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十篇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十篇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10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哲学观价值观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活动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市场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商品。而广告语则是广告的核心内容,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一方面受社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蕴含并反映着社会文化。本文将从现代广告语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广告语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中国传统哲学观天人合一是由中国的大陆小农经济模式所决定的。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个体与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的有机整体。因此,中国广告语言突出“天人感应”、“物我交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如: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早期的太阳神口服液);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人生保险(保险公司);自然的饮料,自然的选择(绿得饮

料);花草有情人有爱(爱护绿地)。

西方传统哲学观天人二分是由西方的海洋工商型的经济模式决定的。他们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分离、对立起来。在实践中,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承认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同时,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因此,西方广告语言更多地突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如:横扫美国,再创高峰,万宝路销量第一(万宝路香烟);阳光属于你(取暖器);我们愚弄了太阳(灯具);奥林巴斯,没有限制(奥林巴斯相机)。

2.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本位和家国一体制,造就了中国文化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中国文化以整体作为其价值基础,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中国的广告语言倾向于体现“民族意识”、“大家庭观念”、“乡土情结”。如: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水);喝了一口青岛啤酒,等于喝了一口家乡水(青岛啤酒)。

西方文化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权利不可侵犯、个人的力量无限、个人奋斗的成功、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因而,西方广告语言突出“个人价值”、“个性自由”、“个人利益”,并为此不惜漠视权威、挑战权威,充分展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如: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没有艾特,就没有美国(艾特面包);骆驼世界,任我闯荡(骆驼香

烟)。

3.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强的权威崇拜观念,产品广告会运用权威效应,借助第三者的证词和权威人士对商品进行的评价,以达到说服消费者的目的。如赵本山讲:“泻立停,泻立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高露洁,12小时维护健康,中国及全球口腔护理专家一致推荐”;“香飘飘奶茶,连续7年全国销量第一。”

西方人漠视权威,讲求实用性,相信自己的判断,重视事实的权威。西方的广告语中,会提供一些产品的可靠数据,使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深信无疑。如:劳斯莱斯汽车的广告:at60milesanhourtheloudestnoiseinthisnewRolls-Roycecomesfromtheelectricclock.(劳斯莱斯以时速6o英里行驶时其最大的噪音是电子钟声)。

4.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如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提到的,中西方在语篇方面的差异“中文是螺旋式的最后切题;而西方文字是所谓的直线式,也就是直接切题”。

中国贤者的思维沿着政治伦理的方向发展,具有阴柔偏向,含有艺术家的素质,善于总结直观经验,以直觉体悟和整体综合把握事物,是思维具有模糊性。

5.广告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情趣。古今中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化会越来越强烈。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方人与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把白视作为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东方人的审美情趣。因此,中国的护肤品广告特别注重突出产品的美白功效,而西方人追求的是棕褐色的健康之美,“白”在他们看来是不健康的表现。

三、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广告语是广告的核心内容,社会文化影响并制约着广告语言及其表达,广告语言则蕴含或反映社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从差异中找原因,从差异中找进步,取长补短,融合中西方文化的优点,有的放矢地改进跨文化交际的实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因此,我们要了解中西方社会文化与广告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中西方广告语的实际应用中,更好的搭建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8-02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传情达意,然而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言交际,殊不知语言交际只是人们交际的手段之一,而忽视了用非语言交际来进行表达。一切不是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行为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接触等等。

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则来约束,也没有一套确定的符号系统,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也可以配合语言行为进行更完整的交流会话。在非语言交际领域和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非语言交际中,同一个体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交际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的作用,在我们走进一个饭店的时候,就会看到服务员一边说:欢迎光临,一边对我们微笑鞠躬。这其中的动作都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从而更生动形象地辅助语言交际顺利的进行,使语言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更直观具体。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可信度较大,很多非语言交际完全处于无意识支配之下,比语言行为更具有真实性。

