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十篇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十篇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44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高校动手能力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室是培养和造就科学家的摇篮。高校实验室既是培养和造就现代高科技的摇篮,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实验教学不但是对理论教学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和补充,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传统落后的实验管理制度,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当前实验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不能满足实验课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因此,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呈下滑的趋势。据社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扩招前毕业的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优于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动手能力方面,前者普遍优于后者。应该承认,招生规模的急聚扩大与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产生了矛盾,给高校的教学质量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给实验设备的增加、实验师资的配备、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以及实验场所的安排带来了冲击。同时,落后的实验课管理制度也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发展。毕业生质量差主要体现在动手能力差,反推之说明实验教学质量差,说明实验装备差,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管理落后,师资力量差。理工类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会说,而且要能做,高校要培养出符合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除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设施的建设外,还要从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度上下工夫,创新实验教学的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实验设备的效益。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与教学的改革措施

1.推行实验课程学分制

按照实验课教学计划,每门专业实验课程,必须明确给出学分,增加实验学分的所占比例,建议占专业理论课程学分的1/4,如:一门专业课总学分为5分,该课程的实验可占1.25学分,理论教学占3.75分,才能算该门专业课修满了学分,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严格的实验课程考核制度

既然实行课程学分制,就要建立相应的考试考核制度,对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实验进行考评,考核可以用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1)考试。实行抽签制的现场实验考试。将学生所学专业课的所有实验混合装入签箱,由学生抽取。每个学生按抽签的内容,进行实验考试,时间2小时,由实验教师现场阅考平分。实验课考试实行百分制。

(2)考核。采用现场考核评分制。所谓现场考核评分制,即在每次实验课中对学生所做实验进行现场考核评判,并给出学生该专业实验课的学分。为什么不用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呢?这是因为实验报告学生可以相互抄录,即使不上实验课的学生也可以做出优秀的实验报告,反映不了学生的真实成绩。

3.建立实验课签名制度

学期开始,由教务处将学生班级名单发给实验教师。上实验课时,承担实验教学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名,做完实验,学生签名后才能离开实验室。这样可以规范学生的行动,上课不能迟到早退,实验必须做完。现在的实验课是学生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这是学校管理制度上的问题。如建立实验签名制、实验学分制、实验考试制后,这种现象即会自然消失。

4.建立实验教师任课制

理论课程学的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课表,负责给出实验教学周次和课次时间、实验内容和要求,由实验教学教师负责完成具体的实验课教学任务。这样责任分明,也有利于各自的工作。这就要求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良好配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也应备课,以备回答学生实验课中提出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性问题和实验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显然,这就要求实验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懂实验方法与技能,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这正是高校实验师资配备所缺乏的。实验教学可以不实行坐班制,实验备课与准备、实验教学与设备维护,由实验教师根据理论教师安排的时间自主完成。这既要求高校实验室必须配备高水平的实验教学教师,同时也要求高校必须改革现行的实验体制,赋予实验教师予同等的地位、同样的使命,打破教师系列编制与实验系列编制的概念。

5.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验证性实验

高校现行实验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验证性实验模式,我校也不例外。老师画好样,学生照葫芦画瓢,即老师确定好实验科目,实验室设计好实验,学生只须按设计好的实验线路(如数字逻辑实验)搭接好线路,再按给出的操作步骤操作,验证该实验的正确性即可。这种模式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将知识活用。这种验证性模式必须改革成设计验证性模式,由教师给出实验课目,学生自主设计并在实验课中自己动手完成该实验课目。这样,既能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6.合理安排实验课时

高校的教学安排有一种倾向,就是理论课时越来越多,实验课时越来越少。有些高校的院系,甚至存在压缩实验课时、延长理论课时的倾向。在专业课方面,理论课与实验课同等重要。高校应为社会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干的人才,这种人才才是合格人才,才会为社会所接受。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有些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应缩短,实验课时要相应延长。当然,每门专业课课时,都应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出发,合理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课时,或延长,或缩短。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开放型;实验室;运行模式;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2-119-03

ResearchandpracticeofopenLaboratoryoperationandmanagementmode

HeXiaomeietal.

(CollegeofBiologyand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westanhuiUniversity,Liu'an237012,China)

abstract:ComprehensivelaboratorymanagementmodeoftheBiologicaland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DepartmentinwestanhuiUniversityastheexperimentalsubject,openlaboratoryoperationandmanagementmodewasexploredfromtheangleofpromotingtheutilizationlevelofpresentlaboratory.itisprovedthatthenewmode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motingutilizationrate,improvingstudents'practiceability,cultivatinginnovativethinkingandcapacity.Scientificmanagementisaneffectivewayofpromotingtheutilizationrateandmakingfullusethelaboratory.

Keywords:openmode;Laboratory;operationmode;managementmode

“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1],是开展实验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验的场所和条件,让实验室为更多的学生所用就要求对实验室进行开放。开放的实验室更能物尽其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进行实践与创新,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创新意识,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思想提供验证条件。

1以往实验室存在问题

综合皖西学院及其他高校实验室存在的问题[2-5],进行分析。

1.1经费分配不合理实验室运行经费较低,常规低值易耗品如实验试剂、药品和玻璃仪器等消耗过快,有易耗品紧张的情况。

1.2采购设备统筹意识不足,质量参差不齐随着近几年用于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增多,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相应地加大了投资力度,实验室建设初见成效。但多数实验设备通过招标形式购买,品牌繁杂,协同配套性差,不能发挥最大作用。同时,新进仪器有使用寿命短、报修率高、维修不及时的问题,有效使用时间较短。

1.3高端仪器设备使用覆盖率低为了满足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购买了技术高端的大型仪器,但受制于实验课时少、实验附属设备昂贵、维修费用高等原因,只能指导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近距离观看,让学生掌握了解先进仪器的构想很难实现。另外,高端仪器的使用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培训人数有限,导致会使用的人不多,可能只有需要进行科研的个别老师会熟练使用,结果导致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1.4实验室功能定位不明确实验室用房有限,往往一个实验室提供多门实验课的开设,每门实验课至少开设4个项目,每个项目一般循环2次,结果是仪器放置不固定,试剂浪费严重。实验室存在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实验课老师可以应用的设备材料有限,学生实验设计刻板机械,实验积极性较差,所得数据可信度低。

2构建新的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皖西学院作为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学生自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各二级学院、中心及行政部门分别采取有效措施并予以实施。其中,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是首批在运行模式与管理模式上改革创新的实验室之一,现将其实验室建设及运行模式进行介绍。

