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十篇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十篇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36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1

关键词:物理知识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广泛应用

物理知识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还有很多物质知识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总结而来的,因此可以说是我国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很多物理知识。力学知识就是其中之一,重力、摩擦力等力学知识的应用随处可见,杠杆的应用也非常普遍,压强的应用极其广泛。热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是应用广泛,电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联系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将其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物理、使用物理,借助物理知识改造世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力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力学物理知识中,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比如,农村盖房砌墙的时候,通常都会进行墙壁垂直测试,那么这个时候就会使用到重锤线;而体育活动中,人们打排球,每次排球被拍打出去,都会以抛物线的形式下落;另外农村盖房的时候也会进行夯实,夯实这个环节没有重力作用是不能实现的。人们生活中如果没有重力则将是另外一个样子,就如宇航员在太空舱中一样,喝水的时候水会飘出来,所有物品都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桌子上,都会浮在空中,并且果实成熟之后会在重力作用之下向下掉落,这也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原因。

摩擦力是随处可见的力学知识之一,比如,人们走路、骑自行车及运输车辆的运行都依靠摩擦力。摩擦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力学种类,对人类既有好处又有坏处,摩擦力有大也有小,相对光滑的地面上,人们行走起来会比较容易,而摩擦力太大的地面就会相对困难。在雪地上行驶的车辆,由于摩擦小,因此非常容易打滑,甚至出现交通事故。汽车轮胎上有很多纹路,这些纹路与鞋底面的纹路同样都是为了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设计的,机械零件的运转都会定期进行,这样是为了减少部件摩擦力,减少设备磨损,实现设备顺利运行,摩擦力对人类有利有弊,因此应该科学应用。

再来就是杠杆原理,这个原理的应用也非常常见,人们吃饭时用到的筷子、跷跷板、农民铡草用的铡刀等,都利用这个原理。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巧妙运用原理为自己提供了很多方便,节省了很多力气,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压强的应用极其广泛。比如,人们滑雪时使用的滑雪板宽度很大,就是为了减小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强,使其不会陷入雪中。而缝扣子的针多为尖尖的针头,则是为了减小压强,使其能快速穿入衣物。使用吸管喝水、抽水灌溉都利用的大气压强的原理等。

二、热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们生活中热学知识也非常普遍,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热学物理知识,如一日三餐都需要加热,如果没有加热就无法实现饭菜成熟;冬季房屋取暖也离不开热学物理知识,人们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及暖手袋等都利用物理热学知识,柴油发动机运行的时候,水箱里必须装满水。家用电器的盖子或者外壳一般都有一个孔,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案例。另外,农作物在种植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温室大棚,冬季花朵需要搬入室内,室外很多树木会被裹上厚的“衣服”,这些同样是热学知识的应用。在人们对热学知识了解更深入的形势下,热学知识的应用将更普遍,并且应用效果将越来越好。

三、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光、声现象是人类生存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人们需要阳光,植物也需要阳光。夜晚要开灯,电视电影都是利用光学原理播放的。另外,穿衣镜、望远镜及眼镜等工具是利用光学原理。下过雨的天空会出现漂亮的彩虹,这就是光的折射。还有人们啧啧称奇的海市蜃楼、日食及月食等自然现象都是光学现象。车辆是现在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夜晚车辆需要借助光线行进,都会设计远光灯、近光灯及示宽灯或者雾灯等。我国根据光学原理对各种灯光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规范。手电筒采用聚光原理实现了光的直线传播,白炽灯则通过光照在反光环的照射实现照明。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通过调节入射角大小完成聚光。

四、电学知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最后,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更密切的电学知识。日常生产和生活都与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电人类社会将陷入不可预知的恐慌,同时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电视电脑的运行需要电,交通运输、农业生产需要电,煮饭做菜需要电,可以说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一个领域是能离开电运行的。因此教育中大力普及用电常识,让学生对电的好处及电的危险有深入认识,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电,都非常必要。

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阔,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重力、摩擦力等力学知识的应用随处可见,杠杆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压强应用极其广泛。热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光、声现象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是应用广泛,电学知识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使其为人类社会造福。通过以上阐述的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能够看出全面分析和学习这些物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在物理学知识的普及过程中,必须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问题,更好地体现和感受物理知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合理地使用物理学知识,并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科学、探究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李克和.演示实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0).

[2]郑式源.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06).

[3]刘国义.谈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01).

[4]周月琴.培养初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几点做法[J].物理教师,1994(01).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2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在意的少,好像是熟视无睹了,就对生活现象积累得少了,到了课堂上就感到陌生了;二是学校物理实验室条件有限,一些学生的实验和演示实验无法完成,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到这些物理现象和结果。所以,学生就感到抽象了,难学了。

为了克服这种情况,我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地去摸索、去探究、去实践、去总结,逐渐得出了以下三点经验:

一、简化实验。大胆创新。争取人人动手

如何做好物理实验呢?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实际中改进实验的一个例子:

磁感线的认识。本来,磁感线是用来辅助认识磁场的,它是虚拟的,是假想的,学生认识它就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充分的认识到磁感线,在教学之前,我去街上铁匠铺的砂轮机下面抓了些铁屑,在上课时,我在一块条形磁铁上垫了一张厚一点的纸板,然后在纸板上面十多厘米的地方轻轻地把铁屑均匀的撒下,同时让同学们注意观察铁屑落到纸板上的变化过程。慢慢地,同学们眼里露出了惊异的目光——因为他们在纸上看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在磁体的两极位置,堆了较多的铁屑,细小的铁屑一粒连着一粒,粘在一起,就像一根根铁钉一样立在那儿,形成了两个“小刺猬”。仔细地观察这一幅神奇的图画,同学们慢慢的就把磁体的性质及磁感线的一些道理想清楚了:磁体的磁性在两极最强;磁感线是在整个空间分布的连接磁体的两极的一条条永不相交的曲线。同学们看着看着,来了兴趣,纷纷对我说:“老师,让我们来做一下!让我们来做一下!”这—个实验确实简单易做,我满足了同学们的要求,给他们分发了小磁体及铁屑,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进一步仔细观察,最后,他们对磁感线有了深入自g认识。

二、观察生活,积累学习资源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我们除了要做好实验外,还要注意多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积累经验、积累知识,积累学习资源。

物理现象主要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在教学“液体的沸腾”时,我就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双休日回家在家里烧一壶八磅的开水,让他们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水烧了多长时间开始沸腾?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什么现象?水在沸腾后又有些什么现象?沸腾后锅的上方的水汽有些什么变化……在上课时,结合老师的讲解,学生就对这些内容掌握得更加透彻了。

除了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外,我还随时提醒学生去观察、去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教学素材

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光盘资源及网络资源有效地进行物理教学:(1)利用现有的光盘资源和网络资源构建知识体系;(2)利用现有的光盘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实验教学的改进;(3)利用现有的光盘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有空时,我就喜欢把随教材配备的光盘及上面发下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的光盘拿来研究一下,看一看,看哪些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用,搜集一些教学素材,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有所突破。我还经常浏览一些专讲物理学科教学的网站,去搜集一些图片资料、影音资料、课件、练习题等,然后有选择地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借助于现代教育手段,做好教学准备,强化教学效果,尽最大努力让同学们学懂、学好。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3

