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十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十篇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49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1

1安全文化内容

从狭义上理解安全文化内容,它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和精神素养。最早为安全文化限定的定义,说的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种种素质和态度的综合”,也就是说它主要是表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1]。但是也有人认为狭义上的安全文化是将安全知识与安全活动、安全教育、安全宣传等进行结合,从而开展的一系列安全活动。从广义上来看安全文化,它是与物态文化和环境文化相关的知识。一些人认为它是人们在进行生存活动的同时,为了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内容,还有人认为它是由于人类进行安全活动而产生的安全观念、意识、精神和行为等发展出现的一种文化,它既与实践物质相关联,又与行为、物态和环境等有一定联系。因此,安全文化关乎人们的行为,思想和实践行动。

2安全文化作用

2.1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观念。将安全文化应用在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工作者将安全意识渗透给教师,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给教师灌输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会促使教师对安全概念和意义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树立一个正确的安全意识理念,使之在实验过程中持以安全为主的态度和信念,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而能够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操作行为进行规范。使得安全管理变得科学合理,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保证实验室的安全。2.2促进安全管理。就安全文化而言,它自身凝聚了一种安全价值和精神力量。将它应用在学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够在人们进行实验过程中形成一种隐形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观念进行一定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促使实验人员自觉地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并在实验过程中促进安全行为的执行,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将安全文化应用到学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能够通过这样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知识的传播,促进教师安全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身为教师的职责,从而树立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的态度,并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2]。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关爱生命,注重实验安全为主体的实验氛围,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提高工作效率。2.3提高管理水平。将安全文化渗透到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发生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对他们的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促进了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相关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建设的越好,相应的工作内容就会越丰富,会对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起到促进效果[3]。但与此同时,安全文化的渗透为管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需要安全管理工作逐渐向安全服务进行转向,促进安全措施的改进,采取相应办法治理实验室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发展管理工作的细致分化,从而能够促进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提高管理水平。

3高校化学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内容

3.1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高校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这一过程要根据化学实验的污染程度进行,要将办公区域和实验区域进行分隔,促进不同化学性质有不同实验区域的划分形式的形成。要将容易发生连环反应的实验室区域进行隔离,保证合理分类和设置,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实验过程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社会发展。此外,还需要对实验室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范安装。化学实验药品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甚至有一些在摇晃的情况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因此,化学实验室要尽量减少对实验设备的移动和改造,保证水,电等管线设置的合理铺设,加强对实验设备的质量监管,针对一些污染性高,毒害性大的化学物品,要注意在实验室设置通风口,并保证室内气压处于正常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与此同时,要注意对实验室内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加强。其中灭火器,报警设置,急救箱和洗眼器等都是极为重要的,他们的放置位置和标志,性能等对实验的急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应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设备添置的重视程度,增加资金投入,采用先进技术,保证设备的应用性能,从而促进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几率。3.2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安全制度的文化建设,首先需要以安全为主要前提,构建较为严密的责任体系,对与实验进行相关人员责任进行具体明确,标注权责说明,从而加强过程监管,使安全管理形成具体体系,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保证化学实验运行的安全性[4]。其次,要对化学药品实施分类管理。不同的化学药品存在不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各种化学药品之间都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学校应该将不同类别的化学药品进行分类,并促进采购,管理和应用的规范管理,提高对化学药品的利用率,促进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发展[5]。最后,加强学校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安全建设,需要将具有危险性的化学药品进行特殊管理。例如:当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使用一些易燃易爆药品时,实验者需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置。并且针对危险性较高的化学实验,需要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进行,最好要有专业教师辅导的情况下进行,从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此外,一些化学药品的承装容器是高压易碎的,这就需要实验者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小心注意易碎的容器,并且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强化管理。

4结语

在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入高校化学实验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管理者对安全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从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物质文化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化学实验室的安全性能,促进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安全工作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仇念文,安绪常,贾继文,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81-185.

[2]鲍敏秦,张原,张双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188-191.

[3]王晔,李双,庄启亚.量规法在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0):278-281.

