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要素十篇城市设计要素十篇

城市设计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34

城市设计要素篇1

1.研究背景

1.1选题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想的出现与蔓延,在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位及注重地段的历史传承已经成为设计领域的共识,逐渐取代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物质形态设计为主导的城市设计。在这样的驱使下,如何提高城市中的市民的生活品质与环境品质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在城市设计层面上所关注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城市已经不是过去个体意义上的城市概念了,而是整个世界格局中的一个“节点”,城市的区域化导致了如何面对激烈的城市竞争成为每个城市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城市设计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过去的“空间”经营发展到“土地”经营,最后走到了现在的“城市”经营阶段。如何让城市在满足公众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及对公共环境视觉上的美学需求的同时,最高效的管理城市开发、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成为每个城市必须研究的课题。

1.2选题依据

城市设计的关键是对城市设计要素的研究,其中的重点是城市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现代城市设计的任务是平衡和综合各个组成城市的要素的关系;核心是关注要素之间的渗透与结合。现代城市这个复杂的大系统,是由各种城市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有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存在的意义,不会像雕塑作品可由艺术家畅想创作,城市设计的创作主要建立在要素的关系组合上,城市的多样性、有序性、和谐性来源于要素的组合。因此研究城市设计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创作机制。

可以说城市设计是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和空间关联,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

1.3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文以金钟街地区总体城市设计为例,研究城市设计要素的运用。在这里首先对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要素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本文中城市设计的概念所指的是的广义的城市概念,这个意义层面的城市设计的任务不仅仅是设计城市的公共空间,还包括了促进城市社会文化的繁荣等。

1.3.1城市设计概念与城市设计要素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城市设计虽然说它是伴随着城市的诞生就存在,并随着城市历史的发展也在同时丰富和完善的,但是城市设计的概念却是在50-6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出现的。城市设计的含义与外延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断的完善与丰满,所以至今对于城市设计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但是经过翻阅资料,还是可以从现有的一些概念中发现一些得到大家认同的观点,

从关于城市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可以看出城市设计在诸多的概念论断中反复被提出的有一个关键词“要素”或者“物体”(这里的物体的概念可以被抽象为要素),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要素是密不可分的。在明确了本文所讨论的城市设计概念后,将进入对城市设计要素概念的诠释,首先需要对比一下城市要素与城市设计要素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1.3.2城市要素与城市设计要素的关系

两者的内涵及范围不同。城市设计要素是城市要素的一个子系统,城市要素的范围包括了组成城市的物质性的要素和城市发展所必需的一些内容,每个城市的城市要素也不尽相同。

两个概念的目标不尽相同。城市要素包括了一些功能要素及实施要素,它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能够安全、正常的运转与发展。而城市设计要素主要是为了保证城市空间的合理、城市形象的美化、城市特色的延续。

1.3.3城市设计要素的内容与重点

在城市设计出现的初期,美学品质是城市设计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到了60年代以后,效率、经济、美学、环境、历史的并重成为城市设计要素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城市设计要素是针对城市的保护、增长、变化及视觉品质所作出的物质层面发展的指引。城市设计要素相对于城市的其他物质要素来说比较难以进行量化,但是,城市设计要素却并不比其他城市要素的重要性低,在对城市可以感知的形象上,城市设计要素甚至超过了其他的城市要素。

城市设计要素所关注的是城市特色的保护、复原及对城市现存设施的再利用。同时,城市设计要素还关注如何将新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统一协调发展,也重视新的社区开发与现有的社区如何在一个系统框架内进行统一,如何将新的开发对城市现有社区的物质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可以说,城市设计要素所关注的是城市开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城市新区与旧区的协调、城市社会与物质层面的协调等多个关系,是一个综合与平衡城市要素之间关系的概念。

1.4研究目的

真实世界生活中的所有客体,都是处于相互重叠的复合状态,城市也一样,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复合体,既有确定的有序的一面,也有随机和无序的另一面,既有可度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无法度量的因素,系统中的各要素是互相渗透、混合重叠的。为了达到对城市设计的控制与管理,迫切需要将对于这个复杂的系统中的组成要素进行整合、归类,并且进行政策的制定以保证城市设计要素的合理有效实施。

(1)改善国内现在各城市中各个要素混乱的状况,形成整体的有序的城市设计要素体系。

(2)形成国内对城市设计的评判标准。

(3)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合理明晰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公平与提高城市的效率。

2.新时期对城市设计要素的思考

2.1人是城市设计要素的核心

现代化城市设计的最根本出发点以人为中心。在这里引用一些观点:

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中业指出,“都市设计的关键是“公众”,也就是人。他还将都市设计内容分为了三种形态,分别代表开发、保育、社区等三种不同取向,并且他指出都市设计的目标是使三者达到平衡。

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中对城市设计基本特征为:城市设计项目只有当其被城市生活者(包括居民、就业者、游客等)利用才有意义。

2.2经济要素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城市设计是通过形态环境的综合设计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但它更渗入到社会和经济的诸多方面。实际上,在大量的城市设计活动背后,往往都依附着一定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目标。城市设计要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尤其是平衡公共投资和自认开发商的利益。

所以,经济要素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且由于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公众的利益,所以城市设计要素中的经济发展所指的不是单一的利益团体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而是整个社会意义上与公平意义上的经济要素概念。

2.3强调城市各个要素之间的融合与交汇,强调城市设计的综合性

近年来城市设计更强调城市设计要素综合性、交融性、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间的立体混合。

日本东京大学西村幸夫教授在《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中描述:城市设计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对城市进行部分的设计,所以对其他部分的关联性决定着设计的有效性。城市设计不能够自身实现完整性,而是以融入整体结构为前提的,这是城市设计有很强的社会性的例证。城市设计本身与城市其他部分及城市整体之间的相关性。

3、金钟街地区总体城市设计中对城市设计要素的研究

金钟街地区此次设计范围占地19.6平方公里,囊括南淀风景区等研究范围33.1平方公里。要在这么大的区域内实施严格划一的设计控制标准,既难执行,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该城市设计的意图不是规定或控制设计的各个方面,而是希望能帮助规划管理者明确、理解和控制影响新城形态效果的主要元素。

在该城市设计中,将城市设计要素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总体架构、景观风格和建筑风格,每一类再详细展开导则控制设计。

3.1总体架构

3.1.1空间架构

在这一部分中,包括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绿线控制、特色建筑、高层建筑、特色街等七个小方面,在这里我们以土地利用为例。土地利用的目标为:

(1)创造新区、社区、邻里各级中心,聚集活动,营造场所感。

(2)提供多样的土地使用类别,营造完整生活社区,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

(3)开放空间系统结合规划河道、公园等资源,实现环境与发展共赢。

原则为:

(1)塑造一个融居住、商业、娱乐、酒店、办公、零售等用途的综合公共服务中心。

(2)为不同区域的居住社区提供各自的服务设施,社区公园、学校、商业等组成社区级服务中心,而会所、零售、餐饮等构成的综合用途地块提供邻里服务中心的功能。

(3)开放空间在用地中占有较高比例。

3.1.2交通系统

在交通系统这一部分中,包括了车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步行系统、公交系统和停车系统五个部分,这里以车行系统为例,探讨了它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1)建立明晰的道路等级,满足功能需求。

