告把医学上的‘便秘’偷换成‘宿便’的概念,把少量堆积在结肠末端准备排出体外的粪便称为‘宿便’。”

生物制药概念篇7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中药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医疗密切相关,也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纽带,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专业(专升本)入学需要,中药药剂学知识考试内容的总体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药剂常用辅料,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内外药剂学研究新进展。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掌握中药药剂学的含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与任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及有关药品管理法规的性质、特点与使用方法。

2.熟悉《中药药剂学》常用术语的概念;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m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简称GCp)及《甲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Cap)等。

3.了解《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进展与方向;中药剂型的分类方法;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中药调剂

1.掌握处方的调配程序与注意事项。

2.熟悉中药“斗谱”排列的一般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毒性药品种及用量;处方禁忌药。

3.了解处方种类与格式;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中药学的配伍变化与现代研究简况。

第三章制药卫生

1.掌握常用的灭菌方法和主要防腐剂的正确用法。

2.熟悉制药卫生的意义和基本要求,预防药剂污染的主要环节。

3.了解制药环境卫生的要求与管理、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第四章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

1.掌握药料粉碎、筛析、混合与制粒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2.掌握常用的粉碎、混合、制粒方法。

3.熟悉粉碎、筛析、混合、制粒常用机械的构造、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4.了解粉粒学在药剂中的应用。

第五章散剂

1.掌握散剂的一般制备方法,以及含毒性药物散剂、低共熔物散剂、含液体药物散剂、眼用散剂等的制备原则和方法。

2.熟悉散剂的含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第六章中药的浸提、分离与精制

1.掌握中药浸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常用的浸提方法与选用;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与选用;常用精制方法的原理与选用。

2.熟悉中药浸提、分离、精制的目的;浸提常用设备的构造、性能与使用保养。

3.了解中药浸提常用溶剂和漫提辅助剂;药材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第七章提取液的浓缩与干燥

1.掌握影响药液浓缩的因素,常用的浓缩方法、原理及其选用;影响药物干燥的因素,常用的干燥方法、原理及其选用。

2.熟悉中药常用浓缩、干燥设备的性能及使用保养。

第八章浸出药剂

1.掌握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糖浆剂、煎膏剂、药酒、酊剂、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的制备方法与注意事项。

2.熟悉浸出药剂的含义、特点及剂型种类;各种剂型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及控制方法。

3.了解汤剂研究及剂改的进展;煎膏“返砂”原因及解决途径;液体类浸出药剂的生霉发酵、浑浊、沉淀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等。

第九章液体制剂

1.掌握液体药剂的含义、分类、应用特点;分散度与疗效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选用;药剂中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型药剂、乳浊液型药剂、混悬液型药剂的特点与制法。

2.熟悉溶解、增溶、助溶、乳化、混悬的概念;增溶机制;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乳剂形成理论及其稳定性,乳化剂的选用;混悬剂的稳定性;真溶液、胶体溶液、乳浊液、混悬液的质量评定。

3.了解按给药途径和应用方法分类的各种液体剂型的概念及特点;液体药剂的色、香、味及包装贮藏与产品质量的关系。

4.了解灌肠剂等其他液体药剂的概念与制法。

第十章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

1.掌握中药注射剂、输液剂的含义、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工艺过程与技术关键;热原的性质、污染途径及除去方法,热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注射剂常用溶剂的种类;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及精制法;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种类、性质、选用和质量要求及处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

3.了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概况:注射剂容器的种类;血浆代用液、粉针剂、注射用混悬液及乳浊液的质量要求和制备要点;容器处理及分装等。

第十一章外用膏剂

1.掌握软膏剂、黑膏药、橡胶膏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外用膏剂的透皮吸收机理及影响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的因素;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软膏剂与黑膏药基质种类和性质。

3.了解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了解凝胶剂、巴布剂、糊剂、涂膜剂及透皮贴剂基质的种类。