[4]徐烜峰,王能东,程五一,等.构筑火灾风险预警指标排除化学实验室安全隐患[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300-303.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2

1.1整理的含义

将实验室中的化学品以及玻璃仪器区分为要用的的与不要用的:把必要的化学品以及玻璃仪器与不必要的化学品明确地、严格地区分开来;不必要的化学品要尽快处理掉,减少安全隐患。实施要领:自己的工作场所(范围)全面检查,包括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制定要和不要的判别基准;将不要物品清除出工作场所;对需要的物品调查使用频度,决定日常用量及放置位置。

1.2整顿的含义

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并进行有效地标识。放置场所:原则上物品的归放地点要完全规定好;要按点、按类、按量保管物品;只放真正需要的物品。标识方法:放置场所和物品原则上一对一标示。

1.3清扫的含义

是将工作环境打扫干净,使工作场所处于无杂物、无干扰的状态。通过清扫,可以发现很多安全隐患。

1.4清洁的含义

是进一步的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一目了然;是指将整理、整顿和清扫这3个S的工作彻底执行,进一步形成制度和标准。

1.5素养的含义

是指每天持续做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从习惯变成一种思维,从被动变为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修养强调的是持续保持良好的习惯。

2化学实验室管理的特点

化学试验室水电气俱有、有大量的化学危险品、大量的昂贵仪器、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工作和学习。实验室的安全关系到各位的切身利益,实验室的安全包括人、财、物的安全:包括财、物的防盗,物的损坏,环境污染,最重要的是人本身是否受到伤害。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分为4大类,191个小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其中管理因素尤为重要。根据美国海因里希(HeinrichwH)灾害理论模型。化学实验室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为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硬件处于不安全状态,包括物理环境因素(如机械设备、压力容器、水源、电源、热源、光源、辐射、振动、噪音等)、化学环境因素(如试剂、烟、火、爆炸、气体)等。不安全行为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如思想上麻痹大意、生理上精神不佳、能力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等。化学实验室试剂种类繁多(酸、碱、盐、氧化剂、还原剂),许多化学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或有腐蚀性,实验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危险化学品包括:毒害品、易燃品、氧化剂、还原剂、腐蚀品、爆炸品、放射性等七大类。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中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至关重要,它为实验室的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

35S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

推行5S,要重点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化学相关工作者(包括实验技术人员、教学师生以及在实验室场所的保洁人员)对5S管理的认识,通过培训让大家理解5S的具体含义,了解如何组织开展实施。通过定期培训,让大家了解并且自愿去执行,提高理论水品,最终接受并认可5S的管理理念。实施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整理。对药品库全面盘点,制定化学试剂清单,根据实验安排分为要用的和不用的,不用的危险化学品(包括快过期的化学试剂)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根据学校化学品回收的相关要求,统一进行报废处理。腾出储存空间,减小安全隐患。

(2)整顿。对留在药品库的化学品分门别类放置,100%做好标示,一一对应。主要是归类,但是由于化学品的特殊性,在存放时应结合其化学性质,对互为禁忌物的危险化学品隔开放置,如果空间允许可以存放在不同的房间。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危险化学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实验室内存放;受日光照射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自燃、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应避光储存。

(3)清扫。将不需要的化学品清除掉,保持药品库和实验室内无杂物,无隐患状态。实验结束后将整个实验室打扫干净,不留死角,尤其是实验过程中残留的化学试剂要彻底清除,对于有毒的化学品和酸碱重金属的废液要及时处理。药品库的主要负责人是实验员,实验室的清扫主要有学生轮流值日,加强学生的整洁与安全意识。

(4)清洁。每日安排专人检查实验室与药品库的卫生情况,制定卫生检查标准,形成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当天实验结束后,由专人将化学品送回到准备室,不允许留在实验室内。收回的化学品归类摆放,排除安全隐患。

(5)素养。化学实验室尤其是部级化学基础教学示范中心,面对的学生众多,对于化学品的管理除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外,学生是学习以及做实验的主体。因此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规范使用化学品更有利于管理化学品,尤其是危险化学品。只有全员参与并执行,形成习惯,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4实施5S管理的意义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3

一、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实验实训室,大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楼道窄,防火设计不合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大幅增加,用电功率增大,原有的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难以负荷。为防止计算机、投影仪等精密设备的失窃,各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为实验实训室加装钢筋防盗网,增设全密闭金属门等设施。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实验实训室财产的安全,但是阻塞了安全通道,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教育不够、安全意识缺失。首先,学校只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进展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把教学和科研绩效作为考核工作的量尺,对教学、科研安全特别是实验实训室安全宣传教育严重不足或趋于淡化。仅有极少数教师会在实验实训课程准备阶段――实验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有关的潜在危险和必备的安全措施;其次,实验实训者――学生和老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甚至从未引起重视。一旦发生意外,出现不测,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安全救护知识,紧急应对,难以尽快组织学生将事故消灭于萌芽或损失减少到最小,继而酿成大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缺位”。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体制为: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院校长负总责,安全保卫处等下属职能部门具体运作,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结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内容丰富、种类广泛、专业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火、防盗,大量涉及相应的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和技能。保卫处和实验实训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安检查,没有专业人员定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查和整改,难以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进行专业管理,不能有效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安全、无事故开展。

