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十篇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十篇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0:50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1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先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学习公共关系科学。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学习深入了解体会公共关系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意识,树立初步的公共关系意识。

情感目标:提高公共关系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含义,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意识。

教学难点:树立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公共关系的信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表现手段教学用时

组织课堂师生互致问候,准备上课

用幻灯片例举实例建议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知识

1.英文名称、中文名称、英文缩写,中文简称。

2.公共关系的具体含义用幻灯片例举实例

建议用时5分钟

二、与公关相关的概念

1.公共关系状态

2.公共关系活动

3.公共关系意识

用幻灯片例举事例,分析解决

建议用时25分钟

课堂训练分析案例用幻灯片例举实例建议用时5分钟

课堂小结建议用时2分钟

作业寻找有关的公关事件,公关活动,写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建议用时1分钟

【课堂外延】

1.知识补充:案例推荐

(1)有一位老人家的海尔电冰箱坏了,声音像拖拉机的响声一样大,老人家吓坏了,赶紧查海尔的服务电话,打过去。“我家的冰箱坏了,需要你们过来修一下”。然后告之在什么地点,冰箱大约什么样之类的。半个小时左右,一位服务人员骑着摩托过来了,进门就拿出一个单子说;“先生你先给我签字。老人心想冰箱还没给我修,让我签什么字?他说:“你帮我签一下,你是几点给我打的电话,还有我是几点到达的就可以”。

签完以后,他走到冰箱处,听一听,摸了摸,说:“先生你这个冰箱在这儿肯定修不好,需要拉走,我们会在两小时内把冰箱拉走,同时用一台冰箱来替换这个冰箱”。他走之前,老人问:“你进家门不看冰箱,为什么先签那个”。他说我们有一个时间的要求,必须在若干分钟内达到,让客户确认,不然要扣我们的工资,这让我们有了压力,必须高质量的完成好我们的工作。

两小时内,来了一个汽车,好几个人抬走了坏的冰箱,把替换的冰箱弄好,装上,插上电源,布都给你擦干净了,大约两天以后再把修好的给你送过来,替换的再拉走。后来老人讲如果我还需要微波炉,就买海尔的,就买海尔的。

(2)美国有一个豪诚公司,是多元化发展的公司。有一次两个员工出差,飞机在空中盘旋好长时间,机组人员已经通知所有乘客,飞机面临很大威胁。经过四十几分钟的空中搏斗以后,飞机安全着陆了,豪诚这两个员工就想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公司,他们向乘务人员要了纸笔写下了这样的字,“豪诚公司祝大家永远平安”、“豪诚公司向战胜这次空难的所有同胞致敬,并请你们享用豪诚的啤酒”。

当这两个员工手中拿着纸片下飞机的时候,所有的记者的镜头,所有记者的跟踪访问都围绕他俩展开,由此豪诚公司的啤酒生意在整个美国西部地区首屈一指。

(3)《公共关系实例与运作》中公关职能一章的〈长城托起长城饭店〉

2.拓展训练:

在我们身边,可以开展哪些公关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礼仪形象,做文明学生,并提高自己所在组织(班级)的形象。

【教学建议】

公共关系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完全确立下来,书上的概念也只是一家之言,可以把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关的概念介绍给同学们,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公共关系的四个基本特征,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加深对公共关系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理解公关具备的基本特征,加深对公关科学的理解。培养一定的公关意识,提高分析公关事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对公关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关基本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公关意识的提高,策划分析公关活动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表现手段教学用时

组织课堂师生互致问候,准备上课

新课导入用猜词游戏导入,在描述事物的特征中猜出事物,思索公共关系的特征。

用幻灯片例举事物特征建议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一、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1.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

2.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

3.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关系职能

4.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行为用幻灯片例举实例,分析得出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建议用时30分钟

课堂训练分析案例用幻灯片例举实例建议用时8分钟

课堂小结建议用时2分钟

作业

【课堂延伸】

1.知识补充:案例推荐

(1)胡先生住在泰国曼谷的一家酒店里。清晨一开门,一名漂亮的泰国小姐便微笑着和他打招呼:“早,胡先生。”“你怎么知道我姓胡?”“胡先生,我们每一层的当班小姐都要记住每一位客人的名字。”胡先生心中很高兴,乘电梯到了一楼,门一开,又一名泰国小姐站在那儿,“早,胡先生。”“啊,你也知道我姓胡,你也背了上面的名字,怎么可能呢?”“胡先生,上面打电话说你下来了。”原来她们腰间挂着对讲机。两年过去了,胡先生再没有去过泰国,但他却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了来自泰国酒店的生日贺卡。

(2)美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下属的一个钢铁厂发生了工人怠工现象,从厂长到领班,都束手无策。于是派去了新经理施瓦布。他下到工厂看了一圈,拿来一支粉笔,当时正值早班工人下班,他在工厂大门入口的地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6”,又向领班面授机宜后径自离开。

晚班的工人上班时,看到入口处刺眼的“6”,不禁好奇的问领班,那是什么?领班按施瓦布的交代告诉晚班工人,日班工人每班炼出了6吨钢铁。晚班工人听后,心中燃起了一股不服输的熊熊斗志,用施瓦布留下的半截粉笔,写下了一个更大的“7”。日班工人交班之后,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地板上的字变成了“8”。两班的工人不断较劲。令人头痛的怠工解决了。

2.拓展训练

分析案例,总结案例中所体现的公关意识,对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咖啡厅里,一位顾客高声喊道,他指着面前的杯子,满面寒霜地对服务小姐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真对不起!”服务小姐陪者不是,笑着说:“我立刻给您换一杯。”

新红茶很快就端上来了,碟边跟上次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服务小姐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的脸一下子红了,匆匆喝完茶,走出去了。

有的服务员说:“明明是他老土,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呢?他那么粗鲁的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你认为哪种方式合理,有价值,产生积极效果。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知识点较少,可以通过学习分析案例加深对公关的理解。

第三节现代公共关系的兴起和发展及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促进

【教学内容分析】

明确公关兴起的历史背景,就加深了对公关的重要性认识,了解在其发展中出现的历史性人物,理解公共关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起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了解现代公关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的基本史实;明确现代公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情感目标:增进学习公共关系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公关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明确现代公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表现手段教学用时

组织课堂师生互致问候,准备上课

新课导入语言导入

建议用时2分钟。

讲授新课

一、现代公关的兴起

1.兴起的历史背景

2.介绍艾维、李——现代公关之父和爱德华、伯尼斯

用幻灯片例举实例

建议用时20分钟

二、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

三、公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1.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2.有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

3.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用幻灯片例举实例

建议用时15分钟

课堂训练

建议用时5分钟

课堂小结建议用时2分钟

【教学建议】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2

中山大学廖为建教授(1953―2013)是中国现代公关教育和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其生平可谓同中国公关事业紧密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廖为建是最具影响力的公关概念引进者、观念启蒙者、公关教育实践的引领者之一;在90年代,他参与推动了中国本土公关理论体系建设、中国公关专业市场培育,创建了国内最早的公关本科专业;在新世纪开元十年,他致力于中外公关理论对话,促进“卓越公关理论”在中国情境――尤其是政府公关和危机公关中的转渡与创新,并在行业协会建设、公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观念启蒙

廖为建自述,“人生道路有很多路口,从每一个路口进去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我就进了与公共关系相伴的那个路口。”11985年下半年,深圳大学成立了大众传播系,在系主任钟文的主持下,该系设置了国内第一家大专层次的公关专业。当年7月,廖为建就在广州组织了一个跨学科的“中山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会”。研究会在校内开展公关学术交流,在校外则依托广州青年经济研究协会等平台举办公关培训班。1986年1月,中大公共关系研究会、广州青年经济研究协会、广州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内最早一家公关俱乐部。同年,中大正式开设公关课程,并开办了大专层次的公关教育。

1986年初,廖为建、李江涛在《广州研究》杂志发表了《企业公共关系的现状和展望》一文,提出“公共关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它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民主化、都市化、信息化的趋势,是社会管理、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一项专门的职业和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2这篇文章响应了当时的经济改革大势――计划体制初步“解冻”,商品经济得到承认,企业获得了法人地位和一定的自。这就为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1986年12月,王乐夫、廖为建、郭巍青、刘悦伦和李江涛合著的《公共关系学》出版,可谓顺应了当时“全民公关”的热潮。这本书后来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的全国优秀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自80年代以来,《公共关系学》(后改编为《公共关系简明教程》)数次重印或再版,发行量达到数十万册,影响延续至今。

