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十篇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十篇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15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1

[关键词]大气背景值监测站站房建设科学性

1引言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发展,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已不能满足人类了解地球大气环境的变化状况,大气背景值监测在近几年来受到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重视。为了反映环境空气污染物的自然背景变化趋势,在远离污染源、不受局地环境影响的地区设置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点,推进环境空气背景监测网络的建设。目前,中国环境保护部将在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建立一个国家背景站,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先完成第一批14个现代化国家背景站的建设。福建省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作为全国首批部级站点之一,肩负的责任是为东部陆地乃至全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提供准确的背景参考[1]。因此,大气背景值监测站的站房建设比普通监测站房建设有更高的要求。

2背景区域及背景点位选择原则

2.1背景区域选择原则

2.1.1本底代表性。背景区域需设置在低密度人口地带、具备自然生态或森林系统、远离城市和工业带的清洁地区。

2.1.2尺度代表性。在以监测点为中心半径50公里范围内没有大的人为污染源如城市和热电厂等。

2.1.3区域代表性。预选区域尽可能反映我国周边及内地的地理分布代表性。

2.1.4稳定代表性。根据发展趋势预留缓冲空间,保持背景站的长期稳定。

2.1.5生态代表性。考虑到区域背景站应具备的典型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代表性以及长期的运行稳定性(部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范围较大条件适合的省市级自然保护区或森林草原地区)。

2.2背景点位选择原则

2.2.1点位代表性标准。空间清洁条件:需设置于较少人为污染地区或周围污染总量控制区的盛行风路径的上风方;空间垂直条件:高于大气混合层高度(通常为1~1.5km),避免受到局地空气污染物的干扰和近地面逆温层等局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同时避免位于太高的山峰而过多受到高空强气流带来的污染传输的影响。

2.2.2后勤支持标准。维护可行条件:需考虑站位条件,包括地域特征、道路交通基础、电力和通讯等后勤支持基础等实施长期稳定监测的可行性等。

2.2.3点位外部标准。空间水平条件:监测点位周边向外的大视野需360度开阔,1~10公里方圆距离内应没有明显的视野阻断。

2.2.4场地通畅条件。监测点具体设立位置附近应较为开阔,没有影响风场的障碍物;采样点周围应无遮挡雨、雪的障碍物。

3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大气背景值及温室气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按照中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部署和相关文件精神,遵照背景区域、点位选择原则,借鉴国内外有关背景站、野外监测项目等多方经验,综合分析、模拟比较、征求专家意见,最终选定武夷山摩天岭为监测点,进行新监测平台的建设。新监测平台的建成能够更好地反映华东大尺度、宽区域的大气背景和温室气体质量状况,为大气背景值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建设过程中,武夷山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做到了“五化”并认真规划,精心设计了“十个附属系统”,以保障新监测平台的可靠运行。

3.1“五化”

3.1.1点位选址及站房设计科学化

3.1.1.1点位选址科学化。按照标准规范选址,结合实际条件优化,使背景监测点位更有代表性,更有科学性,更有长远生命力。

3.1.1.2站房设计科学化。站房园林风格,融入自然,映入林景,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大小适用,预留空间,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发展留有空间。武夷山摩天岭地面站在自然保护区内,远离污染源、避开干扰源(移动电信发射塔、变压器等),具有长久生存和发展空间。自制配套专用法兰接口系列,在屋顶设立仪器安装基架,方便各种仪器安装。仪器房修建了环形走廊,集消防逃生、观景、仪器维护功能为一体,避免阳光直晒到仪器房,减少仪器房内外温差,达到节省能耗的目的。站点海拔较高,周边通视,气流活跃,楼顶无阻碍设计不影响空气采集。

3.1.2站房控制智能化

智能控制,远程监控,机房仪器、供电、空调、传输、安保等实现智能化,办公区和机房能够进行人机对话,山上机房和山下站部一体化,实现对地面站的实时监控。

3.1.2.1在机房与走道间设有缓冲间,集人员更衣、无菌防尘、仪器零配件及消防器材储备、气流阻隔为一体,有效保证仪器运行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3.1.2.2温控、湿控智能化。4台精密智能空调能自动根据机房内的温湿度循环开机。在站部办公室能对空调实行远程智能控制。

3.1.2.3供电稳压数控智能化。采用数控稳压供电系统,通过控制软件能在站部远程控制机房各仪器电源。

3.1.2.4仪器控制智能化。在站部办公室建立大屏幕控制平台,与地面站光纤联接,可随时远程控制地面站的情况,并可实时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省环保厅上报监测数据。

3.1.3质控系统软件化

研发质控软件,减少人为影响。

3.1.3.1研发质控软件,对仪器、数据实行“病历”化管理。

3.1.3.2建立质控管理程序,规范操作监测流程。

3.1.3.3建立数据监测和仪器维护机制,建好质量保证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连续、有效。

3.1.4操作程序规范化

3.1.4.1责职分工明确,工作按轨运行。明确工作责任制,实行“各负其职,定轨运行”,把责任分解到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1.4.2制定操作程序,按规范进行操作。对所有仪器的操作、维护均制定了工作程序,实行软件化管理和程序化操作,使得技术人员操作规范,提高了巡检人员和监测人员的工作效率。

3.1.5设备管理制度化

制定机房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背景站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运行,保证仪器正常运行状态,形成了有效、规范、科学的运行机制,做到既要监测好,又要管理好。

