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科学专业分析十篇生物科学专业分析十篇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07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2-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2

摘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必须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学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1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基本情况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届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科专业,实施的教学计划是《贵州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并于2000年、2003年两次修订。2005年学校升格为铜仁学院,于2007年申报了师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在原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改革应反映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学教育专业时,中学的生物学教师十分紧缺,同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学教师。在此形势下,把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21世纪,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中生物教师。

与此培养目标相对应,所实施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主要以初中生物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着眼点,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由公共课、学科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和实践构成。各部分学时占总学时的26.03%、45.24%、14.24%、14.49%。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初中生物教师的角色,2000年对该教学计划进行了首次修订,把学科课程中的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删除,而增加与中学生物联系更为紧密的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2003年又再次修订,主要基于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物教师已日趋饱和,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学生就业日益困难。这次修订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的思路,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课程结构上新开设了选修课。

2.2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

在确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时,考虑培养的学生既要充实中学生物教师,又能对本地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对高效生态农业和蓄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此,把培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实验技能,具备在中学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教师以及农、林、牧、渔、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作为目标。

该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教育类课程、师范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与专科教学计划相比,该计划的特点是:每类课程都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学时的17.04%;专业课程的门数增多,范围更广;实验学时增多;开设与生产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中,不仅加强基础、突出师范教育,也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3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重要关系

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根本原则,就生物科学专业而言,修订的教学计划要突出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重要关系。

3.1体现传统生物学与现代生物学的关系

生物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了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同时生物学的发展又十分迅速。面向21世纪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科学知识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在众多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何选择课程体现这一要求,是在修订教学计划中必须解决的。

3.2体现生物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实践。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教师为重要目标,因而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教育理论,懂得运用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的方法、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因此教学计划中突出了师范性,除开设师范教育必修课程外,还开设选修课程如中学生心理咨询、学校管理学等。师范教育课程306学时,占总学时的10.97%。

3.3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物科学从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实践。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掌握,也是对理论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学风的生动课堂。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包括:实验教学420学时,占专业必修课学时的35.35%,专业实习4周,教育实习6周,毕业论文6周,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2周。

3.4体现职前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就业的关系

21世纪,知识老化周期日益缩短,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概念已经过时,“一张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在大学毕业时实际上只学到他今后几十年所需知识的10%,其余的90%的知识还需要边工作边学习。21世纪,终身学习将不仅代表一个人的优良品德,同时也成为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手段。因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课程不仅是职前学习所必须的,更要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高等学校应以修订教学计划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强宣传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既注重基础又拓宽专业,既强化实践又兼顾理论,以使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在教师岗位的竞争中拥有优势,也能参行业与生物相关的其他行业岗位的竞争。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必定会有更多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会越来越完善,为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婉身,马恒东.面向21世纪农林院校生物学系列课程结构设计与实践[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64-67.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3

关键词: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標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6

一、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特征

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主要结合生物学理论,对多种生命体的产生、变化、构建、繁衍、死亡等周期规律进行总结分析[1]。学科内容研究一方面重视对生物生存规律的把握,另一方面从生物学相关资料中,对仿生、模拟等边缘性学科内容进行探究。因此,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研究的范围较广;同时,生物学学科内容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理论内容的延伸,更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进行生物研究内容的实践性解析,因此,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

二、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策略

1.彰显学科内在特征

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是生物学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的学科体现,学科内容专业性强,且高职院校学习时间短,为该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验教学开展空间。

实行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内容的特征,将学科实验教学内容的主体放置在学科专业内容的研讨上,运用实践教学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学科内容实践分析。同时,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内在特征的彰显,也在于通过实验课堂,开展生物学科内容的实践内容引申,不断进行生物类专业研究人员的自主性探究,突显分子生物学科的社会性特征[2]。

2.生本理念是学科改革的基础

(1)教学过程的转变。传统分子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对实验过程进行集中性演示,然后让学生模仿。学生在后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将实验的重点放置在如何进行标准化操作上,而不是如何自主探究实验上,导致分子生物实验教学开展效果不佳。

实行分子实验教学改革后,教师应将课前统一指导融合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课堂中,避免教师实验教学限制学生创新探索能力。例如,某分子生物学教师开展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分子裂变细胞分析”为课题,让学生在课题实验前,自主进行材料收集,然后在学生课堂生物细胞分析记录的过程中,对分析裂变观察的信息记录、细胞分子基因顺序组合过程等进行实验现场指导。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每一个小组研究的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这种综合解析的实践探究方式,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不会限制学生在课堂实验中自主探究的创新空间,实现了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工作的创新性转变。