(2)将穿越通与本地交通分离。

原则:

(1)金钟街地区的道路可分为外部联系道路和区内道路,而区内道路又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个等级。

(2)为塑造人性的亲密尺度的街道空间,在满通量的前提下,控制道路的红线宽度,不使路幅过宽。

(3)在特别的道路上设减速装置或减速设计,提高步行的安全性。

(4)公共停车场的设置与人们的活动聚集点(商业中心、公园、交通换乘点)相结合,并考虑与主要进出干道的关系,提供到达与疏散的便捷。

3.1.3开放空间系统

开放空间系统则包括水体和绿地两部分,以水体为例。

目标:(1)塑造金钟街地区景观多元化的城市形象。

(2)提供舒适宜人的滨水空间。

原则:(1)整合补充的河道网络。

(2)鼓励开发商建设邻里层级的水体系统。

3.2景观风格

这部分包含了最大量的城市设计要素,大致分为绿地景观、街道景观、河道景观、照明规划和景观元素五个部分,在这里我们重点以河道景观为例。

3.2.1河道景观

首先对河道的软硬质提出控制要求。

(1)软质岸线

该地区河道均经过人工护砌,且位于中心城区,从集约用地和城市防洪要求考虑,避免采用较长的纯植物护坡,因此在新修景观水体时采用与生态环保要求相符合的混合型堤岸为主,分为a、B两类。所有软质岸线设计过程中,必须强化基地保水与渗透功能,并采用生态过滤排水系统,将污水收集并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2)硬质岸线

连贯的低标高硬质岸线是现代本土风格水岸的一个最重要元素,来体现镇区独有的文化个性。结合不同的用地性质和空间尺度,创造不同的活动场所。硬质岸线主要包括直立岸线C和台阶岸线D。所有硬质岸线设计的中必需注重保护水系质量,遵循环境导则中对维护河流水系水质的要求。岸界雨水必须收集入城市污水系统,严禁直接排入水系,防止造成水质污染。

3.3建筑风格

首先根据功能进行建筑风格分区。

然后以服务区为例,提出详细的设计引导

建筑风格:现代简洁风格

建筑特色:明快、简洁、实用

设计策略:

高层建筑是构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元素,建筑设计应统一将设备用房和附属设施纳入建筑整体造型之中。单体建筑不应出现过大过宽的形体,高层建筑的高宽比应严格控制,突出体现个性特征,塑造简洁的建筑形体。

高层建筑的形象风格应与所在区域的地域特征相统一,体型、尺度、材料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应采用安全、耐久的节能材料,如石材、铝板、真石漆等。单体建筑使用的材料种类不宜过多。

金钟街服务区应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原创性特征,采用现代简约的设计手法,创造高效的现代化形象、彰显富有活力的大都市气息。

城市设计要素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要素;建筑设计;关系

1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概念

1.1建筑设计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建筑设计,就是指在科学的方法的指导下,对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充分保证建筑工程的规范性、实用性、经济性、美观性,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能能够与人们的需求相符合。并且,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其与城市设计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是城市历史、特色以及民俗风情等的具体展示。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周围城市的环境,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能够协调发展。而这种协调关系的实质,就是“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能够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设计的概念分析

对于城市设计而言,其重要工作是指在客观层面上,对城市中的绿化地、建筑物以及道路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保证城市中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确定城市设计的主要风格、理念以及发展方向,促进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在实际的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先对城市的内部以及周边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然后在环保的基础上开展其他的工作,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切实运用到实处;其次,设计人员还应当对城市中的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考察,从而保证城市的设计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最后,对于每一种建筑物,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布置规划,通过建筑物的布置将城市的美感大大提升。并且,为了使得城市发展与建筑设计相协调,所以可以对沿街的建筑物外观进行适当的改造。比如,在塘市镇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对当地的民俗风情进行了考察,在建筑物保持原有建筑粉墙黛瓦风格的基础上,再融入适量现代化的装饰元素,局部跳跃的活泼色彩,使得城市设计更具活力。

2城市设计的要素

2.1建筑形式和体量

在城市形体环境之中,建筑物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站在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说,建筑设计首先应当关注的是其形状、高低以及大小等外在的形态;然后是建筑的形式,即就是建筑的质感、风格、材料以及色彩等要素。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与论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实际规划中的建筑高度、空地率、容积率、色彩和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将其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

2.2土地使用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土地使用权是重要的内容,而且土地使用也决定着城市空间的二度基面。在土地使用设计的过程中,一共有3个环节:首先是依据预先的分析以及基本的目标,从而建立起特定的土地设计目标;其次,为需要使用的土地建立一个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使用的充分性;最后,根据相关标准以及目标,对土地的使用格局进行确定。

2.3开放空间

所谓的开放空间,也就指的是公共空间,或者是开敞空间,主要包含的要素有广场、街道、合流以及建筑物等,开放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是互补、协调的关系。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公共空间也被看成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附属品,对于城市的美化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并没有对其充分的重视,在一些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形式,对使用者、使用性质以及环境条件却忽视了,比如一些开发商为了炫耀或者是向某些官员歌功颂德而建设一些展示品。在当前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开放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大,对公共空间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据相关统计表明,在城市总用地面积中,公共空间的面积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更加表明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3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

3.1相对独立的关系

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问着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各种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空间,主要包含了城市外观的设计、产业的布局等内容。当前,城市设计在逐渐的完善,在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更加促进了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设计的要求之下,对建筑的外部以及内部进行合理化处理,从而保证建筑的设计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环境的设计过程之中,促进二者能够协调的发展。

3.2建筑设计应服从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通过有效的规划措施,从而对各种建筑进行合理的协调,以可持续的、生态的理念为基础,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建筑是构成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是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城市建设的有关内容,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建筑与城市之间,它们是点与面的关系。好的建筑设计,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要对城市环境进行充分的考虑,将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相融合。由此可见,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其着重考虑的一个内容,只有将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规划项目的发展。

4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有机契合的途径

4.1建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互动

首先,应当加强对各种指标的强制性制定,比如,在当前的温州、广州、上海以及成都等地方,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经验。主要为在城市的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性质、高度、出入口以及容积率等指标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得建筑的用地性质、建筑形态以及开发强度等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为建筑的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也应当与相关建筑规划设计要求相符合。其次,可以通过可行性方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指标进行一定的验证,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调整阶段当中,对相关设计方案进行一定的延伸,在城市的重要地段、节点设计过程中,采用合理性、可行性的方案,对相关控制指标进行确定。

4.2健全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在建筑设计中,其是科学、艺术以及形象思维的结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对于建筑设计方案,应当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使得城市意识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建筑物作为一种艺术品,对于城市来说是重要的象征,因此建筑设计的水平与城市的形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应当在建筑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实行评审制度,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对城市建筑方案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审,从而使得城市设计中能够将有关设计思想充分体现出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择出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4.3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管理,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如果缺少了民众的参与,就使得城市的管理成本增加,所以积极引入公共参与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民众的意愿,将民主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从而提高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促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和谐。

5结束语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反映,直接反映出城市的形象,因此城市的发展直接受到建筑设计水平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将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考虑人们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促进现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陈莲圆单位: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康,王超.浅谈现代建筑城市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6,23:74+53.

