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十篇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十篇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27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1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段由聚美优品Ceo陈欧主演的广告中采用“你有XX,我有XX。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的叙述方式,在播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蹿红网络,网友竞相模仿造句,“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这句“陈欧体”成了接龙的热门话题,各种版本的“陈欧体”遍地开花。其中江苏大学大二学生所创的江大版的“陈欧体”更是受到了网友热捧——“你只看到我不在省会,却没看到我以省命名。你有你的985,我有我的百年归属。你否定我的学校,我掌握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们宿舍落后,食堂坑爹,我可怜你不经历坎坷,受不得挫折。你可以轻视我们低调的学校,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大学注定是孤独的旅行,总免不了解释‘我在镇江’的无奈,但那又怎样?哪怕住在山沟沟的化学园区里,我也可以活得很漂亮。我在江苏大学,我为自己代言!”。这则大学生自制的江大版“陈欧体”在两天内转发量就超过了万条,并于2013年2月19日登上了《扬子晚报》。

   这段以梦想为载体的广告词能成为蛇年第一个网络流行文体绝非偶然,广告中陈欧的独白,配以考试录取、工作受挫、恋爱告白等镜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质疑声中坚守理想,不断奋斗,最终获得回报的故事。整部广告中虽没有一句产品宣传语,但却鲜明地凸显了其所要广告的主体,并用重复、强调、对比的手法加深了广告受众对广告事物的印象,赋予了广告事物鲜活的形象与相应的内涵延展。

   当然,“陈欧体”走红,不光是因为广告词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其蕴含在文字中的坚定、自信和斗志契合了当前年轻人内心对自由个性以及梦想的追求,才是激起无数平民子弟共鸣的中心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核精髓的体现,展现出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品格。在“陈欧体”的倡导下,无数网民开始撰写属于自己的“陈欧体”。在一定意义上,“陈欧体”为那些被人轻视而不自卑,被人嘲笑而不自弃的年轻人找到了表达途径,让他们理直气壮地“为自己代言”。在一定程度上,“陈欧体”也是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适应在现行的信息膨胀爆炸环境下对自身固有的表达形式突破性的尝试,就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来看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陈欧体”迅速消散源于传统文化的糟粕病诟

   以“陈欧体”为代表的网络文体虽然红极一时,但也不免和曾经盛行一时的“凡客体”一样,来去匆匆。尽管“陈欧体”极受网民拥护,网民自发建立了贴吧、微博,一时间出现了无数“陈欧体”,如甄■版:“你只看到本宫的寿康宫,却没看到本宫的凌云峰,你有你的气度,本宫有本宫的本事。你可以轻视本宫的存在,本宫会让你见识糙米薏仁汤的口感。回宫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路上少不了三姑六婆但那又怎样,即使是滑胎,也要滑得漂亮。本宫是甄■,本宫为自己代言。”;历史学人版:“你只看到我身无半亩,却没看到我心忧天下;你有你的选择,我有我的挚爱;你嘲笑我物质一无所有,我可怜你灵魂注定低矮;你可以轻视我的朝经暮史,我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学术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总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就算青灯黄卷,也要义无反顾!我是历史学人,我为自己代言!”等等。但是,由于传播的过于分散,大范围传播转发,信息泛滥和重复造成审美疲劳。在传播过程中也没有意见领袖的出现,对于信息的筛选“过滤”标准也并未建立,网友间的大量模仿、互相复制粘贴,直接加速了“陈欧体”的降温。和很多网络语言一样,“陈欧体”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当网友们看惯了各种版本的“陈欧体”的重复,当新的网络词汇又一次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陈欧体”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广大网友所遗忘的命运,消散在新一波的网络流行语大潮中。

   “陈欧体”的迅速消散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糟粕病诟。中华民族近五千年以农耕为主要社会生活资料来源的农业社会形态也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由农耕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固土”化演变出文化层面除了“自强”、“争鸣”等优秀内核外,也形成了自傲、保守、盲目、只追求实用忽视创新等不良文化意识。这些负面文化精神在我国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形象”与“阿Q精神”中就有过传神的描述,它们对新兴的网络语言也有着至深的影响,比如,网络词汇中火星文的创造中所展现出的网众们对自我个性展现的病态追求与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对“回”字的四种写法洋洋自得病态精神状态本出一辙;网络文体中的“装13体”与“埋汰体”同样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网络的再生。

   三、如何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语言不仅有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也有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存在。要想促成网络语言有序健康的发展,保障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不衰,就必须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1.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树立主体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几千年始终保持延续发展,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如果它的文化主体性失落了,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中断了,它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都丧失了。因此,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非常重要的,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要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只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江泽民同志就曾指出:“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1]。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兼容并包”特性使得其自身就是检验优化一种新兴文化、新兴语言的“过滤沉淀器”。要使得网络语言得以健康的发展,就应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同时,坚持传统文化的特色独立性,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梳理检验网络语言的生成原因,挖掘网络语言生成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包含的文化原理。如此才能保障我国传统文化长久不衰,并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形成应有的文化系统,促成网络语言有序健康的发展。

   2.运用网络语言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网络语言其实只是一种工具。工具的特性就好比一把刀一样,用其搏杀豺狼,就是对人有利;用其作乱杀人,就是对人有害。刀对人有害的时候,是人们将其用错了方向,而不是刀制造出来就是为了对人有害的,我们不会因刀对人有害的特性而停止生产刀,而是应限制那些用刀做坏事的人。网络语言也是如此,要想令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造成积极的影响,应致力于对于产生恶性网络用语的研究,从而减少社会问题的出现。

   网络是新时代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网络语言中所投射出来的追求平等、富于创新、尊重个性的时代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发扬光大。简洁经济、方便快捷、形象直观、幽默诙谐、富于生机活力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语言的发展[2]。继承传统,超越传统,使得网络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再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2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对联;研究;评论

杨大方先生的《对联论: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研究》(以下简称《对联论》)一书于2011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毕业论文《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对联研究》一文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的。全书约28万字,主要包括著名语言学专家张公谨先生的《序》、导论、主要内容(九章)、主要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从书名不难看出,要完成好此项研究,作者首先必须要厘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如“文化语言学”的概念。无疑,书中呈现了作者较高的的理论构建能力。

在对文化语言学进行分析时,作者注重对其他语言学说的搜集。在进行系统分析后,寻求各种学说与文化语言学之间的关系。为解释清楚“文化语言学”,他首先对其发展进行概说,文中引用了索绪尔、乔姆斯基的学说。他说“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学说。”并简单总结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接着作者指出“‘言语’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语言学者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乔姆斯基把‘言语’发展为‘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相对)”。他总结认为,“随着‘语言运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环境因素,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因而研究语言和社会、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便应运而生。”②同时,在书中他还综合了“语言文化”、“浑沌学理论”等诸多理论。

不同于其他一些研究的是,该书并不硬套用理论,而是以文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去对中国对联这种传统的言语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作者认为,“一方面,借此检查我们对文化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个案研究,考察言语表达模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证明文化语言学理论及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这是作者对该课题研究意义的表述。事实上,用文化语言学来研究对联的研究著作并不多,这一点杨大方先生肯定是了然于胸的,这也正是该研究的意义所在。但作者绝不肯用“将弥补前期研究的空白”这样的文字去拔高自己的研究,这种谦逊的为学态度令人尊敬。

正因为该书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其导师张公谨先生说:“在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研究对联,第一是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把对联作为语言文化来研究;其次是用浑沌学得方法研究对联现象,这在以往的对联研究中实属罕见。”④这一评价是相当公允的。

《对联论》一书在语言学概念、民俗文化现象进行概说时,多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其论说具有科学性。

对联的起源问题是学界尚无定论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作者列举了汉代说、晋代说、南朝说、唐代说、五代说等。通过这些文字不难看出,杨大方先生在梳理这些文献资料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他除了翻看现代杂志《对联》外,还查阅了《尚书》、《文心雕龙》、《全唐诗话》、《石林燕语》、《履斋示儿编》等古代文献。这种回归第一手资料的学养是他能得出扎实结论的基础。

对于某些文化现象的追问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作为春节语言民俗中的春联,该书就进行了溯源。书中说“春联源于春节‘钉桃符’习俗”⑤他补充道:“桃符,本为守门户、驱鬼镇邪之物,因此,当初置桃符并不择时应节。后来,习俗逐渐固定在除夕悬挂或更换,注入了‘岁月更始’时祈福纳祥的新义。因此,当对偶句与之相结合而产生的对联,便称作‘春联’。”⑥《对联论》一书由此不仅体现出了语言学的价值,而且也展现了文化学的价值。

以上从书中的具体文本出发,对书中“溯源”的部分文字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尽管有些内容并非杨大方先生首创,但是探寻有关的文化概念的原始意义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它有助于让阅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有关概念的源流,不至于让人“陌生化”。另一方面,这样的溯源也使得论述更具有说服力。正是这样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对联论》一书对于后人重新研究文化语言学及其对联具有“百科全书”的作用。

