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讲座十篇教育心理学讲座十篇

教育心理学讲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25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1

关键词: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讲座课程结构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实验科学,其理论成果都是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或者由实验来验证理论成果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化学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

问题在于:化学实验中使用较多的材料是易燃、易爆,甚至有毒、致癌的试剂与药品,即使是一些极常见的试剂(比如乙醚、丙酮类的试剂)也或多或少有一些毒性。当中学生考到大学化学专业的时候,由于开始面临大量的化学实验,接触到大量的化学药品,其中不少人就可能对化学实验不由自主地产生惧怕感,缩手缩脚地,甚至不惜代价地要求转专业。有的学生即使转不了专业,在毕业时也尽可能地改行,反正是不愿意直接接触化学物质,甚至去考别的专业的研究生。这种现象已经直接影响到化学人才的培养,甚至可能导致化学专业后继乏人。这使得以培养化学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化学专业老师不禁对化学这一门基础学科的发展前途产生了忧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如果只是强制性地硬塞给学生们相应的化学专业知识,而不去了解学生对学化学的恐惧和对以后从业的担忧,那么又何以做到“解惑”二字呢?专业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应该要注意激发化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知识和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要激发并维持学生对化学的稳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如果学生对化学专业产生兴趣,而不是惧怕,就不用愁培养不出来化学专家。如果做某项事业的人不是惧怕而是热爱其事业,必将少走弯路,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也是对社会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高校中也还有一些专业,例如物理、生物、地质等专业,由于需要实验或实习而引起学生的某种畏难情绪,但是这种畏难情绪都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自然化解。只有化学专业的实验,随着实验材料的增多,会增加学生恐惧感,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击退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因此,在大学里为化学专业的学生专门设置“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就显得突出重要了。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构想至今也并未在相关资料中被提及。在国内外化学专业课程中,从未发现哪所学校采取了设置“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讲座课程作为优化化学课程体系的措施,说明社会各界都还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从有效地打消学生们对于化学实验的疑虑着手,到有效地培养学生们勇于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都必须以开设“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这个讲座课程起步。这是国内外化学专业教学实践中一个亟需解决的共同议题。

二、解决症结的办法和具体内容的设计

建议“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课程应该作为化学专业或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且应该安排在低年级。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消除学生们心中的恐惧感和增强对化学实验安全操作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从事化学实验的兴趣,使其有勇气进行科学研究的追求。

这门课程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其内容设置与准备:

(一)强调危险无所不在,并非化学专业所独有,以降低学生心中对化学药品的恐惧度。

从生活常识谈起,不作理论空谈,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比如举一些真实的例子来佐证:走在大街上应该够安全的,可是都有可能被天上飞来的广告牌砸死或砸伤;坐在家里应该很安全了,可是都有可能被雷雨天的闪电击中;今天人还好好的,明天医生可能就会说某某患了绝症,谁都不可能说准自己将是什么时候死,等等。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说过的事例来说明人生虽然充满着变数,可也难免时时充满着危险的论点。

这样说是不是会导致学生觉得我们生活得惶惶不可终日呢?当然不会。因为这样用事实论证了以后,学生们就会想:“哦,原来生活本来就可能有危险,并不是因为学了化学才有危险的!”不学化学,要倒霉的时候照样挡不住,不倒霉的时候照样活得很好。并不是学了化学才使我们处处身处危险之中,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自然会感觉并不那么危险了。

人类的祖先有善于掌控“火”等危险状况的勇敢特质,正因为掌握了“火”,才使人类生存了下来。我们应该学习和秉承人类祖先的优秀品质和敢于去冒险和探索的精神,不要惧怕学习化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控安全操作而可能遇到的危险。

(二)强调正确的操作是人身安全的保证。

比如举一些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例:在家里做饭使用高压锅的时候,如果使用不当,在压力锅里还存在着压力的时候就打开锅盖,显然就会酿成悲剧;在开汽车的时候,如果操作不当,使用不熟练,在该刹车的时候却踩了加速油门,这也必将酿成不可逆转的惨剧;不熟悉燃气热水器的使用规程,因而导致煤气中毒事件。以这些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事故来说明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遵守一定的规章或法则,否则就会招来祸端。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学生自然会理解和接受科学领域的安全规则。

在化学实验中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当然也是同样的重要。不学化学,同样也得要遵循一定的安全规则,但是学了化学专业,只要我们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我们的安全一样可以得到保证。

防患于未然则是杜绝实验室灾害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化学实验前就要查阅好所使用的一切药品、玻璃仪器和实验设备的安全准则,做好必要的准备,对我们即将要接触的事物进行熟悉,摸透药品的脾性和熟悉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或通过先进的实验室安全网站系统进行学习和考试,掌握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后再进行实验;在化学实验中,要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上化学实验防护服以保护日常穿的衣服,带上防护口罩和防护手套,以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直接的皮肤接触;化学实验室里要有很好的通风橱设施,以便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有毒的气体不被人体吸入;化学实验中则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一步步去做,不能偷工减料,不能偷懒;化学实验结束以后,则要做好实验垃圾和废液废渣的处理,避免给下次实验造成隐患与危险。

据调查,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错误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往往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90%以上的安全事故与防范意识不足有关。如果我们有意注意与防护,危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这样,就更进一步地消除了学生们对化学实验可能存在危险的忧虑。

(三)强调现代化工企业更多地采用相对安全的自动化操作或半自动化操作。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条件较好的公司、化工厂等单位去参观实习,实地感受现代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而实际往往是这样,大学生们被派驻去的一般都是自动化操作的岗位,真正接触到化学药品的并不多,即使有的企业要求接触化学药品,也都是有劳动保护的,不会有什么危险。但如果真的有缺德的企业让毕业生接触有毒物质又不进行劳动保护,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进行劳动保护是违法行为,要做出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动。

因此,实际上学生们经过这样各方面的学习后,内心对化学的本能恐惧自然就会降到最低点。

(四)强调化学这门实验科学的趣味性。

自古以来,魔术就是建立在化学这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魔术的魅力众所周知,趣味性是化学最古老的特性。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的颜色让人置身于梦幻之中,化学变化的趣味性也可窥一斑。