3.2“十个附属系统”

3.2.1生态恢复系统

恢复建设过程中破坏的植被、美化站房周边的环境。

3.2.2低碳减排系统

太阳能发电,智能数字贮电、数字智能稳压,多功能高精度稳压分级供电输出,降低能耗、节能减排。

3.2.3雨水回贮消防系统

建设雨水回贮池,回收雨水,配备高压水泵消防装置,既能及时扑灭可能发生的火灾,又能达到循环利用雨水的效果。

3.2.4安防监控和数据传输系统

掌握运行,了解情况,智能传输,实时监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既能看清楚山上情况,又能进行远程控制。

3.2.4.1建立电视墙,在站部控制室更直观了解监则平台运行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隐患,能连续有效向国家提供监测数据。

3.2.4.2采用光纤传输,更加快捷稳定。数字图像和监测数据都能通过光纤传输到我站,再传送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保厅。

3.2.4.3全球眼。随时都能在手机上看到站点运行状况,并能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福建省环保厅信息中心对接,使福建省环保厅也能随时调看我站运行状态。

3.2.5防雷系统

塔针结合,区域防雷,确保机房安全。山顶属于落雷区,建设防雷系统是人身安全和仪器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目前已建立3个防雷塔,2个建筑屋顶避雷针,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形成了仪器、电器、建筑物、区域的综合防雷系统。

3.2.6交通道路系统

快速通道,方便巡检,消防隔离,保障安全。交通道路是确保人员进出站点方便快捷和安全工作的主要通路,也是应付地面站突况的快速通道。由于监测地面站是建设在摩天岭顶峰,山势陡峭,相对高度有200多m,且灌木丛生。施工队采用骡马运输各种建筑材料的方式修建好长度570m共1000级通往新监测平台台阶。并计划修建通往山顶地面站水泥道路,道路建成既是监测通道,又可以作为森林防火隔离带。

3.2.7仪器安装配套系统

标识明确,规格统一。为了确保仪器运行环境和正确识别,摩天岭地面站配置了不锈钢制式仪器柜、零配件柜、消防器材贮放柜,自制法兰接口和风口、各种字、牌、徽、照片、标志等仪器安装配套设备。

3.2.8生活保障系统

改造旧房,保障监测。新购一批必备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并对旧站点进行改造,使新监测平台具备保障专家和巡检人员在工作中休息生活的基本功能。

3.2.9供电系统

稳定供电,保障运行。电力是决定仪器运行的关键,没有电力就无法进行仪器运转。为了保证摩天岭新监测地面站建成后能够有稳定的供电电源,经多方协调,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商解决。同时,由于市电需长途输电,受自然条件影响,电流电压难以确保相对稳定。作为补充供电的措施,4kw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建成既提高了供电的稳定性,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3.2.10人员培训系统

技术培训,业务学习,掌握技能,达到要求。良好的人员素质是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武夷山站多次送技术干部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及环科院跟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还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组织技术干部开技术分析会议,通过剖析、交流,不断总结提高。

4结束语

建设科学低碳、节能减排的新背景值监测平台能够进一步提高大气背景值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代表性,更好地反映华东大尺度、宽区域的大气背景和温室气体质量状况。摩天岭地面站的建成,为东部陆地开展大气背景值及温室气体监测工作提供更高的平台。新技术,新体系的应用,促成武夷山大气背景站由过去承担“大气背景值监测工作”的单一任务,发展到现在的“以大气背景值监测和温室气体监测为主,同时开展大气降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和生态观测”等多个职能。今后还计划充分利用摩天岭新监测平台,增加宇宙射线、核辐射等监测项目,为大气背景监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2

关键词:低碳背景;建筑设计;责任;策略

前言

尽管建筑领域的日益繁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可是也导致了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倡导低碳经济、低碳建设。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关注自然环境的改善措施,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变得相当必要。

1低碳背景对建筑设计师的要求

1.1拥有高度的环保意识与低碳理念

在整个建设活动中,建筑设计师是最主要的牵头人,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其必须将环境问题与生态责任考虑其中。因为生态环境的承受力与支撑力并不是无限制的,所以人工建筑环境应当与自然生态环境尽可能地达到和谐统一。人类最早来源于自然,所以其核心的建筑理念应当是回归自然,而并非是过度地浪费与损毁自然资源,以谋求自身的过度奢华与舒适,如果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超过了自然的承受力,那么势必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建筑设计师开展建筑设计时必须拥有高度的环保意识与低碳理念,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建筑设计是一种逻辑过程,其创作前提是对众多矛盾予以分析,所以建筑设计应当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遵循“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为此,建筑设计师必须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使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同时,由于建筑还是大众文化的一类,为了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体现建筑的民族特色与内涵,建筑设计师还应当拥有一定的文化理念,如此才能使建筑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1.3拥有厚实的环境知识基础

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是一种艺术,一种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可见,建筑学是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学科。总的来说,科学与技术是推动建筑持续健康发展的助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其建筑风格与理念都不尽相同,因此要基于低碳背景去进行建筑设计,必须对当前的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以及科学技术进行全盘把握,拥有厚实的环境知识基础,如此才能真正建设出具备时代特征、基于时代特点的建筑佳品。

2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2.1建筑地址选择

2.1.1依托城乡生态,构建山水人居

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设计所遵循的设计理念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建筑设计师应当深入研究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按照建筑设计所需的实际要求,使生态环境与人工建筑环境完全融合,如此一来,不但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而且还可提高人居环境水平。

