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下隧道工程技术十篇地下隧道工程技术十篇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26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1

关键词:隧道;地下工程;技术管理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undergroundengineeringandtunnelconstructionhasbeenwidelyattention,thisarticlethroughtoourcountrythefirstsummarizesconstructiontechnologylevel,andthenthetunnelandundergroundproject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managementworksimplydiscussed,andthedevelopmentdirectionforfuturetechniquewasdiscussed.

Keywords:tunnel;Undergroundengineering;technica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绪论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也在进步着,科技也是如此。地上建筑行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比拼,而相对的低下建筑也在进行的,对于地下工程的建设也成为近几年来的热门,在中国随着一批大型建设工程的成功落地,引发了一股设计施工的热潮,比如青藏铁路等项目的顺利开展,也为我国相关施工科研技术的水平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对于大型隧道等地下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我国地下隧道等相关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技术的完善和总结是未来发展的必备因素,同时也是安全施工提高保障的有利条件,这些都要求着我国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地发展。

中国地下工程现状

改革开放迎来了我国地下工程建设技术的春天,同时相关的配套的开发技术也去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更是如此,从隧道铁路、公路、城市地铁等等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同时设计技术与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1交通隧道

隧道属于地下工程,主要是指铁路、公路以及地铁隧道的建设。目前在我国,铁路的隧道不论是在长度、设计技术还是施工技术都处于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领先地位,地铁方面的建设目前运行中的城市并不多,长度也不长,在建的工程相对较多,在地铁已经开通的城市也正在进行扩建工程建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有公路隧道的建设,但是由于那个时代的各方面技术受到限制,所以公路隧道的发展规模并不大,大多数都是集中在短小的隧道建设,很难出现较长较大规模的隧道设计,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有效提高我国运输行业快速安全的发展,开始投建了一批公路隧道,其中有辽宁八盘岭双线公路隧道,总长达到了1600m,这些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拥有隧道近两千座,有很多隧道长度都超过了10km。

2.2水利水电隧洞

水利水电隧洞工程是指水工隧洞和地下厂房,其中隧洞是指包含引水隧道、导流隧洞等等,而地下厂房指包含电站主副厂房在内的相关不过水的洞室。我国水利水电隧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大力发展,并且小有所成,建立了一批著名的水电工程项目。

2.3地下工程

作为我国地下工程主要是包括市政管线工程,地下商场等等地下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不断的发展,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城市密度增大,为了保证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各种设施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比如电气等等,这就要求管线需要进行更加优化的设计,以及对于旧有的管线进行完善的改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城市地下隧道建设上的,目前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多,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地下商场等项目,由于地下工程防灾抗灾能力强,且受干扰小,所以越老越受到关注,同时,一些地下储库也不断发展。

我国地下施工技术现状

3.1新奥法

我国目前地下施工方式主要采取的有新奥法,所谓新奥法主要是指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技术,而在我国我国经常称之为锚喷构筑法。对于该法主要是利用于地下隧道的建设,新奥法的主要优势是施工时对于地面上的干扰很小,同时建设的投资成本较低,而且由于在我国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使得其运用技术经验也比较成熟。新奥法在使用中,对于岩石地质主要是通过分布或者全断面的开凿,而对于土质地址层,会通过先加固然后再开始开凿的方式,对于有地下水的工程中会采取先降水然后在施工的方案。新奥法主要针对的工程项目是岭隧道、地铁以及地下厂房等。目前是我国主要采用的施工方法。

新奥法在世界地下工程领域也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发展和,很多国家的项目都采取了新奥法进行施工。根据我国特有的地质状况,新奥法也不断发展创新,开发了新型的浅埋暗挖法,其优势主要是对于特殊地质层的适应度灵活度比较高,目前我国地铁施工项目多采取新奥法进行开发。

3.2盾构法

盾构法的使用要追述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那时候上海需要进行城市低下排水系统的建设,采取的是传统的盾构机进行施工。随着时间来了八九十年代,我国对盾构法进行了更多的创新比如采取的方式有压气式、网格式等转换成泥水式、土压式。盾构法主要的优势是施工过程安全、快速且不会给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比较环保。目前我国很多地铁等工程都适用该方法。随着盾构法在施工项目中的长期使用和发展和,其施工技术水平等也得到了更快的提高,新兴技术的改变使得盾构法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适用于各种地质项目。

盾构法的改善还包括了四点:首先参与盾构机的设计,使其更加适合项目的开展,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相关的设计制造水平。其次更加熟悉的使用盾构隧道的技术方法和计算技术。再次掌握了相关的技术,使得工程的建设更加的安全和高效。最后,关于不用地质条件的施工经验都不断的提高。

3.3浅埋暗挖法

浅埋暗挖法是从新奥法延伸出来的,这主要是是1986年北京地铁项目的建设中,中国设计师创新了修建方法,其主要是针对新奥法不适用与松散土介质围岩条件地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会产生污染,同时适合各种大小隧道洞室。浅埋暗挖法主要是通过对于土层开挖短时间的自稳能力,采取的支护措施,由于浅埋暗挖法能够节省很多拆迁掘路等工序,所以被普遍采用。

3.4钻爆发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类型也繁多,对于地质比较坚硬的岩层更加适合钻爆发的使用。钻爆法的使用有很多开挖方式,比如正台阶法、反台阶法等等,对于爆破,初期支护等都有更多方式的选择。其采取的防水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防渗漏措施。

我国的研发通过多年的施工经验,总结出来很多更加适合各种地质的新技术,比如冻土区的施工工艺,比如过江隧道施工中的水平冻结法等等。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发展

4.1地下工程发展趋势

在我国地下隧道工程的不断发展,是与国家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同步的,可以说想两者是相连的,地下工程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腾飞也提升了施工技术发展。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对于隧道交通、水电工程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是为了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对于沿海城市,地下连接等工程也都在迅速的发展。我国在各种交通隧道以及水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建设了一大批大型的工厂项目,使得我国地下工程建设走入了一个更加繁盛的发展时期。

4.2地下工程发展前景

由于有巨大的财力支持,很多地下工程都得到了支持和发展,而针对不断开发的城市,以及人口密度大的问题,使得地下工程的需求更加大,近十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地下资源的使用和建设城市发展的条件,而城市的告诉发展也给我国带来了更快的经济发展高潮。使得一些城市成为发达城市。

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地下工程的不断发展,在不断的累计经验和建设的过程中,地下工程建设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由于很多城市响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策略,更加需要地下工程的建设,这对于相关的施工技术的要求也更加的高,相信在未来,我国的隧道地下工程会拥有更美好的前景,同时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张晋毅.中洞法开挖的地铁车站施工力学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

[2]王明远,马保国,高延继,周庆.武汉长江隧道盾构管片混凝土渗透性能研究[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9

[3]康立清.深埋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8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2

关键词:科技发展隧道技术带动展望

1前言我国是多山区,多高原地貌,运输交通不方便,信息的交流也存在着特别大的障碍,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我国也应该发展隧道技术。

随着我国各个领域的先进化,我国的隧道技术也有了特别大的进步,也发明了不少的先进手段(如tBm掘进技术、盾构法技术、新奥法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的隧道技术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我国隧道发展的部位,这些部位集中在长大深埋隧道、过江过海隧道、引水隧洞、城市地铁等不同用途的隧道及地下工程不断修建。

我们都再说20世界,桥梁,铁路的发展占据了我国运输业的很大的比重,那么21世纪我国的发展就是隧道工程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的向地下发展。因此,隧道及地下工程修建技术将不断发展更新,也将更优质的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2隧道修建技术发展简述