首先,非语言交际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因此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和表达非语言交际行为则需要综合把握周围的情况才可确定。例如,一个人用拳头打另一个人,既可以表示愤怒,也可以表示亲昵的关系,那么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就要在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二,非语言交际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系统,并且每个动作所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固定的。例如,拇指与食指弯曲做“0”状,其余三根伸直,这个动作在英美文化圈内是“很好”、“没问题”的意思,而在我国却是数字“三”的意思。

第三,非语言交际在表达时可以是连续不断的。一个人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他是否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非语言交际。他的衣着、行为举止等都在不断地传达某种信息。

第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有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的表达,例如,哭、笑、生气等一部分表情。而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如一些手势、姿势和服饰等等。

二、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中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的差异

1.眼神表达的差异

眼神的传情达意的功能是我们在交际时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一个内容。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小就会告诉他们的孩子,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一是表示在聚精会神地听,二是表示一种诚意、一种尊重。而眼睛如果转移或者是看其他的地方就表示对讲话人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亚洲的许多国家人们则认为讲话时眼睛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尤其是下级在听领导讲话时,下级的眼睛要向下看才是表示对领导的尊重。

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作用。听讲话的人逐渐加强对讲话人的注视,点头的次数增多,这说明话轮即将转换,听的人可能要接着讲话。“接替的暗示要想成功,对话的双方必须在交换角色的哪一点活力哪一点不远时目光接触。这些的暗示有助于我们了解何时放弃谈话,何时得到反馈并核实反馈何时继续相互作用。”[1]165

当我们看到陌生人时通常都是目光触即移开。如果与陌生人的目光触碰后迟迟不肯移开接触的视线,则往往包含着好奇、喜爱、产生兴趣等含义,尤其是一个男孩盯着一个女孩看了很长时间,则代表他对这个女孩子有好感。但是我们的文化背景中盯住陌生人看是不礼貌的,而白种人则不忌讳这些。

2.手势表达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会运用手势表达一定的含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们中国是表示杀头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里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手势也具有不同意义。

每个民族又有他特有的手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知道和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的上面是表示希望事情能够顺利的进行;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路旁的司机向上伸出大拇指,是表达他想打车,还有一些手势语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像:食指和中指做出“V”型就是表示胜利的意思,还有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者“没有办法”的意思。

3.身势表达的差异

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交流时动作较多,并且动作幅度也较大;而北欧、英美人,东亚地区的人的动作却较少、幅度也较小。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与我国的师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觉得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教师管理的不严格,而英美人则认为我们的教师管理的太死板,束缚了学生的自由。这就是因为教育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在我国表示同意的时候可以用点头来表示,“而斯里兰卡人却习惯用微微摇头来表示肯定和同意,表达否定答复或不同意时则使劲的摇头,但在表示非常赞同、十分明白时则还是要点头。”[2]12可见不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他独特的意义。

4.面部表情表达的差异

面部表情确实存在着民族种族的区别,不同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程度存在着差异。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东方人喜怒不形于色,难以捉摸。而研究又表明男人更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感情,而女人则相对容易外露一些。

微笑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虽然微笑一般都是表达愉快心情或者是友好,但美国人认为笑是表示高兴或者认为某件事很有意思。日本妇女因为慌乱或者遇到尴尬的事情而微笑。

5.服饰穿着的差异

现代社会中,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衣着象征着身份和职业,某些大型的公司都有自己公司特制的正式服装,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时候必须穿上制服,在西方国家尤为重要。什么样子的场合搭配什么样式的衣服,在当今社会中是很有讲究的,正式的场合,如参加宴会、重要的会议要着正式的服装,在参加西方国家的社交活动中,请柬上往往都会注明着装的要求,印在请柬的右下角处,而像一些随意性的聚会则没有要求,穿些随意休闲的就好。

6.触摸表达的差异

Heslin将触摸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1]229。在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中,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尴尬甚至很不愉快的后果。

人们早就发现,有些民族的人身体接触较多,有些民族的身体接触较少,从而将文化划分为“接触性文化”与“抵触性文化”[3]109。英美人对于身体接触十分敏感,通常都极力的避免,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共汽车或地铁火车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里挤过去更是大忌,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这与亚洲国家的情况十分不同。