2.1开放型实验室新规划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划分为6个不同功能区[6],分别是: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室(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示范中心承担)、发酵工程实验室、生物质能源实验室(生物质炼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专业基础实验室、大型仪器实验室(如气-质联用色谱室等)。

2.2开放型实验室新型运行模式学院根据实际需要对各实验室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7-8]:对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实行预约开放的技能训练型模式;对蛋白质与酶工程实验室、生物质能源实验室、发酵工程实验室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必修实验型开放模式;专业基础实验室主要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细胞与遗传学实验等,由于专业基础实验课时较少,分别安排于每学期的前8周执行,其余时间实行开放,供学生们从事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以及配合学校进行一些科技创新型活动。

2.3开放型实验室教师团队建设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提升实验教师的地位,转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讲授,轻动手操作;重课题研究,轻技术应用的观念。吸纳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入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师团队。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依托皖西学院,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打造一支专业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发挥管理与业务双重积极性,以此保证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4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够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皖西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制定了以促进技术人员转变观念,提高个人素质,树立优质服务理念为目标的规范、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对教学纪律、岗位职责、奖惩条件、工作量计算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奖金计算与职称、技能级别和工作量挂钩,实行多劳多得,执行以“制度管理、”的现代管理模式。

2.4.1制定开放型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每个实验室安排专业老师进行跟踪管理,负责该实验室的一切设备仪器。对于实验过程中消耗的试剂和材料及时记录,向仓库申请补充,参加实验人员有义务提前向实验室管理员了解试剂的情况,告知实验需求,对不足部分提出申请要求。

2.4.2日常管理制度为使制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除了建立一般性实验室管理制度外,还根据各实验室房间的功能进行管理制度的细化,如高效液相色谱室使用管理制度、接种室使用管理制度等。细化的制度,规范了实验室人员及实验材料使用人员的行为,减少问题的发生。

2.4.3耗材管理制度遵循实验室专人负责的管理理念,有效地利用试剂耗材。对试剂等耗材的验收入库申请领用等详细记录,保证试剂耗材的安全贮存、有序发放与合理使用,确保试剂等耗材得到有效的使用,同时也避免不正确使用造成的污染。

2.4.4一切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学生为主体[9-10]实验室的管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实验室管理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管理者为辅。在学生方面,实现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有机统一,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在教师方面,实验室的管理应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好实验课题、实验项目、项目类型的合理安排,对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教学实验、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学队伍;在实验室管理人员方面,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形成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对于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皖西学院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在创新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实验室的创新型开放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07年以来,在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从事校级研究性学习项目达200多项;2012年至今申报部级和省级项目达40项;学生协助、参与教师研究60余篇。总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实践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双能型”教师队伍,直接或者间接提高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学生参予到企业的科技研发中,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学生通过参予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实验室创新型管理模式对高校学生的创新非常重要,不仅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学生验证其创新理念创造了平台。因此对原有实验室实行科学性管理并使之正常运行是高校的一种管理创新。实现已有资源的最大利用,我院生物与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室创新管理模式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承担的实验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比往年有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就是佐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根据实践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Z].2012.

[2]王晓兰,关洪斌.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158-160.

[3]龚文芳.高校信息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85-188.

[4]陈达银.创新实验室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9-12.

[5]王伟,孟祥贵,安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144-146.

[6]李涛,宗士增,徐建成,等.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9-81.

[7]康莹,黄伟英,潘小萍,等.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92-394.

[8]何晓梅,陈存武,陈乃富.应用性本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模块化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4(04).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2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实验室管理无法满足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应抓好基础研究为前提,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并积极加强实验室开放、队伍管理、实验教学创新和实验室管理创新等工作。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一个学校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及其重要。

1加强实验室开放,促进资源共享

通过高校实验室的开放,能够有效促进学术、技术、科研信息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科技研究水平和学术地位。实验室的开放是教学与科研方式的创新,为基础研究以及更高层次的科学创新研究提供条件。

1.1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室开放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供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其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等都遵循学生自身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学习方法与解决办法,将学生的被动地位起升到主动地位。其次,实验室开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实践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更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更熟练运用实验原理,科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实验室开放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2高校实验室开放力度偏低,资源共享能力有限

高校实验室开放出现共用效果不理想,开放力度偏低,开放层次偏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实验室管理的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管理等方面。实验时间应安排的更为灵活,使学生摆脱教学时间安排的限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研究;实验内容包括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研究课题等,不仅要求其实验内容开放更具有创新性,还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理论指导水平;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由于相关学科仪器设备购置相同,仪器设备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学校客观条件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而导致资源浪费。

实验室应全方位、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开放和交流合作,逐步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和开放,优化资源分配,充分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搭建教学实验室资源网络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

1.3基于学校情况,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实验室开放要求实验室在仪器设备方面更要注重管理,因此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及时记录设备维修及使用情况,建立起仪器设备管理登记制度,保障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并制定仪器设备安全细则和操作规程。其次,根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开放课程内容、实验的项目,进行实验室统筹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极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促进资源有效整合。第三,制定合理的预算经费方案,保障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避免经费的浪费。第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规程,避免对仪器设备的损坏遗失。

2加强实验室队伍管理,培养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

实验技术人员是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负责大型仪器设备和公共研究平台的管理,包括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优化升级及对外开放工作。在高校,一般实验技术人员被视为辅助教学人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里还存在实验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学历、职称偏低,不能更好的参与实验室教学等工作,仅能参与日常简单的管理工作,阻碍了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实验室应确保具有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的加入,引进科学技术人才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

2.1引进科技技术人才充实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关键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吸引、凝聚与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聘请高学历的优秀人员,引进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培养一批专业的实验室指导教师、建立一支专业基础深厚、掌握先进的实验技能的人才队伍,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关键。虽然实验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但高校实验室管理同样需要专业的师资进行管理,不仅要掌握相关知识,还能授课、进行实验研究、指导学生实验和维护仪器设备等工作,保障以专业化、技术化、科学化的师资队伍开展科研工作。

2.2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

高校的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并很难进行创新研究,而且实验教学队伍存在学历和职称较低的现象,高校应提供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对于其他专职任课教师的贡献得不到肯定,在职称评定方面处于弱势,评定标准应与其他教师不同,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更侧重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方法、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业绩,单纯从发表的论文篇数、科研成果不能全面的看待他们的贡献,应在评定职称方面给予肯定。在工资和生活待遇方面,给予专职技术人员编制,调动其积极性,更好的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情况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在进修、培训、评定职称和待遇等方面给予平等机会和充分的重视,应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充足的科研经费,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进入这个领域。