2.1隧道修建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在是局限于运输一个方面,已经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传递,在20世纪以前,我国的隧道技术与使用过于单一,在二十世纪后,城市的地下运输隧道逐渐得到饱和之后,隧道技术又逐渐的向军用化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化学科研机构也在不断的使用隧道来进行工作。

2.2勘察设计向一体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隧道工程深埋地下,修筑在岩土体之中。这种施工方法已经不是单一的人力作业可以满足的,就算人力可以进行作业,如果没有技术层面的支持,不能正确的分析岩石土层的性质,单纯的土工掘进是不可取的,所以,这也就说明了,是科技推动着工程的发展。

当前隧道工程勘察设计一体化与综合地质勘探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隧道的技术逐渐的向科学化,智能化发展,这样的先进手段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隧道的运行好坏也就直接被人工智能的机器来控制。

2.3新奥法施工技术的应用,新奥法隧道技术的出现,是隧道技术的一个划时代的代名词,相比于传统爆破掘进的方式来看,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的随心所欲的应用,在一些断面层,碎石层,岩土层的地貌时,爆破技术需要极其精确的控制才能不导致隧道坍塌,但是,新奥法就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随着岩石力学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施工与新奥法的结合施工,完全的取代了传统的钻爆法施工,这样的新颖的施工方法省去了不少的不必要的麻烦。当前我国的施工理论就是控制爆破机械施工,遵循“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施工工艺的理念,并且相比于以前,我国的的技术发展逐渐的向全断面,半段面发展,技术也逐渐的成熟。

2.4隧道施工机械化装备水平向现代化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机械化装备能力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无论是钻爆法施工,还是新奥法施工都离不开这些机器的使用,这样的施工环境也造就了成熟的隧道技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是科学技术带动了隧道技术的发展。

(2)出现了隧道掘进机,盾构机。以前的传统方法就是利用化学,物理方法来改变岩石的结构来进行施工,现在可以利用挖掘机进行土工作业。

(3)在目前这种机械化施工的前提下,不管是辅助作业机器,还是主要施工机器都是由电力提供能源,所以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能源消耗问题也应该被解决。

2.5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个机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目前我国这方面最先进的设备就是,地质成貌仪。这种机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做出比人为更科学的预测。所以,在施工以前,这个机制的现场勘探可以正确的进行预测,这种地面是否适合作业,可以有效的减少支出,预防施工过程中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实践证明预测监管虽然不能全部准确,但是大方面的估测还是准确的,往往这种大方面的预测是可以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的,减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的损失。

3几点体会综上所述,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3.1隧道工程的重点问题就是管理者,与设计者的技术问题,在施工以前我们要注重隧道所依据的地形地貌,这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隧道能否继续建设下去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3.2科学规划施工场地和充分利用有效资源隧道施工。隧道内的空间是否可以满足正常的运行,施工过承重,是否可以提供有效的资源,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场地的有效规划是一个重点问题,必须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做到各得其所,互不干扰,增强吞吐能力。

3.3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必须符合“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是隧道建设的根本理论基础,人文化,是隧道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要解决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科学方案都是经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讨才能最终定下来的一项方案。

3.4利用科学手段控制隧道内的空气,湿度,温度保证工做人员和乘客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而且,我们还要保证,隧道内的排水给水系统,防火防灾系统是否安全科学,是否可以保证正常的运行。

3.5发动科学手段,不断的在隧道技术中融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手段,保证隧道的质量与方便,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钻爆法技术,tBm掘进技术、盾构法技术,多功能管棚钻机、tSp、地质雷达等器械与技术是我国最近最优秀的工程手段,这种手段已经逐渐的被满足被应用于科学发展隧道技术。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单单出现在我们国家,也是目前隧道技术界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力量不够不能够解决这些矛盾,那么这样一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就变得非常的有必要了,只有国家的科学技术手段上升才能解决隧道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是科学技术推动着隧道技术的发展。

结语

为了我国的隧道行业能够发展的更高更,走的更远,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上来,这样一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带动我国的隧道技术,不断的融合带动,我国的隧道行业就能得到最持续的能源。

[1]毛建安.秦岭特长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应用.世界隧道.第4期.1998年.

[2]刘为民,毛建安.综合地质勘探在秦岭特长隧道中的应用效果.世界隧道.第4期.1998年.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3

关键词: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

前言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有其自身的特点,此类地区一般含水量非常大,并且施工的安全度无法保证,具有一定的施工风险,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利用的技术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施工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因此,做好施工现场的调查工作,运用科学的技术进行施工尤各重要。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的选择

1.1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小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在进行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当断层面以及破碎带宽度较小的时候一般说明该地区的岩石块比较大,并且岩石较为完整和坚硬,对于这样地区的隧道施工,一般选择一种施工方法施工即可,并且要避免多次更换施工技术。比如可以缩短每循环的开挖进尺,加快进行挂设钢筋网、设立钢拱架并立即喷射混凝土,利用常规的初期支护技术做好支护施工,然后开始执行后续工序相应的操作。对断层段还可以采用加厚混凝土的方式进行加固等等[1]。总之,在针对于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小的隧道施工的过程中,通过确定一种施工技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就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人员的安全。

1.2断层及破碎带为一般宽度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当断层及破碎带为一般宽度的时候,相比于宽度较小的断层及破碎带来说,其施工的难度相对增大,并且应用的施工技术也相对来说要复杂的多,主要是由于这类断层及破碎带的岩石也相对来说较为破碎,施工的时候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并且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选择施工技术,然后再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够确保施工的效果[2]。针对于一般宽度的断层及破碎带进行施工的时候,需要做好初期的防护工作,运用科学的防护技术做好施工的安全工作,并且可以采用加密径向锚杆、加密超前锚杆、喷射加厚混凝土、钢筋网和栅格架的方式进行加固,可以通过超前小导管向隧道顶端拱部注入混凝土浆,做到对岩体的加固和超前支护。

1.3断层及破碎带地表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断层及破碎带地表的时候,其主要的施工原则为防好地表水,做好隧道外预加固。通过相应的浅埋暗挖技术实现对水害的防治。由于断层及破碎带地表,当遇见多雨的季节,容易遭受到淹没,甚至是塌毁,造成隧道无法正常通行,甚至是出现人员的伤亡[3]。因此,在实际的施工中,需要运用相应的浅埋施工技术,做好浅埋的施工工作,该技术的主要施工包括地表锚杆、地表注浆加固、地表排水槽等,通过控制地面砂浆锚杆的直径、分布形态和杆间距离,要确保锚杆对周围地面的加固,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好水害的防治施工,确保隧道的施工质量,有助于实现隧道竣工后的良好使用。

1.4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大时的隧道施工技术

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大的隧道施工难度最大,应用的施工技术也最为复杂,在实际的使用中,施工人员选择的施工技术不能单一,应该运用多种施工技术共同施工,但是前提条件是需要与施工的情况相结合。由于当断层及破隧道宽度较大的时候,这样的岩体非常的破碎和松散,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搭设管棚,采用注浆管棚和钢架超前支护半断面的方向进行开挖。在宽度较大的区域应该在管棚支护下先挖掘上半断面,当径向锚杆、钢筋网、钢拱架及喷射混凝土等初期支护结构初具支护功能后,再进行管棚支护下部的挖掘。

在针对于断层及破碎带宽度较大情况下的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还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了解实际的施工情况,并及时及项目技术人员反馈。如果在施工中出现如选择的施工技术不合理,施工质量不达标,无法到达施工技术要求等问题时,需要及时联系设计单位商量施工措施,及时的解决施工中的问题,避免由于盲目的施工造成施工安全隐患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质量和隧道日后的良好应用[4]。