当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能够有条件以参与实验的形式亲身感受的话,相信学生强烈的记忆和感官刺激会使自己掌握知识越加牢固,而这反过来会使自己更加热爱化学这门实验科学。那样,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足以使一个普通大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化学工程师或者化学家。学生们这时对化学将不再惧怕,而是满怀希望和心存美好憧憬。

(五)强调化学知识广阔的未知性。

化学,作为数学、物理科学的兄弟学科,都是基础理论学科,其知识领域同样是宽广的。人们不断奋进、挖掘瑰宝的欲求在化学这片天地肯定能够得到满足。化学科学领域的广阔性,使任何一个肯学的人能够有所发现。而化学知识的未知性更是让充满挑战精神的人类具有永远的研究热情。

(六)强调化学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广阔性。

化学专业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化学息息相关,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哪行哪业敢说与化学无关呢?学化学无疑是增加了自身的学识与修养,是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最好的手段。学化学专业,人们将更加睿智,更加身手灵敏,是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统一。深可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浅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化学工作者,就业的广阔前景使人心驰神往,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化学专业者的人生舞台。政府科技工作、化工环保行业、化工生产行业、化工销售行业、化学教学工作等领域或岗位,都是化学专业者挥洒青春、肆意驰骋的空间。学生们这时便不会想着转专业或者弃学之事了。

三、课程的展望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议讲授“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讲座的教师应该是修读、钻研过有关心理学知识的化学专业老师。在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与学生不断交流、并不断反馈信息,通过民意统计等手段,得到总结的成果,甚至最终形成有效的课程教材形式,以便让更多的化学同仁受益。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则应该是低年级的大学生。这门讲座的开设将使化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得到很好的优化,是学好化学科学的必要补充。

当然,这一课程的开设,应该与人生理想教育相配合。科学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不畏艰险,才有希望登上科学的顶峰。居里夫人从多少吨沥青矿渣中提炼出镭,诺贝尔为合成tnt炸药而受伤,他们是为人类、为科学义无反顾的英雄。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在理想的照耀下前进,化学实验那点可以避免的危险又算得了什么?

综上所述,从这几个方面去强调化学科学的这些实际情况,并在低年级有效开设这门“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讲座课程,的确将可以很好地优化化学专业课程结构,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具有更加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士气,去揭开化学这一门古老科学的神秘面纱。毫无疑问,这将是对所有化学学子百益而无一害的大好事。

课题项目资助:

淮海工学院2011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设立‘化学专业心理教育’讲座课程的研究”(编号GJ2011-26)。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2

校园讲座组织设置品牌化

自人类文明社会以来,高等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被人们如此高度地重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收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这些都催促着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认真思考怎么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快速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总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自此,“素质教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讲座也逐渐地成为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校园讲座——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

追根溯源,讲座始于19世纪德国大学模式。当时,世界公认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以教授讲座为核心的讲座制有效地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推动了近代德国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保障了德国大学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以及教授治校;有利于建设富有凝聚力的团队,促使德国大学成为世界大学的典范。19世纪,德国大学的讲座制因为其过于权威化,讲座教授既要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又要将成果传授给学生,还必须指导学生进行科研,他是讲座的全权负责人,并且讲座制还是大学的教学、科研、财务、行政的最基层单位,由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教授专权影响了学术民主,压抑了学术新生力量的成长;讲座研究领域狭窄,易形成学科壁垒(陈六平,2010)。

当然,当今时代我们的讲座,其实是一种传播理论和观点的一种重要的讲学形式,它不同于19世纪德国大学的讲座制。今天大学中的讲座更多的是丰富学生的视野,对各个领域知识进行了解的教学形式,主要类别包括:学术讲座、通识讲座、辅导讲座等。当前,大学讲座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还有许多比较临时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引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些讲座在校园中也非常的流行。

上世纪90年代,为了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95年9月中旬,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开始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校园讲座正是因为其形式多样、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时间安排自由等多种优势成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关于人文讲座的丛书也不断涌现,从1996年开始,由《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编委会组织编辑出版了《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到现在己经出版了6卷。本套书汇集了广受学生欢迎的学术讲座讲演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其它著名高校的优秀学术讲座,讲座内容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整合的新趋向。同时,一些名为《北大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中国学府世纪大讲堂》《牛津讲座》《剑桥讲座》《在哈佛听讲座》的系列丛书也相继出现(徐宝兴,2009)。

校园讲座之所以受到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追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讲座能够为学生提供拓宽知识视野的平台,帮助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规避学科制的系统性弊端,为培养“一专多能型”毕业生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对华中科技大学的调查发现,学生喜欢学校开设的人文讲座主要是因为:

(1)内容丰富,遍及人文学科各个领域;

(2)讲座场次多,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3)讲座质量高,汇集人文社科领域一流的学者;

(4)讲座风格多样,不同的学者演讲的风格不同;

(5)讲座学术氛围浓厚,讲座上座率很高;

(6)讲座空间安排合理,三个校区的学生都能方便去现场聆听讲座。

校园讲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的校园讲座目的都是帮助和促进学生“一专多能”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体现出讲座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讲座本身应该具有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我们将大学讲座统称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人文教育讲座”或者“素质教育讲座”。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讲座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大学存在的重要作用。美国的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著的《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较详细地论述了讲座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其开展和组织的运行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的课题研究发现,人文讲座影响学生发展的六个方面:(1)人文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量;(2)人文讲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3)人文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4)人文讲座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5)人文讲座影响学生的态度、信念、价值观;(6)人文讲座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merrillHarmin)博士在《教学的革命》中强调,讲座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进取意识的重要性。欧内斯特?博耶(ernestL.Boyer)提到哈佛大学的许多学术讲座都对社会公众开放,学生和公众资源共享,这对于从更广的范围内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无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2002)。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德里克?博克(DerekBok)认为,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是大学传播高深知识的本质所决定的。他认为,在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里,大学是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最佳场所。学术讲座是学术交流中一个主要并且不可缺失的手段和方法(DerekBok,1990)。我国学者认为,有计划、有选择地系统进行人文知识讲座,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设人文知识讲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它能够帮助培养学生心系国家的伟大情怀,还是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的良好场所(姚国华,1995;金子强,1998;曹俭、张敏霞,2005;徐宝兴,2009)。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44-01