《对联论》一书的“附录”部分为后来者提供了研究线索,其文献学价值不容忽视。

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种研究,“附录”展现了作者所采用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在书后辑录这些文献资料,一方面是补充有关对联作为语言对称表达文化的一个标本论说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同时,该书还摘录了《联话丛编》中的部分对联。作者解释说“《联话丛编》是中国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一部论联资料汇编,由龚联寿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⑦而熟悉该套书的读者了解,该套为八册精装大型丛书。收录了明、清、民国各代诸多联话,按大致时序编目,计有奇联摭萃、金声巧联、评释巧对、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剩话、楹联丛话补遗、巧对录、巧对补录、楹联补话、楹联述录等共三十九种资料,共计三百余万字。且该书采用竖排版形式,这对现代读者的阅读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杨大方先生不辞辛劳,攫取数万字的精彩对联作品,可见他的学术眼光和学术魄力。而在书稿出版校改中,他更是对这些“无关紧要”的对联进行了认真核对,其所作出的努力甚至比正文更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我国清代文士为学总不离义理、考据、辞章,要做到三端相谐是相当困难的。本人虽不敢妄说古人治学精神惠泽了杨大方先生,但透过其所著《对联论: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研究》一书,加之我对作者本人治学态度的了解,确乎可以运用以下三个词汇对其著作进行评鉴:真、善、美。从文本出发,能看出作者对于文化语言学的论说逻辑的严密性,展现出了求善的一面;对重要的概念,他又寻问本源,体现出求真的一面;而朴实与华美的文辞,正好证明了杨为文求美的一面。可以说,《对联论》以其特有的文化精神诠释了“真、善、美”。透过书稿本身,也将触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如对联的起源究竟为何时?对联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发展定位如何?对联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怎样?等等。这些都问题都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杨大方:《对偶观念及其在汉语表达中的体现》,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杨大方:《对联性质综论》,载《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3期。注解

②杨大方:《对联论: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③杨大方:《对联论: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④杨大方:《对联论: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序》。

⑤杨大方:《对联论: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8页。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3

关键词:文化关联;文化翻译;源语效应 

   1.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根植于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深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面对这样的跨文化活动,译者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平衡两种语言文化关系,避免走向极端,对源语的文化内容或因素进行有效的传译。文化的翻译与源语折射的意图的翻译是建立于对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地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是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后的选择。如何选择译语需要我们对双语的文化等要素进行推理,以获得合理的文化关联,以顺应为手段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选择和优化最佳的语言表达。本文讨论运用关联原则,以获得双语文化的最佳关联认知效果,使译语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文化源语效应。

   2.文化关联与文化翻译

   2.1文化翻译的关联与推理

   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也就是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gutt,1991:47;赵彦春,2005:114)本文根据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论与维绪尔伦的顺应论(verschueren,2004:63)建构了关联顺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顺应—选择的阐释活动,是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是一种不同语言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交际活动。关联论通过明示—推理—顺应—选择给译文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译者应首先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理想化的语境假设,然后进行语码选择。在翻译载有含意的话语时,在确定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能够接受和理解原文的含意,译者应尽量采取直译将原文话语中的形象和文化特征传达出来,而将含意留给读者去推敲。例如:

   (1)三月里刘熏宇君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朱自清《哀互生》)

   译文:inmarchiheardfrommr.liuxunyuthathushengwassickandhopelesslysickatthat.thedoctorsaidtherewasnothinghecoulddobuttowaitforthedaytoarrive...howquicklythedayhadarrived!

   “等日子”是汉语中特有的委婉语,即“不久于人世”,直译为“waitforthedaytoarrive”在上下文的关联下应能理解其语用含义。最后一句用了“howquicklythedayhadarrived!”来译“殁”字,与上文相呼应,保留源语含蓄的同时表达了源语的感叹语气。

   文化关联与语言使用的语境密切关联。译者必须在动态的交往中关注交往干涉的各因素去理解文化和传递文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稳定固体,而是处于不断嬗变和演化的动态过程之中。文化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语言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程度的变异特性。语言变体、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逐渐变异都是文化动态性的具体形态。译者敏锐地抓住原文文本语言的各种变体差异是正确理解原文语言文化的关键。在译者与原文文本的对话中,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是译者理解和捕捉语言变体和文化流变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需要发挥译者的创新能力和还原能力,从而实现译者从跨语言的理解到跨文化的解读。译者在翻译时应通过文化语境进行关联顺应才能选择正确的词义,最大限度地进行译文的语言重构。

   同时,为了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译者必须力图灵活地使用各种翻译手法,例如归化、异化、注释或增添解释性等,顺应文化语境以获得与源语高度一致的翻译效果。

   (2)“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二》)

&n

bsp;  译文:whatimeanbyloveisnotthelovebetweengourdsonthesamevine,butthelovebetweenhusbandandwife.

   这里译者把“瓜葛之爱”译做“葫芦之爱”,这样的爱是什么样的爱呢?源语读者和译文读者虽付出一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最佳的语境假设与认知效果。此句可以意译为“thelovebetweendistantrelatives”使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2.2文化关联与文化传递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传递不同语言的文化。文化传递与关联的认知过程可以描述为:源语文化的解码与关联——源语文化理解的解构与关联——源语与译语之间文化意义的关联与解析——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曾文雄,2007:70)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带来种种的障碍,甚至出现文化误读的可能性以及翻译中所谓的不可译性。这些文化的差异,使得源语的指称、语用和言内言外等方面几乎无法在译语找到合理的对应。虽然如此,完全将源语文化价值体系排除在外也是不可取的。对于文化成分的传递必须全面地综合考虑多层面的因素,并采取不同的对策,用译语为文化交流架起桥梁。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的背景下建构起一种相应的文化语境,取得与双语语篇合理的关联性,处理不相容的文化与文化冲突,寻求冲突的调节点。

   (3)sheisafox.

   译文1:她是个狐狸精。

   译文2:她是只狐狸。

   译文3:她是位时髦迷人的女郎。

   中英文化中“狐狸”都可以与狡猾或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当“狐狸”与女性联系时,汉语与英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译者必须要有语用思维,对源语的文化进行推理,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若按照中国人的心理,把fox译做“狐狸精”,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指的是时髦迷人的女子;第二个译文看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容易引起误会,没有把真正的语用意义传递出来。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文学典故、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文化词的翻译。译者若产生词义联想错误或缺乏适宜的文化意象,就难以避免出现错误或误译。

   (4)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

   译文: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丑事。

   译文只是把源语的基本含义表达出来,不过失掉了原文的形象表达中所体现的修辞手段。若将其译为“据说,每户人家的壁橱里至少都藏有一具骷髅”虽把源语的意象表达出来,却未能很好表达其意义,这可能会给不熟悉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带来理解的困难。我们可以把源语译为“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家丑事家家有。”这样可以把源语的表象与意义表达出来。为此,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的和不可逾越的。只要译者通过的认知思维去解读源语,尽可能平衡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差异,运用翻译技巧,突破语言和超越语言因素的制约,就可以实现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移植。

 2.3文化翻译的关联顺应策略

   翻译策略上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原作者和译者的交际意图。作为交际的翻译,对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选择依据的是关联—顺应性。成功的翻译是源语的交际目的与译语的读者的期待相吻合。

   (gutt,2004:120;赵彦春,2005:114)在形式与传达源语的意图存在差异时,我们要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文化信息的传译翻译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由于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生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环境,同一信息由于接受者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关联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背景知识,尽可能挖掘文化内涵,达到准确的理解,用恰当的译语来重构原文信息,从而填补原文读者认知的空白。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文化再现”首先指再现源语文化特色。鲁迅说翻译必须保持

着原作者的“丰姿”,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所谓“异国情调”指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译语文化特色。译者必须忠实地把源语文化再现给译语读者,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源语文化色彩,力求保持源语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秀目,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沈三白《浮生六劫》)

   译文:ofaslenderfigure,shehaddroopingshouldersandaratherlongneck,slimbutnottothepointofbeingskinny.hereyebrowswerearchedandinhereyeswasalookofquickintelligenceandsoftrefinement.theonlydefectwasthathertwofrontteethwereslightlyinclinedforward,whichwasnotamarkofgoodomen.(林语堂)

   中国传统的美女在西方并不显得美,“两齿微露”似不祥之兆,可能也难被西方读者所接受。但是通过字里行间的信息,读者可以取得认知关联,获得足够的认知语境,推理出文化背后的含义。在可以获得相关的认知语境的前提下,显然译者应尽可能保持源语的文化特色,保持文化的源语效应,这有利于传递异域的文化。

   (6)(赵辛楣)一肚皮的酒,几乎化成酸醋……(钱钟书《围城》)

   译文1:thewineinhsin-mei’sstomachturnedtosourvinegarinhisjealousy.