“生活化”的教案设计更具体

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案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会聚焦重难点,导致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没有紧凑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就会杂乱无章。因此,一个科学教案,是一堂成功课的基础。更重要的一点,教案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具体教学实施的图纸。因此,“生活化”的教案设计,可以让教师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课本知识更具体,在生活中得到验证。

以教学《生物的遗传》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内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染色体、Dna,弄明白基因传递过程以及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等问题,有点难度。这些知识点,似乎离学生生活很远,其实不然。在教案设计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明白这背后的原因。比如,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在家观察自己与父母相貌的异同。有同学会发现,自己的鼻子与父亲的一样。有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眉毛与母亲的一样,还有人发现自己的耳朵跟父亲的一样。通过这些现象,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从而切入到新课的讲解。在其他的教学设计环节,依然可以“生活化”。比如,作业设计方面,可以设计“生活化”的习题,问题:小明的母亲是单眼皮,但他的父亲是双眼皮,那么,小明成为双眼皮的概率有多大?因此,“生活化”的教案设计,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减轻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易懂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关于整合素材,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进去,让生硬的课本、冰冷的知识鲜活起来。当然,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素材的时候,一定要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如果,脱离了学生可感知到的生活现象,则不会成功,比如,南方学生自然不了解北方的生活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对课本的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以《食物链》这一课为例,教师只是简单地围绕猫吃老鼠,老鼠吃粮食这样的案例去讲,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问题的。如果转换一种模式,就大不一样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导入。由于这个自然现象,学生们都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还亲眼见过。因此,学生兴致很高,并且通过这个事例,提问:动植物除了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外,还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影响吗?这样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课堂的效率。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有趣

初中生物教学也需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获得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做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让所学的课本知识更加有趣,诱发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以《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为例,首先,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即请同学们闭气三十秒,感受一下。学生通过这个闭气活动,感受到难受。这种生活化的方式,可以快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中。接着,教师提问:闭气为什么难受呀?学生都可以答,是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氧气。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又提问:氧气又是怎么哪里来的呢?从而入新课。对于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还从生活中所见的事来分析。比如,菜市场中的白萝卜,为什么上面是绿色的,下面是白色的呢?这个常见但被学生忽视的问题,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思考。接着,教师可以从光合作用的角度,让学生明白,萝卜上面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太阳光的作用,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叶绿素,从而变成了绿色,而下面之所以是白色,是因为埋在土里,无法形成叶绿素,从而是白色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较好地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生物知识相联系,使学习更加有趣。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透明体的颜色由它能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由于它们对不同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不同,所以看上去有不同的颜色.

3.认识三原色,在此基础上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对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节涉及的生活实例比较多,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乐观主义精神,由热爱生活出发,继而热爱科学探索.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实验分析光的三原色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演示太阳光束经玻璃棱镜发生光的色散实验、色光合成实验.

【备注】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5

【关键词】日光灯原理;教学设计;镇流器;启辉器

0引言

日光灯属于一个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典型单相用电器,由日光灯灯管、镇流器、启辉器3部分及连接导线和单相电源共同组成。镇流器是一个带有铁芯的电感线圈,日光灯启动时,镇流器产生瞬时高压,结合启辉器的“自动开关”作用使日光灯点燃。

单对上述内容叙述或者讲解,很难达到本次课的教学目的:理解镇流器和启辉器在日光灯点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熟悉日光灯的点燃过程,掌握日光灯工作原理。作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出能够达到本次课教学目的的教学设计。首先,从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电路分析让学生了解镇流器是利用线圈的自感现象工作,并恰当地引入启辉器的“自动开关”作用;其次,利用多媒体播放日光灯原理相关视频,让学生熟悉日光灯电路的组成、日光灯发光的条件、日光灯点亮的整个过程;再次,通过实物展示环节,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其每一部分在日光灯电路中所起到的作用;最后,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并熟悉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

1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

这一环节由一个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电路图来设计问题。问题1:图1a中开关S闭合,灯泡La和灯泡LB是如何亮的,是立即变亮还是逐渐变亮?为什么?问题2:图1b中开关S由闭合到断开,灯泡L是如何熄灭的,是立即熄灭还是其他熄灭方法?为什么?组织学生复习感应电动势及楞次定律相关内容,并分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

1.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图1a中,闭合开关K,La立即变亮,LB逐渐变亮。原因分析:与LB串联的是一个电感线圈,开关闭合时,电感线圈上的电流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于流过电感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电磁感应,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i自的方向与i原相反,加到LB上的电流是由0逐渐增大的,因此LB逐渐变亮。

图1b中,断开开关K灯泡L先闪亮一下,再熄灭。原因分析:与RL并联的是一个电感线圈,开关由闭合到断开时,电感线圈上的电流由有到无,由大到小,由于流过电感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i自的方向与i原相同,i自和i原同时加到RL上,因此,灯泡L先闪亮一下,再熄灭。

1.2总结自感现象

自感现象:由于电感器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i自的方向:i原是增加的,i自的方向与i原相反;i原是减小的,i自的方向与i原方向相同。

由于日光灯工作需要有某种设备在日光灯点燃时能够感应一个高压,让这个高压和市电电压一起同时加在灯管两端,它们所形成的强电场使灯丝溢出的电子形成高速电子流而使灯管导通。图1b断电自感实验电路中的电感线圈就可以充当感应高压设备的角色,它也正是日光灯电路中的镇流器,其作用是在日光灯点燃时感应一个高压,前提是需要一个开关断开的动作,使得通过电感器的电流瞬时减小,而这个开关断开的动作恰恰就是日光灯原理中启辉器所起到的作用。

2视频演示及实物展示

通过一个时长为4分钟的视频,让学生熟悉日光灯的点燃过程:电路原理图如图2(a)所示。闭合开关,电路仍是断开的图2(b),电压都加在氖泡内两触点间,氖气被220V电压击穿而导电,氖泡发光。氖泡发光并发热,双金属片要膨胀,当动触片与静片接触,电路被接通,氖泡不再发光图2(c),两端的灯丝被加热,氖泡内温度下降,双金属片又收缩,与静片分离,电路被断开,在断电的瞬间,镇流器的自感线圈产生瞬间高压,加在灯管两端,使管内气体开始放电,日光灯正常发光图2(d)。

日光灯点燃的整个过程有三个关键步骤:1.闭合开关,氖泡动触片与静触片接触。2.双金属片收缩,氖泡动触片与静触片分离,电路被断开。3.在断电的瞬间,镇流器的产生自感作用,产生瞬间高压,加在灯管两端,日光灯发光。

展示日光灯灯管、镇流器和启辉器,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其每一部分在日光灯电路中所起到的作用。

3实验环节

带领学生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做“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进行一系列实验内容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并熟悉功率因数提高的方法。实验内容设计如下:

