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十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十篇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38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1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育;o2o法则;扁平化思维;教学系统重构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持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1],这是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之后,又一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社会条件下教学变革发展方向的文件。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和互联网重构系统的智慧教育建设,已具备现实需求的社会基础和实施践行的政策条件,智慧教育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互联网+”已在我国社会建设多领域普遍应用的前提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亦已成为当下社会各领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则作为当下具有普适意义的互联网思维范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鉴于此,本文拟以o2o法则为认识理据,就教育理念、教学资源、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构成的整体结构层次,系统探索“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明晰我国教育教学转型的方向,拓展符合时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推动教学系统重构的探索实践。

一、o2o法则比照下的智慧教育可行性分析

o2o(onlinetooffline)专指线上、线下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前台、将线下商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商务模式。当前,这一商务理念已进化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价值论法则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运行模式。o2o法则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互联网技术变革传统产业业态,并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和系统管理,旨在使传统产业生机勃发、协调发展。在o2o法则下,运行业态不再区分线上与线下,而是一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步运行的新型服务体系。事实证明,o2o法则不仅适用于商务运行,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等其他社会业态的转型需要。

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绝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可见,智慧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2]

因此,“互联网+”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不断革新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革新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就此而言,转换传统行业服务方式和服务场所,创造一切服从大众需要、线上线下协调运行和便捷服务的o2o模式,与上述“互联网+”教育所需要具备的形态性质与根本理念恰相吻合。

二、目前“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并未能系统整合和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亦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互联网+”教育还问题重重且任重道远。

其一,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尽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久,但学校教育网络信息化仍流于形式。当前网上虽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作业批改等在线教学形式,但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貌似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教学形式只是将线下实体课堂搬上了网络,仍然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完成作业和学期考试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属于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级形态。

其二,线上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脱节。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为人类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突破。[2]在解决就学机会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方面,慕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也为教育变革开创了划时代的探索视角,使学校教育因此具有了告别传统教育理念、调整传统教学策略和传授模式的创新动机。借此,课堂教学有望告别传统,建构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强化学生知识获取与内化能动性的新型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慕课等线上课程教学形式仍存在着种种与教育目标不甚协调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科教学对应的方法创新,现有慕课视频讲座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以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慕课等线上课程规模浩大,虽然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共享,但教师讲课之余与学生沟通寥寥,知识结构理解、吸收与内化的教学层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总之,慕课由于缺乏线下互动而使知识体验缺失,其教学实践与其设定的优质教学、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兴趣的初衷相去甚远。

其三,资源链接不足,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资源匮乏与教学情境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可用于学校教学的各类教育资源知识库、学习平台系统和作业批改网等在线教育资源比比皆是,但这些教学资源多半仅为各类教育机构独自使用,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合作和扁平化链接。这种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发展。

正是教学资源的相对封闭状态,致使我国课程结构与教学基本形式难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某项课程偶有创新,也往往多年重复使用,难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形成与时俱进的现时性关联,导致学生知识理解困难。

其四,信息递送和管理体系建设意识薄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需要相应的设备系统来获取教育资源和实现教学管理,要求线下形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监督与线上教学平台系统融合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形成完整的递送与管理体系,以有效保障和控制最终的o2o教学成效。然而,由于有关部门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意识薄弱而投入不足,我国校园数字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网络运行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这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中许多教学改革难题持续存在、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

三、基于o2o法则的智慧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把握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规律,实现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应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教学者不仅需要深谙教育的内在规律,还应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规律,并使两个规律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聚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和潜力,也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体验。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学习。

其次,由于未来的教学形态将不再有线上线下之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是今后社会各领域的常态工作范式,因此,“互联网+”教育应打破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行其道的尴尬局面,就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展开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探索。具体说来,教学环境应当由传统教室或网络环境向线上线下一切适宜学习的空间转移;教学结构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动态化更新,并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生态化,即依据不同的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o2o课程结构,形成能够适应于学生终身学习、动态灵活的线上线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应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校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和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对接的o2o教学模式,以形成智慧教学;教学资源则应更多拓展使用云教育数据库,链接线上线下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方便智慧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形成线上线下贯通的教学监督与评价的o2o系统管理体系,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

2.以扁平化思维实现智慧教育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当下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远非“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使二者深度融合,而且还需要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传统教育体制往往容易造成优质教学资源过度集中,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如前所述,当前互联网在线教育虽已能够广泛链接各类开放性学习资源,但由于缺乏沟通合作,大量资源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和共享。扁平化思维是o2o的重要资源策略,其能够消除层级障碍,直接实现资源链接,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达到双赢,并实现资源生态效应。o2o的扁平化思维有望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传递的速度,使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模式,往往极易聚合超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而大大降低学习和教学的投入成本。也就是说,以o2o产业链思维形成学校教学资源的多向度扁平化生态连接和充分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校教学形式固定重复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还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建设费用。

以o2o法则理念建构学校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尝试在国内校际与相关国家教学机构之间,形成各具所长、分工合作的教学资源产业化链接,以加强学校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联性,寻求学校教学资源平衡协同、生态化利用的实现途径,弥补当前学校教学资源的种种不足,使教学投入效应最大化。

3.建构与时俱进的智慧教育课程结构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理解、吸收与内化,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阅读表达等途径来完成。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知识内化不够,多归因于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传授,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然而,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除了缺乏学习意识或学习意识不强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课程结构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类共享资源,重新建构基于o2o理念的教学结构,以不同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课程构成,并及时进行动态化更新。除了关注课程结构逻辑性使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之外,还需要使教学结构的两个阶段课程比值恰当,为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等交际方式进行学习,从授课方式上建立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内化机制。可采取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学习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的课程,并与教师进行探讨等多种开放性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4]

4.创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

(1)教学模式。如果将智慧教育理解为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要的智慧性教学系统,那么教学模式无疑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而教学模式之所以要进行变革,核心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也就是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当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o2o理念下学校教学模式应切实满足并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帮助其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基于可协作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自组织性质的探究式知识建构。这一目标能否达到,关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竞争和能否自觉开展终身学习。因此,o2o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应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实现优质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成为学校o2o教学模式中的根本性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5]根据这样的整合目的,凡适合线上开出的课程应尽量在线上开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留出精力,在线下课堂通过更为深入的解惑答疑、组织讨论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到的知识。课程作业和过程性测评考试可以在线上完成,总结性考试或考查则可在线下完成,以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与考核。总之,以o2o理念创设的课程教学,将是基于线下实体课堂、线上慕课在线教学资料,或线下实体课堂、线上答疑+在线批改等形式交替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互动交流,以完成知识建构的全新教学模式(见表1)。而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依据自身所长分工协作,开展课程内容设计与制作等教学资源建设、线下组织面授、在线互动答疑、教学安排、课程总结评价等教务工作,即以团队方式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

(2)课程资源。o2o教学模式下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依据优化原则合理定位,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课程,可直接引进、共享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或使用慕课等开放性在线教学资源,也可使用国内校际合作开发区域共享的在线资源。与此同时,教学资源

建设还应根据本校特色专业教学的具体要求,开发各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相关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资源设计应避免在视频制作上过度投入。授课视频虽然在教学资源中相对重要,但与时俱进的教学阅读材料、视频和实践探索等同样重要。o2o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细致考察和精心准备,切实做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使之具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简洁明了的媒体呈现效果。

此外,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资源的使用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采用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实例,激发学习者兴趣;对辅知识课程,则需要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尤其需要利用协作方的资源链接,采用专题讲座或访谈等授课方法,以真情实景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对基础课程,则可利用短小精湛的线上信息资源,实现在线引导教学。总之,恰当地利用o2o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可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精炼适用的学校教学。