   译文2:theconsiderableamountofwinehsin-meihadconsumedearlierwasburninginsideandmakehimsickwithjealousy.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美人很难把醋与妒忌联系起来,若把“酸醋”像译文1一样直译为“sourvinegar”,则起不到保留原文形象的作用,也无法让读者明白其真正的文化语用含义,因而改成“妒火中烧”较好。可见文化翻译并不是静态的,它关联到平衡双语的文化,不能不顾译语的文化特点而一味照搬源语的结构形式,进行“形式对等”的逐字死译。

   3.结语

   语言的翻译实质上为文化的翻译,文化关联的翻译视角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它在注重翻译本质——语言转换的基础上,探讨翻译认知过程与意义转换所涉及的接受美学、审美心理、文化生态、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因素。我们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在翻译中的转译,目的是让我们清楚理解语言所具有的语言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等。为了更好平衡双语的文化,我们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平等对话,发挥能动性,在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中取得平衡,避免文化翻译走向极端,综合分析语境、交际者智力、认知等制约和影响文化翻译等因素,通过多维的关联,寻求最佳的语境效果和认知效果,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传递源语的文化。这为语用文化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和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gutt,e.a.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oxford:basilblackwell,1991:47.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pragmatics[m].beijing:fltrp,2000:63.

   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0.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14.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4

关键词: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23-02

1引言

词汇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丰富的语境意义。一般来说,语境意义包括语言语境意义,情景语境意义;文化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联想意义等。同时,词义还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词汇教学不能脱离于他们的使用环境,即语境。本文拟就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2语境与词义的基本关系

GeffreyLeech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话语意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于一个词准确透彻的理解是依赖语境的帮助来实现的。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简单的说,话语语境是指字、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情景语境是语篇指产生的环境。文化语境是指某种语言赖以根植的民族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伦敦学派的核心人物物弗斯接受并发展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理论,他指出:情景语境不仅包括说出来的话,而且还包括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所有参与交谈的人以及这些人所处的那一部分环境。关于语境与词义的关系,Firth说:“Youshallknowawordbythecompanyitkeeps.”他认为在任何语言中,一定的词总是结伴出现。他所讲的“结伴”关系,就是狭义上的语言语境。“结伴”可以是搭配关系,前后文以及词与词之间的语境联系。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在这种语境(结伴)关系中充分体现出来。语言学家Lindataylor也说:“只能在词与词的相互联系中来理解掌握词义”。英语语言学家D.a.Cruse说的更透彻:“事实上,我们可以再深刻一点,大胆的说,一个词的词义是由该词的语境联系而构成的”。

3情景意义

情景意义就是词汇或短语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语用意义。概念意义从情景中产生,是从许多情景意义中提取的,同时又独立于具体的情景意义。孤立的一词一句会有若干所指或解释,在交际中就靠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所指或涵义。正如英国哲学家wittgenstein所说:“themeaningofawordisinitsusageinthelanguage”。

请注意以下句中kill的词义。

(1)theliondidn’tleavehiskilluntilhehadsatisfiedhishunger.

(狮子吃饱了后才离开猎物。)

(2)myfeetarekillingme.(我的脚很痛。)

(3)thatfrostkilledtheflowers.(霜冻死了鲜花。)

(4)Hekilledthebottle.(他喝完了那瓶酒。)

(5)thatjokekilledme.(那笑话是我笑破肚皮。)

Kill的基本意义是“杀死”。但在上面的例句中,都不能解释为“杀死”,且语义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字典的编辑就是收集词的语境意义。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语境意义是不可能全部收入任何一部字典的。从这一角度来讲,词的准确意义只有靠语言环境来确定。请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1)ihadahandindraftingthecontract.

我参与了合同的起草。

(2)Givemeahandwiththisdesk,willyou?

帮我办一下这张桌子好吗?

(3)weneedthreemorehands.

我们还需要三个人手。

(4)wehadabadhandinthegame.

他拿了一手烂牌。

如果一个学生离开了具体的上下文,死死记住hand就是“手”,“手”即是hand,很难理解上述各句。离开了语境,一个单词只是一种符号,与其他任何的单词并无多大区别。学生应该懂得一个词只有与上下文相联系,才有其生动的意义,词语的含义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东西,它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有的语言学家甚至就认为,eachwordwhenusedinnewcontextisanewword.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间词义交叉,词义不对等以及词汇的语境和语用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在语境中学习、理解和运用词汇。

4社会文化意义

文化语境意义是一种广义上的语境意义。wilkins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及民族特点自然会由词汇反映出来,这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一层文化色彩。对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离不开文化语境。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3个方面来说明。(1)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词汇的联想意义或相同或相似。比如,百兽之中,狐狸生性狡猾,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slyasafox之喻。(2)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词汇的联想意义各不相。英语文化在历史传统、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同一词在不同文化境中产生各自特有的联想意义,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文化的不同而各不相同。(3)某一文化语境有的词汇联想意义,在另一文化语境中可能空缺。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汇在一种文化语境中常常具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既不产生任何联想,初相联想意义空缺。竹子(bamboo)这种植物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史文人墨客赏竹、咏竹、画竹。竹也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象征。但bamboo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同样,一些词汇在英美文化语境中所拥有的联想意义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是空缺的。例如,beaver(河狸)喻指“卖力气得人”;eggplant(茄子)是个带有种族歧视色彩的字眼,是对“黑人”的蔑称;daffodil(黄水仙)是“春天”、“欢乐”的象征。

许多词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仅仅了解词的字典上的含义而不了解其文化语境涵义,就很难正确使用和理解这些词。

5词义的变化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及其词义的变化最为显著。这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忘,借用外来词和旧词添新义。在现代英语中,nice是个褒义词,跟good,fine同义,但在过去,nice曾是“愚蠢的”“傻里傻气”的意思。coffin这词来自希腊语,一向指“棺材”,随着原子能科学研究发展,现在coffin可以用来指运送放射性物质的重屏容器。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词义不仅在形成过程中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词汇原有的概念意义往往被削弱,甚至消亡。陆国强教授将这种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词义分别称为原始意义(primarymeaning),派生意义(derivativemeaning)。陆教授认为,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分化的现象,有的词原始词义逐渐消失,为派生意所代替。如harvest一词原指“秋天”,但该词义逐渐消失,现只用其转义“收割”或“收成”。

词义的变化进一步说明词义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词汇教学应该是动态的,不能忽视词的使用环境。

6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应将词汇置于社会语境中来教。词汇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许多使用的空间,即语境,因为词汇来源于生活。教师应使课堂社会化和语境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词汇的生活中的使用环境移到课堂上来。二是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语境。教材蕴含的语境也是来自于社会,因为教材本身也是源于生活的。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英美作家的作品,多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背景,里面的许多词汇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遇到这类词汇一定要结合其文化语境来进行教学,既要讲词汇的表面意思,也要讲词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

(2)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而学生的词汇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语境信息来准确地理解生词的词义。在一定的语境中生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语义关系。生词的词义隐含在语境中,语境以不同的方式揭示生词的词义。

(3)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其社会交际功能,因而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语言交际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它必须发生在一定的场合里。所以,语言和语境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要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有交际的语境里,使他们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本质上说,词汇教学应当是从语境到语境的教学。学生从具体的上下文中领悟一个词,最终能将这一词置于新的语境中去。教师不仅应将词语与其语境联系起来,还应当创造新的、丰富有趣的语境,帮助学生领悟一个词语的涵义。

7结语

词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它往往随着上下文、环境、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动态的词汇教学法,将词语和具体的语境相联系,不仅要讲词的基本意义,还应重视词的语用意义,即语境意义。教师应充分运用语境理论与语境知识来丰富词汇教学方法,尽量创造丰富有趣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领悟词汇的意义,鼓励和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词语正确的放置到新的语境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3.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5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技校英语教学交际语篇

一、社会语言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把探讨语言规律如何与社会因素相联系作为基本任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和使用者的有关问题。正如一位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J.a.Fishman所说的,社会语言学是考察“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说话”。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交际手段。语言与人类社会是不可分的。“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语言研究必须联系人类社会、联系社会文化,即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语言。

二、技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导致许多技校生面临类似的问题:一是由于重语法,轻口语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乏对口语的重视,心理障碍很重;二是因词汇量不足,缺乏本民族和跨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专用术语而难以开口;三是死记硬背仍然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法;四是过度依赖于课堂设定的训练模式,而缺乏现实交流的实战经验。

三、社会语言学对技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1.在英语教学中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传统的语言学理论只注重研究语言本身,致使传统的语言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忽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特征。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认为:“交际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语法性,即合乎语法;二是可接受性,即在文化上的可行性,在情境中的得体性和实现性”。他认为学习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环境。可见,要想提高交际能力,必须了解目的语国家与本民族的文化差异,否则,就达不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语言交际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对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什么词有什么意义,具有什么功能,还要使学生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与什么人、说什么话”,了解所学语言代表的文化。教文化就是教外语的正确使用,使学生遵守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

