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十篇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十篇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7:21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1

关键词:科技决策咨询;比较分析;发达国家

一、引言

科技决策咨询是事关我国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将专家咨询列为中重大科技决策的必要环节;2015年,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党和政府深切关注科技决策咨询,原因在于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要性。首先,科技决策咨询室保证科技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提前;其次,科技决策咨询通过决策科学化平衡各方利益;最后,科技决策咨询通过通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更好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型企业发展及其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重大。尤其是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面临科技激烈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挑战,这种挑战迫使我国要加快完善科技决策咨询,促进科技决策咨询更好为我们科技创新发展服务。

二、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成熟、稳定且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这种完善程度不仅来源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谋士文化,而且形成于工业化社会逐步演进的过程当中。工业社会及其科技的日益发展迫使社会分工细化,进而促进科技决策咨询从广泛的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行业。

(一)美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美国引领世界科技潮流,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前沿,究其原因,与其科学成熟的科技决策咨询密切相关。

1、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构

美国拥有多元化的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这些机构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相关职能,可以将这些多元化机构分为以下四类[1]。第一,首先是美国科学院、各大学的研究院(所)以及大企业的研究院和研究所等研究性机构;这类机构主要负责科学研究u,辅之以咨询服务;第二,美国的外脑、思想库,如兰德公司;第三,与科技决策咨询相关的行政机构,如美国联邦政府依靠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要负责制定科技政策和预算的白官办事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由内阁成员组成的虚设机构,主要负责协调联邦机构科技战略)和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由工业、教育和研究各界知名人士组成,负责向总统提供咨询和反馈)这3个机构协同进行国家科学技术决策;第四,大量的民营科技决策咨询公司,这类咨询机构通过有偿服务向企业、社会机构提供科技决策咨询服务。

2、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咨询业地位高

美国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发展,历届总统通过科技决策咨询为其决策出谋划策。如罗斯福在竞选总统时就成立了主要由三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为他出主意,起草政策文件等,“智囊”一词从此便大量使用。罗斯福上台后,又雇用了大批社会科学家在他的“新政”计划中为各政府部门服务。尼克松和福特,在重大决策方面,十分器重美国企业研究所。卡特主要依靠布鲁金斯学会。里根则把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作为自己的“智囊团”,美国著名“智囊团”兰德公司的成员经常被聘到国务院任职。联邦政府的法律还规定,超过100万人的城市都应建立关于区域发展的综合咨询机构[2]。与此同时,美国的咨询业在社会享受较高社会地位,不仅咨询人员享受较高工资待遇,而且受政府人员尊重。政治权威的高度重视机器科技决策咨询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激励了美国科技决策咨询人员的工作认同感,促进科技决策咨询行业发展与创新。

3、保持决策咨询独立性,加快决策咨询产业化

科技决策关乎国家社会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是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之一,因此,科技决策受众范围广而容易受政治、媒体、利益集团等影响。因此,为保证科技决策咨询的科学性、公正性,保持其独立性至关重要。美国科技决策咨询通过一系列制度政策规范实现科技决策咨询过程中的独立性,作为美国政府思想库的兰德公司也不例外。这种独立性的制度保证进一步加快美国决策咨询产业化的形成。美国社会现有大量的独立、私营的决策咨询公司,通过提供有偿科技决策咨询服务维持企业的运营。

(二)英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英国皇家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通过在章程中不断强调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重要性以此带动各级政府对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视。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获得皇家的各种特许证。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的科技政策决策提供咨询建议始于1664年。其主要职责是: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科研经费和人事任免等事项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资助科学考察和调查,组织与国外高级科技人员的交往;举办科学会议,出版科学刊物,出资举办讲座以及颁发奖金等。与此同时,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专门的咨询中心,并保证该咨询中心的独立性。2009年皇家学会成立了科学政策中心,增强了英国、欧洲在国际政策制定中科学的独立声音,使皇家学会成为科学、社会和公共政策的辩论中心[3]。这些举措可以说明,英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支持包括法律法规、财政资金、人才培养等。

(三)日本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改革之后的日本在科技行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增强世界竞争力。这其中也源于日本当局高度重视决策咨询进而通过政策举措实现科技决策咨询逐步完善化。日本政府十分注重科技决策咨询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法律法规。日本学术会是依照“日本学术会议法”(昭和二十三年七月十日法律第百二十一号)。该法律明确规定了日本政府可以就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向日本学术会议进行咨询,日本学术会议也可以就一些科学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学术会议一般采取垂直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机构稳定,统一协调。三、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起步较晚,发展慢。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科技决策方式经历从“精英模型”到“渐进模型”再到“公共选择”模型[4],这也就说明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的滞后性。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性,而这种发展不充分、不完善所带来的差异性导致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存在一些问题。

1、决策咨询文化滞后,咨询及参与意识薄弱

我国受传统“独裁”观念以及计划经济时代行为作风影响,一方面,政府科技决策咨询意识较低,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决策咨询重要性以及承认政府信息局限性;另一方面,专业咨询人员以及一线科技技术人员献言献策意识较低,欠缺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法律规范化程度低,机构独立性无保障

我国针对与科技决策咨询相关法律法规十分欠缺,因此对科技决策咨询的规范化内容有限,由此导致科技决策咨询活动杂乱无章,严重影响科技决策咨询效用水平[5]。而这种欠缺法律保障的科技决策咨询活动,加之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机构大多隶属于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由此无法保证科技决策咨询独立性。科技决策咨询行政色彩浓厚,往往受制于内外部环境影响而无法做出真实、客观和理性判断。

3、产业化发展动力不足,欠缺经费来源渠道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与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与发达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水平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的私营机构稀少,政府也尚未出台相关私营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资助政策。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与政府隶属关系加之市场产业化水平低下,导致当前决策咨询机构自营能力不足。自营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低由此导致当前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仅能够依靠政府小额度的经费支持,因为其发展受限。

4、人才培育不充分,决策咨询主体有限

人才是支撑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展完善的基础,而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决策咨询人才尚未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人才培育不充分导致当前科技决策咨询只能依赖于行政单位以及高效的资深人士,而兼具理论与实践的青年人才欠缺,且社会参与渠道不足,决策咨询主体有限,社会各方利益平衡力度较差。

四、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的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展现状,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快科技决策咨询立法工作,促进科技决策咨询规范化

法律制度是规范科技决策咨询活动的基本保障,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活动规范内容是当前推动科技决策咨询的重中之重。首先,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通过立法保障科技决策咨询机构法律地位,确立机构的权责关系,强化机构日常工作的激励设计;其次,规范科技决策咨询活动程序,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制约当前科技决策咨询不作为行为;最后,通过立法明确咨询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咨询活动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二)加大政府资助力度,推动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

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产业化受市场需求制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的引导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对民办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力度小,民营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一无政府资助,二无市场支柱,导致其市场生存能力弱,进一步弱化我国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的社会培育功能,这是导致我国当前科技决策咨询产业化未能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加大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力度,加大科技决策咨询机构资助的生命周期研究,培育科技决策咨询的市场需求,为民办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产业化水平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落实决策咨询机构独立性制度设计,鼓励决策咨询机构自营活动