2.1.2结合城市规划,提升建筑生存空间

由于碳排放量影响着城市的形态结构,所以城市空间当前朝着紧凑型模式发展。近几年,人们经过一定的研究,发现碳排放量和土地的使用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一旦过于限制土地的使用,居民生活所排放的碳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同时,由于拆除建筑会形成许多的建筑垃圾,另外目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都具备着极低的可回收性,如此一来,大大增加了碳的排放量。因此,在选择建筑地址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规划内容,尽可能确保建筑物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2.2建筑体形选择

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对于建筑体形有一定的要求,只有对建筑的体形及平面形式采用合理的设计,才能达到既通风,又少耗损能源的目的,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低碳理念。地域不同,建筑存在楼层数量差异,对于环境的影响都大不相同,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遵循建筑与室内设计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尽可能采用那些性能好、能耗低且使用寿命长的建筑体形,以便降低建筑施工中各类资源的耗损量,增强对环境保护的保护程度。

2.3建筑材料选择

在整个建筑活动中,建筑材料所耗损的能源最高、排放的碳含量最大,可谓是环境污染的源头。当前市面上所销售的许多建筑材料都将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比方人造板材具备着相当高的甲醛量,空气中多数氡气都来自于加气混凝土的使用,这些物质不但形成各种环境问题,而且还对人体健康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当多选用那些“绿色材料”,比如工业化成品、可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材料等,尽可能不去选用那些具备高能源的建材,如此便可使空气中的碳排放量大大减少。

2.4建筑性能选择

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性能的选择通常采用保温性能设计,这一性能设计通常分为四类:①只使用一种材料使建筑拥有保温性能,这种材料拥有相当高的保温性能,且无需顾虑承重需求,因此许多建筑都采用这一保温性能设计方式;②既考虑保温性能又兼顾承载能力,在这样的保温设计中选用的保温材料通常具备高耐久性,拥有相当小的导热系统,而且还能达到承载的要求;③对于保温性能的设计采用混合方式,不仅考虑承载及外墙结构,而且还增设保温层,以确保获得最理想的保温效果;④对建筑局部区域进行单独地保温性能设计,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中某些区域产生“冷桥”情况,以确保建筑的整体保温效果。

2.5建筑能源选择

基于低碳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必须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等。在建筑设计中,如果一b追求使用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那么空气中的碳排放量将不断增长,环境问题将层出不穷,最终对人居环境与人体健康都会形成极大的负面效应。当前,我国许多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时都会尽可能地考虑选用可再生能源所转换的适合使用于建筑建设的能源去取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此一下,将大大降低空气中的碳排放量,真正实现基于低碳背景的建筑设计。可见,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在能源的选择上选用那些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能源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针对当前世界发展的具体形势,结合本国的国情与地域特点,取材选址都尽可能地考虑到原生态性以及地域性,选用绿色建材,采用可再生能源,力求将空气中的碳排放量降到最低,同时还需考虑地域文化背景,以求真正建设出低碳背景下的山水人居城,使人类与自然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3

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环境敏感区影视拍摄和大型实景演艺活动管理的通知》,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并邀请了来自环保、高校、文艺等各界数十名专家、学者及演艺界人士,于近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积极而有意义的座谈会。

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著名演艺界人士张振华、秦晖、徐友渔、张纪中、冯小宁、高明和四部委有关方面负责人牟广丰、王凤梧、雷喜宁、彭常新等就如何减少影视拍摄破坏环境而献计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是减少影视拍摄破坏环境的重要途径,就如何保护环境敏感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书面讲话中指出,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先进手段,承载着沟通信息、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但这些先进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生存于自然中的文化就不能违背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从属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不能独立于复杂的生态网络之外。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它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便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因而,人类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之中要不断地自省和自律。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说,影视作品为何频频触痛生态环境,其主要原因是文化氛围的负面影响。票房至上的思想致使一些剧组一味追求经济收入,铜臭淹没书香,泯灭了人文素养,中华民族久远的“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得不到真正有效的传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尊重自然、休养生息的意识极为淡泊,反之,一味追求感官刺激的快餐文化泛滥。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豪华奢靡,数典忘祖的现象几乎有蔓延之势,这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导演张纪中表示,“通知的出台,引起了大家对景区的关注是一件好事,同时也唤起所有国人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这毕竟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健康。影视拍摄对景区造成破坏属于个别现象,而不是所有人。影视拍摄的过程中也同时把景区的美传达给了全世界,从这个角度而言,拍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贡献。景区本来就是一种美,我们不忍心破坏,而是极力保护。保护环境其实并不难,关键是有没有这个责任心。”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4

[关键词]城市;防洪;水景观;探索。

0.引言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快速提高,城市建设在继续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更加向品质化提升。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也是城市的灵气所在,“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山无水不秀,城无水不美”,城市水景观作为现代城市水文化、城市水环境的感官表现形式,越来越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品味,人们追求良好的城市水景观,向往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城市水景观。

城市规划建设及其水工程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防洪排涝、景观绿化和美化城市需要。如何做好城市防洪安全与城市水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必须解决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水问题之一。

