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十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十篇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54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1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商业业态变化分析

目前,三网融合实际上是一种业务上的相互融合。各个媒介通过网络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拓展了行业业务提供的范围。三网融合给广电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电视从单一业务变成全业务。新环境下,电视内容提供以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为基础的互动、整合,出现高清视频类、全媒体信息类、网络娱乐类、网络教育类、家庭服务类等新兴业务。

特别是nGB的大力建设改变了广电业务类型。广电网原来的业务是以单向广播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基本业务,以窄带、简单交互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增值业务,而nGB可以提供高带宽、复杂交互的互动电视类、社区服务类、电子商务类、在线娱乐类、个人通讯类、医疗教育类、金融证券类业务,还可提供视音频、数据和语音等多种综合业务。数字电视、互动电视、高清电视和宽带互联网接入是nGB最重要的三网融合新业务。此外,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话等新业务也将迎来大发展。

三网融合后,手机、电视、电脑屏幕互相融合,用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用电视可以上网、打电话,用电脑可以打电话、看电视。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只要有一个有效的终端即可实现网络通讯,随时随地地无障碍交流,媒介的便捷性将拓宽业务时间。

电信和广电企业合作探索三网融合后的新型业务。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与深圳广电集团双方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内容、技术、业务、市场、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计划提供“移动通信+宽带接入+无线上网+数字电视”的全业务方案。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盈利模式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部门的商业业态发生了变化,其盈利模式需要拓展探寻。有些城市,三网融合进展较快,网络整合程度较高,在业务展开方面也较早,但盈利模式还处于探寻阶段。9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都想发展成综合业务网,采用简单延伸的方式进入对方领域的做法,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三网融合试点阶段。在一些地区也陷入这种困境。一些地方在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之后,发现所带来的增值业务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业务空间无法拓展。另外,有线电视的公益性属性和长期保留5套模拟电视节目的政策对用户第一台机的接入率带来了很大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而言,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青岛三网融合负责人也说,青岛下大力气进行网络整改,推行各种试行业务,但现在面临盈利模式问题。目前看,众多UGC门户其盈利模式也没有什么更新的突破,从网友推送到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视音频内容,其盈利模式也略显单一和后劲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是广电和电信企业的本能。在新业态的模式下,电视节目不再是按节目安排时间表来播放,而是按照观众的时间来播放,还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各种屏幕来收看,因此在电视中插播广告的商业模式将被打破,三网融合背景下仅依靠单一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是不行的,新业态的广电需要建立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现有广电网络是采用媒体广告+用户收费模式,互联网采用免费+媒体广告模式,而电信是采用用户收费模式。这其中,电信采用的用户收费模式是另外两大网络目前最为欠缺的盈利模式,因为现在广电网和互联网都缺少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渠道。可以预计,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盈利模式的相互拓展以及渗透是产业链各方进行整合时最为看重的关键点,一旦用户收费+媒体广告模式实现,未来三网融合的盈利空间将被极大提升。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网迎来多种新业务,需要探究新业务盈利模式:

合作分利的盈利模式,就是跨部门的合作,组成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环节上分利。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业务交叉融合,联手赢得市场,合作互利。数年前数码视讯就推出了电视彩信业务,可以实现手机、电视的互联互通,是三网融合的早期尝试,但跨网运营涉及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当时难以大规模开展。在三网融合加速的今天,合作抢占市场,无疑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模式。再如广电企业有丰富的节目资源,而电信运营商有优秀的市场化竞争能力,如果双方能优势互补,联手寻找合作其赢的商业盈利模式,才有望迎来跨平台、跨产业发展的更大机遇。

手机电视涉及广电和电信两大部门的利益,一方面,具备丰富内容资源的广电行业可以为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极具诱惑力的视频内容,借助移动通信规范的计费渠道获得额外的增值收入;另一方面,电信行业不仅控制了终端,而且拥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能够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传输。因此,广电和电信部门的合作共赢被认为是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利益共享和市场开发的唯一选择。广电系统在内容播放层面上向电信领域的开放,将迎来网络电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上海网络电视用户突破了100万,网络电视作为商业价值的互动媒体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nGB的盈利模式在于拓宽业务类型。广电网原来的业务是以单向广播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基本业务,以窄带、简单交互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增值业务,而nCB可以提供高带宽、复杂交互的互动电视类、社区服务类、电子商务类、在线娱乐类、个人通讯类、医疗教育类、金融证券类等业务,还可以提供由视音频、数据和语音等多种业务组合而成的综合业务。

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电视具有巨大的市场盈利空间。依托商业业务模式的开展,拓展多种盈利模式。除媒体广告+用户收费模式外,还要开展跨媒体合作分利模式。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收费空间,积极发展互动点播、卡拉oK、游戏对战、电视、股票交易等多种增值业务;大力发展电视上网、电视通讯等盈利方式。媒体广告和用户固定收费外的盈利模式,在三网融合中愈加突出。

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首先是广电和电信合作式盈利。中广传播、中国移动共同启动CmmB手机电视业务,优势互补,共同分享市场利润。手机业务种类的开发,青岛移动G3手机播出7套电视节目和两套广播节目。增加用户消费量和消费时限,增加利润。开拓业务类型和消费时限两个盈利模式。

iptV业务的盈利模式。iptV业务的发展要有个性化的频道以及丰富的业务内容来吸引用户。这就需要产业链中的企业合理定位自己的业务,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和合理的盈利模式。广电可以通过把部分频道外包给专业的商或成立iptV内容运营公司,同时与它们达成共赢的利润分配模式。在合作政策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更有效地推动iptV业务的发展。

微视频盈利模式。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使得长视频的盈利充满坎坷。因此,进军微视频领域成为视频盈利模式的新探索。微视频盈利模式,让网站与用户通过手机以及个人电脑及时沟通和互动,实现即时上传和评论,并在同时投放广告,这确实是一种盈利模式创新。第一视频负责人张进军说,第一视频正发挥三网融合的优势,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网和电视网这一三网融合的产业链。

依靠创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盈利模式。三网融合给广电带来不可思议的新业务。据报道,湖南有线大力开发增值业务综合平台,以多种新业务增加盈利。广电网改造后,用户年内或可通过电视机给父母发照片,用电视机写博客。这一平台将支持信息类、娱乐类等增值业务的接入,包括电视短信、彩信、公告、邮件、资讯、相册、游戏、博客等增值业务。海尔推出的U-home智能终端系统,是完全基于tCp/ip协议的智能化家庭网络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在下班途中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启家里的空调,或者提前打开家里的热水器。

三网融合后,更要注重内容选择。面向市场受众,积极主动选择观众关注的内容,改变传统的“电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的传统。在中国的“内容产业”中,最能盈利的是网络游戏。以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消费市场扩容和以《喜羊羊与灰太狼》走红为代表的“国产动漫热”,都是新环境下“内容产业”的热点。三网融合后,体育内容和卡通内容的传播更受欢迎。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2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机遇

作为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中国报业在经历了辉煌之后,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强劲发展,进一步压缩了中国报业的生存空间,但也日益成为报业突围的重要途径。南方报业控股凯迪网,正是以南方报业为代表的中国报业寻求媒介融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重要机遇。