当前我国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与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有可能导致科技决策咨询受制于政府期望而影响决策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明确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角色,通过制度设计保障科技决策咨询机构独立性,对于机构自身发展、决策科学性以及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一定合理限度内,政府要鼓励科技决策咨询机构通过开拓市场,加强机构自营能力,拓宽机构的经费来源渠道,促进机构发展与完善的同时能够传播科技决策咨询成果,提高科技决策咨询的社会影响力。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2

[关键词]领导决策;科学精神;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11-0010-07

一、科学精神及其领导决策价值

指出:“做好领导决策,首先要坚持决策的科学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做到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当前领导决策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1]现代领导决策的前瞻性、战略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领导决策必须具有科学性,科学精神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高尚卓越的情操、品格和行为特征,是一种最具科学理性的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崇尚真理、唯实求是、锲而不舍、执着探索、善于怀疑、敢于挑战、敢于创新[2]。随着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增强,人们对科学精神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人类的科学实践、科学认知仅仅依靠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根本推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精神。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就很难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科学精神是人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科学实践的智慧总结和精神定位。领导者只有做到自觉地以科学精神为指导来进行决策,才算迈出了科学决策的第一步。

(二)科学精神之于领导决策的价值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整体发展顺利与否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故此,确保决策科学化是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避免决策失误就要做到科学决策。”[3]3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的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决策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科学决策的作用更加显得至关重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积极把科学精神运用到领导决策的工作中,对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弘扬科学精神,可以避免领导思维方式的习惯性。尽管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已经被高度重视,且在提升领导者正确、科学决策方面已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有不少领导在决策时依然难以摆脱长期习惯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决策思维,在部分领导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用定式思维看待事情、思考问题、指导工作的现象。部分领导对科学决策不了解、不重视,还习惯于老方法、老作风,不调查、不研究、个人专断、凭经验拍板[4]170。其结果往往是工作中常有碰壁,且以失误于客观规律而收场。因此若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从自身做起,着眼于新的改革与实践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决策科学素质,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

其次,弘扬科学精神,可以提升领导决策的问题针对性,减少领导决策的盲目性。提高领导的科学决策水平,对于领导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现实经济工作中的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都与决策的不科学密切相关。如今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领导决策的领域不仅更宽了,情况也更复杂了,难度也更大了,而且决策也带有更凸显的未来性和风险性。这些情况对领导决策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领导在决策前必须理性地思考,努力做到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最后,弘扬科学精神,是规范领导决策程序、方法的基本保证。科学决策是对领导谋划发展、管理实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能。领导一般都承担着许多繁杂的事务,但无论琐事多么繁杂,都必须牢牢地抓好科学决策。决策科学化要求决策者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把握问题,科学判断趋势与形势,实事求是地规划方案,规范化、程序化地进行方案优化与选择。只有弘扬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决策,才能保证决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活动的成功率和社会效益。

二、领导决策中的科学精神诉求

(一)实事求是精神

科学精神的内涵决定了科学精神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精神。求真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追求真理的精神,它包含着崇尚科学、端庄正直、不阿权贵的特征,是决策者应具有的科学精神的核心[5]。所主张的实事求是、客观真理、理论和实践一致,是对科学精神的精辟概括。

实事求是之所以被看作是科学精神的重中之重,不仅取决于它决定着决策的成功与否,还因为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严格的考验和磨练。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要求人们讲真话、干实事、收实效,实事就是实际存在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科学。阻碍前进步伐的,归根到底就是诸如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唯书唯上、故步自封等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因素[6]。因此,在改进和完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中更需要具备这种精神。只有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每一件事的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7]。缺少了决策者本人调查研究的决策都将是有失偏颇的。

(二)高瞻远瞩精神

科学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长期以来,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得我们形成了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定式思维;想问题,办事情,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正统性的权威,便于被别人承认;其次是趋同从众。这些思维定式严重地制约着决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决策的落实。当前,一些领导有想法、有目标,也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定的成果,但时间一长,问题就慢慢地暴露出来了。长此以往,就可能使得整个决策前功尽弃,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与此相反,一些目光长远的领导干部,往往能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完成每一个步骤,用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因此,领导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项目发动都要审慎考察,审时度势,全面分析,科学评估其对当前以及往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8]。领导决策能否高瞻远瞩,决定着改革的进展和事业的成效。

(三)创新精神

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创新,而非所谓的权威。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的实践和实践的创新。创新是生命力的体现,是竞争力的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会落伍。一个领导者想要做出科学的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即在针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决策时,有超越前人的认识、提出新的科学决策的精神。创新精神是当前新时代、新局面、新趋势对决策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在决策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灵感等心理机制都在发挥作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9]140。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常思创新发展之计,常构创新思维之路,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找出症结,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预见,才能解决根本矛盾和根本问题,找到好的出路,做出新的成绩。领导干部要摆脱理论与权威的束缚,善于创新、敢于批判,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方法,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四)理性精神

科学决策呼唤理性精神。在领导决策中,首先,需要冷静思考,即在遇到不利情况或犹豫的问题时,能处变不惊地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最理想的抉择。其次,需要严谨。严谨的思维有助于领导分析问题周到缜密,这样不仅会使工作的失误降至最低限度,同时领导自身的信誉也会不断地建立起来[10]。最后,需要有批判精神。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怀疑。尊重科学,就必须破除绝对权威,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理性精神作为批判的有力武器,在保证科学的不断进步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性精神的本质在于能促使决策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培养决策者冷静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领导决策中科学精神的培育

(一)科学态度的培养

培养科学的态度,就是培养看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11]。实事求是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领导活动应遵循的基本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就是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为科学分析问题找到起源,为科学的解决问题找到方向。

曾说,“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弄清楚“实事”比较容易,因为它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但是,要做到“求是”就增加了一些难度。因为从“实事”到“是”,是从抽象到具体,“求”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下很大功夫。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到:“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研究客观条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忽视了客观事物的存在。”[12]当前,一些领导做决策时,不深入群众,不深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就做“全面”“重要”指示;有的领导刚入职一个地方,还没有完全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就急匆匆地制定一套“发展蓝图”;有的领导从个人经验出发,把成功的经验教条化,工作过程格式化,殊不知时变事迁。结果是目标不切现实,落实不着边际,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花时间去调查研究,花精力去深入探索,把调查研究当成任职的必修课。首先,要把握“实事”,这要求领导干部深入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客观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其次,必须要在“求是”上下功夫,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归纳,从中找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群众利益的办法来[13]。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一个抽象口号,不是一个空洞道理,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才能保证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科学意识的培育

在科学意识培育中,首要的是培养为民决策意识。执政为民、以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先进性所在,也是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的最高检验标准,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在谈到领导决策时指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领导者要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观点作为决策的根本思想。这就要求领导在决策时必须实行广泛的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14]“为谁解决问题”是一切领导决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所有领导干部在决策时必须建立的价值标准,它直接影响领导的决策目标。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离问题距离最近,对问题体会最直接、最具体和最深刻的感受者。领导决策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夯实科学决策的根基。