2.3建立和完善实验人员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人员管理机制就要建立实验室人员岗位问责制、考核评估制度、奖罚制度以及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

建立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制,对大型贵重仪器实行定机、定岗、定人的工作制度,记录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建立起仪器设备管理登记制度,保障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制定仪器设备安全细则和操作规程。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估制度,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在职和应聘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将采取随机抽查、专家评估、综合测试等考核评估方式,考核评价其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学术水平,科研技术水平等。根据评估结果建立奖罚制度。奖罚制度的建立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鼓励支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对实验人员采取培训制度,提高实验技术水平,更新技术扩大知识面。能够通过短期培训和业余进修,让优秀的实验人员得到学习的机会,了解最新研究技术,熟练使用最先进仪器设备。

制度创新使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实验室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制度的确立,可作为实验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参考标准。

3实验教学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实验教学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缺乏演示性实验、操作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高校应采取实验与理论教学相协调的实验教学方法。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高校应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综合性的科技研究,实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跟踪研究向创新研究、原始创新研究发展。实验室的布局应从过去的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发展转变。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需要在实验教学中逐渐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内容应当与当前新的技术、相关学科、前沿学科相结合,将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之中。

3.2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课题研究是实验教学的一部分,课题研究工作需要老师的指导,还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不仅能够帮助老师完成课题研究,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帮助学生尽早的进入课题研究对他们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即培养了学生科研意识、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又在实验教学方面得到完善与创新。在实验教学中应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信息化、现代化教学,使实验教学不再乏味,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实现网上教学资源共享,能够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科研技术学习的机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4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促进实验室高效运行

4.1实验室管理体制创新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建立建全一套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促进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更好的发展。第一,高校实验室普遍存在规模过小、功能单一、不利于跨学科实验研究等问题,只有实现“共建、共享、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才能极大满足教学、科学研究的需要。第二,建立实验技术人员考核评估制度,能有效直接反映实验室技术工作人员的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工作的业绩,有利于实验室教学与科研的顺利进行,定期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估。第三,建立实验室监督机制,尤其重视监督实验经费、仪器设备的管理,确保经费的有效利用,提高避免重复采购和重复建设,监督机制的运行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如实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实验室监督检查的工作。

4.2实验室管理方法创新

实验室管理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应遵循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有效的管理方法能协调好学生与管理的关系,促进实验室高效运行。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进行网络化管理,网络化教学。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预约,针对实验人数、实验内容等情况做好仪器设备、材料等准备,确保实验有效进行。逐步实现仪器设备、实验数据、实验方法和经验的网上共享,提高了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室的服务能力,极大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网络化管理能及时得到学生对实验室管理的评价与监督。

5结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与保证,实验室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应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促进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并加强实验室队伍管理,培养高水平实验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1):152-156.

[2]李伊荇,侯文海.浅谈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不足与完善[J].实验室科学,2007,(05):110-112・

[3]林卉,胡召玲等.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03):152-155.

[4]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1):94-95+106.

[5]朱健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0):81-83.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的意义;管理制度;人才培养

随着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开展,不少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众多独立学院的共识。这一转变的实现关键在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观察、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开放式实验室是改革实验课教学的成功之举,现探索我院开放实验室管理现状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完成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能够面向本院学生开放使用的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创造必要的技能和精神储备。

二、建立健全开放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我们必须建立以下各项规章制度:开放实验室实施细则;开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开放实验室使用者须知细则;开放实验室使用申请制度等。

(一)开放实验室实施细则

制定完整详细的实验室开放原则、开放的形式与模式、组织管理、保障措施、工作流程明细等等一系列硬性的规定性文件,来保障开放实验室可持续发展下去。

1.实验室开放原则:开放实验室可采取全天开放、预约开放、阶段开放、定期开放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开放。开放的时间应保证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做到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全天候开放。

2.实验室开放的实验形式与模式:学生选择指定实验内容的实验;学生自立题目、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参加有关学科竞赛的实验(实践)训练;学生参加大学生研究性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二)开放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责

首先,开放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制度;实验室设备的领用、借用和损坏赔偿制度;实验室易耗品管理办法;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必须作登记及管理员日常工作制度,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执行、检查和监督。

其次,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接受相关知识培训,给自己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从而达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强知识储备,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逐步形成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充满活力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更好地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服务。

(三)开放实验室使用者须知

使用者也就是申请实验项目的参与者,在申请实验项目之前,先要认真学习开放实验室实施细则的内容;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须经实验中心(室)核准;被批准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应按规定预先向实验室报告登记,确定实验时问、地点,并按时参加实验;实验室的开放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做好有关实验准备工作,在教师指导下阅读与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熟悉仪器性能,经教师批准后方可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三、加强开放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

要开放实验室必需配备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具有敬业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队伍。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会增加,教师和实验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增强应变能力和解决新课题能力。教师必须要对实验题目进行把关与指导,这对实验教师来讲,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目前我院已培养起了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通过开放实验室,加速了实验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整个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得到明显提高,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增强了教学活力。

四、结束语

近十年来,创新学院作为一所本科独立学院,始终坚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对综合性应用人才培养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开放实验室是我院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由于环境和条件存在的局限性,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会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测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瑜,阮双琛.谈开放式实验室的作用与管理[J].科技・人才・市场,2002(6)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5

[论文关键词]实验教学 优化体系 加强联合 完善制度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械装备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现代军械装备的发展需要,必须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军事人才。这已成为我军专业院校目前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实验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必须适应创新教育的发展,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高水平的实验室,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科。实验教学要能够跟上本学科的晟新进展。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队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实验教学的现状,特别是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还不适应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相近专业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使用率低;实验室之间相互封锁、彼此独立,难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难以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估标准;队伍不稳定等。实验室建设应积极适应武器装备的新发展、院校教育的新特点、培训任务的新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效益为核心,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特色协调统一,充分运用当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改革成果,努力改进实验教学手段,积极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构建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开创实验室建设的新局面。

2优化实验室体系突出院校特色

衡量一个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不仅要看拥有学科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每个学科的水平,看学科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质量。一个高水平的院校,必然具备有高水平的学科,有高水平的学科也必然具备有高水平的学科实验室系统。

这个系统并非指一个实验室或一个中心,而是指全院整个实验环境。

在这个系统中,必须做到有完整的配备,使已经花费了大量投资的仪器、设备发挥其应用的物资潜力,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效益,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实验建设规划,是实行科学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措施,应遵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依托学科、集中建设、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效益优先、优势互补”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勤俭节约,长远发展,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考虑现有条件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人才培养对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建设规划,杜绝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