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对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生活将大有裨益。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至关重要。

1.大学生校园安全现状调查

据调查统计,2012年上半年,省内高校发生学生校园伤害的典型案件多达10余起。这些案件的诱因多是小矛盾、小纠纷和情感问题。2012年6月1日,高校笔记本电脑系列盗窃案犯罪嫌疑人牛某、李某某等人在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公寓作案时,被保卫干部和学生合力抓获。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仅2012年3、4月份就在省内高校学生公寓做案10余起。主要盗窃目标为学生公寓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笔记本电脑“裸本”。这起案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

2.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动因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迈入大学校园后:(一)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为考取好的大学,可以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二)集体生活经验和准备不足。由于在家习惯与父母、亲属等熟悉的人相处,习惯于自己熟悉、独立的生活空间和环境。进入大学后要过集体生活,要与不同性格、习惯的同学和睦相处,需要磨合,中间免不了矛盾纠纷,但自身又缺乏处理矛盾纠纷的经验,需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平台。(三)内心孤独感增强。进入大学后,新生面临的陌生环境,心理孤独感、陌生感突然增强。部分学生变得敏感、脆弱。如遇考试压力、情感困惑时,不能正确处理,甚而产生心理问题。(四)自我实现的需求变得强烈。面对大学校园的宽松管理和多年“供给制”生活,自我价值实现,回报社会、家人的愿望变得强烈。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往往会四处受挫,甚至上当受骗。(五)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会我行我素,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标准且不考虑后果,社会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当自己触犯法律时也全然不知。

3.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方式的选择和切入点

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方式的选择。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系统教育,也可以是专项教育;可以是座谈,也可以是授课等等。但面对人数众多的受众面,个性鲜明的群体,阅历单纯的大学生,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将《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和专项安全教育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和尝试。《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的内容应该系统、全面、成体系式的设置。

4.大学生《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内容的编排

(一)拟定渐进式的《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目标。一是通过《讲座》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安全防范知识;二是通过《讲座》在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三是通过《讲座》在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安全防范意识的过程中,启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意识的养成教育。(二)在全面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讲稿相关内容。立足西安科技大学雁塔、临潼两校区安防工作实际,全面组织安全隐患调研工作。组织保卫干部仔细筛选资料、精心挑选典型案件、并多次广泛征求在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历时两个月完成了《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讲稿的编写工作。(三)《讲座》(初级版)讲稿内容的编排、注重层次结构和教育性、实用性。在《讲座》讲稿的编写过程中,为求讲稿能够图文并茂和形象生动,专门制作了ppt讲稿。《讲座》(初级版)紧紧围绕在学生中间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一主线;立足校园财产安全、人身安全、火灾事故预防和国家安全知识四个方面;从“学习”、“借鉴”和“从自身做起”三个方面逐次展开讲座内容。(四)《讲座》(巩固版)讲稿在“初级版”讲稿的基础上,补充跟进,重在完善内容,意在全面、透彻的教育意义。《讲座》(巩固版)在“初级版”的基础上调整增加“近期校园警情提示”和“法律知识普及宣传”两大板块。在学生中间全面巩固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进一步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意识。

5.《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保障措施

(一)好的《讲座》内容必须要有良好的实施保障机制。为保证《讲座》质量,在《讲座》开始前首先由从事10多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任保卫处处长的陈春林老师进行了范讲,参讲干部和一线辅导员老师到场听讲。(二)力求《讲座》内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具有普遍的实践教育意义。《讲座》同期向听讲学生发放了“校园安全问卷调查表”,听取学生对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讲座内容上予以补充和完善。(三)落实《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工作责任和讲求工作效率。在《讲座》过程中所有参讲人,必须将自己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和联系方式公布给广大学生,接受学生的监督、接受学生的困难求助、接受学生对《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的意见和建议。

6.大学生《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成效检验

《大学生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活动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各学院的广泛欢迎,在学工部和各学院的通力协助下,2011年开展《讲座》49场,其中在2011级新生中开展《讲座》19场。2012年开展《讲座》27场。累计培训学生28000人(次)。《讲座》过程中共收集学生电话、短信、书面等反馈信息100余条。这些信息为《校园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向纵深层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12月,学生在校外公交车站发现有人实施盗窃,迅速报告《讲座》主讲老师,师生合力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追回学生被盗手机3部。

7.结束语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不仅有利于保障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防范于未然,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4

时下,教师培训为各级学校所重视。但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现有的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因此,邀请专家到学校作讲座,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日常活动。但是,教师培训需要请怎样的专家,请专家到学校来讲什么以及用怎样的方式讲,这三个问题却值得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思考。

笔者对6所学校的300位教师作了相关的调查。调查的6所学校皆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中学;各所学校都有100多位教师,从每所学校中任意选取了50名教师。此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84份。问卷围绕教师最需要的培训项目、专家类别以及讲座方式等问题设计,以求客观地反映教师对讲座的真实需求。

一、由调查结果看教师最需要怎样的培训

1.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

结果表明: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学科专业知识,占42.95%;其次是班主任工作,占30.28%;第三是教师心理健康,占8.09%;第四是教师师德教育,占7.39%;第五是教育政策与改革,占6.33%;第六是国家教育发展,占2.81%;第七是国际教育动态,占2.11%(见表1)。

由此可见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是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学科教学长期以来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调查结果反映了教师普遍重视学科教学的态度。这与我们长期强调课堂教学有关,也与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表现了教师在增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强烈欲望。班主任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承担的一项工作职责。这项工作辛苦且艰难,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调查表明,不少教师都需要学习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吸取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以做好班主任工作。