在《公共关系学》一书中,廖为建等人除了介绍源自西方的公关基础知识体系外,还专辟一章解释和解决一个“中国特色”问题――区隔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着力区别公共关系与喝酒、跳舞、请客、送礼等庸俗关系。因为在培训时,很多企业就提到,拉关系、喝酒之类的算不算公共关系……公关追求组织机构与社会公众相一致的利益,在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谋求组织的发展,而庸俗关系则损公肥私,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公关光明正大地运用一切公开、合法和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手段,为组织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社会舆论,庸俗关系则偷偷摸摸地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和途径,为满足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服务,是地地道道的后门关系学。”3

基于这种观点,1987年3月,王乐夫、廖为建在《中山大学学报》发表文章《“公共关系”范畴归属之管见》,阐释了西方现代公关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准则――“开明的自利”。二人在文章中强调,公关原则就是一种竞争的道德:自己要发展,也要让别人发展;企业要盈利,但不能损害公众利益。这项原则至今仍作为公关行业奉守的基本准则。

二、正本清源

1989年9月25―29日,第二届全国省市公关组织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在会议上,廖为建和深圳大学余明阳就公共关系的本质究竟是“传播管理”还是“形象塑造”激烈争论了一个多小时。4余明阳是“形象说”的代表人物,他的支持者还有社科院明安香、深圳大学熊源伟等;廖为建是“传播说”的引领者,持相近观点的还有纪华强、居延安等。

这场有公关核心概念的争论既是中国公关从引进到建设之学术和学科逻辑铺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1989―1992年间公关界形象、道德与合法性危机的直接回应。当时正值“全民公关热”的最高潮,报纸上充斥着各种公关培训班、函授、比赛的广告,报名响应者“来源的广泛性几乎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科学知识或艺术技巧的普及活动,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到各领域各层(级)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还有被社会上普遍认为最不肯学习、最不需要学习的个体户……猝不及防的公关热。”5但是“公关热”很快就出现了脱轨和变异,各种“公关小姐”大赛火热登场,“小姐”与“公关”开始在社会想象中捆绑一体。而当年10月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则固化了如是想象。剧中呈现的美丽的公关小姐在豪华酒店与权贵富贾的交际周旋令人印象深刻,“公关即接待、交际、礼仪、搞关系、美女加美酒”成为人们自然乃至粗鄙的想象。

除了外在的形象危机,新兴的中国公关业的道德状况更是堪忧。请客、送礼、走后门等“庸俗关系”横行,寻租媒体权力的“有偿新闻”现象滋生、蔓延。1989年10月,时任《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公共关系报》主编童炽昌发表文章追问,鉴于中国公关的形象、道德和政治信任危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公关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公关还有没有用?公关还搞不搞得下去?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公关还有没有前途?”6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廖为建、余明阳等人在第二届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上发起了有关公关本质的争论,他们试图正本清源,以为公关正名、重构公关合法性。

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当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仅一个月后,第五届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就宣告“迎接中国大地涌动的第二轮公关潮”。自1992年起,公关界掀起了包括“点子热”、“谋略热”、“Ci热”在内的策划热,第二轮公关潮全面兴起。1994年9月,第七届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议提出将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国公关日”。设置“全国日”虽非公关业首创,却也不并不多见,公关界其时对于事业繁荣的乐观情绪可见一斑。

面对“第二轮公关潮”,公关业界与学界纷纷致力于深入推进两项工作:中国本土公关理论建设和专业公关市场培育。在这两项工作中,廖为建皆是先锋分子。理论建设仍然是从公关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的争论起步的。1994年11月,《公共关系报》发起了一场“关于公共关系学核心概念的讨论”。在讨论中,廖为建和余明阳各自重申了“传播管理”和“形象塑造”观点,从三个方面阐释了他一贯主张的“公关即传播管理”的观点:一、公关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组织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公众关系,是组织与公众藉由沟通(传播)维持的社会关系;二、与组织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等职能不同,公关是对组织沟通行为的管理,致力于“公众舆论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优化组织生存环境,塑造良好组织形象;三、公共关系是传播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综合的产物,“管理学科加传播学科,就是公共关系学这门边缘学科的学科归属。”当年9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设立了国内第一个公关本科专业。在专业申报书中,廖为建写下的第一句话便是:“公共关系学专业专门培养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中的传播沟通人才。”7

1993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召开第一届理事会三次会议,提出“开拓、建立和发展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同年7月15日,《公共关系报》发表了柴泽民的文章《中国公共关系市场――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构建公关市场自此成为行业公共议程。当年10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公共关系报》联合推出了“中国公关市场笔谈”,廖为建是参与笔谈的嘉宾之一。他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公关市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公关界却遗憾地未能成为公关市场的“主力军”。据他考察,当时的公关业务需求要么由企业自己设立的公关机构消化,要么由广告公司、新闻媒体承揽,留给公关公司的机会和余地并不大。他提出,公关界要想在公关市场中立足,唯一的通路是提升自身的职业化水准。8

1994年9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环球公关公司在京联合举办了“中国公共关系市场高级研讨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国经营报》的专版讨论标志着“公共关系顾问市场的觉醒”。9与其他参会者的乐观之见不同,廖为建再次提出了一年前参加《公共关系报》笔谈时的疑问:“公关界能成为公关市场的主力军吗?”他重申“公关界要在中国公关市场上发挥主力作用,还有赖于自身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提高。”10廖为建的忧思不无道理,直到21世纪初,中国公关市场的相当一部分生意仍然是由广告公司、会展公司乃至旅行社包揽的。

三、博采众长

1992年以后,姓“资”姓“社”的观念障碍被破除,这极大地缓解了“西化理论”引进中国的学术紧张。90年代中后期,公关界接续了80年代对西方公关理论的引介工作。此间的代表人物有郭惠民、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青岛化工学院于里等,廖为建亦在其列。实际上,中国公关界的“西学东渐”主要是通过亲近若干西方公关理论的代表人物完成的。这些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艾维・李(ivyLee)、伯内斯(e.L.Berneys)、卡特里普(ScottCutlip)和格鲁尼格(J.m.Grunig),英国的杰夫金斯(FrankJefkins)和布莱克(SamBlack)等。此中,格鲁尼格的“卓越公关理论”对中国公关学界影响至深,他所倡导的双向均衡公关模式(twowaysymmetricalmodel)至今仍被奉为奉为圭臬。这与廖为建、郭惠民等人的译介、推崇有直接关系。

1996年10月,格鲁尼格来华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大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业界称之为“友谊宾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郭惠民、廖为建与格鲁尼格建立了亲密的交流关系。随后三、四年间,三人持续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学术对话,中美公关学界的相互了解日益加深。2000年上半年,《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第1期和第4期连载了三人联合署名的《关于公共关系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国际对话(上、下)》。上下两篇《对话》后来成为国内学界征引最多的公关专业文献之一。在《对话》中,格鲁尼格重申了他对公关的定义,“公关即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并将之细化为信息管理、舆论管理、关系管理和形象管理等范畴。11显然,廖为建对公关的理解正与此相契。

受格鲁尼格启发,廖为建提出了在中国情境下卓越公关的15项标准:组织领导人高度重视公关,公关在组织中的职能明确,公关有资源的保障,组织具备良好的全员公关意识,公关的职能完整、全面,公关工作贯穿于全过程,高质量的公关运作,规范化的公关管理,积极主动,配合默契,低投入、高产出,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兼容和创新。12后来,经郭惠民修改和翻译,《中国卓越公共关系十五标准》发表在美国“pRnewS”杂志上。

进入新世纪后,格鲁尼格持续拓展卓越公关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公关价值观、公关哲学层面有所突破。“我相信合作(collaboration)、集体主义(collectivism)和社会法团主义(societalcorporatism),以及共同体关系(communalrelationships),应该成为我们认定的公关职业的价值核心;它们也正是公关所能贡献给客户和社会的核心价值。”13廖为建也响应于此,他和熊美娟在2007年发表的《政府公共关系的公共性视野》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公共、共识、社群(共同体)与合法性问题,并对政府和危机公关中的公共理性、价值基准保持着常态的研究和关注。

廖为建的谦逊、坦诚、敦厚、严谨、笃静和他的学术成果一样影响着公关学界,素有君子美誉。这使他不但成为公关界各种重大活动不可或缺的推动者、组织者、主持人,而且还经常扮演着示范者和黏合剂的角色。在80、90年代,他是中国公关协会的两大品牌项目――全国公关组织联席会(始自1988年,迄今已举办23届)、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研讨会(始自1990年,持续10届)的重要组织者、参与者;同时,他也是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学术骨干,长期担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并在2013年4月初荣获终身成就奖。在他的感召和操持下,中山大学公关专业一直是公关学界的一个重要交流平台。