2.英语教学要注重语篇教学

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交际单位,而不是语法单位。而语言的交际单位是语篇,而不是单个的句子或者词汇。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一个语篇被肢解为个体的句子,直至个体的语素,很少探讨它的交际功能。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单位不是句子,而是语篇,语法理论必须考虑语篇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句子语法已不能说明自然语言的许多现象。

语篇教学可以解决句法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一些较为抽象的语法概念可通过语言的实际使用来掌握。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篇的宏观结构。在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外语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语义结构不是很清楚,如语篇的主题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和说明方法,采用什么逻辑推理方式,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语篇的宏观结构所包括的。

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运用社会语言学理论,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不仅看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且看到语言外的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四、结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当前技校英语教学,就是要求外语教师在当今的外语教学中应以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为根本出发点,不仅要看到所教授的语言本身,更要看到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因素: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交际者的社会、职业、年龄、性别特点,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所要完成的交际任务等。通过把语言与这些因素相联系来确定教学目标。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6

关键词语言翻译语域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talkingaboutLanguageandtranslation

abstractLanguagehasitsfunction,translationasawayoflanguagearecloselylinkedwiththem.inthispaper,someofthefeaturesofthelanguageitself,fromthepointofviewoflanguagedomainandintertextualitytentativelanguagetranslationrelatedcontact.translatespecificdiscourseissplitinalanguagealittlebitofinformation,thentheinformationinanotherlanguagecombinations,whilethesamepurposeandintent.

Keywordslanguage;translation;languagedomain;intertextuality

1语言与翻译

语言的定义多样,不同角度,突出的内容不同,定义就不一致。但语言行为基本都行使信息、意图、社会化及语境化四个功能。语言能力有四个依次包容成分:(1)语言能力含组织和语用能力;(2)组织能力含语法和文本能力:语用能力含语言行事和社会语言学能力;(3)语法能力含词汇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音学;文本能力含粘连和修辞组织;语言行事能力含语言的构思、运作、启发和想象功能;以及社会语言学能力含对方言和变体、语域和自然性的敏感以及解释文化援引和比喻能力。

语言是个人内在,是“他者”转化为“他我”最终化入“自我”的过程。人有语言能力。语言由规则支配,语义可构建,社会结构、概念结构及文化结构可再生。语义含内容域、认识域和言语行为各域意义的构建,如经验、人际和语篇意义等;社会、概念和文化各结构有语言的运作、概念化和引导等功能。

语言特性或功能,构成翻译各个要素同时将翻译为其所用,以一种手段丰富和扩展语言本身。翻译是一种过程,检验人的行为以求语言意思结构;意义根据行为解释,根据经验证实。行为与意义间的验证,是翻译与语言间关系的体现。

翻译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断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意义可归为认知、交际及联想意义。影响语义的因素:文本作者的个人风格和习语;题材背景决定原语言和目的语言文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原语言和目的语言文化各有内容的表达词汇;受原语言和目的语言的文风时尚及传统制约的特定文体形式;原语言文本描述、报道、证实或确定的内容;译者观念、偏见及所反映的民族、政治、道德、社会及性别倾向等。语义与翻译及翻译与语言有错综复杂的联系,涉及各方面甚为广泛。而翻译不论是什么,自身必构成一种“现象”,以它存在的方式存在着。且翻译已存在,是独立自在整体,有存在的形式。译者读原文,把原文信息拆分开来一点点吸纳,把源语言表象及整体瓦解变成各种碎片,后据源语的目的,将融化的点滴按目的语的模式重新塑造一个同等功用的形象。译者同翻译过程一起撕裂某些东西又重塑出生命.

翻译是人的实践,与人是密不可分。原文是他人之作,含他人的思考与文化。译者阅读与理解时就是与作者交流,而用目的语表达时,在译者与作者外还有译本与原文本共存。若懂原语又懂目的语的第三者同时看译本和原文,两者间的比较与分析又是二者共处与被交流。翻译是个体作为,以个体的独创性,超越文化界限,将个体的痕迹与特色印在文本及意义的转换和传达中。

2语域与翻译

语义选择由语法和词汇体现。据系统功能及语域理论,语言意义的选择和形式表达随情景类型不同而改变,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及语式(mode)。三者即语境的符号结构特征表现所在。

语域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成员把语境联系起来,是某个社会语境条件下的语义选择。不同语域有各自特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语场,语篇的主题内容,决定概念功能。语旨,谈话参加人员间角色关系集合,分个人和功能两语旨。个人语旨,语境中角色关系,影响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正式程度;功能语旨指人之间使用语言时要实现的交际意图。语旨决定人际功能。语式,语篇的语言载体形式,决定语篇功能,分口语和笔头两种。三种功能和意义分别决定词汇语法层上及物性、语气系统和主位结构的选择。

语篇(discourse)或文本(text)是言语交际的体现,口语或书面体都在语境中(context)中表达意义。如商务活动,“语场”指发生的事情、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一次谈判、合作会议或现场参观等。“语旨”为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谈判双方是否是第一次合作,之前有否进行过多次谈判对今次谈判或者合作的参与者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则影响均有不同,必然也会左右最终的结果。“语式”,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传情达意,如邮件则为书面,视频会议主要是言语口头表达,现场参与又更增进合作情感等等。

翻译参与这些活动时,为不同语言的传输意义,受到语言意义和形式与情景间关系和作用的限制。如商业信函,商务联系为“语场”,信函和贸易交往中双方签订合同中的商务信息,不论中文或者英文表达都须围绕相关主题,对某一货物认购与否或为达成合同协议而探讨。商务联系双方、签约双方为双赢获利而友好合作为“语旨”,为达此目的在文本中反映的各种情态,说话者表达合作友好姿态,而译者代表的是合作双方:基于双方共赢互利,目的语表达体现与对方的友好关系。“语式”利用精心写作商务联系应用文而运用的各语言手段和写作技巧,即语篇风格。语场、语旨、语式分别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大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关。翻译考虑两种语言为达到相同语用目的的各自特征在语篇上的表现,传递对一宗交易的态度和思想,即“利用英语达到从事正常国际商贸活动及交流的目的”。

3互文性与翻译

语言表达与互文性紧密相关。互文性是一种或几种符号系统在其中的转换。先前话语存在是所指行为前提条件。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它文本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与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并体现文本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文本间相互补充和交流。互文性包括文本间空间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时间聚合关系。作者与读者某种程度上享有共同知识背景,互文性才能实现,具体体现为互文指涉:一存在于文本内的互文关系;二存在不同文本间关系(外互文性;三由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一些广告给人新奇又似曾相识的感觉,体现了吸收或转化的文学文本的艺术形式或语言,这是文本间关系,是文本互文性的呈现。翻译的互文性在于,其实质是一种互文性活动。译者生产的目的语文本基于源语文本,同时受目的语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文本规约和法则等影响。源语文本本身不可避免充满对其他文本的指涉、受其他文本的影响及对其他文本引用等,即源语文本本身让人联想起一系列其他文本,而这一系列其他文本又让人联想起各自的一串文本等等。被联想到的文本在记忆中也许只是某些特别词语、某些特别节奏或某些特别风格等所展现出的“隐含”和“联想”等模糊形式并未让人意识到文本存在。“互文性”深化了作者和译者及译者和读者间交互理解,翻译活动是阅读和写作递相转化及读者和作者角色转换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秀芝,李红霞.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介绍翻译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7

【关键词】词汇联想测试;米勒;二语习得;词汇教学

一、引言

因为旨在研究语言的理解、产生和习得的心理语言学是与语言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交叉的边缘学科,它能敏锐地将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的研究上来。对于我们每天都要说的认为理所当然的语言而言,它的最小的表意单位—“词汇”,在我们大脑中是怎样储存的呢?心理语言学家发现,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关系一样,我们头脑中的单词也不是孤立的,也是存在于某种网络结构之中,并且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研究表明,词汇的储存不单是依靠短时记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时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从理论上讲,词汇在人脑词典中是相互关联、依存的,不是像秋天的落叶那样杂乱无章地堆积在我们的头脑里[2]。

二、实验基础-词汇联想测试(wordassociationtest)

词汇联想测试是在1879年有sirfrancisgalton提出的,主要用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在1910年,由kent和rosanoff[3]将其应用于对英语语言的研究上面,考察儿童和成人心理和语言发展。