(四)安全管理制度较严格,制度执行不严谨的“错位”。绝大部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都制定了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但普遍存在执行不力、落实不细、权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不断加大,但专业和专职管理人员缺口较大,只能临时招聘非专业人员或学生到实验实训室“顶岗”。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设备以及实验实训中潜在的事故无从知晓,使得相应的安全措施形同虚设,难于落实。这些都给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实践证明,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让“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理念,“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全体师生都应接受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开辟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栏,安全知识教育网页,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新建实验实训室投入运行前、新设实验实训项目开始前都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平安校园氛围不仅使教师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更好地教育学生,也使学生接受熏陶,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培养安全行为的良好习惯。

(二)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首先,按有关规定和院校安全实际情况,成立以院校法人为首的、分管学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安全工作。并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其次,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管理细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规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第三,必要情况下,可在院校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科,全面负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实训室建设。(1)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研究制订以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标准,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2)实验实训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要保证实验实训室的房屋及水、电、等基础设施规范,实验实训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实训室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实训室安全标志牌醒目直观,实验实训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事故抢救设施完备,依此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作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检查的依据。(3)实验实训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实训室所开设的所有实验实训项目制订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操作。(4)制订和完善激励机制。实验实训室日常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不仅繁重、繁琐、细致和长久,且效应不易显现。因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4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实验室安全培训纳入研究生课程,加强学生素质培训。同时加强教师、管理人员、实验室辅助人员、进修人员等人群的实验室安全教育。(1)加强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实验室安全培训包括实验室基本常识、正确实验操作及个人防护。教育实验者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室的危险具有潜在性、未知性、突发性,要始终保持安全意识;实验室中化学试剂、辐射、传染性物质和未知的危害都易危害健康,要做好防护和通风措施;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不当、技术不规范都会引发事故[11]。(2)让实验者了解安全管理、仪器使用等制度。面对安全问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要了解实验环境,集中注意力;按正确步骤操作,不可过于自信;养成个人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清楚的实验,不了解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不明确特殊操作方法的实验,一定不能盲目进行。加强实验中个人防护,如穿戴化学实验白大褂、护目镜,乳胶手套、面罩防护等[12-13]。(3)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学生要会使用消防器材,如什么情况下使用灭火器、消防砂、石棉布等,不同环境,应用不同的方法;同时了解紧急自救措施,还要学会如何保护贵重仪器;了解紧急淋浴装置、紧急洗眼装置、医疗卫生箱在实验室的位置;正确使用废液桶、垃圾箱,废液和实验垃圾分门别类,不乱丢弃;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保证实验室的出口和安全通道畅通无阻,不准堆放物品、垃圾、装置、或设备。(4)加强实验室安全巡视和演练。对于管理人员和实验辅助人员,要求加强实验室的定时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和改正。重点实验室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演练。

2实验室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重点实验室以大型贵重仪器和精密设备为主,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分析、生物和生命科学、放射等等,这需要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仪器的安全和正确使用。重点实验室的仪器管理实行考核上岗制度,在使用仪器前必须参加仪器培训,并预约上机考核。上机考核合格后,可通过上网预约登记,自行上机使用仪器,实验室绝大部分仪器可24h预约使用。(1)上课培训。重点实验室面对硕士和博士生分别开设了“现代仪器分析与技术”课程,重点讲解现有仪器的基本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让学生知道要测什么怎么测,样品怎样处理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科研思路,也对目前世界先进仪器设备有进一步的了解。2.2仪器操作培训。重点实验室管理人员针对每一台仪器并结合实验室的特点编写了培训讲义,培训内容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基本结构、正确使用仪器的操作步骤,操作参数的设置,使用注意事项、故障汇总及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操作等。重点实验室每学期根据实际需求,不定期多次举行针对每台仪器设备的操作培训,要求将要使用该仪器设备的同学必须参加培训,学习仪器的实际操作。2.3考试后上岗。所有操作人员经过上课和仪器操作培训后,可预约单独考试,考试合格获得仪器使用上岗证方可独立操作仪器。经过培训和考核,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仪器操作,动手能力也大为提高,仪器故障率大为减少,维修费相应降低,提高了仪器完好率和年使用率。(4)档案资料的管理。对每台仪器设备应建立档案,包括仪器安装资料、说明书和配件资料、维护维修资料等,仪器维护、维修资料应及时归档将为仪器管理和正常使用提供了保证。