媒介融合的理念早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就备受关注,随着中国新闻改革的持续推进,媒介融合从最初的理论到实践,贯彻于中国报业的探索之中。报业改革初期,国内大多数主流报纸均设立网络多媒体版,又称为报纸的数字化。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主流报纸的发展模式,报纸数字化充其量是内容数字化的多向和叠加。这种浅层次的融合并未给中国报业带来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传播经营方式的转变。

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媒介融合是组织结构性融合。组织结构性融合主要是让媒介成为一个个信息与受众的接触点,让信息在不同媒体间成碎片化分布,以凸显出不同媒体的传播特色与功能。而融合后的媒介集团或公司成为高效运转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资源在各媒体间实现共享、开发与整合,使各媒体协同合作,为传播带来倍增效果。

南方报业控股凯迪网这一举措,是对初期报网互动的突破,是一次真正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媒介融合尝试,意味着南方报业将以凯迪网为试金石,通过报业与网络的结构组合与直接接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报业的发展之路。

此外,南方报业控股凯迪网对传统媒体聚合民意、扩大舆论监督功能具有实质意义。网络论坛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发源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显示,中国网络论坛已成为民意集散地和网络舆论的代名词。

传统媒体直接与以网络论坛而著名的新媒体融合,可以使传统媒体的评论员更直接地发现网络论坛中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发掘网络论坛中的评论角度和具有评论价值的观点。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传统媒体与网络论坛在评论时可以互相支持配合,传统媒体注重精英引导,网络论坛提供草根言论力量,从而实现舆论的官民对接,产生舆论共鸣,形成对社会的强大舆论监督效果。

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网络论坛发展中存在的人才、资金、运营等缺陷。由于论坛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快捷性,使其在言论监管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人肉搜索横行、舆论暴力泛滥、伦理道德滑落等。而这些监管的缺陷很多时候使得网络论坛陷入一种话语狂欢,而非理性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论坛被纳入传统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在言论信息流通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成熟操作模式,网络论坛将在言论方面更加有序,言论质量和深度也将得到提升。

论坛面临的未知挑战

与传统媒体融合虽能为网络论坛带来很多机遇,但更多却是未知的挑战。首先会面临网络公共领域的消长。

网络论坛的多元化内容与民主讨论氛围使网民对公共事务保持了强烈的热度,使网络论坛成为民意的集散地,也使其成为培养公民意识的大舞台。从南方报业控股凯迪网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论坛被纳入到传统媒体的传播话语体系,如果监管适度,会促进公共领域的构建;如果把关过严,则会遏制网络论坛的活力,缩小甚至抑制公共领域的成长。因此,融合后的网络论坛在传统媒体的信息操作程序中如何拿捏把关的尺度,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其次是民意表达的独立性问题。中国的网络论坛之所以拥有海量网民,就是因为它们在中国现有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言论广场,这个宽松的言论自由广场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发出同传统主流媒体不一样的声音,这些声音虽然尖锐、刺耳甚或嘈杂和备受争议,但却能为网络论坛带来极高的关注度与点击率;二是网民意见在形成过程中未受到过多干扰,可以在论坛中自由碰撞和成长,体现了网络民意的真实性与草根本色。从一定程度上说,被纳入传媒体框架中的网络论坛,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议程设置与引导控制,从而可能使得某些事件舆论发生不应有的转向,结果呈现与舆论自然成长所不同的状态。

中国网络舆论发展到今天,许多网络舆论事件都是在这些民营网络论坛中爆发形成,如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跨省追捕事件、临时性事件、贾君鹏事件等等,都是网络论坛展现和促成网络舆论的典型代表。因此融合后的网络论坛,如何保持舆论形成过程中的独创性与独立性,对其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其三是盈利模式问题。为传统媒体所融合的社区论坛,即便牛如凯迪者,依然存在不缺“人场”缺“钱场”的问题,即缺乏一个有效盈利模式的尴尬境地。传统媒体致力控股著名网络论坛,究其本质,是想借助其“名”,将“人气”转换为“钱气”。由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其本身的广告收于亦在不同程度的下滑,被控股后的民营网络论坛,虽然暂时能得到大量的经济援助,但如果不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有效的盈利模式,必将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

论坛发展的多元取向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形式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论坛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南方报业控股凯迪网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网络论坛需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寻求媒介融合。品牌建设是一个网络论坛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能够进行媒介融合的基础。品牌建设最重要的是树立论坛的核心理念与论坛特色,如猫扑的“人肉搜索”、天涯的“杂谈”、凯迪“猫眼看入”的另类视角。西祠胡同的文化等。品牌建设还需要细化受众,针对日益多样的“小众”,增加更多个性化版块。

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还需积极寻求媒介融合,因为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媒介融合是媒介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与方向。当然这种融合可以如南方报业控股凯迪网那样以传统媒体为主导;在传媒制度与政策不断完善与发展之后,更可以网络论坛为主去融合其它的媒介,如同电视媒介合作,开办网络访谈和网络直播,也可以同手机媒体合作,开办手机论坛等。

其次网络论坛的发展需要不断从事技术创新。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推崇备至,认为“媒介即讯息”。网络论坛今天成为民意形成的“代名词”,同样是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客以及各种类型的SnS社交网站、微博等新的沟通交流性媒介已开始对网络论坛造成巨大的冲击,不断完善技术支撑、搭建技术平台是网络论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3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

2012年8月微信推出了公众平台功能模块,个人或企业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与特定受众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的沟通。自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借助移动互联网终端传播提供与分享普通大众本身的事实与新闻的传播途径。一时间,诸多媒体、个人、组织、出版商等纷纷抢注公众号,因为他们看到了借助公众平台传播信息获取利润的可能性。事实上,很多公众号凭借优质的内容和良好的运作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与微信提供的完善的平台和对受众阅读习惯的精准定位不无关系。

微信5.0版本加入了支付功能,其以具备完善安全体系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为支撑,旨在为广大的微信用户带来更为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1]目前的公众号基本是以免费订阅为主,当粉丝数上涨,并且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时,付费阅读必成趋势,而微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其必要保障。

一、公众平台的运营模式

伴随微信功能的细化和公众平台运营者对运营模式和技巧的探索,已经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运营模式。

(一)广告

广告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链接、植入、软文、品牌与产品的曝光、互动游戏等。多样的形式必须以高质量的内容做保障。现在的用户对于单纯的广告及营销内容十分反感,平台运营者在内容推送时必须时刻留心,切忌推送给用户带来极差使用体验的广告内容。[2]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权更广、更多,用户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对公众号的关注程度。

(二)线上服务

一些公众平台为受众提供咨询服务,这些服务基本要依靠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例如某专业技术指导、心理咨询服务、感情顾问等。此类服务首先是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解决,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私密性,通过前期对专业知识和服务内容的推送,扩大影响提升关注,最终通过收费解决客户个性化的问题。

(三)打赏与众筹

打赏与众筹的实现首先依赖微信功能的开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持。公众号在其的文章底部链接打赏按钮,这种略带调侃的盈利模式是以原创内容和尊重知识产权为卖点的。众筹是一种有效的、面向人群的中小规模融资渠道。公众平台的众筹项目广泛,包括寻求资助、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通过对自己项目的推介,使得受众产生共鸣与信任,最终实现资金的集聚。