实验室建设,应以实验室的系统性、完整性、配套性为基本概念,实验室建设,在硬件配置上,防止盲目购置。要从全院实验室系统建设的概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环境,填空补缺。为使整个实验室系统配套成龙,形成强有力的实验能力,一定要克服“小而全”二要防止“大而空”的倾向。要摈弃那种认为只要买回仪器设备,就是建成实验室的观念。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实验设备的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的实验教学质量,发挥设备的长远效益:为学科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打破实验室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集中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重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为先导,构建有利于学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室平台,按照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三个层次,加大实验独立设课面,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对实验、实习内容进行完善提高,满足教学改革和教学规模发展的要求。实验室进行配套建设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新。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实验室应按学科类别设置,为全校服务,并可对外开放:专业实验室应按照学科专业设置,为该学科专业和相关、相近学科专业服务。

作为一个学院整个的实验室系统,非学科的实验室建设,也是重要的,但是建设的原则应该是为学科服务、配套,只有这样,整个实验室系统才能发挥巨大的效益。

3加强联合,提高效能

实验建设面向现代化,以为我军现代化服务为目标,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军事人才为宗旨。如果偏离了这个目标和宗旨,片面追求实验教学手段的更新,就会使实验室建设误入歧途,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一方面,实验室建设就管理体制目标而言,应是保障学科的教学、科研实验的进行。方便全院有关方面教学和科研试验,提高实验装置、设备的利用率,减少相近专业实验设备重复设置、购买。有利于日常的维护管理,以及增强实验室本身的活力,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由于科学的发展,专业的相互渗透,绝非是某一个教研室(或实验室)自己能够包揽的,这需要相关教研室在学院的统筹计划下,才可能实现这一发展。因此,学科实验室的管理体制问题,在新建学科实验室方案论证的同时,就应该提出。这对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大有帮助,也可以减少实验室旧体制对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减少人为的阻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认为,学科实验室应归院、系直接管理为宜,实验室建制在院系,日常管理由系负责,院管投资建设,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学手段创新,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我们一方面要学会继承,对传统实验教学手段,通过“扬弃”,兼收并蓄,为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大胆创新,积极运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技术,始终保持实验教学手段创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进行实验建设和管理中,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而应充分挖掘传统实验手段的潜力,将新手段与传统的实验手段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结合。使学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和思维完成各层次的训练,实现基本掌握某些技能和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更新和充实实验内容。在保持实验室现有重点和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实验内容,扩大实验领域,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国防建设急需,特别加强具有军事运用特点的实验项目建设,使实验室能更好地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此外,还应适当加强基础性研究的实验项目建设,以促进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

4开放搞活,增强效益

搞好“开放”,是提高投资效益的关键。是发挥实验室效能的必由之路。实验室开放不仅可以促进实验人员科研、实验能力的提高,而且会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使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自我发展能力进入良性循环。无疑,“开放”也是学科实验室管理改革的方向。搞好开放有两个含义,一是实验室开放和开放式教学,没有实验室的开放就谈不上开放式教学。实验室首先应向学员开放,使学员充分利用这一基地提高实验能力。然后根据情况适时地向全院教职员工开放,挖掘潜力为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服务。二是实验室对部队、社会开放,扩大实验室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扩大对外交流。实验室对外开放,既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实验水平和实验能力的提高,又可以更好地为军队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此应强化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逐步加大实验室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把实验室建成为具有学科特点、综合性开放实验室。

5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实验室工作任务繁杂,必须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规章制度。制度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高,是工作有序化的指南,是管理科学化的先决条件。目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工作中顾此失彼,或落实不利,也是直接影响实验室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观念的更新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视野,就不会有新发展和新局面。要实现实验管理的创新,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封闭保守、观望等待等。

思想障碍,以思想的解放带动观念的更新。改进工作方法,明确分工,完善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的目标、制度、计划、和工作的考核、评估。使实验室管理在目标、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一个紧密相联的有机整体。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监控,加强科学管理,保持实验室建设的稳步发展。使实验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有标准,行有规范,查有依据。

二是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即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要面向世界,走开放办学之路。要充分利用人类先进的技术资源,借鉴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功的经验,通过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带动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要树立超前观念。即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要面向未来,着眼明天主动进行超前性的研究论证与准备,高瞻远瞩地把握实验教学手段创新的方向与进程;舍得为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投入人力、物力,搞好基本建设,创造有利于教学手段创新的技术环境。

6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质量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6

治理结构:非独立建制模式对创新载体产权重组的制约

产权关系的界定和重组是多载体联合组建创新基地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现行体制下,不同创新载体基本上采取的是非独立建制模式,分属不同部门、行业和科研单位,具有不同的产权关系和功能定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都是依托某个大学、科研院所或企业建立的,采取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并不具备独立法人机构的地位,没有独立的人员编制,自然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科研实体。对此,管理部门仅能要求其“相对独立”。如历次文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都是“成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实现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底是国家的还是依托单位的,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各个依托单位的理解和执行也不一致。如设在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通常有三种模式:高校的二级独立行政实体;依托于二级学院的系一级的行政实体;依托于一个或多个学院的虚实结合的科研体。在这三种模式下,人事、招生、实验条件都要靠依托的院(系、所)或实验室主任去争取,严格地说,国家重点实验室名义上是国家建设的,实际上是依托单位的,其发展好坏取决于依托单位的科研实力和支持力度。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外,其他各类创新载体也有类似情况。产权关系不明导致这些创新载体的功能定位模糊、公共投入不足、评价管理随意等问题。

激励机制:各类载体的既有运行制度构成跨边界合作障碍

由于各类创新载于创新链的不同环节,有着各自的顶层设计、任务使命和管理制度。即使同一环节、同一类型的创新载体,也受所在部门或领域、所在依托单位的管理和影响,形成了既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跨边界合作所需的激励机制构成一些难以回避的障碍。

不同创新载体在趋同、融合下的利益冲突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各类创新主体曾经较为单一、明确的功能定位和边界划分变得日益模糊,在功能融合的同时,也形成现实的竞争关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时期依托各类创新主体建立起来的各类创新载体,由于欠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同样存在功能交叉及竞争关系,认定、评价、激励、约束等各项运行制度缺乏很好的衔接,部门色彩和领域色彩很浓。这些创新载体自成体系的运行制度在国家目标的制衡下,历经多次博弈和调整,形成了功能定位“趋同”与创新目标“分离”并存的现象。