第十二章栓剂

1.掌握栓剂的含义和特点;药物吸收的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热熔法制备栓剂的工艺要求;置换价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熟悉栓剂常用基质的种类、特点以及栓剂的质量要求。

3.了解栓剂的发展概况以及包装贮藏要求。

第十三章胶剂

1.掌握胶剂的含义、特点与制备。

2.熟悉胶剂原辅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十四章胶囊剂

1.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特点与制法。

2.熟悉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质量评定;肠溶胶囊剂的特点与制法。

第十五章丸剂

1.掌握泛制法、塑制法制备丸剂的方法、基本理论和技能;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的含义与应用。

2.熟悉滴制法制备丸剂的基本原理与过程;糊丸、蜡丸的含义、特点与制法;丸剂的包衣与质量检查方法。

3.了解丸剂包衣种类与方法;丸剂的染菌与防腐;丸剂的包装与贮藏。

第十六章颗粒剂

1.掌握颗粒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和制备方法。

2.熟悉颗粒剂的类型。

第十七章片剂

1.掌握片剂的含义、特点、种类与应用;片剂常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应用;中药片剂的一般制法。

2.熟悉压片机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保养;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片剂包衣的目的、种类,素片的要求与包衣工艺;片剂的质量检查。

3.了解片剂形成的理论;肠溶衣崩解或溶解机理与质量控制;中药片剂新产品设计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八章气雾剂与气压剂

1.掌握气雾剂和气压剂的含义、种类与特点;气雾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要求。

2.熟悉气雾剂的组成;药物经肺吸收的机理。

3.了解气压剂的含义、分类和制备方法。

第十九章其它剂型

1.掌握膜剂的处方组成及制备方法。

2.熟悉膜剂成膜材料的性质与选用;熟悉海绵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3.了解烟剂、烟熏剂、香囊(袋)剂、离子透入剂与沐浴剂的特点及应用;了解丹药的特点、制备和防护措施;了解锭剂、糕剂、钉剂、线剂、条剂、灸剂、熨剂与棒剂的含义与用法。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新技术

1.掌握β-环糊精包合技术、单凝聚法、复凝聚法微型包囊技术;固体分散体成型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

2.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的含义、作用特点、制备方法。

3.了解其他新技术(如磁性微球制备技术、前体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等)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1.掌握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2.熟悉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常用的稳定化措施。

3.了解研究药剂稳定性的意义;包装材料与药剂稳定性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研究的基本内容,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动力学的慨念和研究的基本内容,生物利用度的含义及测定方法,溶出度测定的意义及方法。

2.熟悉影响制剂疗效的剂型因素,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意义和求算,药物动力学和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影响制剂疗效的生物因素,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第二十三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1.掌握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含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内容;溶液中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发生配伍变化后的处理方法。

2.熟悉药理学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分类及其发生原因。

第二十四章中药新药的研制

1.掌握新药的含义与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管理规定。

生物制药概念篇8

别拿方舟子那一套调调来说事,掰着手指头数一数,我们生活中跟中医沾上边的地方,还少吗?上火了喝杯凉茶,哪怕它是王老吉;天冷了炖个乌鸡汤,这算得上药膳吧……更别说吃的那些中成药、汤剂等等。

这里,我们就给不认可中医、不了解中药的人士普及一下,何谓中药。别笑!你一准真没搞明白。

中药的意义

中药,两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实则博大精深。其实,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它一般被称为:药、毒药等。被称为“药”很好理解,因为过去我们没有西药的概念,不可能平白无故地称自己的药为中药;被称为“毒药”,原因就比较复杂了,可能跟中医医理中的相生相克有关。

据古代典籍所记载,中药已经超过3000种,现在的整理归纳则发掘出12800种药材。“药”这个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那么,从现代语的角度,怎么来解释“中药”二字?