此外,廖为建也是公关界交流的“节点”之一。在80年代,廖为建则与常玉萍等港籍公关实务界人士保持了密切合作关系。常玉萍自1985年起担任广州中国大酒店总经理,多次在廖为建举办的公关培训班上授课。由于业绩突出,常玉萍在1987年入选“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也成为了电视剧《公关小姐》的人物原型。1997年4月,首届海峡两岸公关学术与实务研讨会在台北召开,廖为建、郭惠民、台湾世新大学张依依等人是这次会议的主要促成者。自此,港台公关学者钟荣凯、张依依、黄懿慧、吴宜蓁等与大陆公关学界建立了深度交流、合作关系,大抵重振了余也鲁一代的同袍之志。

2007年6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了《中国公共关系教育20年白皮书》。廖为建是《白皮书》的主要负责人,由他出面评估中国公关教育其实是学术委员会的一个“精心设计”――他在公关教育领域的引领地位无可替代。在《白皮书》会上,廖为建一如既往地乐观而冷静,回顾了中国公关教育“引入期”(80年代中后期)、“虚热期”(90年代)和“理性发展期”(2000年以来)的成就与问题,并提出了切实的对策。

早前两年,《公关世界》杂志主编汪钦邀请廖为建写了一期题为《公关人的选择与坚持》的卷首语。在这篇短文中,廖为建感慨百年现代公关史尚谈不上厚重,但对个体而言,却是“几代人”或“毕生”了。当我们选择了公关专业,并以之为生存和发展的路径,“我们就必须培养自己的专业信念。”专业信念来自对公关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与认同,“这是我们心中永远支撑我们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令我们公关人不会因为任何困难和挫折而气馁、退缩和放弃。”他认为,实现专业信念、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自我选择、坚持不懈的过程,是人生之中值得骄傲之事。

正如人们所见证的那样,廖为建兑现了他的宣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关心他的学生、学问和学科。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标注信息: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公共关系口述史―廖为建访谈(以下简称口述史)。

2廖为建、李江涛,《企业公共关系的现状和展望》,《广州研究》,1986年01期

3口述史―廖为建访谈。

4余明阳主编,《中国公共关系史(1978-2007)》,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2页

5杨林林、柳明淑,《迷人的光环―公关热大扫描》,《当代》,1989年02期

6童炽昌,《对中国公关发展前途的若干思考》,《公共关系报》,1989年10月15日

7同上

8廖为建,《中国公关市场:公关界应成主办军》,《公共关系报》,1993年10月21日

9余明阳,《中国公共关系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4页

10廖为建,《中国公关界:能成为市场主力军吗?》,《中国经营报》,1994年10月4日

11郭惠民、廖为建、格鲁尼格,《关于公共关系学若干基本问题的国际对话》,《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和04期。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3

关键词:政策问题构建;内部输入;公众议程

1内部输入:政策问题构建的传统模式

政策始于问题,之所以需要某项特定的公共政策,就是因为需要解决某种特定的实际问题。与政策问题构建相关的社会问题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判断受着诸多非统一的个体性因素制约(如社会地位、伦理道德、经验知识等)。如何认识社会问题,如何筛选问题,谁参与筛选问题,不同的方式将导致政策方案的大相径庭。一个事实是否构成问题,一个问题是否构成政策问题,会面临着很大的异议。谁能在问题构建上把握主导权,就能自然的在这之后的系列环节中占据主动权,就有可能形成有利于自己的价值分配格局。反之,一项利益要求如果不能顺利地通过政策输入途径到达政策制定系统,那么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一直存在着“内部输入”的问题。“内部输入”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美国学者罗杰•w•科布。在他的《比较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过程的议程制定》一书中,将政策议程的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内在提出模型、动员模型和外在提出模型。这里的内在提出模型即是“内部输入”。

根据张小明在《内部输入:解读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输入机制》一文的定义,“内部输入”是指“来自于系统内部的对政策制定系统的要求和支持”张文指出,在“内部输入”模式中,利益要求不是由政策制定系统外部的社会利益群体输入到系统中去,而是以党组织和政府官员主动进行利益要求的认证和利益综合的输入。这一决策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与大一统的集权体制相匹配的,因而运行平稳。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决策方式又与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强政府”)相匹配,因而长时间延续下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运行,政府范围的逐步收缩和人们价值取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内部输入”的机制从公正性和实效性这两个方面受到了挑战。

从公正性方面,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将政策问题的构建权垄断在一个群体内,容易使政策的目标方向和公共性质根据系统内部成员的偏好发生偏移,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从实效性方面,在现代背景(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输入”模式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政策对社会反应极慢,许多公共问题存在已久,直到危机爆发,才被提上议事日程(“非典危机”即是一例证);二是更多地呈现“单方案决策”,社会公众无法输入其它有效的方案,不能多方案的择优,从而影响了政策质量。

2公众议程:政策问题构建的结构性缺失

针对传统“内部输入”的弊端,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进行“决策机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民主化”取向的改革。通过分析相关的改革措施,可以发现,虽然一方面进行着论证机制的改革,但另一方面仍将提出机制和决定机制置入政府系统的“黑箱”(系统外成员几乎很少能获知相关信息),在政策问题构建环节上结构性的缺失“公众议程”。

当前的决策机制改革的主要集中在对圈定的“重大事项”进行咨询和论证上。而没有通过制度化来保证系统外群体有效提出政策问题,使不在政府认定的“重大事项”之内的其他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视野,从而减少潜伏的社会问题由忽略到恶化,再到爆发的风险。“非典”危机使乡村卫生体系的问题进入了政府视野,但在“非典”之前,这一问题一直被政府忽略,这就是缺乏制度化政策问题构建的例证。

优良的政府政策能力(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民主化)不仅应当包括广泛的论证机制(政策方案制定),同时应包括广泛的提出机制(政策问题构建)和有效的决定机制(政策方案的通过)。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种基本政策议程,即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公众议程本质上属于讨论议程,由那些已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并且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组成;而政府议程则是由那些已引起政府决策者的觉察和关注并可能采取具体行动的事项构成。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共问题进入公众议程加以讨论,然后引起决策者的关注从而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并由政府决策者加以确认。在当代中国,公众议程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将严重阻碍中国政府改革“内部输入”模式的努力:

(1)当政府系统垄断着政策问题的创建权时,它就不可能对自己提出的政策保持中立的态度。因为它对待不同信息的敏感度和偏好度是不同的。凡是有利于其所提政策问题的信息和建议,将会受到格外重视,做出快速的反应,而其他信息则会被“淹没”掉,形成“择我所需,用我所择”的模式。并非正常的“社会互动,专家参与”,只是专家的某一观点的与政府系统的偏好相契合,而融入了政府的政策问题,并迅速纳入了决策程序,与之同时发生的是大量其他专家的信息和要求被有意或无意的过滤掉了。

(2)当政府系统垄断着政策问题的创建权时,它对所提问题的牵涉方面有着天然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公众议程的帮助,政府系统不可能考虑周全某一问题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系统在对政策进行论证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组织专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政府所构建的政策问题是哪一领域的,在意见征集和专家论证时就会侧重于组织哪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得到积极评价后“充满信心”的实施。由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是广泛的,政策问题经过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论证和支持后,最终进入政府政策议程并形成的政策方案,很在解决社会某方面问题的同时,又给社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

(3)当政府官员垄断着政策问题的创建权时,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一旦缺失了“公众议程”的强力制约,会产生“寻租”机会,可能导致官员、学者和某一社会利益团体的结盟,使大量有利于己的政策问题源源不断地进入决策议程,压制其他政策问题的进入,形成“恶性的隐性内部输入”。目前所兴起的对部分“专家”的立场和利益背景的质疑(主要是对部分经济学家),也体现了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公众议程的结构性缺失,将导致现行决策机制改革的众多措施成为“表面文章”,形式上的“专家参与决策”(当前各级政府所热衷的决策模式)面临着被异化为“隐性内部输入”的危险。

3完善政策问题构建机制的对策建议

(1)建立稳定的公众议程场域。

一方面,改革与完善现有的尚不完备的公众议程场域。政策输入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是群众性利益表达和初步综合的重要途径,承担着重要的政策输入功能。人大代表都是经过选举过程产生的,作为社会各群体的利益代言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以通过提案、建议、批评等形式直接进行利益表达和一定的利益综合。因此能否将社会问题纳入到政府政策议程,人大、政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吸收更多的更能广泛反映社会群体利益要求的代表,逐步增强人大的“外部性”色彩,并尝试在一定层级上(如县区)推行“官不进人大”,稳步减少人大的“内部性”色彩,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人大在政策输入上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新的公众议程场域。新闻媒体常常被称为“第四种力量”,因其特殊的性质、地位和影响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为社会成员充分而迅速地反映其利益、愿望和要求,提供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新闻媒体能够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是一个能较客观、充分反映和讨论社会问题的有利平台,许多问题经过媒体报道后,容易很快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一定的众舆论,加快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有利于政策问题的解决。因此,适当放松对新闻媒体的管制,加强政府系统对新闻信息的反应,也是构建公众议程场域的重点之一。