(2)学科创建内容延伸。生本教育理念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融合,也必须构建综合性自主探究环境。简单来说,就是将分子生物学科知识无限量拓展。例如,某生物类高职专业分子生物学科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展“生物分子运动规律归纳”,教师让学生结合身边相关内容,自主进行实验主题问题探索。最后,学生以小组分析的形式,将自己对不同生物体“生物分子运动规律归纳”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实行实验课题研究交流。

3.社会化是学科改革的主要趋向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社会化,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向。高职学生与一般高校学生相比,拥有更充实的社会实践空间,因此,我们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时,也要注重这一条件。例如,在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进行细胞分子分析,实验现场解剖,现场分析生物分子案例,培养学生高效处理能力,也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现场实践实验,辅助学生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经验积累。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4

一、公司简介

武汉安隆科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安隆科讯”,始建于加拿大,着力于代谢组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代谢组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加拿大Chenomx公司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是Chenomx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现今在中国有深圳和武汉两个办事处。

Chenomx开发的“目标性分析法”是一项拥有全球范围内专利认证的新型代谢组分析技术,而安隆科讯是中国唯一获得Chenomx授权允许使用“目标性分析法”提供商业分析服务的公司。同时,安隆科讯拥有自己的商用实验室、全套样本制备所需的进口设备、完善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及高水准的实验人员。

迄今为止,安隆科讯已经为欧美及中国客户提供超过15000份的样本分析服务,项目类别涵盖临床研究、基因、新药研发、疾病病理及中药机理等领域。客户群体包含辉瑞、罗氏等国际药物公司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等单位。

 

二、应聘条件

(1)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专业:化学、生物、医药、管理等相关专业

(3)工作地点:武汉

 

三、招聘职位

岗位名称

学历要求

人数

专业要求

代谢组技术研发主管

硕士及以上

2

分析化学、分子信息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等

代谢组分析工程师

大学本科及以上

5

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医药学等相关专业

代谢组分析工程师(质谱方向)

硕士及以上

1

分析化学、分子信息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分析等

代谢组销售工程师

大学本科及以上

5

分析化学、生物科学、医药、生物等相关专业

代谢组技术支持

大学本科及以上

5

分析化学、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食品科学、农学等

储备干部

大学本科及以上

5

分析化学、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食品科学、农学、药物分析、环境化学等相关专业

销售助理

大学本科及以上

1

分析化学、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食品科学、农学、药物分析、环境化学等相关专业

四、薪酬福利

(1)开放创新的公司文化:每月公司会组织团队建设一次,各个部门有自己的季度团队建设。公司设立“创新银行”制度,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并予以嘉奖。

(2)外企的工作氛围:工作氛围轻松,每月有固定茶点费,提供茶水间;每位员工生日都会有生日会,尊重每一位为公司付出的员工;固定员工聚会。

(3)公司提供六险:综合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商业意外保险。

(4)丰厚的员工福利:节日福利、采暖补贴、高温补贴、车补及餐补;员工旅游;为员工提供免费疫苗,每两年一次员工体检。

(5)八小时工作制,双休,带薪年假。

 

五、应聘方式

武汉安隆科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办事处

地址:武汉市和平大道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东园

简历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递时请注明:姓名+专业+职位

公司网站:anachro.com.cn

招聘QQ:2328266420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5

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团队有能力建设课程系列教材菊林花教授自1982年就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等课程。多次出国学习,积累了30年的丰富经验,在2012被评为校级名师。金凤副教授自1985年开始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已有28年教学经验。自1988年开始自编、参编、主编多部教材的丰富经验。2009~201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统计教研室与佐佐木教授共同研究完成了“地方品种遗传参数估计模型”。玉荣讲师自2004年以来用蒙汉双语讲授"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2010年到中国农业大学研修学习,积累了可喜的教学经验。教材是有效补充课堂内容的工具、技术手册,要及时关注本领域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它作为边缘交叉学科,已经在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畜禽生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畜禽数量遗传学研究、畜禽遗传繁育、生物信息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学”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增加生物统计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我讲授蒙汉语“生物统计学”课程28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看,课堂上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阻碍了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影响了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分析的方法。因此,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结合高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将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对教学内容有效补充作用的教材,同时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