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它具有以下特征:

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其加工品;

需要用中医药特殊的语言来进行解说;

除了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之外,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病后康复治疗等。

说文解字

围绕在“中药”这个词的周围,还有一大堆模棱两可、语焉不详的词。它们跟“中药”这个词接近,又不完全等同。它们看上去大同小异,却有着细枝末节的区别。让我们来辨析一二。

1.草药、中草药

草药这个名字,是从宋代开始流传的。当时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监局专卖的“官药”而言的。官药大概相当于“国营”的意思。所以,草药的意思,是指流传于民间,官方没有记载,但是多为民间所用的部分药物。因为是民间所用,所以加工炮制方面也就没有那么规范讲究。此为草药。

实际上,草药与中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中药源于草药,草药是中药的补充,也是中药的初级形式——这是过去的情形。如今,经过时代变迁,历史更迭,草药逐渐从经验方转为理论指导,最终形成中药。

中草药是中药与草药的合成,而如今为了避免混淆,中药、草药、中草药统称为中药。

2.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是相对于西医的“化学药物”而言的。天然药物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这些天然产品的简单加工品,比如提取出的有效部分或者成分。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但天然药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部分天然药物还是制取西药的原料,或者作为其他医学的药物使用。所以,中药与天然药物这两个概念存在区别,不能混称为一体。

3.民族药

民族药是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如藏药、蒙药、苗药、壮药、傣药等等。

4.中药材与饮片

中药材是指可作为中药使用,但还未经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天然产物。饮片则是由中药材制作而成的片状、块状、丝状或者段节状的加工炮制品。饮片由于便于煎汤饮服而得名。

5.中成药

中成药这个概念我们最熟悉不过了,总的来说,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中药方剂的基础上,按照处方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中药。

生物制药概念篇9

中医药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治病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实用价值。但其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信息获取的需求,阻碍了对中医药学知识与信息的有效利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对中医药知识信息进行重组和利用已得到认同,相关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将计算机领域先进的本体理论与技术引入到中医药知识组织研究中,构建中药本体,实现中药信息的知识化重组,可为中药领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提供数据基础[1]。

中医药学知识信息对现代生物医学的医疗实践和科研都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研究工作也随之逐步深入,例如在数据挖掘领域,医学信息数据挖掘是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同样在中医领域也受到广泛重视。但目前的医学信息组织方式与数据挖掘之间存在着诸多“瓶颈”,尤其是中医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仅仅得到诸如“石膏与知母具有配对相关性”、“六味地黄丸可治疗阴虚”等数据挖掘的结果,只是对简单知识的简单认证,而其结果无法解释。究其原因,“数据整理”是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的瓶颈。近年来,领域本体构建技术已逐渐成熟,并迅速在各个领域形成研究热点。构建领域本体(ontology)可以从数据整理与信息组织方面更好地实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客观需求和条件具备的双重推动下,在中医药领域内开展中药本体构建工作切实可行。

1本体的概念及特点

ontology是一个哲学概念,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通常译为本体或本体论(在本文中称为“本体”)。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哲学上是两个相对的理论,认识论指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而本体论则指客观存在本身。

自20世纪90年代,ontology引入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后,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迅速形成一个研究热点。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建模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工程、系统建模、信息处理、数字图书馆、自然语言理解、语义web等领域之中[2]。研究人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本体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体理论与技术也随之日趋成熟。

目前得到普遍认同的关于本体的定义是: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3]。这个定义包含了概念模型、形式化、明确、共享4层含义。即本体的目标是捕获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概念或术语,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概念及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

本体不仅描述概念、术语,而且对概念、术语间的关系描述得更为广泛、细致和全面。即,本体不仅明确了概念,同时也明确了概念间的属性及属性间的关系,它是从“属性”的角度出发去确定一个概念,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理解的目的。这也是本体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可以看出,与传统的meSH表相比,本体描述的概念关系是网状、立体的。在本体中可以描述的概念间关系有反义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部分-整体关系、转指关系、近义关系、同义关系、动作关系等,而不仅是传统的信息组织工具meSH中所描述的参照、用代、隶属关系[4]。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药的概念术语相对较明确,选择中药作为突破点,首先构建中药本体,逐步实现中医药医学信息的知识组织与构建。