(2)构建广泛的公众议程主体。从数量上看,个体社会成员是公众议程的主要参与者。但是根据其他国家的实际经验,各式社团组织(如行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才是公众议程的主导性力量,是使公众议程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由一个组织来提出问题,比分散的个人提出要求更有力量和理性,也容易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和呼应,更有利于使问题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群众性社团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给予鼓励和支持。

群众性社团组织将单个社会成员分散的、零碎的要求加以集中和归纳;系统地反映其所代表的行业或阶层的利益、要求和呼声。促使这些利益要求列入政策议程,从而争取公共资源来满足这些利益要求。现阶段出现的一些个人和群体采取激烈的方式,向政府表达他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提出他们的政策问题,以期获得解决。他们所表达的利益要求能否最终获得满足,则完全取决于政府对它的体察和认定。这种激烈的利益表达的普遍化表明了当前社团组织作为公众议程主体的缺位。所以,有必要构建独立的公众议程主体,疏通和规范公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策输入途径,避免出现激烈的利益表达方式,形成公众与党和政府的良性社会互动。

(3)设计恰当的公众议程序列。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整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一种工具,公共政策过程就是公共利益分配的过程。公众是公共政策实施的最终接受者,理应对政策输入和政策输出拥有表决权。当前,我国的公共决策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缺乏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完善的法律手段,主观随意决策现象屡屡发生。有些领导依主观偏好在一组备选方案中选择自己偏好的方案,少数领导者凭经验甚至主观设想拍板决策的情况并未绝迹。

政策输入过程的公众议程使更多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政府政策议程,解决了政策问题构建上的内部输入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方案,并付诸实施。政策方案的优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某些事关全局而又备受争议的公共政策,不仅应当在政策输入时安排公众议程,还应当在政策输出时赋以公众议程表决的权力,保证最优的政策方案的得以通过和实施,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止不良政策产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4

[关键词]二级院系;政治核心;工作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10年广西高校党建立项研究课题(桂党高工组〔2010〕35号)“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机制研究”(10DJB16)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韦帮得,广西财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公共政策研究,广西南宁,530003;李和谋,广西财经学院馆员,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10-0089-0004

一、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管理问题

近年来,办学层次快速提升的“升格热”现象和教学资源整合的多校“合并”现象出现,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二级院系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单元,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生培养、管理服务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在管理实践中的先验性的管理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二级院系党政关系。突出表现在:二级院系到底怎么管,怎样管?二级院系面临自、决策权、管理权、职权范围等界定的困惑,一句话,即大学内部权力的归属问题。

二、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13条规定,院系级单位党的组织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2)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3)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工作;(4)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5)做好本单位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6)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这就从法规的层面上对政治核心作用的内涵做了质的规定[1]。

根据条例的规定,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主要可以分为四点:一是党组织要把握好院系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方向,起到思想引导、政治领导、方向把关三大作用。二是党组织要为院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依靠行政干部的智慧,团结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院系的改革与发展。三是增强党组织在教职工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党组织成为教职工的精神家园。四是强化党组织监督和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确保院系改革发展有序进行。

三、二级院系政治核心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发挥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的必要性

发挥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需要,是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保障的需要,是保证党的政策方针落实的需要。在新建本科院校成立之初,对学校管理与运行方面进行规范,对学校服务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定位等方面,影响深刻,意义深远。

(二)影响二级院系政治核心的几种主要因素

1.政治构架与政治核心

行政靠政治领导,而政治则要依靠行政来实现其目标。《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党组织要支持校长按照教育法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这一政治构架,进一步明确政治核心作用,明确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政治核心的实质,就是要发挥党委的政治领导作用,政治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巩固政治核心。

2.管理模式与政治核心

在目前看来,新建本科高校二级院系运行管理模式至少有四种:一是院长/主任负责模式,即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院长/主任处于领导地位,而党总支处于从属地位。二是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主任负责模式,院长/主任在领导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积极性无法发挥。三是院系党政分工,分开管理模式。党总支负责党务工作;行政领导负责教科研等行政事务,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脱节,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院长/主任负责下,党总支实施政治核心作用。这一模式符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缺乏本科办学管理经验和管理规范。不管何种模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现,在过渡期合理有效安排和运用第四种管理模式对新建本科院校尤为重要,强化党组织政治核心――院长/主任负责制是新建本科院校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重要政治任务。

3.工作机制与政治核心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重心逐步下移,校级职能部门以管理为主变为宏观指导与协调为主,院系逐渐成为学校领导下的一个行政管理实体。院系党总支作为政治核心,担负着宣传、组织、团结师生员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承担着院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责任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保证教学工作任务与党建工作步调一致,如何保证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决策的有效性与公益性,如何保证民利与权益等,都需要进行摸索与规范。

4.沟通机制与政治核心

沟通网络是否畅通对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有重要影响。要解决行政问题,需要交换和表达大量的信息、资料。沟通的内容是信息的交换,及时有效是信息的生命。沟通的途径可以有正式场合沟通、半正式场合沟通和非正式场合沟通。党组织和群众之间需要灵活的沟通通道,党组织只有获取真正的民意,才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5.权利监督与政治核心

政治目标需要通过公行政及载体实现,公行政及其载体代表政治意图,公行政通过充分调动和有效配置资源,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手段和方法,实现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公权利的使用必须要保证这一原则,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大目标和方向就是要确保公权利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二级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构建途径

(一)厘政关系,明确二级院系党组织的工作职责

工作权利运行需要依据相关政策法规来规范,无论今后出台任何相关政策,这一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都必须依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党政分工基本职责这一基本要求和规范。

党委/党总支书记的职责主要有:一是管思想、管人才、管干部;围绕并服务于院系中心工作;二是参与院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负责学院系党的建设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支部建设,领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做好基层统战工作,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提出的目标任务在本单位的贯彻落实。一般说来,二级院系院长应由在某个学术领域比较突出的专家学者担任,而党总支书记应为具备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政工人员担任。诚然,他们是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在制定院系发展规划诸如学生培养目标、教科研目标、学科发展目标等上,需要党政联合决策。特别是对刚成立不久的新建本科,党政均需要学习和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

(二)强化工作会议体制机制,保障民利的实现

重大事项党委会/党总支会、办公会会议、学术委员会等制度,要求党委/党总支书记及相关成员参加并决策。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建立健全院系党委会、院系办公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即党政共同参与院系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的决策。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参加人员包括院系级党政正、副职领导,视会议内容可扩大至院系党委/党总支委员、工会主席、团总支书记等有关人员。逐步推行重大事项票决制,实行党委会会议、办公会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凡属院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书记、院长/主任之间必须充分沟通酝酿,取得共识后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涉及院系发展重大事项或与教职工利益相关的问题,决策前应通过教代会、职代会、教授会议、青年教师会议等形式征求意见。属于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涉及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科研经费的分配等一系列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事务等,党组织均需派人参与。

(三)实行党政分工与共同承担责任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决策水平

实现这一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委/党总支书记是班长,主持党务全面工作;院长/主任是院系行政领导班子的班长,主持院系的行政工作。党总支书记和院长/主任共同承担着本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责任及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院系重要工作、重大事项,两位班长都要承担同等领导责任。两位班长对院系的改革、发展、稳定与行政与行政事务等各项决策具有发言权。党委/党总支书记不可认为行政事务是院长/主任负责,而对行政事务不了解、不掌握;院长/主任也不可认为党务工作是书记的事情,而不闻不问。书记只有掌握本院系各项工作情况,才能更好将把思政工作渗透到教科研中,从而真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而院长/主任只有了解党务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政策及人才培养方向。党政共同负责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党总支委员会议、院系领导班子会议等各种形式实现。通过党政分工负责、集体领导来完成,即党政工作,分工不分家。二者的关系为联合决策、互相配合、相互沟通、分开执行,共同承担院系的生存发展的责任。具体事务由具体负责人负责,宏观发展目标党政共同负责。这一途径有利于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党委、办公会等议事决策水平。

(四)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实现领导班子高效协调运行

书记和院长/主任有责任在会前强化沟通,必须建立重大事项酝酿制度和机制。要把会前酝酿变成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会议质量的重要环节。常委会要经常性召开例会、办公会、专题会议等,通报院系党务工作事项、行政事务部署落实情况和决策执行情况,在常委内部形成人人熟知院系重要工作和重要部署,让常委能更好地参与常委会决策。常委之间应加强交流,工作上多支持、多补台,协调配合。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与行政、共青团、工会等方面的沟通,确保院系决策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在党委的领导下有条不紊、步调一致、团结一心地开展工作。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权力运行