这个测试的作用在于:第一,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大脑中的词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能够相互激活的,这为后来的语义网络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通过分析反应词汇,人们可以探究词汇的习得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点,以被许多心里语言学家注意到,并用于二语习得的词汇分析上面。如politzer[4]等就指出,词汇联想中的聚合性反应与组合型反应的比例是鉴别母语和外语词汇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另外,meare和fizpatrick[6]将词汇联想运用于二语习得者中间,希望通过词汇联想来鉴别二语学习者的外语主动词汇能力等。他们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即二语的词汇储存网络和母语是不同的,而且二语的词汇能力显然低于母语的词汇能力。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㈠中文的词汇联想测试

⑴测试对象

我所选择的被试是四川外语学院2011级英语系在读研究生,人数为10人。他们都是以中文为母语、以英语为外语的学生。其中,9人通过了英语专业8级考试。

⑵研究材料、工具、步骤

我一共选择了16个中文词语①作为研究材料,将它们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类别分为4组,每组4个。我使用的工具为计时秒表,用来分别记录被试做每一组所花费的时间。

⑶数据处理、分析

①反应词与刺激词的关系有:分类②,搭配,部分与整体,属性,功能,所述,个人经历等。根结果显示(以第一组为例),分类关系所占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其次是属性关系,然后是所属。但是,某些反应词与刺激词的关系很难被理解。如由“蛇妖”想到“热门”,由“旋转”想到“亲人”。

②用一个被试在做不同的测试时所需的时间不同,这是受到刺激词的难易度、抽象性、词频高低的影响。被试在做第2组所花的时间明显比其它三组长,因为第2组的名词和副词都非常抽象,这说明了在具体的词汇之间建立语义联系比在抽象的词汇之间建立更容易。

③根据被试反应时间来看,不同的被试做同一组测试所需的时间不同,以第一组为例,他们之中最慢的需要6'28",而最快的只要2'43"。而且,有的被试还不能完成针对每一个刺激词写出10个反应词的任务,这都反应了不同的人的头脑中的词汇的语义联系的紧密程度和能力都是不一样的。

④有些反应词与刺激词虽没有联系,如由“爬”联想到“父母”(前一反应词是“婴儿”)、由“经济的”想到“首富”、”老头“(前一反应词是“李嘉诚”),但是它们却和前一个反应词有关系,这表示了被试的头脑不自觉地将反应词当作刺激词来看,他们意识的流动是不能完全受控的。

⑷比对结果

miller[5]曾在1991年总结出了的四个最显著的词汇语义联系模式,即①分类联系(taxonomicrelations);②属性联系(attributiverelations);③部分-整体联系(part-wholerelations

;④功能联系(functionalrelations)。

基于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miller在1991年所指出的最明显的四个关系基本符合中国人头脑中词汇的语义关系。但是,对于形容词和副词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建立搭配和所属的联系。

⑸结论

①词汇在我们的头脑里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确实是被相互之间建立的某种语义联系拉在一起的。这个测试能够进行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某种途径,由一个词找到其它的词,而这些途径就是它们的语义联系。

②对于具有许多相同语言能力的被试而言,他们头脑中的词汇的储存模式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为不同的被试应对于同一个刺激词所写出的反应词是大同小异的,即反应词与刺激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是相似的。

③被试所花时间的多少反应了他们头脑中的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的强弱。花的时间多越多,那么语义联系就越弱,那么这类被试可能不太倾向以建立语义联系的方式来记忆新单词;相反花的时间越少,语义联系就越强。而同一被试在不同词汇上花的时间的差别则显示了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的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的构建能力是不同的。从分析结果来看,当刺激词是表示具体意义的、或者是与生活紧紧相关的词语时,被试构建语义联系所需的时间就相对短一些,反之,当刺激词比较抽象或者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被试构建语义联系所需的时间就相对长一些。 ④被试的心理状态对于大脑里词汇的提取是有影响的。在测试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试都显得轻松自如,他们的测试所需的时间基本在平均时间之下;而少数被试因担心自己不能写出10个反应词而表现出焦急和紧张的情绪,这反而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在刺激词上面构建语义联系而找到10个反应词,并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㈡英文的词汇联想测试

⑴测试对象

对象是做中文词汇联想测试的10名被试。

⑵研究材料、工具、步骤

我选择的是8个英文单词③,将它们分作两组,每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各一个。为了便于比对结果,这两组英文的难易程度分别和中文测试的第一组和第三组的词汇难易程度相当。我所使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具体操作步骤和中文词汇测试是一样的。

⑶数据处理、分析

①反应词与刺激词的关系有:语音、词形、属性、同类、整体与部分、相似性、空间、文化或知识等。其中占主导的是同类关系,其次是文化或知识关系,然后是错误的关系和搭配关系。当被试遇到一些带有明显文化色彩的词汇时,如“月亮”、“黄色”,文化或知识关系就体现了出来。

②平均来看,对同一个被试来说,做第2组的时间要比做第1组的时间多28秒,因为第2组的词频要低于第一组。

③如果刺激词本身有曲折变化或者本身单词过长,那么,被试会通过建立语音和词形的联系而找到反应词。如由“chilling”想到“chill”和“cheerful”;由“compete”想到“competition”和“competitive”;由“throughly”想到“throughout”、“thorough”和“though”。

④针对每一个刺激词来讲,被试都能写出至少10个反应词。

⑤错误的词汇联系之所以能够占到如此大的比例,是因为有的被试误解了刺激词的意思,从而导致他们写出的反应词与刺激词之间没有联系,或者与测试者期望看到的联系是不一样的。如有被试不知道“chilling”(吓人的)的意思,而把它理解为寒冷,所以,写出的反应词有:“hot”、“water”、“light”、“beijing”等;而基本所有的被试没有领会“tiptoe”(踮着脚走)作为动词的意思,而只是将它看作名词(脚尖⑤),他们写出:“tongue”、“body”、“eye”、“nose”等。

⑷对比结果

meara曾经通过分析birkbeck词汇项目得出的数据,指出二语学习者的词汇联想反应有三个共同点:第一,联想反应词既不稳定又不规则;第二,二语学习者像一语儿童一样倾向于产出较多的语音反应词和组合反应词,而不是聚合反应词;第三,二语学习者经常误认一些刺激词,产出无法归类的联想反应词。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作为二语学习者,在联想二语词汇时,会受到词汇本身形式、发音和难易度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联想关系并不是占主导地位。另外,我们产出的反应词也不全是不稳定不规则的。

⑸结论

①本族的文化对内部词汇的关系的构建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体现在带有

明显文化色彩的词汇上。如对“moon”(月亮)一词,每个被试都会写出“chang’e”(嫦娥)、“rabbit”(玉兔)、“mid-autumn”(中秋节)、“mooncake”(月饼)、“unit”(团圆)和“family”(家人)中的一个或多个;对“yellow”(黄色)一词,有3名被试写出了“sex性”。

②被试除了会通过建立语义联系来产出反应词,还会通过词形或者语音的相似性来找。如有7名被试通过“compete”想起了“competition”;有2名被试由“chilling”想到了“chill”、有2名想到了“exciting”。

③被试的第二语言的词汇储存模式要根据词汇的不同而变化,即针对较为简单、熟悉的刺激词来讲,被试产出的反应词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针对较为复杂或者陌生的刺激词,被试产出的反应词的相似性较低。如“thoroughly”一词,有5名被试的反应词中包含较多的语音词形联系,而另外5名被试的被试更倾向于寻找语义关系。

㈢比较两个测试结果

既然我们印证了本族语者内部词汇的联系是有相似性的,而且也找出了二语学习者的内部词汇联系关系,那么,究竟一语的词汇联系和二语的词汇联系有何异同?白人立[7]副教授在2005年的《词汇联想反应》中总结到:第一,学生的词汇联想反应能力与被动词汇量无关;第二,外语词汇联想与母语词汇联想存在着差异;第三,外语词汇联想反应的质量与刺激词的词频有关。

我们通过对比上两组测试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相同的部分:

①在建立词汇联系时,与语义相关的联系都出现在二者的词汇中。只是,它在一语中占的比重大于在二语中的;②本族的文化在一语和二语的词汇联想过程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本族文化对于构建一语词汇之间的联系是正影响,而对于构建二语词汇之间的联系是负影响。例如,我们虽然能通过moon想到rabbit,但是,这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很奇怪的联系。

不同的部分:

①一语的词汇联想与二语的词汇联想模式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差距表现在当调用头脑中的二语词汇时,语音和词形的联系也会不自觉地产生影响;②被试倾向于在一语词汇上建立语义的联系,这往往导致在较为生僻或者抽象的刺激词的测试上,被试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被试花在做中文测试的平均时间要比花在英文上面的多;③个人的经历对词汇联系的影响会出现在一语中,但是,它在二语的词汇联系中很少出现。这说明了我们在记忆二语的单词时,很少将它与我们已有的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将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