另外,教师心理与师德教育也是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质量。教师职业倦怠已经为社会关注,教师的心理变异也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因此,调查表明,教师需要心理指导和心理疗养,以消除职业倦怠。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道德。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的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尤其近年来的一些师德“败坏”事件已经被社会广泛关注,譬如学生、营利家教等。调查也表明教师期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为人师表的愿望。

教育政策与国内外教育动态也是一小部分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了解教育的综合状况和具有政策的解读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之一。但是,调查表明教师对教育政策、教育概况和国际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以实际工作为本位的普遍倾向,另一方面这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有关。学校领导较少会在教师培训中安排这些主题的讲座。

2.教师最需要的讲座形式

调查表明:58.80%的教师最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讲座,30.98%的教师最需要教学实践的讲座,10.21%的教师最需要理论的讲座(见表2)。

近年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教学实践工作,而且是结合具体的理论,对教学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努力向科研型教师过渡。因此,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座。

但教学实践的讲座依然为教师重视,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教师而言,教学实践的讲座可以使他们身临其境,获得更加快捷和良好的培训效果。此次调查也验证了这点。至于纯理论的讲座,教师往往会觉得比较空洞,针对性不强,与实践工作的相关度不高。因此,较少的教师会倾向于纯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培训方式。

3.教师最喜欢的培训专家

到中小学作报告的通常有三类人,一类是大学学者,他们是教授或副教授;第二类是教科院专家,他们是研究员、副研究员,有的则是教研员或教科员;第三类是中小学的优秀人才,他们是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名校长等。

调查表明:三类人当中,最喜欢教科院专家作讲座的教师占38.38%,最喜欢中小学优秀人才作讲座的教师占36.61%,最喜欢大学学者作讲座的教师则占25%(见表3)。

以往,大学学者是教师最热衷的培训专家,因为他们学术水平高。但是,近年来,教师们变得更加务实,他们大多更喜欢长期深入和熟悉教育第一线工作的教科院专家和一线优秀人才。学校里的优秀人才的讲座数量上升很快。这也表明专家型教师在逐渐增多,一线学校的科研力量在逐渐增强。

二、从受训者角度看教师培训需要怎样的专家

教师培训中,大学学者的讲座学术性太强,概念太深奥,程序太复杂,教师难以理解,因而并不适合教师。教科院专家的讲座则比较贴近教师工作的实际,容易为教师接受。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讲座往往与自身专业紧密相关,所形成的经验与教师的经验相吻合,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和反思,因此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讲座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在了解了教师最需要的讲座和专家以后,学校还必须了解专家的学术专长和实践经验以及科研成果等,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教师发展和满足教师培训要求的专家。就长期培训实践而言,培训专家需要满足以下6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长期关注或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专家或一线优秀教师。全国各地有很多各种专长研究的学者,他们有些是研究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学者,有些是研究学科的专家,有些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有些是研究教师教育的专家,有些是研究课程的专家,他们有些是研究国外教育的专家,有些是注重国内教育的研究专家,等等。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现状,了解学校教师最需要怎样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请相关专家。如学校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则可以请政策研究的专家;如学校要加强教师学科专业的能力,则可以请学科研究的专家。

第二,必须掌握教师工作的第一手资料。预先请专家到学校来作现场考察和相关调查,直接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联系,考察本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问题,然后,分门别类地作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做好切合本校实际的对策研究,以指导学校的工作。这样,培训才能解决教师和学校中的实际问题,才会受欢迎并产生良好的效果。

第三,必须熟悉和了解教师的生活。教师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在社会上,他们也有着普通人所拥有的生活和心理。因此,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为教师解除心理压力,帮助教师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需求,就成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话题。如,教师的生活现状如何,教师需要过怎样的生活,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问题以及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和期待如何,等等。

第四,必须掌握教师成长的规律。教师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的职业,他们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既爱岗敬业,又能胜任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工作。因此,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和专业成长是教师培训的又一重要方面。譬如,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新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成长条件和成长规律等。

第五,必须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是一项高尚的职业,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它是教育人的事业,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作用。教师要言行一致,要热爱学生,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教师要尊重家长,积极鼓励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教师要在社会上做好示范作用,积极维持公共秩序,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师德教育是教师培训的一项重要任务。譬如,教师家教问题、教师行政化问题和教师功利问题等。

第六,必须以教师熟悉的方式作讲座,主要有三种方式:故事、个案分析和经验报告。

之所以要以故事的方式作讲座,是因为教师的发展中有很多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感人,平淡而不可缺少。专家师德教育的报告要紧紧抓住这些真实感人的事迹,激励和提倡美德的教育以及榜样的教育;专家要善于从教师平淡的人生中,挖掘平凡中持续的不平凡,赞美教师的绿叶精神和蜡烛精神。教师的真实故事容易引起教师的共鸣和共振。

之所以要以个案分析的方式作讲座,是因为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少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以个案的形式加以分析、阐述和解决。专家可以将某某教师成长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向广大教师展示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规律;专家可以将某一堂课的教学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和阐述课堂教学的步骤以及分层教学和整体教学的关系;专家可以将某个学生的成长作为个案,分析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以及教师、家庭和社会应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等等。

之所以要以经验报告的方式作讲座,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经过实践会形成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提炼、归类、引导以形成新的理论。因此,专家要经常深入教育第一线,充分了解教师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步骤和应对策略,使报告真正地起到指导、推动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5

关键词:教室文化教学座位安排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66-02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过两次重大变革,使人类教育发生了质的飞跃。第一次变革产生了学校教育制度,使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自此,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自发传递生活经验、生产技术的教育演变为由专业教育人员在固定场所、规定时间传授系统教育内容的正规教育。第二次变革产生了班级授课制,将学员按知识技能程度和专业课程设置,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在固定的场所进行讲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当前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学生、课堂环境这三个因素是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的内部重要因素。课堂环境一经形成,对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课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健康的教室文化的构成。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休息的重要场所,是最主要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环境指教学活动所依赖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室、讲台、讲桌、黑板、座位、课桌、椅子、窗户、光线、照明、颜色、温度、湿度、声音、通风等。广义的教学环境除了物理环境之外,还包括学生群体、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以及班级学习风气的浓厚等。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中,平均至少有六个小时是在教室中的座位上度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物理条件,而且很多教学中进行和师生之间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也是在座位上发生的。因此,在教室环境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座位是组织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环境。