一是要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委要编制岗位廉政风险防控表、职权目录及廉政风险防控表和权力运行图,加强权力运行检查监督的力度。确保领导班子成员规范用权;二是与学校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层层签订与落实,强化责任意识、廉政意识;三是学校党委要落实年度考核,干部廉政述职等检查领导干部思想动态。通过座谈、督查、函询、个人谈话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者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问题,规范行政行为;四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工作报告制度,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院系负责人、领导班子主动接受上级、全委会、群众的监督。

通过厘政关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二级院系相关会议制度,完善党政沟通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通过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党政领导党政分工和共同承担责任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二级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5

根据大家对缩短《修订建议》长度的诉求,可以发现2001年版本中过长的篇幅主要集中在第三至第十部分,这些部分主要讨论了技术和职业教育(tVe)的八个重要方面:

>>三、政策、规划和行政管理――应怎样组织tVe;

>>四、普通教育中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如何在学校中实施tVe;

>>五、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进入职场的准备――tVe作为工作准备的重要建议;

>>六、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继续tVe的发展情况;

>>七、指导――符合tVe所有形式和层次的建议的原则和流程;

>>八、学习过程――tVe学习和评估的正确方法;

>>九、人员――提升员工素质、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建议原则;

>>十、国际合作――通过更好的国际合作加强tVe的原则和程序。

与会者总结认为,可能需要探讨更多一些主题,但是毫无疑问,要以比2001年版本更加准确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主题。在所有主题中,参加讨论的人员一致同意,需要在成员国之间及各国内部确保所运用的相关语言和概念与tVet形式的多样性保持一致。

而且,原有版本中tVet的不同部分组成了单独的小节(例如初始部分和继续部分),应该在新的修订版《建议》中避免使用这种做法。在这一点上,与会者达成了一致意见。有人建议这些和关于学习过程的现有内容,应该替换为新的教学、评估和认证内容。同样,考虑到政策、规划和行政管理的讨论非常冗长,而且没有什么重点,最好替换为一些关于政策观点的更高水平的文本以及特殊主题(例如财政和管理)更加详细的描述。以下是本次会议中提出的11个主题。

tVet及其发展

2001年版本中明确表示tVet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总则向关键主题的转换中,迷失了方向。因此,与会者想要将此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们同意tVet发展的作用需要在文本中有更多体现,包括呼吁成员国照此优先考虑。这很大程度上与《上海共识》保持一致,《上海共识》在发展设想和倡导tVet重要性的观念上具有非常深刻的作用。

讨论中也出现了许多分歧,对于“发展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一些人的视角仅限于经济发展,注重青年就业率和生产力的增长。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与2001年修订版《建议》和UneSCo自身的设想保持一致,经济发展的压力需要视作人类可持续发展更为广泛的关注领域的一部分。上文中已经包括对于这种影响的关注,但是一些文献也十分关注tVet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tVet部分依赖于所实行的国家,是否鼓励学习者创建艺术和文化等文化遗产。”

也有很多与会者对于新的修订版《建议》的需求有所担心,强调tVet应采用跨部门责任制,要求不同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协调性。例如,一名与会者写道:tVet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tVet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应得益于更为广泛地融入到整个国家的规划和发展进程中。也可以说,tVet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方式(或基本工具),应以补充和促进其他经济或发展计划的方式开展。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协调或与其他部门合作后,tVet计划往往整体上更加成功。

劳动力市场相关性

为适应tVet重心的转变,会议中有很多人支持更加强调tVet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但是,在这一问题的范围方面,同样也有许多反对意见。正如前文所述,虽然一些与会者的关注点比较狭隘,认为劳动力市场相关性即青年直接就业,但是还有非常多的人强调需要协调现有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广泛关注个体和社会需求。因此有人提出修订版的《建议》应强调tVet与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在国家政策规划和提供机构层面上强强联合的重要性。同时,tVet也可能会引起劳动力市场的改变。也有一些人认为,tVet不能简单地作出被动反应,而应积极促进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重申一下,tVet的本质是终生学习和全方位学习。所有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特别关注青年失业问题。与会者经常注意到在创新政策和规划方面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特别是tVet计划可以把大多数弱势青年输送到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体面的工作。这种劳动力市场的输入在正式部门就业和各种类型的自主创业和微型企业中都获得了充分理解。

一名与会者强调,需要在就业能力和社会文化领域间实现一种平衡,因此:

在技能维度方面,例如,从终生学习视角来看,提供就业技能,以此来强化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趋势将会主导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公共话语和社会融合,使得应对方式和政策措施变得更少或更加片面。因此,应该反对这种趋势,或者从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公民、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更广泛作用中进行补充。

除了失业、体面工作的缺乏以及教育和技能不足等问题,与会者们广泛赞成tVet是而且应该有助于解决其他问题,例如健康问题、艾滋病、危险行为、暴力和犯罪。在很多国家,这些问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

一些与会者坚持认为,修订后的《建议》讨论劳动力市场相关性时,必须将主要关注点放在非正式部门上。一名与会者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年轻人在非正式部门工作,他们的就业机会不是政府或正式部门所提供,而是人们不得不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或者说需要考虑tVet如何在非正式部门发挥作用。

但是,虽然对于非正式部门的讨论已经持续了40年之久,但仍然无法确定这些干预是否会推动非正式部门就业的发展,这一点应在修订后的《建议》中有所体现。实际上,将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之间形容为二元关系的说法已经过时,因为这种说法忽略了现在许多就业的关注点,例如从以往关注雇主到更加注重雇佣合同的本质。

一些与会者还提出不论在农业或非农业部门,重视农业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很多农民会同时在农业或非农业部门工作。

教学和学习

tVet学习形式十分多样化,有很多tVet很大程度上不包括正式的课堂教学。与会者认为,现有文本需要对这一部分进行大幅修改,因为这一部分在语调和重点方面依旧过于正式,具有太强的说教性。

与会者同意,如果可能的话,tVet学习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们还建议修订后的文本应声明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计划旨在让学习者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态度,以便直接就业和提高生产力,作为公民和劳动者为终生学习作好准备。他们建议计划应该与上文中列出的总则相一致。他们一致认为教材和教学方式应具有包容性,不得带有歧视性。许多人支持应该有效利用新教学技术的优势,在合适的地区推行远程开放教育。例如,一名与会者称在当今社会,获得信息是最重要的。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人,更适用于非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因此,政府应采取一切措施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相关必需的基础设施,这是创建兼容并蓄的tVet体系的一大要素。

但是,讨论大多是在与会者之间进行的,相对来说,他们比较了解正式和公共计划,因此需要从其他视角研究教学以体现tVet形式的多样性,新版《建议》应包含这一点。讨论过程中,对于非正式学习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

评估和认证

与会者广泛同意,十分有必要将评估和认证包含在内。但是,很多人对于这方面的细节和具体规定有不同意见。一些人特别倡议《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或《国家资格框架》:

《国家资格框架》中采纳的是tVet的最初定义,即每一位学习者都能获得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态度,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甚至利用tVet学到的知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很明显人们对于这些倡议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一部分人对tVet体系的运行绩效表示担忧。一名来自印度的与会者警告道:

仅仅依靠资格框架是不够的――在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经济体中,应找出成千上百个职业所需的详细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并时常更新。

但是,也有人怀疑《国家资格框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多人认为tVet应该在公民求职时提供帮助,确保技能和资格在全球的可携带性。

还有人强烈认为需要采取整体分析的方式,对学习进行评估和认证,包括更多的tVet学习人员、模式和网站。众所周知,要想更好地评估学习者的知识和就业方向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我们首先正确地呈现学习成果,通过适当的过程进行定义,创建满足学习者和雇主需求的有效评估机制和认证系统。修订文本应指出,tVet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有效地标记学习者的能力。这可能会需要现有文本中没有明确说明的内容,即此评论包含的新学习认证和先前学习认证(RpL)。但是,一名与会者称许多学习者获得先前学习认证时,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我认为需要明确先前学习认证不应如此繁琐,这是不公平的――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证明学习”,而非让学生在教室学习。我见过许多人的教师教育先前学习认证过程,因为教师教育者可以申请某些课程,并且可以要求开展先前学习认可,我不想要提供大量的证据来证明我的学业。

人们一致认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发展和监控资格和计划的质量和相关性。一些与会者特别指出某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学习者和雇主;在新文本起草过程中,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更多的思考。与会者们相信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权更好地了解关于资格的信息、意义及其价值。

有人明确提出,促使学习者在职场中通过终生学习继续发展,tVet体系应该以此作为其重要目标。一些与会者坚持认为应特别注意评估和资格体系在非正式经济中如何促进学习,因为在许多成员国中,非正式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也有人认为,修订后的《建议》应强调在技能认定和外来务工人员资格认证问题上,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取得长足发展。有人呼吁各国应保证公平对待和认证本国居民和外国人的技能和资格。