同时,要强化整体决策意识。面对现实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无论是政治问题,还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与把握都需要有关联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决策者应该具备整体观念,从整体着眼,全面调查整体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积极有效地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部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领导决策因急功近利而狭窄片面,往往会出现决策及其实践效果在直接与间接、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个体与集体的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悖论。因此,科学的领导决策必须要有整体意识。

(三)科学方法的把握

从某种程度上讲,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也是领导决策成败和效果优劣的关键所在。如果方法得当,领导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或者徒劳无益,甚至可能酿成大错。为此,领导决策必须把握科学的方法。

首先,要集思广益。领导在决策前,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与决策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系统掌握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和资源,增强决策的信息基础、资源基础和民意根基。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广泛征求区域群众的意见,并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反映;涉及到利益调整的,要广泛征求受益方、受损方的意见,充分考虑相关群体的感受;不仅要广泛征求当事人意见,而且需要听取专家、学者和第三方的意见建议。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搜集资料,养成检验信息可靠性的习惯,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才能充分发挥所获信息的使用价值,保证决策的科学化。其次,要深入调研。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的先决条件。领导决策前,应就决策问题及相关事项进行深入调研,溯本求源,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藉此摸清决策问题的源头、现状与趋势。最后,跟踪问效。科学决断只是良好的开端,关键在于落实。领导要密切关注决策的进度和进展,具体实事方案的负责人更要积极主动的向领导汇报决策的具体状况。同时,对决策执行过程中积累的好经验、好方法要保存下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借鉴和使用。对于决策落实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积极分子,应予以鼓励;对落实决策不力、应付差事、拖后腿的同志,要提出严厉的批评,促使其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对于屡教不改的同志,必要时可进行组织处理。

(四)科学程序的依循

领导决策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可划分为很多个互相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步骤。概括来讲,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决策方案、评估方案、优化方案、选择方案、实施方案与反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决策体系,进而实现整个科学决策过程。

第一,发现问题,拟定决策目标。所谓问题,就是领导者决策时所要解决的矛盾,它是一切决策活动的缘由和动力来源。因此,这就要求领导者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并提出决策计划,进而解决问题。确定目标是科学决策程序的关键步骤,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明确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拟定出达到目标的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才能据此做出决策。确立目标,一般要求要有及时性,即有实现目标的时间要求;有责任性,即明确具体责任;可控性,即对决策目标要进行可控性监视。为了确保领导能准确地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必须亲自实践,进行调研,获取最可靠的资料。

第二,拟定方案,即围绕目标而策划和拟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科学决策对备选方案的拟定有着基本要求。一是目的性,即在拟定备选方案时要准确把握决策目的,依照决策目的做出符合决策目标要求的方案。二是可行性,即备选方案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切实可行。三是多样性,即提供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各方案在牢牢把握科学性、可实施性的基础上,还要有比较、有鉴别。

第三,方案评估优化与选择。决策方案评估是对多个备选方案深入了解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决定决策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方案优选的标准是在同样的条件下,方案能够花费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以实现决策目标。这需要领导一方面科学评价估量各种方案的效能价值,预测其后果及各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得失,提出取舍意见,提交决策机构。

第四,方案的实施与反馈。决策者应及时归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人民群众对方案实施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这些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及时调整和修正决策内容。同时,领导决策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领导将这些情况和问题及时地更正和修订并纳入到已有决策中,如此循环反复,不断提升领导决策的科学性[15]。

[参考文献]

[1].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2]秦元海.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3]万里.万里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郭晓君,左晓龙.领导科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5]王金福.论科学精神[J].苏州大学学报,2009,(5).

[6]许永祥,刘学求.论科学精神的培养[J].江苏社会科学,2009,(1).

[7]林金荣.从东圳水库建设看领导科学决策精神[n].湄洲日报,2001-06-03.

[8]唐爱玲.科学精神是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灵魂[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1).

[9]文茂伟.当代英美组织领导力发展: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0]曹文彪.领导干部文化修养两方面: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n].学习时报,2011-11-03.

[11].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2].改造我们的学习[J].当代陕西,2001,(2).

[13]李军.谈谈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n].光明日报,2016-02-24.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3

论文关键词政府决策决策科学化科学决策

政府决策是国家决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有重要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推进国家决策科学化,必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发展观战略需要各级政府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条件。政府决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其它管理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决策为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提供目标、方向和价值判断标准,是影响政府公共管理和治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决策的失误是管理中损失最大的失误,科学化水平低是产生政府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现实政府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决策与政府决策科学化

政府决策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派出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而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构为了履行行政职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针对各种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制定政策、对策和方案,并通过执行达到特定目标的过程。

政府决策不同于私人决策,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决策的制定主体是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以政府机关为主,但不限于狭义的政府概念。(2)政府决策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包括各种公共决策问题。(3)政府决策的依据是国家宪法和法律,不论是政府决策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还是监督过程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4)政府决策目标不仅是为了履行行政职能,最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种公共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5)政府决策一旦做出,具有权威性,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6)政府决策还有责任性,即政府决策出现决策失误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因主观失职而出现的决策失误,应追究相应决策者的责任。

决策的科学化是把科学引入决策的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方法,按照科学的程序,通过科学的论证,为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和其它各相关决策主体按照科学的决策理论、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使决策过程符合实际规律、决策结果有效解决决策问题。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决策,需要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和技术。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是因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政府科学决策具有以下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现代化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旧的政府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政府管理改革浪潮不断兴起,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模式正在取代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成为政府管理现代化的趋势。服务型政府强调运用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精神来改革政府;强调顾客至上,顾客包括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和社会团体,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与和谐相处。要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模式转变,政府必须深入了解公众的不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政策、法规,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和社会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和愿望。大力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深入了解公众的多层次需求、制定符合现实的决策和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政府决策科学化能使政府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

(二)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决策本身的要求

政府决策的发展趋势和如何减少决策失误的现实需要政府决策科学化。政府决策是政府运用公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协调和配置,政府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是经济的巨大损失、大范围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公信力下降、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预防和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减少因为决策不科学所带来的决策失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政府决策的内容、范围、难度也在不断变化,社会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使得政府决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社会问题的高度复杂性、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得政府决策的难度不断增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政府决策的现代趋势要求政府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制度,不断拓展科学的决策方法。

(三)政府决策科学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规则和制度体系,需要政府的微观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管理。宏观地间接管理需要政府制定具有导向性、规划性的规则和制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否则宏观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伴随的是多重利益主体的存在,平衡和协调各种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诉求将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内容,这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机制来处理市场中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博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要求同国际市场接轨,以分享国际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资优势,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决策科学化。

(四)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政府应对科技发展的有效前提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传统的经验决策模式根本不能适应理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的步伐。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社会组织结构由线性向网状结构转变、管理方式由自上而下向团队式和同心圆式转变,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决策模式需要向电子政务式的决策模式转变。要想有效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带来的复杂局面,就需要政府决策实现科学化,主动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

三、我国政府决策中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决策科学化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观念有待提高

