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十篇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十篇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39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1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2.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所突显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包括在称谓用语、礼貌用语、告辞用语、邀约用语及比喻用语方面存在的差异,并阐述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交际语言运用中要强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语言学、文化学、心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现代心理学“格式塔”削瘦的理论演绎的方法探索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以及他们与底层文化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等。它把交际过程看成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心理、环境等,并强调学习者要达到有效交际在心理、文化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极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和误解,从而产生文化冲突(culturalshock)。“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二、交际活动中突显出的文化差异

1.称谓用语

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称谓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这可能与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关。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七、八岁的孩子称呼自已的爷爷、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思议。这将会被视为没有教养,是无论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尊称的词很多,早些时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师傅等等,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在西方文化中,尊称的通用形式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国际通用称谓语使用逐渐频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化对我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you”。再如“excuse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万万不可对号入座。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amsorryforhavingwastingalotofyour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alotforyourhelp.i’mafraidimustbeleavingnow.idon’twanttogetcaughtintherushhour.”或是“thankyouforoccupyingyousomuchprecious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造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youmustcomearoundfordinnersometime.

(2)iwaswonderingifyou’dliketocometodinneratourplacenextsaturdayevening.

(3)we’dliketoinviteyoutodinnernextfriday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takeyouto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eattogather”,这将意味着“going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西方国家中,则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如:sheisarealdragon,you’dbetterkeepawayfrom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arealuckydog”,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3

1.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英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小学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4

关键词:肢体语言差异思维模式中西方文化

社会在发展进步着,每一个阶段人们的进步也同步反映在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上。例如,人类最初阶段是用肢体语言来沟通的身体时代;第二阶段是用真正的语言来沟通的嘴巴时代;第三阶段是用书写文字来沟通的手写时代;第四阶段是用键盘沟通的十指时代;第五阶段就是当代用手机短信来沟通的拇指时代。确实,从古至今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阶段人们的沟通都离不开最初的肢体表达方式。

肢体语言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或者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等。这是人们最初交流沟通的方式,也许口头表达出来的语言会说谎,但是肢体语言是相对比较真实的。特别是不同语言国家的人之间交往时,肢体语言往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时,肢体语言相对比较灵活,也就是说,肢体语言种类比较多;同时,同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代表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

握手是社交中的礼节,但中英握手的礼节形式差异较大。西方英语国家握手的方式是:两人以手相握,然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中国人的礼节性动作是:两人先握一下手,然后相互靠近,两人的手扔不松开,或者干脆变成相互抓住不放了。对此,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窘迫不堪。他们认为,身体之间的距离显得过于亲密,抓住别人的手不放与握手毫不相干,同性人如此握手甚至会招致同性恋之嫌,因此,一般视为禁忌。另外,西方国家的男女相见时一般要由女士采取主动,除非男士身份很高或者年龄很大,中国人之间的交往没有女士优先的礼俗。两人相见时是否握手,一般由上级或者长者决定。

除了在一般社交中的握手礼仪的差异,亲吻和拥抱的肢体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国家,这些即使在公共场合也会做得从容不迫、运用自如,但在中国,公共场合做起来却觉得别扭。这是因为两种文化的背景不同,中国长期受封建礼教的压抑,在情感表现形式上一向非常含蓄。例如,在西方国家,久别重逢的母女在机场或者其他场合会激动地拥抱、亲吻;而在中国,历经艰辛再次见面的母女可能会激动地抱头痛哭,即使拥抱,也绝不会亲吻。

微笑,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积极的面部表情,它代表着快乐,代表着善意,代表着友好。但是,在西方国家,有时微笑却会带来不快。比如,有一次,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一个美国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毕业演讲,当他发表完演说之后从演讲台下来的时候,不小心从阶梯上绊了一下,险些摔倒,这时,坐在观众席上的一个中国学生对他微微一笑,正是这一笑,让这个美国学生产生了极大反感,而导致他与这位中国学生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在这位美国学生看来,中国学生的这微微一笑,是对他的嘲笑,是对他极大的侮辱。而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那位美国学生,当我们从讲台上差点摔倒时,看到台下的一个同学在对你浅浅微笑,你会认为是嘲笑吗?当然,我不会那么认为,我反而会认为这是一种鼓励、一种安慰,仿佛他在说:“没关系的。你要小心一点哦。”毕竟这只是浅浅的一个微笑而已。在看到这种差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意识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呢?

