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十篇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十篇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29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1

家长教育模式家长参与家校合作随着我国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教育应该突破学校这个地域局限,认为学校不再是贯彻和执行教育行为的唯一场所。由此,家校教育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认可。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文件别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纲要》还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及家长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引领学生自信乐观、自立自强、成长成才。可见,家长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协作与配合更是对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目前家长教育存在哪些模式?各种家长教育模式的优势与局限又表现何在?

一、家长教育模式的分类与内涵

综观目前家长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占据的地位,大致可分为“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两种教育模式。

所谓“家长参与”(parentalinvolvement),也叫做父母参与。“家长参与”这个概念发源于18世纪初的美国,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国国家家长委员会(thenationalpta)就提出了三个家长参与维度,即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家长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社会上所有儿童和青少年的支持者。香港何瑞珠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方社会在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相关政策上注重强调让家长以监护人、教师助手或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学校事务。而近些年家长参与的重点已由校内义务工作逐渐转变成家长在家庭内参与教育事务。因此,何瑞珠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中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其中家庭为本包括亲职教育和辅助子女在家学习。李丽(2004)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初步确定了中国家长参与的四个维度,分别是家庭督导、亲子沟通、家校沟通和参加学校活动。通过对比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家长参与的影响、家长参与的城乡差异等综合因素,研究发现家长在子女的教育参与活动中较多进行家庭督导,其次为亲子沟通,而学校活动以及家校沟通则较少参加。换言之,我国的家长参与大多是“家庭为本的参与”,而“学校为本的参与”较少。是较大的家长参与已经被广泛的研究证明是影响教育的一个重要变量,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考察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并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支持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家校合作”是指家长、家庭和教师、学校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促进子女发展、促进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双向交流。家校合作领域不仅包括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包括学校活动、学校计划和学校决策等所有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活动。徐玉珍(2006)认为,家校合作包括三方面内涵,首先,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平等的合作方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既相互支持又密切配合,家长既在家庭中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又有参与监督学校教育的义务和权力。而学校不仅要开展家庭教育的相关指导,还要接受家庭、家长多方位的监督、反馈与建议。其次,家校合作活动的主体与中心是受教育者,家校合作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化活动。再次,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两者的活动,需要各个社区、全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与合作。

由上可见,“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这两种教育模式对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定位存在差异。前者家长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着辅角色,教育事务的行为主体仍然是学校,家长是参与和辅助学校执行教育事务的附属体。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地位略有攀升。家长不仅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更重要的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双向平等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各显特色的。“家校合作”不仅仅要发挥家校联系、家校交流的作用,更需要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影响合力促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

二、家长教育模式的局限

虽然“家长参与”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家长对教育活动的作用,但这种教育模式在认识、制度、实践等层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家长与学校在教育指导思想与教学理念方面差异显著。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仍占教育子女的指导思想主流;而对于校方领导和教师来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普遍现象仍占据着办学理念与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尽管家长和学校多数对“家长参与”持赞成态度,但家长在涉及学校的具体事务时态度不积极,而且学校对家长参与学校具体事务经常不予以认可和支持。其次,“家长参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实施“家长参与”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学校对“家长参与”没有统一规划,对“家长参与”不够重视。最后,从实践层面而言,家长参与的内容较片面,形式较单一,途径较狭窄,学校对家长的开放程度不够,家长积极性弱,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实效性低。

“家校合作”式教育在活动层次、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局限。

第一,家校合作层次不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话语权不够。虽然家长从最初的应学校、教师要求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到家长走进学校、课堂,家长的地位逐渐得以提升,但家长仍扮演者被动进行信息交流的角色。一般都是学校主动向家长传递各种信息,家长被动接受各种信息。尽管有些“大胆”的家长提出“大胆”的建议也极少被学校予以采纳。简言之,家校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

第二,家校合作内容狭窄,活动的计划性差、连续性差。目前,家校合作的关注点大多聚焦在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上,而且国家也没有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指导方案与计划。很多家校合作活动开展结束以后没有进行总结,而且家校活动时间一般聚集在开学初、期中考试前后、期末考试前后,缺乏连续性与实效性。

第三,从形式上来看,“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都离不开以下几种形式:家长会、家访、个别家长约见、电话访问或网络联系、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致家长信、家校合作讲座、学习备忘录、成长记录册、家长联系本,等等。

综上所述,家长在教育事务中与学校较少地参与和合作,学校开展的很多需要家长参加的活动都只是为了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家长是“被参加”,收效甚微。

形式呆板、方法单一也是两种教育模式共同存在的问题。虽然家长会、家访都是家长与学校进行交流合作的途径,但是多数是学校教师在讲,家长在听,学习成绩、考试成绩成为话题常客,以致很多子女学习成绩不佳的家长不愿意也不乐意参与其中。家长委员会成员一般也是由班主任自行指定,并非通过科学民主的选举方式产生。外加家长平日为事业拼搏,学校也忙于日常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以及家校合作的开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与制约。

三、家长教育模式的改进建议

不论是“家长参与”还是“家校合作”,家长教育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建立完善的家长教育制度,明确家长在教育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权力与义务,以保证家长教育的制度化与合法化。“家长参与”可以建立完善的“家长参与考评机制”,“家校合作”可以建立成熟的“家校合作考评体系”。

其次,建立健全的家长参与或家校合作的研究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的调查研究,寻找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家长参与制度和家校合作体系,以便科学地指导家长全方位、全效地参加和实现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进行。

再次,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建立家长参与或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网络信息,广泛吸纳家长的建议与意见,建立科学、民主的学校教育管理和决策机制。

再则,开展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学校的主要工作人员是教师,家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接触最频繁的就是教师。我们可以利用我国原有的“家长学校”等组织,对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对家长的自身素质进行拓展与提升。此外,也要对教师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业务素质培训,以提升家长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开展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

最后,加强社区合作,寻求社会支持和赞助,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良好局面。利用社区或街道资源,积极宣传家校合作,不断挖掘社会资助力量,促使社会成为受教育者、家庭、学校的强大支持力量。对于农村、偏远欠发达地区、城市中经济困难的受教育者和家庭提供有效的物质帮助与教育指导,为全社会受教育者营造均等优质的受教环境和学习平台。

罗马非一日能建成。不管是家长参与教育事务还是家校实现双向合作,要使这两种教育模式都能健全、完善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除了家长和学校,社会也是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可或缺、不可忽视的环节和载体,社会的多元化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开展与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建立“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日可待,这种合成式教育模式也将成为促使受教育者全方位、多元化和谐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何非.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何瑞珠.家长与子女的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述[J].教育学报,1998.