(3)管理模式。如前所述,学校教学o2o远非以线上线下简单叠加的教学平台即可实现预期成效,其同样需要完整的运营体系来掌控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为教学制定适合于线上线下操作评价的规范流程,这些教学规范和评价系统还需要以o2o系统化思维,使线上线下平台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保障教学系统的职能执行力和教学效果。为保证得到资源协作各方普遍认同和有机协作,o2o资源模式应在规则制定、过程监管、冲突裁判、服务链接等方面形成系统管理的组织职能,形成学校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变革的o2o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

(4)教学资源递送体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o2o教学模式课程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结构化的教学视频等在线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再到构建课堂协作学习环境等,o2o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网络条件和与之匹配的计算机设备支持,因为其授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平台支持的适合性。尤其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极大,更需要相应网络技术条件的有效支持。当前web3.0网络虽已经实现高度智能化,但大多数学校的校园设备落后,网络卡慢已严重制约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校教学。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提高服务器性能配置、增大宽带接入量等途径,卓有成效地解决校园网络的信息递送问题。只有切实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方可能落实o2o教学模式,进而使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5)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线教学资源质量、线上线下教学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等,无不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有效考核。需要强调的是,o2o提倡将服务流程规范和服务评审两大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而不是满足于搭建线上线下简单结合的运营平台。因此,学校教学应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深度融合的完整运行体系,以确保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反馈评价体系,o2o法则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不但要注重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还要依据大数据建立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档案,加强对学习成效的全过程监评,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等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需要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一切内容,覆盖学习方法选择、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计划、专业表达和作业成绩等方面。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而总结性评价则需体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程度,所有这些评价都将依据大数据形成最终科学判断,并使之用于指导后续的教学与学习。

5.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o2o理念创设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教学视频等形式的在线学习,还需要在线完成作业练习和进入相关网站查寻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和同学实现在线的有效互动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关联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将日常采集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资料,经计算机智能甄别实现分门别类的数据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专门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求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数字软件技术。[6]否则,难以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

教师不仅应具有驾驭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能力[7],能够熟练制作形式新颖且知识容量恰当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课件,还需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各类数字软件和设备的操作技术,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以便熟练获取网络平台的知识信息,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360doc个人图书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十大特征[DB/oL](2015-08-21)[2016-04-20].http:///content/15/0921/16/1609415_500527901.shtml.

[2]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1.

[3]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

[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杏坛高议文化讲坛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6.

[5]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

[6]吴国强.能动关联:“云”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与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2(5):82.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2

关键词: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混合教学

混合式教学,融合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倾向由学生的视角来组织和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在线开放课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接受,尤其是在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更是加快了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学校延期开学,学生不能在正常开学时间到校上课学习,教育部倡议: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方式。大规模的线上教学促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在线教学实战经验[2]。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建设并应用线上教学后发现,虽然在线教学具有资源共享、开放、灵活性高等特点,但也存在与学生面对面互动难,对学生实时考勤监督局限、学习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存在。因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教学有机整合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这就是融合二者优势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3]。

1混合教学在高职理实一体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疫情的缓解,师生返校后,线下教学继续成为主要教学方式。但如何将前期积累的在线教学经验融入到后期线下课程中,将线上教学优势继续延续到线下教学方式中,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应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一方面,传统理实一体课程通常采用教师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看、讨论、训练的方式教与学。课程手段相对单一,网上共享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因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反复实践操作演示,学生观看以及实时复习等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利用超星等在线平台线上可以快速实现班级管理、学习任务、教学资源整合共享、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等。同时,学生利用线上平台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并在课中参与互动,极大的增加了学习积极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孕育而生,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将线上课堂变为为知识传授的重要渠道,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线下课堂互动,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新个性化教学模式。以疫情引发的在线教学新常态为契机,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将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实现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和服务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改革方式。

2混合教学模式在《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皮具产品结构分析能力以及皮具产品样板制作实践操作能力。在课改前,该门课程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演示教授学生,学生通过听课和实践练习方式获取知识。通过前期教学经验发现,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感较弱,对理论数据很难记住;在实践中教师通过演示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了解实践技巧,但学生在后期操作中又容易忘记,无法对所学知识反复复习。在疫情期间,教师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发现,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将学习资料上传至平台,学生能够实时、灵活的完成预习、复习等,同时教师通过活动、讨论、测验等互动,加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完全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对学生积极性、学生实时、灵活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但也缺乏教师考勤监督、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如果将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师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效果的监督作用。本文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为例,对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2.1课程定位

我校皮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提出:适应皮具产品设计、皮具陈列、买手等第一线需要的“创意+技术,文化+设计”的高素质时尚创新型人才。为达成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基础结构与制版》课程。《基础结构与制版》是皮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于第2学期,共96学时,其中36学时为理论教学,60学时为实践教学,以皮具版师岗位技能学习为主。本课程针对设计、研发企业所需版师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岗位核心能力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2.2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皮具产品订单为线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完整认识鞋、包等典型品种的结构分析、制版等工作内容,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改思路。课程紧跟行业需要,“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本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精准对接皮具版师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版师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规范、素质需求、学生学情分析等多维度综合考虑,形成“会分析、能实践、有素质”的教学目标。

2.3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3个项目8个工作任务,主要内容包含皮具版师岗前准备、典型包袋(整体大扇结构、大扇堵头结构、前后大扇墙子结构等)、典型鞋靴(女式浅口鞋、耳式鞋、舌式鞋等)结构设计与样板制作方法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训练习,使学生掌握基础鞋、包的结构特点、取翘原理与一般规律,样板制作方法与技巧等,为皮具企业助理样板师、样板师等相关岗位课程奠定基础专业知识基础,建立学生企业岗位专业素养和岗位基本技能观念。

2.4教学设计

2.4.1项目化情景教学本课程内容主要通过与校内“革艺居”皮具工坊共建项目为主线,将“皮具产品创新开发”为任务线,展开情景教学。以校内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鞋、包皮具产品创新设计开发项目活动。本课程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教学内容安排。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中视频、ppt等教学内容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并完成相关课前预习、作业。课中教师利用项目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手段完成理论授课与实践训练指导;课后,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了解作业内容,并完成课程拓展作业训练。2.4.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课前任务、课中学习资料和操作视频、课后作业任务等;学生通过线上学习课前资料,完成课前任务;课中通过反复、实时观看操作视频强化技能学习;课后将作业任务上传至学习平台获得相关评价、成绩等。教师线下讲解课程重难点及学生指导,学生实践操作。2.4.3课程实施本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结合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学情情况、专业职业能力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技能训练时间,本课程采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拓展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学习了解理论知识、皮具样板制作技法;课中学生通过课前知识点学习,进行专业技能练习,教师个性化指导方式加强专业技能熟练度;学生课后评价、交流总结学习经验、加深知识重点、难点学习。(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学习任务。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任务调研了解课程内容初解,引导学生融入到项目情景中,同时,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时调整课程内容设计。(2)课中实施以“革艺居”皮具工坊为平台,搭建真实项目,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皮具产品创新开发的认同感。教师通过线下理论讲解,学生聆听,参与课堂练习等活动,掌握皮具产品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各部件基础数据分析等内容;教师线上技能操作视频,并结合线下指导,学生讨论、观看视频等完成技能训练;最终学生完成实践作业,教师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引导学生完善作业,强调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养成细心、耐心的做事风格。(3)课后拓展学生课后完善实践作业并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工作室企业教师线上反馈。同时,学生完成课后拓展款式作业,教师线上评价,了解学生学习难点。

2.5课程评价

本课程结合项目任务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设计课程评价标准。结合专业特色,具体细化评价考核细则,以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实践操作内容评价,更是包括学生自主探究、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等职业素养评价。

3教学反思

本课程吸取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将课前任务、考勤、课堂活动、课程内容复习、课程作业评价等多模块将线下教师重难点讲解,实践指导等教学相结合,实现线上预习、巩固、互动+线下讲解、实践优势互补。

3.1不足之处

通过学情分析,对学生生源与学习特点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个别学生还缺少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设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但二者创新融合仍不够深入、合理。课程实施中除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外,结合版师岗位职业素养融入了岗位思政,但仍然不够深入,且单一。

3.2改进措施

做好课前学情调研,以及学生在其他相关课程学习情况调研,深度了解学生特点,建立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教学方式、内容。结合皮具版师岗位职责,调整课程框架,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方式。结合企业类型,深入岗位素养思政教育,同时融入传统文化思政,加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强化爱国爱家民族精神。

4结束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同时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将是教学的发展趋势[2]。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合理融合衔接;如何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如何强化线上考勤监督、评价,丰富线下互动手段以及实时反复学习等将成为未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创新将对高职理实一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玉玲.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大众化标准,2019,(14):179-181.