[2]牛卫国.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J].建材与装饰,2016,32:73-74.

城市设计要素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要素;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状况的一种研究,是对城市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城市在某个时期内的发展蓝图,是对城市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凭证,是城市建设或者是城市运行的根本。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针对其基本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合理有效的的进行规划设计。而在进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时,城市规划对其城市的市容市貌与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以及城市宜居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的分析

1、城市土地使用体系的要素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土地使用的复合性、整体性以及立体化的研究。土地的使用要综合研究不同区块之间的整体关系,结合城市的公共空间、历史保护、城市景观等方面的整体要求,来促进城市土地使用的高效率。结合城市三维立体形态以及城市空间的环境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土地开发的强度、建筑的密度以及建筑的布局等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把抽象的土地使用指标同城市空间的环境建设联系起来。

城市景观体系的要素分析一个城市的景观体系研究主要是指城市的视觉景观的品质以及总体的构成。城市景观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中的实质景观要素,例如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包括城市总体的地形地貌、城市的水体、城市的绿化情况等;城市人工景观要素,包括建筑的形式与建筑的体量,城市环境的设施等。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还包括“活动景观”要素,例如各种城市的公共活动而形成的城市活动的景象,商业活动、休闲活动、节庆活动以及观光活动等。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分析城市的公共空间由要素由城市的街道、城市的广场、城市的公园、建筑内部以及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的单元所构成。城市空间的一体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要建立在城市的公共空间系统构成的认识基础之上,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所构成的单元的系统化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内部城市构成要素的综合处理等,以促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高效率性,进而发挥公共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科学性不强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地方特色表现性不高

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3、城镇化问题

有的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片面追求城镇化人口指标,导致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大量圈占、征用集体土地,大搞开发区,大搞“造城运动”的房地产开发,造成盲目的城市建设和土地浪费现象。

四、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倡导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生态破坏现象降到最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城市规划设计体现人文关怀,统筹兼顾,从而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前组织人力且领导重视,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调查,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并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避免在城市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交通容量紧张及重复建设浪费现象的发生。

2、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

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其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因此,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①公共庭园、街道、广场、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在实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具有其较多的城市特色与风貌,综合体现出城市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规划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基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总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是必须建立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大背景下的,需要与周边环境产生有机的结合,需要更多地关注细节与使用者的行为

3、城市绿地规划

通过实践表明,城市的绿地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显得重要,很多城市规划都为了创造出一个空间特色鲜明、环境绿化优雅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应结合城市的性质,将城市公共绿地与生态绿地连成一体,创造出充满山水特色的绿化景观。同时根据城市当地的景观特点和植被风貌,进行水土保持,充分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使大气、水体及噪声等主要环境指标符合要求。在建设园林绿地的同时,强调保护措施,以便更快、更全面地创造出优美的城市空间和良好的环境。

绿地系统规划可通过由成片的郊区生态景观绿地,城市公园;带状绿地,滨河绿地和街道绿化,点状的小区级公共绿地、小游园和单位附属绿地构成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绿地系统。城市风貌景观是城市外在的形体、色彩、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景观的整体感受以及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主要由景观轴线,景观区域以及环境艺术小品构成。如通过规划有绿色景观轴线,形成主景观轴线以及其他主要城市道路形成的次景观轴线。

结束语

现如今,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提高其城市文明与城市素质的重要因素。根据其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科学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中的基本要素,进而合理的分析以及运用。确定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提高城市居住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并指导城市的建设逐步完善和提高。

城市设计要素篇4

关键词:道路;线形设计;总体设计;几何设计。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开关,也就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绘。线形设计不好,轻者乘客会感到不舒服,严重则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究其原因,道路设计规范只对某些技术指标,如: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分别做了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不从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上考虑,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好的道路。因为线形好的道路,应该首先保证车辆安全,舒适的行驶。

一、城市道路定线的意义:

在总体规划阶段,根据城市自然地形地貌、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初步确定路的大致走向、平面主要转折点、干路交叉口的位置或方位坐标,并明确道路的功能性质、路幅宽度,一般称为道路网规划。

在详细规划阶段,一般应进行道路红线设计。所谓红线设计,主要足根据道路网规划已大致确定的路线走向与道路性质、路幅,进一步确定道路走向、位置、主要控制标高、横断面组合布置以及主要交叉口和广场的平面安排等问题。此项工作通常在1:2000~1:5000现状地形图上进行。在规模较小的中、小城镇,上述工作可合并一次进行。

所谓道路定线,就是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除红线设计内容外,还包括路面结构方案、沿线小桥涵造型以及其他构筑物的大致安排、工程量估算等)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而、竖向线形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它足道路技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定线对于城市建没和道路行车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要解决道路本身的工程、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充分考虑道路与周边环境、城市建设现状的配合以及道路景观等问题。

二、城市道路定线的原则

(一)原则:道路定线不仅仪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工作,要全面综合地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定线的方法并没有崮定格式套用,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推敲,以下仅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以供参考。因地制宜确定路线位置。在城市中开辟-条新路或改建一条旧路,往往涉及到工程、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复杂问题。因此要本着“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减少拆迁”的原则,

(二)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满足现代城市机动车交通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其他非机动车交通的要求。对道路弯道半径、道路宽度、纵坡度、视距等,都应掌握好各项技术标准;同时应考虑沿线地形、地物以及土壤、地质、水文等自然情况,尽量利用有利于道路的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经反复比较,选出最经济合理的路线,满通对道路的各项要求。

三、路线总体设计

(一)路线方案。路线方案是根据指定的路线总方向和公路功能及其在公路路网中的作用,考虑了社会,经济因素和复杂的自然条件等拟定的路线走向,路线方案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公路本身的工程投资,运输效率和使用质量,还影响到在公路网中是否起到应有作用。

(二)路线带选择。在路线基本方向选定的基础上,按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一些细部控制点,连接这些控制点,即构成路线带,也称路线布局。

(三)路线分段。一条长的公路可能通过不同的地形分区,要注意根据地开特征,合理地确定地形类别,设计车速,设计车速不同的路段其过渡要均衡,不应出现突变。相邻设计路段的衔接点,应选择能使驾驶人员明显判断前方情况将发生显著变化而需要改变行车速度的地点,如村镇,车站,交叉口或地形变化明显处等,公路行经地区的交通量变化较大时,可能出现车道数的变化。当出现这种分段时要选择好衔接地点,处理好衔接前后过渡段的线形设计。

(四)定线。定线是具体落实中线确切位置的工作。其任务是在路线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按照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及其他沿线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合理安排路线中线位置。其内容包括确定交点和曲线敷设等工作。定线是道路设计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不仅要解决工程技术,工程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对如何使道路与周边环境相配合,以及道路本身线形的改善和美观等问题都要在定线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定线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用的定线方法。常用揎线方法有实地定线和纸上定线。技术标准高,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路线必须使用纸上定线,然后把线上路线敷设在地面上。实地定线省去纸上定线这一环节,直接在现场实地定线,此方法常用于技术标准纸和地形地貌较简单的线路。