决策机制:联合载体的学术交流甚于组织合作

为推动不同类型创新载体的开放、合作、联合,我国各部门、各科研单位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里继续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进行探讨。早在198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就提出鼓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原国家农牧渔业部、原国家卫生部系统的研究所和高校之间联合建立新兴交叉学科的实验室,且鼓励产业部门和企业同高校、中科院研究所建立跨部门的联合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包括重点实验室之间的合作、重点实验室与国内科研机构的合作、重点实验室与国外成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合作方式包括联合投入、共同立项、合作申请项目、联合举办工作周、研讨会等。1984―1993年成立了15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1999-2007年成立了9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2002年开始建立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为满足跨学科、跨领域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在2至3个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部门实验室的基础上,创建了跟国际一流实验室衔接、规模较大、学科交叉、理事会管理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试点工作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和2006年分别启动了两批试点。

这些联合实验室在实际运行中仍有各种问题:一是有的联合实验室成立的目的在于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子,后期联合流于形式。二是行政捆绑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参建单位在行政体制卜的差异,使得组织上的实质性合作流产,共同办公和联合实验的机制无法落实,只能各管各的,从组织合作蜕化为学术交流。三是联合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多为院系等二级单位,行政级别不够,没有权力实质性地加强与兄弟单位的联合,与依托单位以外的科研机构合作更为困难。缺乏组织整合的联合实验室在合作中顶多以虚拟组织的方式进行非正式决策,期望中的合作共建、协同研发、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等实质性联合决策机制难以实现。

可资借鉴的经验及完善治理结构与机制的途径

尽管对于依托联合创新载体组建创新基地面临上述困难,但在改革开放和对外合作的过程中,我国在公共研发组织产权调整和治理结构再造这一核心议题上,已经摸索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国有企业和转制院所的产权改革和治理结构再造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范围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拉开序幕。经过产权改革,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个人甚至外资相结合的混合产权结构,不仅有资本入股,也有科技成果资本化、劳动力等要素的入股。在国有企业的联合产权制度下.资本股东、劳动者、企业管理委员会三者融合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与此同时,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从2000年推行科研院所转制以来,原政府所属的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包含仪器设备、科技成果在内的国有资产通过委托关系实现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相关创新载体的联盟式合作

借助网络化组织的运行模式,我国一些创新载体在制度框架内探索了联盟式的合作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实验室、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红外物理实验室、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等5个研究方向相关、学术交流密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了“凝聚态物理及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联合网络系统”,之后成立了“固体微结构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等网络化的实验室联盟。2009年由8个国家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组成了“固体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联盟”,成为本领域的学术研究联盟、人才培养联盟和科学发展联盟。

共同设立联合执行体开展跨边界管理

要解决多个部门、不同性质单位共同参与的科研组织的跨界管理问题,“协调难、决策慢”是一个通病。共同出资设立联合执行体并分派专人管理是一种有效方式。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和iteR计划都采取了类似的机制。伽利略计划设置了联合执行体负责伽利略开发阶段的管理,在同一章程下保持各厅有足够的参与权、话语权。为系统实施和运营阶段的管理做准备,并通过竞标者之间的竞争,把伽利略计划实施和运营的特许经营权授予私人特许经营商联盟的联合企业。iteR组织在理事会下设管理咨询委员会、科技咨询委员会、财务审计委员会和测试包层项目委员会,组织内部的管理、技术和工程部门,以及国内执行机构。国内执行机构负责参与方与iteR组织的日常业务沟通。联合执行体尽管在前期可能需要大量的时间用于沟通和协调,但是一旦消除障碍达成共识,执行效率就会显著提高。

在现有创新载体基础上,应以契约制为基本原则,以提高公共科研使命、效率和质量为主要目标,通过更为刚性的组织间合作,建立和完善不同创新载体联合组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的治理模式。

鼓励多部门联合组建独立产权的新机构

由于非独立建制的模式并不利于明确产权关系和各方权责,在现有创新载体基础上组建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鼓励以独立产权的形式登记注册新的机构。独立产权制度可以淡化依托单位和人员身份色彩,也可避免松散联盟影响合作效果等问题。如果要整合的多个创新载体主要分布于一家单位内部,独立产权就不是问题。对于创新载体分散在多个单位的情况,可采取折中或过渡方案。在建设初期,各参与方按照贡献大小建立联合产权或紧密合作关系,磨合后逐步过渡到独立产权。研究人员由参建单位分派核心员工到联合基地设立的实验室,保持原单位的身份,接受原单位的考核和矩阵式管理。高级人员以固定为主,中级和辅助人员以项目组为核心,保持足够的流动性。

成立第三方管理机构和运营机构

在创新基地的建设期,政府部门可设立或授权第三方单位,建立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所有联合建设的创新基地开展规划、认定、评价、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创新基地的行政主管是政府部门派出人员,而不是从各载体中抽调人员组成。对于创新基地的运行,则由参建各方共同出资并派专人成立管理委员会,作为独立的执行机构负责创新基地的运营管理,主要执行创新基地的决策事项并向创新基地综合管理机构报告工作:

坚持理事会决策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综述

中图分类号:F091.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政产学研界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十分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共有409篇相关文献,其中科学管理类占156篇,工业经济类占92篇,企业经济占40篇,高等教育占28篇,工业类等也占有小部分篇幅。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相关研究涉及的最为广泛、活跃的研究领域是管理,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绩效创新、技术创新、实证研究等。本文通过分析2004年至今的文献,总结归纳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并从管理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绩效创新以及实证案例五个方面对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回顾,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难点。

二、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内涵

自主创新最先是由我国提出的。国外有关创新的理论虽然较为成熟,但是却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直接理论基础。我国的自主创新研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孙爱英等(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总的来说就是通过一定手段,获得自身独特的核心技术,并以此生产新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

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直接文献较少。张琦、万君康(2005)等人将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定义为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开发过程等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涵纳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创新能力及创新管理能力等多方位能力的综合创新。唐东、曲用心(2012)认为应该将自主知识产权与外部资源整合协调,适应国家和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价值。

三、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基于本文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内涵的定义,以及对近几年文献的总结,发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李茂萍(2009)将创新管理解析为六要素创新战略、创新文化、创新网络、创新人才、创新风险和知识创新,并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创新管理的对策。龙玲(2005)则认为管理的创新归为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和管理了制度的创新。陈柯羽(2009)以国家实验室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美英德法日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对我国国家实验室提出发展建议及战略对策。雷东(2009)借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机构、经费管理体系、人员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提出我国国家实验室管理应该从完善主管部门、扩大资金渠道、完善人员管理和建立实验室考核机制这几个方面着手。杨艳(2006)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内容包括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科研项目、成果和信息,在汲取美英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后,提出应从合理定位实验室功能、多渠道筹资、优化管理队伍、完善评估工作、推进网络化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