政府决策相关主体既包括政府决策者,也包括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相关利益公众。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决策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遵循科学的程序、规则、制度。部分政府决策者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制度意识淡薄,决策过程中不遵循已有的程序和制度,依靠个人主观愿望决策。在决策方法上,定量决策运用不够,定性决策以个人经验为主,决策技术也不能跟随社会现实的变化调整。政府决策的相关公众的科学意识有待加强,在个人利益面前,经常忽视合理、科学的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缺陷

现代政府决策体制是一个包括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和决策监督系统等既分工合作又密切配合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我国当代政府决策实践中,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刚起步,调查研究技术和方法有待改进;决策咨询系统中存在着咨询组织独立性不强的问题;决策中枢系统中存在着决策权力、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权力过分集中、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方式和方法单一的问题;决策执行系统存在着因执行职能受制于决策中枢系统而执行不力和执行低效的现象;决策监督系统存在着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的问题;且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紧密、分工合作的效率有待提高。

(三)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我国政府决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建立了许多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但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政府决策程序相比还有不足,如调查研究的程序不规范导致政府决策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低,专家咨询论证的程序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咨询系统的利用程度低,集体选择的程序不完善导致部分决策中枢系统决策失误多,决策评估程序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决策监督系统的不完善等。

(四)政府决策的制度化不健全

政府决策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低容易造成政府决策缺少约束和监督,主观随意性大,易出现决策失误。当代我国政府决策中有许多相关的决策制度,但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加强,决策实践中缺少一个系统的制度组合,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制度、决策公示制度、决策听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之间的联系性有待加强。

四、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的对策

鉴于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

(一)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

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行动的前提,政府决策指导思想和决策原则是政府决策行为的前提,政府决策科学化必须有合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政府决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国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在政府决策中始终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历史位置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政府决策坚持科学的原则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决策过程中,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等。

(二)提高政府决策相关主体的科学素养

政府决策者特别是行政领导是政府决策的核心主体,其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能力方面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战略预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要提高政府决策者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等。政府决策者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所谓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是决策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在具备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的决策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决策视野,抢抓先机、果断定锤的决策魅力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决策思维、全面性决策思维、准确性决策思维、效能性决策思维、创新性决策思维和惠民性决策思维。”对于政府决策利益相关的社会公众,也应该提高科学合理参与政府决策的观念,对于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应该事先了解其流程和相关知识,以提高决策参与的有效性。

(三)提高政府决策体制的科学性

政府决策体制是规范政府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决策评估和监督主体的制度规定。完善政府决策体制需要处理好决策信息系统、决策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决策执行系统、决策监督系统之间的关系,使这五大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在政府决策主体的决策权限方面,既要按照行政权力运作的规律,处理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又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明确政府的决策权限和范围。对于市场能自行运行好和政府不该管的领域,政府的决策权力应该撤出,对于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加大决策力度。决策执行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企业管理规律,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运转有效的政府决策执行机制。决策监督方面,既要完善政府决策的权力监督,也要加强权利对政府决策的监督。

(四)健全科学的政府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上讲,政府决策科学化是指政府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政府决策程序包括发现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调查研究、制定备选方案、科学评估论证和预测、确定最后方案、实施备选方案、决策反馈与完善等决策阶段中的程序。政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要求政府决策程序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比如在具体操作流程上要明确规定决策议题的提出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和报告、开会集体讨论的过程、专家咨询论证的报告、集体表决的方式、决策试行的标准等。

(五)健全相关决策制度

“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政府决策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制度,如调查研究制度、决策咨询论证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公开制度、决策听证制度、决策监督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完善这些制度都可以在结果上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下面论述的制度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增加政府决策过程科学化的相关制度。

(六)调查研究制度

调查研究是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决策实际情况的认识、了解、分析程度,这取决于调查研究的力度和质量。没有调查研究不仅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今天,政府决策者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趋势,就不能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需要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并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调查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对于调查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要有明确规定,对于不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应谨慎表决。

(七)决策咨询论证制度

目前,我国各级党政机关都成立了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调研室等咨询机构,但是这类咨询机构大多是体制内机构,其人事和财政都受制于政府相关部门,导致现实中存在着研究主体不独立、研究结果不客观、研究成果利用率低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政府就必须完善政府决策咨询论证制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研究部门的独立性,并聘请社会各界专家担任政府决策顾问,让其切实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咨询机构,促进决策咨询的独立化、客观化和高效化。

(八)决策评估制度

完善的决策评估制度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决策评估制度不仅要评估政府决策结果的有效性,也要评估政府决策本身的科学性,还要评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决策方法的科学性,为提高以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供经验和教训。完善决策评估制度要提高决策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决策评估指标体系,以促进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对于决策评估的结果要充分利用,并同决策目标相比较,以提高决策评估的有效性。

(九)有效利用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

政府决策科学化既需要科学的决策理论、方法、方式,也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科学的政府决策理论有完全理性决策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渐进决策理论和综合扫描决策理论等。科学的决策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细分到决策过程中有决策问题构建与规划方法、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决策备选方案的制定方法和预测方法、备选方案的选择方法、决策实施的评估方法等。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包括政府决策中运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配套的现代化设备。其中,完善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有关政府决策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新渠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诉求,使政府决策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从实际出发,增加决策结果的科学性。政府相关部门应有效利用电子政务给政府决策的带来许多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工具,比如通过视频会议、网络决策专栏等形式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4

后勤管理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多种条件影响和制约的综合活动过程。其中,决策因素对其制约和影响最为直接。决策既是后勤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是后勤管理主体的主要职责。它渗透到后勤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后勤管理的成败,关系到后勤保障效益的高低。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避免决策不当给后勤管理带来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决策观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转变。后勤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决策观念落后,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战争特点对后勤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提高后勤管理决策质量,各级领导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决策观。一是战略观,就是决策者要有战略眼光,要高瞻远瞩,制定的决策既要有利于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二是整体观,要运用系统整体思想分析解决问题,宏观把握、全面计划、统筹安排。三是预测观,要有超前预测意识,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四是创新观,决策者要在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没有决策的创新,就没有后勤管理工作的飞跃。五是效率观,要科学利用时间,把握时机,讲求方法,追求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

二、遵循后勤管理特点和规律,做到决策科学化

决策是一门领导科学。后勤管理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凭主观意志、经验或兴趣决策。后勤管理决策程序是决策内在规律的反映,决策程序的各个步骤互相联系,前后衔接,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科学的决策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明确决策目标。二是确定决策目标评估标准。只有先确立标准,才能评估目标的优劣。三是分析论证,拟定方案。通过分析筛选搜集来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从不同角度和途径拟定各种可能方案。四是总体权衡,择优决策。哪个方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常常是既有利又有弊,只是利弊大小不同罢了。因此在选择最佳方案时,要通盘考虑,把握重点,不能单独追求最优化。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了一个“满意标准”,认为决策“足够满意”即可,也就是在比较备选方案时,要做到主要指标最佳,同时兼顾其他指标。

三、增强决策透明度,实现决策民主化

决策民主化是我党、我军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后勤管理决策并不是后勤首长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广大官兵才是决策的主体。正因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所以必须在集体内实行民主制度。民主化水平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因此各级后勤领导决策时应当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动员广大官兵积极参与后勤决策。决策之前,各级后勤领导应当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不同意见,虚心接受采纳群众建议。只有提高决策活动的民主化水平,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