四、城市道路设计中平面线形设计

(一)城市道路的线形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设计,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城区的建设总体上需要规划,具体的建设中大致需要通过工程可行性研究季告,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这三个步骤,城市道路的线形已基本定型,尤其是在针对现有的城市道路设计时,线菜设计除考虑规划红线,退建筑红线外,应避免对原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其他构筑物产生影响。城市道路改造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前提下提高其通地能力,上述情况尽可能采取避让,确实无法避免的,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后,可酌情处理。

(二)城市道路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其完成对人流,车流的分流,集散后,优美的道路线形会给城市增光添彩。在综合考虑地形,地物,地质条件等各项因素,在布线时应使所选路线地形,地势相协调,恰当的利用建筑物,地形,水系,构造物之间的关系,将环境的不利因素消除在各个元素的衔接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对路线进行优化。

(三)城市道路是各条道路联接起来形成的路网,每条道路并不是一条直线,道路会有交点,道路相交的地方就形成了交叉口,弯道和交叉口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或工业区道路不可避免的会有弯道,在有限的空间里,偏角越大,转弯半径越有限,由于建筑物等得遮挡,可通视效果越差,转变半径越小,所产生的离心力也越大,公路常用的方法是设置超高和加宽,但是城市道路空间有限,应尽量避免加宽,超高也需严格控制,在需要设置圆曲线时,如条件允许应尽量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不得已时,其超高坡高一般不宜大于1.5%,即不超过路面的设计横坡,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圆曲线两端应该尽量采用缓和曲线。

(四)道路线莆是由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开关。常用的曲线是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缓和曲线可以保证曲率变化柔和,连续,符合汽车行驶轨迹,还可以保证汽车在进入圆曲线时不必过多地降低运行速度而安全地行驶,研究发现公路里程,坚曲线坡度,道路两侧护栏,平曲线半径,桥梁与涵洞,交叉口,交通控制与管理,车道宽路面,交通流和计算行车速度等因素均会对运行车速产生潜在影响,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缓和曲线应随之变得更缓,更长一点。这样有利于安全舒适地行驶,圆曲线具有很多优点,但处理不好,不仅会使线形显得曲折,还会使驾驶员判断失误,造成不必要的加速或减速,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五、城市道路设计中纵断面线形设计

(一)最小纵坡。很多城市地势平缓,城市道路的纵坡需要严格考虑与周围建筑的衔接,很多城市道路会采用小于0.3%的纵坡,在市政排水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2010年至今全国很多大型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内涝,对群众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短时间的大量降雨将造成路面排水不良,在路面上积水到一定厚度后,车辆与路面间容易产生“水膜”现象。使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阻力大大降低,制动性能将很大程度上失去控制,往往会酿成事故。

(二)与平面线形协调。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时,应满足”平包纵“,即竖曲线在平曲线范围内,竖曲线中点宜设置于平曲线的曲中位置,蚂曲线起,讫点最好分别在两个缓和曲线的中间,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三)竖曲线设计时尤其需要从驾驶员的角度谨慎考虑。竖曲线中凹形竖曲丝的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或平曲线不包容竖曲线的线形组合具有较差的视线诱导性,易使驾驶员判断失误,导致事故,如果线形在驾驶员的视线内反复变化,会使线形外观不连续,形成视线盲区和错觉。容易使驾驶员紧张,导致不必要的减速,从而影响运行速度和燃油的。除此之外,道路横断面的鸨,桥梁以及交叉等构造物的设置,路面的抗滑能力,路面平整度等因素也会对汽车的运行速度造成影响。

六、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是在平面和纵面线形初步确定的基础上,用透视图法或模型法进行视觉分析,研究如何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满足视觉和心理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等,再对平、纵面线形进行修改,使平纵面线形合理的组合起来,使之成为连续、圆滑、舒适、美观的空间线形,从而达到行车安全、快速、舒适、经济的要求。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线形组合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七、为降低交通安全的发生率,应该从道路设计的最开始就应该重视线形安全设计。

从道路设计的新理念出发,道路设计人员应注意通过精心的规划和设计来降低驾驶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采取主动预防措施改进道路线形设计,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因失误和错误而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仅仅是市政设计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是极其重要的,他时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现在的社会发展极其迅速,所有的设计均需要考虑适应以后社会的发展,不至于落后,但是城市道路的宗旨是没变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雨化,道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2】刘伯莹,姚祖康,公路设计工程师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张艳民,黄军,浅谈道路线形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协调。[J],山西建筑,2007,33(31),288-289.

城市设计要素篇5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性公园的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多地城市空气重度污染已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度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美感的降低,使城市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而一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景观在遭受各种污染的城市里无疑是一块异常珍贵的自然之所,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但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逐年增多,许多新公园在注重景观营造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从而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认识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探讨综合性公园景观各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植物的生态设计

植物作为综合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发挥着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植物不仅是用于造景的元素,其配置更要满足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因此,公园场地植物的生态设计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在规划设计前,应对原有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将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保留下来。对已有植物的分布绘制成图,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好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较大规模的种植设计理论基础。植物配置应综合考虑植物间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要保证能创造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绿化系统应保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地带性植被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模式,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以利物种之间互补共生。

邻近公园外受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应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植物种类。大多数针叶树和常绿树不抗污染,而落叶阔叶树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如国槐、银杏等就属于抗污染较强的树种。

(二)动物与微生物

公园中的动物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绿地及水域,包括鸟类、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由于综合性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人工设施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公园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创造不同的生境。

公园内的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护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为某些物种所需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较为稳定的生境斑块,对于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

植物群落创建的同时应考虑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鸟类由于筑巢高度不同,丰富乔木与灌木的高度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以及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可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

公园的水环境对水生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中污染物、分解毒素并且吸收重金属物质。营造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驳岸水域和湿地,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水体

公园系统中的水体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在进行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设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项技术。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中水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浇灌水源,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场所。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主要是规划建设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生态渗透池也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2、节水灌溉

灌溉是对园林绿地在自然降水之外的额外用水补充,构成公园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蒸发而被浪费,因此可采用滴水灌溉将水直接引导到植物的根部,极大节约用水量。除此之外,应尽可能使用公园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经过生态处理得到的中水来作为灌溉用水。

3、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综合性公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如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营建湿地净化系统,将污水以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成为中水,作为景观和植物灌溉等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探索把这种生物净化系统与景观塑造和功能活动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公园生态与使用功能的统一。

三、人工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

场地是公园内动植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性营造不同的生境。场地的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为丰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多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园场地,使场地保持生态健康应做到: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和破坏。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减少损害健康的场地,同时保护位于土壤最上部10~25cm的表层土。因其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是植物根部活动重要的依附土层,如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局部的生态系统。

恢复被破坏的场地。在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中,被破坏的场地一般分为废弃地和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地块,对场地的自然生态活动构成障碍。对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必须重建适当的地形,以及进行微生物或植物修复。

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应作为保护区予以保留,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使用生态材料

为了实现公园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除了植物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外,公园的道路铺装、构筑物、服务设施等也应选择低碳环保、节能的材料类型。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使用当地和蕴涵能量低的材料,以减少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以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等。

尽量利用天然和废旧材料,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时要最大限度利用旧建材。

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包括建材及维护公园绿化使用的肥料、除草剂等。

公园铺地也尽可能选择生态环保及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传统材料如砖、砾石、卵石等也在铺装中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四)绿色能源的使用