[2]杨璐铭,冉诗雅,张同修,等.新工科”背景下BopppS教学法在《革制品设计史论》课程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1,31(03):88-92.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3

首先从理论层面看,高职院校党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以党的总章程《》为依据,对青年学生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组织构成,以及入党程序等方面的教育,这是必须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群众路线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经历90多年的成长钙的流失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不重视,也是各级党校理论教育的关注点,理论精神食粮的摄入是党的有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新常态下群众路线正是获取钙质食粮的重要途径,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植根于思想中、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是新常态下刻不容缓的教育内容,只有走群众路线,解决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新常态下党的事业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如何以高职院校党校理论教育为依托,将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方法等融入进去,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真正成为党员及党员积极分子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高职院校党校教育实效性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其次从实践层面看,高职院校是有为青年集聚的场所,更是党的后备力量的集散地,据现实有关统计数,全国新发展的中共党员中,约40%以上源于高校。共产主义事业是千秋大业,青年是保证这个伟大事业持续发展和最终胜利的承前启后的一代。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培养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青年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方法、工作方法,价值取向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强化教育培养出来的。“要抓早字”、“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新常态的客观要求。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认识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组织原则和价值取向,把这些意识融入到党校教育中,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新常态下的现实之需。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危难之际,是青年大学生的觉醒,把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世界为之震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年以责任的担当为己任,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浪涌之中,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而探索,中国的富强让世界为之感慨。当今中华民族正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广大青年大学生正以中国梦为向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勿以言轻而不敢呐喊,勿以位卑而不敢忧国”担当意识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创新,让世界为之惶恐焦虑。“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越要增强忧患意识。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更是党的生命线。在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把这个总开关把控住,这是高职院校党校党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党在新常态下对各级党校教育的现实要求。

2.群众路线融入高职院校党校教育的途径需要在新常态下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将群众路线融入到高校党校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之中,将党课作为党校教育的一个载体,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出发,把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目的的“灌输”进去。让学员在理论学习过程接受认识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敬畏群众,在敬畏群众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是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不会自然形成,必须通过理论的灌输和引导,并且不断持续的过程才能变成自我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为。灌输虽说是一种古老的传授理论方式,但我们要让她在群众路线融入到高职院校党校教育的实践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因为灌输过程本身就贯穿着深刻的群众路线的涵义,对灌输的理论内容进行进行很好的梳理,就会在灌输的过程中强化学员的群众意识。其次,结合学员的特点将群众路线融入到高职院校党校教育实践之中。好的内容需要合适的方法去落实。群众路线无论作为一种认识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组织原则,还是价值取向,都是一种社会化的更高要求,方法不当就会空洞无用。可操作,好使用,能推广的教育方法的探索过程,就是落实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央党校、地方党校他们教育的对象和我们高职院校党校的教育对象有很大的区别,结合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会达到预期的实效,使高职院校党校真正成为学员成长的平台,成为学员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塑造坚定的支撑,把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方法尽早有效的植根于青年的学员的思想意识和生活实践中。习惯会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会成就人和事业,相反会毁掉人和事业,这也正是党在现阶段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所在。把群众路线融入高职院校党校教育之中,为高职院校党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解决问题方法是一个大问题,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第三,开辟学员践行群众路线的渠道,全国各高校党组织十分重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高校各方面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是最灵活最接地气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本质上就不只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注重的是实践过程和渠道,所以只是从理论上融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解决实际过程中的作风、方法、和落实。现在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较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群众路线融入到党校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迈开脚步,走出屋,动起脑,通过参观访问有针对性的了解社会,通过志愿活动服务社会,利用网络知识提升能力,通过社会偶像的树立,在群众路线融入到高校党校教育,会让学员明白我是谁,到哪去,从哪学,为了谁等人生思考。思考过程会帮助学员做对人、做好人、做有价值的人。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恢复和发扬了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传统,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得到增强;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3.总结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4

记者:我们注意到,国家正在推行的“三通两平台”中倡导利用信息化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而北京市近期推出的三项在线教育服务,也主打“服务”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国家和区域层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

余胜泉:记得两三年之前,北京市就提出了要用信息技术打造新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这个提法很有前瞻性,它超越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视角,强调要从技术向教育回归。实际上,提供新形态教育公共服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更高层面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要往更高层面走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北京是经济与社会发达的地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在线教育服务,顺应了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工程,走到了现在――2012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核心就是要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什么?融合就是产生新的业务形态,新的教育服务形态。在融合的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有什么新设备新技术上,而是集中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上,集中在新的教育应用形态上。就像我们拿着的手机,除了在买之前关注它的参数之外,平时谁还关心它的参数呢?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它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因此,强调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技术本身要进入教育业务的无意识。换句话说,我们觉察不到技术的太复杂的存在,只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获得以前无法提供的服务。这是信息化往更高层次走的一个基本的规律,也是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共同追求,即创新的业务流程、创新的业务模式、创新的学习服务、创新的教学服务。所以说,教育信息化迟早要往这个方向走,北京市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做法起着先导的作用。

记者:为什么说教育信息化迟早要往“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这个方向走?

余胜泉:其实我很早之前就从“信息生态观”的角度谈过这个问题。技术在我们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基本上走过了三段历程:早期,我们把技术作为一个媒体来对待;后来我们发现技术还可以作为促进个体认知的工具;再进一步发展,当网络无处不在、智能终端无处不在、可穿戴设备无处不在的时候,技术与我们的环境就会融合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生态。在这种信息生态中,技术将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意识不到其存在。

目前,各种消费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人性化,价格越来越低廉。计算设备从专业精英的工具,变成普通大众的玩具。云技术变革了计算能力的供给方式,将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变成具备无限性能和容量的设备并使之互联互通,这使得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物理环境、生存环境、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这种智能生态环境,使得人得到进一步解放,不再以技术为中心,而是技术嵌入生活之中,以人最适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智能环境促使一种以人为中心、感知人的需求、为人服务的新型的管理、教学、服务体系的形成。

比如,电灯已成为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谁也不会把它当成高科技来对待,但实际上它当初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今后,信息技术就会像电灯一样,与我们的环境融为一体。我们不会在意用到了什么技术,只在乎它有没有为我们提供创新的服务。技术融入教育,就是要破解原来解决不了的教育难题。就比如北京驻外大使的小孩学母语的问题,这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使用传统的方式所解决不了的。这种创新的服务越多,信息化就发展得越高级,技术也就真正消融在教育之中。

记者:国内其他省市是否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您怎么看北京市此次推出的在线教育服务的功能?