1.教室座位安排的常规做法

教室座位的安排不仅可以维护学校的教学环境,方便教室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教室座位的安排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室座位的安排包括整体布局、对成员的位置安排及座位设计等,目前学校教室对座位安排的常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矩阵式摆放

矩阵式排列学生座位是我国当前编排学生座位最普遍的做法。学生的座位以行列式横竖地排列,分成多组,这种编排方法可以有两人以上同桌,也有单人一桌独个排列,学生按排就坐。从教室后面到前面以及每行和每列之间适当留出走道,方便教师在教室里面走动,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提醒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其优点是使教室的容纳量最大化,学生间特别是同桌之间和邻近座位之间容易形成的相互影响。

但是,由于过多同学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会带来很多问题。这种学生座位前后形式摆放,则存在视线、光线、高矮和前后问题,学生对于座位的安排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种安排座位的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7多年前有一项关于教室学生密度的研究显示:拥挤的教室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增加学生不满和攻击性,降低学生的注意力(weinstein,1979)。

1.2环形摆放

这种编排座位的形式把学生的座位呈圆形或椭圆形置于教室里面,以教室的中心点为圆心。教师的讲座多置于圆心位置,也有部分学校将教师讲桌置于环形的学生座位区域中,与学生共同围成环形结构。

这种编排方法很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讨论。但是这种编排方式也有缺陷,不能有效地利空教室的空间资源,能容纳的课桌有限,教师讲课过程中不利于兼顾到所有同学,不方便使用黑板、显示屏等教学器具展示教学内容。这种摆放方式比较适合小班教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

2.基于学生座位摆放的形式,教师的课桌摆放方式

2.1主导式――教师讲桌置于教室的最前端

这种摆放形式是现行教学组织形式最普遍的方式,便于形成“教师主导”的氛围。立于讲台上的教师由于高度落差,可以注意到教室里的全部范围,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的讲桌置于教师前面,面对学生便于演示教学内容,但是也更容易形成教师每个不同区域的学生座位之间的视觉差异、师生间的压力差异,客观上形成了座位的好、中、差,这也是学生认为教育过程不均等的主要原因。

2.2民主式――教师讲桌置于教室中央

这种编排形式在有效课堂管理中最具民主性,易于塑造教师“平易近人”的良好形象,在学生座位环形摆放的形式中最为常见。在课堂管理中,班级内每位成员相互作用,是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一种“存在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是双向性、交互性的。

2.3适调式――教师讲桌置于教室一侧

这种摆放形式无形中向学生阐明了学生是自由的,学生与教师作为独立的群体于教师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可以进行私人工作的。

2.4监控式――教师讲桌置于教师后面

这种做法便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教师容易“监视”所有学生。

3.常用的矩阵式座位安排特点

在我国普遍推行的教师教室座位安排形式中,矩阵式摆放时最为广泛运用的。在矩阵式座位摆放方式中,学生座位的常规安排方法主要有以下十种。

3.1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

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在进行学生的座位安排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种编排座位的方法。

3.1.1以学生身高为标准编排座位

以学生身高为标准,由矮至高从前至后以此排位,这种编排学生座位的方式在教师对于刚入学的新生了解不深的情况中运用较为广泛。这对于解决教室内前后排学生视线问题,保证全部学生都能看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教学内容较为有效。但是这种编排方法不能照顾到某些视力低、学习成绩不理想等有特殊需要学生。

3.1.2以学生交往兴趣为标准编排座位

在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定阶段,学生会倾向于某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生团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到相应的兴趣板块就做。根据学生之间的相互友好程度,让学生自选座位,甚至自选同坐,自己搭配座位。这种安排座位的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团结班上所有同学,巩固班集体。但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座位很有可能会发生抢座位等冲突,容易在某一区域形成小团体。

3.1.3根据性别搭配座位

这种方法在低年级特别是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师作为安排中最为常用。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对于男女同学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监督制衡。

3.2民主地安排座位

上文所述的以学生兴趣为标准编排座位事实上也是民主安排座位的体现。但是,这种民主只是表面上的,但是对班上某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同学不利,成为抢座弱者。在我国普遍流行的民主式编排座位的方式是轮流排座和抽签就座的方式。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行为学家帕明教授在对“教室座位与学习效果”之间究竟有何有机联系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最后发现:不同的教室座位可发展学生不同形式的思维。他指出:长期坐在教室的左侧的学生,由于听课时脑袋往往须转向右侧,故在数学、物理、哲学等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中学习效果较好;相反,长期坐在教室右侧的学生,则因为常常须将脑袋转向左侧,故在语文、外语、艺术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中学习效果较好。因此,长期置于某一固定的座位对学生学习是不利的。所以轮流式排座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轮流排座的方式有固定的周期,比如每周一换和每月一换。可以按照座位的前后次序轮流,也可以按照组别左右轮流。抽签时在高年级学生中较为常用,教师按照座位序号,根据学生性别依次抽签。

3.3以成绩为标准安排座位

安排座位常常带有功利性。在当前中小学学生座位安排中,教师常常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安排座位,包括成绩好坏式和成绩搭配式安排座位。

为的避免所谓的“后进生”影响“优等生”学习,有些教师将教室里面的物理环境(包括光线、视线)和教师较能注意的区域以及学生的听课效果综合考虑,把学生的成绩分成等级,然后将成绩好的学生座位安排在“教师宝地”区域,而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安置于教室的较为角落的地带。这是间隔法排座的集中体现,实际上是唯考试视瞻的体现,在我国中小学的毕业班中最常出现。

成绩搭配是指将学生中以成绩为标准分出等级的学生进行搭配,最常见的有好好(好中)搭配、好坏搭配、坏坏搭配。好好(好中)搭配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和相互促进作用;好坏搭配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带动同桌和邻座,提高学生的成绩,希望成绩好的学生能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助作用;而坏坏搭配跟上文所述的成绩好坏式安排座位有相似之处,即将所谓的“后进生”全搁一块隔离起来,为的是减少“后进生”对课堂教学纪律和对“优等生”的影响。

针对以上所述的各种安排学生座位的方法,国外学者对赫特(Hurt,H.t.)对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对师生交往的影响作了比较。其中,教师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所面对的“t”型区域的学生最容易与教师发生互动的,而在每一组中,最容易与教师发生互动的一般是每组的中心位置。而Downey和a.V.Kelly在theoryandpracticeofeducation,Harper&Rowpublishers,1979中曾应用了另外的研究结论,说明在学生在教室的座位中,最容易与教师发生互动的是“V”型区域,而不是“t”型区域,而教师对那些坐在两侧和后面的学生关注最少。11虽然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区域座位的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文化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蒋波.教师编排学生座位的失当与适当[J].现代教育科学,2002(4).