3.1启动阶段,电阻是否可以代替镇流器

灯管已点亮,为镇流器并联灯泡即电阻,灯泡发出不太强的光,断开镇流器灯管仍发光,说明此时(在灯管点亮时)电阻可以代替镇流器。

断开开关,使灯管熄灭,再闭合开关,只看到灯泡闪亮,而灯管不亮,说明在启动阶段,电阻不可以替代镇流器。

3.2启动阶段,自动开关是否可以代替启辉器

在日常生活中,当日光灯上缺少了启辉器时,人们常用一根导线将启辉器的两端短接一下,然后迅速断开,使日光灯点亮。请同学们先思考,再做实验。

灯管点亮后,启动器拆下,灯管可正常工作,但断开开关后,就不能重新启动了,灯管不亮。按下与启辉器并联的按键开关,即(短路)可以看到灯脚处灯丝发光,说明有电流流过,松开按键开关,灯管也可以点亮。说明在启动阶段,按键开关可以代替启辉器。

3.3为日光灯依次并联电容,观察功率因数变化

日光灯电路并联电容后,总电流减小,但是当电容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总电流却又上升,说明,在感性电流两端并联电容可以提高功率因数,但必须并联适当容量的电容器。

4总结

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日光灯原理探究式的教学设计。首先,引入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初步引导学生了解日光灯中的镇流器就是利用线圈的自感现象;其次,通过视频和实物展示环节,使学生熟悉日光灯电路的组成、日光灯发光的条件、日光灯点亮的整个过程,理解启辉器所起的“自动开关”作用。最后,通过实验环节,进行一系列实验内容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陈显盈,尤爱惠.“日光灯”教学设计[J].技术物理教学,2011(18).

[2]邓旭学.《日光灯原理》的实验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探讨,2004(22).

[3]周纪良.“自感现象日光灯原理”探究式教学设计[J].物理通报,2006.

[4]张明星.关于“日光灯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5(23).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6

摘要:凯·瑞安不像其他的当代诗人一样追求宏伟叙事,她更多的是关注日常生活,她的目标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独特的、被隐藏的事实。瑞安认为艺术来源于日常生活。在她的诗歌中,她倾向于用日常的事物作为她诗歌的题材,用日常用语作为她诗中的语言,她也喜欢用一些陈词滥调,而这些正好构成了她的日常生活诗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瑞安的诗歌观念,以期对她的诗学、语言特色和人生哲学作出较为系统地评价。

关键词:凯·瑞安日常生活陈词滥调

引言

凯·瑞安(KayRyan,1945-)在被认为是美国最有天赋的诗人之前,一直是默默无闻的。1983年瑞安在朋友帮助下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龙的开场和谢幕》(Dragonactstodragonends)时几乎不被注意,直到1994年她的诗集《观赏火烈鸟》(Flamingowatching)的出版,瑞安才获得了一小部分人的关注。在读了她的《观赏火烈鸟》之后,达拉·乔伊亚(DanaGioia)1998年写了《发现凯·瑞安》(DiscoveringKayRyan)一文,引起了很多学者对瑞安的关注。在文中他说道,他被瑞安诗歌中非比寻常的紧凑和密度所深深吸引,没有一个新的诗人像瑞安一样,因为她富有想象的天赋和独创性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自从2008年瑞安被选为美国第16届桂冠诗人,瑞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学者的注意力。她那种短小紧凑却充满睿智和幽默的诗歌风格以及她隐士般的生活方式为她赢得了“当代狄金森”[1](p58)的美誉;她对韵律的强烈偏好、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思考让人联想到罗伯特·弗洛斯特;而她非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她细致观察、精确描摹的功力又常常让人将她与玛丽安·穆尔和菲利浦·拉金相提并论。遗憾的是在国内很少有学者对瑞安和她的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迄今为止,也只有3篇相关的期刊论文。因此对瑞安的作品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也很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瑞安的部分代表性诗歌作品的细读,详细梳理了瑞安的日常生活诗学路线,以期对她的诗歌特色和诗学成就做出初步的评价。

一、日常事物作为诗歌题材

日常生活事物是瑞安诗学构建中的重要题材。日常的活动是日复一日的,这是维持生活常态的必要条件。因此日常生活多由重复性实践组成,这最终造成了日常生活思维的惯常性,乃至于自动化。而瑞安从日常生活自身与内部出发,反思微观的日常生活现象,探求生活的多面性。日常生活虽有其重复性、保守性的特征,但同时也有无穷的活力与创造能量。瑞安试图通过诗歌展示平庸生活中的美丽。瑞安有意避开当代美国现代派文学专注的大题材、大文学写作,转而关注平凡人、普通动物和日常家庭事物。瑞安倡导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这也契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呼吁。因此瑞安也被称为当代美国诗歌界的“局外人”[2](p138)。瑞安曾公开表示她对当代的诗歌不感兴趣,她不喜欢听别人读他们的诗歌,“有太多的诗歌在这儿了”[3](p49)。

瑞安常常在诗歌中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生活现象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惯常性和重复性的描写,瑞安意欲反映日常生活是人人生存和生活的领域,拥有独立的个体生存平面;是一切其他生活的聚集地、纽带和共同基础。“人是日常的,离开它人就不存在”[4](p19)。在诗歌《蛛网》中,瑞安对蜘蛛的细致刻画足可与穆尔那些最著名的动物诗媲美,而其传达的对他者生存的关切又颇具几分威廉斯的风范:

从其它/角度看/这些纤维似乎/脆弱不堪,但是/那可不是/蜘蛛的观点,时常/拖着粗重的/绳索,把它/套挂在/最佳的场所,/拼尽全力。这是/沉重的工作/随时随地,/防止塌垂,/再紧上一紧。/生存/从来不会/轻松/惬意。[5](p26)

诗人指出,虽然在他人看来,每一根蛛丝都是那么轻飘脆弱,但是在亲力自为的蜘蛛眼里,它们却是沉重的负担。为了把蛛网织在理想的位置,蜘蛛必须拼尽全力拖曳这些粗重的绳索。而且,它的工作不是一时的付出,而是时时的艰辛:编织蛛网固然困难,日常维护也绝不轻松。

可见,生活对于一切生灵而言,都不是一件惬意的事。这首诗歌语调含蓄克制,通篇没有任何情感词汇而情感却自然流溢。瑞安并没有因蜘蛛的艰难生活而多愁善感,而是被这卑微生命的坚忍所感动。正如她在另外一首诗歌中所指出,我们必须奋斗,目的不是为了获取世俗的成功和满足,而是“感知/我们所损失一切,/知晓是什么一直支撑/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名”。(《我们为何必须奋斗》191)这份坚忍是他者的人生信念,是弱者的奋斗纲领。在诗歌《乌龟》中,瑞安把这种人生信念通过一只“生活在/幸运线下”的乌龟表现得尤为令人动容:

谁愿意做乌龟?谁又能摆脱?