余胜泉:目前来看,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强调“三通两平台”,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资源、提供管理信息等技术层面的服务上,真正有人在提供教育服务的,从政府机构来说还没有看到。不少地区依然建设导向,只是提供一个自生自灭的社区,建完了就扔在那里,没有人组织、没有互动。我经常跟一些电教馆的领导说,不要追求平台大而全,别说花几千万建个平台,就是把腾讯QQ免费交给你们,都运营不起来。说到底,软件不仅要具备功能,还得有人提供服务,软件如果没有提供适合实际需求的服务,就是一个空壳。

北京市在建了北京数字学校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机构在上面提供服务,体现出了软件服务和运营的思路。这个方向是对的。否则,只搭个平台而没有人提供服务,聚集不了人气,平台就会死亡。做软件就像养孩子,生下来容易,养育难。服务和运营的机制就跟养育孩子一样的道理。所以一个软件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它开发了多少功能,而在于它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建的平台、做的服务一定要往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不能只是打球,要提供一些以单所学校为主体所无法提供的服务,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务,如“名师在线”,如果真的有负责任的名师在其中提供辅导和支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并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征推送一些信息,就有非常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还应该团结更多的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服务能够聚合一批人,常年有很多人从这个平台上获得帮助,这就是今后北京数字学校生命之所在。这也是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公共服务转型的焦点所在。个人觉得,这种类型的服务现在还是太少了,应该进一步扩大。

记者:您分析得很有道理。若想让软件和服务更有生命力,除了增加服务的数量,在服务质量提升上您还有哪些建议呢?

余胜泉:服务是一个不断改进体验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从服务的改进来看,首先,“名师在线”要能够将有价值的资源沉淀下来,并关注资源的生成与进化,从答疑的问题中不断地进化、提炼出知识库。“学习信息推送”的核心是个性化与适应性,而且“名师在线答疑”与“学习信息推送”的后台应该是有关联的。比如,当有学生问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后,系统就能马上推送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学习内容给他。“在线作文辅导”要能诊断出学生存在哪些问题,描述他的知识结构,从而进行信息推送。个人认为,优先推英语作文辅导更理想一些,目前已有技术能够对语法及句型进行半自动化的辅导。语文的作文辅导则要做一些研究。我们一般不赞成在低年级就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和主题过多介入。因为小孩子观察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不一样,过多介入他的表达,会对创造性思维有些抑制。语文还是应该强调平时多写、多表达。

其次,真正需要加强的不是技术开发,而是研究。开发实现容易,建研究模型难。在背后要有研究机构对学生的行为在个性化方面(如,如何表征某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认知风格,如何采集学生交互的数据,如何诊断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去推荐资源,如何进化所生成的资源)进行建模。有了研究模型,才能够让提供的服务更有智能性和针对性,也将有助于确定今后扩展哪些方面的服务。如,作文批改后的内容要计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表征中,作为以后推荐和评价的依据,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技术透过学生写的文本,分析他对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内化程度和外化程度。目前,中科院心理所正在做的一项研究,就能够从网上打字和点击网络的模式以及语言的表达,分析出一个人的情绪,并做预警。当某位学生可能产生焦虑症时,系统就能根据上述模式提出预警,让辅导员对其进行观察与测量,如果确认就进行干预。将事后的补救变成事前的预警,这也是值得做的。

再次,要加大对应用的推进力度,让服务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师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得到的帮助。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应用的课题,还应该发动更多的专家去推动应用。先做试点,逐渐地让更多的教师常态化应用。

记者:北京在线教育服务对于北京市近期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地,以及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能发挥哪些作用?

余胜泉:针对学生个体,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这个思路现在来看没有问题,也能缓解现阶段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有网上名师答疑总是比回家找家教强。但从理想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不能只体现在课外,还应把所能提供的服务融入到学校里去。信息化应用的根本路径一定是进入到教育的主阵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是王道,而只有降低学生的时间投入,我们以前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因为如果一个大兴的孩子每天都要正常上学,每天还都要找北京四中的老师答疑,那么每天他需要额外花费多少时间?这压缩了他本来应该出去玩和嬉戏打闹的时间。我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把“名师在线”整合到教育的环节中,比如在作业中就布置了与教师互动的环节,不要增加学生的时间投入。因为时间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财富,学生的时间投入成本非常高,此外还有教师的精力投入,最后才是钱的投入。信息技术要真正地解放人,而不是成为一个链条来束缚人,所以既应该提供个性化的、以前没有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还应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提高投入产出比。从教委层面应该去研究,如何把学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以及产出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素质,如学生的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量化,形成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就可以度量我们应该降低哪些投入、增加哪些产出,从而找到最佳的信息化投入产出比。

除了运用在线教育服务提供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之外,我认为北京市教委还可适当采用开放平台的战略,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服务整合的技术,把服务推送到学校的网站上,推送到手机里,成为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校不需要自己建一个批阅系统,只是调用相应的服务即可。如果所有学校的数字校园都在应用它的作文批阅服务,资料库越多,批阅就越简单。所以要通过云把服务推送给学校,集成到教师的个人空间里,并把服务想办法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以调用服务并将其融合到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记者:当前国内外在线教育市场非常火爆。相当多的在线教育企业在强调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在您看来,互联网思维对于政府提供在线教育服务是否也有启发?未来在中小学将会形成怎样的教育应用形态呢?

余胜泉: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适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拼命扩张规模,以规模求效益。像淘宝和微信,业务非常聚合,而且能够做到极致,所以用户体验很好,会短时间汇集大量的用户。但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异质的群体,而且教育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和服务的需求是不稳定的,分化与离散化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要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适应,而不是将一个功能做到极致。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还是质量,而且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没有质量的东西,不仅浪费学生的钱,还浪费学生的生命。如何保证质量呢?一是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二是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三是遵循人机互动的在线认知规律。如果不遵循这三条规律,而只是用商业的互联网思维去推动教育,一定不会成功。

我觉得互联网教育一定得想办法,让它成为教师手里的利器,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儿童高级思维的发展、社会能力提升与情感的增长,也就是育人的功能,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是那些简单的知识、低级技能的学习,互联网却非常高效。而对学生来说,这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他不可能在校学习8小时,回家后再学习4小时,这是对儿童生命的摧残。所以我一直认为,无论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也好,还是互联网教育也好,不能靠在校外教育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用政策的手段、市场的手段和技术的手段,想办法推倒学校的围墙,渗透进去,让它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师借助它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并且让学生原来得用8小时学完的内容,现在5小时就能学完,还有3个小时踢踢足球、爬爬山。只有当它真正融入教学以后,互联网教育就扎根了,就有了它的核心价值。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5

关键词:双线教学方法学前教育教学应用

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近几年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音乐作为构成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目标从最初的注重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训练逐渐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为了顺利实现该目标,学前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尽可能在教育中贯穿审美教育,并根据实际的培养目标对音乐教育工作进行创新,以此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本文首先对双线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双线教学概述

(一)双线教学的定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多种教学方法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种,以此实现教学目标。所谓的双线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将两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并将其有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明线和暗线相互交叉的教学方式。其中,明线主要指的是音乐教师根据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和实际内容,对课程的整体进行科学规划,同时明确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具体方法。暗线主要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隐藏的一条线,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认识能力。通过将明线和暗线有效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将丰富的情感充分融入到学前音乐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幼儿情操,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课程设置中的应用

在利用双线教学开展学前音乐教育时,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明线和暗线两个部分,只有将两个部分有效结合,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将这两个部分有效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将音乐活动的相关内容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儿童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体会到音乐中蕴涵的美好事物,从而不断陶冶情操;其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让音乐因素与生活充分融合,促使儿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拥有愉悦轻松的心情;最后,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体现儿童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儿童,给儿童提供一个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让幼儿自发认识、感受和体验音乐所蕴涵的美感。除此之外,利用双线教学设置课程,还要根据不同的音乐形式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从而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这不仅能不断增加儿童的音乐储备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对艺术的表现欲望和综合能力。