除了在一般的社交活动中,肢体语言的差异会造成沟通问题,在正式场合或者是政治领域,不同文化下的肢体表达产生的影响更大。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领导赫鲁晓夫访问美国时,以双手握拳并举过头顶的形式向美国公民表示问候和友谊,但此肢体表达却并未传达友好的问候,反而给美国大众带来不快,因为双手握拳并举过头顶是美国人所熟悉的拳击比赛的手势,它是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手势。由于赫鲁晓夫曾经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所以可想而知,赫鲁晓夫访美时以这个动作表示问候,难免会让美国人认为他在暗示好像他已经取得了胜利,因而会感到不快(甘华鸣,2001)。

显而易见,以上种种事例反映了肢体语言在中西方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同时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

这种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肢体语言的差异常常是不可避免的,怎样才能尽可能地克服这种肢体语言的差异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思维模式的不同是造成肢体表达差异的主要因素,那么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及思考方式就变得尤为关键,而思维模式的不同又是在不同文化下的具体体现,因此,要区别不同的肢体表达含义,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考虑对方的思考内容,以便更好地使对方的肢体语言与场景相对应。

其次,善于了解说话者的性格特征。例如,当和一个美国女孩关系非常亲密时,她经常和你保持很近的距离,所以你也就很习惯于和她经常有亲密的动作,但这并不表示她对你有爱意,也许她是一个性格活泼外向的女孩,她很善于和身边所有关系好的男生近距离来往;但当你和一个关系很好的中国女孩在一起时,即使她性格很开朗活泼,她也很难会习惯和你经常有亲密的动作。

再次,我们也要恰当地使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自己的肢体语言一定要适应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情境,同时还需要改变自己不良的身体语言习惯。

最后,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保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而不盲目歧视或者反感(高晨阳,1998)。

总之,各国文化的差异深刻地反映在了肢体语言的差异上。为了更好地了解肢体语言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尴尬,掌握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加重要,这样更有利于各国人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合理得当地使用我们的肢体语言,促进信息的有效传达。

参考文献

[1]徐小丹.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2]甘华鸣.沟通[m].北京:中国国际传播出版社,2001.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5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82-02

非言语交际这一词语,中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定义。如:“非言语交际不是用言语表达的,是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地接收,并有可能进行反馈”;“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辞的交流”;“非言语交际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和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等等。

我们的一些肢体语言,都向周围的人传递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或恼怒,点头表示同意和赞许,挥手表示打招呼和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这些肢体语言在西方国家也表示着同样的意义吗?

其实,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不完全相同,甚至会相反。本文旨在从跨文化背景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言语交际的东西方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距离

要说明距离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提起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的过程。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阿拉伯人认为为了表示友好,应该与对方保持很近的距离。然而,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则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这样,在谈话的过程当中,阿拉伯人不断地往前挪,同时英国人不断地往后退。所以等到谈话结束的时后,两个人站着的位置,已经离先前的位置很远了。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

二、身体接触

在谈话当中,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也是非言语交际的一个表现形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报告。调查者选取各地大学里或附近的商店为实验场所来观察两人坐着单独说话时的情景,记下两人至少一小时之内触摸对方的次数,结果如下:英国首都伦敦0次;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次;法国首都巴黎10次;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180次。这些数字直接体现了各个国家对肢体接触的态度。

很多西方的妇女会抱怨中国人抚弄了他们的孩子。无论是摸摸孩子还是亲亲孩子,都会使西方的妈妈们感到很别扭。当然,他们也知道这些动作不是带有恶意的,这只是中国人表示亲近和的方式,他们不会当众表现出不满。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种行为被认为是无礼的。所以,一来二往,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情绪和误会。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会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东西方国家对拥抱的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颊表示欢迎。在波兰,至今扔盛行吻手礼,而巴西人则是以拥抱和接吻作为见面礼仪。在普罗旺斯,两个男人也不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而法国人更喜欢两边脸颊各亲一次。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如果两个男人拥抱,则会被误认为是同性恋者。