(四)o2o模式

onlinetooffline,指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这种盈利模式比较适用于大粉丝量、大影响力的公众平台。他们通过在线上提供优质个性的内容和产品与服务加强同粉丝的“情感联系”,运用独具风格和非批量化生产的内容激发与受众的互动与联系,进而使普通用户心甘情愿掏钱成为“粉丝”。其盈利产品不仅限制于网上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还可以延伸至线下的周边产品。对于此类公众平台,他们的盈利关键不是普通客户量的增加,而是维护好死忠粉。

二、影响公众平台发展的因素

公众平台要实现盈利,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优质的营销手段、良性的盈利模式和如何将点击量变现。

(一)创作与营销的矛盾

要实现产品的盈利不仅要内容质优,更不能缺少有效的营销手段。然而大部分的自媒体人不仅要生产内容还要担任产品经理的角色负责运营,很难做到全面。缺乏专业化营销使得优秀的内容很难从众多同质化的公众平台中脱引而出,加之用户知晓一个公众号一般依靠口碑传播或自我发掘,一个公众号要提高关注量的周期比较长,因此只重创作不重营销则很难长远发展。

(二)运营者的素质与持久性

至2014年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账户已经超过600万,这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非盈利机构、私企、个人等。公众账号背后的运营者素质必然不一,难免混迹着低素质的自媒体人。同时,一个公众号的运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更多的依靠自媒体人的爱好与激情,但是一个公众号从运营到盈利必然要经历漫长的成长期,为了避免同质化、活跃度低等问题,走商业化道路才是持久的发展之道。

(三)版权与监管

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复制和传播提供了便捷,加之我国大环境对版权意识的不够重视,自媒体人辛苦的原创常常被“免费”转载甚至盗用,作者的权益难得到保障,这不仅侵犯自媒体人的权益同时也影响公众号的长远发展。再者,一些公众平台为了点击率不惜传播色情、暴力等违法内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一直是难点,但这并不代表长期会缺失,因此如何长远发展是运营者需要权衡的。

三、公众平台运营路径探索

(一)增强趣味性

趣味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包括形式上。借助生产趣味性强的内容来圈粉提高受众的认可度是最低成本的策略,针对性强、较易改变受众对公众号的认知。在全民娱乐的大环境下,轻松、有趣的内容更受推崇,有趣的传播形式更吸引受众的参与并推动二次传播。

(二)给用户回报

要通过公众平台盈利,维护客户是关键。而维护客户的方法中给客户回报让利是效果最明显的途径。公众平台可以通过发红包、会员折扣等形式构建长久吸引力,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利益回报,不仅有助于维护固定客户群,同时吸引新客户,进而推动公众平台自身的盈利,利益绑定,有助于长期发展。

(三)个性化服务

公众平台的同质化很高,个性化的服务是吸引订阅者的关键。互联网可以提供海量的客户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职业等,公众平台的运营者可以借助资料分析为自己的订阅者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内容。个性化服务不仅是吸引订阅者的有效卖点,更是公众平台在一对多传播过程中信息到达率的保障。

(四)加强互动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双向互动不仅能确认信息的到达率同时也能增强趣味性。参与其中的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提升存在感,拉近与公众平台经营者的距离,有助于公众平台亲和力的建立。新媒体环境下,言论传播载体多样、平台广阔,网民有了更大的内容参与权和题材选择权。[3]借助互动,公众平台可以了解订阅者的喜好和需求,同时增强了人情味,有助于建立与订阅者的“情感联系”,为后期的产品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正如火如荼,未来其发展的前景依赖于多重因素,微信平台功能的开发与健全、政策导向与监管、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等都可能成为公众号的运营方式改变的风向标。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探索出一些合理有效的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公众平台的运营将会向更细致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不能只考个人的单打独斗,团队的合作才是长远发展的保障。(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每月e声.2014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变革展望[R].北京:互联网实验室,2014-01.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4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2010年深秋,讲述两个北京普通小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影片《老男孩》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打动了不少已经不再年轻的“男孩女孩们”的心。而其同名片尾主题曲更是得到无数网友的追捧。

与中影集团以往出品的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并不是在影院上映,而是选择了视频网站优酷网作为首发平台。与此相同的,是此前陆续上线的9部以青春为主题的风格迥异的短片,他们同属于“11度青春电影行动”。

截止到10月底,十部影片的播放量已超过3000万,引发点播热潮的同时,每部短片都引起网友广泛的关注和深度探讨。作为出品方之一的优酷网,也凭借此次“‘11度青春’牵手雪佛兰科鲁兹,布局新媒体电影营销”案例,被某机构授予“新媒体整合营销奖”。

三赢的合作样本

6月3日,中影集团、雪佛兰科鲁兹与优酷网3方联手,启动了“11度青春电影行动”,打造具有互联网特色、满足网民关注需求的新媒体电影。

“十一度青春”围绕“这个时代的青春”主题,由尹丽川、张亚东、沈严等十位当下青年导演中的翘楚各自制作一部短剧,在优酷网上连续播出,并在2011年推出一部同主题院线电影长片压阵,展现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奋斗和自我表现,释放他们的青想。

对于中影、优酷、雪佛兰各方来说,此次合作涵盖了传统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以及广告商,三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的制高点,共存共赢。

早在2007年,中影集团就启动了“中影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挖掘有潜力的青年导演。此后,中影集团又针对新媒体推出“中影新媒体视听节目制片计划”,从网络发掘出来的草根创作者将首先拍摄网络系列剧,如果受到欢迎,将正式纳入青年导演计划,与从其他渠道产生的青年导演们同等对待。在与优酷网此次合作之前,中影集团与土豆网曾主办土豆映像节,同时联合投资了新媒体剧《mr.雷》,亦取得不错的效果。

优酷网此次出手,可谓是“蓄谋已久”。早先,优酷网已对外了“优酷出品”战略,在网络综艺活动、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等领域都有谋划。“吸引知名院线导演投身网络电影,帮助网络新锐制作人涉足大银幕,不只是播放,更是参与影片发行上游环节,这是优酷出品与传统网络原创的重大差异。”优酷高级副总裁魏明说。

优秀的营销活动向来是雪佛兰的制胜法宝之一。不久前,雪佛兰旗下的科鲁兹品牌就凭借国际巨星米勒出演的科鲁兹“追逐游戏”广告获得‘"2010中国艾菲奖”。此次,科鲁兹赞助“11度青春电影行动”,看重的是双方精神和理念上的高度契合。“科鲁兹一直倡导奋斗和进取,是和当代奋斗中的年轻人共同成长的一个品牌。”上海通用市场营销部执行副总监兼雪佛兰市场营销部部长任剑琼说,这是一组制作很精良的短片,青年导演们对现实题材的出色把握非常值得赞赏,“互联网不接受矫揉造作的东西,你在拍片子的时候是不是有诚意,大家是可以从作品中看出来的。”任剑琼表示,与这个项目的合作,正是雪佛兰科鲁兹品牌希望能够以电影记录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历程,与年轻一代共同奋斗成长,与之建立一种更强烈的情感纽带。

平台提供商也要做内容出品方

版权和资金问题,一直是视频网站发展的软肋。

在视频网站发展初期,优酷网Ceo古永锵曾说,没有一亿元就不要玩视频。这并不夸张,而且如今的门槛已提高到两亿元。据了解,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大部分视频网站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