(二)在音乐活动中的应用

利用双线教学开展的音乐活动,主要可以分为教师设置的音乐活动和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两种,双线教学要求将这两种性质的音乐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由于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接受能力有限,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想通过理论教学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势必会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幼儿的接受心理,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在音乐活动教学中,最常用的音乐活动就是游戏娱乐。所谓游戏娱乐,主要是根据儿童热爱游戏的心理特征,将音乐知识融入到游戏活动中,以此通过活动的开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这种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的授课方式,不仅能够消除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所带来的课堂枯燥乏味,而且能够充分挖掘能够对教学有利的因素。比如说,在培养儿童声音识别能力时,可以让儿童对生活中听到的一些声音的音色、高低、力度和长短进行辨别,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模仿声音,以此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在音乐教育内容中的应用

就我国目前学前音乐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歌曲教授和音乐欣赏。利用双线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其根本要求就是将音乐活动充分地与音乐知识的传授融合。因此,对于各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首先,教授歌曲时,对歌曲的选择要尽量考虑幼儿的心理特征,歌词要简单易懂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进行音乐欣赏时,歌曲的选择要尽量选择与儿童或动物身体相关的歌词,这样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在演绎歌曲时,也可以充分加入肢体动作,从而不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双线教学之所以特别注重将幼儿的身体动作充分融入到音乐活动中,主要是因为动作是幼儿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当幼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身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结合起来,充分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快乐。比如说,在学习《三只小熊》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这样不仅会增强音乐活动的趣味性,而且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了培养儿童艺术审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于学前音乐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对儿童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应用的双线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殷铭鸿.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2012(12).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6

无线网状网(wirelessmeshnetwork)新技术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通信环境,校园移动新风尚正在悄然兴起。

用户概况:

大学校园生活最是丰富多彩,学术会议、湖畔读书、周末演出……但是,美好的时光离不开通信环境的支持。很多高校都会经常搞一些活动,如演出、国际会议等,需要快速搭起一个高效沟通的场地。现在,海洋大学就有了这样的便利条件。基于无线网状网的融合通信方案,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在现场实现上网查找资料、语音交流、视频信号的回传、实时网上直播。只要把ap挂在场地周围,通上电就可以了,安装、拆卸都非常方便,尤其在人手短缺的时候更是非常有用。

中国海洋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批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和执教。近日,海洋大学选择了北电的无线融合应用解决方案,对其新建的数字校园进行网络无缝覆盖。

很多人都曾经历过新生报到的时刻,高大的教学楼前,人声鼎沸,人头攒动,那也是校园最生机勃勃的一刻。而新学期的开学报到,原来得在室外拉很多线,才能让新生注册。现在海洋大学有了无线网状网,只需把电脑拿来,再挂上个ap,就可以迅速部署好注册现场,干净利落,环境轻松。而且北电的无线网状网技术可以实现数据全部后台加密,财务信息、语音电话都可以加密,管理起来也方便。

目前,海洋大学对校区公共区域和重点区域进行了无线网络覆盖,以保证广大师生能够随时随地的访问互联网,使用ip多媒体通讯平台,真正实现了无缝漫游,并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无线网络对特定区域进行视频监控。无线网状网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校师生们的沟通效率,更是激发了他们对移动生活的兴趣,可以不断创新学习、生活的新模式。

融合通信――“节约闹革命”

为了通过建立新的校园网络,使海洋大学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有效促进学生同教师之间沟通的目的,北电提出了无线融合通信方案,从两个方面全面提升了校园的通信环境,使得师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有效、高速地访问互联网,建立端到端的“交谈”环境。首先,北电的无线网状网对校区公共区域和重点区域进行无线网络覆盖,并和已建立的有线网络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校园高速ip数据传输平台。其次,基于这个传输平台,北电的mCS5100多媒体通讯系统为整个校园网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的融合应用,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办公和教学效率,并大量节省了教育经费。

目前,北电的无线网状网主要针对海洋大学新建校区――崂山校区的公共区域进行无缝覆盖,包括图书馆、行政办公楼、国家海洋科技中心、室外体育场和体育馆。而mCS5100多媒体通讯系统则使位于海洋大学三个不同校区的教师之间实现了更加便利的沟通,通过无线网和已建立的有线网络之间的融合,实现诸如ip电话、视频会议,基于web的协同工作、应用共享、即时消息、个人服务管理、一号通等多种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在节省通信费用的同时,实现了更加互动的教学交流,为原本在不同校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统一沟通的平台,大大提高了科研的互动性。

北电无线融合应用方案的特色

北电是最早推出无线网状网技术的厂商,无线网状网系统是基于ieee的标准技术实现的新型网络系统,避免了传统的无线局域网wLan的诸多弱点,可以增强无线区域网、无线城域网的覆盖能力。北电的无线网状网系统主要由3个网络单元组成:无线接入点ap,包括ap7220(室外型)和ap7215(室内型)、无线网关wG7250以及网络运行支持系统noSS(networkoperationSupportSystem)。

无线网状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采用多频段、多信道方式,将移动用户终端的接入部分和无线ap之间的中继部分从空间和频率上进行了划分,避免了两者间的射频干扰。同时,考虑到802.11a的传输特性,无线接入点ap7220间可以通过增加外置高增益定向天线来提高无线中继距离。在无线路由方面,北电采用oSpF协议来实现回传路径选择,因此网络具有自愈性,保证了网络中无单点故障点。同时该网络支持大范围移动漫游的功就,不仅支持跨ap,还要支持跨子网的用户切换。此外,还实现了一体化的网络管理配置,实现无线ap的远程自动软件配置、升级等。

海洋大学部署的北电mCS5100系统为中型系统配置,采用4台SUnV.100服务器作为系统的核心设备,分别运行系统的各个核心软件。此外,还采用了数台iBmX.336服务器作为应用服务器,运行包括会议软件等应用程序。mCS5100能够通过pRi网关与pStn或者其他pBX互联互通,还可以通过ip中继与polycom视频会议系统互联互通。

北电mCS5100校园融合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的资源、提高办公和教学效率并节省日常通讯成本。在融合领域,北电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导者,实现可靠、安全的多媒体通信、ip电话和移动性。曾经获得的多个奖项有力地证明了北电的领先地位,如网络世界蓝丝带奖、2004年internettelephonyConference&expo的最佳展示奖。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7

[关键词]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为教育提供知识服务的教育出版要积极提质量、调结构、育人才,服务于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教育出版面临的宏观形势和要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

(一)教育出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国出版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出版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服务于教育发展和改革事业,教育出版迫切需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变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教育出版向纵深和精细化融合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较2020年3月减少8125万,占网民整体的34.6%;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1亿,较2020年3月减少7950万,占手机网民的34.6%。可见,随着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大中小学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有所回落。即便如此,其相较于2019年6月仍增长了1.09亿。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针对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其中指出到2025年要建成三个体系,即“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线上教育平台体系;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涵盖建设运维、资源开发、教学应用、推进实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制度体系”[2]。《意见》从国家、省级、市县和学校四个层级提出了平台资源建设的措施,针对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提出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要求和相关措施。可见,教育信息化程度逐渐加深,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教育出版也要相应调整融合和创新发展的节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出版要向纵深和精细化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发展的大局。

二、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坚守教育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3]。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出版也要明确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因此,与大众出版、专业出版等相比,教育出版除了具备出版的一般属性,更具有自身特殊性,肩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历史使命,其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政治导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具有更强的责任担当。教育出版要紧紧服务于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事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出版同样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始终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置于首位,服务于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顶层设计。教育出版更要注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出版导向,密切关注并研究教育和出版等相关政策,出版和传播优质的内容,始终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与此同时,教育出版还要加强对教育政策、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教育评价等方面政策的研究,做到与时俱进,在把握好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呈现最新的教育成果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面貌,推出反映时代特征、满足师生需求、弘扬优秀文化、传播科技成果等的精品力作。