1.城市水景观的作用

“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无论是古城古镇,还是现代化城市,都离不开“水”这一造景重要要素。近年来更加重视城市水文化和水环境,城市水景观越来越被人们认同、追捧和向往。良好的城市水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净化城市空气,还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提供休闲娱乐环境、保持居民良好心境等的作用,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具有君子或智者的德、仁、义、智、勇、善、正的品德特征。现代水理念认为,水系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在于水与土地、生物之间组成的一个有机的富有活力的生态循环系统。

城市中的水面与水泥路面和地面相比,水面的气温变化相对较小。尤其在夏季之间,虽然水体吸收太阳辐射较多,但不易增温,成为城市中的空气调气器。同时,城市水面又是水汽蒸发的源区,故而其上方及附近的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另外水面也具有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尘埃的功能,尤其是水中的生物和岸边湿地能较好地净化城市污水,减少水体二次污染。水面上方空气流动较为通畅,这使得水面对周围环境的改善作用大于绿地。因此,水对城市环境的生态调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古至今,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自然水体被人类加以利用,尤其是通过现代先进的光影技术的综合创造,城市水景观展示在人们面前:喷泉、跌水、瀑布、彩灯、音乐、水幕电影、各种人工水景、城中的大小湖泊以及穿城而过的河道等。

2.城市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郊工业规模扩大,日常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增加,城市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多,造成城市水生态环境恶化。

城市中湖泊、湿地、河道、水域等不断被占用,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设使城市不透水地面面积快速增长,城市水生态环境不断变化,使城市中的产汇流发生改变,地表径流增加,使洪涝灾害不断加剧。

因此,城市规划建设必须系统处理好城市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加强水景观在城市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3.城市水景观生态特征

之前20多年城市发展建设使城市河道自然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主要表现为:

⑴河堤多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渠化材料,原生态河道被渠道化,河道岸坡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⑵城市建设(有时甚至是防洪工程建设)侵占、束窄原有河道,减小行洪断面,逼高洪水位;

⑶城市大面积硬化地面,改变原有水文下垫面生态条件,增加城市洪水内涝风险;

⑷城市建设把部分河道变为暗渠,原有空间变成道路或建筑,再加上过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的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其应有价值;

⑸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自然植被破坏;

⑹河道过分截弯取直,部分支沟被填埋;

……,等等。

事实上,没有善待城市中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及生物生态系统,自然形态的河流被渠化、束窄、裁弯取直,支流河系被填埋覆盖,城市地面被裹混凝土外衣,降低城市水体生态功能,改变其自然生态景观。因此,要使得城市水景观更多体现原有自然生态景观,多大多数城市已经很难。

近年来,人们观念不断进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障人类自身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渐渐深入人心,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水文化、水生态建设和保护,注重水景观规划建设。为保护水体,可持续性地利用水资源,城市水景观规划建设中的水生态恢复和保护尤为重要。现代城市水景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恢复水系河流再生生命系统、稳定的水生态环境,打造水文化,建设与现代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相适应的自然~人工二元城市生态水景观。

4.城市防洪与水景观结合

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对河道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要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特别是防洪与生态、景观、用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如防洪需拓宽河道,与城市其它用地的矛盾,填筑防洪堤与视觉景观的矛盾,修筑河道护岸与自然景观美的矛盾等。为充分发挥城市河道的双重功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必须与相关的景观设计、用地规划紧密结合,统一规划。

4.1选择合理的河流及堤线

在城市防洪规划设计中,最常见的防洪工程措施是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修筑堤防等。这些工程措施能够有效地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降低堤防长度,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从防洪方面看,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达到减少防洪工程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等目的。然而,从水景观方面看,以上措施的采用或多或少都会损害河道的景观价值。

为保留河道的自然水景观,在河道防洪规划时,除解除河道瓶颈外,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直;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洪水期形成湖泊不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

考虑河道景观后,河道的占地可能增加,但河道占地的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并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避免河道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工程投资。

4.2选择合适的河道断面

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丰、枯现象明显,同一河道断面洪水流量可能是枯水期流量的几十到几百倍。为满足洪水期泄洪要求,河道必须有较大的行洪断面;而河道水景观要求枯水期也应有一定的水面宽度和水流深度,保持枯水期河道景观,河道断面不宜太大。

解决该矛盾的方法之一是河道采用下窄上宽台阶复式断面。主河槽下部采用较小的狭窄断面,保证枯水期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为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主河槽上部采用宽缓断面,以满足洪水期行洪要求,两岸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非洪水时可成为城市理想的滨河空间,建设水景观,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休闲游憩。

解决该矛盾的方法之二是在河道建设活动景观坝,枯期蓄水形成一定水面,汛期洪水时景观坝调整姿态利于泄洪,既可满足枯期水景观要求,也不影响汛期泄洪。常用的景观坝如水力自控闸门翻板坝、橡胶坝、闸坝等。水力自控闸门翻板坝在流量较小时自动关闭蓄水,在流量较大抬高一定洪水位会在水压力作用下自动翻平闸门,扩大行洪能力。

4.3河道护岸及河床护底规划设计

为防止洪水冲刷河岸,保证岸坡及防洪堤脚的稳定,最常见的方法是对河道岸坡采用护岸工程保护。在水流急的河岸,为防止水流对河床及岸坡坡脚的冲刷,还需设置护底工程。从景观方面看,护岸是城市上一种独特的线形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极具景观美学价值,护岸景观建设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地区和城市的识别性。另外,护岸作为滨水空间,是城市休闲、游憩最频繁的区域之一。从生态方面看,护岸作为水体和陆地的交界区域,应采用生态河堤,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主要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护岸是水陆生态系统和水陆景观单元相互流动的通道;