绿色能源是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公园的生态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实用意义的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用来为建筑和照明设施提供所需能源。

公园中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物内所需部分或全部能源,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同时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用于园路灯、草坪灯等照明设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高耸独特的形体可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景观,结合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公园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绿色能源。

四、结语

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和娱乐空间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渗透到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生态格局的稳定正是建立在各要素保持较好的生态连接。因此,综合性公园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的可持续性统一是实现城市景观环境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设计要素篇6

摘要:道路是构成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功能上大致分为生活型道路和交通型道路。城市生活型道路在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其安全性、舒适性、绿化线条、视觉等方面的要素。本文深入探讨了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设计要素,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活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1.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类型

1.1城市街道型

城市街道多为分布在城市支干道的道路,有少量的车辆通行,路面幅度比较窄,在城市老城区中主要体现在一些城市老街,新城区中主要体现在支干道。这类型道路是市民行走和车辆行驶在城区中接触最多的道路,此类道路的绿化包括道路两侧的建筑(垂直绿化)、成行的行道树、街头绿地的绿化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街道的整体形象,其中又以行道树和街头绿化为主要支持点,在城市道路系统中按一街一景原则进行植物的绿化配置设计,并提供市民身同心受的景观观赏特点。

1.2游赏步道型

现今城市步行街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闲空间的组成部分。这类道路中植物的绿化效果已经不能满足步行街道的绿化要求,还必须考虑到布置有供居民休憩、漫步的绿地,以及花坛、雕塑及儿童游乐场地等文娱设施和公用设施等。如在步行街道绿化地带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加一些树池和树阵等以达到增添道路的自然情趣的效果。道路景观雕塑小品在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富有当地特色的前提下,同样能让整条道路显得自然、有趣、活泼、轻松。

1.3生活工作型

生活工作型道路主要是指分布在各类居住区以及各企事业区内部的道路,是市民聚集比较集中的区域,其道路绿化大致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绿化、办公区道路绿化。居民集中区道路是联系各住宅以及各办公区域的游园式道路,一般宽2m左右,主要是用来供人行走,少量提供小型车行驶。其绿化布置大多是置于道路后退0.5~1m,以便必要时急救车和搬运车驶近住宅,也有一部分是紧贴路边栽种,能让人和大自然联系更为紧密。

2.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要求

2.1道路景观要求体现精美细致

生活型道路由于车辆行驶较少,道路路面不宽,车行速度比较哦缓慢,市民在这类型道路上对景物的观赏速度较慢,属于慢行观赏性路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大面积地运用植被和色彩等,要求要做到精美细致化,如花境的运用。在绿化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塑造出的景观模式不能像交通型道路,色块分隔过长,市民无法看到一个整体景观,只能看到局部的景观效果,不利于市民对景观的观赏,要精致地对待每一个色块或花坛的细部绿化景观的设计,达到对这类型道路景观的精美细致的要求。

2.2道路景观要求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

生活型道路由于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在考虑其绿化景观塑造的过程中,更多地是要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无论是从树种的选择上还是景观的营造上,生活型道路更多地是呈现给市民“夏季绿荫环绕,冬季阳光普照”的景观感受。对行道树的选择要从树种、树形等多方面考虑。可以选择一些季相变化不同的树种相搭配,突显冬季阳关渗透的感觉;当然同样也可以选用一些树冠宽广的树种成排栽植,形成一种绿色环绕的空间效果。

2.3道路景观要求合理选择植物

1)对行道树的要求

道路绿化在行道树的选择上为了与道路环境相适宜,可多选择一些落叶树种,如:悬铃木、枫香、无患子、银杏等色叶树种,也可以适当种植香樟、杜英等常绿树种,不仅能丰富道路的绿量,而且还可以达到美化景观的效果。

2)对中下层灌木类植物的要求

道路的绿化景观除了注重尤为重要的行道树绿化外,还要重点考虑大量的中下层灌木类植物的造景运用。中层植物可选择一些观花观叶观枝类植物。花境中可以应用一些宿根类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如:千屈菜、毛地黄、大花美人蕉、石蒜、花毛茛、花叶玉簪等,由于考虑到人的实用性需求,在草皮选择上宜选用暖季型草皮,便于行人的参与,中下层灌木在选择时,除了考虑其色彩、尺寸之外,还应该考虑到嗅觉的要求。所以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采用香花植物的搭配元素,可以使市民路过时从中获得清香的空气,生活型道路的绿化还应该考虑到植物对市民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生活型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对策

3.1行道树的种植策略

在布置行道树时,要考虑到道路功能的原则,这是生活型道路设计中最能体现安全性的所在,其中株距与定干的高度应成为最主要被充分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于交通型道路的路面幅度宽广,生活型道路的路面幅度较为一般,应采用单排种植的形式,株行距根据树冠大小来决定,基本采用5~8m,树干距道路侧石不少于0.5m,并保持足够间距。选择树种的胸径一般为8cm以上,分枝点高度不小于3.0m,多采用无患子、银杏、枫香、悬铃木、香樟等。定干高度也就是定出行道树第一分枝点的高度,最好要高过行人高度,这样树枝下高与街道上车辆才不会相互影响。

3.2色块的搭配设计策略

生活型道路的色块是最能体现其视觉效果、整体带给路人视觉冲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道路的色块带一般可以把分割带宽度定为每隔8~10m距离重复一段,距离由于受其路面幅度以及观赏功能的影响,色块的分割不宜拉得过长,分割带色块的图案要求变化丰富,色彩丰富,增加观赏性。色块的模式可以根据道路的长短以及走向与行道树进行多种形式的拼接,可以让车辆和行人路过时观赏到路边的色块变化纹理丰富,避免重复又具有连续性。

3.3景观小品的运用设计策略

一些树阵、树池、喷泉、雕塑甚至造型树的运用都可以成为生活步行街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景观,不但不占据人行道步行空间,而且满足行人游赏、休息以及道路景观营造的几大功能。在绿化景观设计时,对景观的把握程度是至关紧要的部分,功能景观太多不利于道路的畅通性,但只用行道树和花坛结合的设计又不能为大片的绿地提供游赏效果,所以树阵、树池和简单喷泉及景观小品的设立是现今最为普遍的做法之一。游赏步道型的生活型道路中运用到雕塑这种元素是很多的,多为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或者人文历史因素。适当地用在行人量大的绿化中,不但能点缀道路的景观,而且也为城市的人居环境提供了更多文化元素。

3.4韵律感和节奏感的植物塑造的设计策略

在绿化设计时,可根据道路的走向以及道路的弯曲方向,选择不同的植物栽植方式,把植物景观的连续性和节奏性体现出来。同时采用一些小乔木增加其厚重感,让其节奏感和韵律感不会显得单薄而无法成形。特别是与交通型道路不同的是,这类道路在灌木的设计上,不能过于单一的用一种或一大片灌木简单地做辅助绿化设计,需要更为细致的设计,常采用各种球形等造型的植物和更多开花植物的设计,根据道路弯曲的程度布置整形的球形等造型植物,不但增添了韵律感,还能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的效果。