2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要点

在进行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全面了解隧道施工的工艺及其施工技术要点,实现对断层及破碎带隧道的施工控制,下面针对于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2.1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工艺流程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的施工流程与一般性隧道施工流程要复杂,并且对其技术要求也更为的严格,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施工,其施工流程大致为如下:

通过以上施工流程进行施工,能够实现良好的施工效果。

2.2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要点

在应用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的了解其施工技术的要点。本文主要探讨了3种施工技术的要点[5]。一,超前锚杆技术要点。超前锚杆技术是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中的一项非常关键的技术,在应用该技术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控制好锚杆的位置以及方向,只有确保锚杆的位置和方向正确,才能够确保施工质量。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进行早强药包的应用过程中,如果出现着结块的现象,坚决不能应用,以免影响到施工质量[6]。二,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在应用该技术的时候,需要注意在钻孔之后,要将钻孔吹洗干净,并且小导管应对中插入。另外,在进行浆液配合的过程中,其配合比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执行,确保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三,大管棚超前支护技术。控制好管棚的角度,接口及注浆,能较大的减少断层段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结束语

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技术包含的种类非常大,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隧道施工人员不能盲目的根据自身的经验选择施工技术,应该对施现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进行充分的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选择施工技术,这样才能够保证选择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进而实现良好的施工效果,提高断层及破碎带隧道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金虎,张凯,施春晖,陈礼兵.慈母山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技术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02).

[2]刘天亮,陈汝先,刘建达,许海标,尹俊涛,张晓炜,王场.隧道在断层破碎带现场量测设计与分析方案[J].山西交通科技.2012(02).

[3]赵存明,沈斐敏,张燕青,吴存兴.公路施工隧道含水断层破碎带的探测[J].西部探矿工程.2011(03).

[4]杨军峰,潘淡浓,王小龙,光明,薛春瑞,戴保库.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其地面沉降控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12(01).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4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影响因素;监理;控制要点

我国的交通事业在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公路建设不仅关乎到民生,还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很多地区克服了地理环境限制建设公路,隧道工程是其中的重要施工环节。隧道工程往往处于地理环境非常复杂的区域,包括地质条件和地形等等,都不具备公路建设的条件,就会采用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隧道工程作为大规模的工程,不仅施工技术多而且复杂,对专业技术也具有很高要求,特别是隧道工程环境中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就必然会使得隧道修建中产生各种质量问题。为了保证施工质量,根据隧道工程实际需要将监管措施制定出来是非常必要的。

1隧道工程施工所具备的特点

1.1隧道工程施工具有隐蔽性。隧道工程属于是隐蔽性的工程,隧道工程施工也必然带有隐蔽性的特点。施工中,往往可视面只有一个,其他的施工都是隐蔽性的,这就必然会存在很多难以预见的状况。即便工程施工中留下隐患,也难以及时发现,也无法做出判断。1.2隧道工程施工具有动态性。隧道工程所在环境往往地址环境复杂而多变,施工中,这种变化必然会产生各种偶然因素,导致施工设计与施工现场不相符合。这就说明,对隧道工程进行设计,不仅要进行施工现场勘察,还要对当地的围岩状况充分了解,以使得隧道设计具有动态性,以便于施工现场条件产生变化时便于对初始设计进行修改。1.3隧道工程施工具有风险性。隧道工程施工所在区域往往环境条件恶劣,多数的施工都是在山洞中或者在地下展开的。即便是在同一个环境空间中展开作业,也会对各个作业环节的技术要求有所不同,包括掘进技术、支护技术以及通风技术等等,都要根据施工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保证各个施工环节之间密切相连,这就必然会使施工环境局促,而且不同的施工技术之间相互干扰,其中必然会存在风险因素[1]。另外,隧道施工中,恶劣的环境条件对施工人员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还会造成生理问题。特别是隧道施工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多变,缺乏稳定性就必然会存在风险,使得隧道施工中随时都有危险事故产生。

2隧道工程施工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

2.1影响隧道工程施工的人为因素。隧道工程施工中,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缺乏稳定性的因素。要对隧道工程施工以有效控制,就要对施工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予以详细分析,将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制定出来,用于施工中发挥管理作用。参与施工活动的工作人员要对施工中的基础性工作予以控制,基于此分析各种干预形式。由于施工中会存在见利忘义的现象,即施工人员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忽视了工作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就会存在施工管理程序调整的问题,这必然会影响隧道施工质量。2.2影响隧道工程施工的硬性因素。影响隧道工程施工的硬性因素包括材料因素和设备因素,贯穿整个的隧道施工过程。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材料。要确保施工材料符合相关规定,就要对影响材料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考虑[2]。这些因素往往是导致材料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影响隧道工程质量的基本因素。隧道工程施工中,施工设备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对象。要对施工设备进行控制管理,就需要施工人员重视设备检查工作[3]。但是,由于施工人员忽视了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就必然会对隧道工程的施工造成负面影响。2.3影响隧道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措施。隧道工程施工中,采取科学合理地技术控制措施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但是,进入到具体操作中,就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技术控制措施难以发挥作用,通常会体现在施工程序改变或者对施工程序作出调整,这就必然会对后续的施工造成不良影响。要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做好技术控制工作,就要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使得技术控制发挥时效性。

3隧道工程施工的监理控制要点

3.1隧道工程施工中开挖现场的监理控制。隧道工程施工对开挖现场会存在超挖和欠挖的问题,监理人员进行开挖质量检查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中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对于欠挖现象,如果岩层完整,衬砌的强度以及结构都不会扰,当岩石抗压强度超过30兆帕,个别地方的欠挖幅度要界定在0.1平方米以内,隆起量不超过5米。包括隧道的拱顶低于1米的位置以及墙角都不可以欠挖,以避免因此产生危险事故。对于超挖现象,在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中已经明确规定。由于围岩地质环不同,对超挖也会有所不同要求。3.2隧道工程施工中锚喷支护的监理控制。隧道工程施工中,锚喷支护是不容忽视的。监理人员验收隧道工程的过程中,要根据隧道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验收方式,并提前通知施工方[4]。对于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可以开展后续工作。在验收锚杆施工质量中,要注重检查锁角锚杆。在验收注浆施工中,监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这道工序,因为这道工序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对注浆的程序也有严格要求。3.3隧道工程施工中喷射混凝土的监理控制。隧道工程施工中喷射混凝土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疏漏,不仅会产生裂缝,甚至会出现渗水现象,对施工造成不良影响。监理要对喷射混凝土施工严格把关,要求施工人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以使隧道工程质量有所保证[5]。3.4隧道工程施工中仰拱的监理控制。隧道工程施工中,仰拱是重要的施工部位,关乎到整个隧道的稳定。如果仰拱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就会影响到上部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墙角与仰拱之间的交接部位,需要做好清理工作后进入到施工环节,以避免由于该部位存在杂质使得仰拱不牢固而产生不均匀沉降。

综上所述,隧道工程施工中对施工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主要是由于隧道工程属于是隐性工程,存在质量隐患很难发现。这就需要对隧道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技术方法进行探索,并采取符合施工实际的监督管理控制措施,以避免施工中产生质量问题,确保隧道工程施工顺利展开。

作者:樊明单位:甘肃省交通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丁维扬.浅谈高速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管理的注意事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1):107.

[2]高尚勇.隧道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现场监管措施[J].山西建筑,2013,39(3):47.