[3]何瑞珠.家庭学校与社区协作:从理念研究到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丽.家长参与及其与学生学习动机、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2

关键词 :  互联网+;特殊教育;家校合作;

特殊教育家校合作是家长、学校、社区协同合作,以促进特殊儿童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互动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1]特殊儿童的教育单纯依靠学校和课堂是不现实的,家长的参与不可或缺,因此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显得更为重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互联网为基础,向“互联网+教育”模式转型。在特殊教育领域,传统的家校合作以家长会、家访为主,家校合作效率较低。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应用日益普及,为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为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中带来新挑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高效便捷的家校合作。

一、当前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淡薄,角色定位模糊。

一般来说,特殊儿童家长对待特殊儿童主要是以下三种负性态度:1.偏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忽略家庭教育。2.过度溺爱特殊儿童,忽略心理健康。3.漠视或否认缺陷,不愿接受现实。这些观念都不利于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一方面,家长的教养观点决定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以及参与学校教育时的态度。家长更多注重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认为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应该是教师、学校的责任,这种“教养分离”的观点导致他们参与家校合作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通常会使家长产生内疚、自责、无助的感觉,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这种负面情绪会降低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参与度不高。除此之外,一部分家长缺少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不知道如何参与家校合作,以致于无法准确认清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定位。

(二)特殊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缺失。

我国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的方式进行[2][3],但是,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却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家校合作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多是住校与走读相结合的模式。对于走读生,教师只是在放学时与家长简短交流几句,对于住宿的学生,则多采用手机或假期回执的形式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效果可想而知。家长很难从这种简单的交流中得知特殊儿童的详细情况,更谈不上参与学校教育。2.目前特殊教育家校合作多以传统的合作方式进行,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影响家长参与的热情和机会。3.学校没有明文规定家校合作的方式和规则,在参与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行为随机性很大,缺少规范。

(三)家校合作的制度保障不健全。

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的保障。英美等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立法,从教育立法的角度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特殊教育进行明确的责任和权利的界定。例如英国的《1981年教育法》《1997年特殊教育绿皮书》等中均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进行了规定。美国在1986年的《残障儿童修正法案》中明确说明特殊教育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并相继颁布多部法案明确并保障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权利。我国教育部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强调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4],但计划中没有明确指出家长参与教育的具体方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在第八条和第十三条指出特殊儿童的家长要积极支持特殊儿童的教育,但也没有家长参与的具体细则。我国大陆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无论是较高法律层次的教育法,还是较低法律层次的试行办法,对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都仅作了较少的规定[5],特殊儿童家长的权利和义务不够明晰,影响家校合作。另外,我国特殊教育立法依然存在立法位阶低,法律效力不足、法律法规用语不规范,可操作性低以及执行监督不力,问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6],这些都是特殊教育家校合作效果不佳的原因。

二、互联网+背景下特殊教育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

(一)创建网络班级,提高家长的参与度。

班级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进行家校合作的载体。班级传统的网络联系方式多是使用微信、QQ创建的班级联络群,是教师转发学校通知和布置家庭作业的工具,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网络班级是基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创新型形式,借助网络平台将学生、家长、老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班级除了具备传统班级的教育教学功能外,还具备网络学习的特性,可以通过创建群组讨论,进行信息沟通与经验共享[7]。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中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班级了解孩子的表现。另一方面,网络班级具有监控录像的功能,教师可以将授课视频上传到网络班级,家长观看教师如何对儿童进行教学,学习如何在家里帮助特殊儿童巩固教学效果。特殊儿童家长还可以通过网络班级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与班级常规的制定,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家长有亲身参与的实际感,成为课堂中的一员,提高家长家校合作的积极性。

(二)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互助共享的网络空间,延伸学校教育。

孩子接受的教育首先来自于家庭,父母的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互联网+”给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模式。依托互联网平台创建家长学校,为特殊儿童及家长提供服务,实现家长在线学习、交流、评价等功能。学校可以收集家长日常家庭教育问题,汇总成专题,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给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家长培训或在线交流[8],解答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产生的问题和疑惑。同时线上交流论坛为家长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在论坛上发表意见与心得,与其他家长分享育儿经验。家长学校的创建拓展了交流平台,使家校合作不再局限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单向交流,家长与家长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之中。特殊儿童的教育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的支持同样必不可少,积极调动社会各方的教育力量,寻求残联等政府部门的帮助,建立互助帮扶网络,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社会支持。

(三)持续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云平台,拓展家庭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云平台是一个集家庭表现、家长反馈、教育计划、教学手册、课堂反思、指导家长的系统[9]。特殊教育资源云平台通过构建“互联网+学生”共享机制,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情况等信息校内共通。我国首个特殊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成都市特殊教育云平台的成立为成都市特殊学生、家长及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另外,家长可以将手机与云平台绑定,随时了解孩子的教育训练情况。云平台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促进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会起到培训知识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上传教学资源以及康复训练视频,家长可以通过线上培训学习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和一些康复训练技能,增加特殊儿童家长的专业知识,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改善家校合作质量。与此同时,云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和广泛传播,能够帮助更多的特殊儿童及家长。