一团走动的干面包,四片桨的头盔,

划向她进食的那片草地

承担她必须冒的风险。

她的行迹一片狼藉,仿佛拖过

一片包装工地,几乎任何斜坡

都让她卑微的期望泡汤。虽说行事稳重,

觅食路上依然要时常顶住

车轴的压力。要是事事称意,

她得避开沟渠,免得让她的甲壳

化为盘中的美食。她生活在

幸运线下,从不想象会有乐透大奖

能为她这一堆陶土安上翅膀。

忍耐是她唯一的骄傲,

是身经百难者的特长。(《乌龟》81)

在瑞安的笔下,这只乌龟十分难看——宛如一团走动的面包、四片船桨撑起的头盔和一堆陶土捏造的身躯;它举止不雅,所经之处一片狼藉,斜坡让它却步、沟渠让它迟疑;它处处面临风险——要以背壳顶住车轮的压力、又要躲避成为他人美食的厄运。但是,和面对蜘蛛时一样,诗人并没有为这只乌龟的不利处境过分伤感,相反,她被它默默承受、坚忍不屈的行事风格所打动:它虽然心有不甘,却又接受了苦难的现实;它虽然生活在幸运线之下,却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它已经习惯自己缓慢的步调,不再奢望有飞翔的翅膀,更不会让这种迷人的幻想左右自己的生活。它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卑微者唯一的特长:忍耐。显然,只有身经百难的弱者才能理解这份忍耐的内在真谛。瑞安用诗歌把一些生活现象引入对日常生活的惯常性的思考中,把它转化为对日常生活艺术的透视。把人对宏大叙事的审美转向平凡人小事的“小美”,利用细节、琐事、非常规的个别来重构总体,意欲从原始、恒常性的日常生活深处寻找诗学救赎的希望。

二、老调新弹

瑞安显然希望成为唤醒传统的先行者,而她对传统的尊崇,首先体现在她对陈词滥调的某种杜尚式“成品创作”(readymade)上。她以“老调新弹者”(rehabilitatorofcliche)[3](p57)自居,频繁地将陈词滥调或习语当作自己诗歌的标题或生发议论的引子。例如,诗歌《水晶鞋》《披着狼皮的羊》《伯利恒的星星》以童话或宗教故事入题,《我们边航行边造船》《闲人无安生》《沧海一粟》以谚语人题,而《假如月亮只圆一次》《一根普通钢针可在纯净水面上漂浮》《黎明之前最黑暗》则源自最平凡、最俗套的生活体验。在接受萨拉·费伊(SarahFay)采访时,瑞安坦承自己经常借助陈词滥调来思考,认为它们丰富的隐喻性是启动自己思维的一种方式。诗歌《石灰光》就是这样一首以陈词滥调入题却蕴含丰富哲思和精巧诗艺的诗:

我们不能就着/石灰光工作。/满满一碗/就摆放在/我们的臂弯/发出的光芒/也不过/一片不祥,/映照在/厨房的桌面上。/水果贩子/整个摇摇欲坠的/金字塔/怎比得上/白日的光亮。(《石灰光》190)

石灰光(limelight)是指生石灰在高温下产生的强烈白光,在电灯发明之前,它常常用于舞台照明,并由此成为聚光灯的代名词而沿用至今。习语“石灰光下”(inthelimelight)也由此具有“引人注目”和“处于显要地位”的意思。诗歌中,瑞安开门见山,直陈我们不能在石灰光下工作。但是,她并不急于把话题引向舞台这个石灰光理当出现的公共场所,而是狡猾地将它放置在厨房这个私人化的空间里。这种空间的错置立刻让石灰光现出原形:它不再是映照出舞台上姹紫嫣红的炽烈光线,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片不祥的微芒。一碗石灰发出的光辉宛如水果垒起的摇摇欲坠的金字塔,根本无法与天然的日光相比。通过这样一种曲折的方式,诗歌最终回归到习语“石灰光下”,暗示了众人瞩目的明星式生活的空洞和虚伪。这首诗歌显然渗透着瑞安个人的人生感悟,也暗含着她对自己隐士般生活道路的辩护。

瑞安的诗歌向来以短小紧凑著称,陈词滥调和习语的文化积淀又弥补了因短小而缺乏思想纵深的潜在弊端,同时,陈词滥调和习语广泛的大众基础也无疑为诗歌的接受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正如《石灰光》所示,瑞安的诗歌并非是对陈词滥调的单纯释义,而是通过个性化的引申、曲解和演绎向其注入极富时代性和艺术张力的非意义,让它们成为表达她个人诗学理念和哲思的载体。列斐伏尔曾说过:“分析日常生活可以在平凡中挖掘出非凡。人们通常并不懂得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日常生活是欲望与需求、严肃与浮夸、自然与文化、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汇集点和冲突点”[6](p173)。瑞安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表达了她日常生活的诗学理念。

三、日常语言作为诗歌语言

简朴的语言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也是真实生活的最原始凭证,是表达生活惯常性的真实面貌的工具。相对于华丽的辞藻,质朴自然的语言更能打动人心,恢复人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表达深刻的主题。瑞安认为理想的诗歌应是用素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主题。瑞安批评那些引经据典、朦胧晦涩的诗歌,主张“纯洁诗歌用语”入诗,倡导用朴实的诗语、简单完整的诗行等写作。瑞安的诗歌以短小,紧凑著称,她的诗歌一般少于20行,每行都少于6个音节。瑞安一般用一些日常生活语言作为她的诗歌语言。如她的《模仿芝诺》:

当他曾经是他/我亦曾经是我。/但我依然是我/而他已然非他。/故地依旧/往事已非?/我心依旧,/他意何居?/如今此地—/如似他地:/短暂停留/终为永离。/一切感知/永在此时。(《模仿芝诺》29)(whenhewas/iwas./Butistillam/andheisstill./whereisis/whenisiswas?/ihaveanis/butwhereishis?/nowhere—/nowhere:/suchalittle/fatalpause./there’snosense/inpasttense.)

该诗表达一种对真实、简朴的钟爱之情。瑞安尽量避开美国现代派诗歌的晦涩和引经据典等,采用简洁朴素、直接反映生活的日常生活用语。这首小诗创作于瑞安父亲去世不久的1965年,此前一直没有发表,直到2010年才收于《最好:新诗选集》(theBestofit:newandSelectedpoems)之中。近半个世纪的延搁不仅没有磨蚀它的光华,反被瑞安视为自己的“最好”之一,足见瑞安对它的偏爱。

在这首仅有43个单词的诗歌里,瑞安将自己调度音韵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借助多次重复的“is”和“was”,结合“still”“his”“sense”“tense”等形成强烈的“软辅音”集群,模拟出类似流泪的音学效果。此外,诗歌中第二个“Still”语义含混,几乎不可转译,除了有“静止、寂静”并引申为“逝去、不再”的意思外,尚有“依然(在我心中)”的内涵;“nowhere”和“nowhere”显然是“nowhere”经不同切分产生的奇效;而“little”与“fatal”的腰韵、“sense”与“tense”的尾韵则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乐感。这样复杂的诗艺技巧的运用似乎与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冲突,让读者怀疑其情感的真实性。

但是,瑞安并不这么认为。在接受路易莎·伊格洛丽亚(Luisaigloria)采访时,瑞安指出,“诗歌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经验的标记。它是一面由词语按照某种动态关系组配而成的透镜,让事件和处境借此变得可以感知而已”[7](p58)。这种艾略特式非个人化诗学观念让她可以从容地将炽热的情感化为语言的织锦,让蕴含于语言之内的情感——而不是个人的情绪本身——来感染读者。就《模仿芝诺》而言,瑞安似乎并不指望诗歌会成为她哀悼情绪的本身,而是力求冷静而有效地组配起语言的透镜,让读者在她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份真情的涌流。为了尽可能发掘语言的内在情感,瑞安不遗余力地让有限的词句透射出万花筒般的美学效果。人类的幸福与希望潜伏在日常生活之中。现代性的希望在于从惯常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的革命与艺术狂欢节,让沉睡其中的潜能发挥出来,打破诗歌语言的封闭性,使众多的难以相容的因素奇妙地结合,多元共生,为新的诗歌风格的产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实现了日常生活诗学语言的转型。