3建立实验室规章制度

3.1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重点实验室所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安全管理体系中[14-15]。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安全检查、仪器的管理使用、废弃物管理制度、危险标识使用规定、气瓶管理规定、应急处置预案等,重点实验室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查,全面检查完善和修改规章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放射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及废弃物处置等。

3.2制定仪器的管理使用制度

仪器的管理使用规章制度包括:仪器采购、仪器管理和使用制度、仪器操作规程、仪器的保修和报废规定等。仪器采购制度关系到能否采购到合适的仪器,仪器的功能和配置能否满足科研实验的正常进行。仪器的管理和使用制度是保障仪器正常运转,合理使用和资源合理分配的制度[16]。

3.3强化药品和危险品的管理

重点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管制药品(包括剧)和危险品(包括生物品和钢瓶),并建立所保管的样品名录清单,定期登记、收集、处理所有废弃物(包括放射性废物,有机废物)。装有废液的容器必须具有明显的标识,标识上应注明该废液的名称、组成、浓度、日期及该溶液废弃人的姓名,在指定时间内将装有废液的容器放在指定地点,统一处理。加强对钢瓶的管理,注意管路的检漏,长期不用的钢瓶或有问题的钢瓶及时送回厂里。

3.4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

重点实验室加强水电气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明火加热、酒精灯等安全管理,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和饮食。在使用易燃气体和试剂的实验室内不得使用明火。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一些大型仪器实验室设置稳压电源和不间断电源的应急保障系统,防止一些重要设备因突然停电而遭到损坏甚至报废;放射性同位素操作实验室进行辐射屏蔽设计和环境评估。每间实验室安装门禁系统,对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

4加强资料、软件和数据的安全与管理

4.1档案资料管理

档案资料的管理包括重点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有关文件和材料,实验室上报数据统计年度资料、仪器调研和采购资料,仪器安装检验资料、仪器说明书、有关实验室图片报道等[16]。重点实验室有专人负责这些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归档,这些资料有利于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和评估。

4.2软件和数据的安全与管理

现在大型仪器基本上都需要计算机控制和处理数据,需要系统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软件不仅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还涉及仪器稳定和数据的安全可靠。正版软件的使用能有效防止危害计算机设备和管理系统安全的因素,保证仪器稳定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他人非法删除和盗窃使用数据。

5结论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5

关键词:消化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消化系疾病实验室是进行学科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进行学科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相关学科和领域科学研究、开展正常实验室教学的必要保障。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狭义的生物安全定义为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转基因生物跨国越境转移时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危害或潜在风险[1]。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对于科研和实验的顺利进行,保障实验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做好消化系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做一简要概述。

1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

1.1作为课题组成员或者即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实验员,应该熟知所研究课题、实验的相关设计原理和操作步骤,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在实验中少走弯路,并且最大限度避免实验室生物危害。

1.2根据课题实验要求选择实验室。消化系疾病实验可以分为非感染性微生物实验,如各种非感染性消化系疾病研究,以及微生物可能具有或具有感染性的实验,如各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的研究等。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分为4级:基础实验室(BSL-1、BSL-2)、防护实验室(BSL-3)、高级防护实验室(BSL-4)。其中基础实验室(BSL-1)适合于已知其特征、在健康成人中不引起疾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危害性最小的生物因子的实验和研究,适用于消化系非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基础实验室(BSL-2)适合于从事对人和环境有中度危害(危险度二级)的生物因子的实验和研究工作,可适用大多数消化系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和研究。防护实验室(BSL-3)主要适用于处理危险度三级微生物和大容量或高浓度、具有高度气溶胶扩散危险的危险度2级微生物的实验研究。高级防护实验室(BSL-4)主要适用于外来危险因子,这些因子可以引起气溶胶传播的实验室感染和威胁生命。其中防护实验室(BSL-3)、高级防护实验室(BSL-4)在消化系疾病实验研究中应用较少。

1.3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牢记实验室规章制度。对进入消化系疾病实验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有利于提高实验人员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防范意识,是防范实验室生物危害最重要的基础措施之一。培训内容包括心理素质、检验技术、生物安全操作、实验室事故应急处理方法和原则、工作中潜在危险处理方法、感染预防措施等[2]。相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规范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知晓。