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教学团队主编、参编的蒙汉双语系列教材

1.金凤、菊林花主编的蒙文版教材《生物统计学》2000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发行。是根据1999年修订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教学大纲,依据同年11月召开的全国农林院校教材会议上讨论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教材编写大纲编写的。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程教材。当时在内容的编排上也相应照顾到了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等专业的需要,将案例和例题略加增删或改动,并对个别专题内容加以补充。因此,本教材在2008年前一直作为生物工程、食品工程试用教材。教材的编写,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内容的先进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循序渐进、简明易懂,特别注重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各章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介绍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着重对基本分析方法的详细介绍,每一种分析方法都有相应的例题,其过程详细,步骤完整。每章后配有习题,供读者实践。一直用作为畜牧兽医专业成人教育、自学考试教材。2004年,该选题被内蒙古大中专蒙古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为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规划教材,以及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改精神,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使“生物统计学”课程教材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及国家教委新制订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广泛征求兄弟院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相关老师的意见基础上,总结以往成功经验,采纳有关兄弟院校师生的建议,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2.金凤、何金山(内蒙古大学)主编的蒙文版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2004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教材在2008年内蒙古大中专蒙古文教材评比中获优秀奖。与《生物统计学》教材相比较,新版教材保证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突出体现了本课程的先进性、技能性与前沿性。具体内容如下:对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做了次序上的调整。第三章“平均数、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改为“数据特征值”。第四章补充了二项分布应用案例。第五章“两个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改为“假设检验”。第六章方差分析的第四节中增加了两个因素系统分组方差分析方法。第七章第二节中增加了检验是否符合某种分布的案例题。第八章第四节增加了直线相关与直线应用案例。第九章第三节增加了案例分析。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增加了对应案例。第十二章试验设计原理与常用方法(新增)。第十三章常用统计应用程序简介(新增)。该教材及时引入了现代运算工具,将常用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与优秀统计应用软件融为一体,使统计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为生物统计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便与快捷的手段。已经连续8学年在10多个专业1000多人中使用,被相关专业师生广泛采用,反响良好,已多次印刷,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本教材已被列入自治区规划教材。它的出版不仅解决了内蒙古农业大学蒙语授课“生物统计学”课程学生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畜牧专业蒙语授课学生的资料问题,而且可作为牧区畜牧兽医技术工作者、动物科学研究者、动物医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用来进行整理分析复杂的生产一线数据并找出数据潜在的规律提供参考书。3.金凤、成格尔、玉荣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蒙文版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2008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统计学”已大步跨进了一个又一个相关学科领域,而每个学科领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统计学作为分析方法,食品科技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开设“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课程。目前为止,蒙文版教材《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方法》是唯一的一个专门给蒙语授课食品科学专业学生所使用的“统计学”类教材。同时也是那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者的理想参考用书。4.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汉文,第二版),2010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七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食品科学各专业课程教材。5.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汉,第四版),2008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它荣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承担第三章、第四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院系课程教材。6.金凤参编全国统编教材《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汉文,第二版),2008年由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十一章的编写,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农学、生态环境等学院课程教材。7.金凤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生物统计学》(汉文),2005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六章的编写,该教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生物制药)、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相关课程教材。8.金凤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汉文,第三版),2002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承担第四章编写,该教材为2008年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等院系课程教材。9.金凤主编校级教材《统计分析SaS应用上机指导书》(汉文),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出版。该教材为目前我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工程、食品科学各专业学生的上机实践教材。