结语

总之,瑞安从诗歌题材、老调新弹和语言等方面构建了日常生活诗学,以其新颖的文学观念和美学风格促进了美国诗歌的历史转型。多年来,美国诗歌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希望扭转当前诗歌创作过于晦涩、过于学术化的不良风气,让诗歌重回大众、重回生活。正是在瑞安的诗歌里,他们发现了既让艺术精英们心悦诚服、又让普通读者倍觉亲切的东西。她的诗歌实现了思想性与通俗性的和谐交融,创新性与可接受性的完美平衡。正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毕灵顿在任命她担任桂冠诗人时指出,她那种以“易懂的短诗表现不可能的话题”的诗歌风格已经成为美国诗坛上一个“清新而又独树一帜的声音”[8](p2)。瑞安的诗学开辟了日常生活诗学探索独立的全新领域,为现代美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注释:

[1]Hammer,Langdon.“ConfluenceofSoundandSense:KayRyan’sidiosyncraticapproachtotheCommonplace.”,theamericanScholar77.3(Summer2008):58-9.

[2]Gioia,Dana.“DiscoveringKayRyan.”,theDarkHorse7(winter1998-99).

[3]Fay,Ryan.“KayRyan:theartofpoetry.”,parisReview,2008(94):49-79.

[4]Lefebvre,Henri.CritiqueofeverydayLifei,London:Verso,1991.

[5]本文所引凯·瑞安的诗歌均出自她的《最好:新诗选集》(Ryan,Kay.theBestofit:newandSelectedpoems,newYork:Grovepress,2010.),此后仅在括号内标出所引诗歌的标题和页码。

[6]Lefebvre,Henri.CritiqueofeverydayLifeii,London:Verso,2002.

[7]igloria,Luisa.“aConversationwithKayRyan,UnitedStatespoetLaureate.”4apr.2010.19。

Sept.2012.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7

一、认识香港自然环境

朗文科学通过一系列香港乡土环境教学,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的教育,达到如下几方面教学目的。

1、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六百万香港公民只有1000平方公里的生存环境,香港一切公共场所是为香港公民开设的,香港公民要爱护香港环境。

2、明确美化环境、美化校园、美化家庭的意义,并且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3、了解香港环境污染的来源和防止方法。如香港陆上污染主要是由弃置的废物造成,废物的来源和种类有:①家庭和效游人士弃置的废纸、空罐、胶袋和腐烂食品等。②商店和办公室弃置的废纸和胶袋等。③工厂和货仓弃置的塑胶、木料和金属废料等。④建筑地盘弃置的建筑废料等。香港政府处理这些废物的方法有堆填法、焚化法、再生法等。

4、告诉小学生如何保护香港环境,如在公园里不乱抛垃圾,不伤害公园里的动物,不采摘公园里的花木;不伤害益虫、益鸟;要爱护和保护树木;要遵守香港政府公布的有关保护环境的法规;帮助香港政府整治环境,发现垃圾堆积等现象,要利用热线电话通知市政署。

二、认识香港自然事物

朗文科学中的自然事物,大多数是香港本地的自然事物。如植物方面的课目有常见的植物、常吃的蔬菜、常见的花卉、香港的市花、常吃的水果、公园里的植物、常见的乔木、常见的灌木等。动物方面的课目有常吃的咸水鱼、常吃的淡水鱼、海滨小动物、公园里的动物、田园里的小动物、常见的鸟类、蛇的外形与习性、苍蝇、蟑螂、蛙等。

三、认识与香港有关的自然现象

朗文科学中天文、气象、物理现象等自然现象,大多联系香港乡土实际。如一年级下册8课天气的冷热,联系了香港夏天的气温和香港冬天的气温。二年级上册1课天气的变化,联系了香港天气变化的气象资料和收听香港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二年级上册3课香港的四季,联系了香港四季的划分和香港的特征。三年级下册5课海水的变动,联系了香港海滨海水的涨潮和退潮;三年级下册6课云和雨,联系了香港多雨的季节,等等。四年级下册5课四季的成因和气候,用香港一年中受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变化及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变化,来分析香港四季的成因,又用香港四季气象资料,来描述香港的气候;四年级下册9课空气的特性(二),联系香港乘搭缆车由山下到山顶,沿途耳朵的感觉,来说明大气压力随着离海面的高度而改变。五年级下册13课风的形成,联系了香港的地理位置,说明香港春夏多吹东南风,秋冬多吹西北风的原因。

朗文科学的乡土自然教学,不仅使香港小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而且还培养了多种能力。朗文科学各课教材均为问题思考、科学探索、重点知识及综合活动四部分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指导儿童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有利于培养、训练、发展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朗文科学在乡土自然教学过程中,通过小学生观察香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通过小学生根据乡土自然实质,进行科学探索,思考和回答一系列具体问题,培养和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通过结合香港实际的学习重点,培养和训练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通过到香港自然环境中开展调查、参观、实验等综合活动,培养和训练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朗文科学四下5课四季的成因和气候的能力训练:

观察与实验能力训练

1、在地球仪上,找出香港的位置,用H表示。转动地球仪,观察并画出H移动的轨迹。

2、在地球公转图中,当地球在a和C位置时,香港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并在空格里填写适当的季节(夏/冬)。

3、比较图a(夏至日)和C(冬至日),在哪个季节中,香港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较长?

分析与概括能力训练

教材提供香港四季的气象资料和香港四季的景色照片,试描述香港四季的气候

思维与记忆能力训练

教材提供本课学习重点,供思维、记忆与巩固。其内容是:

地球上,受阳光直射的地区,温度较高,天气较热;受阳光斜射的地区,温度较低,天气较冷。每年三月及四月是香港的春季,气候温和潮湿,日夜长短相若。由五月至八月是香港的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日长夜短。九月及十月期间,是香港的秋季,气候凉快干爽,日夜长短相若。由十一月至明年二月,是香港的冬季,气候清凉干燥,日短夜长。

综合活动能力训练

1、香港上午班的同学们,在哪一季节天未亮便要起床上学去?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8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想与假设不是主观臆断,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那么,在物理教学中要如何渗透猜想的思想,让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猜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认知冲突激发猜想

学生往往会将一些错误的经验认识带到物理课堂中来,物理教育领域将其称为前概念。有效转变学生前概念的教学策略是引入与学生已有经验矛盾的场景,促使其产生认知冲突,并在该过程中诱发学生的质疑猜想。

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前概念,他们认为外力可以让物体开始运动,而当把外力撤走时物体的运动将停止下来。针对上述前概念,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演示在3种不同表面上的小车运动状况,引导学生观察3种表面上小车不同的运动情况,并发现斜面越光滑,小车移动得越远。这一现象与学生的前概念是相矛盾的,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为什么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这是否与小车运动的表面有关?有何关系?继而思考:若运动的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又将如何运动?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出猜想:运动物体绝对光滑平直的情况下,就会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利用认知冲突诱发的猜想,对学生而言印象将更为深刻。