[3]陈建平.隧道工程施工监理工作要点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6):21-22.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5

关键词:矩形隧道掘进机;专利分析

一、引言

矩形隧道掘进机是利用刀具开挖,同时破碎洞内围岩及掘进,以形成矩形或近似矩形隧道断面的隧道施工机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使得各大城市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地下隧道和地下人行通道通常的圆形截面设计具有断面利用率低、隧道工程造价相对较高的缺点,是以,矩形断面隧道结构由于能充分利用结构断面、形状分布合理、减少土地征用量和地下掘进面积、降低工程造价而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随着隧道掘进技术的日益提高,形成了局部气压、泥水加压(或附带气平衡)和土压平衡式等新型掘进机技术,为矩形隧道施工技术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以矩形隧道掘进机为代表的非开挖技术以其断面利用率高和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优点,正成为城市地下通道工程的重要施工设备。

二、从专利申请量看矩形隧道掘进机发展进程

矩形隧道掘进机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共经历了缓慢发展期、迅猛发展期、高潮期、平缓期、又一迅猛发展期等几个阶段:至1989年底,矩形隧道掘进机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空间利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矩形断面隧道重新崛起提供了契机,辅之隧道掘进技术的日益提高,矩形隧道掘进机技术申请量猛涨,技术迅猛发展,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迎来了高潮发展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专利申请量趋于平缓,进入2005年初,由于我国申请量猛增,带动矩形隧道掘进机全球专利申请量创新高,再次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

我国矩形隧道掘进机领域专利申请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基本为零,后受国外矩形隧道发展的影响,渐渐有了技术引进和创新,于2009年底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对能够提升空间利用率、造价相对较低的矩形断面隧道的需求日益提高,矩形隧道掘进机专利申请量进入迅猛发展阶段。

总体看来,我国矩形隧道掘进机发展晚国外(主要是日本)15年左右,其与城市规划和发展建设有关。日本和我国是矩形隧道掘进机领域专利申请大国,其次韩国、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均有部分申请,与隧道掘进技术特别是盾构技术日本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相一致。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进入矩形隧道掘进机的发展高潮期,现如今,我国在不断引进其技术,并结合自我创新,实现着国内矩形隧道掘进机的高速发展。

三、矩形隧道掘进机专利技术发展路线

最早的矩形盾构法施工的隧道是公元1825开始建造的英国伦敦穿越泰晤士河底的公路隧道,隧道断面为11.6m×6.4m的矩形,由于采用人工挖掘方法和施工中出现涌水淹没事故,使长458m的矩形隧道掘进了18年才完工。

后矩形隧道沉寂了近百年,近五十年来,随着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能充分利用空间结构的矩形断面隧道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而关于能掘进出矩形隧道的矩形隧道专属掘进机的研制也提上日程,关于矩形隧道掘进机的专利申请渐渐出现并稳步发展。

法国、日本、美国等在二十世纪六、七、八十年代都有代表性的矩形隧道掘进机专利申请。1975年底,为解决矩形隧道掘进过程中的掘进面易坍塌的问题,在法国一款有水平分区刀盘的矩形截面隧道掘进机(FR2337248)被提出,该款掘进机通过将矩形刀盘区域水平分成几个区域,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步的掘进可实现矩形断面隧道的分层挖掘,以此平衡掘进压力,减少隧道断面坍塌、滑移的可能性,该款掘进机的提出给予了矩形隧道分层、分步掘进的启示,其精神也在后续矩形隧道掘进机的研制中有所重塑和体现。

从1965年到1968年,日本名古屋和东京都采用4.29m×3.09m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2条长534m和298m的共同沟。1981年,日本名古屋中部电力公司采用宽5.23m,高4.38m的手掘矩形盾构掘进1条374m电力隧道。此后,日本的各大建设公司和盾构制造商进行各类机械式矩形盾构的研制和试验,其中较为著名的是石川岛播磨重工(iHi)研制的偏心多轴刀盘切削的土压平衡式矩形盾构(JpH02190598):该盾构机通过多组电机经过减速分别驱动各个独立的偏心轴,带动刀盘作平面仿形运动,刀盘前表面布置多把镶有高强合金刀头的刀具,对前方土体进行全断面切削。在该盾构机中体现的偏心多轴式刀盘设计以及刀盘仿形运动以切割矩形隧道断面的技术内涵在今后的实践证明中有很强的优异性,并成为了后续矩形隧道掘进机刀盘研究的重要蓝本,在今天,偏心多轴式刀盘、仿形刀盘的设计仍是矩形隧道掘进机研制以及专利申请的重点。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西部哈里森公司进行了矩形隧道掘进机的研制,在1983年,其提出了一款矩形隧道掘进机(US4486050),该掘进机以一个整体的水平设置的具有倾斜的旋转中心轴的大圆刀盘设计为特点,有助于在隧道顶板和底部掘进出较小的类椭圆形的形状,以稳定矩形隧道工作面。该掘进机的设置及大圆刀盘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当时为掘进出稳定的矩形隧道断面各个国家、企业、个人所做的各种不同的尝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各个国家都相继有对矩形隧道掘进机的不同研制与尝试,然而与隧道盾构机整体发展趋势同样的,矩形隧道掘进机技术出现在欧美,其发展确是在亚洲,其中以日本最为活跃,并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日本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矩形隧道掘进的研究很活跃,而其他国家在该技术领域研究则日趋减少。其在刀盘设计(如JpH0821190)、掘进机整体、掘进机纠偏等各项技术与问题上都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果,且一直是我国矩形隧道掘进机引进和创新的重要参考,综合来看,目前掌握该项施工装备和技术的主要是日本。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受国外(主要是日本)影响,我国开始矩形隧道盾构机的引进与创新,其中,1995年10月上海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断面尺寸为2.5m×2.5m可变网格式矩形顶管机,并于1995年1月在南汇航头试验基地试推进60m地下通道获成功;1998年,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矩形顶管机,其特点是具有组合刀盘,组合刀盘由大刀盘和仿形刀两部分组成,以对矩形断面进行全断面切削(Cn2561933Y)。

至21世纪初,我国矩形隧道掘进机研究一种保持稳定的缓步增长,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能够提升空间利用率、造价相对较低的矩形断面隧道越来越受重视,大量机构和个人投入到矩形隧道掘进机的研究中,使得我国矩形隧道掘进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以专利视角对矩形隧道掘进机技术发展脉络进行整理与分析,重点关注了矩形隧道掘进机技术的专利申请量、整体发展路线等信息,对于了解矩形隧道掘进机的发展具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6

关键词:隧道工程,超前支护,应用分析

从近些年道路隧道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来看,确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道路隧道工程之中,在高切坡开挖之前对工程危险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进而准确判断高切坡是否危险,之后科学、合理的进行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设计,以此来保证此项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然,超前支护施工也是有一定难度,尤其与隧道结构相结合。对此,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进而根据道路隧道工程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实施此项技术应用方案,包括施工工艺、施工流程等,进而有序施工,稳固隧道。

1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概述

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是针对地形状况比较复杂的道路隧道工程,在工程面开挖施工环节,通过采用锚杆及钢管超前支护的方式,达到对地质围岩进行锚固的目的,从而确保道路隧道在开挖施工过程中的人、物安全。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导向架、管棚等设备,围绕道路隧道施工开挖线,借助钢管顶入、锚杆固定等方式对道路隧道的围岩进行预支护,以此来保证道路隧道工作面开挖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地质条件过于复杂的施工区域,要想保证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有效性,一定要做好辅助及支撑,如合理利用钢架等,在具体进行超前支护施工时,首先要做好施工测量及放样,并且做好一系列的施工准备工作;其次,依据施工要求及施工图纸,有序的展开防护道路隧道明洞的开挖,之后针对道路隧道的地质情况、周边环境等,合理规划与设置支护,如管棚、锚杆支护等。最后,检测道路隧道明洞的强度及坍塌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而再次进行支护和二次衬砌,以此来保证道路隧道施工面平整度及隧道应力[1]。