三、互联网+特殊教育家校合作的未来发展

(一)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增强家长参与的能力。

随着社会意识的提高,家长越来越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情况中,家长和教师的地位却是不对等的。家校合作的“合作”正逐渐演变为“家服从校”,家长变成了学校、教师的服从者[10]。家长无法在家校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因此,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首先,家长要调整心态,正视并接受特殊儿童的缺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其次,家长应该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了解、掌握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乐观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帮助特殊儿童成长。最后,特殊儿童的家长充分意识到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充分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等,不靠,不完全依赖学校教育[11]。家长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学校搭建的平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育儿方法,提高自己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做到积极、有效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中来。

(二)提升家校合作功能,强化特殊教育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家校合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入互联网+能够从合作形式、合作渠道等多方面改变家校合作的传统形式,家校合作将不再受限于固定的场所及模式,开启线上线下多种合作形式,扩大家校合作范围。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第一,学校积极组织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家长技能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的专业素养。第二,学校定期举办儿童学习成果展示会以及亲子活动,让家长真切感受到特殊儿童的进步,同时,家长参与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与孩子的感情。第三,学校要明文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细则,规定家长参与的形式和时间,并争取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有效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特殊教育家校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三)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共服务。

一些西方国家的法律明确了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家长的职责和权利做出了详细的划分。而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各项法律政策仍不完善,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教育只是政策引导,并没有详细的条文规定。政府应该提高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立法上保障特殊儿童家长的教育参与权,明确家长的各项权利与义务,赋予家长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12]。互联网+背景下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依赖于公共政策的支持,优良高效的公共政策将更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13]。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维护,促进各部门形成教育合力,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在特殊教育中,家长有效的参与教育对孩子的康复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艳.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14.

[3]刘洋.特殊教育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8(2):70-7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

[5]张宇,莫新斌邱举标我国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参与权的立法保障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7(18):66-70.

[6]卢诗雅.中美特殊教育立法比较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7]张长江,石丽华,唐辉,等.“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下智慧家庭联络簿的探索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2):193.

[8]刘晓燕“互联网+”时代培智学校家校合作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0(4):144-146.

[9]李健,江霞基于云技术构建特殊教育学校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6):67-70.

[10]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11]徐着.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和改进策略的研究[D].南昌:东华理i大学2019.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3

关键词:学校管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学生

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很多学校存在着管理质量较高,学校管理实际作用较差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能够真正展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将基于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与浅见。

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价值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有助于教育服务意识的增长,营造学校民主化管理氛围,构建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有助于教育服务意识的增长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是教育服务意识深入渗透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能够更为全面的提供教育管理服务,也为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构建家长与学校紧密相连的教学管理模式[1]。

(二)营造学校民主化管理氛围

学校管理民主化实际上可谓是当前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均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下,能够使教育更加公平,避免集权化问题的出现[2]。

(三)构建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模式

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学校可以通过直接与家长联系的方式,构建社会、学校与家庭“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模式[3]。在这种现代化的学校管理模式下,能够真正改变封闭式的学校管理方式,拓展教育的空间。

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等方式深入开展。

(一)营造良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氛围

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下,不仅学校具有管理学生的责任,同时家长也需要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展现家长在学生管理活动中的责任。现代管理学认为,学校中的良好人际氛围,能够直接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进而也会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家长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群体。为了使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方面需要尊重家长的个人观点、个人学历、个人态度,注重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人际氛围构建。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管理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研究会,邀请教师与家长参与到其中。通过丰富多样的联谊活动缩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开展。

(二)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

纵观当前我国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际开展情况,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存在着家长参与力度不足等等问题,难以真正展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实施价值。针对于这种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管理制度予以保证。学校方面可以建立向家长报道的制度,对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总结,使家长能够明确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样的,家长也需要结合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教师进行总结,互相之间增加沟通。学校可以结合其具体发展情况,制定具体的制度,例如每周进行一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沟通中需要注意的各项问题等等,通过严格的制度真正确保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科学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模式下,学校需要在尊重家长个人观点的前提下,辩证性的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科学处理家长的建议。例如学校可以将家长的建议总结起来,针对于反馈问题较多的内容,通过开展听证会的方式,群策群力,集合所有人的建议进行问题分析。学校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管理情况,分析其中的利弊,对于合理的建议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和采纳,对于不合理的建议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三、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氛围,构建完善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制度以及科学对待每一位家长的建议等方式,深入贯彻家长参与的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作者:高岳斌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草窝滩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娟,贤,等.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理解、教育期待与教育参与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5,01(22):5-18.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4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学校教育家校合作1前言

随班就读是在西方回归主流思想影响下,由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探索出的对特殊学生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较经济、较快的速度使特殊儿童就近进入邻近的普通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据教育部2011年的公报,全国随班就读特殊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特殊学生总数的56.49%。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随班就读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的教育质量、个人的发展状况和自身潜力的实现程度,并不理想,存在“随班不随学”的现象,因此,提升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成为比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更为迫切的教育问题。

在我国随班就读儿童的学校活动中,家长参与对随班就读儿童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当前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质量。为此,本文对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并对个别家长进行访谈,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以期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及其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本研究选取北京市四所小学的1~6年级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在调查结束后,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对个别家长进行深层访谈。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随班就读儿童家庭情况及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

表1显示,大多数(60%)随班就读儿童家庭结构为三代人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住在一起。在所调查的特殊儿童家庭中,特殊儿童属于独生子女的居多;特殊儿童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50%。

从这些方面来看,家庭结构、家庭的子女数量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其子女的学校教育。从家庭结构来看,在三代人家庭中,特殊儿童父母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辅导孩子学习;对于那些属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儿童,家长的精力投入会比较集中。

3.2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情况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93%的随班就读儿童家长经常在家辅导孩子做作业,67%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而对于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却只有3%的家长会经常关注,有13%的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西方特殊儿童家长与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参与学校教育的关注点不同,他们更重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发展有所忽视。