⑵在水陆生态系统的流动中,护岸起着过渡作用,护岸的地被植物可吸收和拦阻地表径流及其中杂质,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沉积来自高地的侵蚀物;

⑶护岸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是水生、陆生、水陆共生等各种生态物种的栖息地。

河道护岸型式的选用应综合考虑防洪要求和景观生态要求,做到既能保证河道防洪安全,又能促使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

4.4利用滩地防洪与水景观的结合

河道采用复式断面后,河道中的滩地既扩大行洪断面,又为鸟类、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生存空间,也为人类的休闲、游憩提供条件。在河滩地种植草皮、树木等植被,既可以使河滩免水流冲刷,又可以美化河道。

另一方面,将休闲地、绿地设置于河滩地,增强休闲时暇的亲水性,扩大视觉空间。因此,在河滩地,防洪、生态、景观3者可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滩地的高程应在满足3~5年一遇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滩地高程,以加大行洪断面,增强亲水性。滩地布置应以平地或缓坡为主,便于游人散步、骑自行车、放风筝等游憩活动。

在滩地宽度足够时可设置露天球场等活动设施。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河滩地应设计成草坪、草地等开敞空间,适当布置树丛、灌木,可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亲水的平台和台阶,不宜布置假山、雕塑、亭台等阻水的园林建筑。

4.5堤顶和堤背的处理

防洪堤的设置使城市免遭洪水的侵害。然而,防洪堤也挡住城市居民的视线,若处理不好,将对城市及城市景观造成很大的影响。为解决这一矛盾,较好的方法是将堤顶加宽成城市道路,路堤结合,既便于城市交通,又利于汛期防汛。堤背坡采用缓于1:5的坡道与原地面相连,背面种植草皮。也可将堤背地面填高至堤顶,或堤背土地填成台阶式开发。另外,将堤顶路面采用砼路面并作好排水设施后,堤顶高程可以按允许越浪的标准设计,以降低防洪堤顶高程,从而降低防洪堤对城市景观的影响。

5结束语

⑴城市水景是城市水文化、城市水生态的感官观表现形式。良好的城市水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净化城市空气,还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提供休闲娱乐环境、保持居民良好心境等的作用,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加强城市水景观建设势在必行,也是城市良好形象和品味的表现。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5

关键字:生态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中国古代早有精辟的论述。如《管子形势解》中认为人不能“上逆天道,下绝地理”,否则就会“天不予时,地不生财。”随着生态学思想的引入,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设计师在设计中都要考虑到设计的生态型,遵循生态性准则。园林的生态性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条基本准则。

自然优先原则

尊重自然是景观设计的首要准则。保护自然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要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因为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来维持生态平衡。其中水分循环、之辈、土壤、小气候、地形等在这个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原有资源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原有景观的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利用原有的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要设计一块场地,我们就应从这块场地开始,首先分析其自然形成的过程,如风、水、生物,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周围的山水格局、山水环境,它们跟气候的关系情况,现状的植被情况以及地下水等诸多问题。其次还要对这块场地进行系统的自然背景分析,然后再做整体设计分析这块场地的适应性。景观设计必然从整个场地的自然属性开始分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如果场地有水,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水;如果场地周围有山,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山;如果场地有良好的植被,那么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植被。尽量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设计改造这块场地。大自然本身有它天生的美、天生的功能在其中,人的活动应该在自然的背景下去完成。

真正的园林设计并不是任意去破坏自然,破坏生态,而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统一,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的原有风貌,达到设计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维护生物多样性

大自然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与自然相结合的设计,应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型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

尊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包括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气息的荒废地、湿地、自然河川、低洼地、盐碱地、沙地等生态脆弱地带;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引种;在发展人工草地的同时,保护野生花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等。

二、整体设计准则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时对人类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一个地区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该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其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绝不只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体,与自然、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广场、街景、园林绿化,从城市到牧野都寄托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体验、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栖居之所。美好的景观环境既是未来生活的憧憬,也是历史生活场景的记忆,更是现代生活的空间和系统。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三、以人为本准则

各种各样的景观因素都是人类为满足自己活动需要而建筑的。英国规划家w·aLonso曾指出,规划师犹如一个翻译,他的职责就在于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人类有生理、安全、社交、心理、自我实现等五个基本需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人类的基本需求。

人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在做园林景观设计时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在景观设计中,应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要留出一定的活动场所。往往做一些展示性的、不为人考虑的事情,过分的人工化、过分展示的做法都是给人看的,这些设计手法都是不冷静的。

四、地域性准则

现代的城市建设,总体趋向于同一个模式,绝大数的城市规划已经或正在丧失其他地域特色,同一模式的景观随处可见,从而丧失了景观的独特性,没有体现潜在的地域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保持地方历史性、文化性和自然地理特质显得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园林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处的地域。地域性准则是对局部环境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地域的精神和地方文化,适应地域自然过程,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创造具有自然特性、文化特性的尽管,突出地方文化与地域特征。

结论

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性是以人类的长远利益为着眼点,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格局。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减少废物的排放,增强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现在,在园林景观设计行业发达的一些国家,生态主义已经成为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参考文献:

[1]陆海树余长渐王厚俊,浅谈生态学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4期.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6