2道路隧道工程中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

2.1工程概述

计划建设某道路隧道工程,对工程所在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地质勘查工作,进一步确定了隧道地质状况及地理区位的复杂程度,即隧道的地质构造呈现出松散化特征,土质类型为黄土。通过进一步细致且详尽的工程放样勘测,隧道为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驶2车道隧道。1号隧道上行隧道里程为K0+875~K1+175,长300m,为3.685%上坡;下行隧道里程K0+853~K1+160,长307m,为3.800%上坡,隧道断面开挖面积为160m2。2号隧道上行隧道里程为K1+267~K1+730,长463m,为3.681%下坡;下行隧道里程为K1+240~K1+593,长353m,为2.689%下坡。两隧道设计净宽9.75m,净高5.0m。Ⅱ类围岩最大开挖宽度12.44m,最大开挖高度9.88m。在荷载上,由于隧道开挖施工的跨度达到了20m,有着较大的荷载偏移风险。而对围岩予以分析,确定此类围岩是黄土湿陷性围岩,其具有稳定性不佳等特点,致使其难以有效支撑洞身。面对此种局面,在洞口开挖时就应当且必须运用超前支护施工技术,以此来稳固洞口及洞身,为更好的建成道路隧道工程创造条件。

2.2道路隧道工程中超前支护施工力学模型的分析

基于对以上道路隧道工程实际情况的了解与分析,确定出于保证整个工程坚固性、稳定性及耐用性的考虑,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要想使此项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具体应用此项技术之前,需要展开力学模型分析。也就是收集和整理道路隧道工程地质相关数据信息,进而对数据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来确定道路隧道工程超前支护施工力学模型,即:明确工程的岩体结构的塑性变形及抗剪切强度表现是否一直均匀;隧道衬砌时注意根据隧道形状特点,设置成圆形;隧道围岩在状态上过于松散,粘结力不强,极易对岩层结构稳定性施加影响。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与设计道路隧道工程超前支护施工方案,也就是以管棚支护和小导管支护结合为主,要求钢管长度为20m,同时配备钻机、测斜仪等设备,并且注意加强小导管支护施工质量控制,如钻孔、钢管加工、注浆施工等[2]。

2.3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确定道路隧道工程实际情况,并制定超前支护施工方案的情况下,施工人员应当分段进行支护施工,即:隧道洞口和隧道洞身的超前支护施工。

2.3.1隧道洞口的施工流程

1)隧道洞口开挖施工。隧道洞口超前支护施工之前,先进行洞口开挖施工作业。也就是按照施工要求及施工流程有序的展开开挖作业,直到达到标准要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隧道底部及边坡部位的开挖施工,应当先确定预留底部及边坡数据,之后利用石方爆破的方式来进行施工作业,以此来松动底板,之后开挖施工,直到达到标准要求。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针对隧道明洞进行开挖施工或拉槽施工,需要先进行截水沟开挖施工,以此保证在后续施工之中能够及时且有效排水,为提高支护施工的有效性创造条件。2)隧道洞口超前支护施工。完成洞口开挖之后,展开支护施工,则需要施工人员先对隧道所在区域的地质状况加以探测,同时注意准确计算隧道围岩,进而展开隧道洞口的地质数据信息分析,构建支护施工力学模型,同时参照施工标准及测量规范,确定钢支撑及支护需求,进而合理利用管棚支护和小导管支护来进行支护,提高隧道洞口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

2.3.2隧道洞身开挖施工及超前支护施工流程

相对来说,洞身支护施工难度更大,为了避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影响洞身支护施工效果,再具体展开洞身开挖施工及超前支护施工时,应当在洞口支护施工后,直接展开现场测控,并利用新奥法来进行隧道洞身开挖及支护施工组织设计,为后续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施工作业创造条件。按照洞身超前支护施工组织,再具体展开施工作业之中,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施工,即:1)围岩稳固施工。工程概述中已经明确工程的围岩强度较差,难以有效支撑洞身,所以稳固围岩施工就显得尤为必要。也就是在隧道洞身开挖施工之中,注意了解地质状况及围岩强度,进而合理规划和布设管棚、导管,以此来设置支护结构,稳固围岩。之后进入核心区域,此时最好采用弱爆破的方式来进行开挖施工,之后合理布设管棚,形成坚固且稳定的支护结构,提高隧道核心区域的坚固性和可靠性。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管棚支护是针对隧道围岩,上部和下部共同支护,形成环形支护轮廓,对围岩进行全方位的支撑,达到稳固围岩的目的。对于本次道路隧道工程来说,管棚支护的上部分最好采用工字钢、锚、喷及网综合支护的模式,同时还要借助钢架、锚杆及混凝土,最终设置成梅花状支护。2)钢筋网布设施工。布设钢架网的目的是再次强化支护围岩工作面,为提高道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创造条件。在具体展开钢筋网布设施工之中,首先是按照施工要求及相关标准,选择最为适合的钢材,按照2m×2m的规格来裁剪方片;其次,采用适合的手段来对钢筋进行除锈、除污施工,提高钢筋的支护质量;再次,紧贴隧道壁展开钢筋网布设,并且注意钢筋搭设长度一定要紧跟混凝土喷射面。最后,利用焊机来焊接钢筋网、钢架及锚杆,从而真正提高钢筋网的稳定性和支护性。3)隧道支护施工。隧道支护施工中注意选择和利用防水卷材来分割锚固层及衬砌层,同时借助盲沟来进行隧道地下水引流,将地下水排除。之后在盲沟的具体方位上,对喷锚层予以加固处理,之后利用防水卷材铺设衬砌层,注意中间加设土工布。4)混凝土喷射施工。出于提高道路隧道施工安全性的考虑,还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及相关标准展开混凝土喷射施工,也就是全面且有效的清理隧道围岩岩面上比较松动的岩块,之后利用每间隔1m左右设置一个标准定,以此来确定喷射方位及厚度。在围岩工作面初次开挖施工时,按照施工工艺流程来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之后展开钢架、钢筋网及锚杆的布设,待完成以上施工后再次进行混凝土喷射施工[4]。

3结语

在近些年道路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对道路工程建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含有隧道的道路工程。此种情况下,为了建成高质量的道路隧道工程,在涉及到边坡开挖施工时科学、合理的应用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基于文本一系列分析,确定道路隧道工程中有效应用超前支护施工,应当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洞口超前支护施工流程和洞身超前支护施工流程,有序、合理施工作业,最终提高支护效果,为保证道路隧道工程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廖泽江.道路隧道工程中的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4):64-65.

[2]周磊.道路隧道工程中的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6):226,201.