4.结语

道路绿化在创造城市旖旎风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维护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生活型道路绿化则是城市道路绿化中的骨架、脉络基础。它广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联系着城市和市民两个重要的环节,成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绿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型道路绿化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有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要素篇7

关键词设计要素小环境大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1视觉要素

小环境作为视觉景观对象时,应考虑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走在其周围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形象,而且应该考虑多层意义,引起人们的思索。作为视觉对象的景观环境应有视觉层次,处理好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关系,应有景深,反映更多的内涵。比如雕塑往往会成为一个视觉中心,但也应有基座、地面和周围环境的陪衬,更需有一个好的视距、视点,使小环境以一个有序的整体出现在视线中。同时考虑各个角度的观瞻,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景观环境。

2空间要素

2.1停留空间

小环境的设计应该布置休息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息空间。人们也可以从一个小环境看到另一个小环境的景观,如在步行路线上看到两侧的景观。常用的休息设施有很多种,石椅、石凳、矮墙和划分空间的台阶、栏杆、建筑物的台阶、转角、凹处等。座椅应设隔板以防其他人的干扰,使用特殊的颜色、材料或标志以求醒目、安静和安全,同时改善整个小环境的参观环境。

人们选择座位总需有一个良好的朝向和视野,可以领略到周围的美景,同时在座位周围布置能引起视觉效应的景观,如树木、小品、雕塑、人群等,这样能加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座位的朝向也是小环境设计的内容。休息区域的选择,应有全盘的考虑,不能随心所欲随处布置,不要仅考虑美学而忽视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应该让观赏者能够很好地观察周围景色,边休息边欣赏四周的景观,同时也应在休息者背后、头顶处设置遮挡,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2.2环境因素

人们在小环境中逗留观看时,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天气的变化会给人们的室外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但也会给人们欣赏美景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像“雨中情”、“雨中景”,往往会增加人们的逸趣。

小环境的设计应该提供适宜的设施,让人们能应付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将休息设施、步行道等一些小空间安排到最有利、最方便的位置,并对小环境的内部空间进行精心的组织,同时对构成要素也要进行尺度设计,如矮篱、矮墙的高度能遮风,设置顶棚以能避雨。另外小环境的布置应能使人们体会到大自然的好处,人们能够接触自然、欣赏自然。

3引导要素

3.1环境的边界

要使小环境形成空间感、领域感,应精心组织小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边界。边界是人们进人环境的界限,明显边界的出现,有助于让人们从心理上感到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增强对小环境空间的领悟感,同时也把握小环境的空间范围。

小环境的领域范围一般是人们根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条件、环境要求自发地形成的,我们也可以人为地综合各类因素制定这个边界,一方面改善边界内的环境设置条件,使空间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边界感,使人们能看到明显的界限。

建筑小环境的边界处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绿篱、栏杆、台阶、坡道、建筑物的外墙等进行边界的划分。

(l)绿篱常常用来区分两种完全不同质地的环境,比如区分硬地和草地,绿篱完全起到环境的过渡界限作用。由于相对较宽,而且高度随树种的不同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人们一般不会跨越。绿篱相对较封闭,由它围合的空间,随高度的增加围合感加强,形成较为私密的空间。(2)台阶和坡道在环境中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作为小环境的边界,起到过渡空间的效果,人们根据坡道或台阶带来的高差变化,会明显地感觉空间的转换。在划分空间时往往利用台阶或坡道,使空间有所变化,形成内外有差异的空间。

3.2空间引导

当小环境边界确定以后,有时因为其边界用墙、矮篱围合,或掩映在树丛中,空间较为封闭,使在室外活动的人不容易发现,小环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需要采用引导手段,使人直接或间接地到达。引导的手段有多种,可以通过道路、台阶、坡道、标牌、空间导向物等能够表达一定方向的设施的指示,向人们暗示前面空间的到来。城市中心小环境设计,主要通过道路、台阶、坡道、指示牌的精心设计,表达一定的方向意图,也可以对地面材质的选择、色彩的选用、文字和符号的设计进行整体的设计。

4结语

小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要素的差异影响了小环境的功能,同时各种要素组合方式的不同也使空间内部呈现不同的形态。构成要素的选择应该利于空间的形成和人们的健康发展,特别应该满足人的尺度,服务于人们社会往的需要,以形成多方位、多类型的次小环境。各种要素的组合应根据人们自发形成的空间和参考人为的调节综合布置,人们生理、心理要求不同,交往方式、活动人数的不同,熟知程度也不同,这就要求小环境内的空间应该有个好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城市设计要素篇8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环境景观;桂林;城市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ofLocalCulturetotheDesignofUrbanpublicenvironmentFacilities:takeGuilinastheexample

CHUHai-feng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基础的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整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共同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特色风貌。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环境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亦被称作“街道的家具”、“园地装置”等,欧洲人又称其为“城市的配件”。公共环境设施的内容包括卫生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信息系统、导向系统、管理系统等等,承担着城市配套设施的功能。公共环境设施虽说都是一些公车站、指示牌、垃圾桶等小体量设施,无法与城市公共广场、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等大型项目并肩而立,但其数量和类型众多,分布面广,而且直接服务于公众人群,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俨然成为“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设计的地域性原则为设计师们所认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却忽视了这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工业化等问题。这些公共设施虽然能够满足城市对设施的基本功能的要求,但是缺乏各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某些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作品在形式上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地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中,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这些设计作品成为了城市形象和城市本土文化的“外来者”。大量造型相似的公共环境设施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使本就“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更缺少特色,磨灭了千百年来城市自身所孕育的个性和特点。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所谓地域性,泛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自然生长的历史沉淀,它存在于地域的自然景观当中,存在于地方性建筑当中,存在于地方历史文化当中。在设计之前,充分理解地方性文脉、了解地域性特征是设计出优秀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前提。只有当设计师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当地的城市自然景观特点、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总体设计定位、城市中人群的生活习惯、地域性建筑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及文化符号等种种要素之后,寻找出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联系之后,才能将其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设计出具有着地域神韵的作品。

沙里宁在《城市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与人群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品位的平台。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是设计灵感及设计元素的重要来源。设计师在设计思考之时,应当尊重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善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顺应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设计出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这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三、桂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可以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域性特色建筑、地域文化等内容中提取所需要的设计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方性材料等客观要素综合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人群的对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对所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分解、抽象、重构,将其有机的融合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当中。

1.桂林地区地域文化特质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城中多山水,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以“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为主线。城市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桂林市城市定位为风景旅游城市,自然景观成为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桂林城中多山,山形如盆景般秀气灵动,韩愈有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整个城市完全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结成一体不分彼此。建筑文化上,当地所特有的桂北民居建筑形式也颇具特色。民居建造多利用本地多产的建筑材料,通常以木材作为主要围护结构,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台基部分多由当地石山上采撷的青石石块所砌筑,屋顶部分则为青瓦屋面所覆盖,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与青山绿水相呼应。桂北民居中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是桂北民居的主要特色,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尤为凸显灵动之气。桂林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虽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城市中居民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其地域人文文化也与桂林山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有着许多关于山水的神话传奇,也有着关于少数民族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传说。对于桂林市这个有着自己独到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必定要以山水自然景观文化为主,结合民居建筑文化、地区民俗文化,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并加以利用。同时还要依据人口构成的特点,针对本地居民和旅游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