2重视个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生物安全防护是指避免生物危险因子对生物体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过程中所具有的意识和采取的措施。在进行消化系非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入基础实验室(BSL-1)工作时,需穿着工作服,在进入和离开实验室时,要做到在流水下按“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清洁,避免实验室生物危害。此外,根据实验要求,可采用个人防护设备,如口罩、眼镜、手套等进行防护。

在进行消化系感染性微生物实验,进入基础实验室(BSL-2)工作时,除必须按照实验程序操作、合理应用高压灭菌器灭菌外,工作期间还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此外,需限制人员出入,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实验室生物危害风险。

若需进入防护实验室(BSL-3)时,除上述防护措施外,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前需经过相关专业培训、接种相应疫苗免疫。

3遵守实验器械操作规范,防范实验动物所致的实验室生物危害

进入消化系疾病实验室工作,应遵守实验室内各试验器械操作规范,所有操作均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有调查指出,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柜摆放位置符合生物安全要求仅67.5%,洁净度合格率为75.8%,生物安全柜内微小气候检测指标多数合格率较低,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实验员在实验前后需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生物安全柜洁净。

在进行消化系疾病研究实验操作时,需要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如进行血清分离时需加强眼部和皮肤黏膜保护及防范血液或血清制品对实验室的污染;使用组织研磨器和匀浆器研磨消化系统各组织时,应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以减少气溶胶污染;使用搅拌器和振荡器进行实验样本的搅拌和震荡时,操作前应检查容器完好,使用时加防护装置,并在生物胺全柜中进行操作;使用离心机进行试验样本离心时,应检查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盛装实验样本容器确保密闭完好,并注意配平离心机;使用皮下注射器进行皮下注射时,应避免使用过的针头回套,以确保实验操作时生物安全。

在消化系疾病实验研究中,常需使用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大鼠、小鼠、家兔、犬等。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做到以下个人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①穿着防护服:如在基础实验室(BSL-1)进行动物实验时,穿着工作服即可;若进入基础实验室(BSL-2)进行动物实验时,需穿着实验室内专用内胆衣和相应的外层防护服;②呼吸防护装置:根据实验有无感染性选择普通外科手术口罩或n95口罩防护;③手部防护装置:根据实验动物种类可选用乳胶手套或不锈钢网孔手套;④头面部防护:根据实验需要可选用帽子、护目镜、面罩等。

4重视实验室试剂储存、使用安全

试剂是消化系疾病实验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部分实验试剂为有毒、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有放射性或易燃、易爆物质,安全储存、规范使用试剂是预防消化系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试剂的储存和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试剂应选择适合的储存容器和在储存条件下储存;②有毒、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有放射性或易燃、易爆的试剂应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双人管理,领用需核对用途、用量,建立双台账;③使用有毒、有腐蚀性、强氧化性、有放射性或易燃、易爆的试剂时应了解试剂化学性质,双人规范操作;④如不慎发生意外,应沉着冷静,及时正确处理。

5结论

实验是研究消化系疾病发病机理、发现消化系疾病治疗新方法、阐明人体消化机理的必由之路,做好消化系疾病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成功进行消化系疾病实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障,需要每个实验人员的共同遵循和不懈探索。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6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管理水平

前言:

近年来,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学校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学生实验课程的规划和实验室的建设上。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验课程的主要场所,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学校实验室规模也随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安全管理难度的大大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学校师生安全。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限制因素

(一)安全意识缺乏。意识决定行为,安全意识的缺乏是限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阐述[1]。一方面,学校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足,安全会议未能按时召开,且未能将实验室安全工作放在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导致学校师生及管理人员也对这一工作不予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平日里生活、学习事务较多,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也使其安全意识较为缺乏。

(二)安全建设投入不足。现阶段,虽然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展了对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但是在资金分配上,往往仅将资金投入到实验室器材采购、实验室规模扩建等方面,在安全建设上投入较少,安全设施配置明显不足。

(三)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甚至部分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很多具备安全管理制度的学校,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弱,缺乏专门的安全检查小组和系统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每个部门都可以管理,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各个部门又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及时负责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作用。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强化措施

(一)提升全员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重视安全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向学生渗透实验室安全方面知识。学校也应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并在校园设置安全教育条幅、张贴安全教育海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实现安全意识的提升。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的树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新实验室投入使用之前,应先面向全员开展安全教育。