本系列教材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我们编写教材时不仅保持本学科的系统性,知识性,而且注重了与现代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因此解决了蒙汉双语授课学生因认知差异引起的教学效果有差异的问题。2.虽然电子课件因其信息量大而受到大家好评,但是学生上课时更多的时间忙于抄课件,忽略了教师的讲解,而教材恰可弥补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不足。有了教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获得试验设计模板与方法、经典分析案例的详细步骤、显著性检验临界值等。3.本系列教材在辅助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促进了科研成果进一步支撑统计分析案例教学,解决了今后修订教材时的实际案例问题,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结果统计分析相互辅助的良性循环。蒙汉双语《生物统计学》系列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突出了“生物统计学”是方法论、工具论的特色,而且顾及到了蒙汉双语授课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地区特色,内容编排上多为草原畜牧业案例,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及社会效益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物流管理;教学计划制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teachingprogramoflogisticsmanagementisnotonlyaguidancedocumentwhichisbuiltoneducationpurposesandtrainingobjectives,butalsoanoverallplanofcurriculums.thepaperfirstlydeterminesthetrainingobjectivesandemphasisoflogisticsmanagementbasedonasurvey,thenusestheanalysismethodof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iSm)tosetamulti-levelhierarchicalstructureoflogisticsmanagementcurriculums.Basedonthelogicbetweenthecurriculums,curriculum'ssemesterarrangementissettled.itishopedthatthepaperwillprovidereferencevalueforthedevelopmentofscientificandrationallogisticsmanagementteachingprogram.

Keywords: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logisticsmanagement;teachingprogramestablishment

0引言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实体流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使各项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1]。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推进现代物流发展,推动物流管理、物流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省、市、地区已明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应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的人才非常紧缺,据预测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苏师范大学于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至今顺利培养了800多名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主要输向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政府(海关等物流密切部门)。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目的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由于物流管理在我国依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之中。本文将解释结构模型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对其本科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供借鉴价值。

1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在调研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较早的高校基础上(北京物资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广东商学院等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重点。

1.1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重点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和广博的科学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与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备国际物流、港口物流管理和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管理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为了顺利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培养重点要突出两点:(1)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课程体系安排上,参考目前国内各大学加强基础课程的配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课程内容以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法等学科为基础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要广,使学生能够适合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作业领域。(2)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的学科,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国内各大院校都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际开设的教学内容中,实践学分基本占到毕业总学分的近四分之一;课程实践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约十分之一;在实践实习环节中,普遍设立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

1.2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整体统筹

依据上述确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重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设置课程类型、体系与学分结构情况设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其中,大类平台课(其中,校级平台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据库程序设计、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院级平台主要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占专业课的比例为49.5/(49.5+72.5)=40.34%,充分体现了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而强调的“宽口径、厚基础”;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采购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等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占比为37/134=21.26%,这一点是上述强调物流教学内容实践性的细化。

2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解释结构模型原理

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物流技术与管理技术相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Structuralmodelling,iSm)是美国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年开发的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2],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因此,上述两方面综合决定了可以考虑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来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来讲,解释结构模型依据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处理,最终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多级递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模型,以为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时间分配、教学进程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

在对上述所提及的20多所已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高校调研的基础上,遵照上述培养目标及重点,并通过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全系老师的共同商讨,确定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开设课程及课程间先行关系,如表2所示。

第二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达矩阵R,归纳可达集合与先行集合,对可达矩阵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第三步,求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矩阵,绘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多级递阶结构图。

逐一按照上述三个步骤操作,即得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多级递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上述39门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可以划分为12个层次,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2.3基于iSm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期安排

依据iSm分析结果,按照江苏师范大学相关教学制度规定,需要将上述12个层次的课程考虑在7个学期安排(第8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具体的学期安排如图1所示。总体上来说,图1依据iSm分析结果,依据课程间的逻辑先后关系,大一(第一、二学期)、大二(第三、四学期)主要安排体现基础化、综合化的基础性课程和原理性课程,大三(第五、六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第七学期)主要安排体现能力化和个性化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课程。

第一、二学期课程安排,除了上述表1中所提到的人格素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等,考虑到大一是高中学习生活到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不宜安排太多,因此,第一学期主要安排《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其中,《高等数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课程是该学期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及《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由于是同一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可考虑两门专业基础课略晚于上述课程4~6周;经过一学期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第二学期除了继续经济学的宏观部分外,可考虑安排作为管理大类学生均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类课程《经济法》、《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与此同时,由于后续需要诸多计算机操作实践技能,在此学期同时考虑安排《计算机基础》。

第三、四学期课程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无论在学分总量上还是课程难度上都较第一学年有很大幅度提升,具体体现在:第三学期开始逐步安排以物流每一职能作为一门课程的专业课程,包含《物流经济学》、《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与此同时在《计算机基础》上将计算机技能提升至《数据库程序设计》水平;为了后续专业基础课《配送与运输》课程的顺利进行,在第三学期需要安排作为该门课程基础课程的《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第四学期安排作为后续规划设计基础工具的《管理运筹学》课程,迟4~6周安排《运输与配送》;逐步开设《市场营销学》及反映物流综合职能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由于该学年已经逐步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应于每门专业课程,需要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