治理

一部分人强烈表示治理比规划和行政管理更为重要,这算得上是老生常谈的观念了。与会者们认为有效治理的原则应适用于tVet的所有方面。例如,有人指出“tVet缺乏有效治理。建立正确的治理机制对于tVet计划取得全面成功至关重要”。然而也有人认为,在不同背景下,有效治理也大不相同,修订后的《建议》应明确指出这一点。有人注意到,tVet有效治理所用的语言已成为改革公共服务提供商论述的一部分,这种语言比较含蓄,容易运用到其他形式。会议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探讨过多,《上海共识》亦是如此,因此在《修订建议》起草过程中,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财政

人们普遍认可tVet的价值,认为需要政府增加对tVet资金支持。有与会者指出:

tVet培训的成本整体上比学术培训要高。但是,熟练技工对于国家经济的贡献非常大,这种形式的投资回报证明,培训和技能掌握过程中的支出是值得的。

对于经费投资的承诺被视作修订《建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上海共识》的规定为基础,与会者普遍同意所有利益相关者应在一定条件下根据第三届国际职教大会的结论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虽然修改后的《建议》规定了这一点,有人指出还应该规定:如果没有加强财政支持的话,不得不将以某些适当方式进入tVet的学习者拒之门外。

许多与会者指出,公共部门需要配备充足的设施、设备和人员,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以防给人以低级机构的印象。

但是,这里还要指出的是,会议讨论中,公共tVet机构的声音和诉求已经太多。根据公平和透明的原则以及上文中列出的各项原则,《修订建议》起草过程中应该考虑是否明确规定为私有和第三部门提供正式的财政支持。

人员

tVet背景十分多样,即使是在同一个机构,其人员的背景也大不相同。本次会议希望能够打破正式和公共机构的偏见。尽管如此,人们一致认为不论是在技术、教学或管理方面,还是在不同的机构背景中,都需要更加关注tVet人员的技能需求。对现有文本进行修改时,都应该将这一点放在核心位置。一名与会者指出:

我们一直确信在朝着教职员工专业化的方向前进…这对于不断提升tVet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因此tVet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在我们自己的教学环境下促进研究和改进的重要因素。同时,不要忘记对培训中心和机构的领导、院长、主任和校长进行培训。通常他们是从教职员工中选的,但是也需要接受专门培训后,才能承担管理的职责。一名好的教师不一定会成为好的管理者……这个因素(改善管理)可以极大提升tVet机构的工作绩效。

如上所述,人们普遍认为新技术可能会改变tVet学习,因此许多人强调员工需抓住这种潜在优势。

虽然对于公共部门的讨论有点过于偏激,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修订后的《建议》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新的计划提高新老员工的工作技能,鼓励实施资格认定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与会者一致同意,应该指出在公共部门学术和职业领域之间存在薪水差距,薪资和待遇反映了tVet教师是否需要参观工作场所,与雇主保持联络,并且对学习者作出评估。

最后一点贡献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观点,即tVet员工自身也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信息、建议和指导

有人认为,现有《建议》中关于指导的部分应该保留和修订,虽然这与《上海共识》有些不相符合,应该将这一部分融合为有关资格和途径的部分。与会者对现有文本并没有较大分歧,但有人强烈要求tVet系统应进一步完善,并且这一点应在修订后的《建议》中有所提及。有人提出,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根据个体的技能、兴趣和性格,需要更加重视为公民提供精确公正的信息,但是要注意避免加深成见、造成歧视。有人建议,强有力的数据驱动的信息和建议指导系统应终生开放,重点在于直接就业和学习机会的建议和信息,帮助个体选择长期职业路线和进行终生学习。这可能需要对现有服务的重新组织:

在许多国家,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只能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保护下进行,但是工作安置和就业服务则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主管部门的保护下进行。通常,这两种服务各自在不同地点独立操作,两者之间很少有交集。从客户的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构需要重新考虑,个体对于学习机会寻求指导,最终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将这两种类型的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

质量保证

包括以前的政策、计划和行政管理在内,一些与会者认为新的修订版《建议》需要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当然,这反映了自2001年以来国际社会对于tVet改革问题的广泛关注。一些与会者指出,修订后的《建议》应明确指出将不断努力改善tVet的质量。

人们一致认为质量保证系统应重视与教师和tVet机构的协作,并把现有水平的表现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且应该对不同背景都非常敏感。有人提出质量保证过程需包括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一名与会者根据自身开设学院的经验写道,“在质量保证(Qa)过程中,我们把项目咨询委员会(由行业成员组成)、教师、管理者、现有学生、毕业生和辍学人员都包含在内”。

与会者一般都同意质量保证系统应鼓励机构和员工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质量的概念内在化。总之,质量应和相关性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与会者似乎达成了一致。

研究、监控和评估

为了符合第三届国际职教大会商讨内容的要求,有人强调在修订后的《建议》中,需要将研究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对于监控和评估的关注减少了,但是仍然还不确定将这两点放在一个标题下是否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先暂时这样处理。

第三届国际职教大会上争论的焦点是许多国家对于tVet研究不够重视,这一点获得了与会人员的强烈赞同,与会者一致认为需要改善tVet研究的质量、数量和地位。一名与会者写道:

许多与会者提到了数据、经验和最优实践的共享。tVet的专业化最终促进了该领域的繁荣昌盛。

调查过程中相对较大的压力是参与者的不配合,因为参与调查的人大部分不是研究者。然而,又像第三届国际职教大会一样,大家都承认调查证据如果没有在国家政策和制度规划层面进行有效运用,那么它的价值就是微不足道的。《上海共识》中提到,试运转和评估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建设和使用调查证据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研究高质量的tVet国家和国际数据,对于一些与会者来说确实存在着某种担忧。人们认为这项研究需要成员国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完成。

同样,一些人注意到,许多国家的tVet监测和评估系统都相对低级。他们强调国家和机构需要提供相关数据,以帮助他们判断计划的有效性。

例如,人们认为学校需要以一个更好的统计数据底线作为基准,证明他们的现有水平和如何改进完善。在这方面,跟踪研究和毕业生就业安置数据也应该保存好。

这个问题在论坛上并没有讨论清楚,但是它出现在严格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方法中,监测和评估与tVet的总体目标和原则联系密切,需要资金支持和方法指导。《建议》修订中对这一问题有没有讨论还不太清楚。

国际合作

大家一致同意,tVet的国际合作在任何一个版本中都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重要主题。与会者对国际合作的观点正在改善,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就像《上海共识》中明确表示的,以相互学习和对环境敏感为原则,激发与会者推进国际合作的进程。

尽管国际合作的知识基础有限,但是一些与会者要求在联合国tVet跨部门小组中进一步推进合作进程。人们很有信心继续加深区域间的tVet合作。一些人把南南合作看得尤其重要,因为南北合作增加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政策的危险。

tVet可以从南南合作的经验中受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印度尼西亚有效的方案很可能对印度也有效,这比抄袭德国和北美的概念和体系更管用。与会者对UneSCo活动的评价很少。这些活动包括对《修订建议》的修改,广泛的标准制定工作和国际培训中心和网络活动。在修订建议中这些活动明确要求加强注意。

范围

与会者普遍认为,tVet的范围要比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广泛,这需要在修订版本中体现。自2001年以来,因为环境的变化,《修订建议》中的首段内容信息也需要及时更新。一个严峻的挑战是要参与讨论决定2015年后不同时间段的发展计划。UneSCo应鼓励与会者认真思考在《修订建议》中反映出2015年后的建议规划,而不是仅仅局限于2015年这一年的计划。

目标

现有文本中的第五部分和第八部分很少引起人们的关心。其实在2001年《修订建议》中的前两个部分因为焦点不明确,所以需要彻底修改。讨论集中在tVet的若干重要原则上,这些原则也应当是《修订建议》中的重点。商讨一致的原则和《上海共识》中的原则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合,这表明在全球tVet的主要方面取得了一致意见。有很多人强烈支持UneSCo同时加强学生的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关键主题

与会者认为,2001年版本的第三部分到第十部分的内容非常详细,需要修订一个精简版本。尽管2001年版本中的一些主题需要加强,但是与会者认为其他不重要的主题需要去掉。尤其是现有文本中tVet的焦点分散,与会者希望改变这一现状,而不是要所有的主题都阐述tVet的范围。

然而,这引起了巨大的挑战,讨论依旧关注的是公共的、正式的教育问题。因此草案的主要观点是确保利益相关者和不同形式的tVet处于一个有效的平衡状态中。上文建议重新设立11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这些主题和建议与《上海共识》保持一致,并进行了更新和拓展。然而,还有很多主题的拓展工作要做,下面讨论中就会提到拓展的空间。填补这些空间和补充《修订建议》中的标题稍微有些差异。