(二)加大安全建设投入力度。安全设施的配置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为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也应加大对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新实验室建设中,应结合实验室专业特征,请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设计,尤其要重视水、电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性,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同时,对旧实验室进行及时改造,更新实验室通风设备和实验器材,保证安全通道的顺畅,设置齐全的安全事故抢救设施,从而提升实验室安全事故应对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设置红外安防、监控系统等,避免实验室危险物品流失,或是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

(三)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予以支持,因而,学校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特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从环保、安全、节约等角度,严格规范学校师生行为和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从而增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同时,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细化各部门及人员职责范围,加强监督考核,避免管理缺口,保证在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结论: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学校应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7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医院护理;护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管理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8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advancedconceptsof"6S"management,analyzesthecommonproblemsincurrentmanagementofinspectionlaboratory,proposessomerecommendationsandmeasuresofintroducing"6S"managementininspectionlaboratory,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standardizedmanagementofthelaboratory,cultivatinggoodqualityofthestudents,andcreatinggoodimageofthelaboratory.

关键词:“6S”管理;实验室;质量;检验检测

Keywords:"6S"management;laboratory;quality;inspection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166-02

0引言

实验室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理好实验室,使其充分地发挥作用是每个实验室管理者永远的课题。以下几点认识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关于实验室管理中引入“6S”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不断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1“6S”管理简介

最初的现场管理为“5S”,其内涵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SUKe)。“5S”管理最早应用于日本,后来被引入我国后,在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煤炭、建筑、制造、服务等,之后根据需要又引入了安全管理(SaFetY),称之为“6S”。对于现代企业来说,“6S”管理是非常实用的现场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在“6S”中关于现场状况改进提升的四项基本行动要素分别是整理、整顿、清扫、安全,其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先整理、后整顿、之后清扫,这三项工作是关联的,有次序的。清洁,是前三项工作的规范与标准。安全,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对原有“5S”的一个补充。在“素养”当中,可以把安全要素真正的融入原有的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6S”管理。“6S”的本质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的文化。卷烟工业企业通过“6S”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2实验室引入“6S”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质量意识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了检验工作质量和实验室管理质量工作。实验室的分析质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很多实验室都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建立了适合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也包括很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实验室。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监督,定期对第三方实验室进行监督检查。然而其在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员工的质量意识不高、主动性差,缺乏全员参与的积极性等。

“6S”管理在企业中应用比较普遍,作为一种现场管理方法,其对企业具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塑造单位形象、降低成本、创造干净整洁的工作场所等。

3实验室如何引入“6S”管理

3.1实验室的整理整理:全面检查实验室的整个工作场所;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评定标准,同时把不需要的物品清理出实验室进行处理;保证各设备和工具等都有序存放在指定区域,同时标识出来;设施和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检修等制度和记录放于指定位置,定期培训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未检、在检、已检、备查样品把样品分类标识和摆放出来。整理过程中应遵循有利于实验室长远发展的原则,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科学布局,使实验室的价值最大化。

3.2实验室的整顿整顿:指对整理之后实验室的设备和物品按照功能区(分类)进行定点存放。整顿的目的是使实验室的设备、物品一目了然,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整齐规范,保障实验室各个设备、物品存放的安全性,降低器材及消耗品的库存。

实验室整顿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场所、放置和标识。整顿中,要把握摆放“三定”、标识“三明”的原则,即摆放要定点、定容(包装)和定量;标识要名称明确、型号明确、性能状态明确。

3.3实验室的清扫清扫:就是实验室经过整理、整顿后,把实训室环境卫生、仪器设备打扫干净,使现场无垃圾、无灰尘、无残余物料的整洁状态。目的是巩固整理、整顿的成果,使实验室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尽量避免安全隐患。实验室的清扫应该要实行“责任制”,制订清扫规范和时间等各项有关清扫标准,重点加强对检验设备进行保养维护。

3.4实验室的清洁清洁:是指将整理、整顿和清扫这三个“S”的工作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规范化,继续保持清扫后的状态。目的是创造清爽明朗现场,维持上面3个“S”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持续保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不能仅仅依靠相关人员的自觉性,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清洁工作的顺利实施。

3.5实验室人员素养素养:素养可以理解为素质与修养,也可以认为是素质的养成过程。这是靠日常积累逐渐养成的一种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指实验室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团结向上的品质。对实验室管理而言,通过坚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活动和检查考评活动,能够使实验室人员得到很好地素质养成,固化优良的习惯,对检验能力、服务客户、团队精神等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6实验室的安全安全:就是指消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目的是保障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避免经济损失。实验室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错位放置、慌乱急躁等。②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器材损伤、物品过期老化等。因此,必须把安全贯彻到实验室“6S”管理中的各个环节。