[2]陈琪,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43-245.

[3]田恒平.做一个智慧的班主任[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麦克劳德,mcleod,费希尔.课堂管理要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邱德乐.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怎样科学地编排学生的座位[J].河南教育,1995(2)

[7]彭春辉.教室座位排列对学生的影响[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2).

[8]李连坤.听课座位变化评价重心转移[J].山东教育,2003(Z4).

[9]徐敏娟.从教室座位安排透视教育过程均等[J].现代教育论丛,2007(6).

[10]陈赞等.关于学生座位问题的研究:成人与学生视角[J].班主任,2006(10).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6

经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保障措施

制度健全,建立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学习《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法》、《新疆大学各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职责》、《新疆大学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了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和经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年工作计划,为工作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机构设置

成立经济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健康教育工作。

设立经济学院心理辅导室,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辅导室职责》,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

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新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培训,迪老师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各班级培养一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成立了经济学院各班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三级)。

(三)培训工作4分

对辅导员、学生会干部、班委、团支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员进行了心理健康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及日期:

1、**专题讲座《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

2、**专题讲座《怎样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

3、**10专题讲座《调整心态,学会适应》;

4、**专题讲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5、**专题讲座《勇敢面对,愉快度过我们的青春期》;

6、**专题讲座《如何看待大学生心理健康》。

(四)日常工作4分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制定了《经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撰写了经济学院**-**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能够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成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有:

1、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2、**-**学年第一学期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信息;

3、关于做好**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4、做好**级新生upi普查协调会;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7

然而,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时,科学教师中却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一方面,区级、市级、省级、部级各级培训,现场、远程、名师工作室各种学习,频繁的培训活动令教师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与教学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在不同场合、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活动中,课程内容难免交叉重复,同一主题往往有不同的专家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难以得到解答……笔者在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怪象:签到比学习更重要,学分积累比能力提高更受关注!这样的继续教育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为挖掘合适的继续教育内容,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笔者在本区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培训中,尝试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主要做法

行动学习是一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反思成长的学习。我们以本区科学教师为主组建行动学习小组,每次选择学科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推选行动学习小组中经历过成功解决该问题的一位教师充当培训者,通过简短的讲座介绍该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与小组成员一同研讨分享反思的教学经验。学科教研员主要担任促进师角色,负责行动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研讨的激发、引导。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在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时,需要遵循以下规则。

⒈内容由团队成员共同确定

每次“反思型讲座”的内容须由行动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主题来自教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困惑,或担任培训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做到“摆出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请大家指导”和“拿出自己最擅长的经验在团队中分享”。

⒉培训者有相关的教学体验

问题来源于实践,而问题解决的方法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作为培训者,对自己讲座的主题应当拥有自信,观点应当来源于解决教学问题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之后的心得体会,使参加培训、聆听讲座的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能够理解和认同问题解决的思路、原理和方法。笔者所在区一般区内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为每两周一次。我们会在每次培训结束前确定好下一次活动的培训主题,并推选出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有时在确定主题之后,行动学习小组成员还会集中讨论一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论是主动请缨还是“赶鸭子上架”,担任讲座任务的教师都要在两周之内就讲座的问题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体验和深刻的反思总结。

⒊讲座后及时组织研讨

参加培训的教师听完讲座之后,要及时反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补充相关的教学经验,或质疑讲座内容的适切性,或对讲座技巧进行评价。所以,即使有教师不自觉地把“讲座”变成了宣读论文,甚至有的“讲座”内容本身就值得商榷也没有关系,因为讲座后的研讨中,行动学习小组成员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当然也会毫不吝啬地提供帮助。除了现场交流,促进师还会组织教师在QQ群内进行文字上的评议交流。有些培训主题,经过一段时间反思、沉淀之后,又会萌生出新的观点。事实上,仅在上学期的行动学习中,本区小学科学教师利用QQ群就积累形成了多达数千字有价值的教学观点。

⒋规范促进师的干预

作为促进师,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多观察、多欣赏,少干预。只有当行动学习出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团队成员没有觉察,或者团队内部无法解决该问题且会影响到培训效果时,才需要促进师“挺身而出”发表适当观点。比如一次研讨中,当有位教师谈到模仿教学录像实验却失败,因此质疑该实验操作真实性时,有小组成员提出演示实验是否可以“作假”,促进师认为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于是主动承担了下一次的讲座任务,在指导教师处理类似困难的同时,亮出自己的观点,即科学探究在课前要有自己的体验,即使是录像课中的经典实验也要亲自体验才能带进课堂,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选择的材料有细微的差异,出现的实验现象都可能会不同。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经历必须是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当然,在本区开展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干预事件是很少的。

二、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的效果

实施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相比于传统的培训,能够立足于教师的教学需求,丰富培训的内容,提高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而提高了继续教育的效率。

⒈增强了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主动钻研、自觉学习的过程。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教师承担“讲座”任务,是有别于以往的“说课、上课”等教学交流活动的。主讲人不仅要讲清楚自己的教学体会,还要进行相关的教学分析,这就要求主讲人主动钻研相关的教学材料,体验教学的过程,反思教学的效果,分析教学的行为,为听众提供经过反复推敲的教学参考资料。