[3]李学智,陈时彬.道路隧道工程中的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97-99.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7

关键词:铁路工程;隧道施工;软弱围岩;CRD;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我国的工程建筑正在不断的增多,逐渐的成为我国的经济主要增长点,保障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铁路工程的建设和壮大在我国的民生工程和经济工程中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作为铁路施工工程的一项非常特殊的施工环节,隧道施工大多数都会存在于整个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作为一项非常特殊的施工环节,我国的隧道施工技术和施工必须达到我国的施工要求,同时还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让其达到一个一个层次。作为隧道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施工技术应用点,软弱围岩的施工是一个工程施工难点。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应用到CRD施工技术。在CRD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有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超前预报技术应用;第二个方面是超前支护技术应用、第三个方面是分部开挖技术应用;第四个方面是实时检测技术应用。在CR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将上述的四方面技术应用做好就会对我国的隧道施工有很大的帮助。上述的四个施工环节一定要按部就班,灵活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隧道施工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本文主要是从工程施工的实例来进行阐述,分析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环境的CRD施工技术具体应用。阐述在CRD施工应用过程中如何在保障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达到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1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含义。第二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特点。第三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施工原理。第四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施工主要工艺流程。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1.1内容一: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含义

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过程中,应用到的CRD施工技术在中文中的名字是交叉中隔墙施工法。这种方法主要的使用环境就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CRD施工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软弱围岩的沉陷问题,对于整个隧道施工是一种非常的安全保护。正是因为这样,CRD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用非常的广泛。

1.2内容二: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主要施工特点

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软弱围岩的施工中,应用CRD施工技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施工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在CRD施工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需要将监控测量的施工技术和仿真模拟的施工技术全部融入到CRD施工技术中,来进行软弱围岩的隧道施工。通过对于CRD施工技术的应用,我们也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对相应的施工技术参数给予一定的小范围修正,同时对于施工参数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技术援助。同属上述的技术修正和技术援助能够保障我们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更加的安全施工,同时达到施工的要求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施工技术人员要合理的运行CRD施工技术进行支护或者开挖的施工。对于隧道拱部的施工和开挖,我们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进行CRD技术的应用。CRD施工技术在隧道施工中首先要处理地质结构复杂的软弱围岩施工问题,进而保障隧道施工的正常进行。

1.3内容三: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具体施工原理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的施工技术原理主要就是通过预留核心部位的土方进行施工,将隧道施工的截断面分成四个分别独立的施工部分进行施工。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CRD的技术人员应该时刻的注意对于整个施工流程和施工技术的优化问题。在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优化。第一个是对于隧道截断面的相关尺寸的技术优化;第二个是对于隧道施工的开挖先后顺序进行技术优化;第三个是对隧道施工的支护方法进行技术优化;第四个是对整个技术仿真进行技术优化。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通过辅助设计来进行隧道施工的信息优化,不断的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信息进行传递。需要注意的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重点注意开挖顺序。不要因为开挖顺序的不合理造成隧道施工的安全施工问题。

1.4内容四: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中的CRD施工技术的施工主要工艺流程

在隧道软弱围岩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的施工跨度非常大,需要先后对隧道软弱围岩进行开挖施工;钢架支护施工;仰拱施工等。在通常的情况下,施工在纵向方向上分为三层,分别是上层,中层和下层。施工在横向方向上分为左右两个方向上的六个部分,进行施工的分步进行。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第一我们要选择软弱围岩的一侧进行上层和中层的开挖工作以及支护施工,对于中隔壁要架设完毕,保障其架设质量。第二当施工过程中的喷射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七成的时候,就要将隧道中的软弱围岩进行另一侧的中层,上层和下层的开挖施工和支护施工,同时需要将中隔壁架设完毕,保障架设的质量。第三我们要将剩余没有施工的部分进行施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要重点保障中隔壁的架设质量。

2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第三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效益问题。第四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1问题一: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由于隧道的软弱围岩的土质强度较差,这样就要求我们的现场施工人员严格的遵守隧道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相应的制度并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同时施工的相关企业要不断的提升和发展隧道安全施工的水平。对于安全的施工设备和设施,相关的施工企业要追加投入,保障现场的施工安全。同时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还要保障施工的环保问题,不能为了施工安全而忽视施工环保问题。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要对现场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做到百分之百的保护。在隧道软弱围岩的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人员要对现场的施工安全进行全方位的考量。通过对于现场施工的实时监测来防治现场的突发状况。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现场施工用的氧气瓶等焊接设备需要的物品,我们要保障施工的间隔五米之上,并且现场要有相应的防火设施。

2.2问题二: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由于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大气污染与水源污染,隧道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施工环保水平应当对暂时不使用的水泥和细颗粒散体材料进行及时遮蔽,从而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的发生。在隧道施工材料的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要进行合理的遮蔽措施,从而防止飞扬的施工材料细颗粒产生大气污染。

2.3问题三: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效益问题

CRD法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CRD法具有较为先进的特性因此可以合理节省施工材料并减少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投入从而做到有效缩短工期从而更好地直接节约工程成本并为隧道施工单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4问题四: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关于在CRD技术应用过程中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工程的围岩进行技术性保护。第二个方面是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围岩支护的稳定性结构给予技术保障。第三个方面是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强调每一个施工段之间的安全距离。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2.4.1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工程的围岩进行技术性保护

各个施工部门进行开挖时应注重对隧道内软弱破碎带围岩的保护工作,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2.4.2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对隧道围岩支护的稳定性结构给予技术保障。

在开挖边墙时必须采用左右错进施做,防止位于上部支护结构断面两侧的拱脚部分出现同时悬空的现象。

2.4.3在CRD施工过程中要强调每一个施工段之间的安全距离

两个相邻的掌子面之间要将距离控制在8m~10m,以保证导坑在开挖过程中的施工安全;同时,每个导坑的上下台阶之间要将距离控制在3m~5m。

3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步骤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步骤,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超前预报。第二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超前支护。第三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分部开挖。第四个方面是在隧道软弱围岩中应用CRD技术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实时监测。上述的四个施工步骤就是隧道工程施工中的CRD施工主要步骤。按照上述的四个施工步骤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是非常必要的。

4简要叙述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要点

关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施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施工要点的阐析和论述,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析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对测点进行有效的布置。第二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将喷射的混凝土凿除。第三个方面是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拆除的先后顺序。下面进行详细的阐析和论述。

4.1要点一: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对测点进行有效的布置

布置测点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拆除临时支护的最佳时间点。要在确保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才能拆除临时支护,这种前提一般情况下是当支护结构的变形数值趋于稳定时。

4.2要点二: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将喷射的混凝土凿除。

将风镐和弱控制这两种爆破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保证分部进行弱爆破操作,同时,还要将弱爆破的范围严格控制在2m之内。

4.3要点三:在CRD技术应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拆除的先后顺序。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分段进行拆除。

参考文献

[1]乔东.大断面黄土隧道中CRD法向双侧壁导坑法的转换[J].山西建筑,2013,1(02):25-27.

[2]曹林闽,青岛地铁浅埋CRD法施工沉降分析与控制[J].建材发展导向,2012,11(23):51-53.

[3]郭树勋.中洞CRD法施工变形稳定性控制参数及其在大连地铁师范大学站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1(33):71-73.