经过两学年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第五、六学期课程安排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职能类课程《国际物流》、《生产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港口物流管理》、《eRp理论与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物流成本管理》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学年同时安排《统计学》及《统计分析软件》课程。

第七学期考虑学生就业、继续深造及出国等多向分流,安排了素质化、个性化的课程,包括《管理经典选读》、《物流前沿专题》、《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质量管理》、《物流保险专题》、《科学研究与协作训练》等课程。

3结束语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制定江苏师范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一方面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也将便于学生对于所开设课程间的关系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物流管理专业依然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学科,加之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除了根据教学计划实施的效果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及时修订外,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确保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徐剑,周晓晔,李贵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应用能力培养案例教学专题训练生物统计学

1.引言

生物统计学是关于生物科学研究中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科学[1],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可缺少的工具[2],其在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广泛用于认识、推断和解释各种现象。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根据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设计科学实验、正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3]。通过该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4]。

2.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业已成为高等院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的生物统计学,相对于其他数学课程其应用性比较强,且教学难度较大[3]。近年来,教学人员在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5],[6]。但仍然存在很大不足:如关注生物统计本身的数学属性,过分强调公式的记忆和推导,而忽略其应用性特点;知道生物统计学是应用型学科,却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偏低[7];21世纪生物科学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发展,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当前生物统计学教育却远远滞后[8]。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9]。

3.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设计

按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结合生物统计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基于典型案例和专题的生物统计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该模式由“案例教学”和“专题训练”两个环节组成,下面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3.1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统计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沿用中学学习方式学习生物统计学,碰到数学公式总要刨根问底,而常常会忽视这些公式、概念的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确立统计思维,使学生真正学会生物统计课程中相关概念和公式的统计意义,而不是公式本身。并打破传统章节安排形式,以案例形式串联各个知识点。案例选择上,注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淡化理论的完整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促进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如从讲述如何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进一步讲述如何比较两个班级所有学生的身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引入平均值、方差、假设检验等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入中日韩平均身高的案例,为什么韩国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分析可能的原因;随后讲解统计量的概念,最后指出该案例在统计学上是错误的,因为没有考虑地理区域因素,且采样方法是有错误,等等。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演示各种统计分布特点和推导方式,在此基础上着重讲述各种统计参数、统计量的意义和适用范围,逐步培养学生统计思想,使学生真正学会生物统计课程中相关概念和公式的统计意义,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

3.2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开展相关生物统计学应用专题,专题数据来自于生物技术专业教师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应用这些数据能独立完成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达到与本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的目的。以生物统计学主要教学内容“资料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统计推断”、“方差分析”、“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实验设计”为设计主线,设计的专题训练为“生物专业技术试验数据预处理与分析”、“两种施氮条件对隐子草根系的影响”、“不同盐碱梯度下吴屯杨长势分析”、“吴屯杨与新疆杨培育经济效益分析”、“羊草愈伤组织诱导与成分分析”、“不同菌肥对蔬菜品质的影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由笔者讲述一两个专题,专题讲述内容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实验设计、原始资料的收集、资料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结论等。目的是使学生在统计学思维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科研工作过程有一定了解。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专题,进行专题训练(实验数据来自于具体教师科研的部分实际数据)。根据专题训练要求,将专题训练分为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分析、总结报告等五部分,具体专题根据难易程度可以细分。所有专题研究均要求撰写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上讲台讲述的机会,向课堂其他同学讲述,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提出异常数据、采用何种分析方法、如何得出具体结论,等等,期间由老师点评他们在训练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通过组成兴趣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初步实现从被动接受知识向提升应用能力和创新潜能的转变。

4.结语

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以专题训练形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使学生可以较熟练地应用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学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该模式的教学结果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大创”项目及校级“太阳鸟”创新项目等项目中,学生的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都得到了良好反馈。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3]赵亮,高贵珍,刘小阳,etal.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1):108-110.

[4]戚文华,蒋雪梅.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109-111.

[5]何俊,贺长青,张元跃.生物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445.

[6]王玉,万海同,刘文洪.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90,112.