4结束语

在实验室管理中引入“6S”管理,使实验室全体人员都参与到体系管理当中去,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创造一个干净、整洁、高效有序的实验室。开展“6S”活动,贵在坚持,为将这项活动坚持下去,首先狠抓制度建设与落实,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其次是加强培训学习,提升工作效率。再次,要加强对仪器设备日常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同时,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对仪器设备使用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验室必须重视检验工作质量,只有认真落实“6S”管理思想、方法,不断加大实验室管理力度,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并切实提高实验室检验技术能力和水平,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冬祥.“5S”推进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2]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北京: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06.

[3]由继红.引入5S管理办法,加强创新实验站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0,13(1).

[4]许立民.浅谈新时期下的实验室管理[J].科教导刊,2012:183-184.

[5]孔晓敏.6S管理探索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69-70.

[6]王国红,宗斌.6S管理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2):137-138.

[7]唐丽云,席力.创新性实验室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04-206.

[8]李秀青.企业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认可[J].环境技术,2011:41-44.

[9]陶小星.实验室管理中的几个需关注的问题[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3):57-58.

[10]李祖喜.实验室管理新思维[J].科学管理,2013(5):12.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9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和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场所,是高职院校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在实验实训教学上都加大力度,因此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实验实训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给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机电类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建设的现状

(一)未设立学院、分院两级专门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机构

学院和分院均没有设立各自层面的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机构,呈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情况。例如实验实训的消防安全由校保卫处负责管理,仪器、设备等资产由学院后勤处负责管理,实验实训室的日常运行由分院负责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是目前大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缺乏统筹,易形成责任不清的踢皮球现象,管理效率低下,易造成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盲区和安全隐患。

(二)未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与环保管理体系

机电类实验实训室的安全与环保管理包括防火、防盗、防触电以及防污染等方面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随着实验实训仪器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发展,很多早期制定的现存的实验实训安全管理制度已显过时,出现了许多规章制度的空白区域,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安全管理需要。

(三)安全与环保教育力度不够,安全特别是环保意识淡薄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安全环保的现象。虽然随着高职办学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对实验实训安全和环保已经越来越重视,但始终认为该问题不是重要问题,只要开开会、搞搞培训即可,不需要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实训安全和环保教育力度不够,很少有学校在实验实训之前进行深入的安全和环保教育,造成大多师生安全特别是环保意思淡薄。(四)安全与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无实验实训室维护、维修、环保、管理专项资金由于受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限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经费用到建设实验实训室、购买仪器设备上,而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特别是环保方面的投入很少。即使有的院校购买了安全和环保设施,也由于不够重视导致设备缺乏维护保养而年久失修,无法正常使用,仪器设备超期服役的现象也广泛存在。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未设立实验实训室维护、维修、环保、管理专项资金,导致需要维护维修时资金到位不及时,申请流程过长,对实验实训教学、安全等造成影响。

三、加强高职机电类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建设的对策

(一)设立校、院两级专门安全与环保管理机构,建设实验实训室管理团队

实验实训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必须在学校和分院层面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有专人负责,安排足够工作人员,建立起管理团队。然后将实验实训室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什么工作什么人负责,最好学校与相关责任的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每一份责任书上应明确责任人的管理责任,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等。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与环保管理体系

设立专门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机构,建立实验实训室管理团队只是第一步,有了机构有了队伍,必须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安全与环保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包括相关制度、规定的制定,工作流程的制定和工作责任书的制定等。管理必须是以制度为准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加强安全与环保教育,营造校园安全与环保氛围

加强全校师生的安全与环保教育,通过不断的教育营造校园安全与环保氛围。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专业的工作,应该从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逐步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规范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将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切实落实,以保证在实验实训室工作的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环境教育和实验实训室安全工作密不可分,只有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够逐步规范实验实训室安全操作规程,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大实验实训室安全与环保设入,设立专项资金

各高职院校基本都缺乏一个有效、科学的实验实训室定期维护、维修和保养制度。实验实训室可以采用轮休轮作制度,既能确保实验实训室正常工作,又避免了年久失修的问题。应设立实验实训室维护、维修和环保专项资金,形成实验实训室定期维修、养护制度。专项资金的使用应高效,用到实处。特别是实验实训室环保类使用资金,应逐步加强投入。

四、小结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教育信息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201-02