场所精神对大学校园景观的意义

大学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精华体验,不仅为人们居住提供所需的物质产品,还提供具有可观赏的精神产品。由此,大学校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特性、艺术规律,属于技术、艺术、实用及审美等的有机统一。

校园景观通过综合运用艺术语言表现其的审美特性,将学校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结合,具有抽象性与象征性的特点,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关系,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

大学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的使一个富有意义的场所,师生在这里通过自身的理解预知对话交流,大学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促进学生更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提高个人修养。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以其丰富的富有时代特征与人文特性的场所精神,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

1.地域精神的发扬与延伸

在不同的地域中,文化也不同,从而所体现的地域场所精神也各不相同。校园景观作为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区域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根植于区域环境中的景观。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对场所精神的尊重,首先表现为对地域精神的尊重与发扬,对特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具有地域精神的元素充分尊重。

地域精神也是对大学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大文化背景。在这个空间之中,师生交往能够通过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迅速的适应与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注重发扬和延伸地域精神,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合理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2.校园文脉的保护与应用

校园文脉作为学校最基本的特征,其涵盖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在长期发展中积淀的人文、艺术以及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强调校园文脉,就是加强学校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视新老文化的传承与连续。校园景观的功能与意义,通过空间、时间的文脉表现,反之景观功能意义也支配着校园文脉。

景观追求的正是文脉的延续,强调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环境个别元素与整体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连续性,确保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同时对传统不断推陈创新。

3.校园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统一

高等院校的建立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建筑作为学校发展史的载体,生动的体现了这一点。由此,爱护与保护校园建筑,对其进行优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敬推崇,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当前大学校园在保护校园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形象的统一,突出整体特色,确保校园风貌的统一和谐。通过空间视觉的创设,使校园景观与场所精神的丰富内涵得以体现,对外形成明确清晰的建筑意象。

4.重视校园场所的可参观性与归属感

校园景观设计,不仅提供观赏,关键还是塑造一个具有功能特性的空间氛围,让师生生活在其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交往场所,促进师生交流、相互启发,并且锻炼沟通能力,这种场所的构建不应该只在课堂中,而且还应贯穿学校生活中,包括课外活动空间。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交往场所,并且逐步成为师生所信赖的环境空间。

5.创造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对场所精神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保护校园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创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是大自然赋予给校园最天然的场所精神,因此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环境形态,保护不场地原有的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结论

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校园场所精神的传承与推陈出新,成为各个大学保持各自特色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对大学校园历史意义景观的尊重与保护中,也应当结合时代特征,设计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以满足和适合人们的需求。本篇论文主要针对大学校园景观中场所精神的应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保护校园文脉,建设协调统一的景观与建筑,最终保证建设一个具有可参观性与归属感的校园,提升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品质。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园林设计;生态环境效益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抑制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增温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园林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园林设计也必须朝着生态性、低碳性和环保性等方面不断发展,要不断提升园林设计的低碳环保效益。

1城市园林设计应用低碳经济理念的相关研究

城市园林设计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园林必须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而且低碳经济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低碳经济的理念已经得到了比较深入的渗透和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低碳经济理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之间的搭配能够有效提升绿化景观的固碳释氧的能力,在固碳释氧能力方面,常绿灌木的能力最强,其次是乔木,然后是常绿乔木,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要加大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并且要对两者进行合理的搭配。其次,要合理搭配高龄树和低龄树,根据相关研究,树种的树龄越低,固碳能力越强,因此古树的固碳能力要比常规的树种强一些,但是古树的总碳贮存量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合理搭配高低龄树种,在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的基础上提升景观的固碳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另外,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的搭配也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应用的一个重要体现,研究发现,速生植物的固碳能力是比慢生植物要高很多,因此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择生长周期长、固碳能力高的植物,并且进行合理搭配,以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固碳效益。

1.2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经济理念在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地制宜,这主要是指根据区域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水源情况等对选取水体景观设计营造的建筑材料,已达到降低水体景观营造成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其次,在设计水体辅助景观时,要合理控制成本,在辅助设计过程中降低相关能源和水资源的耗损。另外,在选择水体景观植物时,要从景观营造、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考虑。

1.3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园林施工和维护工作中的应用

城市园林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等多个方面都充分应用了低碳经济理念。首先,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生物多样性、景观层次性等相关功能的营造和完善。其次,按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园林施工。另外,在后期维护工作中,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都要注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

2低碳经济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2.1遵守相关规范和法律体系

为了确保城市园林设计发展的科学l生和低碳性,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设计。在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常用到的法律体系有城市规划法、风景管理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这些都是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2.2丰富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投资主体

城市园林设计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城市旅游资源,在提升城市文化发展层次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城市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的特色,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的投资主体进行丰富。具体的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健全城市园林保证金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为相关的投资主体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政策,以此来加大城市园林的设计开发力度。另外,政府与银行的合作也是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8

一、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环境影响评价;景观设计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公路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目的是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景观,防止公路修筑过程中破坏这些资源或使资源的观赏价值受到影响;对公路建设造成的不良景观或受到影响的自然景观提出保护措施。

2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行车速度100km/h,路基宽度26m。

3区域景观现状

该高速公路海拔在20~450m之间,地势大致由西向东倾斜,西部地形起伏较大,东部地形平坦开阔。路线走向由东往西,基本上是沿山间沟谷、丘陵山坡布设,所经地区主要地貌为岩溶残丘、岩溶峰林、剥蚀丘陵及河流堆积阶地等类型。