㈣对于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⑴在教授新的词汇时,不能只是注重读音和词语意义,而应该将注意力分散到词义的其他方面,如内涵意义、搭配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相关语法搭配等。因为过分地看重单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会导致学习者将单词作为孤立的个体输入头脑,而不能正确地建立一定的语义联系,这样,他们的词汇总是被动地接受和提取,往往不能主动输出。 ⑵要帮助学习者避开母语文化和认知模式对二语词汇的负影响,否则,会造成学习者建立不符合二语习惯的语义联想而产出本土化了的二语。如中国学生创造的英文表达有:“don'topenyellowgun.”(不要开黄腔);“redbag”(红包);“yellowbook”(黄色书籍)等。

⑶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建立词汇之间的关系来联想记忆单词。既然词汇在头脑中是以网状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那么建立的联系越多,这张网就越大、越复杂,记忆单词也越多、越容易。在这一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如组词记忆法(用语义概念的上下义关系、同义或反义关系来帮助记忆单词,并区分意义相近的词语)、物理形象记忆(利用单词形象与特定实物的联系来记忆)、组句记忆(把词放在有意义的句子里)。

四、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真实的两个词汇联想测试,证实词汇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这一概念,而且也找出了大脑内部词汇储存的某些关系,印证了这些关系是普遍存在于同族语言使用者的头脑的。另外,本文借比较内部的中文词汇和英文的语义关系的异同,证明了母语的词汇网络与二语的词汇网络是不相同的这一理念,也发现了本组文化在对外语词汇的储存上有不小的作用。本文还讨论了词汇联想对于二语教学的启示,但是并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更细致地探讨。

注释:

r>

①太阳,爬,红色的,积极地,价值,行走,感性的,一般地,蛇妖,搏斗,旋转的,疯狂地,主义,限制,经济的,客观地

②我将同义、反义都归类为分类关系,因为它们是从同一角度去联想这个事物

③moon,tiptoe,yellow,quickly,jesus,compete,chilling,throughly

④在测试之前,被试已经被告知这个词作为动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dw,carroll.psychologyoflanguage.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5thedition,2008:51-53.

[2]aitchison,j.wordsinthemind.blakwellpublishersltd,1994.

[3]kent,g.h.,&rosanoff,a.j.astudyofassociationininsanity.americanjournalofinsanity,1910:39(3),37-96.

[4]politzer,r.l.paradigmaticandsyntagmaticassociationsoffirstyearfrenchstudents[a].inv.honsa&j.hardmandebantista(ed.),papersinlinguisticandchildlanguageresearch.thehague,1978.

[5]miller.thescienceofwords.newyork:scientificamerican,1991.

[6]meare.p.wordassociationinaforeignlanguage:areportonthebirkbeckvocabularyproject.london:birkbeckcollege,londonuniversity,1983.

[7]白人立.词汇联想反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8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澳门拉丁语系国家经贸合作平台

一、中国需要面向全球构建跨文化国际合作平台

当今世界正进入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新时期,无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之间的联系都更加紧密,商品、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制约国际交往的主要因素。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3000多种语言,还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人员、商品、资本、知识、技术、信息等要在世界范围内顺畅流动,更需克服的是语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各种障碍。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巨大差异,更是阻碍全球交往的深层因素。因此,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冲突的过程。要跨越这些尖锐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就需要增进不同国家和文明间的跨文化联系与对话。中国要实行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融入世界,首先也必须推进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大国需要全方位地与世界各国保持密切交往,通常按照国内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国际联系方位,构造定向联系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迈阿密分别是通向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门户,俄罗斯则以圣彼得堡和海参崴为联系欧、亚两大洲的枢纽。这些国际交流平台都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并同特定的国家和地区保持着传统的密切联系。如迈阿密是美国距拉丁美洲最近的城市,也是通向拉丁美洲的门户,迈阿密海港有60%的货物出口到拉美,迈阿密机场是飞往拉丁美洲航班最多的国际航空港。美国对中美洲和南美洲的贸易各有56%和24%经由迈阿密处理。在迈阿密,设立了1000多家跨国公司的拉美地区总部,还设有50多个外国领事馆、32个双边国际贸易商会、40多家外国银行。迈阿密能够成为美国进入拉丁美洲市场的门户,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拥有110万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使用多种语言的居民。迈阿密2/3以上的人口为来自古巴、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的拉美裔居民,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大量双语人才,并使迈阿密成为美国惟一以拉美方式做生意的城市,成为拉美人最喜爱的采购、投资、度假、置产、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之地。每年前往迈阿密的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其中来自拉丁美洲的占1/3。迈阿密的国际商业中心地位是如此重要,以至被称为“拉丁美洲的经济首都”。对于正在融入全球化的中国,具有强大跨语言文化沟通能力的迈阿密提供了一个扩大国际交往的成功范例。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本工具,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构成民族、国家和文明的核心要素,语言上的沟通自然成为跨文化国际交流的前提。尽管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但95%以上人口所使用的语言还不到100种,60%的人口仅使用12种主要语言。其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等少数几种国际语言通行于世界大多数国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要构建了包括这几种主要语言在内的跨语言国际交流平台,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同大部分国家保持有效的跨文化联系与沟通。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香港为主要对外交流门户。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通用的国际语言是英语,香港对外联系也以英语国家为主。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香港中、英文并重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利于香港成为中国同英语国家的交流平台。然而英语并不是惟一的国际语言,它远不能充分覆盖全球。事实上只有7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的通用英语,仅占世界国家总数的1/3。因此,以英语为主要对外交流工具的香港就难以同非英语国家进行广领域、深层次的沟通。例如,香港和拉丁美洲国家无论在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均没有共通性,以致香港与拉丁美洲的经济联系相当薄弱。香港报纸曾提出,要把美国迈阿密作为香港“进军拉丁美洲市场的跳板”。如果香港自身都无法方便地直接进入拉丁美洲市场,中国内地就更不能充分借助于香港。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仅有一个香港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应直接面向广大非英语国家,构建更多的跨文化国际交流平台。除英语外,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拉丁系语言,也都是重要的国际语言。世界上使用拉丁系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0多个,比通用英语的国家还多。中国要扩大同拉丁语系国家的联系交往,就需要有像香港那样高度发达的跨语言、跨文化国际交流媒介。而香港的近邻澳门,具备多方面的独特优势,能够成为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的经贸合作平台。

二、澳门构建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经贸合作平台的优势

澳门早在16世纪就已成为联系亚洲和欧洲、非洲、美洲的贸易枢纽。中国是当时经济领先的大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丰富物产经由澳门大量运往国际市场。在几个世纪的漫长年代中,澳门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19世纪中叶,由于港口淤积等原因,澳门国际商埠的地位被香港所取代,主要依靠业维持经济。目前,虽然旅游业占据了澳门经济的主导地位,但澳门在大部分历史时期的功能定位均以“国际商埠”和“文化中介”为主,其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制度安排等,都是与它的这一定位相适应的。至今,澳门仍然保持着国际自由港、单独关税区、广泛的对外联系、开放的经济体系、多元的语言文化环境等“国际商埠”和“文化中介”的基本功能,只要条件适宜,就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

在澳门回归祖国、各方面条件都已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重新构建澳门国际经贸合作平台的重大机遇正在到来,这个机遇就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尤其在加入wto后,中国选择了融入经济全球化之路,亟需构建能够与世界各国全方位对接和深层次沟通的国际合作平台,澳门的独特优势正在凸显出来。

澳门是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是世界极少数经济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和免税、低税政策,商品、货物、资金、外汇自由进出,自由交易。人员自由往来,手续简便。在全球化时代,跨国主体和跨国活动与日俱增,澳门高度开放自由的经济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在世界范围内顺畅流动的要求,有利于澳门率先跨越各国间因不同国家疆界和经济制度而筑起的障碍壁垒,发展离岸经济和跨国经济,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澳门更突出的优势,是它与葡语和拉丁语系国家有着相同、相近的语言文化环境,并与这些国家保持着传统的经济文化联系。在澳门,中文和葡文同为官方语言。世界上使用葡语的有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葡语为母语的有2亿多人。尤其重要的是,葡语和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同属印欧语系拉丁语族,都是由古拉丁语演变而来,其语音、语法和词汇等都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以拉丁系语言为第一语言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30余国,可称之为“拉丁国家”。这些“拉丁国家”不仅地缘相近、语言相通,在民族、文化、历史、宗教、法律等许多方面,也都有鲜明的共性。例如,都实行属于罗马法系的法律,居民主要信仰罗马天主教等,构成世界文明体系的一个独特单元。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通用拉丁系语言。两者相加,使用拉丁系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共有80多个,占世界国家总数的1/3强。

拉丁语系国家主要分布在南欧、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州地区,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球10大经济强国中,就有4个是拉丁国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拉丁国家经济技术发达,居世界领先地位。拉丁美洲以拉丁语系国家为主,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其中巴西国土面积居世界第5位,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非洲3/5的国家和地区通用法、葡、西等拉丁系语言,法语国家刚果(金)有“世界原料仓库”之称,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储量居世界前列。葡语国家安哥拉石油、天然气、钻石、黄金、森林等资源丰裕,现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