2构建意义

本体建设的目的是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遍布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①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特别是网络搜索引擎和数字化图书馆。②基于本体的数据集成、机器学习等。③领域本体的应用,比如,在生物信息学中已建成的Geneontology,尽管只包括了partof等简单的关系,但是对生物信息学界已经有巨大的影响。④语义web服务。⑤在线元数据管理和自动信息。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5]。

中药本体作为领域本体的一种,通过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全面描述中药的本质,揭示中药本身及中药间复杂的功效与物质关系,澄清中药的知识结构,为中药的知识表达提供数据基础。例如:可以提供基于语义的信息服务,通过语义检索,为用户提供知识层面的语义检索服务;定题服务,进行相关的数据挖掘,帮助人们发现隐含的知识,如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揭示药性、药效、物质基础间的关系,归纳构建基于现代科学语言的中药药性表征理论体系等应用型研究。中药本体既具有专业领域性,亦具有普遍性,可应用于其他信息工程与知识管理等方面。

3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

领域本体的构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Gruber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6]得到较广泛的公认。中药本体的构建同样遵循以下5条原则:①明确性和客观性。ontology应该用自然语言对术语给出明确、客观的语义定义。②完整性。所给出的定义是完整的,能表达特定术语的含义。③一致性。知识推理产生的结论与术语本身的含义不会产生矛盾。④最大单向可扩展性。向ontology中添加术语时,通常不需修改已有内容。⑤最少约束。对待建模对象应该尽可能少列出限定约束条件。

3.2构建方法

目前,利用现有的领域内公认的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参与,是一致认同的构建领域本体的最优方式[7]。

构建中药本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概念关系体系的确立。在注重知识结构关系的原则上,可借助已有的中药分类法。中药分类方法主要有按药物功能、药用部分、有效成分、药材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等。中药本体概念关系体系的构建采用比较成熟的自然属性分类法(主要参照《中华本草》[8]的现代自然属性分类法),即采用植物学分类法、动物学分类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药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异特征。此外,该分类法还有以下优点:对药物来源、属性、药物部位等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便于查检,便于更新和修改,便于不同专业的人操作中药本体的建设工具。

各个中药类目下设定27个属性,属性设置包括:正名、异名、释名、品种考证、发生发展史、产地、原植(动、矿)物、栽培(养殖)要点、采收加工、贮藏、药材及产销、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能与主治、应用与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药论、集解、附注、参考文献。中药的属性可以根据需要与新发现进行修改。

通过属性参数,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药,更精确、全面地确定概念,并显示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中药药性、药理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药理论的科学实质,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数据挖掘的基础资源,实现中药药性的知识发现与理论创新。

4结语

领域本体的开发和完善是一个反复叠加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途径或方法,但无论从客观世界具体的角度或者是从逻辑抽象的角度出发,领域本体中概念的设计都应该贴近于研究者要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客观对象和对象间的关系法则[9]。因此,中药本体构建模式是一种探索,建成之后仍然需要维护和不断进化。据此还可以继续构建中医本体,实现中医药领域内知识信息的知识化组织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刘耀,段慧明,穗志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古文献语言知识库的构建为例[J].情报杂志,2006,(9):21―26.

[2]曹树金,马利霞.论本体与本体语言及其在信息检索领域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6):632―637.

[3]StuderR,BenjaminsVR,FenselD.Knowledgeengineering,principlesandmethods[J].Dataandknowledge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4]牟冬梅,崔艳玲.meSH、本体论在医学知识组织中的作用[J].情报杂志,2005,(7):120-122.

[5]袁媛.领域本体建设的方法论和工具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peterDKarp,thomasRGruber.agenericknowledge-baseaccessprotocol[a].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sonartificialintelligence[C].montreal,1995.

[7]刘耀,穗志方.领域ontology概念描述体系构建方法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5):28-33.