总的来说,根据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在公开的场合,人们的身体接触的较少,尤其是男女间的接触更少,同性之间的手拉手走路或者是勾肩搭背却是可以的。然而在西方国家同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者,异性间的亲密接触却是自然现象。在我们的文化中,抚摸小孩是一种亲昵的动作,可以是摸摸头,也可以是亲吻。但在西方国家中,除非是家庭成员或极其亲密的朋友关系,通常人们是不可以随便接触或亲吻孩子的。

三、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失误的对策

在语言交际中,脱离非语言交际的孤立的语言交际是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并且非语言交际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明明确的含义,对语言信息进行补足、重复、替代和强调,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存在于跨文化交际当中。那么我们就要排除本民族自己文化的负迁移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目的文化,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积极扫除交际障碍,避免在文化上产生冲突,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失误的对策,首先就要有意识地了解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本质特征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全面系统地学习母语和目的语二者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行为。Samovar指出,“应对非言语交际失误应注意:正确理解在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相结合的话语结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意义和文化特点。”[4]48并且要认识到个人和文化之间差异的普遍存在性,世界是多元性的,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并非一样,然后要充分了解本民族的各种语言的行为特征。在交际过程中,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交际者必须尽量用语言或语言行为(目光、身势语、手势语等)向对方表示感兴趣,以建立有效的交际基础。再者是消除自我和所处的环境,想象自己在任意文化中,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把对方当做一个有个性的个体,交际者要对其个性十分敏感,并正确解释其行为。最后,归纳总结,在获得别人经验的同时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状态,能理解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的对其作出反应。

四、结语

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反映人们的心理活动、真实的意图和文化价值观念。非语言交际同交流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的文化知识和交际个体的差异密切相关,掌握一定的非语言交际策略可以扫除负迁移等心理因素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非语言交际较少受不同语言的干扰,不同国家的语言虽千差万别,但其行为方式却存在许多共性,我们在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流的不同特点的同时,更应充分认识非语言交流的共同之处,认识并充分利用这种通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我们就可以在两种文化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可以为我们言语交际的往来带来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洛雷塔·a·马兰德罗,拉里·巴克.非语言交流[m].孟小平,等,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2]北京语言学院.当你踏上异国的土地[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3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2]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7-18.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wind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wind,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or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andgentlemen,atfisti’dliketosay,missFlora,thankyouforgivingmesuchachancetostandhere.theni’lltellmyclassmates,thankyouforcomingandlisteningtome.nowiamfeelingexcitedbecausethisisthefirsttimeformetogiveanenglishclass.i’mfeelingnervousbecausei’mnotsurewhethericangiveyouasatisfyingclass.ifican’t,i’llsayi’msorrytowaste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willtryto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Said:“oh,Lucy,youaremorecharmingeachpassingweek.iguessnoonecanhelplovingyouwhentheysee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JohnsonSmiled:“thankyou,philip,thank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friend/boy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friend/boy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inRomeastheRomansdo”(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Samovar,Larrya.etal.1998.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3rdedition).C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CanyouspeakGerman?B:oh,no.it’sallGreektome.“it’sGreekto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打招呼、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翻译是用译语传达原语言的意思,具有传译性。前苏联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给翻译下过如下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反映着文化,为了保证翻译者能用准确精辟的译语去揭示出原语言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翻译的过程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也就是说,原语言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的成功与否。这些文化差异及对翻译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在宗教文化背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等的各个方面。欧美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多信基督教,“上帝(God)”这个概念就具有浓厚的基督色彩。西方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有很多体现。如在教堂举行婚礼、向“主”宣誓、向上帝祈祷“God help me!”,甚至看到别人打喷嚏的时候也会习惯性的说一句“God bless you”。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深。基督教里的“上帝”在佛教教徒心目中便称为“老天爷”,许多词语或俚语便来源于佛教。如:“浮屠”、“临时抱佛脚”。