(二)服务于国家教材体系建设的大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为我国新时代国家教材体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教材和教育出版指明了方向。教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5]。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教材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2017年7月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和指导管理教材工作,这是对教材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教材编写从2012年启动,到2017年全部完成编写。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到2019年全国所有地区小学和初中使用统编教材。2020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继续推进使用,截至2020年底,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已覆盖20个省(区、市)。近年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各学科的教材建设提出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随后,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等,明确国家、地方、学校的教材管理职责,对教材的编写、审核、修订、出版发行和选用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管理要求。教材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建设,要求教育出版紧跟形势,服从于国家教材体系建设的大局,尤其是与大中小学生相关的教育图书的出版,要紧密联系教材及其管理办法,贯彻教材编写精神,依据相关的审核管理规定进行教材编写和出版,真正地贯彻落实新编教材的导向和新课程标准。

(三)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融合发展和创新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跨越的战略选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等[6]。为了落实和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部署,教育部组织编制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指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用信息化引领和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学生学习的融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7]。2018年,教育部又编制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为满足新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顺应智能社会教育发展,是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行动和计划。其中提出,到2022年,教材教辅出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8]。教育出版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推进以及科技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教育出版如何突破传统、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的融合发展,是目前我们必须面对和破解的局面。教育出版要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思路,服务于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可以围绕在线课程和培训的开发和完善做文章,在保持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上,着眼于知识服务呈现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aR等新技术,为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所用,这也是未来教育出版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必要支撑。

三、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讨

(一)顺应线上教育发展形势,转变发展模式

线上教育发展迅猛,这给传统教育出版带来挑战。传统的教育出版以纸质的教材和教辅为主要呈现形式,其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高度强调融合出版工作的机制建设,教育出版行业积极响应,探索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为了满足出版融合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育信息化和线上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出版要改变单一的出版形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实际形势,真正落实融合发展。肺炎疫情加速了出版融合发展的脚步。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部在开学季发文,要求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不少出版单位迅速提供了一些线上融合出版产品,但是这些出版产品大部分是基于大型突发事件而做出的应急性生产,在产品的质量、满足教育的需求、加强精准的教育服务上尚存在很多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和学习模式发生改变,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结合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常态。同时,这也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教育出版如何结合线上教育模式,利用数字化、互联网做好教育知识服务,是十分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二)加速教育出版融媒体发展,提质增效

近年来,多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出版带来挑战。一方面,随着教育出版和媒体的边界越发不明显,各类知识付费平台和教育培训机构,以及软件技术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甚至网络运营商都陆续参与教育出版,争夺教育出版市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出版融合发展是教育出版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出版行业的融媒体发展进程加速,多媒体融合的教育出版不仅要求多形式呈现优质内容,并服务于课程和教学,而且对后端营销和服务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同时,虽然教育出版有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优势和专业优势,但是在融媒体环境下,教育出版的数字化创新转型也面临技术、管理、资源建设整合、人才培养和成长等诸多问题。以上众多问题都要求教育出版必须加速融媒体发展,以实现提质增效。

(三)提升知识服务水平,培养数字化出版人才

出版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而教育出版更是涉及交叉专业和领域,因此,教育出版对出版人才的要求更为多元化。出版融合发展既需要学科性和专业化的人才,又需要集管理、内容、技术、推广和运营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出版方面,出版人才除了要熟悉出版的业务工作和流程,还需要具备相关的课程研究能力,熟悉和精通相应学段的教材、考试政策和变化,而且精通教育政策,善于研究政策,能够及时了解和顺应国家课程标准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变化。传统的教育出版,大多是将内容和知识传播给读者即算完成,并且呈现形式也主要是纸质书。而“互联网+”教育则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出版要完成从单纯的内容传播到知识服务的角色转换。教育出版需要的出版人才既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又要有打造平台和善于利用流量的工作思考和转变。在实际的工作运行中,出版单位也面临调整人才结构,培养和储备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新型出版专业技术人才等以提升自身出版水平的任务和挑战。

四、结语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场线整合”“线—场—(线+场)”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英辉(1977-),女,吉林伊通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会计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与会计。(吉林长春130122)黄海林(1977-),男,安徽宁国人,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吉林长春130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114-02

“管理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因其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备受重视,但其教学效果却常因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不足、课下缺乏师生互动或互动效果不佳受到严重影响,缺乏针对性教育。为提高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效果,尝试探索适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场线整合”模式解析

所谓“场线整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新模式。该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的“在场教学”模式易受时空约束、师生互动效果不佳的难题,又可以避免“在线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教师教学能力要求过高的问题。“场线整合”模式由备课、上课、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同时都具有“在场”和“在线”两种模式。不同模块和不同操作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即“场—场—场”(典型的传统“在场教学”)“线—线—线”(典型的“在线教学”)“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场—线—线”“场—线—场”和“线—线—场”模式。根据高校会计学专业的特点,“线—场—场”“线—场—线”“场—场—线”三种模式较为适用。

(一)“线—场—场”模式

该模式由“在线备课、在场上课、在场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在线备课”要求教师在课前公开教案,并且根据学生在网上的疑问和建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并整理课程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在场上课”即教师结合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现场授课,这使得整个授课过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场练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现场的师生、生生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能力。该模式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资源途径和展示场所,适用于专题性的教学内容。

(二)“线—场—线”模式

与前一种模式相比,该模式中的“在线练习”要求课后作业在网上进行。针对上课内容及问题,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具有时效性、自主性和情境化等优势。多数认知性质的学科,大都适用于该种模式。

(三)“场—场—线”模式

该模式中的“在场备课”和“在场上课”均与传统教学模式接近,只是在练习环节,考虑到学科的特殊要求以及外界条件的限制,使用“在线练习”的方式。该模式适用技能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专题化、知识整合性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融会贯通能力要求较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特点,对“场线整合”教学模式中的“线—场—场”模式和“线—场—线”模式进行结合,即采用“线—场—(线+场)”模式进行“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使这两种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该模式中的“在线备课”“在场上课”与其他模式相同,只是在最后一个练习环节强调以“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教师进行“在场上课”以后,根据课堂授课情况,设计练习题目和内容,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练习案例在网络上与学生共享,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做知识准备并提出疑问,教师根据反馈,进一步提供指引,为在场练习的良好效果奠定基础。该模式适用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内容的课程教学。

二、“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高校教学“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及会计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管理会计”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课程的基础,包含课程概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由几个不同的专题组成,内容包括经营预测、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成本控制、全面预算和业绩考核与评价;第三个模块是课程内容的拓展,讲授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前两个模块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中第二个模块为核心;第三个模块属于学生了解的内容。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属于实践性强的专题性质课程,满足“线—场—(线+场)”模式的适用条件,在硬件允许的条情况下,可采用该模式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管理会计”课程需要学生以会计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并融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师生的沟通,使“供需”信息畅通并且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些需求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而“线—场—(线+场)”模式正是以其强大的沟通优势成为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首选。

三、“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在线备课策略

“在线备课”是“场线整合”模式中相当具有特色的环节。针对“管理会计”课程特点,可以采用增减结合的在线备课策略,即教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内容,提出一个详简适中的教案,包括教学背景和意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以及教学的延展学习和知识拓展的相关提示。学生通过阅读教案了解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并与老师在线沟通、反馈信息,教师针对普遍的疑问采用增策略,安排更多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解答疑问,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采用减策略,将该部分内容剔除出在场授课环节。