拉丁语系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合作有广阔前景,应是中国全方位开放、多元化拓展国际联系的重点对象。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中国同这些国家的交流至今仍非常薄弱,远落后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联系强度。如葡语国家巴西国土面积相当于东盟10国总和的两倍,经济规模和市场容量也与之相近,但目前中巴贸易量还不及我国同东南亚英语国家菲律宾一国的贸易额。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集中于南欧拉丁国家,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深刻地凸显了中国开拓欧洲市场的文化沟通问题。走出国门,扩大对外投资,是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内容。在跨国投资活动中,如何克服投资国与受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跨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经验极其缺乏。对大多数拉丁语系国家而言,中国企业更是完全陌生的异质文化现象。中国著名海外投资案例――首钢投资秘鲁铁矿遭遇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未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整合所致。2004年11月,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拉美期间,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计划投资上百亿美元建设基础设施,开发能源矿产。加强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发展,也为拉丁语系国家对华资金流动、技术输出、商品贸易等提供了巨大市场和无限商机。然而,这些国家与中国交流,首先必须了解中国,也需要有一个联系中拉的跨文化桥梁。强化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的相互联系,一个必然选择是充分发挥澳门跨语言桥梁、跨文化中介的作用。

澳门与拉丁语系国家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文化环境,易于相互沟通。实际上,澳门同拉丁语系国家也一直保持着传统和广泛的联系。澳门曾是亚洲同欧、美、非各大洲拉丁语系国家之间的贸易枢纽,至今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等拉丁国家仍是澳门的主要贸易对象。澳门的外资银行,也以葡、法等拉丁国家居多。中国和拉丁国家初始的科技、文化交流,均以澳门为中介。目前澳门的外籍居民来自50多个国家,其中一半以上是拉丁语系国家。在文化、教育、宗教、法律等许多方面,澳门与拉丁国家都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这种国际联系优势在中国以至东亚都是独一无二的。

澳门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深厚的多元文化底蕴和高度开放的自由港制度,十分有利于跨越不同语言、文化和制度的隔阂障碍,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中国的对外交往。澳门构建中国面向广大拉丁语系国家的合作平台,也能够成为像香港那样的国际商贸枢纽,成为“东方迈阿密”,发展多样化的经贸服务和文化交流产业,在业之外构造具有强大“反磁力”的新兴产业增长极,实现经济的多元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三、澳门构建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经贸合作平台的策略

澳门构建中国和葡语国家、拉丁语系国家合作平台,受到国家全力支持,澳门各界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共识。《澳门日报》1987年8月27日发表文章《澳门发展途径探索》,提出应利用澳门多元语言文化环境和传统对外联系优势,使澳门“成为中国与巴西等葡语国家及拉丁语系国家交流的桥梁”。1997年2月,由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和澳门经济学会完成的研究报告《澳门经济发展的若干策略》指出:“澳门完全有条件充当中国和葡语及拉丁语系国家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2001年度施政报告中表示,“特区政府将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使澳门真正成为内地与拉丁语系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桥梁”。2003年10月,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成功举办了“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论坛上指出:“中国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建立一种合作机制,成为中国和葡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2006年9月,“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澳门举行,国务委员华建敏代表中国政府出席并致辞。他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达成的经贸合作行动纲领框架内的各项合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论坛各方合作愿望强烈,潜力巨大。他高度评价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为构建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平台所做出的努力,希望论坛各国充分利用澳门的桥梁作用,提升与澳门和中国内地的经贸合作水平。

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澳门已开始成为中国和葡语国家的重要合作平台,并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世界上通用葡语的国家还不到10个,而使用西班牙语、法语等其他拉丁系语言的国家有70多个,这些国家和葡语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和南欧,一直是我国全方位开放体系中相对薄弱而又亟需与之加强合作的地区。澳门和这些国家有着传统联系,又有中国―葡语国家合作平台的良好基础,今后能够顺理成章地升级为中国和西语、法语等拉丁语系国家的合作平台,全面扩大并深度拓展中国同众多拉丁美洲、非洲和南欧国家的友好交往。

在拉丁语系诸语言中,西班牙语是与葡萄牙语关系最紧密的亲属语言,说葡萄牙语的人可以听懂西班牙语。西班牙语也是重要国际语言,世界上通用西语的国家有20多个,人口约4亿,是葡语国家的两倍。西语国家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和欧洲,与葡语国家语言相通、地缘相近,在民族、文化、历史、宗教、法律等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的根基。2003年中国和西班牙建立了“中国西班牙论坛”,通过两国政府间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各领域的双边关系。可以争取把中西论坛的中方会址固定设在与西班牙有传统联系的澳门,逐步营造“中国―西语国家合作平台”,为今后澳门向“中国―拉丁语系国家合作平台”全面升级提供坚实台阶。世界上大部分西语国家都在拉丁美洲,拉美是发展中国家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主要国际合作伙伴。然而拉丁美洲作为一个整体,至今尚未像东南亚和非洲那样,同中国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机制,中拉关系亟待加强。澳门“中国―葡语国家论坛”,已把中国同拉美最大国家巴西紧密联系起来。除巴西外,拉丁美洲基本上都是西语国家,同澳门也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联系。可争取在澳门举办“中国―葡语国家论坛”和“中国―西班牙论坛”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中国―拉丁美洲合作论坛”,利用澳门的中介优势全面拓展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友好合作关系。

澳门与欧洲有传统联系,欧盟在澳门建立了亚洲首个“欧洲资讯中心”,设立了欧洲―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并与澳门签定了《澳门与欧盟贸易及合作协议》,澳门成为“欧盟投资伙伴计划”受惠地区。澳门与欧洲的传统联系侧重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南欧拉丁国家,而中国同南欧国家的合作前景又极为广阔,不仅在高技术方面,就是在时装、珠宝、食品、化妆品等传统产业,其“拉丁风格”的创意设计理念、品牌营销战略和具有“拉丁文化根植性”的地域产业集群,很值得亟待升级换代的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学习仿效。目前中国同欧盟的纺织品、鞋类、家具等重大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南欧国家,中国又是南欧国家高档名牌消费品的潜在巨大市场。同时,无论是日用消费品还是高技术产品,都可以走“南欧研发、中国制造”的优势互补之路,通过扩大合作找到解决贸易摩擦的双赢方案。在科学、人文、教育等其他领域,中国与南欧合作也有宽广前景。但双方合作的障碍,如同意大利政府经贸官员所说,“一个在欧洲,一个在亚洲,文化差异很大,双方需要沟通磨合”,澳门正可以成为中国与南欧国家跨文化沟通的最佳平台。可借助“中国―葡语国家论坛”和“中国―西班牙论坛”的有利条件,争取在澳门举办“中国―南欧国家合作论坛”,扩大中国同10多个南欧拉丁语系国家的联系。澳门在强化葡语、西语国际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向法语、意语等其它拉丁系语言国际合作平台扩展。

非洲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为增进中非交流,已建立了“中国―非洲论坛”合作机制,2006年1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但扩展双方民间交往和经贸文化联系需要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非洲大部分国家通用法语、葡语、西语等拉丁系语言,而澳门已成为中国与多个非洲葡语国家的合作平台,同法语、西语非洲国家也有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是中国距非洲最近的国际交流门户,可以争取把“中非论坛”经贸文化领域的合作平台固定设在澳门,使之成为连接中国和非洲的重要纽带。

随着澳门向“中国―拉丁语系国家合作平台”全面升级,澳门对外联系范围将逐步涵盖所有80多个拉丁语系国家。长期来一向落后的中拉联系,能够因澳门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而加速扩展。

澳门构建“中拉国际合作平台”,目前还存在“地小、水浅、人少”等先天劣势。要发挥澳门对外交往的巨大潜能,必须克服这些障碍。

澳门地域狭小,没有深水港,缺乏大量精通双语和多语的专业人才,长期束缚澳门的正常发展,极大限制国际经贸平台功能的充分发挥。然而澳门所缺少的,正是内地富裕的。特别是澳门的近邻珠海,“地广、港深、人才供给充裕”,同澳门的互补性极强。因此,只要积极扩大与内地、尤其是与珠海的互补合作,束缚澳门发展的上述难题都可得到解决。