可就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版权费出现了疯长:2009年年初,《金婚》、《潜伏》的网络发行价不过是4000元一集,到了年底,平均发行价就已达到8万一集,而新版《三国》的网络发行价高达每集28万元。

这加大了视频网站的资金困境,也促使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身于自制剧,和优酷一样,从单纯的视频内容平台供应商转型成为“平台提供商+内容出品方”双重角色。

今年5月,土豆网宣布推出“制播合一”的全新制作模式,了两大长期规划一“橙色盒子”自制剧计划和“6号仓库”中国人才储备计划,大举进军影视内容制作领域。土豆网创始人及Ceo王微认为,土豆做自制剧,目的并不是降低版权采购的成本,而是希望参与内容制作,“为了打造成型的媒体公司,必须有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品牌的内容,不能甘于做分销商。”

奇艺网宣布成立“互动艺创事业部”,开始尝试拍摄网络短剧;酷6网也宣布要改编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推出《新生活大爆炸》。

“十一度青春”等自制片的成功实践证明,“制播合一”不仅绕开了版权费用迅速增长的问题,规避了版权官司的纷争,也有利于视频网站之间形成内容差异化竞争。同时还探索出集播出、广告、制作、发行为一体全新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和传

中影、优酷、雪佛兰的此次合作涵盖了传统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以及广告商,三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的制高点,共存共赢统影视业之间整合出新的局面。

探寻多种盈利模式

在“2010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王微预计今年在线视频广告收入达10亿元人民币,明年会有2~3倍的增长。“视频营销已得到广告主的认可,视频行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魏明透露,“十一度青春”得到雪佛兰科鲁兹的赞助,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优酷“恋爱季”中的五色恋爱剧场,现在也颇获广告主青睐。

当然,除了传统平台上的广告,视频网站还需寻找其他盈利突破口。随着3G业务在全国的开展,抢占移动广告市场,成为各大视频网站攻城略地的重点。

比如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各种屏幕之间内容可自由切换,更大规模的广告市场正在孕育成形。“众多视频网站支持ipad和iphone4访问,目的正在于获取更多客户,有了人气,广告自然会接踵而来。”某业内人士表示。

在去年10月成为中国移动手机视频“原创频道”的独家运营合作伙伴和内容提供商后,土豆网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手机视频通过“咆月”和“按次”等方式向用户收取信息费,这是视频网站首次尝试向普通用户收费。王微表示,移动互联网市场空间巨大,与中国移动在手机视频方面的全面合作将加速土豆网实现收支平衡乃至实现盈利。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5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6

【摘要】当前,以新浪微电台、蜻蜓Fm、喜马拉雅电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广播形态正令广播这种传统媒体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网络电台不再甘于充当传统广播电台内容“搬运工”的角色,而是选择开展内容自制。本文基于对国内网络电台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认为目前网络拥有用户数量庞大、数据分析技术、制作方式灵活等优势,同时又兼有投入大、成本高,专业人员缺乏,内容监管缺位、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网络电台要抓住当前利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提升自制内容标准化水平,形成基于互联网特性的差异化内容来寻求内容自制发展路径。

关键词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差异化

一、网络电台发展自制内容的必要性

网络电台,是指在网上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业务提供商,向听众提供包括在线收听、下载以及播客上传与RSS聚合等多样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形态。目前国内的网络电台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为个人网络电台,二为商业网络电台,三为政府网络电台。①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商业网络电台,这类网络电台依托上市公司或获得风险投资的公司,有强大的资本支持、先进的技术支撑。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经验、灵敏的市场嗅觉也使商业网络电台在内容自制领域走在这一行业的前端。

以内容产品的制作主体来划分,网络电台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类:(1)由传统广播机构制作并授权播出的内容,相当于传统广播的网络播出;(2)版权购买内容,通过签署版权合作协议获得的内容,内容来源包括视频网站、自媒体播客等;(3)合作生产内容,网络电台对合作媒体提供的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制作形成的内容;(4)网络电台原创内容,即网络电台自有团队制作的内容;(5)用户生产内容,即由网络电台用户自己制作并上传的内容。其中合作生产内容和网络电台原创内容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自制的主要内涵。

现实中,传统广播的网络播出、购买版权以及用户自制内容是目前网络电台内容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优质内容的有限性必将导致版权价格水涨船高,同时,版权分销也必然引发网络电台市场内容同质化的问题。自制内容的原创性、灵活性、低成本特点也许将使它成为网络电台在高成本压力下寻求差异化发展的突破口。网络电台开展内容自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1、避免同质化,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内容差异化已渐成制约网络电台寻求差异化的桎梏。如提供互联网电台聚合服务的新浪微电台与蜻蜓Fm,截至2014年7月4日,新浪微电台已经覆盖了全国34个地区,476家电台。②而蜻蜓Fm则对外宣布其收录了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海外地区的3000家广播电台,两家电台的内容彼此交叉重合。依赖于版权购买内容的网络电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2、降低购买版权成本,减少内容依赖性

网络电台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大多扮演平台运营商角色,很少触及产业链上游的内容生产环节,为提升内容差异化竞争优势,各家网络电台首选的策略是耗费重金购买独家版权。多听科技Ceo赵永明曾在采访中透露,目前其旗下的多听Fm单月购买版权费用甚至超过以往一年的运营费用,在整个费用支出里能占到三分之一③。尽管如此,不难发现这种内容来源的基础是极不牢靠的。过于依赖传统广播或购买版权,网络电台将始终被上游生产者扼住“喉咙”,面临被切断内容来源的风险。

3、完善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

网络电台参与内容制作环节,实现由单一的平台运营商角色到内容生产商+平台运营商的战略转型。这种转型在更大意义上可以帮助扭转网络电台盈利受制于上游内容生产商的形势,多环节的盈利要素会给网络电台带来更加完整的盈利模式。对于具有独立版权的优质自制内容,网络电台甚至可进行多渠道的版权输出,占据更具主动性的优势地位、达成合作双赢。

二、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网络电台发展自制内容的优势

用户数量庞大,粘合度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规模达5.57亿,手机网民已趋进入平稳增长阶段④。网络电台诞生之初便搭载于互联网平台之上,拥有规模庞大的潜在用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浸入媒体领域,各大热门网络电台也随之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终端作为拓展用户规模的主要空间,并结合拓展电台伴随性、贴近性特点,提升用户粘合度。

基于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受众。互联网平台所产生的大量用户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成为新的矿藏,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推进使精准的受众行为分析成为可能。传统媒体难以获取的用户反馈,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支持下正变得触手可及。基于实时数据的获取,通过对用户点击、收藏、下载、评论、收听时段、收听时长等使用行为的分析,网络电台可以在自制内容的品牌建设、节目策划、内容制作、节目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更为精准的策略制定。

制作方式灵活。相较于动辄长达30、40分钟的传统广播电台节目而言,网络电台自制节目时长短、节奏快、制播方式灵活。在网络电台颇受欢迎的脱口秀节目、访谈类节目、广播剧等,素材来源广泛,对场地设备等硬件要求低、后期制作程序相对简单,网络电台对自制内容的掌控力更强。目前,已有网络电台以提供1-2分钟的碎片化内容作为自制内容策略。