4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该工程的特点,造成景观环境影响的主要工程点段有:高填深挖路段、互通互交(收费站),服务区、桥梁、隧道等。

4.1高填深挖路段对景观的影响

该工程全线有高填深挖路段63处,总长13.615km。对景观有影响的高填段达18处,总长5.16km,占全线长度的3.73%;深挖段有19处,深挖总长2.905km,占全线长度的2.10%。从影响程度来看点比段小,填比挖轻。

⑴高填路段:主要是由于高填边坡挡住公路沿线的居民以及旁道行人的视线或进入这些受影响人群的边坡不美而造成视觉冲突,要对高填边坡进行美化设计。

⑵深挖路段:深挖路段主要是那些由于地质、坡陡的限制,深挖护坡不得不使用浆砌石片或混凝土作护坡,这样的护坡与青山绿水的自然背景非常不相称、不相融,给行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太大。尤其位于山陵沟谷、森林景观的深挖护坡,要进行与环境相融的美化设计。

4.2服务区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服务区作为游客停留时间最集中的点,担负着宣传沿途美景、展现绮丽自然风光的重任,若设计合理、布局巧妙,给景观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相反使得司乘人员在加油、休息的同时可以领略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该公路沿线设置有5处服务设施,其中江村服务区、下寨服务区和新黄停车区位于岩溶峰林地貌区,所处的景观类型为山陵沟谷景观,是景观重要敏感区域,对景观环境的影响较大,需采取降低景观影响的措施。。

4.3互通立交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工程全线共设置有8座互通立交,有3个互通立交位于山陵沟谷景观中,其余均为平原微丘景观,而且与县道相联,景观环境都是交叉纵横,互通立交与景观环境相一致,没有负影响。

4.4桥梁对景观的影响分析

全线共有大桥14座,其中跨越河流、沟渠、水库的桥梁有5座,这些桥梁均处于水库河流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会产生切割效应。而位于山陵沟谷景观的桥梁,主要用于连接隧道、跨越山间沟谷,这些桥梁虽然是自然环境中的人为构筑物,但比高填深挖对景观影响小,只要注意公路辅助设施色彩不要与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而是比较协调,则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最小。

(1)马鞍岭清水河大桥

该大桥跨越清水河,河道宽约70m,桥长562m,桥位处河道顺直,河水清澈,此处河道接近河口,上下游河道扭曲剧烈。河道两侧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风光极其秀丽。该桥建成后必将因其横跨河谷的雄伟气势成为该路段沿线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2)里民2号高架大桥

大桥跨越里民水库的一角和二级公路。里民水库四周山体环绕,层峦叠嶂,田园风光无限。里民2号高架桥以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桥梁突显在水面上,对视觉冲突很大。但里民2号高架桥从里民水库边缘跨越,和二级路将成为里民水库景观中新的一景。

(3)马安大桥

大桥全长377m,桥位处河道缩窄,河道宽约100m,河道两侧地势平坦,远处孤峰突起,间有残丘,零星分布的村庄,组成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由于大桥为旧桥利用,对原有的河流景观与周围的农业环境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也为司乘人员欣赏红水河两侧秀美的河光山色提供了一绝佳的平台。

4.5隧道对景观的影响

全线共设置隧道17座,总长8340m(双洞长)。隧道是山区公路对景观影响最小的一种工程方式,也常常成为讲求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之一。

隧道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隧道的进出口。由于隧道进出口处对山体进行切割、削坡,使自然山体的线形遭到破坏,从而造成山体景观的影响;另外、由于隧道洞口水泥混凝土与周围的自然植被不协调,也会造成视觉冲突。因此隧道需加强进出口处的植物保护措施。

5景观设计保护措施

该高速公路所涉及范围的地形比较复杂,景观设计应因地制宜,运用点、线、面、块等美学要素组织景观,借鉴风景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构建丰富多彩的绿化模式,最大限度的拓展绿化空间,提高绿化覆盖率。根据公路的空间序列和景观特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和自然环境,营造生态和景观和谐的生态型高速公路。

⑴主线绿化方案

沿线中央分隔带的绿化以防眩为主,兼顾景观,其高度在1.5m左右,主要种植常绿灌木,花灌木点缀其间,以高低错落的进行搭配,形成富有变化的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在地形、线形变化处,通过中央分隔带植物种类的变化,给驾乘人员以视觉上的提示。

路基深挖边坡尽量用缓坡,看似自然边坡,尽可能保持原来山体地貌,自然植被容易恢复;若不得不做人工边坡,最好采用植物护坡和混凝土护坡相结合的方式,并采用根系发达,固土性好,对地质要求低的当地物种进行护坡;若不得不用浆砌石片或混凝土作边坡,则需在边坡顶部或底部种植当地的藤本植物,这样在春、夏、秋就能形成一道“绿色屏障“,减轻对行人的视觉冲突。

路侧绿化主要选用开花乔木和落叶乔木相间种植,采用红花马蹄甲、夹竹桃、垂叶榕、红蕊球、台湾相思、尾叶按等乡土树种,给驾驶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并依据公路两侧用地性质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沿线多个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景观环境,主要栽植地方特色植物,与背景景观相连接,形成“路在景中”的自然生态环境。

⑵互通景观绿化设计

立交景观设计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出发点,在植物种类选择上选用紫荆、夹竹桃、黄槐、大红花、红背桂等乡土树种,乔、灌、花相结合,层次感强烈,季相变化丰富,造型独特,营造一种自然天成与人工雕琢相融合的特色景观。