只有10%的家长经常给学校提供一些教学建议,在了解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安排上则有50%的家长经常向孩子的班主任询问、了解。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到,家长询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所讲内容、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及孩子的作业等,而对于孩子以后的训练计划、长期目标、学期计划等都不是很关注。

英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有四种,按照参与深度递增的顺序依次是:专家模式、移植模式、消费者模式和协商模式。当然随着参与深度的增加,对于家长的个人素质、参与动力、参与能力等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模式,基本上停留在专家模式上,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安置拥有决定权,对家长具有决定作用,家长最多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咨询对象。

3.3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对参与作用p能力及家校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表3显示,家长一方面肯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对自己的参与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做深入访谈时,一位家长说:“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特殊教育没有深入研究,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就很大可能是不正确的,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这位家长的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参与意识与能力,以满足家长对所需技能方面的知识和培训的需要。

还有的家长担心多提意见或询问会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家长虽然想了解学校教育工作安排,但是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想法和行为的背后原因如下:第一,是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关系的不平等所致,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探讨特殊儿童的教育。第二,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和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的平台,信息不能共享,对特殊儿童的教育缺乏一致性。

只有16%的家长认同“家长负责‘养’孩子,教师负责‘教’孩子”的观点。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家庭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在多方面的合作,是进行特殊儿童教育的基础。

4结论

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93%)经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大部分(67%)家长经常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表现,只有极少数家长(3%)经常询问孩子的行为表现,只有少数(10%)的家长经常向班主任提供教学方面的建议,极少数家长(4%)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大多数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其他事情并不关心。但是,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家长参与可以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认为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应该多样化,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现状不满意,并没有满足家长参与的要求。

5建议

目前,北京市城区四所小学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低,不能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需求。这与我国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体现了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堪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建立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班就读儿童家长与教师要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是家校合作良性发展的基石。学校和教师应向随班就读儿童家长提供其有效参与学校教育的途径。

5.1.1家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可以做出规定,明确家长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某些方面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一起管理学校、解决孩子在学校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孩子的学校教育结果负责。通过这种形式使家长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是如何进行的,教师是如何教孩子知识,孩子是如何学的,家长就可以判断这种教育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学校教育,家长和教师可以相互表达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时,可以招募家长作为志愿者给学校以有力的支持,这样家长既可以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又可以了解学校的活动。学校应建立一种简洁而清晰的活动描述,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水平、技能、时间、个人目标等方面来选择所要参与的活动。

5.1.2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

家长除了参与学校管理,还应该参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家长参与孩子的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家长接受教育的过程。对于家长而言,正像一个职业教育者的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一样,家长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长参与学校课程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好子女的信心,获得教育的知识经验,提高其育儿能力。

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课程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通过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儿童的身体状况及其兴趣p需要p性格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家长参与有助于教师了解了家长的需要和期望,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再次,教师在与不同家庭结构或社会地位家长的交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获得了大量经验和信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5.1.3切实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可以建立自己的组织,在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方面起带头作用,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参与旨在改善其子女的教学计划设计和实施,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同时,在委员会中,家长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传阅相关资料,一起讨论有关问题,如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充分听取并考虑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5.1.4建立家长咨询服务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家长咨询中心”或“接待日”接待来访的家长,帮助家长解决遇到的教育难题,也可定期为随班就读儿童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给予心理安慰,使家长和孩子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

在家校联络上,学校可以为家长专门建立网络交流平台,网络平台可以为家长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互动和服务。随班就读儿童家长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在网站上对家长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答复;家长还可以在网上和教师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方法,教师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他们的苦衷;家长之间也可以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彼此介绍教育经验,互相勉励。家校双方共同努力,共同做好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

5.2切实提高普通教师的随班就读工作能力

现在,随班就读儿童所在班级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教育教师,他们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和训练。普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开设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教育课程,如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特殊儿童教学法、手语和盲文等,以及特殊儿童家长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师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才能积极改进现有家长工作,主动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从实际出发照顾不同家长的差异,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和引导家长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与家长共同促进随班就读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邓猛,朱智勇.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中西方特殊教育模式的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5-129.

[2]肖非.中国的随班就读:历史、现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05,(3):3-7.

[3]王强虹.聋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1999,(1):31-35.

[4]刘颂.北京地区培智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家长参与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1,(3):11-16.

[5]李术.论全纳教育中的家长参与[J].中国特殊教育,2004,(4):5-8.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5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102-02

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和间接的原因。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配合,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合力,是使心理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现有研究看,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者们也找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专题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渗透、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等。随着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意义

(一)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优化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中,家庭全方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学校尽全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使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家校教育资源。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认知、个性、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因素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教育方法粗暴等。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校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生活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和同伴成了影响他们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化、专业化的优势,但也存在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如大班教学,教师缺乏对每个学生心理的全面认识。

家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关键期,推进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提高家长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家校合作教育不只是使学生受益,同时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使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管理能力,从而更多地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发展。也就是说,家校合作也会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改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我们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是紧密联系的。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业不良学生在智力、创造力、抱负、独立性、坚持性、求知欲、自制性、自尊心、责任感等因素上与学业优秀学生有极显著的差异:学业优秀生在各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优于学业不良学生。这说明,学业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优于学业不良学生。可见,心理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具体说来,如果父母经常参与家校合作活动,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家庭中帮助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往往会从两个方面受益:第一,可以提高孩子一些科目的学习成绩;第二,如果父母与学校合作得比较好,他们的孩子会更加重视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取得学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看,目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时,我国更多地注重学校的训练与教育,而对作为学生重要生活场所和心理环境的家庭却比较忽视,更没有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心理素质教育的助推作用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

(一)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的加强,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多数家长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仅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不懂得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互相配合

教师与家长虽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不信任态度。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要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而且,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合作愿望,双方各自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合作教育的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合作愿望才相对强烈。