未充分讨论或遗漏的问题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6

会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会议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金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会议强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会议强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入。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扩大教育开放。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要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会议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金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会议强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7

会议听取了安全监管总局关于遏制当前安全事故多发的措施及有关问题的汇报。会议指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煤矿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事故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已经制定的各项安全措施没有真正落实;部分行业产品需求过旺,生产绷得过紧,加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安全设施和生产设备落后,安全欠账较多;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严重;采矿秩序混乱,安全执法不到位。

会议指出,安全生产重于泰山。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并作为突出问题抓好落实。经济发展必须与安全生产相适应,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忽视安全。

会议提出了遏制当前煤矿等重特大事故多发的七项措施。主要是: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坚决关闭经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规范煤矿资源整合,严格煤矿建设项目管理,抓好瓦斯集中整治,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同时部署了煤矿、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和防火、航空客运安全,以及重点行业冬季安全等七个方面的安全督查活动,由有关部门立即派出督查组开展工作。会议强调,岁末年初,历来是事故的易发多发期。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责任,堵塞漏洞,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会议强调,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要从健全法律法规、改革体制机制、完善经济政策、增加安全投入、严格责任管理着眼,建立源头治本、政策治本的长效机制。为此,会议决定,要抓紧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制定安全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二)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三)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五)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六)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七)加快立法工作;(八)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九)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十)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等腐败现象;(十一)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十二)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开展工作,尽快制订具体政策措施。

会议听取了审计署关于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纠正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审计查出的中央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已得到纠正和落实,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大部分得到纠正和落实,少数问题正在抓紧整改,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已移交司法机关立案查处。会议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未完成整改的,要抓紧完成整改工作。

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配套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确保《规划纲要》得到落实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

***

12月23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问题。

会议听取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汇报。会议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及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偏低,农村学生辍学率较高等问题,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以解决。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解决制约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投入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提出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根据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合理需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承担,中央适当给予奖励性支持。四是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会议强调,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2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地质工作,听取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汇报。

会议听取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意见的汇报。会议认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加强地质工作,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加大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能源矿产勘查,重点加强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加快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努力增加可采储量;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基地;进一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步伐。为了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会议要求进一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抓紧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勘查体系和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完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三是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地质人才开发,积极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推进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的自主创新。四是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强化矿业权管理,依法查处勘查开采违法行为。

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情况的汇报,同意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会议指出,建设并开通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及时、准确地政务信息,不断增加网上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本地区、本部门网站的建设,共同做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努力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研究部署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工作。

会议听取了法制办关于义务教育法修订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1986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必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行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完善。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要求制定适应义务教育基本需求的有关经费标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并负责落实;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和教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特别是到农村任教,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强学校管理,保障学校安全,规范学校收费;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教学业务水平,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减少教科书种类,提高教科书质量,降低教科书成本,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草案还规定要建立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责任制,并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规定了严格、具体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听取了气象局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对于提高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提出了未来五年和十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会议要求,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提高预报预测水平。二要发挥气象综合保障作用。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加快交通、空间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三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认真做好气候资源普查、规划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应对突发灾害事件和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四要推进气象工作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健全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强化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关于炼油、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情况的汇报。会议认为,炼油、乙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炼油、乙烯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炼油和乙烯工业还存在着资源供应能力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大、企业及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有必要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和促进炼油、乙烯工业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发展我国炼油、乙烯工业要坚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托和优化现有企业,实行炼油化工一体化,合理布局,规模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二要严格准入条件,特别要注重布局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和安全。三要加强科技攻关,重点开发节能降耗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加快国产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进程。

会议认为,为依法加强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制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是十分必要的。条例草案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烟花爆竹的生产、经营、运输、燃放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等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会议决定,《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8

会议认为,“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九年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新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教育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明显不足,杰出人才缺乏,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巩固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区域发展趋于协调,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坚持新增教育经费和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四)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改进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会议认为,为统一税政、简化税制,有必要对现行《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进行修改合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2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于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有必要适当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并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会议决定,对198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作适当修改,由国务院重新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1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同意进一步扩大香港人民币业务。

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劳动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者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将长期存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为了促进就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专门法律,将国家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制度化和具体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对促进就业的原则、工作机制、政府职责和政策支持体系,以及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秩序、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同意将为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平盘及清算安排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具体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实施。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1月17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批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人选。

会议认为,修订1998年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于加强动物防疫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防疫工作面临更高的要求,有必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饲养者、经营者的防疫责任,强化各级政府在动物防疫方面的职能,加强动物疫情防控措施,完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修订草案)》重点对免疫、检疫、疫情报告和处理等制度作了修改和完善,增加了疫情预警、疫情认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执业兽医管理、动物防疫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会议决定,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认为,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更好地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草案)》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会议决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效率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9

(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523000)

摘要院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冠名班是校企合作的其中一种形式。本文论述了企业冠名班的运作模式及意义,以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东莞市技师学院烹饪专业的冠名班为例阐述所取得的成效和进行校企合作方法。

关键词院校企合作;冠名班;培训

中图分类号院G64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84-02

0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社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而当下流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提升,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使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达到最大化?下面将以东莞市技师学院现代服务系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冠名班的具体做法为例进行阐述。

1冠名班的现实意义

今年6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指出“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大力推行进校即进企、招生即招工、订单式培训、顶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密切联系的培训模式。”为贯彻执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落实马总理指示,东莞市技师学院积极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现代服务系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冠名班的合作协议,贯彻执行省人社厅“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施行校企“八共同”人才培养制度,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校企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计划和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和科学管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创新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共同建立灵活学制衔接制度,以消除按企业需求导向灵活开展工学交替教学培训的制度障碍,并拓展学制教育以外的、适应企业需要的知识领域,更加有效地满足企业需求,真正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机制。

2现代服务系冠名班的运作模式

根据国家和学院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精神,该系烹饪专业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店长班和总厨班冠名班协议,具体做法如下:

2.1学院与企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由学院与现代服务系对东莞烹饪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双方共同磋商,结合学院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了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冠名企业,在8月29日的全院签约仪式上进行了框架协议的签约,院长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总进行了签约,标志着校企双方冠名班进入正式的合作。

2.2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学院与企业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后,现代服务系在校企合作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多次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就合作的相关事宜进行磋商,形成学院、企业、学生的三方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学生实习工作制度;学制与教学安排;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同时该系及企业同步做好学生的宣传指导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共同努力,最终愉快地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

2.3共同制订和完成教学计划

根据框架和三方合作协议,该系教学负责人和烹饪教研室主任多次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厂长、技术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根据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该院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分为二部份:学生在校上课计划及学生到企业实习计划。其中,学生在校上课期间,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每周有一天时间派3-4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教授企业核心专业技术课程。企业授课内容和学生到企业实习计划有详细计划和安排。

2.4双方共同参与活动

为了加强双方的密切合作关系,该系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互相参与双方的活动,相互了解学院的校园文化及企业的企业文化。今年12月为该院的技能竞赛月,烹饪专业分别举办了面点技能、中式烹调和水果拼盘三项技能大赛,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与该系专业老师一起组成评委组,参与技能竞赛的全过程,以企业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同时,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也感受到了该系严谨和高度的组织能力及团队执行力。使竞赛圆满成功,达到了提升技能,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邀请该系老师和部份学生参与他们公司的特别活动,如厂长的个人巡回演讲、示范活动;圣诞节的特别节目等,使该系老师进一步拉近了与企业的距离,学生亦更深入地体会到企业的文化魅力。

3冠名班在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实施路径

该院与天母蓝鸟在2013年达成合作意愿,2014年正式签合同,合作共建2个冠名班,每班36人,学制3年。学院按合同约定引入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推行“理论+实践”的授课形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半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外一半的时间去企业实习。

师资结构: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学生在校上课的三个学期主要由学校老师完成,以常规的理论课和实习课为主,企业每周有一天时间派技术员到校进行企业内部课程的授课,学生有三个学期到企业,主要由企业负责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学生会在企业内各个岗位之间进行轮训。

考核形式: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在校的理论课,以常规形式考核,在校的实操课,以菜品的形式考核,到企业采取综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如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4初见成效

4.1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

因为冠名班是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的文化需求量身订做培养的,无论是学生在校的学习还是在企业的实习,企业都全程参与其中,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无缝对接,毕业就业即成为企业的储备人才,技术骨干。

4.2企业是真正的实习基地,而非简单的用工单位

由于学院制订教学计划时有完善的到企业实习岗位的设置和培养目标,并且相关岗位全部进行轮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该企业的技术要领。