(二)在场上课策略

“场线整合”模式中的“在场上课”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一致,但由于该模式中“在场上课”之前已有“在线备课”环节的师生互动,因此,该环节将表现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较传统教学将大幅提高。

(三)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

“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模块是“管理会计”教学针对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对“场线整合”模式进行的改进和拓展。首先,教师要将开放性、拓展性的练习在网上与学生共享,通过具体的案例与之进行交流,为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分析指引,与之交换意见,从而确定最终的练习内容。然后,通过强化为主的在场练习,将各种开放性的作业作进一步讨论,并且用来指引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知识延伸,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企业管理实践奠定基础。

当然,在线为辅和在场为主结合的练习策略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管理会计”三个模块全部教学环节的练习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有所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能力为指引,合理安排练习策略。

四、“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场线整合”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所在的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从2006级开始,开展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08级开始引入“场线结合”的教学模式。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优秀率为9.18%、10.26%,与2004级、2005级的9.42%、9.51%相比有稳步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2.88%;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考试不及格率为5.44%、4.63%,与2004级、2005级的4.17%、3.92%相比,虽有所回升但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降低到了3.23%;2006级、2007级学生“管理会计”课程的社会实践评价优秀率为9.33%、10.19%,与2004级、2005级的6.28%、7.11%相比有较大提高,采用“场线结合”模式后的2008级更是提高到了14.15%。由此可见,引入“场线整合”模式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都有了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对2008级会计专业全体25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2.8%的学生认为“线—场—(线+场)”授课模式具有新颖性,有83.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80.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效果更好,86%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较以前有所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管理会计”教学中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线—场—(线+场)”模式在“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用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对象的特点分析不够准确等。因此,在运用“线—场—(线+场)”模式组织课程教学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应认真分析“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管理会计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石,为了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二,应组织好教学内容。“场线整合”模式的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主,要求“管理会计”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案例教学方法将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按“线—场—(线+场)”模式组织好。

第三,应仔细研究教学对象,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校的各项教学安排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各个互动环节都应该关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四,应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沟通渠道。“线—场—(线+场)”模式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建立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是完善“线—场—(线+场)”模式教学的必要保证。

第五,应加大对多媒体等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线—场—(线+场)”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学校各级领导部门的积极支持,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使该模式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力,吴国平,薛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

[2]周谦.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2010(5).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9

关键词产教结合物联网无线传感器

1重庆工程学院产教结合背景

重庆工程学院由重庆正大软件集团举办,学院与集团各子公司形成产教结合办学模式。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学院实行集团+学校、学院+公司的产教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专门成立产教结合指导委员会,学院和对接公司形成了“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相结合,专业实训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专业实习与企业岗位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员工相结合”的“五结合五支撑”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并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学生自主互动和学分激励相结合”“四融入一结合”的办学特色。

2重庆工程学院物联网专业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开设既要区别于211等研究型传统本科院校,也要区别于高职类专业院校,应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知识水平足,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创新人才”为主。

在“五结合五支撑”培养体系框架下,作为培养系统细化以及承载的专业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应该紧密的贴合行业应用,始终抓住“应用型”这个魂,努力打造切合市场需求的课程教学环境。该课程作为物联网在感知层中较为重要的应掌握的核心能力模块,其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该课程建设的方法可概括为一下基本步骤,该方法也值得在其它类似课程建设借鉴:

(1)通过企业调研,梳理出物联网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所必需的具备共性的关键工作流程,归纳出相关的核心能力主线。

(2)通过岗位能力主线,明确主线所需的并能支撑岗位工作关键技能。

(3)结合关键技能形成关键的知识技能点,串联技能及知识点,形成完整的针对行业的知识体系。

(4)最终选取具备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主线。专业教学与企业案例相结合。结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项目,通过项目作为载体,在强化物联网专业同学动手能力的同时,对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满足行业、企业对物联网应用人才的需求的同时兼顾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在保证学生较大缩短就业适应期同时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今后的技术创新理论需求。

2.1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核心能力主线

通过走访重庆本土物联网行业,结合专业建设的调研,梳理出核心能力主线。无线传感器网络涉及现代传感器、嵌入式、近场无线通信以及分布式技术等领域,是一类涉及技术交叉,更新快,掌握难度大的知识。正由于涉及面广,所以必须得结合市场需求定义好“应用型”本科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在定义核心能力主线时首先应定义好课程边界,以便于各个相关课程能有机的形成关联以便于支撑起培养方案的整个框架。与其关联的有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以及物联网综合实训课程,因此该部分应以近场无线通信作为主线,重点培养传感器节点网络通信的部署、调试以及开发能力。

2.2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岗位工作关键技能

实现对无线传感器中网络节点及网关的布置,节点的调试,节点数据的传输控制(温湿度等数据以及视音频信号的传输,控制信号的传输)。

2.3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及教学主线

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之一的智能家居作为载体,进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准备,可形成如下的教学主线:智能家居?wSn选型(包含知识点:节点架构,硬件组件、能量消耗、操作系统及智能家居环境);智能家居?wSn网络设计(包含知识点:设计方案及优化);智能家居wSn的构建和应用实现(包含知识点:相关协议,仿真平台及开发平台,时间同步技术及节点定位,安全及容错技术;)。

参考文献

[1]柯立新,陈家琪,吴开军.基于web的智能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02).

[2]张念春,杨寿保.因特网与电信智能网的比较与互通方案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2(04).

[3]宋树成,殷月明.智能网与因特网互联方案的探讨[J].电信科学,1998(05).

[4]孙晖.安全需成体系――谈华为3Com构建企业智能网[J].每周电脑报,2004(03).

[5]朱于军,刘玉璋,龙新电.智能网业务生成环境的实现结构[J].高技术通讯,1997(04).

[6]冯雷,刘波,贾怀义.Cti技术及其应用[J].四川通信技术,1998(02).

[7]陈晋.广域虚拟群的规划与实现[J].科学之友,2011(24).

[8]风河全新ip智能网关平台[J].计算机安全,2011(12).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体会篇10

一些机构和资本纷纷介入在线教育市场,一些在线教育平台销声匿迹。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经历了一阵火爆之后,正逐渐回归理性。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0亿人,占网民的16%,其中手机端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5303万人,占手机网民的8.6%。目前,我国在线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普及在线教育还需要较长时间。

“大象”的努力

“干掉新东方!”2015年,这句口号在在线教育领域叫得格外响亮。

众多教育后起之秀,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市场,通过争夺老牌教育巨头的市场份额,在国内教育阵营占得一席之地。

但是,这个大象――新东方在2015年并没有倒下。

不久前,有媒体透露,新东方正着手布局在线教育生态,并选择部分线在教育企业投资,其中,已经在2015年9月投资了乐乐课堂,以补充自身的K12业务。新东方对乐乐课堂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之前投资方如晨兴资本、光速安振、蓝驰创投等已经继续跟投。

俞敏洪更是大声喝道:“过去有很多人骂我,说新东方很落后,因为新东方用互联网改造教育太慢了,我忍气吞声到今天,终于看到一批批在线教育死掉了。”

俞敏洪告诫在线教育从业者,“好的商业模式并不是第一个人想出的,打磨你自己本身的厚度、商业敏锐性、创始团队领导能力,比商业模式本身还重要。”

“目前在线教育无论是平台类、工具类还是渠道类,其收入模式往往离不开师资力量的驱动,而组织教师资源对于互联网教育公司而言是一种相对较重的环节,目前以新东方两万名老师、每年四五百万学生人次的资源配置看,乐乐课堂或在此方面也将借助其一臂之力,靠品牌与威信力的师资更多接入流量,而将自身更多资源与精力继续专注于线上内容和服务的优化。”

寻找安身立命之“本”