2.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林城市地处丘陵地带,城中山水秀美,是城市自然景观元素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乃是设计的一大重点。在设计中,如山体、水景等自然景观元素不可能完全复制或一味地模仿照搬,宜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提取、抽象、重构,取其形意之美,展现在设计之中。采用将自然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能够有效地体现城市的地域自然文化。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为例(如图1)。该公车站设计采用了抽象和象征的设计手法,将城中山体形象加以抽象和符号化后,取其意象带入具体设计当中。车站顶部由多段自由弧线组成,象征着坐落在城市中起伏的山体,与其自然形象遥相呼应。同时车站的造型整体构成桂林城市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G”,象征着设计所在城市。

在功能上,城市公车站主要使用者多为当地居民,设置在城市道路两侧,考虑到现代人群的使用习惯和周边现代建筑的整体风格,因此设计中采用玻璃和钢材等材料以与现代化城市的建筑形象相吻合。

3.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北民居是桂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传统的住宅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桂林城市虽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为汉族,在古代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多数民居的形式与中原汉民居有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民居形式也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性建筑文化。而公共环境的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本身体量较小,无法形成较多的类似于建筑空间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之时也需从地方性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的方向入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如图2)。该设计将桂北民居中的观音兜、马头墙和双坡顶的建筑元素抽象、简化,并加以重构、组合而成。车站墙体使用当地特产的石灰岩做饰面,顶棚使用透明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形成对比又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整体设计既包容了传统的地域建筑元素,也满足了现代人群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再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指示牌设计方案(如图3)。该设计按照同样的设计思路,撷取桂北民居中的跌级马头墙的局部形象,将其简化之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组合成为新的设计形式,满足公共设施指示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突显地域特色。

4.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不同于地域性自然景观和地域

性传统建筑,它不拘泥于具体形式,是一种城市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或为当地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或为神话传说,或为传统习俗,或蕴藏在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当中。针对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在形式上简单提取设计

元素的方法不适用于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而需要从挖掘当地的文脉关系入手。比如说,可以从传说故事的本身寻找切入点,引发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联想。以桂林市垃圾桶设计为例(如图4)。该垃圾桶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之下,将其设计为简化的绣球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刘三姐抛绣球”这段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也能让外地游客了解桂林的地域文化。这样的设计不但是对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的一种宣传,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和继承。

在公共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对于地域性历史文化的利用,也能够从民族服饰上寻找设计元素,比如桂林城市垃圾桶的另一个设计方案(如图5)。该垃圾桶的设计就是从桂林地区壮族男子的民族服装中提取开襟的局部作为形象设计元素,简化和变形后加以利用的。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地体现和宣传地域民族文化。

5.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当地材料的利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采用地方性材料,可以突出地域特征。桂林地区多产石灰岩,将当地石山上开采的石灰岩加工打磨后制成青石板,可用于石桌椅的设计和制作当中。桂林城市提供给市民休憩使用的座椅大多都使用此类材料,一则经久耐用,再则能使公共环境设施有机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融入环境当中(如图6、7)。

四、结语

城市设计要素篇9

关键词传统元素;城市景观;遵循原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0-0223-01

传统元素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交往中日积月累所形成和沉淀下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传统元素正是通过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被留传下来。本文以泉城济南为例,阐述了山东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应用策略及重要意义。

1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1.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能够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传统元素、体现传统文化,建造人性化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城市居住环境,体现城市传统文化价值及传统特色,一直是众多设计师所追求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性化的设计已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

1.2尊重历史

在城市景观中运用传统元素,一定要尊重历史。传统元素可以直观地体现城市特色、历史渊源、地域风情,而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是形与意的结合,符合了人们期望传统文化得以发扬传承的社会价值观。

1.3注重协调性美感

人们的审美,通常受整体第一印象影响,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把握好整体感觉,和谐的整体美感是最佳的状态。传统元素运用于城市景观设计,要与城市的风土人情完美结合,力求做到统一与自然。

2山东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体现

以山东济南为例,阐述山东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济南,是中华民族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传统元素已经融入到济南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中。

2.1传统元素在芙蓉街设计中的体现

最能体现济南文化古韵城市景观的,芙蓉街当之无愧,在这里,传统元素淋漓尽致地应用到了城市景观的设计之中。

芙蓉街是一条古商业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因芙蓉泉而得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状况。芙蓉是指济南的市话荷花,所以,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都是用“芙蓉”命名,泉水与荷花的造型元素,在芙蓉街的设计中被大量运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芙蓉街的街道景观、街区建筑中,历经沧海桑田保留至今,彰显出芙蓉街的独特魅力。清代诗人董云曾作诗《芙蓉泉寓居》描述芙蓉街的美景。随着历史的变迁,芙蓉街沿街小楼的精美雕刻,向世人们描述着老街当年的繁荣昌盛,建筑屋顶稳重协调,直线曲线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微微翘起的飞檐格局,大大增添了建筑设计的生机感和美感。传统的图案与色彩搭配,红木门窗上的精美的雕刻与镂空结构,使得传统元素充分融入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建筑古韵风格充分显现在世人眼前。

2.2山东奥体中心的“东河西柳”设计理念

“东河西柳”可以形象的描绘山东奥体中心的整体形象。位于西侧的体育场可容纳6万人之众,呈“柳叶”造型;网球中心、体育馆及游泳中心位于东侧,呈“荷花”造型。奥体中心“东河西柳”的恢弘设计,将市树和市花的视觉元素利用的淋漓尽致。

2.3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风景名胜、历史明园、雕塑园、遗址公园等。另外,城市街道的建筑设计,也注重将传统元素融入其中,如仿古商业街、历史古街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

3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形象生动的立体或者平面图案,把传统元素融入城市景观造型中,运用真实的景物或者人物形象把历史典故或者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以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传统元素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突出构成手法,主要的构成手法有如下四种:

3.1直接利用形体

直接利用形体是指引用传统元素的局部特征或形态特征,能够让人在看到局部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整体,像山东济南的泉城广场的泉标设计,整个泉标立体感非常突出,整体造型流畅别致,天蓝色为其主色调,中间镶嵌明珠,构成隶属的“泉”字;冲入云霄的三个尖,如同三个巨大的花朵,象征着济南的三股泉水;眼睛造型的明珠,比喻泉水如珍珠。整个造型充分利用了济南的特色传统元素,让人看到泉标即可以联想到喷泉,以这种由点到面的设计方法营造环境,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城市特色。

济南泉城广场的文化长廊设有齐鲁大地上的历史名人铜像,有:大舜、管仲、孔丘、孙武、墨翟、孟轲、诸葛亮等。充分体现了直接利用形体这一手法,将传统元素融入城市景观设计中这一理念。

3.2简化和抽象形体

一些民间艺术如龙灯、狮子舞等,其艺术形体比现实生活中要夸张的多,却一直能够得到延续和传承。城市景观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也可以遵循这种规律。

3.3将形体重新组合

利用各地、各民族不同的传统元素,整合起来表现某个形态特征,如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统建筑的不同元素整合在一起,彰显整座城市和谐的文化风貌。

3.4应用其他文化元素

在恰当的场合将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等进行物化,应用于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如济南的芙蓉街清朝铜人,李清照故居等。

4总结

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对外能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将传统元素应用于城市景观的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发扬民族文化。本文阐述了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中应用中需遵循的原则,并以山东济南的芙蓉街为例,概述了传统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希望对中国传统元素的发扬与传承带来一定促进作用。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齐鲁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研究》,立项号:2012362。

参考文献

[1]李红梅.传统造型元素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济南大学学报,2013(02).