2. 宗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种文化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困难。在翻译过程中,不结合原语与译语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差异而去盲目地翻译,会使文化信息很难完整准确地传递到译入语中,从而产生文化的不对等现象。因此,不同的引起的文化差异不容小觑。如果译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人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表达事物是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的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体系。

2.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不同的思维风格造就了各自的句子重心,如在翻译中不加以调整,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如:it is important to eat a balanced diet.(平衡饮食是重要的。)原文的语义重心是“it is important”,而汉语译文中很自然地置于句尾了。可见,同一句话让有不同思维的人来理解是有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再比如,之前提到的对地名的叙述中,中国人在大脑思维信号中第一个想到的是“国家、省”, 而西方人首先想到的是“人、门牌号”。我们通常会把外国语的顺序称为“倒装句”,然而,事实上,中国话的语言顺序往往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语言顺序相反。从这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演绎法”,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的是“归纳法”。

三、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例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所以天气时常变化莫测,阴雨连绵,人们对天气容易产生特殊的感情,因而英国人见面都喜欢谈论天气。所以“a lovely day, isn’t it?”之类的话,就成了人们见面最常用的打招呼用语。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汉民族的生活中的风俗习惯的不同势必造成人们认识、处理事物的角度、方式方法的不同。就话题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交谈则忌讳涉及诸如此类的个人话题。中国人的问候语常用:“吃饭了吗?”、“上哪去?”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这类招呼语则不适合西方人,他们以为你要邀请他们吃饭或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他们的招呼语很简单,如:“ Hello! ”、“ 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 nice day, isn’t it? ” 等。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尤其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障碍而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用语失误现象,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注重语言教学,还应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消除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个人隐私观念较为薄弱。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往往会以询问对方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收入等方面来表示自己的关心,而西方人却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忌讳向别人过多地透露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要避免使用“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what'syourincome”、“whatisyourweight”等有关隐私习惯的用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问候朋友、熟人时常以“你吃饭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准备去哪儿”开始话题。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候方式常会使他们感到茫然,甚至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你在探听他们的私事。实际上,西方人在见面时常以天气、交通、健康状况以及爱好等话题进行问候,如“what'sthewitherliketoday?”、“Howdoyoudo?”等。

3.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人餐桌中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中最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中,往往会很热情地向客人互相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很客气地对客人说:“没什么好吃的,请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但是,在西方国家,主人比较尊重客人的个人习惯,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也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主人通常会说一句“Helpyourself,please.”

二、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what'syourname”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交际用法却甚少解释。事实上,西方人在交际谈话时会先介绍自己,在洽谈一些问题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时,会说“mayiknowyouname?”、“Yourname,please”,不会直接询问“what'syourname”。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介绍用语方面的差异,避免交际误解。又如,学习Unit7i'dlikesomenoodles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当别人询问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中国人往往习惯推辞一番,会说“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客套话,但在西方,若你想要,就不需客气推辞,直接说“Yes,please!”若不想要,说声“no,thanks!”即可。通过比较,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技能,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教学,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往往可以深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不同的思想理念,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fat”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含有“赞美恭维”之意,人们常说某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是块“肥肉”,某个求之不得的差使是“肥缺”,对成年人说“fat”,表示“发福”,对成年女性说“fat”表示“丰满”,对小孩说“fat”,含胖嘟嘟之意,表示“可爱”。但是在西方国家,“fat”一词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和沮丧,尤其是英美人最忌讳“fat”一词,他们认为“fat”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含有“废物”之意。因而,若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在交际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3.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通过更多的机会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21century》《时代周刊》等反映当代西方社会的书刊、报纸等读物,以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英语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品、进行英语情景交际、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理解语言内容,洞悉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8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及众多国际组织使用的官方语言之一,用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点、民族风情的不同,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学习英语和学习汉语也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要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因为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存环境不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产生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在很多情况下,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也会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直接影响不同语种之间的互通使用。比如:在汉语中通常习惯于把表示方位的词语按“东西南北”排序,而在英语中则通常习惯于“north,south,east、west”。在汉语中常用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表示方向,而在英语中通常用为“southeast,northeast,southwest,northwest”。