(三)家校合作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

由于学校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许多学校逐步重视家校合作资源的开发,如举办家长例会、实行家长接待日制度、教师家访、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些组织在执行、督促、检查上还存在疏漏,如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等,同时活动周期长。

(四)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却陷入狭窄,即只重视分数;有的则只注重孩子是不是守纪;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却非常少。交流内容的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并使教育实效性降低。

三、心理素质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重要的影响。举办心理素质教育的家长培训班,可以帮助家长提高素质,增强家教能力。有经验的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家长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规定为:学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常用的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身立教”;改变教育方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重视熏陶教育等。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发放家教指导手册、组织各种亲子活动、时常和家长进行电话交流、定期开展家教讲座等。通过交流、指导等方法,使家长增长家教知识,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利用反馈机制,学校可以帮助家长发挥家庭个别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共同发挥教育作用的好形式。为此,学校必须和家庭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加强家校互访。教师应加大家访频率,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学生在家的思想状况、生活情况。定期开家长会,及时对家长进行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取得一致;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共同商榷教育方法;设立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家长咨询的问题。

座谈、交流。以家长会、家长―教师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措施,总结家教经验,树立家教典型。

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通过这种活动,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心得体会,感受心路历程。家长开放日制度还可以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拉近家长和教师、家长和子女的心理距离。

此外,还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学生情况(如发放材料、通电话、通信、设立网络论坛等),评价激励家长(如评优秀家长、优秀家庭,为其他家长树立榜样等活动)等。

(三)聘请家长辅导员

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学校可以聘请一部分家长作为学生的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在社区的活动。家长辅导员们一般是邀请有文化、有耐心、再就业的家长担任。学生们在社区的活动,包括少先队体验活动和体育运动等,一般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定出方案后,再由家长辅导员提出意见。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同时增强孩子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

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等人曾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形式分为低层次的参与、高层次的参与和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低层次的参与是,信息传递(双向沟通)和参与子女学习;高层次的参与是,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和培养对学校的兴趣;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是,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家长委员会就起协助学校运作和参与学校决策的作用。可见,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组织形式。家长委员会的成立可以是家长们自发组织的,但主要应有学校发起和组织。一般来说,家长委员会可以有十多位家长代表组成。为了加强家长委员会和学校的联系,家长委员会中还应有3名学校管理人员或教师参加。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实施监督,并经常性地提出建议,督促学校提高管理能力、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并参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决策等。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6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的具体落实。学校和家庭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家校和谐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建构。在信息化的新形式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探索新型的家校合作途径和方式,重构新型和谐的家校关系势在必行。

一、和而不同――家校和谐的前提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中两个最重要的世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不同、各有优点。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要学会互相欣赏、相互尊重,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一)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是摇篮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和依赖性。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遇物则诲”,“相机而教”,这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孩子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r值观念。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贯穿于人一生,具有连续性,子女即使独立后仍会受到家庭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全面教育,父母与孩子长期相处,能够全面掌握和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业事业、家庭人生都会留下父母教育身影。对于孩子的教养是父母的法定义务,也是家长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部分。应该说,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中的优势。

总之,家庭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部门,但是家庭教育的血缘性、连续性、全面性、独特性等特点,是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家庭教育无小事,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非智力因素培养非常重要,遗憾的是,现在家长对此没有太多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教育是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专业性和团队性。学校教育以班级为载体,通过教师专业队伍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和保障体系的专业化,是自发性、个体化的家庭教育所不具备的。

但是随着新技术蓬勃发展,学校教育的优势也面临新的挑战。新技术革命后,教育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和教育越来越转向了一种开放共享的方式,在线教育的发展使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逐渐模糊。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传统优势在逐渐弱化,学校更需要与家庭进行合作,相互配合,共享资源,共同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

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过分夸大一方的作用而贬低另一方,是不可取的。当前,家校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家校关系一定能实现和谐发展。

二、和实生物――家校和谐的动力

家与学校的协调和配合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换位思考,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在互动中融合创新。

(一)赋予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新的生命力

家长会是教师、家长、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家长会要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变革和创新,真正实现教师和家长双方主体平等关系,改变教师在家长会中的“独角戏”局面,这样信息的交流互动才会实现。家长会也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其中,因为家校合作的核心是学生成长。家长会形式可以多样化:分层家长会,对共性问题提出解决良方;主题家长会,预设主题,针对性强;书香家长会,分享书籍,共同探讨孩子成长……家长会地点也可以调整,社区、公园、咖啡馆等公共场所,都可以作为大家平等交流的平台,有条件的家庭也是举行小型沙龙式家长会的理想场所。这些变化,有利于构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学习和共同分享平台,无形中提升了教师和家长教育合力,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群众性的家校合作组织。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家长委员会工作形式化比较严重,很多有名无实。家委会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和决策基本没有涉及。在学校活动中,让家长委员会作为学校活动志愿者参与其中,学校组织大型“心连心”感恩活动、成人礼仪式、节日庆典等活动,家委会成员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意识。让家委会成员参与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中,可以发挥和整合家委会成员社会资源,为学校后勤服务提出建设性的措施,尤其在学校食堂、小卖部管理上,更能显示出家委会的力量和智慧,为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创新家校合作新形式

相对于家长,教师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天然优势,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具体策划人和组织者,他们还是具体合作活动的推行者、指导者、咨询者、家长的朋友、学生的导师。在自媒体时代,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家校合作新的方式。

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家校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专家通过对话、交流、分享活动共同构建的,共同体成员共同分享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在共同体建设中,学校可以逐步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教师教学方法、学校的教研活动中来。在互动和交流中,才会在真实情境中相互改变对方固化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阅读促进共同体建设,通过读书沙龙活动,读教育、读学生、读人生,在有书共读中提升境界,推动家校合作向高层次发展,推动家长和教师共同学习和进步。