[2]邹鹃妃.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应用原则[J].东京文学,2011(03).

[3]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城市设计要素篇10

关键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90-02

人类视觉的主导要素就是色彩,色彩影响着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人类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手段就是在城市住宅中合理运用色彩学,而且,色彩学目前已经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色彩学在城市住宅设计中作为一种积极的因素,能够突破城市建筑在空间、资金、材料、形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实际解决问题。这也是色彩设计在城市住宅建筑中引起重视的主要原因。

一、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定义

色彩通俗的定义就是人类眼睛、大脑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1]因此,从色彩的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眼睛对光的感知反映到大脑中形成了色彩。我们通常看到的色彩不仅仅是光的物理反应的结果,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周围的环境等。因此,色彩并不是一种物理现象可以恒定不变。

色彩学在实际应用当中,最多的是应用于城市住宅建筑。整个城市的建筑环境及城市内的建筑物都跟色彩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作为有着造型艺术之称的建筑学,它的艺术灵魂就是建筑形象。而建筑的外形、建筑的色彩及建筑的质量又是建筑形象的组成部分。建筑色彩学,就是建筑的技术与美学的有效结合及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建筑色彩学使得建筑的色彩更加科学和和谐,也使得建筑更加美观。但在城市的实际建设中,城市住宅在色彩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追求商业利益,在城市建筑上安放广告,这样在整体上显得比较突兀,产生不和谐。另外,由于设计师色彩设计的水平有限,因此很多色彩的设计与建筑住宅不协调,影响整体住宅建筑设计的美感。还有的为了凸显个性化,抛弃了建筑色彩设计原则,导致城市住宅建筑物色彩混乱,影响建筑美感。[2]

二、影响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功能因素

在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对其功能及用途方面有着影响作用的因素之一就是色彩。建筑色彩的设计及应用,应该结合整个建筑的属性及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建筑的色彩设计也应该相应的不同,这就是建筑色彩学最本质的追求。城市住宅建筑最根本的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居住的场所,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中色彩的色系主要就是围绕这个主要功能采用的,也就是说,城市住宅建筑中色彩的设计是为了满足然们居住的需求而进行的。这就要求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中,要结合人们对住宅的心理需求,尽量多运用一些低明度的暖色调的色彩体系,使人们通过住宅色彩想到家庭带给自己的温暖。

(二)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气候因素

我国地域比较广阔,从最北端到最南端有着5个气候带的跨越,因此复杂多变的气候导致我国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及日照还有雨雪雾等都是影响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因素。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以上气候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我国的南方由于气候比较炎热,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中色彩的设计主要采用一些冷色调,这样能够有效缓解南方炎热的气候特点给人们带来的不适感受,与地域性的气候相适应;而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也比较干燥,因此,为了缓解这种感受,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上一般采用的是暖色调。

(三)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地域及民族因素

近些年,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面貌上存在很大的趋同性。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因素,地域的特点及历史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各方面都是影响城市住宅色彩设计的因素。但是,在现实的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中,城市的地域性特点及历史文化等往往都没有引起重视,甚至都被忽略。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独特的地域性及历史性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不同影响,力争在色彩的丰富程度上进行突破。只有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才能有助于塑造住宅的整体形象,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增添城市魅力贡献力量。[2]

三、城市住宅建筑在色彩设计时的原则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除了要求保持内部色彩的统一外,还要注意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及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对地区自然环境充分尊重的原则

一个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实际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城市的气温、年降水量及湿度等气候因素,因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时候要坚持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另外,还要对城市水系及城市植被的情况进行综合的考察。

(二)对地域文化充分体现的原则

我国国土面积大,因此,地域广阔,地域文化丰富。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等多方面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色彩模式。因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地方建筑的色彩特点,借以体现地域独特的文化特点,保持建筑群体与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

四、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方法

城市住宅建筑在色彩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构图及选色这两个部分,采用绘图及制作模型的方式表现。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步骤如下:

(一)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城市住宅建筑周边环境的色彩,还有就是一些实物的色彩和目前周边存在的建筑物的色彩m行收集。在对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分析后,确定该地区的城市住宅建筑物的色调是使用暖色还是冷色调等,从而提出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最基本的设计思路。

(二)对色标进行选取法

通过调查分析周边环境与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最终在色标上进行选取。在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选取上最常用的色彩搭配的方法就是同一调和、类似调和等。

(三)进行三维模拟

根据最初的设计思路及调查分析时收集到的实际图样,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三维处理,以模拟出实景进行动态的分析。采取这一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更有立体感和直观性,便于发现在色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进行修改和后期完善。

(四)色彩组织法

通过进行现场的测试及分析,确定城市住宅建筑色彩设计的色彩种类。一般情况下,色彩的设计不超过3种,并根据实际情况定出基本的色调,用来制作出蒙赛尔色标及色度图,进行初步的色彩设计,并根据色彩的确定绘制出相应的设计图。

(五)正式设计

根据以上四步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并开始着手制作平面的色样,在住宅基地现场进行投放,并在自然光下进行拍摄,对有必要修改的部分进行适度的修改,确定出最终的设计方案。[3]

五、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作用

(一)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造型作用

色彩在城市住宅建筑中最重要的表F方式就是通过视觉的不同构建,在视觉冲击上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第一印象。一般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色彩的应用表现出建筑物进退感、生动感及立体感。另外,通过色彩明暗的运用,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建筑造型的立体感觉。

(二)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区别及标志的作用

研究发现,色彩是外界事物引起人视觉反应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够在外观上让人感知,更具有识别性的特点。色彩具有的诱目性及识别性是其他元素所不具备的,也是色彩的重要特征。而决定诱目性和识别性大小的关键因素就是建筑色彩与建筑背景色彩之间的关系。比如,一般情况下,黄色相比红色更具有诱目性,而在白色的背景下,黄色的诱目性又不如白色的强。因此,在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中,能否巧妙地将色彩的诱目性有效运用是能否达到建筑物识别的关键因素,这种关键性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筑群。

(三)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情感作用

光及色彩构成的物理相关现象是影响到人情感的关键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色系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如红色能够给人温热和愉悦的感觉,但是紫色、黑色等却给人寒冷的感觉。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中的色彩设计要充分分析周边居住人群的心理,结合人们的心理和情绪进行色彩的设计。这就需要通过对不同色彩加以组合和运用,给人们营造出一种明快而且安静优雅的居住氛围。[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建筑色彩的设计优劣对整个城市的色彩美观度及城市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城市住宅色彩设计中,要根据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将城市的相关地域特色及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民族特性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多种色彩的设计方法,确保能够设计出符合当地城市特点的建筑色彩。

参考文献:

[1]黄清发.城市住宅建筑的色彩设计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6(21):96-97.

[2]孙仁范.刘跃伟等.带地下室或裙房高层建筑抗浮锚杆整体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2014(5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