四、决策者要加强学习,提高决策能力

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决策主体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即后勤管理决策者的素质是科学决策的基本条件,是影响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后勤管理决策队伍,对我军后勤建设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决策者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领导艺术,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拓展知识面。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开拓新领域是提高决策能力的必备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勤保障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单一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决策要求和保证决策的正确,因此后勤决策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到准确预测,科学决策。二是提高能力。决策者要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基本技能,如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拍板定案的魄力。谨小慎微、优柔寡断是决策之大忌。现代条件下,各种信息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各级后勤领导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要当断则断,做出决策。

五、加强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管理决策理论研究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5

关键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关系

中图分类号:B50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阶段一些领域中的腐败现象,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等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就要进一步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如何处理好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一、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随着政务公开、透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管理倡导的公民社会理念日趋形成,党和政府注重通过听证、座谈、调研、互联网等形式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和建议,表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正在向制度化方向演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正在形成。另一方面,仍有不少掌握决策大权的领导干部缺乏法制观念、科学思维和民主意识,群众观念淡薄,决策唯权力、唯利益,做出了一些脱离实际、违背规律、不符合群众利益要求的错误决策。行政实践中违背依法科学民主精神的决策并不鲜见,决策时缺乏法制意识,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既定的法定程序,背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造成了地方经济的畸形发展。罔顾民意,以个人利益、部门利益来驱动决策,群众利益被肢解、被碎片化,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片面性。经验决策、盲目决策、违法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严重地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积极健康发展,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依法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前提与保障

依法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前提和保障。法律规范是决策制定、执行、评估的起码要求与基本准则,同时也是决策的约束、救济、保障机制。所谓依法决策,就是运用法律规范、调控行政领导决策过程,使决策行为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使行政决策制度化、规范化。它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决策主体的法制化。决策机构或领导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依法、用法、守法,决策权是法律赋予特定的机构或领导的权责统一的行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超越了法律所限定的范围就是违法决策、无效决策,就是不作为、失职或渎职。二是决策程序的法制化。程序合法是行政决策的起码要求,具体的行政决策活动须按照法律明确规定的程序进行。三是决策内容的法制化。包括决策目标、方案必须符合法律要求。四是决策责任法制化。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决策主体和决策责任的承担者统一到法律层面,做到谁决策、谁负责。

坚持依法决策就是保证决策不脱离法律框架和底线,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客观依据。其一,在决策领域必须完善一系列法律规范。明确决策主体、程序、内容,问责的法律规范,决策作为一种行政权力须恪守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的基本原则:其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是实现依法决策的基础。决策主体的法制意识是决策是否成功的关键,时代要求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其三,完善行政决策程序,提高决策质量,确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论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其四,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设计制度确保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三、科学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关键

科学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关键途径与本质要求。所谓科学决策,指决策者尊重客观规律,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技术所进行的正确而合理的决策。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决策的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符合中国的实际、兼顾公平与效率。

科学决策就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尊重客观规律,全方位权衡决策的利弊得失,科学评估决策的成本与效益,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的决策过程分成五个阶段: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确定方案、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丰富、客观而准确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关键,决策者要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和收集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的水平。归根结底,验决策、盲目决策、过失决策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背离了民心,决策目标、过程、方法、标准的设定缺乏科学、客观的精神。

影响决策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任何一项决策都难以穷尽各种理想方案,虑及所有影响因子、因素,因此世上不存在最优最理性的决策方案,科学的决策要求用有限的理性替代无限的理性,用最大满意来替代最优科学的决策就是要提高决策的效率,强化决策的监督,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加大决策的科技含量,将决策植根于民意民心民情。科学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决策一实施一再决策一再实施”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贯穿于整个行政行为的始终。坚持科学决策,一要加强学习,扎实理论功底。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政治赏析能力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二要优化决策方法,提高决策科技含量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等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三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加强各种智囊组织、各种专家的纵向、横向联系。配备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集思广益地完成决策活动

四、民主决策是行政决策的核心

民主决策是行政决策的核心和内在要求。民主决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建立在最大的民意的基础之上,要求在程序上广泛征求意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的最大利益。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实现精英决策与公民参与、专家咨询相结合,集体决策与分工负责相结合,民主与集中相结合。民主决策就是要不断拓宽民主渠道,突破“一言堂”,广开言路,确保人民群众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国特色的行政决策的核心就是要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依法决策还是科学决策,最终都要熨帖在公共利益的根基上当前,某些行政决策在实践操作中缺失民主性,领导意志、部门利益代替了民主意愿。民众处于被做主、被代表、被决策的状态。民主决策不力的原因体现在:一是民主渠道不畅通。党务、政务公开范围、透明程度不够,群众诉求渠道受限,群众意愿和决策选择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回应,忽略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权力分配体系不明确。在垂直管理体系和地方管理模块中,造成决策权、事权、财权的分离,出现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现象,群众的利益被边缘、被忽略。三是决策形成、评估、监督、问责制度不完善。旧式的决策制度突出精英决策忽略集体决策,突出经验决策忽略专家咨询,突出决策过程而忽略决策结果评估,突出决策主体而忽略了决策责任的承担民主决策就是要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广泛了解社情民意。

增强公民参与度。听证于民、问政于民从而达到决策为民。实施民主决策要做到:一要完善决策、评估、监督、问责机制。决策中要切实推进公民参与,专家咨询。科学评估,民主集中,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二要健全行政决策规则。依法界定决策权,实现事权、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杜绝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独断性。三要增强决策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坚持把合法性审查、科学论证、集体讨论作为决策过程的必要环节,明确决策的权力与责任,把决策的法制性、科学性、民主性统一起来。

五、行政决策就是要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依法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决策是行政决策的关键路径,民主决策是行政决策的核心和内在要求。行政决策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主体是行政决策。当然,行政决策不能简单地由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三部分组成,优化行政决策就是要做到依法、科学、民主三者的有机统一,环环相扣。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有机统一。

结语:依法决策是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在决策过程中做到依法、用法、守法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决策是实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关键路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结果最终都要经得起科学规律的检验民主决策是实现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制度保障。民主决策上可以保证决策不偏离法制轨道,也可以使决策更多地尊重科学因素行政决策要做到依法、科学、民主精神的统一,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通过的必经程序,最终让行政决策遵循法制,尊重科学,顺应民意。

参考文献:

[2】金国坤,行政决策法治化是依法行政至高境界[J],法制网,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6

当前,“领导决策”总的说正在逐步走上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存在有待改正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性;随意性;缺乏健全高效的决策程序、必要的形式和机制,群众的参与度和决策透明度不够;决策的手段少,科技含量不高;把决策、执行、效果分离开来,重会议决定,轻执行和效果;对决策缺乏严格的监督检查。为克服这些积弊,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充分认识“领导决策”的本质意义。“领导决策”正确与否关系事业的兴衰成败。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领导决策”好,必然兴旺发达;反之,必然事倍功半,乃至败亡。必须自觉地把提高领导决策水平,保证领导决策的正确,看成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的需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是提高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