三、目光接触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一些目光的接触也会反映出不同的心理交流。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眼神来看出对方的真诚、态度和感情。但是,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对目光接触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在阿拉伯文化中,两个人一起交流时,应该非常热情地凝视着对方,因为在他们看来,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但是,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如果两个男人之间凝视着对方,这是不太被接受的,这种男人之间的长时间的凝视也会被误解为同性恋的关系。而在英国人眼里,绅士应直接凝视对方的眼睛,这是一种风度。而瑞典人更习惯于在谈话时多次用目光打量对方。法国人一向以浪漫、热情著称,他们喜欢一种鉴赏式的注视,所以,法国男士在公共场合对陌生妇女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比较重视礼仪,他们交谈时会低下自己的目光,看着对方的颈部,他们认为注视着对方是无礼的表现。中国人在交谈时不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但是过度的凝视反而会使对方显得不自在甚至会不安。

四、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与人的情感活动密不可分,人们通过表情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在这一问题上,西方人的面部表情较多,较夸张。而东方人就比较内敛、含蓄,一般不会把内在的感情完全表现出来。例如,情侣之间男士为女士带来了惊喜,西方女人就会表现得非常感动,会在众人当中大笑或大哭。而东方女性则比较含蓄,即使内心已经欣喜若狂,还是要控制住表情,显得比较矜持。

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然而,有时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

五、手势

西方手势与东方手势不同之处大都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比如“买”的打法,在中国手语中把“买”的意思具体为以金换物的动作,重点在于“付钱”的过程。而在目前中国市场上,现金支付仍然是主流支付方式,所以手语中的“钱”使用“现金”的打法。而英国手语“buy”的打法却是以模仿刷卡的动作。这与英国当地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广泛使用密不可分。“吃饭”的打法在英国手语和中国手语中都是模仿吃饭的样子。但英国使用刀叉,中国使用筷子,所以手语中前者是用双手模仿,后者是用单手模仿。

在各个国家,都有向上伸大拇指这个动作,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在中国,这是最好的夸奖和赞许,意味着“好、妙、高明、顶呱呱”。在尼日利亚,宾客来临,要伸出大拇指,表示对远方客人的欢迎和问候。在日本,这一手势则表示“男人、您的父亲”。在美国、墨西哥、荷兰,这一手势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法国、印度,则是拦路搭车时使用的手势。

向下伸大拇指这个动作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在中国,把拇指向下意味着“向下、下面”,伸出小指则意味着“差、孬”。在英国、美国、菲律宾,大拇指朝下意味着“不接受、不同意、结束”。墨西哥人、法国人则用这一手势来表示“没用、死了或运气差”。

对非言语交际的分析有许多现实意义。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能够使我们建立良好的交际感情基础,对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了解有助于推测交际者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及情绪状态,使双方的共同点、兴趣点更多,从而交际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malandroL.,BarkerL.,BarkerD.nonverbalCommunication[m].mcGraw-HillCollege,1998.

[2]SamovarL.,poterR.,Jainn.Understanding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wadswirth,1981.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6

关键词:语言文化高职英语教学

一、引言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

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

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

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出现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译、作文和日常对话中尤为明显。汉译英中,大部分同学不会调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译现象非常普遍,无法应对复杂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长句。

三、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及表现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西语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现象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把握,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如果教师在中西语言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解释,并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的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和语言思维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

1.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在语言层面,英汉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构成方面有着很大不同。英语属印欧语系,擅长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在语言表达上多用名词,叙述呈静态;汉语属汉藏语系,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或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语言上多用动词及其短语,叙述呈动态。通过下面的例句及翻译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

eg:Heisagoodeaterandagood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wasanonsmokerandateetotaler.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英汉词汇差异

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词最基本的构成方式主要是C=a+B(即词语=种差+属性)形式。如通过“鱼(fish)”这个词语,可以产生更多的词语:鲤鱼(carp)、鳗鱼(eel)、鲨鱼(shark),鲸鱼(whale)等。而英语则主要是靠转换、合成和缀合三种构词法构成更多的新词(连,2006)。

此外,即便是面对同一个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它的基本语义也有很大差别。如汉语中“狗”具有卑贱的、势力的含义,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等,而英语中的“dog”则是褒义词,如“aluckydog”,“atopdog”等。

3.英汉句法结构差异

句法结构方面,传统汉语句子结构以意合为主,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而英语则重形合,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语义关系极其分明(马,1999)。如:英语中“ifyoudon’tentertiger’slair,howcanyougetthetigercub?”必须有完整的关联词语联接,而译成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简意赅,不需要任何连接词。

4.英汉句子类型差异

在句子类型方面,汉语中多用主动句、被动句较多地表现不好的事物或倾向。而英语国家中对个人的隐私比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须有主语出现的情况下,较多的使用被动句。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我们热情的欢迎马丽的到来”,而英语则表达为“marywasgivenaheartywelcome”.