建立家校网络课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利用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建立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拓展课程。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学段建构科学化、模块化、序列化的家校教育课程体系,让家长承担课程共建者的角色,把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共生共赢――家校和谐的归宿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学校教育的业缘性和家庭教育的血缘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智能性和家庭教育的实践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和家庭教育的终身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家庭教育全面性是互补的;学校教育的模式性和家庭教育灵活性是互补的。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二者结合的根基。求共生是家校合作的最低要求,求共赢是家校合作的最高目标。建立家校共享的和谐关系为学校提供更多办学智慧。通过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增强了学校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减少了家长之间相互推诿、抱怨和指责,搭建了相互信任桥梁,优化了教育环境;通过家长参与和督导教学教研的活动,促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也使家长对学校工作多了一份理解。

建立家校共享的和谐关系要提升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家长从单纯的参与家长会,到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后勤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从单向交流走向双向交流互动,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调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家长通过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活动,在家校共建中,增加了与孩子交流对话的机会,使家长从旁观者成为合作者,从观察者成为参与者,从批评者成为鼓励者。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7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长志愿者;少先队

一、一个颇有价值的家长资源库,拓宽了少先队的校外实践基地

志愿者活动把原本似乎仅仅是我们服务、培训的对象――家长引入了教学实践,我们在家长群体和社会共建单位中开展走访、调查等互动活动,了解采集、挖掘开发、整合梳理有效育人资源,然后分类架构家长资源库。家长参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主动介入或参与学校民主化的管理,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岗位资源、人力资源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家长资源库的建立为我校少先队开辟了广阔的校外实践基地。如,我校开展的一日实践活动“我是快乐小导购”。队员们走进好享购超市体验“快乐小导购”这一社会角色。从发邀请书―小导购培训―快乐促销―展示成果―轻松谢师,五大板块队员们走到幕前来组织策划,家长和辅导员老师在幕后做指挥。联系场地、活动安排、前期宣传等这些组织协调工作,正是得到了家长志愿者的大力支持,活动才能顺利而且成功的举办。队员们也能通过类似的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的体验,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能力。“红领巾与地税同行”“走进少年法庭”“走进常州福利院”等等这些校外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家长志愿者们的倾情奉献。

二、一个校本化课程的设想,壮大了少先队志愿者辅导员的队伍

我校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将家长真正作为教育资源纳入学校课程,让家长感悟到自己的行为对队员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让家长了解队员在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认知风格、发展特征,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改变以往家校合作中存在的“三多三少”(参观多、参与少,间接参与多、直接参与少,一次性参与多、经常性参与少)现象,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工作的支持者与合作者。

家长走进学校,展现自己的专长当回教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三方都有利。由于家长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他们讲授的课程更多弥补了学校教育所不能涵盖的领域,无疑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家长也能从中体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辛劳,育儿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至于教师,听听“家长教师”怎么上课,也许会给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有所启迪。在形成家长资源库的基础上,我们让父母参与学生新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一系列合理、生动的“家长课程”,让班级或学生自由选择。如,我校四8中队的家长志愿者给我们队员带来的“你讲我听乐淘淘家校合力同成长”的“珍贵的牙齿”的讲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我们来听听活动结束后队员、家长、辅导员老师的心声吧!

我听,我说,真难忘:

再听《珍贵的牙齿》

期待已久的老爸讲座开始喽!这是杨老师的建议,我觉得这个建议真棒!当老爸在绘声绘色地讲“珍贵的牙齿”的时候,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到了提问环节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老爸不慌不忙,一一解答。我为老爸感到自豪!(马××)

我讲,我思,共精彩:

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教育是双方面的,不但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通过这次讲座,我除了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带给孩子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还在自己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回来后孩子更愿意和我沟通了。能够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我感到很自豪,感谢老师和星辰实验学校给我这样的机会。(马××爸爸)

你讲,我听,同成长:

这次关爱牙齿的讲座首先体现学校对孩子的关爱,作为家长,非常感谢学校举行这样的活动,使孩子获益匪浅。(吴××妈妈)

正如每一个队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一位家长也都有各自的专长和特色,希望更多的拥有专业知识的家长朋友积极成为一名志愿者辅导员,为队员们的成长尽一份力量,队员的成长有您的参与和引领将更出彩。让我们家校合力,共享智慧,共同成长。(四8中队杨晓萍辅导员老师)

几年来,我校的志愿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我们请在法院工作的家长担任法制宣传方面的志愿辅导员,请在环保局就职的家长担任环境教育方面的志愿辅导员,请从事医疗工作的家长担任健康方面的志愿辅导员……各显神通的志愿者辅导员为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一个极其活跃的家长志愿团,丰富了各中队的各项活动

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是要实现合作的双向甚至是三向,即家庭、学校、社会的三向合作,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体系融为一体,各个要素有机联合。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还要由原来的指导模式转为服务模式,用服务模式全方位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校各中队成立了各自的“家长志愿团”。这些家长志愿者们活跃在各中队开展的多项活动中,家校携手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宽广的天地!如,中队的外出实践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志愿者协助辅导员教师共同管理和带领学生活动,可以利用家长本身的资源开发体验平台(如“参观春晖奶牛基地”“家长名企业寻访活动”“与特校队员手拉手”等),这些都为中队活动的开展注入了双动力。

全国少工委六届一次全委会通过的《少先队工作五年纲要》中引导少年儿童这一方面就提到了要发挥家长的重要影响。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提供少先队亲子交流机会,动员家长参与引导,实现家庭与少先队教育引导的同步和一致。我校借力家长志愿者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最大限度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与学生的互动,家庭与家庭间的同伴互助;注重教育影响的实效与长效,一切合作活动避免形式主义,追求本真,真正为队员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3):152,155.

[2]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2001.