二、利用类比方法进行猜想

康德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这指出了类比联想的重要价值。当面对新现象时,尝试利用其他现象进行类比,推论新现象在某些方面会出现与已认识的现象相似的性质或规律。教学中,正可以根据物理量或者物理过程的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与联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猜想,取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将水流和电流进行类比,将电场与重力场类比;电势能和重力势能相类比,还有磁场和电场、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液体浮力和气体浮力相类比等。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上述类比的思维过程,并要求学生根据二者的相似性提出相应的猜想。例如,依据声现象类比光现象,因为声音是一种为学生所熟悉的波,由此可以提出相应的猜想:光可能也具有波动性。通过经历这样一种猜想过程,学生也学到类比法这样一种在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物理学方法。

三、立足现象归纳诱发猜想

归纳法是物理学方法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利用归纳进行猜想,就是针对某一类现象中的一些例子体现出某种性质与规律,进而猜测该类现象都可能具有这样一种性质和规律。新教材中有不少物理概念都是立足于对各类自然现象的观察,采用归纳猜想的方式得出来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实验室传统器材、传感器、掌上移动实验室、日常生活用品等设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现象,为诱发合理的猜想奠定思维的素材。

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几个实验分别从导线切割、磁极运动、通断电流、改变电流、增减铁芯等方法来产生感应电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上述各类不同现象,启发学生抓住现象背后的共性特征并作出合理猜想。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利用归纳思维对上述大量实例进行积极思维并提出猜想,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采用归纳猜想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总结一般性的规律并进行大胆的猜想。

四、依据科学推理促进猜想

推理猜想是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猜想方式,不少科学发现也是首先通过理论推导提出假设,而后由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例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研究、海王星的发现等。这种猜想方式是立足于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针对新现象新研究对象进行逻辑上的分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提出一种假设性的解释。

例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光与声类似,都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规律,首先猜想:光可能跟声音一样,是一种机械波。而后进一步思考:但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而光在真空中却能够传播,因此,原来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的猜想。联想到电波在真空中可以传播,因此得出新的猜想:光可能是一种电磁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上述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新的猜想与假设,也较好地体现了理论指导的价值。

五、借助物理学史体悟猜想

上文介绍的几种关于猜想的教学策略,都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予以开展,除了上述策略外,借助物理学史上科学家的猜想过程,同样能够给予学生有益的借鉴与启发。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也采用了上述提及的各类猜想的方法,除此之外,还采用直觉思维、对称的美学思维等进行猜测,一一探讨如下。

在利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方面,麦克斯韦通过非凡的直觉思维提出了“涡旋电场”的假说,爱因斯坦依赖直觉思维,大胆提出光速不变的假说,还有伽利略的单摆定律等,都是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利用直觉思维进行大胆猜想的例证。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上述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素材,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利用直觉思维进行合理猜想的过程,通过这种替代学习方式,渗透利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的思想。

在利用对称性的美学思想进行猜想方面,狄拉克从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地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法拉第利用对称的美学思想从电生磁猜测磁也能生电,等等。通过讲述上述物理学史,引导学生领悟这种运用自然科学美学思想提出猜想的思维。

六、结束语

猜想是一种人类积极认识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科学探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上文探讨了几种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猜想能力的可行性教学策略,包括利用认知冲突、利用类比联系、类比猜想、归纳推理以及利用物理学史引导学生体悟科学家猜想的思维过程等策略。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经历科学家所走过的轨迹,从中真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研究的快乐,使学生逐渐形成勇于猜想的良好思维习惯,并在猜想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邢红军,陈清梅.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J].中学教育学刊,2005,8

[2]冯一兵,李春密.浅谈物理学科自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物理教师,2009,4

[3]项华.论物理教育中数据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9

【关键词】:地震异常宏观异常、异常识别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之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它给人类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地震是否可以预测呢?地震预报现今依然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预报地震的方法大体有三种:地震地质法1、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地震前兆法又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地震宏观前兆就是地震宏观异常,是指地震前后发生的,与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靠人的感官就能观察或感觉到的与正常现象不同的自然现象。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前确实存在前兆现象,如:地下水形态突变、某些动植物异常等。

1地震前宏观异常现象

1.1动植物异常

地震的孕育过程是地壳应力不断积累、传递、集中,直至超过地壳的承受能力而失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引起当地一系列的地形变、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的变化、宽频带振动等。这些变化中的一部分能量会转换成电、磁、声、光、气、热和波动等形式释放。这些生物生活环境条件的微小变化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动植物的不同感觉器官,就会刺激动植物机体,发生行为反常的变化,由此产生动植物宏观异常。

据统计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会飞的昆虫,如蜜蜂、蜻蜒等。这些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动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应该说明的是,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宏观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

植物异常:重花重果、再生或死亡。

1.2气象异常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温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产生骤然增温、酷热蒸腾异常现象的成因可以解释为由于孕震区处于地壳激烈变动前夕,在挤压断裂前地下热能发生了剧烈扩散,并通过特定途径输送给了大气,使其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从而引起“热异常”。气象异常最有代表性是就是地震云。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地震发生前云体的颜色为:白色、灰色、橙色或者橘红色。地震云的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

1.3地下流体宏观异常

地下流体是地壳中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深入到地下20~30公里的岩体孔隙之中,它的流动性与难以压缩性,使它能客观地、灵敏地反映出地壳中的应力、应变的活动,而地震正是地壳应力、应变剧烈变化的结果。岩体在受力演变的整个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岩体中的孔隙压力,这种改变进而在地下流体的动态中表现出来,使地下流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地下流体异常主要表现为:

(1)地下水异常:水位升降、物理性质(如:温度升降)、化学成分异常(如:变色变味,浮油花等)。

(2)地下气体异常:气体溢出、翻花冒泡、燃气火球。

(3)地下油气异常:石油产量异常、深井喷油异常。

1976年12月8日至12月9日鹤庆化龙泉冒黑水,12月13日宁蒗发生6.4级地震,异常始发至发震时间间隔4天。

1996年2月1日至2月10日鹤庆化龙泉水大面积发浑,冒黑水,浮油花,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异常始发至发震时间间隔2天。

2008年5月7日至12日,汶川地区地下水发浑,水色呈灰黄色,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异常始发至发震时间间隔5天。

1.4地光异常

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和22时在云南的龙陵、潞西一带发生7.5级与7.6级两次强烈地震时,观察到震区上空出现一条橘红色的光带。

地光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地震前地电和地磁异常,使大气粒子放电发光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射气流从地下的裂缝中射出,在低空引起大气电离,因而发光。尽管原因还没有彻底清楚,但由于地光有时出现在大震之前,因此它是临震前的一种前兆现象,可以用来进行临震预报。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异常报告,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

1.5地声异常

地声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多种多样。地声异常多数在地震马上发生时出现,是地震即将到来的最后警报。

据调查,1996年丽江7.0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在临震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拖拉机轰鸣般的震前地声。

根据地声的特点,能大致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中的方向。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若突然听到来自地下莫名其妙的声响时,无论是否是地震,都要迅速撤离到室外空旷地方,然后再辨别。

1.6电磁场现象异常

电磁场异常主要表现为:指南针不指南,磁铁不吸铁,收音机、电台杂音大,手机信号异常等

地震能引起电磁场的变化。一般认为磁场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二是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岩石温度的改变也能使岩石电磁性质改变。