四、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无论在句法句型以及词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使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比较”。如词汇构成、语法结构和句法类型、时态语态等的对比。

词汇的对比就是在向学生解释英汉两种语言构成的基础上,将英汉的构词方式进行对比说明。如汉语中的词组构成,和英语中的词缀、曲折和复合词的构成意义和含义等。

语法结构对比就是在汉语和英语句法的对比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掌握英语的句法和汉语句法之间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现语序上的混乱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不当,使英汉语的语法符合语法习惯。

时态语态的对比主要是让学生跳出汉语没有明确的时态标记的局限。明确英语的时态意义和构成。并通过对中西文化和思维的对比,指明两种语言之所以出现句子类型差异的原因,使学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通过对具体知识情景的讲解,创设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再现课文的情景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教师通过“情景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情感,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景,话题情景,生活情境等帮助学生尽快的融入到英语情景中去。

语言课堂的主要活动是结构式的口语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应该是在设计好的情景下出现。英语语言情景的创设就是为了减少汉语语言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使学生尽快地适应英语表达。

话题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对话和语篇学习的过程中再现英美国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个不同的话题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将知识学习和情景了解结合起来,加深英语学习的印象和感知。

3.实施跨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诠释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每个单词在不同语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义。如之前本文介绍的汉语的“狗”和英文中的“dog”虽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语义差别极大;类似的还有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的“dragon”,以及数量众多的颜色词和习语等(徐,2004)。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的因素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得心应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出现。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差是普遍现象,而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本文认为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社会与文化内容进行语言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语法的对比,情景语境的创设,以及西方文化风俗的介绍等,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全面的感知英语,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马秉义.英汉句子结构常式比较[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3.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7