[4]梅成焕隧道软弱破碎带围岩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路桥建设,2014(07).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8

关键词:隧道工程三维设计Bim技术公路桥梁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也称建筑信息模型,其模型建立基础是与建筑工程项目有关的各个类型数据,从而形成建筑人员需要的建筑模型,同时利用数字信息进行建筑物的仿真模拟,使之体现较为真实的信息。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隧道工程便是其中之一。Bim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与工作效率,从而保证整体工程的实施质量,也缩短了施工周期。

1.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的普及范围较大,建筑、电子以及机械等行业均需借助Bim技术,而Bim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成熟,带动各个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我国社会经济逐渐稳定,对隧道工程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求隧道工程的建设发展方向以环保、低碳以及可持续为主,所以Bim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是大势所趋。

2.隧道工程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特点

2.1包含内容特殊

不同于建筑领域,隧道工程项目中Bim的概念还包含有GiS,三维模型建立还包含有三维地质信息模型、三维地理信息模型以及隧道结果三维模型。这便导致施工阶段需要接收大量信息,同时也需建立相应的规范,从而令专业与阶段之间所形成的信息壁垒逐渐消失。

2.2对设计模型兼容性增强

隧道工程项目分为线上以及线下两部分,按照工程特点之间的差异,设计人员也需要使用相应的应用平台,应用平台之间存在差异,则对模型的兼容性有更高要求。不仅如此,设计环节以及施工环节都需兼容各种类型的设计模型,这也代表平台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同时还可以完成格式转换。

2.3可视化管理

隧道工程项目当中含有多个系统:超前地质预报以及监控量测等数个系统,这也证明了隧道工程项目建设对施工安全以及质量的要求极为严格。施工企业在利用Bim技术的过程中,需充分集成不同种类的安全质量管理平台,对各项信息数据实施集中可视化管理。

3.Bim技术在隧道工程三维设计中的设计运用

3.1工程概况

某工程隧道预计隧道总长度为8199m,隧道进口位于某村镇东侧,同该村镇之间的距离达到400m,进口处里程为DK5+095,隧道在DK5+205,DK5+230下穿某环线以及机场高速。市政公路同隧道线位所形成的交叉角度为49o,隧道交叉部分长度为140m左右,复杂段所处位置以进口为起点,重点则为DK5+310,复杂段整体长度为215m。隧址区进口部分分布有厚度值较高的第四系底层,且下伏有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花岗闪长岩,形式为F1断层,同时与侏罗系凝灰熔岩相接。进口部分区域分布有人工填土作为道路的路基,路基高度达到0~3m。填土的以冲洪积卵石土为主,粒径范围为60mm~180mm,最大厚度不低于11m。丘坡表面土质为残积粉质黏土,厚度范围为0.5m~4m。穿越段隧道顶部覆土厚度为4.1m~4.9m,全部为Ⅴ级围岩,属于全风化状态下花岗闪长岩。孔隙潜水以及基岩裂隙水分布较广,下穿段埋深不深,难以通过。

3.2复杂段设计

按照该隧道进口部分的实际地质条件以及该部分地形,根据开挖边仰坡所具有的稳定性以及洞口对排水的需求,设计人员应按照早进晚出的原则确认隧道进口所在位置,同时使用科学的隧道洞门形式。隧道进口处应使用斜切式洞门,与长为55m的下穿公路段相接。明洞段长度为75m,同时在DK5+300至DK5+310部分安设管棚工作井,并通过该工作井达到向小里程以及大里程施工方向施工的目的。上述内容的设计都可利用Bim技术进行设计。不仅如此,设计人员往往在三维设计时运用Bim技术建立开挖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实质是对土方进行计算。故而,工作人员可直接利用Bim模型计算土方量。

设计人员在传统设计环节中,对施工的模拟都是运用绘制施工工序图这一方式进行。该方式针对较为简单的结构,可以满足设计以及施工需求,能够清晰表达设计人员的意图,也可达到预期设计目的。但如果隧道工程项目施工区域的结构较为复杂,设计需涉及的内容增多,含有基坑、维护结构、导向墙等工作。若设计人员依旧使用绘制施工序图这一方式,往往无法将设计意图准确传达至施工人员,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影响,施工质量也难以保证。

就该项目而言,施工人员可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利用动态施工模型以及模型自动剖分两项功能制作施工工序图。通过Bim技术制成的图纸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出构件在施工过程中所处时间以及空间状态,从而便于施工人员理解。不仅如此,施工人员还可通过漫游Bim模型,对工程各个构建有更为清晰地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节。图1为该工程的施工模拟动画截屏。

3.3Bim隧道结构模型计算

隧道中有许多暗埋段以及敞开段,设计人员可利用Bim建立模型所用的软件,如Revit,利用其楼板、圆柱体以及墙体等建立该隧道的整体物理结构模型。除了建立三维立体物理模型之外,Bim技术还可帮助设计人员建立结构分析模型,设计人员利用RevitStructure可以将建立构件边界条件、梁体分析模型以及柱体分析模型等,含有上述数据信息的模型便是结构分析模型。事实上,RevitStructure软件本身并不具备结构分析的功能,需要设计人员结合Robot实现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模型是Revit软件传输数据的主要载体,Revit不仅建立了实体模型,同时也会建立同实体模型完全一致的结构分析模型,利用一定可见性设置,施工人员便能够对分析模型进行检测以及完善。从而便于检测人员隧道工程的位置等进行确认。

Bim技术不仅可以建立模型及分析模型,还可以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计算。隧道结构计算模型多种多样,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模型为地基反力模型和弹性地基模型。

地基反力模型认为,结构自身重量以及外部向结构施加竖向荷载相加,同时对地基表面单位面积之上的基底形成基底压力,该压力同地基土施加于底板底面的地基反力形成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弹性地基模型认为,因为底板放置于地基之上,使底板上的作用存在荷载。结构底板由于受到荷载的作用,会同地基土层同时产生形成变形,底板底同地基土层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反力,反力的大小同土层变形值有一定关系。设计人员利用该模型进行计算,避免了大量计算,且由于概念清晰不会出现失误。设计人员可使用该模型对部分软土地区的结构进行计算。

4.结束语

通过实际应用可以发现,设计人员在三维设计工作中应用Bim技术进行设计,能为设计人员的工作提供较多便利,而且使设计人员的设计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图纸更为准确,从而提升了企业施工水平,保证了隧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松,董凤翔,叶明珠.基于达索平台的铁路隧道工程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探讨[J].铁路技术创新,2014,02:53-56.

[2]李君君,李俊松,王海彦.基于Bim理念的铁路隧道三维设计技术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6,01:6-10+51.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9

关键词:公路隧道;塌方事故;预防措施;整治技术

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发生通常是由土质条件不良、地下水丰富、防护手段不当、施工措施不当(挖坡脚、边坡开挖后长期暴露,未按设计的防护措施施工或施工中偷工减料)等原因引发的。很显然,引发施工塌方事故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在发生施工塌方事故后,我们要准确判断引发事故的因素的性质。自然因素引发的塌方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预防。人为因素引发的塌方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类事故多由施工人员造成。因此,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是避免塌方事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事故之一,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要对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进行预防和整治,有效控制公路隧道的施工质量。文章将对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预防与整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相关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进行简要的阐述。

1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

公路隧道塌方最根本的原因是公路隧道施工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危险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源。有些塌方事故是因土质或天气原因造成的,有些是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还有一些是因质量问题间接造成的。公路隧道施工工程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关,因此,对塌方的防治和整治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岩石的完整状态或破碎程度、岩石的风化作用、地下水的作用都会对公路隧道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水是造成施工塌方和使隧道围岩丧失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塌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自然、地质原因,包括围岩变化、地质灾害等。通过对各种塌方事故的研究我们发现,地下水会使塌方加剧,大约有45%的塌方源自地下水的影响。因为水流会使围岩的强度和应力状态发生改变,由于孔隙水压力变大,所以小结构面上的有效正应力会随之变小,如果围岩具有软结构面,那么填充物会在水流的带动下流走或者让夹层变成液态,这些情况都会降低岩体面结构的抗剪强度。同时,地下水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使得岩石的强度变得很低,特别是那些质地较软的岩石,而如果遇到泥土部分,它们会将泥土转化成液态甚至带动泥土流走。(2)人为原因,包括施工中偷工减料、外界破坏等。一些施工单位对工程塌方是很喜欢的,因为一旦工程塌方后,无论是改变设计方案还是增加施工量,都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的利润报酬,因此,一些施工单位会不遵守技术规范、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擅自改变支护方式、开挖方式,在管理上也十分松懈。面对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治隧道塌方事故。鉴于此,在施工时,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不同的隧道施工技术,并提前制订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和整治措施,同时对公路隧道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2公路隧道塌方事故的预防