[7]陈秀莉.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阴山学刊,2014,28(3):90-92.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化学;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113-02

刑事科学技术是国家公安机关、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依据事件的法律性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收集、分析、检验和鉴定与犯罪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证材料,为侦查、、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性技术手段。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熟练、系统的掌握刑事科学技术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技能,并且具备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研究能力,适应基层公安司法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部门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安应用型人才。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新的犯罪技术与手段层出不穷,这对新形式下的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中心学科,它作为刑事科学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掌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基础。它为痕迹检验技术、文件检验技术、刑事图像技术、微量物证检验、法医物证技术以及生物物证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手段。为了培养合格的、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公安人才,提高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及其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化学》与《分析化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化学课程主要是指《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它们与《大学物理》共同组成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目前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由于教学内容多,而且相对陈旧,教学重点难点较多,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再加之其与公安实际或专业课的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特色,教学形式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延续了对高中化学的理解与认识,认为“化学就是化学”,属于基础课,与高年级所学专业课以及未来工作没有关系,将学科孤立,抱着应试的态度来听课,抱着及格就行的心理来参与考试,即对化学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小。但实际情况是,《普通化学》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分析化学》包含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结果数据处理、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吸光光度法、电势分析法以及色谱分析法等。要在有限学时内完整地向学生呈现化学学科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是有不少难度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参考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化学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改革。

二、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注重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本科教育中,不少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困扰,一堂课听下来“繁星点点”、“疑团重重”。这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内容难度大,一堂课的信息量较多导致,但更重要的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高估计了低年级本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并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化学是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学科。科学思维在化学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学科最重要的思维主要包括三种: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其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为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是人类理性认识中的两种方式,它们都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创造性思维是化学学科的最高思维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介绍《普通化学》中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将拉乌尔定律、溶液的沸点升高(tb=Kb・m)和凝固点降低(tf=Kf・m)的理解与冰、水和溶液的蒸汽压曲线图相联系,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复杂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形象的图形相渗透,以此来开阔思路,不仅仅使授课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解释抽象的数量关系。再如,水溶液的酸碱平衡中有关于水解平衡的内容:盐类的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按照酸碱质子理论,无论水解还是中和反应,其实都是质子转移的过程,是两对共轭酸碱之间争夺质子的平衡。这不仅涉及逆向思维,更体现了逻辑思维中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是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进行逻辑加工,来间接地反映化学事物的过程,其结果不仅仅是制作出反映化学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还是运用其所包含的知识制定出指导化学实践的计划、方案等新的思维形式。因此,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更有益于学生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此外,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宏观与微观知识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孤立与僵化。人们对微观世界所形成的认识不是真实的“拷贝”或“发现”,而是负载了想象与创造而来[1]。化学中,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是宏观的,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而微观的物质结构又与其性质、变化、用途等密切相关。建立“宏观-微观”的思维方式利于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本质,理解概念、定律与原理,从而打破“难教学”、“难理解”的困局。这种把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性思维方式。

2.加强化学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通过案例教学活化教学形式。化学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在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的情况下学习化学就无法切实的体会到化学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必要性和广泛性,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有专门介绍色谱分析技术的章节,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色谱分析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其实在毒物、有机(磷、氯)农药、文字色料、油脂和矿物油等方面的检验中都会运用到该项技术。因此,教师可以联系与化学知识相关的专业课内容或者实际案例,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不仅能够向学生展现化学的学科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更能达到扩展视野、开放思路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此类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数团油状粘稠状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2]?”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

3.增加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犯罪类型多样化,手段更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加之高科技犯罪的兴起,这些对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地掌握知识技术,机械性地完成任务,已经不足以使我们的学生胜任未来的实战工作。培养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提高,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精心细致的设计和引导。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融入到教学中。一是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用处少,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趣味的”。所有杰出化学家成功的背后,都蕴含着极具创新价值的科研方法,历史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动的事迹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二是开展化学前沿知识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与新技术;借助前沿专题的开展灵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学生观摩、实习的机会,协助学生了解或参与相关业务单位的科研进展;亦或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一同参与实验课准备工作;并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参与专业课题的研究,以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养成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的习惯,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9