2、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制创新。杨艳(2006)对比美英实验室管理机制提出应加强资源共享机制、全员聘用机制、学科互动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朱映雪等(2009)认为应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保障机制,建立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危怀安(2005)等认为应该加强实验室开放、革新劳动用工、推进学术联合和健全竞争机制。易高峰(2008)等认为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宏观管理体制由科技部、依托部门、依托单位等组成,内部管理体制由理事会、室主任、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组成其运行机制主要由经费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公共研究平台支撑和评估机制组成。任丹、魏鹏(2008)以微观视角,强调作为实验室创新重要部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为研究对象,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首次将培养路径、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统一考虑。曾卫明、吴雷(2008)从“两会一主任”管理体制,财务管理和后勤保障机制,资产和信息共享机制,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科研组织和成果管理运行机制等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使国家实验室真正成为具有独立的人事、财务、资产等权利的研究实体为目标。

3、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李茂萍(2009)提出“数字装备实验室”应该在知识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三个环节进行创新,并且通过提高知识利用率和扩大知识量两种途径创造新知识。吕萍、刘卸林(2011)则通过并且通过调查结论证明,国际合作与科学论文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的合作、流动人员比例与科学论文产出均呈现正U型关系。以国际合作和流动人员比例衡量的开放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际合作与发明专利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而流动人员比例与发明专利产出具有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刘桂云(2008)指出要提升技术创新,必须发展特色优势,跨学科合作,拓宽科技创新范围,组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整合科技资源提升联合创新。甄树宁(2009)认为创新研究群体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且佐以清华的三大梯队为例,即以老一辈学术带头人为第一梯队,以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研究员为第二梯队,以及青年创新团队为主的第三团队,分层进行技术创新。

4、国家重点实验室绩效创新。刘大为(2004)利用数据包网络分析方法对山西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在结构性评价中用到并且利用聚类分析分析法对其结构进行评价,将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引入确定权重和指标体系降维研究。危怀安、王炎坤指出我国重点实验室取得的成就,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获得的国外专利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工农业生产、重大工程项目的核心技术突破、重大国防项目上仍有不足。袁润松(2010)将重点放在除了“投入”因素以外的能够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内部因素上,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其形象进行验证。结论表明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质量、人员和科研经费结构、管理水平以及开放交流程度等是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

5、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实证研究。俞前等(2007)总结了浙江大学在实验过程中加强科研自主创新以创建能源清洁的成功经验。汪艳霞(2008)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装备与技术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机制,总结出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和逻辑。李华威等(2005)分学科对湖北省内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内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总结双方的不同,吸收外省的成功经验,发扬本省的自身优势,从而提升省内实验室的知识知识创新能力,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

四、结论与展望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现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体系构建值得探讨。谢桂红(2000)将创新的特征归纳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预期成果的新。张琪(2005)等认为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和管理创新。但这一系列的文献都只指出了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创新特征,为构建创新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并没给出构建的对策或者方法,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阶段。因此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着重考虑的是怎么样去构建创新体系。

2、文化环境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容小亏。实验室的创新文化是在在实验室的久而久之的日常管理建设中积累形成的可通过教学、知识、科研等来激发创新行为的文化氛围。它体现着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果,为实验室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助于实验室人员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加其创新行为。现阶段直接研究实验室创新文化的文献几乎没有,仅仅只在实验室创新的大范围下有所涉及。在国家重点强调文化的今天,对于重点实验室创新文化的研究还需要很大扩展。

3、创新绩效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现阶段国内关于实验室创新绩效的研究并不具体。大部分都是指出我国现阶段实验室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分类。对于评估体系也有一定研究。王海燕将运行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资源状况、资源配置。李晓轩将我国现阶段的绩效评估方法总结为计量评价方法、专家定性评价方法、基于创新任务书的评价方法。但上面所有的研究都只是将评价方法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并没有形成实际性的具体指导。而且很多评价方法都很少涉及,例如平衡积分卡衡量指标,以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顾客和财务为四个指标。

4、构建由政府引领的产学研政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当前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的专业面较窄,研究内容单一,资金来源少,经济效益低,难以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协同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与产业园合作,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力。虽然创新技术的方向可以由市场指引,但推动创新的动力机制存在市场失灵,仍需要公共政策的调节,就是要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因此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并不只是实验室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于研究产学研政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而这恰恰是现阶段研究缺乏的。

虽然现阶段对我国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取得的巨大进步也不容忽视。随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创新能力研究的越来越重视,笔者相信在将来相关研究一定会更加全面细致。

项目资助:“江苏省江苏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苏科政264号”重点项目资助;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国家统计局软科学课题(2011LY076);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GLD013,12eYD018);江苏省软科学项目(BR2013074,BR201302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SJB790027)。

(作者:吴松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理论与创新管理,科技政策评价与管理;肖潇,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仲盛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书记,主要从事重点实验室管理和研究工作;汪敏娟、周一帆,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人员,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L11-06)开放课题课题组成员)

注释:

孙爱英,李垣,任峰.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J].科学研究管理2006,2.

张琦,万君康,庄越.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及其运行绩效的内涵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5(1).

唐东,曲用心.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2012.

李茂萍.“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管理研究[D],2009.

龙玲.面向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120-122.

陈柯羽.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初探[D],2009.

雷东.美国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n].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

杨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2006.

朱映雪,董伟武.论建立高校自主创新体制与机制[J].理论观察,2009(4).

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问题与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4):104-107.

易高峰,赵文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任丹,魏鹏.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及路径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2):85-87.

曾卫明,吴雷.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008,3:114-116.

吕萍,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6):185-192.

刘桂云.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科研管理,2008,9:37-39.

甄树宁.加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创新体系[n].改革开放,1994―2-13:28-29.

刘大为.陕西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绩效综合评价研究[D],2004.

袁润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运行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2010.