2、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存在的问题

投入大、成本高。制作高质量的标准化专业广播节目需要专业技术设备与制作团队,尽管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制播方式相对灵活,但对于起步于小型创业团队、曾主要承担平台运营商角色的网络电台而言,进入内容制作环节所需投入的资金、资源及协调各项资源能力仍将对其构成挑战。且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尚无可借鉴的制作模式与商业模式,未来前景不可预期,长期的投入将给商业化运营的网络电台带来风险。

专业人员缺乏,内容监管缺位。自制内容涉及到节目策划、内容采写、主播选择与后期制作、包装等一系列环节,节目质量的保证有赖于整个制作团队的专业化程度。目前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发展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节目制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和传统广播电台还存在较大差距。网络电台对自制内容的把关主要依赖自律,而部分节目的制作盲目迎合用户趣味,提供打擦边球式的低俗内容,严重影响了网络电台整体格调的提升。

盈利模式不清晰。尽管近年来网络电台颇受天使投资青睐,但实际上整个网络电台领域仍然处于烧钱的阶段,不够成熟的商业模式也使得盈利问题对网络电台而言仍为侈谈。对于媒体所惯用的“二次售卖”,即将内容作为商品出售给受众,再通过将受众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商获利的经营模式。目前网络电台的发展尚处于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阶段,为留住用户,各大网络电台对广告的投放慎之又慎。对于网络电台而言,仍亟待探寻一种适合互联网与广播电台传播属性的盈利模式。

三、网络电台自制内容发展策略思考

外因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有意于发展内容自制的网络电台而言,认清内部因素对于更好的利用外部机遇,应对各种威胁至关重要。基于对网络电台自制内容的问题分析,本文对其发展策略有以下几点思考:

1、提升自制内容标准化水平

首先是自制内容制播的规范化。以节目为单元的自制内容,要有固定的节目名称、节目标志和与整体节目风格相一致的主持人。其次、节目播出时间、更新频率要趋于常态化,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形成固定栏目、板块。再次,技术方面要保证用户的收听体验,提供清晰度高、制作精良的音频内容。最后,完善内容把关机制。尽管以迎合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媚俗化内容能在短期内为网络电台带来可观的点击率、收听率,但对于网络电台自身及整个自制内容市场的健康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

2、提升自制内容差异化水平

尽管被划归在网络电台这一形式之下,但市场上最活跃的各家网络电台彼此之间在功能、定位上存在显著差别。目标定位不同直接带来目标受众群的差异,因此自制内容就必须要符合电台整体定位与特色,找准并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培养用户忠诚度进而增强用户黏性。准确的目标受众群反过来也有助于帮助巩固节目内容、风格的精准定位,真正形成品牌。

3、树立品牌意识

自制内容品牌的构建对于网络电台建立并维护网站品牌能够起到辅助与支撑作用。除形成固定标志、更新频率等可见层次品牌建设之外,网络电台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基于声音媒体传播特点,结合未来发展理念、价值观、用户需求去尝试适合网络电台发展的自制内容形态,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自身有别于传统广播电台甚至同行业内竞争者的差异化、品牌化优势。

4、把握互联网传播特性

网络电台自制节目的发展,除学习传统广播电台的标准化制作模式及优质节目的生产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与传统广播电台的差异,将互联网属性内化于节目制作的整个流程当中。无论是从媒介发展规律还是国内广播行业发展现状来看,网络电台难以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广播电台的角色,两者是融合、互补、兼容的关系。对于网络电台而言,就是要基于互联网传播特性,充分开挖个性、碎片、互动式广播内容的传播潜力。

参考文献

①栾轶玫,《中国网络电台的三角格局与二元模式》[J]《.现代视听》,2007(4):18-20

②刘辛未,《移动互联时代广播的“微媒体”发展策略探析——以新浪微电台和蜻蜓Fm为例》[J].《中国广播》,2014(8):56-59

③《网络电台为何做了内容的搬运工?》,http://tech.qq.com/a/20150209/008325.htm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7

关键词城市广播电视报“互联网+”模式探索挑战

多年来,城市广播电视报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普遍经历了从辉煌到滑坡的巨大阵痛,如今,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否则就有可能在传媒阵营中“出局”。

一、城市广播电视报“互联网+”模式的几大类型

循着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轨迹,城市广播电视报近年来积极探索,在与互联网的融合方面做“+”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集群,前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综观全国近300家城市广播电视报,其“互联网+”模式大致有以下几大类型:

(一)“互联网+电子报”模式

这种模式是城市广播电视报在刚开始“触网”时的普遍做法。城市广播电视报依托所在广播电视台(或集团)的网站,上传相关广播电视报的电子报,供网友在线阅读。比如,传媒湖州网上的《湖州广播电视报》,嘉兴人网上的《嘉兴广播电视报》,名城苏州网上的《苏州广播电视报》等都属这种类型。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广播电视报都推出了电子报,部分广电报社还开办或运作台(或集团)主办的网站。

“互联网+电子报”模式给城市广播电视报带来新气象:一是广电报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二次传播,弥补了自身周期长、传递慢、覆盖窄的劣势;二是互联网助推广电报受众面不断扩大,使报纸人气进一步聚集,促进了广告创收的提升。

(二)“互联网+多媒体”模式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衍生出了众多新媒体。微博、微信、app相继使用与推广,这为城市广播电视报增添了新的传播渠道、打开了传播空间,由此形成了“互联网+多媒体”模式。

现在不少城市广播电视报开办了官方微博,不仅在当地成为市民获取新闻的重要平台,而且在市外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还有众多城市广播电视报开办微信公众号,如湖州广播电视报微信公众号《湖州新壹周》,成为了粉丝们获取当地独家新闻的必选平台;丹东广播电视报微信公众号中的《今晚看啥》板块,每天给用户推荐几档晚间节目,显现了作为广播电视收视向导的特色和优势;深圳tV周刊则帮助罗湖区建立“礼享罗湖”的政府微信平台,拥有18万粉丝;六安新周报的微信粉丝超过10万,已开始盈利;许多城市广播电视报推出的app,不仅报道及时容量大,而且与公共部门合作服务民生,为广大粉丝所喜爱。

“互联网+多媒体”模式突破了制约城市广播电视报发展的瓶颈,为其打开了信息传播与创收的新空间。

(三)“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

在向多媒体拓展的同时,一些城市广播电视报开始试水电子商务。这是为寻求支撑城市广播电视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寻找新增长点的战略布局,形成“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家城市广播电视报利用自办微信公众号、app进行电子商务营运。比如,《荆州广播电视报》在“荆州社区通”微信平台尝试线上线下销售农副产品;《湖州广播电视报》在微信公众号“湖州海淘”中销售生活日用、母婴用品、美妆洗护等种类的商品。许多城市广播电视报推出的app与当地电力、水务等公共部门合作,用以支付水、电费,这样既方便了市民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厦门、温州、泸州等一些城市广播电视报借助专业网站尝试大型项目的电子商务,销售服装、食品等海内外精品。

“互联网+电子商务”模式是新形势下城市广播电视报转变经营观念的成果,其意义在于为城市广播电视报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城市广播电视报推进“互联网+”模式面临若干挑战