2各种宏观异常的识别

宏观异常现象,那么如何来鉴别呢?当发现异常时,要从天气变化、噪声影响、环境污染、施工干扰、动物生理问题等多方面分析判断,不可简单归结为地震异常。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就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周围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地震宏观异常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区别这些异常,要注意几点:一是异常的幅度,地震宏观异常的幅度往往非常的强烈,而非地震宏观异常的幅度比较小。二是异常的种类,地震宏观异常种类多,而非地震宏观异常的种类单一。三是异常的范围,地震宏观异常分布范围较广,非地震宏观异常较为孤立。四是异常的时间,地震宏观异常随着时间在幅度上、种类上及范围上都会发展,表现为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强烈,而非地震宏观异常会因为各种干扰因素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地震宏观异常的成因与非地震宏观异常的成因有着本质的区别。非地震宏观异常是由近地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异常种类和异常形态都较明显的随机性,由于缺乏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剧烈的应力活动背景,其分布也是随机的和零散的,因而从整体上来讲,不可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地震宏观异常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地壳应力调整,在一个区域内具有统一的形成机制,因而形成的地震宏观异常其范围、程度及数量决非一般非地震宏观异常所能比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宏观异常反映了震前应力场孕育发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从孕育、加强到暴发的阶段性发展过程。非地震宏观异常由随机干扰引起,不可能像地震宏观异常那样有其特有的发生发展规律。

结束语:这里仅仅是对地震前宏观异常及异常识别方法作了一些简单介绍,目的是想通过这些介绍引起大家对地震宏观异常的重视,了解一些地震宏观前兆的知识,能够分辨出哪一种异常才是地震宏观异常,并且能及时的将发现的异常情况上报给地震部门,达到防震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正容《地震预报》地震出版社

2《地震宏观异常(摘编)》2010年7月第一版。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篇10

在各大学纷纷开辟宣传片战场之时,也是各高校的团队拿出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既有像北大气场的风光片,也有像清华大学的纪录片,稳重大气在多,而清新近人如南京大学也十分受青睐。我们将这些各大学的宣传片分为了以下几个类型,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归纳总结,实际的制作中,更多的宣传片是多种类型风格的综合体,通过综合性的灵活运用,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这就是宣传片的最终目的。

艺术表现型

这类影片在围绕校园这个主题的基础上,更多的融合了导演和创作者自身对于校园历史和文化的理念,有时候更加突出形式感,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同于传统宣传片给人的印象。最具代表性的较早之作是北大影视艺术系陈宇副教授创作于2005年的《北大光影交响曲》,无论从整体影片结构、光影的运用、有意识的创意设计,都体现了导演的精巧构思。

适用范围:导演要有相当的人文积淀和影视镜头语言能力,对于影片能够提出独到的理念设计。

代表作品:《北大光影交响曲》

传播效果:从别具一格的影视镜头语言中,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导演心目中对于校园的独到理解。

校园情境片

这类宣传片以展示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和文体活动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浙江大学2011年官方宣传片《飞扬的青春》。过去这类宣传片更多只是出现校园景色为主,配合主持人旁白。从《飞扬的青春》一片来看,已经突破了以往这类影片的格局,更多是捕捉把老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生动画面,同时以学生的感言同期声作为声音的重要元素。

适用范围:建校历史悠久,更要有值得炫耀的辉煌成绩,适合在校庆等重大场合下采用。

代表作品:《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宣传片》

传播效果:更加能激起怀有壮志雄心的学子的求学渴望。

校友访谈片/mV

知名校友当然是显示院校实力和知名度的一张王牌,尤其是当这些校友都是我们常常看到的明星、主播、导演,更加不用过多修饰,即可通过校友的三言两语把母校夸得意义非凡了。像中国传媒大学《年轻的白杨》校歌的mV由十几位知名主播献唱,白岩松、崔永元、李咏、李湘等等一出场的阵势不在话下。

适用范围:知名校友号召力强大的艺术院校。

代表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年轻的白杨》

传播效果:都冲着“熟脸”去,更加几分崇拜和亲切。

清新微电影

在微电影大受关注的网络时代,不少院校也跟随上了年轻人的脚步。纷纷把“大”放“小”,更多的从普通学子的角度,拍摄校园经历、成长和体悟的清新微电影。不在偏重于大场面的微观叙事,多运用特写、焦点变化等时下流行的视觉元素,打造出亲近怡人风格的宣传片。

适用范围:各类院校。

代表作品:北大艺术学院《女生日记》、南京大学《我的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在清华》系列

传播效果:以更加贴近网络的微电影形式获得年轻人的真正喜爱。

大气场下的多重奏

北大宣传片《光影交响曲》

《光影交响曲》是以光影为线索串联起的整部无对白宣传片。以一支火柴的燃起为引,运用生动的光影效果,配合配乐的节奏变换,以北大自然风景、人文风景的百年底蕴制作出视觉上的光影交响。

第一重奏

晨光启蒙和智慧反射

片头,黑暗中随着划火柴的声音,跳跃的火光渐次燃亮。火和光在人类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含义,火种是人类智慧和文明开端的象征,光明更是代表着知识、力量、启迪和未来。火柴点亮了油灯,照亮了书桌,窗外的光也透了进来,开始了全片的光影叙事。以这一组富有象征意义的镜头作为百年大学宣传片之始,点燃了全片的“光影线索”。

昆虫鸣叫和水声流动中,镜头切到了窗外,交待了破晓时分的环境。窗灯倒影水面浮动,以色调的反差表现出一天之计。在这里,暖色调的灯光倒影在冷色调的水面上,通过焦点的虚化,和相似色相转场,再次聚焦之后,路灯倒映在水面,清脆的音乐揭开清晨的朦胧。

随着音符的跳动,路灯渐次熄灭。最后一灯熄灭后,聚焦到前景一张书桌前的学生相片上,引出一条人物成长的线索。音乐渐渐展开后,初升朝阳攀上博雅塔,温暖炙热的画面色调中,勾勒出北大著名景观“一塔湖图”的剪影。暖色调随朝阳弥漫开,光线照射在古代计时的日晷上,引出了另一条象征时间的线索。

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光线进入室内,照亮了书桌,如扇面般渐次展开,开始跃动。镜头跟随光线变幻,流动在窗上,闪耀过大学生生气勃勃的脸庞,经过玻璃反射出耀眼的光。利用过曝的光线,画面转入清脆的竹林中。光线透过叶子的缝隙闪动,景别变大,出现林中锻炼的女生。

随着三角铁声音的加入,音乐变得轻快起来。画面动态也明快起来,草坪上,骑自行车的人影流过,骑车人经过水边,与倒影形成对称的画面。再次切换到未名湖畔,一名学生在晨光曦微中笔墨描绘出一张游园惊梦。随着墨汁在清水中点燃开,画面再次在相似色相的转场中,出现女生身体的剪影。