“领导决策”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领导决策”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应着重把握“顺乎大势、把握全局,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持续发展、增强素质”的原则要求。顺乎大势、把握全局,就是要求领导决策应当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客观规律和自身条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出发展战略的抉择,采取应变措施;要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防止主观臆断、逆流而动。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就是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顾此失彼、进退失据。持续发展、增强素质,就是要求真务实,追求效益,有利于自主自立自强,赶超先进水平,力戒形式主义,避免图虚名受实害。

“领导决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需要。首先,在观念上,要确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观点,重视市场取向,反映市场经济要求;其次,要遵循市场规则,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机制来选择,接受市场实践的检验,实现优胜劣汰、效率优先,保证公平正义;其三,要实现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半封闭的领导决策方法方式,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式的领导决策方法方式转变。

“领导决策”要坚持群众路线,走开放式的民主科学决策的路子。要营造民主科学决策的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关心、参与民主科学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开言路,创新群众建言献策的形式,鼓励群众敢于讲话、讲实话。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弄清情况,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决策提供具体可靠的科学依据。要实行正确集中。正确集中,不仅要集中多数人的重要意见,而且还要集中少数人的积极合理的意见,要把反映事物本质的各方面意见集中起来作为大家的共识,形成科学的决策。主要领导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注意听取反对自己的意见。

“领导决策”要遵循决策程序。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领导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程序,要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四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使民主集中制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力保障。

“领导决策”要在多方案比较中选择。比较是实行正确决策的良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去伪存真、众中选好、好中择优。重大决策应该有几个方案供选择,不能只有一个方案。要借鉴历史经验、外国经验。通过比较借鉴,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把不利因素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7

1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行政决策追求两个基本价值,一是民主化,二是科学化。我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问题,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行政决策民主化包括决策方法民主化和决策内容民主化两方面。所谓民主化,是要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利,在决策中听取广大群众和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决策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指行政决策应当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办事,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符合客观实际,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决策程序,决策原则和决策方法来进行。

行政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也是实现科学化的途径和制度、精神保证。也可以说,行政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基础,离开了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就不可能有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推动行政决策的民主化,首要的问题是要充分吸收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参与。因此,作为领导者在制定科学决策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广开言路。只有在高度的民主气氛中,各种意见、方案互相碰撞,才能闪出真知灼见的火花。

行政决策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目的和归宿。行政决策科学化是行政决策民主化所要追求或达到的目标,通过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离开民主化,行政决策科学化不可能达到较高水准。仅有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并不能保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它必须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行政决策科学化的意义在于降低决策的风险和成本,而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则为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最可靠和最有效的体制保证,使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2.1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成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实行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既使决策过程体现出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使决策结果正确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要求,真正做到行政决策的民主、高效,实现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

2.3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先决条件和实践前提。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论它作为理论体系还是现实政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还是第一次,它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新飞跃。科学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民主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正确决策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2.4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

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新世纪的庄严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提出“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决策,上可强国,下可富民,而决策上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其造成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五大的这一精神,继续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

3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主要途径

3.1围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搞好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如经济增长、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看病上学、安全生产等热点问题,做好重大决策立项工作。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问计于基层,求教于群众,做到情况明、决策准。需要指出的是,决策者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一种深化和完善。

3.2制定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运行规则和程序,依靠健全的制度把决策活动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缜密论证,确立“不经咨询论证不决策”的基本原则。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健全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制度。要健全重大事项票决制度,对于集体领导,应按表决结果形成决定、决策。依法、依程序做出的决策,必须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3建立决策评价机构和相应的决策评价跟踪机制,对决策方案进行及时的论证优选和有效的价值评估,并且进行实时跟踪,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建立和完善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决策活动的全程监督和动态监督,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

3.4决策机构要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思想库、智囊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加强经常性、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和战略性的思考,其作用就是给领导出好主意,当好参谋,就是联系当前实际,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拿出金点子,拿出好办法。要充分发挥并且合理整合现有调研机构、专家学者、政府专业部门咨询机构的职能作用,确保决策既科学民主,又高效实用和依法合规。要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进一步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实现决策的科学与民主。

3.5要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决策的事项、方式、过程和结果都应当在适当的范围予以公开。出台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应当事先了解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通过公示、听证等多种公开的形式与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不仅有利于集中群众智慧,而且也有助于凝聚共识、获得群众的理解和决策后的顺利实施。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8

领导决策从属于管理决策,在本质特征上与其他类型决策无甚殊异,都属于抉择对策的行为范畴。但从领导决策的科学前提、民主手段、权力依据、活动基础和重点五方面来看,它又具有比较明显的自身特点。

1.以科学为前提。所谓决策的科学性,是指决策所应遵循的科学原则、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和科学程序等相关要素的总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这种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咨询制度以及论证制和责任制等都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表现。

2.以民主为手段。决策民主化的要义在于决策应汇集各种渠道的信息并通过专家组成员集体论证最终得出科学性的结论,从而为决策的整个过程的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操作过程中必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

3.以权力为依据。领导决策以国家执政与行政权力作为权力依据。执政与行政权力一般以纵向权威程序保证领导决策活动的合法性,领导决策权力则是执政与行政权力的重要兑现方式之一。领导决策的主体是具有法定执政与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各自职权范围内从事决策活动。

4.以管理为基础。领导决策是党政领导干部为履行领导职能而进行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其本身亦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活动的基础建立于领导与管理系统内其他部门的综合管理活动之上。

5.以服务为重点。作为国家利益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领导决策的任务是抉择优化的领导与管理方式,对包括社会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公益性活动在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以有利于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因此,领导决策应以服务于公共利益为重点,其视角应高于基层企业单位的一般经营决策,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9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入手,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行政决策科学化的一些构想。

一、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程序化的多方案论证,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当今的许多重大决策,如三峡工程建设、农村改革与发展、沿海开放、价格体系改革等都是在集中专家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最终决策的。

2.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许多重大的基建、技改项目一般都要先经过有关专家组或专门机构审查、评估,再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制定了议事规则,对同级政府提请审议的议案有明确的审议程序和时限,以前极少有过的“否决”现象,现在则时常可以见到。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政,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3.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4.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二、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纵观决策科学化发展进程,可以发现我们已经实现了由经验决策为主向科学决策为主的转变。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偏低。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求民主化,但不少决策者仍然以自己的倾向为决策依据,专家智囊和政策研究人员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做“命题文章”,给领导的意见披上“科学”的外衣,由以前的一个人说了算变成一个人替大家说了算。

2.辅助决策机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有些机构名为研究所、信息中心,实际功能却蜕化成起草文件和报告的秘书班子。另外,由于行政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研究机构,制约着他们作用的发挥。

3.战术研究多,战略规划少。一些官员总想为自己增加政绩。在决策时视野狭窄,缺乏宏观考虑,忽视长远目标和总体规划。造成这种状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现行干部体制存在弊端,使一些干部为追逐利益而发生许多短期行为。

4.决策机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表现之一是决策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政府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影响效率的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责含混,责任难以追究。表现之二是决策多,执行少。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失衡,影响决策的整体质量。