(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在1840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交流非常少,这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这必然对语言习惯、语言用法产生影响。比如:中国人比较谦让而西方人比较直率,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问“你吃了吗?”,西方人见了面习惯于说“见到你很高兴(nicetomeetyou!)”,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通常都是优先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而西方国家通常为“idon´tcare.(我无所谓)”,这似乎显得有点不尊重对方,但在西方却是家常便饭。

(三)生活方式的差异性

中国人自古勤劳、朴实、勇敢,牛是中国古代人用来生产劳作的工具,牛向来以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汉语中通常用“黄牛”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扬人的勤奋,而外国人主要靠马耕作,所以西方人通常用马的精神来表示一个人的吃苦耐劳与勤劳,“asstrongasahorse(像马一样强壮)”、“worklikeahorse(像马一样劳作)”,另外西方人航海业比较发达,所以与水、鱼、船相关的词语也较多,如“tomisstheboat(失去机会)”,“anoddfish(怪人)”等。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中国人信仰佛教,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这两种信仰对汉语与英语的语言及各自的本土文化影响是很大大的,处处能看这些信仰的身影。比如:中国人喜欢双数,认为双数为吉利数字,通常说“好事成双”、“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而西方人认为单数为吉利数字,通常说“onehundredandonethanks(千恩万谢)”。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有“玉皇大帝”、“阎王”、“龙王”,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等说法,而在英语中则不存在这些说法,只有从拉丁语、法语等其他语种借来的宗教词语,如“monk(僧侣)”,“angel(天使)”,“dean(教长)”等。

(五)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有很大区别,因此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中国人姓名中的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在写信时地名通常由大到,西方人则是由小到大;中国人习惯于按时间顺序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由论据到论点,而西方人则习惯于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论据材料证明论点,所以在学习英语时一定要注意这些与汉语中的差别。

二、基于中外文化差异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一)深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要想准确把握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在国家、所在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影响本民族语言的形成、演变及使用习惯,英语也不例外。所以在学习英语时,首先要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的民族风情,了解这些民族风情与我国的民族风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这样才能做到在学习、使用英语时更加灵活,才能真正掌握英语词汇、句子、段落及整篇文章的要表达的思想。

(二)掌握汉英词汇之间的差异性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在很多情况下其意义和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词汇的内涵,才能有利于理解掌握。如:在表述颜色上,西方文化就比较理性、科学,其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比较直接。如:“red(红色)”主要是血的颜色,而“blood”则是人身体的生命体液,一旦血从生命中流淌出来,生命也就随之凋谢,所以在英语中“red”通常含有“恐怖、暴力”之意,而中汉语中“红色”则有“热情奔放”之意。

(三)在语法学习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有时差异还比较大,比较明显的差异主要有:英语中常常有时态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英语中有单数与复数之分,而汉语中则没有;英语中有动词结构变化之分,而汉语中则没有,英语和汉语中的副词都可以修饰形容词,而英语中的副词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而汉语中的副词只能放在形容词与动词之前;英语中的从句一般放在所修饰的主词之后,而在汉语中修饰语句则放在修饰之前;英语结构以主语、谓语、宾语为主,变有例外,而汉语主要是主语、谓语、宾语,等等。

(四)在口语学习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口语是日常的交际语言,其语言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但中文与英文的口语使用时有很大的差别,学习口语时应该把语言放在其实际的背景下去掌握。中国人见面时常说:“你好!”而西方人则说“Hi!”,“Hello!”,“Goodafternoon”;中国人喜欢问“你今年高寿”等问题,而西方人对这些问题则讳莫如深,他们常常说“niceweather,isn’tit”,“Howareyou(gettingon)”。中西方口语表达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追根究底是因为其各自不同的文化习惯决定的。

(五)掌握更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9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词汇;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该语言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正如Juri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发展历史、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往往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最能承载文化信息和反映社会生活。所以通过解读词的文化内涵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