随着2014年秋季双选会的落幕,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引起了热议。目前,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1]。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已达到30~40万人,尤其缺乏精通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it复合型人才[2]。然而,在国家对物流人才需求缺口严重的背景下却凸显了物流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应出现了双重矛盾,一方面是企业招聘难,招聘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而在招聘时往往不限专业,转而看重求职者的各项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对于物流员、单证员等一些劳务密集型的工作,本科毕业生不愿意低就,转而应聘物流开发之类的工作,但又缺少相关实践和能力。根据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提出的6+1产业链理论,企业在物流环节创造的价值远比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要多,因此,拥有高素质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优化企业的物流环节,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制胜的法宝[3]。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本科生各项综合素质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物流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愈发激烈。

本文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改进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通过对当前热门的企业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采用岗位职责驱动调整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培养与企业对口的高级物流人才[4]。

1岗位职责驱动法

岗位职责驱动法是一种企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该方法首先分析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特点,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进行重新定位,再根据企业对该物流岗位的人才能力需求调整高校本科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岗位职责驱动法更加注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学校在充分调查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岗位职责驱动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培养中的应用本章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职责进行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对物流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提出培养改进建议。

2.1企业物流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国内物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不少企业对其人员组成进行了调整,一方面对低级别岗位的劳动力进行了裁减,另一方面在不断物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选取了合肥、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的近30家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发现,目前物流企业需求较大的岗位包括物流it开发工程师、物流操作员、业务跟单员、单证员。本小节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对这些热门物流岗位的职责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以指导高校物流专业本科生的培养。

1)物流it开发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精通JSp、JaVa等应用类开发技术;精通Struts、Hibernate、Spring等主流开源框架;熟练掌握SQLserver、oracle、mysql、DB2等主流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熟练掌握jsp、tml、servlet、XmL等相关编程技术;熟悉工作流引擎。

分析:该职位不仅需要精通物流基本知识,熟悉各行业营运体系,还需要较强的it技能,熟悉编程、系统架构等计算机技术,属于技术类的岗位,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2)物流操作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物流基本操作流程,如出库、入库、库内管理、车辆调度、各种系统操作等。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分析:该职位对专业性知识要求较少,具备物流基本操作能力即可。

3)业务跟单员。职位能力要求:根据客户订单跟踪产品或服务运作状态的专职人员,是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互联互通的桥梁。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外贸、经济专业,英语四级以上,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跟单、制单流程。

分析:该职位需要一定的物流及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既要熟悉外贸活动流程,又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日常交流、阅读、写作能力,能够在工作中熟练应用。

4)单证员。职位能力要求:熟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以及归档操作流程。要求全日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国际物流本科学历及以上,英语国家六级以上,具有很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各类进出口贸易业务,能独立进行进出口贸易业务费用核算。

分析:该职位需要扎实的国际贸易和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要求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熟练掌握进出口货物费用核算,并且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另外,因为其工作需要经常跟外贸打交道,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要求也很高。

对目前热门的物流岗位的职责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可将目前物流行业所需的人才归纳为三类:一类是需要有较强的it技能,主要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开发以及优化工作,如物流it开发工程师等;一类对金融和商贸类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主要负责与客户联系以及各类贸易业务往来,如业务跟单员等;一类对专业知识基本没有要求,主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如物流操作员等。通常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所具备的系统开发能力较差,金融和贸易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比较欠缺,因此大多数本科生就业时无法选择需要复合型知识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工作,而唯一能胜任的是对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第三类工作,但其工作环境与工资都不理想、发展空间小、体力劳动多等劣势使得本科生也不愿意去应聘。因此,出现了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缺口很大,而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又就业难的情况。

2.2岗位职责法驱动物流专业本科培养改进

根据企业物流岗位职责的能力需求分析,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定位于需要复合型知识的两类工作。为此,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改进提出了以下建议。

1)调整教学计划。针对目前物流热门岗位的能力需求特点,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其物流专业教学偏向性的不同,适当的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增加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等课程,或者在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一定的金融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知识。另外,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小学期开展物流系统开发方面的专题学习与培训,学生可以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合型知识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带有专业偏向的学习串联起来,使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在专业环境下得到更好的运用,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也能为企业的人才缺口培养出可以即聘即用的复合型人才[5]。

2)加强教学实践。岗位职责驱动法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实践。首先是物流实训方面,高校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开展实验实训的基础上,通过共享高校间的实验室资源、租用或借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开展实训,既能减少资金投入,又能达到强化教学实践的目的;其次是校企合作方面,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思想,建立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互惠共赢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利用假期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学习实践,可以发现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再将企业的问题带回到课堂,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反馈到企业实践中,进一步指导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提前选拔优秀的物流人才[6]。