澳门土地面积只有27平方公里,空间狭小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解除澳门空间束缚的重点,在于同珠海合作开发横琴岛。横琴岛位于珠海市南部,土地面积有86平方公里,3倍于澳门,与澳门最近距离不足1公里,并已建成连接两地的澳珠大桥,加快开发势在必然。但跨境合作开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要成功运作,关键需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和特殊的政策支撑。开发横琴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澳门更好地发挥“中国―拉丁语系国家合作平台”作用,强化澳门作为“东方迈阿密”的功能。因此,横琴开发区应以贸易、金融、会议、展览、旅游、物流等为主导产业,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拉丁语系国家跨国公司、跨国银行“进入中国的门户”;建设介绍展示拉丁语系国家的展览会议场所和各类博物馆、主题公园等,成为中国了解拉丁语系国家的“拉丁世界之窗”;集聚中国面向拉丁国家的跨国企业以及研究拉丁语系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成为“走向拉丁世界的桥梁”。鉴于横琴岛是处在澳门和珠海间的一块四面环水、地形特殊、易于管理的海岛,可考虑对横琴岛实行高度特殊的开放政策,与澳门实现人员、商品和资金的自由进出,创造同澳门类似的自由港环境,吸引澳商、外商和内地企业前来投资、贸易和经营,把横琴岛建成与澳门优势互补、有利完善澳门国际合作平台功能的跨境自由贸易区。澳门地小人少,单靠澳门自身,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而开发利用横琴岛,把横琴岛建成“内地澳门”,可以与澳门优势互补,在国家的强大支持下,尽快成为国际经贸平台,成为“东方迈阿密”。横琴岛充分开发后,未来的澳门―珠海能够形成拥有上百万人口和强大辐射功能的国际性联体大都会,在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澳门没有深水海港,是历史上澳门国际商埠衰落的主要原因,至今仍严重制约着澳门的发展。由于珠江口海岸有东冲西淤的自然特点,难以在澳门海域建设深水港。最可行的办法是与珠海合作开发高栏港。珠海高栏港是大型天然深水良港,能够建上百个1万~30万吨级深水泊位。可将高栏港部分港区划为保税区或自由港区,建设连接澳门的封闭通道,使澳门自由港与高栏深水港优势互补,把高栏港建成国际枢纽港。澳门是中国距欧洲、非洲、美洲众多拉丁语系国家最近的地区,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扩大,可以考虑开辟澳门到这些国家的海上航线。最重要的“拉丁语系国家航线”有两条:一是澳门经苏伊士运河到葡萄牙和南欧拉丁国家的国际航线,可用中国的劳动密集产品换取这些国家的技术密集产品;二是经莫桑比克、西非到巴西和拉丁美洲的国际航线,可用中国的日用消费品换取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矿产品和资源密集产品。澳门和珠海还可在高栏港利用国外资源、原料、资金、技术,开发大进大出、深度加工的临港产业,发展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

在澳门,中文和葡文同为官方语文,然而真正通晓中葡双语的专业人才为数不多,懂得法语、西语、意语等其他拉丁系语言的人才更为稀缺,这是澳门与香港、迈阿密等多元文化国际城市相比最大差距所在。没有大量双语和多语人才,澳门就无法为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交流提供良好的服务,难以成为发达的国际合作平台。因此,应鼓励澳门的华裔居民学习葡语和其他拉丁系语言,也要支持澳门的葡裔居民掌握中文。在中小学阶段,就应普遍实行中、葡、西、法、英等双语或多语教育。同时,以澳门大学等澳门高校为主,建设中国和东亚的国际葡语高等教育中心,培养更多中葡双语专业人才,还可从中国内地及拉丁语系国家大量引进中拉双语人才。邻近澳门的珠海大学城集聚了多所全国和华南著名大学,可与澳门合作,建为全国法语、西语、意语等中拉多语人才培养中心,借助澳门多语环境、国际联系优势及珠海高教优势,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培养各类跨语言、跨文化人才,以满足澳门国际交流平台发展的需要。

澳门成为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的经贸合作平台,可以与香港互为补充,两大国际交流平台的对外联系能够覆盖世界2/3以上的国家,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阮海斌:迈阿密――进出拉美的门户,《国际市场导刊》,2003年第4期。

汪海:澳门:联系拉丁国家的“香港”,《港澳经济》,1988年第2、3期。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联系

传统的小学语文一个突出的弊端是把儿童禁闭在课堂里、禁锢在书本中、同儿童的日常语言交际活动脱节,这一弊端正待克服。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那么怎样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呢?下面就初步谈谈我的认识。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现行教材中的革命领袖、历史人物、英雄模范的故事,天空、海洋、动植物的科学知识反应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趣的课文等。小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对他们认识生活,反应生活,也是很好的借鉴。在课堂教学中腰引导他们通过自觉的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染色广阔的客观世界,思想社会问题,探索自然奥秘,进而从书中“走”出来,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

二、读写练习与生活的练习

阅读练习要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阐明的真理,抒发的感情。遇到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需要提升时代背景或用课文中德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遇到与学生生活接近的课文,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为、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并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写作练习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应用语言文字,反应自己的生活、阐明真理、抒发感情,要求写真实、写具体、写得文从自顺、顺理成章,写作练习尤其要注意实用性,使写作练习与实际语言交际活动结合起来。如果在作文与说话练习中,让学生学习和亲友通信、自办办刊、起草电报稿,练习打电话、问路、买东西和接待宾客的对话、举行故事、讲演会、一分钟新闻报告会等,孩子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并在习作中学到实际本领。

三、打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语文固然是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的工具,反过来学习各科文化知识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如数学应用题对增加文字理解能力有好处。社会、自然、音乐、思想品德课等,对增进学生的语言储备有好处,让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评议,让学生讲述自然课的小实验,描绘家乡的地理特征等,学生们不仅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而且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四、打通课内外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的联系篇10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英语;英语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是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之一。词汇是构成语言最基本的材料,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量的多少是衡量其英语学习水平和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1-2]。因此,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对词汇教学进行探索,是目前英语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内容

词汇教学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词汇教学的内容问题,这是词汇教学的中心,也是构建词汇教学策略的基本点[3]。一般来说,词汇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从宏观角度来看,词汇教学并非只是熟悉单个新词而已,还要掌握它们在句子、语篇中的实际运用。词汇教学并非仅仅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词汇量的积累过程,还是培养学生掌握词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最终提高交际能力的教学的过程。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的词汇教学或间接的词汇教学策略来分析、讲解和操练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且灵活运用的3500个重点词汇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并达到能在口语考试和笔试中运用的要求。此外,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还包括帮助学生学习和累积1000个左右的认知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并达到在语篇中理解该词本身意义以及派生词意义的要求。

二、词汇教学的原则

1.词汇的音、形、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原则

英语词汇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对词的发音、词的外部形式和词所表达的意义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性教学,因为词汇的音、形、义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方面,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导致词汇教学失衡。每个词的发音不仅包括其本身的拼读、重音等语音特征,还包括它在短语、句子中的一些诸如连读、音变、语调等语音特征。

2.系统原则

词汇是语言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系统中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词汇在音、形、义等方面有很大联系。词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词块或语块,并用它们构成完整的句子和语篇,而不是教授独立的词语。

3.交际原则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生只有不断运用词汇才能加深对其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把它们进行储存和记忆,所以学习词汇过程也应该是运用词汇的过程,语言交际实质上是通过语音、句法和词汇的相互有机结合来进行解码和编码。

4.文化背景原则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同时,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反映文化成为语言的内涵。文化的传承要借助于语言,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里都会留有该种语言文化特征的印记。

5.情感与合作原则

学生对英语的态度、对汉语与英语关系以及汉语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看法都对英语学习有动力或阻力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词汇学习较语音、语法而言比较艰难,所以积极的学习情感对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改革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师教学时为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计划地采用的一系列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4]。为了开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新局面,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根据教学实际采用精心设计、有效合理的词汇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笔者在本校内做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以期有所突破和创新。

1.直观呈现教学法

直观呈现教学手段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高中学生每天接触的词汇较多,教师使用直观呈现法不但可以加深学生感性熟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词汇的长时记忆。

2.语音联想法

联想就是建立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的联系。美国记忆大师哈利罗莱因认为,记忆的基本规律,就是把新的信息和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通过想象,联系得越新奇、生动、有趣,就越能记住。学习英语要善于联想,要充分发挥联想的作用。联想记忆策略还包括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词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科学高效地记忆词汇。

3.词形联想法

转化、派生和合成是高中英语词汇中三种主要的构词方式,虽然教材中各单元的词汇量较大,且很多单词是一词多义的,但不是所有的词汇都需要教师直接教学。有些词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思考出该词的转化词、派生词或合成词。

4.词义联想法

词义联想是指一个单词在语义上与其他单词的联系。研究表明,一个单词是以有着某种共同之处的群组为单位记忆,能与其他词建立联系的时候其意义是最清楚的。词汇量大的学生通常是按语义链记忆单词的,即通过灵活拓展概念的方法,激活语义网里相关的单词,从而以联系的方式记忆单词。

5.语法联想法

语法联想词汇教学法打破了教师单方面讲解的传统教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能借助已学过的语法知识稀释新教生词的难度,同时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而且把新学会的词归类比较,不仅容易掌握,也体现了词汇灵活运用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