安全是人类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有活动的基本前提,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永恒课题。大学生是国家崛起之实力储备,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旦发生大学生安全事故,便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还关系到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1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实验室作为大学生基础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的重要平台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它虽然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研究内容和方法丰富多样、安全规范侧重各有不同,但是它却表现出了很多共同的特征:如大学生(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实验人员是高校实验室的主体,实验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实验室使用频繁,存放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实验室一般都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它们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有腐蚀等特性;部分实验要在高温、高压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条件下进行,部分实验还会排放有毒物质[1-2]。实验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就极可能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不但会对仪器设备造成损坏,甚至还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危害,使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都会蒙受重大损失。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中出现了大量的安全事故,如上海某高校实验室爆炸导致两名研究生面部和眼部深度烧伤事件、北京某高校化学楼爆炸起火导致一名博士后死亡事件、多起实验室发生火灾等,给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敲响了警钟。综观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绝大部分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留下的安全隐患,但本质原因都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1-3]。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安全意识的淡薄以及安全技能的缺乏往往还容易使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类似的安全事故,例如,学生宿舍违章电器导致火灾、野外实习操作不规范导致受伤以及网络、电话诈骗导致财产损失等等,影响极为严重[4]。因此,在大学生范围内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保障大学生安全、维护校园安全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

2现阶段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相比较,国内大部分高校由于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验室安全方面的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几乎都尚未开设相关的课程,也就是国内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其它专业素质教育的水平,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7]。

(1)整体上对安全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未将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教育纳入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常规教育体系;

(2)传统实验室安全教育(如培训、讲座等)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易受教育培训安排的局限,难以保证每个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能受到全面而系统的安全教育;

(3)缺乏具有不同高校和专业特色性的安全教育的教材,课程的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为主,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不够宽;

(4)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又系统的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的w系。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建立以强化大学生安全素质意识为中心的安全教育理念,就必须结合21世纪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的新时代特色,提出建设创新化课堂教学内容、信息化课程教育和考核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方式,以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特色作为课程基础,以打破传统的信息化安全教育和考核模式作为课程重点,形成一套大学生实验及实践安全教育及考核体系,为推广、建立和强化高校大学生在实验与实践中的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避免实验室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提供重要保障。

3新形势下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探索树立大学生全面安全素质和观念的安全教育培养模式[8-9]。在创新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课堂理论授课结合实验室实际演练的教学方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实验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以及事故应对措施,强化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观念,探索寻求符合不同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安全教育应确保内容广泛充实,涵盖“消防安全与保密”、“用电用气安全”、“仪器设备(含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化学危险品使用安全”、“化学实验操作安全”、“化工过程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医药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事故应急处理”、“实验废弃物处理”、“野外实习及户外活动安全”、“自然灾害及事故防范”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安全等多个方面;同时注重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调研交流,借鉴国外高校在实验安全教育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大学生全面安全素质和观念的安全教育培养模式。

第二,构建推广实验与实践安全网络信息化教育试题库及考试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具备院校特色的信息化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网络题库,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在网上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自学和模拟考试测验,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安全教育的不足[10-11]。实验与实践安全教育考试系统是以网络安全教育题库为基础建立的,要同时具备考生管理、题库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参数设置等后台管理功能以及在线学习、模拟自测、考试测验、成绩查询等前台功能,能够同时完成多个大学生的网上学习和在线考试等任务,是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的平台,也是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的培训平台和考试平台,即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前提依托。

第三,健全大学生及实验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的支撑体系[12]。在高校范围内构建一套围绕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教师以及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的支撑体系,如建立实施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等,确立以培养学生全面安全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理念,强调安全素质的形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安全教育应贯穿和融入校园学习的全过程,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4结语

安全意识与技能因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而更显重要,安全是人们追求一切美好生活目标的根本,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石。全面的安全常识、良好的安全意识、积极的责任意识以及事故应对技能是公民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进而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而高校在对学生在实验室安全素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将有助于逐步引领和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对于社会进步的促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洪涛,骆永忠,应航,等.大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4):216-219.

[2]赵雪.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4.

[3]贺锦,乐远,赵艳娥,等.构建规范化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5):15-18.

[4]宁羚妤.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6(27):230-231.

[5]刘浴辉,向东,陈少才.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171.

[6]孟令,张洋,刘艳,等.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的设计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8):12-15.

[7]钱大海.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中国人,2016(7Z):181.

[8]黄凯.北京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1-4.

[9]应窕,何旭昭.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31(8):115-117.

[10]曹沛,李丁,赵建新,等.新型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