摘要:本文以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为出发点,分析并总结了其差异在汉英语言翻译中的表现,为解决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对汉英翻译的影响和制约,笔者借助大量的例证的分析,总结了克服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在汉英翻译中产生的障碍的几点实用的办法,提出有效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及汉译英训练的简单模式,确是培养、提高汉译英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汉译英;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训练模式一、引言国内外翻译界人士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翻译应以译入本国(族)语为主,如i.F.Finlay在所著的translation一书中指出:“...itisthegeneralconsensusofopinionamongstprofessionaltranslatorsinthiscountrythattranslatorsshould,unlessbilingual(bearinginmindallthatthisimplies),translatesolelyintotheirmothertongueor,...theirlanguageofhabitualuse.”(p.5)也就是说,中国人应以英(外)汉翻译为主。因为除了少数例外,人们对母语的掌握比对外语的掌握总要好些。真正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是不多的。但是,我们需要对外介绍中国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国际交流,也就是说,需要进行大量的汉译英工作,汉译英既然有相当的难度,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笔者发现,学习英语的人,尤其是初学者和具有中级水平者,都普遍感到汉译英的难度大于英译汉,对于汉译英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即便有时硬着头皮做,也常常碰到语法、用词、表达方式等各方面的障碍,翻译出来缺这少那,错误甚多;或是译成“中文式英语”(Chinglish);亦或因“问题”太多,干脆弃笔半途而废。那么,怎样消除汉译英之难,怎样才能培养提高汉译英能力,无疑是英语翻译教学的一大课题。现在,笔者依据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会,从语言的异化和归化方面作以尝试性的探讨。二、汉译英难在何处语言是人们表达事物,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表达事物和思想的方式上都有其个性。因此,无论是在语音上,或是在词汇、语法、表达习惯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你对这种语言十分了解,甚至达到娴熟的程度,对另一种语言你仍可能一点也不知,从而无法开口叙谈,也无法下笔成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既牵涉到理解原文的问题,又牵涉到如何用译文表达的问题。正确理解是准确表达的基础,准确表达是正确理解的可能归宿。也就是说,要进行翻译,第一要对原文语言包含的信息正确地理解;第二在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译文语言准确表达。这两个环节哪一个出问题都会使翻译失败。拿汉语和英语互译作比方,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都应对这两种语言有一定的甚至充分的了解,否则,理解有误会造成不成功的翻译,表达不准也会导致不成功的翻译,所以正确的理解与准确的表达一样重要。那么,为何英语学习者觉得汉译英难于英译汉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1.我们日常接触、运用的是汉语,所以对汉语的词汇、语法、表达手段比较了解,而对英语则较为陌生。就是学过几年,也往往所知甚少,模棱两可的地方很多。汉译英时,理解上不成问题,而要用英语表达起来,由于对英语不够了解、熟练,对这句话到底该用什么语式、使用哪种语法、怎样用词,是否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等等,往往心里不踏实,只恐怕用错了,自然觉得汉译英很难。而在英译汉时,只要理解原文,一般来讲,用汉语表达起来,难度就不是那么大,因为我们对汉语运用的熟练程度远胜于英语,而且,理解英语原文,尤其是初级和中级水平的英语原文,在借助词典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所以,人们普遍觉得汉译英难于英译汉。2.英译汉时,比较容易找到对等词,对等句,不会常出现“英(美)国式的汉语”;而在汉泽英时,由汉语出发去找英语的对等词、对等句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中国式”的,表达语言若是汉语,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会轻松、从容得多。表达语言若是英语,常常“生搬硬套”,而且难点多出,最终译文出现“中国式”的英语,自己也就觉得不如英译汉容易。3.任何一种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一种事物或一个思想时,都有多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表达结果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英译汉时,我们用汉语表达起来也就觉得容易点,汉译英时,也就觉得难点,因为可供选择的余地有大小之别。4.我们觉得汉译英难于英译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英译汉时,若对英语原文个别地方吃不透,吃不准,就大胆地进行所谓的“意译”,结果译出来蛮通顺,虽然错了自己仍不知,但并不觉得英译汉太难。而在汉译英时,用英语表达起来一旦一个地方卡壳,就束手无策了,自然就觉得难。虽然这一原因实际上是个错觉,但确有不少人并没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觉。三、英汉语言对比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二者的区别很大,主要反映在以下三面:1.时态与语态。英语常用的时态有十几种,最常用的也有十来种,其构成的形式各不相同,而汉语动词无时态的变化。在表现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时,汉语借助“昨天”、“常常”、“正在”、“将”、“下周”、“已经”、“曾经”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者利用“着”、“了”、“过”等后缀表达。英语中的常用时态构成及其用法,一般英语学习者都掌握得比较清楚,这里也就不用具体说明了。但在翻译实践中,有时还是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此外,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十分广泛,而汉语中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狭窄得多。2.用词及表达习惯。英汉词汇在词类、人称与数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在此,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比。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经济等专业上的一些词汇和表示一些事物名称的词汇,其含义在两种语言上大都是相同的,如:computer(计算机),economy(经济),finance(财政、金融)等。另一方面是一些常用词,如:have,put,do,in,for,well等,由于在英语中用法灵活广泛,难以掌握,而汉语中与之对等的词、短语要根据具体语境不同而变化。因此,要十分注意英语中的一词多用,英语中词与词的搭配,不要拘泥于字面意思。在用词特点上,英汉两种语言概括起来说是:英语名词、介语、代词多,动词少;汉语动词多,名词、介词少,代词常省略。此外,许多人认为中文成语无从译起,实际上,只要把握“以内容为前提、再顾及形式”这一原则,仍是有方法可循的。可以采取直译法、同义成语借用法、意译法及注释法。3.句法结构和语序。文化背景相关的语言(如英语与法语),在句子结构上大同小异。而中文与英文则不然,不仅句法结构、语序大不相同,字词的拼法、发音也完全相异。所以在动手从事翻译之前,必须先认识它们句法结构的基本差异。例如,对于一般陈述句,中文的排列方法是:“时间副词+地方副词+修饰动作的副词+动词”,而英文陈述句一般排列法则是:“动词+修饰动作的副词+地方副词+时间副词”。由此看出,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区别十分明显。英语句法重“形合”,句子各个成分常用连词、介词、名词短语作为衔接手段表达从属和连接关系,“枝节百出,先干后支”,因此,形式上比较严谨;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子各个成分的连接不用或少用联接词,而靠语序和逻辑意义来表现,“层层推进”,所以,结构比较灵活,简洁。在语序上,由于汉语说话由小到大,层层推进,重点内容在后,以综合见大;而英语是先立主干,再层层加枝,叠床架屋,以分析取胜。四、汉译英训练的简单模式把汉语译成英语,要经过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阶段。本来要说是只要了解、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翻译的困难也就消减了,但是要想培养汉译英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汉译英训练。那么该如何进行汉译英训练呢?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采用“翻译五步曲”,即:1.确定时态。即把要翻译的那句话在英语中该用什么时态确定下来。该用哪种时态就在脑子中取出那种时态的结构。2.分析汉语原文的句子成分,考虑与英语的联系。即汉语原文按主、谓、宾、定、状、补划分开,然后再考虑译成英语各句子成分怎样表示。3.构造英语表达的基本框架(结构、语序、表达习惯等)。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确定英语译文该用什么样的句子结构。是用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或是用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或是祈使句,或是感叹句;是用简单句或是并列句,或是复合句(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等);该不该用分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用不用独立结构;用不用倒装句型;用不用独立句型。2)确定英语译文的语序。英语常用简单句的语序是:“(地点或时间状)(定)主(状)谓(定或‘状+定’)宾(补或宾)”;英语并列句的语序是:“简单句+and(或but等)+简单句”;英语复合句的语序确定(下转第81页)的”等。3.2通感(Synaesthesia)通感又叫联觉,即听到某种声音而产生的某种感觉。通过通感表达出来的语言形象,意义委婉。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RobertBurns的名诗“aRedRedRose”中描写爱情的句子:“⋯o,myLuve’slikethemelodie,that’ssweetlyplayedintune.⋯”诗中把把爱人比喻成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有和谐,委婉地表达出爱情的美好。四、结束语从上文可看到,委婉语不仅与传统的修辞所联系还与现代的修辞手段相关联,委婉语的修辞学研究不仅可从英语的修辞角度去研究,还可从汉语修辞角度去考察,不仅可从语义修辞角度研究还可从语音修辞角度思考。所以,从修辞角度研究委婉语不应只停留在前人的成果上还需不断创新。参考文献:[1]HuXiaoxia.aStudyofenglisheuphemismfromthepragmaticperspective[D].XiDianUniversity,2007:24-27.[2]LiuBing.aContrastiveStudyofenglishandChineseeuphemism[D].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2005:10-23.[3]黄青龙,叶荭.博通英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38.[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09-223.[5]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58.[6]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97.__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8