俞前,王家平.加强科研自主创新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

汪艳霞.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战略管理―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5).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创新

近些年,我校领导审时度势,针对新世纪卫生职业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任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对于保持学校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如何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硬件平台,我校积极探索改革,开拓创新,开辟了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新途径。

一、注重整合实验室体系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把实验室建设好、管理好,我们需要有行动的“纲要”,而规划正是我们的“纲要”。本着服从学校总体建设规划,统筹兼顾,既保证基础教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要求,又兼顾卫生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原则,我校的实验室体系规划是以学科为中心,朝平台化、中心化方向发展的,如我校建立了护理技能实验楼、解剖实验楼、医学技术基础实验楼等。

二、认真做好项目计划管理

本着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集约化管理的原则,我校实行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把好资源配置计划关。根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以及各项工作的需要和人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能,分轻、重、缓、急设立实验室建设项目。近年来随着我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按照规划逐批引进基础研究设备,为我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减少了向其他高校、研究所合作实验的项目,大大节省资金。实践证明,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

三、尝试实验室管理网络化平台化

近年来,我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始终把管理手段革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实验室管理网络工作平台,注重管理内容的充实和完善,把信息更新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随着卫生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特点的改变,及时调整我校实验室管理与使用,通过校园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实现我校实验室网络化管理开辟广阔的前景。

四、突出实验室管理职能化

保障与服务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两大宗旨,而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更多地注重保障,较少地提供服务。因此,应进一步改革设备管理职能,特别是要把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从管帐、管物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投入到为实验室服务中去。因此,淘汰更新旧设备,统筹规划,共享使用,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提高现有实验物资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首先,要对整个实验室物资和仪器设备重新登记造册,按种类、型号、数量、分布等情况分类统计。其中,根据集中共享和专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调整。将几个实验室都需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集中在一起,集中管理,集中使用;而对各种专业所需的不同仪器设备,则根据专业需要合理配置。按照性能建立专门的设备室,使相同性能、相近专业的实验设备做到统一规划使用,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师的工作效率。

五、实现制度建设现代化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仅仅是管理工作本身的需要,也是保障设备在教学、科研中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基础。随着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我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年代较早的管理制度已不再适用。管理制度创新要求建立和完善综合考评及奖惩制度。建立实验技术人员考评制度,有利于实事求是地反映他们的工作业绩。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工作量,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以及其它工作量等指标。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考核办法,对他们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并且按工作量大小来发放校内奖金,可调动广大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服务。因此,我们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调整,适应现时教学科研发展需要,使管理工作呈现出新的面貌。

六、做到实验室技术人员工作量化

人员管理创新就是加强实验室学术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思想稳定、业务素质高、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室学术队伍。通过定编、设岗、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建立起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在实验室工作岗位上,应引进一些稳定的、工作能力强的专职或兼职的实验教师或科研人员,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应按其实验教学任务、常规仪器设备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低值耐用品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等项目,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核定其工作量,并合理确定与理论教学人员的比较基准点,基本实现按劳取酬,为实验室管理带来了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永芬.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建设思路.中国科技息.2009:14.

[2]洪霞,徐钟林,陈建冰.实行项目管理的认识与实践.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n9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39-02

高校实验室不单单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研发新型技术的主要基地,亦是增强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创新水平与综合素质的关键场所。它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环境平台。可以说,高校实验室能否得到有效建设将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型社会构建产生重要影响。现在,我国高校持续扩大招生名额,学校在建设实验室方面所投入的精力和人力以及财力已无法有效满足其不断增加的需求,高校实验室开始呈现出一系列问题,若其各种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阻碍实验室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校教学体系向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教学。两者之间地位平等,并非主从关系,可以说两者彼此结合共同健全并优化高校教学体系。不过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对实验教学存在偏见,很多人将其视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工具,认为它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仅仅是对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种思想认识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相冲突,不仅不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会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1]。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正确认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形式,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保障。

(二)经费投入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保持逐年增加趋势,教育经费投入增长趋势已经明显滞后于学生的增长规模,学校用于学生的经费逐渐减少,特别是在保证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实验室投入的教学经费更是少之又少。纵观全国重点高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情况可能会好一点,而地方高校就差强人意了。实验室器材得不到有效维护与保养,部分实验教学必需的昂贵器材严重缺乏,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先进的实验技术与实验教学方法无法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而这势必会造成实验教学质量差、无法进行开放性实验等一系列后果,导致人才培养计划落空。

(三)管理体制与评估机制不健全

基于现行管理体系可将高效实验室划分为下述4类:(1)各院系独立管理与建设的实验室,其用途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本系部教学,二是学科钻研;(2)学校集中管理的实验操作室和实训基地;(3)部分纳入学校公共服务范畴的实验室;(4)用于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实验基地。在日常管理与建设中,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主要有构建并管理实验室、指定相关规章制度、部署实验管理人员、购置实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实验仪器、安排实验课程、安排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等。由此能够看出,实验室管理工作涵盖面广,事务烦琐细碎;作为实验室管理者,既要和教务部门保持良好沟通,还需要和负责实验器材管理的国有资产科等相关部门进行接触;当前所实施的管理制度侧重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忽略了对实验室的整体管理。另外,实验室评估体系存在漏洞,直到F在,还未就如何高效规范管理实验室制定相应的标准。

(四)实验技术人员培训有待加强

受传统管理理念以及管理体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实验技术工作者始终发挥着“教辅工作者”的作用,学校并未将其划入教师队伍中来进行管理,学校不仅存在忽略实验技术工作者的问题,还未对其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责任进行充分明确。有的实验技术工作者当前所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不匹配,是从其他专业转接过来的。因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大部分实验技术工作者学文化水平低,即便少数实验技术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较高,亦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从而导致技术人员工作不安心,人才流失比较严重[2]。事实上,实验技术工作者直接面向学生,其专业水准、能力高低、素质强弱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应重视并强化对实验技术工作者的培训。

(五)实验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目前,高校各院系实验室存在着以下问题:(1)实验室大多都是根据教研室要求、服务于本教研室而创建,实验室之间彼此封闭,教学资源无法共享与应用,导致实验设备资源利用率较低。(2)部分实验教学内容反复讲解,导致实验教学工作者的精力、时间以及实验耗材无法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严重的浪费问题。(3)专业联系密切的实验教学工作者之间未保持良好沟通,不利于综合改善实验教学质量。(4)实验室建设规格不仅非常小还比较全面,往往一个课题组安排在一个实验室进行,实验器材就会以分散的方式分配至各小实验室之中,导致实验器材利用率较差。(5)未基于长远角度考虑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导致其后续发展受阻。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强化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

应该正确认识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认清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在政策制度、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强化对实验教学的协助,保障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另外,还需要合理提高实验教学工作者的待遇水平,在职称晋升、评优奖励、进修深造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保证实验教学人员与理论教学人员享有同等的待遇。此外,还要采取措施积极举办一些学生实验技能竞赛活动,从而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高效开展。

(二)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投入

在强化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时,应有侧重点地合理进行,切忌毫无重点地全面一把抓,对此,可创建完善的投入长效机制,一改传统的分散投资模式,采用集中投资,强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在做好维护和保养现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经费,有计划地购买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高级精密设备,从而使有限的资金价值最大化。还有,要不断引入和研发新型实验技术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学校制定的整体规划中一定要包括实验室的发展规划以及器材的更新应用等内容,做好集中管理、统一建设工作。与此同时,还要科学配置实验室教学资源,降低资源浪费率,彰显实验室教学资源价值。