作为一线科学教师,一般不会主动争取展示自己的教学观点,潜意识里会有回避问题的倾向,而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是以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出现的,团队成员需主动面对、积极思考、参与行动、经历学习、收获成果。

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对于承担讲座任务的教师来说,每次经历都是一次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行动,是一次有效的研究过程;作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既要听懂主讲人的经验,又要在交流环节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辩论,许多观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明晰。团队成员的行动体验汇聚成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同一教学问题的解决有不一样的解决策略,能收获有差异的教学效果,这些经历体验、思考、分析的观点更具有解决教育问题的代表性、规律性。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实战平台,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在实战中逐步提高。

依笔者所见,在行动学习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讲座文稿,都是上乘的原创经验,观点涉及具体的实验操作、科学概念的归纳、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以及探究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行文严谨,见解独到,其质量大大高于以往专门组织评比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论文。

⒊加大了教师团队的凝聚力

教师成长需要拥有可以共同分享的同伴,通过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凝聚在一起、健康地成长。“反思型讲座”区别于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交流,这种行动学习的主要特点就是讲座的现场性、互动性,并且讲座的内容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熟知、共同关注的话题,营造了一个彼此都有思考、互相都有话语权的交流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分享,相似的教学经历会在团队成员之中产生共鸣,或者认同,或者争辩,心与心之间走得更近,学习活动也就自然地变成了彼此之间交流的桥梁。

教师继续教育中的矛盾有时还来自于讲台上下的互不理解,因此,适当的换位思考有助于更多地接纳他人的优点。在以“反思型讲座”为主要形式的行动学习中,听课的教师也“挑刺”,当观点相左时也会针对主讲人发出“尖锐”的反驳声,但基于讲座之后的交流机制、基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种声音都能够摆出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被反对者在接受批评的同时还有解释的机会。另一方面,当主持讲座的人信心满满,讲述独到见解的时候,收到的除了鼓励、认同,也有建议,甚至批评。这样,主讲人会更加理解传统培训中授课教师的辛苦。在理解与被理解的过程中,台上台下的参与者走得更近,继续教育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翻看本区小学科学教师的网络聊天记录,浏览每次讲座后教师的收获感言,经常可以看到豁然开朗般的感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原来可以这样解决啊……”“XX老师的解决思路固然有效,但我认为如果这样做,效果会更好……”沟通,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良好的沟通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听、恰当的说以及充分的思考。正因为在培训活动中有着充分的交流机会,教师成为了积极的研讨活动参与者,在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细致地聆听他人发言过程中,收获了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观点。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8

一、“讲座”的实践探索回顾

众所周知,力图破解“少慢差费”,致力于提高语文教育效果,成为改革开放初期语文教育探索的主旋律。“当代文艺讲座”的探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启的。

“当代文艺讲座”是基于对新时期中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刻认识而开设的。章熊认识到,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就必须引入当代文艺作品。“讲座”自高中一年级起,每三周两节课,定期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中优秀的或有争议的作品。在作品的选取上,尝试“讲座”与统编教科书的结合;在作品的介绍上,坚持重点介绍与一般介绍相结合;在活动的设计上,做到课堂学习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在教学的方法上,实现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当代文艺讲座”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过程中提高了文本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了自身的语言材料,间接提高了写作能力;课堂的讨论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年后,要求学生写简单论文,“他们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题目也各种各样”,“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讲座’所推荐作品的影响”。[1]

二、“讲座”对语文课程观的启示

“当代文艺讲座”积累了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认识语文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等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语文教什么——“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讲座”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指向,彰显了章熊对语文课程任务的认识。章熊说:“我始终认为中学语文课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时我也始终认为,不管你怎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2]章熊认识到思维是有效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基石,因此尤为关注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章熊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感情,积累丰富的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3]

“语言与思维的训练”是章熊对语文课程任务认识的集中概括,是“讲座”在“教什么”问题上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涉及什么”的认识遮蔽了“语文该教什么”的问题。语文涉及人间万象,“综合性”自然就容易被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标签,但这只意味着“语文涉及什么”。如果“涉及的”都教,这种“大语文”很可能最终什么也教不好,这是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被反复证明了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我们绝不能因强调“综合性”而忽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想真正使语文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真正使语文教学抗拒着非语文化的影响,真正走属于语文教学本身的正路子,就必须走‘小语文’化的科学之路。”[5]所谓“小语文”,说到底就是以语言与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

(二)语文用什么教——“必须有一个通道”

名家名篇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髓,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思想和语言的营养,但毕竟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在章熊看来,“中学语文教学,无论你怎么安排,都必须有一个通道,通向学生课外听说读写的大海”[6]。这个通道,就是当代作品。章熊强调当代作品的重要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思想活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是不可缺少的思想养料,但它们只记录了我们的‘昨天’,而要让学生思想真正活跃起来,还要让他们面对‘今天’”;另一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规律而言,“我们的母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表述它的语汇、句法、篇法和技法都是不同的。时代会在语言运用上刻下深深的痕迹”。[7]

“通道说”体现了章熊关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思想,是“当代文艺讲座”在“用什么教”问题上的思想基础。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应作为学生阅读的重要内容,同时,反映社会现实的时文也具有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价值,应成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学生阅读当代作品应是有选择性的,如何选择合适的文本,如何安排阅读的序列,如何设计精读和泛读,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

(三)语文怎么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实践”

“讲座”遵循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规律,反映了章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我国历来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优良传统,叶圣陶更明确地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如何才能实现“不教”,或者说如何才能破解学习内容的无限性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章熊认为:“语文教学不是‘教’而是‘引’,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讲’和‘听’,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实践,在读写实践中学会读书和思考。”[8]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实践”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当代文艺讲座”在“怎么教”问题上的思想基础。当前的课程改革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不能因强化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教师的主体性,要防止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忽视教师指导的必要性。