三、改革我国行政决策制度的建议

1.明确决策主体的自身定位。从决策主体的形式特征看,公共行政决策主要是政府的决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决策主体已经包括政府决策层、各类智囊机构和专家系统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政府决策层作为决策主体的主导部分,拥有对决策方案的最终裁定权,但它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已由唯一变成部分。在科学决策中要提高对专家系统的重视程度,发挥专家学者的特殊作用,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政府决策层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决策需求,二是参与方案论证,三是做出最后决断。由于不能事必躬亲,所以,全面掌握宏观情况,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方案进行严密的评估论证,是政府决策层最应该下功夫的环节,这个环节也恰恰是科学决策过程的核心。2.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努力提高公共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明确决策指导思想,把握决策方向。公共行政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本质追求,是最直接和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的政府执政行为。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决策议题。公共行政要协调和解决的公共事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选择决策议题时,要准确把握决策内容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综合考虑所制定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的相关联系,认真分析这些政策、方案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还要科学评估公共政策和工作方案对各社会群体利益的影响及其能否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更好地体现公共行政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完善决策方案。通过深入科学的调查研究取得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3.严格规范决策过程,不断完善公共行政决策的制度程序。一是尽快实现决策程序法制化。从促进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实现决策层的重新定位,到规范决策过程,完善决策的方式方法,再到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健全对决策的监督,都应当建立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二是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坚持公共行政决策的民主原则,首先要在决策方案提出和选择过程中充分调查和反映民意,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方案需要经过公众听证,在条件成熟时,可逐步推行重大决策公民表决。三是要有完善的程序制度。关于公共行政决策的程序制度很多,其别需要强调“多方案选择”的程序制度,管理学经常讲: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就是选择。而选择的基本条件就是多方案的提供,因此,在决策的程序上明确规定必须提供多种方案才能够讨论和决策,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篇10

记者:王院长,您好。多次在会议上提到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高度。请您谈谈地方智库的决策服务能力距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存在哪些差距?为什么说全面提升地方智库的决策服务能力迫在眉睫?

王B:好的。与中央智库不同,地方智库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应用决策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服务。广东省作为我国地方智库发展的先行地,已经形成了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社科联、党校行政学院和高校等官方智库和企业社会民间智库共同发展的地方智库体系。然而,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智库的决策服务能力距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决策研究实力有限,影响力不足。在201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地方政府智库的作用》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智库调查研究报告》)中提到,在其开展调研的地方智库中,77%的智库认为其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实力不够;80%的智库认为高水平的数据支撑、科学的分析工具掌握不足;90%的智库认为地方智库缺乏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和手段。同时,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最近的《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中,全国排名前20的智库名单中,地方智库仅有上海社科院一家入选。

第二,规模偏小,研究投入不足。在《智库调查研究报告》中,所调研的地方智库平均实有人数仅39人,但每年承担的课题数平均却在70项以上。同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巨额投入相比,地方智库承担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却严重不足。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为例,其每年的科研经费只有不到1000万元,而中国科学院一个在粤研究所如地化所一年的科研经费就达到2个多亿。

第三,各地方主要智库在开展决策研究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决策信息优势,擅长制订政府短期战略和政策,但受制于人才规模,其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决策课题的研究能力相对不足;社科院拥有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决策课题的研究能力,但缺乏决策信息优势和与政府部门对接的便利渠道;社科联拥有智库组织和协调的优势,但缺乏相应的研究能力;党校行政学院偏重于官员教育培养,同样存在研究能力不足的问题;高校智库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但偏重于理论分析,往往不能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存在不能“接地气”的问题;企业民间智库独立性强但缺乏政治意识,也缺乏官方智库在实地调研方面的优势。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过程中,地方智库作为中国智库体系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决策服务能力。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的要求,地方智库必须全方位提升决策服务能力。广东省委书记同志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智库调查研究报告》的批示中也提出了对广东智库建设的要求:“接地气”、“有价值”和“高水平”。这实际上给地方智库的决策服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显然当前广东地方智库离这一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记者:请您谈谈是什么原因造成地方智库决策服务能力不足呢?

王B:造成地方智库决策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智库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智库的科研活力,不利于其决策服务能力的提升。

记者:请您结合广东地方智库谈谈现有地方智库的管理体制机制。

王B:好的。目前广东地方智库主要分为五类: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社科联、党校行政学院和高校(不含民间智库,本文侧重谈官方智库)。其中党政部门和社科联是公务员管理单位,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和高校是事业单位。这些地方智库大都初创于建国初期,于改革开放初期成型,其管理体制机制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很深,基本上是机械地套用了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机制。以地方杜会科学院为例,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模式化,研究所的设立追求“大而全”,特点不突出;第二,按传统学科设立研究实体,主要开展以学科专业为研究目标的学术性研究;第三,任职管理行政化,论资排辈逐级晋升,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和正常人员流动;第四,经费管理统筹平均分配,工资福利与年龄资历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格局。显然,这种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机制,与智库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时展向智库研究提出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一方面,智库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思想,现有研究机构较为僵化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利于智库人员思想的交流,稳定但不注重绩效考核的薪资分配方式不利于智库人员的激励,导致智库科研活力不足;另一方面,智库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比如决策信息公开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记者:请您谈谈现有地方智库的管理体制机制存在哪些问题。

王B:好的。现有地方智库的管理体制机制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决策信息公开机制尚未形成。除了党政部门智库(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与党政部门之间联系相对较为密切之外,其他智库如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和高校等与党政部门之间常规性的沟通联系机制都还没有建立完善起来。这些地方智库获取决策信息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智库领导参加政府会议等非常规方式,导致智库科研人员往往难以直接掌握第一手的决策信息和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事实上反映了面向智库的决策信息公开机制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党政部门与智库之间没有建立起畅通的决策信息交流渠道,缺乏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智库科研人员得到的决策信息往往是滞后于决策需求的,其研究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时效性。

第二,决策评估和监测机制尚未建立。智库咨询成果一般主要通过党政领导批转、批示推动党政相关部门实现,智库决策课题人员在决策推动和实施阶段基本没有跟进。在决策实施之后,后续的决策实施的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过程更是无法介入。这导致智库科研人员的决策咨询研究与现实的决策实施没有直接联系起来,科研人员无法了解决策实施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遇到的主要问题等,也就无法对决策实施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测,同时也无法对决策建议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改进。这是大量智库研究成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接地气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智库科研人员无法通过与决策实施部门的跟进对接了解相应的决策实施信息,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决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反思和完善。这就导致很多决策研究报告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写完之后不管任何结果,也没有后续跟进。