(三)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实验室的管理以前是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的,这就造成了彼此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职责分工不明确、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根据问题完善和优化实验室管理制度,优化管理体系,健全实验室运行机制,采用院、系两级分别管理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加大对创新机制的调整与优化,对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具体职责以及关系进行充分明确[3]。详细而言,在实施管教分离的实验教学制度的同时推行管用分离的实验器材管理制度。教学部门需要担负起编制实验室发展战略、明确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实验教学方案、落实实验教学方案、创新实验教学形式等一系列责任,而实验室工作者则需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器材、管理实验经费等相关工作,这样才能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总之,我们要创建一套可操作性强、高效且合理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实验器材、实验经费、实验工作者以及实验室等器材设施的集中管理。

(四)加强对实验教学人员的培训

强化对实验教学工作者的全方位培训,不断更新、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人员培养方案,循序渐进地组织实验教学人员培训和学习,以此推进培训目标尽快实现。具体可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强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对一些实验教学中涉及到的新技术、新概念以及理论知识予以重点培训,以此保证实验教学工作者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在提高其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院级实验室的主要用途是为全院各专业、各学科开展实验教学提供场所,其管理工作和维护工作由院级相关部门集中负责,而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验室未来发展战略则由教学系部来负责完成,实行管理与使用相分离的管理制度。系部实验室则有所不同,它是以学科、教研室、课程为单位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实验教学服务,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防止出现实验器材仅为部分人使用的现象,防止出现因教学内容重复而导致实验教学工作者精力、时间以及耗材严重浪费的问题。要定期组织专业联系强的实验教学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推动实验教学质量的全面改善。除此之外,须合理调整并优化实验室规章条例,促进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目标,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作为高等教学的主要构成内容,实验教学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找到针对性解决措施,比如,顺应时展需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实验教学队伍管理与建设等。相信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可为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奕,吴小平.高校实验教学创新的目标定位与对策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5(3):24-27.

[2]聂春燕,吴旭云.加强实验室改革和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长春大学学报,2011,(4):92-93.

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复杂介质;仪器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7;G48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6.02.041

现代化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素质和科学探索思维的摇篮。作为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教学实验研究平台,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正面临着现代化转型的磨合和信息时展的检验。目前国内的一些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香港理工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方法在某些方面可以为国内院校实验室所借鉴。

1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探究

目前许多高校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香港高校将英式和中式管理理念相结合,建立独具特色的管理责任文化,为国内传统实验室管理开拓了思路。坚持以学生培养、学以致用、科研服务和效率规范的管理理念,制定每学期学生实验室的实习课时,其他时间对校内所有学生开放,全方位地为科研和学生教育服务,致力于打造国际普遍认可的、规范科学的学科前沿创新基地。制定了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员岗位职责、校内外共享使用、安全规定等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条例,专门的校级监管,确保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实验室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所有仪器设备有专门的工作区域。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及监管制度,保证专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与管理制度相匹配。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实验室,采取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在设备维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根据学校规划制定的科研与教育目标,与校级其他部门在同一系统的不同分支下自主运行。该实验室管理细则根据其具体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内容而定,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该实验室作为力学、机械、航空航天等交叉学科的共享平台,在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下,展现出科技感强、利用率高和实用性好的实验综合环境,为培养动手能力强、思维敏锐和勇于创新的科研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实践举措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从2013年6月成立至今,积极吸取香港地区和国内优秀高校实验室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在切实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

2.1规范管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监管

在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研究中心的架构下,材料多场耦合力学实验室共有四台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一名专职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工作依照实验室制定的条例和制度开展,研究中心负责监管。实验室在建设初期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如《实验设备使用制度》《实验室管理员职责》《学生使用守则》《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办法》《安全卫生制度》等。在传统的行政院校管理制度纲领下,实验室借鉴并采取“统筹规划、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是指实验室实行公共资金、公共平台的统一管理和使用;“相对独立”是指实验室可在校级管理制度下,自主发展实验基地,扩充、更新、改造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实验室根据现有的教学和科研资源,从学科建设、结构层次、服务对象等方面,进行制度的优化整合,鼓励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参与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监管方面,实验室由中心负责人、团队成员、实验管理员共同组成自监系统。中心负责人统筹协调科研方向和实验建设,在学术上对各团队成员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团队每个教师身上,实行共同分级负责制。运用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团队内部监管数据共享系统,对管理过程实时查看,实现管理工作的数据化。这种制度的改变避免了管理滞后、管理工作信息不畅等缺点,保证了监管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确保了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1-2]。

2.2实验室与现代化信息结合的创新模式实践

武汉大学大力支持力学学科的发展,并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利用国际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创新实验平台,旨在为宏观—微观多场耦合多尺度力学科研与教育实验服务。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参数指标、运行工况、运行时间、部件情况等均录入专业实验管理的信息系统,可随时查看所有的资料。为保障设备时刻处于人员监管状态,实验室内仪器设备与管理员工作区与公共实验区实行透明隔断处理。对于实验室安全和卫生系统,实验室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安全防护系统从室内外监控、火灾警报分段控制、室内隐患防护、红外分布防盗到门口指纹识别等采用新型联体式管理,确保安全工作有证可查、即时有效。卫生系统方面,所有仪器设备的卫生和保养状况按制度严格执行。所有安全、卫生工作都被录入系统,团队成员和负责人可随时查看每一处区域的安全保卫及卫生状况,并根据情况同步管理调整。设备使用方面,按照“实验预约—设备预设—运行监控—结果处理”的使用流程进行管理。整个实验资源均对校内外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全部纳入实验室管理系统设备使用分支,与武汉大学设备共享信息数据平整衔接。从实验预约开始到实验完成阶段,均由系统分配指令,实验人员需按照相应步骤规范完成,每一步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不仅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完备性,而且简化了实验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通过以上举措,实验室已基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实用人才培养基地[3-4]。

3结束语

武汉大学复杂介质多尺度力学实验室,积极探索、借鉴和参考国内部分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经验,建立和规范了新型先进实验管理制度,利用系统化、实效化的监管手段,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整合实验资源,将实验室管理系统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效率,而且为力学、材料、机械等交叉学科搭建起了先进的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梁美娜.香港高校实验室的服务式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0):188-190.

[2]陆小珊,田岚,.高校实验室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4):7.

[3]侯亚彬,宫德龙,丁颖.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