三、“讲座”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当代文艺讲座”必须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它无法预先编入教科书。教师要有能力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在浩瀚的文艺世界中,筛选出与学生现实基础与发展需求相适切的作品,要有能力带领围绕这些作品进行解读和鉴赏,要有能力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纵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叶圣陶就表示“当代文艺讲座”难以推广,他说:“现在极大多数语文老师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9]实际上具备这种素养的语文教师确实为数不多,“讲座”随着主讲教师的人事变动就“烟消云散”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不是既定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正积极推行,教育类课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要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防止因强化教育类课程而弱化中文专业课程。在语文教师教育中,中文专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努力寻求二者的深度融合,培育具有更高素养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能够将中文专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

四、“讲座”对课程管理的启示

语文教学改革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当代文艺讲座”的探索实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也是章熊个人“教学生涯的黄金时期”[10]。从中国20世纪后期以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看,这个时期可以借用“轴心时代”的概念。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提出,世界史有个“轴心时代”,“这个轴心要位于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11],“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12]。对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史来说,改革开放初期即可谓“轴心时代”。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当代文艺讲座”这种“离经叛道”[13]的举动,得以付诸实践(尽管也曾遭遇波折),就得益于这种外部环境。章熊后来指出:“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任何时候,都要为非主流派留下宽松的环境,不要用行政的手段强行统一。”[14]

语文教师往往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改革,与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管理文化有很大关系。一些基层的课程管理者习惯于墨守成规,偶有“创造”,即强制一线教师全面推广,却压制了一线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但实际上,很多“学校课程”沦为“校长课程”,教师缺少充分的课程建设自,丧失了教学的主体性。要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就应尊重一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验的权力,为教学改革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当代文艺讲座”随着人事变迁未能继续下去,章熊遗憾地称之为“没有得到充分开采的矿山”[15],要继续探索如何把这种超越常规得到的发现纳入教学的常规。“用科学心理学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观和现代教学设计原理来分析我国优秀语文教师的经验,使之与科学心理学和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相沟通,是我国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一条捷径。”[16]我们期待语文教育界的同人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3][8][10][15]章熊著,张彬福编.思索·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5、13、28、4、9.

[2]章熊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隆重召开[J].中学语文教学,2005(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管然荣.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究竟应该是什么——质疑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理念兼谈“小语文”观[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6][7][13][14]章熊.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1(10).

[9]叶圣陶著,叶至善编.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1989:134.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9

一、集团有着庞大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来百树一年了,对闵总和集团领导有了进一步了解,我越来越觉得南昌百树教育集团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它的规模宏大,有大小六座校区,其中有三分之一发展很好,三分之一发展迅速。它拥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这在南昌民办基础教育这一块是数一数二的。在参加培训的大会上,我不仅感受到了百树教育集团拥有庞大的教师队伍,更从在座同事的身上感受到了朝气与活力。百树的管理已经越来越规范,百树有一个很有生命力的领导团队,这个团队年轻,有创造力,有远见,有胆识,更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团队,还会属于谁呢?

二、当代教师的教育观念应发生转变

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青教授的讲座里,我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热点和潮流。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转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传播者,教师是学术的研究者、探索者等等。教师应树立法律、平等、主体、竞争、合作、开放、科学、时效、信息等现代意识。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有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要有实践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学情知识。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和基本的职业道德。从我有幸聆听的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夏扉教授的讲座中,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一切的人”,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要重视学生的精神财富,倡导成功体验。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明确: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应该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三、诸多讲座对我的教育教学有指导意义

在集团的培训安排中,有许多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从黄际沛老师的讲话中,我学到了怎样去备课、听课、评课;从百树学校李老师的发言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班级管理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如何开好家长会和如何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对我很有启发;从南昌师专王涵平老师的讲座中,我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并知道了应该尝试着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还从很多老师的现身说法中,体会到爱的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一切的教育,如果是以爱为前提,那它就是最正确无私的。对我的业务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应该是何玲老师的讲座。何老师来自青云谱区教研室。从他的讲座中,我学到了如何具体有效地上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课外阅读。她的讲座从实践中来,有血有肉,真挚而生动,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教育心理学讲座篇10

一、选题要与时俱进,具有引领性

引领性指的是能引领教师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让教师的精神世界变得崇高宁静。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培育学生的美好心灵为己任,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未来人才为工作中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情操高尚、思想纯洁。但教师同样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社会客观存在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一定会冲击教师固有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特别是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夸大,用经济杠杆来衡量人生价值,导致少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研员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高度负责,对教师的精神世界实施积极干预,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去影响教师,用自己奉献事业的精神去激励教师,用自己热爱教育的理想去鼓舞教师,用自己淡泊名利、追求事业的人生价值取向去感染教师。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二、讲座的主题要鲜明

鲜明的主题是指讲座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能让听者知道你所要表达的中心目的,不会产生歧义,特别是回到基层后可操作性强。针对不同的教研员,讲座的效果是不同的,就拿主题要鲜明这一点来说吧。前些天,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倾听了15位清河区“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课题实验教研员的专题讲座,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先举一个例子吧:2011年11月16日,中学历史教研员的一个讲座――《深入反思,打造高效课堂》,这是三段后的一个内容。这名教研员抓住一个环节――反思这个中心,围绕它展开讲座,从什么是反思、反思对一线教师有哪些好处、反思的类型(个体反思、教师集体反思两种)及其方式、教学反思的内容等五个方面来进行,让人一听就有明白,回校后教师工作起来有如虎添翼的感觉。讲座中不乏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实际例子,可操作性较强。2011年11月29日,美术教研员的讲座――《高效美术课堂的足、巧、活》,教师、学生的准备要足;课堂教师演示要巧;课堂教师的评价要活(全程式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三个方面讲座,起到了高效讲座的功效。2011年12月2日,又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研员讲座――《构建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模式暨“我要学――三段一思”教学模式的研究》,教研员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讲述:清河区小学数学学科“我要学――三段一思”课题的界定;省内外研究状况及研究背景与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实验模式即“三段一思”等。脉络清晰,语言准确,实例可借鉴,符合一线教师的心理,可操作性强,易受教师的欢迎。

三、讲座要凸显教研员的五种基本品质

熟练课堂教学能力的品质;组织与交际能力的品质;教学与理论指导能力的品质;教学反思与理论归纳能力的品质;做学术的能力与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的品质。