(一)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停留在浅层次

媒体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事实上,现在很多城市广播电视报还只是停留在“+互联网”的层面上,即仍固守传统媒体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的理念,城市广播电视报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变化。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自身的演进促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角色改变――城市广播电视报还需努力向前走。

(二)融媒体的内容生产还存在短板

由于城市广播电视报的体量普遍较小,人员不多,因此在以“内容为王”的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的内容采编过程中,经常处于人手不够的状态。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是,原创、独家的新闻报道出现供应短缺,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引力。另外,城市广播电视报的生产周期是一周一期,新媒体则要求即时消息,这一慢一快两种要求与机制,也给从业者高效率完成任务带来了一定难度。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8

2000年进入中国后,华盈投资了阿里巴巴、分众、百度等众多明星企业。巧合的是,从上述企业的退出都是在2005年。那一年,华盈获得了一个大满贯。

2003年底,江南春用来支持分众传媒扩张的口袋越来越瘪了。

随着竞争对手蚕食速度加快,江南春明白,被动等待软银中国一样的投资者主动找上门来并不合理。必要的做法是:一边加快抢占市场,一边尽快敲定第二轮投资者。落袋为安的资金不仅可以起到安抚军心的作用,也可以给对手心理防线以致命打击。

这是一个目标相当清晰的创业者。在江南春开始四处寻找投资者之前,他就定好了融资金额:1200万到1500万美元。一些美国投资者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在他们看来,这个中国创业者未免有点狂妄,分众传媒在美国既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供参照,也不是水泥+鼠标的传统互联网模式,时居上海的分众传媒半年下来仅仅占领了20幢楼宇市场,却张口索要“天价”――一向以求新逐奇著称的美国人,被冷静谨慎缚住了手脚。

但江南春的计划却真的实现了,这个实现愿望的天使就是华盈创投基金(tDFCapital)。

开始和华盈创投基金、鼎辉投资接触,江南春详细解释了1500万美金的用途,“虽然我今天看起来还很小,但这笔钱一定会让目标得以实现”。两家亚洲VC在江南春言语间感受到了极度自信和坚定意志,他们相信江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市场方面,分众传媒作为一家私营企业,去和高档商务楼洽谈租约,同时又不涉及政府控制,这是一个市场空白点。

2004年3月,华盈牵头,鼎辉、德丰杰中国、中经合、麦顿作为软银之外的新一轮机构投资者以1250万美金进驻分众。18个月后,分众传媒上市,几家投资者获利不菲,仅华盈一家就从分众上市获得了10倍投资回报。

2005年是华盈丰收的一年。除了投资的分众、百度上市之外,在阿里巴巴和雅虎并购案中,华盈作为投资者之一,按照阿里巴巴的要求,将手中的一半阿里巴巴股权套现。

同一时期,华盈又投资了waproot、a8音乐集团、大卖场媒体平台玺诚数码等项目,同时联合GGV投资了东方般若公司,该公司定位于移动商务市场的开拓。

打开华盈的投资目录,其与GGV经常双双出现让人遐想。不管阿里巴巴还是后来的东方般若,华盈和GGV两家VC常以战略合作伙伴的身份同时出现,究其原因是两家的创始人都是新加坡人吴家(注:GGV是吴与别人合创),而且都具有新家坡基金tiF的血统,后者是新加坡改善“经济生态环境”的探路者之一,曾经受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

在华盈创投合伙人徐传看来,华盈的品牌和软银赛富有些类似:刚开始依靠政府或机构投资者集资、采用中国团队运作的模式;逐渐演变成本地运作,在全球寻找有限合伙人的完全独立操作。

在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和管理模式通常采取本土Lp(有限合伙人)+本地Gp(管理合伙人)模式。而在中国,由于人民币退出机制仍是外资VC面临的难题,因此采用了国际Lp+本土Gp的方式运作,活跃在中国的VC大都如此,这也包括华盈创投。

“四小龙”之新加坡基因

和荷兰政府尽量减少对风险投资干预的作法相比,新加坡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更像美国,吸收了美国当年对风险投资的扶持手法,手段更加多样而集中。为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不仅给风险投资机构提供职业培训,还用递增投资的方式,增加政府基金参与投资某一项目的机会和比例:风险投资金额大,则政府基金投入比例高等,借此间接促进企业的发展。

华盈创投和GGV两家VC便是在新加坡政府寻求突破发展的环境中诞生。

1995年,吴家麟放弃了Genelabstechnologies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董事会成员的位置,着手创办华盈创投。

这是具备天时和地利的大好时机。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创业投资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发展。1985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成立经济发展局创业投资基金,主要用来投资高科技公司。随后,在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新加坡国家科技局的带动下,用来管理新加坡政府基金的投资公司也随即成立。而从1994年起,吴家麟开始担任新加坡国家科技局董事会成员。

由于中国当时的国情,新加坡和其他国家VC进入中国的方式十分类似,主要采用和中国政府部门合资组建新基金的方式进入。

2000年3月,时任新加坡科技局主席的张铭坚访问中国投资市场,和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会面后,萌生出合作想法。在新加坡政府的推动下,新加坡科技局管理下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tiF和上海创投达成协议,共同成立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

这只基金把目标瞄准新技术领域,首期募集金额3300万美元,最大的有限合伙人是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政府创司也是重要合伙人。此外还包括香港与新加坡的企业以及华盈管理合伙人的少量投入。

华盈采用合资方式进入中国之前,由于市场环境的成熟度、新加坡和中国两国之间的币种转换问题,吴家麟把更多目光集中在新加坡本土和美国、欧洲、以色列等地的项目上,以外资VC的方式切入当地市场,对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中国市场仅仅是远远观望。

中国之路

但这种形势迅速扭转。

1999年前后,随着美国互联网市场的崛起,吴家麟认为中国市场蕴藏的机会巨大,成立中国投资基金的时机正在相对成熟。

但2000年的中国创投市场已经不像1998年之前那样,只有iDG、华登国际、汉鼎亚天等屈指可数的几家投资者。尽管热潮还没到来,但一些欧美投资者已匆匆赶到,如何进行本地化管理,是华盈创投能否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

阿里巴巴是华盈最成功的早期项目之一。1999年4月,欧洲inVeStaB投资公司的亚洲区投资经理蔡崇信在和阿里巴巴的谈判中,甘愿放弃几十万元的年收入,而加盟阿里巴巴,成为领取每月500元人民币的经理人,令阿里巴巴被投资者关注。不久之后,蔡崇信偶遇故友――高盛香港一位林姓投资经理。在林的介绍下,正在互联网寻找投资机会的高盛开始与阿里巴巴接触。高盛对阿里巴巴非常满意,联合华盈创投共同向阿里巴巴投资500万美元风险投资。阿里巴巴这家杭州的初创公司,竟能引起高盛这家老牌投资银行和新加坡VC的关注,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华盈合伙人徐传认为,马云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创业者,一边对外宣称“最头疼的问题是阿里巴巴的现金太多”,一边又在忙不迭地引入投资者,“大家从新闻上看到他时,更多的感受到他的争议性”。2004年,马云再次说服阿里巴巴最大股东孙正义,以他为首,包括富达投资、华盈和GGV等四家VC对阿里巴巴再度注资8200万美元。