古色古香的建筑被晨光照亮,引出下一段落。利用光线过曝的快速剪辑和镜头移动,图书馆的层层书籍、自习的人群、笔尖反射的光线,光影流转到学生学习的脸庞、划过复印机的古籍、墨绿色黑板上各种板书的字迹。移动镜头和光影斑驳展示了不同学科的知识,随着音乐节奏进行快速剪辑,最后随着音乐的落下,黑板擦拂过留下腾起的尘埃。沉缓音乐的响起,由投影的光线引出又一段落,跟随教室中的幻灯回顾大学堂建校之初的历史。光影在学生脸上浮动,通过镜头的叠化,表现从古代学堂到现代学堂各个阶段的变化。

音乐间隔中,进入又一个场景。一个女生在日光下反射着光盘,反射的亮光扫过墙壁,扫过大门,扫过象征时间的日晷,表现出日中时分,扫过篮球的篮板,扫过化学实验室的器皿,海报栏和未名湖畔的画作。这一段落,表现了学生的视角下的大学。

第二重奏

风雨洗礼和雨后活力

画面定格在画作上之后,几滴雨滴落下,湖面泛起涟漪,渐渐雨势大起来。风雨的段落中,色调再次发生了变化,冷色调和低沉的配乐,熄灭的油灯、凋零的荷叶、先辈的纪念雕像、著名历史事件纪念碑,一系列镜头画面的组接,象征着北大走过的风雨,经历的坎坷。雨中等待的年轻情侣,变成了白发的老夫妻,看着阳光再次出现。雨疏风骤,色调回归的明亮中。

大雨过后是再次生动起来的人群,运动场中骄人的姿态快速切换,动感音乐之后的升格镜头,篮球进入篮筐之后短暂的屏息,人群欢呼中是为了体育的胜利,也暗合上一段落经历过挫折和变化之后,校园重新焕发的活力。

第三重奏

夜幕下的宁静和希望

夕阳落下,再次以日晷和博雅塔为参照,路灯再次亮起,夜晚来临。片头出现的学生相片,被换上了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通过延时摄影的人流匆匆而过,表现校园食堂、教学楼、路旁各处的生活。夜幕下,有案牍前备课的老师,也有丰富的艺术活动。黑暗中,一支烛火点亮了另一支蜡烛,一盏盏烛光的传递,象征着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传递着知识和精神。毕业的学子将鱼缸里的小鱼放归到湖中,象征着毕业生们走出象牙塔,走进更广阔的社会。湖上泛起烛光小船,镜头摇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布满了未名湖,正是北大为社会输送的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片子结尾处,以构字法和视觉语言诠释了“日”“明”“萌”的含义。“日”如一轮朝阳,“明”如一处点亮黑暗的火光,“萌”则是让这光明扩散,以光晕的特效表现出北大为社会带来的启蒙、带来的智慧和进步的意义。

这部12分钟的宣传片,没有一句对白,却出神入化的展现了北大风景、历史、人文和精神,颇具亮点。

首先是以景抒情,彰显百年文化底蕴。以晨景象征启蒙,以雨景象征沧桑经历,以夜景展现人文精神。无论是博雅塔、未名湖畔的优美景致,还是学堂中知识的浩瀚博览,到莘莘学子的炯炯目光,都体现出大气之美,无言胜有声。在景致之中,意象和线索的选择也都富有深意。例如在片中多次出现的日晷,作为古代的计时仪器,显现出历史的厚重,也通过不同镜头的出现,表现时间的流逝。

本片另一大亮点是对于光的应用。从火光、灯光、日光到投影仪的灯光、镜面发射的光线,串联起全片的叙述。也善于利用灯光的效果来进行顺利自然的转场,前后一脉相承。“光”在本片中,即承载起了内容意义,也承担起了重要的影像意义。

在光影的变化中也表现了时光的流转。在短短11分半的时间内,日升日落是一天的自然变化,从校园生活、学堂习课、文体活动,展现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相片从进校稚嫩到毕业成熟,是大学四年的时间变化;日晷的不同时刻,属于岁月的变化,更是百年校史的浓缩和展现。就在这样的时光流转光影荏苒中,光影承接起来时间,自然而然表现了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精神。

“什么是美”

——北大艺术学院宣传片《女生日记》

相比较《光影交响曲》传统的拍摄方法和大气的基调,使用佳能eoS5Dmarkii拍摄的《女生日记》则以微电影的形式、更加清新的画面和灵活的拍摄展现了青春活力的一面。微电影跟随一名女学生江小夏的大学经历,记述大学之于人的意义,对空气、人、社会、喜欢、美的阐释,以喜怒哀乐展现人生变化轨迹。

9分钟的短片展现一个女孩的成长,微电影选取了一条主要的线索贯穿——江小夏和舞台剧《猫》的经历。影片清晰的被划分为三个段落,从初来乍到的懵懂和灵气,成功入选主角;而在排练过程中遇到挫折,退出了舞剧后,生活也遇到了种种不幸;最后再经历过这一切再回首时,能够带着经历过的悲喜和释然表现,哪怕只有自己一个人。从年少轻狂到经历挫折,最后的成熟稳重,这些过程都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以短短的微电影表现成熟的过程。

影片的台词不多,却成为凸显主旨的点睛之笔,从“什么是空气”“什么是记忆”“什么是大学”“什么是高音C”“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喜欢”到最后“什么是美”,在片尾之处,江小夏站在舞台中央,回答了选角时的问题,也回答了自己,“美是从知道到达懂得。”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阶段的人生疑惑,更是对成长的不同认识。

歌舞着才叫青春

——耶鲁大学宣传片《我为什么选择耶鲁》

在网上被热评,拿出来和北大宣传片相比较的是耶鲁大学的宣传片。以“我为什么选择耶鲁”为主题,通过音乐剧的形式表现校园里住宿制度、社团活动、学术氛围的特色。生动活泼又介绍详细。完全制造出了歌舞青春的气势,打破了众人对世界一流名校“敬畏”的认识壁垒,突出人文的亲近感。

电影是这么来的

——《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校庆宣传片》

在网络上同样被引起热议的还包括这部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校庆宣传片。以电影的制作部门,以颇富意境和经典的画面介绍“电影是演出来的”、“电影是写出来的”、“电影是录出来的”等等来介绍所对应的各个院系。同时该片的又一大亮点,莫过于众多大牌校友的加盟,陈凯歌、张艺谋、宁浩、徐静蕾、蒋雯丽、黄磊等等著名导演、演员的出现,无须多言即是整个学校在电影领域实力的表现。

我的年轻的

——南京大学宣传片《我的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宣传片也充满了网络时代特色。短片首尾使用了漫画的效果,徐徐展开一本南京大学的日记,极富色彩的画面和动感的音乐构筑了一个年轻的大学校园。短片通过四个不同篇章——生活、视野、梦想、时光讲述四位学生不同的大学经历与体悟。在积极年轻的影像叙事下,一所同样具有历史底蕴的名校烙下了生机勃勃的真正属于年轻人的特色。

各大名校宣传片百家争鸣

清华也有寻常

——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学在清华,等你体验》

习惯了一流大学的大气叙事,多数人眼中的清华大学便变得高高在上止于仰视。而这一系列《学在清华,等你体验》的微电影宣传片,则以普通学生为主角,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讲述校园的体悟。同时也通过不同的角色的不同生活场景,告诉各位观众清华大学的学子不只是会学习。本片特色是运用了很多跟随镜头和主观镜头,串联衔接自然又有趣。以极其时尚的视觉语言,贴近了更多的观众。

华诞巨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