教育是什么?我想教育是我们在成长的时候能让更多人成长。

教育是什么?我想教育是当我们感觉到爱的时候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爱。

教育是什么?我想教育是当我们有更多的知识和力量的时候,我们让更多的人有知识有力量。

教育是什么?我想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真正能够有蓝天有白云,能够畅想能够呼吸,每天都能够感受到小幸运。

――在线教育黑马“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

在不久前的一个教育论坛上,“跟谁学”创始人陈向东站在演讲台上,动情地谈到教育的情怀。他特别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在这个平台上面,个体老师、培训机构的老师、任何可以成为老师的老师,这三类人群是最重要的平台老师,因为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现实语境下最有可能拥抱移动互联的群体,他们没有体制的铁饭碗,他们靠能力吃饭,靠专业立命。”

“跟谁学”在线教育平台探索出四种学习方式,“一是线上找的老师,线上完成教学过程;二是线上找老师,线下完成教学过程;三是线下找老师,线上完成教学过程;四是线上线下混合完成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急剧变革,传统教学的面授全部切换为移动互联的场景,更因为跟谁学平台的去中介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构和组织对于教师的剥削,从人性根本上解决了老师的生产力,激活了内驱力。”

强有力的入局者

日前,好未来宣布投资自适应学习平台Knewton,进一步发展个性化学习和智慧教育。

好未来董事长兼Ceo张邦鑫认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包括教育行业的发展,都是基于数据的驱动。人类教育即将迎来Dt(数据技术)时代。

“数据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帮助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是把人当作机器培养,不管一个学生能力大小,我们都教给他同样样的东西,非常低效。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将来20岁就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不需要到28岁或者30岁。所以数据以及对数据背后的挖掘,是整个未来十年教育的重要的方向。”张邦鑫强调。

好未来的愿景是,在今后十年里,将从培训机构成长为教育机构,从运营公司成长为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

在020在线教育领域,决胜网也加大了进攻的力度。1月20日,2015决胜网教育机构年度评选在北京举行,百度直达号与决胜网就共同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同期,决胜网直达号正式上线,决胜网也成为继新东方在线、中公教育、跟谁学等之后又一入驻直达号的教育品牌。

作为基于o2o的第三方教育导购平台,决胜网主要为用户提供培训、授课、信息咨询等在线教育产品的实时导购服务,通过推荐引擎帮助用户快速自我定位,并精准匹配教育产品。目前,决胜网已覆盖素质特长、兴趣培训、比赛实践、出国留学、游学实习等教育品类,因完备、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创新的运营模式,成为诸多学生和家长找寻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

有专家指出,此次决胜网入驻百度直达号,借由直达号强大的流量引导,将更多用户导向决胜网的优质资源。同时借助百度大数据分析、智能推送等方式,帮助教育商家精准匹配用户,为用户带来更佳的教育服务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共享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高材生的可能。”阿凡题创始人兼Ceo陈李江分享了他对在线教育的理解。

阿凡题-X在开发过程中就开创了行业先河,首次成功收集了128万个真实字符手写样本,然后通过光学字符识别、去噪、字符切割等过程,成功实现了计算器和手写体公式间的互动。得益于神经网络模型与深度学习技术的结合。

阿凡题-X能够在1秒内完成运算并给出解析过程,成功突破了题库的瓶颈,让答疑获得了无限可能。这意味着,随着用户不断的参与互动,阿凡题-X将会越来越“聪明”,未来不仅可以应对任何一道题目,甚至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协助老师传道授业的“智能家教机器人”。

在线教育成了什么样?

按照教育内容的不同,在线教育主要分为中小学教育(又称K12教育)、职业考试、职业技能培训、语言培训、出国留学、兴趣教育、儿童早教、大学生/研究生教育、综合教育等九大领域。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透露,中小学教育用户使用率最高,为37.7%,这部分市场用户数量最大,需求也最为强烈,一直最受资本市场青睐。其次是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考试,用户使用率都在20%以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未来这两大领域的市场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人才而言,随着p2p、众筹、大数据等的兴起,这些新型互联网金融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在人才市场上,除了金融学,相关专业如统计学、计算机、数学等,同时具有互联网和金融数据分析经验的人才都成了行业金饽饽,但却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互联网金融本身是一个新兴行业,传统的教育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并不存在所谓的科班出身的人,所以供给不足。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从目前看这显然不现实,在线教育培训势在必行。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降低教育门槛,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满足人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型互联网企业、垂直领域的创业企业,都纷纷展开在线教育领域的布局。

不过,在线教育这摊水很难淌。

不久前,互联网教育研究院在调查了400家在线教育公司后,显示有70.58%的公司处于亏损状态,13.24%的公司处于持平状态,仅有16.18%的公司保持盈利状态。同时报告也进一步指出,由于新进入的项目非常多,而且已经有一部分项目死亡,整体上盈利的在线教育企业预计不超过5%,而收支平衡的约在10%,死亡率约在15%,亏损率约在70%。

目前在线教育最大问题是缺少优质的教育内容,简单粗暴地把线下的内容录制放到线上是行不通的,学习要有很高的积极性,课程缺乏相应机制,内容不吸引人,对学生来说会很痛苦。在线教育获取成本越来越来,同质化使得有些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专家认为,教育行业是一个发展较为缓慢的行业,纵然有互联网的加速,一个项目从开端投入资金到逐步发展,进入盈亏平衡状态,这期间一般至少需要3-5年时间,加之互联网教育行业相比传统线下培训更具挑战力。互联网教育前期的投入资金很多,后期课程的制作、平台的维护以及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这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

未来的路不能“走偏”

“基于在线教育的思考,目前有几类陷阱。”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震强调。

“第一,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是一种服务;第二,教育行业是跟传统企业有区分的,最终并不能形成超级大企业,教育从长期来看是公益事业;第三,静态的视频、文档、音频等各种多媒体课程资源,本质上属于数字出版。”

基于此,他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是要建设课程资源廉价体系,并不是所有的课件都应该是高价建成。第二是要建设教学流程体系。教学是一种流程,它是要形成教学体系的,不是简单的堆点图书、视频、题库就变成课程,要有体系。第三是要建设教学服务体系,教学是服务,人需要帮助这个服务体系的交互频率尽量低,尽量能做到比传统的人要好。第四是要帮助用户建设教学圈子体系。学习是圈子,没有任何老师是好老师,在线教育绝对不是内容,是圈子很重要。第五是要帮助用户打造虚拟品牌,一定要打造自己的虚拟品牌,而不是实体品牌。第六是要通过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张震认为,自由开放的互联网决定了未来远程教育发展的规律。第一,资源和平台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多样性是发展健康的表现,泛在学习将成为主流;第二,适合快速传播的低成本的方式将成为实际标准;第三,快速迭代是取胜的核心战略;第四,在线有效学习时长是最终考核标准。

无独有偶,尚德机构创始人欧蓬也认为“有些思维很危险。”

第一,互联网思维包治一切。“教育的流量留存和流量的量其实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互联网思维当中,我们见到只有一个可能性是有可能成功的,是刷题类软件。刷题的软件现在已经有些用户,但是变现的能力值得怀疑。所以互联网思维包治百病是我提出来的第一个谬论。”

第二,mooC必火。但我认为mooC是一个骗局mooC如果和国家政策结合,会有很强的生命力,本质来说不是这个模式强。mooC学习的完成率到底有多少值得怀疑。

第三,教育o2o将颠覆传统面授。教育机构是有价值的,教育机构对产品的研究、对整个品质的管控、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竞争和创新精神其实是有价值的。用户需要一个有品质的保障。

第四,在线成人英语市场将挤满“独角兽”。可是在中国的英语市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本质来说都是一个小市场,尤其是我们到了广大的农村,到了复杂的三、四线城市,我们会发现学习英语其实并不是人们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