[3]李勤.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桥梁作用[J].安徽教育,2002(22).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8

关键词:家校合作;农村小学;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56-02

家校合作,是一个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更好地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视,并成为农村学校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教育学界对家校合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已经普遍提高,但在具体的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以及策略中却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家校合作的“内涵”思考

家校合作就是在家庭与学校平等积极沟通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教育的行为。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强调家校合作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家长、家庭也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实地调查,分析家校合作现状

(一)调查对象内容分析

家校合作在农村小学中一直不太受关注,但是这是提升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大意义,并通过家校合作来提升家长教育素质,因而我们对陕西省洛南县a小学家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124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剩余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为92.31%。a小学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小学家长与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小学生家长多是农民,家长们的学历水平基本偏低。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农民或个体经营者,家庭经济收入不高,不能为家校合作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保障。超过60%的家庭是非独生子女家庭,这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带来不良影响。

(二)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1.a小学家校信息交流中积极方面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在调查中,a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态度逐渐向好转变,并在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上比较多样化。教师对家长态度上真诚相待,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学校教育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现代化通信手段,如电话、短信、网络等与家长保持联系。问卷分析显示,家长则把学校看作是教育合作的帮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主动地参与其中。

2.a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弊端

一是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从教育政策制度来看,我国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措施,由于a小学教学任务繁重,应试教育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学校难以把家校合作活动纳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之中,学期初制定的家校合作计划,容易受到可变因素影响,致使家校活动在时间上不连续,在内容上没有衔接。a小学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活动整体存在一种自发、松散状态,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指导和规划。家校合作中缺乏一套明确目标和工作规范,呈现低层次水平状态。

二是家校信息交流片面性,缺乏双向互动

交流的双向畅通是家校合作的基础。在传统的家校关系中,学校一直处于指导地位,家长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a小学在教师与家长信息交流过程中,家长认为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切实的表达。此外由于家长的身份特征自认为是落后的,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对老师一味地赞同。在调查中一部分家长反映,家校合作的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创新。笔者就家长会这一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对家长进行了采访,先由班主任讲话汇报近期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为学生在校的表现、考试的成绩排名等。家长意见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也不想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

三、a小学开展家校合作存在的阻滞因素

(一)家校合作制度范章程的缺失

现时期,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未规定家长必须参与学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这说明家校合作在我国历来受到重视,但由于制度的缺位,导致目前家校合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家校合作水平层次低。在农村小学中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学校甚少,并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学校更为稀少。家校合作需要制度的保障与维护,加快和完善我国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法律颁布实施,是推进家校合作良性开展的当务之急。

(二)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受经济条件限制及观念意识单薄

在受调查的a小学中,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小学生基本是农民子女并且部分为留守儿童,学生常年寄宿在学校里。家长以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许多家庭都供养2个以上的孩子,家庭经济紧张,家长们疲于奔波,在问卷调查中,75.6%的家长表示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与自己的工作时间相冲突,身处外地的他们根本没法参加。

在调查中,家长对参与家校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校合作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家校合作态度消极,在观念中固守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不愿参与家校合作活动,访谈中笔者发现,一部分的家长只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认为开展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与老师的谈话中,家长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对孩子在校的其他方面表现漠不关心。

(三)学校对家校合作认识误区与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校教师认为,小学生家长不懂教育工作,缺乏专业技能和素养,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如果家长真的进入学校教育,干预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则又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学校对待家校合作的态度上模棱两可的。另外教学质量的考核和升学压力也让教师丧失部分自,忽视了与家长的合作。此外,a小学教师中年轻教师的比例不断增长,但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很少有家校合作方面的知识,教师缺少专业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理论指导。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对家长提出的一些教育问题无力回答,往往以自身学校教育经验作为参照,使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方法几乎成为学校教育延续。

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走出困境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

从法理层面促进家校合作的良性开展,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在法律上明确学校、家长在教育中的权力与义务。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切实完善家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其作用。汲取国外家长教师协会(pta)先进经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二)完善教师能力培育方案,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

教师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有学者研究,我国的师范院校并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家校合作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要结合校本特色,培养课程设置中要对家校合作的理论思想加以探讨,而且应具有相关技能培训的内容,如有关家校联系的途径知识,家访的技巧,如何召开家长会等,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搭建家校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可能。建立家校合作QQ群、飞信群、已成为教师和家长进行联系的新渠道。网络为家校合作带来了便捷。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家校合作论坛”,开设“家教理论”栏目与家长进行双向互动。家长可以掌握一些家教的方法,真正体现家校合作的实际意义。

(三)家长展现参与学校教育意识,积极融入自我资源

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其效果,家长应该抛掉思想包袱,客观认识自己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活动来,保持家校教育一致性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家长通过学习家庭教育基本策略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质,才可以共同构建“学校教育引导为主,家庭联动参与学校教育”的家校合作新模式。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构建一个目标明确、优势互补的家校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保持家校教育一致,也有利于新课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家校合作;策略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家校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效益。以下简要谈谈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家校合作的全面实施:学校为主导

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第一,学校应对自身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学校在家校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该认识到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长进行平等、双向交流的平台,在家校合作中,学校起主导作用而非领导作用,充当的是服务角色而非其他。第二,学校应将家长的参与上升到学校管理及教育决策的层面,而不应把家长的参与仅仅局限在家长充当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者和学习者的层次上。学校应该认识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及教育决策,虽然在形式上是家长分享了学校教育的管理权和决策权,但在实质上它对提高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质量、开发家长资源及有效加强民主监督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三,开办或完善家长学校,把家长培养成为孩子的合格的家庭教师以及学校教育管理的最佳合作伙伴。第四,学校应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条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合作。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家长回家期间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可以举办家长培训班,并请一些在子女教育上比较成功的留守儿童家长现身说法,提高家长教育方法的科学性。第五,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不同家庭背景,有的放矢地与家长进行合作。

二、家校合作的最佳辅助:家庭的配合

家校合作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理应受到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不仅是家长的权利,而且是家长的义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家长与学校是平等的,家长有权利参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的决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能为学校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的参与又是家长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家长应该珍惜自己的权利,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来讲,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观,摒弃以往单纯地简单配合学校教育的被动局面。另外,家长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即家长应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了解学校的各项政策并可对此作出反应,同时也可以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等。