生物制药概念篇10

关键字:食品安全状况措施

1.导言

中国食品的供应历经食品供应紧张阶段、逐步实现温饱的阶段到现在稳步迈入小康的阶段。相应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也从萌芽期,经过发展期进入到如今的成长期。虽然目前食品供应充足,食品卫生检测、食品检验检测、食品科技以及食品认证工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食品安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农产品的农业投入品滥用、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食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存在隐患:食品的销售环节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科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生物技术产品、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监管的机构、监管的标准和监管的环境都有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发展,可是与发达国家比较,监管力度、监管水平还相差甚远,监管制度存在种种弊端。

食品是我们日常挂在口边的概念,最直白的解读,那就是吃的东西。如果要加上定语的话,应为人吃的东西。食品还包括饮料和酒人是经常饮用,经常出现在电视广告中的各类保健品,农户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

2.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静态的结果,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食品安全也是动态的过程,追求安全是监管制度一直行进的历程;如果食品安全的外延和内涵发生认识的分歧,将会使监管主体、被监管的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认识趋于混乱。因此,分析食品安全这个概念,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进一步的定义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安全是指所有的那些危害,无论这种危害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都会使食物有害于消费者的健康”。2005年iS022000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的任何组织的要求》中规定食品安全为:食品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伤害到消费者的保证。从食品安全的定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对国家而言,食品安全不仅指不安全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还包括一个国家是否有充足的粮食供应;食品安全是社会概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导向都是社会问题的范畴;食品安全是政治概念,食品与国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食品贸易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紧密相关;食品安全同样是法律概念,世界各国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反映了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定义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的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的、亚急性的或者慢性的危害。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法律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看食品是否符合国家对食品营养标准的要求,二是看食品是否对人造成了现实中的危害。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供给总量有了巨大的提高,在食品多样性和食品营养水平上,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食品生产能力有长足的进步,食品消费结构逐步的实现优化,居民的健康程度有了较大的改善。

3.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短期增加了产量,但是造成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化肥用量过高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天然无污染的地下水是洁净的,含氮量极低,在长期使用氮素化肥的地区,地下水含氮量是逐年增高的。地下水的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会有致癌的危险。而硝酸盐污染不仅发生在浅层地下水,而且已经进入到深层地下水。危险进一步升级。化肥用量过多,会导致湖泊、江海的污染。我国很多的湖泊都陆续爆发了“蓝藻”问题,富营养化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过量氮、磷转移到湖泊。因为湖泊的氮磷污染来自方方面面:农田的污染、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业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己经降雨带来的氮磷。江海的污染跟湖泊的污染一样严重,化肥量的增加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中国长期的粮食供应紧张,导致一味的追求高产量。要达到高产的目的,就必须投入农药。农药被滥用,对农业环境和人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农药滥用造成污染环境,包括土壤、水源、大气污染;过量投入农药,在防治病虫草的同时,会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过量使用农药会使病、虫、草产生抗药性,使得农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过量使用农药对虫(益虫),鱼,蜂,鸟产生直接或间接毒害,破坏生态平衡;过量使用农药致使农产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兽药和饲料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可是目前兽药和饲料的不当使用,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的瘦肉精事件就是兽药使用不当的最典型例证。动物用药后,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随粪便、尿被排泄到环境中后仍能稳定存在,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高铜、高锌等添加剂的应用,有机砷的大量使用,可造成土壤、水源的污染。长期滥用药物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还可引起畜禽内源性感染和二重感染;使得以往较少发生的细菌病(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转变成为家禽的主要传染病。

4.有效的措施

合理的使用化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肥料特别是其中的氮素和磷素是一把“双刃剑”,肥料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农药的合理使用既要防治病虫草,又不能杀死有益生物或环境作物,保护生态平衡。禁止违禁兽药的使用,做好监督和检验,禁止非法药类的经销以及使用。严格控制兽药和饲料的加工、经销和使用,确保养殖业的安全、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是一件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因此不得有半点马虎。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和检验,确保人们能在享受到无毒无害的食品。

参考文献:

1.钱建亚,熊强.食品安全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王世平.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