造成隧道塌方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两点:(1)土体边坡大于土体自然休止角时导致土体平衡状态失稳塌方。(2)土体浸水后内凝聚力减弱,形成松散土体后失稳坍塌。这是土质边坡坍塌的主要原因。石质边坡塌方的主要原因是顺层向裂隙发育,且丧失下部支撑力。公路隧道塌方事故预防措施的制订要视隧道所运用的施工方法而定。如果隧道施工运用的是暗挖法,就要在隧道施工的同时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比如超前探孔、红外探测等),同时对隧道周围的岩石进行监控和质量测量。另外,隧道施工时,还要采取加强支护措施(比如设置锁脚锚杆、大管棚、小导管及超前锚杆)。这些措施能起到支撑隧道的作用,并且在施工时能尽快形成封闭环。如果隧道施工运用的是明挖法,我们就要及时做好地表沉降观测和边仰坡支护等。同时,还要根据隧道规模、地质、渗水、埋深、瓦斯浓度、地下水以及特殊地貌预测塌方情况。

当前,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事故的防御设计。从目前社会对岩土工程安全的关注程度来看,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防治隧道塌方设计就是提高隧道各方面的能力和岩土工程抗塌方技术水平。这部分内容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应认真、严谨地研究隧道抗塌方设计及其关键技术,促使岩土工程实际勘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要做的是,适当增加岩土工程勘察方面的科研人员,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防治和整治措施和技术,以保证隧道的安全。

3公路隧道塌方整治措施和技术

公路隧道塌方的处置方法有许多种,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方案。首先需要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公路隧道塌方整治的基本技术是使用大管棚支护。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塌方整治方法,其主要施工工序为撑子面反向回填喷射混凝土封闭撑子面管棚施工上台阶开挖及支护阶开挖及支护下台阶开挖及支护二衬。下面简要介绍渗水过多塌方整治技术。对于因渗水造成的塌方,首先要做的是超前钻孔、红外探水和超前地质预报。为避免二次塌方,需要及时清理隧道,并通过迅速喷浆来封闭坍塌体和边仰坡。这是整治塌方的紧急措施。然后对能观测到的主要部位的沉降和收敛进行监控和分析。待完成上述工作后,要及时排水,并作管棚注浆处理。如果水量较大,必须先通水,但前提是保证不发生二次坍塌。当隧道中无积水时,隧道就有了空隙。这时,就需要进行注浆回填。在注浆时需注意,要根据塌方的规模来估算混凝土的用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中常常出现的塌方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地质和施工水平的问题会造成塌方,而有时施工时人们出现的一些判断失误,也有可能会造成塌方;塌方事件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可观的,有时我们甚至认为在公路隧道建设甚至所有的地下工程建设中,塌方是最能危害到现场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的一项事故。塌方事故是很难治理的,如果不能针对事故发生的情况行实地分析,就很难将事故完全治理好,有的时候还有可能造成一边整治一边继续塌方的状况。为此,文章主要对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预防与整治技术进行了分析,并阐明了塌方事故的严重性,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霍玉华.浅埋公路隧道施工塌方事故的预防与整治技术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07).

地下隧道工程技术篇10

关键词:软弱地层;CDR法;施工技术

在我国地铁施工中其施工进度长期受到地质条件及周边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特性在隧道施工中更为明显。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地铁隧道的施工会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其施工进度会受到软土、软岩等地质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法作为新技术、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保证了隧道工程高质、高效完成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CRD法的应用可以较好地适应于软弱地层以及周边地面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从而促进了我国地铁工程施工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应用简介

CRD法通常被称为交叉中隔墙法,是一种在软弱地层的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施工方法。CRD法的应用对于缓解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陷现象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地下铁道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从施工特点、施工原理等方面出发,对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应用流程进行了分析。

1.施工特点

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具有很强的施工特点,这主要体现在CRD法施工需要将监控量测技术与仿真模拟技术应用到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的设计与施工中,并通过这些技术的合理应用对隧道施工进行适当的动态修正与参数支援,从而更好地确保施工的进行。在这一过程中隧道施工人员需要运用分台阶CRD法进行进行开挖支护工作并在隧道的拱部进行开挖前需要先进行超前大管棚的施工和小导管注浆。隧道施工人员在采用CRD法进行施工时应当首先解决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超浅埋超高断面大跨暗挖隧道上部覆土不稳定问题,从而为接下来的顺利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施工原理

CRD法的施工工艺原理采用预留核心土方法即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将大断面隧道分成4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进行分部施工。在CRD法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隧道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对设计流程进行优化(图1),这一施工优化流程包括了隧道断面尺寸优化、隧道开挖顺序优化、支护方法优化及仿真设计优化等内容,隧道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应当通过辅助设备的合理应用对隧道施工信息进行合理优化。在开挖顺序的优化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优先1、2、3、4部导坑先行贯通,在这一步开挖完毕后再进行5、6、7、8部分的开挖工作,从而促使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的施工流程的合理优化。

二、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注意事项

在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对施工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分析,以下从施工安全、施工环保、施工效益等方面出发,对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1.施工安全

由于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具有土地强度较差等特点因此施工人员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与此同时施工企业在提升工程安全水平时应当注重增加相关投入并制定相应措施同时处理好施工与环保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并更好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隧道施工方针。在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的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进行安全宣传的持续进行。通过对施工现场的施工用电进行合理监测可隧道施工人员以有效预防施工过程中触带现象的发生。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对氧气瓶与乙炔瓶进行隔离存放并确保隔离的距离大于5米并在隧道施工中准备相应的灭火措施。在CRD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进行挖土作业时应当随时注意土质变化并当发现隧道中的土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及上报上级部门,从而促使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

2.施工环保

由于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大气污染与水源污染,隧道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施工环保水平应当对暂时不使用的水泥和细颗粒散体材料进行及时遮蔽,从而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的发生。在隧道施工材料的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要进行合理的遮蔽措施,从而防止飞扬的施工材料细颗粒产生大气污染。除此之外,在容易产生粉尘的隧道中施工人员应当通过洒水的持续进行有效的减少隧道中的扬尘。在防止水污染出现时施工人员应当在CRD法应用过程中设置水污染沉淀池并将施工过后的废水进行沉淀后再进行排放处理,从而防止水污染的产生。在噪声污染的防治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噪音的合理控制并通过选用低噪音设备同时采取合理的消音措施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并确保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通过以上施工环保措施的有效进行隧道施工人员可以促使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CRD法施工过程中环境污染尽可能的得到减少。

3.施工效益

CRD法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CRD法具有较为先进的特性因此可以合理节省施工材料并减少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的投入从而做到有效缩短工期从而更好地直接节约工程成本并为隧道施工单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CRD法施工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施工水平并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并对其他隧道的施工控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而提升了隧道施工的整体水平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隧道施工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CRD法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隧道施工人员在CRD法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当对其施工特点与施工原理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施工过程提升施工的安全水平、环保水产从而促进软弱地层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效益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乔东.大断面黄土隧道中CRD法向双侧壁导坑法的转换[J].山西建筑.2013,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