但“从我们内部来看,一直觉得这个企业成功有必然性”,徐传的理由是:第一,马云并没有细致到每天都管理公司运营,他明白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能从最好的企业找到最强的CFo和Ceo,知人善任;第二,坚持未来的目标。1999年,马云对投资者说,他要做互联网商务领域最大的交易平台,这个目标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企业家对未来坚信不疑是投资者理性分析之外最直观的判断标准。正是对阿里巴巴未来的看好,在第二轮投资中,华盈拉入了自己的兄弟GGV,GGV和富达能够成功投资阿里巴巴,也是因为打算专注于老本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高盛正计划中途撤出。

2005年,雅虎和阿里巴巴并购案正式宣布之前,马云已经和几大投资者达成协议:所有投资者将所持阿里巴巴股票的一半出售给雅虎,另一半保留。这是一个多赢局面。单从投资者来说,一方面软银在2005年募集下一轮基金前,已经通过将投资仅两年的淘宝网股份出让给雅虎,套现了3.6亿美元;另一方面,在马云认为上市时机还不够成熟、不断推迟上市的情况下,作为风险投资的老股东华盈、GGV、富达也实现了部分套现。

如果说分众和阿里巴巴的投资是一项坐享其成的投资的话,那么百度的投资则艰苦很多。在徐传看来,百度一案和阿里巴巴、分众大为不同。华盈在阿里巴巴项目早期就开始介入,分众项目则是由投资者主动打开大门。但百度不同,从2000年德丰杰和iDG向成立9个月的百度投资1000万美元之后,这家中国搜索引擎公司在几年中并不缺少运营资金。

2004年,也就是在Google介入百度第二轮融资之前,华盈等VC开始和百度频繁接触。Google为百度开出了天价:两亿美金。这个价格有点让其他VC望而生畏。毕竟,百度已经开始准备上市。

按照常理,上市之前匆匆投资只能给投资方带来两倍左右的回报。一系列会议讨论后,华盈准备放弃。但百度团队的沉稳和开拓精神让人欣赏,再加上华盈背后投资者的建议,华盈改变了想法。

2005年年初,华盈基本停止投资新项目,以便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后期投资使用。“2005年我们业绩突出,有超过5家企业上市或并购(上市者百度、分众、华友世纪、瑞声科技;并购者阿里巴巴),那段时间整个团队都很忙碌。”徐传说,2000年互联网低潮时,他从莲花公司中国区总裁位置离开后加入华盈,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抛弃了稳定的工作而奔赴风险投资,去过不稳定、不规律的生活,很不明智。家人和朋友疑惑而且担忧,如今的成绩也算是徐传给家人和朋友的一个交代。

“媒体基金”的分心术

目前,华盈的中国管理团队成员包括:原德意志投资银行亚洲地区总监汝林琪;在莲花公司(后被iBm收购)担任大中华地区执行总裁的徐传(主要关注软件、it服务、互联网服务和应用);来自航天部上市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常务副总、集富亚洲副总裁钟晓林(主要关注媒体、教育和消费品)。

华盈进入中国初期,希望设立一家纯中国的科技媒体基金,这一定位延续至今。2006年,华盈在消费品、医疗上会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但不是投资重点,2/3的精力仍然在高科技媒体,因为“这是华盈的优势”。

但华盈的投资表单中,除了楼宇媒体分众和大卖场媒体玺诚,很难再找到另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经过对媒体多年的专注,才有了华盈对分众的领投。江南春团队惊人的执行力,将华盈设想中分众需要三到五年才能上市的目标缩短到两年半,印证了华盈对高科技媒体持续关注的价值。

从50万美元起步,华盈的投资范围包括从初创到早中期企业的投资。徐传介绍,早期如只需要50万美金,华盈会单独投资,介入股权为10%~30%之间,但如果早期第一轮希望融到200万~300万美金,华盈有可能会寻找其他VC联合投资。

目前,华盈的投资领域包括tmt(电信、媒介和科技行业)、消费品和医疗领域。这是2006年VC投资的趋势之一,不像美国的VC会长期紧跟一到两个行业。但美国VC很少关注制造业,一方面是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已经发展成熟、规模成型,是资金规模更大的私募基金或者大型企业的投资对象,鲜有VC问津。

在华盈看来,高速发展的中国环境和美国迥异,逐渐富裕的大众,在文化、产品、服务等方面,都隐藏着无限商机。因此在消费品方面,从传统服装到餐厅,华盈都有关注,投资倾向于早中期。

虽然消费品市场总体来看差异较小,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购买因而并不具有独占性,但经过细分之后,市场会出现明显的消费层级。这种消费分层也就形成了华盈的投资机会。“不过在营销、消费品领域,更重要的是市场执行能力,需要看到对方已经实现了一定业务规模,能预测到在三五年之内可能突破的潜力”,徐传解释了华盈的投资风格。

在医药领域,华盈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和医疗器械(如2006年投资的中国一家骨科医院),制药领域则在视线之外,因为制药业本身发展需要4~8年的运转周期。

医疗器械领域竞争激烈,门槛很高,但前景很大。中国未来5~10年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一些医疗设备、器械企业。“在这一领域我们不会拍拍脑袋投资非常早期的企业,对方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如销售、用户、市场规模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比较适合。”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9

处在中国无线互联网潮头的wap网站与3G门户,似乎总在不经意间针锋相对。上个月,空中网高调宣布开通nBa手机官方网站,将以免费方式向手机用户直播下一赛季的nBa比赛。而在此前不久,3G门户网才刚刚宣布以收费方式进行英超联赛的手机视频直播。

wap网站一直在期待3G,而手机视频被认为是3G服务的核心内容。分析人士认为,对于视频直播的收费与免费,体现的是无线互联网业界对未来无线互联网盈利模式的探索与分歧。

何以挣钱,内容为王

随着空中网等对无线门户的重金打造,新浪、搜狐等传统互联网巨头将门户内容搬入手机网络,甚至微软也于近期推出了重新设计的手机版mSn门户网站。门户网站成为无线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似乎已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但是,相对于成熟的传统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第五媒体”仍处在发展的初期,其核心的3G服务――手机视频的盈利模式成为制约无线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关键。

业内人士分析,媒体的特性就是内容为王,因此,内容建设不仅关系到无线互联网市场应用的进一步推广,也是未来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源。

近期,很多无线互联网的建设者都十分注重手机视频的内容建设,将其视为吸引用户的“杀手”,纷纷引入用户关注的体育视频,这种内容建设出现了免费和收费两种模式。

上个月空中网与nBa宣布开通nBa手机官方网站,将在2007-2008赛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首次nBa手机视频直播,届时用户将可以随时随地观看nBa的比赛。而合作中最引人关注的是,nBa手机官方网站的所有服务包括视频直播都是免费的,除网络流量费之外,用户不需要支付其他任何费用。

而让业内人士关注的是,3G门户网与天盛合作通过手机的英超联赛视频直播,用户需要支付两个月50元、7个月150元或全年200元的收视费用。

分析师指出,国内众多免费wap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也在逐渐扼杀无线互联门户的发展前景。空中网全面加强内容建设,同时联手nBa打造差异化的独家内容正是无线互联网门户谋求突破的重要举措。但是,分析人士同时指出: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为王”的门户成为无线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情况下,网站如何利用内容赚到真金白银。