三、家校合作的有力保障:社会的支持

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才能保证家长以平等的身份与学校合作,从而为青少年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奠定基础。一方面,在法律中应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既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在法律中应明确规定“家长参与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架构、权利责任、经费保障等,并且要确保有效运作”。其次,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组织机制。建立家校合作组织体系应遵循以下要求:(1)家校合作组织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团体,与学校不存在从属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家长以独立的身份全面参与学校教育决策、教育过程,并监督、评价学校的教育管理等工作;(2)各级家校合作组织应有严密的组织分工;(3)每一级家校合作组织要有规范的组织章程及严密的实施制度。再次,加强对家校合作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切实推动家校合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功能,必须加强对家校合作实施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监督检查的主体应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和与之有切身利益的家长。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学校考核的内容,使学校对家校合作有任务感,这就为学校主动要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联合相关科研机构及教师、家长共同制定一套科学的家校合作考核标准。只有遵循科学的考核标准,才能使监督检查工作有章可循,使家校合作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很想在学习上帮助自己的孩子,但是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没有好的方法、自身在知识水平上的不足等等,没有很好的发挥家庭的作用。如果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提供合理的途径的话,家长是非常欢迎的。要想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家长要更新观念。从家庭来说,需要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摒弃以往单纯的、只是被动的配合学校的局面。家长要积极主动的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家长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应不断向化学任课教师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家长应该尽可能的进行全方位的配合,包括提建议、请家长做指导教师、提供实践基地等。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又可以挖掘家长中的专家、劳模等人力资源;利用家长可以提供的一些场地,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供条件。

(二)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创建学习型家庭要求每位家长都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新观念、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新经验,使父母与孩子成为朋友,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成为共同学习的同学。“懂孩子这本书,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使我们的教育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即使知识分子也不例外。”高级知识分子胡教授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胡江南是我国某知名学府教授、中科院院士、某学科重点试验室主任,妻子谢安娜教授是他大学同学,也是他工作中最得力的伙伴。这对教授夫妇因在科学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而成为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他们在学科领域里是出色的专家,在家庭教育中却是失败者。不理智的家教令他们痛失惟一的儿子。他们的儿子从小受到严厉管教,在学校次次考第一,长大后留学国外,考上美国某大学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但因为他没有选择父亲一心希望的从事学术研究方面的专业,与父亲发生争执。在国外高速公路上开快车发泄情绪,发生车祸身亡,死时才二十岁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有知识的人可能在某一专业领域是行家,却未必真的懂得家庭教育,如果不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仍用老一套对付孩子,就难免碰钉子,甚至上演悲剧。

总之,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初中生在化学的学习上能有更好的效果,初中化学教师应相机而用。

【参考文献】

[1]丁文楚.高中生学习化学调查[J].化学教育,2000,21

[2]夏正春.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探析[J].化学教育,2002,23

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篇10

论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吸取传统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与现代模式进行整合,试图探索一种通过制度及组织保障,专家协助,教师与家长联手,技术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我国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始重视家校合作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对家校合作的模式不断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随着现代家庭一系列新特征的出现、新课改的开展以及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家校合作的传统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家校沟通实效低。现状是形式多,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互动少,反馈少,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相对全班学生来说,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使校访流于形式,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活动的次数不多,制度未得以贯彻,实际影响不大,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开办时间也不固定,没有很好地坚持,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家校合作连贯性差。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连贯性差。纵向来看,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未达到深层合作,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所以,如何在保留传统方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虑。

1.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以线带面,在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中。加强和保障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权,保障他们的权利。在学校一级,有必要成立吸收包括家长代表在内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以此作为学校最高权利机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家长代表委员在学校委员会占有相当比例。

2.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目前要使家校合作相关组织机构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是组织保障。为确保家校合作的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教导处、政教处或德育处、科研室及部分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家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依靠德育工作网络,推进家校合作常规工作的组织实施。服务机构要创设各种条件促进家校合作,如在校内给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见面和合作的场所,备有介绍学校各部门动态的小册子、近期活动的公告、师生的优秀作品和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等。同时还应承担起家长培训教育工作,编写系列家长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授,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利用技术支持完善沟通平台的建设。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学校相继出现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家校通”等互动方式,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优势,使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收到了颇多良好的反映,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就需要扬长避短。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网络、手机、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确实让家校沟通变得及时快捷;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如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之间一般性的交流互动系统,这些是网络等无法代替的。因此,应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4.教师与家长联手。从教师方面而言,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加强培训好学习,不断提高水平。学校开展家校工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进而促进每个孩子的茁壮成长。教师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服务的,绝大多数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父母,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换个角度去思考,体谅作为父母的一片苦心,尽量化解家长的抱怨与疑惑。台湾的学校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素质,一般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经验交流、参观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各方面的培训,很值得借鉴。从家长方面而言,家长应该改变对教师的不正确看法,不再视教师为权威,而要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敢于向权威挑战,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要积极与教师联系,交换意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志愿提供帮助与支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设计、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方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转变家访观念,创新家长会形式。南宁市中小学家访的“五个转变”,值得探讨。即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从“电话咨询单一形式”转向“网上点击双向交流”,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这样的家访转变了教师的观念,减少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排斥感,增加了理解和支持。亲访与网访相结合的形式,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改善了师生关系,并且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家长会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家长会后还有家长会单独找老师了解情况,但时间有限,老师可以规定一个接待家长的时间,让家长了解得更多,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举行小型家长会,如学生干部家长会、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会、进步趋势明显学生家长会、纪律较差的学生家长会等等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家校合作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需要实证研究,更需要实践后的反思与改进,关键还是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学校、家长共同投入,携手学生一起形成“校—生—家”的统一合作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美]maryLouFuller&Glennolsen,谭军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2004,(12):4.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19:26-32.

[5]陈忠全.苏州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