关键词:中西方 文化差异 翻译 体现

一、前言

翻译的过程就是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进行转换的过程。由于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尽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困境,这也就对译者的文化素养有了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对于所翻译语言的文化了解不深入就无法真正的了解这门语言,会造成原文与译文的割裂。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背后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跨越文化的鸿沟,准确的表达出原作的含义。在中英文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地理、历史、社会风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翻译中的实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为翻译过程中“信达雅”基本原则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非常大,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具体来说,在翻译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现:

(一)中西方地理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在地里环境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地理差异导致语言上地理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我国处于北半球,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国家,受海洋和陆地气压的影响,在我国春天的季风从东面或东南面来,而秋天的季风则是从西面或西南面来。因此,在我国文化中经常用东风比喻春天、温暖,而用西方比喻寒冷、秋季、萧飒。如李白的《落日忆山中》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是将东风与春天、温暖联系在一起。而刘禹锡《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则很好地体现了西风在中国文化中的意境。但是,西方由于处于南半球,气候与我国不同,在西方国家,西风带来春天,而东风则带来寒冷。因此在翻译中若是简单的将古诗中的“东风”、“西风”进行直译就会为西方人带来困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这一点。如上文中的诗句,如果直接将东风翻译为“east wind”则无法体现出原文的含义,不如将其译为“spring breeze”或“vernal wind”较好。而且,由于我国是大陆性气候,而西方国家是海洋性气候,因此在对山、水等词语的地理文化含义方面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在中文中挥金如土一词经常在英文中被翻译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这其中“water”与“土”这两词的应用就反应出地理文化差异在语言翻译中的不同。