Sp式收费模式藏隐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7月18日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为4430万人,平均4个网民中就有1个使用手机上网,占1.62亿网民总数的27.3%,而在去年年底,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还只有1700万。

伴随新媒体的兴起,手机资讯凭借其随时随地的便利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拇指族”的青睐,无线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上亿年轻人的资讯和娱乐的第一来源。而伴随着业界的发展,无线互联网业界探寻新的盈利模式的努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扛着免费大旗的无线互联公司3G门户,终于开启了视频付费这种带有浓重“Sp烙印”的新盈利方式。虽然3G门户总裁张向东极力阐明除了收费手机视频直播外,3G门户还将在手机平台上免费提供英超图文报道、赛事资讯以及独家的体育评论等。

在Sp日渐式微,无线互联网企业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下,业界似乎普遍对3G门户收费直播的“Sp式”盈利模式持观望态度。而对吃惯了“免费午餐”的中国球迷来说,付费收看这一消费习惯上的转变也是一道门槛。

另外,由于手机屏幕和带宽的限制,基于手机的赛事视频直播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尚不及电视,因此对于以免费服务为特色的3G门户而言,此次收费方式的推出能否让习惯于免费的用户接受并买单还有待考证,易观国际分析师张燕玲表示。

媒体时代,广告盈利

传统互联网门户“内容为王、广告盈利”的模式已经得到验证,新浪、百度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早在2006年,空中网总裁杨宁就曾经提出要在无线互联网领域复制传统互联网的神话,作为一个成功的借鉴,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正在被移植入无线互联网。四千万活跃用户、五亿潜在用户、3G近在咫尺、传统互联网的成功……这一切,都在刺激着无线互联网行业的神经。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无线广告业带来利好。艾瑞分析师表示,无线互联网因其终端的私人化、随身随地性以及新媒体特性,正在成为广告业看好的个众营销新渠道。

另外由于可以获知用户的停留时间、阅读习惯、手机型号等数据,无线广告可以做到精确定位。同时利用手机的互动性,也容易判断出量化的无线广告有效到达率。业界对于无线广告前景十分看好,根据艾瑞的研究数据,2007年将迎来7亿人民币的无线广告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认为,借鉴传统互联网门户的盈利之路:通过全面而免费的内容吸引用户,然后通过广告盈利的模式仍是目前手机视频的最佳选择。

“从发展趋势上看,未来无线互联网的主流仍然是门户。毕竟用户的选择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所在。目前,制约无线上网最大的因素就是资费,其次才是内容。所以,免费提供全面和差异化的内容,通过吸引广告盈利的模式应当是无线互联网现阶段的主流,但是在无线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排除Vip会员付费服务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领域也是如此。”业内人士称。

链接手机视频的“体育梦”

中国手机用户数位居世界第一,其用户数量远远超过互联网用户,面对这一用户基础庞大的“第五媒体”,针对手机的内容服务势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无线互联网和3G门户都瞄准了体育这个“灼热”的领域。

从联合传统体育媒体提供相关视频,到和相关体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相关体育赛事的直播,手机视频的体育内容日渐丰富。

准手机体育频道代表:tom在线

tom在线和《体坛周报》推出了“tom体坛网站”,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综合体育门户和强化各种专项体育垂直门户相结合的多层次“体育门户矩阵”,依靠全球范围的资讯生产能力,提供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全球体育资讯服务。内容形式则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由于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只是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因此称之为准手机体育频道。

手机体育视频直播代表:空中网、3G门户网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篇10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

(一)电视。电视包括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盈利模式也相应有所区别。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1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1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要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提高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

数字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观众的不同需求,其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服务,为大多数人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其中包括为部分低收入受众免费提供基本收视服务;二是为较高收入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在定价策略上,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线性定价策略和搭配销售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非线性定价策略的主要形式为两部定价,比如基本维护费加上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安装费加使用费等。搭配销售主要体现在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上,运营商一般提供不同的节目套餐。观众对不同节目的评价不同,通过打包销售可以减少消费者评价的异质性,从而可以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此外,数字电视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预付费用的付款方式。消费者需要预先缴纳年度或月度的收视费,少罚多不退,通过这些有违《消费者权益法》和《合同法》的价格策略,运营商可以节省大量流动资金。

(二)广播。经营广播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完整过程。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广播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广播产品就是节目,价格就是广告的定价。定价原则考虑三个指标,即收听率:价格=每收听点成本×收听率。广告主会根据不同频率的听众结构有针对性投放。广播广告是三次转卖过程,首先把节目转卖给听众,再将听众转卖给广告客户,然后将广告时段转卖给广告公司及客户。近年来,广播电台一直进行着经营模式探索,经历了“独家―多家―联合承包―单频率行业―总台行业”的几个阶段。总台行业就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的经营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将广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行业,按上一年度广告完成额作为标底,对广告公司实行招标,价高者得到该行业的资格。取得资格的广告公司将任务额的5%~10%风险抵押金交给电台,完成任务给予返还,超出部分,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三)电影。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电影市场。目前,我国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上的脱节,相互不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电影企业对放映的影片内容、质量,事先所知甚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对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这种电影理念将严重制约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发展。要实现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需要注重培养后电影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特别是电影后产品营销的成功。一般而言,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其余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从中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摩托罗拉通过海报,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与国美电器合作,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二、新传媒类传媒

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到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互联网新传媒。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

(二)移动互联网新传媒。以手机媒体为例,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向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前两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但这些收入极其有限,并且目前的手机报纸用户多为免费赠阅,收费用户较少。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广播传输电视信号、移动通信网络参与互动的商业模式;另一种是只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商业模式。前者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手机电视月租费、电视广告费、电视点播费等;后者的盈利方式与现在各种数据业务的盈利方式类似。在推广手机电视业务进程中,现在不能对终端用户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

三、出版类传媒

(一)报纸与杂志。我国传媒市场仍是半垄断性的,业外资本难以进入,专业化分工不够,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传媒严重依赖广告,经营模式单一。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报纸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但有研究者认为,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

(二)图书出版。图书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自于销售图书本身的收入。我国的书价自1993年4月的图书价格改革,扩大了出版社定价自,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及党的文献外,其余书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价、自负盈亏。出版社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客观上造成了图书成本的上扬,从而推动图书价格上涨。以前,出版社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如今,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自负盈亏。

四、盈利模式探讨

总结以上分析可见,传媒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见表1。(表1)

2006年《传媒蓝皮书》显示,“2005年传媒产业比2004年增长了11.9%,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但和往年相比,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了。前几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都保持在14%以上。这说明,传媒产业的增长势头开始变缓了,但仍然很强劲。”2005年中国传媒结构的改变比较明显,在传媒市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市场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蓝皮书指出,报业在2005年遭遇了“拐点”,进入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流失,发行市场萎缩。与报业的处境恰成对照的是,互联网广告和广播影视增长强劲,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达19亿元,比2003年增长75.9%;而2005年广播电视的收入也增长强劲,前三个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已达324.41亿元。电视在国内的人口覆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到95.59%,全国电视观众达12.38亿人。我国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