第三,上下级管理机制尚未理顺。目前地方智库与党政职能部门,不同层级政府智库之间的上下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存在一定程度多头管理,多头联系对接的状况。党政部门智库(政策研究室和发展研究中心)、党校行政学院上下级管理机制相对较为完善,既有国家上级领导部门,也有下级对应管理部门。但党政部门智库的定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特别是政策研究室,承担了大量讲话稿、文稿起草任务,影响了政策研究、解读、评估的开展;与党政部门智库相比,社科院的上下级管理机制就一直没有完全理顺。广东省社科院常年属于宣传部分管,无论是同与其对口“上级单位”中国社科院还是同“下级单位”广州市社科院都不是直属的管理关系而只是兄弟单位。同时,广东省社科院在21个地级市都没有下属单位,向下调研常常必须与政研室和社科联对接;社科联在21个地级市有对口下级管理单位,但在中央层面缺乏相应的对口单位进行交流和指导;高校智库与地方职能部门的关系相对较为清晰,主要是决策咨询关系而不存在对口联系,这就导致高校智库实地调研难度相对较大,这也是高校智库的研究成果往往不能“接地气”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长久以来,各智库之间相对比较封闭,常规的交流互动机制也一直没有形成,事实上这不利于智库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

第四,智库人员的分配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智库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生产“思想”,其工作强度和难度往往超过一般的公务员岗位。然而,现有的智库人员收入分配机制主要采用了公务员体系的财政拨款方式,智库人员的收入按照职称级别和资历分配而不与其科研贡献挂钩,干多干少差别不大。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地方智库的科研活动开展缺乏活力,难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搭便车”的现象较为普遍,任务往往压在少数几个科研人员身上。然而,优秀科研人员在现有的分配激励机制下往往难以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这与整个咨询行业的高收入状况(包括麦肯锡等企业科研人员的收入都非常高)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官方智库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

第五,智库科研评价机制尚不健全。长期以来,地方智库科研评价机制一直采用高校的评价机制,以学术论文和规划基金课题为主要考核标准,科研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化。然而,决策研究和学术研究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前者注重政策的建议、制定和评估,实践性较强,而后者主要关注学术理论上的贡献和创新,理论导向较为明显。两者的差异导致了智库人员的研究成果形式与高校研究人员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职称评定时往往不被认可,给以决策研究为主的智库人员的成果考核和职称评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举例来说,社科院的主要成果形式就是专报和调研报告,其逻辑结构和行文方式与学术论文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专报和调研报告作为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时就基本不被认可。长久来看,这种单一的与高校接轨的科研评价机制不利于对智库人员的激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库研究人员在其擅长的成果形式上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记者:要建设高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必须全面提升其决策服务能力。破除地方智库发展的制度障碍,创新地方智库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智库的科研活力,无疑是重要的抓手之一。王院长,针对前面提到的地方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您有哪些好的对策建议。

王B:要解决好地方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就要对现有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对此我谈七点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各类型地方智库的定位,充分发挥其长处,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布局合理的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不同类型的地方智库的历史基础、人员规模和工作方式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明确其定位,充分发挥其长处。党政部门智库(政策研究室与发展研究中心)具有决策信息优势,其研究人员规模小但熟悉政府各类政策和具体的决策实施流程,适合从事中短期的政府决策制定、分析和评估等研究工作;社科院研究人员规模较大,视野开阔,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可着重从事中长期的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公共政策的分析评估研究;社科联研究能力较弱,可成为地方智库的组织和协调部门,重点推动地方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党校行政学院研究能力一般,但在培养智库人才,传播智库思想方面有一定优势;高校智库人才基础好,研究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但相对缺乏地方实践经验,可主要聚焦于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

第二,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地方智库要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服务,必须构建完善与地方党政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改变当前依靠“猜测”、“估计”地方政府及领导决策思路、智库人员获取决策信息滞后的现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解决办法。各级政府应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主动向社会信息,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和及时性。一方面,可积极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通过网站、微信和微博等多个渠道决策信息;另一方面,应建立起地方党政部门与地方智库的常规沟通渠道,定期向智库传递决策信息,而地方智库也可以积极与党政部门进行主动沟通。比如地方智库采取年度论坛的方式,邀请地方政府领导参加并表达其对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法和研究诉求,同时结合年度圈点课题的方式,邀请领导对其感兴趣的决策课题进行圈定。前段时间,广东省社科院主办的“广东‘十三五’发展展望”研讨会,邀请了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全国各地专家参加,就广东“十三五”的发展交流探讨,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构建完善决策评估和监测机制。要提高地方智库的决策服务能力,必须建立地方智库与政府决策执行部门的沟通联系渠道,构建完善的决策评估和监测机制。政府决策执行部门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积极与地方智库沟通交流,保障提出决策建议的地方智库的科研人员能够在决策实施阶段参与进来,并结合决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对决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如果决策实施以后效果不理想,还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决策建议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决策制定一实施―评估一完善的良性循环。

第四,理顺地方智库上下管理体制机制。首先,应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于地方官方智库社科院、社科联、党校行政学院的直接领导,加强地方党委政府与官方智库的直接联系和对话,将地方官方智库切实纳入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体系中来;其次,在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智库管理和对接单位,为地方官方智库建立畅通的向上向下的沟通联系渠道,改变各级党政部门与官方智库多头管理,多头对接的现状;最后,支持上级官方智库在下级城市建立智库分支单位,比如支持省社科院等单位在21个地级市共建分院,加强沟通交流,为实地调研提供便利。

第五,构建完善科研资源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解决地方智库科研资源分配和人才激励的问题,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收入分配调整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科研人员自觉积极主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科研资源投入的效率。可以参考当前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的相关做法,通过与下属研究所签约的方式实现资源经费集中投入和管理权利下放,赋予各研究所在机构设置、资源配置、人员管理和收入分配等方面一定的自,并对最后的研究成果进行考核。其中,特别要通过设立对应研究职位的方式实现竞争上岗和退出机制,各研究岗位与其收入分配挂钩,实现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其科研贡献挂钩,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六,构建完善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智库研究与高校学术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研究方法、逻辑结构和成果形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与国际智库接轨的科研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改变当前单一与高校评价机制接轨的现状,增强智库科研活力,给智库科研人员以更多的激励。一方面,应通过研讨会和沙龙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借鉴国际智库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的思维视野、模式套路和技术方法,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另一力面,可以借鉴国际智库的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扩展多种成果形式,包括战略研究报告、研究手册等,建立与国际智库接轨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

第七,建立健全地方智库交流互动机制。官方智库之间,官方智库与国际智库、企业社会智库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机制。首先,官方智库之间要建立起常规性的联系会议制度,包括党政部门智库、社科院、社科联、党校行政学院、高校智库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就当前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前瞻性和综合性问题进行交流互动;其次,地方官方智库应积极加强与国际智库、企业社会智库之间的学习交流,致力于推动地方咨询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构建开放型的学术和决策咨询交流互动机制。一方面,地方官方智库应建立起与国际智库、企业社会智库之间常规性的交流联系机制,比如通过论坛的方式邀请国际和民间智库共同就相关议题进行交流互动,或者邀请国际智库的知名学者开展讲座、分享研究成果等。另一方面,在时机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智库可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的合作模式,就某一重大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合作攻关,共同地方经济社会相关问题研究的成果,在政界、学术界和商业界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服务于地方政府决策需求。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和现代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变革交叉影响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面临的决策环境日益复杂化,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通过与王院长的交谈使我们认识到全面提升地方智库的决策服务能力迫在眉睫,而提升地方智库决策服务能力关键在于要创新地方智库的管理体制机制。相信贵院通过对现有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