⑶服务区等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服务区的建筑色彩要与山清水秀的背景相协调,切忌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建筑的功能可增设景点;建筑造型要别致独特,具有现代建筑的风格,与乡村的田园风光相融合;特别是位于江村服务区、下寨服务区和新黄停车区的建筑色彩与山脉景色应协调,应利用远处的山脉起伏作为背景,清澈的山间溪流作为近景,山、水、物融为一体。停车场最好使用网格地面,网格内种植绿色草皮。服务区内的道路应该顺应地势,阡陌起伏。建筑分布错落有致,服务区要进行绿化设计,应尽量扩大绿化面积,种植当地树种、灌木和草本植物。

⑷桥梁景观绿化方案

在桥梁设计中要注意桥梁造型、桥面线形和色彩对景观环境的影响。除对马鞍岭清水河大桥、里民2号高架大桥以及马安大桥的桥梁栏杆不要使用和环境对比度大的颜色,可以使用草绿色,与自然山体和水体匹配,行车视觉舒适。

⑸隧道景观绿化方案

在隧道洞口周围配置必要的植物,植物的选择应以地方树种为主,采用自然搭配,做到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6结语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应将景观评价和景观设计作为一个重点,根据项目的特点及景观生态要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体现经济合理、可持续发展,使公路的景观工程与项目主体及周边环境相协调,使高速公路成为路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生态型景观大道。

参考文献:

[1]陆雍森编著.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

保护自然环境的背景篇10

一、新农合概述

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简称,它的出现旨在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提供一定的保障。从2003年新农合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新农合已基本覆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并且国家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也在逐年提升。尽管新农合的出现填补了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但由于新农合自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得过程,其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诸如社会满意度较低、保障水平较低以及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宣传力度较小及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制度问题等都困扰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农合已然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逐步向前推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的工作任务量也逐步加大,接受疾病的类型与难度也在逐步提升,许多卫生院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扩张,由此使得卫生院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院医疗环境存在的问题。新农合背景下社会对于基层卫生院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但由于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其医疗环境建设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水平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医疗要求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原有简陋的医疗设备、医疗护理室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许多基层卫生院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尚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床位紧张,过去基层卫生院的功能仅限于输液或给农村居民买药提供便利,因此,其床位设置较少,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发展,基层卫生院的功能不再那么单一,对于床位的需求量也有所上升,但当前许多卫生院并未跟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床位紧张;其次,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堪忧,许多基层卫生院的环境不够整洁、床铺不能做到及时清洁等问题比比皆是;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陈旧,不能与时俱进,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基层医院的卫生室由于资金限制不能够对医疗设备做到及时更新。

2.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新农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基层卫生院报销比率高,由此导致基层卫生院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院所面临的疾病类型也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对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与医疗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ζ湟交つ芰Α⑺刂实囊?求也进一步提升,但就目前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数量与素质而言与现代医疗发展背景下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职量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对于医护人员数量的需求,许多医护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一窝蜂地涌进城市以及市医院等,很少有主动选择到基层卫生室服务的高校医护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医护人员的医护素质不高,这种素质包括专业医护素养以及服务素质。由于基层卫生院的条件限制,使得护理人员缺乏医护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得医护人员技能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缺乏相应的医护专业素养;再有就是医护人员的服务素质意识较差,缺乏对待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

3.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组织不够规范。基层卫生院护理的管理组织不够规范也是制约基层卫生院护理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基层卫生院初设的初衷就是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提供一定的便利,而非向县级、市级医院那样有组织、有规模、规范化的运营,这种建设观念的偏差导致基层卫生院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相应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尤其是随着新农合的发展,这一弊端更加显现。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约有63%的基层卫生院缺乏相应的护士长等专门的护理管理人员。这种现象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清,由此使得护理人员的考察也缺乏相应的基准,很难对护理人员起到一定的工作激励性。

三、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的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院医疗环境的改善。在新农合背景下加强基层卫生院的环境建设是基层卫生院开展护理工作的首要职责。在新农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的环境建设要更加人性化、在基层卫生院进行环境建设时要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首先就要配置足够的床位,同时,要将基层卫生院的格局进行细分,将卫生院分出诊疗室、住院室以及观察检测室等不同的部分;再次,护理人员要定期对医院的床位以及医疗设备进行清洁、更新,保持环境的整洁、舒适;最后,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也要能够即时上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于设备应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基层卫生院公共基础设施也要进一步加强。

2.完善基层卫生院组织管理条例。制度是规范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重要标杆。为此,在基层卫生院加强护理工作的行动中要完善基层卫生院相关的护理组织管理条例。并且要组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学习,使条例能够落地实施,而不只是摆设。再者,颁布条例后,还要能够通过一定的监督、检查来检测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对条例的实施、落实程度,并以此作为对于医护人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基层卫生院在设立规章条例时还要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中常犯的错误进行纠偏措施,保证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

3.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是开展护理工作的核心,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基层卫生院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就是要使基层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观念,面对农村居民时要能够以服务至上、关怀为本的理念关爱、尊重他们,对他们不知道的医护知识要有耐心的解疑答惑;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护专业素养。当前医疗科技发展迅速,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为此,基层卫生院要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强化他们的护理专业技能,鼓励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继续教育等方式来加强他们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