(二)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在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方面,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经过长时间的封建统治后形成了独有的儒家文化和家天下思想。而且我国古代饱经战乱和朝代更迭,对于民族和历史有独特的身后认同感。而西方历史文化与我国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并不相同,封建政权在西方统治时间和统治程度都远不及我国,因此,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也在翻译中有所体现。在我国“千金一笑”、“烽火连天”、黔驴技穷”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如果简单翻译的话很难让西方人理解其中的含义,而西方一些短语如“Greek gift”若直接翻译成“希腊人的礼物”恐怕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但是若联系这个短语的历史背景,即希腊人利用特洛伊木马攻破了敌人的城池,则能够帮助理解这个短语。在历史背景差异下,很多中国历史成语或短语是无法直接翻译出来的,很多词语都是通过拼音和英文相结合进行翻译,这就需要对这些词语进行专门的解释以方便英文读者理解。

(三)中西方社会风俗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中西方文化在社会风俗方面也由很大差异。举例来说,我国古代对于宗亲伦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这在我国语言上也有很深地体现,而西方对于宗亲的区分较我国相比则比较简单。如“aunt”一词在西方可以代指姑姑、姨母、舅母、婶娘、伯母等多种中国宗亲伦理关系,而相对应的“uncle”一词也可以代指我国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不同的关系。因此在这种词语的翻译中,译者要充分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能准确地将这些词语与我国的宗亲关系相对应进行翻译。而我国的“吃”文化也与西方有较大不同,如“吃瘪”、“吃亏”、“吃醋”、“吃鸭蛋”等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要考虑词语背后的含义,通常都是将词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如“吃醋”就可以翻译成“be jealous”(嫉妒),这样翻译能够保持原有词语的基本含义,达到翻译的目的。

(四)中西方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也决定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我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儒释道相结合的独特,而英美等国人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因此宗教文化不同造成的语言差异也是翻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中文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阿弥陀佛”则可以翻译为“god bless you”或“god bless my soul”等形式。在我国“龙”是一种民族图腾,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而西方则认为“龙”是邪恶的化身,代表奸邪和恐怖,因此在对“龙”进行翻译时就需要注意中西方这种不同理解下带来的语言差异。这些都是在翻译中的体现。

(五)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偏概况、使用和综合的,经常从整体和集体进行考虑,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比较偏向个体或独立,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反应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词语使用的不同。如汉语中常赋予一个词多种含义和用法,如“说”,可以组成“说话”、“说三道四”、“说清”、“说情”等不同词语,而这些词语中“说”的含义都是在用话表达意思这个基本含义上发展而来的,而在英文中“说”可以分为“speak”、“tell”、“say”等多个词语,每一个词语都有不同的使用情景,这中语言表达就较为准确。此外,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还体现在对名字、地址等翻译上面。

三、结语

对于译者来说,理想的翻译是“信达雅”。通过对不同语言进行深入了解,在保留原文的含义和形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作进行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翻译。而译作的本土化即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原作,也便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理解和交流。译者也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结合本文化实际,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作者单位: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肖琳.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9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225-01

文化差异,主要是指不同国家在文化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显著的特征。语言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也成为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一国语言,必须了解这一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因素。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做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如何从文化差异角度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提供了几点建议。

一、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一门语言,不单纯是指学习这门语言的词汇、语法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这门语言的思维习惯、运用语境、使用环境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整体,文化差异和英语教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第一,了解我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对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词汇、语法等方面,还表现在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从汉语的角度去判断、理解英语句子,导致“中式英语”的大量出现。因此,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

第二,英语教学对于理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好地尊重西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差异一方面激励着很多人不断去探索、寻觅西方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存在很多误解,由此也引发了对西方部分文化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穿插入文化差异的教学,使学生更好、更全地理解我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尊重意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思维方式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英语的思维方式出发去理解英语,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必须要借助文化差异的教学。文化差异对于我国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通过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打破学生汉语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掌握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通过文化差异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不同,了解英语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运用方式等。这些对于提高学生运用和掌握英语的水平和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能把握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语言教学注定是失败的。通过文化差异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词汇和语法有更好地把握,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这种语言使用的语境、使用的方式等。开设文化差异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CanyouspeakGerman?B:oh,no.it’sallGreektome.“it’sGreekto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打招呼、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