3)改进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差距很大,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联合使用。除了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外,还可以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参与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有趣的物流情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主动发言,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7];(2)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仿真教学法:可以借助Flexsim等物流仿真软件,让学生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强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4)mooC教学:充分利用本科生自学能力强的优点,将mooC教学与现行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并将问题带到课堂来,实现线上和线下全面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8]。

4)加强师资培训。培养高级物流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而目前很多物流专业的教师都来自工商、国贸、经济等专业,物流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不仅需要强化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师团队,还需要引进物流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又具备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或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学习企业运作的新流程、新技术、新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

3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的注意事项

1)岗位职责驱动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物流专业方向的整合。在采用岗位职责驱动法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时,对于新加入的系统开发、会计学、国际贸易等课程需要进行调整,将物流知识与其融会贯通。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教学时,在进行系统开发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选取国内外最新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教学案例,并根据企业物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置一些具体的任务情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物流系统开发的实践工作。

2)教学团队需要提升自己。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对本专业基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掌握行业的最新前沿,了解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要求,对所需的复合型技能知识进行追踪和学习。只有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才能让学生在本科教育结束后最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而不是让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才发现所掌握的技术没了用武之地。

3)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岗位职责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仍然单纯的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对所学课程进行考核,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重新确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以系统开发课程为例,新的标准不仅需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课下实践操作所提交的成果质量。因此,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需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水平。

生物科学专业分析篇10

参照国内各级各类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及多所院校的教学计划,考虑环境科学专业后续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类课程分设为现代化学基础及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现代化学基础分两个学期完成,理论课时共计136学时。课程的学科内容包括现代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通过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物质结构理论、胶体和表面化学、环境科学相关的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现代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学生学习后能以化学的观点、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激发创新意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以化学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对一些涉及环境科学及生活、社会实际的化学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创新的能力。

分析化学单独设课,其一,是因为分析化学素有“科学的眼睛”之称,是环境科学甚至其他任何与化学相关的学科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分析化学基础是非常重要而必需的。其二,分析化学的课程特色主要是“量”,与其他基础化学相比较,更强调“量”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思维方式和理念。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可促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结合实验牢固树立准确“量”的理念,并掌握获得准确“量”的正确操作技术。这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科学研究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其三,分析化学也是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的重要基础。采用上述课程结构体系,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课时。同时也使一些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需要的化学知识如胶体化学、表面化学、电化学、分析化学等得到了加强。

二、教材改革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一本好的教材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与我们的现代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相配套的教材。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结合本校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对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地删减和补充,采取了教材为主,补充讲义为辅的使用方式。目前选用胡忠鲠主编的《现代化学基础》作为主教材。但其中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两部分教学内容则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编写补充讲义。元素化学部分侧重于讲授常见重要元素、重要污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学部分则系统地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对于有机合成则不作要求。通过上述调整后,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提高。考虑到现代环境监测方法中经常需要使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的特点,我们选用了华东理工大学及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写的《分析化学》(第五版)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包括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体系相吻合;二是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注重应用,简化了某些公式的推导,加强了数据处理和仪器分析的内容,能满足环境科学专业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国内一些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虽然在结构体系方面与化学专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教材编写者基本都是纯化学专业出身,缺乏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沿用化学专业的内容,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作些调整,没有结合专业特点,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认识不到化学知识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前景与重要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夯实基础,注重“双基”扎实牢固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进而将其应用于认识解决本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化学基础,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和应用。为达到此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精选了近1500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编写成课后练习集,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结合专业,偏重应用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我们注重选用大量环境科学中的实例来作为知识应用的案例,培养学生用化学原理和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表面化学、氧化还原与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的教学案例都选用了大量环境科学中的例子。又如元素化学部分,重点讲述若干和环境科学密切相关的元素,p区元素主要讲了al,Si,pb,n,p,as,o,S等常见或与环境科学密切联系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过渡元素部分则着重介绍了Cd,Hg,Cr等污染元素,以及Fe,mn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再如,有机化学部分讲到苯基型卤代烃的性质时,以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例来讲,使教学内容变得结合实际、生动有趣。又如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实例也都选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来讲,如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的测定、CoD的测定、总磷的测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