中西方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在语言中随处可见。例如,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中国的河流一般由西北流向东南,所以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的说法,而在英国及欧洲多数国家,多数河流是由东南向西北流人大海,自然不会有我们这样的说法;美国人常用fromseatosea来表示“全国上下”的意思,这是因为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fromseatosea意味着横跨了整个国家;中国山多地广,陷入困境时是“进退维谷”,而西方岛国人们则常说“beontherocks”。

二、历史背景的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有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战乱纷纷,在生活中留下了许多军事用语,如“烽火连天”、“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等;中国人民长期处于封建统治和剥削之下,有“苛政猛于虎”、“八字衙门两边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民谚。英国历史上长期受教皇和国王统治和压迫,所以有“thekingandpope,thelionandthewolf”和“Kingsgomad,andthepeoplesufferfromit”的说法;拿破仑在waterloo惨败被囚荒岛,英语中便有“tomeetone’swaterloo”来表示遭遇失败等。

三、的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

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感到惊讶时常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祈求“Godsaveme”,而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深,习惯说“菩萨保佑”等;《圣经》在西方影响深远,英语中有许多出自《圣经》的习语典故,如theforbiddenfruit,Juda’Skiss,aspoorasachurchmouse等。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共存,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三教”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乐极生悲”等。“报应”、“许愿”等字眼也是佛经里的用语,而“施舍”则是伊斯兰用语等。由于中西的差异,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翻译中切不可望文生义。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

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在感情上都有爱憎褒贬之分,但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所反映出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比如“龙”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因为“龙”是能呼风唤雨、飞天潜渊的神异动物,后来变成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意象,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都是褒义,诸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飞风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对龙并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凶残可怕的动物,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它常常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儿像“dragon”,表示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中国有着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老王”、“老李”一类的称呼透着亲切和友好,“王老”、“李老”则更是对德高望重者的最佳称谓,而西方人怕老,认为“老而无用”,一句“pleasesithere.Youareold.”会令对方感到不快和被冒犯。由此看来,要做好翻译工作,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五、文化心理的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并影响着语言的形成和使用。中西文化心理的差异在词汇中有着生动的体现。在汉文化历史上,“黄色”至为尊贵,是皇权的象征。几千年来封建帝王一直是黄袍加身,黄色几乎成了历代帝王专用的色彩。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访华时特地订做了一套黄色礼服,就是为了表示入乡随俗的心愿。但在英美特别是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度里,yellow并非人们所崇尚的色彩,而喻指“胆怯”、“嫉妒”,因为yellow是犹大背叛耶酥时所穿衣服的颜色。现代汉语中,“黄色”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以至于人们一看到“yellowbook”和“yellowpress”便联想到“扫黄打非”。实际上,“yellowbook”指“法国等国家政府发表的报告书”,以黄纸为封面,是黄皮书,而不是黄色书籍。“yellowpress”指“哗众取宠的报刊”,而“yellowpages”则指分类电话簿,与汉文化中“黄色”的联想意义有天壤之别。类似的词还有很多,它们和yellow一样,词义的引申取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

六、文化渊源的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

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渊源不同,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迥然不同。例如“figleaves”的字面意义是“无花果树叶”,喻指“遮羞之叶”。追根溯源,“figleaves”的喻意源自《圣经・创世说》第三章第七节:“他们(亚当和夏娃)两人的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便编制无花果树叶来遮掩下体。”西方特别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和雕塑中,一些人物的身上会有一小片树叶遮盖下体。这种专门用以遮羞的叶子,正是“无花果树叶”。由此“figleafdiplomacy”进一步引申为“维持体面的外交之策”。因此我们要把词汇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和诠释,剖析其文化喻义,挖掘其文化内涵,把握文化差异,拓宽文化视野。否则,如果“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仲,1995),也就没有真正领悟词汇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其词汇必然要反映该民族的社会现实,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所制约,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中的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词的文化内涵难以穷尽,并有着深刻的语言内外因素,我们在理解和翻译时要注意理解和挖掘词汇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锐性、领悟能力和驾驭词汇进行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为兰.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中国现代教育,2005,(6)

[2]王幼军.文化翻译与语用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7,(1)

[3]冯世梅.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4]肖琳.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篇10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