4.3企业与学生建立感情,吸引学生到企业就业

由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把他们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贯输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有一种回馈企业的责任感。

4.4企业文化,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为学生要不断到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实习,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缺憾,因此,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4.5学校老师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由于与东莞天母蓝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密切合作,学院的专业老师更深刻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有更多机会深入企业核心技术岗位,掌握最新的企业技术要领,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4.6企业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由于学校有一批通过高等院校专业训练的老师,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通过到企业,用他们的文化素质影响企业,促进企业文化素质的提高。

4.7学生对口就业率100%

该院与天母蓝鸟合作共建的2个冠名班,预计在2016年共72名学生毕业,并且直接到天母蓝鸟就业,对口就业率100%。该院将一如既往的把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下去,并且会尝试将其应用在其他专业,以提升全校的专业人才教育水平。

公共关系学教学建议篇10

[关键词]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体制残缺;制度失衡

[作者简介]赵云,右江民族医学院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7-0190-04

一、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系改革的形势分析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的困境,右江民族医学院于2003、2008年分别开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信息方向)、公共事业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两者以下简称卫生管理专业),标志着右江民族医学院只办医学类专业历史的结束与多学科多专业共同发展的开始。经过6年的发展实践,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卫生管理专业一直存在纵向发展不足与外向发展缺位的问题。“纵向发展不足”就是专业办学层次与学科建设层次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医改政策下对卫生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形势。6年以来,卫生管理专业建设始终立足于本科教学与管理,未能通过强化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将办学层次提升到硕士、博士教育层次。“外向发展缺位”就是卫生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专业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没有与社会形成有效互动,“直接服务于卫生体制改革的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妇幼保健管理方面的课题不多,不能发挥决策咨询的作用”。卫生管理专业纵向发展不足、外向发展缺位的问题与办学主体的错位、低位与管理体制的残缺有着密切的关系。“办学主体错位”体现在卫生管理专业2003~2006年挂靠临床学院管理,2006~2009年挂靠人文社科部管理,一直没有独立建制;“办学主体低位”表现在卫生管理专业一直实行教研室管理体制,教学、科研、行政没有明确分工,教研室的功能集教学研究、办公室管理、学生管理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残缺”表现在“体”的残缺与“制”的失衡两个方面。“办学主体与管理体制的制约,导致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体制性缺陷”,卫生管理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要改变卫生管理专业的弱势现状,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关键。本文重点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的困局并提出改革对策,以便为同类同级医学院校非医学类涉医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的困局分析

管理体制残缺是右江民族医学院卫生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管理体制残缺的问题不仅是“体”的残缺问题,也是“制”的失衡问题。

(一)“体”的主要问题:残缺

1、卫生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办学主体上实行的是人文社科部归口管理体制。问题:人文社会科学部与卫生管理专业性质不同(社科求善、公管求真),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思想政治教学与专业教学),性质不同与任务不同决定了卫生管理专业的出路:长远目标――独立成系(最优,但条件成熟与否存在争议);短期目标――人文社会科学部实行思想政治教学部与卫生管理专业的分类管理(即一个牌子下设两个平级单位)。当前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用马列主义教学部的管理理念与体制去管理卫生管理专业是否合适?会不会形成外行指导内行?卫生管理专业会不会变成长不大的小孩?

2、卫生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实际上是教研室管理的体制。问题:专业的教研室管理体制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教学功能的不到位与行政功能的越位;也导致了卫生管理专业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责、权、利失衡的弊病,管理人员有责无权(管理丧失权威)、有责无利(管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工作难以开展,严重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效果。

3、管理人员的非专业化与非专职化。卫生管理专业建设与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否则就会导致外行管理内行,外行决策,内行不服,管理链条就会断裂;专业管理人员必须实行专职化,由一些享受一定待遇、一定级别,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进行专门管理。管理人员专业化与专职化以后,才会想干事、能干事,而且干成事,才能成为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的真正掌舵人。

4、管理结构呈现狭长状态,即管理层次长(人文社科部主任―人文社科部副主任一教研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一教研室教学秘书);管理幅度窄(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行政、教学、学生一把抓)。问题:管理幅度过窄必然导致卫生管理专业教学管理与教学任务过于集中于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超越能力、精力与职责范围),由于体制不健全,过重的管理任务压在主管日常事务的教研室副主任身上;管理层次过长又导致决策程序拉大,不确定因素增多,议程复杂化,好的方案可能在过于复杂的程序中被搁置或否定,也可能导致合理方案在决策过程中错失良机。

5、在学生管理上实行学工处管理的体制。现状:专业建设与学生管理的分离。弊端:导带分离。我们可以将专业建设比喻为“健脑”,将学生管理比喻为“健肢”,健肢必须服从健脑,人才能成为思想正常和身体健康的人,两者分离必然导致神经病或半身不遂。导带分离表现在专业建设上就是学生管理阻碍甚至主导专业建设(本末倒置),专业建设演变为教育教学,所以专业建设不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建议:建议学工处下放学生管理权限,实行学生的院系管理体制,从而实现学生管理和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

(二)“制”的主要问题:责、权、利失衡的问题

卫生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出现的问题不仅集中在“体”的残缺上,还体现在“制”的残缺上。在管理上,“体”解决的是“有没有人干、什么人干”的问题,而“制”解决的是“这些人是否想干、能干”的问题。

1、失衡的内涵:卫生管理专业在管理中“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责、权、利的失衡。由于专业实行教研室管理体制,教研室管理人员承担着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的多、重、繁、杂的任务(“责”),但是在权力上没有享受任何级别(“权”),在利益上不能享受对应的待遇(“利”)(表1)。

2、失衡的危害:这种有责无权、大责小利的问题严重削减了专业管理人员对专业建设想干的积极性与能干的主动性。即使在道德责任感的推动下专业管理人员可能会“无私奉献”,在不计个人权、利得失的情况下对专业建设“艰苦奋斗”,但是这种精神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与持续发展。另外,在管理层级上也出现同样问题:专业负责人与教研室主任因为责任缺失“不想”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而教研室副主任因为权力缺失“不能”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教研室秘书与专业教师因为利益的缺失“不愿”承担专业建设的重任,所以导致卫生管理专业如今积弊重重的建设格局。

三、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为了实现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的跨越式发

展,针对卫生管理体制现存“体”的残缺和“制”的失衡弊端,我们提出了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制再造的理论和对策。

(一)专业管理体制设定原则

1、“体”的设定原则:体系分工与整合。(1)思想政治教学与卫生管理专业的分类管理;(2)专业建设与学生管理的统一(健脑与健肢的统一);(3)专业教学与专业行政的分类管理(教学与行政分离);(4)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异向调整(管理结构扁平化);(5)管理人员的专业与专职化(内行专职管理)。通过管理体系职能的分工和效能的整合,卫生管理专业管理体系的科室个体战斗力和整体凝聚力将大大提升,从而为民族地区卫生管理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性环境。

2、“制”的设定原则:责、权、利的平衡。责、权、利的平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责不变,增大权与利,具体方法是教研室管理体制升格为系部或学院管理体制(成立卫生管理系和卫生管理学院);二是权、利不变,将责分散并由不同主体承担,具体方法是将卫生管理专业教研室管理体制分割为教学(卫生管理教研室与医疗保险教研室)与行政(办公室、教学科、学生科)两部分。结论:两种方式应该双管齐下,宏观上提升管理体制层次,微观上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明确分工。双管齐下式改革一方面可以构建管理体制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激发组成科室的个体效能。

(二)专业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1、“体”的改革建议

系级建制:最优为独立成系,权宜之计为分类管理,人文社会科学部统一管理下实行思想政治与专业建设的分类管理。

决策体制:领导应设一正两副,正职管战略,两副职分管专业教学与专业行政(表2)。

执行体制:(1)行政与教学“二分”。行政科室设办公室、教研科、学生科;教学科室设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与医疗保险教研室。其中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管医学信息方向的专业建设工作,医疗保险教研室主管医疗保险方向的专业建设工作。(2)专业建设与学生管理“合一”(设学生科)。学生管理与专业建设归属为系部统一管理。原因是专业之间存在着属性的差异性,不宜实行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另外,学生的很多活动同时具备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性质,需要多部门同时批准才能进行,降低了活动的效率。

2、“制”的改革建议:三步走

第一步:独立。改变办学主体上挂靠体制,实行独立建制,由系级机构独立承担人才培养的全程责任。具体建议:成立卫生管理系或卫生管理学院。

第二步:升格。升格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地位(系级或学院建制),分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功能(教学与行政分离),成立卫生管理教研室和医疗保险教研室。

第三步:建制。依据权力等级与类型,设定相应的责任制度与激励机制,以保证管理者能干事、愿干事,而且干成事。

(三)专业体制改革三大注意:归属、领导体制、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